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16章(美工版2012.8.21).ppt.Convertor

时间:2019-05-14 16:2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16章(美工版2012.8.21).ppt.Convertor》,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16章(美工版2012.8.21).ppt.Convertor》。

第一篇: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16章(美工版2012.8.21).ppt.Convertor

二、以影响学生为主的技术方法

(一)行为疗法

辅导人员通过对来访者的行为进行奖赏或惩罚,使其适应某一行为模式或改变某一行为模式的方法。

1、强化法

包括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等。

2、放松训练

在暗示作用下,使人的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3、系统脱敏法

有步骤地、由弱到强地逐步适应某种引起过敏反应的刺激源的方法。

4、模仿学习

5、肯定性训练

也叫自信训练,果敢训练。其目的是促进个人在人际关系中公开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和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也尊重别人的权益,发展人的自我肯定行为。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二)认知疗法

1、认知疗法的实质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会影响其情绪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认知,从而减轻或消除其情绪问题和非适应性行为的治疗方法。

基本观点: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的行为和情感与适应不良的认知有关。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主要着眼点是来访者的认知问题。

常采用认知重建、心理应付、问题解决等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认知疗法的过程(1)建立求助的动机。

(2)适应不良性认知的矫正。

(3)在处理日常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用新的认知对抗原有的认知。(4)改变有关自我的认知。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3、具体的认知治疗技术(1)识别自动思维

可采用提问、自我演示或模仿等方法,找出不良情绪反应的思想。(2)识别认知性错误(3)真实性检验

鼓励将来访者的自动思维和错误观念作为一种假设进行检验,使之认识到其不符合实际,并自觉纠正。这是认知疗法的核心。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4)去中心化

让来访者意识到自己并非被人注意的中心。(5)抑郁或焦虑水平的监控。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4、理性-情绪疗法

又叫理性情绪辅导法,合理情绪疗法。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艾里斯的ABC理论:

A——个体遇到的主要事实、行为、事件。B——个体对A的观念、观点。C——事件造成的情绪结果。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辅导老师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三)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非指导性疗法、个人中心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于20世纪40年代首创。

理论基础:人本主义人性观。人的本质是好的;人类有一种天生的自我实现的动机,人的取向就是成长、健康、独立自主和自我实现。人有能力自觉认识和掌握自己的生命;人有自发性,可以自然地生长。坚信人最基本的生存动机就是全面发展自己的潜能,获得自我实现。这意味着来访者有能力有效地解决自己的问题。咨询师的任务在于启发和鼓励这种潜能的发挥。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三)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非指导性疗法、个人中心法)

做法:心理辅导的过程,协助当事人澄清自己的观念,修正前进方向,重定生活目标,在后继的人生旅途上,从生活实践中培养自我成长的能力。

教师应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当事人的内心世界和愿望,将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当事人的自我观念和对世界的观念上。

这种方法从根本上讲是一种以关系为导向的方法,咨询者要做的就是建立和促进良好的辅导关系。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四)精神分析学派的方法

关于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疗法:主要有自由联想、释梦、阻抗分析、催眠等。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三、中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

(一)教师要给予学生爱与尊重

尊重学生个人的尊严,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选择;耐心倾听学生讲述自己的问题,无条件地接受学生;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二)把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寓教于乐

(三)心理辅导要注意点面结合,预防为主

(四)把心理辅导寓于德育之中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例:

1、下面哪一个不属于治疗或干预问题学生的方法()A、强化法

B、系统脱敏技术 C、认知疗法 D、访谈法 答案:D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2、以当事人为中心疗法的提出者是()A、罗杰斯 B、艾利斯 C、斯金纳 D、班杜拉 答案:A

第二节

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

本章内容比较简略。主要了解了三大问题,即心理健康的概念、标准;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抑郁症、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以及网络成瘾);初步了解心理辅导最常用的三种方法:行为疗法、认知疗法和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疗法。本章小结

第十六章

中学德育

本章属于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德育论部分。本章学习目标:

(1)了解品德结构,理解中学生品德发展特点;(2)理解品德理论、影响因素;(3)熟悉德育的主要内容;

(4)熟悉和运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分析解决中学德育实际中的问题; 第十六章

中学德育

(5)理解德育原则,掌握运用方法、熟悉途径;(6)了解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安全教 育、升学就业指导的意义及基本途径。

思想品德教育也是历次考试中的热点问题。考试表现为各种题型。学习时要对本章内容理解记忆,融会贯通,而对内容、规律、原则、方法要求准确记忆。

教材分别从结构与方法、内容、规律、原则、途径与方法、理论等六个方面论述。第十六章

中学德育

一、品德结构及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心理结构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个成分。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1.道德认识(知)

道德认识亦称为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并能据此进行正确的评价与判断。道德认识的结果是获得有关的道德观念、形成道德信念。

道德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部分。是个体道德的基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都依赖于道德认识。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2.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情感的一种高级形式,它是人们根据社会的道德规范评价自己和别人的思想、意图和举止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道德情感的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其中,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尤为重要。缺乏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也就无所谓品德的发展。

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具有强大的激发和推动作用。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道德情感从表现形式上看,主要包括三种:

一是直觉的道德情感,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二是想象的道德情感,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象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三是伦理的道德情感,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情感就属于伦理的道德情感。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3.道德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人们在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过程中,克服一切内外的阻力和困难所做出的自觉顽强的努力。

对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有调节和控制作用。同时也是学习道德规范的动力保证。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4、道德行为

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它是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因此,在评定一个人的品德时,更多的是依据这个人的道德行为。履行道德行为能深化道德认识与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提高道德评价能力,促进道德品质的发展。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例:

1、品德结构的核心成分是()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

D、道德行为 答案:A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二)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 1、外在因素

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影响。2、自身因素

智力因素;教育程度;情绪因素。

(认知失调、态度定势、道德认知也是品德形成的很重要的内部因素。)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二、中学生品德发展的特点

(一)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品德迅速发展,处于伦理形成时期。伦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道德关系的概括。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中学阶段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并以此指导行动的时期。中学生逐渐掌握伦理道德,并服从它。表现为独立、自觉地依据道德信念、价值标准等去行动,使学生的道德行为更有原则性和自觉性。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2.自我意识增强

中学生的品德心理中自我意识成分明显,在品德发展的过程中,中学生更加关注自我道德修养,并努力加以提高。可以说中学生对自我道德修养的反省性和监控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为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提供了有效的前提。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由于不断地实践、练习,加之较为稳定的道德信念的指导,中学生逐渐形成了与道德伦理相一致的、较为定型的道德行为习惯。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中学生品德结构的组织形式逐渐完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三者相互协调,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动态结构,使他们不仅按照自己的道德准则去行动,而且也逐渐成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结构的一部分。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二)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从总体上看,初中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表现在:

(1)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2)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3)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

在此时期,既是人生观开始形成的时

期,又是容易发生品德的两极分化的时期。品德不良、违法犯罪多发生在这个时期。研究发现,初中二年级是品德发展的关键期。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总体来看,初中生的伦理道德已开始形成,但具有两极分化的特点。高中生的伦理道德的发展具有成熟性,可以比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念、原则、信念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育者应以中学生态度与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作为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在德育的内容、形式、评价标准等方面都应该遵循发展规律,重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期,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三、品德发展的方法(略,见第四节)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例】辨析题:中学生品德发展已经成熟。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学生品德较小学生有较大发展,中学生已经出现伦理道德,并有一定的自律性。但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即少年期的品德虽然具有伦理道德的特性,但仍旧不成熟、不稳定,具有动荡性。高中阶段或青年初期的品德发展进入了以自律为主要形式、应用道德信念来调节道德行为的成熟时期,表现在能自觉地应用一定的道德观点、信念来调节行为,并初步形成人生观和世界观。品德发展趋向成熟。第一节 品德结构与中学生品德发展

一、中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的内涵和外延

内涵:德育即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

外延: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内部矛盾运动,达到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

简言之,就是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例:辨析题

1、德育其实质上就是政治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从内涵来看是指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内部矛盾运动,达到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其外延包括政治教育、思想观点教育、道德品质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多方面。政治教育只是德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2、德育过程就是品德形成的过程。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的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德育过程: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以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的内部矛盾运动,达到预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品德形成过程是个体依据一定社会道德要求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的过程。促进学生品德形成是德育工作的一部分 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基本内容:

(一)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 意义:

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或热爱态度。

我国现阶段爱国主义包括: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增强国家和民族的意识;发扬国际主义精神,维护世界和平。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二)理想主义和传统教育

意义:理想是人们对未来事物、生活或目标的向往和追求。它反映一个人的生活目的和为之奋斗的目标。理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是学习目的教育、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传统教育是指向学生进行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联系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是:“公忠”原则,“人伦”价值和准则,向往理想人格的道德追求,重视道德修养的道德行为。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三)集体主义教育

意义:集体主义指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集

体、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内容包括: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爱班级、爱学校,维护集体荣誉;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四)劳动教育 意义:

就是使学生具有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观点,形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品质。

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五)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

意义:是学校德育的较高层次。对于中学生来说,主要是遵纪守法意识的培养。

主要包括: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的规章的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六)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基本内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教育、人生目的和意义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二、德育内容的新发展

(一)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并称三生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概念:生存教育是通过一系列与生命保护和社会生存有关的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向受教育者系统传授生存的知识和经验,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生存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存态度,树立科学的生存价值观,从而促进个性自由、全面、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内容:有关生存的知识和经验。它包括安全教育,但更主要的是学习生存的有效知识的技能,掌握正确的生存方式,树立正确的生存观,能够有德、依法、高效和较好的解决安身立命的问题。

重点是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头脑自作主。也包括培养孩子自救能力和自我防范能力。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实施途径:生存教育要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主干,社会教育为保障,通过专题式教育和渗透式教育(学科、活动、各项教育管理服务)两大途径来实施。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二)生活教育

理论:来自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教学做合一”。

内容:树立正确的生活观特别是幸福观,确立较高层次的生活追求和生活品,脱离低级趣味,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掌握一定的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着重处理好工作与生活,收入与消费,锻炼与娱乐,学习与休闲等问题,培养健康、高雅的生活方式。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途径:生活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教学做合一、日常生活训练、综合实践活动等。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三)生命教育

什么是生命?生命特别是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形体、心理和社会性。它有三种形态,即生物性生命;人的精神生命,人不但要考虑如何活下去,还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人的价值性生命,即为何活着,这为人的生存夯实了根基,加足了动力。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背景:随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负面影响,部分青少年物质追求的迷失,社会道德的衰落,身心发展的矛盾,有限岁月的虚度,加之自杀行为频繁发生,推行生命教育刻不容缓。

1968年,美国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狭义的生命教育: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

广义的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的关注,而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它倡导人们认识生命,珍惜生

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获得生命价值。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教会青少年珍爱生命,更要启发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义,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生命教育不只是告诉青少年关注自身生命,更要帮助青少年关注、尊重、热爱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仅只是惠泽人类的教育,还应该让青少年明白让生命的其它物种和谐地同在一片蓝天下;生命教育不仅只是关心今日生命之享用,还应该关怀明日生命之发展。”

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基本途径: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科学课、品德课、体育课、语文课、音乐、美术)

开展专题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禁毒教育、防“艾”教育、法制教育)

结合综合实践活动(亲子教育、社区教育、兴趣活动)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选修课、校本课)

结合日常生活管理

“三生教育”是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的。其中,生命教育是前提,是根本;生存教育的基

础,是关键;生活教育是方向,是目标。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四)安全教育

概念:指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进行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意识、安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受教育者的安全素质,保障其人身、财物安全和合法权益免遭侵害,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内容:安全教育主要一是培养孩子的自救能力,即教给孩子如何面对强暴、科学用电,防止安全事故。二是培养孩子自我防范能力,教给孩子“如何辨别好人坏人”、“怎样进行适度的娱乐和玩耍”、“如何快速应变突发事件”(包括在灾难发生时,能根据事故现场作出判断,运用自救逃生的基本知识的技能,规避风险,脱离现场,自救救人)、“怎样进行自我控制”等具体知识和行为能力。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基本途径:日常生活、课堂教学、专题活动、实践锻炼、综合实践活动。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五)升学就业教育

指教师根据社会的需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帮助他们了解社会职业,进而引导他们按照社会需要和自己的特点为将来升学选择专业与就业选择职业,在思想上、学习上和心理上做好准备。

升学指导包括思想指导、复习指导和心理指导。

就业指导包括就业意识指导、就业准备指导和就业具体指导。

途径:专门的升学就业指导课和专题活动。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例】辨析题:劳动就育就是教学生进行生产劳动,在当今社会已经过时。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础的社会活动。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是通过劳动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创造的。没有劳动、没有社会实践,就没有人类社会。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不但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具有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观点,形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的品质。

第二节

中学德育内容

一、德育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

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复习品德结构: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同时,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因此,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意这四个因素的整体功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不要把这四个因素割裂开,也不要单一地只对某个因素施加影响,而对其它因素有所偏废,要促使这些因素相辅相成地、和谐地、统一地得到发展。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

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各因素之间是有着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具有多端性。它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处开始,都要注意同其他因素配合。只有使各个因素都能能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二)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学生的品德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又在活动和交往中表现出来并接受检验。一方面,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另一方面,思想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活动和交往,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德育活动与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

一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开展的,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组织性;二是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进行,教师与学生群体的活动构成了思想品德形成的环境;第三,是按照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此更有效。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3、德育过程是对学生产生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定受到多方面的影

响。学校德育应在多方面影响中发挥主导作用,形成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合力。此外,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

1、学生的心理矛盾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动力

2、学生的心理矛盾具有多样性

3、自我教育是学生心理矛盾的表现形式和发展结果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从主观条件来看,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尚未形成,还需长期的培养和磨炼。青少年具有可塑性和不稳定性,新的塑造和不良行为的改造,都需要经过多次教育才能完成。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从客观条件来看,青少年思想矛盾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客观现实的矛盾具有复杂性、曲折性、长期性。学生处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交往中,需要正确处理个人与家庭、集体、社会各方面的关系。

1、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在长期而反复中螺旋式前进的过程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例】辨析题:

1、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其发展过程一定的由知开始最后落实到行。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过程是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注意这四个因素的整体功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而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来看,各因素之间是有着有机联系和活动顺序的,一般是从提高道德认识开始,沿着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顺序发展,但在实际形成过程中,具有多端性。它既可以从知开始,也可以从情、意、行开始。但无论从何处开始,都要注意同其他因素配合。只有使各个因素都能能协调配合,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整体功能,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二、德育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结合起来。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也叫“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首创者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只有建立了统一的学校集体,才能在儿童的意识中唤起舆论的强大力量,这种舆论的力量,是支配儿童行为并使它纪律化的一种教育因素。”

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质,必须依靠学生集体和通过学生集体来实现。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要求: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要发挥集体的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变成良好的学生集体。同时,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过程。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再让集体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学生个体。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在集体教育中,也要注意把学生个体当主体,通过学生个体来影响集体。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不过,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并不否定教师对集体培养的主导作用。“这决不是说,我们教育家和一般成人的集体领导者,只是站在一边旁

观。恰恰相反,我们要时时刻刻地运用我们的思想和经验,我们的机智和意志去分析集体中各种各样的现象、倾向,并用忠告、影响、意见有时甚至是我们的意志来帮助集体。”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三)知行统一原则

也叫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教育者把理论教育和组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良品质。

《论语》“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要求:

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

2、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

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四)正面引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必须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夫子循循然而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颜回对孔子的评价)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要求

1、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

青少年认知发展具有以下特点:道德认知迅猛发展时期,但认知能力有限,社会经验有限,识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不够。而且他们单纯、热情、耿直,敢想敢 说,他们的思想认识总要表现出来,就象河水奔流一 样,只能重在疏导。

说理可以采用正面说理和正反两面说理的方式来进行。同时,也要结合情感教育来进行。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要善于以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要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

青少年的自我控制能力有限,需要用外在的纪律来给其行为。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五)发挥积极因素与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也叫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原则。或叫“长善救失”原则。是指教育过程中,依靠和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品德中的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要求:

1、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对“后进”生,要看到缺点,更要发现闪光点;

对“优秀”生,既看到优点,也看到不足。

不能只看到学生优点而放松对他的要求,也不能只看到学生缺点以致他粗暴对待。同时,不能只注意过去而不重视他的现在表现和未来发展,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自己。

3、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六)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

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提出者:马卡连柯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我的教育原则是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他。”“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表示出对个人的力量和能力方面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示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发展的可能性要充满信心

满足学生的尊重和自尊的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要善于正确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

教育要求应该是正确的、简明的、有计划的、积极的和严格的。正确: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切合学生实际情况,可以达到; 简明:

有计划:小步子原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积极:给学生指明方向,激发学生向善、为善的自尊心、自信心;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严格:对学生的要求一旦提出,就要不折不扣引导、督促学生做到。

没有要求就没有教育。在一定意义上,德育就是对学生品德发展方向的引导的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具体体现为对学生的严格要求。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七)照顾年龄特点与照顾个别特点相结合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这一原则指在德育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点和实际品德状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对少年期和青年初期,要针对其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教育。即使对每一个不同的年级,也要根据其年级特点进行有计划的教育。

3、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4、从学生的思想特点出发来进行教育

学生思想具有时代性,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特点和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八)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德育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把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德育影响。

学生的品德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的长期影响下发展的。这些影响纷繁复杂,不仅相互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对立,而且往往前后不连贯。如果不加以组织势必削弱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要求:

1、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教育影响一致

应该在学校统一领导下,统一校内各方面力量,使全体教职工和各种学生组织,按照统一的培养目标、德育要求和内容、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

2、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前后连贯和一致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3、正确认识和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达到最佳状态

上述德育原则从不同的角度对德育工作提出了要求,教育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并综合加以运用,以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例】材料分析题:

1、一天,捷尔仁斯基公社社员彼特连柯上班迟到了。巴卡连柯得知这件事情后,不是和某些老师一样,把学生立刻找来,申斥一顿或给一些惩罚,而是把彼特连柯所属分队的队长叫了进来,对队长说:“你的队里有人上班迟到。”“是的,彼特连柯迟到了。”队长答:“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是,以后不会有了。”可是彼特连柯第二次又迟到了,马卡连柯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把全分队集合起来,并责备他们说:“你们分队里的彼特连柯第二次迟到了。”马卡连柯责备了全分队,分队集体答应保证以后不会再有这样的情形。散会后,分队立刻教育彼特连柯,并对他说:“你上班迟到,这就等于我们全分队都迟到了。”该分队以后就把彼特连柯当作分队的一个成员,当作整个集体的一分子而向他提出许多严格的要求,而彼特连柯也在集体的影响下,逐渐克服了迟到的现象。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写出上述材料反映的德育原则,并简述其内容。

2、结合材料分析如何有效地运用这个原则。

答案:这个材料反映了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教育集体、培养集体,并通过集体去教育个人;同时,通过教育个人影响集体的形成和发展,把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结合起来。也叫“平行教育影响原则”,首创者是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

(1)努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要发挥集体的作用,首先要把学生群体变成良好的学生集体。同时,培养学生集体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和提高学生的过程。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2)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学生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教师要先向集体提出要求,然后再让集体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学生个体。材料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有责任心有良好风气和舆论的集体,良好集体本身就起到了教育的作用。同时,马卡连柯主要是向集体提出要求,并让集体去要求、教育和帮助彼特连柯的,起到了良好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结合起来 第三节

德育规律与德育原则

一、德育途径

学校的全部生活,学生参与的各种活动和交往,都是德育的途径。但具体说,德育途径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教学

教学是中学德育的基本途径。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1、思想品德课

通过思想品德课对学生进行德育,又称直接德育。思想品德课要注意:

(1)系统性与针对性相结合(2)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3)思想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2、各科教学

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二)活动

包括共青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班会活动、校会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

(三)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生产劳动、勤工俭学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政治活动等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四)班主任工作

班级是学校德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五)学校环境

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六)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二、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标,教育者、受教育者参与德育活动时所采取的各种方式的总称。

(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的方法。具体方式有讲解与报告、谈话、讨论、参观访问与调查等。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1)讲解与报告

讲解与报告是比较系统地阐述政治、思想、道德问题,提高学生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方式。(2)谈话

谈话是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育,一般多用于交流思想情感,了解学生的情况,帮助学生领会道德行为标准。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3)讨论

讨论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某个思想品德问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和争辩,得出正确结论,以提高思想认识的说服方式。(4)参观访问与调查

引导学生接触社会实际,用具体生动的事例进行说服教育的一种方式。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注意问题:

(1)明确目的性

(2)富有知识性、趣味性(3)注意时机(4)以诚待人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二)榜样示范

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

特点是把抽象的道德行为规范具体化、人格化,形象而生动,具有更大的感染力。

榜样的类型:伟人的典范、教师的示范、学生的样板。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注意:

(1)选好学习的榜样。

(2)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

(3)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三)情感陶冶

是教育者有目的地利用原有环境或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对受教育者通过耳濡目染,使心灵受到感化的一种方法。

情感陶治有人格感化、环境陶治和艺术陶冶等。注意:

(1)创设良好的情境(2)与启发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四)实践锻炼

是教育者组织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参与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方法。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练习:培养青少年的良好行为习惯,如爱清洁、讲礼貌等文明行为习惯。

委托任务:例如委托当课代表、布置教室、筹备晚会等。通过完成委托任务,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工作责任感、集体主义品质。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组织活动:包括学习、课外活动,劳动以及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在活动中学生要遵循一定的规范,克服许多困难,经受多方面的锻炼,这些都有助于学生的道德成长。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2)适当指导(3)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五)自我教育

是指在教育者的指导下,受教育者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吾日三省吾身”(孟子)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六)品德评价法

是指通过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引导他们不断上进,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滋长的方法。

包括表扬与奖励、批评与惩罚和操行评定等。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注意:

(1)公平、正确、合情合理,符合实际(2)发扬民主,获得学生支持。(3)注重宣传与教育。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例:

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它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陶冶教育法

D、实践教育法 【答案】B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2、通过组织义工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关心他人,了解社会。这种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

B、榜样示范法

C、情感陶冶法

D、实践锻炼法 【答案】D 第四节

德育途径和方法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道德发展是儿童积极思维的产物 儿童思维发展的四个阶段:

(二)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受认知结构水平的制约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以及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1、前道德阶段(0-4岁)

2、他律阶段(4-8岁)

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1)道德判断受外部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和制约,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的绝对尊敬和顺从的愿望。

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2)认为规则是必须遵守的。

(3)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好与坏之间,非此即彼。(4)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是依据行为后果,不考虑行为的主观动机。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3、自律阶段

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规则不是绝对的,一成不变的,可以与他人合作,共同决定或修改规则,规则只是维护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2)儿童的思维已从自我中心解脱出来,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3)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

(4)提出的惩罚与所犯的错误较为贴切,把惩罚看成是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三)从他律到自律是道德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公正观念的发展经历了服从、平等和公道三个阶段。

(四)活动(特别是协作活动)是儿童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认知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例:

1、皮亚杰的理论认为,儿童获得客体永恒性的阶段是()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A 第五节

现代德育理论

第二篇: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拟试卷(4)

一、单项选择题

1.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B.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C.教育者和教育内容

D.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

【答案】A。解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所有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要以这两个要素为前提。

2.()是上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生个别差异,贯彻因材施教的重要措施。

A.备课

B.课外辅导

C.布置作业

D.考试

【答案】B。解析:略。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德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矛盾

【答案】C。解析: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就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的实质是社会矛盾在德育过程中的反映。

4.下列不属于课堂纪律类型的选项是()

A.教师促成的纪律

B.集体促成的纪律

C.自我促成的纪律

D.学生促成的纪律

【答案】D。解析:课堂纪律一般分为教师促成的纪律、集体促成的纪律、任务促成的纪律和自我促成的纪律。

5.孔子的教育著作是()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B。解析: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

6.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

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特朗普制

D.设计教学法

【答案】A。解析:现代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两种。

7.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

A.学年总结和学期总结

B.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C.班级总结和教学总结

D.学习总结和活动总结

【答案】B。解析:班主任工作总结,是对整个班主任工作过程、状况和结局作出全面的、恰如其分的评估,进行质的评议和量的估计。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一般在学期学年末进行。

8.灵感现象是()的结果。

A.直觉思维

B.综合思维

C.聚合思维

D.分析思维

【答案】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

9.义务教育具有明显的()

A.时代性

B.经济性

C.强制性

D.创新性

【答案】C。解析: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制定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故它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10.“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启发性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体现了直观性原则。考生需注意区分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与直观性原则的内涵。

11.信息由短时记忆转入长时记忆的条件是()

A.思维

B.想象

C.注意

D.复述

【答案】D。解析:如果通过内部言语形式默默地复述,可以使即将消失的微弱信息重新强化,变得清晰、稳定,再经精细复述可转入长时记忆中加以保持。那些未经复述的信息或超容量的信息则随时间的流逝而自然衰退被遗忘。因此,复述是使短时记忆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的关键。

12.当一个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拒绝相信此事,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是防御机制中的()

A.压抑

B.否认

C.文饰

D.代偿

【答案】B。解析:有意或无意地拒绝承认那些不愉快的现实,似乎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以此减少心灵上的痛苦。这种自我防御机制称为否认。

13.“人实际上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是人,教育在于使年轻一代系统地社会化。”这句话体现了()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教育社会化

D.实质教育论

【答案】B。解析:题干的描述出自涂尔干,体现了社会本位论的教育目的观。

14.“儿童中心主义”违背了()

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B.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D.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答案】D。解析: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的成长,因此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整个教育过程要围绕儿童转,这违背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15.在限定时间内产生大量的观念,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A.灵活性

B.独创性

C.发散性

D.流畅性

【答案】D。解析: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

16.人格的()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A.独特性

B.稳定性

C.整合性

D.功能性

【答案】C。解析:人格的整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17.下列关于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学科中心课程论包括结构主义课程理论、要素主义课程理论和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B.要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巴格莱,结构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永恒主义课程理论 的代表人物是赫钦斯

C.永恒主义教育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D.结构主义课程理论与活动课程理论存在着本质的差别

【答案】C。解析:要素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出现的与进步主义教育相对立的教育思想流派,又称传统主义教育、保守主义教育。

18.德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屡教不改”的现象,这说明()

A.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答案】D。解析:略。

19.分析问题找出主要矛盾的过程属于问题解决的()阶段。

A.发现问题

B.理解问题

C.提出假设

D.验证假设

【答案】B。解析:题干描述的是问题解决的理解问题(明确问题)的阶段,理解问题就是把握问题的性质和关键信息,摒弃无关因素,并在头脑中形成有关问题的初步印象,即形成问题的表征。

20.心理评估的对象是()

A.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表现

B.学生的异常心理

C.学生的异常行为

D.学生的心理状态

【答案】A。解析:心理评估是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

二、辨析题

1.讲授法是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注入式是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启发式则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指导他们自己去学习的方法。如果一位教师能够用启发式的思想去使用讲授法,那么题干的结论就是不成立的。因此,不能单纯地说某一种方法是注入式还是启发式的,这取决于教师是怎么使用这种方法的。

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

【答案】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广义的教育可能是无组织的、自发的或零散的,也可能是有组织的、自觉的或系统的。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3.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对事物的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答案】这种说法是正确的。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觉也就越完整、精确。

4.品德的形成是一个由内到外的转化过程。

【答案】这种锐法是不正确的。品德的形成是一个从外到内的转化过程,是社会规范的接受和内化,大致经历三个阶段。依从即表面上接受规范,按照规范的要求来行动,但对规范的必要性或根据缺乏认识,甚至有抵触情绪。它是规范内化的初级阶段,是品德建立的开端。认同即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规范,并试图与之保持一致。内化是指在思想观点上与社会规范及其价值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此时,稳定的品德形成。

三、简答题

1.简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班主任工作的内容有哪些?

【参考答案】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主要有:(1)了解和研究学生;(2)有效地组织和培养优秀班集体;(3)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4)学习指导、学习活动管理和生活指导、生活管理;(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和指导课余生活;(6)建立学生档案;(7)操行评定;(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9)个别教育工作;(10)班会活动的组织;(11)偶发事件的处理。

3.简述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

【参考答案】

一般人心理健康的标准:(1)智力正常;(2)情绪适中;(3)意志健全;(4)人格统一;(5)人际关系和谐;(6)与社会协调一致;(7)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4.简述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

【参考答案】

对学习材料的复习,从时间分配上来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分散复习(即每次时间短、次数多),一种是集中复习(即每次时间长、次数少)。研究表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因为分散复习可降低疲劳感,减少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进行分散复习,而不要等到考前集中算“总账”。

(1)复习要及时;

(2)识记与尝试回忆交替进行;

(3)复习过程要尽量多样化;

(4)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5)注意用脑卫生。

四、材料分析题

1.韩国人十分重视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强调“坐而言不如起而行”,通过设置“道德训练教室”,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仅礼节教育方面就具体包括:

(1)个人生活礼节,如坐、立、走的姿势,与人谈话时的语调、眼神及面部表情,接递物品时的举止;

(2)家庭生活礼节,如对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亲戚邻里的礼节;

(3)学校生活礼节,如对老师、前辈、同窗的礼节,上学、放学时的见面礼、告别礼;

(4)社会生活的礼节,如在社会交往中的鞠躬礼、举手礼、注目礼、对拜礼以及各种称谓;

(5)国家生活礼节,如国旗、国歌的礼节等。

谈谈阅读这段材料之后,你认为对我国如何抓好中小学生道德行为教育有哪些启示?

【参考答案】

(1)韩国养成教育的做法应给予肯定,德育要重视良好行为习惯的训练。

(2)品德行为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是实现品德认识、情感以及由品德需要产生的品德动机的行为定向及外部表现。

(3)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这就要求我国加强对学生德育行为的训练,注重运用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知行统一。

(4)材料给我们的启示如下:进行德育应从日常行为规范抓起,从实际出发,要重视训练和强化。这样才不会导致德育与实际的脱节。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特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 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

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参考答案】

(1)不正确。他将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这样他就对自己的行为不用负责,因此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成绩也不会提高,甚至会越来越差。

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一定可以获得成功。

(3)有助于教师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其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也会产生一定的作用。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经常将失败归为能力不足,将成功归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此以往,成为一种习惯,就会演变为一种习得无助感。

第三篇: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卷(12)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016教师资格《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冲刺卷(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心理健康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

A.社会适应能力

B.社会化人格

C.精神面貌

D.精神状态

2.布卢姆将认知目标按智力水平由低到高分为哪六个层次?()

A.知识、运用、领会、分析、综合、评价

B.知识、领会、运用、综合、分析、评价

C.知识、领会、分析、运用、综合、评价

D.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3.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是()。

A.人和动物的学习

B.人类的学习

C.学生的学习

D.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4.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5.班主任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这项工作是()。

A.建立学生档案

B.操行评定

C.班主任工作计划

D.班主任工作总结

6.一个学习材料中间的项目比两端的项目学得慢、记得差,这支持了哪种遗忘的理论?(A.痕迹衰退说

B.干扰说

C.动机说

D.抑制说

7.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

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

D.强迫恐惧

8.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是()。

A.国家课程

B.显在课程

C.核心课程

D.学科课程

9.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

A.信息加工

B.智力活动)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C.信息输入

D.心理变化

10.有些课程主要包含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语法等),如果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尽快地掌握这种知识和技能,则宜于采用()。

A.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

B.师生互动策略

C.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学习

D.合作学习策略

11.“鹤立鸡群”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这是由于()所引起的。

A.刺激物的强度

B.人的自身状态

C.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D.刺激物的新异性

12.“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

A.思维的概括性

B.思维的灵活性

C.思维的间接性

D.思维的直觉性

13.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属于情绪情感中的(A.美感

B.心境

C.道德感

D.理智感

14.概念同化的典型方式是()。)。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A.有意义学习

B.发现学习

C.机械学习

D.接受学习

15.“浪子回头金不换”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A.稳定性

B.整体性

C.社会性

D.可变性

16.形成守恒概念,出现了零散的可逆运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7.“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反映了下列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

A.遗传

B.身体素质

C.教育

D.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18.现代教育制度的核心部分是()。

A.各级各类教育机构

B.教育思想

C.教育管理制度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D.学制

19.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一般()。

A.不容易矫正

B.容易矫正

C.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D.属于性心理障碍

20.不属于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的是()。

A.发展性咨询与辅导

B.心理治疗

C.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D.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21.人们对自已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22.想象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因此它是超现实的。

23.焦虑情绪对学习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

24.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

25.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26.简述精细加工策略中常用的记忆术。

27.上好一堂课的要求是什么?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28.简述增进心理健康的方法。

29.简述心理毕生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30.材料

初三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后来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小考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 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一百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的小孩怎么会功课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 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坐了十分钟后,我对老师说我不会 做。

下一堂课开始,她当着全班同学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然后在我的眼睛 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凉凉而已。”画完后老师又对我说,“你转过身去让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 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我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下课后,老师命令我到学校里走一圈。教室外面挤着很多同学,他们看着我奇怪的样子 都哈哈大笑。

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以上材料中的数学教师违反了哪几条德育原则?请做具体分析。

31.材料

某初中班有两位同学,甲常常表现为:温柔,和顺,对事物观察敏锐,反应敏感,体验深刻,想象丰富,在活动中不敢表现自己,做事小心谨慎,课堂表 现很守纪律。而乙表现为:动作迅速,精力充沛,热情洋溢,爱发脾气,情绪产生快而强,难以自制,理解问题常比别人快,活泼直率,粗心大意,坚持己见。

问题:请你根据甲、乙表现出来的特征判断他们的气质类型,然后提出针对性的教育措施。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力、积极的内心体验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心理健康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无心理疾病;二是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点拨】如今,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历年考试中,心理健康这一知识点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考生应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强迫症、网络成瘾等。

2.D【解析】布卢姆将认知目标按智力水平由低到高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3.C【解析】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4.A【解析】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5.B【解析】操行评定是以教育目的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守则为基本依据,对学生一个学期(或一学年)内在学习、劳动、生活、品行等方面的表现进行小结与评价。

6.B【解析】干扰说认为,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一旦排除了干扰,记忆就可以恢复。在保持期间,如果没有其他信息进入记忆系统,则原有的信息不会遗忘。

【点拨】许多心理学家对:为什么会发生遗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关遗忘的理论。主要包括痕迹衰退说、干扰说、同化说、动机说。考生需要注意的 是,上述每一种理论都能解释遗忘的部分现象,但不能解释所有的现象。因此,对于遗忘的原因,应当把上述几种理论综合起来加以解释。

7.B【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 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强迫洗手、强迫计数、反复检查(如门是否上锁)、强迫性仪式动作是生活中常见的强迫症状。

【点拨】强迫症是青少年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经常以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的形式出现,最常考查的内容是强迫症的含义: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 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考生不仅要能够区分强迫症与其他心理问题,而且要 能够区分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8.A【解析】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包括了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国家课程是指自上而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9.D【解析】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学活动中学生学习的实质是内在的心理变化。

10.A【解析】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策略属于传统的教学策略,它可以使学生尽快地掌握高度有结构的知识和技能。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11.D【解析】无意注意是那些不需要付出意志的努力而获得的注意,刺激的新异性很容易引起无意注意,而“鹤立鸡群”中的“鹤”正是新颖的刺激。

12.C【解析】思维具有间接性,它总是通过某种中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是指通过月晕和础石来观察天气变化,正是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

【点拨】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通过对思维概念的分析,可知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种特征。其 中,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它总是通过某种中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13.C【解析】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在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是个人根据社会道德准则评价自己或别人行为时所产生的情感,是一种高级形式的社会情感。爱国主义情感、集体荣誉感、同志友谊感都属于道德感。

14.D【解析】概念同化是概念学习的一种形式,指用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呈现一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理解新概念,它的典型方式是接受学习。

15.D【解析】“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意思是做了错事的人如果能够改正错误,是很珍贵的行为和品质,这说明了人的个性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具有可变性的。

16.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从7岁到l2岁,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17.C【解析】“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的意思是干、越、夷、貉这四个地方的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8.D【解析】教育制度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 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学校教育制度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是国民教育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一个国家国民教育制度的实质。

【点拨】学制的相关知识在历年考试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考生应该掌握学制的概念,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学制和分支型学制),壬寅学制、癸卯学制(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现代教育制度发展的趋势(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教育、从非正规教育到正规教育)。

19.C【解析】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的不良适应,如过度****、迷恋黄色书刊、早恋、不当性游戏、轻度性别认同困难等,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20.B【解析】学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主要内容是:发展性咨询与辅导、适应问题的咨询与辅导、学习心理问题的咨询与辅导。

21.D【解析】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二、辨析题

22.错误【答案要点】想象虽然可以创造出现实中尚未存在或不可能存在的新形象,但它是对人脑中储存的表象进行改造加工的结果。无论想象如何新颖,其内容依然来源于客观现实。因此,想象不可能是超现实的。

23.错误【答案要点】高度的焦虑会干扰、阻碍学习活动,但焦虑不足也会使人不够兴奋、无法集中注意力,从而影响学习。因此,焦虑对学习并不是只有干扰和阻碍作用,适度的焦虑对学习的正常进行是必要的。

24.错误【答案要点】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随意对待学生。学生是权利的主体,具有受教育权和人身权。无论何时,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真诚地对待学生,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

【点拨】通过阅读题干中的字眼“随意”即可判断此题的对错。作答辨析题最重要的是“析”,针对此题,考生要根据所掌握的知识围绕题干做出论述、进行分析,说明教师不可随意对待学生的原因。

25.正确【答案要点】教师对成长中的儿童和青少年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但这种精神上的、道德上的影响并不是靠说教就能产生的,而是通过 精神的感染、道德的潜移默化而产生的。同样,学生不仅对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水平做出反应,对教师的道德水平、精神风貌更会做出反应,用各种形式表达他们 的评价和态度,这也会对教师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常用的记忆术有以下几种:(1)位置记忆法;(2)缩简和编歌诀;(3)谐音联想法;(4)关键词法;(5)视觉联想;(6)语义联想。

27.【答案要点】(1)目标明确。教师上课时应该明白这堂课要使学生掌握一些什么知识和技能,养成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要有怎样的态度,要学会什么方法等。

(2)内容正确。教师教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确凿的、符合逻辑的,教师教学技能或行为要符合规范,并且要求学生做出的反应同样是正确的,如果不正确,要及时加以纠正。

(3)方法得当。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择较佳的方法进行教学,力求使教学取得较好的效果。

(4)表达清晰。教师上课要坚持用普通话,声音要响亮,言语表达的速度要适合学生可接受程度,语言要流畅、生动、明白易懂;板书要规范、准确、清楚。

(5)组织严密。课的进程要次序分明、有条不紊,进行紧凑,不同任务变换时过渡自然,课堂秩序良好。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6)气氛热烈。课应该自始至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注意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局面。

【点拨】本题属于识记型题目。在记忆时,考生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表达、组织、气氛六个方面进行记忆。而其中的具体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填充。

28.【答案要点】在平常的生活、学习中,每个人都要注意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要能够做到:

(1)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调整心态,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

(2)开发潜能,培养爱好,提高工作与生活的质量

(3)激发非智力因素,尝试创造性的学习和工作。

(4)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5)增强自我意识,培养自我评价能力。

(6)家庭、学校、社会等应该通过建立心理健康保健网络,增设心理健康专业机构等方法,增进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患,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29.【答案要点】(1)人的发展,除了身体在生物意义上的发育、成熟以外,还包括心理的成熟与发展。人的行为变化过程贯穿于从胎儿期到死亡的一生中,行为变化过程反映了个人的不同行为表现增强和减退的情况。

(2)人的发展具有多维性和多向性,发展的方向也应以发展内容的种类不同而有所不同。

(3)发展由获得和丧失组成,是一个有序变化的过程,并非仅仅意味着增长。

(4)心理发展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和可塑性,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形式。

(5)心理发展受多种因素影响,个体的发展是年龄阶段、历史阶段和非规范事件等多种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1)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人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当学生的情况与往常不同时,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去了解原因,而不能怀疑学生,故意为难学生。

(2)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 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自身的品德。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进行批评教育是必要的,但是应该 尊重学生,注意批评的方式。

上大学,就上中国大学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3)该教师的做法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 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初中生的年龄特征是,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却还不成熟,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因此,教师应该平等地 对待每一名学生。

31.【答案要点】(1)甲属于气质类型中的抑郁质。抑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弱型,其体验情绪的方式较少,稳定的情感产生也慢,但对情感的体验深刻、有力、持久,具有高度的情绪易感性。甲的种种表现符合抑郁质的特点。

乙属于气质类型中的胆汁质。胆汁质的人神经类型属于不可遏制型,他们的神经活动过程较强,但不平衡,常常是兴奋多于抑制,因此表现出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等特征。乙的表现符合胆汁质的特点。

(2)对甲的教育:多进行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激发他的自信;引导他积极参加各种活动,提高与人交往的能力;帮助他克服迟缓、忧闷的消极情绪。

对乙的教育:帮助他克服粗暴、狂妄自大等不良性格;培养意志力、自控力、冷静、细心等品质;在教育时,要求要严格一些,适当进行批评,但也要防止产生对立情绪。

【点拨】在材料分析题中,如果考查到气质类型,通常出题的形式是:给出学生的表现,让考生判断其是何种气质类型。公认的气质类型分为四种,每一 种都有其独特的外部行为表现:(1)胆汁质。情绪体验强烈,思维灵活,精力旺盛,勇敢果断,鲁莽冒失,感情用事,刚愎自用。(2)多血质。情感丰富,思维 敏捷,活泼好动,善于交往,适应力强,缺乏耐心,见异思迁。(3)黏液质。情绪平稳,安静稳重,沉默寡言,自制力强,缺乏生气,行动迟缓。(4)抑郁质。情绪体验深刻,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软弱胆小,优柔寡断。本文来源于中国大学网

第四篇: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模版)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一)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系统地论述教学理论的专著是()。

A 中国古代的学记

B 古印度的吠陀

C 柏拉图的理想国

D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

2、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A 白板说

B 做中学

C 儿童中心主义

D 实质教育

3、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文化

D 政治经济制度

4、就儿童发展整体而言,生理的成熟先于心理的成熟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A 顺序性

B 不平衡性

C 个别差异性

D 阶段性

5、教育的直接目的是()。

A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

B 培育“四有”新人

C 促进社会的发展

D 培养人的生存能力

6、()是教育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教育活动的最后归宿。A 教育目的B 教育媒介

C 教育理论

D 教书方法

7、教育改革的核心是()。

A 内容改革

B 方法改革

C 课程改革

D 途径改革

8、“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 直观性原则

B 启发性原则

C 循序渐进原则

D 巩固性原则

9、教师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向学生做示范性试验,使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从而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方法,叫做()。A 观察法

B 实验法

C 演示法

D 练习法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

B 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C 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和方法的矛盾

D 社会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11、“马是动物”、“椅子是家具”、“鸟有羽毛,有翅膀”这是说明儿童概括发展的水平处于()。A 直观形象水平

B 形象—抽象水平

C 本质抽象水平

D 具体形象水平

12、先行组织者教学技术的提出者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A 斯金纳

B 布鲁纳 C 奥苏泊尔

D 桑代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A 自我期待感

B 自我归因感

C 自我预期感

D 自我效能感

14、学过高等数学后有利于初等数学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属于()。A 顺向正迁移

B 逆向正迁移

C 顺向负迁移

D 逆向负迁移

15、学习一种新材料时运用联想假借意义,对记忆有帮助的这种方法称为()。A 语义联想

B 视觉想象

C 关键词法

D 谐音联想法

二、辨析题

1、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才能。

2、学生掌握的知识越多,智力发展水平就越高。

3、处罚法能消除不良行为,强化法能培养新的适应行为。因此,二者结合使用会更有效。

4、学习动机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果的唯一条件。

三、简答题

1、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3、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4、简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5、简述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

四、材料分析题

1、十六大报告在论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中明确指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试述终身教育的基本思想。

2、李华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学生,他的最大缺点就是贪玩,学习不用功。每次考试他都有侥幸心理,希望能够靠运气过关。这次期末考试他考得不理想,他认为这次是自己的运气太差了。请运用韦纳的归因理论来分析:

1、他的这种归因是否正确?这种归因对他以后的学习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2、如不正确,正确的归因应是怎样的?

3、对教师来讲,正确掌握归因理论有何意义?

第五篇:2015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6

2015教师资格国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重

点突破卷及答案

(六)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

1.认为人出生后心灵是一块白板,一切知识是建立在由外部而来的感官经验上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斯宾塞 D.夸美纽斯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A.四书五经 B.六艺 C.自然科学 D.生产技能

3.俗语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明儿童身心发展具有()。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4.李老师是二班的班主任,每次他上课或在场时,学生一个个规规矩矩的;等他一走开,纪律明显涣散。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A.专制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AB两种类型

5.素质教育是以()为重点的教育。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6.欧洲中世纪教育、法西斯教育、军国主义教育等,不仅扼杀了人的个性发展,而且也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这体现了教育的()。

A.个体发展功能 B.社会发展功能 C.正向功能 D.负向功能

7.在教材编写过程中,课程内容前后反复出现,且后面内容是对前面内容的扩展和深化,这种教材编排方式是()。

A.直线式 B.螺旋式 C.分科式 D.综合式

8.在某次测验中,高水平学生得到了高分,低水平学生得到了低分,说明该测验的哪种质量指标高?()A.效度 B.信度 C.区分度 D.难度

9.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A.班级式授课 B.分层教学 C.小组合作学习D.小班教学

10.“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符合的教育原则是()。A.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理论联系实际 D.启发性

11.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考上大学,就会增强自己考上大学的信心。这种自我效能感源自()。

A.个体自己成功和失败的经验 B.替代性经验 C.言语说服 D.情绪唤起

1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尽可能想出更多的解题思路。这种教学方式是为了训练学生的()。

A.发散思维 B.形象思维 C.抽象思维 D.直觉思维

13.当一个人外表充满魅力时,那么他(她)的其他同外表无关的特征,也会得到更好的评价。这个是印象形成中的()。

A.晕轮效应 B.近因效应 C.首因效应 D.投射效应

14.张老师讲课时,迟到的小明突然推门而入,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他,学生的这种心理活动属于()。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注意 D.有意注意

15.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

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并列结合学习D.归属学习

16.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这是()情绪理论。

A.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 B.坎农一巴德学说 C.詹姆士一兰格理论 D.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

17.想治好病又怕动手术,属于一种()冲突。A.双趋式 B.双避式 C.趋避式 D.多重趋避

18.李红学习了英语语法后,加深了对以前学过的中文语法的理解,这种现象属于()。

A.负向迁移 B.垂直迁移 C.顺向迁移 D.逆向迁移

19.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

A.说服法 B.陶冶法 C.实际锻炼法 D.品德评价法

20.小明写了保证书,决心做到上课不再迟到。可是冬天天一冷,小明迟迟不肯钻出被窝,以致又迟到了。因此,对小明的教育应从提高其()水平人手。

A.道德意志 B.道德认识 C.道德情感 D.道德行为

21.具有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的的教育活动是()。A.个别教学 B.复式教学 C.班级授课制 D.课外活动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22.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更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

23.讲授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法。

24.儿童对勇敢和冒险不能分辨主要是他们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比较低的缘故。25.认知策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及调控。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26.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总目标。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28.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29.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角色。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l8分,共36分)30.材料:

甲同学活泼好动、能说会道、反应灵活、爱好交际,他上课时爱搞小动作、不注意听讲。乙同学安静稳重、沉默寡言、喜欢沉思、情绪不易外露、自制力强、不好交际,他上课时不爱发言,学习不主动。

问题:甲、乙同学分别是什么气质类型?面对二者的不同表现,作为教师,如何使他们扬长避短?

31.材料:

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学生杨朗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生,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优点,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的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到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哪些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洛克的“白板说”。2.【答案】B。

3.【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人心不同,各如其面”是指人的内心不同就像他们的面貌不同一样,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故选D。

4.【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二班同学在老师“在与不在”时表现不一,说明李老师的领导方式倾向于专制型,致使学生对领导的依赖性较强。

5.【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素质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故选B。

6.【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按教育作用的性质可以将教育功能划分为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上述体现的是教育的负面作用,即教育的负向功能。

7.【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教科书的编排形式通常有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螺旋式教科书结构,就是把同一课题内容按深度、广度的不同层次安排在教科书的不同阶段重复出现,使得每一次重复都将原有的知识、方法、经验进一步加深拓广,逐级深化。故选B。

8.【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测验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故选C。

9.【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班级式授课。故选A。

10.【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是学记中的句子,指施教者杂乱无章施教而不按顺序进行,打乱了章法,就不可收拾了,它符合的教育原则是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故选A。

11.【答案】B。中公教育解析:根据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可以通过一种替代性强化即他人的经验来增强学习倾向,故选B。

12.【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13.【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当一个人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其他特征作相似判断,这就是晕轮效应,也称为光环效应。题目中由外表充满魅力得出别的特征也有更好的评价属于晕轮效应。14.【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就能维持的注意。这种注意是自发产生的。正在听课的同学对于迟到的小明产生的自发的注意.属于无意注意。

15.【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上位学习是指新概念、新命题具有较广的包容面或较高的概括水平,这时,新知识通过把一系列已有观念包含于其下而获得意义,新学习的内容便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产生了一种上位关系。儿童在知道“芹菜”“萝卜”和“土豆”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上位学习。

16.【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本题考查对情绪理论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和丹麦心理学兰格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基本相同的情绪理论观点,人们称之为詹姆士一兰格理论。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17.【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两种动机,因能满足需要希望趋近它,又因它构成了对自己的威胁又想避开它,抉择时所引起的冲突即趋避式冲突。想要治好病是“趋”,怕动手术是“避”。故本题选C。

18.【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逆向迁移是指后面学习的内容对先前学习的内容产生的影响。新近学习的是英语语法,之前学过的中文语法,新近学习对之前的学习产生了影响,属于逆向迁移。

19.【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品德评价法是指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故选D。

20.【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道德结构包含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小明经常迟到,是因为意志薄弱,因而需要从提高道德意志人手。

21.【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课外活动是指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校组织指导或由校外教育机关组织指导的,用以补充课堂教学,实现教育方针要求的一种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辨析题 22.【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错误的。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个体主观能动性。故根据题干中描述的情况就认为后天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是有失偏颇的。印染工的较强的辨色能力是其发挥主观能动性参加社会实践劳动而形成的结果。

23.【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错误的。讲授法并不等同于“注入式”教学法。(1)注人式也叫“填鸭式”或“满堂灌”,是指教师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成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死记硬背。

(2)讲授法分为“注入式”讲授和“启发式”讲授两种。由于讲授法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不易发挥学生的积极和主动性,容易形成“注入式”教学。但正确运用讲授法同样可以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

24.【答案要点】

此观点是正确的。儿童不能分辨勇敢和冒险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意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

25.【答案要点】

此说法错误。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及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认知和控制。元认知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一是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二是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而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三、简答题 26.【答案要点】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7.【答案要点】

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28.【答案要点】(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29.【答案要点】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2)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3)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四、材料分析题 30.【答案要点】

(1)甲是多血质,乙是黏液质;(2)对不同气质类型的学生应区别对待:

教师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适当地给予较多的活动与任务,并使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育,要求他们养成踏实(不轻率)、专一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对于粘液质的学生进行教育要更加耐心,容许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考虑问题和作出反应。

31.【答案要点】

(1)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了疏导原则。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2)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遵循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陈老师正确认识和评价了杨朗的优点,并鼓励他去参军,使他树立了自信心。

下载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16章(美工版2012.8.21).ppt.Convertorword格式文档
下载ok甘利婷-教师资格-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精讲班-第16章(美工版2012.8.21).ppt.Convertor.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