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6:4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第一篇: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和关爱,他们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一群更为特殊的学生,他们就是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中的校外寄宿生”。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在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逐年增多,由于缺少父母的监管和关爱,他们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有一群更为特殊的学生,更应该我们去关注,他们就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中的校外寄宿生”。由于这些学生的家离学校较远同时也受到学校住宿条件的限制,因此只能租住在学校的周围,这样就会使他们在放学以后完全脱离有效的监管,在好玩的天性驱使下,他们就会禁不住网吧的诱惑,很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或者是受到一些不健康内容的侵害,更严重的是由于各种原因他们也很容易和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青年混在一起。这些因素都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而辍学,产生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甚至会最终使他们走上犯罪的道路。为了能够及时地挽救这样的学生,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更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同时我们也要找到更好的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可能就会改变他们的一生。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不仅是单纯的亲子分离,也是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失调。这些学生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只有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进行有效管理。

一、校外寄宿生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1. 内因指学生自 身原因,能独立在校外寄宿的初中学生年龄大多都在 13 ~ 15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成长期,模仿能力较强,好奇心和实践欲望强烈,贪玩好动,但独立生活和辨别是非、自 我调控能力却很差。同时,这一阶段的孩子正步入青春期,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出现青春期独有的特征,情绪、性格等方面极为敏感,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帮助。如果在这些校外寄宿生的管理上不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就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效果。2. 外因(1)家庭教育的缺失为了改善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务工,但由于他们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加上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导致留守儿童与外出父母之间的沟通减少,父母外出打工造成对孩子的关爱缺失。另外,由于受 “读书无用论”思想观念的影响,很多家长对送子女读书并不积极,一些学生甚至把读书当作一种约束和负担。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助长了留守儿童的厌学情绪和 “读书无用论”的错误观念的萌发。(2)学校教育的无奈受经费的影响,农村学校尤其是偏远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较差。很多教学活动无法开展,更没有办法为远离学校的学生和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提供寄宿。农村学校根本没有条件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心理教师,也很少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由此导致这些学生在人格发展、身心健康以及道德素质等方面发展的不完善。同时,很多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放松了对部分成绩较差的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学校没有相应的校外寄宿生管理教育机制,缺乏关心和帮助,在教育上使校外寄宿生的成长处于无监管状态。

二、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现状不容乐观

1. 人格发展不健全这些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特别需要长辈尤其是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但是他们的父母远在异乡,无法及时提供他们的心理需求,致使他们的心理发展容易出现扭曲和变形,从而引 发种种心理病症,也容易养成孤僻、任性和自私自利的性格。2. 学习情况另人担忧这些校外寄宿生由于在学习中缺少父母的帮助和监管,大多数人都存在着学习目 的不明确、学习方法不科学、学习习惯不好等问题。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较少,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而他们对学习也缺乏热情、没有进取心,有厌学情绪且成绩起伏性较大,成绩不够稳定,时常有不做作业、逃课等现象发生。3. 社会安全隐患在校外寄宿的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监护人的管理,一旦放学回到住所后他们就会到网吧上网,沉迷于网络游戏无法自 拔,为了上网筹钱就会去偷盗甚至抢劫。或者几个人凑在一起在大街上乱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极易会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的诱导走上犯罪道路,从而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三、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要真正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需要我们理性的去对待这些问题,更需要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共同为农村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成长和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1. 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对青少年行为习惯的养成、个性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良好的亲子关系是一种无法代替的教育资源,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家长自身就要充分认识到在校外寄宿的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尽量做到父母双方有一个在家,维持家庭功能的完备,让这些学生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2. 加强学校育人功能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因此学校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与帮助。(1)完善校外寄宿生管理制度校外寄宿生是学生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对其实行有效管理,就要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再与各相关责任人或单位签订责任书。首先,学校要与班主任、房东、学生以及家长签订各项责任书,如安全管理责任书、监管人责任书、学生自 我管理责任书等。其次,学校与其社会职能部门签订责任书,如社会治安管理责任书、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书、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责任书等,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2)更多地关注校外寄宿生在平时留心这些孩子的一言一行,清楚的了解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存在的问题。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思想上的障碍,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使关爱深入学生的心坎。要发挥集体的作用动员全班学生都来帮助和关心他们,与他们结成互助小组,使这些留守儿童不在孤独消沉,增加他们面对未来的信心。解决校外住宿生问题最直接的办法是要加强农村学校宿舍的建设,争取让所有校外住宿学生都住进校内,学校对他们生活、学习和休息时间等进行统一管理,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问题的产生,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对校外住宿生的管理与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学习环境,让这些在校外寄宿的留守儿童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问题的提出

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但是没有能力和条件将子女安置在其所打工的城市入学就读,只能将其留在老家,由单亲、老人或者亲朋好友照顾。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农村少年群体—留守儿童。我县毗邻珠三角,外出务工人员更多,留守儿童现象更普遍。根据容县教育局基教股的不完全统计,2009年,我县留守儿童已达18761人。这些留守儿童长期在留守状态下生活和学习,普遍存在着学业失败、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生长,甚至危害到家庭和社会。据搜狐新闻网报道,武汉大学在调查中发现,七成留守儿童存在心理问题。2009年12月,浙江永嘉市高中,有两名留守女生结伴烧炭自杀。可见,留守儿童的问题的严重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留守儿童的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很多专家学者对此也做了大量研究,许多基层教育工作者也在做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校教师韩妙就开展了《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县教育局教研员覃广娟主持开展了《留守儿童德育策略研究》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探索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日常行为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并针对这些影响提出相关的建议。总的来说,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收到了一定的社会效益。但是,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研究解决的还很多,特别是留守儿童自我教育方面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让我们的研究站在更高的起点的同时,又为我们留下了广阔的研究空间。

三、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一)主要观点

1、激发留守儿童的潜能,指导他们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浙江师范大学心理研究所孙炳海认为:青少年要做自己的心理老师,人是有心理弹性的,人可以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2、留守儿童完全可以在逆境里健康成长。高尔基说:苦难是一所大学。留守儿童虽然要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但是,困难是人生的一大笔财富,只要勇敢的面对困难,不断锻炼,就能健康成长。在逆境中成长的留守儿童,在以后的社会工作中,要比别人更有竞争优势。

(二)创新之处

1、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大多是呼吁社会给留守儿童以关爱,是外部因素起作用的“输血”型的教育模式。本课题是从留守儿童的心理角度出发,诱发留守儿童的潜能,进行自我教育,实现自我成长,是内部因素起作用的“造血”型的教育模式。

2、目前,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以一个班级或一个学校的留守儿童作为研究的对象,研究视野狭窄,研究成果有限。本课题成员来自教师进修学校、教育局教研室和县里的四所中学,研究的视野更宽,研究的对象更广,得出的成果将更具普遍性。

3、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研究平台,加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迅速推广研究成果。

四、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本课题研究的最大意义和价值在于,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培养心智健康的合格人才。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极大关注。11月29日至30日,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经验交流会在长沙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文明委主任李长春强调,要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本课题的研究方向,就是要为国家培养心理要正常、人格要健全、思想要向上、生活要独立的人才,让留守儿童成长为祖国坚强的一代。

五、研究的理论支持

留守儿童研究是一项及复杂而又系统的工程。开展相关的研究工作要有充分的理论支持。我们认为,教育的对象是人,我们的研究始终要以人为本,以留守儿童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以心育人、以己育己,培养懂得自我健康成长的人。为此,我们把以下理论作为研究课题的主要依据。

1、动机理论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洛夫斯基认为:动机是与满足某些需要有关的活动的动力。托尔曼通过对动物的实验,提出行为的目的性,即行为的动机是期望得到某些东西或企图避开某些讨厌的东西。

2、中学生心理特点理论

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性格发展形成时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望旺盛,因而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3、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学校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自我教育涉及学生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自我教育的作用比教育更重要。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总结出一套指导留守儿童自我成长的教育模式,为学校德育工作探索出一条新路。

2、通过研究,研究者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搭建一座桥梁,为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人才做出贡献。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使本课题的研究走出校园,置身于广阔的时代背景中,产生更大的社会效益。

六、研究内容

1、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心理缺失的阴影。

2、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健全的人格。

3、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4、指导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七、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1、本课题的研究,以陈桂森为总负责人;以梁焕春、覃广娟为理论总指导,把握课题研究的大方向;其他课题组成员即分工又合作,负责课题的具体研究工作。

2、以容州一中、县底中学、十里中学、江口中学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为研究的面;以个别案例作为研究的点。点面结合,辐射全县。

3、利用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建立QQ、公共电子邮箱,在研究者与研究者、研究者与留守儿童、研究者与其他教育工作者之间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

(二)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采用问卷调查、留守儿童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

2、个案研究法

每个课题组成员选取2—3个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调查与研究

3、经验总结研究法

采用经验总结研究法,及时进行个案总结、阶段总结,及时发现问题,以便进行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09年12月—2010年4月)

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如:《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现代教育心理学》、《班主任工作漫谈》(魏书生)。搜集国内外研究留守儿童的有关资料,为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调查了解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采用问卷调查、座谈的形式,调查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四所中学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并形成调查报告,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依据。

3、探索试验阶段(2010年11月—2012年6月)

针对调查研究中总结出的问题,采用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儿童进行自我教育研究。就研究中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总结和纠正,形成一整套的教育模式。

4、总结和推广成果阶段(2010年5月—2010年10月)

对课题组的研究资料进行归类整理,在全县范围内推广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起草并完成研究总报告,申请有关部门进行结题验收。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第四篇: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报告

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基础教育规划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沱中学校

一、课题的提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我校位于重庆东部长江之滨的万州、忠县、石柱县三区(县)的交界处,是石柱县唯一的长江口岸,北与“长江明珠”——石宝寨隔江相望。南距重庆市279公里,全镇面积66平方公里,辖7个村和4个居委,人口3.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7万,城镇化率48.5%,镇内最高海拔1100米,最低海拔118米,是石柱县北部经济文化中心和除县城南宾镇以外的第一大镇。我校所在的地区辐射万州的武陵镇和忠县的石宝镇等11个乡镇,辐射地区现有各类学校35所,其中幼儿园20所(含民办)小学25所,初中6所,普通高中3所,现有在校生三万余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外出务工队伍在不断扩大,我镇每年外出务工人数已超过全镇总人数的32%,约占1.2万人,这些打工族的子女留守在家乡农村,由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朋友看管,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青少年健康成长都带来了很多问题,据初步估计:留守儿童在义务学生中的比例高达60%以上,如何有效解决这些留守儿童身上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瓶颈。我校市级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课题界定

“留守儿童” 是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打工、经商交由祖辈或亲属监护的未成年人,是近几年我国研究者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对象。

留守儿童问题是近年来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由于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也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爱和呵护,以至于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也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 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三)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2)本课题的研究对我校留守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探索出适合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3)实现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内核,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而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举措。

2、实践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保障公民基本权利,提高生活水平,重点关爱弱势群体,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摸索出解决我校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方法,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找准路子。

(2)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源泉。

二、理论基础及依据

1、马斯洛的“人的动机理论”把人的需要分五个等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后两个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是人发展的持久动力。

2、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在关于社会行动的主观动机和客观社会后果的分析中,创造性地提出正功能和负功能的概念。负功能使既定系统的适应或调整的可能性减少的结果,负功能有助于系统调整和适应的客观结果。家庭环境和教育及家庭结构对于农村儿童社会化的进行也有正负功能。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要以公办学校为主,认真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切实落实收费‘一视同仁’的政策。要加强对以接受进城务工农民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的扶持和管理。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及时解决进城务工农民托留在农村的‘留守儿童’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培养,努力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述评 2003年11月,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和全国妇联根据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估计,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多达2000万人,而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根据全国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重庆占186万人左右。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万。另外据全国妇联2006年提供的数据,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由此可见,留守儿童的规模已相当之大,而且有越来越大的趋势,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殷世东、朱明山教授认为:“未成年人的教育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学校、家庭和社会合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共同关注留守儿童教育,以消除留守儿童的教育,解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提高未来劳动者的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董新良,王瑾教授认为:深入了解儿童的生活、教育和身心发展状况,才能给农村留守儿童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

目前,我县也大力推进“4+1”的留守儿童管服模式,但对课堂教育存在淡化倾向是该模式的最大不足之处。

在国内,留守儿童的相关研究和著述林林总总、不一而足。但凡这方面的研究,都以心理、安全、道德等作为切入点,研究的成果中基本上都包含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较少导致的学习问题和缺乏亲情的抚慰而导致的生活问题。

四、本课题研究目标及内容

(一)本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现状,摸索出一系列适合农村中学 “留守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对策。

2、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各种品质进行培养,促进留守儿童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品质的形成。

3、通过研究,初步培养教师具奉献精神,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4、落实当地教育新政策,力所能及地解决好民生问题,保障我镇经济健康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内容

1、调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学校缺位、社会缺乏足够重视的现状、形成原因、教育现状等。

2、探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途径、方法、措施、策略。

3、摸索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可操作模式。

五、研究创新与研究假设

研究创新: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动态成长档案,通过对三年的成长轨迹进行跟踪调查、分析、研究,探索出我校对留守儿童教育服务的方法、策略和可操作模式。

研究假设:通过课题研究,使教师教育理念得到升华,学生得到较大发展,探索出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管理新模式和初步构建出课堂教学的模式。

六、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及研究者

1、本课题的研究对象:全校留守儿童

2、本课题的研究者:课题组人员、全校班主任、部分青年教师。

七、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注意的问题

(一)研究的主要方法

1、行动研究法:通过课题培训、课题实施、课题研讨等实践活动,不断探索完善课题的可行性方案。让研究的教师在研究中成长,在成长中研究。

2、个案研究法:主要用于农村“留守儿童”不良个性、心理健康、行为、学习习惯的研究、找出基本规律的研究方法。

3、调查法: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得出正确结论指导教育实践的方法。

4、访问法:通过对农民工及其家庭和邻居以及与他们有交往的人群的访问,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情况,从中发现他们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

5、比较法: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与非留守儿童进行横向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研究中要注意的问题

1、以偏概全,忽略了对非留守儿童的关注。

2、研究多从宏观外在因素出发,缺乏对影响留守儿童的内在因素的考虑。

3、单向度的教育过程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八、本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过程

1、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

课题于2008年4月着手准备,并向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申报,于10月18日批准立项,2008年11月27日,“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开题论证会在重庆市教科院研究员谭小林等县教研室领导的直接指导、全校老师共同参与下 隆重举行,标志着本课题研究正式拉开帷幕。

2、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

(1)、前期调查研究工作

①、为了研究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留守学生自己完成调查内容的填写,然后课题组人员将填写的内容用图表的形式进行统计,使调查的内容更显得直观可信。表格内容如下: 表一

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案 2008.12班级姓名性别民族父亲父亲母亲姓外出生年月姓名名出打工1991-08-25余兴云石光芳×母亲外出打工×操行监护人称学习情个人素养谓(爷爷况(好等级(具体填写、奶奶、兴趣、爱好、一般(优哪方面的缺、良外公、外、不点)、及婆等)好)格、父亲唱歌;看书爱耍;生气一般良父亲父亲爸爸爸爸爸爸跳舞、看小说对学习不感兴趣一般跳舞 上网画画唱歌爱上网自控力差自控力差爱看小说一般一般一般不好及格良良及格优家庭地址联系电话②、《西沱中学留守儿童学生档高一8初二1初二1初二10初二10初二8初二9余顺利谭天冉埝邱伟谭巧谭海丽王春兰女男男男女女女汉土家土家土家土家汉土家冷水乡八龙村西沱云梯新华街62#万朝万兴复家沿溪陡岩丰华西沱双桥沙湾西沱玉石大祥***1994-11-10谭小平王玉莲×√1994-10-13冉龙才刘艳芳×√1994-7-101995-5-01994-3-11995-3-20邱家伍谭素兰×√谭方平陈立容×√谭宜合谭一芬×√王佰顺王顺芬×√及格西沱云梯万家路115号附15号***73997702******73364784外婆打羽毛球.跑步学习态度不端正一般案总表》看不到这些留守学生生活的轨迹,发现不了他们发展的趋势,也无法弄清楚他们成长的过程。所以,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的工作就显得必要而且刻不容缓了。《西沱中学留守学生档案信息袋》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每个留守学生都有自己的一个档案信息袋,每个信息袋共有六张表格,分别是:《留守学生基本信息表》、《学生家庭情况基本信息表》、《班主任评语》、《干部任职与履行情况》、《荣誉与违纪(法)记录》、《个人鉴定》。

上述所有信息表册每期更新,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工作量很大。

③、上述表格无法囊括我们所想要的一切信息。我们觉得,必须要和留守学生面对面地进行深入交流,通过访谈,才能掌握一些文字和数据所无法概括的信息。因此,《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由课题组根据研究要求负责设计,然后,课题研究人员负责对自己所教班级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记录。通过5个月的工作,完成长达50多页的访谈记录。表格样式、内容如下: 表二:

(2)、中期分析研究工作

①、通过对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设施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②、通过对留守学生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究,力争完善了一系列制度和措施,为留守儿童工作的后续开展做好了准备工作。

③、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学习方面问题的探究,摸索出了一条适合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模式,为今后我校留守儿童的教学工作开启了新的篇章

(3)、后期研究总结工作

①、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②、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3、课题研究的结题阶段

(1)、总结、提炼具有特色研究方法和具有创新教育留守儿童的成功经验,形式相对稳定的操作模式,接受工作的检验。

(2)、研究成果上报,参与市优秀课题的竞争评比。(3)、总结、评选、表彰在本课题中做出了卓越成效的教师。

(4)、完善、整理、装订实验材料,完成《自查报告》的撰写,准备迎接市县课题组的检查验收。

(二)、课题研究的结果

通过对我校留守学生具体问题的探究,我们形成了如下的认识和结果:

1、“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有了烦恼与冲突,他们需要倾诉,更需要正确引导。”据统计表明,我校留守学生父母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竟高达、75.04%,加之现存的隔代教育自身无法克服的弊端,导致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监管和教育,从而形成了内向的性格,加上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况且这些孩子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另外,少数留守儿童认为爸妈出去打工挣钱是因为没能耐,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对未来感到茫然和恐惧。

2、留守儿童因为长期监管缺位,亲情缺失,使得留守儿童本就不成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变得更加的混沌,从而出现了一系列的思想问题,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道德滑坡,违规违纪的现象和事实呈增多趋势;其次是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安全意识淡漠,容易受到侵害;最后是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病态思想。这既有社会的原因,也有家庭的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结论是学校、社会、家庭必须齐抓共管,各自承担起必须应尽的职责,让留守儿童不再留守。

3、心理学研究证明,消极情绪会降低人的智力水平,引起行动的迟钝和精神的疲惫,进取心丧失,严重时会使自我控制力和判断力下降,意识范围变窄,正常行为瓦解。我校留守儿童长期因亲情缺失,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极容易出现情绪消极,不少人都患有“亲情饥渴症”,有的学生甚至连自己的父母模样都不清晰,更别说几年不见父母一面的了。他们思念父母,渴望亲情的滋润,但却无法得到满足。在部分贫困学生的眼里,和父母说说话、见见面都成了几乎无法实现的奢望。

4、中学时期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由于我校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 家庭问题和自身问题,他们的价值观无可避免地受到了强有力的冲击和挑战。拜金主义、享乐思想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更遑论理想的丧失、前途的沦丧了。要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我校留守学生的学业普遍存在不良的情况。为了弄清楚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成因,我们将这一方面分为了七个子课题进行研究,分别从调查目的、调查的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建议四个方面入手,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用得出的百分比来说明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很多留守儿童对中学学科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次,不会学习、学用脱节、不知变通,没有将所学用于实践的意识。鉴于此,革新教法,推出针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教学新模式,就显得迫在眉睫了。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1、硬件设施的建设及活动的开展,即“两抓”:抓心理健康教育和抓思想转变工作,现做如下的分说:

(1)、为了解决留守儿童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问题和对未来的茫然和恐惧,“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在我校正式挂牌成立。各个年级也不定期开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心育”信箱,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保障。学校还实行“代理家长制”。同时,学校还聘请专门人员,充任“知心姐姐”,和留守儿童展开“结对帮扶”活动。

案例一:本校初二年级8班,有一个名叫秦均森的留守学生。该生因为母亲长期在外打工,在家监管的父亲管理方式简单粗暴,致使孩子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失去了应有的防范能力和辨别能力,和社会上的不法分子走得很近。为了挽救这个留守儿童,在班主任的协助下,我们采取了如下一些措施:

①、因为孩子不愿意回家,所以,在一些节假日,由指定的代理家长将其带到自己的家里,在生活上对其进行特殊的照顾,让其感受到家的温暖。

②、将其带到学校的心理咨询室对他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和矫正,让他认识到亲情的可贵,从而树立对生活的勇气和信心。

③、利用结对帮扶活动,针对他的弱点进行专门的“治疗”,促使其正视自己的弱点,改过自新。

在班主任和相关老师的精心帮扶下,该生在行为习惯、学习、生活态度等方面有了极大的改善,具体表现如下:

①、和父亲的关系相比以前融洽了很多,变得爱回家了。②、比以前爱学习了,能主动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③、很少和社会上的青年来往,有了自己新的社交圈子。

(2)、为了缓解留守学生的“亲情饥渴症”,我校专门开通了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和视频交流室,并置办了相关的设施设备,设专人负责,在每天的课外活动时间定时开放,让他们和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见见面。这极大的满足了这些留守孩子对亲情的渴望,弥补了这些孩子的父母留下的遗憾,也为这些留守儿童纠正性格中的缺陷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案例二:一名叫谭铃川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家,照顾她的是年迈的外婆。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她的情绪变得相当的消极。为了迫使父母回家看自己一眼,她可谓煞费苦心,故意用荒废学业的方式来迫使父母回家。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在课题组的协助下,班主任进行了如下的工作:

①、到该生家中进行家访,直接向监护人了解学生本人和家庭的具体情况。②、主动和学生远在外地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关心爱护孩子身上,并讲授了一些关心和教育孩子的方法。

③、让孩子利用学校的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室定期和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缓解孩子心中的“亲情饥渴症”。

④、班主任定期和该生进行谈话,通过深入的交流和谈心,让其明白父母在外打工的艰难,唤起她内心深处的“感恩”之情。

经过课题组和班主任的不断努力,该生在行为和认识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具体表现在:

①、该生主动找到老师,当场表态:再不用愚蠢的方式和行为来报复父母对自己的所谓“漠视”,要用更好的表现来报答父母的关爱和牵挂之情。

②、经过视频通话后,该生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起来,和同学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学习成绩也渐渐有了起色。

③、今年教师节,班主任收到了该生发来的短信,除了表达对老师的感激和祝福外,该生还说道:“尽管母亲依然没能回家来照顾我的生活,但我已经能体会到父母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我会更好的把握自己,走好属于自己的每一步路。”看到该生的这种转变,我想,有幸福感的不仅是该生的班主任,还有为此付出心血的全体老师。

(3)、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课题组多次和政教处与团委联手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每年六一节“留守儿童”特别节目活动,每年一次“五好公民’演讲比赛,每学期一次全体教师参与的 “关爱留守儿童,共享阳光雨露”活动,每年春节前夕开展“红色中国·贺卡传箴言—关爱留守儿童·构建温暖家庭”活动,每期一次“我爱大自然”的主题活动,每两周一次“快乐周末”活动,在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组织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对学校和家乡 的调研活动,并撰写《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作文,一年一度的重阳节慰问老人、关爱老人活动,组织学校老师对“留守儿童”开展才艺培训,每学期一次“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每期开展一次“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开展这一系列有益的活动,对留守儿童价值观的树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案例三:

留守儿童谭曼,因为父母很早就外出打工,而年迈的外婆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很好的担负起监管的责任,导致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毫无计划。仅仅一个假期,其上网费用就高达千余元,还不算用于女孩子的其它方面的花销。由于父母隔得很远,鞭长莫及,而外婆因为年事已高,有心无力。她越来越觉得读书没意思,只有金钱才能带来一切。在弄清楚了这个状况后,在班主任的配合下,我们对该生进行了如下教育: ①、及时和父母取得了联系,就孩子的情况和她的父母进行了沟通,对孩子的生活费和零花钱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控制,从源头上切断其大手大脚的毛病。

②、找该生进行了诚恳的交流,通过道理让她明白人生的真正价值和奋斗目标,矫正她已经扭曲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③、让她尽可能多的参与学校组织的一些活动,而针对留守儿童组织的各项活动,比如“留守儿童”才艺展示活动和“我能、我行、我在进步”的主题演讲活动等则必须参加,并对其效果做出及时的反馈,进行及时的表扬与批评。

经过一年的教育和跟踪调查、反馈,该生和一年前相比有了如下的改善: ①、在用钱方面学会了节俭,不再大手大脚的进行花费。

②、由于兴趣的转移,该生不仅在用钱方面学会了合理地制定计划,更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锻炼了自己的能力。

③、在对待同学方面开朗了许多。据反映,和她父母的关系也缓和了不少。

2、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

经过近3年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管理,在众多的教育管理方法、策略和形式中不断提炼、不断完善、反复检验,已经形成了我们自己的教育管理操作模式: 即:“三查”教育管理工作模式。三查即问卷调查、反思自查、个别督查。

(1)、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掌握我校留守儿童的所有情况

问卷调查是以提问为主要方式收集资料的研究方法,通过课题研究,对“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状况进行及时检测,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用以指导教育实践。为了更好地掌握留守儿童的各种状况,课题组定期对留守儿童成长和教育问题作问卷调查,以年级为单位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和资料及时地进行分析和处理,即时掌握最新情况,在最短的时间内形成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两年来,课题组累计发放问卷 18次,发放问卷14954份,收回的有效问卷12926份。在这些有效问卷反馈的数据中,涵盖了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行为、习惯、学习、生活、交友等等方面,堪称我校留守学生数据库大全。

(2)、运用反思自查,让留守儿童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这些父母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无计划、无节制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求,加之这些孩子缺乏理财和自控能力,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花钱大手大脚,道德情感缺失,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失社会责任感,生活自理能力差” 等恶习。根据课题组得出的相关数据显示:纪律观念差、自控力不强的留守儿童占全校学生的6.77%,成绩低劣的留守儿童比例高达15.19%。针对这些情况,课题组利用学校的“一日反思”常规教育,独出心裁地给部分比较突出的留守儿童以积极的引导。具体做法是:通过问卷调查,归纳出各个班级的留守儿童大致存在哪些具体问题,然后将他们分门别类,利用反思的时间,给这些留守儿童布置相关的反思内容,让他们自查自纠,深刻反思,并且让他们形成书面的文字。通过这种方式,72%以上留守儿童逐步改掉了身上许多不良的习气,走上了健康成长的轨道。课题组给这些留守孩子布置的反思话题涉及到“感恩”、“亲情”、“爱国”、“尊重”等20余个,其效果之显著,大大超乎了我们课题组老师的想象,现举一例加以佐证。

案例四:留守儿童黄敏,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奶奶照顾两个孙子的生活,致使该生我行我素,学习缺乏自觉性,在班级里,一则年龄小,二则学习成绩不好,又缺乏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所以,非但学习成绩上不去,表现也让人很不放心。

针对这个问题,作为班主任的我,主动多次找他谈话,先让他找到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和他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并且将这些办法以书面的形式写下来在每天晚自习反思的时间内加以落实执行。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反思自查,他基本上克服了上述毛病,在学习上表现得较为自觉了,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冲动事件逐渐减少,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任性、固执得以缓解,办事能有目的性,但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有较大的进步。

(3)、班主任对照检查,利用案例对留守儿童进行切实有效的教育。

课题组调查数据显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学生高达75.04%,而所谓的后 进生所占比例竟然有20.98%。学校对这些学习严重滑坡、人格发展不健全、道德发展失范的“留守儿童”要制定个别教育管理方案,着重进行矫治和帮助,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注重定期召开了班主任会,要求每月与“留守儿童”谈心一次,详细填好记录卡。为了让上述措施能够落到实处,发挥这些措施最大的作用,学校将全体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将留守儿童的管理与转换纳入了班主任考核的内容之一,定期进行对照检查。如此一来,班主任的工作责任心得到了加强,同时,班主任也明确了自己在留守儿童工作中的方向和目标,工作的效率成倍提高。据政教处反馈的统计数字表明,将班主任聘为课题研究的实验人员之后,我校留守儿童在违反校纪班规方面的数量比之前同期下降了至少32个百分点。

(4)、座位混编,共同促进。

我校班级座位以6人编排成有效的学习共同体,其中至少有2个人是留守儿童,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在“三查两抓一促进”模式中,“三查”着眼于全面与个别的统一,“两抓”旨在突出重点,“一促进”为根本目的

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和构建: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能有效克服上述弊端,最大限度地调动留守学生自身存在的痼疾,从而成倍提升他们的学习效率,最大化的开发他们的潜力。

其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①导入激趣

——教师创设情境,引发兴趣调动学习状态

情境是学习的火把,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问题意识,促进探究进行。创设学习情境的目的是引起学生原有认知“失衡”。创设情境可用联系实际、典型实验、历史故事、学科横向联系等各种方法。当然新课的引入既要注重教学的本质,又要注意适度形式化,引入合情合理,要注意直观性、趣味性、有效性、启发性、和铺垫性原则。

②展示目标

——教师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明确学习任务和要求,强化目标意识,激发学习动机。可以口头说明,或多媒体、书面展示,或学生自己领悟等。但一定要做到准确具体,简明清楚,好听好记,强化 注意,切忌一带而过。③自主学习

——教师出示自学指导,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学

这一环节总的要求是在教师必要的指导下,学生经历“先学”的过程。具体方法是可教师口述、黑板展示、多媒体出示等;突出重点,机智处理难点。但是,要注意如下事项:自学指导要明确内容、形式、方法和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督查。④交流研讨

——学生汇报交流自学成果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与小组或全班同学围绕学习目标自学指导汇报交流自学成果,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个别归纳出一般,从现象总结出规律,从而获得认识的丰富、深化。汇报交流时原则上先找留守儿童中的学困生,再找中等生和优等生。但不管怎样,要确保参与广泛、过程有序、研讨深入。⑤质疑释疑

——“兵教兵”,“官教兵”

其做法是先组内再全班。学生实在没问题,教师也要再设疑,不管是学生的质疑还是教师的设疑,所有的问题都应该由学生先解答,实在解答不了,实在解答不全,老师再解答再补充,只要全面、深入、有序地进行,这一步能很好的完成。⑥尝试应用

——检测学生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解题等实践能力的训练

该步骤的着眼点是及时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同时也及时检测了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情况。其要点是题目紧扣知识点,少而精,有层次;定时独立完成,可安排中差学生板演。教师以中差生为重点,全面巡视;学生交流,纠错;集中性的困惑点和易错点要查漏补缺。

⑥成果展示 ——展现自我

学生解答过程中的多种思维和方法转瞬即逝,要让学生有机会表达展示出来(语言描述或展台展示解答方法),让这个过程成为学生相信自己、展示自己、欣赏自己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相互学习提高的过程。只不过老师要把握好学生水平和点评尺度,要用欣赏的眼光及时鼓励。⑦强化训练

——对学生当堂所学知识进行有针对性和一定综合性训练检测

其做法是围绕当堂所学知识点,出示综合训练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有重点地进行交流,纠错,查漏补缺。这样做可以及时训练学生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准确反馈学习效果,检测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便于“堂堂清”,减轻课外负担。

⑧小结延伸

——引导学生回顾总结本课学习的收获和体会,带着问题走

在具体的实施中,要引导学生回顾总结自己在知识和能力上、学习方法上、认识体验上的收获,帮助学生感知出本节课“未尽兴”之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结构,训练出总结概括能力,培养出及时反思总结的学习习惯,强化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定向●探究●延伸”教学模式的具体流程如下:

为了更好的将这一教学模式运用于留守儿童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加强教育理论学习,真正理解教学模式所蕴含的教学思想和理念,准确把握模式各教学环节的意图或意义,抓住模式的精随。模式是形,思想是魂。其次,可以根据学科,年段、课型,灵活运用模式。作为教学,不能没有模式,也不能唯模式论,僵化模式。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如此辉煌的成绩,便是这一教学模式运用的直接结果。

九、本课题的研究效果与影响

(一)教师课题研究热情高涨,撰写了大量论文,为研究提供了直接的鲜活材料,同时强化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研究副产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咨询室、亲情电话、视频交流室出台,给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最为便利的物质基础。

(三)逐渐形成了我校留守儿童“三查两抓一促进”的管理模式。再结合子课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学业不良成因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摸索出了 “定向●探究●延伸”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在具体的课堂上,能较好地契合我校留守儿童基础差、底子薄的通病,具有极强的教学针对性。

(四)本课题实效性研究,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注意。他们主动进行商讨、合作,拓展了研究范围和深度,也为政府部门解决本地留守儿童的相关问题直接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在石柱县2011年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上,陈校长在论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中提出的观点大放异彩,在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中可谓独具特色,该论文荣获一等奖,其他五位老师的文章也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获得大奖。

胡勤华.《架起班主任工作的桥梁——信任与宽容》说道:“宽容是一缕阳光,她照亮了学生的心;宽容是一丝春雨,她滋润了学生的心田;宽容是一粒爱的种子,她会在学生的心中萌芽。总之,我是用宽容的心态,真诚的关心与诚挚的爱来换取对我的信任,从而架设起师生之间的心桥,以此来促进我班主任工作的开展”。

谭忠生老师在工作总结出指出,班主任工作 “情、爱、理、趣、明、守”的深切感受。

近三年来,全校班主任工作有了长足进步:有9人次获得县级政府奖章;8人次参加过县际间的学术交流会;有28人次的班主任管理论文在重庆市获奖;有23人次班主任管理论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25人次的老师获得各类学生竞赛、活动的辅导、指导奖。

马琳琳老师的“分层递进教学法”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的教学策略是对课题中提出的教学模式的补充和运用,她的模式具体而又精准,在具体应用中成绩突出,在今年的中考中,成绩优异。同时也总结出“分层递进教学”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汪万英老师在《“定向●探究●延伸” 课堂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我的一堂试验课》一文中介绍的课堂设计有独到之处。向桂平老师在《构建“定向●探究●延伸”语文教学模式—基于高二语文《赤壁赋》的实证研究》中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因时而异,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必须因人、因课而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感悟也深刻到位。

此外,谭雪梅的“激趣教学法”和田茂发的“情感教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老师在研究过程中的研究意识和研究成果,在全校的实验老师中,有15人都有自己独特教学模式或教学风格,不一而足。

在2011年石柱县高考复习研讨会上我校几位教师的献课引起广泛的注意,研讨时,我们的课堂操作流程作了详细的讲解,与会的老师和领导给与了高度的评价;在邻近三校新课程推进交流会上,我们的初中教师更是将我们的课堂操作模式展现得淋漓尽致。

而今,在县级各类教学技能比赛中,陈凤梅、李大军、马艳丽、刘珂等18位青年老师崭露头角,获得大奖;陈德祥老师在2008年重庆市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荣获二等奖;在近三年中,王献忠、黎平等32位老师的课件设计也在石柱县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论文、课件、教玩具评选中获得奖励,我们学校老师在此项活动中的获奖者占去石柱县的一半。

今年学校中、高考实现了近几年的突破:中考全县第三名,高考上重点8人,上本科67人,高考上线率82%。

学生获奖情况:参加全国“五好小公民”及青少年主题教育征文活动市级以上奖励68人次;参加英语能力竞赛冉臣等5位同学国家三等奖;陈旺同学获全国生物联赛三等奖;在08年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模型大赛中2人获一等奖,4人获二等奖,3人获三等奖;在重庆市艺术展演活动中获先进集体称号,3人次分获舞蹈、声乐、绘画三等奖;2010年涌现了100名“校园之星”;在学校留守儿童快乐周末活动中绘画、书法、手抄报、手工制作等各类作品100余人次获奖。

十、问题与讨论

(一)留守孩子缺失家庭的课业辅导,由于学校教育的局限性,对这些孩子的代理监护人培训、提高学校无能为力,所以在短期内大面积提高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的教育教学质量是不现实的。

(二)农村中学硬件设施和教师待遇得不到的改善,影响到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教育水平的提高。我校对留守儿童问题认识不浅,但由于经费紧张,也没有能力采取完全配套的措施来帮助这些孩子。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经费的投入是目前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农村中学专业教师缺乏,特别是心理辅导教师。条件艰苦,激情缺乏,任务繁重,身心疲惫,也缺乏对教师有效的激励机制,从而教师对留守学生的关注质量大打折扣,有些班主任对某些留守儿童没有特殊群体要特殊关爱,致使部分留守儿童成 为“街角青少年”。

(四)偏远山区学校老师科研意识普遍不浓,功利思想重,但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在三年的工作中科研能力获得了大幅度提高,对学校全体教师的科研意识的培养起到了强化作用,直接地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

(五)课题研究深度、广度有限:比如,可操作体系的建构上的科学性及具体操作策略还可进一步完善,课题成果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建立教育留守儿童的综合性社会支持体系问题、政策法律支持体系等问题,还需进一步规范解决。

十一、结论与建议

留守儿童问题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现象,是以后较长时间内的话题。

首先是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就在本地,可以吸纳了剩余劳动力,使他们既可以照顾孩子,又能够创收,也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是改革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从而保证劳动力的全程流动;

三是教育制度的完善,逐步取消或改善所谓的“择校费”、“赞助费” 等瓶颈和“户籍”引发的系列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过度到可以随时就地入学的局面。

四是政府大力改善周边育人环境,营造良好社会风气,保证学校是育人的一片“净土”。

五是建立对留守儿童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培训的长效机制,提高他们的素养,使之能真正起到“监护人”、“代理家长”、“托管人”的作用。

十二、主要研究成果

(一)冉俊.《由一个自述者引发的思考——学校是留守儿童温暖的家》在《才智》2011年16期上发表;王立川.《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在杂志《华章》2010年36期上发表;陈勇.《开展课题研究是深入推进留守儿童工作的有效手段》获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校长论坛论文评比一等奖;朱春意.《提高初中留守儿童数学学习兴趣的几点浅见》获2010年第七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三等奖。

(二)在2011年石柱县留守儿童工作教师论文评比活动中:

汪万英.《让母爱伴随学生成长》、王凤鸣.《克服自卑 让心灵不再留守》分别获一等奖;

向华英.《关爱留守儿童走近他们的心灵》、胡勤华.《浅议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策》、谭华燕.《给留守儿童人生航船把好舵》分别获三等奖。

(三)《立项报告书》及《开题报告》各一份;《农村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问题调研报告》、《西沱中学留守学生问卷调查研究报告》和《西沱中学留守学生个人档案建立报告》各一份;《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管理手册》两本和课题研究活动资料光盘一张;《西沱中学“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各个阶段的工作总结报告三份(第一、二、三阶段)。

(四)提炼出《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及评价》和《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及评价》可操作体系。

(五)留守儿童动态名册4份和留守儿童成长动态个人档案1083份;设计出《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题问卷调查统计表》、《留守儿童状况调查问卷》、《西沱中学留守学生访谈记录表和西沱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问卷调查表》。

(六)《西沱中学留守儿三查两抓一促进工作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西沱中学留守儿童课堂教学模式应用征文论文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各一册。

王立川、谭立执笔

陈勇修正

二0一一年八月

参考文献:

[1] 殷世东、朱明山.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J].中国教育学刊.2006年02期 [2] 蒋书同、彭凤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新视野[J].中小学教育.2006年08期 [3] 董新良、王瑾.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知多少[J].教育行政管理.2007年04期

[4] 申健强,申利丽.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 构建“留守儿童”监护网[J].教学与管理.2007年04期 [5] 黄应圣 刘桂平.农村“留守学生”道德品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2009•(43)[6] 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06期

[7] 聂建华 李刚.家庭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功能研究[ N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

第五篇: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谈农村“留守儿童”义务教育现状及对策分析

内容摘要: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农村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不少收入的同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农村“留守儿童”现状、调查本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存在的根本问题,分析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问题

现状

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程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向城镇参加劳务活动。许多务工者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让他们与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一起生活,由此产生了一个特殊群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儿童”。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一系列学习、心理、行为及道德问题,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影响新农村未来状况的主要因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严重影响了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制约了新时期新农村的建设,阻碍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协调发展。因此深入探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提出应对对策和建议此时显得尤为重要。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改革下放以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农民外出务工、经商现象变得十分普遍。越来越多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一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并没有足够的条件能跟随父母到城市,只好由父母交给祖你母或其他亲戚,继续留在农村照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件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爷爷、婆婆、外公、外婆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的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1、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情况

不管是由祖辈照顾,其他亲戚监管还是独自生活都会产生一系列的弊端,所以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令人堪忧。调研显示:许多留守儿童由于疏于管教,学习成绩直线下滑,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刻苦精神,与非留守儿童存在明显差距。心理上也由于长期缺乏亲情而出现一系列心理问题,不良消极情绪多于积极情绪,性格上也有不属于这个年纪该有的沉默、暴躁、极端等缺陷。长期远离父母的监管,缺乏道德约束,有的孩子甚至染上了一些恶习,在特定的时期没有家长作为引路人而走上了歧路!

当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而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和未来社会的重要力量,如果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得不到很好地解决,那么将会对未来社会的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因此,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有助于学校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掌握自立自护的本领;有助于留守儿童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

2、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分析

由于家长长期在外务工,家中的监护人或因为年事过高、文化程度不高,或是忙于农活,导致与孩子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对孩子的教育和管教,再加上学校、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够重视,致使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少亲情和学校、家庭教育,在情感、学习、心理、德育方面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下面以笔者所调查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一)、笔者所在学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调查。

笔者所调查的学校直属于黔东南州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东邻剑河县巫交村,南接台江县南宫乡距县城26公里。反排村经济落后,交通闭塞。至今,从县城到反排村仍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路,晴天一身灰,雨天地一身泥。为了改变这种落后面貌,也为了给家庭以更大的经济支持,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挣回了不少的收入,老百姓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基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质量得以提高,电视、电话等通讯工具得到了普及。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却依然十分严峻,不容忽视。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易出现异常

留守儿童正处在身心发育的重要阶段,与一般儿童相比,他们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产生种种心理困扰,此时父母的关爱与照顾就显得尤为重要。缺少父母的疏导,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正确性都存在偏差,更谈不上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思想境界了,甚至一部分儿童还没有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取向。长期放纵使他们养成不遵守课堂纪律、不诚实、顶撞祖辈、我行我素等不良习惯。依赖父母给予的物质享受,极易使孩子形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习气,并有可能形成“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

2、学习成绩差

大部分“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或亲戚带管,由于监护人年纪较大、文化程度不高,或平时家务繁忙,平时只关心孩子的日常生活,孩子在学习、情感、心理方面的教育缺失严重。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有时候学校组织召开家长会,这些学生的家长都由爷爷奶奶或亲戚来参加,也就是听听会就行了。甚至有些家长从不参加家长会。

二、因素分析

1、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

2、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1)、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师精力有限

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平均每个班都在60人以上。所有班主任都是一个班的语文或数学,再带两个或三个班的政历地生(其中一科)的教学任务,平均每个教师一天三节课。教师们一天除了备课、上课、批改作业,所剩业余时间已寥寥无几。就算一个班主任老师每天用一个小时找一位同学谈心,除开双休日,每个同学一学期才能轮到可怜的一次。对自己联系

一、两个“留守儿童”也许一学期能有几次谈心的机会,而对其他的学生则很少过问。(2)、教师心理因素

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一遇开会,校长、局长们反复强调:“体罚与变相体罚一票否决”、“不要为了他人的成才,自己去以身试法”、“有体罚或变相体者,师德考核为零”等等。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只能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

3、社会方面的因素(1)、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2)、社会环境的影响

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 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3、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4、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陈丽丽:《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2、教育导报《省十届政协委员提案关注教育》2008年1月22日

3、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秋德育工作手册》

4、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留守儿童”情况登记表》

5、四川省三台县百顷初中校2007年期末成绩册

6、圆圆《改革评价机制推进素质教育》

7、李晓亮:《学生减负关键要改变应试教育》

下载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校外寄宿生的问题研究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经济学的思维与应用》期末论文 任课教师:王超 课时:周三5—6节 学院班级:管理(2)班 姓名:薛天骄 学号:P092314768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提纲) 一、 分......

    农村学校校外寄宿生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

    农村学校校外寄宿生管理问题分析及对策【关键词】:农村学校校外寄宿生管理方法途径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学校布局调整的强力推进,农村中小学在校人数迅速增加,使学校......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及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打工,留下了成千上万的儿童在农村留守。全国妇联统计......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提纲

    学校教育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提纲一、选题依据 在我国存在着庞大的农村人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大......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毕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 刘勇高 贵州省织金县委党校552100 中共毕节市委党校2017年校级课题研究成果Bjdx201727 摘要: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研究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问题的研究分析及对策一、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困境的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劳动力为寻求更多、更好的效益开始大规模的......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

    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探讨政发学院09公共事业管理肖智伟 090107049序言:观看了关于留守儿童的记录短片,我们可以了解到四川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基本情况。记录短片主要和我们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