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

时间:2019-05-14 15:15: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

第一篇: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

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

尊敬的国土局领导:

八里庙石料厂2012年全年对环境的治理:

1.对进入厂区道路进行整平。

2.对开采区、成品料堆放区域场地进行平整场地。

3.对开采区域山坡进行削坡处理。

望贵局领导给予验收

八里庙石料厂

二○一三年五月二十一日

第二篇: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湖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试行)

1.主题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基本原则,治理与验收对象,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要求,应解决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以及矿山地质环境分类验收标准。

本标准适用于湖南省行政区域内固体矿产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煤层气、地热及矿泉水等水气矿产矿山验收可参照使用。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200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及设计标准》(DZ/T0239-2004);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40-2004);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技术规范》(SL204-9B);

《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1995);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GB/T1B3372-2001)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85);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1985);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上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修订的最新版本。

3.术语定义

3.1 矿山地质环境

指矿山矿业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土壤、地下水、地质作用及其与大气、水、生物圈之间的相互作用所组成的相对独立的环境系统。

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指矿业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化、破坏等问题。如水、土壤、岩石环境的污染和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矿坑突水突泥、岩爆、瓦斯等。

3.3 矿山地质灾害

矿山地质灾害是指矿业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生产生活或破坏生态环境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矿井突水等灾害性的地质事件。

3.4 矿山土地复垦

对矿业活动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与污染等所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3.5 矿山植被恢复

通过人工手段营造出植物长久生长的生育基础,使矿山植被得到有效恢复的过程。

3.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

为消除矿业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地质环境影响(如水资源枯竭、水、土石环境污染与破坏)和地质灾害而进行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再造过程。

4.总则

4.1 本标准是用以衡量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程度的技术依据。

4.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基本原则

4.2.1 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以消除已经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和不再产生新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为主要任务。

4.2.2 “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对矿山采、选、冶引起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采矿权人承担恢复治理责任。

4.2.3 无害化原则。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矿山有害排泄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4.2.4 矿山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原则。统筹矿山地质环境恢复和生物群落的恢复与重建,并与当地生态环境相协调。

4.2.5 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相吻合。

4.2.6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应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恢复与治理措施,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适用。

4.2.7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治理验收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及本省现行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4.3 治理与验收对象

4.3.1 矿业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的预防、治理和被破坏的水资源、水环境以及土地资源、岩土环境等地质环境的恢复,是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重点内容和验收对象。

4.3.2 矿山突水、突泥、冒顶、片帮、瓦斯灾害,煤尘爆炸、煤层自燃以及热害、岩爆等矿井地质灾害的防治,应严格执行矿山采矿安全规程、规范。

4.3.3 矿山废水、噪音、粉尘等环境污染的防治,应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的相关规范、规定中的技术标准。

4.4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恢复治理及验收的范围,不仅限于采矿登记管理机关划定的矿区范围,还应包括受矿业活动影响的周边地区。

5.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5.1 露天开采矿区应解决地质环境问题

5.1.1 露天采矿形成的露采坑或边坡、植被破坏、土地破坏和景观影响;

5.1.2 露天开采砂矿床造成的田土破坏、河道堵塞。

5.1.3 露采坑(场)、固体废物堆场破坏的土地,引发的泥石流和导致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

5.1.4 露天采矿与选矿过程中形成的有毒废水、废液和废矿石堆淋滤水。

5.1.5 露采导致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裂缝。

5.1.6 凹陷坑露天采矿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井泉干涸。

5.2 地下开采矿区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5.2.1 地下采矿引起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地下水均衡破坏,直接导致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困难或严重缺水。

5.2.2 地下采矿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陷)、岩溶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突水等地质灾害或隐患,对人居环境、铁路、公路、水库、地下管道、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造成影响或破坏。

5.2.3 废石、废渣堆场和尾砂库压占土地或者形成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以及地下卤水开采区形成的盐渍化土壤与溶腔地面塌陷。

5.2.4 地下采矿产生的有毒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砂库溢流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尾砂库区的淋滤水导致地表、地下水环境与土石环境的污染。

6.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的总体要求

6.1 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得到治理,受损土地得到恢复,不存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与重要基础设施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

6.2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已因地制宜进行了综合治理,堆场已达稳定状态,被占用、破坏、污染的土地进行了复垦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6.3 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已采取措施进行了综合防治,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已恢复或者优于矿山开采前的水平。

6.4 因矿业活动影响受损的地面建(构)筑物和重大基础设施已经治理。对论证难于恢复治理的,受威胁居(村)民已实施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6.5矿山保存有实施工程验收等相关的备案技术依据。

7.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验收标准

7.1 崩塌、滑坡治理。

7.1.1 因矿业活动导致地面斜坡失稳或露采边坡失稳而发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与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农耕区、环境景观等造成危害或潜在危险性较重与严重的崩塌、滑坡进行了正规治理,对影响较轻的崩塌、滑坡已作一般性治理。

7.1.2 对采矿引起的不稳定边坡或滑坡、崩塌已采用与其类型、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工程地质条件等相适应的防治措施,边坡得到加固,滑坡、崩塌得到治理,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7.1.3 地表地下防、排水工程、支拦(挡)工程、锚固、抗滑桩与注浆工程、护坡工程、减压与压脚工程等防治工程的选用条件和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荷载强度以及防治工程的稳定性系数、施工工程质量等符合DZ/T0240-2004《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7.1.4 对滑坡、崩塌地质灾害治理重点工程,实行了工程可行性论证、工程勘察、工程设计、施工及施工监理、工程验收等程序。

7.1.5 经工程治理后的地面与斜坡或露采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在工程设计有效期内,不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7.1.6 因滑坡、崩塌受损的建(构)筑物已修复,受损土地已进行恢复,受其影响的生态环境已恢复,景观视觉影响已消除,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7.1.7 滑坡、崩塌对人居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经论证不宜治理的,已采取迁避安置措施,并已在隐患区设置警示牌、围栏等安全与监测预警措施。

7.1.8 采矿活动引起的滑坡、崩塌对人居安全、耕地、基础设施无影响,对景观环境影响较轻,已进行种草植树和疏导地表水流的一般性治理。

7.2 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治理

7.2.1 矿业活动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坑、地裂缝等,对人居环境、地面基础设施或景观环境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已进行有效治理。

7.2.2 为保护地面人居安全与基础设施留设的永久性保安岩矿柱或禁采区,其确定范围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减小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矿山闭坑或停产、转产,其矿井留设的永久性保安岩矿柱应保存完好。

7.2.3 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的采空区已进行充填或崩落处理,开采沉陷得到监

控,地表基本稳定;地表塌陷坑、地裂缝等已回填、夯实,地面变形已得到有效治理。

7.2.4 地面塌陷坑、地裂缝经回填与土地复垦,已达到新的土地利用标准,经治理后沉陷区生态环境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7.2.5 采矿沉陷影响区内的房屋、基础设施受损的,已根据受损程度进行修复,使其能继续使用,若受损严重不能修复的,已采取迁避措施。

7.2.6 对地表沉陷规模大,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

7.3 矿山岩溶地面塌陷治理

7.3.1 采矿引起的岩溶地面塌陷对人居环境、耕地、地面基础设施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已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理。

7.3.2 矿井、矿坑与溶洞直接连通的导水溶隙、岩溶管道已充填密闭或注浆封堵,溶洞水泄放已得到有效控制,地表水渗漏已得到有效防治。

7.3.3 岩溶塌陷导致耕地受损的,已进行复垦恢复。

7.3.4 岩溶塌陷规模大,经论证暂时难以治理的地段,已确定好范围,设立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确保不危及人畜生命安全。

7.3.5 岩溶塌陷对人居环境影响严重经论证难于治理的,已采取迁避安置措施;对影响铁路、公路安全的已采取有效的工程措施进行治理,能保障交通安全。

7.4 矿山泥石流(废石流、矸石流、废矿渣流、尾砂流)治理。

7.4.1 矿山固体废物(包括废土、废石、煤矸石、废矿渣、尾矿砂),在水流作用下已失稳或可能失稳形成泥石流(废石流、矸石流、矿渣流、尾矿砂流)灾害或灾害隐患的已进行治理。

7.4.2 在建生产矿山固体废物堆,边坡已进行了护坡或分层碾压密实等加固措施,堆放处于稳定状态。

7.4.3 矿山固体废物堆场下缘有居民点或耕地、重要基础设施的已修建有拦挡工程或排导工程,能有效防止堆场垮塌形成泥石流灾害。

7.4.4 矿山已因地制宜地修建有疏排水系统,在固体废物堆场上缘及旁侧修建有截、排水沟,能有效疏导地表水流和防止暴雨山洪冲刷废渣弃土。

7.4.5 农田、地表景观被矿山泥石流污损或破坏的,已进行恢复治理,因泥石流灾害受损的当地人居环境或重要设施,已予以修复或迁避。

7.4.6 对矿山废石、尾砂堵塞、淤积的河道,已进行疏浚,河溪水流畅通,生态环境完全恢复。

7.4.7 对尾矿库(坝)的保护和对病库、危库、险库的治理监督,参照执行国家安全监督总局2006年第6号令《尾砂库安全监督管理规定》与《尾矿库安全技术规程》(AQ2006~2005)的要求。

7.4.8 矿山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作程序、防护工程类别的选用、设计、技术标准、施工、验收等,参照执行DZ/T0239《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8.矿山土地资源与土石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8.1 矿业活动过程中因地表挖损、地下采矿与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和矿山采、选、冶排放固体废物而破坏、压占、污染的土地,均已进行土地复垦,综合整治使其恢复到可供重新利用的状态。

8.2 矿山土地复垦应因地制宜进行适于农、林、牧、渔以及建设用地用途的土地综合整治,使之达到新用途的土地质量标准。

矿山土地复垦整治,应符合《土地复垦规定》和《土地复垦技术标准》。

8.3 恢复治理成耕地的质量标准

8.3.1 覆土自然沉实厚度50cm以上,其中耕作层厚度不得少于30cm;场地平整,用作水田时,坡度一般不超过2~3°;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当地平均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一般耕地土壤的酸碱度PH值6~8之间,种植水稻的PH值可适当放宽,耕层含盐量不得超过当地轻盐化土壤含盐量标准,土壤质地为砂壤至壤土。

8.3.2 排保灌率:水田应在85%以上,一般旱地不小于70%。

8.4 恢复治理成园地的质量标准

8.4.1 土层厚度:一般园地,岩石或者其它基质层上的土体自然沉实厚度在60cm以上,表层厚度至少在20cm以上;土地坡度小于20°;土地酸碱度PH在6~8之间,根据树种生理特点和地区差异可适当放宽,如茶园PH值可放宽到4.0~5.0;土壤质地为沙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8.4.2 建设有排灌设施,一般园地灌水保障率在75%以上,排水标准要达到一年一遇的涝旱水平。

8.5 恢复治理成林地的质量标准

8.5.1 覆土自然沉实厚度一般速生林应在60cm以上,其它林地土层厚度可以放宽;种植一般林木的坡度在35°以下;已适合相应树种的生长。

8.5.2 复垦林地造林成活率当年应大于造林株数的40%,3年后达到70%以上。

8.6 恢复治理成牧草地的质量标准

8.6.1 覆土自然沉实厚度在50cm以上,其场地平整程度小于20°。

8.6.2 复垦牧草地应适于种植当地中等品质以上的牧草,且单位平均产量达到当地草地平均产草量以上。

8.6.3 用作护坡、防治水土流失或景观环境绿化的一般草地的复垦整治,应达到相关的技术标准。

8.7 恢复治理成水域(包括养殖水域、景观水域、娱乐水域、水库及山塘水域等)的质量标准。

8.7.1 适于水域开发的露采坑与地面塌陷区已进行防渗漏工程处理,确保蓄水不渗漏。

8.7.2 开发水域场区相应用途的水质达到GB3838—2002《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水质标准。其中用作养殖水面的要达到当地水面养殖的基本条件,其水质达到GB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

8.7.3 蓄水场区应修建有规范的防洪设施,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会产生水害危及周边环境。

8.7.4 多用途水域开发应符合当地城镇或乡镇规划,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

8.8 矿山露采坑场、采矿地面塌陷区、固体废物堆场等开发整理为建设用地的,其土地条件达到GB137-1990《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和GB50188-1993《村镇规划标准》。

8.9 矿山废土石、废矿渣堆场(区)与尾矿(砂、泥)库(区)的重金属、氰化物、酸碱或放射性污染较重或严重的,土地恢复整治用作耕地、园地、牧草地、多用途水域以及建设用地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设置防污染隔离层或清除污染源。其中对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尚须符合国家放射性防护的相关要求。

9.矿山水资源、水环境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标准

9.1 因矿山采矿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对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重或严重的地区,已进行水资源的恢复治理。

9.1.1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导致地表水体漏失或地下水位下降的地段,已采取了防渗工程措施,其工程治理技术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9.1.2 因采空区沉陷变形受损严重的矿山河床,已进行修复或改道,不影响正常功能。

9.1.3 矿业活动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的,经采取工程措施后,难以恢复的,已修建管网或引水渠道供水工程,确保了当地生活、生产与农田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

9.1.4 所修建的各项供水工程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9.2 矿坑水、选矿废水以及选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淋滤水对地表、地下水环境与岩土环境污染较重或严重的地区,已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了治理。

9.3 矿山已采取有效措施对固体废物中有毒有害物进行治理。对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石堆,已按国家要求进行了治理。

9.4 矿山废石废渣堆场、尾矿库坝等修建有排水沟、引流渠、防渗漏等工程,能有效防止污水、废液对岩土环境与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9.5 没有用渗井、废坑、废矿井排放有毒、有害的废水废液;对存放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液的淋浸池、贮存池、沉淀池已设置有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

9.6 对干涸的尾砂库沉积滩和固体废物堆场进行了土地复垦,风蚀扬尘已基本消除或完全消除。

9.7 矿区内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已参照《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和《城市生活垃圾填埋技术规范》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不会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10.矿山植被重建验收标准

10.1 矿山露采坑(场)、露采边坡以及矿业活动引起的地面沉陷变形破坏的植被以及矿山废土石、废渣堆、尾矿库等压占所导致的植被破坏已进行植被恢复与重建。

10.2 矿山植被恢复所选择的目标植物和群落类型应与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石环境相匹配,确保植被重建的成效和与当地景观相协调。10.3 矿山植被恢复方法选择恰当。斜坡或露采边坡复绿方法符合相关要求。10.4 矿山植被恢复验收按木本群落类型与草地型进行。

第三篇:《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

(DB45/T 701-2010)解释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王举平2011年2月

主要内容

(一)制订目的

(二)工作简况

(三)规范主要内容及解释

(一)制订目的

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要求”和 “验收” 规定。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勘查、设计、施工提出要求,当然也包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的要求和治理工程的验收规范,因此,本规范的目的是为了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业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

作出了广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和施工的规范性规定,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设计、施工、和验收提供技术依据,对提高我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评估、勘查、设计和施工技术人员技术水平和成果质量有重要意义。

(二)工作简况

2009年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以桂国土资办[2009]251号文的要求,提出制订任务。

2010年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技术监督局以(桂监函[2010]169号)文列入了2010年第一批广西区地方标准制定(修订)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以桂质监函〔2010〕868号文通知,于2010年11月12日 进行了审定为广西地方标准。2010年1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批准以2010年第12号(总第38号)发布公告,公告本规范2010-12-30 发布,2010年1月30日实施。

前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标准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水文工程地质勘察院、广西北海地质工程勘察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勘查院、广西有色勘察设计研究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举平、汪海、黄惠民、施杰、何小明、玉才诚、江日光、白爱忠、高武振、欧业成、陈家联、徐初来、闫清武、刘丽。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三)规范主要内容及解释

规范主要内容

本规范由十部分和二个附录内容构成: 1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 3术语定义 4总侧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 6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 7矿山公园建设要求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9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验收 10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1附录A 申请书和验收书格式

表A.1和表A.2分别给出了施工单位和采矿权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竣工验收申请报告书格式,图A.1至图A.6给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竣工验收书不同部分的格式。2附录B 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及其质量评定表

表B.1~表B.5分别给出了分项、分部、单位工程的划分及其质量评定表的格式。

(三)规范主要条款解释

• 1 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对象,治理恢复要求和验收对象,治理恢复验收工程程序内容,工程验收的步骤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内各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与非金属矿产(不含放射性矿产)的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 和水气矿产(如地下水、矿泉水、二氧化碳气)四大类。”)•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相关行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1 范围解释

1按其特点和用途,通常分为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三大类矿产。

2含放射性矿产有特殊的要求,不在本规范规定定之列。

3除放射性矿产外,我区的矿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均应符合本规范规定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 GB/T 1271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 GB 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 GB 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 DZ/T 0218-200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DZ/T 0220-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DZ/T 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 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 DZ/T 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 DL/T 5148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2 规范性引用文件解释

• 1)本规范中直接引用到的才列出。

•(2)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按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规定,引到文件具体条款的,应注引用文件的日期,方便查找。(3)未列出的仍按1的第三款要求执行。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 解释:

• 按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规定,已定义过的术语,一般不宜再作出定义。本规范给出“矿山地质环境”等8个术语的定义,一般都加上“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 ” 的定义。如:“含水层破坏。是指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下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破坏现象。” 4 总则

4.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主要对象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的矿山地质灾害、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4.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人为本”,消除和防治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影响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含水层破坏,预防和治理与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4.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原则是,“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

4.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是通过对矿山地质环境和问题的调查、勘查和监测,设计和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以及工程技术和植被恢复技术相结合的防治措施,有效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使矿山地质环境达到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与城镇和村镇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旅游发展规划相吻合。

4.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对象是治理恢复工程程序、各项防治和监测工程的数量和质量、治理恢复过程形成的文件资料和外观质量。

4.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分为一般工程竣工验收和简化工程竣工验收。砂石粘土、油气、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类矿山,经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由采矿权人自行进行恢复治理的矿山,可作简化工程竣工验收;由财政出资治理恢复的矿山一律按一般工程竣工验收。4.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验收原则是“合格”才能通过。验收质量评定为“不合格”的,应按照组织验收部门提出的整改措施进行整改,复检合格后才能通过验收。4 总则解释 • 共分定7条: • 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 “对象” •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 “任务” •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原则”

•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方法、手段、效果,及与其他规划相吻合 ”

•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对象” • 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验收 “分类” • 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的“验收原则 ”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 • 解释:

•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分三大类提出要求:

一、矿山地质灾害类: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

二、含水层破坏类: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

三、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 :为边坡治理类、场地整治类、井口整治类

5.1矿山地质灾害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1.1分类

矿山地质灾害类治理,包括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陷,地裂缝的治理。5.1.2崩塌、滑坡的治理恢复要求 5.1.2.1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可采用的主要防治工程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注浆加固)、削坡工程、压脚工程,同时配合排水工程、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次要工程进行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

5.1.2.2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应按照DZ/T 0218-2006的要求 5.1.2.3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的要求。设计有关参数应与经审批的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勘查报告相吻合。

5.1.2.4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19-2006第5章规定,设计的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据实际情况作调整,对没有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最大可降低0.05。

5.1.2.5土石压脚的填土材料宜采用碎石土,土中的碎石粒径小于8 cm, 碎石含量为30%~80%;也可采用矿山废石、废渣、废土。填土材料应分层碾压或夯实,压实度要求为85~90%。5.1.2崩塌、滑坡的治理恢复要求解释 • 5.1.2.1 列出崩塌滑坡的主要防治工程。

• 5.1.2.2和5.1.2.3是勘查,设计和施工要求,分别按现有的DZ/T 0218-2006 和DZ/T 0219-2006的要求 执行。

• 5.1.2.4安全系数,对没有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作出修定:最大可降低0.05。

• 5.1.2.5压脚的填土规定也作出修定:可采用矿山废石、废渣、废土。压实度要求有所降低,作出修定:为85~90%。5.1.3泥石流的治理恢复要求

5.1.3.1矿区由矿山废石、废渣、废土为主要物源的泥石流,可分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二类。

5.1.3.2沟道型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分别采取清理废石、废渣、废土,植被恢复,排水,拦挡和排导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5.1.3.3坡面型泥石流的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内采取清理废石、废渣、废土,修筑坡面排水沟,植被恢复,拦挡和护坡工程。5.1.3.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应符合DZ/T 0220-2006的规定。5.1.3.5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应按照DZ/T 0239-2004的要求,主要设计参数应与经审批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相吻合。5.1.3.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的划分和主体工程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39-2004中2.2.2和2.3.2的规定,但对于没有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四级安全等级工程稳定安全系数,最大可降低0.02。

5.1.3.7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应符合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

5.1.3泥石流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5.1.3.1泥石流的分类,可分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二类。• 5.1.3.2沟道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清理废石、废渣、废土,植被恢复,排水,拦挡和排导工程。• 5.1.3.3坡面型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清理废石、废渣、废土,修筑坡面排水沟,植被恢复,拦挡和护坡工程

• 5.1.3.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勘查,应符合现有的DZ/T 0220-2006的规定

• 5.1.3.5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设计,应按照现有的DZ/T 0239-2004的要求

• 5.1.3.6对于没有危及人员生命安全的四级安全等级工程稳定安全系数,作出修定:最大可降低0.02。

• 5.1.3.7尾矿库溃坝泥石流的防治和管理:不在本规范范围,主要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有关规定和要求。5.1.4地面塌陷的治理恢复要求

5.1.4.1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抽排地下水可能导致地面塌陷影响到居民和重要建筑的安全时,应按GB/T 12719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详查,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取防渗帷幕等工程措施控制塌陷带上的地下水位下降,控制地面塌陷的发展,减少危害。防渗帷幕工程的技术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已稳定的地面塌陷应采取土地平整等工程措施治理,土地平整一般要求为应先清除塌陷坑内崩塌土和其他松软土后,从坑底部起用片石回填至地表下2 m,然后再依次分别回填1 m碎石与中粗砂、0.5 m粘性土和0.5 m表土,回填土材料应作适当的碾压或分层碾压;对于需要排气、排洪水的塌陷,要留置排气、水管洞。

5.1.4.2采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导水地裂缝应采取废石回填采空区或优化采矿设计、顶板管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发展。已稳定的地面塌陷、导水地裂缝应采取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和排水工程进行治理恢复;注浆加固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11.2的要求,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按5.3.5的要求,土地平整的设计和施工,按5.1.4.1的要求。

5.1.4.3矿山地面塌陷治理恢复后,应修复原有的河流、水渠、地表水等水体功能,解决当地居民用水的基本要求,不能影响群众的居住安全和铁路、公路等交通安全。5.1.4 地面塌陷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本灾种作出三条规定,分地面塌陷分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两类分别提出要求。

• 5.1.4.1是针对抽排地下水引发的岩溶塌陷提出勘查和治理设计施工要求。

• 1勘查;按GB/T12719-1991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详查。• 2治理设计;采取防渗帷幕工程进行了防治,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

• 3稳定的地面塌陷应采取土地平整工程,土地平整要求为:应先清除塌陷坑内崩塌土和其他松软土后,从坑底部起用片石回填至地表下2m,然后再依次分别回填1m碎石与中粗砂、0.5m粘性土和0.5m表土,回填土材料应作适当的碾压或分层碾压;对于需要排气、排洪水的塌陷,要留置排气、水管洞。• 5.1.4.2是针对采空导致的地面塌陷和导水地裂缝提出治理恢复要求:

• 1应采取废石回填采空区或优化采矿设计、顶板管理等措施预防和控制其发展。

• 2已稳定的地面塌陷、导水地裂缝应采取注浆加固、土地平整和排水工程进行治理恢复。

• 3注浆加固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11.2的要求。

• 4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按5.3.5的要求。• 5土地平整的设计和施工,按5.1.4.1的要求。5.1.4.3矿山地面塌陷治理恢复后原则要求或基本要求: 1修复原有的河流、水渠、地表水等水体功能。2解决当地居民用水的基本要求。

3不能影响群众的居住安全和铁路、公路等交通安全。5.1.5地面沉陷的治理恢复要求

5.1.5.1采空区地面沉陷的勘查可按照GB 50021—2001中5.5的要求。5.1.5.2未达到沉陷稳定状态的,宜采取监测、预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5.1.5.3达到沉陷稳定状态的,可采取土地平整,或保留水面改造成鱼塘、景观水面、蓄水池等治理措施治理。

5.1.5.4已稳定的地面沉陷区用废石、废渣、废土和削方岩土等进行充填作土地平整时,应作适当的碾压或分层碾压,当废石、废渣、废土含有有害成分可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时,应按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有关要求设衬垫隔离层,确保地下水和土壤不受污染;保留水面改造成水塘、景观池、或蓄水池的,要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水体水质符合有关水质标准要求,水面周边堤岸稳定并设防护栏和种植林草。5.1.5.5因采空区地面沉陷变形导致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地面基础设施等受损,要进行加固、修复。5.1.5地面沉陷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地面沉陷的治理恢复要求作出5条规定:

• 5.1.5.1是采空区地面沉陷的勘查要求:可参照GB 50021—2001中5.5的规定。

• 5.1.5.2未稳的,宜采取监测、预警及临时工程措施,消除安全隐患,沉陷过程要监测预警。

• 5.1.5.3已稳的,提出采取土地平整,或保留水面改造成鱼塘、景观水面、蓄水池等治理措施治理。

• 5.1.5.4治理要求为:1土地平整用废石、废渣、废土和削方岩土回填,要求分层碾压

• 2淋滤水有污染可能性时应设衬垫隔离层

• 3保留水面的要求:要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水体水质符合有关水质标准要求,水面周边堤岸稳定并设防护栏和种植林草 • 5.1.5.5地面沉陷导致的建(构)筑物、道路管线等地面基础设施等受损的要进行加固、修复 5.2含水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2.1分类 含水层破坏类的治理包括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和水质恶化,以及造成周边供水困难的处理。

5.2.2含水层破坏的勘查和治理恢复总体要求

5.2.2.1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傍城镇和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或深凹开采的岩溶区矿山,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的,应按GB/T12719要求进行水文地质详查;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可能导致含水层严重破坏或可能对居民点、采矿工程造成严重危害的,应进行水文地质勘探。

5.2.2.2治理恢复工程完成后,主要含水层枯季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应满足当地供水的基本要求。

5.2.2.3有毒有害矿坑水、选矿尾水(含尾矿库溢流水)以及废石、废渣、废土堆场、尾矿库区的淋滤水和有毒有害废石、废渣、废土、尾砂的治理、处置和管理应符合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和要求。5.2.2.4含水层破坏暂不宜治理恢复,或治理恢复达不到目的的,矿山企业应采取有效的供水工程措施,保障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 5.2含水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5.2.1含水层破坏类主要分三类: •(1)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2)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3)水质恶化

按目前我区的情况还有地下河堵截的类型,但目前尚无成熟的防治方法,故本规范没有分出这个类型,因此只在分类中,增加了“造成周边供水困难的处理” • 5.2.2勘查和治理恢复总体要求4条:

•(1)对傍河、傍海、傍水库、傍供水水源地、傍城镇和集中居民点的矿山或深凹开采的岩溶区矿山,可能造成含水层破坏的,应按GB/T12719规范进行详查,特别严重的要勘探。•

这是从我区实际情况提出的要求,事实上我区已发生许多这样类型的矿山因水文地质条件没查清,未采合理的防治措施,在开采后产生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造成矿农纠纷,而迫于关闭。

•(2)以枯季地下水埋深来保障当地供水的基本要求。

•(3)废水的处理按国家环境保护部门的规定和要求。•(4)含水层破坏造成供水困难的暂不能治理的,要求矿山企业采取有效的供水工程措施,保障当地群众的用水需求 • 5.2.3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恢复要求

• 5.2.3.1可采用防渗帷幕工程措施封堵含水层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避免地下水的流失,治理恢复其隔水层功能。• 5.2.3.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5.2.3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含水层顶底板结构破坏的治理恢复主要的防治措施是防渗帷幕工程,其要求按DL/T 5148的规定

5.2.4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的治理恢复要求 5.2.4.1可采用防渗帷幕拦截主要导水通道和对自然溢水平硐口封堵等堵截工程措施治理,减少含水层中地下水的溢出,减少疏干排水量。5.2.4.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同5.1.4.1。

5.2.4.3自然溢水平硐口封堵技术要求是采用粘性土内填实不小于20 m长度,平硐口再加砌100 cm厚的浆砌砖、石或混凝土墙。5.2.5水质恶化的治理恢复要求

5.2.5.1可采用防渗帷幕措施封堵顶底板破坏处周围的含水层,防止受污染或不良水质的含水层与主要供水含水层串通。

5.2.5.2防渗帷幕工程技术要求同5.1.4.1。5.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1分类

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主要分为边坡治理类、场地整治类和井口整治类。

5.3.2边坡治理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2.1边坡治理类的主要治理工程有削坡工程、边坡加固工程和护坡工程,次要工程有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5.3.2.2一般边坡可按GB 50330-2002规定结合当地经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

5.3.2.3具有外倾结构面、坡面已出现较深大卸荷裂隙、发生了较大变形或曾经发生过地质灾害等不稳定迹象的边坡,或拟作建设用地的建筑边坡应进行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或边坡工程勘察;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应符合DZ/T 0219-2006的规定,拟作建设用地的还应符合GB 50330-2002的规定。

5.3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5.3.1分类:分三类:(1)边坡治理类。包括露天采场边坡,井口边坡,废石、废渣、废土堆边坡等

•(2)场地整治类。包括露天采场的拓底部分,废石、废渣、废土堆平面部分、凹坑的场地等(3)井口整治类。包括平硐、斜井、立(竖)井 等。

5.3.2的解释

• 1边坡治理类的主要治理工程有削坡工程、边坡加固工程和护坡工程,次要工程有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 2一般边坡可按GB 50330-2002规定结合当地经验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可按经验参数以GB 50330-2002的公式计算评价,类比法评价,和坡率法评价

• 3有上述不稳定迹象的边坡和拟作建设用地的建筑边坡要求进行勘察和评价,符合DZ/T 0219-2006的规定和GB 50330-2002的规定。

5.3.2.4当采场边坡、废石、废渣、废土堆边坡不能满足稳定性安全要求,与周围自然景观不相协调时,可采用削坡工程进行治理,不同坡高和不同的边坡条件可选用不同的削坡坡型:

a)阶梯形边坡:阶梯形边坡:高度超过20 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超过8 m的土质边坡,可采用阶梯状削坡。阶梯平台的宽度和平台间距根据当地岩土质情况以及其它地质环境条件确定,一般平台宽1.5 m~8.0 m,岩质边坡的台间距6 m~12 m,土质边坡的台间距4 m~8 m。土质边坡和坡下有耕地或建筑物的岩质边坡的阶梯平台台阶面应修整为微向坡内倾斜。

b)折线形边坡:折线形边坡:高度小于20 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小于8 m的土质边坡,上部强度低于下部的边坡,可采取上部缓下部陡的折线形削坡。

c)直线形边坡:直线形边坡:高度小于15 m的岩质边坡和高度小于8 m的土质边坡,结构紧密的均质边坡可采取直线形削坡。从上而下,削成同一坡度,达到稳定坡度。5.3.2.4削坡要求的解释

• 按岩土条件和坡高划分为三种削坡坡型:

• a)阶梯形边坡:岩质≥20m、台间距6-12m;土质≥8m,台间距6-12m;平台宽1.5 m~8.0 m,土坡和坡下有建筑的,台阶面要微向坡内倾斜。

• b)折线形边坡:岩质<20m,土质< 8m上软下硬的边坡。

• c)直线形边坡:岩质<15m,土质< 8m的均质边坡

5.25当条件不允许削坡,削坡工程量大或仅采用削坡法还达不到稳定要求的边坡,应进行边坡加固,据不同的边坡条件选用不同的加固工程:

a注浆加固:对造成边坡变形增大的张开型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可采用注浆加固,注浆加固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11.2的要求。b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对于地质条件易造成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应采用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方法治理,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的设计和施工应分别按照DZ/T 0219-2006第7、8、9、10章的要求。

c预应力锚索、长锚杆:对深部(10 m~100 m)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或不稳定斜坡,宜采用深孔预应力锚索、长锚杆进行加固,锚索、长锚杆的设计和施工应分别按照DZ/T 0219-2006第8、9章的要求。

d挡土墙:对于软质岩,强风化的岩质边坡,松散土质边坡,和其他易造成塌方的边坡,宜用挡土墙支挡,挡土墙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第10章的要求。6.2.5边坡加固要求的解释

• 边坡加固的4种常见防治工程: • 注浆加固,适用张开型岩体裂隙和软弱层面。

• 抗滑桩、锚索(杆)、挡石坝,适用滑坡或小范围岩层滑动的岩体。

• 预应力锚索、长锚杆,适用深部开裂、体积较大的危岩或不稳定斜坡。

• 挡土墙适用软质岩,强风化的岩质边坡,松散土质边坡,和其他易造成塌方的边坡。

• 适用条件和要求, 按(DZ/T 02199-2006)5.2.6当边坡整体稳定后,对局部不稳定或防治表面的冲刷应采用护坡工程,据不同的边坡条件选

用不同的护坡工程:

a)干砌石护坡:坡比小于等于1:2.0的缓坡,可用干砌石护坡。砌石厚度不小于25 cm,砌石基础埋深不小于30 cm,封顶用平整块石砌护。

b)浆砌石护坡:坡比大于1: 2.0的边坡,或受水流或洪水冲刷的坡面,宜采用浆砌石护坡。浆砌石护坡铺砌厚度25 cm~35 cm, 而且,对除砂砾质外的边坡还应铺砌5 cm~25 cm砂砾反滤垫层;同时,应沿纵向每10 m~20 m设置一道宽约2 cm,用沥青或木条填塞的伸缩缝。

c)抛石护坡:坡脚为沟岸、河岸,暴雨中可能遭受洪水淘刷的部分,对枯水位以下的坡脚应采取(抛块石、石笼抛石和草袋抛石)抛石护坡。护坡抛石的厚度不小于100 cm,坡度不大于1:1.0。d)混凝土护坡:边坡的坡脚可能遭受强烈洪水冲刷的陡坡段,应采取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护坡。对边坡的坡比在1: 0.5~1.0、坡高小于3 m的坡面,可采用混凝土护坡,对边坡的坡比大于1:0.5的坡面,用钢筋混凝土护坡,必要时需加锚固定,混凝土厚度25 cm~35 cm。

e)植物护坡:坡比小于1:1.0的土质、强风化岩质坡面,可采取种草护坡,坡度10°~20°,坡面为土层和强风化岩,可采用造林护坡。采用深根性与浅根性相结合的乔灌木混交方式,同时选用适应当地条件、速生的乔木和灌木树种。在坡面的坡度、坡向和土质较复杂的地方,可将造林护坡与种草护坡相结合起来,实行乔、灌、草相结合的,适当密植植物或藤本植物护坡。植物种植按5.3.6的要求。

f)砌石草皮护坡:坡度小于1:1.0,高度小于4 m,坡面有渗水的坡段,可采用砌石草皮护坡。要求为坡面下部1/2~2/3采取厚度不小于25 cm浆砌石护坡,上部采取草皮护坡;或在坡面上每隔3 m~5 m修一条宽30 cm~50 cm砌石条带,条带间的坡面种植草皮。g)格状框条护坡:在路旁或人口聚居地附近的土质或沙土质坡面,可采用格状框条护坡。可采用浆砌石或混凝土作网格的格状框条。网格尺寸一般2.0 m见方,框条宽30 cm~50 cm, 框条交叉点用锚杆固定,或加深埋横向框条固定;网格内种植草皮、或撒草籽。h)坡脚挡土墙护坡:削坡后因土质疏松或废石、废渣、废土等松散土石堆,可能产生崩塌,危害到行人、耕地、水利设施等安全的,在坡脚处应修筑挡土墙予以防护。根据不同的地基、土质、环境等不同条件,和抗滑、抗倾覆、地基承载力稳定性分析结果选用不同挡土墙结构形式。挡土墙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中第10章的要求 5.2.6护坡工程的解释

• 常见8种护坡工程的适用条件和要求.主要从坡比、岩性、水环境和周围的环境方面考虑确定。

• 这里要强调的是护坡必须是在边坡总体稳定后的坡面防护或局部的治理(坡脚挡土墙),一般不作为边坡的总体稳定性计算因素参与设计.• 护坡的要求主要参考地灾设计与施工规范(DZ/T 02199-2006)5.3.3场地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3场地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5.3.3.1 主要治理工程是土地平整工程,次要工程有防排水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

5.3.3.2土地平整,农地和林地草地的土地平整坡度应分别不大于3°和25°及覆土要求来自于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35.3.3.3标高低于地下水位的深凹坑场地,可作水面改造,要求是(1)与周围自然景观相协调,(2)水质符合有关水质标准要求。(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渔业水质标准、农田灌溉水质标准等)(3)其水面周边堤岸岸坡应满足稳定要求,(4)并设防护栏和种植林草。5.3.4井口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

5.3.4.1报废或闭坑的立井可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实,或在井口深50cm下浇注1个半径大于井筒半径50cm、厚度不小于30 cm的坚实的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上覆土,立井口应设置栅栏和标志。

5.3.4.2报废或闭坑的斜井应填实,在井口以下斜长20 m处浆砌1座,墙基底嵌入斜井内不小于20cm、厚100 cm的砖、石或混凝土墙,再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至井口,并在井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5.3.4.3报废或闭坑的平硐必须从平硐口向里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实至少20 m,再在平硐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

5.3.4井口整治类的治理恢复要求的解释

• 主要参考煤矿安全规程第九十四条的规定进行制定的 并细化一些:

5.3.4.1立井要么填实,要么深50cm下浇注浇注1个半径大于井筒半径的50cm、厚度不小于30 cm钢筋混凝土盖板,盖板上覆土,立井口应设置栅栏和标志。半径大于50cm,是防治盖板掉落,埋深50cm是为了覆土,立井口应设置栅栏和标志是为了安全和便于以后找。5.3.4.2报废或闭坑的斜井应在井口以下斜长20 m浆砌1座,墙基底嵌入斜井内不小于20cm、厚100 cm的砖、石或混凝土墙,再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至井口,并在井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墙基底嵌入斜井内不小于20cm 是为了墙的滑动。

5.3.4.3平硐应从平硐口向里用废石、废渣、废土(矿井有防氧化和防水要求时,应用粘性土)填实至少20 m,再在平硐口浆砌100 cm厚的砖、石或混凝土封墙。(平硐不要求内砌墙)。5.3.5排水工程的要求

5.3.5.1排水工程包括地表排水工程和地下排水工程,是矿山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类和地质灾害类治理工程中的次要工程。

5.3.5.2滑坡、泥石流区应设置截水沟,坡面和坡脚应设置排水系统。5.3.5.3地面塌陷和导水地裂缝的外围应设置截水沟,地面沉陷和凹坑场地的水面应设置防洪排水系统。

5.3.5.4废石、废渣、废土堆的土质边坡和作为建设用地的采场岩质边坡应在坡顶、坡脚和水平台阶上设置排水系统;治理恢复为农林草用地、建设用地、水面改造的场地也应设置排水系统。5.3.5.5报废井口的周围有地面水影响时,应设置排水沟。

5.3.5.6加固和防护的边坡有地下渗出时应设置地下水排水系统,地下水渗出水量较小时可设置反滤层,地下水量较大时应设置排水盲沟或排水孔。

5.3.5.7排水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应按照DZ/T 0219-2006 第6章的要求,同时,对于有废石、废渣、废土可能堵塞排水沟的,应考虑1.5~2的堵塞系数计算过流断面面积,此外,平面布置应与项目区排水系统相结合,与周边排洪沟渠衔接顺畅。

5.3.5.8地表截排水沟据排水沟比降和流速可合理采用土质排水沟、衬砌排水沟和三合土排水沟等不同的排水沟类型。5.3.5排水工程的要求的解释

• 从地质灾害防治、场地整治所需出发完善排水系统。强调水力计算按DZ/T 0219-2006 给出的公式计算并考虑一个堵塞系数,前期做的《方案》普遍使用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技术规范》中的山坡坡面洪峰流量计算公式Q=0.278KiF,不适用可能有废渣堵塞排水系统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5.3.6植被恢复工程的要求 5.3.6.1土壤环境恢复的要求 5.3.6.1.1场地和土质边坡的土壤处理:土质场地和土质边坡,应进行土地平整、清除灰渣、石块、树根等杂物。对缺乏土壤的露天场地和废石堆、废渣堆应覆盖客土(或留存的表土)。

5.3.6.1.2污染土壤的处理:对已受污染不适宜农作物、树木或草、灌木生长的矿区土壤应更换客土(或留存的表土)。

5.3.6.1.3岩质边坡的土壤处理:土壤瘠薄的岩质边坡,应清除坡面浮土及松动石块,结合工程措施沿等高线(间距不大于5m)或每个台阶挖(或砌)种植穴(槽),在穴(槽)内覆客土(或留存的表土)。5.3.6.1.4覆土的质量应符合GB 15618 Ⅲ类土壤标准的规定。覆土应利用自然降水、机械压实等方法让土壤沉降,使土壤达到80%左右的密实度;草本植物、小灌木、大灌木、浅根乔木和深根乔木的覆土厚度应分别不小于30cm、45cm、60cm、90cm和150cm。5.3.6.1土壤环境恢复的要求的解释

• 针对(1)场地和土质边坡、(2)污染土壤(3)岩质边坡的不同条件提出处理的方法以。覆土的质量应符合GB 15618 Ⅲ类土壤标准的规定,覆土厚度要求小灌木、大灌木、浅根乔木和深根乔木的覆土厚度应分别不小于30cm、45cm、60cm、90cm和150cm。是指树坑的覆土厚度,主要参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和前期矿山治理的经验。5.3.6.2植被恢复的要求

5.3.6.2.1应优先采用适应环境能力强、适合当地生长的乡土树种和草种,或景观设计所需的树种和草种。5.3.6.2.2土质边坡,土质或覆土后的露天场地、废石堆、废渣堆和其他生产生活区,宜优先采用人工直接种植灌、乔木和草本植物恢复植被,没有特殊景观要求时,宜乔草、灌草或乔灌草相结合,其种植植密度为:

a灌木种植密度一般应不小于1株/3 m2,灌草或乔灌草结合时不小于1株/4 m2;

b乔木种植密度一般应不小于1株/6 m2,乔草、或乔灌草结合时不小于1株/8 m2;

c草本覆盖率一般应不小于70%; d植苗造林时,宜带土栽植;

e城市、景区、交通干线等地区有特殊景观的树种和种植密度要求时,按有关规定和规范执行

5.3.6.2.3一般岩质边坡,宜利用常绿灌木的生物学特点和藤本植物上爬下挂的特点,在台阶上的穴(槽)植灌木、藤本植物恢复边坡植被,其要求为:

a挖(或砌)种植穴(槽)与削坡工程相结合,原则上在每一个台阶面上均应布置穴(槽);

b穴(槽)沿等高线的长度一般不小于60 cm,种植草本植物的穴(槽)深和宽一般为30 cm,小灌木的为45 cm,大灌木的为60 cm; c灌木种植密度应不小于2株/3 m(仅容单行的),或不小于1株/3 m2,藤本植物密度应不小于2枝/m;

d城市、景区、交通干线等地区有特殊景观的树种和种植密度要求时,按有关规定和规范执行。

5.3.6.2.4坡比为1:0.75~1.0的交通干线、城镇可视范围内岩质边坡,应分台阶、格架恢复植被,也可采用三维植被网技术恢复植被。5.3.6.2.5坡比为1:0.25~1.0的非光滑岩质边坡,可采用喷混植生技术恢复植被。

6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要求 6.1监测对象

主要针对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监测,包括矿山建设及采矿活动引发或可能引发的地面沉陷、地面塌陷、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主要环境要素的监测。6.2监测手段

可采用遥感、高精度GPS、全站仪(水准仪)、伸缩性钻孔桩(分层桩)、钻孔深部应变仪、人工观测等。6.3崩塌、滑坡、泥石流的监测

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预警预报等应按照DZ/T 022l 的要求。6.4含水层破坏的监测

可采用人工现场调查和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动态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资料整理等应按照DZ/T 0133 的要求。

6.5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的监测

可采用高精度GPS、全站仪(水准仪)人工现场量测、遥感解译等手段进行监测,监测频率可每半年或一年一次。7矿山公园建设要求

7.1具备典型、稀有和内容丰富的矿业遗迹:

a国际、国内、或区域内著名的矿山或独具特色的矿山; b拥有一处以上稀有的、重要的或多处一般级的矿业遗迹; c基础资料扎实、丰富,进行过系统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土地使用权属清楚,基础设施完善,具有吸引大量或一定数量公众关注的潜在能力。

7.2区位优越,自然与人文景观较优美,以矿业遗迹为主体景观,充分融合自然与人文景观,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7.3应是安全废弃矿山、生产矿山的部分废弃矿段(矿井),或经过治理可以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废弃矿山、生产矿井的部分废弃矿段。7.4应与社会需求相协调,在引导经济转型、促进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8.1分类

工程竣工验收分为一般工程竣工验收和简化工程竣工验收。一般工程竣工验收

8.2一般工程验收程序及内容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程序包含下列的内容:

a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或可行性研究、立项报告); b勘查文件和总结报告; c设计文件和总结报告; d施工文件和总结报告; e施工监理文件和总结报告; f监测文件和总结报告; g工程竣工验收。8.2.2验收步骤

a自检:施工单位在完成治理恢复工程后,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参建单位进行自检;

b初步验收:自检合格后向监理或当地国土资源局申请初步验收,申请书格式见附录A中表A.1;

c竣工验收:初步验收合格后矿山业主向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上一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格式见附录A中表A.2),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进行实地验收。竣工验收应审查的项目和提出的竣工验收书见附录A中图A。

8.2.3工程质量评定主要依据

8.2.3.1国家、相关行业、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行的规范、标准和规定。8.2.3.2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8.2.3.3有采矿权批准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图纸、设计变更等文件。

8.2.3.4工程承发包合同中采用的技术标准。8.2.3.5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

8.2.3.6治理恢复工程过程中形成各种与质量有关的文件和材料。8.2.4工程质量评定 8.2.4.1一般规定

竣工验收一般应在由参建及有关单位在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完成验收并达到合格等级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质量等级分为优良、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划分及质量评定见附录B。8.2.4.2.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保证项目应全部符合设计规定;

b允许偏差项目抽查的点数中,90%以上的实测值应在规定的允许范围内,且最大偏差值不得超过允许偏差的两倍; c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80%以上。8.2.4.2.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2.1a;

b允许偏差项目抽查的点数中,70%以上的实测值应规定的允许范围内;

c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70%~90%。

8.2.4.2.3不符合8.2.4.2.1和8.2.4.2.2要求,定为不合格 8.2.4.3分部工程质量评定

8.2.4.3.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所含分项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达到优良,且未发生过较大质量事故;

b分项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85%以上;

c混凝土(砂浆)试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合格。

8.2.4.3.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所含分项工程的质量全部合格,质量事故及质量缺陷已按要求处理,并经检验合格;

分项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70%以上; • 同8.2.4.3.1c)。

• 8.2.4.3.3不符合8.2.4.3.1和8.2.4.3.2要求,定为不合格。8.2.4.4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8.2.4.4.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达到优良等级,主要分部工程质量全部优良,且施工中未发生过较大质量事故; b质量事故已按要求进行处理;

c分部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85%以上; d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齐全;

e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本文件要求;

f竣工档案资料齐全、准确。8.2.4.4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8.2.4.4.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所含分部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b同8.2.4.4.1b);

c分部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70%以上; d同8.2.4.4.1d; e同8.2.4.4.1e; f同8.2.4.4.1f。

8.2.4.4.2不符合8.2.4.4.1和8.2.4.4.2要求,定为不合格。8.2.4.5工程竣工(总体工程)质量评定 8.2.4.5.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优良级:

a满足本文件总则和技术要求;

b参建单位的资质、治理恢复工程程序、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符合要求,勘查与设计文件及设计变更经审批; c主次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其中70%以上单位工程质量为优良等级,且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优良; d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70%以上。

8.2.4.5.2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5.1a; b同8.2.4.5.1b;

c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d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50%~70%。

e8.2.4.5.3不符合8.2.4.5.1和8.2.4.5.2要求,定为不合格。

8.3简化工程竣工验收

对砂石粘土、油气、煤层气、地热、矿泉水类矿山,和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按《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由采矿权人自行进行恢复治理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可按照简化工程竣工验收。

8.3.1简化工程验收程序及内容 a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 b施工文件和总结报告; c监测文件和总结报告; d工程竣工验收。8.3.2验收步骤

a自检:由勘探权人或采矿权人在完成主要治理恢复工程后,进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自检;

b竣工验收:自检合格后,向有采矿权管辖权的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国土资源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格式见附录A中表A.2),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及专家进行实地竣工验收, 竣工验收应审查的项目和提出的竣工验收书见附录A中图A。8.3.3工程质量评定主要依据

按8.2.3中8.2.3.1、8.2.3.2、8.2.3.4、8.2.3.5、8.2.3.6的规定。8.3.4工程质量评定

8.3.4.1工程质量评定的一般规定

简化工程竣工验收的工程质量评定在由参建及有关单位在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验收的基础上进行,工程质量等级分为合格、不合格二个等级。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划分及质量评定参见附录B。8.3.4.2分部工程质量评定

8.3.4.2.1分部工程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保证项目应全部符合设计规定;

b分项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70%以上; c同8.2.4.3.1c);

8.3.4.2.2不符合8.3.4.2.1要求的,定为不合格。8.3.4.3单位工程质量评定

8.3.4.3.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4.2a; b同8.2.4.4.2b;

c分部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达到60%以上; d单位工程施工质量检验与评定资料基本齐全; e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本文件要求;

f竣工档案资料基本齐全、准确。

8.3.4.3.2不符合8.3.4.3.1要求,定为不合格。

8.3.4.4工程竣工(总体工程)质量评定

8.3.4.4.1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定为合格级:

a同8.2.4.5.1a;

b治理恢复工程程序、工程质量保证资料符合要求; c主要单位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d单位工程外观质量检查合格率50%以上; f治理恢复工程过程的试验和监测成果基本符合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和本文件要求。

8.4防治工程竣工验收应检查与验收的项目 8.4.1工程原材料出厂质量合格证和进场验收材料。8.4.2隐蔽工程施工记录。

8.4.3混凝土、砂浆、水泥砂浆等的配合比、试块强试验报告。8.4.4竣工图资料、设计或设计变更及其他文件。

8.4.5外观鉴定检查验收,如有明显和严重的缺陷,施工单位必须采取合适的措施进行整修处理。

8.4.6工程质量事故及其处理专题报告。8.4.7矿山地质环境监测资料。

8.4.8治理恢复工程过程中形成各种文件和材料。8.5地质灾害类治理工程应检查与验收项目(略)9矿山地质环境监测验收

9.1监测内容和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应与设计或方案一致或基本一致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9.2监测仪器设备、量器应进行质量检验,标定和准确安装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9.3监测记录无涂改现象,监测采集的资料完整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9.4监测资料及时整理和建档,编制相应分析图件和监测报告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10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

10.1国家矿山公园的申报、综合考察基本要求、规划要求和评价标准应符合国土资源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及《国家矿山公园建设指南》等相关规定。

10.2矿山公园治理恢复验收,下列前三项全部具备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a作为矿山公园建设废弃矿山、或生产矿山的部分废弃矿段(矿井)经治理后不存在威胁到安全的地质灾害、不稳定边坡隐患和其他安全隐患;

b矿业活动的遗迹、遗址和史迹保存和保护完好,具备游览观赏、科学考察和科普教育价值; c矿山公园土地权属清楚;

d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交通方便;有配套完善的供水、供电、通风、运输、排水等设施; e总体规划科学合理。

第四篇:地质环境验收标准(DOC)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标准

(试行)

目录

前 言 1 总则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范围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验收对象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本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验收依据

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类验收标准

前言

为了适应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的需要,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实际,在调研基础上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制定。

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监测院。内蒙古自治区土地整理中心参与相关内容的起草工作。

起草人:史生胜、乔文光、周会庄、高 宏、杜贵旺、王海军、杨建勋、吕彦生、马文学、张国华、张武文

本标准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1、总则 1.1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内各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汽矿产的在建矿山、生产矿山、关闭矿山、闭坑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治理工程验收。内蒙古自治区内各级财政投资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的治理工程验收可参照本标准。矿山涉及放射性矿产的,依据相关规定执行。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相关行业和内蒙古自治区现行的规范和标准的规定。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 DZ0238-2004 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T0222-2006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 DZ/T0219-200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39-200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GB50021-200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330-2002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UDC-TD 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

TD/T1012-2000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 SL204-98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护方案技术规范 GB/T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范

GB/T18337.3-2001 生态公益林建设技术规程 GB5084-2005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749-2006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T144848-93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3838-2002 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 GB11607-1989 渔业水质标准 GB12941-91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

GBJ137-1990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Z/T0223-2004《滑坡崩塌泥石流监测规范》 CJJ17-2004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 GB/T 12719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规范 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1.3 基本术语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1.4.1 矿山地质环境

矿山地质环境是指自然因素与采矿活动影响到矿区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地质环境,包括该范围内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的客观实体的集合。

1.4.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是指受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变异或破坏的事件。主要包括因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等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土地资源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等。

1.4.3 矿山地质灾害

是指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引发的危害矿区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等灾害。

1.4.4含水层破坏

是指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导致的地下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破坏现象。

1.4.5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是指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改变了原有的地形地质条件与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毁坏、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

1.4.6 矿山土地复垦

对采矿活动过程中因挖损、塌陷、压占与污染等造成破坏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

1.4.7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是指根据不同任务,按照经济技术合理的原则,运用各种技术方法,揭示矿山地质环境基本状况和背景条件,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体系、矿山地质环境监督管理提供基础资料。

1.4.8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

为促进本行政区内矿产资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因矿山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从而保护和改善矿山地质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专项规划。

1.4.9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测、恢复治理与矿山土地复垦。

1.4.10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

是指为消除矿山建设、采矿活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所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并进行矿山土地复垦的技术方案。简称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1.4.11 表土剥离

是指将矿山用地所涉及到的表土剥离出来用于原地或异地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及其他用途的剥离、存放、搬运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1.4.12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是指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周期性的监视和测定,并按照有关规定向国土资源部门提交监测资料。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范围

是指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矿山土地复垦的范围,包括矿区和受采矿影响产生地质环境问题或地质灾害的区域。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3.1 露天开采矿区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3.1.1 露天采矿形成的露采坑或边坡、植被破坏、土地破坏和景观影响。3.1.2 露天开采砂矿床造成的田土破坏、河道堵塞。

3.1.3 露采坑(场)、固体废弃物堆场破坏的土地,引发的泥石流和导致的水土流失或土地荒漠化。

3.1.4 露天采矿与选矿过程中形成的有毒废水、废液和废矿石堆淋滤水。3.1.5 露采导致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地裂缝。3.1.6 凹陷坑露天采矿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引起的地表井泉干涸。3.2 地下开采矿区应解决的地质环境问题

3.2.1 地下采矿引起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区域地下水均衡破坏,直接导致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困难或严重缺水。

3.2.2 地下采矿引起的采空区地面塌陷(沉陷)、塌陷裂缝、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或隐患,对人居环境、铁路、公路、水库、地下管道、电力、通讯等重要基础设施和土地资源造成影响或破坏。

3.2.3 废石、废渣堆场压占土地或者形成的泥石流灾害隐患以及地下卤水开采区形成的盐渍化土壤。

3.2.4 地下采矿产生的有毒矿坑水以及废石、废渣堆场或采空区充填物的淋滤水或溶滤水导致地表、地下水环境与土石环境的污染。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与验收对象

4.1 对采矿活动损毁的地质地貌景观进行修复,对遭受破坏或者废弃的土地进行整治,使之恢复到适宜植物生长或者恢复到自然地形地貌条件状态。

4.2 对露天采矿形成的边坡、断面进行整修,消除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安 6

全隐患,并实施坡面绿化。

4.3 对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经恢复治理或综合利用,已达稳定状态,含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成份的固体废弃物已采取妥善处理。

4.4 对采矿活动形成的废水进行有效处置,使之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经过治理,受污染的地表水、地下水水质得到恢复。

4.5 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基本消除了视觉污染。4.6 对具有观赏价值、研究价值的矿山遗迹,开发为地质地貌景观保护区、旅游区或者矿山公园。

4.7 矿山地质灾害危害与地质环境影响严重,难于恢复治理的,受威胁居(村)民已实施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5、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基本原则

1.1 5.1 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谁投资谁受益”和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的原则。由矿山企业对矿山地质环境负责恢复治理。对地质环境的恢复治理应以不再产生新的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地质环境问题或地质灾害隐患为基本原则。

5.2 坚持资源充分利用和无害化原则。矿山企业应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对矿山排泄物(废渣、废水)进行无害化处理。

5.3 坚持环境协调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应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相适应,与当地的城市(镇)建设、生态建设、土地利用等规划相结合,并与当地环境相协调。

5.4 坚持规划、方案、设计相衔接原则。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应符合所辖行政区域内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依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科学制定分期(或闭坑)治理方案,鼓励推广使用先进技术和方法,使治理工程达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美观适用。

5.5 坚持工程实物与资料档案相一致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验收时除竣工的实物外,须提供手续合法完备的所有相关资料作为验收内容,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分期治理方案、施工记录、竣工报告或施工总结、治理前后对比影像资料等。

5.6 坚持规范化、标准化原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除应符合本验收标准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及内蒙古自治区现行的相关规范、规程和标准的规定。

6、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验收依据

在建、扩建、新建矿山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实行分阶段、分区治理,关闭矿山、闭坑矿山采矿权人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实行一次性治理,治理内容须根据已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及土地复垦方案》中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为基本依据,前三年治理工程执行治理方案中近期工程安排,以后按分期治理方案执行,闭坑矿山按最后一期的分期治理方案执行,治理验收合格程度执行本标准的相关要求。

7.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总体要求

7.1 矿业活动引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得到治理,受损土地得到恢复,不存在危及人民生命财产与重要基础设施的不安全因素或隐患。

7.2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已因地制宜进行了综合治理,堆场已达稳定状态,被占用、破坏、污染的土地进行了复垦和利用,生态环境和景观环境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7.3露天采坑深度不大,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全部回填,对于回填费用大,采坑深度大、面积大的露天采坑可采用削坡或垫坡处理,根据当地自然条件采坑坑壁坡度应达到恢复植被的立地条件。

7.4矿山开采导致的水资源、水环境问题已采取措施进行了综合防治,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已基本恢复或者优于矿山开采前的水平。

7.5 因矿业活动影响受损的地面建(构)筑物和重大基础设施已经治理。对论证难于恢复治理的,受威胁居(村)民已实施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7.6 矿山保存有实施工程验收等相关的档案资料。

8、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分类验收标准

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象,将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类型分为五类:矿山地质灾害类、矿山土地资源与土石环境类、矿山水资源与水环境类、矿山植被类、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类。

8.1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验收标准

8.1.1 矿山崩塌、滑坡治理验收标准

8.1.1.1 因矿业活动导致地面斜坡失稳或露采边坡失稳而发生的对人民生命财产与建筑物、重要基础设施、主要农耕区、环境景观等造成危害或潜在危险性的崩塌、滑坡(包括隐患点)必须进行治理。

8.1.1.2 采矿引起的不稳定边坡或滑坡、崩塌的治理,已采用与其类型、规模、稳定状态、危害程度及工程地质条件及相适应的防治措施,边坡得到加固,滑坡、崩塌得到治理,消除了不稳定因素。

8.1.1.3 地表与地下防排水工程、支拦(挡)工程、锚固、抗滑桩与注浆工程、护坡工程、减压与压脚工程等防治工程的选用条件和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防治工程及荷载强度以及防治工程的稳定性评价安全系数选用的技术标准、施工工程质量等必须符合《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19-2006)。

8.1.1.4 经工程治理后的地面与斜坡或露采边坡处于稳定状态,在工程设计有效期内,不发生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事件。

8.1.1.5 因滑坡、崩塌受损的建(构)筑物已修复处理,受损土地已进行恢复治理,受其影响的生态环境已恢复,景观视觉污染已消除,并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8.1.1.6 滑坡、崩塌对人居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经论证不宜治理的,已采取搬迁避让措施,妥善解决了群众搬迁后的生产生活问题,并在隐患区设置有警示牌、围栏等安全措施与监测预警措施,能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8.1.2 矿山采空塌陷治理验收标准

8.1.2.1 矿山开采引起的采空塌陷坑、塌陷裂缝等,对人居环境、地面基础设施或景观环境造成危害或影响的,应采取有效方法治理。

8.1.2.2 矿山采矿为保护地面人居安全与基础设施留设的永久安全岩矿柱或禁采区,其确定范围合理可靠,能有效防止或减小地面塌陷破坏。矿山闭坑或关闭,其矿井留设的永久安全岩矿柱应予保留,或者进行了必要的充填或稳定性处理,矿区内无塌陷或塌陷隐患。

8.1.2.3 矿山引发地面塌陷破坏的采空区已进行充填或放顶崩落处理,塌陷得到监控,地表移动基本稳定;地表塌陷坑、塌陷裂缝等已回填、夯实或在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注水泥砂浆或尾矿砂浆密实等措施,地面塌陷变形已得到有效 9

治理。

8.1.2.4对于方案预测的地面塌陷区如未发生地面塌陷等不可预见情况时,原设计方案中利用废石(矸石)回填工程要进行调整,并对矿区没有回填及存在的废石(矸石)进行治理,验收专家组要提出高于原方案的治理措施并验收。

8.1.2.5 采矿引起的采空塌陷坑、裂缝经回填土地复垦或已开发为水面养殖,已达到土地新用途的标准,经治理后塌陷区生态环境恢复与周边环境相协调。

8.1.2.6 采空塌陷影响区内的房屋、基础设施受损的,已根据受损程度进行修复,使其能继续使用,若受损严重不能修复的,对受损群众已采取搬迁避让妥善安置。

8.1.2.7 对采空塌陷规模大,难以治理或存在塌陷隐患的地段,应论证确定禁入范围,设立有警示牌与围栏等安全设施。

8.1.3 矿山泥石流治理验收标准

8.1.3.1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包括废土石堆、煤矸石堆、废矿渣堆等),在外界水流的作用下失稳引发的泥石流(废石流、矸石流、矿渣流等),对人居环境、基础设施、耕地以及生态景观造成灾害或灾害隐患的应采取有效方法进行治理。

8.1.3.2 生产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边坡已进行了加固、护坡或分层碾压密实等工程措施治理,堆积边坡处于稳定状态;杂乱分布在坡岗上的废渣弃土,已填入采坑或适当地点进行了土地复垦,对可能产生泥石流的物源条件已进行了有效处置。

8.1.3.3 新建矿山事先设计有矿山固体废弃物安全存放地带与存放方案,修建有规范的固体废弃物堆放场,能有效防止矿山泥石流物源的产生。

8.1.3.4 矿山固体废弃物堆场下缘有居民点或耕地、重要基础设施以及对地表景观有影响的已修建有拦挡工程(堆砌块石或浆砌块石挡墙等)或排导工程,其工程质量牢固,能有效防止堆场垮塌形成泥石流灾害。

8.1.3.5 矿山已因地制宜修建有疏排水系统,在固体废弃物堆场上缘及旁侧修建有截水沟、排水沟,能有效疏导地表水流,防止暴雨洪流对废渣弃土地段的冲刷,同时做好护坡防治水土流失。

8.1.3.6 当地农田、地表景观因矿山泥石流受到冲毁、掩埋、污染或破坏 10 的,已进行恢复治理,对因泥石流灾害受损的当地人居环境或重要设施,已予以修复或搬迁。

8.1.3.7 因矿山固体废弃物堵塞、淤积的河道,已进行疏通,河溪水流畅通,生态环境已恢复。

8.1.3.8 矿山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工作程序、防护工程类别的选用、设计、技术标准、施工验收,参照执行《泥石流灾害工程设计规范》(DZ/T0239-2004)。

8.2 矿山土地资源与土石环境治理验收标准

8.2.1 矿业活动过程中因地表直接挖损、地下采矿与抽排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破坏和矿山开采排放的固体废弃物(废土石、废矿渣等)压占、污染的土地,均应进行土地复垦,使其恢复到可供重新利用状态。

8.2.2 矿山土地复垦应根据受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土地所处的位置、规模、地形地貌、水源条件等因地制宜于农、林、牧、渔以及建设用地用途的土地综合整治,使之达到新用途利用的质量标准。

矿山土地复垦整治的标准,应符合《土地复垦条例》和《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TD)及相关规定要求。

8.2.3 表土资源是植被恢复的重要保证,矿山建设与生产过程中,对地表造成挖损、压占等形式造成破坏的区域必须先进行表土剥离与专门存放,设表土存放场地,存放过程中要注意表土的保护。

8.2.4表土剥离厚度一般不小于40-50cm,对于后期覆土量较大,矿区上部土层较厚的矿区,表土剥离厚度可适当增大,对于矿区上部土层较薄的矿区要全部剥离。

8.2.5 恢复治理成耕地的验收标准

8.2.5.1 土层厚度,覆土自然沉实厚度50cm以上,其中耕作层厚度不得少于30cm。

8.2.5.2 耕作层有机质含量,不得低于当地平均耕作层有机质含量的80%。8.2.5.3 土壤的碱度和含盐量,一般耕地PH值6-8之间,耕作层含盐量不得超过当地轻盐化土壤含盐量标准。

8.2.5.4 土壤质地为砂壤至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8.2.5.5 排灌保障率,一般旱地不小于70%。

8.2.6 恢复治理成园地的验收标准

8.2.6.1 土层厚度,一般园地,岩石或者其它基质层次上的土体自然沉实厚度在60cm以上,表层土厚度至少在30cm以上。

8.2.6.2 土地坡度,整理后的园地坡度小于15度。

8.2.6.3 土壤酸碱度,一般土壤PH值6-8之间,根据树种生理特点和地区差异可适当放宽。

8.2.6.4 土壤质地为砂壤土,不能是极端的砂或粘土。

8.2.6.5 排灌保障率,建设有排灌设施,一般园地灌水保障率在75%以上,排水标准达到一年一遇的涝旱水平。

8.2.7 恢复治理成林地的验收标准

8.2.7.1 复垦林地应适于种植当地相似立地类型生长的树种。

8.2.7.2 土层厚度,覆土自然沉实厚度一般速生林应在60cm以上,其它林地土层厚度可适当放宽到30cm以上。

8.2.7.3 土壤酸碱度PH值6-8之间,地形坡度小于20度,应适合相应树种的生长。

8.2.7.4 复垦林地造林成活率,当年成活率应大于80%,3年后保存率达到70%以上。

8.2.7.5 林地恢复治理的其它指标可参照执行《森林土壤测定方法》[GB78(30-92)-87]、《造林技术规程》(GB/T15776-2006)等相关标准。

8.2.8 恢复治理成牧草地的验收标准

8.2.8.1 复垦牧草地应适于种植当地中等品质以上的牧草,且单位平均产量达到当地草地平均产草量以上。

8.2.8.2 部分浅采场覆土自然沉实土壤厚度在50cm以上,其场地平整坡度小于25度。

8.2.8.3 排土(石)场用于牧草地,排土(石)场台阶稳定后,覆土厚度在20cm以上,边坡坡度小于30度。

8.2.8.4废石堆中易风化类型复土厚度在30cm以上,不易风化类型复土厚度在50cm以上。

8.2.8.5 建设有牲畜可饮水设施,水源保证率在100%。

8.2.9 恢复治理成水域的验收标准

8.2.9.1 适于水域开发(包括养殖水域、景观水域、娱乐水域、水库及山塘水域等)的露采坑已进行防渗漏工程处理,确保蓄水不渗漏。

8.2.9.2 开发水域水质应达到相应用途的水质标准,用于景观、娱乐水域水质应符合《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要求;用作养殖水面的要达到当地水面养殖用水的基本条件,其水质要达到《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1989)所规定的限制指标;用作灌溉的水质应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2005)要求;用于人蓄饮用水的水质应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

8.2.9.3 蓄水场区及周边的有毒有害或放射性污染源已进行清除,不会对蓄水区水质造成污染。

8.2.9.4 蓄水场区应修建有规范的防洪设施,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不会产生水害危及周边环境。

8.2.9.5 蓄水区有充足的水源,能够满足蓄水、养殖等需求。

8.2.9.6 多用途水域开发应符合当地城镇或乡镇规划,并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对于我区西部干旱地区,土地类型在采矿前多为其他草地或裸地的区域,治理后应达到其他草地或采矿前土地利用现状水平。

8.2.10 恢复治理成建设用地的验收标准

8.2.10.1 露天采场建设用地,边坡稳定或失稳边坡经工程治理,坡比合适,不存在滑坡、崩塌及危岩灾害隐患,场区稳定,不存在地面塌陷。

8.2.10.2 塌(沉)陷区建设用地,采空区已经治理,经监测证实基本达到稳定,地面变形依据建(构)筑物防护等规定、标准满足稳定性要求。

8.2.10.3 固体废弃物堆场建设用地,具备了三年以上的自然沉实过程或植被稳定措施,或进行人工处置等技术措施,经监测证实场地稳定性符合相关技术标准。

8.2.10.4 建设用地基标高符合当地防洪标准,满足防洪、排涝要求。8.2.10.5 开发整理建设用地的回填土进行分层夯实,其密实度已达到相应建设用地的要求,填料中无淤泥、膨胀土及有机质含量大于8%的物料。

8.2.10.6 存在重金属污染、酸碱污染和放射性污染的场地,没有消除污染 13

危害前不能作为民用建设用地。

8.2.10.7 矿山露采场(坑)、采矿地面塌(沉)陷区、固体废弃物堆场等开发整理为建设用地时,其土地条件要达到《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137—1990)和《村镇规划标准》(GB50188—1993)所规定限制指标。

8.2.11 矿山废土石、废矿渣堆(区)的重金属、氰化物、酸碱或放射性污染较重或严重的,土地整理恢复用作耕地、园地、牧草地、水域以及建设用地时,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设置防污染隔离层或清除污染源。其中对放射性污染的治理尚须符合国家放射性防护的相关要求。

8.2.12 矿山工业场地、进口场地等在废弃后要及时对临时建筑物等进行拆除、清理等治理,对于已征用为建设用地的建筑物在依法使用期内可不拆除。

8.3 矿山水资源与水环境类治理验收标准

8.3.1 因矿山采矿导致地表水漏失、地下水资源枯竭,对当地生活、生产用水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较严重或严重的地区,已进行水资源的恢复治理。

8.3.2 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地裂缝导致地表水体露失或地下水位下降的地段,已采取了碎石回填夯实、浆彻片石、防渗铺垫、注浆固结等防参工程措施,其工程治理技术标准,符合相关规定。

8.3.3 矿山内河流,因采空区塌陷变形受损严重,防渗堵露效果差的河床地段,已修建了过水渠道,或河流改道。

8.3.4 矿山地表水漏失或矿坑疏排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井泉干涸,经采取工程措施后,地表、地下水资源难以恢复的,已修建管网供水或引水渠道供水工程,确保了当地生活、生产与农田灌溉用水的基本需求。

8.3.5 矿坑水、选矿废水以及选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废石堆、废渣堆等)淋滤水所含水量有毒有害组份或元素对地表、地下水环境与土石环境造成污染影响较重或严重的地区,已采取有效措施对水、土石环境进行治理。

8.3.6 矿山建设有矿坑水、选矿废水、废石废矿渣堆淋滤水以及生活废水的污水净化处理工程。污水净化处理工程的选址、规模、工艺技术应符合有关工程设计与施工规范。

8.3.7 矿山已针对废水、废液中不同类型的污染物(重金属污染型、有机质污染型与无机质污染型)采取了物理、化学与生物防治技术进行了净化治理,闭 14

路循环利用,未经循环利用的废水、废液已收集并经再治理达标后排放,不产生新的环境污染。

8.3.8 矿山已采取有效措施对固体废弃物中有毒有害进行了治理。如对含硫高的废石堆场采用撒放石灰降解废石堆的酸度;对物质成份含氰化物废石堆喷撒漂白粉(液)降解氰化物含量至达标程度;对含汞、铅、锌、镉、铬、砷等有毒有害元素的废石堆,应采取覆土深埋,并有防渗漏措施;对含放射性物质的废石堆,应按国家对放射性防护的要求进行治理。

8.3.9 矿山废石废渣堆场等修建有排水沟、引水渠、防渗漏等集排水工程措施,防止污水、废液对土石环境与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

8.3.10 严禁用渗井、废坑、废矿井(及坑道、采空区等)排放或充填有毒、有害的废液或固体废弃物,对存放含有毒、有害物质的废水、废液的淋浸池、贮存池、沉淀池必须设置有防水、防渗漏、防流失等措施。

8.3.11 矿区内的工业垃圾,生活垃圾的处理已参照《城市生活垃圾禁烧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GB WBH002)和《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规范》(GJJ17—2004)的要求采取了相应措施,防止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8.4 矿山植被类治理验收标准

8.4.1 矿山露采场(坑)、露采边坡以及井下开采引起的地面塌陷变形破坏等矿山地质灾害以及矿山废土石、废渣堆等压占所导致的植被资源破坏的已进行植被的恢复与重建。

8.4.2矿山植被恢复所选择的植物和群落类型应与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石环境相匹配,确保植被重建的成效和与当地景观相协调。

8.4.3矿山植被恢复验收分为林地型与草地型进行。其植被恢复效果验收判断标准按8.2.7、8.2.8条执行。

8.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工程验收标准

1.2 8.5.1监测内容和项目、监测方法、监测频率、监测点网的布设应与方案设计一致或基本一致。

1.3 8.5.2监测仪器设备、量器进行了质量检验、标定和准确安装。1.4 8.5.3监测记录无涂改现象,监测采集的资料完整。

1.5 8.5.4监测资料已及时整理和建档,编制相应分析图件和监测报告。

第五篇:安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安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报 告

安康市国土资源局 2005年12月

安康市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

编写单位:安康市国土资源局调 查 人:阴军盈编 写 人:阴军盈审 核:巨全锋提交日期:二报 告

(高级工程师)李平录(高级工程师)OO五年十二月

李平录(高级工程师)

前 言

矿产资源是安康市重要资源之一,在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矿山企业数量增加,规模的扩大,引发的环境问题也随之加剧。旬阳选矿厂废水污染曾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暴光;平利县采矿弃渣引发的泥石流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死亡8人);镇坪县采矿弃渣引发的泥石流造成房屋倒塌;白河县硫铁矿采矿造成的河道水质严重染污;紫阳、镇坪县采煤引发的地面塌陷,对当地群众的房屋造成损坏;另外瓦板岩、铁矿、汞矿的开采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均造成一定破坏。矿产资源的大量开发目前已引发了许多环境地质问题,若不尽快采取相关防范治理措施,将会直接影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以及当地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按照陕国土资环发[2005]14号文件《关于开展全省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工作的通知》精神,我市召开各县(区)主管矿山、地质灾害的领导及有关业务人员参加的动员学习培训会,并成立了由市局马合川副局长任组长、市环境科科长、市监测站站长、资金资产科长、各县区分管局长任组员的协调领导小组。各县区均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其中石泉、汉滨区还抽调专人,对重点矿山企业进行实地调查,由于领导重视,各县区均按时完成了调查表的发放、回收工作,并完成了各县区的调查工作总结。

全市共对10个矿山企业进行了实地调查与核查,其中旬阳县有:关子沟铅锌矿、关口镇铅锌矿、庙坪铅锌矿、安康秦巴矿业勘查公司雷家山铅锌矿、陕西汞锑科技公司青铜沟汞锑矿,汉阴县黄龙金矿,宁陕县沙沟磁铁矿,紫阳县祥茂矿业公司瓦板岩矿,汉滨区大竹园石煤矿,镇坪县大河石煤矿。本次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全市共发放调查表247份,回收247份,回收率100%。

一、矿产资源、矿山的分布及其开发利用概况

安康市处于秦岭褶皱系南部与扬子准地台北缘,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地层出露齐全,成矿条件良好。迄今为止,全市共发现各类矿产65种,产地700余处。其中有探明储量的矿种31种,产地70余处。其中汞矿、铅锌矿、重晶石矿、毒重石矿、瓦板石矿、金矿等储量在全省乃至全国占有较大优势。具有较好勘查、开发前景的矿产资源还有钛磁铁、钡矿、饰面花岗石、铜矿、钼矿等。

目前全市共有各类采矿、选矿企业247家,除两个为中型外,其余均为小型矿山企业。按矿产类型分,金属矿山57个,非金属矿山190个,开发利用的矿种32种,采掘业产值2.7亿元,共有各类矿产加工及以矿产资源为原料的深加工企业,车间120多个,年矿业产值11.8亿元。

全市各县区有不同矿种分布,其中金矿主要分布于汉阴、汉滨区、旬阳等县(区)北部,汞矿分布于旬阳、铅锌矿主要分布于旬阳、白河,银矿分布于白河,铜矿分布于岚皋,铁矿主要分布于宁陕,锰矿主要分布于宁陕、石泉、汉阴,石煤矿主要分布于紫阳、汉滨区、平利、镇坪、岚皋,瓦板石矿主要分布于紫阳、岚皋、平利、镇坪,重晶石、毒重石矿主要分布于汉滨区、平利、旬阳。

安康矿产业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即有民间开采砂金,到南北朝西魏时因地产金而臵金州。从新中国成立起到改革开放前,安康矿产业也仅有少量石煤、板材及金的开采。1985年全市矿业产值仅500多万元。真正工业化发展始于九十年代,经过近十几年的发展,矿产业已逐渐成为当地主要工业,也是一些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矿产业的开发也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全市矿业年产值已超过10亿元。安康发现的矿点较多,但由于交通、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除旬阳外其它九县区地质工作程度均较低,许多矿山仅有矿种无储量报告,目前大多数矿山处于边探边采过程,不能达到规划设计,环保措施全到位。有些矿山企业由于采矿工艺落后,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目前全市瓦板石的成品率达不到10%,产生大量弃渣,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社会效益低。

矿产资源是安康的重要资源,矿业的发展对当地经济具有极大促进作用,但对矿产资源的开发不能盲目,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以免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确保全市矿业的发展取得最佳效益。

二、矿山开采引发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及其危害

安康采矿选矿引发的环境地质问题较多,主要的有弃渣问题,选矿废液排放,地面塌陷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弃渣

本次实地调查核实的10个矿山企业除两个石煤矿山外,其余矿山均不同程度存在弃渣随意堆放问题。问题比较严重的矿山有紫阳县安康市祥茂板岩公司两处矿山,旬阳县关子沟铅锌矿区,旬阳南沙沟铅锌矿区。

1、安康市祥茂公司瓦板石矿山弃渣

经对安康市祥茂公司位于紫阳县城关镇的两处瓦板岩矿山实地调查,该企业存在严重的弃渣问题,吴家坪矿山弃渣堆放在沟道中,将沟道填满,弃渣堆放高程超过50米,累计弃渣量已超过7万方,基本未采取任何挡护措施(见图片1),该弃渣若在暴雨时发生滑塌或泥石流,将直接堵塞主沟道或流入主沟道,直接影响整个紫阳县城供水和下游住户安全。同时该矿山采矿断面高达50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见照片2)。在该企业的另一矿山燕岩矿山,多年 的弃渣基本未进行挡护治理,随意堆放于沟道中,累计弃渣量超过5万方(见照片3),在紫阳这个暴雨多发区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该矿山的采矿工作面高度同样超过50米,存在严重安全隐患(见照片4)。

2、旬阳关子沟铅锌矿区

关子沟铅锌矿区是旬阳县较集中的一处铅锌矿开采区,目前共有采矿企业11家,其中较大的是关子沟铅锌矿、关口镇铅锌矿两家企业。

整个沟道采矿企业的弃渣,均堆放在沟道中,部分企业对弃渣进行简易的挡护治理,在沟道的后半部,弃渣随处可见(见照片5、6),整个沟道的累计弃渣量超10万方,在暴雨时节,极易产生泥石流灾害,对下游沟道两旁的居户、学校,以及矿山自身生产工作人员和设备安全构成威胁。

3、旬阳南沙沟铅锌矿区

南沙沟铅锌矿区有安康秦巴矿业勘查公司雷家山铅锌矿、旬阳庙坪铅锌矿两家矿山企业,两家矿山企业在沟道的采矿点相互交叉,所以弃渣也存在一定交叉,雷家山铅锌矿采矿点多位于沟道后部和沟道两旁较高处,庙坪铅锌矿采矿点多位于沟道低部。整个沟道修有多处拦渣坝(见照片78、9),已拦挡的弃渣量已超过20万方。主沟道弃渣80%已被拦挡。但位于沟道两旁高处的采矿弃渣,拦挡不到位;拦渣坝高度过低,起不到拦挡作用(见照片10、11、12),在暴雨时节容易发生下滑或泥石流,对主沟道中采矿人员的安全和采矿设施及沟道下游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沟口处选矿厂的安全构成威胁。

(二)选矿废液

这次调查的10个矿山企业,采矿企业基本未造成水质污染。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是选矿企业,其中旬阳青铜沟陕西汞锑科技公司选矿所产生废水排入尾矿坝后未循环利用,通过尾矿坝下渗直接排入沟道,每天的排放量约1000方,对河道水质造成污染。汉阴县黄龙金矿选矿后的废水排入尾矿坝后,通过尾矿坝吸附过滤渗入沟道,再循环利用,每天的用水量约100方,但在雨季沟道水涨后,选矿废液将会从沟道流走,对下游河道水质造成污染。

(三)地面塌陷

在调查的10个矿山企业中,有3处矿山发生地面塌陷。

1、汉滨区大竹园煤矿

该煤矿采煤历史久远,在地下形成较大采空区,在山顶处有3个大的塌陷坑,直径分别为40m、45m、20m,下陷深度分别为25m、25m、10-20m(见照片13、14、15、16)。另外在山顶斜坡处有一处地面沉降,面积约5000m,该处有多条沉降裂缝(见照片17、18)。该矿山的地面塌陷及地面沉降主要是对矿山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影响,一些矿洞无法开采,在强降雨时易引起巷道漏水。另外地面沉降处坡面土体非常松散,在暴雨时极易发生滑坡和坡面泥石流,对下部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见照片19)。

2、旬阳关子沟铅锌矿地面塌陷

关子沟铅锌矿区有一地面塌陷,该塌陷发生于2003年7月,呈椭圆形,长5米,宽4米,塌陷深度5米。塌陷造成村民魏玉良厨房、厕所一起下陷。(见照片20)

3、镇坪县大河煤矿地面塌陷

大河煤矿成立于2001年9月,以前已有人在该区域开采石煤。据当地村民付元栋讲,其承包地2003年7月发生地面塌陷,面积10平方米,地面降深15米,现地面已填平。另据村民陈孝清妻子讲2004年3月、2005年3月其承包地两次出现地面塌陷,面积分

2别为6平方米、4平方米,沉降深度均为2-3米,现已回填。地面塌陷同时造成部分住户墙面、地面开裂(见照片21、22)。造成地面塌陷房屋开裂的原因主要是采煤面距地面较近,据当地村民讲,采煤放炮时,地面震感强烈,窗户玻璃时常被振碎。矿山企业也承认确有其事。

三、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效果良好的矿山及治理措施

安康市矿业发展起步较晚,主要为小型矿山企业,企业老板,当地政府及业务主管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视不够,国家投资有限,有些管理措施不到位。整个安康市所有矿山企业目前还没有一家对采矿选矿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完全恢复。大多数企业只是对弃渣进行简单拦挡或填入废弃的巷道中,选矿企业一般建有尾矿坝而已。

在这次调查的十家企业中,相对做得比较好的有:安康秦巴矿业勘查公司雷家山铅锌矿选矿厂,对已废弃的尾矿坝用耕植土进行覆盖,现已播种小麦(见照片23)。陕西汞锑科技公司青铜沟汞锑矿,在整个矿区基本看不到采矿弃渣,他们将弃渣全部倒进废弃矿洞。尾矿坝采用毛石混凝土修建,比较坚固(见照片24)。另外,所调查的两个煤矿企业均未见到弃渣,均在矿井内对弃渣进行了处理。

四、本次矿山环境调查填表存在问题

在这次调查过程中,由于部分企业对调查目的认识不到位,对本企业采矿选矿所造成环境污染、引发的地质灾害等问题不填或填小,使调查表不能完全真实反映矿山企业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没能真正达到摸清全市矿山地质环境基本现状以矿产开发对地质环境影响的目的,对下步申报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不利。在以后的类似调查中,一定要宣传到位,不能走过场,要监督检查,确 保调查工作的圆满完成。

五、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确保安康矿业健康发展

1、加强基础地质工作

安康市地处秦巴山区,全市中高山区占有很大比例,交通条件差,在国家投资勘探时仅对旬阳县作了较详细的普查,其它县(区)工作程度低。安康目前发现的矿种、矿点较多,但缺乏详细的地质资料,许多矿山企业边探边采,不能做到系统规划、系统设计,提出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的明确方案。这种无计划的盲目追求眼前经济效益式开采,必将造成对资源破坏性开采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建议国家出资,开展大比例尺地质基础普查工作。

2、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目前许多矿山企业根本达不到生态环保安全生产要求,仍在继续开采。对于这类企业我们应该按照《矿产资源法》、《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处罚限期整改,对于拒不执行的,应该吊销其采矿权或探矿权,应该制止“个人发财、群众遭殃、政府买单”不正常现象的继续发生。

3、依靠科技进步发展矿业

鼓励矿山企业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引进先进的开采、加工技术和设备,对矿山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矿山企业的回采率和利用率。

4、弃渣、废水的综合利用

加强矿山企业对弃渣和矿坑水、洗矿废水的循环利用,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5、加强矿山环境的调查研究

国家应每年拿出一定资金,用于矿山环境的调查、研究,对先进生产方式、工艺、设备进行推广;研究矿山企业如何在开发中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破坏后环境如何恢复等问题,使这项工 作制度化,以提高矿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不达到环保要求的矿山暂时不要开采

对于那些效益低、高污染或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的矿种,应限制其发展规模,待条件成熟时再开发。

7、收缴环境恢复质保金

对于新办证的采矿、探矿企业,按矿山规模,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提前收缴矿山地质环境、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若矿山企业没有按要求对破坏的环境进行治理,政府可用这部分钱进行治理。

8、用补偿费治理矿山环境。

国家每年从矿山企业要收取一定数额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可以从中拿出一定比例资金用于矿山环境治理、恢复、调查,确保资金持续正常投入。

下载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word格式文档
下载矿山地质环境验收申请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项目名称: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验收 办件类别: 特殊承诺件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河北省地质环境管理条例》;审批依据: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1 项目......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令 第212号 《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办法》已经2015年3月17日自治区人民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自治区主......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

    附件2: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 编号: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责 任 书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印制 二○○八年五月 甲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乙方: (采矿权人) 为加强矿山地质环......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基本原则 完成人:薛嵩,聂元,郭宏飞,谢俊 摘要: 矿山在开采资源的同时,不仅有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变性地质灾害的可能,而且有诱发地面沉降、......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承诺书

    关于认真履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的承诺书 采矿权人名称: 矿山企业名称:开 采 矿 种:采 矿 方 式: 地下开采 矿 区 面 积:平方公里 矿井服务年限:年 采矿许可证有效期(或划定矿区......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 第一章 总则一、编制目的 为了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考核、验收采矿权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达标程度,按照《云南省矿山地......

    葫芦岛市南票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总结

    2011年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考核评议制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根据省厅和市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局国土管理实际,全面建立和推进行......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责任书1

    楚 雄 市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书年 月 日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责任书 立责任书双方: 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楚雄市国土资源局 采矿权(申请)人: 第一章 总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