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看 见 人文讲坛
看 见
人文讲坛 新闻 陈伟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我是陈伟,目前是阳逻名气不太明显的半个媒体人,我之所以没有走出茅庐,是因为没有人来三顾,三顾茅庐嘛!其实我挺有眼光的,因此来了人文讲坛这个地方,而现在,我发现你们比我更有眼光,因为你们提供了这个地方听我演讲。既然是谈看见,那自然是用眼去看了,虽然我眼睛有点小吧,但睫毛短啊,也没有近视。
谈及看见,大多数人会想到柴静,柴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告诉你,她是一个很牛的人,但和我相比,我毕竟没有她厉害,那时她也就20来岁吧,就已经在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可我呢还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挣扎着,于是,我真的发现了,她确实比我牛。2000年左右,她被陈虻挖到央视,不得不说一下,陈虻和我最大的相同点就是,我们都姓“陈”,本想让他把我也挖进去,后来我才发现他已经死掉了,可我还想多活几十年。就在这些天,我特意在读柴静的《看见》,希望我也能从中看见什么。她说,做新闻最应该关心的是“人”,我默许她的观点,不然我就只得去关心不是人的东西了。文中提到,“人”常常无意识的被概念化,被模式化,也正因为如此,很多人总是看不见他人,对自己也熟视无睹。要想“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对,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可是我们呢,经常从朦胧中睁开眼睛,因为我们总是睡不醒,所以看见的也就只是朦胧。沉睡呵,沉睡呵,不在沉睡中做梦,就在沉睡中说梦话。所以,我确实有讲一讲看见的必要了。
看到这么多男的和女的,我心情很激动,所以有点胡言乱语,语无伦次,五音不全,还请见谅。今天我就说两个方面:看我和我看。
(一)看我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学会了从别人眼中看自己,别人说我好我就高兴,别人说我不好我就翻脸。其实,我也有这个毛病,别人说我好,我就深信不疑,别人说我不好,我就深疑不信,比如我问各位,我酷吗?我高吗?我富吗?往往台上一句真理,台下一片死寂或是哗然.没错,我们应该从别人眼中看自己,但不要成为别人眼中的奴隶,我们也应该从自己眼中看别人,但不要让别人成为自己眼中的奴隶,毕竟,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那就是目中无人。我们的祖先确实有着高贵的血统,并且这种高贵正在由我们继承着,那只有一个字:脸。人活一世,苦也好,累也好,风里来,雨里去,到底是为了什么?为的就是让世人高看我们一眼,让我们有存在感,我们正在为自己打造一张脸谱,这张脸谱上可以有良心,道德,责任„当然也可能有虚伪,狡诈,险恶„这样的脸谱,我需要,你也需要。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应该认识自己,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个定位,不要以为带上了脸谱就不是人了。(区别一下,脸谱和面具是不同的两个概念)碰巧,在前几天,就有人说我趾高气昂,我就纳闷了,要是我趾高,我早就踩扁他了,要是我气昂,我早就把他吹上天了,要是我打得过他,我早就和他翻脸了,于是我就用网上的话在心里骂他,“不要说我高傲,我只是不想与禽兽打交道”,完了之后,觉得挺舒坦的,再过了几天,我问他,现在你怎么看?结果他沉默了,然后我笑了。想嘲我的人太多,于是我便自嘲,这是智慧;想杀我的人太多,我就自杀,这是愚蠢。总有那么些人,爱故意气你,所以千万不要和自己过不去,面对侮辱和质疑,不需要愤怒,不需要还击,只需要蔑视。一切无愧于心,这就是最好的安慰。
(二)我看
每个人都在窗前看这个世界,有些人看见的是镜子,有些人伸手不见五指,有些人怪这个世界纷纭万千,有些人怪这个世界如人心善变,但唯独是没有怪自己装作没看见的。我们要从看我的角度向我看的角度转化,有人总是习惯看我,而不是我看,正如我们习惯被动而不习惯主动一样。或许我们看见的是污秽、是无奈、是困顿,它也许会使人心情变糟、使人摊上麻烦、使人迷失道路,又或许我们看见的是见不得光的,是黑暗的,是腐朽的,它也许让我们置身与险境,但与不看相比,看总是一种幸福,从大悲大喜中可以看见自我,从大起大落中可以看清朋友,从大祸大福中可以看见得失,从大善大恶中可以看见人心„,看见确实要比看不见要高明的多,所以,趁着我们还可以看见的时候就看够。
我看,看你看他看社会,我看,看事看物看人情。但是千万不要被看到的不完美而扼杀了存在的美,以致对美产生质疑。其实世界不是缺少美,也不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是美在你面前,你却不愿或是不敢睁眼。试问,多少个美的画面从眼皮底下溜走,多少美的人和事在眸子里沉睡,冬夏百转,我们看见了什么?社会百态,我们又发现了什么?其实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到处都有美好和真实,并不是哪里都有下流和虚假,它们是美没错,可是很多人心甘情愿地做了“盲人”。但是有一类人是睁了眼睛的,只不过他们习惯盯着红色票子,也有一类人是睁了眼的,他们见不得别人的好而红眼,难道就不怕近视么?
看见,就是保持对不同现象的警惕,并保持自己的独立见解,就是不断怀疑、不断摧毁、不断重建,为的是避免成为偏见的附庸,或者说,避免煽动各种偏见互殴,从而从中取得平衡,以探寻出真相,这就是看见。
我们看了将近20年,不要因为看的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去看,这也是看见。
第二篇:人文讲坛介绍
人 文 讲 坛
主办单位:共青团湖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湖南农业大学学生会
一、人文讲坛简介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易经》
为了大力推进湖南农业大学学生文化活动的建设,丰富广大同学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形成全校文化建设标志性的品牌项目,构筑面向服务大众的思想主阵地,湖南农业大学特别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文化活动——人文讲坛。自1998年创办人文讲坛以来,我校人文讲坛走过了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日渐成熟、越办越好的八年艰辛历程,目前已经进行了293期。该活动举办之初是为了提高我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内心修养,后来逐步发展成为囊括政治社会动态、经济管理漫谈、艺术文化综论和科技发明历程等诸多方面的综合性文化品牌活动。一路走来,学子青睐,四方赞誉;一路走来,硕果累累,弦歌不断。十五年来,我们本着汇聚学者大师、传播科学思想、锤塑人文精神、弘扬民族文化、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明德、亲民、至善”的莘莘学子和社会栋梁的宗旨,筑巢引凤,邀请学者名流,开坛论道;十五年来一大批专家学者、社会名流应邀莅临,开坛讲学。其中既有学识渊博的学术泰斗,又有思想敏锐的青年才俊。他们跨越时空,相聚于浏阳河畔,各抒已见,传经授道,为农大学子奉献着美好的精神食粮。思想与文明在这里碰撞,人文与科学在这里交融。一个个难忘的镜头,成为校园里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场场人文精神“大餐”,让青年学子流连忘返;一次次与名师的对话,更使他们受益终身。人文讲坛——如坐春风,片片绿洲!
二、人文讲坛总体方案
一、创办宗旨
以“绿化人文精神”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校园文化建设总战略为重点,以坚持文化精神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弘扬校园文化、打好坚实基础,充实校园文化建设阵地,不断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为目标,以推进我校学生满足广大学生多层次、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己任,以坚持用科学之理说服人、艺术之美感染人,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特色。将《人文讲坛》创办成覆盖全国高校标志性、公益性的文化品牌项目,集中体现当代大学生的文化风采和文化底蕴。
二、内容设计
在人文讲坛的统一品牌下,内容初步设计为两大系列,其中,社会教育系列为讲坛的主体板块,学术文化系列为讲坛的高端部分。
(一)社会教育系列
1、世情,国情,大学现情;
2、形式政策和社会热点;
3、人生发展和道德成长;
4、教育和管理;
5、历史文化;
6、经济金融;
7、法律知识;
8、艺术鉴赏;
9、国防知识;
10、健康养生;
11、体育文化;
12、企业文化。
(二)学术文化、经典艺术系列
13、学术热点类(重大学术成果、学术思潮以及文化学术流派中研究热点的深度评论);
14、走近大师类(著名学者、国内外知名人士和一流学者的交流演讲);
15、战略咨询类(全球性宏观发展趋势和各类重大决策的战略背景分析);
16、经典艺术类(著名艺术家、国内为和湖南著名艺术家,普及中外经典艺术的演讲、现场表演或演示)。
三、运作机制
(一)讲坛设置序列化
形成逐步整合现有校级各类“讲坛”、“讲座”。讲坛举办点必须具备相应的软件、硬件条件,应允赞助商或者其他学校或者外来事业单位加盟协办。但承办方必须是校团委学生会。
(二)品牌形象标识化
统一配发给工作人员《人文讲坛》工作证,规范讲坛标识。形成人文讲坛的统一形象,工作人员需在会场上统一着装。人文讲坛地点:八教圆形会议厅。
(三)讲坛管理网络化
人文讲坛举办点将实行初步的计算机管理,讲座信息、选题发表、听众信息管理、统一数据反馈、讲坛动态交流等均实行网络互动。
(四)讲座选题菜单化
定期分析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和学生知识需求,不断更新和充实讲座内容。人文讲坛各类讲座的选题题库实行菜单化发布,通过调查了解学生们的意见,并有针对性地邀请嘉宾。
(五)听众组织
每期活动前,定点派票。有意向的同学可以前来免费索票,参与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第三篇:《看见》摘录
1.人们声称的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白岩松
2.《卡桑德拉大桥》里头的感觉,火车正往危险的地方开,车里的人耳边咣咣响——外面有人正把窗户钉死。
3.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
4.你们要争独立,不要争自由。——胡适
你们要争自由,自由是针对外面束缚而言的,独立是你们自己的事,给你自由而不独立,仍是奴隶。独立要不盲从,不受欺骗,不依赖门户,这就是独立的精神。
5.某记者:在意识当中我们所拍的片子就是要歌颂一个人物,对这个人物有利的要描写,对这个人物所谓不利的就要免去,这是一种观念,一种意识。陈虻:谁给你的?
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我们通常说的他是个好人或者说他是个十恶不赦的大坏人,都是就某一方面而言的,也就是片面的,而新闻报道要引导主流价值观,要做出一个主题,所以会自然地忽略坏的一方面,我不知道新闻报道应该怎么做。但是我们在认识同学、朋友、看新闻时,要有自己的判断,要意识到人是矛盾的。可是,有人会说:照你这么说,什么事情都是两面的,什么人既有好的一方面又有坏的一方面,这纯粹无用。哎,是啊,究竟什么是正确的?。
6.崔永元曾经去日本NHK电视台,密密麻麻的都是中国影像资料,他挑了东北的张学良来看,是九一八三天后张学良三十分钟的演讲:委员长说,两年之内,他不把日本人赶出满洲他就辞职。我们没有这样的资料,我们不了解我们的历史,悲哀的是,我们就算有也不会去关注他。
7.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的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有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习惯。
看看论坛,多么鲜活的例子。每个人都在评论,都在赞美或者贬低,生活中如此。当我们经历很多,思考并理解很多,就会开始变得中性,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发现任何赞美和贬斥都不能代表你、也不能概括他,否则这对你们都是不公平的,或许这样才开始体会人性的复杂、世界的复杂,才不会轻易下结论。NHK的总监不是说么?我们早过了评论的时代,现在需要做的是提供事实的真相,供大家来思考分辨真伪。我觉得,因为这个过程太难,宽容才变成了一种道德。
8.偏见的造成是利益和庇护,也有无知和蒙昧。
9.当我们对某件事的意义和影响争论不休时,都忘了一个最简单、无论如何都没法绕过的问题,真,还是假?
10.她写了非典、汶川地震、唐山地震,灾难的本质就是灾难。那些批评灰色、过誉人性的人,都没有经历过灾难,我也没有。
11.陈虻:你自己有认识事物的坐标系么?
12.不能用到的眼光看任何问题。
13.命运通过失败指出应该走的路——卢安克
我在害怕什么?害怕选择一个行业、一个职位不适合自己,还要换,这就意味着一个失败,意味着在同学和家长面前的丢人,害怕很多东西,可是这样的害怕带来了什么?可是如果你一次就成功了,以后呢?不成熟的事情会很大。况且你还没有去做又在幻想什么?
14.柴静、卢安克我怎么老没办法改变我的弱点?如果那么容易的话,还要漫长的人生干什么呢?
15.强大的人不是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
16.不光是家长,不管是任何人,你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样,这就是错的方式。那么,怎样才是正确的?
17.宽容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感受,人能感受别人的时候,心就变软了,软不是脆弱,是韧性。强大了才能变软。
18.不是谁的错,只是生活本身矛盾密布。
19.评论部:求实 公正平等 前卫
20.陈虻: 你就是个网球,我是个球拍,不管你达到什么高度,记住,我都比你高一厘米。
21.他把陈大会、法拉奇、拉里金的提问抄在小本上,采访前偷换一下问题的内容就直接用。这是一个好的思路啊,挺聪明的,慢慢模仿学习。中国的科技、军事不是一样么,哈哈。
22.陈大会:记者的首要任务是揭示真相。
23.当一个人关心别人的时候,才会忘了自己。
可是,我为什么要忘了自己?
24.人们还能笑的时候,是不容易被打败的。
25.不懂就被糊弄,稳不住。
第四篇:人文讲坛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最终版]
核心价值观的本色与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一个武士碰到一个和尚。武士拦住和尚,很不礼貌地说:“唉,告诉我天堂和地狱的区别”。和尚没理他,继续往前走。武士拔出佩剑再次拦住和尚说:“你对我这么无礼,不怕我杀了你吗?”和尚看了武士一眼,平静地回答:“阿弥陀佛,这就是地狱”。那武士一愣。他虽然有些粗蛮,但悟性挺高,似乎一下子明白了什么,赶忙向和尚道歉并表示感谢。这时候,和尚微微一笑,又说话了:“阿弥陀佛,这就是天堂”!有时候,天堂和地狱只是一念之差。这一念是什么呢?主要是善恶之念、美丑之念。而善于恶、美与丑是两者截然相反的价值理念。当善和美的价值理念落户灵魂的时候,人间就会像天堂,当恶与丑的价值理念困扰人心的时候,人间就会更像地狱。
党的十八大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写进大会报告,并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什么是核心价值观?它有何作用?怎样把“三个倡导”落到实处?……这些问题是本次讲座将要与大家讨论的内容。
一、价值观的本色
(一)价值观是什么?它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从学术角度来看,可以说“价值观念是人们关于某类事物的价值的基本看法、总的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
1、价值观是一种认识和判断事物的价值标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某些事物或对象发表看法,评论他们是否重要、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是否可取、是否真善美、是否符合我们的意愿和原则,简单地说就是对我们是否有用,等等。我们作出这方面评价时所采用的内在的价值标尺,就是价值观。比如,当一个过路的青年义无反顾地跳入池塘去抢救失足落水的儿童时,有人说他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举动很傻;也有人说他很勇敢、很善良,也很美,值得赞扬;还有人不置可否,悄悄躲开不加评论。三种不同的态度或对待方式,就隐含了三种不同的价值观。不管是哪种方式,都是拿外在的事物、对象和行为与自己内心的价值标准作比较,从而得出自己的判断。不管他们站在哪种立场上,都运用了自己内心的个人价值观。
2、价值观是指路的明灯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人们的行为受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指引。著名组织行为学家罗宾斯说过:“价值观通常影响一个人的态度和行为。”通俗地说,价值观就像是指引个人和群体行动的明灯,照亮人们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道路;也像一架天平,是人们用以衡量某种对象、事件、人物或行为的价值是大是小、是对是错的衡器。按照价值观的指引,当面对某种选择时,人们从内心深处就知道该怎样做和不该怎样做,知道 怎样做是合理的怎样做是不合理的。因此,从一个人所持有的价值观,我们就能对他的思想、情操、信仰和行为等做出判断,就能够知道支持他从内心做出决定的那个重要价值支点是什么,知道他信奉什么价值、采用什么样的标准。
(二)价值观的形成。有人可能会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也有人可能会说,“文化即人格”,历史因素和文化因素在价值观形成中起到了支配下的作用;还有人们会把目光投向政治的、经济的或者其他因素,强调它们在价值观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价值观的形成受到遗传和环境两大类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人们价值观的形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家庭的、社会的和学校环境中来自父母、长辈、教师和同辈的生活影响,也有个人所获得知识积累、文化观念和思想启迪,还有来自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思想、政策和机制等因素的影响。一个人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只是某一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会只有少数几种因素在其作用。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会形成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不会轻易改变,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特定的环境下是价值观也是可以改变的,如环境的改变、经验的积累、知识的增长等,尤其是重大的、突发事件的发生。如李连杰在马尔代夫发生的那次惨绝人寰的大海啸中遭遇,促使他重新对人生的价值进行了思考,促成了以后“壹基金”的诞生。
(三)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价值观紧紧地和人及其思想结合在一起,渗透在人们的言语、思想、行为和生存活动之中。特别是人们的生活价值观,基本上是和人们的生活内容结合在一起的,平时人们不经意的日常生活都体现着某种价值理念。
1、语言文字。语言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秦始皇统一了六国,采用了小纂作为统一的字体,实现了文字的统一。
在以后的民族交融中,各地人的语言也慢慢融汇了,慢慢出现和巩固了能体现中国人共同价值观的普通话和方块字。普通话和方块字是经过历史上的方言和字体的慢慢演化而形成的,里面包含着各地人的贡献,包含着他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认知,因此,我们说语言文字体现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生存习惯,体现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国家”二字在 2 中国古文字中所分别蕴涵的意义,即“一个持戈的士兵守卫着一个由人口和土地构成的疆界”和“片瓦屋檐下的猪豕生活的地方”。
从“國”字的解释中,人们知道了国家有疆域,有人口,必须有士兵来守卫疆土,从而获得了一种土地和人口上的认同感,获得了对国的保卫意识和边界意识。从“家”字的解释中,人们知道了家乃是人和家畜共同生活在一片屋檐下,使人产生一种温馨、温暖和祥和的家园感。这种文字中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思想和传统,同时也是中国人关于国和家应该具有的基本价值观。
2、饮食服饰。前不久,有一部反映中国各地饮食和烹调艺术的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A Bite China)在国内外引起强烈的反响。很多看过这部纪录片的人都被片中所介绍的中国人的烹调智慧、中国各地的美食和中国人饮食的背后所包含的生存智慧、生活经验、精湛技艺和价值观念所触动。在中国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美食之中,有着中国人百年来流淌着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饮食如此,服饰也同样如此。旗袍、唐装、中山服;开襟、水袖、大马褂潜藏着风俗习惯与文化追求,也裹挟和包藏着价值观。
3、在建筑景观、哲学思想和文学艺术中同样也展示了人们的价值观。城池、宫殿、庙宇、寺观、佛塔、民居、园林;儒家、道家、佛教;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它们与语言和饮食服饰一样,都是对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某些方面作出的价值思考和价值判断的写照。价值观是抽象的、潜在的,只要留心留意,它就在生活中,就在人们身边,并最终通过人们的言行而表现出来。
二、核心价值观的力量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价值观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代表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观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也是一种文化区别于另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通俗的解释就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价值排序或价值选择中,排在第一位或前几位的价值。
裴多菲有一首著名的价值排序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生命、爱情和自由对任何人都是极为宝贵的核心价值,如果这些核心价值发生矛盾只能从中选择一个最核心价值的时候,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选择。裴多菲选择了自由。
核心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 他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的前言中叙说了一件事:在20世纪9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浏览了加纳和韩国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经济统计数据,惊讶地发现两国当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大致相等,产业结构也十分相近,两国接受的经济援助水平也差不多相等。但30年后,韩国成为一个经济小巨人,而加纳依然落后。为什么两国有这么大的差距?原因有多种。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韩国人珍视节俭、投资、勤奋、教育、组织和纪律等价值观,文化内蕴的价值观是韩国经济实现腾飞的重要推手。
(一)核心价值观的力量首先表现为内在的思想力。“思想力”简言之就是“思想的力量”。有思想才有思想力。思想与思想力不同,思想是人的大脑的思维及其结果。而思想力是思想的一种功能。套用一句大家熟悉的广告语:思想有多远,行动就能走多远。任何一种软实力资源,之所以能够生发出凝聚、感召与同化人心的魅力,即在于它所蕴含的价值观,尤其是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能够启迪、激励人对共同价值理想的向往与追求的强大的思想力。
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提出了优于封建主义的价值观并付诸实现。相对于以封建剥削和宗法等级为核心内容的封建主义价值观,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提出了以民主、自由、平等和博爱为核心内容的价值观,并力图辅之以资本主义制度加以实现。对此,黑格尔曾给予极高的评价,认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是“一次壮丽的日出。一切能思维的生物都欢庆这个时代的来临。”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实质代表的是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20页。)正因为如此,社会主义思想的“幽灵”才由此在欧洲徘徊最终形成一场规模浩大、绵延不绝的世界性运动并由此创造了一个崭新世界。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深刻的教训,忽视核心价值观层面的软实力建设是其深层原因之一。
(二)核心价值观内在思想力外化表现为一个国家或民族对内的文化引领力。即在国家社会发展过程中分清是非、求同存异、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团结人民群众或民族的成员为国家或民族共同的理想而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文化引领力:
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具有群体性特性。文化总是为一群人所共同享有。文化的群体性特性导致其对群体的个体具有约束性以至强制性,个体则对群体的共同文化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价值观的文化认同作用是巨大的。比如春节要回家团聚就是中国人的文化认同。2011年广州有个摄影展,这个被称为如同好莱坞大片的摄影展,展示的是一个摄影记者以农民工为主要对象,从2001年到2010年十年间,在广州开往各地的春运列车上拍摄的100幅照片。看了这些照片不禁让人惊叹,中国人春节团聚信念之强大。实际上,正是春节团聚、孝敬父 4 母、望子成龙等诸多文化理念,将中华民族各色人等凝聚在一起。
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凝结着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蕴含的思想价值内涵具有独特的文化引领功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坚实的思想基础,保证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与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理想的感召力,明确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指向性;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着极强的向心力和生命力,是抵御文化分化的精神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支撑社会主义文化的道德规范,它约束人们的道德行为,进而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的道德规范力。
(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不仅表现为对内的文化引领力,而且表现为对外的文化影响力。即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对其他国家和的人民、对其他民族的思想和行为以及对国际文化秩序影响的能力。大家知道,任何国际组织的活动规则都蕴含着某些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原则。认同和接受这些观念和原则是加入这些国际组织前提条件。但这些原则的提出、设立主要是这些组织建立的发起者而不是所有成员,因而,这些原则体现的是发起国尤其是主要的发起国的价值文化,而后来者大多只有认同、接受的义务,而鲜有否定、修改的权利。因而,掌握国际话语权非常重要,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核心价值观力量的体现。
美国人深谙这个道理,不遗余力地在全球传播、渗透他们的价值观。不仅好莱坞电影不约而同地体现美国精神,体现美国价值观,美国人也很注意身体力行,展示美国价值理念。譬如美国新任驻华大使骆家辉的平民化形象,就给中国人留下深刻印象。他乘飞机坐经济舱,出去开会很少带随从,用优惠券买咖啡等一些日常生活行为,均引起热议。很多人认为,这些行为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骆大使也很坦率地告诉中国人,他来中国当大使,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宣传美国的价值观。
十七届六中全会:“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崭新形象和我国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论及中华文化,不少学者和外国人士更多地是针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如2006 年5 月,美国《新闻周刊》评选出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国家文化及其形象符号,其中中国的文化形象符号主要有汉语、北京故宫、长城、苏州园林、孔子、孙子兵法、兵马俑、丝绸、瓷器、京剧、针灸、中国烹饪等。实践告诉我们,在国际交流中,展示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的同时,不能忽略当下指引我们发展方向并与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缺席和失语,难以让世界找到中华文化的根系和魂魄,不能全面地完整地深层次地把握我们的文化;同时,也会导致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停留在过去的历史中,难以让世界看到中华文化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因而,有效地,为中国文化形象注入更多的现代元素是实现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战略亟须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为什么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核心价值。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人天生就不平等,人的富贵命运是由上天决定的,人人都要服从上天安排。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以中国为例,包括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等。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是:自由、平等、博爱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等。社会主义是迄今为止人类最高的社会形态,那么,那些堪配这个社会形态的核心价值呢?
众所周知,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以至于拿破仑把中国描绘成为“睡狮”,黑格尔甚至把中国说成是世界历史的“永恒起点”——总是处于人类童年的发展阶段,也有西方学者把中国理解成“停滞的帝国”,更有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正因如此,在世界的许多文化中,“中国”一词往往有一些消极的内涵掺杂其中。譬如,根据巴西《这就是》周刊网站2003年2月19日的报道:“中国”在葡萄牙语中显得有些神秘和陌生,人们习惯用“中国故事”形容离奇曲折、匪夷所思的传说,用“中国耐心”描述那些行动迟缓、有耐心甚至执拗的人。
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在近代的落伍只是中华民族辉煌文明发展史中的一个短暂小插曲。经过中国人民一百多年的浴血奋斗,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再经过30 多年的改革开放。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第二大经济体,拥有最多的外汇储备。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相对地位明显提升,解决全球性问题再也不能忽略中国的声音,所谓“北京共识”和“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世人的关注。现在,世界对“中国”一词的理解发生了某种转变:最时髦的说法是以“中国速度”增长、以“中国节奏”发展,以“中国态度”(主要是乐观)对棘手的问题和复杂局面。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仅有经济崛起是不够的,必须伴之以核心价值体系的崛起。核心价值体系是旗帜,指引前进方向;核心价值体系是磁石,凝聚社会共识。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日益显著。作为文化软实力核心内容的核心价值观培育就有了特别重要的意义:从国内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多元价值观的存在亟待整合与引领;从国际范围看,价值观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教训看,价值观的失落是灾难性的,社会主义的活力在于必须保持价值观的先进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资源
建构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中外传统资源的批判借鉴。
一方面是对资本主义价值观批判借鉴。资本主义价值观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追求功利,强调平等、法治与民主,崇尚理性以要求人们摆脱对宗教的、自然的、社会的、国家制度的等各种外在权威的束缚,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如果抛开自由、平等、互助、竞争、效率、博爱、人权、民主等价值的资本主义性质,它们是人类持久追求的价值目 标,具有普遍的意义。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合理性却又仅仅是一种历史的合理性,它本身暗含着重大的缺陷。如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资本主义价值观偏执一端,片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割裂了个人与社会的现实的与历史的关系。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价值观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作用,但这种自由和平等掩盖了人们在财产占有和利益上的差别和对立。实际上正是这种差别和对立的存在,资本主义形式上自由和平等的民主政治制度才得以建立。
另一方面是对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价值观的扬弃。以儒家价值观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发展是在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关系的关注中逐渐展示自己的价值理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取得了自觉的形态。可以说,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基本特质是一个处处显示着双重特性、双重作用的矛盾统一体,给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双重意义的遗产。中国传统价值观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关系等方面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不仅具有历史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当代价值。中国传统价值观中敬天顺天、珍惜生命的“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对于主客体关系的辨证思考,展示了一种高度的生存智慧。这种智慧,在当今世界的现代性危机面前,对于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平衡,避免两者的尖锐冲突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注重群体价值,突出“义”的普遍性,维护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价值理念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促进社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仁爱、和谐、忠恕的价值理念突出了对人与人关系重视,表现出在协调人际关系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有助于形成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为我们当代社会化解人际间的紧张冲突提供了重要资源。中国传统价值观强调道德自觉和自身修养,有助于个体人格的完善和理想人格的形成。但是,作为文化核心的价值观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的社会基础是中国封建社会,不能不带有那个社会的历史局限性。
(三)当代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十八大已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部署新要求。我们如何解读“三个倡导”呢?“三个倡导”实际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了三个层次的区分,阐明在我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党和国家在国家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在社会与市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以及在个人层面的价值追求是什么。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目标。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一层次的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个人之间。以前我们把这一中间地带称之为“集体”,然而,在现代意义上,准确反映这一层面的社会形态,应当称之为“社会”。把这一层面的价值诉求提升到核心层面,表明了我们党的理论勇气和智慧。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一层次主要是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它从个人的政治道德、职业道德以及个人的德性品格这样几个方面,强调了作为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的公民,应当具有的核心道德价值。
12项价值观每一个都要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都要和社会主义的要求、目标相联系。我们一定要在社会主义层面上理解它们,才能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价值观。否则的话,它们完全可以成为资本主义价值观,某种意义上,某些东西也可以成为封建主义的价值观。比如,封建社会也讲忠君爱国,我们今天也讲爱国,怎么区分开来?
价值观有两个重要特征:多元性和可变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五篇:《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
柴静的《看见》记录了自己的错误的失败,而没有把自己的荣誉和成功写下来,从这本书里,你可以看到她的成长,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歌词相关读后感,欢迎阅读。
看见读后感篇一
看完柴静的《看见》,心里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一个记者在十年以来的采访,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的错误和失败、内省和反思,这是一本记录她成长的书。
看这本书,总让我很容易联系到自身。从刚开始的“不知天高地厚”说出:“我知道我能达到的高度。”的柴静;到被工作和现实打击得一败涂地的柴静;再到激励自己,站起来告别过去,重新出发的柴静;最后是延续至今——一直完善自身的柴静。从这些柴静中,我似乎能看到自己,看到过去,现在,未来的自己。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不同,但总会有相似的心迹。我并没有像柴静那样轰轰烈烈的成长过程,也无幸像柴静那样有那么多人为她点燃明灯。事实上,我的成长之路才刚开始。曾经,我很害怕成长,很抗拒成长,因为成长之路没有那一条是平顺的,这条路上都布满的荆棘,我害怕我会承受不住,我害怕我会在这如迷宫的路上迷失,在《看见》这本书里,诚如我所想,我看到了未来的我将要承受的东西,看到了逼迫自己成长的艰难,也看到了破茧成蝶的痛苦,但在最后落入我眼睑的,是她的成功,或者说是她一步一步蹒跚向前的足迹,又或者说是她不时回首反思的身影。这些都使我的心安静下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解渴的甘泉,饱腹的美餐,从她身上我找到了一个能助我顺利通过成长之路的工具,使我能坦然的等待和接受现实将要给我的挫折。
听过别人评价柴静的一句话:“柴静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很瘦弱的女孩子,但她的节目很有力量。”柴静的节目我在之前从未看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看的是《告别卢安克》。在这个节目里,她的出镜率并不是非常高,但她在镜头前总是很冷静,无论是煽情的场景还是失控的场面,她总保持一贯的冷静客观,在没有用多少笔墨写自己并且像白描似的《看见》里面也一样。但即使是这样的冷静,这样没有装饰和点缀的《看见》,也能让读者感受到此中的酸甜苦辣。看了《双城的创伤》后,我的心情很抑郁,这种感情不浓却化不开;在《山西,山西》一章里,书记跟老头儿的那一番“国家是先发展再治理”、“有钱就能治理”的话,回荡在心头凝成郁结;在《真实自有万钧之力》一章中,看到那个没能求出小女孩,最终只能够给她两个糖的记者在嚎啕大哭时,我虽没有泪眼婆娑,但心里犹如被蚁啃噬一样。柴静带给人的力量,不是来自这些故事本身,而是来自于柴静认识人,了解人,感受人,理解人,她在认识人的过程中认识自己,也让我们跟随着她去认识我们自己。
在《看见》的宣传片里,柴静说以前别人认为她是一个如林妹妹般的人物,但我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挥洒自如的女强人;书中以前的柴静是一个被批评后会“眼泪打转”的女孩,但现在的柴静无论面对什么都能够镇定自若;曾经的柴静一个心气高傲的文艺女青年,现今的柴静已经化茧成蝶。《看见》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别人的故事,也是这十年来柴静看见的自己的故事。
看见读后感篇二
第一次发现这本书是在同学的桌上,柴静这个名字虽早有耳闻但并没多少了解,只知道她是一个央视记者。吸引我的是它的封面,是怎样的一个记者能让身旁的老人笑的如此慈祥,小孩肆无忌惮地玩耍,而《看见》这一个名字又有种莫名的沉重感。
个人认为读的速度过快是对这本书的不尊重,一本书,二百八十八页,二十个章节,二十六万字,能描述的不算多,内容的厚重感却绝不允许你匆匆掠过,打开品读让人不禁停下来深思,合上又让人不舍。
“人们声称最美好的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的时候才那么幸福”。《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她说关键不是别人能给什么,而是自己内心想要什么。如今的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那时的陈邙对柴静说:痛苦就是痛苦,对痛苦的思考才是幸福…十年的成长,就像叶子从痛苦的蜷缩中要用力舒展一样,人也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青春是用来奋斗的,相比起来,我的青春或许不值一提,但青春对于每个人自身来说都是同样的刻骨铭心。像那年的高三,没有人会记得你考过多少分,没有人知道自己在排名榜前走开时失落的模样。但只有自己记得曾经做题做到教室里只剩自己,曾经在失败时痛苦地向朋友倾诉,只是因为不甘心。也许很多努力貌似徒劳无获,但对一个人来说,他得到的是博尔赫斯说的“时光流逝而我心安”。如今的柴静已经有成熟的淡然,在许多误解与反对的声音中她只是沉默、微笑。然而多少人知道有些笑容背后是紧咬牙关的灵魂。
人常常被有意无意忽略,被无知和偏见遮蔽,被概念化,被模式化,这些思维,被埋在无意识之下。真相来自探寻,来自我们自身对世界的认识。而这个过程中,平衡是我们的道德责任。药家鑫的故事那时传遍了大街小巷,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了解这件事。就如那时的我写作文常想着如何把这个人批判得再犀利一点,把这件事说的再有深度一点,然而看过这本书后发现自己是多么的无知。自己那所谓的观点不过也是从新闻媒体的观点得来,从没去深入了解和思考,然后得到自己的观点。柴静是从药家鑫父亲的角度来阐述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一个儿子的成长以及父亲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当父亲用暴力手段去解决问题的时候,孩子学会解决问题的手法必然是暴力,当父亲对受欺负的孩子漠然置之的时候,孩子可能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个弱肉强食的社会,暴力才能解决问题。一个自己看着长大的孩子,作为家长却没有机会或者无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失败的教育才会酿成如此悲剧。书中是抛开媒体对药家鑫杀人影响的大肆渲染,去关注事件的本身,关注真相,这也是柴静这本书一直想传达的观点。
身处网络时代的我们,面对形形色色网络信息,我们又是否能像柴静一样去关注真相,关注事件本身,面对社会又是否能多一份理智。像书中讲到的许多新闻事件,像华南虎事件、虐猫事件,当时的人们在看到新闻报道后是热议纷纷,网友的批判声也能压过新闻的本身,然而看过这本书后,有人会后悔曾经的妄下论断,也有人会因为刺痛的伤口而开始谩骂。而我学到的是在许多事情发生的面前,不必急于下结论,发表意见,很多时候眼见不一定为实,换一个角度或许你会发现缺口。对真相的拷问与挖掘,理智对待我们所见的不公,也许是我们该学会的一种能力。
《看见》这本书是柴静十年的心路历程,我自认阅历尚浅,她所抵达的高度是我不能触及的,但也正因为这样,读书的意义就显得更深远,从读书中经历他们的心路,在自己的领悟中成长,才能看见真实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