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04号)[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4 15:0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04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04号)》。

第一篇: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04号)

【发布单位】河南省

【发布文号】豫政办 〔2006〕104号 【发布日期】2006-12-15 【生效日期】2006-12-1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河南省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

(豫政办 〔2006〕10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已经省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二月十五日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

为加强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规范我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二条“国家保护名胜古迹、珍贵文物和其它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及相关法律、法规,依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精神,参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建立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目的(一)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

(二)尊重和彰显有关社区、群体及个人对中原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贡献,展示河南和中国人文传统的丰富性。

(三)提高全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豪感,促进全社会的文化认同,扩大包括中原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的宣传和影响。

(四)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文化教育科研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五)配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履行,促进国际、国内文化交流与合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及其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二、申报范围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可分为两大类:传统的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文化空间,即定期举行传统文化活动或集中展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场所,兼具空间性和时间性。

申请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范围主要包括:

(一)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文学(口头文学)。

(二)传统表演艺术。包括传统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曲艺、杂技等。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有关自然界、宇宙和社会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包括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业、生态环境、养生医疗等。

(五)传统手工艺术和技能。包括制造(含酿造、铸造、烧制、食品烹饪等)、建筑、织染、印刷等。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三、申报标准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应是具有突出价值的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或文化空间;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典型意义;或在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及文学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一)具体评审标准

1.具有展现中原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和维系中原文明乃至中华文明传承性的重要作用。

2.扎根于相关区域的文化传统,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3.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作用,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

4.出色运用传统民间工艺技能和经验,体现高超的技艺水平。

5.具有见证中原文明、中华文明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6.对维系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二)申报项目须提出切实可行的十年保护计划,并承诺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1.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2.保存:采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对保护对象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关机构妥善保存并合理利用。

3.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继续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4.传播:利用展览、观摩、培训、研讨、节日活动等形式,通过大众传媒和互联网的宣传,加深公众对该项遗产的了解和认识,促进社会共享。

5.保护:采取具体有效的措施,保证该项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对其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所享有的权益,尤其要防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误解、歪曲或滥用。

(三)申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须提交的材料

1.申请报告:对申请项目的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说明。

2.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历史、现状、价值、代表性传承人和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3.保护计划:对未来十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4.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必要材料。

四、申报主体

(一)河南境内的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均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部门提出项目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部门逐级上报。申报主体不是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应获得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二)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提交各方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后,可联合申报。

五、申报程序和评审办法

(一)建立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厅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负责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评定工作,由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实施。

(二)省辖市文化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经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后,向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省直属单位可直接向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出申报。

(三)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初审,将合格的申报材料提交评审委员会。

(四)评审委员会由省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承担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省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

(五)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实施意见规定的申报标准进行评审,提出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提交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

(六)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通过媒体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进行社会公示,公示期30天。

(七)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定入选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经厅际联席会议审核同意后,上报省政府批准、公布。

(八)省政府每两年批准并公布一次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六、管理和监督

(一)加大对入选项目的扶持力度。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给予相应的扶持,对入选项目的代表性传人要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

(二)申报主体必须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按年度向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提交实施情况报告。

(三)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组织专家对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定期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直至除名处理。

(四)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按照全国统一部署,从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中,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本实施意见由厅际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解释。

附件: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

附件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职责和成员

一、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的职责

(一)拟定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政策计划,审定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二)协调处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涉及的重大事项。

(三)审核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报省政府批准公布。

(四)承办省政府交办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其他工作。

二、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厅际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召集人:郭俊民(省文化厅厅长)

成员:崔为工(省文化厅副厅长)

肖新明(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訾新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王宏文(省民委副主任)

杨玲(省财政厅副厅长)

何雄(省建设厅副厅长)

李亚白(省旅游局副局长)

蒋承顺(省体育局副局长)

陈爱兰(省文物局局长)

张重刚(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

何白鸥(省文联副主席)

杨杰(省社科联副主席)

秘书长:崔为工(兼)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一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扩展项目

(共28项,合并后为14项)

一、民间文学(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5 2 Ⅰ—13 3 Ⅰ—14 序号 编号 4 Ⅲ—17 [ [ [序号 编号

董永与七仙女传说

[天仙配故事](济源市)

黄帝传说(新郑市、禹州市)王莽撵刘秀传说(陕县)

二、传统音乐(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黄河号子(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中心)

[土硪号子](孟州市)[黄河河工号子](武陟县)[卢氏劳号](卢氏县)

[黄河豫门号子](荥阳市)黄河打硪号子](中牟县)硪工号子](洛阳市吉利区)黄河船工号子](济源市)

三、传统美术(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Ⅱ—9 民间剪纸(郑州市管城区[连德林]、洛宁县)

四、传统舞蹈(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 Ⅳ—12 火绫子

[火淋子](潢川县)

五、传统戏剧(6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7 Ⅴ—10 大平调(浚县)Ⅴ—13 怀梆(新乡县、温县、武陟县、修武

县)Ⅴ—11 皮影戏(长垣县、桐柏县、睢县)10 Ⅴ—5 罗卷戏(南乐县)11 Ⅴ—3 越调(邓州市)12 Ⅴ—21 二夹弦

[西华笙簧二夹弦](西华县)

六、曲艺(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3 Ⅵ—7 三弦书

[仪封三弦书](兰考县)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Ⅶ—10 太极拳

[和式太极拳](温县)

第二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共152项,合并后为125项)

一、民间文学(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 Ⅰ—19 2 Ⅰ—20 3 Ⅰ—21 4 Ⅰ—22 5 Ⅰ—23 6 Ⅰ—24 7 Ⅰ—25 8 Ⅰ—26 9 Ⅰ—27 10 Ⅰ—28 11 Ⅰ—29 序号 编号 12 Ⅱ—20 13 Ⅱ—21 14 Ⅱ—22

先蚕氏嫘祖的传说(荥阳市)许由的传说(登封市)潘安的传说(中牟县)

河图洛书传说(孟津县、洛宁县、巩

义市)

洛神的传说(洛阳市、巩义市)姜太公的传说(卫辉市)韩湘子传说(孟州市)丁兰刻木传说(修武县)张清丰孝道故事(清丰县)王祥卧冰传说(遂平县)杞人忧天传说(杞县)

二、传统美术(11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猴加官(郑州市管城区)香包(郑州市二七区)面塑(洛阳市)Ⅱ—23 刘井薛氏石刻(偃师市)16 Ⅱ—24 苏奇灯笼画(安阳县)Ⅱ—25 内黄李新张木板年画(内黄县)18 Ⅱ—26 清丰彩灯(清丰县)19 Ⅱ—27 聂氏麦杆画(清丰县)20 Ⅱ—28 21 Ⅱ—29 22 Ⅱ—30 序号 编号 23 Ⅲ—20 24 Ⅲ—21 25 Ⅲ—22 26 Ⅲ—23 27 Ⅲ—24 28 Ⅲ—25 29 Ⅲ—26 30 Ⅲ—27 序号 编号 31 Ⅳ—16 32 Ⅳ—17

顺店刺绣(禹州市)沈丘顾家馍(沈丘县)淮阳泥泥狗(淮阳县)

三、传统音乐(8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小咚鼓艺术(新乡市凤泉区)啸乐(口哨音乐)(新乡市)杨韩村乡唱秧歌(清丰县)桐柏山歌(桐柏县)淅川锣鼓曲(淅川县)锣鼓十八番(潢川县)沙河船工号子(漯河市)丹江号子(潢川县)

2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卧拐秧歌(兰考县)九连灯(新安县)

四、传统舞蹈(33 Ⅳ—18 曹屯排鼓(洛阳市)34 Ⅲ—19 鱼灯花社舞(舞钢市)35 Ⅳ—20 吕村战鼓舞(安阳县)36 Ⅳ—21 金龟舞(鹤壁市)37 Ⅳ—22 马皮舞(获嘉县)38 Ⅳ—23 39 Ⅳ—24 40 Ⅳ—25 41 Ⅳ—26 42 Ⅳ—27 43 Ⅳ—28 44 Ⅳ—29 45 Ⅳ—30 46 Ⅳ—31 47 Ⅳ—32 48 Ⅳ—33 49 Ⅳ—34 50 Ⅳ—35 51 Ⅳ—36 52 Ⅳ—37

独脚舞

[独腿高跷](获嘉县)[民间社火独脚舞](登封市)

踢棒槌(获嘉县)小冀背桩(新乡县)小宋佛高跷(新乡县)虎舞(温县)哼小车(武陟县)

莲花灯舞(荷花灯舞)(长葛市)双狮舞(漯河市郾城区)王家热锣鼓(灵宝市)云彩灯(南召县)

庆丰花鼓舞(商丘市梁园区)扑蝶舞(沈丘县)项城肘阁(项城市)西平鱼灯(西平县)龙舞

[南乐西街龙舞](南乐县)

[狮龙斗蛛舞](清丰县)[五彩纸龙](清丰县)[铁花火龙](清丰县)

序号 编号 53 Ⅴ—23 54 Ⅴ—24 55 Ⅴ—25 56 Ⅴ—26 57 Ⅴ—27 58 Ⅴ—28 59 Ⅴ—29 序号 编号 60 Ⅵ—9

五、传统戏剧(7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木偶戏(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心、河南省歌舞剧院木偶剧团、灵宝市、汝阳县、宝丰县、内黄县、周口市)

大辫戏(武陟县)南乐五腔调(南乐县)枣梆(范县、台前县)汉剧(唐河县)花鼓戏(虞城县)商城花篮戏(商城县)

六、曲艺(2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大鼓书(鼓词)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信阳市平桥区、柘城县、鲁山县、内乡县、唐河县)

Ⅵ—10 永城大铙(永城市)

七、传统体育、游艺与竞技(11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62 Ⅶ—11 石锁(开封市)63 Ⅶ—12 黄派查拳(开封市)

Ⅶ—13 65 Ⅶ—14 66 Ⅶ—15 67 Ⅶ—16 68 Ⅶ—17 69 Ⅶ—18 70 Ⅶ—19 71 Ⅶ—20 72 Ⅶ—21 序号 编号 73 Ⅷ—18 74 Ⅷ—19 75 Ⅷ—20 76 Ⅷ—21 77 Ⅷ—22

通背拳(通臂拳)(偃师市、焦作市

解放区、焦作市中站区)

梅花拳(内黄县、清丰县)小尚炮拳(炮捶)(焦作市中站区)训兽艺术(清丰县)猴艺(新野县)圣门莲花拳(商水县)

六道大方地棋(周口市川汇区、沈丘县)两仪拳(沈丘县)余家杂技(项城市)

八、传统技艺(34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柿树栽培柿饼制作技艺(荥阳市)麻纸制作技艺(手工造纸)(新密市)葛记焖饼制作技艺(郑州市)义兴牌匾制作技艺(开封市)秋油腐乳制作技艺(兰考县)

Ⅷ—23 洧川豆腐制作技艺(尉氏县)79 Ⅷ—24 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开封县)80 Ⅷ—25 制鼓技艺(洛阳市、孟州市)81 Ⅷ—26 小街锅贴制作技艺(洛阳市)82 Ⅷ—27 银条种植栽培及烹饪技艺(偃师市)83 Ⅷ—28 84 Ⅷ—29 85 Ⅷ—30 86 Ⅷ—31 87 Ⅷ—32 88 Ⅷ—33 89 Ⅷ—34 90 Ⅷ—35 91 Ⅷ—36 92 Ⅷ—37 93 Ⅷ—38 94 Ⅷ—39 95 Ⅷ—40 96 Ⅷ—41 97 Ⅷ—42 98 Ⅷ—43

万古文盛馆羊肉卤制作技艺(滑县)郑家老粉坊粉皮制作技艺(安阳市)柏山缸制作技艺(博爱县)清化竹器制作技艺(博爱县)当阳峪绞胎瓷制作技艺(修武县、焦

作市山阳区)

清化传统竹扇制作技艺(博爱县)上庄姜种植与加工(博爱县)黑陶制作技艺(沁阳市)

怀府闹汤驴肉制作技艺(沁阳市)浑浆凉粉制作技艺(孟州市)王五辈壮馍制作工艺(濮阳县)鄢陵古桩蜡梅盆景制作技艺(鄢陵县)董村木杆称制作技艺(长葛市)长葛绒制作技艺(长葛市)传统棚口扎制技艺(渑池县)桐蛋制作技艺(唐河县)

Ⅷ—44 汤(夏邑县)

Ⅷ—45 宋河酒传统酿制技艺(鹿邑县)101 Ⅷ—46 毛笔制作技艺

Ⅷ—47 103 Ⅷ—48 104 Ⅷ—49 105 Ⅷ—50 106 Ⅷ—51 序号 编号 107 Ⅸ—1 108 Ⅸ—2 109 Ⅸ—3 110 Ⅸ—4 111 Ⅸ—5

[汝阳刘毛笔](项城市)[杨集毛笔](上蔡县)

芝麻种植及传统小磨香油制作技艺

(驻马店市驿城区)

地坑院营造技艺(陕县)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西华县)邓城叶氏猪蹄制作技艺(商水县)道口烧鸡制作技艺(滑县)

九、传统医药(6项)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刘陈铺齐氏骨科(兰考县)象庄秦氏妇科(洛阳市第一人民医

院、秦震妇科研究所及秦彩霞中医妇科诊所、孟津县)

传统膏药

[黄氏膏药、黄塔膏药](滑县)

柳位同裕堂陈氏传统骨病疗法(柳位

陈钞骨科)(卫辉市)

黑虎丸(长垣县)

Ⅸ—6 合水张氏正骨(西平县)

十、民俗(13项)

序号 编号 项目名称及申报地区(单位)113 Ⅹ—3 新密溱洧婚俗(新密市)114 Ⅹ—4 摸摸会(登封市)

Ⅹ—5 116 Ⅹ—6 117 Ⅹ—7 118 Ⅹ—8 119 Ⅹ—9 120 Ⅹ—10 121 Ⅹ—11 122 Ⅹ—12 123 Ⅹ—13 124 Ⅹ—14 125 Ⅹ—15

中原古荥汉族丧葬习俗(郑州市惠济区)道口正月古庙会(滑县)

伦掌孟村九曲黄河灯展会(安阳县)高王庙会(内黄县)二仙庙会(沁阳市)张曹庙会(清丰县)杜寨书会(许昌县)升旗打酒火(西平县)黄龙日盘八卦历(济源市)青龙宫庙会及祈雨习俗(武陟县)六月送羊(辉县市)

第三篇: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

时间:2011-12-30 字体:大 中 小 访问次数: 4 日前,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95项)和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37项),至此,我省已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达到372项。

第三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分为10大类,包括“神农传说”等民间文学类项目15项,“传统糖塑”等传统美术类项目11项,“十盘”等传统音乐类项目4项,“竹马舞”等传统舞蹈类项目10项,“坠剧”等传统戏剧类项目3项,“蛤蟆嗡”等曲艺类项目3项,“岳家拳”等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项目13项,“阮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类项目22项,“烧伤疗法”等传统医药类项目8项,“九流渡添仓会”等民俗类项目6项。

附件1 第三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oc 附件2 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doc

第四篇: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申报项目概览

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申报项目概览

第一项 浠水哦呵腔(蕲水腔)

“哦呵腔”来自浠水人的“打哦呵”。

自古,浠水人在生产劳动中为了鼓劲打气,突破了无法表现这种高亢情绪的平直的浠水方言语调,他们将脖子伸长,声带缩紧,用假声突然吼出一串顿挫的长音,这就是“打哦火”。哦火调就是打哦火声调的延伸,哦火调加进叙事元素后,渐渐演化成“合歌舞演故事”的“哦呵腔”。浠水哦呵腔向来是只有锣鼓伴奏,演员有男无女,比较原生态,后来加进器乐伴奏和女演员后就发展成了东路子花鼓戏。

《湖北戏曲概览》中写道:“东路花鼓戏形成于浠水、罗田、英山、麻城等地,后复流传至黄冈、红安、黄石、大治、鄂城等地。浠水始终称哦呵腔„哦呵腔在省内向西流传又演变出一些剧种。大鄂西北的郧阳一带化成八岔,并远播陕西商洛地区;在襄阳一带化成桃腔,太平天国失败后,随应山、随州等地移民传到皖南,当地称之为淘腔”。浠水哦火腔传到外地区被称为“蕲水腔”,因为浠水县原来叫蕲水县。

沔阳花鼓戏主腔之一“蕲水腔”,它的源头就是浠水哦呵腔。哦呵腔怎样影响到了沔阳呢?常言道:“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江汉平原常年闹水灾,当地艺人随着逃荒人流来到鄂东北,将《喻老四》、《菜刀记》等戏,从蕲水一带连戏带腔学了回去。带回去的“蕲水腔”与浠水哦呵腔的区别主要是它用沔阳方言而不是用浠水话演唱罢了。荆州花鼓戏至今还沿用“蕲水腔”名。

其实,受到浠水哦呵腔影响的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几个地区。我省著名戏曲音乐理论家刘正维教授认为:“打锣腔腔系流向鄂、豫南、皖中南、湖南东半部、江西北半部、浙西与闽西北八省。中心则在鄂东北。„„打锣腔系分五条主要支系:罗罗腔支系与蕲水腔支系,流行最广,影响最深,它们构成打锣腔腔系的主干。”

哦呵腔为什么能流传这么广呢。大致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哦呵腔行腔中的十度大跳,真声突变假声的演唱特色再加上一唱众和的帮腔,这是其它所有地方剧种所不能同时具备的独特之处。由于它高亢激越,表现力强的特点往往能补充其它地方剧种声腔的不足,所以极易被外地剧种所借用。二是鄂东文人历来喜欢根据本地发生的奇闻逸事编成戏文演出,如《杨二女起解》、《赶会》、《蔡鸣凤辞店》等,外地人来学这些戏的同时将唱腔也一并学走,拿回去与本地的方言语音结合后化成本剧种的腔体。这种情况在戏曲音乐流变过程中被称为“错用乡语”和“移步不换形”。

“哦呵腔”的起源至少是宋代晚期。宋代诗人苏东坡谪居黄州时写的《笔记志林》就载有“吾来黄州,闻黄人二三月,皆群居讴歌,其词故不可解,其音亦不中律吕。但婉啭其声,往返高下,如鸡鸣尔,”唱“哦火调”时的形象和声音特点近似公鸡伸长脖子打鸣。

“哦呵腔”随着清代后期花部的兴起而兴盛起来,这种兴盛的势头一直保持到五十年代,解放前后,活跃在浠水城乡的哦火腔戏班有数十余个,代表性的演员有刘花亭、龙家

一、李保清等。时人赞誉他们有三句话“看了刘花亭,回去摸不到门。看了龙家一,回去摸不到壁;看了李保青,回去点不到灯”可见哦呵腔在当时的民众心目中是何等的魅力。

代表剧目有:三宝记(也叫紫金杯)、菜刀记、荞麦记、苏文表借衣、梁祝姻缘、送香茶、杨二女起解等。

五十年代以后由于浠水艺人没有主动适应时代,将器乐伴奏和女演员加入其中,所以一度停步不前,时有时无。

文革中,浠水剧团用哦呵腔移植了样板戏“沙家浜”,还演唱了创作的大型剧目“云岭卡”和小戏“拔签”。一改原剧种无器乐伴奏和演员有男无女的局限,加进了器乐伴奏和女演员表演。

我县吴世华老人对哦呵腔的演唱特色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写成了专著,得到了省音协专家的支持和肯定。

现在能唱原汁原味的哦呵腔艺人所剩无几,尚存人世的艺人也年事已高,朝不保夕。因此哦呵腔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显得十分紧迫,它的立项工作推迟一年,就会损失一年。抢救这个影响遍及八省多个地方剧种的浠水哦呵火腔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抢救和保护浠水哦呵腔的工作主要是:对现存哦呵腔老艺人进行录音录像,收集其剧目,并组织他们对浠水业余剧团中青演员进行培训,在此基础上恢复几个哦呵腔代表剧目的演出。这几个剧目初定为由当地真实事件编写的民间戏曲《杨二女起解》、《菜刀记》。同时编辑一套反映哦呵腔音乐和代表剧目的专著和音像资料。

第二项

浠水巴河天狮子

全世界的狮子都是在地上舞,唯独浠水巴河的天狮子在天上舞。

一般的狮舞,是两人穿着狮衣,或抢绣球、或上高桌、或爬天梯,而巴河的天狮是金铂彩纸扎成,用两根竹竿支起,由一个人举起来玩耍。每到隹节来临或重大祭祀盛典,巴河青壮男子从家里拿出已经扎好的天狮,成群结队地集聚在一起,随着锣鼓喧天的节奏,举着天狮,上下翻飞,左右穿插,蔚为壮观。传说巴河这种独特的天狮舞与他们的祖庭武落钟离山和始祖廪君极有渊源。

武落钟离山位于长阳龙舟坪西南30公里处,据史载为土家族先民——巴人的发祥地,相传是巴人祖先廪君诞生地及掷剑称王处。这里巴人遗迹犹存,山上有赤穴、黑穴、向王庙、德济亭、石神台、盔头岩、天狮洞等祭祖景点。因此,武落钟离山被视为湘鄂川黔土家人寻根祭祖的圣山。天狮洞,洞口雄踞一头水浆石凝成的巨狮,清泉从狮胯下飞泻而出,蒸腾着缕缕白气,好似天狮一般。三千多年前,巴族首领廪君就诞生在这里,传说这头天狮就是他的座骑。据《后汉书》记载,武落钟离山是巴人祖先廪君掷剑称王之地。“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三千多年前,巴人的首领廪君就从这里率领他的部落走向四方。山门上有“民族之源”的匾额。

在东汉时期,巴人“五溪蛮”暴动,朝庭镇压下去后,流放七千余口到鄂东巴水等五水地区,也就是我县巴河镇,他们为了纪念先祖,就把这种祭祀大礼上的活动保留下来,一直流传至今。

它的来历有还有一种传说是:南宋时期金人犯境,南下占领了巴河镇。岳家军久攻不下,岳飞甚是焦虑。当地渔民献了一计,正月十三这天,是巴河人玩灯的开始之日,巴河镇外来了一支数十人的玩狮子队伍,奇怪的是他们是将狮子用竹竽举在天上玩,金人从来没有见过这种玩法,于是开了城门出来看个稀奇。这时玩狮人突然抽出竹竽,竹竽顿时变成一根根渔叉,玩狮人杀了守城兵卒,把住城门,岳家军乘势冲进镇中,大获全胜。从此巴河形成了每年玩天狮子的习俗。

近几十年来,巴河天狮子多次参加全市的大型广场活动,还参加了本县的文艺汇演。

现在的问题是,巴河镇能够扎天狮子的手工业艺人大多去世,如果不帮助他们将此项技术传承下去,天狮子则面临失传的危险。

第三项

卫生安息名香

安息卫生香创始于前清康熙初年,祖传秘制,驱秽避疫,曾经中外赛会十四次均得一等奖章,又在美国巴拿马万国展览大会得头等奖,继此復承黎元洪前总统 赠世界第一名香,为各机关团体学校游戏场大戏院、理发店、旅社、浴池、茶楼酒肆以及居家旅行酬情送礼所必需。香味芬芳珍贵之卫生佳品,风行天下,世界弛名如承赐,願请认明宝鼎商标庶不到至误。

安息香的最后一代传人是浠水县城的吴林茂香铺的老板吴正卿,香铺抗日战争中被炸,随后吴正卿过世,由于他没有后人,安息香自此停止生产。一直到1985年,原文化馆老馆长朱泗浜在民间文学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安息香的线索,率当时清泉文化站站长徐文亚三次赴鄂城陈潮铁矿蔡成铎老人家,蔡成铎是吴正卿的外甥,他毫无保留的将安息香的秘方、配方和操作工艺交了出来。在民营企业家何国平的支持下,徐文亚开始手工试制,试制成的第一批香经浠城用过此香的老人识别,认为与原香差距不大。此外,将现有流行的各种卫生香进行比较,参加识别的二十人中有十七人投票安息香。1987年秋,徐文亚带着香参加广交会,他现场点燃安息香,数位东南亚及日本客商被吸引,洽谈后提出了订货要求。由于定货数额巨大,何国平不敢签约。回县后开始计划用机械制作,但机械制作过程中破坏了药物的原始香味,所以中间走了一大段弯路。此间又有人认为徐文亚不务正业,要求他不回文化站就除名,种种原因,使安息香恢复生产的工作停顿。后有本县人高昆,用安息香的秘方制作成“安时卫生香”,虽不及徐文亚制作的安息香正宗,但其香的外型和香味的穿透力都已超过其它的卫生香。

安息香十四次获国内外大奖和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头奖,能获此殊荣的传统手工艺产品,在我市乃至全省也是屈指可数的。我县文化人后又将它复制成功,现在完整的秘方和制作工艺齐备,而且也可为国家所利用。现在的问题是主要传承人年老多病,如不及时培养新的传承人,此项珍贵的技艺可能永远失传。安息香如能立项成功,可支持徐文亚带着一两个年青传人用手工制作出新的样品。让安息香的技艺和产品一代代保留和利用发展下去。

第四项

鄂东机智人物、儒林怪杰陈细怪的故事

陈仰瞻,浑名细怪,自号痴仙,(1812-1874),出生在浠水和蕲春两县交界的株林镇,为鄂东著名机智传奇人物。幼时家贫,喜好读书。其人文藻盖世,为一代奇才,然而屡试不爽。他素来不事权贵,嬉笑怒骂,与群众相友善,常常讲些诙谐语言以娱大众。他喜抑强扶弱,善诙谐讽世,深得民众喜爱。后太平军开科取士,招纳贤才,他在省试时取得约士第一,授师帅职,为翼王石达开和大将陈玉成幕僚,几为军师。曾为太平天国都府写过著名的“诛绝胡虏开天国;斩尽妖魔定太平”的楹联及著名的《蚁民赋》等文章,太平天国失败后,官府欲问死罪,然而凭借他在老百姓中的良好人缘,传说当时有数千人自发地来到州衙,为其担保豁免其罪,晚年开设“犁耙馆”以教穷苦百姓学童糊口,聊度残年,直到寿终正寝。

浠水和蕲春是陈细怪故事的主要流传地,传播区则波及到安微,江西等部分县市。他的楹联绝对则影响全国,为不少论文和课题所引用。我县能讲陈细怪故事的群众遍地开花,不仅老人能讲,很多中年人,青年人也能讲。

我县常年收集陈细怪故事的有已故农民占成宗、王勇超、还有工人姜文珍,退休干部张少华等。我们目前手头已掌握的陈细怪故事有八万余字,还有大量故事有待继续收集。

我们想在立项后,组织人力在全县进行一次拉网式的采风,将陈细怪的所有故事收集齐全,并且挖掘和培养年纪稍轻至少能讲百余个陈细怪故事的传承人,然后录相制成光碟,作为我县《浠水非遗成果系列》中的一个部分。如果条件成熟,我们还想开展一次全县性的《陈细怪故事会》,在评奖过程中发现传承人才。

第五项

浠水民间戏曲传奇人物蔡鸣凤

蔡鸣凤是清末我县洗马镇太平寨商人,这年因妻子嫌他穷困潦倒而将其冷落,蔡赌气出外来到安微三河镇,因患病住在胡记客店。老板娘柳凤英待她无微不至,两人渐生情愫,后蔡鸣凤心想自己毕竟是有妻室之人,遂告别柳凤英,柳这才知道蔡是有妇之夫,又怨又恋,依依不舍。蔡鸣凤害怕落下骂名,还是辞别了柳凤英。

蔡鸣凤背负着愧疚和三年来生意所赚的钱财,离开三河回家乡。半道上,一名小偷盯上了他,尾随在后。回到自己的家门口,已经是夜里了。他开口叫门,门开之时,从里面跳出一名男子,匆匆欲逃,他上前揪住不放,给那人一刀砍着颈项,倒地死了。男子杀他之后,丢下凶器,逃走不见。

他岳丈朱茂卿听说他回来的讯息,前来探望,黑夜之中,认不清路,给他的尸首绊倒,爬起来时,又摸到那柄沾血的刀。朱茂卿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正要细看,更夫凑巧路过,发现这幕惨剧,即刻将他扭送归案。

朱茂卿无端卷入这一冤案,其实他知女儿朱莲在未嫁前便和肉铺的后生陈大雷相好,只是他不喜欢陈大雷,便逼着女儿嫁给蔡鸣凤,本以为她嫁鸡随鸡,斩断情丝认了命,却不料蔡鸣凤性子软弱,见她整日里冷冰冰的,一气之下出外做生意,三年不曾回来,更给陈大雷和朱莲提供了机会。而做为凶器的那柄刀,本是他代女儿打来切菜用的,铁匠不明所以,刻上了他的姓氏“朱”字,竟坐实了他谋杀亲婿的罪名。朱莲偏向陈大雷,不肯替父辩白,反而落井下石,诬陷自己父亲。朱茂卿深恨自己养女不肖,也不愿去揭露女儿的丑事,只有自叹报应,听凭处置了。宣判之后,县官正让朱茂卿认罪画押,忽然有人击鼓,带上堂来,竟是柳凤英得知凶信,不怕辛苦从三河赶来,代蔡鸣凤鸣冤的!众人不知她和蔡鸣凤的关系,公堂之上,柳凤英将三年来两人之间的恩爱离别,酸甜苦辣一一道出,听者尽皆哗然,惊叹她胆大者有之,然而更多的人,是对她“水性杨花”的不齿。

柳凤英的述说,并未给案件审理带来多少转机,反而是突然而来的一个不速之客打破了僵局。这人,便是随在蔡鸣凤身后的那个小偷。他亲眼目睹案发的全部经过,凭着一点正义之心,才将真相全部抖露出来。

案件审理完结,朱家族人集体代朱茂卿求情,他们在当地颇有影响,使得县官忌惮之下,朱氏父女无罪释放;杀人凶手陈大雷逃脱在外,被通缉追捕;只有那桑河赶来的痴情女子柳凤英,无根无基,又犯了众怒,被处以卖做官妓的惩罚。

阴风惨惨的天气里,两名衙役押着柳凤英走在荒凉的路上。蓦地——,路边一座新坟映入柳凤英的眼帘:鸣凤之墓!

心痛得似乎已经麻木的女子嘴角露出一丝笑。她仰首深深吸了一口清新空气,突然间拔步飞奔,一头碰在石碑上,鲜血汹涌喷出,迷糊了她的双眼,她口中低念:蔡郎,我们终于可以在一起了。

这个故事轰动一时,当时有人将它编成戏文演唱,剧名一为《卖饭女》,又名《菜刀记》,最出名的是其中的一折《小辞店》。这个戏是包括楚剧、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全国大多数地方剧种的主要剧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黄梅戏《菜刀记》,她与《天仙配》、《女驸马》等剧齐名,是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的成名剧,严凤英艺名即取自剧中女主人公柳凤英。该剧流传至今,影响甚广,后拍成电视剧。《小辞店》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是在于剧情的复杂动情,二是就是该剧的那段长达三百二十句唱腔跌宕起伏,承转有序。《小辞店》一剧的命运多舛,曾数度禁演。

文化大革命中,严凤英被迫害至死,演这个戏是她的主要罪名,说她宣扬了腐朽道德。后来同韩再芬配戏饰演蔡鸣凤的男演员也不幸从17层楼房上摔死。民间竟认为也与这个戏有关系。

蔡鸣凤的墓碑座落在洗马太平寨,碑为花岗石、大理石结构,高大端庄、富丽堂皇,是清末少有的“豪宅”。正中刻有“十九世祖鸣凤大人之墓”、“清光绪29年(1903年)立”等字样。这与戏中的情节对上了号。

太平寨村82岁的老农蔡老七拿出民国初期刊印的家谱,明确记载有“启公,字鸣凤„„葬于仓安山,甲山庚向”等字样,其中,生卒时间、墓葬特征与墓碑刊刻完全吻合。家谱显示,蔡鸣凤是蔡老七的曾祖父。

今年81岁的著名农民作家、中国作协会员张庆和,家住太平寨附近,离蔡鸣凤墓也不远。他说,过去,黄梅戏名曲《小辞店》在鄂东很受群众欢迎,但这里朱蔡两姓却不准人演。多年来,朱蔡后人也反感将《小辞店》蔡鸣凤与他们的祖宗相提并论。

蔡鸣凤墓所处的太平寨山,风景秀美,古迹众多,传说丰富,古城墙完好。近年来,被省内摄影界评为“鄂东最美的乡村田园风光”。目前,洗马镇借鉴《小辞店》故事发生地安徽三河镇作法,利用该戏曲广为传播的优势,主打文化牌,完成了特色旅游规划,已有北京等地多批客商前来考察洽谈投资。

围绕蔡鸣凤立项后所做的工作是,将全国各个地方剧种演出的“菜刀记”的音相和剧本、曲谱资料收集齐全。帮助我县一个最优秀的农村业余剧团重排该剧,进行深度加工,然后录制成光碟,也成为我县《浠水非遗成果系列》的一个部分。同时还对蔡鸣凤的墓碑进行保护。

第六项

黄冈善书(浠水南派黄孝鼓书)

黄孝鼓书是黄冈、孝感鼓书的总称,至今最少已流传了四百多年,最初的黄孝鼓书只唱不说,也无器乐伴奏,近百余年间开始发生变化。传入汉口的一支受评书影响,开始有说有唱,后来由于受北方评书影响又使说唱分开,专门唱而又加入器乐伴奏的部分叫湖北大鼓;专门说的部分叫湖北评书。而留在乡村又说又唱的黄孝鼓书分成了北派和南派。以浠水,黄冈为中心的鄂东部分县的鼓书艺人吸收了安微怀宁鼓书艺人的东西,形成了南派;而以孝感、黄陂为中心的部分县受河南钢鏮大鼓的影响而形成了北派。

南派黄孝大鼓最初记载的鼓书艺人辈份是16个字,上次我县在曲艺志调查时,对七十多个南派名老鼓书艺人进行座谈,发现实际有32个字的辈份,可见南派鼓书艺术源远流长。

南派鼓书与北派鼓书和湖北大鼓之间无论在曲调还是在表现形式上都有很大区别,南派鼓书在我县历年来长盛不衰,近年来由于受到电视的冲击,致使演出时断时续。

我县鼓书艺人的代表人物有:倪炳文、魏子良、余克军、陈家卿、陈刚、王家云等,至今还能演唱的还有二十多个鼓书艺人。他们在浠水城乡都有一批固定的观众。

我县曲艺专家徐又俊老人以八十岁高龄,历时三年,在目不视物的情况下,撰写了一本专著《黄孝鼓书艺术研究》,已故市委宣传部长丁永准亲自为之作序,他评价该书:“这是一部研究黄孝鼓书既具有开创性、又有相当深度的著作。这项研究,对于弘扬传统文化,继承丰富的曲艺文化遗产,有很重要的意义。”徐又俊老人还收集了四百余部鼓书书目。

随着南派鼓书艺人年纪老化,还有老观众逐年减少,我们有必要对现有艺人的代表书目的演出进行录音录相,在这个过程中,还在去培养南派鼓书的年青传承人。同时对南派演唱书目进行整理归档。对南派鼓书的历史渊源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

浠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五篇: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内政办字〔2006〕338号)

【发布单位】内蒙古自治区

【发布文号】内政办字〔2006〕338号 【发布日期】2006-10-17 【生效日期】2006-10-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

(内政办字〔2006〕338号)

各盟行政公署、市人民政府,自治区各委、办、厅、局,各大企业、事业单位:

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6年10月17日

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申 报 评 定 暂 行 办 法

第一条第一条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等有关文件精神,为加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范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和评定工作,加快建立自治区、盟市、旗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在一定的社区和群体中世代传承、普遍认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

(一)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民间文学、作为文化遗产载体的语言等;

(二)传统艺术,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民间杂技和传统竞技、民间美术等;

(三)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四)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五)传统手工艺;

(六)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第三条第三条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评定工作由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各有关部门、单位和社会组织参与配合。

第四条第四条 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的具体评审标准是:

(一)具有展现我区各民族文化创造力和突出的历史、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等方面的价值;

(二)扎根于相关社区的文化传统,影响较大,世代相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典型意义;

(三)具有促进民族文化认同,维系民族文化传承,增强社会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的作用;

(四)完整地保留了传统工艺和技能,体现出高超的运用水平;

(五)具有见证各民族活的文化传统的独特价值;

(六)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措施而面临消失的危险。

第五条第五条 申报项目必须提出切实可行的5年保护计划,制定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确保该项目拥有持久的生命力。这些措施主要包括:

(一)建档:通过搜集、记录、分类、编目等方式,为申报项目建立完整的档案;

(二)保存:对申报项目进行真实、全面、系统的记录,并积极搜集有关实物资料,选定有条件的机构妥善保存、合理利用;

(三)传承: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等途径,使该项目的传承后继有人,能够作为活的文化传统在相关社区尤其是青少年当中得到继承和发扬;

(四)传播:利用多种形式的活动和宣传手段,提高公众对该项遗产的认识、了解和保护意识,促进社会共享;

(五)保护: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该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智力成果得到保存、传承和发展,保护该项遗产的传承人(团体)所享有的权益,防止对该项遗产的误解、歪曲、滥用或资源流失。

第六条第六条 公民、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可向所在行政区域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申请,由受理的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逐级上报。申报项目必须明确具备相应保护条件和能力的保护责任单位。申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为非申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申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应征得该项目传承人(团体)的同意或授权。

第七条第七条 各盟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项目进行汇总、筛选、评审、论证,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向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申报。区直单位可直接向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申报。

第八条第八条 申报者须提交以下资料:

(一)申报报告:对申报项目名称、申报者、申报目的和意义进行简要说明;

(二)项目申报书:对申报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历史、现状、价值、濒危状况等进行说明;

(三)保护计划:对未来5年的保护目标、措施、步骤、和管理机制等进行说明;

(四)申报项目简介:将项目的基本情况、地理位置、历史沿革、主要价值和影响用500字左右加以概括;

(五)辅助资料:包括录像资料、证明材料、授权书以及其他有助于说明申报项目的材料。

第九条第九条 鼓励传承于不同地区并为不同社区、群体所共享的同类项目联合申报,联合申报各方须提交同意联合申报的协议书。

第十条第十条 成立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审委员会。评审委员会由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和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承担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评审和专业咨询。评审委员会每届任期4年,设主任1名、副主任若干名,主任由自治区文化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担任。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评审工作应坚持科学、民主、公正的原则。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评审委员会根据本办法第四条、第五条、第八条的规定进行评审,提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提交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通过媒体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进行公示。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根据评审委员会的评审意见和公示结果,拟定入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单,上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自治区每2年批准公布1次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给予相应的支持。申报项目保护责任单位要履行其保护计划中的各项承诺,切实做好项目保护工作。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将对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进行评估、检查和监督,对未履行保护承诺、出现问题的,视不同程度给予警告、严重警告、除名的处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本办法由自治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解释。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下载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04号)[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评定实施意见(豫政办〔2006〕104号)[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