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交流演讲稿
我该如何做课题
———— 我对课题研讨的感受和认识
古城中学
火高录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过程
课题研究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活动。通常有5个步骤: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实施研究方案、分析研究资料、表述研究成果。
二、确定研究课题
一般根据课题指南中给出的题目选出适合自己的课题,与之前自己发表的论文有关的课题较为适宜。
研究方案的核心部分为:确定研究的步骤、方法及在研究活动中搜集资料的方法。
三、实施研究方案
课题实施是整个课题研究的核心,主要工作为:根据人员分工,各负其责。完成新的课件、教案,学生成绩分析,问卷调查及其它相关工作。
四、分析研究资料
本环节是结题工作的前提为撰写论文、研究报告等提供有力的依据。基本要求为:数据的证实有效和结论的科学性、广泛性。
五、表述研究成果
本环节的主要工作就是撰写研究报告、填写结题申请表申请结题。一般将立项通知单、开题报告、阶段性总结、结题报告、过程资料等经县教研室验收后装订成书的形式上报。
六、开题报告的基本组成
1、课题提出:研究背景、实践分析、问题提出
2、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与文献分析
3、研究思路: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4、研究实施:具体举措、人员分工
5、条件分析:研究条件
七、结题报告的基本组成
1、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
2、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
3、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
4、问题提出:意义、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
5、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
6、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
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
8、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
9、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
10、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
八、需要注意的几点
1、要有发表过的论文。
2、要有真实的资料。(教案、课件要一致)
3、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的基本组成不能少。
4、要争取领导与非课题组成员的支持以及经费上的支持。(学校计划中要有)
5、要创新出自己的东西。
6、要搜集尽可能多的证明性材料。(课堂实录、活动剪影、相关的学校活动安排等)
第二篇:课题 交流材料
关于任务型语言教学的交流报告
长阳县龙舟坪镇津洋口小学英语组
小学任务型教学,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完成任务达成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的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小学生认知水平倾向于生动、活泼、不断重复的语言知识,只有生动的语言材料和学习任务,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的交际情境,才能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因此,我们应依据小学生语言学习的的规律,除了在课堂中进行大量的语言活动,增加接触语言的机会,还要创设不同的情境,导入新课,引入任务,巩固语言,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基础。
一、运用任务型理念,着眼于课堂教学
1、着力打造高效课堂
在每个学期的公开课中,我们涵盖了四大课型:即听说课、词汇课、对话课和阅读课,从而扩大了组内教学研讨的空间,全面汲取集体教学智慧。在教学方式上,每一位组内成员都是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上课。认真准备,积极投入,以“自主约课”的方式,人人参与了课堂“细节打磨”活动,人人参与了“打造高效课堂”实践活动中的成果展示课比赛活动。
在进行教学研讨时,我们以每一次的公开课和研讨课为契机,立足于课堂,着眼于实效教学。在每次活动中,组内教师精心备课,不仅备自身的教,而且备学生的学,力求在教与学之间找到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在课堂上,各位教师展示出了或清新或稳健等不同的个人教学风采。上课之后,英语组的教师们在一起合力研修,亮出自身对每一节课的看法,并探讨了目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和改进措施,彼此交融了教学观点,对今后的英语教学起到了实际的指引作用。对于存在的不足,比如课堂教学中的英汉使用问题,少部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有待提高等等,在后期的教学工作中全力加以提高和完善。
以新课改理念为指针,全组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理论水平。并在日常教学中加以运用,从而加速我们的知识更新,积极参加课堂比教学活动,提高业务能力和教学实力,不断让教学相长。加强了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研究。认真学习新课标,把握新课标“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的精神,加强对新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的宏观研究,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反思活动,切实提高备课和讲课水平。
1)集体备课制 2011年5月中旬,津洋口小学全体英语教师赶赴宜昌,参加了为期两天的“宜昌市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暨任务型语言教学课题研讨会”活动。在这次活动中,观摩了话题、对话、阅读和故事四个课型的任务型课堂展示课,并聆听了课堂教学观察小组的发言和与会专家的讲座。
作为小学英语任务型课堂教学的首批课题实验学校,我组教师积极置身其中,努力探索任务型教学与高效课堂的有效结合。学习回来后,经过自我备课、集体备课、研讨定案等充分的准备,所有教师于5月26日上午进行集体研修活
动,人人上了一节任务型教学探讨课,并于5月31日再次进行了课后的集体研讨。在研讨中,教师们直言快语,各抒己见,把这次任务型教学活动推向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今后,我们英语研修组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县级研训部门的关怀下,继续开展任务型课题研究,让高效课堂在任务型的教学进程中开花,结果。2)磨课、自主约课制
每学期,各研修组所有成员都会自主约课,老师们也会自主参与听课,上课教师自我说课,听课教师诚恳评课。对于新调进教师采取磨课,和谐互助式教学使所有老师迅速成长,课堂教学水平迅速提高。3)课后反思
扎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坚持每周进行集中学习和探讨教学。提升课改意识,形成教学比武的氛围,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开展了关于如何转变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的讨论;开展了如何加强英语口语教学的讨论等。并要求每位教师都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利用多班教学的局面,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力求完善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和每个细节。在学校一系列的活动中,如“学洋思精髓,创高效课堂”、“课内教学比武活动”,我们全员参与,每学期每人不少于1次。课后有研讨,个人有反思。有效课率达90%,高效课堂率达70%。在每学期听课中,每人不少于20节,且记载到位,并有点评有借鉴,还有参考性建议。
2、构建任务型课堂教学的模式。
通过开展备课、上课、对比上课、理论学习等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适合小学课堂教学的任务型教学模式。既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又通过任务的开展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1)呈现任务(引入)
将学生置于需要完成的任务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参与任务的内心需求。(六上一单元学完了第三课,设计怎样去Sarah的家。)(2)参与任务(学用)
任务呈现后,引导学生进入新知学习,教师围绕着教学目标和学生语言基础设计学习任务,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有步骤地学习语言,在活动中学习运用本课的新单词,新句型。(带着任务阅读)(3)完成任务(巩固)
师生合作,生生互动,结合任务,共同进行对话、交流等活动,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与指导,巩固所学的新知。(读后问答)(4)展示任务(活用)
掌握新知后,教师提供与新知识相关的活动情境(练习任务),供学生自主运用;或让学生结合学习任务,小组合作设计一些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活动情境,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运用到自己所创设的活动情境中,教师在这个环节主要起点拨,评价作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新编对话,师提供多个场景。比如如何去长阳,宜昌,武汉,远一点的北京,更远的国外。有了生活体验,任务型教学就会开展的很顺利,水到渠成,信手拈来。)
整个教学过程,逐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演的英语技能。几个任务环节的设计为学生创建了语言情景,使学生乐于说英语,应用英语,从而训练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
3、合理设计目标任务
任务的设计原型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目的是用语言去做事,所以任务是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而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把任务的类型进行简要的归结,包括以下几种:
1)交际性任务,如:向新同学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班级或家庭;设计或手工任务,如:运用颜色和动物名称为小宝宝设计玩具或设计自己的农场;解决问题任务,如:根据天气决定穿什么衣服、决定购物单;
2)调查任务如:调查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开展班级运动会或调查某一种动物的信息;
3)表演创编任务,如:编话剧,创编儿歌。等等。
4、任务实施有序分工。
“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是《小学英语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为了避免在英语课堂中作出不必要的任务解释,教师可以促使全体学生参与教师的示范。然后,教师用简单的英语 “What about you?”, “Can you try?”, “Can you do this?”等过渡句来引导学生完成小组学习任务。这样教师既能以组织者的角色授导新知识,又能够以参与者的角色突出学生主体。小学生年龄小,缺乏合理组织、分工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一开始就要做好有心人,帮助学生分好组,若是二人一组,原则上就是同桌;三人或更多人则可以约定俗成,固定搭档,便于合作。小组分好后,再根据学生特点确定小组长、执行任务时的调控员、记录员、报告员等,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职责,如小组长可以安排任务、评价组员;调控员负责控制讨论时的音量、纪律等;记录员责要把大家讨论的要点记下来;报告员则把讨论结果向老师和全班同学作汇报,健全了“组织”后,活动就可以有序开展了。课堂的良好秩序是有效教学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但要注意控制好任务时间、任务范围,杜绝盲目运用任务、秩序混乱的情况,更要走进学生,听一听他们的讨论,必要时参与学生的讨论,给予学生恰当的帮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地组织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应该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表现和进程,进最大限度地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拓展英语学习渠道,实施任务型教学
语言学习需要大量的输入。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对英语学习尤其重要。英语课程应根据教和学的需求,提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时代的英语学习资源。创造性地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中鲜活的英语学习资源,积极利用音像、广播、电视、书报杂志,网络信息等,拓展学生学习和运用英语的渠道。将任务细化到日常生活中,使任务型学习常规化。1)日常用语的有效实施。
按照学校的统一规划,每个学生通过3-6年级的英语学习,至少能够流利的表达40句常见的英语日常用语。英语词句贵在积累,各年级开展了“一天一句”日常英语活动,把重点句梳理出来,让学生每天掌握一句,滴水成川。为了更充分的把每日英语落到实处,分别在3-6年级设置了英语监督岗(English Inspector),每班一名英语口语流利的学生担任,为学生创设说英语的语言环境。
2)英语课表的实施
自学生学习各种课程的英语表达之后,课表也随之英语化。
三、四年级英汉
结合,五六年级实施英语课表。更好的体现任务型教学学中用,用中学的意识。3)学生学习成果的物化
每学一个单元,根据每个单元的话题,学生自创学习任务,三、四年级以绘画为主,并给图片配备相应的英语单词。学习字母,学生制作字母卡片,互玩字母牌。五六年级以话题为纲,自创情景,并给情景配以英语对话说明。以英语手抄报的形式呈现。
4)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
首先,认真贯彻县研训中心的各项活动,并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在2011年的5月份,举行了全县小学生英语口语竞赛活动。为了迎接县级首次学生英语口语活动,全校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了学生竞赛,然后确定参赛学生名单后,进行了一对一的赛前辅导,并组织起来举行了实战模拟练习。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能够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这三个期间,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进而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快乐。近两年来,我校通过抓口语教学,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成果。县、市、省级口语竞赛硕果累累。此外,各年级还根据本年级的特点,自行开展了一些学生英语活动,比如三年级开展了书写竞赛活动,四年级开展了计时说词活动,五六年级开展情景剧、口语展示。
三、优化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兴趣,使任务高效
《英语课程标准》指明:“小学英语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新课标要求优化评价方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课程评价体系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要通过采用多元优化的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水平,并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级,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晦文化意识和健康人格的发展。评价体系应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日常教学中的评价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终结性评价着重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杏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我校多年来,一直坚持多元化评价方式:在日常教学中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与平时课堂教学相近的活动形式。终结性评价(期末、毕业考试),关注学生学习结果,考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口试、听力和笔试相结合的方式,从而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评价模式。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台语言运用能力。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形成学生继续进步的动力。
其漫漫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有效和充分地进行任务型教学,能够把英语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实学和乐学的课堂学习行为使英语课堂更有效。但我们还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避免走进任务型教学实施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任务设计、实施过程中的每一环、每一细节,我们都要深思熟虑,才能使任务型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2012年9月
第三篇:课题交流发言稿
《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案例研究》课题交流发言稿在本学年,我承担了高淳县第三期个人规划课题《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案例研究》,课题交流发言稿。在前一阶段,我主要完成了以下有关的工作:
1、在反思的基础上,提炼课题。在暑假期间,我认真回顾了几年来的教学经历,将目前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如:学困生的转化,学生作业的态度培养,课堂纪律与学习活动开展的结合等,最后选择了关于预习的案例研究。选择这一课题的出发点是因为到了高年级,我发现还有很多学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或者没有良好的预习方法,这些原因导致了课堂教学时间相对不足,完不成教学任务;课堂教学效益低下等现状。正好新学期开始学习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做好学生的预习也是落实“模式”的要求之一。
2、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学习。在课题申报之前和被批准立项之后,我都进行了文献学习。学习的内容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有关内容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再学习;国内外有关学生课前预习的研究成果的学习;一线教师有关课前预习的心得体会的学习。从学习中,我借鉴了前人研究的成果,尝试了已有的经验方法,这些都为我在本学期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发言稿《课题交流发言稿》。
3、开展了调查研究。围绕《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案例研究》,我在2009年11月18日进行了一次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现状的调查工作。调查的对象是本人所任教班级的30名同学,另外还从平行班级中选择了30名同学。调查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平时是否能坚持课前预习;预习是老师布置的还是自觉的;预习的时间有多少;预习什么;预习时是否尝试完成一些作业。从调查的情况反馈看,不管是本人任教班级还是另外的30名学生,在预习的习惯及方法上整体情况不理想。绝大部分学生只在老师布置预习的情况下预习,只有不到20%的同学平时能自觉的预习,虽然所有学生预习时都能做到将课文读一至三遍,但没有深入的思考,只有16名学生预习时,试着完成书后的练习。由此可见,学生预习的现状很难令人满意。
4、规范学生的课前预习。基于调查的结果,在上学期我着重做了两件事:一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我首先将预习作为每一天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坚持完成,第二天请小组长帮检查预习的完成情况。二是提高预习的效果。我明确要求学生预习时做到“读、思、查、抄、做”五步,这样既明确了预习的要求,指导了预习的方法,又没有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观察来看,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得到提高。
5、开设了课题研究课。在12月初,我开设了课题研究课《天火之谜》,邀请了全校的语文教师听课,议课。大家围绕预习的话题,展开了讨论,认为在本节课中,学生课前的预习充分,不仅熟读了课文,理解了字词,完成了《评价手册》上的“预习导航”,同时也完成了课后的思考题,所以课堂上老师精简了教学环节,节约了新课教学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语言训练,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6、撰写了教育教学论文。前一阶段的研究中,我能将学习、研究与反思有效地结合起来,撰写有关课题研究的教育教学论文《让高年级学生课前预习更有效》,论文内容是我在研究过程中的真实体会,获县一等奖。当然,上学期虽然在课题研究中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自己的能力局限性,以及存在的问题:
1、部分学生预习的效果不明显,个体之间的差距较大。
2、课堂由于预习效果的差异,造成了课堂教学很难齐步走,这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3、检查预习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比较合适还不确定。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在本学期将朝以下几方面努力:
1、寻求同伴互助,争取教研组的支持。
2、在学生中,开展预习情况的学生互评工作。
3、继续加强理论学习。
4、加强资料的积累工作,为结题作准备。古柏小学魏琳琳2010年3月12日
第四篇:课题实验交流材料
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
《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研究》课题实验经验交流材料
西堡镇葛家学校课题组
课题的提出
《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应作为学校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湟中县教育系统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方案》》中提出: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和健全人格,为未成年人终生发展和幸福生活奠基。
如今在农村,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求生存图温饱、求致富图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春节一过,大批农民便背井离乡,一走就是一年,这样便形成了一群享受不到父母关爱、感受不到家庭温暖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这些孩子远离了直接监护,留在农村的抚养者不是年老体弱,就是文化水平很低,无法担负起教育管理孩子的责任。老人疼爱、亲友疏于管教,使他们普遍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长期处于无人管束状态,这类孩子在生活中缺乏热情和爱心,逆反心理重,进取心、上进心不强,道德品行差,带有违规、违纪、违法现象。在学校里,这些“留守学生”大多不合群,逃学、旷课、不交作业,甚至上网、抽烟、打架。当教师发现问题时,由于无法及时与家庭取得联系和沟通,以致无法及时协商处理孩子身上出现的问题。这些孩子长期有心事无处诉说,很容易形成精神或人格障碍,内向一些的孩子容易形成自卑孤僻等性格。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全国常年在外的“打工仔”、“打工妹”有数千万之多。按照保守的估计,因为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形成的“留
守学生”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学生”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他们的学习、生活现状经初步调查,十分令人担忧。特别是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少孩子出现①行为问题(行为障碍)②个性问题(不良性格)③学习问题(学业不良与学习困难),这样,必然会对他们的后续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与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个性和谐发展,无疑是留守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的众望所归。怎样使留守学生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五年前敏锐地发现和选取了该课题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留守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和问题产生的现状和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研究,探索其教育对策,以促进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和谐发展
总之,留守学生教育问题既是当今社会一个热门的永恒话题,又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难题。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更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解决好这一棘手难题,是摆在社会、学校面前的一项十分急迫的任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湟中县西堡镇葛家村在此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葛家村由于历史原因而成为本地区有名的商人村,葛家商人的足迹遍及西藏、四川、内蒙、北京以及本省的格尔木、黄南、果洛、玉树等地,近几年又有部分剩余劳动力外出,因而葛家村留守学生的平均比例远高于本县其他学校,针对这种突出的现象,葛家学校曾于2007年始,已开始对留守学生进行局部研究,参与省少工委,团市委,团县委等单位进行的
留守学生调研工作。2011年3月在具备课题研究的条件后,向教研室申请立项并获准,进而进入正常的系统的研究过程。我们课题组全体教师积极考察研究,努力探索对策,为教育现代化奉献光和热。搜集了大量一手资料,在某些领域形成了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的目标内容
1、通过研究,深入了解我校“留守学生”教育发展的现状,调查研究学校留守学生基本情况、“留守学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构建一个适合农村一贯制学校对“留守学生”发展教育的模式。
2、通过对学校留守学生生活内容、方式及其特点的分析研究,留守学生生活现状分析研究,纠正、排除、防止我校“留守学生”出现心理、行为的偏差,使其健康发展。
3、对我校“留守学生”的智能品质、情感品质、意志品质及其它足以影响整体素质发展的个性心理品质进行培养,使学生的个体与社会现实之间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4、通过研究,提高教师的素质,初步培养教师具有从事心理辅导教育、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5、努力探索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新路子。重点是农村留守学生教育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1、问卷调研法。通过编制并实施问卷了解留守学生现状、需求。
2、主题活动参与法。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主题活动,如感恩教育、礼仪教育等。
3、资料分析、比较法。建立留守学生辅导档案,作为样本材料的对照依据。
4、心理咨询训练法。安排专门教师解答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5、个案研究法。对留守学生的个案进行辅导和分析总结。
四、课题行动研究的过程及途径
课题组成员在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进行了深入地调查研究分析,开展了很多补救教育的辅导活动,真实地开展了一系列效果明显的教育活动,探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配合的策略,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广泛深入调查,分析问题及成因
学校每学期初对“留守学生”的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全面掌握家长姓名、家长的打工地址、联系电话、留守的临时监护人的情况、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程度及地址和联系电话、“留守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表现情况。建立“留守学生”的专项档案,指定由各班主任负责管理,学校备案。要求班主任对此学生进行跟踪教育,定期家访,一方面向这些隔代抚养者反映该生在校表现情况,另一方面指导他们如何配合学校教育管理好孩子。调查建档工作主要包括如下五个大的方面。(1)留守学生父母外出基本情况调查:①父母双方在外打工情况;③父母在外打工的地域分布情况;④父母在外打工回家频率情况。(2)留守学生基本情况调查:①留守学生对父母外出打工态度调查;②留守学生生活状况调查;③留守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状况调查;
④留守学生学习状况调查;⑤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⑥留守学生身体健康状况调查;⑦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对比状况调查。(3)学校教师调查:主要调查教师对留守学生现状及已采用的教育方法和效果。
(4)家庭调查。主要调查外出务工家长及留守学生的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学生成长所持的态度、监护方法、教育方法以及与子女亲子关系亲疏程度。
(5)社会调查。主要了解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建议。
这些详实的调查资料为课题制定有效的教育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课题组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建立了留守学生的成长档案,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和家庭情况的跟踪。具体内容分为:①留守学生类型的认定;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③学生的性格类型及形成的主客观原因;④学生的各学期的学习成绩及变化情况以及引起其变化的主客观原因;⑤对学生所采取的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形式;⑥落实帮教对象及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在建档过程中,为了了解掌握真实详细的第一手资料,课题组对学校的留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①课题组参考有关资料编制了调查问卷,然后邀请部分专家、教师对问卷内容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从而掌握了留守子女的生活环境、心理状况、学习能力现状及影响的主要因素等情况。
②展开调查:
A、在校留守学生实施调查;
B、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对留守学生的家长进行随机抽样调查。③调查结果处理:
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因素分析法写出问卷调查报告。课题研究实施两年后,再次编制了研究效果调查问卷,以检验行动研究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完善研究成果。根据第二次问卷调查研究结果。,对照两年前的问卷调查撰写了研究效果问卷调查分析总结报告。
2、分步实施
为使留守学生的教育不留“死角”,课题组很慎重地把不同状况的留守学生,分别落实给任课老师,班主任、政教处、校领导进行经常的教育管理。校长、主任、班主任负责全校或全班心理、思想道德水平、行为习惯偏差相对较大的学生。
3、广泛开展系列实践活动
为使缺乏有效家庭教育的学生能在实践活动中受到教育,得到发展,课题组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实践性教育活动,主要有:
(1)建设留守儿童示范之家,开展丰富多彩的专题教育活动。健全了组织机构,健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每一位留守学生都有自己生活成长的记录袋。每周一节的留守学生专题活动课,有计划有教案,并开展了留守学生心理辅导、留守学生座谈会、留守学生专题教育活动、留守学生家长会等系列活动,为留守学生提供学习、生活上的帮助,真正地改变了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
(2)设立留守学生亲情热线,为他们和父母的心灵沟通铺设通道。鉴于留守学生的家中电话不多,缺乏与父母的沟通,我们开通了
留守学生亲情热线电话。让学生能与家长及时交流学习,生活情况。“留守学生”在校期间若遇到棘手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与自己的父母取得联系,征求意见,寻求帮助时,可向学校申请给父母打电话。学校有专人负责亲情电话的管理,学生每次打电话的事因均由专人负责登记备查。开始是使用座机,几个月后由于使用不过来,我们便向留守学生的家长公布了班主任的手机号,这样,亲情热线的开通,极大地拉近了留守学生、家长、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召开留守学生家长会及代理家长会,宣传正确的家教理念。课题组每个学期都要召开一次留守学生的家长会。在开学初,召开监护人会,教给这些监护人正确的家教理念:不溺爱孩子、严格要求、不乱给零花钱、监督学习等;在农忙时及寒假之前,趁打工的家长回家,把他们叫到学校,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他们沟通共同教育孩子的办法。每个学期,老师要给打工的家长写一封信,提醒他们,不要光顾挣钱,而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
(4)让留守学生在“爱心妈妈”的关爱下幸福成长。课题组有五名成员当上了留守学生的“爱心妈妈”,每个周末将留守的学生带到自己的家里,给他们洗衣、做饭,让留守的孩子也体验到家庭的幸福。平时,洞察留守学生的心事、及时与他们沟通、到留守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爱心妈妈”的关爱中,留守学生快乐地成长着。为了使所有留守学生消除孤独心理,课题成员从2011年四月起,开展“爱心妈妈”活动,我校有五名教师担任“爱心妈妈”,他们在扮演则个角色之后,对自己所结对子的三名留守学生问寒问暖,给予精神的慰藉和物质的帮助,“不是慈母胜似慈母”的作法,得到留守学生家庭和社会的一致好
评。
(5)与校园伙伴进行结对活动,感受友情的帮助。在进行了关爱留守学生的宣传活动之后,在自愿结合的基础上,课题组老师为每个留守的孩子找到了一个成长伙伴。这些成长伙伴,多是留守学生同年级的优秀学生,他们与留守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学习上给予帮扶、在生活上给予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6)与大学生志愿者进行结对活动,寻找成长的力量。课题组去年和前年的暑假,充分利用了清华大学生志愿者到我校实践活动的机会,邀请大学生们大量地接触留守学生,给他们做报告或讲故事,让大学生和他们互相交心谈心,通过大学生们的现身说法,言传身教地来启发矫正他们不健康的心理、性格和行为习惯,并争取让部分高年级留守学生与大学生结成对子。
(7)召开关爱“留守学生”主题班会。每个班级召开形式灵活,内容丰富的主题班会活动,激发每个学生的关爱意识,同时也激励“留守学生”自己奋发向上,积极进取。针对部分留守学生聚众过生日的特别案例,课题组成员经过反复商议决定,采用“贺卡庆生日”形式,利用主题班会,在某留守学生生日来临之际,向其他同学倡议,制作精美贺卡,为某留守学生献上节日祝福,热情洋溢的贺词,无不使留守学生感动。相反,有不少学生听了“留守学生”的事迹发言后都被他们顽强的意志感动的热泪盈眶;也有不少“留守学生”通过这次活动,思想上进了,学习主动了,性格开朗了。2011年6月,西堡镇中心学校在本校举行“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在会上,曾获西宁市“十佳自强之星”的两位留守学生的感悟发言,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师
生。
(8)、举行留守学生的各种竞赛活动,培养留守学生的自信心。我们把各种学生活动形成制度,定期举行。如每学期一次的全校性田径运动会、每学期一次的单项体育比赛、每学期一次的“诵读经典、传承文明”经典诵读活动,逢节必有文艺演出活动、广泛开展各种学科竞赛、技能比赛、组织各种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有效开展,对教育转化留守学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9)、定期开展教育辅导和心理咨询。我们将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对其心理健康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咨询工作。为此,课题组专门开通了留守学生心理咨询热线,如校长热线、教师热线,通过联络及时了解这类学生的心理问题,与他们随时保持心灵沟通。另外,课题组成员还多次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到学生家里看望学生,同他们进行心灵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这些活动的开展,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10)、定期开展校园优秀留守学生的评比活动,激励其上进心。为了让优秀的孩子更优秀,激励先进,每个学期末我们都开展“自强之星”的评比活动。由班级推荐,课题组老师总评,将优秀留守学生的事迹材料在橱窗、板报中展览,并对优秀的留守学生进行表彰。不少留守的孩子在评比中看到了成长中的榜样,找到了前进的力量。五:课题实验成果
课题组在两年多的行动研究历程中,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分析,在研究中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思考中不断地总结,最终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一)留守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好转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了明显的好转。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课题实施以来,我校留守学生一个都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
(二)留守学生的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来,我校留守学生在课题研究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我校七年级留守学生李强在课题研究前后的变化,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张广梅老师提供)该生父母均长年在西藏打工,一年都很难回家一次。刚升入五年级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行为习惯差;在体育活动上所耗费的时间多,分不清孰轻孰重。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字写得龙飞凤舞。
经过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写字规矩多了,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现在在班里以能数上前十名。
(三)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明显提升
在学习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有70%以上的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学习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习成绩大幅提高。
在我校毕业的留守学生中,尤其要提到以下学生:(田发德老师提供)李蕊同学2012考入陕西师大,李彩青同学考入延安大学,张顺娟同学考入四川外语大学,韩强同学考入青海大学,李苗考入长江大学,全国福同学考入遵义师大,另外有近20多名留守学生在高中就读。在全校成绩优秀学生中,留守学生的比例达50%以上。
(四)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课题组三年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学生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孙秀珍老师提供)在课题组的研究对象中有一个孩子,他是八年级的曹锦邦同学,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43人中就有37人联名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当课题组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了解后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课题组落实专人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的“五个一”活动以及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
系。一年后,课题组再次对该生在班上的“信任度”进行调查,结果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3%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五)课题研究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
1、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2、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可以这样说,在进行这个课题研究之前,教师们总觉得教育科研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东西,不是我们一般教师能做的事。但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课题组的张玉福、魏学青老师现在有了自己负责研究的县级课题,为我校的课题研究工作掀开了新的一页。
3、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课题组成员不断总结实验经验,撰写有价值的论文十多篇,《农村留守学生教育思考》在核心刊物发表,《关注被遗忘的角落》曾获青海省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整理典型案例集,论文集,“爱心妈妈”活动记录,“贺卡庆生日”记录,“撑起一片蓝天”主题展板无不凝聚着课题组成员的汗水与智慧。
(六)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
2008年青海省教育厅,共青团西宁市委到葛家学校进行留守学生专题调研,我校教师积极参与,为调研组提供了丰富的详实的材料,受到调研组成员的高度评价。2009年,西宁市少工委在葛家学校启动“西宁市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仪式,有来自西宁市四区三县各部门成员70多人与本校留守学生结对子。2010年,清华大学学生“西部行”一行为我校留守学生捐赠学习用具,我校50多个留守学生受益,同年西宁市妇联为我校所有留守学生捐赠了价值达2万元营养餐。2011年10月,我校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经验特色,曾被县电视台采访报道。2011年11月,被中央电视台教育频道采访报道。2012年青海省少工委曾两次组织有关部门领导到我校观摩留守学生教育特色,我校留守学生的“中华经典诵读”“书画作品展示”“我留守,我快乐”演讲等展示活动得到了好评。
耕耘换取的是收获,留守学生中,有36名学生曾被评为校级“自强之星”,十六位学生被评为校级“孝悌之星”,李超邦、葛海红2名同学曾被评为西宁市“十佳自强之星”,曹慧玲同学被评为西宁市优秀学生干部,有2名学生被评为省级优秀留守学生,田发德、候袁萍2名教师被评为“西宁市十佳爱心辅导员”。“青海省留守儿童家长师范学校”“中国关心下一代留守学生帮扶项目学校”“共青团西宁市委留守学生教育实验项目学校”,是对葛家学校留守学生教育的最好肯定。
总之,课题的研究增强了学校教育特色,加强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提炼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形成了留守学生管理教育策略。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重要地位,通过“留守学生示范之家”“心理健康教育”“爱心妈妈”“贺卡庆生日”“自强之星”(星级学生评比)“亲情热线”“被监护人联系”(家庭联系心得体会)等形式,培养了留守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了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使他们能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实验能力,使我校教师的科研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课题组成员所撰写的论文,或发表,或评奖,内容涉及到心理健康、管理策略、家校联系、抗挫折能力培养、不良行为矫治、焦虑症预防等十多个领域,培养了教师从事心理辅导的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构建了适合农村一贯制学校对“留守学生”发展教育的模式。课题实验在本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几点回顾和反思
课题研究实施两年来,一直受到省、市、县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和新闻媒体的关注重视,特别是得到湟中教育局教研室、督导室、教育科的亲自指导,同时也得力于学校领导从人力财力上的大力支持,使我们课题组积累了一定的研究经验,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由于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所以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逐步完善:
1、本课题要求课题研究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到理论层面,而在这方面,有的课题组成员显然达不到,导致有的论文质量不高,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不够多。
2、我们的本意是对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转化其行为,但在心理教育方面,我们缺乏专业的知识引领,不能从专业角度对学生进行疏导,心理咨询工作也受种种因素制约而不能深入,只能借助组织活动和讲座开展对留守学生的教育。
3、由于研究成员大多为班主任,且承担有较重的教育教学任务,在对留守学生的跟踪研究上难以保证充足的时间和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效果。
4、社会转型时期许多负面因素的不利影响,并非家庭、学校能彻底解决改变得了的,也影响了课题的深入研究,所以更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协作才能为留守学生撑起一片蓝天,为留守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建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之,通过对《农村留守学生教育研究》课题的研究,更坚定了我们对科研兴校的信心。我们全体课题组成员将更加努力学习教育科学理论,与时俱进地继续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和实践。教育科研永无止境,课题研究的实验始终在研究中不断完善,敬请教研室对我们的课题研究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
第五篇:个人课题交流稿
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提升小学生听说能力的策略研究(交流稿)
我申报的个人研究课题是: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提升小学生听说能力的策略研究。其实,“课前三分钟”是学校明确提出、语、英两门学科同时铺开的一项学习活动。我们语文学科在上学期的集体教研活动中,还针对这一课题进行了研讨,六个教研组分别交流了实施路径。因此,我今天的发言,不是我个人的思考,而我只是蒋卉校长带领的语文学科组中的一员,是在学科组里学习交流之后,把大家的经验给老师们做一个分享。差漏之处,不当之处,请老师们见谅。
为什么要提出这项研究?
这基于我们语文学科组对新语文的三点认识:
1、语文课堂不再是四十分钟学一篇课文的课堂。
2、语文绝不是老师讲得好,学生就能学得好的课程。
3、如今的语文教学期待的是老师少讲,学生学会自己学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彻底还给学生时间空间,让他自己听、说、读、写中感受语文内涵,发展语文能力。因次,实验小学首先对语文课程提出了新的构建:学生课前3分钟的讲加上老师27分钟导加上学生10分钟的练。
我的研究就是从课前的三分钟研究着手,提升学生的听说能力。
发言只有5分钟,因此我就重点分享研究策略中的“怎么做”。
因为“课前三分钟演讲”是在语文学科里全学段地展开,因此它的实施策略应该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延伸性。
1、年段性。
“三分钟”是个虚指,时间可长可短。因此,各年段根据自己的学情,准确地开展“课前三分钟演讲”。低年级力求激发学生听说的兴趣,有交流的愿望。中年段对内容有一定的要求,鼓励学生就感兴趣的地方做交流。高年段偏向于口语交际的能力。
2、多样性。
“演讲”也只是一个笼统的说话,它是一个泛指,内容、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根据年段的特点不同的形式开展。
3、延伸性
(1)、课内外的延伸。课前三分钟演讲可以和每单元的教学以及口语交际做一个整合。以五年级上册教材为例,第一单元读书为单元主题,学生可以名篇赏析,好书推荐等。
(2)、校内外的延伸。准备好课前的“三分钟”,课下得下不少功夫。查找资料,研读材料,台下训练,这都是对自学能力的培养。
当然,这的确会花费学生在家学习课内知识的时间,所以,我们一线的教师应当不断地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听说能力的培养,提供时间和空间的保障。看上去学生只有“三分钟”,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涉及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只有不断地更新思想,改进教学策略。
蔡青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