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三个女子,充盈了纳兰容若的一生
这三个女子,充盈了纳兰容若的一生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清朝著名词人。父亲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学士、一代权臣纳兰明珠。母亲爱新觉罗氏是英亲王阿济格第五女,一品诰命夫人。其家族——纳兰氏,隶属正黄旗,为清初满族最显的八大姓之一,即后世所称的“叶赫那拉氏”。纳兰容若——心事几人知作者 | 兰亭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一株小草的生长,需要沐风淋雨,接受阳光,那是一株小草的宿命。人的一生恰同一颗小草,很多时候,会身不由己,你不知道何时会有细雨,何时会有阳光。跋涉于岁月的河中,你亦不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随手翻开一本书,看到了纳兰容若的一首词: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黄昏时,乌鸦飞的越来越远,不见了踪影。站在那里凝神远望,心中的怨恨都是为了谁呢?眼前的急雪,象柳絮般飘飞,散落到香阁里,散落到心上,泛起的是一片寒凉。疏落的晚风轻轻地吹拂着胆瓶里的梅花。心字型的篆香已经燃成灰烬......熟知纳兰的人都知道,纳兰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载,但这位重情重义的才子,在情感方面,却是一路坎坷波折。有三段广为人知的情感。纳兰的这首词写在他的第一段情感,或者说是他的初恋----表妹。初恋是美好的,那是一生中第一次对一种情感的莫名的喜欢。那种烙印是没有什么可以取代的。只是,初恋的人却不一定都能牵手一生。在每个人的心目中,初恋都会有着难以磨灭的印记,更何况是一生只为情重的纳兰呢?凝神睹思,遥遥归期再不见,他恨,恨面对自己的挚爱的离开,却无能为力。彼时,纳兰的感觉应是正如那燃尽的篆香,心也成灰了吧......此情可待成追忆
纳兰小小年纪时,就精通诗文,精于骑射。有“贵族神童”的美誉,名满京都。而纳兰父母更是对纳兰寄予厚望。当时,纳兰的父亲纳兰明珠,位居当朝宰相。雍容华贵的身份自是万臣莫及,明府的繁华亦可想而知。“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上苍给了纳兰一个林黛玉般的表妹。一个父母双亡,孤苦无依,寄居明府的表妹。在那段青春年少的好时光里,表妹就像一朵洁白的梨花,纤尘不染,清新绝俗。像一枝倚水的荷,安静,优雅。填满了纳兰的整个身心。只是,纳兰容若的表妹寄住他人檐下,自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惆怅。从不多言,只是安静的看着这与自己毫无关系的一切,安静的长大。
在表妹眼中,偌大的明府,唯有纳兰是真心关爱她的人。他们在懵懂不知情事中,渐渐长大。一个是俊朗不凡,谈吐优雅。一个是冰洁娴静,清丽脱俗。一对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在那段朦胧的岁月里,虽从未说起,但在彼此眼中,心上早有灵犀。纳兰身上,始终带着一个香囊。那是表妹初学女红时,为他精心所制。小小的香囊,她绣了三天三夜。把一颗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思,一针一线的绣进了那朵并蒂莲中。尽管那时,她还不懂得情为何物,只是觉得纳兰给了她想要的温暖。在纳兰的眼中,表妹亦是他无法言说的心事,欲语还休的话,都放在了匆匆相遇的眼神中。《减字木兰》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鬟心只风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有时,世上真的有许多的人,虽有缘,终无份。明明相爱,却会在你来我往中,错过一段好时光,最终也不会叠合在一起。而纳兰和表妹的这段好时光,当时,却无法逃开那种来自家庭的阻力。他们那些不曾言语的美好,终还是被纳兰父母发现,尤其是纳兰母亲,在她眼中,不能接受纳兰表妹的父母双亡,家道没落。她认为纳兰是家族的骄傲,他的妻子应该有高贵的身份和地位。纳兰苦苦哀求父母,但都无济于事。他们阻断纳兰和表妹的一切见面机会。一任纳兰悲伤的不能自已。(曾有一说,明府多的是年少俊美的丫鬟,年少的纳兰在与这些年龄相仿的女孩嬉闹时,说过一女孩的眼睛好看。隔日,纳兰母亲便派人送来了一双被挖出的双眼。不知此事是否属实,但足见纳兰母亲行事时,是毫不犹豫,不想纵容的,决不纵容。)当纳兰几经周折,打探到表妹消息时,表妹早已被送入宫中,参加选秀。并以出众的才貌,被选为皇帝的妃子......原以为可以煮字生香,西窗共剪的人,就这样悄无声息的消失在了生命中。那是生命中第一次对一种美好情感的渴望,就这样被悄然剥夺了……
纳兰是那样的无助,他关掉了自己一扇小小的心窗,试图将这段最美的情感,连同自己的心一起埋葬。可有些东西,你越是想忘掉,却越是忘不掉,纳兰在无尽的伤感中,靠写词来缓解心中的痛。
有些梦,总以为走远,可每每夜间醒来,却是泪流满面。对于至情至性的纳兰,他的疼,岂是常人所能理解......《临江仙》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
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
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深宫大院,生生隔开了相亲相爱的两个人,院内住着纳兰心爱的表妹,墙外是表妹日思夜想的表哥。纳兰想化作一只云雀,去探望表妹,可那深宫大院又岂是谁想进都可以进得了的地方。虽然后来纳兰曾冒死乔装去见过一次表妹,但那只是远远的,远远的彼此望了一眼,心中的万语千言,却无法吐出半句......之后,纳兰得了一场大病,一病数月,每次睡梦里纳兰都痛的不能呼吸。那种疾病的痛;夹杂着那种生离死别的痛......昙花一现
一路走来,那些秋月春花,那些落雨烟霞,就像人生在上演着的一幕幕戏剧,不管你是伤感,还是开心,我们都要把它们打包放在心海一角,装作什么也没有发生。背上行囊,继续前行,而那些途中的感受,唯心自知。曾有句话:高处不胜寒。当时以纳兰自身的才情和家室显赫,已是誉满京都了。但他的心,却不是常人能走的进去的。他在策马扬鞭时,有着北方孤狼的野性与勇敢。捧读诗书时,是一位俊雅风流的儒士,有着江南男子的温和与柔情。他在别人羡慕的风景中,独自优雅着。用那些华丽堆砌的城墙,更是让一般人无法止及,只能远远的遥望着。只有他自己知道,那高大华丽的城墙内,有多么的荒凉和落寞。他把自己关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写诗填词,看花开花谢,云卷云舒。以此来排遣那幽居在心口的暗伤带来的痛。佛说:世间最珍贵的不是“未得到”和“已失去”,而是现在拥有的。岁月是公平的,让你失去某些东西时,必然会让你得到一些什么。岁月是慈悲的,她亦不忍心看着纳兰如此的心疼。在明府花园里的梅花竞相开放的时候,康熙帝给纳明珠长子纳兰容若赐婚,娶的是两广总督。尚书卢兴祖之女卢氏。时年,纳兰二十岁,卢氏十七岁。卢氏是出了名的端庄贤惠,才情了得。这也让纳兰父母欣喜万分。并希望以此来驱走纳兰心中的阴霾。事实也正如人心所愿,自从卢氏进门,真的让纳兰各方面有了许多转变。卢氏性格乖巧,温柔,纯真。如果说表妹是一朵梨花,一枝荷,那么卢氏就是一枝素净的梅,一朵优雅的牡丹。卢氏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她知道纳兰心中曾住过一个人,但她从来不问。只想用自己那颗爱心暖化她的夫君,她认定一生一世的纳兰。年少清纯,卢氏是善良的,纯洁的。用她的温柔体贴包容了纳兰的一切,虽说出身高贵,但对周边的人,甚至对身边的一花一木也是关怀备至。一次大雨,容若在书房看书却久久不见卢氏,四处遍寻不着,突然看见卢氏在后院撑着两把伞,一把遮自己,一把遮着刚开好的荷花。可见其可爱之处。这更是让纳兰心生怜爱。纳兰看书时,她总是不离左右,而且文学底蕴了得。卢氏曾经问容若:最悲伤的字是哪个?容若不解,卢氏说:是“若”。凡“若”出现,皆是因为对某人某事无能为力。逐可见卢氏的文学素养是极高的。而后来,纳兰做的很多词中,也有采纳这个“若”,最有名的莫过于“人生若只如初见了”西窗共剪,红袖添香。与妻子卢氏在一起,纳兰的这一段时光是快乐的。当时,康熙帝格外欣赏纳兰的才情,视纳兰为朋友、知己。且纳兰官居御前侍卫,皇上每有出宫,也总带上纳兰。在别人眼中,能与黄帝一起出入,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啊。只是在纳兰看来,那种鞍前马后的感觉,却并不喜欢,他向往一种内心的平静。如果可以选择,他宁愿与爱妻在家过一粥一饭生活。但圣命难为,所以,在那段时光中,与卢氏也是聚少散多,每每出来,也是更加思念爱妻卢氏。《鹧鸪天》
别绪如丝睡不成,那堪孤枕梦边城。因听紫塞三更雨,却忆红楼半夜灯。书郑重,恨分明,天将愁味酿多情。起来呵手封题处,偏到鸳鸯两字冰。
“欢乐总是乍现就凋零,走的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也许是天妒良缘,也许是命中有数,纳兰与卢氏的美好,仅仅维持了三年,卢氏便死于难产。原以为表妹离开了,他终于有了善解人意的卢氏,从此可以平淡恩爱,相偕终老,可没想到好时光竟然那么短暂,像一株美丽的昙花,一闪而过。自从卢氏进门,时时都是她用自己的心来温暖纳兰的心,纳兰还没有来的及好好的爱护卢氏,上苍就抢走了他们继续相爱的权利。纳兰竟然连再给卢氏递一杯白开水,一个温暖的拥抱的机会也没有了。如果说当年表妹离开,纳兰的心有种被剜去的虚空,那么这次爱妻的离开,他几乎连痛的力气都没有了,整个人象被抽空了一样。《南乡子·为亡妇题照》 泪咽更无声,止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前夜雨铃。
纳兰再一次病倒,他感到了冷,冷的象掉进了冰窖之中。像被一块千年寒冰包裹着,感受不到一丝热的气息。明府上下使出浑身解数,救治纳兰,仍无济于事。连御医都束手无策。有时候,有些人,有些事,亦或会发生什么,冥冥之中许是自有定数。正当纳兰自己都想放弃自己,让一切听天由命时,忽然感觉到了一丝暖,一滴热泪滴在他的脸上。纳兰以为灵魂出窍了,睁开眼,看到的是那张熟悉的脸,那是他曾经魂牵梦绕的表妹。表妹用她那温暖的怀抱让身心皆已冰冻的纳兰回到了亲人的身旁。纳兰表妹是向皇上请旨,并告之,她与纳兰的表兄妹之情深。因纳兰命在旦夕,康熙才准奏,有了这么一次重逢的机会。表妹将他从死的悬崖边挽回到人间,纳兰觉得世间仍一些温暖,值得他去继续他的人生。活着能有了这一次与表妹的重逢,亦是值得了。只是失去爱妻的痛,却不时萦绕着他,他常常在午夜梦回,迷蒙中见到妻涉水而来,只这么深情的望着他。临别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那熟悉的眼神,总让他忆起卢氏健在时的音容笑貌,他们在一起时的安暖时光。只是,有些东西已经是天人永隔,再也回不去了…… 《浣溪沙》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生活中,许多东西,拥有时,或许并不觉得如何珍贵。可等到失去了,才会发现,有些人,有些事,又是那么的难以割舍。冷冷的西风中,纳兰孤独的回忆着往事,卢氏的一言一行,那些美好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已经不复存在,看不到,摸不到,但确能想到。这让纳兰更加的伤感。更加的怀念卢氏……《画堂春》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相思想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浆向蓝桥易乞,药成碧海难奔。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人比烟花寂
一生的岁月,要怎样的千回百转才得以安静。那些结了痂的伤是不是不去触摸,就真的不会觉得心痛?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纳兰变的更沉默了,只是在每个晨起时,日落时,他会与妻魂梦往来。只有在梦中,他那颗落寞的心,会寻到一丝丝的慰藉。他把自己的城墙铸的更高,彻底将自己禁锢在自己的城内,好在他还可以写诗,可以填词,这成了他唯一的伴。一晃三年,纳兰坚持不娶,把所有的心事,诉于词中。这让他的词的格调更伤感,却更牵动人心了。看着郁郁寡欢的纳兰,最着急的莫过于纳兰的父母了,他们不希望爱子就这样孤独下去,更不希望权倾朝野的纳兰家族在这一点上,会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说辞。一再对纳兰施压,最终纳兰禁不住家庭的压力,又娶妻宫氏。虽说宫氏也是名门望族。但深情如纳兰,他那颗禁锢的心却再也容不下任何人。包括后来父母为他纳的妾——颜氏。他的心中,总有抹不去的痛……《浣溪沙》残雪凝辉冷画屏,落梅横笛已三更,更无人处月胧明。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纳兰不断的写诗填词,抒发自己的别情愁绪,聊以慰藉那些心中的寂寥。这让他的才情,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和倾慕,结交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其中,以诗词著称的顾贞观(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四世孙)是交契笃深的挚友。当时,顾贞观与陈维嵩、朱彝尊并称明末清初'词家三绝',同时又与纳兰性德、曹贞吉共享'京华三绝'之誉。
纳兰与他的一些好友,经常相聚渌水亭(一处山青水秀的优雅之地。也是纳兰吟诗作赋、研读经史、著书立说的主要场所。在纳兰心目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直至纳兰辞世,也没有离开渌水亭。)
卢氏不在的那些日子,纳兰常与顾贞观在渌水亭煮茶闲聊。顾贞观提及江南有一才女沈宛,字御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虽为艺妓,却情操高雅,长的花容月貌。可以自填诗词,自谱琴曲,才情了得。机缘巧合的是,身居江南的沈宛,却久慕纳兰才情,还把纳兰的一些词谱成曲传唱。
或许,人的一生,能与哪滴雨露结缘,能与哪棵小草相伴,自有定数。有缘的人,会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似乎有某种力量的牵引,终会不期而遇。纳兰的心已经沉寂了很久,但对这位素未貌面的才女,却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康熙下旨命纳兰随他一同南巡。给了这对丽人一个恰好的机缘。缘份有时就这样难以说清,有的人,相处了一生却心如平湖,有的人,只一次见面就摄获了心底最真的感动。“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沈宛的才情,让沉寂许久的纳兰找到了一份感动。而这位让沈宛慕名已久的才子,更是让沈宛觉得能见到一面,已是不枉此生了。《浣溪沙》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钗斜灯影背,红绵粉冷枕函偏。相看好处却无言。沈宛自幼在江南长大,有一种江南女子独有的钟灵毓秀。他们在一起的这段时光心有灵犀。很多时候,无需多言,彼此都懂得对方。于纳兰而言,因为有过之前的经历,对这样一种美好,再不取敢轻易许诺什么。他怕这段好时光会稍纵即逝。而面对沈宛的深情厚谊,他自也是理解的。他们相处的日子唯心相惜......康熙回宫,纳兰终还是要返回京都的,面对这样一段情感,他不知道该如何妥帖的安放。沈宛易是难舍难离。《南乡子》
烟暖雨初收,落尽繁花小院幽。摘得一双红豆子,低头,说着分携泪暗流。
人去似春休,卮酒曾将酹石尤。别自有人桃叶渡,扁舟,一种烟波各自愁。
回到京都,纳兰亦是惆怅倍增。表妹是纳兰最纯真的情感,有青春的懵懂,美好。卢氏,是他的妻,用女子特有的包容,给过他一个温暖的家。比较而言,沈宛更象她的红颜知己,在他心灵孤苦无依时,让他那颗已沉寂已久的心,又有了活力。而今的纳兰,已经不再年少,他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错过了表妹,失去了爱妻,就这样把沈宛放在江南,他觉得这样做太亏欠沈宛,他亦不能再失去她。他毅然决定要再下江南,与沈宛双宿双归。渌水亭中,纳兰把这一想法告诉了好友顾贞观。他自己知道如果去了,他的这一生将遭受更大的破碎。毕竟是挚友,顾贞观听后,觉得纳兰不能再受那么大的创伤了,于是决定,亲自去江南替纳兰接沈宛。顾贞观理解纳兰的相思之苦和纳兰的愧疚。《采桑子》
明月多情应笑我,笑我如今,孤负春心,独自闲行独自吟。近来怕说当时事,结遍兰襟。月浅灯深,梦里云归何处寻一份漂泊的情感终究要找一个归宿。虽说这份归宿得之不易,但能找到已是满心欢喜。终于见到沈宛,纳兰感觉自己象是在做梦,握着沈宛的手,纳兰才感觉到真的是沈宛来到了身边。他对沈宛说:“御蝉,你知道吗?你为我带来了整个江南。你就是江南,江南就是你。“
但现实是冷酷的,以沈宛的身份,即使她才情再高,明府是断然不能接受的。以至后来,江南才女沈宛,甚至连“妾“的身份都没有得到。纳兰将沈宛安置在德胜门的一处别院中。一起过起了恩爱夫妻的小日子。纳兰父母毕竟也是希望纳兰是开心的,虽然他们接受不了沈宛的身份,但对于纳兰的做法,他们也是假装看不见。康熙知道此事后,未表现出什么积极的态度,但也没有怪罪纳兰。康熙的沉默给了纳兰最大的支持。自然在朝野之上也没有引起太多的非议。《采桑子》桃花羞作无情死,感激东风。吹落娇红,飞入窗间伴懊侬。谁怜辛苦东阳瘦,也为春慵。不及芙蓉,一片幽情冷处浓。
岁月是一条河,有烟花三月,有风光旖旎。我们总是在享受一片春光时,在一盏茶的光阴里,不知不觉到了下一个渡口。纳兰和沈宛过着诗意散淡的生活,渌水亭,花间草堂,德胜门别院,都成了纳兰的天堂。纳兰是沈宛的《选梦词》,沈宛是纳兰的《饮水词 》,他们一起填词作赋,象一双临水的鸳鸯,享受着这份来之不易的相伴,沐浴着这一份属于他们的暖阳。
倘若岁月是怜悯有情人的,是不是可以让时光慢一些,再慢一些,让属于他们的美好,多一点,再多一点。我们沿着生命的印迹一路前行,却终还是无法确定我们将要面对的是怎样的风景。
或许今天还是姹紫嫣红,明日就会人去楼空。但命中一切自有定数,我们也只是一路拾荒的人,总想剪辑生命中的一切美好。但好与不好,无论是什么,我们都只能由着他发生。只有拈花一笑的佛,面对众生百态,始终淡定从容。正当他的好友都为他感到欣慰,家人也可以稍稍安心时,纳兰病了。以往都是有些原因,但这次却毫无征兆的病了。而且这次比以往哪次都重,他的整个人仿佛掉进了深不见底的冰窟。除了冰冷,就是黑暗。任凭身怀有孕的沈宛将他的整个身体拥在怀中,他亦感觉不到丝毫的暖。整个明府夜以继日的找人为纳兰医病,就连康熙也是派御医轮番对纳兰进行诊治,但都看不到半点效果。躲在床上的纳兰,似乎又看到了初来明府的表妹,看到了温柔体贴的卢氏。看到了他们在一起的那些好时光。她们都远远的看着纳兰,眼含一层层的迷雾。纳兰想和她们说些什么,可他什么也说不出,纳兰摸不到她们,但却感觉离她们越来越近了......纳兰这一病仅仅七日,七日后(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他便离开了人世。噩耗传出,听者皆泣不成声。纳兰生前对朋友皆情深意重,他的离去,对许多人来说,心中充满了惋惜和哀伤。纳兰才华横溢,名满京师,“为哀挽之词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纳兰走后半月有余,宫中有这么一个女子,也去世了。没有生病,亦无人加害,她就是纳兰的表妹。许是她不忍心纳兰太孤独,许是她那颗心从最初给纳兰绣并蒂莲时,早就一并给了纳兰,她就这么去了。《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昔昔长如玦。但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奈钟情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纳兰的故去,最伤心的莫过于沈宛了。仅仅一年,属于他们的好时光太短,他们还没来的及好好去品尝人间烟火,纳兰还没有来得及看一眼他们的孩子,便匆匆的走了。
留给沈宛的是太多的遗憾,但她带给纳兰的却是她的一生。沈宛生下孩子后,便独自一人回了江南,带着她的《选梦词》和纳兰的《饮水词》,幽居江南的某处深深庭院。一代江南名妓,自此,素食布衣,每日品读这些诗词靠回忆度日,为纳兰枯守一生。沈宛用一生的时光向世人告白,她对纳兰的爱,如此的孤傲,如此的决绝。《朝玉阶,秋月有感》 沈宛
惆怅凄凄秋暮天,萧条离别后,已经年。乌丝旧咏细生怜。梦魂飞故国、不能前。无穷幽怨类啼鹃。总教多血泪,亦徒然。
枝分连理绝姻缘。独窥天上月、几回圆。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通过一首首纳兰词,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个才华绝世,容貌出众,品行高洁的纳兰。那个浪漫凄苦,情深无限的纳兰。他把自己伤,自己的疼,和一份无处诉说的深情,写进了词中。他的每一阙词都是一幅凄美的画面,让无数为之驻足的人禁不住心动。
几行小字,几片落花,穿过那条岁月的河,纳兰安放在诗词中的那份深情,依稀昨日......▲作者 | 兰亭插图 | 丁世弼来源 | 淘漉文化(jingjushudian)
第二篇:李之仪一生爱上两个奇女子
李之仪一生爱上两个奇女子
文 陈雄 核心提示
北宋词人李之仪以一首《卜算子·相思》名扬词坛,其词云: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首词算得上大白话,但又异常隽永,说出了无数痴男怨女想说而说不出的话,可谓“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
侠女盗书救夫君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沧州无棣人。他二十二岁就考中了进士,起初当过一些小县的县令,四十八岁后才当上通判,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副市长,他官做得不大,与其耿介性格有关。
李之仪拜北宋名臣范仲淹的次子范纯仁为师,深得范纯仁器重。
公元1101年,范纯仁病重,把李之仪叫到病床跟前,口授政治遗言,后来,他整理成遗表呈现给皇帝,并为范纯仁写了传记。
此时,以打着新法幌子起家的蔡京,做了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大权在握,大肆打击旧党。而范纯仁生前一直反对新法,与蔡京不和,蔡京早就想对他下手了。
范纯仁一死,李之仪成了接班人,站到了风口浪尖,蔡京当然不会放过,他找出遗表中的反对新法之语,发起了一场文字狱,诬陷李之仪杜撰遗表,辱骂新党,将李之仪逮捕入狱。
李之仪的夫人胡淑修听说丈夫身陷囹圄,心急如焚赶到汴京,她动用所有的关系,上下打点。然而,蔡京意欲置李之仪于死地,她的努力都白费了。
她终于打探到有位官员家中收藏了范纯仁的手稿,而手稿中的内容,正好可以驳斥蔡京的诬告。
只要拿到手稿,李之仪就有救了。她急往官员家中恳求手稿,哪知官员害怕蔡京权势,死活不肯出示手稿。胡淑修救夫心切,想出一奇招,她以重金收买了官员家的仆人,弄清了手稿所藏之处,然后如女侠一样,穿堂入户,将手稿盗出,挺身上朝为李之仪申诉,此举震动朝野,士大夫啧啧称奇,太后也特地将她接到宫中,给予抚慰。
这样,蔡京才免了李之仪的死罪,将他除名,并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编管”是当时最重的贬黜等级,受此处分的官员等于判了刑,失去了人身自由。
有胆有识奇女子
丈夫死里逃生,胡淑修喜极而泣,对丈夫处逆境的泰然与勇义佩服不已,无限深情地说:“君深陷囚牢,受了多少罪啊,可是君现在脸色红润,好像比平时还长胖了一点,看来你没把这当回事啊。”
胡淑修,还真是一位有胆有识的奇女子。
她是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胡宿、父亲胡宗质都是翰林学士,外祖父施元长做过知州。
胡淑修是一个全才,她通五经,谙《史记》,研佛书,作诗词,尤精于算术„„说她是数学家,并不为过,因为当时的人就是那样认为的,连沈括这样的大科学家,也曾经向她请教数学难题,并且多次发出这样的叹息:胡氏如果是个男的,肯定是我的好朋友。
胡淑修非常敬仰大文学家苏轼。
有一次,苏轼登门拜访李之仪,胡淑修从屏风间偷偷观察苏轼,她折服于苏轼的谈吐,过后,对李之仪说:“我原以为苏子瞻是个空谈之士,现在才知道他是个做事认真的人,真是一代豪杰!” 随着李之仪和苏轼越走越近,胡淑修对苏轼也越来越了解,她多次对李之仪说:“苏子瞻名倾一时,读他的书,让人有杀身成仁之志,你应该多同他交往。”
公元1094年,宋哲宗亲政,重新任用新党,将苏轼作为旧党要员处置,先是贬他到定州,然后贬他到英州,还未到任,又贬他到岭南惠州。一月之内,他接到了三次贬谪之令。
对于这位倒霉人士,别人都是避之唯恐不及,但是苏轼临行前,胡淑修却亲手为他缝制锦衣,感慨道:“我一个女人,能有幸结交这样的人,还有什么遗憾!”
这时候,在常州有多人因受苏轼牵连被披枷挂牌示众,胡淑修竟然主动站出来,志愿加入到挂牌示众者之列,她对围观的路人激昂地说:“我重苏子瞻其人,慕其义,心领其神已久,自愿同罪,使天下人知道,这世上尊敬苏公的并非只有男子!”
此语慷慨雄健、掷地有声,真有巾帼英雄的范儿。
公元1103年,胡淑修跟着被贬的李之仪一起来到太平州。
太平州并不太平,李之仪携妻儿来到这里后祸不单行,先是女儿及儿子相继去世,接着,与他相濡以沫四十年的胡淑修也撒手人寰。
爱情甘露滋润枯树
李之仪痛失爱侣,不久他又患了疾病,万念俱灰,颓丧到了极点,“去死地间不容发”,直觉得自己离死期不远了。
事业受到沉重打击,家人连遭不幸,李之仪跌落到了人生的谷底。若不是另外一位年轻貌美的奇女子出现,他怕真要早早抱恨离开人世。
爱情,就是人间的甘露,可以让一棵行将枯萎的老树,生出鲜嫩的新芽和鲜艳的花朵。
这位奇女子就是当地绝色歌伎杨姝。
杨姝是个很有正义感的歌伎。早年,黄庭坚被贬到当涂做太守,杨姝只有十三岁,就为黄庭坚的遭遇抱不平,她弹了一首古曲《履霜操》,《履霜操》的本意是伯奇被后母所谗而被逐,最后投河而死。
杨姝与李之仪偶遇,又弹起这首《履霜操》,正触动李之仪心中的痛处,杨姝同情他的遭遇,弹此曲的意味非常明显:伯奇无罪被逐,与他被小人陷害多么相似啊。
李之仪对杨姝一见倾心,把她当知音,接连写下几首听她弹琴的诗词。
“相见两无言,愁恨又还千叠”,“七弦虽妙不须弹,惟愿醉香颊”,“一曲《履霜》谁与奏?邂逅麻姑妙手”,“不待轻移玉指,自然痛处都消”。
在李之仪眼中,杨姝那双纤纤玉手,似有医治百病的神奇功效,李之仪在她的柔情抚慰之下渐渐走出了丧妻丧子的阴影。
只愿君心似我心
与杨姝在一起的日子,是李之仪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
当涂县城南三里,有座秀丽的山峰叫做凌云山,山脚下迤逦着一道姑溪河,河水清碧如玉,河边有一块巨石,可作钓鱼台,他们常常携手来到这里,坐在巨石上悠闲垂钓。
“一编一壶,放怀诗酒,觞咏终日”,山水与爱情都是疗伤的灵药,心情大为好转的李之仪,自称“姑溪居士”和“姑溪老农”,白发红颜徜徉于秀水明山之间,诗酒当歌逍遥似仙。
这年秋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面对知冷知热的红颜知己,面对滚滚东逝奔流不息的江水,心中涌起万般柔情,写下了千古流传的《卜算子·相思》: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这首动人的爱情宣言,深深打动了杨姝,她洗尽铅华,嫁给了李之仪。不久后,就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尧光。老来得子,李之仪欣喜若狂,视若至珍。后来杨姝又为他生下一个女儿,取名思云,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开罪文友又遭殃
几年之后,李之仪遇赦复官,宋代有恩荫制度,儿子尧光即将得到荫封,家中更是增添了无限的欢乐。然而,没有想到的是,时隔不久,他得罪了一位文友,竟然惹出一桩惊天大祸。
这位文友叫郭祥正,名功甫,是当涂的名流,诗写得不错。刚开始,郭功甫与李之仪作诗酬唱应答,甚是融洽。但是后来,两人之间就生出了隔阂。
当地有位姓罗的员外去世,其家人让李之仪撰写墓志铭,李之仪写道:姑孰之溪,其流有二,一清一浊,清者罗公,浊者功甫。
这样指名道姓说郭功甫是“浊流”,也许是开玩笑,但这彻底惹怒了郭功甫。
郭功甫决定报复李之仪,他素知蔡京与李之仪的过节,于是指使旁人上京城告状,说李之仪冒充得子,获得荫封。
李之仪年纪这么大,杨姝身份又特殊,宋代规定,士大夫是不能与歌伎结婚的。
李之仪与杨姝结婚,不受“法律”保护,那么这个孩子是谁的,就说不清了。
郭功甫指使人告状,一告就准,结果是,尧光的荫赏被取消,杨姝被施以杖刑。
郭功甫幸灾乐祸地写了一首诗,嘲笑这一对可怜的夫妻:
七十余岁老朝郎,曾向元祐说文章。如今白首归田后,却与杨姝洗杖疮。
无行的文人损起人来特毒辣,郭功甫落井下石,太不厚道,所幸的是恶有恶报,也就是在这一年,郭功甫得病死了,两人的恩怨就此了结。
李之仪对杨姝一往情深,从不因受杨姝牵连而后悔,他填了一首《浣溪沙》,特地注明为杨姝所作,里面有这样的句子:道骨仙风云外侣,烟环雾鬓月边人,何妨沉醉到黄昏。
他对杨姝的那番缱绻温柔,一直持续到生命的尽头。
李之仪病逝之后,杨姝还很年轻,她遵其遗愿,将其安葬在当涂藏云山脚,与前妻胡淑修葬在一起、岁月悠悠,白云千载,多少山盟海誓都逃不过沧海桑田。然而,李之仪与杨姝的这段忘年恋,超越了世俗的鸿沟与羁留,与《卜算子·相思》这首词一直流传至今为人所称颂。光阴江水日日流,一曲绝唱传千秋,他们共同创造的爱情奇迹,像一个美丽的童话,让人怀想不已。
第三篇:我把一生献给了疾控事业
我把一生献给了疾控事业
房山区疾控中心张士清同志先进事迹材料
张士清,男,1955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大本学历。1972年参加卫生工作,在疾病预防与控制岗位上,认真履行岗位职责,潜心钻研业务,踏实奉献。30多年来,我始终以不怕条件艰苦,不畏环境险恶的斗志,全身心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事业中。在防控各种传染病以及抗击非典等重大事件中取得了突出成绩,并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作经验,先后撰写了三部专著和40多篇论文,获得国家、市、区级奖励和荣誉80多项。作为房山区异常反应鉴定专家小组成员、北京市预防医学会理事、北京市性病艾滋病协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疫苗使用专家论证委员会专家组成员、北京市医疗机构药品集中招标采购专家组成员和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理事,积极为全区乃至全市疾控事业的发展出谋献策。
一、汗洒龙乡,情系父老乡亲
我出身于淳朴的农民家庭,当过几年赤脚医生。深知勤劳而贫苦的农民视疾病如同洪水猛兽一样的灾祸。一旦流行病蔓延,就是整个村庄、整个地区无法抵御的灾难。进入疾病预防中心以后,我清醒的认识到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更加重要。从这时开始我决心用自己对家乡对父老乡亲的挚爱,用知识、智慧的力量,用满腔的热情预防疾病的流行,让乡亲们的健康的生活,快乐的劳作。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房山地区曾先后出现流脑、病毒性肝炎、麻疹、霍乱、脊椎灰质炎、流行性出血等疾病爆发,给我区的防病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在严峻的考验面前,我与同事们一起,披星戴月,早出晚归,奔波在拒马河畔,百花山麓。不论是风雨交加,还是寒风 1
凛冽,都没有阻止我们坚定的脚步。我们不仅重视疫情的原因的调查,更重视疫情出现以后及时、有效控制。时刻以维护百姓健康为出发点,不厌其烦的宣传防病的知识,苦口婆心的教给农民兄弟掌握相关防病技能。工作中,始终不忘自己是疾控专业技术人员的身份,认真积累每一项工作的经验,注重在实践中细致的观察与记录,挖掘有用的信息,不断总结与思考,完成了多篇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实用价值的学术论文。先后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中国公共卫生》、《中华妇产科杂志《北京医学》等国内权威性刊物杂志上。1992年,在对我区64例神经管畸形病的致病原因进行的调查研究中,我从专业角度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流行病学设计,认真开展调查,完成了一份有价值的调查报告,为政府的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从而获得北京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一等奖,中华医学会优秀论文奖。我也因此被北京市科技局人事局破格晋升为主管医师。
二、心倾蓓蕾,关注青少年健康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宝贝。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健康对儿童的重要,但农村少年儿童的卫生习惯、生活环境又常常让我担忧。为此,我和同事们每年都不遗余力地为农村儿童的健康而奔波在房山区的山山岭岭,村村寨寨,走进每一所中小学校、幼儿园,走进每一个农民家庭,率先在国内倡导为“青少年儿童接种麻疹、风疹、流脑、乙肝”疫苗,在青少年人群中形成了免疫屏障,有效预防了多种传染病、流行病的暴发与流行。为了保障儿童的安全与健康,提高青少年自我防护能力,我还和北京市的专家一起编著了两本专著《预防狂犬病知识问答》(中国医药出版社)、《预防狂犬病知识75问》(中国科学普及出版社)。
三、传染病防控 舍生忘死在一线
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袭击北京,形势异常严峻。在京城疫情刚刚发生之时,我根据多年积累的流行病学知识与经验,冷静而缜密的分析疫情发展趋势,对全区医疗机构进行严密监视,及时启动了应急体系。他积极向区委区政府报告疫情动态,并制定出预防控制非典的方案。房山区成立了抗击非典指挥部的时候,我被聘任为政府顾问,协助领导指挥医疗机构共同抗击非典。
疾控中心是抗击非典的前沿阵地,3月初,房山区抗击非典的战役尚未打响,作为疾控中心的主管副主任,我带领同事迅速组建了应急防病队伍,组织业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我带领疾控中心的战友先后为470个单位50000余人进行培训与讲座。严重的疫情来临之时,我以极其负责的职业使命,保持头脑清醒,思路明确,指挥由100名防病工作人员组成的流调大队,沉着应战、有条不紊、措施到位。四月下旬,房山区上中院村出现了三例非典病人。疫情震惊了指挥部,我临危受命,立即率队赶赴现场,迅速布置拉起警戒线,对全村人员进行排查,我身穿防护服,深入病人家中进行询问调查、记录,及时向上级报告疫情,从而为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控制了疫情蔓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在抗击非典的日子里,我连续三个多月吃住在现场,一心扑在工作上,连电话也没有给家里打过,始终工作在防控的第一线。在应对疫情的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和探讨,根据疫情的变化,我们不断的改进我区的非典防治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五月中旬,疫情刚刚有所缓和,我意识到SARS对人们心理产生的负面影响会干扰正常的社会秩序与生活,立即投入到SARS疫情对城乡居民的心理影响及突发传染病的管理方式的专题研究,该研究成果得到市区政府和有关专家的 3
高度好评。在这场特殊的战斗中,我始终以共产党员临危不惧、敢打硬仗的优秀品质要求自己,发挥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的精神,为控制肆虐的非典疫情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四、做科技尖兵,勇于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也是与时俱进的基层医务工作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在多年的工作中,我始终靠把科技创新做为指导工作的灵魂,十分关注国内外疾病控制与预防的新动态,利用各种渠道了解疾病控制的新技术,新发明。
我第一个发现北京地区集体嗜肺性军团病的致病原因进行临床分析,并把分析结论发表在《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上;这是我国境内第一起爆发,对于研究与预防控制该病群体大面积暴发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带领专业团队率先对房山区48年来的肝炎发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和干预。该项成果被评为“区科技进步三等奖”,对于北京市肝炎的群防群治提供了有用的参考数据;
工作实践中,我带领同事率先完成了甲肝病毒分离、流感病毒分离、死亡尸体中霍乱弧菌分离等精尖技术应用与创新,为我区的传染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岁月飞逝,在疾控中心工作30多年来,虽然已两鬓飞雪,容颜沧桑,但是我始终没有改变报效家乡父老,报效人民的志向,始终战斗在疾控的第一线。始终以共产党员无私奉献,以救死扶伤的崇高境界要求自己,默默无闻的奉献着智慧与热情。
第四篇:书吸引了我--我愿一生与书为友
书吸引了我--我愿一生与书为友
一本书就像是知识海洋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让你感受到无限的乐趣;一本书又象是一位忠心的朋友,时刻跟随在你的身旁,与你分享快乐,也为你分忧;一本书还象是一处风景优美的名胜古迹,让你流连忘返„„而我,就是一个如痴如醉的小书迷,整日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
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送我一本《海底两万里》。这本小说深深地吸引着我,至今我仍在一遍又一遍地阅读。法国作家儒勒·凡尔纳用他那高超的写作技艺为我们描绘一个神奇的海底世界,令人心醉神迷。这本书描述了一段神奇的故事:在南美洲的海上,不明生物四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警觉,某国派了“林肯号”去击沉它。没想到船反被不明生物打翻,三位主人公同时落入海中,并被“鹦鹉螺号”海船的船长搭救。船在海上行驶两万多海里时,遭遇了大风暴,经历了一番磨难,三人最终幸存下来。书中描绘的先进的“鹦鹉螺号”海船和尼摩船长那严肃的面孔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尤其是三位主人公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更是让我钦佩不已。我想,我们也应该学习他们这种优秀的品质,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遇到困难不要放弃,要迎难而上,勇于克服各种困难,才能取得成功。
书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让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呢!
记得有一次,我在家做作业时,不小心把墨水瓶打翻,墨汁倒在了桌旁的毛巾上。这可是妈妈新买的漂亮毛巾啊,我便忐忑不安起来,心想:这下完了,等妈妈下班回来,我少不了挨一顿臭骂。怎么办呢?我四处张望,想寻求补救的办法。忽然,我急中生智:家里不是有一本《探索科学知识》的书吗?那本书介绍了许多生活小常识,或许我能在书中找到帮助呢!想到这,我连忙找来这本书,快速地翻阅着。果然,书里介绍了一个除墨汁的好办法——用白菜汁加清水就可以除去墨迹。我一看便转忧为喜,迅速冲进厨房,拿来一棵白菜,迫不及待地拿起毛巾冲洗起来。只一会儿工夫,墨汁便被清洗得一干二净,看着干净如初的毛巾,我长舒了一口气,心想:多亏了这本好书,我总算逃过了一“劫”。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看课外书不但可以增长我的知识,还能使我们处变不惊,并迅速摆脱困境,也难怪老师总是教导我们多看书呢!
书籍真是快乐的源泉,它成了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朋友。读书不仅陶冶了我的情操,也增长了我的才干。正如大文豪莎士比亚所说的:“生活中没有书籍,犹如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犹如鸟儿没有翅膀。”我愿一生与书为友。
第五篇: 因为爱给了她幸福的一生美文摘抄
因为爱,给了她幸福的一生
她出生在一个平凡而并不富裕的家,她有兄弟和姐妹。
她很爱自己的父母,还有兄弟和姐妹。
她最大的幸福就是看到家人和和美美。
她的父母是南北结合,因为这样才造成了她的爸爸和妈妈在生活上有了差距。不过,妈妈为了爸爸的快乐,她宁愿改变她自己。
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哪怕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她都记在心里。可见,她爱她的妈妈而爱过超越自己。
她爱她的爸爸,因为爸爸的爱是沉默的,是默默付出的。而妈妈的爱,是火热的,融化了她的心。而爸爸,却让她感动到了心里。
她爱她的妹妹,因为她的妹妹真的很可爱。尽管她的爸爸和妈妈都把爱给了妹妹,可她依然快乐的生活着。
她爱她的弟弟,因为她的弟弟总是像哥哥一样来保护她,给她关怀和温暖。她知道,她是快乐的,因为有爱。
有爱一生暖,有爱常相伴,有爱温暖着她。她很爱这个家,更爱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她的全部生活,都是因为有了这样伟大而平凡的家。
家是她全部的牵挂,是她愿意为家做出奉献的她,更是她愿意为了家而流浪在外的她,更是她每次想起来都幸福的牵挂。
她的家,并不富裕,因为如此,她的弟弟比她早出来两年。其实,在她的心里,她一直都觉得她欠弟弟的。因为弟弟比我小,为什么要比我出来早。
她不甘心,所以在她弟弟出来两年后,她依然放弃了大学的梦想。她,没有读多少书,可她很爱学习,尤其是文学。
在她每次有时间的时候,她都会把看到的文学优秀的作品摘抄下来。她一直都这样,拿别人的故事感动着自己。
在她决定要放弃大学梦想的时候,全家人都为她震惊。可是,她说服了家里的每一个人。因为她是善良的,她知道父母很辛苦,她想帮家里减轻负担。
就这样,她用自己的行为,说动了家里的每一个人。就这样,她踏上了去远方的道路。在她离开家乡的时候,她哭了。第一次,感觉这么的被动。
爸爸和妈妈把她送上了汽车,就这样,在汽车起动的那一刻,她终于掉下了眼泪。她带着父母的祝福走的,她带着弟弟和妹妹的祝福走的。
在她走的前一晚,弟弟曾告诉过她,姐姐如果你在外觉得累,就回家。不要忘记了,家是你永远的家。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就给她带来了那么温暖。
汽车越走越远,她知道她这一走,不知道何时才能回家。就这样,没想到这一走,居然是四年。四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在她的心里,她始终都没有放弃曾经对自己的承诺。她用自己的青春,用自己的时间,为自己赢得了金钱。
她把所有的金钱,都给了她的爸爸和妈妈,她很高兴。她从来都没有忘记,这一切都是为了什么!
她始终都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是自己对自己的诺言。她不怕别人怎么看她,但是她很在意自己怎么看自己。
当然四年的生活,也有很多爱慕她的男孩。可她一直都没有接受,不是他们不好,而是她不想谈感情。
在她的心里,亲人是她全部的牵挂。就算不在她的身边,她依然没有忘记这么做是为了什么。她更不想因为爱情而影响了在她心里的分量,她更不想因为爱情而使她分心。
她一个人孤单的走过了四年,没有亲人在身边,也没有朋友在身边。可是她,不后悔。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她觉得看到了亲人的幸福,所有的委屈都是值得的。
可见,在她的心里,始终都有爱。因为有爱,给她温暖,给她鼓励,陪伴她走过了最艰难的日子。
她很快乐,因为她奉献着她的爱。她很幸福,因为她爱着她的家人。她很满足,因为她有了亲人的牵挂。
在她的心里,她有爱,有温暖,有关怀,这一切都是因为简单的一句话,有爱一生暖。
因为爱,给了她活下去的理由。
因为爱,给了她活下去的希望。
因为爱,给了她幸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