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州三支一扶考试公基考点之法定公文的适用范围
赣州三支一扶考试公基考点之法定公文的适用范围
1.决议。适用于会议讨论通过的重大决策事项。
“决议”这一文种在公务活动中若要使用,首先强调一定要经由会议讨论通过,未召开会议,不能对外制发。其次,决议作为高端文种,所涉及的一定要是重要事项。例如《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涉及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符合会议通过,也满足重要事项。
2.决定。适用于对重要事项作出决策和部署、奖惩有关单位和人员、变更或者撤销下级机关不适当的决定事项。
“决定”这一文种经常同决议进行比较考察,考生也容易混淆。值得注意的是,“决议”必须经由会议讨论通过,“决定”的适用范围则没有这一要求,实际使用中无论是否召开过会议,满足其他适用范围的要求均可以制发。例如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是在会议通过之后发布。除此之外,在考察中,“决定”常用于针对重要或者重大事项作出安排、部署或者指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3.命令(令)。适用于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
“命令”是所有公文中直接在适用范围中强调其“强制性”的,因此具有很强的指令性,受令机关必须执行相关要求。与之相应,具有强制性的文件我们熟悉的就是法律和法规,党政机关不是立法机关,无权发布法律,但是可以制定具有相同效力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因此,“命令”可以从来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而“批准授予和晋升衔级、嘉奖有关单位和人员”则表明“命令”和“决定”不同,前者只能够用于嘉奖,后者则奖惩均可。
4.公报。适用于公布重要决定或者重大事项。
“公报”是新增文种,适用范围中只强调“重要或者重大的事项与决定”,在实际使用中,考察较多的是统计公报和会议公报。例如:《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公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公报》。
5.公告。适用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或者法定事项。
“公告”在考察时焦点一是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公布依据政策、法令采取的重大行动等,这一落脚点在“国内外”三字;二是向国内外宣布法定事项,公布依据法律规定告知国内外的有关重要规定和重大行动等,例如公职类招考固定使用“公告”这一文种。
6.通告。适用于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应当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项。
“通告”在考察时注意和“公告”进行区分,强调在一定范围内,并且涉及事项较小,不及“公告”重要。实际考察时公安、市政建设、交通等专业领域使用较多。
7.意见。适用于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
“意见”在考察时主要考察其行文方向的多样性,作为上行文、平行文和下行文均可,并且需要在注意的是,作为下行文的意见,往往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
8.通知。适用于发布、传达要求下级机关执行和有关单位周知或者执行的事项,批转、转发公文。“通知”在所有的公文中考察频率应该是最高的,由于其写作要求少,它的使用频率也是最高的。常见的有发布性通知,指示性通知,知照性通知和转发性通知。
9.通报。适用于表彰先进、批评错误、传达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况。
“通报”在考察时很多考生的第一反应就是通报批评,除此之外,通报也可以用来表彰先进。并且通报的特点强调其教育性和说理性,因此在公文考察时,考察频率较“决定”和“命令”要高很多。
10.报告。适用于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回复上级机关的询问。
“报告”是陈述性上行文,常见有工作报告、情况报告、答复报告和呈送报告。尤其要注意的是,调查报告和述职报告不属于法定公文报告的分类,不要错选。
11.请示。适用于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批准。
“请示”是最为典型的呈请性公文,其写作要求一文一事,若涉及多个事项,有几个事项就要写几个请示。
12.批复。适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
“批复”是专门回答请示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其行文的被动性,没有请示,就没有批复。13.议案。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请审议事项。
“议案”适用范围中明确规定了其发文机关是“各级人民政府”,主送机关是“同级的人大会或人大常委会”。由于是同级机关,议案是平行文,但是它是由于政府不能决定的事项提请人大会审议,因此又具有呈请性。
14.函。适用于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请求批准和答复审批事项。
“函”的考察点比较简单,着眼点是不相隶属机关之间,所有的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发文均使用函。除此之外,函属于商洽性公文,机关之间涉及如调动干部,联系参观、学习,联系业务,邀请参观指导等也均使用函。
15.纪要。适用于记载会议主要情况和议定事项。
“纪要”,不同于会议记录,前者是法定公文,后者是事务性文书。纪要在写作时只需要如实的概括提炼会议讨论的内容即可,写作于会议结束之后,常常用会议记录作为参考。
第二篇:三支一扶考试公基备考:历史之驯服契丹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三支一扶考试公基备考:历史之驯服契丹
三支一扶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是必考内容,但公共基础知识点浩如烟海,华图三支一扶考试网为考生们汇总了公共基础知识之人文类常识的相关复习资料,以供大家参考学习,助力考生顺利三支一扶考试。
大业元年,因契丹人侵扰营州。隋炀帝诏令通事谒者韦云起监领突厥兵去讨伐契丹。突厥启民可汗派二万骑兵,听命于韦云起指挥讨伐契丹。韦云起把两万突厥骑兵分为二十营,分四道一同进发。每营相距一里,不得交杂。闻鼓声而行,闻角声而止。韦云起命令没有公事派遣不得驰马,行军途中一个突厥纥干违犯了韦云起的军令,被韦云起斩杀并持其首以示众。从此突厥将帅拜见韦云起,皆膝行股栗,莫敢仰视。
契丹本是依附突厥的,所以对突厥骑兵并没有多少猜忌防范之心。韦云起率军进入契丹境内后让突厥兵士诈称他们是借道去柳城(今辽宁朝阳南)与高句丽人做交易,并严令有敢泄露营中有隋使者斩。契丹人不加防备,韦云起率领突厥军前进到距契丹营地一百里的地方又假装转向南方以蒙蔽契丹人。夜里又率军折了回来继续向契丹营地进发。离契丹营地只有五十里的地方韦云起命令部队结阵而宿。天刚刚微亮,契丹还处在梦乡之中。韦云起命令二万骑兵一起急驰突然向契丹大营发起进攻。结果可想而之,战果辉煌。“尽获其男女四万口,女子及畜产以半赐突厥,余将入朝,男子皆杀之。”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韦云起把俘获的契丹女人和畜产的一半赏赐给突厥人,把其余“胜利品”都带回隋朝。隋炀帝闻讯后大喜,招集百官高兴的说:“云起用突厥而平契丹,行师奇谲,才兼文武,又立朝謇谔,朕今亲自(推)举之。”韦云起被升任为治书侍御史。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韦云起孤身一人前往突厥借兵两万并运用计谋击溃契丹人,堪称有勇有谋。这样的将领与事迹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人云:“以蛮夷伐蛮夷”计之上者也。炀帝杨广只派一人,就取得俘获敌人四万人的辉煌战果。用突厥人打败契丹人,把中国“以胡制胡”的战略方针发展到极至。
原文链接:http://
公务员之路,从华图起步
第三篇:2018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西汉
2018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西汉
一、西汉时期主要史实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西汉初年国库空虚,财政困难,为恢复生产,汉高祖刘邦在政治上推行黄老“无为而治”,在经济上采取“休养生息”政策。
(一)文景之治
经过文帝和景帝近40年的整治,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政治制度 1.察举制
西汉主要实行的选官制度。就是由州,郡等地方官,在自己管辖区内进行考察,发现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以“孝廉”“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名目,推荐给中央政府,经过一定的考核,任以相应的官职。
2.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是汉代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所实行的一种较为完备、系统的监察制度。(三)汉武盛世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即位。在经济繁荣、府库充溢的基础上,汉武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力图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以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
1.推恩令
政治上,汉武帝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使得诸侯王的势力不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中央集权大大加强。
中公教育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文化上,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统一。在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学培养贵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在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3.北击匈奴
军事上,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击匈奴”,解除了来自北方的威胁,使中国成为亚洲第一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国。
二、西汉史实相关真题(一)练一练
1.文景之治出现在________朝。A.周 B.汉 C.唐 D.宋
【答案】B。解析:西汉朝时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轻徭薄赋,被称为“文景之治”。故本题答案选B。2.(判断题)东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我国古代的丝绸之路。【答案】B。解析:张骞出使西域是在西汉。故本题判断错误。
中公教育
第四篇:2018江苏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丝绸之路
2018江苏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公基:丝绸之路
习近平同志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一带一路”建设赓续丝路精神,其互利共赢的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开放包容的特征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下“丝绸之路”的前世。
题目考察方式:
1.“丝绸之路”是中外联系的纽带,沟通中西的桥梁,被称为流动的“文化运河”。以下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A.中国的冶铁技术传到西方 B.朝鲜的音乐传入中国 C.中国的丝绸织品转运欧洲 D.西域的葡萄传入中国
2.把中国称为“丝国”的是()。
A.古代印度人B.古代日本人C.古代非洲人D.古代罗马人
3.丝绸之路开通后,一个人为给他母亲过生日,有可能买到的商品是()。①汗血宝马②胡萝卜③胡桃④棉衣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如果我们沿着张骞出使西域的路线重走丝绸之路,我们应该从哪个城市出发()。A.西安 B.兰州 C.北京 D.洛阳
5.下列物产中,从西域传到中原地区的有()。①葡萄②石榴③苜蓿④核桃⑤水稻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②③ 参考答案:BDAAB 丝绸之路相关知识点汇总:
西汉以前,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半岛等。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奇珍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著称于后世的“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开开辟了与南海诸国以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海上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产生的实质:
丝绸之路是西汉政府为了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使汉朝和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汉朝的丝、丝织品大量运到西域后再转运到西亚和欧洲的情况下出现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之后的民间行为所导致的后果。
开通丝绸之路的影响和历史作用:
“丝绸之路”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沿着这条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毛皮、汗血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丝绸之路是西汉与西域交往和交流的历史见证。丝绸之路也是西汉时期及以后,中国与西亚、欧洲各国的联系之路。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汉族与沿途的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我国西北地区的开发。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
第五篇:三支一扶考试
1、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的目标,关键要在(BD)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A.调整经济结构 B.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经济的宏观调控 D.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2、在培养干部时,应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艰苦环境和工作条件困难的地方努力工作的干部,注意从(BC)中选拔优秀干部。
A.少数民族地区 B.基层 C.生产一线 D.艰苦地区
3、根据十七大报告,为保证群众基本用药问题,应(C)
A.低利润销售药品 B.中西药相结合 C.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D.建立统一的药品信息库
4、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ABCD)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A.平等 B.互助 C.和谐 D.团结
5、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要坚持党总揽全局,(D)的领导核心作用。
A.民主执政 B.有效治理国家 C.依法行政 D.协调各方
二、填空题
6、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7、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8、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9、十七大提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10、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1.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A、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的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 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B、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C、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转好。
D、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ABCD)
2.社会和谐是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B、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C、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
D、我们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ACD)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A、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
B、是一个消除一切矛盾与不和谐因素的持续过程
C、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
D、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AC)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是
A、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
B、坚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C、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D、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C)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要遵循的原则是
A、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科学发展
B、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C、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D、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ABCD)
6.社会要和谐,首先要
A、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B、注重发展社会事业
C、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D、建设和谐文化(A)
7.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的部署是
A、要坚持协调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B、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公正
C、要建设社会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D、要完善社会管理,保持社会安定有序、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ABCD)
8.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这包括
A、民主权利保障制度 B、法律制度与司法体制机制 C、公共财政制度与收入分配制度 D、社会保障制度(ABCD)9.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
A、社会主义荣辱观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C、文明道德风尚 D、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B)
10.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的是
A、建设服务型政府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C、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D、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
1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是
A、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B、工业反哺农业 C、城市支持农村 D、“多予少取放活”(BCD)
1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A、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 B、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C、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D、“多予少取放活”(C)
13.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村经济,此外还包括
A、政治建设 B、文化建设 C、社会建设 D、党的建设(ABCD)
14.夯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在于
A、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B、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C、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D、全面深化农村改革(A)
15.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其特点是
A、有文化 B、流动性强 C、懂技术 D、会经营(ACD)建设创新型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