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

时间:2019-05-15 01:07: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

第一篇: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

一、教学课题:《小跳蛙》

二、课

型:新授课

三、课

时:一课时

四、授课教师:任国禹

五、授课对象:五年级

六、教

具:PPT课件、七、教学目标:

1.学生乐于学习歌谣,让同学们感受歌曲优美的旋律。

2.通过老师与学生的互动,是同学们更加深入的了解歌曲中:“青蛙”从而加入感情的演唱。

3.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加深对小动物的热爱和保护之情

八、教学重点: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唱歌,用肢体语言与老师互动。

九、教学难点:学会歌曲,并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的唱歌。

十、教学过程:

(—)导入: 1.提问 :小问答 2.介绍青蛙。

3.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青蛙吗?我们来仔细看一看它们(播放青蛙图片)它们可爱不可爱?你们喜不喜欢它们?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首歌《小跳蛙》

(二)音频欣赏:

大家认真的来听一下《小跳蛙》这首歌,我们应该学习青蛙的什么精神?

(三)新课:学习歌曲

歌曲的学习:

1.同学们看完这段视频,大家想不想学习这首优美的歌曲?

2.教师在黑板上写上歌曲中的英文

3.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每一句歌词

十一、总结:今天学习了《小跳蛙》这首歌,欣赏了图片,让同学们对其他的小动物更加感兴趣,让同学们明白了应该爱护我们身边的小动物,只也是一个很大的收获,老师希望同学们回家后多观察身边的小动物,找一找关于它们的歌曲,下次带来给老师,咱们一起学习好吗?

第二篇:任笑彤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

密云五小 任笑彤

任笑彤,女,现年9周岁,是一个活泼、开朗、阳光的女孩儿,现在密云县第五小学三年级学习,任班长、学校大队委员。老师的言传身教,父母的悉心熏陶,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一粒粒健康向上的种子,使她天天茁壮成长成为一名品学兼优的小学生。在家里,她是一个尊敬长辈,孝敬父母,独立自强、热爱劳动的好孩子;在学校,她是一名勤奋好学,关心集体,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的优秀少先队员;在社会,她是一位诚实守信,遵守社会公德,热心公益活动的小公民。在生活中,她从未有过多的要求,不挑吃穿,不乱花零用钱。

一、爱好广泛,品学兼优,屡获佳绩

她热爱学习、乐于助人、关心集体,平时特别喜欢读书、写字、不仅各科功课学得好,而且爱好广泛,她参加了舞蹈、奥数、书法、画画、跆拳道、轮滑等特长班的学习,暑期里还学会了蛙泳呢。她的春蕾杯作文、科幻画获得过县级一等奖、在少年宫暑期英语大赛中担任过小主持人。在班里她是老师得力小帮手,也是同学们值得信赖的好朋友。学习上的优异,不仅没有滋长她的傲气,反而成为她帮助同学的有利条件。她对同学真诚,热情,以助人为快乐,是一位关心同学的好学生。她在班级里有极好的人缘,从不与人斤斤计较,无论谁有困难,她都能毫不吝惜地主动伸出援助之手;要是发现同学之间闹矛盾了,她便想办法从中调解,直到矛盾化解,直到同学重新和好。她总是在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虚心接受老师的教育、帮助。

二、尊敬长辈,孝顺父母,父母的开心果

她深爱自己的家人。在家里,在每天的日程计划里,她都会列上帮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打扫卫生、收拾房间是她和妈妈周末的必修课。妈妈做饭时,她总爱在一旁帮忙,淘米、择菜、打鸡蛋,都是她的拿手好活。劳动让她体会了父母的辛劳,劳动也让她增长了才干,并且增加了她的自信心。彤彤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独立完成,今天的事今天做好,是她对自己的一惯要求。每到节假日她自己亲手做一张小小贺卡作为礼物送给父母,表达其内心对父母浓浓的爱;在父母下班回来的时候把拖鞋送到她们的面前;父母上班一天人很辛苦,晚上做完作业她就帮妈妈捶肩为爸爸踩背,说:“爸爸妈妈,我为你们放松放松。”体贴的话语让妈妈感动得流泪。因为她,家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她是家里的开心果。

三、诚实守信,热心公益, 传递爱心

在老师眼里,她能够处处身先士卒,做老师的好帮手,做同学们的好榜样。平时在学校里,每逢打扫卫生、班里的值日她总是一马当先,带领大家一起劳动,总带头抢脏活、累活干;班里开展什么班队活动,她也非常积极,亲自动手布置教室、场地,出谋献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磨炼自己的毅力,增长自己的才干。她积极加入了小志愿者队伍。进入社区宣传低碳环保生活、号召大人们步行上班绿色出行;进入社区与工作人员一起捡拾白色垃圾;参与社区服务等。最令人难忘的就是主动把自己富余的学具和喜欢的故事书等捐给学校一年级生病的小同学。她说:“小妹妹真可怜,妈妈不要,爸爸不疼,跟着叔叔过,我最幸福,所以我要帮助她。”同时她还积极呼吁全班孩子献爱心关心这个生病的孩子。

四、懂得感恩,教师喜欢,学生爱戴

任笑彤不管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都深受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因为父母也是从事教育的工作者,她更能体会到老师的辛苦。她尊敬师长,她发自内心的尊重与敬爱,体察老师的辛苦与付出,经常主动帮助老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她说是老师给予了她知识,帮助她成长;是家长的殷切希望让她快乐成长,没有老师和家长的辛勤付出,就没有她所取得的众多成绩,因此回报老师和家长是她勤奋的动力。她长大了也要当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学习、生活、成长的路是艰辛而漫长的,但她小小的心灵就已经懂得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她正用自己的孝心和善良为歌,热心和宽容为曲,弹奏暖人心扉的歌;她正用自己的诚实和友善为笔,进取和奋发为墨,书写充满希望的画;她正用爱心、恒心、信心、诚心书写密云美丽少年的篇章。

第三篇:风笑天课题申请书示例

课题申请书示例1(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98-412)

社会学研究基金项目申请书

项目名称

自我意识与角色认同:中国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后果

一、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项目背景

1979年,中国政府为了有效地控制全国人口的迅速增长,开始提倡和实行以“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为主要内容的计划生育政策。17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社会中,已产生出整整一代这种终身没有兄弟姐妹的特殊儿童。据统计,1994年年末全国已领证的独生子女人数已达到4 676万人(《中国计划生育年鉴》,440页,1995)。到目前,全国的独生子女人数估计已超过5 000万。这也即是说,目前中国社会中的独生子女人口几乎和整个法国的人口相当,或者说几乎达到两个加拿大的人口。

当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一下子从中国大地上涌现出来时,马上引起了学术界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人们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政策所造就的这一代特殊儿童能否正常地、健康地、顺利地发展和成长上。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一焦点所涉及的正是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过程及其后果的问题。

早在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实施之初,就有人提醒:“独生子女有诸多毛病”;也有人担心:“独生子女的素质差”、“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还有人预言:“独生子女将成为‘小皇帝”’、“独生子女的发展将不如非独生子女”。国内的许多人口学者在积极肯定独生子女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数量控制的巨大作用的同时,也提出了对由此所带来的人口素质“逆淘汰”问题的担心和疑问。

(侯东民,1993;周孝正,1991;阎天三,1992;穆光宗,1991)所有这些似乎都在暗示:与独生子女的成长相伴随的将是一条不平常的社会化道路和一种不正常、不充分、不完善、不全面的社会化过程,而独生子女的社会化结果也将是畸形的和令人担忧的。如果情形果真如此,那么,对整整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对数以千万计的独生子女家庭,以及对即将跨人21世纪的整个中国社会来说,都将是一个悲剧,都将是一种十分严重的后果。

17年过去了,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已走过了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进入了少年期和青年初期。他们的社会化发展状况究竟如何?他们所走过的是一条什么样的社会化道路?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与其他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有没有差别?有哪些差别?如果这些差别预示着独生子女作为成人的特征,那么,它将会给21世纪的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即将作为成年人进人中国社会生活的这一代特殊儿童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成果究竟是不是畸形的?他们身上是否的确存在不同于普通儿童的人格缺陷?

当我们用一种超出一般心理学和普通教育学的眼光,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来重新审视这一代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和发展状况时,我们可以怎样来回答上述问题?又能够怎样回答十几年前人们所提出的各种疑问、担心和预言?!这正是本研究课题得以形成的基本背景。2.文献回顾

(1)西方的研究。

世界范围内源于西方的独生子女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早期独生子女研究的学术视野主要来自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一是心理学,二是医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尔(G.S。Hall)最早提出这样的观点: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他的学生博汉农(E.W.Bohannon)在这种观点影响下,从对“特殊儿童和例外儿童”的心理学研究中,发现独生子女所占的比重特别大,并且发现这些独生子女具有缺乏社交性、早熟、娇生惯养等诸多问题,于是将独生子女作为特别的研究对象来加以研究,最终发表了世界上第一篇有关独生子女的论文。

德国小儿科医生内特尔(E.Neter)则是以临床研究为出发点,从医学角度进入这一领域的。他在临床实践中,接触到许多与独生子女有关的异常行为病例。他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对这些独生子女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独生子女的著作。

在博汉农和内特尔之后,还有美国学者基尔福特、胡克、芬顿,俄罗斯学者布隆斯基,日本学者山下俊郎等人的研究,这些研究虽然在出发点、角度、内容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有一点上却非常的一致:他们基本上都是把独生子女作为“问题儿童”来进行研究的。

从1898年至1978年的80年间,西方学者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了独生子女的特异性问题:首先是独生子女的健康问题。在这方面存在两种相反的看法,博汉农等研究者认为,独生子女的健康状况总体上不如非独生子女。而基尔福特等研究者则发现,独生子女的卫生习惯明显比非独生子女好,因而他们认为独生子女的健康并不比非独生子女差。其次是独生子女的智力状况。绝大多数研究在这方面的结论十分一致,这就是独生子女的智力比非独生子女优异。第三有关独生子女性格特征的研究。在这方面也有两种结论,一种认为独生子女的性格具有特异性,尤其是具有两极性;,而另一种结论则否认这种特异性,认为独生子女在性格特征上与非独生子女相差无几。最后是有关独生子女社会交往的研究。一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不协调”、适应性较差,但也有研究证实独生子女在社会交往方面的表现与非独生子女不相上下。

(山下俊郎,1982)

美国当代研究独生子女的重要学者托尼·凡尔布(Toni Falbo)博士及其同事对1925年至1984年60年间西方各国所发表的200多篇有关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进行了评论,并对其中115篇文献进行了一项定量分析(meta-analyses),结果表明,46.1%的研究为心理学方面的,12.2%为教育学方面的,15.7%为社会学方面的,17.3%为交叉学科方面的,4.3%为医学方面的,4.3%为其他方面的。关于独生子女的发展和特征,这些研究的结果所描绘的是一幅混合的画面:有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优于非独生子女;有些研究发现独生子女劣于非独生子女;有些研究则发现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差别。这些研究的主要内容涉及独生子女的成就、社会适应性、性格特点、智力发展、社会交往等等。

(Falbo & Polit,1986)

(2)国内的研究。

中国国内的独生子女研究开始于1980年,截至目前,在短短的17年中,已发表研究报告和论文120篇。从研究的角度看,这些研究报告和论文主要是从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角度进行的。其中,教育学方面的占50.8%,心理学方面的占25.8%,社会学方面的占11.7%,人口学方面的占8.3%,其他方面的占3.3%。教育与心理两方面的研究占全部研究的?6.6%,反映出中国社会对独生子女健康成长的普遍关注。从研究的内容上看,这些研究比较集中地探讨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得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结果:

第一,关于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心理特征和行为习惯上究竟有无差异的研究。在这方面存在两种不同的结论。早期比较多的研究认为,独生子女具有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既表现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也表现在个性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一种比较普遍的结论是:独生子女在身体状况、智力水平方面优于非独生子女,而在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则不如非独生子女。(高志方,1981;杨宜模,1981;肖福兰,1982;王兆伍,1983;杨桦,1983;万传文,1984;张其博,1987)

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的多数研究则认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个性心理和行为上并不存在象人们普遍担心的那种差异”(刘云德,1988)。“从各类样本的比较来看,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体差不多”(陈科文,1985)。

“在个性表现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没有什么差别”

(鲍思顿,1989)。“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个性特征无显著差异”(黄鹂,1994)。

第二,关于独生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十几年来独生子女研究中讨论得最多的一个内容。其范围从独生子女的早期教育(0~3岁)、学前教育(3~6岁)到小学教育(6~12岁);从幼儿园教育、小学教育到家庭教育;从品德教育、智力开发到不良行为预防、义务感和责任感的培养等等。

一部分研究着眼于探讨独生子女所具有的与非独生子女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认为独生子女的成长有三条有利条件:一是有充分的父爱和母爱;二是有较好的经济条件;三是与成年人交往密切。同时,这三条有可能成为独生子女成长的不利条件。即一是父母容易爱过头;二是容易娇生惯养;三是缺少小伙伴的交往。(高志方,1981;唐爱菊,1982;杨桦,1983;吴重光,1988)

更多的研究则着眼于探讨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尤其注重分析目前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误区和不足。这些研究指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过分注重早期智力开发,过分强调智力因素的发展,忽视心理素质和人格的培养。

(穆光宗,1991;尹玉光,1991;薛庆林,1992;徐风梅,1992)

第三,关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研究。为了更好地理解独生子女的成长所处的特定生活环境,许多社会学者集中研究了独生子女家庭的内部结构、家庭关系、生活方式、父母角色、老年保障等内容。研究发现,“城市独生子女家庭80%左右都是由父母子(女)两代人组成的三口之家”,独生子女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具有最基本、最简单、无重复的性质,和对象集中、互动频繁、关系强度大的特点”(风笑天,1992)。独生子女家庭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具有较高而且稳定增长的经济水平,子女抚育费提高,在消费模式和余暇时间的支配上均偏重于子女”(边燕杰,1986)。独生子女父母的角色内涵中“增加了教师的角色和同龄伙伴的角色”(风笑天,1993)。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上述特点,又使得独生子女家庭中的老年保障面临严峻的挑战(边燕杰,1985;风笑天,1990)。

(3)现有研究的特点与不足。

从总体上看,西方的独生子女研究以心理学方面的为主,着眼点主要集中在独生子女特异性的探讨上;中国国内的研究则以教育学方面的为主,着眼点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方法的探讨上。国内外的研究有三个共同的特点:一是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和6~12岁的儿童;二是大部分研究都采用了与非独生子女进行比较的方法;三是资料的收集基本上都是采用由成年人(教师或家长)对儿童的行为或特点进行评价的方法。

中国国内的独生子女研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

第一,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互脱节。大部分理论研究的文章完全没有经验材料的支持,研究者往往只是依据某一学科的一些理论概念进行主观性地分析,并由此提出个人的看法和观点。这些研究显得比较空泛,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而一些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的经验研究,往往只局限于对独生子女的某些现状进行基本的、一般性地描述。缺乏明确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因而其理论性不强,解释力不够。

第二,不同研究相互之间缺乏借鉴、比较和积累。由于绝大多数经验研究缺乏对已有文献的回顾和考察,缺乏对相似研究的借鉴,因而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很小。无论是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或是在所使用的测量指标上,不同的研究互不相同。比如,好几项研究都考察了儿童的道德发展,但却没有任何两项研究以同样的方式对道德发展进行测量。因而,在独生子女个性特征、行为习惯等各个方面,众多研究所提供的是一幅混乱的画面。

第三,缺乏较大规模的、系统的经验研究。现有经验研究多为某个局部地区(比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城区)若干个单位(比如一两所幼儿园、两三所小学)的小规模的调查,样本规模多在30~200之间,很难避免由于特定调查点、特定调查样本的客观差别所带来的系统误差。研究的设计大多比较简单,系统性不强,因而研究结果的普遍性受到很大限制。

第四,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不够科学严密。一是许多研究的样本没有依据随机的原则进行抽取,尤其是对于那些用来作为独生子女参照对象的非独生子女的抽取,常常是采用“简单匹配”的办法,主观性很强,代表性较差;二是资料的收集方法主要依赖于成年人对儿童表现的主观评价,缺乏客观的标准;三是研究所用的都是相当简单的统计分析方法,特别是许多研究仅仅以单变量的分析为主要手段,对资料的深入分析不够。

第五,尽管众多研究的焦点一直集中在独生子女的成长和发展上,但是研究视野却大多局限在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从人的社会化角度所进行的探讨寥寥无几。在全部120篇研究报告和论文中,仅有5篇涉及这一主题。并且这些研究都是非经验性的一般理论分析,缺乏实地调查资料的支持与佐证。它们既没有给出一代独生子女社会化发展状况的基本描述,又没有探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的特点和问题,也没有对不同的社会化因素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特定影响和作用进行定量的相关分析。(辜胜阻,1983;吴重光,1988;尹玉光,1991;风笑天,1992;穆梓,1995)

第六,现有研究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3~6岁的幼儿与6—12岁的儿童身上,尚无一例以12—18岁的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虽然这是客观现实所留下的一种缺陷(几年以前12~18岁人口中还没有独生子女),但它对于我们回答独生子女成长与发展状况这一问题却是一种关键性的缺陷。正是由于这种缺陷,我们对于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社会化发展的基本结果可以说几乎一无所知。3.研究的内容

不管社会对一代独生子女发展状况的评价是积极的或是消极的,也不管每一位独生子女父母、每一个独生子女家庭对孩子抱有怎样的期望,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客观地在中国社会中长成,在人们的关注、期盼、担心和争论中长成。这些已经完成幼儿期、儿童期的社会化过程,并即将完成少年期和青年初期社会化过程的独生子女们,其各个社会化阶段的目标是否已经达到,其基本社会化的最终结果是否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要求,现在该是揭开谜底的时候了。

本研究课题所要探讨的中心问题是:独生子女作为一代与传统多子女(或非独生子女)所不同的特定人口群体,他们的社会化过程具有哪些不同于一般多子女社会化过程的特点?随着社会化客体的改变——由普通多子女变为特殊的独生子女,那些以普通多子女为对象建立起来的社会化理论、规律和命题,是否同样适合于独生子女?是否会因此而表现出某些新的特征或变化?不同的社会化因素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有无改变?对于已经成长起来的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来说,他们的社会化成果究竟是优是劣?这种结果对21世纪的中国社会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本研究课题将依据社会学中有关人的社会化的理论,紧密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围绕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独生子女成长与发展状况问题,着重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对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特点、问题、趋势进行比较全面的调查和描述,并将其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状况进行比较;

(2)分别从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大众传播媒介等方面,探讨不同的社会化因素在独生子女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3)对独生子女青少年在生活技能的掌握、社会规范的学习、生活目标的确立、社会角色的认同等方面的发展状况,进行系统地、客观地测量和评价。特别着重从独生子女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两个层面展开深人的研究;

(4)在此基础上,对一代独生子女人口社会化的总体质量及其对未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可能影响进行判断和预测。4.项目意义

首先,本课题区别于以往研究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它借助了社会学中人的社会化理论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将对独生子女的经验研究置于一定的理论框架中。因而,它不仅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实证性,也具有相当明显的理论色彩。

其次,本课题样本的规模和性质将允许我们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青少年与儿童之间、青少年与他们的父母之间、大城市与小城市之间,以及不同地区、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化因素之间进行多重比较。如此广泛、如此综合的样本是以前的研究所从未有过的。因而,本研究的结果可以在以下两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一方面,它可以形成有关中国独生子女社会化特定过程和结果的比较系统的知识,这种知识将对数以亿计(且还在继续增加的)独生子女家长以及各级学校的教师和社会各界正确指导独生子女的社会化产生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检验有关家庭规模、子女数目、社区背景等因素与青少年社会化发展间关系的理论,从而对社会学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积累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本课题研究在时间上还具有特别的意义:计划正式调查的时间为1997年,即中国从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的第18年。那时,正好是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普遍进入中学,进入社会化的青春期阶段(12岁~18岁),并即将完成基本的社会化过程,从而作为正式成员走上中国社会之际。这样的一批独生子女青少年是以前的研究所无法得到的调查对象。他们一方面体现着广大独生子女社会化的最终成果,另一方面又为我们提供了进行直接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成年人的评价进行比较的客观条件。

第四,本课题的研究对象(12岁~18岁的青少年)具有一个十分重要的特征:他们是我国(城市中)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与最后的一批非独生子女的自然混合体。在这一自然混合体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二者的比重相当。这是一个十分关键的特征。它为我们提供了将独生子女青少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进行对比的最有价值的自然总体。若在时间上向前提前几年,那么,这一年龄段人口总体中的独生子女人数将寥寥无几;而如果将时间往后推迟几年,那么,这一年龄段人口总体中的非独生子女人数也将微乎其微。

第五,与上述两点有关,本课题在资料收集方法上第一次突破了以往研究那种完全由成年人进行主观评价的传统做法,直接让研究对象自己填写调查问卷,并用成年人的评价与之对比,从而更加提高了调查资料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高了研究结果的质量和价值。

二、研究方案

1.基本概念

自我意识:指人们自我概念的形成、对自我特点的认识以及对自我形象的评价等。这是人的基本社会化过程的最重要的结果之一。在本课题中,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青少年对自我特点的认识和对自我形象的评价两个方面,并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进行比较。(变量测量:对自身特点、性格特征的认识;对自己在父母、老师、同伴等“他人”眼中印象的认识;对自己行为表现、智力发展、社会交往、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的主观评价等。)

角色认同:在社会化过程中,处在青春期的孩子要将各种不同的自我形象变成一种整体性的自我形象,以实现一种个性心理与社会文化的同一性。具体地说,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什么人,自己的过去怎么样,自己今后的方向是什么,如何为承担成年人的角色做好准备。(变量测量:分别从目前角色与未来角色、现实角色与理想角色、未成年人角色与成年人角色等不同维度进行测量。)

社会化因素:指那些使人实现社会化的制度或其他结构环境,更笼统地说,即影响个体社会化过程的全部社会环境。这些环境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阶级、工作单位、大众传播媒介和社会文化等。在本研究中,主要讨论与特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化发展有着密切关联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以及大众传播媒介。(变量测量:详见后面的扩展框架。)

独生子女青少年:指年龄在12岁~18岁之间且无亲生兄弟姐妹的人口。根据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我国独生子女人口总体中,城市独生子女约占80%,农村独生子女占20%;城市中独生子女领证率高达90%以上,而农村却不到10%《中国计划生育统计年鉴》(,1995)。因此,本研究主要以城市独生子女为对象。若无特别说明,文中“独生子女青少年”均指城市独生子女青少年。同时,由于我国城市青少年中,12岁~18岁正好是初中生(12岁一15岁)和高中生(15岁一18岁)的年龄。因此,本研究中将研究对象进一步确定为城市初中生和高中生中的独生子女。最后,“无亲生兄弟姐妹”指的是其父母终身只生育了一胎。

非独生子女青少年:指年龄在12岁~18岁之间且至少有一个亲生兄弟姐妹的人口。“至少有一个亲生兄弟姐妹”的限定,指父母至少生育并成活两胎,而无论目前有几个孩子与父母生活在一起。除兄弟姐妹数目以外,本概念在其他内涵上均与上一概念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独生子女青少年提供一个进行自然比较的参照总体。2.理论框架

各种社会化因素和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的结果,是本课题基本因果关系的两端。由于影响人的社会化发展的外部因素很多,而一项具体的研究很难包揽无遗,因此,本课题根据研究的总体目标,从各种社会化因素中综合出“家庭背景因素”和“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两项影响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将其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而对于本课题中的因变量——独生子女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结果,则选择从“自我意识”和“角色认同”两个侧面进行探讨。这种考虑主要来自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E.H.Erikson)的有关理论的启发。

在有关人的社会化发展过程的理论中,美国著名心理学家E.H.埃里克森创立的人的一生有八个阶段的理论尤为引人注目。根据他的理论,人的社会化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中,都包含着一个由各种心理变化而引起的危机和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而在青春期(12岁~18岁)这一阶段中,主要矛盾和危机开始转到认同与角色混乱的矛盾上。认同的建立可以使人对自己的历史、现状和未来状况具有一种连续感。如果不能将个人的各种不同的社会角色统一在一个明确的认同之中,就会导致角色混乱。(E.H.埃里克森,1963)课题根据这一理论背景,针对具体的研究对象,建立了以下基本的理论框架:家庭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影响青少年社会化;家庭规模、家庭结构、父母职业、亲子关系、子女数目及地区类型(发达、一般)、城市类型(超大、大、中小)、学校类型(重点、普通、较差)影响了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角色认同、人格发展。这些理论框架用以指导具体的经验研究,指导调查资料的收集和分析。3.研究假设

假设一:从总体上看,相对于城市背景、父母职业、儿童年龄等变量来说,是否独生子女这一变量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相当小。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是基于西方及中国现有研究的发现。凡尔布等人对西方文献定量评论的结果揭示出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别非常小。除了在智力水平和学业成绩方面差异显著外,在其他许多方面的差异都不显著。中国国内的研究结果虽然给出的是一个混合的画面,但大多数研究的结果表明,城乡之间、大小儿童之间以及男女儿童之间的差异,都超出了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这一假设暗示着这样一种结果:目前存在于独生子女身上的各种特征,并非主要由“是否独生子女”所引起,而是由整个时代变化、社会

变迁所导致。家庭背景因素、社会经济背景因素的影响,大于是否独生子女的影响。

假设二:总的来看,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既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也与人际关系因素、特别是亲子关系因素相关。一般来说,来自较高社会经济背景、且有着较高质量亲子关系的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青少年,其社会化往往发展较好。这两个因素对青少年的发展具有独立的和交互的影响。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西方有关人的社会化发展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社会经济因素、人际关系因素与儿童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是内在相连的。例如,父母的教育成就与家庭的收入正相关;父母的教育成就也与家庭为青少年所提供的环境和人际交往的质量相关。然而,中国的社会经济背景和文化传统与西方国家的情况不同。比如,教育程度与收入之间只有一种较弱的相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女观、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期望以及父母与子女互动的形式等等,都与西方国家大不相同。本课题资料的价值正是在于用中国社会的特定资料来检验在西方国家普遍成立的理论的正确性。

假设三:父母对青少年社会化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独生子女中比在非独生子女中更直接、更重大;而同辈群体的这种影响和作用在独生子女中则比在非独生子女中相对更小和更间接。

基本依据:这一假设主要基于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和中国国内现有的研究结果。埃里克森的社会化理论认为,处于青春期的个体往往具有脱离父母而独立的要求,以及对自我的反省、对成年人世界的探寻等等。这一时期,同辈群体的影响增强,成年人的影响减弱。然而,大量现有研究的结果却显示出,独生子女青少年由于家庭结构的限制,以及父母期望、关注等因素的影响,来自于父母等成年人的直接作用仍然得到保持。因而,独生子女青少年与其父母的关系往往比非独生子女青少年与其父母的关系更为密切,互动频率更高。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到独生子女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和对成年人角色的认同。

三、研究设计

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同时针对现有研究所存在的不足,本课题将从全国城市范围内选取调查样本,以12岁~18岁的独生子女青少年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同龄的非独生子女青少年和6岁~12岁的独生子女儿童作为两个不同的参照对象,以家长调查问卷与青少年本人调查问卷相互配合,以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与小范围的个案访问相结合的方法收集资料,并采用多变量统计分析技术来综合地、深入地处理资料。1.调查地点选择

全国(除台、港、澳外)共有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它们分别属于地理区位上的六个大区,即:

东北区:黑龙江、吉林、辽宁;

(3个)

西北区: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

(5个)

华北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

(5个)

华东区: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福建、上海;(7个)

中南区: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南;

(6个)

西南区:四川、云南、贵州、西藏、重庆。

(5个)

为了兼顾到大区的分布,以及每一大区中所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数目多少,同时考虑到每个省中社会学研究机构的因素,最后确定选取东北区的黑龙江,西北区的甘肃,华北区的北京、天津、河北,华东区的江苏、上海,中南区的湖北、广西,西南区的四川为调查省(区、市)。在每一选中的省、区中,再选取省会城市(大城市)和在该城市附近的中小城市一个。这样,共选取全国14个城市作为调查城市。它们是:

直辖市3个(超大城市)——北京、天津、上海;

省会城市6个(大城市)——武汉、成都、兰州、南宁、哈尔滨;

中小城市6个(具体城市待定)。2.调查对象选择

一项具体研究所选择的抽样特征和所采取的抽样方法,主要由研究者所试图回答的问题的性质、他所采取的分析框架以及他所拥有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来决定。为了在现有条件下使样本的代表性、调查资料的普遍性以及调查方式同研究目的和内容的合适性都达到最大值,本课题将采用下述方法抽取样本。

本课题的调查对象由三部分人所组成,(1)中学生;(2)中学生家长;(3)小学生家长。样本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抽取。具体抽样程序及时调查总样本的构成及分配如下:

(1)中学生样本。

首先,在每个作为调查点的城市中,依据教育部门提供的学校类型(好、中、差)的名单,从中按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各抽取1所中学、1所小学,即共抽取3所中学、3所小学。(大城市中可先随机抽取一个城区。)

其次,在抽中的3所中学里,按不放回抽样的方式,从初一至高三的6个年级中,依次从每一所中学随机抽取初中和高中各一个年级;这样每个城市所抽的6个年级正好包括从初一到高三的各个年级,且一个学校有2个年级。

第三,在每个抽中的年级中,按简单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一个班级;

最后,从每个抽中的班级中按随机数表的数字抽出20名学生。

这样,全部中学生样本的构成情况就如下面所示:

20名学生X2个班级(年级)X3所学校X15个城市=1 800名学生

(2)中学生家长样本。

中学生家长样本与中学生样本一一对应,即所抽中的每个中学生的家长就构成中学生家长的样本。抽取中学生家长样本的目的,是便于与青少年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意识进行比较,同时也提供一个成人角色和成人世界的参照物。

因此,中学生家长的样本构成如下:

20名家长X2个班级(年级)X3所学校X15个城市:1 800名家长

(3)小学生家长样本。

由于小学生无法进行自填式问卷调查,故本研究中仅对小学生家长进行调查,其目的是与中学生的社会化情况进行比较。其抽样方法与中学的情形完全一样。[因为小学正好为六个年级,故只须将前面中学生抽样步骤中的初中与高中分别代之以小学低年级(1~3年级)和高年级(4~6年级)即可。

因此,小学生家长的样本构成与中学生家长样本相同:

20名家长X2个班级(年级)X3所学校X15个城市:1 800名家长 3.资料收集方法

本课题的资料主要来自于下述几个方面:

(1)现有的文献资料。包括国内外最新的独生子女文献、国家的统计资料等。收集方法主要通过计算机检索以及到有关部门复印、购买。

(2)“中学生调查问卷”资料。样本规模为1 800人。收集方法为,课题成员分别在15个城市依据预先设计的抽样方案挑选被调查者,采取集中讲解、当场填答、当场回收的方式进行,以保证填答的质量和回收率。

(3)“中学生家长调查问卷”资料。样本规模为1 800人。收集方法为:将该问卷连同写好回邮地址、贴好邮票的信封逐一分发给“中学生问卷调查”样本中的每一个中学生,请他们带回家,交给其家长(父亲或者母亲)填写,然后由家长直接将问卷寄回。这一做法可以避免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某些顾虑和影响,保证问卷资料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4)“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资料。样本规模为l 800人。收集方法为:先按抽样方案在各城市中抽取小学生样本,然后让小学生将问卷带回家,交给其家长(父亲或者母亲)填写,然后仍由小学生带回学校,交给老师。老师收齐后交给调查员。

(5)个案访问资料。每个调查城市都在中学生、中学生家长、小学生家长、中小学教师等人员中,选取一部分个案进行深入访问,个案数目在300个左右(每个城市20人左右)。

4.资料分析方法

课题将根据研究方案和设计,对三种调查问卷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当被解释的变量为二分变量时,进行罗辑斯特回归分析;当被解释变量为定距尺度的变量时,则采用OLS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同时,对大量定类尺度的变量,采用对数线性模型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在分析中,注意对独生子女青少年与非独生子女青少年、独生子女青少年与独生子女儿童、独生子女青少年与他们的家长以及对不同城市、不同家庭背景的对象进行比较。除了利用计算机进行定量分析以外,还要对个案访问的资料进行深入的定性分析。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5.课题组的组成及成员的分工(略)

四、工作计划

整个研究过程共需三年时间(36个月)完成,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每一阶段中完成若干项工作任务,每一项工作任务都有相应的时间要求和内容要求。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批准后第1个月至第10个月)

1.查阅和收集最新的文献资料;

(第1至2个月)

2.课题负责人拟订详细的研究计划;

(第3个月)

3.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第4个月)

会议主要内容:

讨论研究课题的目标、理论框架和主要内容;

制定并通过课题的具体研究计划及日程表;

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职责及其在课题中的分工;

由课题负责人详细介绍抽样的具体步骤与要求;

4.设计、修改“中学生调查问卷”

(第5至7个月)

“中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小学生家长调查问卷”;

5.分别在天津市(大城市)和荆沙市(小城市)

(第8至9个月)

进行三种问卷的试调查;

6.根据两市试调查的结果再次修改三种问卷,(第10个月)

然后印制成正式的调查问卷寄往各调查点。

第二阶段

调查阶段(批准后第11个月至第16个月)

1.挑选和培训调查员;

(第11个月)

调查员应以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以及社会学研究人员为主;

调查员培训必须进行现场实习;

2.根据课题方案抽取调查对象;

(第12个月)

3.调查员分赴各调查点进行实地调查,收集资料。

(第13至16个月)

第三阶段

分析阶段(批准后第17个月至第26个月)

1.原始问卷资料的审核和复查;

(第17个月)

各地必须随机抽取5%的个案进行复查;

2.三种问卷资料的汇总、编码与录入;

(第18至20个月)

为保证问卷录入的质量,全部问卷统一

集中到课题负责人所在地进行编码和录入;

3.问卷资料的计算机统计分析;

(第21至24个月)

汇总录入后的总体数据分别邮寄到各地,由各地自行进行计算机统计分析;,4.个案访问资料的整理与定性分析。

(第25 26个月)第四阶段

总结阶段(批准后第27个月至第36个月)

1.召开第二次课题组成员会议;

(第27个月)

会议主要内容;

小结实地调查的情况;

评价调查资料的质量;

分析讨论统计处理过程中的难点和问题;

结合统计分析的结果进行小型的学术研讨;

确定课题总报告和各分报告的内容及撰写人;

2.课题组成员分头撰写各专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第28至30个月)

3.课题组成员共同撰写总体研究报告和专著。

(第31至36个月)

五,经费预算(略)六,参考文献目录(略)

第四篇:《笑》教学设计

《笑》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⑶学会本文中的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运用;学习运用本文的整齐句式。

2、情感与价值: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探索、合作的精神;

3、过程与方法:

通过讨论理解笑的真正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⑴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⑵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析题,简介作者。

1、导入。俗语说:“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可见会心一笑,对我们的身心健康、延年益寿起到了多么大的作用。今天,我们就和大家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笑》。

2、简介作者:高士其原名高仕錤,福州人,生物学家,化学家,著名科普作家。

3、析题: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文,既是一篇说明文,也是一篇散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运用了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笑的不少学问。在阅读文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自己究竟懂得多少有关的知识。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快速地阅读文章,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划分出本文的段落。明确:全文共32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从医学的角度来说明什么是笑。第二部分:(3-23)生动说明笑有益于健康和工作。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第三部分:(24-32)总结全文,提出希望。

在理清了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学生继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按照一般的说明文的顺序,可以分为三种形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整理(逻 辑)顺序。依据你自己的理解,本文应该是什么顺序?

(三)、学生自由地读课文,然后用笔勾画出你以前尚不理解的有关笑的一些内容。然后再说说这些在说明这些内容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对文章内容的说明起了什么作用。这部分的课堂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展开辩论,在讨论与发言中获得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发现的能力。

(四)、这篇文章的末尾,作者提出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的希望。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这部分的课堂结构可以让学生们就所知所学,对文章的内容展开讨论,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让他们展开辩论,就当中的某一句话作为论题。如“把悲惨的世界变成欢乐的海洋”,作出“我们生活社会主义国家,还有悲惨的世界吗?”这样的引导,让学生的视野从生活的小圈子跳出来,放眼全球。

(五)、应用本文所学的知识,重温老课文,谈谈新体会。结合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在魏巍《我的老师》中蔡老师的笑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冰心的《小橘灯》中小姑娘的笑是什么样的笑;在周立波的《分马》中郭全海把马牵给老田头夫妇时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在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中众酒客的笑又是一种什么样的笑„„。这些笑对表达文章的中心有什么样的作用。这部分的课堂结构的安排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旧知识的同时不忘复习所学的旧知识。

(六)、这篇说明文,也是散文,而且富有诗情。段落虽小,排比整齐,文笔精妙。在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并能加以运用。请同学就你认为的这篇文章中写得最精彩的一部分赏读,并能以一个相关的话题,仿写一段话。

如文章的第24-27节,是这样写的:

笑,你是嘴边的一朵花,在颈上花苑里开放。你是脸上一朵云,在眉宇双目间飞翔。你 是美的姐妹,艺术的娇儿。你是爱的伴侣,生活有了爱情,你显得更加甜蜜。笑,是治病的良方,健康的朋友。

可以根据这段话,以“哭”与“笑”加以对比,写一段话,也采用排比与比喻的修 辞手法,字数不作要求;也可以用“理解”或“友谊”作为说明的对象来写一段话,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生活的实际。主要是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

(七)、总结归纳全文。

(八)、布置作业。

结合本课所学的有关“笑”的一些常识,把你对“笑”的的理解与看法写成一篇说明文,可以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各种说明方法,并要注意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增强文章的文艺色彩和感情色彩。

第五篇:《笑》教学设计

《笑》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思路和结构。

2、体会课文表达的纯洁、高尚的爱。

3、结合课文内容,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都应放在体会三次微笑的内在意蕴上。

三、教学方法:

在教法和学法上,我准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地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分成几个小问题,采用“读——想——议——点”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认真诵读、反复体味、广泛讨论,来掌握教学内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笑体现地是爱,人们在平常如能多笑笑,那人世间会如何呢?所以,我想从美国对待伊拉克和朝鲜的态度上导入课文。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出生于一位海军军官家庭。19开始文学创作。冰心在小说、散文、诗歌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作品多以母爱、童心、大自然为歌咏对象,风格自成一家。尤其是她的散文,更因其意蕴优美,语言典丽,抒情委婉含蓄而受到人们喜爱。主要作品有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春水》,散文集《寄小读者》、《樱花赞》等。

《笑》是冰心女士早期散文的优秀代表作。好,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一下冰心女士通过笑所传达出地深深的爱!

(三)、请同学齐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1、文中写了哪些人的微笑?

明确:作者以如梦似幻、清新优美的笔调,采取自然联想的方式,由近及远,从现在到过去,逐层展开。一句:“这笑容仿佛在哪里见过似的”作缀连。为读者勾勒了令人难以忘怀的三幅画面:白衣安琪儿的微笑,赤脚小孩的微笑,善良老妇人的微笑

2、这几次微笑发生在什么时间?

明确:安琪儿的微笑:现在

小孩的微笑:五年前由近到远

老妇人的微笑:十年前

追问:那,这是一种什么顺序呢?

明确:由近到远的时间顺序

3、找学生朗读相关段落,品味并体会三次微笑的特点。(结合图片)

明确:安琪儿的微笑:天真、美丽、纯洁

小孩的微笑:纯真、无邪

老妇人的微笑:和蔼可亲、慈祥、亲切、友善

4、作者是如何将三个看似毫不相关的画面融合都一起的?

明确:“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

5、分组讨论:三次微笑的象征意义:

明确:安琪儿的微笑:圣洁、高尚的爱

小孩的微笑:纯真的爱

老妇人的微笑:慈祥的爱

(设计意图:使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并结合实际升华主题。)

小结:三幅温馨的'画面,给我们带来的震撼和感动是如此的强烈。微笑中渗透的爱是那样的动人,那样的伟大。人们不能不因为人世间如此圣洁崇高的爱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升华。倡扬“爱的哲学”,讴歌“爱的神圣”,希望人与人之间用爱去联结,去调和,这正是冰心女士曾为之孜孜不倦努力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篇散文的基本主题。

同学们,这篇文章讲完了,但带给我们的震撼却久久不能平静。笑是心的呼唤,笑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伊拉克战争就永不会发生,朝核危机、伊朗核危机也会顺利的解决。

同学们,让我们以“爱”之心去相互对待吧!因为“爱”是人类的终极。

(四)、在学生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再一次感受一下冰心女士那深深的爱。

(五)、讨论:同学们,人与人之间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请大家谈谈微笑在化解矛盾上的独特作用。

明确:古语有云“一笑泯恩仇”,何况我们同学之间的矛盾根本就谈不上恩仇之说。有了矛盾,先检讨自己,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想问题。之后,相互一笑,因为微笑中传达出的爱是那样的美好,那样的真诚。看到对方包含歉意的微笑,你一定会产生一种共鸣——宽容。

(六)、布置作业:

1、用简练的语句,描写一个“哭”的场景

2、背诵课文

《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 通过文中三个形象的分析,理解冰心”爱的哲学”

(2) 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

(3)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体会清新的语言风格,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教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请说说你读过冰心的哪些作品? 说说你了解的冰心?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在雨后观景,一幅安琪儿的画勾起了作者的回忆,拉开思绪,回忆起了在过去岁月中所珍藏的两个笑容,抒发了这三种笑容带给作者的感受.

(2)考考你的积累:

听写词语: 闪闪烁烁,眼花缭乱,兀自,潺潺,濯,飘飘漾漾,绾.

三、研读三幅画面,体会语言风格

(1) 文中描写了哪三幅笑的画面?请同学流览课文快速做答.

安琪儿的笑,小男孩的笑,老妇人的笑.

(2)指名读课文,体会三种笑的特点,体会语言风格

a安琪儿的笑的背景是怎样一种画面?

b体会句中加点词的妙处: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小结:作者大量的使用表意准确生动的单音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效果上简约洗练,语流并无滞涩不畅,有助于作品意境的创学习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表达效果。

c句子比较:

1雨声渐渐地住了,窗帘后隐隐地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2雨声住了,窗帘后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清美的图画!

比较后小结明确:

1什么是形容词?

2形容词的重叠形式及其作用。

(3)依照此种学习方法学习其他两幅画面,两种微笑。

(4) 分析这三幅微笑的相似之处:这三种笑,都是对我这个陌生人而发的,把温暖和善意传递给了我,让我体验到了人世间的美好,以至于让我怀念至今,也体现了普通民众的一种乐观纯朴的情感,虽然深处困境,但仍没有放弃希望,也不忘给人以关怀。

四、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爱的哲学:

1、作者写三种笑目的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文章中最后一段画龙点睛:这笑容让作者如等陷阱,如归故乡,他们代表着爱,一种朴素的,不需要汇报的管爱,让作者找到了美好的精神家园和归属。

2、爱的哲学:这种给人带来温暖的笑容随处可见,随时可见,只要你用心去发现,不要感叹生活中出现的风雨,不必惋惜自己的落寞,在平常的生活中,你总会发现那温馨不需要会汇报的爱。

五、作业:

1积累词语并造句

2积累有关笑的歇后语或俗语

3谈谈你对“笑”的理解。

《笑》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笑”的机理和作用。

(二)学习本文节奏明快、活泼跳跃的语言风格。

(三)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教学教程:

(一)课前预习:

1、从课外书籍中摘抄对各种各样的“笑”进行生动描写的文字。

2、生字词的预习:

嫣(yān)然笑容可掬(yū)神采奕奕(yì)惬(qiè)意葱茏(cōnglóng)花苑(yuàn)

3、词语解释:

嫣然:美好的样子。

笑容可掬:笑容露出来,好像可能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神采奕奕:精神饱满的样子。

不一而足:不是一种,而是很多。

比比皆是:到处都是。

适可而止:到了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指做事不过分)。

惬意:称心如意。

葱茏:茂盛的样子。

(二)导入:

1、学生交流课外搜集的对“笑”作生动描写的文句。

2、给“笑”归类,如快乐的笑,苦恼的笑,皮笑肉不笑等等(正面的,反面的笑都可以)

3、问题引入:笑大多是人们心情愉快的外在表现,那么笑是怎样产生的呢?“笑”对人的身心乃至生活有何作用呢?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我国著名生物学家、科普作家高士其的一篇科学小品文《笑》。

(三)朗读课文:

本文虽是科普文章,但极少使用科学用语,文字浅显易懂。节奏明快,语言活泼跳跃,亲切生动,富有感染力。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来读呢?(轻快活泼的语气)

指名朗读(有录音的听录音或者老师范读)

学生朗读比赛

(四)整体感知课文:

1、“笑”是怎样产生的?

2、读了这篇课文,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五)讨论理解:

1、“笑”的生理机制:“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神经反射作用。

图示:笑料————大脑皮层————肌肉动作(即笑)

2、“笑”的功能:

身体——健康有益

心理——心情愉悦

人际——礼貌融洽

生活——丰富多彩

3、对笑的讴歌,表达了“让全人类都有笑意、笑容和笑声的美好愿望。

4、讨论:

这里所说的“笑”指的是健康、乐观、愉快的笑。同学们所搜集的“笑”中也有反面的笑,对人体并不全是有益的。如:讥笑,嘲笑,假笑,奸笑,冷笑等等,我们最需要的是健康的笑,快乐的笑。因为她是花,是眉宇间的云,是美的'姐妹,爱的伴侣,是一种动力,是人与人感情融洽的表现,是骊生活的赞美。让我们借此机会,开怀大笑一次吧!(师生齐笑!)

(六)朗读欣赏:

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一读。

(七)拓展延伸

把有关“笑”的词语和描写“笑”的句子整理在笔记本上。

(八)片断练习:

的笑

可以填上描写的对象,也可以填上修饰的词语。

板书设计:

生理机制————神经反射

功能作用:身体——有益健康

心理——心情愉悦

人际——礼貌融洽

生活——丰富多彩

美的讴歌:花、云、美的姐妹、爱的伴侣

《笑》教学设计4

活动目标:

1、能够说出生活中常见植物的名称,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喜欢植物的兴趣。

2、通过进一步探究让学生知道植物对人们生活的积极作用。

3、通过活动让学生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愿意以实际行动爱护花草树木。

活动准备:

教师:1、查找植物相关信息,了解相关植物作用。

2、制作课件、板书。

3、绘制黑板粘贴画。

学生:了解身边常见的植物名称,以及1~2种植物的作用。

活动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境,引入主题

1、(出示图片)这是我们的大地妈妈,她有很多的孩子,有明媚的阳光、可爱的动物、清清的河水和勤劳的人们。咦!你们有没有发现大地妈妈的孩子少了谁呢?

生:植物(花草树木)(教师板书)

2、(贴完后)看,这多美呀,大自然中除了我们和动物和睦相处之外,还需要花草树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有了这些植物,我们的生活才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板块二、我们的植物朋友

(一)说说身边的植物

1、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植物,它们一年四季都陪伴着我们,同学们也一定知道很多花草树木的名字吧?接下来我们来做个小游戏,比一比看谁知道的植物多。请同学们先看游戏规则:

(课件:1、音乐响起,请你找一位伙伴,告诉他你认识的植物名字、形状和颜色。2、音乐停止就请你站好。3、音乐再次响起,请你换一位伙伴,告诉他你认识的植物名字、形状和颜色。4、活动时,要注意安全、互相谦让。)

生:进行植物介绍。

2、在刚才的游戏中,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所认识的植物信息告诉伙伴,谁来说说,你都介绍了哪些植物?

生:我介绍2种,有龙爪和柳树。

3、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老师也想向大家介绍一些植物信息,想知道吗?(想)

4、好,请看大屏幕。(课件:身边植物的介绍,迎春花、黑龙江珍贵树种红松、会动的植物含羞草)

5、在大自然中,花草树木多得数也数不清。这些植物用自己的美丽装点着我们的生活,你们知道吗,这些植物还会变魔术呢!

6、教师当场演示(玫瑰花──美容产品──玫瑰花茶)

(二)夸夸知道的植物

1、同学们,植物是不是很神气呀?植物会变魔术,是因为它们有许多的作用和本领。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进行了调查,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知道的植物有哪些本领。

生:介绍。

2、不同的植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有的可以食用;有的可以作为药材;有的为制造生活用品提供原材料;还有的能为我们的环境作指示。例如:有一种叫骆驼刺的植物,它的生长就可以反映干旱的环境,而芦苇草的生长则反映了潮湿的环境。

3、我们的植物朋友太了不起了,无论是低矮的小草,还是高大的树木,都各自有着独特的本领,缺少了谁都是一种遗憾。

板块三、小植物专家擂台赛

1、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校长要在咱们学校设立一个植物实验区,现在正在招聘小植物专家。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应聘呢?(想)不过要经过测试才可以呀,有信心吗?(有)好,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小植物专家擂台赛。

2、出示课件:

a、请你猜猜玫瑰花有哪些颜色?

b、大树都有哪些特殊的本领?(防风、固沙、减少噪音)

c、(出示芭蕉图片)请你猜猜图中植物的名字?

d、哈尔滨市的市花是什么?(丁香花)

e、我国的植树节是几月几日?(3月12日)

f、请跟随老师一起……(同学们快来,你们看一看,为什么我们每天见到的大树都穿上了白色的裤子呢?)

3、树干下半部刷的是石灰水,石灰水不仅可以为大树保暖,而且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病虫害,防止害虫侵害大树。原来是园林部门的叔叔阿姨在保护我们的大树朋友。

板块四、我们争当护绿小卫士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也加入到护绿的队伍中来?(想)

2、好,那就让我们来看看该怎样做。请各小组选择你们喜欢的植物,在植物的后面都是一项对应的内容。

(课件:1、请小组合作设计一则保护花草树木的提示语。2、书中31页穿草坪、摘花的做法是否正确。3、我们能为班级的植物做些什么?)

生:小组合作完成并汇报。

3、因为有了你们的爱,大自然中的花才会更美,小草才会更绿,树木才会更挺拔,花草树木才会高兴地点头笑(板书:笑脸+文字)

总结:地球是我们的家,我们只有行动起来,真诚地与动物、植物和谐共存,我们的大地妈妈才会露出笑脸(板书:笑脸图片),我们生活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才会更快乐、更幸福。

下载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跳蛙教学课题任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笑》教学设计一

    《笑》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与思路; 2、 体会本文灵巧活泼的行文方式; 3、 学会本文中的作诠释的说明方法的运用; 4、 学习运用本文的整齐句式。 学习目......

    冰心《笑》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与人为善的生活态度;感受作品语言表达的准确与精炼,学习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课文理解】 爱与美,是冰心散文的两大主题。清丽的语言、细腻的笔触、细......

    任强--教学后记

    一堂教研课引起的思考 --------------《角的平分线的性质》教学后记 重庆市巴川中学 任 强 电话:***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笑对生活教学设计

    心理健康教育之心理辅导课教学设计 加区三中团委 活动主题:笑对生活 活动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生命,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3、培养......

    笑教学反思(共5篇)

    教学反思在新教师考核课,我职教小小班的语言课——《笑》。之后,通过教师研讨会,发现我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首先,选材就选错了,不符合小小班幼儿的要求。课前准备不充......

    教学课题(46项)

    (一) 教学课题(46项) 1. 上海市级以上教学课题(9项) 1) 黄钢.临床医学模拟实训中心工程.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2008-2010年。 2) 黄钢.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上海市高地建设项目.200......

    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1.1全等图形 授课教师:梁晓辉 1. 教学目标: (1) 认识全等图形,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 (2) 能欣赏有关的图案,并能指出其中的全等图形. (3) 通过画图和分割图形等活动,积累对全等......

    课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