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发布单位】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09-04 【生效日期】2003-11-1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工商总局令第2号)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已经人事部部务会议、商务部部务会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人事部部长 张柏林
商务部部长 吕福源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王众孚
2003年9月4日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管理,维护人才市场秩序,促进人才市场发展,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是指外国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与中国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依法合资成立的人才中介机构。
第三条 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活动,必须与中国开展人才中介服务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经营,设立专门的人才中介机构。
不得设立外商独资人才中介机构。
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和在中国成立的商会等组织不得在中国境内从事人才中介服务。
第四条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不得损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正当经营活动和合法权益,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商务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审批、登记、管理和监督工作。
第二章 设立与登记
第六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中方投资者应当是成立3年以上的人才中介机构,外方出资者也应当是从事3年以上人才中介服务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合资各方具有良好的信誉;
(二)有健全的组织机构;有熟悉人力资源管理业务的人员,其中必须有5名以上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取得人才中介服务资格证书的专职人员;
(三)有与其申请的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资金和办公设施,注册资本金不少于30万美元,其中外方合资者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25%,中方合资者的出资比例不得低于51%;
(四)有健全可行的机构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则,有明确的业务范围;
(五)能够独立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责任;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七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应当由拟设立机构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审批,并报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备案。
第八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应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提供下列材料:
(一)书面申请及可行性报告;
(二)合资各方签订的协议与章程;
(三)合资各方开展人才中介服务3年以上的资质证明;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法律、法规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要求提供的其他材料。
上述所列的申请材料凡是用外文书写的,应当附有中文译本。
第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在接到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申请后,应当在3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审批同意的,颁发《人才中介服务许可证》(以下简称许可证),并向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备案;不同意的,应该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第十条 申请者自获得许可证之日起30日内,依法向商务部门办理批准手续。自批准证书签发之日起30日内,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登记手续。
第三章 经营范围与管理
第十一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根据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资金、人员和管理水平情况,在下列业务范围内,核准其开展一项或多项业务:
(一)人才供求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发布和咨询服务;
(二)人才推荐;
(三)人才招聘;
(四)人才测评;
(五)中国境内的人才培训;
(六)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有关业务。
第十二条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必须遵循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遵守行业道德,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不得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
第十三条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招聘人才出境,应当按照中国政府有关规定办理手续。其中,不得招聘下列人才出境:
(一)正在承担国家、省级重点工程、科研项目的技术和管理人员,未经单位或主管部门同意的;
(二)在职国家公务员;
(三)由国家统一派出而又未满轮换年限的支援西部开发的人员;
(四)在岗的涉密人员和离岗脱密期未满的涉密人员;
(五)有违法嫌疑正在依法接受审查尚未结案的人员;
(六)法律、法规规定暂时不能流动的其他特殊岗位的人员或者需经批准方可出境的人员。
第十四条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设立分支机构,增加或者减少注册资本、股份转让、股东变更,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并依法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变更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和经营场所,经工商登记机关变更登记后,应在30日内,向原审批机关办理相关事项变更备案,换领有关批准文件。
第十五条 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依法指导、检查和监督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日常管理和业务开展情况。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对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实行许可证年检制度。年检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应当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年检结果报国务院人事行政部门。
第四章 罚则
第十六条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不按照规定接受许可证年检的,提供虚假信息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欺骗用人单位和应聘人员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人事行政部门会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并可处以10000元人民币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不超过违法所得3倍的罚款,但最高不得超过30000元人民币。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未经批准擅自设立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超出核准登记的经营范围从事经营活动的,按照《公司登记管理条例》、《无照经营查处取缔办法》和有关规定进行处罚。采用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按照《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十八条 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在审批和管理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侵犯单位、个人和合资各方合法权益的,按照管理权限,由有关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则
第十九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内地设立合资人才中介机构以及台湾地区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大陆设立合资人才中介机构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二十条 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在中国境内从事涉及外籍人员业务活动的,按照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规定由人事部、商务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3年1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莆田市中介机构管理暂行规定(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中介机构管理,规范中介机构执业行为,维护中介服务市场秩序,保障中介机构及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营造诚信、公正、公平的市场环境,促进经济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中介活动的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遵守本暂行规定。
第三条 本暂行规定所称中介机构,是指依法登记设立,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按照一定的业务规则或程序为委托人提供有偿服务并应当承当相应责任的法人和其他组织。包括:
(一)独立审计机构;
(二)资产、土地、矿产资源、安全、房地产、建设项目环境、森林资源资产等评估机构;
(三)检测、检验、认证咨询、监理、拍卖机构;
(四)信息、信用、技术、工程、市场(商品)调查等咨询机构;
(五)职业、人才等介绍机构;
(六)证照、广告、商标、专利、税务、房地产、招投标、因私出入境等代理机构;
(七)保险、证券、担保等金融中介机构;
(八)各类经纪机构;
(九)符合本暂行规定的其他组织。
第四条 中介机构的管理应当按照行政管理部门监管、行业协会自律、中介机构自身规范的原则进行。第五条 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管理,依法对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的中介执业活动实施有效管理。
市人民政府建立莆田市规范发展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市联席会议由市工商局牵头,成员由监察局、财政局、发改委、国土资源局、民政局、物价局、建设局、司法局、工商联、招投标办等相关部门组成,负责组织、协调全市中介机构的规范发展和监督管理等相关工作。市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工商局,由市工商局、监察局、财政局、建设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
各县(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参照本暂行规定相应建立规范发展中介机构联席会议制度,各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章及本暂行规定,分别负责相关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监督管理。
(一)工商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企业化经营的中介机构的登记管理,并对商标代理机构、企业登记代理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二)财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会计、资产评估和政府采购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三)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对中介服务收费实施监管,并对房产评估和价格认证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四)发改委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招投标和投资项目咨询评审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五)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房产、物业、建设工程监理、建设工程咨询、建设工程招标代理、房屋拆迁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六)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土地评估机构、经营性测绘组织的监督和管理。
(七)司法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律师、司法鉴定和基层法律服务所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八)民政行政主管部门负责非营利性中介机构的登记和管理,并对社区、婚姻等中介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
(九)劳动与社会保障主管部门负责对劳动就业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人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人才代理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一)税务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税务代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二)交通海事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交通、外船、外运和海事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三)公安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出入境中介、网络和保安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四)安全监督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安全评价(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五)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环境评价(评估)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十六)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对检验检测机构及认证咨询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七)海关负责对报关行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八)科技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专利代理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十九)经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拍卖和国内贸易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二十)外经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对外服务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二十一)文化广电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文化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二十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对旅游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十三)其他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部门监管范围内中介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二十四)工商联负责经济类行业协会的组建和日常管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条 联席会议制度所需的必要经费由市、县(区)和管委会财政列入同级预算。第七条 本市按行业建立市级中介行业协会(以下简称行业协会)。凡条件成熟的行业应依法成立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商会)。行业协会实行中介机构和中介执业人员当然会员制。行业协会由中介机构民主推选理事并选举产生领导机构,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人员一律不在行业协会中兼职、挂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行业协会应当制订本行业自律规范,做好自律管理和监督,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指导本行业中介服务业的发展。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应当接受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督。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支持行业协会实施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协会可依有关规定收取一定的会员费,作为协会开展工作和诚信评选活动开支费用。会员费收取及使用必须合法、依规、透明。
第八条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投诉举报和查处制度,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发现中介机构违法的,可以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也可以向联席会议办公室举报。
第九条 市级各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与相关行业协会的联系沟通,并建立中介机构监管信息收集的报送制度,及时收集本系统(含县、区、管委会)中介机构的监管信息,建立中介机构诚信档案,并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相关信息。
市联席会议应会同行政管理部门每两年组织行业协会开展“诚信中介机构”评选活动(具体办法另行制定)。并将评选结果在媒体公布。获得“诚信中介机构”称号的,由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记入良好行为记录,且可获得一定的政策扶持。具体扶持规定,由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
第二章 监督管理规定
第十条 实行中介机构设立登记制度。设立营利性中介机构应当向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设立登记;设立非营利性中介机构应当向所在地民政部门申请设立登记。
未办理登记的,不得从事中介活动。擅自开展中介活动的,由有关国家机关根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中介机构在办理登记前应当由有关行政部门审批(审核),或对中介机构设立有特别规定的,从其规定。
非在本市登记设立的中介机构在本市执业,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应当设立分支机构的,应当按规定在分支机构所在地办理手续或报备手续方可执业,并自觉加入行业协会,遵循行业协会章程及其他自律规定。
第十一条 中介机构应当独立建制并承担法律责任。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不得在中介机构兼职。
中介机构应当在人员、财务、业务、名称等方面与主管部门彻底脱钩;法律法规或国家政策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十二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遵守职业道德,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公正、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十三条 当事人有权自主采取比选等方式选择中介机构为其提供服务。中介机构依法从事中介活动,其行为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一)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不得凭借职权或职便限定当事人接受其指定的中介机构提供的服务,不得利用本部门控制的行政权力等垄断性资源违规设立排他性条件,破坏中介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法律、法规规定某项中介业务由特定中介机构提供的,从其规定。
(二)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对依法设立的各中介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应当同等对待。
第十四条 行政机构委托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实行有偿服务的办法,不得强迫中介机构降低收费标准或者无偿服务。法律法规规定由行政机关委托中介机构提供服务的,应当通过公平、公开、公正的方式选择中介机构。
第十五条 企业化经营的中介机构应当在其营业场所公开悬挂工商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行业自律规定;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必须公开的有关材料。在经营场所明显位置,中介机构应当公布其服务内容、服务范围、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监督投诉机构电话和地址等事项。
第十六条 除即时办结的中介业务外,中介机构提供中介服务,应当以中介机构名义与委托人依法签订书面委托合同。
第十七条 中介机构应当做好执业记录。执业记录应当记载下列内容:
(一)委托事项、委托人的具体要求;
(二)收取的费用及支付方式;
(三)履行合同应当遵守的业务规范的有关要求;
(四)委托事项履行情况,包括委托事项的接受、完成过程、终结手续的办理等。
第十八条 中介机构应当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执业的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中介机构应当依据有关规定保存原始凭证、执业记录、账簿和委托合同。
第十九条 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在遵守业务规则的同时,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供的信息、资料及出具的书面文件应当真实、合法;
(二)应当及时、真实完整地告知委托人需要知道的信息;
(三)对执业中知悉的商业秘密事项予以保密;
(四)妥善保管委托人交付的样品、定金、预付款、有关凭证等财物及资料;
(五)如期完成委托合同及业务规范规定的其他事项。第二十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未经依法登记擅自开展中介活动或超出核准范围从事中介服务;
(二)对委托人隐瞒与委托人有关的重要事项;
(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委托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泄露委托人的商业秘密;
(四)从事国家禁止流通的商品或服务的中介活动;
(五)违反规定设立收费项目,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向委托人收取服务费或其他费用不开具发票;索取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其他财物,或利用执业便利谋取其他不正当利益;
(六)伪造、涂改交易文件和凭证;
(七)提供的信息、资料可能危害国家安全及公共利益;
(八)提供虚假信息、资料,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评估报告、证明文件及其他文件;
(九)采取欺诈、胁迫、贿赂、围标、恶意串通等不正当手段损害当事人利益承揽业务;
(十)发布虚假信息,引诱他人签定合同,骗取中介费;
(十一)对服务或商品虚假宣传;
(十二)聘用无执业资格人员执业;
(十三)法律、法规、规章及行业规范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一条 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依法、依规建立中介机构信用采集和管理工作,推进中介机构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第三章 责任追究
第二十二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违反本暂行规定,给委托人或他人利益造成损失的,由中介机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违法执业及其其他执业不诚信行为且受到下列处理的,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记入不良行为记录:
(一)被追究刑事责任的;
(二)受到行政处罚的;
(三)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四)在执业检查中被书面责令整改的;
(五)被市级以上行政部门公开通报批评的。第二十四条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在两年内两次以上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或者一次不良行为且违法后果较重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记入向社会公布的警示名单。公布期限不超过两年。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有前款规定的应当被记入警示名单的行为且情节严重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其记入重点警示名单。
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有违法行为,被依法吊销资质(资格)、营业执照的,不再记入警示名单或重点警示名单。
(一)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警示名单或者重点警示名单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事先书面告知当事人,并听取其陈述和申辩,对当事人合理的意见应当采纳。
(二)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警示名单或者重点警示名单的,行业行政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管理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加强监督管理。
对被记入不良行为记录、警示名单和重点警示名单的,当年不得被推荐参与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评定、评优表彰、诚信等级评优的通报表扬。
(三)对被记入警示名单且公布期间内或者被记入重点警示名单的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本市各级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其他获得财政融资项目,三年内不得委托其从事中介业务。
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及其他获得财政融资项目在委托中介业务时,应当做好中介机构信用信息的查询工作。
第二十五条 各有关行政职能部门要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督管理,切实履行法律、法规、规章赋予的职责,对中介机构违反本暂行规定的,应及时依法依规查处,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六条 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理由和任何手段干预中介机构的正常经营活动,并不得与中介机构有明脱暗不脱、利用职权指定业务、收取费用、暗中参股等违规行为。否则,一经查实,对相关的单位、人员及中介机构都要依照党纪政纪给予处分或经济处罚。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领导干部自退休之日起三年内不得在与原负责的业务有关联的中介机构工作或任职。
第二十七条 行业协会应当掌握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执业情况和违法违规情况,在协会内及时通报行政主管部门的惩戒、处罚。
第二十八条 行政机关、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有违反本暂行规定有关情形的,行政监察机关应当依法追究或者责令有关单位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行政监察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暂行规定,不履行监督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应当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条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四章 附则
第三十一条 本暂行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有效期两年。
第三篇: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令第14号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已于2001年5月8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经商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同意,现予发布,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 张左己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局长 王众孚
二○○一年十月九日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设立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规范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设立,保障求职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的有关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设立从事职业介绍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机构应当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外经贸行政部门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在各自职权范围内负责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审批、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应当经省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外经贸行政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外经贸行政部门)批准,并到企业住所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登记注册。不得设立外商独资职业介绍机构。
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和在中国成立的外国商会不得在中国从事职业介绍服务。
第四条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应当依法开展经营活动,其依法开展的经营活动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可以从事下列业务:
(一)为中外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职业介绍服务;
(二)提供职业指导、咨询服务;
(三)收集和发布劳动力市场信息;
(四)经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举办职业招聘洽谈会;
(五)经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的其他服务项目。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介绍中国公民出境就业和外国企业常驻中国代表机构聘用中方雇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 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并应按本规定
第七条至第十条规定的程序办理审批手续:
(一)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外方投资者应是从事职业介绍的法人,在注册国有开展职业介绍服务的经历,并具有良好信誉;
(二)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中方投资者应是具有从事职业介绍资格的法人,并具有良好信誉;
(三)拟设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应具有不低于30万美元注册资本,有3名以上具备职业介绍资格的专职工作人员,有明确的业务范围、机构章程、管理制度,有与开展业务相适应的固定场所、办公设施,主要经营者应具有从事职业介绍服务工作经历。
第七条 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应依法向拟设立企业住所地省级外经贸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呈报申请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有关文件。省级外经贸行政部门在接到申请后,应将其中下列文件转交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
(一)中、外双方各自的登记注册证明(复印件);
(二)主要经营者的资历证明(复印件)和简历;
(三)拟任专职工作人员的简历和职业资格证明;
(四)住所使用证明;
(五)拟开展经营范围的文件;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第八条 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按本规定第七条规定转来的申请文件后,应在15日内作出答复。符合条件的,应出具同意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证明文件;不符合条件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将上述文件退回省级外经贸行政部门。
第九条 省级外经贸行政部门接到同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证明文件后,应在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批准的决定。予以批准的,发给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批准证书;不予批准的,应通知申请者。
第十条 获得批准的申请者,自接到中外合资、中外合作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30日内,到拟设立企业住所在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权的地方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登记注册,并应于登记注册之日起10日内,到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地市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第十一条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投资者变更、股权比例发生变化或设立分支机构,应按本规定的审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审批同意后,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变更登记手续,并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变更备案手续。
第十二条 中外合资、中外合作职业介绍机构的管理适用《劳动力市场管理规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投资者在内地以及台湾地区投资者在大陆投资设立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职业介绍机构,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本规定自2001年12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河南省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和年检管理暂行规定
河南省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和年检管理暂行规定
(2003年12月27日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
大会通过)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的要求,加强土地估价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土地估价市场秩序,提高土地估价业界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等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准许从事土地估价及咨询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法定代表人(执行合伙人)须具有土地估价师资格,发起人中具有土地估价师资格的应不少于2人。
第三条 实行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向土地估价行业自律组织注册的制度。
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负责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的注册工作。凡在河南省境内从事土地估价中介业务 的评估机构,均须按本规定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注册,领取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证书。未按本规定进行注册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不得承揽、从事土地估价相关中介业务。
第四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每两年进行一次。在河南境内执业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应在注册年份按规定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注册(新设立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申请预注册),逾期不予受理申请注册事宜。
注册年份的4-5月受理注册申请事宜,6月底公布注册结果。次年的5-6月对土地评估中介机构进行年检。
第五条 具有2名以上(含2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和2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其中1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具有3年以上资质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在本县级区域范围内执业注册。
具有4名以 上(含4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和5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其中2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应具有3年以上资质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在全省范围内执业注册。具有7名以上(含7名)注册土地估 价师和1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具备在全国范围内 执业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须在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先行注册,从业两年且无不良执业纪录的,可提出申请,经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审核后,向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推荐注册。
新设立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在预注册期间,不得独立执业。第六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程序
(一)按规定的注册时间,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提交注册申请;
(二)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完成初审;
(三)对符合注册条件的,提交会长办公会议讨论并审核批准;
(四)准予注册的,颁发注册证书;未准予注册的作出说明;同意向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推荐的,10个工作日内办理推荐注册手续;
(五)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结果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并向社会公告。第七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申请注册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机构注册申请报告;
(二)《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变更)申请表》;(见附件)
(三)营业执照;
(四)在工商部门备案的机构组织章程(合伙协议);
(五)土地估价师资格证明材料;
(六)土地评估业绩材料(新成立的机构可不提供);
(七)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八)其他有关材料。
第八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因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营业场所等工商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在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完成后30日内到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办理注册变更手续。
注册变更程序同第六条,注册变更申请材料同第七条。第九条 按要求进行年检,初审意见经会长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年检的,在注册证书上加盖年检印章,方可继续从业。
年检申请材料:
(一)年检申请表;
(二)业绩表;
(三)会费缴纳凭证;
(四)检查评语。
第十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会长办公会作出取消其注册决定,公告其注册证书作废:
(一)在执业期间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二)严重违反土地估价行业自律管理规定的;
(三)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未通过年检的;
(四)土地评估中介机构连续歇业六个月以上或因解散、注销等原因终止营业的;
(五)其他应予取消注册的行为。
被取消注册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负责解释。
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五篇:河南省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和年检管理暂行规定
河南省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和年检管理暂行规定(2010年3月5日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第二届二次理事大会修
正)
第一条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要求,加强土地估价行业的监督管理,规范土地估价市场秩序,促进土地估价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土地估价业界服务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地产管理法》等国家及省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是指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领取营业执照,准许从事土地估价及咨询业务的中介服务机构。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法定代表人(执行合伙人)须具有土地估价师资格,发起人中具有土地估价师资格的应不少于2人。
第三条 实行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向土地估价行业自律组织注册的制度。
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负责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的注册工作。
凡在河南省境内从事土地估价中介业务的评估机构,均须按本规定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注册,领取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证书。未按本规定进行注册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不得承揽、从事土地估价相关中介业务。
第四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年检注册每年进行一次。
已取得执业注册资格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每年的1月份进行上年检注册,3月底公布年检注册结果。
新申请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经批准当年进行预注册,两年预注册期满后符合注册条件的给予正式注册。受理申请注册的时间为注册年份的1月份;3月份上网公示并公布注册结果。
第五条 具有2名以上(含2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和3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其中1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应具有在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中从业3年以上的经历,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在本县(市)辖区范围内执业注册。
具有5名以上(含5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和6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其中2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应具有在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中从业5年以上的经历,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在全省范围内执业注册。
具有7名以上(含7名)注册土地估价师和100万元以上注册资本,申请在全国范围内执业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须在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先行注册,在全省范围内从业满5年、连续3年年检中土地评估报告在良好以上(含良好)且无不良执业纪录的,经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审核后,向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推荐注册。
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在受理、审批新机构注册时,应坚
持宏观调控、总量控制的原则,以防止土地评估中介机构过多、过乱、盲目发展,造成土地评估市场无序竞争等问题的发生。
新设立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在预注册期间,不得独立执业。
第六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程序:
(一)按规定的注册时间,向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提交注册申请;
(二)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对申请材料完成初审;
(三)对符合注册条件的,由会长办公会议初审后,提交常务理事会议批准;通过年检的,换发新的注册资质证书后,方可继续从业;
(四)准予注册的,颁发注册证书;未准予注册的作出说明;同意向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推荐的,10个工作日内办理推荐注册手续;
(五)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结果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并向社会公告。
第七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申请注册应提交以下材料:
(一)机构注册申请报告;
(二)《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注册(变更)申请表》(见附件);
(三)营业执照;
(四)在工商部门备案的机构组织章程(合伙协议);
(五)土地估价师资格证明材料;
(六)土地评估业绩材料(新成立的机构可不提供);
(七)社会保险缴纳证明;
(八)人才交流中心档案管理证明;
(九)其他有关材料。
新申请注册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三)、(五)、(七)、(八)项需提供原件。
第八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因机构名称、法定代表人、营业场所等工商登记事项变更的,应在工商登记变更手续完成后30日内到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申请办理注册变更手续。注册变更程序同第六条,注册变更申请材料同第七条。
第九条 按要求进行年检,初审意见经会长专题会议审议,通过年检的,换发新的注册资质证书后,方可继续从业。年检申请材料:
(一)年检申请表;
(二)业绩表;
(三)会费缴纳凭证;
(四)其他年检材料。
第十条 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会长办公会初审,提交常务理事会作出注销其注册资格的决定,公告其注册资质证书作废:
(一)在执业期间严重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
(二)严重违反土地估价行业自律管理规定的;
(三)土地评估中介机构未通过年检的;
(四)土地评估中介机构连续歇业六个月以上或因解散、注销等原因终止营业的;
(五)土地评估中介机构连续两个季度不向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和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上报业绩清单的;
(六)其他应予注销注册资格的行为。
被注销注册资格的土地评估中介机构,上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一条 本规定由河南省土地估价师协会负责解释。第十二条 本规定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