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课题
教学课题
课型
本课题时数:
本教时为第 教时
备课日期
月
日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授后小记:授课日期月
日
第二篇:教学课题(46项)
(一)教学课题(46项)
1.上海市级以上教学课题(9项)
1)黄钢.临床医学模拟实训中心工程.上海市高水平特色项目.2008-2010年。
2)黄钢.临床医学专业建设.上海市高地建设项目.2008-2010年。3)黄钢.临床医学教学与实践研究.上海市教委课题.2006-2009年。4)黄钢.医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上海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题项目.2006-2008年。
5)李宏为.面向“全球基本医学教育标准”的综合型医学人才培养实验区.教育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07年。
6)张艳萍.通过服务社区,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上海高校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课题项目.2006年。
7)徐志晶.上海市乳腺癌转科护士能力研究.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2008年。
8)王彩凤.儿童压疮危险评估工具的建立与评价.上海高校选拔培养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2008年。
9)
张艳萍.职教实训中心的运行绩效评估研究---护理职业教育模拟实训中心的运行绩效评估研究.上海市教育评估科学研究项目.2008年。
2.医学院级教学课题(37项)
1)黄钢.学生临床技能培训模式的构建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2)邹扬.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导向及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3)唐红梅.基于信息技术的课程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4)曲毅.医学生沟通交流技能的培养和提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5)许小幸.完善临床见、实习考评体系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6)芦开芳.临床整合课程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7)李萍.产科CBL对医学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8)刘引.以病例为中心的学习在儿科临床见习教学中的作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9)侯晓静.能力为基础的临床护理教师准入资格与角色发展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10)洪武.精神科标准化病人的初步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11)张艳萍.过服务基层,提高医学生实践能力.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12)郭莲.构建口腔医学教育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13)鲁威.关于临床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14)薛惠平.关于临床医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15)邵莉.临床诊断学PBL与实训课程建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8年。
16)费健.外科学(非经典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8年。17)黄洁雯.临床免疫学--综合性实验的设计探讨与运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8年。
18)张巍.类风湿病科湿性关节炎标准化病人的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8年。
19)季芳.妇产科PBL与“人文教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8年。
20)王彩凤.护士“压疮危险评估”培训方案的实证研究.医学院科技基金.2008年。
21)李丽.交大医学院多校区校园文化对医学生能力培养的影响调查.医学院人文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
22)蒋莹.临床实践技能操作规程交互软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23)陈敏怡.临床医学模拟教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24)朱海燕.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25)侯晓静.人类生长和发育.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26)金玉华.内科学病案教学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7年。
27)张娟赢.诊断学临床见习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6年。
28)邹扬.标准化病人库的建设和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29)吴蓓雯等.消化性溃疡病人护理的问题式学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0)陈克敏.数字化影像平台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教育发展与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1)郭莲.口腔实验课程标准化考核指标的建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2)冯希平.口腔临床流行病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3)朱海燕.综合模拟人教学病例的开发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4)张伟,朱琼等.临床实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5)张伟,朱琼等.临床实训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6)韩锋锋.临床医学模拟课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37)李江.《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指导.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课程教材建设基金资助项目.2005年。
(二)教学改革论文(24篇)
1.黄钢,顾鸣敏,唐红梅,王一飞,胡翊群,富冀枫.医学新目标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3。2.李小波,黄钢,顾鸣敏.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83-84。
3.邹扬,唐红梅,缪青,鲁威,芦开芳,张美娇,黄钢.OSCE在长学制学生能力考试中的应用研究.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67-68。
4.鲁威,张剑戈,缪青,邹扬,唐红梅,胡翊群,黄钢.客观结构化考试的信度及主成分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12):1577-1580。5.王祥瑞,肖洁.探究式教学应用于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学的探讨.中国医学研究与临床.2008,6(7):88-89。
6.邵莉,陈芳源,金玉华等.双语“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在临床诊断学教学中的实践.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suppl.98-100。
7.富冀枫,张君慧,姜叙诚,胡翊群,黄钢,王一飞.八年制医学教育培养方案的构建和教育改革的探索.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25-28。8.顾硕,黄钢.我国高等院校儿科医学教育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31-37。
9.夏蓉,丁文龙,黄钢.法国医学教育制度的特点及启迪.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1):20-22。
10.顾鸣敏,朱明德,努尔艾力,李小波,夏蕙,黄钢.临床实习教学的现状调研与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33-35。
11.唐红梅,邹杨,黄钢.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与启示.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7,14(8):610-11。12.顾鸣敏,朱明德,胡涵锦,夏蕙,雷钧,李小波,叶以端,黄钢.发展性临床教学现场调研与督导报告.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7,27(5): 92-94。13.单炯,潘志红,潘永瑜,范亚可,陈敏怡.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法的实施与探讨.西北医学教育.2007,15(6): 1162-1164。
14.韩锋锋,邢惠莉,李定国.医学模拟操作教学法在学生临床综合技能培养方面的应用.西北医学教育.2007,15:567-568。
15.韩锋锋,潘曙明,黄锦玲.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模拟人操作系统在急救医学教育中的应用.中国急救医学.2007,27:465-467。
16.张伟,朱琼,黄震华.临床实训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3):72-73。
17.须捷平,曲毅,陈芳源,张艳萍.上海仁济医院全科医师技能培训的实践与思考.中国医药卫生,2007,8(7):28-29。
18.胡冰,周叶,张艳萍.临床教师教育素养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医药卫生.2007,8(4): 48-49。
19.唐红梅,鲁威,张美娇,姜叙诚.临床教学实训中心的构建和应用.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6,13(8):684-685。
20.黄锦玲,许小幸,陈敏怡.对临床实习生书写病历质量检查的分析与体会.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5):90-91,94。
21.蒋莹.虚拟交互式超声检查课件的设计.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23(5):433。
22.吴洁,王廉文,钱继红.教学改革及评估体系在儿内科临床实习中的实践与完善.西北医学教育.2005,13(6): 685-687。
23.黄钢.催生优质师资乃强校之本.上海高等医学教育.2006,17(4):187。24.朱晓平,黄钢,张斌渊.探索医院制度文化建设.中国医院院长.2007,48-50。
(三)教学成果(53项)
1.上海市级以上教学成果(28项)
1)邹扬等.序贯式临床实践教学和评估体系的建立.上海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9年。
2)张志愿等.高水平口腔医学教学体系的建立.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8年。
3)陈芳源等.构建以生为本诊断学双语教学新模式.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
4)陈芳源等.创建临床模拟实训基地与医学教育实践.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
5)郭莲等.《口腔解剖学》教学法探索――充分展现口腔解剖学专业基础课的学科特征.上海市教学成果三等奖.2005年。6)陈克敏.《医学影像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7)周曾同.《口腔粘膜病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8年。8)狄文.《妇产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7年。9)陈芳源.《诊断学》.国家级双语特色示范课程.2007年。10)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国家级精品课程.2006年。11)王祥瑞.《麻醉与危重病》.上海市精品课程.2008年。12)陈赛娟.《临床血液学》.上海市精品课程.2005年。
13)胡翊群.《医学检验技术与应用》.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8年。14)李宏为.《外科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7年。15)郭莲.《口腔解剖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7年。16)许迅.《眼科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7年。17)陈树宝.《儿科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6年。18)张富强.《口腔修复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6年。19)王鸿利.《实验诊断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6年。20)曹伟新.《成人护理学》.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6年。21)王也飞.“形态学实验教学课件”.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2002年。22)张志愿.《口腔科学》第6版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优秀教材二等奖.2005年。
23)郑民华.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8年。24)狄文.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25)张志愿.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7年。26)王鸿利.上海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2006年。
27)张志愿.口腔颌面外科学教学团队.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28)狄文.妇产科学教学团队.上海市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
2.医学院级教学成果(25项)
1)临床技能实验中心被评为上海交通大学先进实验室.2007年。2)邹扬等.客观化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的设立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8年。
3)蒋莹等.综合模拟人教学病例的开发及应用.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2008年。
4)张志愿.以精品课程为抓手,整体提高口腔医学专业课程教育水平.上海交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年。
5)李月华.诊断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9年。6)樊绮诗.医学实验技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9年。7)王鸿利.《实验诊断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8)秦环龙.《普通外科实验动物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8年。
9)蒋莹.临床技能的综合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7年。10)曹伟新.《成人护理学—消化系统疾病病人的护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6年。
11)李月华.《诊断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6年。
12)吴皓.《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6年。13)钱家麒.《内科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精品课程.2006年。14)周曾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8年。15)倪语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8年。16)桑未心.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8年。17)孙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7年。18)樊绮诗.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7年。19)王详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7年。20)曹伟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师.2007年。
21)周曾同.口腔粘膜病学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
22)樊绮诗.医学检验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
23)王详瑞.麻醉与危重病医学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
24)孙锟.儿科学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08年。25)郑民华.外科学教学团队.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优秀教学团队.2007年。
第三篇:教学设计课题
课题:11.1全等图形
授课教师:梁晓辉
1. 教学目标:
(1)认识全等图形,理解全等图形的概念与特征.(2)能欣赏有关的图案,并能指出其中的全等图形.
(3)通过画图和分割图形等活动,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感受图形变换的思想.
2.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全等图形概念和特征.
3.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全等图形的定义,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出全等图形的性质,最后通过图形的剪拼加强理解全等图形的性质. 4.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图形美化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曾走进图形世界进行研究、探索,今天我们将再次走进图形世界。请大家看屏幕(展示一组图片).问题:看了图片,你发现每幅图片中的两个图案有什么共同特征?
出示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问学生它们能完全重合吗? 再出示两个大小不同的梯形,问学生它们能重合吗? 最后问满足什么条件的图形是全等图形? 揭示全等图形的定义.你还能举出生活中全等图形的情景吗? 探索活动
活动一:想一想
展示两块三角板,一块30度的,一块45度的.提问:它们是全等图形吗?
展示两块相同大小的30度的三角板,分别按可以平移后重合的样子摆放;按照翻折后重合的样子摆放;按照旋转后重合的样子摆放.提问:它们是全等图形吗?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两个三角尺能否重叠的实际操作情境,不仅为后续内容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又较好地渗透了平移、旋转、翻折的变换方法,使学生对全等图形有了一个初步的动态的认识.活动二:议一议-----欣赏图案.问题1 你能在图案中找到了哪些全等图形? 问题2 你是用什么方法找出这些全等图形的?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关注以下几点:
(1)图案中包含有各种不同的全等图形,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并把它们找出来;
(2)每一个图案其实是把一个基本图形经过若干次平移、翻折、旋转而成的,要把这一方法总结出来. 活动三:做一做 观察图11-3中(1)、(2)、(3)中的全等三角形,在各组图形中,第② 个三角形是怎样由 第①个三角形改变位置得到的?
按照同样的方法,在图11-3(1)、(2)、(3)中分别画出第③、第④个三角形.问题
1图中各组图形的第②个三角形是由第①个三角形怎样变换得到的? 问题
2要画出第③个三角形,你应该先确定哪几个点?怎样确定? 问题3 你有办法验证画出的三角形与原来的三角形是全等的吗? 问题
4你能画出各组的第⑤、⑥个三角形吗?有什么发现? 设计意图:
问题1是让学生找出图中各组的第②个三角形是由第①个三角形经过不同的变换得到的,要注意学生的叙述是否清楚、合理.
问题2 是为部分学生解决难点而设计的,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中的差异. 问题3 全等图形的判别方法必须完全重合.
问题4 主要让学生发现图(3)中第⑤、⑥个三角形不用再画了,因为它们分别与该图中的第①、②两个三角形重合.让学生感受绕一点旋转特定角度的图形周期性出现的特征.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画图----归纳”的全过程.
活动四
课本中的“练一练”用不同的方法沿网格线把正方形分割成两个全等的图形.
(1)教师先下发若干张印有44方格的白纸,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分割,再交流讨论;
(2)分割完成后,让学生利用实物展示台展示成果,介绍不同的分割方法 .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是学生乐意进行的一个有意义的活动,能使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认识全等图形,积累对全等图形的体验,提高学生对图形的分析能力,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在过程中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参与性,而不是方法的多少,对每种方法都要给予鼓励和表扬.
课堂小结:本节课从生活经验出发研究了全等图形及其性质: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就是形状相同并且大小相等的图形.认识和感受了图形的变换-----平移、翻折和旋转,提高了识图能力.
布置作业:书P107 1、2、3、4
课外作业:看了艺术家
M.C.埃舍尔的作品,你也能利用全等图形设计一幅精美图案吗?
第四篇:课题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位置—上下、前后、左右》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前后、上下、左右的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能确定物体前后、左右、上下的位置与顺序,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3.初步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的习惯。
4.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页。
教具、学具准备
各种水果图片(梨、萍果、香蕉、草毒、葡萄),楼梯图,交通情景图。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感知位置
师:现在交通便捷,非常有序,司机和小朋友都很遵守交通规则,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请看画面。(1.汽车通过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2.汽车停止前进,行人通过斑马线。)
仔细观察,理解位置
1.上、下。
师:这么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么在指挥吗?(红绿灯。)
师:对,是红绿灯,它的作用可真大。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红、黄、绿灯是怎么摆的呢?(与同桌小朋友轻声说一说。)
学生交流。(红灯在黄、绿灯上面,绿灯在红黄等下面,黄灯上面是红灯,黄灯下面是绿灯,红灯下面是黄灯,绿灯的上面是黄灯。)
联系实际提问:刚才,同学们把3盏灯的上、下位置关系说得很完整,(板书:上下)再看看,在我们的教室、有这样上、下的位置关系吗?身体呢?
2.前、后。
下面,请小朋友继续看画面,绿灯亮了,汽车继续前行,这时,画面上有几辆车,你能不能用前、后来说一说它们又是怎么排的呢?
学生交流。(摩托车的前面是小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是摩托车;摩托车后面是公交车,公交车前面摩托车。)学生交流中出示板书:“前”“后”。
师:你喜欢哪辆车,就用前、后说说它的位置。联系实际问:汽车有前、后位置关系,(板书:前后)你的座位也有前、后这样位置关系,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谁,后面是谁?也可以说,你在这个同学的______,在这个同学的______(被念到的同学请站起来)从前往后数,他在第几个,从后往前数呢?他的前面有几个人,后面呢?
3.左、右。
师:刚才小朋友介绍得很完整,老师很满意,建议小朋友鼓鼓掌为自己鼓励鼓励。
师: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用什么鼓掌的?(手。)
师:请小朋友看一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师:请举起你的右手。
师:左手、右手是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同学互相看看,还有这样的好朋友吗?找找看。
要求学生摸着说,其他小朋友也跟着摸一摸。
师:认识这些好朋友,现在我们就用左、右手来活动活动,好吗?
先请同学看屏幕上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再让学生学着做。
师:除了身体有左、右之分,你们的座位也有左、右之分,你的左、右都有哪些同学呢?
4.相向左、右。
师:现在请同学举起右手。(教师面对学生也举右手)老师举的是哪一只手呢?(留一定时间让学生争执)有说左手的,有说右手的,到底是哪只手呢?没关系,请同桌同学讨论一下老师举起的是哪只手?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交流,感受左、右的相对性。
师:请同学看屏幕(楼梯图),这是什么?学校要求同学上、下楼梯要靠哪一边?(右边)。这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要上楼梯,一个要下楼梯,上楼梯要靠右行,应是靠哪边?你能帮他找找吗?(出示箭头)这个小朋友要下楼梯,他靠右行了吗?你怎么知道他不是靠右行呢?又应靠哪边呢?两个同学要同时上、下楼梯,你们看他们都靠右行了吗?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避免相撞。)平时,上、下楼梯要靠右行,做个讲文明的好孩子。
运用知识,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出示课题)
师:老师带来一些水果,想利用今天所学知识来摆一摆(苹果、梨、香蕉、草莓、葡萄)。
按要求摆在桌上。先放苹果,在苹果右边摆上葡萄,在苹果左边摆上香蕉,在香蕉左边摆上梨子,在葡萄右边摆上草莓。
师:一共摆上几种水果?从左往右数,香蕉排在第几个?从右往左呢?
师小结:同一种水果,从不同方向去数,顺序也就不同。要说清楚是从左数,还是从右数。
师:葡萄摆在苹果的上面,香蕉摆在苹果的下面,草莓摆在梨子的右边。
师:小朋友看看桌面上有哪些学具?(让1名学生说)。你能利用今天所学上、下、前、后、左、右来整理吗?怎么摆就怎么说。
展示摆的结果。(请3位同学介绍。)
师:文具摆放有一定位置,有助于学习,平时,小朋友整理过房间吗?你能帮助图上这位小朋友整理吗?整理之前我们来认识这些生活用具,它是„„请你运用今天所学的上、下、前、后、左、右把它摆在合适的位置,同桌商量,看哪一小组摆放最妙。(交流。)
小结:老师认为各个小组都有特色,你们回家后能不能也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整理呢?
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师指着板书)上、下、前、后、左、右在生活中经常碰到,例如,坐在汽车上,汽车是向左拐,还是向右拐呢,你要懂得判断,你能向老师这样举个例子说说吗?学会了上、下、前、后、左、右我们就要懂得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教学设计说明
1.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本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如下:
a.注重从学生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引入,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里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比较准确的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体会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相对的。
b.让学生亲自经历动手操作的实践过程,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要求,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培养学生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位置的习惯,培养学生基本的空间观念。
c.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来自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良好情感。
d.利用课堂的学习资源,对学生进行交通安全及讲文明、懂礼貌的教育。
2.教学过程设计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过程的设计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老师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感悟数学、学习数学,并在感悟和学习的基础上真正理解和掌握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并能利用这一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教学过程设计的总体思路
对于“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知识经验,因此教学时老师对这两组位置关系的处理只要求学生会认、会说、会用,不再过多的进行强化性训练。而“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是学生最为薄弱的,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老师以此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及形成的全过程。教学时老师把让学生认识自己肢体的“左右”位置关系做为知识的引发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交流、讨论、应用等几个环节,让学生初步掌握并建立起“左右”位置的空间观念。
专家评析
这节数学课,教师根据新课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思想,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让学生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表达、用心思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学生始终在教师创设的具体场景中轻松、愉快地学习,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位置关系。本课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
授课伊始,教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导学生回忆上学路上井然有序的交通是什么在指挥呢?学生想到交通警察,红、绿灯等。随后课件出现交通情景图,让学生去观察红、黄、绿三盏灯和三辆车的摆放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去阐述它们的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再让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车辆并介绍它的排列位置。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自主选择权,培养了学生独立的个性和见解;采用多样化的呈现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认识前、后,由观察图上物体摆放的位置到寻找教室里人或物的位置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提高学习兴趣。
2.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教师充分考虑到数学知识自身的特点,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面向全体、重视发展。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亲身经历、体验数学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给学生提供大量主动探索、体验、领悟与创造的时间与空间。如教学左、右时,让同桌同学互相“看一看”、“找一找”、“说一说”、“摸一摸”自己肢体上的左右。跟着音乐节奏做一做、摆一摆,体验学习的乐趣。再利用教室里的场景,组织学生观察、交流、正确描述其他人或物与自己的位置关系,建立空间位置的概念。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教师举起右手让学生来猜一猜举的是哪只手?学生有的猜左手,有的猜右手。教师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留足时间让学生去争论,想办法证明。学生在争辩中发现了问题,情不自禁地喊出声:“老师你转过身来,就和我们一样举的是右手了”。真正领悟到位置的相对性,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发挥了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作用。也体现了把数学知识置入具体活动情境教学的新理念。
3.重视知识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生活中学习、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教育理念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将学数学与用数学有机联系起来。如:让学生按一定的位置摆放学具、利用动态的课件(让学生观察上下楼梯是否靠右行)、帮助整理、布置房间等练习。布置学生课外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整理自己的房间等实践活动。为此,将课内知识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既学习数学知识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方面教育融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4.重视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第五篇:课题教学随笔
小学低段语文识字的趣味性教学随笔
文字是枯燥的书写符号。对儿童来说,识字不像看动画片、听故事那么有趣。因此,在识字教学中,运用形象化的图片、动作、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就显得十分重要。
那么,怎样在识字教学中启迪他们的形象思维呢?“诱思探究教学”不失为一种有效之法。就是在课堂教学中突出探究模式,遵循“探索—研究—运用”的教学层次,即“观察—思维—迁移”的教学认知过程,积极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环境,教学中始终贯穿“训练、思维”,培养学生能力,使学生充分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实实在在地体现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1.用汉字的形体结构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取图画、实物等直观教具,使学生对汉字获得深刻的印象。
2.字义和字形特点结合起来,配合形象化的动作,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识字。
例如,教“拿”字时,教师问学生:“我手里拿着什么?”学生回答:“粉笔。”“你手里拿着什么?”“书。”“拿书拿粉笔的拿字怎么写呢?”教师边做拿粉笔的动作边问:“大家看,我用什么拿粉笔?”“用手。”“拿时要把手怎么样?”“合起来。”“‘合’起‘手’来就拿到了东西,所以‘拿’字的上面是‘合’,下面是‘手’。”“它是什么结构?部首是什么?”然后让学生用“拿”组词并造句。当学生造出“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这句话时,让学生讨论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有什么坏处,以便陶冶学生的情操。3.用顺口溜、谜语等形象化的语言,让学生兴趣盎然、轻松愉快地掌握生字。根据字形的特点用谜语识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坐”字时,教师边板书“坐”字边说:“两人在土上,这是什么字?”学生摇头。再问:“你们现在的动作是站着,还是怎么着?”学生齐声回答:“坐着。”“这就是要学的‘坐’字。”然后让学生再把上面的谜语说
一、两遍,字形和字义就自然而然的掌握和理解了。
不难看出,运用“诱思探究教学”的方法进行识字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字形,理解了字义,发展了组词造句的能力,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识字的浓厚兴趣和积极性,开发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总之,只要我们能针对儿童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一认识特点,设法丰富学生的感知表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识字就不再是一种乏味地机械记忆,而是一种有趣的活动。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果,又发展了他们的能力,陶冶了他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