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0年秋季学期任选课课程简介(精)
2010年秋季学期任选课课程简介
艺体部所开设的09级任选课:
《形体》
形体是指人的体型体态,是人体结构的外在表现,形体健美是在健康的基础上求美,其教学内容是融健身、艺术体操、舞蹈、芭蕾、音乐于一体,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达到人体体形的美化,提高身体的柔韧性、协调性和灵活性。形体课是在人体解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人体艺术学等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是一项促进身心健康的深受人们喜爱的大众体育项目,通过学习能为学生养成终生锻炼的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
《健美操》
健美操是一项在音乐的伴奏下,以操化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融健、力、美为一体的,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以追求身心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为目的的新兴体育运动。由于其表现形式新颖、动作简单易学、音乐节奏极富情趣、充满青春活力,不仅在我国“全民健身”最受欢迎的十大项目中位居第二,还成为当今青年学生追求自身特点和时代精神的一项时尚运动。当你第一次接触健美操运动时就会被那激情洋溢,充满青春活力的气氛所感染,你将会情不自禁的融合到这一运动中去。
《体育舞蹈》
体育舞蹈,也叫国际标准舞,是源于西方国家的一种舞蹈形式。它融合了音乐美、服装美、风度和体态美,既可作表演欣赏,又有参与可能;既有高雅与深度,又有通俗与大众化。西方人称誉体育舞蹈为“真正的艺术”,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室内运动和娱乐形式。
体育舞蹈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形式,已成为人们建立友谊、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极好方式,有着极为广泛的发展前景。在职业学院开设体育舞蹈课,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高雅的气质,以致在求职面试和人际交往中脱颖而出。
《现代艺术体操》
《乒乓球》
乒乓球运动在我国是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乒乓球比赛规则、中国乒乓球的发展史和当今世界乒乓球运动的发展格局;学习乒乓球基本技术、战术以及专项素质练习,达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灵敏、坚毅、果断、沉着、冷静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优良作风以及勇于拼搏精神;积极参与乒乓球运动,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达到健身、益智、交友、愉悦心情之目的。
《篮球》
篮球运动在我国是开展最为广泛的运动项目之一。它是游戏与竞技的演绎;是力量、对抗与竞争的体现;是智力与体力的碰撞;是时间与空间的争夺;是技能与技艺的展示;是个体与集体的交融。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和裁判法,理解篮球的基本规律,熟练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并学会在比赛中合理运用。篮球练习,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协调发展,培养学生勇于拼搏、果敢、坚毅、机智、灵敏、沉着、冷静的优良品质和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武术》
《网球》
《排球》
排球运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与篮球、足球一样深受人们的喜爱。其形式多种多样,比赛规则容易掌握,运动负荷能大能小,适合不同层次的人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活动。其比赛隔网进行,无身体接触,安全儒雅,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娱乐性。尤其在学校里,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排球运动》课程作为我院选修课程之一。对增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排球比赛能力、组织竞赛能力、裁判工作能力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勇于拼搏的团队精神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足球》
本课程针对足球爱好者开设,是集足球技术、战术、整体比赛与比赛指导、观赏、培养裁判员为一体的全方位授课。授课内容:活动中各种传、接球技术,各种脚法接反弹球,胸部停球、原地和原地跳起头顶球技术,个人战术、局部战术和全队战术;授课方式以专项实战训练课为主,重点培养学生的足球技战术技巧与素养,真正领略到足球运动的真谛。
《羽毛球》
《音乐欣赏》
“音乐是最高尚的艺术”——托尔斯泰
音乐是最能深刻表达人类感情的一种艺术,本门课程就是要为大家提供接触音乐、欣赏音乐的机会,而要更好地理解、欣赏音乐,则需具备必要的音乐素养。本门课程将从欣赏音乐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中国音乐作品欣赏、外国音乐作品欣赏三个大的方面来介绍和欣赏音乐,让大家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更加热爱音乐,并从音乐艺术中得到高尚的陶冶和美好的享受。
基础部所开设的09级任选课: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学》
本选修课适用于我院各专业大专生。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特别关注和了解的人际交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际知觉、人际沟通、人际吸引、人格魅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与调适、人际交往的语言技巧以及人际交往的心理卫生等方面展开阐述,力图让大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中国概况及中国文化的历史沿革,中国人的传统世界观、价值观和思维模式,中国一些重要的历史故事、神话、寓言和民间传说、名著、名篇,文化名人,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和历史发展,古城古迹、著名景点景观,主要历史文化名城及其概况,著名自然景观,各类名山中的典型代表、著名的河流湖泊,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和主要类别等等,启发学生辩证地分析中国文化的相关内容,发表个人观点,领略中国文化精华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一般在一些重点本科院校开设,此次将该课程引入职业大专院校,必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必然要针对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线性代数》
《线性代数》是讨论代数学中线性关系经典理论的课程,它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是高等职业学校经济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由于线性问题广泛存在于科学技术的各个领域,而某些非线性问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线性问题,因此本课程所介绍的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各个学科,尤其在财经类专业飞速发展的今天,该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更显得重要。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习财经类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
《高等数学》
本课程涵盖了多元微积分、空间几何,无穷级数、微分方程等内容。我们充分注意到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的部分,进行了适当的处理,比如:极限概念,采取了直观描述的方法处理;微分中值定理,采用几何图形来引入等等。对有些较难的定理只作出某些说明,而不做严格的论证。为便于学生自学,本课程在各章节有针对性的列举了适当多的例题,每节后安排了一些较为浅显的习题,学生能做这些习题,就基本上达到了工科类高职高专院校《高等数学》教学的要求。而在每一章末尾安排了一个复习题,难度略为增大,供有进一步要求的师生选用。
《大学语文》
《大学语文》是我院各专业的一门选修课程。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积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以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提高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课堂教学密切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实际尤其是大学生生活实际,使大学语文课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校园文明建设)的一个有机部分。
《文学欣赏》
本选修课适用于高职高专各专业,选修课以文学作品为主要对象,以审美享受为根本标志,以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提高审美能力为基本目标,培养学生文学阅读的想像力和再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使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文学艺术修养。
《演讲与口才》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与口语表达密切相关的思维逻辑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掌握声音的运用技巧,提高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口语的水平。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训。理论部分包括口才训练的要素,如语音、朗读、倾听、态势语言、问答技巧、演讲稿的写作与心理素质训练;实训部分包括即兴演讲、命题演讲、文明礼貌用语、求职口才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这门课程是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通过教学,把抽象的心理知识和生动的操作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探索自身在生理发育、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解决带有倾向性的问题,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现象的感悟,能释放自身发展中遇到的困惑与烦恼,能解决生活、学习和人际关系上产生的各种实际问题。
《商务秘书(认证)》
本课程是我院高职各专业的任选实践课程。课程主要内容涵盖商务秘书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了解并熟悉商务文秘知识,相关商务知识;通过大量模拟商务背景下的实践,培养学生较强的商务沟通和交际能力,进行有效时间管理和提高工作效率,初步掌握标准、规范的企业活动和管理程序,熟习办公室工作程序和基本操作,学会解决问题并具备相关技能,培养其独立地进行日常工作和管理及良好的职业素质,以便将来能顺利地从事文秘或其它相关工作。
应用外语系所开设的09级任选课: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该课程是针对学有余力,同时对英语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四级进行的培训课。该课程的主要情况如下:
1.四级听力、语法、词汇、翻译写作的强化培训。
2.以真题为培训依据,指导学生在指定时间完成考试要求,对真题进行深入评讲。3.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考试技巧,提高正确率。
通过开设该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拔高性培训,特别是对一部分已经通过大学英语三级的学生,通过参加该课程,获得考取更高外语证书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毕业和就业考验。
《商务英语》
本课程是为高等院校培养英语复合型涉外人才儿专门开设的复合型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各种商务环境下熟练运用英语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本课程通过教学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基本商务交际能力,熟练掌握涉外商务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语言沟通技能,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够适应涉外单位的岗位要求。
商务英语课程是通过将商务英语基础词汇,相关商务知识及听、说、读、写技能的培训置于商务场景之中,使学生掌握听说英语的实用技能,提高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为学生使用英语从事商务工作及相关工作打下基础。
学生要通过听、说、阅读、写作和讨论, 解决问题和角色扮演等课堂活动,达到基本使用英语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悉各种商务运作,能进行商务英语口语和笔头交流。
《会计英语》
随着我加入WTO和改革开放的深入,会计国际化的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为了使我校学生学习,掌握西方财务会计的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故开会计英语课程.本课程涉及会计总论,账户与复式记账,流动资产,非流动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充分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内容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用性。
《商务营销英语》
该课程旨在面向在以后工作中需要运用大量实用营销英语基础知识的、希望提高口语,向复合型商务营销人才发展的、英语基础良好,但听说薄弱,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建立商务英语口语体系的大学二年级的各专业的在校大学生。通过任务式、体验式学习;角色扮演、案例学习等交际任务,鼓励学生在完成交际任务的过程中使用所学语言知识,提高交际能力;涉及语音、听力、阅读、词汇、商务技能、交流讨论以及案例实战演练,让学生从不同方面体验商务营销英语的实用性。
《大学英语三级》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将有越来越多的大众接受高等教育。尽管是普及高等教育,学生还是应该打下坚实的英语基础,达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掌握今后工作和学习生活必不可少的本领
该课程是针对学生学习英语后参加三级考试进行的培训课。该课程的主要情况如下: 1.三级听力、阅读、语法、词汇、翻译写作的强化培训。
2.以真题为培训依据,指导学生在指定时间完成考试要求,对真题进行深入评讲。3.帮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考试技巧,提高正确率。
通过开设该课程,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掌握性培训,特别是满足多数学生英语考级的需求,通过参加该课程,获得考取外语证书的能力,更好地应对毕业和就业考验。
《文秘英语》
该课程是一门公共英语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从培养高职高专实用型人才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培养学生使用业务英语的交际能力。注重培养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旨在提高英语交际能力——文献阅读、翻译、写作和口头交际的能力。
《基础日语》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对日语的兴趣,能够用日语进行基本日常交流,帮助学生打下语言基础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目的。《简明日语2》是在学生掌握了日语的基本发音、基本的句法结构、一定词汇的基础上,更深入地学习日语语言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理解一定难度的日语对话、日语文章,并能够进行用日语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意思。
电子商务系所开设的09级任选课:
《办公高级应用》
本课程是面向全院有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生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本课程教学任务是是学生能更好的掌握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升办公能力,适应现代化办公的岗位需求。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对办公软件的应用更加熟练;通过实际情景学会文档编辑的高级应用、数据的有效管理和分析、演示文稿的应用技巧;学会运用网页编辑技术,制作出较高水平的网页;通过实践拓展学生的办公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网路应用基础》
网路应用基础课程针对全院非计算机专业开设,培养学生对网络知识的普及和应用。课程讲授局域网、广域网、网络安全、互联网的应用知识,并掌握相关常用工具软件的实际操作,强化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对课程的学习,拓展网络应用能力。
《平面设计》
平面设计课程能让学生熟练应用目前平面设计领域中最流行的软件Photoshop,并能制作出专业的平面作品。使学生可以完成如色彩的运用、版面的设计、海报招贴、企业形象一体化VI、包装、书籍装帧、报刊杂志、样本及宣传页、路牌灯箱等的创作与设计等;另外,培养学生完成数码照片后期处理及设计。
《Flash制作》
《Flash动画制作》是目前流行的动画制作软件,它的运用极为广泛。大家在上网时看到的网页广告、篇头等几乎全部是由Flash制作的。同时,Flash也应用于制作动画短片、互动游戏、MTV、课件和网页的制作。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FlashMX基础知识、绘制图形、编辑对象、使用元件、使用图层、创建动画、声音的应用及影片的测试、发布与导出相关操作。在后面还将进行大量的综合练习。
通过学习,学生应能使用Flash软件制作出简单的网页广告、篇头、动画短片及一部完整的MTV作品。
2010年秋季学期限选课课程简介
09级营销、工商管理专业:
《广告实务》
《广告实务》是市场营销专业规划课程之一,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广告的基本概念、广告运作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事项、广告策划的基本环节等;能够初步掌握广告的专业运作,从而懂得如何去科学合理地认识广告、理解广告、评价广告和制作广告,熟悉广告公司的基本运作过程、广告与媒体的关系以及广告费用预算等现实问题,并注重广告在发布过程中的社会效应,保证广告的健康向上与合法性。
《国际贸易实务》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它涉及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国际金融、国际运输与保险等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学生通过理论部分的学习,必须弄清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主要政策与措施,了解国际经贸变化发展趋势;通过实务部分的学习,必须全面掌握进出口业务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会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和国际贸易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学科,系统地介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培养他们基本的企业管理素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招聘与配置》
《招聘与配置》是一门研究如何对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即人力资源)进行招聘与配置的学科,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限选课。本门课程从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实践过程出发,采用工作情景模拟的方法,以人员招聘与配置的内容和职能为主线,对员工招聘方案设计,面试、甄选、员工录用、新员工培训及招聘的评估进行学习。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进一步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招聘与配置的基本知识,并具有相应的工作技能。
09级财务管理专业:
《税法》
《税法》课程是高等院校经济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我国现行的税收法律制度与其在调控经济的作用及在实际税收工作中的应用的了解;指导学生学会利用税收法律知识正确处理税收征缴问题。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税法概论、流转税类的增值税法和消费税法及营业税法、所得税类的企业所得税法与个人所得税法、资源税类及财产行为税类的具体税种,并根据理论知识选择相关税收实际工作的案例,讲解其具体应用。
09级财务管理专业:
《企业会计准则》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正式颁布了我国新《企业会计准则》,包括1项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等38项具体准则。该准则将适用于在我国境内设立的企业,并定于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体系充分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其实施将对企业财务人员的执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财政部要求全国广大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努力加强对新会计准则知识的学习,以适应会计改革的需要。
与现行会计准则相比较,新会计准则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体现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等诸多方面。通过对《企业会计准则》的学习,能使同学们了解新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掌握新准则下企业基本经济业务的处理方法以及财务报告的列报方式,以实现会计理论知识的更新。
《企业内部控制》
假设你要开一个公司,你把你的几百万甚至千万上亿元的资产交给别人掌管,每天都会发生大量的资金收支,你但不担心你的资产被贪污挪用或资金使用的低效甚至浪费?当你聘用的经理人员向你报告资产的使用及收益情况,你但不担心他们会说谎?此时,设置一套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大大减少你的担心。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被广泛地运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内部控制制度的审查和评价构成企业年报审计或单位内部审计的重要内容,帮助企业设计内部控制制度也是管理咨询机构开展的重要业务之一。内部控制课程是为审计专业开设的选修课,主要讲解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生在之前应该具备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等课程的理论知识。
09级会计电算化、计管专业:
《ERP原理》
《ERP原理》课程是面向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所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初步建立企业管理理念、了解企业经营活动内容,理解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掌握ERP业务流程的功能。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初步建立先进的创业理念和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掌握ERP软件的主要业务流程;通过实践活动显著提高动手、创新与创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包括:共赢理念、全局观念与团队合精神、诚信的理念、个性与职业定位等。
《客户服务与经营》
09级法律专业:
《商法原理与实务》
本课程主要介绍商事组织法和商事行为法。具体包括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外商投资企业法、破产法、票据法、证券法、保险法等内容。该课程是市场经济基本法律制度,是法律专业学生应当掌握的重要内容。学好该门课程对于从事商事活动、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与社会保障》
本选修课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选择若干与学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关系密切的案例进行视频案例教学,逐步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的相关知识――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用人单位的主要义务、劳动工时与休息休假制度、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劳动争议的解决;社会保障的类型、社会保障的实现(着重是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的认定程序与赔偿问题。
09级税务专业:
《金融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深度融合,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的需求在逐步增加。《金融基础》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重点介绍金融学基本原理,并辅以经济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金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能够分析运用。金融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及财经类学科的其他分支学科,都会涉及到《金融基础》中阐述的基本原理。这是财经类学生学习金融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知识基础。
《商业保险》
该门课程主要阐述商业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财产保险中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与机动车辆保险以及人身保险中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与健康保险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保险险种,熟悉保险合同内容和款式,学会分析和运用保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09级金融专业:
《财务会计》
《财务会计》课程,作为我院非会计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财务会计目标为导向、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生成为主线,以会计假设为前提,以会计要素为依托,渗透新企业会计准则的思想,既阐述财务会计的一般理论,又注重财务会计基本方法的介绍。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使学生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熟练掌握对各类企业共性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进行简单的会计报表编制和财务分析。与会计专业所设置该课程的目的不同,其侧重点在于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会计思维,并且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务管理》
《财务管理》是高等职业教育财会类、经管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为培养学生的理财能力而设置。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现代理财观念,使学生掌握现代理财方法,精通财务管理技能和技巧,熟悉企业筹资、投资、营运资金和收益分配等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并学会财务分析和业绩评价,培养学生能运用相关理财观念和方法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从事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和相关的经济管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公共基础》
本课程是配合中国银行业从业人员资格认证考试的必考科目而设立的。主要针对中国银行业所有从业人员而设计,基本覆盖了银行业从业人员应知应会的基本知识、技能、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要求。
公共基础考核以国内银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主线,突出实用性,兼顾前瞻性,主要由银行知识与业务、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和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三部分组成。银行知识与业务由中国银行业概况、银行经营环境、银行主要业务和银行管理四部分组成。银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由银行业监管及反洗钱法律规定、银行主要业务法律规定、民商事法律基本规定、金融犯罪及刑事责任四部分组成。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以中国银行业协会制定并公布的《银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操守》为主要内容。
09级会计专业:
《企业经营管理》
《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涉及面广、实用性强的学科,系统地介绍了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知识,主要包括战略管理、市场营销管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等内容。该课程的开设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貌,培养他们基本的企业管理素质,为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企业会计》
随着我国会计制度改革的深入和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建设也在逐步加强,2004年4月财政部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并已于2005年1月1日开始实施。小企业是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社会经济组织。据统计,小企业数量占我国企业法人总数的95%,其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约占全国GDP的近50%,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很显然,会计从业人员中绝大多数将会在小企业从事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
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是相对于企业会计的一个分支。该课程主要讲述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会计核算方法。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会计的概念、特点、核算对象、组成体系和分级,掌握非营利组织会计的会计核算对象、具体经济业务的会计核算方法,了解财政总会计、行政单位会计的会计核算对象及基本会计核算方法。
《证券投资原理》
《证劵投资原理》是我校财经管理类非证劵专业的选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和掌握证劵投资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使知识结构更加合理,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
学习本课程使学生了解和知晓证券投资的基本知识,包括证券市场的基本构成,证券投资方式及发展,证券发行交易程序与方式,市场监管的基本规则等;掌握证券投资、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的概念、性质、分类、特征、价值和价格的确定,投资策略和操作方式,投资组合管理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学会和应用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技术分析、风险防范的基本理论,主要方法和技巧。
《金融基础》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的深度融合,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金融理论和金融知识的需求在逐步增加。《金融基础》是金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本课程重点介绍金融学基本原理,并辅以经济中的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金融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让学生对生活中的金融现象能够分析运用。金融专业的其他后续课程及财经类学科的其他分支学科,都会涉及到《金融基础》中阐述的基本原理。这是财经类学生学习金融学及其他分支学科的知识基础。
《商业保险》
该门课程主要阐述商业保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重点介绍财产保险中企业财产保险、家庭财产保险与机动车辆保险以及人身保险中人寿保险、意外伤害保险与健康保险的基本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目前主要的保险险种,熟悉保险合同内容和款式,学会分析和运用保险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篇:2017秋季学期特色课总结
2017年秋季学期《园艺》特色课教学工作总结
金沙县中等职业学校
夏礼婧
伴着几分辛苦,转眼间,短暂的一学期又即将过去。回首这一学期来,本人按照教学计划,认真备课,上课,让同学们在欢乐的气氛中学到了一门新鲜的课程——《园艺》,在本门特色课中我主要讲解园林植物的修剪技术,并充分利用学校的绿化植物,让同学们勤于思考、大胆实践。
本学期我上课的对象主要是17级护理(4)班、17级护理(6)班、17级中医康复(1)班、17级中医康复(2)班对《园艺》课程感兴趣的同学,他们都没有园林植物方面知识,再加之平时学习压力大,学习《园艺》一方面是兴趣爱好,另一方面是为了释放压力,所以我更要上好每一堂课。为了备好每一节课,课前我认真钻研教学内容,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重难点,精心设计教法,布置教学环节,设置巩固练习及作业,认真组织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使每节课既把握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学生学得简单有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绿化植物,让同学们多实践,通过实践掌握知识的要领,也大大提高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园艺》课程中的园林植物的修剪与整形是植物栽培管理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广义地讲,“修”是指修整树姿,“剪”是指剪截枝条。修剪就是整形和剪枝。通过修剪整形,可以剪除病枝、弱枝、过密枝叶,使株形整齐,层次分明,错落有致,高低适中,形态优美,提高观赏价值,而且,及时剪掉不必要的枝条,可以节省养分,调整树势,改善透光条件,借以调剂与控制花木生长发育,促使生长健壮,花多果硕,减少病虫害。观叶植物经修剪后,有利萌发新技,多生新叶,增强观赏效果。
同学们通过对《园艺》课程的学习能深刻的体会到关注植物的乐趣。更加明白植物的相关通性,也使他们对园林植物修剪有非常深刻的认识。不仅使自己在修剪中得到那份快乐,也使他们对整个园林绿化的运行模式以及绿化经济都有了很深刻的了解。不仅使自己充实也让他们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而快乐。学习植物,长期与之相处,同学们的性情会有所改变,会处事不惊,会有种超然物外的感觉。对处理学习、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工作中,有时自己的教学方法、工作方法还不是很成熟,教学工作经验积累匮乏。所以今后更要用心准备每次的教学活动,汲取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及时总结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不断的再学习,并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脚踏实地,不断去历练自己,用心地上好《园艺》特色课,为校园的完美明天而努力。
第三篇: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心理健康已经是世界瞩目的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在我国,人们都日益关注心理健康,尤其是汶川地震以后,国人对心理健康领域的名词用的频率已经比较高了。在教育领域,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教育部门都不断增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要求,甚至直接的评估、督导、实施,这项工作已经运作得很好。然而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的教师心理健康还是一个空缺,有关的实施和研究很不得力。教师的心理健康和学生的成长、社会文明的发展,尤其和每个教师自身的生命质量又是息息相关的。[详细介绍]
课程负责人
王淑兰,女,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陕西省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家庭教育学会理事,陕西省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长期致力于心理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青年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心理学等。主要著作有:《青年心理学概论》、《职业女性心理保健》、《中国女大学生发展与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等,发表相关论文40余篇,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详细介绍]
相关资源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自我调适
论坛交流
学会放松主观幸福感与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
疑难留言
决?难道靠自己调节就起作用了吗? 如何克服农村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心理健康是一种持续而积极的适应状
第四篇: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课程编号:0602004课时:21学分:1学分 课程名称:普通物理实验
(四)(Experiment of University Physics 四)课程目的、内容和要求: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物理系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基本训练的一门必修基础课,本课程教学内容包括几何光学与物理光学的主要内容,是进入大学后系统学习基本实验知识、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继续和深入。光学是一门信息物理学科,它包含成像的几何光学,波的传播,是几何光学的物理基础;波的干涉和衍射,已应用于许多技术领域,各种光学干涉仪应用于精密测量,激光技术的发明,使干涉计量术得到显著提高;光谱仪的使用,是物质成分和结构分析的重要手段。光学是很广阔技术物理学的基础,对其基本内容进行较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为以后科研打下一个良好基础。
主要内容:
基础性实验包括:薄透镜焦距的测定,分光计调节及三棱镜折射率的测定,用牛顿环测透镜的曲率半径,用透射光栅测光波的波长,迈克尔逊干涉仪的调整和使用,用陆末-布洛洪光计度比较照度的大小;综合性实验:偏振光现象的观察,共轴光具组基点的测定;设计性实验:分光计调节及三棱镜顶角的测定,用阿贝折射计测量液体折射率,光谱的拍摄和波长测量。
课程要求:
⑴ 掌握光学实验误差计算的基本知识,具有正确处理光学实验数据的初步能力。
⑵ 熟悉光学实验工作的主要步骤:预习(实验准备)操作(光学仪器调整)
⑶ 握基本量的测量方法及常用光学仪器的正确使用。
⑷ 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风与基本的实验能力。
⑸ 初步具有综合实验知识和部分相关实验的设计能力。
适用专业及层次: 物理学本科
先行课程:高等数学、光学、普通物理实验
(一)—
(三)
第五篇: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课程简介】
本课程着重研讨:如何基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优化教学设计,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强调,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设计、开发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以及“为学习设计教学活动”,纠正一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的误区,提升教师恰当地设计、开发及评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经验和设计教学的能力,为初中语文教师备课与上课提供可操作的程序方案,通过短期培训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学习要求】
⑴ 了解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研究一些录像或文本的教学实录,以使对语文教学设计的认识和理解具体化;并结合自己的或者他人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理念等进行思考。
⑵ 能够从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角度对已有的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进行客观评价。
⑶ 动手进行教学设计,并进行交流研讨、反思修改(有条件的可付诸教学实践),以获得切实体验。
⑷ 完成学员作业和测试题。
⑸ 理论学习和自己的教学实践的结合,理论学习方面可以重点集中在本课程推荐的书目和文献,以及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语文教材的两个理论问题》《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的两篇文章以及关于单元教学的文章,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过程,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加深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认识,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师团队
【主讲教师】
冯爱平:女,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教研员,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硕士。2007 年 1 月至 2008 年 8 月,主持北京市丰台区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研究”,该课题获 2007 年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专项经费资助。从教十余年来,撰写的多篇文章或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或在各级评比中获一、二等奖;主编或参编图书多部。2006 年独立开设继续教育课程“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2008 开设继续教育课程“基于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的语文阅读教学案例剖析与研制”。北京市高级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委、丰台区语文教师资格认定教育教学能力测试评委;《语文导报》初中版编委。多次指导教师上研讨课、撰写教学案例,经过自己指导的教师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多次获奖或发表,促进了一批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
专题讲座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冯爱平(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研究员)
今天我们研讨的专题是 “ 初中语文课程资源开发与教学设计 ”,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整合课程资源,优化教学设计,希望大家能深入思考,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摸索出优化教学设计的途径和策略,切切实实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一、关于教学设计和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理解
(一)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解
问题一 : 基于“教”的设计还是基于“学”的设计?
“教学设计”对语文课的重大意义,毋庸置疑。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传统的注入式的讲授分析课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退出课堂 , 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程序还是上世纪 50 年代的五环节:破题(导入),作者及介绍背景,分析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色 , 把教参中的文本的解读原封不动地“平移”到课堂中,对课文进行精细化的“阐释”“解释”,“教课文”,教师“析有余”而学生“悟不足”,一节课教师讲得很累 , 学生却感觉到很没意思。还有一些教师为了分析课文而设置一连串问题,引导学生到文本中去寻找答案,通过板书完成对文本内容的图解,并美其名曰“启发式”。从课堂教学推知教学设计,可见教师的设计基本上还是立足于自己的“教”而非学生的“学”,不去关注学生的理解,不去考虑学生对自己的理解是否接受,更多的是在阐释教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有的甚至是以传道式的课堂呈现,甚至是完全站在教师个人的立场来确定和设计的,很多时间就在这样的过程中浪费了。也正因为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的成长在很多方面都打了折扣。教师诱导学生得出的结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不能说是没有作用,起码作用是很有限的。许多学生在课堂上似乎能正确回答教师的问题,但那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回答的。离开了教师提供的语境,学生就难以找出答案。久而久之,一批学生就训练出了能根据教师的“启发”来回答问题的本事:往往是揣摩老师的意图不断给出老师想要的答案,而并非是说出自己独立思考后的见解。很多学生毕业后,发现这样的“答案”对自己的发展毫无益处,只不过是配合老师演出了一场场的“戏”。这恐怕是语文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吧,这也恐怕与我们对“教学设计”的内涵缺乏认真的辨析有一定的关系。
关于教学设计的界定 , 目前国际上比较公认的是史密斯和雷根的表述 , 他们认为教学设计是把“学习与教学的原理转换成教学材料、活动、信息资源和评价方案的系统化和反思性的过程”。
这种设计观一般把教学设计看作由一系列相对固定的步骤或程序组成,大致包括这样几个阶段或要素:
分析:学习者需求评定,确定学习环境中的问题、学习任务分析,确定教学目标; 设计:写出教学目标的操作性定义(即以可操作的词汇叙写教学目标),将学习分成不同类型、确定具体的学习活动 , 以及具体的媒体等。
开发:准备学生及教师用的教材(各种形式的),开发教学策略,为学习者能达到预期表现做出安排。
实施:在不同场景中传递教学方案。
评价:包括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以及根据具体信息反思与修正设计方案。从实质或最终目的上看,教学设计就是解决教与学问题的过程:学习者的学习问题;解决学习问题所必须的各种条件(资源、媒体、环境等)方面的问题。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曾提出一个“为学习而设计教学”的口号。这个口号依据一种系统观,更加合理、全面地看待学与教的关系,以改变传统意义上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经验“作坊”式的教案设计。其核心思想是:“为学习设计教学”,即教学必须考虑影响学习的全部因素,即学习的条件。这就意味着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 , 在决定教什么和如何教时 , 应当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需求、认识规律和学习兴趣 , 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学环节的设置着眼于引导、激发、促进、提升学生的学习。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表现为学生 “ 学 ” 的有效性;基于学生的“学”的教学设计,是优化教学设计的努力的方向。
问题二:关注“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
基于“学”的设计,教学设计的核心是 “ 学的活动 ”,“学”的活动构成教学设计的主体,教学环节就是对学生 “ 学的活动 ” 的组织,教学流程就是 “ 学的活动 ” 的充分展开。教学设计的重点在于策划教学流程中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我们来梳理一下教学设计的流程,教师是根据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设定教学目标(当然也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和把握),根据教学目标整合课程资源设计学生活动,学生在活动中走进文本、体验语文,在亲身体验中生成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教学环节就是组织 “ 学的活动 ”,就是教师在基于学情了解的基础上借助文本展开适宜的 “ 学的活动 ”,这是一种思想的革新,也是一种视角的转换。
明确“以学生为中心”,这一点对教学活动设计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在教学活动设计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呢?建构主义认为:(1)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2)要让学生有多种机会在不同的情境下去运用他们所学的知识。(3)要让学生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此处的教学设计指的是微观的教学设计,指向具体的每节课的设计,也就是课文设计。
(二)关于“课程资源”的基本理解
课程资源:关于课程资源的说法很多,总的来说,课程资源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教学内容的直接来源。因此我们可以说,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教学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使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有个性的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
教材为狭义的教材,“专指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具有重要作用的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二、有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及策略以及案例分析
长期以来 , 我国的语文教材是 “ 文选型 ” 教材(所谓的 “ 单元型教材 ” 也是 “ 文选型 ” 教材的一种变体),教材是选文集锦。只是以体裁或主题为单元编排了大量选文 , 对每篇课文应该教什么、怎样教 , 基本上没有进行设计 , 没有形成完整的教材价值体系,更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教材教学价值体系。一篇篇课文“教学价值是什么”“教什么”在很大程度上由教师把握,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对教材进行教学价值定位。一篇课文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涉及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识、技能、情感、方法等诸多因素。在教学实际中 , 教师面对一篇包含众多要素的课文 , 在确定究竟应该 “ 教学什么 ” 的时候 , 往往感到十分茫然 , 要么面面俱到把语文课上成各科知识的 “ 大杂烩 ”;要么任意而为 , 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语法课或科技常识课。因此,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教材,优化、整合教材内容,准确挖掘教材隐含的可供进行教学的教学价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 “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 的基本体现。
编辑把一篇篇的作品和文章选入教材,是有其意图的。任何一篇课文,都既有它的“原生价值”又有它的“教学价值”。所谓“原生价值”,即它发表时为社会提供的信息价值;所谓“教学价值”,即编辑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我们在“设计”的时候,主要考虑后者,即教材编者把它选入教材时想用它来实现的“语文教学目标”。同样的课文,被不同的编者选在不同的教材里安排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它的“原生价值”可能是一样,但“教学价值”可能完全不同。教师结合自身的积淀,产生用教材教的丰富与立体,从而让我们的课堂灵动起来,使之具有生命化特征,即立足于研究的态度,哪怕基于我们突破我们思维习惯而带来的痛苦,需要颠覆原先的被动的某些理解,那也是值得的,因为我们至少弄明白了我们的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一)立足单篇,深入挖掘
1.挖掘教材的“例子”学习的价值
教材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挖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对于语文教材的功能,叶圣陶曾明确指出: “ 语文教材无非是 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 “ 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 这就是叶圣陶的“例子说”,“例子”是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的一种体现,通过这一篇文本,可以迁移、用于理解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这种教学过程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
例如说明文这类文体,如果在教学设计中按旧有的一贯的模式、一成不变地上课,程式化地去呈现教学内容,这样的语文课,一定会是枯燥沉闷的。而如果我们课前积极地去 阅读、思考,充分地去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去精心地设计每一堂课,力争将自己的课新颖、精巧地设计并上出特色,牢牢地吸引学生的目光和注意力,这样我们也可以上出说明文的精彩来,真正发挥出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说明文教学的教学价值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说明文最重要的教学价值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加工的能力,说明文教学的首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能力。而学生在说明文阅读中的突出问题:不能准确理解和把握信息。可以说准确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的能力是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的着力点。对于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我们要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的含义和行文逻辑,真正地读懂,不能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要用科学的态度阅读科学文本,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另外一个方面,说明文教学,要注意提高学生阅读科技文章的兴趣,间接培养科学精神。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本身的逻辑性,来感受作者思维的科学性。说明文教学,还要注意体会自然与科技中的人文内涵。例如读《向沙漠进军》,思考人类繁衍与保护自然的关系;读《生物入侵者》,思考全球化给人类生存带来的新问题;读《奇妙的克隆》,思考生物学革命给道德伦理带来的新挑战。《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教学案例 南顶中学 李建丽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比较传统的说明文篇目,入选北京版第十六册语文教材。这里说它传统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传统即是经典和规范,传统即易走向老套。也就是说面对这样一篇文章,如果设计好的话,由于它的经典和规范,可以成为我们落实说明文阅读的例子;如果处理不好则容易落入“抓特征,理顺序,讲方法,品语言”面面俱到的俗套和窠臼。
从教材安排的顺序来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初中学生学习事理说明文的开篇文本;从该文内容和特点来看,其具有事理说明文的一般特点,无论从整体感知还是从局部探究的角度讲,都是引领学生进行事理说明文学习的典型教材。学生已经学习过一个单元的事物说明文,对说明文的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有一定了解,但对于诸如 “ 如何快速准确地把握说明文行文脉络 ”、“ 如何快速准确地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 ”、“ 如何对说明文主体段落进行重点研读 ” 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实践。
本课的学习,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设计和突破:课文结构的整体把握(内部逻辑关系)、课文内容的准确理解(有效信息筛选)、说明方法的分析(解决怎么写的问题)。
其一,用“教师抽取原文段落,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内容放回原文”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内部结构关系的探究;
其二,用“段落精细化阅读”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文章“怎么写”层面的深入探究;
其三,用“用课文相关内容准确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活动组织学生深入课文内容进行有效信息筛选的训练。
以上训练活动样式力图对传统说明文教学方式有所突破、力图最大程度地从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上贴近学生学习的实际,获得有效学习效果。教师设计了学生思考、分析、概括交流等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进行对文本内容进行最有效地解读和对“重点研读”这个阅读方法的深入实践,这样做不仅培养了学生对说明文整体内容的把握能力,而且提升了筛选有效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环节 1 :
1963 年,一部名为《冰山上的来客》的电影红遍大江南北,它的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更是脍炙人口。这部主题曲的名字与我们今天即将学习到的课文题目恰巧相同。现在,大屏幕上呈现的就是这首歌曲的歌词,歌词中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给出了两个非常浪漫的解释,这就是——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它是用了青春的血液来浇灌。就在电影上映后的第 16 个年头,也就是 1979 年,有一位名叫贾祖璋的人则从科学的角度对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出了全面深入的阐述。现在,我们就来看一看,这样一篇文章即将带给我们哪些特别的发现。(首先是提示课文要说明的中心内容;其次是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
环节 2 :组织学生进行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整体感知的活动。
通过一个小测试检测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的准确程度:原文中的第 5 段和第 8 段抽取出来,按要求进行探究。(谈对探究内容的理解,明确、固化正确认识。)⑴ 布置要求:卷子上有从原文中抽出来的两个段落,请你将它们分别放回原文,它们放在哪里最合适呢?并请讲讲你这样放的理由。⑵ 学生按要求进行初读,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⑶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初读学习汇报。⑷ 总结明确整体感知要点。
教师点拨:我们通常可以借助语言标志和段落间内在逻辑关系准确把握作品行文思路。
环节 3 :组织学生进行 “ 用课文相关内容准确解释一些现实生活中问题 ” 活动(材料链接)。.有人统计过 4107 种花的颜色,作了如下分类。
颜色 白 黄 红 蓝 紫 绿 橙 茶 黑 品种 1193 951 923 504 307 153 50 18 8 ①从图表看,我们可以得出哪些结论?(这个问题的设计考察学生准确解读链接材料,更重要的是为下面两个问题的设计作了铺垫。)
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和表格中相关提示,将排在前四位花色的形成原因填写完整(填写的相关内容在文中画出来,在相应的地方写上序号即可)
(该环节学生快速准确地从文章中筛选有效信息,完成表格填写。)③能试着用文中内容对黑色花最少的原因做出合理解释吗?
这个问题在原文中的答案非常隐蔽,该问题在第⑺段有所提及,文中这样写到“昆虫采蜜传粉,有一特殊的习性,就是经常只采同一种植物的花朵。这个习性有利于保证同一种植物间的异花传粉,繁殖后代。这样可以固定种的特征,包括花的颜色。我们可以设想,假如当初有一种植物,花色微红,由于其中红色比较显著的花朵,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多,经过无数代的选择,在悠长的岁月中,昆虫就给这种植物创造出纯
一、显著、鲜艳的红色花朵。”这里虽然没有谈论到黑色的花,但是,学生可以从字里行间得出这样的结论:黑色的花不容易受到昆虫的注意,获得传粉的机会较少,这一定是黑色花最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能试着用文中的内容对“土花能白又能红”做出科学的解释吗? 菊花 宋•朱淑真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犹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这样设计是想在文学和自然科学间找到一个契合点。该题在原文中并没有直接的答案,学生必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才可能作答。原文中对于该问题有一个提示性的解答,这就是第⑷段中的 “ 有些白花,例如菊花,萎谢之前微呈红色,表示它这时也含有少量的花青素了。变色的一个特殊例子是添色木芙蓉,早晨初开的时候是白色,中午变成淡红色,下午变成深红色,一日三变,愈开愈美丽。一般的花,大都初开时浓艳,后来渐渐褪色。” 通过对这段信息的提炼,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是花青素含量的变化造成花朵颜色的变化
教师小结:我由衷钦佩这位诗人,或许在 800 多年前她根本无法从科学的角度给这样一种现象合理的解释,但是她用文学的笔触将其记载了下来,在 800 多年后的 1979 年,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这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给出了十分科学的解答。这让我们不得不惊异于文学和自然科学穿越时空的对话所产生的巨大魅力。
环节 4 :“精细化解读文本内部信息”:指导学生以第⑻段为例进行“段落精细化阅读”的活动。
这部分的细读重点是抓住每个例子中的对比,牡丹花的例子中是“亿万年”和“几十年”的对比,由此可以看出,这是从时间长短的角度谈,大丽花的例子中是“八个红色花瓣”和“上千种形状、颜色不同的品种”的对比,由此看出,这是从品种花色的角度谈,虞美人的例子中是“从来没有出现过蓝色”和“各种深浅不同的蓝色”的对比,由此看出,这是从稀有品种的角度谈。这样,学生就可以非常清楚这三个例子的典型性体现了。除了上述三个角度,教师还在以下两个角度对学生进行了这三个例子典型性体现的点拨,这里既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既有普通培养也有专业科学研究。所以,从这两个意义上讲,这三个例子的典型性就更强了。(举例子这种说明方法的辨识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更重要的是,说明方法在文中的动态运用,不仅仅是知道一些术语,知道了说明方法,并不代表读懂了文章,准确获取了信息)
环节 5 :质疑:(你觉得标题有问题吗?)文章明明是在探究花朵各种颜色形成的原因,为什么标题中偏偏要用“红”呢?(结合文中关键语句和自己的理解谈一谈)
这个问题的设计首先考虑到学生会进一步对文本内容进行有价值解读,其次考虑的是对导语中的《冰山上的来客》中的主题曲进行解释,主题曲中的红和本文中的含义是不同的。教师总结:
①花红叶绿,红是花的特征,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形象生动,趣味性浓,有吸引力。
②在分析花的色彩发展过程中与自然选择时,着重分析红色的花,说“红色的花最鲜艳,最耀眼,可以说在进化过程中是最成功的”
③ 同名电影脍炙人口,用这个题目更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但是主题曲中的“红”和本文的题目中的“红”含义不同。主题曲中的“红”指友谊和爱情经历了特殊的考验,所以“花儿红得好像红得好像燃烧的火。”本文中的“红”是指花的各种颜色,不单指红色。环节 6 :相关内容拓展 关于“花语”小常识 花是美好、幸福、快乐的代言者,是美丽的天使。不同种类、颜色的花朵含义各不相同,面对婀娜多姿、异彩纷繁的鲜花,送花者需根据自己送花的目的、选择合适的种类、颜色,以藉“花语”表达情意。环节 7 : 作业
按照课上学习的阅读方式,对 6、7 自然段进行重点研读。设计意图
进一步理清文章说明的内在逻辑关系,强化重点研读的这种阅读方法,实现对段落说明内容(写什么)和说明过程、方法(怎么写)的有效训练。关于提取信息能力层级的大致划分:
阅读文章,能够辨识文章的主要内容,根据需要从文章中找出相关信息。(内涵)及格:能根据需要,从文章说明的内容中直接提取明确陈述的信息。良好:能从复杂的信息中筛选出符合需要的有用信息,或从相关系中整合出新的信息。
优秀:通过对说明内容的逻辑推测,找出文章中隐含的信息。
从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这个能力点来看,教师注意到几个层次的学习活动的设计,较好地训练了学生的各个层级的信息筛选和提炼概括的能力。
从整个教学设计来看,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设置了学生的活动,教学流程是学生的活动的充分的展开。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教学设计注意到了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之后,教师的点拨指导、归纳提升,这也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如果失去教师的引导,其效果、效率就没有保障,甚至会流于形式。强调每一个环节教师的讲评、点拨,其实也就是要注意到每一个环节的目标的落实。
2.挖掘教材的“语言学习”价值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依赖于其读书的数量和质量。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是学生品味语言、学习语言的样板。教材语言学习价值的体现,依靠学生对教材形式上的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来体现;通过教材的学习,学生获得语言感受,进行语言积累,学会语言品析与鉴赏。特别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教材的“语言学习”的价值应该是我们着力关注的。
案例2:《周庄水韵》教学案例(云岗中学
葛保红)我们来看教师教学设计的一个环节: 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次游览的内容(填写第一行表格),重点讲解“雨雾中”与“雨中”的区别,详细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描写角整体印
时间 环境 景物特征
度 象
第一仲春 雨 雾 视觉 水墨画 灰蒙蒙的 次 中 朦胧的
师:判断一个比喻是否恰当,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否恰切。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仲春时节的周庄。因为“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所以,周庄给作者的整体印象应该是灰蒙蒙的、朦胧的(“隐约出没”)。这恰恰与水墨画的特征一致:因为纯用水墨不着彩色,所以水墨画主要以墨色的深浅变化构成画面,整体印象上以灰色为主,景物间的轮廓界线也并不分明。
教师在该部分的讲解中,要着重强调关注相似点和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分析方法,让学生在下一步的阅读理解中有章可循。
(3)学生尝试采用以上的分析方法,讨论修改表格第二行的内容。
描写角整体印
时间 环境 景物特征
度 象
第二冬天 雪后 视觉、版画 黑白分明 次 色彩对比强
听觉 烈
* 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色彩对比强烈(文中依据: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与景物特征相对应的语句
黑白分明——“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 “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 “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色彩对比强烈——“在耀眼的阳光下,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 “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斑斓,令人目眩。”
“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 教师提问:在描写的角度上,第二次与第一次有何不同 答案要点:增加了对水声的描写——“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水声的特点是“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 教师小结:水声轻婉、柔媚、悠扬,如同人们赏画时的背景音乐,令游览者的心情随乐声的变化而变化,增添了游览的情趣。
(4)阅读理解第 5-6 自然段,修改表格第三行的内容。
描写整体印
景物特征
角度 象
第三春天 温暖的立体 童话 变幻多姿,流次 夜晚 光溢彩
全方位
时间 环境
师:仲春时节雨雾中的周庄像水墨画,冬天雪后的周庄像版画。在作者眼中,温暖春夜的周庄像什么?
第 5-6 自然段中比喻句较多,容易对学生的选择判断构成干扰。另一方面,因为对于前两次的概括都与“画”有关,学生也会受到习惯性思维的影响而偏离正确答案。
引导学生准确完成表填写的步骤是: 问题 1 :、6 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结构关系是怎样的?
答案要点:分总关系——第 6 自然段是总结性的段落,因此,整体印象的概括性词语应从第 6 自然段中寻找。问题 2 :
依据学案中对童话概念的解释,参照你平时的阅读经验,你认为童话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童话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因此内涵更丰富,情节更富于变化。平时,我们经常说“童话世界”,说明相对于平面的水墨画、版画而言,它的描写角度是立体的、多方位的。问题 3 :
在第 5 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一系列比喻句,将温暖春夜的周庄描写的千变万化,多姿多彩。周庄景色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要点:因为是旅游节期间,周庄被五彩缤纷的彩灯所装饰,再加之以不断燃放的焰火,光的变化引起水的变化,使周庄的水景异彩纷呈。问题 4 :
第 5 自然段中的一系列比喻句与“童话”的比喻之间是什么关系? 答案要点:第 5 自然段中一系列比喻句所描写的景象共同构成了“神奇的童话”的内容。
教师小结:在光与影的不断变化中,作者仿佛进入了一个梦幻神奇的童话世界,兴趣盎然地遨游其中,浮想联翩、流连忘返。案例分析:
《周庄水韵》一课,教师把品析第 4-6 自然段,准确完成三次游览的对比分析设为一节课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示范分析第一次游览的内容,重点讲解“雨雾中”与“雨中”的区别,详细分析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教师是这样设计讲解的:判断一个比喻是否恰当,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否恰切。在这个比喻中,本体是仲春时节的周庄。因为“古镇被飘动的雨雾笼罩着,石桥和屋脊都隐约出没在飘忽的雨雾中”,所以,周庄给作者的整体印象应该是灰蒙蒙的、朦胧的。这恰恰与水墨画的特征一致,因为纯用水墨不着彩色,所以水墨画主要以墨色的深浅变化构成画面,整体印象上以灰色为主,景物间的轮廓界线也并不分明。
教师在该部分的讲解中,着重强调了关注相似点和从文本中寻找依据的分析方法,示范分析了第一次游览的内容,详细分析了本体“雨雾中的周庄”与喻体“水墨画”之间的相似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判断一个比喻句好不好,并不仅仅在于读起来是否好听,而是在于比喻是否恰当。其中,最重要的标准就是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是否恰切。而对本体和喻体特征的认识,也不仅仅来自于日常生活经验,更应该来自文中相关语句的分析。这样的阅读理解才是准确的、有据可依的。教师给学生指出了学习的路子,并且作出示范,展示解决问题的过程,给出可供参考的结果,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解决阅读的困惑,恰当的讲解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搭桥铺路的作用,有了这样“指路子”“做样子”的示范和指导,学生独立完成后两次的分析就具备了基础。由此可见,对于一些关键性的问题、概念,讲解是非常必要的,不仅要讲,而且要讲深,讲透,在设计上紧紧抓住教学的重点、难点,在精讲上下足功夫,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有章可循”。3.挖掘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作者对自然、社会人生解读化悟,借助这些解读化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活动,这就是教材的话题引发价值的体现。
例如,《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教学,老师设计了以下的环节: 读《海的女儿》,写一段读书笔记;
读懂《常读常新的人鱼公主》,领会作者随人生阅历增加而不断丰富的读书感受; 精读其中一个段落,揣摩作者与自己人生经验相结合的读书感受是如何充分表达出来的;
选择自己喜爱的一本书,写一段文字,充分表达自己的读书感受。
上《未有天才之前》一课,老师在拓展环节引入了以下材料,设置了一个问题,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有什么联想和思考?
中国体育界曾出现过不少巨星,但让观众始终关注、热议不断的似乎只有刘翔一人:
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刘翔打破了欧美选手垄断了一个世纪世界纪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有人视他为神,将 “ 翔 ” 解释为 “ 飞翔 ”。
2008 年北京奥运会上,刘翔因伤退赛,虽不乏理解的声音,但也有不少人骂他是 “ 刘降 ”。直到刘翔手术后,“ 诈伤说 ” 依然存在,“ 劝退论 ” 也很流行。
2009 年东亚运动会上,刘翔复出夺冠,再次掀起了 “ 粉丝 ” 们崇拜的热潮,媒体上 “ 王者归来 ” 的赞誉铺天盖地。
刘翔曾说: “ 人不可能一直站在高峰,没有低谷。想通了就没什么,就等自己再变得好起来的那一天呗。在被批评的环境当中历练,人能成长很多。” 教师把课外拓展材料切入到教学中,其实是想借助文本以及这则材料来设置一个话题的平台,引发学生深入思考,锤炼学生的思维,关注社会,思考人生。这则材料紧跟时代的潮流,阅读这样的文章,也可以帮助学生保持阅读新闻材料的习惯以及关注社会的习惯。老师同时预设了点拨指导的方向:
从三个时间段内容的归纳提炼来着眼。刘翔辉煌时人们的反映 :04 年被奉为 “ 神 ”(飞翔); 08 年被称为 “ 刘降 ”(诈伤说 , 劝退论); 09 年被赞誉为 “ 王者归来 ”,从这一段材料看 , 刘翔是被动的。我们中国人常说 “ 不以成败论 “ 英雄 ”,“ 胜败乃兵家常事 ”,然而不得不承认我们最喜欢以成败论英雄,而且我们也是一个最好面子的民族。以 “ 成败论英雄 ” 折射出:扭曲的价值观;畸形的心态;民众的不成熟;民众的冷漠;舆论的跟风倒;让舆论回归理性,让人性回归本身;冷却关注与热议;多些期待,少些指责。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人口众多,民间有流传一句话 “ 中国人一人一口唾沫就可以把你淹死 ”,所以古人有云 “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言论是一把双刃剑,他可以放大一个 “ 英雄 ”,也可以将一个英雄杀死。我们该如何理智地对待 “ 英雄 ”,值得我们深思。过度的关注和不理智的责备都是扼杀 “ 英雄 ” 的一把剑!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谈,例如:
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所以我想,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 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所以土实在较花木还重要。花木非有土不可,正同拿破仑非有好兵不可一样。
然而现在社会上的论调和趋势,一面固然要求天才,一面却要他灭亡,连预备的土也想扫尽。
这样的风气的民众是灰尘,不是泥土,在他这里长不出好花和乔木来!(天才)即使产生了,也是活不下去的。
就是在座的 诸 君,料来也十之九愿有天才的产生罢,然而情形是这样,不但产生天才难,单是有培养天才的泥土也难。我想,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恶意的批评家在嫩苗的地上驰马,那当然是十分快意的事;然而遭殃的是嫩苗 ——平常的苗和天才的苗。幼稚对于老成,有如孩子对于老人,决没有什么耻辱;作品也一样,起初幼稚,不算耻辱的。因为倘不遭了戕贼,他就会生长,成熟,老成;独有老衰和腐败,倒是无药可救的事!我以为幼稚的人,或者老大的人,如有幼稚的心,就说幼稚的话,只为自己要说而说,说出之后,至多到印出之后,自己的事就完了,对于无论打着什么旗子的批评,都可以置之下理的!从刘翔的角度说,从人才的角度来谈,教师点拨:走自己的路;正确面对批评;真正的对手是自己;只求尽力,不求完美;拼搏是你的精神品质;辉煌的不全是成绩;走好人生路;你的曾经是所有人的财富;人生之常便是无常;高峰与低谷;宠辱不惊,与己为伴。
需要注意的是 , 在一篇课文存在许多教学价值点的情况下 , 教学价值的确定要依据课文所处的位置及其自身特点来确定。一篇课文,处于一套教材中的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一定有其独特的教学价值。全面、充分地认识教材的教学价值 , 把握住教材的核心教学价值并且引导学生的阅读方向,指导学生阅读的路径,无疑可以有助于我们更为准确、更为恰当地处理教材。
二、勾连多篇,巧妙整合 教材是最核心的课程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努力钻研教材,努力理解和领会教材编写者的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把握教材特点,挖掘教材文本所潜藏的资源点,捕捉篇与篇的交叉点,把握教材中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 , 对教学目标、教学材料、教学方法进行整合,形成一种语文知识的支撑力更强、容量更大、形式更为灵活丰富的教学过程,或者说是探求一种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的新路径。
从现有的实践经验可以看到,局部的教学整合乃是围绕某种语文知识要点而展开的。
这方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看王君的《大美为美 》教学案例和李卫东老师的《知识何为》教学案例。
三、有效拓展,文本互证
这里所说的拓展 , 是指狭义的拓展,是指在某篇具体课文的教学中,补充与其题材、体裁或主题相近的课文外的篇目或者相关内容。
“用教材教”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与传统的“教教材”不过一字之差,其内涵却有天壤之别。正是在这一教学思想的指引之下,语文教学更加“开放”,向课外拓展延伸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广大语文教师逐渐明确了拓展语文学习资源的重要性,在努力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变封闭式的课堂教学为开放式的教学方面做出了很多的尝试。教师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注重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展、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或者把生活之水和课外知识引入课堂,以丰富教学内容;或者引导学生就某一学习内容生发开去,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语文教学开始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态势。这些尝试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教学容量、加深课内所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探索,在“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方面,都有较大的突破。
但是,课外拓展逐渐发展为课堂教学环节上的一种时髦点缀。每一节课、每一篇课文都来一个“衔接”和“延伸”,乃至课外拓展都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与此同时,一些语文教师的教学拓展开始走向随意化,或者是拓展资源与文本没有本质的联系 , 脱离文本随意“拓展”;或者过多地引入拓展资源;乃至课外拓展都成了很多课堂教学大赛首要的“保留节目”。打着“拓展”的旗号,以文本的某一内容为由头,将语文课“切换”成了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如此众多的课外拓展,挤去了阅读理解文本的宝贵时间,以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只是走马观花。这种舍本求末、舍内求外的做法冲淡了文本的主题,也使课堂教学的课内外结合偏离了教学的核心 , 使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严重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向教材外拓展?在语文教学中 , 可以为我们所用的拓展资源都有哪些 ? 语文拓展资源的使用要注意哪些问题?只是为了拓展而拓展吗?这种拓展性的教学的落脚点在哪儿呢?拓展资源如何才能在优化教学过程中发挥作用 ? 拓展资源对优化教学过程的负面影响是否客观存在 ? 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的问题。1.顾及全篇,知人论世
关于顾及全篇,知人论世,鲁迅 先生有着精彩的论述: “ 我总认为倘要论文,最好 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要不然,是近乎说梦的。” 顾及全篇,知人论世,知人论文。
顾及全篇,就是理解作品要从整体出发,从作品的整体出发,感受完整的艺术形象。理解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不能断章取义。入选课本的文章有些经过了删改,面对这些删选文章,我们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思考,避免出现理解偏颇的情况。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最初发表在 1883 年 8 月 7 日 法国《高卢人日报》上,后收入短篇小说集《羊脂球》。这篇小说在选为课文时,被斩头截尾:被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原文开头是:
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是:
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人教版课后“研讨与练习”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
这篇小说在选作课文时,删去了开头和结尾两部分,现照录如下。和同学们讨论一下,保留与删去这一头一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教师与教学用书》提供的解答是: 此题意在让学生了解小说叙事手法的效果。
保留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以故事叙述人的角度述说,故事套故事,增加可信度。可以使读者对人物心理有进一步的了解。
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受此影响,许多教师对《我的叔叔于勒》缺乏整体把握,往往把这种斩头截尾的《我的叔叔于勒》当做全部,最终导致对主题的狭隘理解。固然,就如教参所云,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但是这种理解和掌握却可能是偏离作者原作本旨的。
《我的叔叔于勒》采用了大故事里套小故事的讲故事的方式。大故事是成年的若瑟夫如何对待穷人的故事;小故事是故事的主体,是童年若瑟夫看到的故事,即“我”的父母如何对待“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在故事的主体部分,莫泊桑精心选择了“我”,若瑟夫,于勒的侄子,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讲“我的叔叔于勒”的故事。但课文节选部分的叙述视角其实不是成年的若瑟夫,而是回忆中小若瑟夫的视角,这是叙述的主要视角。结尾又转回到成年若瑟夫的视角。这种大故事套小故事的结构,视角的转化以及儿童视角的运用,就引发了一种对比:童年的“我”如何看待于勒叔叔,成年的“父母”如何看待于勒叔叔;成年的“我”如何看待于勒叔叔一样的穷人。在这几重对比中,批判了现实社会中成年人对人的评价标准以及人与人关系中的拜金主义倾向,赞扬了孩子身上仍然保留着的纯真的亲情之爱,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人情的期待和信心,表现了作者的“爱一切不幸者”的人道主义的倾向。读者在看到社会黑暗、感到人际关系冷酷的同时,更看到、感受到一种来自人性底处的亮色和温暖。受恩师福楼拜的影响,莫泊桑推崇冷静的写实和客观的描绘,他始终保持着“冷眼看人生,客观写世界”的含蓄的写作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他善于隐藏自己,基本上不直接表达自己的倾向和态度,也不去议论人物行为动机,而是通过人物、故事情节、结构的精心设置,通过叙述者的精心选择,不动声色地显示自己的倾向和态度,留给我们绵长隽永的深思与回味。由此看来,这个结尾(包括开头)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加上的。至于说“删去开头和结尾,能使小说情节线索清晰,不枝不蔓,主要人物关系表现得更清楚”,这似乎没有多少说服力。
总之,只有在《我的叔叔于勒(节)》的教学中真正做到 “ 顾及全篇 ”,我们才有可能走出教学的误区,对这部作品才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作者的创作意图才会得到真正的呈现,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才会得到根本转变。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送东阳马生序(节)》编入人教版教材八年级。顾名思义,这是前辈(作者宋濂)勉励后学(东阳马生)的一篇赠序。教材只选取了前面的两个段落(“余幼时即嗜学„„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①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②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③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④ 东阳马生 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⑤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文章内容分析:前面三个自然段,讲的是为学之难。其中第①②两个自然段(课文所选内容)是叙述自己年轻时求学的勤苦经历,而第③自然段是写当时太学生学习的优越条件。这样写,用意甚为明晰,不过是两者对比,力图启发人们认识若要业精德成,须勤且专。但是编者只保留了第①②段,这就导致了学生这样的理解:“宋濂本一介寒儒,却终成饱学之士,他的成功靠的是勤且艰。”很显然,他们是以课文第②段结尾句“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为依据的。成功靠勤奋,这没有什么争议,可是把成功归功于艰苦的经历就有些问题了。难道当今的中学生都要经历一番类似于宋濂的“无书”、“无师”、“奔走”、“冻馁”,才能成功吗?由此可知,把宋濂的成功归功于“勤且艰”肯定是不合常理的。其实,研读课文第③段中“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可知,宋濂终成“开国文臣之首”,靠的不是勤且艰,而是勤且专。宋濂也正是力图以此启发马生认识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重要。学生的误读,自然是因其阅读缺乏整体意识。但是课本只节选前两个自然段,这也就更容易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位教师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就着眼于全篇,把全文引入课堂,从而避免了学生偏颇的认识。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在处理节选文本时,我们需要有审慎的态度。我们再来看“知人论世”,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正确解读前人作品提供了很有力的凭借。
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作家生命血脉的流动,都是一个时代社会环境和观念的反映。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研究作者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具体的文学篇章创作的具体时间、氛围和作者当时的心境 , 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论世”。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在语文教学中 , 除了说明文大约可以不知人论世以外,但凡“有我”的记叙和抒情议论性文字,都要知人论世。因此 , 很多教师比较注意背景资料的使用 , 但是对背景资料采取了简单化的处理方式 , 把作家简介和背景介绍当成是课堂导入或是文学常识来处理。背景资料的使用从内容的选用到出示的时间都比较随意 , 从而浪费了背景资源的价值。背景知识的教学功能,绝不是外在于文本的;教学方式,也不能一味采用“附带介绍”的方式。背景资料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主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审美情趣、了解作家作品风格等方面有着毋庸置疑的作用;另一方面,它的存在使作品的复杂性、流动性趋于简单化、凝固化的可能,使读者对作品的理解狭隘化、盲目化,甚至使学生不能真正从文学作品本身鉴赏作品,而是肤浅地依托于外围知识的补充理解,进行“对号入座”“贴标签”似的解读。背景资料的如何介入,促使学生有效感悟,生成文本有效价值,是我们值得探究的主题。关键是 “ 知人 ” 与 “ 知时 ” 的准确性和恰当性。教学,既要 “ 知时 ”,更要 “ 知人 ”。文学即人学,诗言志。学生读古代的作品或外国的作品用当代人的眼光或中国人的眼光去看,就不能正确理解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就可能对作品及作者做出不公平的评价,甚至会 “ 以今例古 ” “ 以中例外 ”, 得出偏颇甚至错误的结论。
例如在《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课文中,一位教师给学生展示了如下材料: 1931 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中国国民党的官僚政客和社会“名人”,却在北京等地多次举行“法会”,祈祷“解救国难”。还有人甚至 “求佛菩萨来保佑”,说什么“今则人心浸浸以衰矣!非仗佛力之加被,未由消此浩劫”。1934 年 8 月 27 日,当时颇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大公报》也发表《孔子诞辰纪念》的社评,散布“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主义论调。资产阶级走狗文人,也一口一声狂吠“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究竟是什么样的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呢?同年 9 月 25 日,鲁迅 先生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予以有力的驳斥。这则材料解决了为何而写的问题,而杂文的生命在于强烈的批判性,在于针砭时弊的深刻,这是需要学生深入体会的,这则材料也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2 .比同辨异 , 适度拓展
“比较阐释”类文本拓展资源,就是与教材(此处的教材指的是教科书中的课文)具有相同质素(人物、主题、题材、技巧、语言、结构)的文本材料,这种资源对文本起着解释、说明的作用 , 推动学生思考跨越提升。“参读”的材料与课文之间所构成的联系点,就是点拨教学的切入口。这种比较需要教师立足于当下文本的基础上作自主的创生,这种“创生”往往是与合理的延伸拓展联结在一起的。比较阅读最关键的就是发现并把握、利用文本中固有的“比较点”的能力。比较,在思维活动中,可分“比 ” 和“较 ” 两个方面。“比 ” 的目的在于求得事物间的共同之处,即“比同”;而“较 ” 的目的在于找出事物间的相异之处,即“辨异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比较法的目的是把握事物间的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突出自己的观点、看法、情感,所以运用比较的关键在于抓比较点。具体说来,我们可以通过“同中求同、同中辨异、异中辨异、异中求同、”等来抓比较点。
同中求同,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重点分析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点 , 对某两个或几个具有相似性的事物或者形象,进行理性概括,得出“同 ” 在何处的结论。在比较、整合中引导学生深化对教材课文的认识,提升阅读认知的层次 , 锤炼学生思维。“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斑羚飞渡》
(节选自《中学语文教学》 2009 年第 9 期 , 作者:李蕾 宋悦 李卫东 王彤彦)课堂回放
《斑羚飞渡》教学实录(一)„„
师:可以形成共识:镰刀头羊是一个富于智慧,有决断力,遇事镇定,临难从容的英雄形象。
师:再来看另一个形象。请打开《“诺曼底”号遇难记》,找出哈尔威船长与镰刀头羊的相似之处。
(《“诺曼底”号遇难记》简介: 1870 年 3 月 17 日,两艘英国轮船——“诺曼底”号和“玛丽”号相撞。出事后,“诺曼底”号船长哈尔威在能逃生的情况下以身殉职。哈尔威船长崇高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作者,于是,雨果便写下了这篇文章来抒发对哈尔威船长的赞美和景仰之情。)
生:在危险时候他们都想到拯救其他的生命,自己虽然能活,但看着这么多生命,果断地放弃了自己。
生:哈尔威更伟大,因为镰刀头羊是为了种群,有血缘关系,而哈尔威船长和这些人没有任何关系,也义无反顾地去救他们。
师:通过比较,发现了一个重大命题:怎样对待生命 ? 来看作者的话(读作者“为生命而写作”的一段话)。对于文章主题,你怎么理解 ?
生:每个人都应该珍视自己的生命去关爱它„„(板书:珍爱生命)
师:这里所说的生命,不仅仅指个体生命。他们珍爱更多的生命超过了珍爱自己的生命。这是珍爱生命的最高境界!让我们带着这份敬仰与感激,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我们师生合作读文章 11 — 17 段,最后两段全班齐读。
师:小说中的斑羚,对生命作了悲壮的诠释。(PPt 配乐)
它们是可悲的,悲其生性温顺,却突遇飞来横祸,大半斑羚走向不归路的悲惨命运;
它们是可赞的,赞其弱势之躯。从容走向死亡,终究完成了一个天地生灵对生命的最高追求!这正是:
如洗苍穹伤心崖,生死抉择一刹那。
斑羚惊恐思绪乱,头羊镇定决策拿。
深涧凌空显奇景,崖上生命开异葩。
斑羚飞渡感天地,壮美永存绽芳华!(全场掌声)
师:谢谢同学们!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可以是多角度的,下面两种,你认同哪种 ? 请写出理由。
1.大难之前应以怎样的态度面对 ? 2.人类应该怎样与其他动物和谐共存 ? 案例分析 : 选择《“诺曼底”号遇难记》与《斑羚飞渡》对照阅读,这是一种“互文性阅读”。教师让学生找出哈尔威船长与镰刀头羊的相似之处 , 就是一种同中求同的比较阅读 , 同为英雄形象 , 他们的同就在于在灾难面前彰显了生命的尊严与价值。链接阅读文本可以给学生打开更宽广的思维空间,究其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对于生命这一主题会从更加广阔而深邃的层面加以确证。当学生在一个浅显的理解层次徘徊于文本时,适时进行拓展阅读不但不会弱化对课文文本的解读,反而可能打开更多“重读”文本的视角。让学生通过两篇文本的互文性阅读,比较、整合,提升阅读认知的层次 ,。更为可贵的是 , 课堂讨论中,有一个学生这样说: “ 我更欣赏哈尔威船长。” 他觉得那些妇女、儿童、老人与哈尔威船长并不是亲属关系,也不是什么朋友、同事关系。而镰刀头羊呢,舍命救的都是他的子孙。这个学生很会思考 , 他在言语内容的 “ 缝隙 ” 里,在同 “ 中 ” 又发现了 ” 异 ”, 言之有理 , 这就是比较阅读的魅力所在吧!⑵ 同中求异,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在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共同之处的基础上,在把握共同点的前提下,侧重于比较他们的不同点,着重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得出“异 ” 在何处的结论。
⑶ 异中辨异,就是在进行比较阅读时 , 重点分析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的相异之处,指对两种或几种不同的事物或者形象,进行理性概括,进而在对比中得出“异 ” 在何处的结论,教材课文和拓展材料形成鲜明的对比,达到一种反衬的效果。
⑷ 异中求同:是指从不同的事物尤其是看起来很不相同的事物中发现共同点,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规律的重要思维能力。
“同中求同、异中辨异、异中求同、同中辨异”这几种比较形式在具体教学中往往交织在一起。比较阅读可以从内容上,也可以从形式上,但不论从那方面都要注意它们的可比性,也就是说教师首先要选择好比较的对象,确定好比较点。语文教师要善于从不同体裁的作品中发现它们在内容或形式方面的各个相似点或相异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比较。阅读才能使学生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方案进行。要切忌盲目进行,让学生山南海北纵横乱谈,如果这样就太荒唐了,根本达不到阅读的目的。另外比较阅读最忌浅尝辄止,一定要深入开掘,从感性到理性,通过比较,透彻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以求逐步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比较阅读建立在教师对文本充分的把握以及充分占有相关材料的基础之上。可以肯定,一个粗枝大叶的阅读者或者一个视野狭窄的语 文 老师,是无法有效地进行“比较阅读”的。特别要注意,进行“创生比较”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原有认知状况必须具有准确的判断与清醒的认识。当然,这种拓展与延伸必须注意遵循适度拓展,服务当下的原则,否则就会喧宾夺主,造成所开发的教学内容游离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甚至出现为比较而比较的情况。拓展阅读不是唯模式论,更不是公式化,程式化。什么样的文章需要拓展,什么时机拓展,拓展的内容怎样确定,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选择,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潭而失去拓展的价值和意义。拓展教学时空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拓展方式还有许许多多,也许因教师素质、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的不同会有不同选择,但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真正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教学拓展才有意义,才有价值,也才有实施的必要。如果只是为“拓展”而拓展,那么,“拓展”很可能会失去其积极意义甚至走向其反面,变成偏离本源后的信马由缰了。立足于文本的内核,精选适宜的材料与教学核心内容做恰当的对接的 “ 超链接型课堂 ”,才是我们努力要追求的一种境界。教学设计 , 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准确把握课程资源的价值,需要教师善于挖掘和整合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贫瘠”与“丰沛”是决定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窘迫与洒脱两种不同境界的重要因素。教学设计,更需要教师理念的刷新与理性的思考。愿我们加强研究和实践,为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优质课堂而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