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红色革命的经典小故事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
少年游击队 三年级一班 秦先锋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2017.10.20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
草原英雄小姐妹 三年级一班 秦先锋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
2017.10.20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
小兵张嘎 三年级一班 秦先锋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
2017.10.20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
朱德的扁担 三年级一班 秦先锋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2017.10.20
红色革命经典小故事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三年级一班 秦先锋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2017.10.20
第二篇:红色革命小故事
“牛司令”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放牛时,经常在山坡上玩耍,一玩起来往往就误了放牛,要么是到了时间牛还没有吃饱,要么是牛跑到人家的田里去啃庄稼。怎样才能既保证放好牛,又让大家玩得痛快?毛泽东和大家商量了一个办法。他把同伴们组织起来分成三班:一班看牛,不让它们吃了庄稼;一班割草;一班去采野果子。每天轮班,今天看牛的,明天割草,后天去采野果子。这样,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
快到晌午的时候,大家都回到了原来聚会的地方。看牛的孩子们,让牛吃得滚圆滚圆的;割草的孩子们,都装满了一大篓子;采野果子的孩子们,从山里带回来大堆大堆美味的野果……这时候,毛泽东就把草和果子拿来,合理地分给每个人。有时不够分了,他就少分一点。而有剩余的草,他就用绳拴起吊在树枝上,谁能跳起来抓着就归谁。和毛泽东一起,不仅能放好牛,而且玩得痛快,因此,小伙伴都乐意同毛泽东一起放牛,称他为“牛司令”。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杨靖宇的故事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杨靖宇的勇气。
第三篇:小学生红色革命小故事
小学生红色革命小故事六篇
那些优秀的故事,在吸引学生去了解其中发生的事情时,又往往能把一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道理教给学生,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榜样,树立一种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下面了来看小学生红色革命小故事六篇。
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
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儿童团团长海娃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龙门村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伪军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
刘胡兰的故事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1932年10月8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1947年1月12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毛泽东在指挥全国战局之余,为刘胡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刘胡兰是已知的中国共产党女烈士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她凭着对人民的感情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在铡刀面前坚贞不屈,视死如归。这种表现,恰恰是共产党的革命教育深入千千万万农民心中的结果。
《抗日小英雄王朴》
王朴生于1929年,牺牲于1943年,河北省完县人。他生长的太行山石岭下的河北省完县野场村,11岁时被大家推选为儿童团团长,牺牲时只有14岁。王朴诞生在村里一户贫苦农民的家庭里。在他开始懂事的时候,日本强盗发动了“七七”芦沟桥事变,侵占华北,战争的火焰烧到了他的家乡太行山。日寇烧杀抢掠的凶残行为,在王朴幼小的心灵燃起民族仇恨的烈火。有一次,野场村的乡亲们全被日寇赶到村子里,王朴也是其中一个,日寇拿着一份由汉奸金珠子提拱的村干部和抗日军属名单,叫汉奸翻译把他们一个一个拉出来,然后狗汉奸龇牙咧嘴地问王朴:“你就是野场村的儿童团团长王朴吧?”。王朴理都不理这个狗汉奸。“你一定知道八路军的东西藏在那里,说出来就放你回家。”“不知道!就是知道也不会告诉你鬼子和狗汉奸!”王朴面不该色得回答。日寇猛地抽出了东洋指挥刀,指着王朴的胸口,狂叫道:“你的小八路,快快的说,你不说死了死了的!”王朴面对日本鬼子强盗的刺刀,想起了“五不誓言”,想起了张喜子和秀大伯,更想起了自己领着儿童团团员宣言的誓言“头可断,血可流,秘密不可泄!”于是把牙一咬,昂首挺胸,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就这样,王朴英勇的为自己的祖国献出年轻的生命。
杨靖宇的故事
杨靖宇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农历正月初十)出生在河南省确山县古城乡李湾村一个农民家庭里,幼时在村私塾就读,1918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确山县立第一高等小学堂,有一件事情让老师记忆犹新:有一天,杨靖宇在学校学习(学习情况已无从考证),突然听见外面有人大叫,原来是老张被几个兵痞打。于是他们就出来围观。忽然,有一个高高的男孩大叫了一声:“你们太欺负人了!”于是,所有的学生都跟着嚷道。一个兵痞圣气凌凌地说:“怎么拉?他得罪我们了,就该挨!”于是,那个高个子男孩一挥手,说:“上。”几十个学生就连打带赶地把他们赶出了学校,救了老张一命。那个高个子男孩就是杨靖宇。
那几个兵痞不甘心,觉得太丢脸。于是第二天,他们又叫来更多的兵痞,气势汹汹地来到学校。一进学校,就嚷着要找昨天那个高个子男孩。校长急了,就一个劲地道歉。兵痞不听。在这时,杨靖宇爬到房子上,拿着火柴,对兵痞说:“知道这是什么么?是洋火!你们不走,我就把房子烧了。”校长也赶忙说:“诶,我们也管不住他。你们还是走吧,这孩子,你们不走,把他逼急了,他一定会烧。房子烧了,你们头也不会饶你们。快走吧。”于是,兵痞们就只好灰溜溜的走了。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杨靖宇的勇气。
第四篇:红色革命故事
听红色小导游讲那古镇的革命故事
嘉兴在线新闻网 2011年05月29日 00:04:43 手机看新闻 我要投稿
飞信报料有奖
本报讯 “叔叔阿姨好,我们是来自王村口镇中心小学的红色小导游,请跟我们一起走进王村口的革命遗址……”5月24日,“红色浙江行”采访团走进革命老区丽水市遂昌县王村口镇,刚一下车,4名小朋友便迎了上来向我们行“军礼”,他们身着红军服装,头戴八角帽,稚嫩可爱。
“这里是粟裕将军陵园。可以说粟裕将军独当一面的革命生涯就是从王村口开始的,所以将军对王村口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将军去世后,遵照其遗嘱,他的部分骨灰撒在了王村口乌溪江畔的月光山上。漫山的翠绿虽然遮掩了粟裕将军的纪念碑,却遮掩不住将军的赫赫战功。王村口人民为缅怀将军的丰功伟绩,在此建亭立碑以纪念这位伟大的将军……”在粟裕将军陵园,小导游黄哲涵娓娓道来,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陵园情况和那段革命故事,引来大家阵阵掌声。
据了解,王村口古镇位于遂昌西南部,地处乌溪江之源。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被迫进行长征,全国革命处于低潮,刘英、粟裕率红军挺进师进入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开辟了以王村口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并建立了首个党支部,打响了浙西南武装革命斗争的第一枪。粟裕在王村口浴血奋战,开展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与老区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些红色小导游都是王村口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掐指算来,„红色之旅‟导游团自2001年成立,至今已有10个年头了。”王村口镇中心小学校长方志平介绍,当年,全国掀起少先队体验教育的热潮,王村口镇中心小学利用王村口这一红色资源,结合少先队“新世纪我能行”的体验教育要求,成立了“红色之旅”导游团。“这些小朋友都是王村口的孩子,他们有必要了解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壮举,通过他们的讲解,让每一名游客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接受红色文化的心灵洗礼。”
要当一名合格的红色小导游可不容易,要走家串户向当地老前辈了解革命故事,到相关部门翻阅相关资料,并基于此编写讲解词,而这些都需要在课外完成。“通过参加导游团,锻炼了自己的表达能力,重要的是对自己家乡的革命故事有了全面的了解。”谈起当小导游的收获,“小战士”邹可馨如是说。
记者发现,在小导游邹可馨的胸牌上贴着三颗星,而另一名小朋友的胸牌上只有两颗星。“学生实行了小导游„星级‟制,最低等级为„一星‟,能讲解一个革命旧址,而六星级小导游,能讲解王村口全部6个革命旧址。”邹可馨自豪地说,她在学校可是同学们羡慕的对象,因为在今年4月份,她曾为远道而来的粟裕家人进行过讲解。
孩子们用稚嫩的声音向来往的人们叙述着那段红色的记忆,而当地政府也把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放在了首要位置。“将来我们打算建起红军体验学校,让周边城市更多的孩子来感受这里的红色故事,让王村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王村口镇镇长杨全优说。
李明亮 广元新闻网记者 向仕新
“这里是红四方面军第31军军部旧址。”
“这里是新建的5.12地震纪念馆。”
„„
6月25日,当笔者随着出席广元市“党旗颂、老区情”庆祝建党90周年活动暨中国•旺苍第三届红色旅游文化节开幕式的嘉宾们参观中国红军城时看到,红军城里经过修复完善的多处红色旅游景点深深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财神庙”里的女子军训
“立正!稍息!”
“现在讲解刺杀动作要领„„”
在红军城王庙街一个叫“财神庙”的地方看到,按照“红、俗”和“新、旧”结合的原则整体改造后的“红四方面军第31军军部旧址”面貌一新,仿古建筑古色古香。展厅前十多位穿着红军军服的女兵武装训练表演将参观者的思绪拉回到70多年前的烽火硝烟中„„.据介绍,旺苍是红四方面军反敌三路围攻、六路围攻西线歼敌的主要战场,这两次大规模的反围攻作战,都是最先在旺苍境内打响。红31军为守卫川陕革命根据地西大门经历了大小战斗百余次,立下了不朽功勋。1935年4月中旬,红31军军部机关撤离旺苍,出发长征。
据介绍,1935年2月初,为策应中央红军入川北上和红四方面军准备长征,总指挥部决定以原来组建成立的两个妇女独立团为基础,把从川陕革命根据地各地撤到旺苍的机关妇女工作人员集中起来,组建成立妇女独立师。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建制最大的一支妇女武装。
与会嘉宾们感叹地说,“当年旺苍2000多名妇女群众参加红军,勇敢地投身到革命事业
中,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她们是旺苍妇女群众的骄傲,也是全中国妇女同胞们的骄傲。”
据了解,在1.5平方公里的“中国红军城”内,现存有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等川陕苏区40多个党政军主要领导机关遗址,是全国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好、遗址点最多的红军遗址群之一。经过近年来的修复和完善,各处景点已正式面向社会开放。
“抗震纪念馆”里的抗震救灾雕塑
走进建于中国红军城文昌街的5.12地震纪念馆,迎面矗立的一面旺苍民兵抗震救灾雕塑让人热血沸腾。
在2008年5.12地震中,旺苍城乡各地遭到严重破坏。在随后开展的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中,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发扬“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伟大红军精神,经过三年重建,震后经济迅速复苏,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各项事业迅猛发展。
在纪念馆内,一件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实物、图像、音像展示,生动展示了红城儿女“从灾难中穿越、从废墟中崛起”的奋斗历程。
据了解,该县灾后重建两年的固定资产投入是改革开放至地震前近30年的总和。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7.6%,工业增加值增长33.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3%。
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中,该县围绕“开发红色资源,加快老区发展”的指导思想,分三期对红军城实施保护性开发,已累计完成投资3.5亿元。
经过灾后恢复重建和精心打造,昔日的老城区如今旧貌换新颜。当地老百姓面对参观人群激动地打出大幅红色标语,“感谢共产党改造红军城!”
旺苍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尚华对记者说,“中国红军城”这一红色文化品牌如今已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下一步,将把“中国红军城”创建成国家5A景区,打造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川陕旅游黄金线上红色文化体验目的地。
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曲折幽静的林荫小道,古色古香的民居风貌,近日,记者走进改造后的旺苍“中国红军城”,莫不感受面目一新。“很多两三年没来过红军城的游客,如今再来还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哦。”居住在红军城的居民马继禄老人乐呵河地告诉记者。
打造新名片
2005年初,旺苍县政府就即将实施的城市建设项目公开征求市民意见,红军城保护开发项目列在最亟待实施项目前两位。
“坚持文物保护、旧城改造与旅游开发相结合,把红军城打造成为红色旅游观光游览区和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委、县政府领导达成共识。
根据红军城保护性开发详细规划,红军城概算总投资9.25亿元,保护开发时间拟定为5至8年。工程计划分三期实施。是旺苍县有史以来投资规模最大,建设工期最长,社会影响最广泛的综合性城市改造与开发项目。
2006年5月24日,红军城保护开发一期工程正式开工。该县坚持“红”、“俗”结合,恢复老城古镇原有业态及场景,引导居民开办红军商店、红军餐馆等,把红军城景区打造成为片区居民就业的主场所;坚持“新”、“旧”结合,在古镇的改造中,适当注入现代元素,使之既能体现古朴沧桑,又能符合现代审美观。尤其是在红军城核心区保护性开发上,旺苍坚持“修旧如旧”,对26处川陕苏区重要的党政军机关遗址实施整体回购,建设红军遗址博物馆群,同时对三条主街实施整体风貌改造,打造特色街区,复原川北古镇民国初年风貌。
“红军城就是旺苍的一张名片。为了革命圣地的保护,为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会克服一切困难,尽最大努力早日将一座崭新的„中国红军城‟呈现给大家!”副市长、旺苍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邓光志说。百姓得实惠
“红军城开发涉及到我们社80多亩土地,虽然大多村民都需要土地种季节性蔬菜、卖菜收入是家庭经济收入的来源之一,但为了项目建设,都应该大力支持。建设一个大项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何况这是一个能给我们带来实惠的大项目呢。”东河镇沿河二社社长魏庭龙说。
和老伴儿一直居住在龙潭街62号的居民王保观,今年已逾花甲。记者来到他家,看见他们正一边经营自己的小百货生意,一边和街坊邻居围坐在电炉旁说着近年来红军城里的新变化。整洁明亮的临街小屋内不时传出爽朗的笑声。
“我家房屋改造是从去年11月份开始动工的,今年1月份搬进来住的。”老王指着四周说,“原来街上的很多居民住房都是竹泥结构,不严实不说,墙壁灰尘和泥土还常常脱落,影响卫生和环境。县上实施改造后,我和邻居们的住房全都换成了砖木结构,外墙、门面、阁楼都是过去的样式,住着既舒服,又亲切。”
“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啊。原来红军城和现在哪能相比?生活环境好了,哪个不高兴?”看见建设现场一天一个样,五峰村五社村民欧其林激动地说。“红军城开发后,环境好了,游客一定比原来多多了,我们的生意一定很火。”他告诉记者,目前自己正准备扩大店面,大干一场。
据悉,红军城核心保护性开发从去年11月开始,涉及龙潭街、文昌街、王庙街等三条主街道500多户民居,目前住房风貌均已改造按照“红、俗”结合,”“新、旧”结合的原则改造完成。同时民俗馆等建设已经完成,上清宫、财神庙、禹王宫等文物点的维修、重建及绿化美化等工作均在最后收尾。明天更美好
王庙街88号住户马继禄老人是一位退休教师。说到县上这次红军城大改造,他态度十分鲜明,“对自己生活和对后代教育都有大好处的改造,我和家人不仅十分支持,而且十分感恩。不是现在的政策好,哪来美好未来?”
指挥部负责人介绍,“县政府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说了,中国红军城是按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的,还要着力建成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开发保护中,旺苍既保持该片区作为传统商业中心的地位,又着力于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的痕迹。”
记者了解到,为加快施工进度,保证建设质量,从县指挥部成员到施工队伍,大家已几乎没有周末休
息时间,春节后一直奋战在工地上。“虽然压力大,但是动力足。”看着县委政府制定的工程倒计时目标任务表,指挥部工作人员王玺说。
“红军城改造是造福老百姓的一大惠民工程,无论对提升红军城居民生活质量,还是对发展旺苍红色旅游都具有重大意义。我们坚信红军城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尚华信心十足地说。
相关链接:红军城位于旺苍县城东河镇,面积1.5平方公里。1933年这里成为川陕苏区中心,曾有40多个党政军重要领导机关驻扎于此。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徐向前、陈昌浩等在此驻半年之久。1935年4月,红四方面军从这里踏上长征之路。
第五篇:关于红色革命的经典小故事
关于红色革命的经典小故事
导语: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是10个关于红色革命的经典小故事,欢迎阅读。
1、少年游击队
1934年,红军长征离开了江西革命根据地,留下的赤卫队员们,在县苏维埃李主席的领导下,决定到山里去坚持游击斗争。李主席的儿子苏保和他的朋友虎崽、水生、金要、细妹、冬牙子都想跟赤卫队去打游击,但因年纪太小,李主席与李公公都不让他们去。天黑时,孩子们悄悄离家去找红军,但找了一天也没找到。白匪团长带领匪徒闯进了村子,屠杀了全村人,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为亲人报仇的种子。于是,一支红色少年游击队在山中的岩洞里成立了。他们勇敢、机智地夺枪支、贴标语,消灭了不少敌人。在一次战斗中,李主席不幸被捕。孩子们在李公公的领导下,混入靖卫团,巧妙地救出了李主席,并打死了白匪团长。红孩子们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茁壮成长起来。2草原英雄小姐妹
这是一个当年曾深深感动了全国人民的真实故事。
蒙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一天,她们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不料半路上遇到暴风雪。羊群经不住暴风雪的袭击,顺着风势越走越远。姐妹俩冒着刺骨的风雪,一路保护着受惊的羊群。龙梅为救一只埋进雪里的羊和玉荣、羊群失散了。待她找到玉荣时,发现妹妹光着一只脚在走路,那只光脚已冻成了坨子了。龙梅急忙脱下自己的靴子给妹妹穿,可是靴子已冻在了脚上,脱不下来。她只好撕下了袍子的一角,包好妹妹冻僵的脚,背着她艰难地往前走,走着走着,终于倒了下去。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龙梅和玉荣受到了共青团中央的表扬。3侦察员张嘎
抗战时期,生活在白洋淀的小男孩张嘎与唯一的亲人奶奶相依为命。为了掩护在家养伤的八路军侦察连长钟亮,奶奶英勇地牺牲在日军的刺刀下,而钟亮也被敌人抓走。嘎子历经艰辛,找到八路军,当上了一名小侦察员。他配合侦察员罗金保执行任务,表现得勇敢、机智。但嘎子毕竟还是一个活泼、淘气的孩子,他与小朋友胖墩摔跤输了还不讲道理,去堵胖墩家的烟囱。在一次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一支手枪,竟偷偷把枪藏进了老鸦窝里,没有上缴。为攻打敌人岗楼,他奉命进城侦察时被捕。当部队攻打岗楼时,他设法在里面放火,里应外合,全歼敌人,救出了老钟叔,也替奶奶报了仇。战斗结束后,嘎子把藏在老鸦窝里的手枪主动拿出来上缴。队长正式宣布把手枪发给他使用。4朱德的扁担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5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河北省涞源县,位于河北西部,与山西交界,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根据地之一。抗日英雄王二小就生长在这里、关于王二小的英雄故事我就不多所说、鬼子发现上当后,先是残忍地剁去二小右手的五个手指,又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把他摔到在大石头上。八路军一举全歼此股日寇,战斗结束后,几个战士冲向二小,当时他还活着,和另外两名受伤八路军战士一起送到刘家庄,可惜伤重无治,为国牺牲,三位战士永远长眠在刘家庄的深山老峪里。当时来源县青救会干部张士奎写了王二小在反“扫荡”斗争中,把敌人引进埋伏圈而自己壮烈牺牲的材料,报道给边区青救会的。《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方冰、曲作家劫夫,根据这篇报道,在1942年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很快在边区,直至全国传唱开来,这一唱就是六十多年
今天我们来到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秋日的太阳暖融融挂在天上,地里玉米,豆子熟了,柿子,核桃,苹果挂满枝头。山坡上羊儿成群,牛儿悠闲地甩着尾巴,一片平和景象。谁能想到六十年前,有一个东洋倭国贼寇窥我中华,在这条美丽的山谷中残杀我英雄少年。前事不忘,在歌声中永远记住十三岁的放牛孩子王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