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

时间:2019-05-14 17:40: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

第一篇: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

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88年的光辉历程,在全国范围内执政将近60年,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也已经近31年了。历史和现实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中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华民族才能实现伟大复兴;同时,历史和现实也充分证明,我们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是合格的,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和增强。

但是,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看到,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新任务,使党的领导和执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和挑战。这种考验和挑战非同寻常,是历史性的考验,是时代的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问题,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问题,维护党的执政安全问题,非常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

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讲解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一、苏共等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在世纪之交,出现了一批大党老党丧失执政地位的现象,其中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当年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国家解体、政权垮台;当年的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却在最高领导人的一声令下被解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主要原因:

第一,党的理论、纲领僵化,使党失去了赖以存在的思想基础。苏共执政长达74年,开始时生机勃勃,后来长期固步自封,思想理论僵化保守,严重脱离变化了的现实。再后来又从僵化跳到另一个极端,搞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其后果,人所共知。一个执政党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致力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纲领和路线不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不可能受到人民的拥护。

第二,重大发展战略失误,执政基础发生动摇。有一个国家的执政党曾经紧密结合本国国情制定发展战略,在长达70多年的执政中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但上世纪80年代以后,面对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发展战略失误,结果激化了社会矛盾,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失望,最终在大选中败北。

第三,党逐步国家化、行政化、官僚化,严重脱离群众,失去了人民的支持。前苏东国家在体制上高度集权,执政党的组织参与到政府和社会的具体事务中,不但相互扯皮,效率低下,而且腐败严重,党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党的权威急剧下降。

第四,党没有活力和凝聚力。一些曾经长期执政的党,要么党内缺乏民主,要么党内民主蜕变成派系活动,蜕变成严重的人身依附关系,党内形成众多的既得利益集团,互相争斗,普通党员对党的前途和命运不关心,对党没有信心,老百姓对党失去信任。第五,党不能掌握和正确引导舆论。如前苏东国家的执政党,改革前长期对意识形态和新闻媒体实行僵化的管理,使党的意识形态和舆论工具在群众心目中威信扫地。后来又搞所谓“公开性”和“多元化”,在意识形态上放任自流,结果导致思想和政治上的混乱,舆论工具成了自己垮台的催化剂。

这不禁使我联想起了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那次著名谈话。

1945年7月1日,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从重庆来到延安。为抗议重庆的黑暗,作为国民党副委员长的冯玉祥,曾经白天在大街上打着灯笼。那里贪污腐败,特务横行,政治专制,以致许多公共场所都贴着“莫谈国事”。当黄炎培先生来到延安的时候,看到的是在共产党领导的这块地方,政治清明,军民团结,上下一致,一派新鲜气象,这让他看到了希望,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但他还是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他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律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

《决定》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这一精辟论断,正是深刻汲取了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的结果,其意在于促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警醒起来,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党所肩负的艰巨任务和历史使命

从国内形势和面临的任务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但也必须看到,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任务十分艰巨。

第一,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状况没有变。

党的十七大重申我国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伟大成绩,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许多主要工农产品的总产量居于世界前列。

我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我国已有十三亿人口,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仍居于世界后列。

中国现有人均占有各种自然资源,除煤碳之外,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严重制约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

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们所达到的小康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很不平衡的小康

我国已经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社会主义上层建筑各个方面仍然不够成熟、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这个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不完备和不成熟。我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发展的任务和压力仍然很重。

第二,随着改革的深入,长期积累下来的深层次矛盾日益凸显,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越来越大。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是阶段性和周期性的,三至五年后又会出现高增长。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转换滞后、社会结构迅速转型而引起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恐怕在短期内难以解决,而且当前经济增长下滑还有可能加剧这些矛盾问题。

矛盾之一:“三驾马车”(指投资、出口、消费)严重失衡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多年来我国消费增长很快,但增长的结构却没有改变,还出现了“两高一低”现象,即“投资高、出口高、消费低”。矛盾二:收入差距扩大与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矛盾

当前,中国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三千美元左右,收入分配结构呈金字塔型(上大下小)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是我国的社会稳定受到了影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还是中国的二元经济机构。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

一个城市人与农村人收入的差距可以说成是一年的收入等于别人一个月的收入。从而形成了一个中国两个世界。

矛盾三: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与转变发展方式之间的矛盾 南宋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朱熹从本体论、心性论角度提出了

“天人一理”、“天地万物一体”之说,从而确定了人与自然伦理关系的基本内涵和原则,形成了他的生态伦理思想。这一思想可视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最早萌芽。这是最近在武夷山召开的“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讨论会部分学者提出的一个新观点。1999年10月国际联合教育科学文化机构提出了《21世纪伦理的共同架构》宣言,其内容有4条,第1条就提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的问题。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根据本国生态保护的实际情况,在继承和发扬儒家的生态伦理思想的基础上,先后制定出“水土保持工作条例”(1982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 月)等。我国很早就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但是目前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工业化大国,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既要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又要减少污染排放,这种新型工业化道路比当年发达国家工业化支付的成本要大得多。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如何才能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发展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既需要制度、体制改革,也需要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措施推动。

矛盾四:渐进式改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

改革开放初期,搞土地承包、车间承包,农民、工人先受益;但随着时间后移,改革从下层向上层延伸,从农村转向城市,精英层受益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和工人受益越来越少,甚至边缘化,特别是到改革后期垄断部门和公共权益部门的改革,使得精英层的受益要比其他阶层大得多。同时,渐进式改革到后期还形成了各种利益集团,有些集团利用公共资源,形成了强势集团,当改革到一定阶段,他们利益达到足够大时便不愿推进改革,甚至还以改革的名义,强化自己的利益。面对这种利益结构变化,在坚持改革开放大方向不变的前提下,必须选择新的改革开放方式。

第三、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跨跃。第一次是8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实现了从贫困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跃。第二次是90年代到上世纪末,我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跃。”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立中认为,中国社会已经到了这样一个转折点上,即经济总量的提高在为社会的急剧分化创造了物质前提的同时,也为两极分化的缩小创造了条件。

从经济体制来看,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进入到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目前的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与此相应的规则和规范还没有建立和健全。另一方面,中国的人均GDP已经突破了1000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不完备的小康水平,下一步的目标就是要从不完备的小康社会进入到完备的小康社会。“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分化、社会结构的畸形发展很有可能成为现实。因为在经济总量有限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社会的两极分化,但因为整个社会的盘子不大,可供富人们占有的资源十分有限,因此,这种分化不会很大。从另一个角度讲,如果我们的经济体制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那么即使是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甚至更多,也不会出现两极分化加剧的局面。因为计划经济体制的平均化机制会把这种分化拉平。”

但中国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另一方面,目前尚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缺乏一套比较规范的、合理的能够弥补市场经济体制下初次分配缺陷的再分配机制。因此,谢立中说,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已有的国际经验显示,很多国家在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期”,即保持一个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实现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出现所谓的“拉美现象”,即面对各种凸现矛盾,处理不当,结果走向贫富悬殊、失业激增、分配两极化、社会矛盾激化,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因为社会经济结构剧烈变化,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社会不稳定因素大量增加。如果应对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就像一些拉美国家那样。改革发展的这种态势,要求我们党进一步提高执政能力,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四、我们党肩负新的历史重任。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党在新世纪新阶段肩负的历史重任。试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单是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就要求我国经济增长率平均每年不得低于7.2%。我国经济增长已经连续保持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长,再要保持近20年超过7.2%的高速增长,虽然不是完全不可能,但难度不小。国际经验表明,连续40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7%的国家世界上迄今为止仅有韩国和新加坡。这两个国家都是小国。大国尚未有先例。与经济增长比较起来,社会发展方面的任务可能更艰巨。有关专家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发展的目标比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更为困难。从完成祖国统一这一历史任务来看,由于民进党的上台及其分裂活动,已使台湾岛内认同大陆的意识逐渐淡薄,加上某些外部势力的怂恿与支持,完成祖国统一的任务更加艰巨。就我们基层党建而言,基本的任务就是的传达和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维护好农村的稳定和谐,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之以新农村,发家致富。

二、党面对的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

从国际环境和时代要求来看。尽管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整个世界处在极其复杂而深刻的变动之中,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些复杂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一是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虽然不可阻挡,但发展曲折多艰。根本原因是美国的阻碍。美国正处在新一轮战略扩张的势头上,竭力谋求长期的世界霸权,推行单边主义,鼓吹“新干涉主义”,实施先发制人的战略,对挑战者或潜在挑战者积极防范,并进行战略围堵。

有人说过:世界因为美国而不寂寞。(金融危机)

崇尚武力是美国的主流文化和传统。美国自独立后至现在的伊拉克战争,共发动过70多次对外战争和侵略,共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战争和武装冲突近200次。除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外,美国基本上都是胜利者,而每次胜利都给他们带来了大小不同的回报,由此而形成了美国人的一种战争经济观:战争是国家最好的一种战略性投资。在当今世界,夺取财富的方式和途径更多了,更现代化了,建立一种符合西方国家利益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收益是掠夺土地无法比拟的。此外,诸如全球共同价值、全球意识、全球公民社会、全球民主化、自由、人权之类的新口号比昔日那种“输送文明”、“消除遇昧”等说教也更动听、悦耳了。

据《中国时报》报道,美国国务院台湾协调处处长史伯明(Douglas Spelman)在“美中政策基金会”台湾选后研讨会上所提出“五项期待”,分别是:美台关系回归正轨、台湾强化军事防御、大陆降低军事威胁、大陆尊重台湾的国际空间、以及两岸展开实质对话。赤裸裸干涉中国内政,一副颐指气使的霸权嘴脸!“

二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虽然继续发展,但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发展受阻,各种经贸摩擦增多。所谓贸易摩擦是指在国际贸易中,国与国之间在进行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在贸易平衡上所产生的,一般是一国的持续顺差,另一国的逆差.或一国的贸易活动触及或伤害另一国的产业.2005年,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加剧,中国连续11年位居全球贸易摩擦目标国榜首,全年共有18个国家/地区对我国发起“两反两保”调查63起,涉案金额21亿美元。从涉案产品看,主要集中于轻工、纺织、机电等我国具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其中尤以纺织品贸易摩擦更为突出。近年来,我国摩擦产品种类一直在不断增加,机电、高科技产品出口增长迅速,成为新的摩擦热点,例如汽车、医药产业等。同时贸易摩擦不断扩散,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也呈上升趋势。在表现形式上,技术性贸易壁垒、环境壁垒和知识产权壁垒成为贸易摩擦的主要形式。

中国贸争端压力从何而来?从统计数据上看,2005年,我国贸易顺差达到了1018.8亿美元。不可否认,贸易顺差确实加剧了贸易摩擦,但顺差并不是导致摩擦的根本原因。我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造成了对原有利益格局的冲击,贸易摩擦在所难免。加入世贸组织后,发达国家由于承诺对中国开放市场,给其国内企业和相关产业造成压力,为保护国内企业,许多发达国家便采取贸易争端的方式为国内企业赢取空间和时间。WTO歧视规则也是我国遭受贸易摩擦主要原因,例如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纺织品特保及WTO技术、环境、知识产权相关壁垒协议等等。另外,我国产业产品结构、出口经营秩序等方面存在的自身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也容易导致贸易摩擦。

三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对市场、人才、战略资源的争夺越来越激烈。四是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五是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对一国安全与发展的影响更加复杂,不确定因素增加。

六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较量仍然存在,有时表现还很激烈,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

西化在各个方面都是咄咄逼人的:

1、在教育上,要实行双语制。有些中小学连教中文时也要用英文,这对中华民族来说,是最危险、最具有致命的行为。学外语固然重要,但也用不着每一个人都要学,这是一种看似重要,实质是浪费生命和消灭中国文化最关键的手段。每个民族必须首先精通的是母语,而母语的教育是不能掺杂其他语言的。从小学就开始强迫学外语,使得小学生既学不好母语也学不好外语,这种将外语教育从小学就实行的规定,甚至一些幼儿园也在用双语教育来吸引父母,无疑是我们中华民族在进行慢性自杀。汉语特别是汉字的产生,直接与中国哲学方法的指导有关,故汉语与汉字之中包含有中国哲学方法,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在西化了的今天,与西方人还是有相当大的不同,这其中汉语和汉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研究中,西化的结果是彻底地将中国哲学方法指导创立的学科排斥在外。长期的西化教育和实施西方种种学科的教育路线,使以中国哲学方法指导下创建的学科没有地位,这给人类科学留下了巨大的空白。当然这也是实行中化、实现中化的有利条件,因为以中国哲学方法为指导方法去建立和填补这个空白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所有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和审视世界,增强科学判断形势和驾驭复杂国际局面的能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做到从容应对、趋利避害、争取主动,最大限度地维护和发展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三、党的自身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还不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说明,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同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谓“不适应”,是指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以及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所谓“不符合”,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 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不适应”是从本领方面影响执政成效;“不符合”是从作风方面影响执政成效。我们党之所以提出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基层党建除了局用以上问题外,至少我认为普片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作用弱化严重。

随着改革开放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靠打工等劳务输出带动起来的农村(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地方经济,推动着农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对农村基层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从国家体制上特别是财政投入、公共资源的分配上,没有赋予农村基层组织有力的经济基础支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农村基层组织根本无法承担自身角色需要,也根本无力满足农民群众的基本要求,因此直接造成农村基层组织逐步弱化。可以说,县级以上党委可以依靠强有力的领导体制统筹全局,调配一切人、财、物等资源,发挥作用、促进发展、巩固地位、树立权威。但乡村两级组织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社会公共资源调配能力十分微弱,维持自身运转十分困难的前提下,基层组织作用难以发挥,有心无力,战斗力、凝聚力逐渐削弱。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乡镇连干部工资都无法保障,更谈不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目前财政体制也仅能支持乡镇基本办公运转,而大量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全部集中在县直权力部门,乡镇没有资源的调配权,无法与党的工作重心任务相适应。村级自农村税费改革后,取消“一提二统三留成”,村级运转全靠县级财政拔款,只能支持很微薄的村干报酬、误工补贴,而靠提留建立起来的村级公共服务基础随之消失,村级组织的作用逐渐削弱。

二、农村基层组织队伍退化严重

一是素质不高。有的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对党的基本路线贯彻不力,对广大党员教育、培训不力,对发展经济引导、服务不力,工作放不开手脚,迈不开步子。有的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不安心农村基层工作。面对当前农村工作出现的矛盾和困难,有的基层干部认为“回天无术”,思想上产生动摇;有的犹豫观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动不动就向党委政府施压。

二是能力较弱。特别是边远地区的乡镇干部,有能力的该提的提,该调的调,留下来的不是年纪大的,就是能力较弱的。而很多乡村两级干部也习惯于靠行政推动来开展工作,知识老化,经验老化,管理老化。习惯当“传声筒”,“照葫 8 芦画瓢”;有的村干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技术和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根本就谈不上带领群众闯市场,为群众提供服务。

三是作风不过硬。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搞优亲厚友,不能一碗水端平。特别在土地纠纷、低保等安排上,个别甚至同群众争利。有的工作方法简单粗暴,伤害了群众感情;极少数干部生活不检点,为政不廉,在群众中影响极坏。

四是后继无人。由于年轻、有文化、有一技之长的都外出打工,村干和党员难以培养,找不着对象,只能矮子之中选高—将就。同时,没有新的竞争对手,导致少数村干没有思想压力,倒成了是组织求他当的,自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有的对驻村干部使来唤去,有的甚至敢与党委政府叫板。虽然启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并主要结合“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和“社工人才百人”计划,选派部分大学生到村(社区)工作。但这些选派大学生均属志愿者性质,真正到村(社区)任职的很少,而真正留住的大学生也很少。

贵州省黔西县党员队伍结构现状

据调查,一是党员年龄结构老化,全县20112名党员中60岁以上党员共4882名,占总数的24.27%,从农村党员情况来看,46岁以上党员9871人,占农村党员总数的59.28%,占全县总数的49.08%。二是党员性别结构不尽合理,女党员人数偏少。全县女党员2975人,占党员总数的14.79%中。三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全县党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共12607名,占党员总数的62.68%,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154名,占党员总数的15.68%。党员队伍结构的不合理,造成党员发挥作用弱化,部分老党员、贫困党员、外出务工党员和无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受到局限,在共产党员先进性的体现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够,极大地影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发挥。

三、农村基层组织工作错位严重。由于我国政治体制较经济体制改革缓慢,经济体制引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以及当前已经深刻变化的社会环境,政治体制还缺乏相应完善的对应措施。而不对应造成的问责一层层更多地推向基层,矛盾一层层更多地集中到农村,造成乡镇责任无限大,权力无限小。各项考核评比越减越多,“一票否决”越削越盛。上世纪90年代,乡镇基本只有计划生育等两三项一票否决,而现在新增加森林防火、整脏治乱、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党建等八九项,民政、项目资金以及各项工作动不动就问责,而对于基层面临的问题和上级部门本身应该管的事项却无人问津、无人解决。在问责日益深入的情况下,省州县都急了,有时急得不分党委政府了,政府文件可以明确党委书记职责,可以要求基层党组织承担一票否决责任,可以追究党组织负责人纪律处分。出现问题,已经抛弃实事求是原则,不管动机、事实和过程,权大于法,上 级部门可越俎代苞,替下级决定干部处分结果,直接否决下级的调查权、处置权。基层干部只有象鸭子伸着脖子送上处分台,而且还得无条件服从,不能申诉,党员和干部权利保障连农民工不如。这种背景下,乡村两级党组织也不再是单纯抓党建,而是哪头急就抓哪头,本身作为党组织组织管理的日常工作已分身乏术,无精力去抓。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党的工作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依靠的是几万个乡镇党委,几十万个村支部。“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农村基层组织四个严重问题,有深刻历史和体制根源,也有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作恿,要想彻底根除绝非一天一日。但当前来说,如何多一份关爱,多一份体贴,如何多予、少压、减负、搞活,如何多为基层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恐怕是农村基层组织最盼、最想的心里话,也是农村基层组织能甩掉包袱、轻装上阵的最好办法。

长期执政是所有政党都追求的目标,共产党也不例外。要做到长期执政,科学地认识和自觉地把握执政规律是前提。

一个政党有没有执政能力,执政的本领强不强,执政的水平高不高,说到底,就看它是否尊重和自觉运用执政规律,按照执政规律的要求来执政。

应该看到,作为一个执掌着国家政权的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政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包括党的自身建设的内容,与执政以前相比,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比如,没有获得执政地位的政党,首要目标是夺取政权。党的一切工作,都要紧密围绕这个中心任务来进行。而成为执政党以后,执政党必须努力兑现向公众所作的承诺,担负起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这样,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持社会稳定,就成了执政党的主要任务。

纵览政党政治的特点和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出,尽管政党的性质各不相同,作为执政党,都要遵循某些共同的规律。政党的执政规律所揭示的政党活动中的共性的东西,可以从四对关系的角度来观察:一是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执政党以获得社会多数的支持和拥护作为基本目标,为此,必须极力宣传自己的纲领和主张,以取得民众的认同;同时,必须千方百计地协调社会各部分、各阶层、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支持和引导民众的民主要求,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政党和国家的关系。执政党利用各种合法的途径,对政权的组成和运作施加影响;同时,遵守国家权力运作的基本规则,依法执政,防止权力的腐蚀,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掌权者的制约和监督。三是政党内部的关系。执政党不断适应执政环境和条件的变化,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加强党的内部统一。通过调整组织结构,改善组织状况,建立制度机制,发展党内民主,保证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四是执政党与其他政党的关系。执政党推行自己的纲领和主张,巩固自 己的执政地位,保证多数公民的认可和支持;同时,也会与其他政党进行建设性合作,吸收其他政党反映民意的主张,并在权力使用过程中接受其他政党的监督。

总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的忧患意识、执政意识和与时俱进的精神。我们一定要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深刻理解我们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原因,深刻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第二篇: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性(论文)

新时期保持党的纯洁性的重要性

只有在广泛有效的监督之下,政府才不会懈怠,才能有效遏制滥用权力和以权谋私。要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和人民政协民主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加大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力度。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社会监督,尊重并依法保护公民监督权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温家宝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12年1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指出,在新的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一)保持纯洁性是我们党经受考验、化解风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始终把保持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抓手,时刻关注党员队伍出现的思想不纯、队伍不纯、作风不纯等问题,坚决进行审查、纠正和处理,确保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正是因为始终高度自觉地保持党的纯洁性,我们党才得以不断发展,不断壮大,不断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面对着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还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

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永葆党的纯洁性,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新时期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的重大课题。我们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性修养、加强道德建设,始终保持思想上的高尚纯洁、政治上的清醒坚定,始终在各种复杂情况面前站稳脚跟,始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党中央旗帜鲜明地把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目标提出来,非常及时、非常迫切、非常必要。

(二)保持党的纯洁性,是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基础。

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我们交通系统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队伍的整体状况是好的,特别是在我局大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基层党组织和优秀共产党员。但也要看到,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党员队伍与保持纯洁性的要求还存在着不相适应、不相符合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克服,就会严重影响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损害党和人民的事业,损害交通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保持党的纯洁性,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集中体现。

从本质上讲,党的纯洁性同先进性是一致的,纯洁性是先进性的重要体现,是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反映。没有纯洁性,就谈不上先进性。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所以,只有

坚持不懈地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和干部大力进一步弘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坎上,思想上重视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作风上深入群众,真正和群众打成一片,多为人民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办实事,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是保障。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办理腐败案件时,舆情靠群众反映,线索靠群众举报,难题靠群众突破,结果靠群众监督。群众参与监督的程度越高,制约监督的力度就越大,留给腐败分子的空间就越小。当前,对权力监督不得力,是一些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指出的“坚持强化思想理论武装和严格队伍管理相结合、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和加强党性修养与党性锻炼相结合、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发挥监督作用和严肃党的纪律相结合”为反腐倡廉建设“定路线”。

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先进政党,历来重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我们党刚刚度过九十华诞、迈进新的年轮、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时候,胡锦涛总书记把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严肃而郑重地提到全党面前,有着非同寻常的重大意义。

(一)、保持党的纯洁性是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而纯洁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路线纲领、奋斗目标、方针政策、组织原则等构成党的先进性的诸多要素,都要通过党的纯洁性体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党的纯洁性与党的先进性是如影随形的。如果说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党自身建设的永恒课题,那么保持党的纯洁性作为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和根本任务,必然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全方位和全过程。当今,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对党的先进性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是新世纪以来党的一系列集中学习教育活动的深化发展,是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切入点,必将对党的建设全局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主动应对各种挑战、抵御各种风险的重要保证。

纯洁性是党的力量之所在。九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自洁机制,通过思想教育、制度建设、整肃纪律等,成功地纠正了自己所犯的错误,淘汰了一批又一批落伍者,保持了党的肌体的纯洁性,从而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如今,处于新的历史方位的中国共产党正经受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面临着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这些考验和危险前所未有。

考验不可回避,危险更应警惕。当前,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垮台的历史教训犹如警钟长鸣,我们自当引以为戒。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外部力量很难摧垮一个党,而自身不洁则会毁掉一切。作为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如何才能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如何才能经受严峻的考验、抵御更大的危险,惟有始终保持纯洁性,才能永葆生机活力,抵御各种风险、战胜各种困难,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保持党的纯洁性是党赢得民心的关键之所在。

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曾经有过大大小小数百个政党,有的因腐败被人民所唾弃,有的因队伍不纯而四分五裂,有的因思想不纯而软弱涣散。为什么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她廉洁、公正、不谋私利,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千千万万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崇高品质、廉洁作风、奉献精神铸就了党魂,赢得了民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在一些党组织和少数党员干部中严重存在,特别是党内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正严重侵蚀着党的肌体,严重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严重影响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和执政使命的实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做了那么多有利国计民生的事情,而人民群众依然不十分满意的深层次原因。不纯洁就会诋毁党的伟大功绩,隔膜党群关系。党风的实质是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党风建设的核心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只

有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党才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才能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中国共产党九十年发展的历史一再证明,始终保持党的纯洁性与保持党的先进性是一致的,都是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民心所向。我们必须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断增强党的意识、政治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提高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三篇:党建设创举党课讲稿

党建设创举党课讲稿

内容预览:

讲课对象:干部、党员和广大职工群众。讲课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广大干部、党员和职工群众,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以下简称《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对于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了解《党内监督条例》的内容和特点;增强贯彻执行《党内监督条例》的自觉性,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作出自己的贡献。羊年岁末,中共中央向党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猴年二月,《党内监督条例》又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这是我们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何认识《党内监督条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党内监督条例》的主要内容、特点是什么?《党内监督条例》如何才能落到实处?本课就上述问题谈谈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编者:为了使这堂党课更富有吸引力,上课前也可出几个题目,搞点小测验,如《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重点监督对象有哪些?《党内监督条例》规定的重点监督内容有几项?具体内容是什么?党员在党内监督的责任和权利是什么?测验结……

如果你需要此原创文章,请立即点击咨询客服老师吧!如果你需要定制一篇独一无二的原创文章,请申请原创写作服务,1-3天即可交稿,满意为止。

如果你需要发表文章,但文章可能还没写好,请点击论文发表服务,即可快速见刊。

第四篇:关于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解

关于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理解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第七次全会的讲话中,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针对当前领导干部存在的八个方面的突出问题,提出要切实把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全面加强作风建设,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总书记的讲话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这既是党中央从全局出发向各级领导干部发出的号召,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风廉政建设和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下面就加强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问题谈点我的认识和理解。

一、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作风?

所谓作风,是指一个人、一个组织在思想、工作和生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态度或行为上的特色或风格。作风是一种制度,像传统或习俗一样,是一种不成文的、非正式的制度;作风构成一种环境、一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规范人的态度和行为。作风代表形象,能凝聚人心,能产生力量。

(二)什么是党的作风?

党的作风,是指一个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反映一个党的特征和品格的整体精神风貌,它是全党包括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党的作风问题实质是党性问题,党性决定作风,作风反映党性。我们党的作风包括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

1.思想作风:是人们在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特别是指导思想上表现出来的行为取向和特点,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中的体现。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形成的的思想路线,是党的思想作风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征,是党的思想作风的核心和灵魂,是党顺应时代进步潮流、永葆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作风建设,必须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从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形势出发,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努力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开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2.学风:是指学习的风气、学习的风格、学习的方式方法等。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学风。学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关系党的兴衰和事业成败的一个重大政治问题。加强和改进党的学风建设,必须“坚持理论联系 1

实际,反对照抄照搬,本本主义”;要科学地对待理论学习,把理论学习与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结合起来,及时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工作作风:是人们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行为特点,是贯穿于工作过程中的一贯风格。党的群众路线,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工作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工作作风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问题,是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形式。加强和改进党的工作作风建设,必须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4.领导作风:是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态度和行为。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是党的领导作风的核心,贯穿一切领导活动之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作风建设,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反对独断专行、软弱涣散;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任人唯贤,反对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5.干部生活作风:是干部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是干部的思想品质、道德观念、文化素养和行为方式等在日常生活中的综合反映,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反映。

加强党的干部队伍生活作风建设,必须教育和监督党员干部,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坚持清正廉洁,反对以权谋私;坚持党的纪律,反对自由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模范地遵纪守法,管住小节,挡住诱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追求健康的生活兴趣,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

二、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的历程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党风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建党活动中虽然没有直接提出作风的概念,但对于无产阶级政党应有的革命风格,以及实事求是和自我批评的精神都作了重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同其他无产阶级政党不同的地方只是:一方面,在各国无产者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的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因此,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最坚决的、始终推行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二)毛泽东同志关于党风的论述和学风建设

在中国共产党的建党活动中,毛泽东同志最早完整地提出了“党风”的概念。毛泽东同志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风”,并把党风与党性和世界观结合起来,最早从党性与世界观的高度来认识党风。毛泽东同志指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种态度,就是党性的表现,就是理论和实际统一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风。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起码应该具备的态度。”“粗枝大叶、自以为是的主观主义作风,就是党性不纯的第一个表现。”“这种作风,拿来律己,则害了自己;拿来教人,则害了别人;拿来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在提出党风概念和把党风提高到党性和世界观高度以后,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全面论述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延安整风时,毛泽东同志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等报告。那时是整顿三风:一是整顿学风,反对主观主义;二是整顿党风,反对宗派主义;三是整顿文风,反对党八股。在新中国建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又向全党提出了“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三)第二代(邓小平时期)中央集体开展的党风建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要求,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了党风理论;1980年2月在十一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决定;1983年10月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作出了“整党的决定”;1989年,陈云同志针对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科学概念。

(四)第三代(江泽民时期)中央集体开展的党风建设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作出了“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1990年12月十三届六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1994年9月十四届四中全会),1997年江泽民同志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党中央在县级以上领导干部中深入扎实地开展了“三讲”教育。2001年9月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把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到了新的水平。

(五)胡锦涛同志关于党风建设的主要举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十六大结束不久,胡锦涛总书记就率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重温并号召全党坚持“两个务必”;从2005年开始,又在全党开展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重要内容。在今年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深入、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加强新形势下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前进和我们党事业的发展,党的作风建设正被不断注入新的时代内容。

50多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表明,党风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关系到党的兴衰和发达,而且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党风建设是党的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应引起各级党组织高度的重视。

三、新时期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和世界观的外在表现。党的作风问题实质是党性问题,党性是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问题。党的作风体现着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党的作风直接体现在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身上,人民群众看党的作风主要是看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加强作风特别是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对于党完成历史使命至关重要。

1.新时期党在作风建设上所面临的形势与存在的问题,要求我们要从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充分认识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2.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

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认真解决领导干部作风上的这些问题。

3.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

须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4.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加强先进性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需要。

四、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要求

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干部作风建设的一系列要求,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建设,弘扬新风正气,抵制歪风邪气,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具体要求如下:

1.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树立勤奋好学之风;

2.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真抓实干之风;

3.坚持以人为本,树立亲民爱民之风;

4.充分发扬民主,树立团结共事之风;

5.牢记“两个务必”,树立勤俭节约之风;

6.严格要求自我,树立廉洁从政之风。

总之,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要倡导和践行勤奋好学学以致用、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真抓实干务求实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顾全大局令行禁止、发扬民主团结共事、秉公用权廉洁从政、生活正派情趣健康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领导干部作风的进一步转变,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保障。

第五篇:浅谈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浅谈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根据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面对执政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在领导人民建设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获得的一个重大认识,同时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也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必要性

(一)党所处的历史地位要求党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

执政能力建设,是指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军治国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在当今中国,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人民的要求。

党在建设实践中遇到的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都会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新要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历史方位的这种变化使党面临着执政和改革开放的双重考验。这两个根本性转变,是我们今天认识和思考党的建设问题的前提和出发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我们推进执政党建设指明了方向。当然,怎样提高党的执政本领,是一个需要在实践中深入研究才能解决的问题。近一二十年来,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纷纷下台,给我们以深刻的警醒。这些党执政失败的原因非常复杂,不能简单地看待。但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因为缺乏执政能力,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能胜任时代提出的要求。

(二)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完成繁重任务的迫切要求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深刻变化的国际、国内环境、繁重、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日益严峻的执政和改革开放的考验,都给我们党治国理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如胡锦涛总书记讲的,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面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越来越成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关键因素。从国际上来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众凝聚力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形式发生的这种深刻变化,既给我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使我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压力和考验。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社会组织形式、就业方式、社会结构的变革加快,我们在面临着并长期面对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在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和压力同在的条件下,党中央鲜明地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特点,说明我们党对所面临的考验和艰苦繁重的任务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把握,表现出了强烈的时代紧迫感和高度的责任感。

(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

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民族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在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的同时,也就承担起振兴中华民族,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历史责任。我们党成为执政党,由于地位和环境的变化,党的功能、目标、任务、活动方式、与国家的关系等等,与执政以前相比,都有了根本的不同。执政党不同于革命党,它要执掌政权、履行执政职能,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治国理政的本领和水平。

党执政以后,一方面使我们党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使党面临着被权力

腐蚀的危险,容易滋生脱离群众的现象,滋生贪图享受和消极腐败现象。党越是长期执政,拒腐防变的任务越是艰巨。因此,对于执政党来说,必须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尤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既是一个伟大创举,又是一个全新课题。因此,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党要有更高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有更强的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二、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增强执政意识

执政意识是指执掌政权的党及其成员对履行执政职能、巩固执政地位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党和党的干部有没有执政意识,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兴衰。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使各项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同时,应当看到,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综合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能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更好地体现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只要我们坚持以发展为主题,用发展的眼光、思路和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发达就有了可靠的保证。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

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素质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关键。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特别是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要按照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要求,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利观,以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没有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就没有动力。因此,对于各级领导干部来说,加强执政能力建设,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并坚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必须进一步明确党的执政使命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从20世纪中叶到21世纪中叶的100年间,中国人民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富裕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历史伟业,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已经奋斗了50年,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展望未来,在新世纪的前50年,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的崇高使命和庄严职责。必须努力强化广大党员干部的历史使命意识,既牢记远大理想,又扎实奋力工作,不断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党在领导人民治国理政的长期实践中,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积累了丰富的执政经验。这些经验是几代共产党人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得来的,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和充分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下载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新时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迭部县委党校 罗玉英 爱国主义主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深刻领......

    浅谈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浅谈新时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 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

    加强新时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

    加强新时期政工干部队伍建设重要性思想政治工作干部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效果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得失,新时期,加强政工队伍建设十分重要。建立“大政工”队伍。在......

    新时期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性

    新时期党群问题的思考 建党90年历程的坎坷和辉煌证明,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法宝,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毛泽东同......

    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论公司新形势下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性 党的作风在党的建设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它关系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着党的生死存亡。在改革开放进入攻坚阶段的今天,十六届四中全......

    思想汇报--学习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

    思想汇报--学习新时期党的学风建设敬爱的党组织:在这时期里我主要了解了一些有关党的学风建设等方面的知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努力的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始终保持党的......

    浅论新时期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建设

    [内容摘要]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问题,特别强调要提高党的依法执政能力。这一点,对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于党的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政治建设专题党课讲稿

    党的政治建设专题党课讲稿我们党建立99周年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经过不懈奋斗、艰苦努力,成为在全国执政并将长期执政的政党。伴随着新形势、新任务的接踵而至,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