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领导讲话)

时间:2019-05-14 17:47: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领导讲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领导讲话)》。

第一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领导讲话)

把握规律 与时俱进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

今年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讲话指出,要广泛宣传男女平等、少生优生等文明婚育观念。中央《决定》指出:“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国策、国情、人口形势教育,积极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引导群众遵纪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计划生育、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民政、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应当组织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近年来,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了“三个更加注重”,其中之一就是更加注重宣传教育。前不久,国家人口计生委主任李斌在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总结动员大会上强调,“要突出宣传教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为做好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宣传教育作为人口计生工作“三为主”方针的之首,多年来,各地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使群众的生育观念得到很大转变,大部分地方正在走向生育文明,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确保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环境。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催生了新的传播技术和媒介,为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新鲜、生动、活泼的形式和手段。在传统的媒体传播和宣传形式的基础上,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发展,以及各种新形式的宣传方法和宣传品层出不穷,广大群众自创的各种文化活动形式以及传统的文化活动形式为新时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载体。人民群众越来越成为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主体,推动了人口计生宣教工作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全面了解受众的需求、品位、素质与媒体发展态势。

(一)受众的需求与其品位和素质息息相关。

受众指的是一对多的传播活动的对象或受传者。满足受众需要,首先要看满足什么样的需要。人的需要,并非一个抽象概念,而是具体的;人的需要,不是纯粹偶然产生、难以捉摸的,而是有着客观必然性的。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一定的社会主体必然会产生某种需要;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社会发展水平下的人们,需要是不同的;这种需要是可以测量的:这就是需要的社会历史性。受众有着一定的社会经验、社会关系、思维能力和切身利益,具有自己的政治观点、道德标准、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他也就有着一定的需要。人口计生部门要满足的,就是这种具体受众的、客观存在着的、现实的需要。按照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说法,从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物质享受需要,精神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这种需求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受众需要的群体结构也有层次性,不同年龄层次、文化层次、收入层次的受众,各种需要的迫切性不同。这些需要就包括了人们对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等一系列知识的认知。

(二)当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态势。

1、媒体的分类。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媒体进行了划分:报纸刊物应为第一媒体;广播应为第二媒体;电视应为第三媒体;互联网则应被称为第四媒体;移动网络应为第五媒体。其中第四、五媒体属于新媒体范畴。基于此,就其目前适宜性来讲,媒体应按其形式划分为平面、电波、网络三大类,即平面媒体:主要包括印刷类、非印刷类、光电类等。电波媒体:主要包括广播、电视广告(字幕、标版、影视)等。网络媒体:主要包括网络索引、平面、动画、论坛等。也就是说,如果按其形式予以适当调整后,明确划分“媒体”,那么,我国目前现行的媒体就只有“三大媒体”。

新媒体到底是什么呢?狭义的新媒体仅仅导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新型传媒,主要包括被称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其实现在讲互联网,手机上网也可以称为互联网,但是过去主要是指电脑为终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后来扩展到说第五媒体,说的是指移动网,是以手机等移动通信技术工作为终端,基于移动通信技术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以及电信网增值服务等传播媒介的形势,这两种新媒体一般可以统称为网络媒体。

从广义的新媒体概念来说,新媒体包含大量的新兴媒体,指依托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电子信息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非常之多。也包括传统媒体运用新技术以及和新媒体相融合而产生或者发展出来的一些新媒体形式,例如电子书、电子纸、数字报、IPTV等等,都可以用这样一个广义的新媒体来涵盖。既然新媒体自身还处于发展中,既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了新型媒体。

无论是新型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有这两个特征:一是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仅仅互联网自身已经延伸出的原生形态,包括电子信箱、BBS、个人主页、即时通讯工具、手机短信到博客、播客、维客、论坛社区、社交网站、手机彩信等等。二是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或者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像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报纸、网络杂志、手机报、手机电视等革新于传统媒体的新媒体有顺势而兴,既丰富了新媒体形式,又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

2、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关系。一是新媒体的发展依赖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受宽带限制和缺乏信息源,而这些不足都可以从传统媒体中得到有益的补充。一方面电视媒体拥有四通八达的有线电视网,它们具有建成宽带高速传输网的现实可能性,这正是新一轮因特网革命兴起的基础,它将极大提高网络传输速度,并结合网络与电视的优点,为网络进入千家万户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传统媒体具有丰富的信息资源,这可以为新媒体提供鲜活的内容和素材,传统媒体具有星罗棋布的信息采集网、经验丰富的信息采集加工人才、丰富多彩的信息数据库,这些在“内容为主”的新媒体竞争中具有重要价值。新媒体借助传统媒体的信息资源就能扩大信息采集渠道。

二是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推动下不断改进自身,走向完善。面对新媒体诸多优势的挑战,传统媒体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因而对传统媒体而言,调整机制、自我完善已经刻不容缓。新媒体带给传统媒体挑战的同时,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传统媒体主动积极利用网络优势来改进自身。可见这两种媒体能够优势互补、互相包容、互相推进、共同发展。

三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竞争与融合。随着媒体种类的分化,新媒体出现时,传统媒体并没有消亡。它们最终将和世间万物一样,在媒体大家庭里,彼此和平相处,共生共荣。同时,随着竞争的加剧,各种介质媒体之间的边界也在逐步消融。现在出现了电视新闻的广播化倾向;广播的报载化倾向;报纸的杂志化倾向;杂志的图书化倾向;电影的电视化倾向;出版的新闻化倾向。

3、媒体之间的竞争导致多元文化和价值观融合。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但要剔除那些在起始时已明显地属于遗传的行为规则。多元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化,信息流通越来发达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我们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求各种不同的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这些文化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文化的发展脉络应该是:文化多样性(口语传播时代)——文化同质化(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多元化共享(分众传播时代)。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像这种对诸事物的看法和评价在心目中的主次、轻重的排列次序,就是价值观体系。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价值观是人们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社会成员用来评价行为、事物以及从各种可能的目标中选择自己合意目标的准则。价值观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是世界观的核心,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价值观同人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由于人们所处经济地位、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也不一样,加之社会发展进程的复杂性,决定了多元价值观及其多维化、多层次、可变性的特点。多元文化价值观是由于历史与现实的主体形态是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不同主体在生存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别和对立,并具有不尽相同的现实利益、需要和能力,因而不同主体之间必然产生个性化、多样性的文化价值观。

近年来,许多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是文化差异性日渐消失的过程。就此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策:“一种认为应该舍弃一切寻求文化上的同一性。另一种认为应该以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抵御全球文化趋同倾向。”其实“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既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又包含多样化的倾向。”在数字化时代,以新媒体为代表的分众化媒体进行小众化的文化传播,这样既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了文化的多元融合。这种演变过程同样体现在价值观的融合中。

二、传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方式面临的挑战。

(一)当前各地人口计生部门采用的宣传教育载体。一直以来,各地人口计生部门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开展人口计生宣教工作:(1)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大造舆论。(2)利用社会资源,抓住各种阵地,如党校、人口学校、农家书屋、橱窗、板报墙报、标语广告、宣传牌等进行广泛宣传。(3)通过各种纪念活动、节假日,开展集会咨询、展览,集中时间和力量,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形成一种轰动效应。(4)抓住各种契机,与相关部门联系,如“三下乡”、创建生育文明家庭等活动,融入一种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社会舆论环境。(5)走访慰问、进村入户、开展帮扶活动等,扩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影响。

(二)传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存在的不足。

有些地方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方式陈旧,不能学用并举。不少地方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年初定规划,年终搞总结;组建宣讲队,层层办培训班;板报、墙报、有线广播等宣传工具一齐上营造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老套重复、生硬灌输的问题,很容易让群众产生厌烦情绪。如:一成不变的几个定时定点活动在群众生活中一闪而过,让多数人有所闻,少数人有所见,成效有限;计划生育宣传品印发了不少,但群众能够知晓其中内容的甚少。从某种程度上讲,有些人口计生宣教工作常常是走进群众的活动范围,却没有走进群众的生活;走进了群众的眼里,却没有走进群众的心里,往往形成了理论知识多、实用知识少、可操作性差,学用脱节。特别是在信息的传播上缺乏有效的手段。我们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比较中来考量传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的局限和不足:

1、时间上的限制:传统媒体有明确的发布时效、时段。定时定量。这种传播时效,决定了受众的关注也有了时段性:每天有一次性的关注。而新媒体24小时在滚动,每天必须N次关注,受众就不会漏掉重要新闻。滚动新闻这种形式,对于习惯了每天一次性关注的受众来说,很可能会漏掉重要新闻。新媒体特点中的强时效性使信息的传递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往往一件事情发生不到两分钟即可上网,新媒体可以做到实时传播、同步传播、连续传播。

2、空间上的限制:理想的媒体功能是向公众提供交流的场所,但由于传统媒体在技术上受时空限制,它不具备交互功能,信息流动是单向的,受众一般都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受众的反应必须收集,反馈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新媒体则的交互性功能使网友既是新闻信息的接受者,又可以成为信息传播者和发布者,人们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向任何一个拥有网络传输设施的人提供信息,网友按动鼠标,就可以与传媒进行交流。

3、与群众需求和品味的差距:网络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流更方便、更及时、更接近,在倾听读者呼声、接收反馈等方面都比传统媒体要技高一筹,这为人们互相交流,制造、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辟新的事业都提供了极大方便。传统的受众正在从被动接收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转变为自行制作、发布新闻信息。传统媒体是“主导受众型”,而新媒体是“受众主导型”的。在新媒体那里,受众有更大的选择权。这样,群众的需求和品位就会在不断的互动中得到满足。

(三)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

(一)以满足群众需求为前提,引导群众需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媒体的发展对信息传播格局和社会舆论产生了深刻影响,使得传统的社会道德、文化观念、文化内容和文化主权受到挑战,表现为:其一,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到信息传播业的各个环节,使信息传播的产品形态、运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二,“信息”、“信息传播”和“受众”的概念发生了改变;信息传播活动的主体及其传受关系发生变化,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和中介地位动摇,“受众即传者”的时代来临。其三,信息传播与舆论调控体制面临困境,规范化和法制化建设的矛盾日益突出。同时,群众需求的变化,有许多新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宣传教育去满足。

然而,人的需要,有合理的,也有不合理的。在现实中无法满足的需要,或者满足以后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长远利益的需要,就是不合理的需要。群众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引导群众的层次性。最高层次的引导是对群众政治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引导,其次是对群众工作、学习的引导,最后是对群众的生活服务和引导。

为此,各级人口计生部门在人口计生宣教工作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体,它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引导群众上,最高层次的是共产主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然后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最基本的是职业道德和公民素质教育。

(二)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打造新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平台。

1、人口计生宣教工作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宣传对象、宣传内容、宣传手段、宣传环境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要使宣传教育工作适应形势的需要,宣传教育要超前发展,走在时代的前面,走在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前面,为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和良好的环境;宣传教育要整体发展,就是在宣传教育的手段、工具、方法、阵地等方面要配套发展,要体现宣传教育的整体功能和作用;宣传教育要连续发展,要考虑发展的持续性和衔接性。

首先,宣传教育的生命和价值就在于,它要随着客观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不断增添新内容、新任务,采取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当前,人口计生宣教工作主要内容是:普及人口理论、法律法规、婚育科学知识;围绕中心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积极协调,形成大联合、大宣传的格局;建设宣传教育网络、组织群众积极参与等。

其次,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使人民群众的思想更加活跃,对人口计生宣教工作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期盼更大,目前的人口计生宣教工作方式难以有效适应群众的需求。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形式要多样化,不断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坚持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原则,既要注意宣传的通俗化、大众化、民族化,又要充分发挥新传媒作用,要充分运用新媒体,发挥其“触角”长,“射程”远,传递快,覆盖面广,形象直观,入耳入脑的优势。特别要将传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与新传媒进行有机融合,从而搭建新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平台。这些新传媒包括:网络(官网、博客、播客、维客、视频、微博、社区论坛、社交网站、网络即时通讯、数字电影、数字广播、数字杂志)、手机(短信、视频短片、彩信、微信、手机报、手机电视)、IPTV与数字电视、LED户外宣传栏、社会活动、动漫、网络游戏、电子书、电子纸等。省计生宣教中心顺应广大群众和计生干部的需求,创新宣传教育的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融合,开发了系列新产品和社会活动:“三优通”手机短信服务项目、计生服务站悄悄话室视频点播系统、手机短片传播项目、人口计生公益广告宣传短片以及“幸福人生”系列巡回公益讲座、关爱女性健康活动、青春期生殖健康知识进学校项目、相亲文化节项目等。这些创新型工作极大地丰富了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为开展新时期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工作搭建了新的平台。

2、促进核心价值观与多元文化的融合。价值观和文化的同质化和多样化随传播媒介的发展互为消长,多样化色彩将日渐浓重,并且各种价值观和文化将通过分众媒体进行跨越分界的交流与创造,价值观与价值观、文化与文化之间的碰撞将重新打造出一个全新的价值观和文化多元融合的格局。在人口计生宣教工作中,我们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宣传先进的、新型的生育文化,使它们成为整个社会的主流。

3、正确处理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传播主体与受众的关系。对于传统媒体的传受关系来说,即使是在受众中心化的今天,传播者作为信息的把关人仍旧处于主导地位,受众的主导性只是相对于其自主选择性而言,究竟媒体要传播什么,在充分考虑受众市场的需要之后,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传播者手中。而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和对传播内容的接受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其中受众对媒介的接触度对传受双方的信息分享影响较大。而对于新媒体的传受关系来说,传播者和受众者在其中共同承担着受众主体的角色。传受关系是双向且交互的,或点对点,或点对面而展开,并可以不断循环、持续发生。这种传受关系的出现大体遵循了传者中心向受众中心的转变,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行为具有内在的联系。传者的信息传递与受众的信息接受相互依存,形成互动。

由此,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手机、互联网等新媒体被广泛使用,新媒体散播信息的速度以秒计算。如今新媒体散播信息的能力,不是以地区、城市而是以国家、世界来体现。因此,今天人口计生宣传教育的最大挑战来自网络。在传播如此迅速、海量和分散的情况下,原来的堵、封、压,必须向疏导、沟通和顺势而为演变。人口计生宣教工作应对复杂多变舆论环境的能力有待加强,要关注各种媒体的舆情动态,加强舆情监测和分析,把握正确舆论导向。

4、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围绕工作重点,办好在各级主流媒体开办的人口计生宣传栏目,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舆论阵地,大力加强人口计生新闻舆论宣传。要高度重视和善于利用互联网、手机、现代远程等新媒体覆盖广、受众多、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搭建新的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平台,精心策划开展针对性强的专题宣传。

第二篇: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定稿)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 以人民满意为标准 大力推进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工作

中共丹水镇委员会 丹水镇人民政府

西峡县丹水镇位于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区域,被誉为中国恐龙之乡、猕猴桃之乡。全镇辖29个行政村,总人口41421人,其中已婚育龄妇女8508人。近年来,我们以创建基层满意所站活动为载体,围绕“便民维权顺民意,优质服务促发展”的目标,从阵地保障、制度建设入手,充分发挥窗口的便捷高效和纽带作用,大力开展便民服务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促进了人口计生工作的健康发展。我镇连续15年被南阳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先进乡镇”称号;2010年,被国家人口计生委命名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示范乡镇”。2009年、2010年,镇计生服务站连续两年被省纠风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纠风办命名为“群众满意基层所站”。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基本需求出发,加强服务窗口建设,努力做到“三个到位”

一是投入到位。镇财政先后投入50余万元,按照环境好、服务好、管理好、作风好、群众满意的“四好一满意”标准,对镇计生服务站进行了全面装修和设施完善,先后配备了孕检工作台及生殖健康检查服务设备,各村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站,将计划生育宣传融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之中,使镇村两级的计划生育阵地成为广大育龄群众的温暖之家。同时,在原计划

生育便民服务大厅的基础上,扩建了丹水镇行政服务中心,配备了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饮水机、打气筒、雨具等便民设施,印制了服务手册、宣传折页、便民卡片、明片等免费发放资料,使服务环境更加符合群众需求。二是服务到位。镇行政服务大厅集公安、司法、计生于一体,实行行政审批、证件办理、咨询投诉、便民维权“一条龙”服务;29个村计划生育便民服务室,在原有的人口学校、康检室、宣传室、档案资料室之外又增设幼儿早教室、资料阅览室等特色科室,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346个村民小组和单位设立了便民服务点,免费发放避孕药具及宣传资料,免费开展代理服务,镇、村、组三级服务网络更加科学务实。三是管理到位。各服务窗口分类建立了与服务项目相对应的《便民服务登记薄》,对每天的办理事项分类进行登记整理;建立了《工作勤务记录薄》,对每天的人员在岗情况、交接班情况、预约情况等内容认真登记;建立了《考核督查登记薄》,镇党政办和计生办不定期对镇行政服务大厅和各村计生便民维权服务工作进行明查暗访,重点检查政务公开、群众反映问题处理、承诺服务履行、利益导向政策落实等情况,督查结果通报全镇,计入各村和包村干部考评总成绩。活动开展以来,全镇计生服务窗口共为群众提供上千项服务,仅2011年就代理发放一胎证209个,二胎生育证32个,流动人口婚育证明42本,群众满意率达99%。

二、围绕便民利民发挥服务窗口作用,突出优质高效,完善三项制度

一是深化政务公开制度。全镇在确保《河南省阳光计生规范》规定的村级5类28项内容公开率达到100%的同时,统一按照“证件申领程序、奖励扶助政策、法定生育条件、违法生育责任、附属需求指南”等5大块内容,制作简易计划生育政务公开版面,落实到每个单位和学校,并纳入镇政府“阳光政务信息平台”,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二是健全宣传教育制度。编印了“我要结婚,我要怀孕,我生小孩,我尽义务,我享权利”的和谐幸福家庭服务手册与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科普知识读本2万余册,通过便民服务大厅和服务窗口,送到不同层面的育龄群众手中,为基层育龄群众提供及时周到的生育政策咨询,避孕节育技术及随访指导,不断提高育龄群众的人口计生基本知识水平。三是建立预约服务制度。我们根据新婚和计划生育手术对象名单,结合生殖健康进家庭优质服务活动,及时进行电话预约或上门随访,提高了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1年,为375名节育手术对象提供了预约上门随访服务。

三、依托基层服务网络,拓展服务窗口功能,积极开展三项活动

一是开展群众需求信息走访活动。每年9月份组织人员进村入户开展上门需求调查,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建议,获取群众需求信息。近年来,全镇共收集调查育龄妇女24067人次,归纳总结合理化建议100余条,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方向,改进了工作方法,实现了“亲情关爱、感动服务、让每一个计生家庭都满意”的终极目标。二是开展便民维权服务活动。依托镇服

务大厅维权窗口开展工作的同时,在镇、村、组三级全部设立意见箱,乡、村两级共开通10部便民维权服务电话,随时接受群众咨询和投诉。镇计生办还在社会各界聘请了5名计划生育便民维权评议员,定期组织评议,改进管理服务。三是开展服务群众“比、学、赶、帮”活动。在全镇掀起“讲学习、会服务、讲效率、比贡献”工作热潮,广大党员干部和村、组工作人员通过镇、村便民服务窗口这一平台,积极参与到为民办事服务中来,很多干部把群众的难事、杂事作为自己的份内事来做,增强了为民帮民意识。如袁店村一村民因对一胎证的程序、手续不知情,几次跑上跑下还是未果,村干部知道此事后,主动上门为其全程代理,3天时间就办完了全部手续。一些群众深有感触地谈到,现在村里工作发生了“五个变化”:群众跑变为干部跑;多次办变为一次办;拖着办变为主动办;随意办变为规范办;被动接受监督变为主动听取意见。

通过近年来的工作实践,丹水镇计划生育便民服务窗口建设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既方便了群众,促进了管理,又推动了计划生育政风行风的转变,群众对计划生育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后,我们将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广泛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认真落实上级的有关要求,推动便民服务走向深入,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

第三篇: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完善国税干部激励机制

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完善国税干部激励机制

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完善国税干部激励机制

激励是国税干部行为的按钮,按动此钮,就能启动国税干部朝着组织共同目标开拓进取的行为。各级国税部门注重激励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当下,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和国税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以及规范津补贴的逐步实施,国税干部队伍激励问题上面临着一些新情况,表现在干部交流欠畅通、绩效报酬体现欠充分、政治激励手段欠完善,国税干部的开拓进取内外动力不足,传统的干部激励机制不能更好地满足国税干部职业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窒息了国税干部的干事创业激情,制肘了国税人力资源存量的盘活,国税人力资源增量的激活,影响到国税事业的更好发展。本文在阐述激励的理论依据和政策依据,揭示分析国税现行激励机制存在问题成因的基础上,围绕国税干部需求,提出完善国税干部激励机制的对策思路。

一、激励以干部需求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一)国税激励机制的内涵。

笔者认为,国税激励机制是各级国税机关运用物质、精神等手段,按预定的标准和程序将国税行政资源分配给国税部门以及国税人员,引导全体国税人员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以实现共同的组织使命和国税行政目标的过程。在国税激励机制中,激励因素与激励主体、激励客体相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一系列相互组合的具有激励和约束作用的国税价值观念、国税文化传统和国税的行为准则,这些因素就构成了一整套激励国税人员的完整的机制。可见,国税激励机制是国税机关为实现共同行政目标制定的能充分调动全体国税人员积极性的制度总和。

(二)激励以干部需求为导向的理论依据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与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生理需求:包括空气、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等;安全需求:是指人身安全、健康保障等;归属和爱的需求:就是友情、爱情的需求等;尊重的需求:即是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等;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指道德、创造力、自觉性、接受现实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此理念已成为世界激励领域的公认法则。

实践反复证明,在生理需求受到冲击的情形下,人的动力和动机是强大的。就国税人员作为自然人、“经济人”而言,最低层次的需求——生理需求,如空气、水等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威胁生存,这是推动国税人员行动的主要动力。但当国税人员“云在头顶、水在瓶”不是问题的情形下,激励性最强的生理需求莫过于“米在缸”、“食在碗”和“人在位”,如薪金、职级等。诚然,还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如道德、信仰、创造力、个人价值等。这些虽是国税人员除了空气、水、“食物”之外,次而求之的个体发展、价值实现的需求,但其激励效能也不可小觎。这类激励方法较多、形式多样、激励面甚广,往往能有效焕发国税人员努力工作、矢志奉献的激情,而且对高端国税人才的精神激励尤为奏效。因此,凡是激励包括国税干部激励机制的构建,应以国税干部需求为导向。

(三)激励的政策依据。

2007年1月,国家颁布实施了《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该规定最大亮点是突出强调考核的激励功能,契合和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变迁和发展方向。若能充分贯彻其激励主旨,将有利于消除公务员队伍的“惰性”,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该规定明确了公务员考核结果的法律效力,第16条规定:“公务员考核的结果作为调整公务员职务、级别、工资以及公务员奖励、培训、辞退的依据“,充分肯定了考核在晋升、奖励、培训、辞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规定最大的亮点是突出强调考核的激励功能,体现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理念变迁和发展方向。若能充分体现激励主旨,将更有利于减少以至克服公务员队伍的 “惰性”,充分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国税干部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人力配置不尽合理。

从管理学视角看,目前的基层国税部门的管理幅度及层级设置不够得当,内设机构职能交叉、重叠,人力资源配置欠优,对国税干部激励形成反向牵拉效应。如存在“鞭打快牛”和“苦乐不均”,责、权、利不太相称,难以制订实施科学、公平、合理、效用的绩效考核体系。

(二)精神激励拘泥形式。

目前国税系统的精神激励简单,没能与其他激励匹配,难奏全功:一是评先评优激励形同虚设。一年一度的评先评优在一些单位变相为凭票论优劣,“轮流坐庄”、平衡照顾,素质能力强不强,干得好与坏对评先评优似乎没太大影响,使得一些“真先真优者”没份,一些被评上者名实不符,造成“票高者”坐等荣誉,评上和没评上者均看轻荣誉,往往造成活灵活现、真实感人的好人好事被误作“靠票”、“靠吹”。精神激励逐渐流于形式。评先评优的结果应用欠缺,局限于可忽略不计的物质奖励,没能与职务晋升、岗位适配挂钩。二是思想政治工作浮于表面。图形式、搞说教、言奉献,不是标本兼治、多管齐下,忽略了国税干部对职级、职称、薪金、工作环境、职业发展等“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

(三)岗位激励空间受限。

国税系统的干部是“中央军”,纵向交流力度不大,横向与其他部门的交流更少,大部分国税干部特别是非领导干部大都长期相对固定地从事某项某岗的工作,甚至有部分干部“一个部门干一世,一个岗位做一生”,这对于培养造就专业化团队固然有益。但倘若老呆在一个地方、一个部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就没有机会在最能一展身手的最佳岗位工作,享受“将工作当事业做”的甜果,久而久之,技能上似已轻车熟路,认为不用提素质、强能力,凭经验、吃老本就游刃有余,这就容易导致职业倦怠,表现出工作激情锐减,学习参训动能不足,搞应付、混日子。

(四)竞争激励功能不全。

受国税机构规格设置和领导干部任职年限的限制,国税部门不会出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官兵”这种人事灵动的现象,职位空缺少而慢,没空缺就没机会晋升,致使基层国税干部的晋升渠道、空间狭小,想通过“搏职级”来体现价值的机会少之又少,而且千军万马涌挤“升迁的独木桥”。加上在选拔程序上还有缺陷、漏洞,在公平公正上有所欠缺,选拔过程容易变成“形式工程”,导致部分素质高、能力强、业绩好的干部得不到提拔,一些表现一般,甚至个别素质能力差的干部“走捷径”也能获得晋升,竞争激励效能打折。

(五)物质激励效能弱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方面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国税干部的物质生活需求也在增长,另一方面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但工资待遇水平却没有正比增长。“阳光工资制度”的推进,国税干部的实际收入在下降,国税干部本来就成了“房奴”,加上承受着子女教育、家庭养老、医疗保障等负累,经济负担可能会“雪上加霜”。

(六)激励匹配相互脱节。

激励机制作为一种长效的管理制度,需要与整个公务员管理制度相配套。如,考核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与任用晋级、辞职辞退和教育培训等制度等配套起来,互相割裂、各自为政,“激励孤岛效应”显现。

(七)绩效考核功能不全。

当下只能对国税干部的“德、能、勤、绩、廉”实施笼统定性考评,有的考核结果有失公允;个人绩效与部门单位绩效关联性欠强;有的考核指标过多过滥,缺乏明确的指向性和有效性,陷入了唯分数论的误区;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机制缺失。

三、以干部需求为导向,健全国税干部激励机制

国税干部的需求不一而足,各有各的理想追求和合理合法的需求。笔者认为,就国税职业层面而言,国税干部的基本需求可归结为“在物质待遇的上有满足感,在个人素质、能力、绩效上有成就感,在干部个体与国税组织关系问题上有归属感”。因此,应围绕此“三感”健全国税干部激励机制。

(一)激发内力

1.抓教育,重“导航”,激发国税干部“想干事”。经常组织国税干部认真学习、努力践行伟大理论,坚定为党、为国、为民的崇高理想信念,将树立远大理想与脚踏实地执法服务结合起来,向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学习,向身边的好人好事、系统内外的先进典型学习,真正营造“学先进、赶先进、超先进”的良好氛围,立足于本职工作岗位创新绩效,建功立业。同时,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倾听干部的心声,排解干部的困难,真诚对待每位干部,增强国税干部的归属感和温暖感,激发热爱组织热爱共同事业的热情。

2.抓培训,重“充电”,促使国税干部“能干事”。鼓励人、提高人、造就人。着力抓好分层分类培训以及在岗传、帮、带、练等项延伸培训,培养造就各种各类的国税专业化人才,注重国税干部的培养历练、成长进步,努力搭好干事创业的平台,让国税干部在贡献国税事业中一展身手,找到人生的真谛,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

3.抓绩效,看实绩,激励国税干部“干成事”。培育务实求效的理念作风,要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重实干,看实绩的绩效考评体系,用绩效考核的指挥棒引导国税干部始终把党政满意、组织满意和群众满意作为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激发干事创业激情,严格执法,优化服务,创新以收好税为中心的税收业绩,干好“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大事。

4.抓机制,严监控,确保国税干部“不出事”。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把好“权、钱、物、人”四大关键节点,力抓党风廉政建设,使国税干部清正廉洁,既能干事,也不出事。

5.抓文化,重导向,引导国税干部“有前途”。文化激励也是国税干部的深层激励、延伸激励方式,文化导向是国税干部开拓进取的自动激励机制。文化的导向功能配主要体现在国税核心价值理念认同上,思想行为的自觉上。税务干部既是“经济人”,也是“道德人”、“政治人”,既有合理的利益诉求,也有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要注重营造好学上进的良好文化氛围。通过国税文化理念的总结、提炼、倡导,能使国税干部形成一种文化自觉,使每位国税人都在为共同目标而奋斗,感到有前途、有奔头。

(二)增强拉力

1.增强职级拉动力

国税系统已建立一套较为健全的人事选拔制度,但由于“位子“有限,大多数干部难遂晋职之愿,影响到继续进取的内动力。因此,应积极探索建立健全激励代偿机制,发挥晋级激励的正面引导作用。应在反复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国税公务员职务与级别相对分离的激励机制,将晋级激励作为晋职激励的重要辅佐手段。如科员工作超过一定的年限,工作表现突出,工作绩效明显,考核连年在称职档次以上,可考虑晋级为副主任科员,享受相应的待遇。

2.增强职称拉动力

所谓职称拉动力,就是政策上允许国税人员参加职称(技术职务)考评,享受相应的职级待遇,达到激励目的。传统的做法是:在事业、企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才能考或评、聘技术职务;在行政单位从事专业技术管理工作的公务员,只能走公务员序列即行政职务的路子。目前,在政策设计上应考虑素质能力强、有突出贡献的国税人员,不但可以考技术职务,而且对可以参评技术职务,并推行工资与国税人员的职称挂钩。新公务员法将公务员分为行政执法类、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专业技术类人员的工资有望与职称挂钩,国税人员有望被划归专业技术类,有望将工资与职称挂钩。在这方面应积极开展专题调研,为国家制定、修改相应的政策提供可靠可行的依据。

3.增强交流拉动力

建立常态的轮岗交流制度。鉴于国税部门职务少、晋升难的实际,轮岗交流应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代偿激励制度。实践证明,一个人长期从事一岗工作会有惰性和疲倦感,削弱工作热情和创新意识,导致降低工作满意度和成就感。因此,应要根据人格特质调配干部,做到人适其岗、岗得其人。

一是重在落实,搞“制度化”交流。在轮岗交流对象上,凡是达到交流要求的人员均应列为轮岗交流对象,不能区别对待,搞特殊化。对在同一职位任职满5年的领导干部应轮岗交流;对在同一岗位连续工作满6年的普通干部应轮岗交流。尽量多安排机关与基层交流,行政与业务岗位交流(对技术含量高、专业性强的岗位除外),以及城乡交流。

二是改善结构,搞“互补性”交流。在干部交流中,注重在知识、专业、年龄结构互补性上下功夫,优化队伍结构,促使国税干部之间形成良好的工作“协同效应”。通过实施“互补性”交流以利于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取长补短,形成合力,推动工作。

三是满足需求,搞“选择性”交流。引入双向选择模式,部门负责人提出想要的人选,干部想去的部门,在充分尊重双方意见的基础上,力求达到双方目标的和谐统一。有冲突的,以业绩好有荣誉者优先,这也是激励。这样,岗位需求和个人需求能趋于一致,部门内部的凝聚力得到强化,干部的工作责任心不断提高,有利于工作。

4.增强考核拉动力

健全绩效考核机制,有利于增强激励拉动力。在绩效考核方面国税部门已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实践证明对激发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破解“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和不干一个样”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负面效应在所难免,主要的瓶颈和难题是:量化难、考核结果应用难。笔者认为,应以考评激励为主,在个人绩效标准设定、考核方式方法和结果的运用上应作调整、完善、优化,使之更科学、更可操作、更出实效。倘若硬要搞全量化的个人绩效考核,亦应秉持“人本、简便、效益、经济、实际”的基本理念,谨防花架子。税务机关的主要任务包括及时足额组织收入、完善制度、提高干部素质三大内容,从法律规范的角度说,就是对税收实体法——各税种的法律、法规、行政规范性文件、程序法——税收征管法及其实施细则和内部规章制度的遵从与贯彻。围绕这些核心绩效,一个全职能局设定10个左右的量化考核指标就可以了。一个岗位设定5个重点指标就可以,没必要搞“360度考核”,以免冲斥太多的时间,消耗过多的精力,影响到中心工作和岗位工作。因为除带好队、收好税之外的其它的绩效指标在各项制度中已有明确规定和奖惩条款,没必要重复考核。

5.增强待遇吸引力

税收岗位相对一些行业的岗位而言,也算是有技术含量的岗位,若不注重增强国税职业待遇的吸引力,人才流失在所难免,建议上级要早预见、早谋划。

(三)减少压力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弛之有度,张之有力。压力小,激情锐减,能力退化;压力过大,劳心费时,懈怠疲惫。国税工作给予国税干部的工作压力贵在适宜。与此同时,应帮助国税干部修炼自身的减压能力,因为心理强大者,有些工作压力根本就构不成压力,只觉得是一种锻炼而已。

第四篇: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近年来,***市国税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纳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从转变服务理念入手,改进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构建链条式纳税服务体系,即以为纳税人提供最优质服务为目的,打造领导为基层服务、机关为一线服务、行政管理为业务服务、后台为前台服务、前台为纳税人服务、全局为税收服务的格局,实现各部门、各环节紧密衔接,谁的工作谁负责、谁的任务谁完成,牵一发动全身,带动整体工作上水平。

一、找出存在的问题,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前提

近年来,我们在纳税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促进了税收征管质量和纳税人遵从度的提升。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无论是在服务理念,还是服务机制、服务手段和措施上还有很多不足,与形势的发展和纳税人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在问卷调查中,对“你对当前税务部门的服务质量是否满意”问题,“很满意”15%,“基本满意”68%,17% “不满意”,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纳税服务的理解和认识存有偏差

有的对于纳税服务的认识层次较低,局限于一杯热水、一个笑脸、一个座位,局限于微笑服务、热情服务,而认识不到纳税人的真正需求。有的对于纳税服务存在片面理解,在我们发放的调查问卷中,有58%的税务人员认为纳税服务只是办税服务厅及其人员的事,税收管理员、稽查人员不用考虑纳税服务的事。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纳税服务是税务部门的法定义务,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征收、管理、稽查等各个环节,和全局的税务人员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我们在税收理念方面有一个根本性变化。

(二)不能满足纳税人对服务环境的需求

服务环境包括服务软环境和服务硬环境。软环境指的是全社会的纳税意识,硬环境指的是税务部门为方便纳税人办理各项涉税事项所提供的硬件设施。在软环境方面,主要是纳税人偷、逃、骗、抗税等违法行为依然存在,“依法纳税光荣,偷税行为可耻”的氛围尚未形成;税务人员纳税服务的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征纳双方在日常工作中仍存在许多不文明现象等。在硬环境方面,部分县局办税服务厅面积较小,各项办税设施摆放比较拥挤,受条件所限,无法再在厅内划分出等侯区、自助区等各项纳税服务区域,不能给予纳税人更好的服务。

(三)不能满足纳税人对内在服务质量的需求

在问卷调查中,对“你认为税务部门在服务方面的质量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95%的纳税人选择了“快速、准确”,而不满意的原因也主要存在这两个方面。部分税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在纳税咨询、税收辅导、税务检查时经常出现解答不准、处理不当甚至不合法的现象,影响了纳税服务质量。纳税服务时效性不够强。办税程序比较复杂,部分项目审批

环节较多,涉税事项流转时间长;职责不明确,管理不规范,部门之间容易出现互相推诿、扯皮的现象;信息化程度不高,信息资源没有实现充分共享,先进信息化手段和网络技术应用于纳税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不够。

(四)不能满足纳税人对互动沟通服务的需求

当前,税务部门和纳税人主动沟通的意识还不强,在税务人员的潜意识中,管理的成分仍然大于服务的成分,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从内心不愿意接受由纳税人评价自身工作这一事实。我们曾尝试开展了“一线干部向纳税人述职述廉” 活动,在纳税人和社会各界产生了强烈反响,但税企平等交流、互动沟通的手段欠缺,日常性的互动沟通机制和接受纳税人服务需求与评价的平台还未真正建立。

(五)不能满足纳税人对维权服务的需求

《税收征管法》赋予纳税人知情权、陈述权、申辩权等一系列权利。但是,目前税务部门和税务人员自觉维护纳税人权益的意识还不强。税务部门采取的许多征管措施往往只考虑管理需要,缺乏充分考虑纳税人的权益,从而不自觉地损害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税务部门缺乏有效的管理规范,只注重提起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的权益维护,对日常管理中的权益问题有所忽视。如对同样的税收违法行为,不同单位、同一单位不同时间处罚尺度轻重不一,在实质上损害了纳税人的权益。此外,在考核管理上存在偏差。只强调不严格对纳税人管理、造成偷税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却忽视了对于损害纳税人权益的责任追究。我们经过深刻剖析和反思认为,上述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又有管理方式上的不合理;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既有纳税人的原因,也有税务机关的原因。为此,要理清思路的基础上,抓住当前纳税服务工作的主要矛盾,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改进和完善纳税服务工作,推动国税事业的发展。

二、转变服务理念,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核心

(一)树立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大服务”理念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税收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为科学发展提供良好的税收环境。为此,国税部门应站在关系国计民生、促进国税事业和谐发展的高度,树立“服务纳税人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型服务理念,按照纳税人自觉、主动、及时、完整的办理各项纳税手续的合法合理期望,为纳税人提供各项规范、全面、便捷、经济的纳税服务。在此基础上,国税部门要把办税服务厅作为工作链条上的起点,各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相互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努力消除各种认识误区,从思想观念上祛除制约服务水平提升的深层次问题。

(二)树立办税服务厅就是税务工作全部的理念

评价国税部门服务质量好坏的标准,主要靠纳税人的外观判断,比如办税环境是否舒适,办理涉税业务是否及时、准确等。“事物外观的表现均来自于事物内在的本质”。服务质量的好坏,是国税部门自身建设的直接体现,也直接关系到国税部门的形象。因此,打造链条式服务,就必须真心诚意地关注纳税人之所思、所想、所急、所愿,树立“在纳税人眼里,办税厅就是国税局,就是国税工作的全部”的理念。让纳税人在办税厅得到满意的服务,就要在服务质量、服务时效、服务环境等方面下大气力,建立环环相扣、紧密衔接、协调高效的链条式新型服务体系,达到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提升国税机关整体效能、构建和谐征纳关系的目的。

(三)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税收的产生来自于满足社会公共需求的需要,即为社会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税收来自于纳税人的收入和所得,并用于国家为纳税人提供公共产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家成为公共产品的供应商,而纳税人成为国家的顾客。税务部门是国家的行政部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也就成为税务部门的法定职责和应尽义务。换句话说,税务部门的“产品”是优质的服务,“顾客”是纳税人,因而我们要树立“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这一服务理念所指的服务对象既包括纳税人,服务主体是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工作部门或人员,如办税服务厅、税收管理员等;也包括税务机关内部各工作部门之间由于协作关系而产生的服务行为,服务主体是协作关系的上游部门,例如:“办税服务厅向纳税人销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税政部门向办税服务厅及时提供专用发票”这两项业务中,纳税人是税务部门的服务对象,办税服务厅是税政部门的服务对象。

三、强化以人为本,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保障

“造物先造人”。要想给纳税人提供“优质的产品”,首先要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良好的服务态度、高超的服务技能、丰富的服务知识,是服务于纳税人的基础和保证。良好的服务态度是第一位的,它能反映出一个人内在品质,是优质服务的基础;服务技能和服务知识是优质服务的保障。只有三者具备,并使之成为一种习惯,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纳税人。为此,必须强化人本理念,注重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引导干部提高自身修养,注重习惯养成。通过国税文化建设,培养积极主动、多赢思维、以终为始、勤俭节约、自主学习等良好习惯。引导干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益观,正确认识对待自己、他人和工作,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二是努力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开展和提倡依法行政、文明服务活动,努力营造高效、快捷、优质的环境和氛围。教育大家自觉树立超前意识、环境意识、公仆意识,杜绝对立心态、对等心态、补偿心态,认清自身与纳税人的关系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切实摆正位置,充当好角色,以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赢得纳税人的信任,真正激发纳税人自觉纳税、诚信纳税的光荣感和自豪感。三是有针对性地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与更新。努力营造良好学习氛围,既要积极为年轻同志成长进步铺路搭桥,又要

鼓励老同志搞好“传、帮、带”,激发大家自觉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的目的。

四、优化工作机制,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关键

良好的工作机制可以发挥服务主体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服务资源为纳税人做好服务工作,提升国税部门的整体效能。当前,国税部门应建立“上游服务下游,下游评价上游”的工作运行机制。该机制主要由四部分内容组成:服务内容、服务时限、服务标准、服务评价。服务内容明确服务主体的工作内容,包括对纳税人的服务内容和对下游部门的服务内容两部分;服务时限明确服务主体完成某项工作内容的时间;服务标准明确了对服务质量的要求,向纳税人提供的“产品”是否合格,上游部门为下游部门提供的“产品”是否合格,要由服务标准这把“尺子”来衡量;服务评价主要解决由谁来拿这把“尺子”的问题。我们主张以“下游”满意为标准,如果每一个“下游”都能满意“上游”的服务,那么我们提供给纳税人的最终“产品”也肯定是令人满意的。

在实践中,为确保这个工作机制正常运行,要制定和完善相关制度。并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绘制办税业务“路线图”,明确各个“节点”的先后顺序和办结时限,制定各“节点”的“硬约束”,哪个“节点”出现延误时间或质量不合格的现象,就严格追究哪个“节点”人员的责任。

五、搭建服务平台,是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的基础

我们认为,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改进和优化纳税服务工作,要通过构建三个服务平台,拓宽服务渠道,完善服务措施。

(一)优化办税服务厅服务平台

办税服务厅是税务部门进行纳税服务的“主战场”,其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国税部门形象。要加大服务设施投入,把最好的设备配备给办税服务厅,给办税服务厅创造一个较好的工作条件。重新规划办税服务厅功能区,在保持现有基本窗口设置和职责不变的情况下,在农村分局增设综合服务窗口,切实方便较远地区纳税人办税。着力提高服务内在质量上,重点是简化办税程序。增加即办事项,适当下放审批权限,取消或合并审批环节,集中或合并调查审批事项,提高审批效率;对纳税人需要报送的各种资料进行详细统计和梳理,避免让纳税人重复提供有关证件的复印件;严格执行限时服务制度,加大考核力度和责任追究力度。

(二)完善科技信息应用服务平台

要不断优化税收网站。拓宽网站功能,方便纳税取得各种需要的政策信息,引导纳税人从税务机关被动取得向自主自动取得转变,使纳税人不进税务机关就能问得到、问得清、取

得到所需要的信息。同时,在网络上实现办理纳税申报、税务登记、增值税专用发票认证等涉税业务,并通过网络为纳税人网上投诉、案件举报提供平台。完善12366功能,建立和完善监督评价制度,加强12366纳税服务信息、监督举报、咨询答复等方面的记录、汇总、统计分析、信息反馈等工作,据此对全局的纳税服务进行有理有据的评价,不断改进纳税服务工作。积极探索通报通缴、专用发票通抄通认、发票通验通售等方式,真正实现办税信息化、多元化。

(三)搭建税企互动沟通平台

税企互动交流是和谐征纳关系的基础,具体可通过以下三种服务实现:一是政策性服务。可通过办税服务厅、网站等向社会发布税收政策、征管制度和日常管理服务情况的同时,税收管理员在日常管理中加强与纳税人交流,还可以通过举办各类专业知识培训班、开展税收交流沙龙、开办案例说法会等方式,实行与纳税人面对面的交流。二是评价性服务。在办税服务厅内设置“服务评价器”或“服务反馈箱”,由纳税人现场对税务部门或人员的服务行为进行评价。同时,可采取问卷调查、税企座谈会、定期回访等形式开展服务评价,并及时反馈相关部门,持续改进。此外,还可采取第三方评价或监督的方式,建立健全社会各界对纳税服务工作的评议制度。三是维权式服务。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是最大最根本的服务。要清理和梳理现有的各种制度办法,对权益性服务内容作出具体规定,对于合法不合理的“规定”应纠正或取消,如规范统一处罚尺度,尽量减少税务人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和运用;下大气力解决多头评估,多次下户、重复检查的问题。多税种的纳税评估要搞好统筹安排,纳税评估工作和税务稽查工作要相互协调好,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重复检查;设立投诉箱、举报箱,畅通处理渠道,压缩处理时间,使纳税人的权益切实得到保障。

第五篇:昆明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模式总结材料

昆明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模式总结材料

近年来,云南昆明市在人口计生宣传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方式方法,重视发挥网络信息技术在大众传播中的积极作用,实现宣传教育“E站式”服务,倡导社会关心支持计划生育,为推动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健全制度 完善网络宣传规范

一是建立网络信息发布审查制度。规定上网信息由县、市人口计生部门分级审查把关,明确责任,坚持客观、正面、准确地宣传报道我市人口计生工作,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二是建立优秀信息评比表彰制度。每年召开网络宣传工作会议,总结、部署信息宣传工作,对优秀信息进行评比表彰,充分调动人口计生干部采写、报送人口计生信息的积极性。三是落实重要事项公示、重点工作网络通报制度。除通过网站发布常规信息外,定期向社会公开人口计生重要事项、重点工作、项目进度、专项经费收支等情况,充分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四是落实政务信息查询制度。将公众普遍关注和反映较多的问题进行收集整理,作出统一规范的解答,输入全省96128政务信息网络查询系统,方便公众“24小时”查询,并在工作时间内在线回复访问人的有关咨询。创建载体 体现多渠道服务

一是在全省率先建成人口计生门户网“昆明人口之家”,架设机关内部局域网。门户网开设30多个一级栏目,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动漫、音频等多种网络元素和手段,全面展示和宣传我市人口计生工作,提供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等方面的信息服务,网站开通3年来点击率已超过40万人次。内部局域网连通各业务处室,实现了宣传教育文件的无纸化传输和各类宣传资料的在线存储、查阅。二是在云南省政府信息公开网站、昆明信息港网站开通市人口计生委子站,公开政府信息,打造政府部门网站群中的人口计生宣传新“窗口”,并与国内省内人口计生网媒友情链接,扩大网络宣传的影响力。三是利用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和人口计生远程教育网,对党政领导、人口计生干部和目标人群进行教育培训,广泛开展人口理论、计生政策、法律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生殖健康等知识的宣传。四是开设人口计生博客、在线咨询BBS和信访QQ群等网络平台,发挥网络传播迅速、便捷、广覆盖的优势,通过与访客交流互动,答疑解惑,为目标人群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方面的信息指导和服务。策划形式 增强宣传效果

一是开展“网上访谈”。市人口计生委领导做客昆明信息港“昆明会客厅”,通过网上视频直播,分析人口形势,解读人口计生政策、法律法规和热点问题,并通过发表网络署名文章等形式,宣传党委、政府推动解决人口问题的重大举措,引导群众了解、关注和支持人口计生事业。二是开展“情境服务”。网站对服务对象和事项进行了细分归类,设计出界面友好的模拟服务厅,公众只要按照提示选择身份特征,就能获取“量身定做”的婚育指南和诉求解决方案,实现网络服务人性化。三是制作主题宣传。围绕重大节日、纪念日和宣传日主

题,制作专题专栏,采取制作主题图、背景介绍、资料链接、图片专辑等多种形式,展开丰富全面的网上宣传,产生了宣传的聚合效应。近年来市人口计生委先后策划制作的网站主题报道,有近百篇文图被中国人口网、云南网、腾讯网、新浪网等重要网络和知名网媒转载。四是开展典型宣传。网站开设人物风采栏目,推出一大批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宣传,其中有重视支持人口计生工作的高层领导,有忘我奉献的国策执行者,也有模范带头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代表。报道采取故事集萃、照片组合等多种形式,生动讲述典型人物的感人事迹,展现典型人物的时代风采,引导和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坚持和落实计划生育国策。

下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领导讲话)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创新人口计生宣传教育载体(领导讲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破解公立医院改革难题

    以病人需求为导向破解公立医院改革难题 中医院创先争优活动纪实 作为全国精神文明争创单位,临夏县第二人民医院把党的优良作风、现代管理制度有机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以病人需......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优化纳税服务建设

    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优化纳税软环境构建服务型地税 石家庄市地方税务局 地税局作为政府主管税收的经济执法部门,我们一直秉持在公正行使国家赋予的执法权力同时,把纳税服务作......

    3654-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 打造链条式服务体系

    精品讲座下载网: 近年来,***市国税局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找准纳税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症结,以纳税人需求为导向,从转变服务理念入手,改进工作机制,搭建服务平台,积极构建链条式纳税......

    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领导的讲话

    人口计生工作会议上领导的讲话 同志们: 刚才,会议对年度人口和生育工作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我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受到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九江学院 罗穆番 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新时期人才,成为高等......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促党建工作创新

    以企业文化为载体促党建工作创新企业文化作为一种资源,通过塑造具有共同理想信念、明确价值取向、高尚道德境界的企业员工群体,达到提高企业整体素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核心......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以教科研为载体 创新教师教育发表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打造一支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的新型教师队伍,是新时期......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机制 作者: 来源:《纺织服装周刊》2013年第44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作用从基础性变成决定性,是对中国特色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