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

时间:2019-05-14 14:0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

第一篇: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

课题申请书示例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8-412)

社会学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自我意识与角色认同: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后果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项目背景

1979年,中国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全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开始提倡和实行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17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已产生出整整一代这种终身没有兄弟姐妹的特殊儿童。据统计,1994年年末全国已领证的独生子女人数已达到4 676万人(《中国计划生育年鉴》,440页,1995)。到目前,全国的独生子女人数估计已超过5 000万。这也即是说,目前中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人口几乎和整个法国的人口相当,或者说几乎达到两个加拿大的人口。

当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一下子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时,马上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策所造就的这一代特殊儿童能否正常地、健康地、顺利地发展和成长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焦点所涉及的正是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后果的问题。

早在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就有人提醒:“独生子女有诸多毛病”;也有人担心:“独生子女的素质差”、“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还有人预言:“独生子女将成为‘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发展将不如非独生子女”。国内的许多人口学者在积极肯定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数量控制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由此所带来的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的担心和疑问。

(侯东民,1993;周孝正,1991;阎天三,1992;穆光宗,1991)所有这些似乎都在暗示: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相伴随的将是一条不平常的社会化道路和一种不正常、不充分、不完善、不全面的社会化过程,而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结果也将是畸形的和令人担忧的。如果情形果真如此,那么,对整整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对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对即将跨人21世纪的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将是一个悲剧,都将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后果。

17年过去了,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已走过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他们所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社会化道路?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与其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没有差别?有哪些差别?如果这些差别预示着独生子女作为成人的特征,那么,它将会给21世纪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即将作为成年人进人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一代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成果究竟是不是畸形的?他们身上是否的确存在不同于普通儿童的人格缺陷?

当我们用一种超出一般心理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眼光,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代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状况时,我们可以怎样来回答上述问题?又能够怎样回答十几年前人们所提出的各种疑问、担心和预言?!这正是本研究课题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2.文献回顾

(1)西方的研究。

世界范围内源于西方的独生子女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独生子女研究的学术视野主要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一是心理学,二是医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最早提出这样的观点: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他的学生博汉农(E.W.Bohannon)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从对“特殊儿童和例外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特别大,并且发现这些独生子女具有缺乏社交性、早熟、娇生惯养等诸多问题,于是将独生子女作为特别的研究对象来加以研究,最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独生子女的论文。

德国小儿科医生内特尔(E.Neter)则是以临床研究为出发点,从医学角度进入这一领域的。他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到许多与独生子女有关的异常行为病例。他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这些独生子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独生子女的著作。

在博汉农和内特尔之后,还有美国学者基尔福特、胡克、芬顿,俄罗斯学者布隆斯基,日本学者山下俊郎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在出发点、角度、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有一点上却非常的一致:他们基本上都是把独生子女作为“问题儿童”来进行研究的。

从1898年至1978年的80年间,西方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问题:首先是独生子女的健康问题。在这方面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博汉农等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非独生子女。而基尔福特等研究者则发现,独生子女的卫生习惯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因而他们认为独生子女的健康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其次是独生子女的智力状况。绝大多数研究在这方面的结论十分一致,这就是独生子女的智力比非独生子女优异。第三有关独生子女性格特征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具有两极性;,而另一种结论则否认这种特异性,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与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最后是有关独生子女社会交往的研究。一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

(山下俊郎,1982)

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重要学者托尼·凡尔布(Toni Falbo)博士及其同事对1925年至1984年60年间西方各国所发表的200多篇有关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进行了评论,并对其中115篇文献进行了一项定量分析(meta-analyses),结果表明,46.1%的研究为心理学方面的,12.2%为教育学方面的,15.7%为社会学方面的,17.3%为交叉学科方面的,4.3%为医学方面的,4.3%为其他方面的。关于独生子女的发展和特征,这些研究的结果所描绘的是一幅混合的画面:有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有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劣于非独生子女;有些研究则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别。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独生子女的成就、社会适应性、性格特点、智力发展、社会交往等等。

(Falbo & Polit,1986)

(2)国内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独生子女研究开始于1980年,截至目前,在短短的17年中,已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120篇。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研究报告和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的。其中,教育学方面的占50.8%,心理学方面的占25.8%,社会学方面的占11.7%,人口学方面的占8.3%,其他方面的占3.3%。教育与心理两方面的研究占全部研究的?6.6%,反映出中国社会对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普遍关注。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上究竟有无差异的研究。在这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早期比较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高志方,1981;杨宜模,1981;肖福兰,1982;王兆伍,1983;杨桦,1983;万传文,1984;张其博,1987)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象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刘云德,1988)。“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体差不多”(陈科文,1985)。

“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别”

(鲍思顿,1989)。“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黄鹂,1994)。

第二,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十几年来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得最多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0~3岁)、学前教育(3~6岁)到小学教育(6~12岁);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到家庭教育;从品德教育、智力开发到不良行为预防、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等。

一部分研究着眼于探讨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认为独生子女的成长有三条有利条件:一是有充分的父爱和母爱;二是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三是与成年人交往密切。同时,这三条有可能成为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条件。即一是父母容易爱过头;二是容易娇生惯养;三是缺少小伙伴的交往。(高志方,1981;唐爱菊,1982;杨桦,1983;吴重光,1988)

更多的研究则着眼于探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尤其注重分析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误区和不足。这些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注重早期智力开发,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穆光宗,1991;尹玉光,1991;薛庆林,1992;徐风梅,1992)

第三,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生子女的成长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许多社会学者集中研究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内部结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父母角色、老年保障等内容。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家庭80%左右都是由父母子(女)两代人组成的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最基本、最简单、无重复的性质,和对象集中、互动频繁、关系强度大的特点”(风笑天,1992)。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而且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子女抚育费提高,在消费模式和余暇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于子女”(边燕杰,1986)。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和同龄伙伴的角色”(风笑天,1993)。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上述特点,又使得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年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边燕杰,1985;风笑天,1990)。

(3)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从总体上看,西方的独生子女研究以心理学方面的为主,着眼点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探讨上;中国国内的研究则以教育学方面的为主,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方法的探讨上。国内外的研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和6~12岁的儿童;二是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的方法;三是资料的收集基本上都是采用由成年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的行为或特点进行评价的方法。

中国国内的独生子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大部分理论研究的文章完全没有经验材料的支持,研究者往往只是依据某一学科的一些理论概念进行主观性地分析,并由此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研究显得比较空泛,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一些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的经验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对独生子女的某些现状进行基本的、一般性地描述。缺乏明确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因而其理论性不强,解释力不够。

第二,不同研究相互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由于绝大多数经验研究缺乏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考察,缺乏对相似研究的借鉴,因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很小。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或是在所使用的测量指标上,不同的研究互不相同。比如,好几项研究都考察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却没有任何两项研究以同样的方式对道德发展进行测量。因而,在独生子女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众多研究所提供的是一幅混乱的画面。

第三,缺乏较大规模的、系统的经验研究。现有经验研究多为某个局部地区(比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城区)若干个单位(比如一两所幼儿园、两三所小学)的小规模的调查,样本规模多在30~200之间,很难避免由于特定调查点、特定调查样本的客观差别所带来的系统误差。研究的设计大多比较简单,系统性不强,因而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受到很大限制。

第四,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严密。一是许多研究的样本没有依据随机的原则进行抽取,尤其是对于那些用来作为独生子女参照对象的非独生子女的抽取,常常是采用“简单匹配”的办法,主观性很强,代表性较差;二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依赖于成年人对儿童表现的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标准;三是研究所用的都是相当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特别是许多研究仅仅以单变量的分析为主要手段,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不够。

第五,尽管众多研究的焦点一直集中在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上,但是研究视野却大多局限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所进行的探讨寥寥无几。在全部120篇研究报告和论文中,仅有5篇涉及这一主题。并且这些研究都是非经验性的一般理论分析,缺乏实地调查资料的支持与佐证。它们既没有给出一代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状况的基本描述,又没有探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和问题,也没有对不同的社会化因素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定影响和作用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辜胜阻,1983;吴重光,1988;尹玉光,1991;风笑天,1992;穆梓,1995)

第六,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3~6岁的幼儿与6—12岁的儿童身上,尚无一例以12—18岁的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虽然这是客观现实所留下的一种缺陷(几年以前12~18岁人口中还没有独生子女),但它对于我们回答独生子女成长与发展状况这一问题却是一种关键性的缺陷。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我们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的基本结果可以说几乎一无所知。3.研究的内容

不管社会对一代独生子女发展状况的评价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也不管每一位独生子女父母、每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抱有怎样的期望,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客观地在中国社会中长成,在人们的关注、期盼、担心和争论中长成。这些已经完成幼儿期、儿童期的社会化过程,并即将完成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社会化过程的独生子女们,其各个社会化阶段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其基本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要求,现在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本研究课题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是:独生子女作为一代与传统多子女(或非独生子女)所不同的特定人口群体,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哪些不同于一般多子女社会化过程的特点?随着社会化客体的改变——由普通多子女变为特殊的独生子女,那些以普通多子女为对象建立起来的社会化理论、规律和命题,是否同样适合于独生子女?是否会因此而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或变化?不同的社会化因素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无改变?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成果究竟是优是劣?这种结果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课题将依据社会学中有关人的社会化的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围绕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独生子女成长与发展状况问题,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特点、问题、趋势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和描述,并将其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进行比较;

(2)分别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探讨不同的社会化因素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学习、生活目标的确立、社会角色的认同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地、客观地测量和评价。特别着重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两个层面展开深人的研究;

(4)在此基础上,对一代独生子女人口社会化的总体质量及其对未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可能影响进行判断和预测。4.项目意义

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借助了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对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置于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因而,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实证性,也具有相当明显的理论色彩。

其次,本课题样本的规模和性质将允许我们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青少年与儿童之间、青少年与他们的父母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化因素之间进行多重比较。如此广泛、如此综合的样本是以前的研究所从未有过的。因而,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它可以形成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社会化特定过程和结果的比较系统的知识,这种知识将对数以亿计(且还在继续增加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各级学校的教师和社会各界正确指导独生子女的社会化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有关家庭规模、子女数目、社区背景等因素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间关系的理论,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研究在时间上还具有特别的意义:计划正式调查的时间为1997年,即中国从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第18年。那时,正好是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普遍进入中学,进入社会化的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并即将完成基本的社会化过程,从而作为正式成员走上中国社会之际。这样的一批独生子女青少年是以前的研究所无法得到的调查对象。他们一方面体现着广大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最终成果,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直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成年人的评价进行比较的客观条件。

第四,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2岁~18岁的青少年)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他们是我国(城市中)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与最后的一批非独生子女的自然混合体。在这一自然混合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二者的比重相当。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特征。它为我们提供了将独生子女青少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进行对比的最有价值的自然总体。若在时间上向前提前几年,那么,这一年龄段人口总体中的独生子女人数将寥寥无几;而如果将时间往后推迟几年,那么,这一年龄段人口总体中的非独生子女人数也将微乎其微。

第五,与上述两点有关,本课题在资料收集方法上第一次突破了以往研究那种完全由成年人进行主观评价的传统做法,直接让研究对象自己填写调查问卷,并用成年人的评价与之对比,从而更加提高了调查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和价值。

二、研究方案

1.基本概念

自我意识:指人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对自我特点的认识以及对自我形象的评价等。这是人的基本社会化过程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在本课题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青少年对自我特点的认识和对自我形象的评价两个方面,并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进行比较。(变量测量:对自身特点、性格特征的认识;对自己在父母、老师、同伴等“他人”眼中印象的认识;对自己行为表现、智力发展、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的主观评价等。)

角色认同:在社会化过程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将各种不同的自我形象变成一种整体性的自我形象,以实现一种个性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同一性。具体地说,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过去怎么样,自己今后的方向是什么,如何为承担成年人的角色做好准备。(变量测量:分别从目前角色与未来角色、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未成年人角色与成年人角色等不同维度进行测量。)

社会化因素:指那些使人实现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更笼统地说,即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阶级、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等。在本研究中,主要讨论与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化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变量测量:详见后面的扩展框架。)

独生子女青少年:指年龄在12岁~18岁之间且无亲生兄弟姐妹的人口。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总体中,城市独生子女约占80%,农村独生子女占20%;城市中独生子女领证率高达90%以上,而农村却不到10%《中国计划生育统计年鉴》(,1995)。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城市独生子女为对象。若无特别说明,文中“独生子女青少年”均指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同时,由于我国城市青少年中,12岁~18岁正好是初中生(12岁一15岁)和高中生(15岁一18岁)的年龄。因此,本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进一步确定为城市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的独生子女。最后,“无亲生兄弟姐妹”指的是其父母终身只生育了一胎。

非独生子女青少年:指年龄在12岁~18岁之间且至少有一个亲生兄弟姐妹的人口。“至少有一个亲生兄弟姐妹”的限定,指父母至少生育并成活两胎,而无论目前有几个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除兄弟姐妹数目以外,本概念在其他内涵上均与上一概念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独生子女青少年提供一个进行自然比较的参照总体。2.理论框架

各种社会化因素和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的结果,是本课题基本因果关系的两端。由于影响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很多,而一项具体的研究很难包揽无遗,因此,本课题根据研究的总体目标,从各种社会化因素中综合出“家庭背景因素”和“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两项影响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将其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对于本课题中的因变量——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则选择从“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两个侧面进行探讨。这种考虑主要来自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E.H.Erikson)的有关理论的启发。

在有关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的理论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创立的人的一生有八个阶段的理论尤为引人注目。根据他的理论,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包含着一个由各种心理变化而引起的危机和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在青春期(12岁~18岁)这一阶段中,主要矛盾和危机开始转到认同与角色混乱的矛盾上。认同的建立可以使人对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状况具有一种连续感。如果不能将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统一在一个明确的认同之中,就会导致角色混乱。(E.H.埃里克森,1963)课题根据这一理论背景,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下基本的理论框架: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父母职业、亲子关系、子女数目及地区类型(发达、一般)、城市类型(超大、大、中小)、学校类型(重点、普通、较差)影响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角色认同、人格发展。这些理论框架用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指导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3.研究假设

假设一: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城市背景、父母职业、儿童年龄等变量来说,是否独生子女这一变量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相当小。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是基于西方及中国现有研究的发现。凡尔布等人对西方文献定量评论的结果揭示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非常小。除了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方面差异显著外,在其他许多方面的差异都不显著。中国国内的研究结果虽然给出的是一个混合的画面,但大多数研究的结果表明,城乡之间、大小儿童之间以及男女儿童之间的差异,都超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这一假设暗示着这样一种结果:目前存在于独生子女身上的各种特征,并非主要由“是否独生子女”所引起,而是由整个时代变化、社会

变迁所导致。家庭背景因素、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的影响,大于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假设二:总的来看,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也与人际关系因素、特别是亲子关系因素相关。一般来说,来自较高社会经济背景、且有着较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青少年,其社会化往往发展较好。这两个因素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独立的和交互的影响。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西方有关人的社会化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是内在相连的。例如,父母的教育成就与家庭的收入正相关;父母的教育成就也与家庭为青少年所提供的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质量相关。然而,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比如,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只有一种较弱的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女观、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形式等等,都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本课题资料的价值正是在于用中国社会的特定资料来检验在西方国家普遍成立的理论的正确性。

假设三:父母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独生子女中比在非独生子女中更直接、更重大;而同辈群体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在独生子女中则比在非独生子女中相对更小和更间接。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和中国国内现有的研究结果。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认为,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往往具有脱离父母而独立的要求,以及对自我的反省、对成年人世界的探寻等等。这一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增强,成年人的影响减弱。然而,大量现有研究的结果却显示出,独生子女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的限制,以及父母期望、关注等因素的影响,来自于父母等成年人的直接作用仍然得到保持。因而,独生子女青少年与其父母的关系往往比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与其父母的关系更为密切,互动频率更高。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到独生子女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对成年人角色的认同。

三、研究设计

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本课题将从全国城市范围内选取调查样本,以12岁~18岁的独生子女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青少年和6岁~12岁的独生子女儿童作为两个不同的参照对象,以家长调查问卷与青少年本人调查问卷相互配合,以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与小范围的个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来综合地、深入地处理资料。1.调查地点选择

全国(除台、港、澳外)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分别属于地理区位上的六个大区,即:

东北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3个)

西北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5个)

华北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

(5个)

华东区: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上海;(7个)

中南区: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

(6个)

西南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5个)

为了兼顾到大区的分布,以及每一大区中所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目多少,同时考虑到每个省中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因素,最后确定选取东北区的黑龙江,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华东区的江苏、上海,中南区的湖北、广西,西南区的四川为调查省(区、市)。在每一选中的省、区中,再选取省会城市(大城市)和在该城市附近的中小城市一个。这样,共选取全国14个城市作为调查城市。它们是:

直辖市3个(超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省会城市6个(大城市)——武汉、成都、兰州、南宁、哈尔滨;

中小城市6个(具体城市待定)。2.调查对象选择

一项具体研究所选择的抽样特征和所采取的抽样方法,主要由研究者所试图回答的问题的性质、他所采取的分析框架以及他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决定。为了在现有条件下使样本的代表性、调查资料的普遍性以及调查方式同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合适性都达到最大值,本课题将采用下述方法抽取样本。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由三部分人所组成,(1)中学生;(2)中学生家长;(3)小学生家长。样本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具体抽样程序及时调查总样本的构成及分配如下:

(1)中学生样本。

首先,在每个作为调查点的城市中,依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学校类型(好、中、差)的名单,从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各抽取1所中学、1所小学,即共抽取3所中学、3所小学。(大城市中可先随机抽取一个城区。)

其次,在抽中的3所中学里,按不放回抽样的方式,从初一至高三的6个年级中,依次从每一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中和高中各一个年级;这样每个城市所抽的6个年级正好包括从初一到高三的各个年级,且一个学校有2个年级。

第三,在每个抽中的年级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一个班级;

最后,从每个抽中的班级中按随机数表的数字抽出20名学生。

这样,全部中学生样本的构成情况就如下面所示:

20名学生X2个班级(年级)X3所学校X15个城市=1 800名学生

(2)中学生家长样本。

中学生家长样本与中学生样本一一对应,即所抽中的每个中学生的家长就构成中学生家长的样本。抽取中学生家长样本的目的,是便于与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进行比较,同时也提供一个成人角色和成人世界的参照物。

因此,中学生家长的样本构成如下:

20名家长X2个班级(年级)X3所学校X15个城市:1 800名家长

(3)小学生家长样本。

由于小学生无法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故本研究中仅对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与中学生的社会化情况进行比较。其抽样方法与中学的情形完全一样。[因为小学正好为六个年级,故只须将前面中学生抽样步骤中的初中与高中分别代之以小学低年级(1~3年级)和高年级(4~6年级)即可。

因此,小学生家长的样本构成与中学生家长样本相同:

20名家长X2个班级(年级)X3所学校X15个城市:1 800名家长 3.资料收集方法

本课题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下述几个方面:

(1)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最新的独生子女文献、国家的统计资料等。收集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机检索以及到有关部门复印、购买。

(2)“中学生调查问卷”资料。样本规模为1 800人。收集方法为,课题成员分别在15个城市依据预先设计的抽样方案挑选被调查者,采取集中讲解、当场填答、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以保证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3)“中学生家长调查问卷”资料。样本规模为1 800人。收集方法为:将该问卷连同写好回邮地址、贴好邮票的信封逐一分发给“中学生问卷调查”样本中的每一个中学生,请他们带回家,交给其家长(父亲或者母亲)填写,然后由家长直接将问卷寄回。这一做法可以避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某些顾虑和影响,保证问卷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资料。样本规模为l 800人。收集方法为:先按抽样方案在各城市中抽取小学生样本,然后让小学生将问卷带回家,交给其家长(父亲或者母亲)填写,然后仍由小学生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老师收齐后交给调查员。

(5)个案访问资料。每个调查城市都在中学生、中学生家长、小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等人员中,选取一部分个案进行深入访问,个案数目在300个左右(每个城市20人左右)。

4.资料分析方法

课题将根据研究方案和设计,对三种调查问卷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当被解释的变量为二分变量时,进行罗辑斯特回归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定距尺度的变量时,则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同时,对大量定类尺度的变量,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注意对独生子女青少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独生子女青少年与独生子女儿童、独生子女青少年与他们的家长以及对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对象进行比较。除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以外,还要对个案访问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5.课题组的组成及成员的分工(略)

四、工作计划

整个研究过程共需三年时间(36个月)完成,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中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和内容要求。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批准后第1个月至第10个月)

1.查阅和收集最新的文献资料;

(第1至2个月)

2.课题负责人拟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第3个月)

3.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第4个月)

会议主要内容:

讨论研究课题的目标、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制定并通过课题的具体研究计划及日程表;

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及其在课题中的分工;

由课题负责人详细介绍抽样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4.设计、修改“中学生调查问卷”

(第5至7个月)

“中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5.分别在天津市(大城市)和荆沙市(小城市)

(第8至9个月)

进行三种问卷的试调查;

6.根据两市试调查的结果再次修改三种问卷,(第10个月)

然后印制成正式的调查问卷寄往各调查点。

第二阶段

调查阶段(批准后第11个月至第16个月)

1.挑选和培训调查员;

(第11个月)

调查员应以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社会学研究人员为主;

调查员培训必须进行现场实习;

2.根据课题方案抽取调查对象;

(第12个月)

3.调查员分赴各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第13至16个月)

第三阶段

分析阶段(批准后第17个月至第26个月)

1.原始问卷资料的审核和复查;

(第17个月)

各地必须随机抽取5%的个案进行复查;

2.三种问卷资料的汇总、编码与录入;

(第18至20个月)

为保证问卷录入的质量,全部问卷统一

集中到课题负责人所在地进行编码和录入;

3.问卷资料的计算机统计分析;

(第21至24个月)

汇总录入后的总体数据分别邮寄到各地,由各地自行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4.个案访问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第25 26个月)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批准后第27个月至第36个月)

1.召开第二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第27个月)

会议主要内容;

小结实地调查的情况;

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

分析讨论统计处理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小型的学术研讨;

确定课题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内容及撰写人;

2.课题组成员分头撰写各专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28至30个月)

3.课题组成员共同撰写总体研究报告和专著。

(第31至36个月)

五,经费预算(略)六,参考文献目录(略)

第二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版

1、社会调查: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通过直接的询问,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哪里收集系统的、量化的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

2、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

3、理论性课题:指侧重于发展有关社会世界基本知识,特别是侧重于建立或检验各种理论假设的课题。

4、应用性课题:指的是那些侧重于了解、描述和探讨某种社会现实问题或者针对某类具体社会现象的课题。

5、分析单位: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

6、层次谬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研究,而用另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的分析单位作结论的现象。

7、抽样:从组成某个总体的所有元素的集合中按一定的方式选择或抽取一部分元素的过程。

8、参数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9、统计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

10、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方法。

11、样本规模:指样本中所含元素的多少。

12、抽样误差:即使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

13、操作化:就是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

14、信度: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15、效度: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

16、自填问卷法:指调查员将问卷发送(或邮寄)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员收回(或邮寄回)的资料收集方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个别发送法、集中填答法和邮寄填答法。

17、结构访问法:指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调查问卷,采取口头询问和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个别发送法与电话访问法。

第三篇:现代社会调查方法(风笑天第四版)备考重点及课后习题

现代社会调查方法

1.研究社会的方式: 实验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调查研究。

2.实验研究:指的是一种经过精心的设计,并在高度控制的条件下,研究者通过操纵某些因素,来研究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优点:实践性、可操纵、可重复、可揭示因果关系。缺点:实验组和参照组的选择难以具有充分的代表性、实验过程难以有效控制、伦理困境 3.实地研究: 是一种研究者以不带理论预设的方式,深入到研究现象的生活背景中,以观察和访谈等方法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达到对研究对象的理解和阐释的研究方式。优点:直观性、可靠性、非介入性、直接接触。缺点:表面性和偶然性、受时空限制(微观调查)、观察误差、耗时长、资料难以量化。

4.文献研究法:通过搜集各种二手文献资料、摘取有用信息、研究有关内容的方法。优点:超越时空限制、非介入性(无反应性、不失真)、可重复、费用低效率高。缺点:“纸上得来终觉浅”、文献的时代烙印、落后于现实、难以找全。

5.社会调查:指的是一种采用自填式问卷或结构式访问的方法,系统地、直接地从一个取自总体的样本那里收集量化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社会研究方式。(必考)

6.社会调查的基本要素:抽样、问卷、统计分析。

方法论特征:本质上是一种定量的研究方式、一种横剖性的社会研究方式。

7.社会调查的类型:行政统计调查、生活状况调查、社会问题调查、市场调查、民意调查、研究性调查。

8.社会调查的题材:(1)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2)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3)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9.普遍调查:简称普查,指的是对构成总体的所有个体无一例外地逐个进行调查。

10.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式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的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

11.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相比较各自的特点:普遍调查特点(1)工作量大,费时、费力、费钱;(2)需要高度集中的组织和高度统一的安排;(3)调查项目不能多,只能了解某一方面必不可少的基本情况。与之相比,抽样调查具有一下突出优点:(1)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这也是抽样调查最突出的优点;(2)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3)可以比较详细地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5)准确性高。12.社会调查的一般程序,并用图示法画出这一过程及其主要内容。

选题阶段

准备阶段

实施阶段

分析阶段

总结阶段

选择问题===>

调查设计 ===> 自填问卷===>

资料整理 ===>报告结果

抽取样本

邮寄问卷

单变量分析

变量测量

结构访问

双变量分析

问卷设计

电话访问

多变量分析

13.调查课题的类型:理论性课题与应用性课题、自选课题与委派课题。

14.选题的重要意义:决定调查的方向、体现调查的水平、制约调查过程、影响调查的质量。15.选题的标准:重要性、创造性、可行性、合适性。四条标准存在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而何时性则是在前三条标准的基础上提出的更进一步的标准。(必考)

16.选题的途径和方法:(1)从现实生活中寻找。(2)从个人经历中寻找。(3)从现有文献中寻找。

17.调查课题的明确化: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比较宽泛笼统的研究范围或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必考)

18.文献查阅的作用:(1)帮助研究者熟悉和了解本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2)为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研究思路和方法(3)查阅文献可以帮助建构自己的理论框架。19.查阅文献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著作、论文、统计资料和档案资料。

20.查阅文献的注意点:文献的相似性、文献的来源(权威与否)、文献的发表时间。21.描述性调查:关注的焦点在于回答总体的各种结构和分布是怎样的,即它回答的主要是人们的特征、行为或态度“是什么”,或者研究的现象的特点、分布以及趋势“怎么样”这样的问题,而不在于回答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结构或分布。

22.解释性调查:在认识到现象“是什么”以及其状况“怎么样”的基础上,人们还需要明白事物和现象“为什么”会是这样。

23.分析单位:研究的对象(并非调查对象,也不是研究内容或研究主题)。是指一项研究中用来观察、描述和解释的单位,它可以考察和归纳相同事物的特征,解释分析单位中社会现象之间的差别。

24.在社会调查中,主要有五种类型的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社会产品和社会事件。

25.层次谬误:又称为区群谬误、生态谬误或体系错误,指的是在社会调查中,研究者用一种比较大的集群分析单位做研究,而用一种比较小的或非集群分析单位作为结论的现象。26.研究对象:即分析单位,它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所要描述和分析的对象。27.调查对象:调查中所询问的对象,是我们所收集的各种调查资料的提供者。28.抽样对象: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所采用的对象或单位。

29.抽样设计:首先要明确调查的对象和调查的总体,并根据总体的结构以及研究者所具有的资源,条件等因素选择和决定合适的抽样方法。

30.制定实施方案:(1)说明调查课题的目的和意义(2)说明调查的内容(3)说明调查范围、调查对象和分析单位(4)说明调查的理论假设(5)说明调查方案(6)说明调查人员的组成、组织结构及培训安排(7)确定调查的时间进度和经费使用计划。(重点)31.抽样单位:就是一次直接的抽样所使用的基本单位。32.抽样框:指的是一次直接抽样时总体中所有元素的名单。

33.参数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4.统计值:统计值也成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35.置信水平:又称为置信度,它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36.置信区间:上面介绍置信水平时所说的“某一区间”,就是置信区间。

37.中心极限定理:当n足够大时(通常假定大于30),无论总体的分布如何,其样本书所构成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

38.抽样的一般程序:(1)界定总体(2)制定抽样框(3)决定抽样方案(4)实际抽取样本(5)评估样本质量。

39.简单随机抽样:将总体内所有个案都编上号码,然后根据等概率的原则,运用随机数表、随机数码或抽签(抓阄)的方式从总体中直接获取样本。(理解原理)

40.系统抽样:它是把总体的元素进行编号排序后,再计算出某种间隔,然后按这一固定的间隔抽取元素来组成样本的办法。

41.分层抽样:是先将总体中的所有元素按某种特征或标志(如性别、年龄、职业或地域等)划分成若干类型或层次,然后再在各个类型或层次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的办法抽取一个子样本,最后将这些子样本合起来构成总体的样本。

42.整群抽样:是从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些小的群体,然后由所抽出的若干个小群体内的所有元素构成调查样本的方法。

43.PPS抽样:叫做“概率与元素的规模大小成比例的抽样”,为解决多段抽样中的不等概率问题而设计。

做法:在第一阶段,每个群按照其规模被给予大小不等的抽取概率(群越大,被抽中的概率越大)。但到了第二阶段,从每个抽中的群中都抽取同样多的元素。正是通过这样两个阶段上的不等概率抽样,使得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最终都具有同样的被抽中的概率。优点:最终抽出的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大。缺点:需要知道每一个群的规模。(重点)44.非概率抽样方法: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雪球抽样。

45.影响样本规模确定的因素:(1)总体的规模(2)估计的把握性与精确性要求(3)总体的异质性程度(4)调查者所拥有的经费、人力和时间。

46.抽样误差:样本的统计值与总体的参数值之间的误差。

47.测量: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48.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对象(2)测量的内容: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3)测量的法则: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4)数字和符号: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49.测量层次:(1)定类测量(两个要求:穷尽性、互斥性;两种属性:对称性、传递性)、(2)定序测量、(3)定距测量、(4)定比测量(与定距测量的唯一区别:是否有一个实际意义的零点)。重点

50.操作化: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可观察的具体指标的过程,或者说,是对那些抽象层次比较高的概念进行具体测量时所采用的程序、步骤、方法、手段的详细说明。(重点)51.操作化的方法:(1)弄清概念定义的范围(2)决定一个定义(3)列出概念的维度(4)确定发展指标。P106三个例子看看。

52.量表:用来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等主观性较强内容的表格。

53.李克特量表:由一组对某事物的态度或看法的陈述组成,与前述总加量表所不同的是,回答者对这些陈述的回答不是被简单地分成“同意”或“不同意”两类,而是被分成“非常同意、同意、不知道、不同意、非常不同意”五类,或者“赞成、比较赞成、无所谓、比较反对、反对”五类。(P112掌握运用)必考

54.信度:即可靠性,是指采取同样的方法对同一对象重复进行测量时,其所得的结果相一致的程度。

55.效度:即真实性,指测量工具或测量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要测量的变量的程度,或者说能够准确、真实地度量事物属性的程度。P121 课后习题 可能出考题

56.问卷:是社会调查中用来收集资料的一种工具。

57.问卷的基本结构:封面信、指导语、问题和答案、编码及其他资料。(重点)

58.封面信的主要内容:(1)说明调查者的身份(2)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3)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4)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59.问卷设计的原则:(1)明确问卷设计的出发点(2)明确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3)明确与问卷设计紧密相关的各种因素。

60.答案的设计原则:相关性、同层性、穷尽性、互斥性。

61.问题的语言使用及提问方式的基本原则:简短、明确、通俗、易懂。

62.常用的规则:(1)问题的语言要尽量简单(2)问题的陈述要尽可能简短(3)问题要避免带有双重或多重含义(4)问题不能带有倾向性

63.问卷设计中的常见错误:(1)概念抽象(2)问题含糊(3)问题带倾向性(4)问题提法不妥(5)问题有双重含义(6)问题与答案不协调(7)答案设计不合理(必考)【参见P147习题】 64.社会调查中的资料收集方法有两种基本类型:自填问卷法、结构访问法。

65.自填问卷法:指的是调查员将问卷发送给被调查者,由被调查者自己阅读和填答,然后再由调查员收回的资料收集方法。

65.自填问卷法优点:1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2具有很好的匿名性;3可避免某些人为误差。缺点:1问卷的回收率难以保证;2对被调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的要求;3调查资料的质量常常得不到保证。(重点)

66.结构访问法:是指调查员依据事先设计好的问卷,以口头语言为中介,通过调查员与被调查者的互动过程来收集资料的方式。(调查者向被调查者了解社会情况、收集有关社会现象资料的方法)。

67.结构访问法优点:1调查的回答率较高;2调查资料的质量较好;3调查对象范围广。

缺点:调查者和被调查者互动有时会影响得到影响的结果;2访问调查的匿名性比较差;3访问调查的费用高、代价大;4结构访问法对调查员的要求更高。(重点)

68.个别发送法优缺点:既不像邮寄自填法那样与被调查者完全不见面,又不像结构式访问那样,与每一个被调查都交谈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是介于二者之间,较好地处理了调查的质量与数量之间的关系。个别发送法在操作上的这种特点使它具有以上两大类方法的许多优点,同时,又避免了两大类方法中的许多弱点。主要优点:它比较节省时间、经费和人力;调查员可以向被调查者进行解释和说明;可以保证比较高的回收率,调查具有一定的匿名性,可以减少调查员所带来的某些偏差,被调查者有比较充分的时间对问卷进行阅读和思考,还可以在方便的时候进行填答等等。不足之处:调查的范围存在一定的限制,不如邮寄填答法那样广泛;问卷的填答质量依然不能完全得到保证。(重点)

69.当面访问法具有下列三个方面的优点:(1)能够对调查过程加以控制,从而提高调查结果的可靠程度。(2)具有远高于自填问卷法的回答率。(3)它可以对调查资料的效度和信度进行评估。弱点:(1)调查费用大大高于自填式问卷调查。(2)当面访问法所花费的时间也大大长于自填式问卷调查。(3)调查的范围和规模往往受到很大局限。(4)对于某些较为敏感问题的调查,采用当面访问法的效果也往往比不上自填式问卷调查。

70.调查的回收率:是调查者实际调查的个数与计划调查的个案数之比。

71.调查研究报告:是反映社会调查成果的一种书面报告,它以文字、图表等形式将调查研究的过程、方法和结果表现出来。

72.调查报告的撰写步骤:(1)确定主题(2)拟定提纲(3)选择材料(4)撰写调查报告。73.集中趋势分析:用一个典型值或代表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或者说反映这组数据向这个典型值集中的情况。最常用的集中趋势分析包括计算平均数、众数和中位数。(掌握公式能计算P198)

74.离散趋势分析:用一个特别的数值来反映一组数据相互之间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标准差和离散系数P203)

75.推论统计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间估计,二是假设检验。(能模仿例题运用区间估计公式和进行假设检验P206)P209课后习题可能出题

76.相关关系:的是当其中一个变量发生变化时,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反过来也一样。举例:当我们发现人们的年龄不同时,他们对计划生育的态度也不同,或者说人们在年龄上取值不同,在对计划生育上取值也不同。

77.因果关系:指的是当其中一个变量变化时会引起或导致另一个变量也随之发生变化,但反过来,当后一变量变化时,却不会引起前一变量的变化。

77.因果关系的三个条件:(1)变量X与变量Y之间存在着不对称的相关关系。(2)变量X和变量Y在发生的顺序上有先后之别。(3)变量X和变量Y的关系不是同源于第三个变量的影响。

78.交互分类:就是将调查所得的一组数据按照两个不同的变量进行综合的分类。主要作用:(1)可以较为深入的描述样本的资料的分布状况和内在结构;(2)很容易对不同文化程度的情况进行比较,分组比较;(3)可以对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解释。

79.卡方检验(x²检验)作用:(1)对两变量的相关关系是否存在进行审查,此时x²检验又称作独立性检验;(2)对较小规模的样本资料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即核查交互分布状况所导致。弱点:当样本足够大时,一些很小的分布差异也可以通过x²检验达到显著性水平。80.消减误差比例:就是知道X的值来预测Y值时所减少的误差(E1-E2)与总误差的比。(掌握P236中的总结表)P224关系强度的测量(重点)

课后重点习题:

一、什么是抽样调查?为什么实际生活中抽样调查的应用远比普通调查广泛?

答:抽样调查就是从所研究的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一部分个体进行调查,并将在这部分个体中所得到得调查结果推广到总体中去。与普通调查相比,抽样调查具有更多的突出优点:1抽样调查非常节省时间、人力和财力;2抽样调查可以十分迅速地获得资料数据;3抽样调查可以比较详细的收集信息,获得内容丰富的资料;4抽样调查的应用十分广泛;5准确性高。

二、调查课题的可行性是什么意思?调查课题的可行性与重要性、创新性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答:可行性是指研究者是否具备进行或完成某一调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这三条标准之间存在着某种层次上的联系:重要性是最基本的标准;独特性则是在它的基础上提出新的标准;可行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选择中的决定性标准,这三种标准层层深入,从几个不同的侧面将一个理想的调查课题从最初众多不成熟的想法、思路和课题雏形中,逐渐分离出来。

三、什么是调查课题的明确化?为什么要对调查课题进行明确化的工作?

答:课题的明确化指的是通过对调查课题进行某种界定,给予明确的陈述,将最初比较含糊的想法变成清楚明确的调查主题,将最初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范围或者领域变成特定领域中的特定现象或特定问题。对调查课题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清楚的表述,那么这项社会调查的质量和水平,以及整个社会调查过程的顺利进行,从一开始就有了基本的保证。

四、举例说明社会调查中的分析单位、调查对象,并讨论二者之间的关系。答:分析单位:个人、群体、组织、社区。调查对象:个人。二者关系:分析单位是一项社会调查中所研究的对象;调查对象则是研究者收集资料时所直接询问的对象;分析单位和研究对象有时可能会有同一种对象承担着。

五、什么是抽样中的随机性?为什么概率抽样的方法能够保证样本对总体的代表性? 答:抽样中的随机性就是总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具有同等的被抽中的可能性。之所以能保证,因为它能够很好地按总体内在结构中所蕴涵的各种随机事件的概率来构成样本,使样本成为总体的缩影。

六、分层抽样与整体抽样的具体操作方法是怎样的?二者之间有何异同?什么情况下应选用分层抽样、什么情况下则应选用整群抽样? 答:当某个总体是有若干个有着自然界限和区分的子群所组成,同时不同子群相互之间差别很大、而每个子群内部的差异不大时,则适合于分层抽样的方法;反之则特别适合于采取用整体抽样的方法。

七、量表主要用来测量什么的?请设计一份用来测量人们对夫妻家庭角色看法的李克特量表。

答:量表主要测量人们的态度、看法、意见、性格等等主观性较强的内容。

李克特量表样本

¯¯¯¯¯¯¯¯¯¯¯¯¯¯¯¯¯¯¯¯¯¯¯¯¯¯¯¯¯¯¯¯¯¯¯¯¯¯¯¯¯¯¯¯¯¯¯¯¯¯¯¯¯¯¯¯¯¯¯¯¯¯¯¯¯¯¯¯¯¯¯¯¯¯¯¯¯¯¯

家庭角色看法

非常同意

同意

无所谓

不同意

很不同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问卷的封面信中应说明哪些内容?

答:1要说明调查者的身份;2要说明调查的大致内容;3要说明调查的主要目的;4要说明调查对象的选取方法和对调查结果保密的措施。

九、安排问卷中的问题顺序时,应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并说明理由。

答:规则:1把简单易答的问题放到前面,把复杂难答的问题放到后面;2把能引起被调查者兴趣的问题放到前面,把容易引起他们紧张和顾虑的问题放到后面;3把被调查者熟悉的问题放到前面,感到生疏的问题放到后面;4一般先问行为方面的问题、再问态度、意见、看法方面的问题;5个人背景资料一般放在结尾,有时也可以放在开头;6若有开放式问题,则应放在问卷的最后面。

理由:1可以给回答者一种轻松方便的感觉,以便他们继续填答下去;2如果开头的问题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问卷则更容易的顺利进行;3任何人对自己熟悉的事物总能谈些看法,而对不熟悉的事物则难以开口;4行为方面的问题涉及的只能是客观的、具体的事实,比较容易回答;5个人背景资料虽然也是事实性的,但是它们除了回答者姓名以外的其他主要个人特征也属较敏感的内容,所以不宜放在开头;6回答开放式问题要比封闭式问题需要更多的思考和书写,放到开头和中部都会影响回答者填完问卷的信心和情绪。

第四篇:《水浒天风》稿件

《 水浒天风》引500余名小记者热捧

泰安市小记者团东平分团大型文艺采风活动圆满成功

本报讯(记者 朱东梅 田江浩)烟雨平湖的清新空灵、戴坝虎啸的波澜壮阔、忠肝义胆的水浒英雄,以水浒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交响音画《水浒天风》,令东平小记者团的小记者们仿佛走进了天人合一、梦幻神秘的时空之旅。2012年10月20日,泰安市小记者团东平分团走近《水浒天风》文艺采风活动在文秀大剧院举行。

20日下午15时,东平县实验小学、第二实验小学、第三实验小学、第四实验小学、明湖中学、佛山中学近530名小记者和指导老师观看了大型交响音画《水浒天风》。

“这样的演出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没想到今天能有亲眼观看的机会。叔叔阿姨们的演出太精彩、太震撼了,我还想再看。”演出结束后,小记者们抑制不住激动,纷纷向记者表示道。

“走近《水浒天风》文艺采风活动非常有意义,东平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舞蹈家的演绎下像一幅幅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让小记者们和老师们更加深刻的感受到了东平历史文化的魅力。”东平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大队辅导员孙素芹向记者说道。

据悉,《水浒天风》由国内著名导演周崇山设计,国家一级舞美设计师戴延年、春节联欢晚会音乐总监孟勇倾力打造的。以弘扬东原历史文化、展现水浒文化为基调,以东平的水浒故事和历史传说为线索,将古老东平的水浒文化、运河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名人文化等交汇融合,全面阐释东平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水浒文化底蕴。

此次活动的举办,大大激发了东平小记者参与活动和写作的热情。

第五篇:课题申请书

课题申请书模板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本项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特色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

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规律。

2.以促进学生审美素质发展为宗旨,培养和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在学生体验与感悟中实现教育的启发、引导、培养、激励等功能,从而体验学习的乐趣,激发情感,形成完美的人格。

研究内容:

1.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⑴艺术审美素质的界定:审美素质是受教育者观察、认识、理解、判断以及辨别美与丑、善与恶所必需的基本品质。艺术审美教育实际上就是美感的教育,美感教育对提升审美素质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审美素质可以强化健康的社会审美心理,形成和发展人对于世界新的审美关系,并使这种关系渗透到其他社会关系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情感方式、个性气质、行为准则等诸多表现中去。

⑵艺术审美素质的内容:艺术审美素质是指在对小学生进行艺术教育过程中的一种审美意识、审美情感、审美价值取向和审美认知能力,即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艺术审美素质。本课题的内涵,以学科整合为基础,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增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水平,激发审美欲望,实现审美理想,形成审美兴趣,锻炼创造美的意识。

2.探索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内容、途径、方法。

⑴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内容: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发现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欣赏美能力的培养;

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创造美能力的培养;

⑵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途径:

形成四大课程体系,落实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课程包括独立性课程、活动性课程、隐性课

程和渗透性课程。

独立性课程即艺术学科课程,它是对学生实施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主要课程,其主要由音乐和美术两科构成。

活动性课程对发展学生的艺术特长,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具有独特的作用。根据学校实际出发,构建多个艺术活动系列(艺术实践系列、社会服务系列和艺术展示系列),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隐性课程是通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实体、舆论及人际关系等因素构成客观环境氛围,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一课程主要通过校园环境的建设与美化来得以实现。

渗透性课程即通过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学科中的艺术审美素质的渗透,达到提高审美素质的要求。

⑶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方法:

独立性课程:调整教学内容和知识结构,对有关知识进行必要的梳理。把小学各科教材中的艺术审美因素进行梳理,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艺术欣赏水平进行排列,初步构建出各科艺术教育渗透序列。

活动性课程:运用游戏、竞赛、表演、讨论、器乐进课堂等方法,积极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隐性课程:美化校园环境,使学生时时受到美的熏陶。

渗透性课程:找准结合点,通过艺术审美素质与各学科的联合,借艺术审美素质渗透来促进各学科教学目标的达成,从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3.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多元评价方法。

⑴评价主体,师生互动。

⑵评价内容,广角多元。

⑶评价方式,倡导人文。

⑷评价过程,动态发展。通过多元的评价,解决学生现有的审美“疲劳”,自主愉悦地接受艺术熏陶,提高艺术修养。

4.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中的三条原则。

⑴参与原则:学生审美素质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从而获得审美体验,进而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没有亲身的参与,是不可能获得这种体验的。

⑵愉悦原则:审美是一种精神食粮,正因为它的愉悦性,学生们才可能在心情舒畅的前提下主动参与审美活动,保持良好的心境,使学生充分感受艺术的愉悦。

⑶融合原则:运用各种教育形式所提供的手段与方法,在学科中将艺术审美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益,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与审美空间,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辅之以个案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⑴根据课题的研究目标,结合现状,拟定行动计划。

⑵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了解问题,解决问题。

⑶发现新问题,逐步修正、完善原有的计划。

⑷继续实践,完善计划,达到改进工作,完成研究任务的目的。同时在研究过程中全面收集有关事实材料,汇总、分类,进行理性的思考,总结成功经验。

研究过程:

⒈准备阶段(20××.9―20××.11)

建立课题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理论学习;收集国内外相关的资料,了解相关研究内容;设计课题方案,请有关专家方案论证,完善方案,使其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对学生艺术审美素质情况进行现状调查。调查本校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现状。

⒉实施阶段(20××.12―20××.12)

通过调查,按照预定的课题研究要求,组织教师开展以“培养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研究。

⑴探索小学生艺术审美素质的内涵。

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形成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艺术审美素质,并根据这些内容,形成分学科、年龄段的素质标准与要求。

⑵根据学校实际情况,以四类课程为载体,分组开展艺术审美素质的探究。提炼出艺术审美中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素质的要点,以及这些素质在培养中起到的作用,做好“三百工程”即艺术发现百篇、艺术欣赏百篇、艺术创想百篇的资料搜集与整理工作。

⒊总结阶段(20××.1―20××.3)

与此同时,形成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所积累的新世界实验小学学生艺术审美素质培养的“三百工程”,即艺术发现百篇、艺术欣赏百篇、艺术创想百篇。同时课题组总结、评价成果。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哪些艺术审美素质是小学生发展过程中所必须的?而这些审美素质在其发展过程中又起到了哪些作用?

2.通过何种方法及途经解决学生现有的审美“疲劳”,进而自主、愉悦地接受艺术的熏陶,提高审美素质。

下载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课题申请书

    申请书尊敬的校领导: 你好,在百忙之中打扰,深感歉意。 我是张新明。经我课题研究小组商讨,由我执笔向学校提交申请。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秩序,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下,请求学校对我......

    课题申请书

    课题申请书1 尊敬的盘龙区课题规划办:我校承担的“创建书香校园”小学国学经典诵读的研究”课题,因课题负责人原校长田雪芬同志调离本校,需要变更课题负责人为现本校校长武截......

    课题申请书[精选]

    基于基因芯片技术的水产品病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 法 一、 立项依据 渔业,一直是海洋开发的先驱产业。中国的渔业发展历史悠久但起点低,特别是近海高强度捕捞使优势资源损失殆......

    一份课题申请书

    一份课题申请书范文 一、 制定课题基金申请书的步骤 (一)论证课题 1 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划 这是由国家计划部门和国家科委等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各部门科技发展规则......

    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

    一、教学课题:《小跳蛙》 二、课型:新授课 三、课时:一课时 四、授课教师:任国禹 五、授课对象:五年级 六、教具:PPT课件、 七、教学目标: 1. 学生乐于学习歌谣,让同学们感受歌曲优......

    课题申请书(集锦21篇)

    篇1:课题申请书尊敬的阿城区教育学会领导小组:我们是阿城区玉泉镇河南小学,我校于20xx年11月20日申报了阿城区“十一五”教育学会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策略的研究》,课题......

    教师课题申请书

    教师课题申请书 教师课题申请书1 尊敬的学校领导: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次评选镇级优秀教师的大好机会,又有幸自己符合评选的标准。这是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教学经验......

    教师课题申请书

    教师课题申请书 教师课题申请书1 尊敬的学校领导:你们好!很高兴有这次评选镇级优秀教师的大好机会,又有幸自己符合评选的标准。这是一次提升自己教育教学理念,丰富自己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