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

时间:2019-05-14 17:36: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

第一篇: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

谈谈法治建设

2014-06-01 09:18 宣讲家 马怀德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 字号: 核心提示: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法制是完备的,还有很多法律需要制定、修改、废除。应该是先立法,后改革,或者改革、立法同步进行。整体上执法状况不良,是下步法治中国建设最难的地方。

今天,我就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首先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观点、论述和思想;其次是当前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第三是下一步推进法治建设的几个重点工作。

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的重要观点、论述和思想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地论述了中国当前经济、社会、政治发展方面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对下一步的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部署,尤其是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发表了很多重要的讲话。这些讲话中,关于法治中国建设、法治权威、宪法实施等很多观点非常重要,对下一步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引领作用。

习近平同志的讲话内容非常丰富,观点非常新颖,有些论述非常独到。我想重点就四个方面的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确立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

2013年1月,中央召开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提出要建设平安中国、法治中国。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专列一章论述了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意义、具体举措。

什么是法治中国?它跟以往我们提的依法治国、法治国家是什么关系?对此学术界、理论界从2013年下半年以来做了很多研究。大家比较有共识的是,法治中国是在原有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上对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建设,对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等概念的一个集成,把它提升到国家法治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上。也就是说法治中国是法治建设的总目标。法治中国总目标下,包含了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也包含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和依法执政等概念和具体要求。

我个人理解,法治中国实际上是过去我们常讲到的区域法治的一个升级版。我们过去提过一些区域法治的概念。比如说,习近平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的时候,就首次提出了法治浙江的建设要求。后来江苏提出了法治江苏的要求,湖南提出了法治湖南的要求。这些都是区域法治的概念,即:在一个区域内,从立法、执法、司法、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明各个方面都要求加强法治工作。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提出了法治中国的概念,也就是说不仅区域要强调各个方面的法治化,更重要的是要在全国范围内就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强调法治中国的重要性。

法治中国概念的提出,是对以往的依法治国理论、法治国家建设等观点、论述的一种新的发展,也是一个更高的要求。习近平的多次讲话都对法治中国建设有明确的要求,这为下一步中国的法治建设进程确立了一个宏伟的目标。法治中国的内涵非常地丰富,后面我会具体地讲。但总的目标就是在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在国家和社会治理各个领域实现法治化,最终它将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目标下面,习近平同志重点论述了几个方面: 第一,法治中国强调了法治的重要性。

十八大以后,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都提出,依法治国是治国基本方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什么是法治?传统意义上理解的一切组织机构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立法要发扬民主,法律要在全民中得到普及,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就是我们常说的,所谓的法治是规则之治、良法之治、程序之治、权力之治。所以,法治这个概念在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习近平同志提出的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一个重要方式。

说到法治,用什么词表达法治的涵义最准确?法治的英文是rule of law,它强调的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统治的主要方式或主要的办法是法治。它强调制定良好的法律,得到全社会的一体遵行。所以,在这个法治的含义中,强调的是:一是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一切组织机构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二是这个规则本身必须要制定良好的法律,是人民共同意志的结果。所以它是一个良法之治、规则之治。

为什么要强调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这个道理不难理解。我们国家经历了漫长的封建时代,经历了解放战争、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我们尝试了很多治国理政的方式,从现在来看,法治应该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因为靠革命来打破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的国家、新的制度是可以的,但要治理国家、治理社会,光靠革命是不行的。治国还是要靠规则、靠制度。从古今中外,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看,最有效的、最保险的,也最理性的治理方式就是靠规则治理,靠制度治理。所以,现在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强调的是规则、制度。当规则、制度在一个国家治理、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个国家才称得上是现代国家,它的治理方式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治理方式。

第二,法治中国强调了法治的基本作用。

法治的基本作用是什么?一方面,法治可以维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维护公共秩序,维护公共利益。另外一方面,法治可以约束公共权力。所以,法治在治国理政过程中发挥两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保护老百姓的合法权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保障私权利,这是法治最根本的作用。另外一方面,法治对于约束和规范国家公权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两种作用不可偏废。通过约束国家公权力,保障私权利,这是法治最大的作用。

所以,法治中国建设目标,既要强调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打击违法犯罪,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方面的作用;另外一方面也要强调法治在规范公权力、约束公权力方面的作用。所以,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法治中国建设的一个核心命题。法治不仅仅是一个执法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司法问题,它实际上是一个闭合的循环。也就是说,既有立法,也有执法,也有守法,还有司法的问题。所以当我们的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都能实现法治化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的法治就是完整的,就是系统的,也是发挥作用的。所以,立法要不断地改革完善。比如说,现在提出的改革立法的方式,加强重点领域的立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执法更为重要。因为立法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制定出一个文件,其目的还是为了让这些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得到有效的实施。从我国现状来看,立法的进程速度是比较快的,我们已经制定了240多部法律、700多部行政法规、8600多部地方性法规,还有数以万计的政府规章。吴邦国同志在2010年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下一步就是要把重点任务放在执法,也就是法律如何得到有效的实施、执行。通过执法的方式实现法治。

当然,执法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些争议,会有一些社会的纠纷矛盾,还需要靠公正的司法来解决。所以司法的体制也必须是健全的、完善的,能够发挥定纷止争、惩治犯罪的作用。当然老百姓,作为社会公众、行政相对人也必须守法,政府机关也必须守法,这样才能够实现法治的全领域、全过程的规范化、制度化。

所以,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体现在不同环节和领域,要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要让各个环节,各个领域,都实现法治化状态。

(二)树立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的重要论断 光确立一个目标是不够的,关键还是要抓住整个法治的核心环节,特别是要树立、确立宪法、法律的权威,实施好宪法、法律,保障它的有效实施。所以,习近平多次提出了树立宪法权威以及宪法、法律有效实施的问题。2012年12月4日,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做重要讲话时强调宪法、法律的权威,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是核心命题。他在这次讲话中提出,“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也在于实施。”对如何来保障宪法、法律的实施,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对宪法的权威和实施的重要性有系统地论述。而且他提出,“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这是过去没有提过的。

新中国从1954年制定宪法到现在,特别是从1982年制定新宪法到现在30多年了,人们对宪法的重要性、权威性的认识,实际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大家都知道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一个国家治理的一个根基。但是对宪法重要性,对宪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人们的认识还是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有很多人,包括一些领导干部,可能连宪法都没有通读过,对宪法中的基本制度、根本原则,特别是对宪法中权利保障的条款,知之甚少。这就是他无法在内心确认宪法的权威性,也无法信仰宪法的根本原因。一个法治国家,宪法没有权威,老百姓不相信宪法,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不拥护、不信仰宪法,那怎么可能让宪法发挥作用呢?

当然,宪法权威的树立,包括宪法有效实施,光靠总书记呼吁,光靠学者呼吁是不够的,它是需要每一个社会公众,每一个领导干部发自内心的确信,确认它的效力,拥护它的内容,维护它的权威,保障宪法的实施。

所以,在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以及习近平的其他讲话中,都提出了一切组织机构都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包括党的组织、党的机构,党自身也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过去有人搞不懂这个关系,党的领导、宪法、法律以及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这到底是什么关系?在遵守宪法法律,特别是维护法治的权威方面,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可能还真的没有认识到宪法的权威、宪法实施有效性的重要性,破坏宪法、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也是时有发生。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这句话是对所有的领导干部,特别是一些把自己凌驾于宪法、法律之上的领导干部的告诫。

(三)提出了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的观点

习近平同志要求所有的国家机关、领导干部都要学法、遵法、守法、用法。要努力地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能力。要营造出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氛围。要弘扬法治精神,弘扬法治文化,加强法治观念,宣传教育普及,使得人人都守法,人人都懂法,人人遵法,人人用法。形成一个在法治社会的范围内,大家都是讲规则、讲礼信、讲程序的合法公民。

总书记强调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强调法治文化、法治精神,实际上是抓住了法治的核心。真正的法治是存活于人们的内心,在人们的观念意识层面产生重大作用,发挥重大影响,甚至变成人们的信仰和生活方式,那才是法治。

很多年前,我去德国考察德国的行政诉讼制度。我们和柏林市某个区的三四个基层的官员交流,我发现他们有的负责文化,有的负责教育,有的负责城市管理,但在交流过程中,每个人都是法言法语,对比例原则、信赖利益保护原则、法律保留原则、法律优位原则、依法行政等娓娓道来。我试图询问他们是不是都是学法律的。结果没有一个人是学法律的。我问他们为什么都讲这些法律的语言或法律概念原则?他们说这是做公务员起码的知识背景要求,在上岗之前都经过行政学院的培训,主要学的都是法律的东西,尤其要懂行政法。德国法治确实搞得好,不是说它制定了多少法律,也不仅仅看它执行法律的严格状况,关键是要看全体老百姓、公民是不是有法律意识、法治观念。

要树立法治权威,首先要弘扬法治精神,让每个人都是一个守法、懂法、用法、遵法的人,让每个领导干部都能够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这是法治国家的根本。

(四)提出实现法治中国基本路径是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的论断 在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的路径上,习近平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必须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我们叫“共同推进和一体建设”的论断。党的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提出了依法执政。1999年提出了推进依法行政。2004年提出了建设法治政府。这些内容不是相互独立的,它是一体的,是相互关联的,必须共同推进、一体建设。就像依法执政,这是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遵守宪法、法律,按照宪法、法律来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的要求。它与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与整体的依法治国方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不能说我们只搞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党不依法执政,可以游离在宪法、法律之外。那就没办法建成法治国家,更没办法建成法治政府。

当前法治中国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也产生了很多社会矛盾,在处理这些社会矛盾过程中,我们能不能坚守法治的底线,能不能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对我们是一个极大的考验。所以,认真分析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以及原因,为下一步推动法治中国建设做好理论、实践的准备,这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当前的法治建设面临的挑战和主要问题,我概括为四个方面。

(一)公民意识觉醒,公众参与的热情极度高涨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百姓有了自主的权利意识、公民意识,对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认同、行使的热情日益高涨。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们意识到了法律赋予自己的知情、表达、参议、监督的权利,意识到了诉讼、申请、信息公开、复议,对政府有效的监督作用。

不仅是学法律的人有法律意识,现在普通老百姓的法律意识都非常地强。这些年以来发生了一系列申请信息公开的案件,从这些案件中也可以看得出来普通老百姓的意识有多么的强烈。比如,清华大学有一个学生申请14个部委公布副部长分工的信息。因为他在所有部委的网站上发现有14个部委没有公布副部长分工的信息,他认为违反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他向14个部委发出了申请之后,11个部委如期答复了他,但是有三个部委没有公开,也没有答复。后来,他起诉到了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状告三个部委。当三个部委接到法院的应诉通知的时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迅速地采取措施,有的是答复,有的公布,有的是协调。

有人就会问,一个学生要副部长分工信息的理由是什么?因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民可以根据自己生产、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申请政府的信息。“表哥”杨达才刚被查处的时候,湖北三峡大学的一个学生向陕西省财政申请信息公开,要求公开杨达才的工资收入。陕西财政厅答复是,申请的信息不属于陕西省财政厅政府信息公开范围。但他被这件事情所激励着,全国各地哪儿查出一个贪官,他都第一时间申请当地的财政部门公开贪官的工资收入,尽管屡屡碰壁,但热情不减。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有序扩大公众参与,符合顺应了时代的需求,老百姓的期待。前段时间,中央的50多个部委公布了2013年政府信息公开报告。一年之内申请建设部公开相关信息的就有4万多起,申请的信息五花八门,有历史信息、档案信息、内部信息、过程信息。公民的热情高涨,不是坏事,至少说明老百姓有意识了,懂法了,也愿意依法维权了,但它对政府的治理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要有相应的机制、人员、机构去复议案件,去回答人家信息公开的申请,去解决人家的投诉举报。同时,要提高这些机构、人员的素质和能力,不能天天处于被动挨打的状态。要主动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和能力,尽可能减少纠纷矛盾,减少老百姓投诉、举报、检举、信息公开的申请。

公民意识的觉醒对整个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在法治中国建设的今天,必须去迎接这些挑战,没有办法躲避。这是时代发展的一个潮流。这也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迹象。无论到法院,还是到复议机关,还是到仲裁部门,无论是申请复议,还是提供信息公开申请,他都是在理性的表达诉求,都可以在法治的轨道上有效的加以解决和应对。我们鼓励、保护、倡导这些理性的维权,鼓励这些老百姓的参与。好几起因为PX项目上马引发当地市民游行、静坐、抗议的事件,如果人们能够有一个理性的渠道去反映,决策者也能够理性地依法做出决策的话,很多问题都可以避免,很多群体性事件都可以减少。

(二)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监督效果日益明显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导致舆论监督效果日益明显。新兴媒体这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快。现在的手机用户有12亿,微博用户有6个多亿,微信用户有3个多亿,网民有6个多亿。这些新兴媒体的发展带来了舆论监督的新格局、新面貌。

微博现在已经成了传播信息、聚焦信息的一个重要的媒体。而且它和其他的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快速传播、快速聚焦、互动交流的特点。它是新兴媒体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发挥了极强的舆论监督作用。很多信息都是第一时间经由微博披露的。连***案件的审理都进行微博直播,就是因为它具有即时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快速传播、集聚传播、围观聚焦。

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对政府,特别对法治建设提出的挑战是什么?法治只能是规范它、引导它,更多的是要促进它。互联网这扇门打开了,再想关上是做不到的,它只能是越来越开放,信息流动的速度越来越快,传播的面越来越广。所以,政府机关、领导干部要学会在新兴媒体有效监督的新形势下开展工作、履行职责、行使权力。

任何一个行使权力的人、履行职责的人,甚至是一个普通人,都应该意识到这种新兴媒体的威力和它的影响力。越来越多的人变成一个透明的人、没有隐私的人。十八大以来,网络反腐成为反腐的新形式、新手段。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对政府公权力的规范,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也对政府治理提出一个新的挑战,就是如何习惯于在“围观”的情况下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如何习惯在强大的舆论监督下合法的、廉洁的开展工作。

(三)社会矛盾急剧增多 社会矛盾急剧增多,对下一步法治建设形成了很大的挑战。有人说,法治建设的重点就是解决社会矛盾,结果恰恰是在法治建设的进程中,社会矛盾急剧增加,而且特点很明显。

第一,数量增加。现在全国法院系统每年受理的案件达1200多万件,每年都在增加。信访机关受理的各类信访案件,最多的时候达到1370多万件,超过了法院受理案件的数量。群体性事件每年发生9万多起,平均每天发生240多起。北京有2000多万人,每年发生的各类社会矛盾是300万件次,通过诉讼解决的有42万件,通过信访解决的有38万件,还有大量的通过人民调解、基层组织来解决的。

第二,暴力化、极端化倾向明显。现在社会矛盾已经不是邻里的小纠纷,动辄就变成一种极端事件、暴力事件、伤害事件。无论是现在普遍爆发的群体性事件,还是极端的个体事件,实际上都向我们敲响了警钟,社会矛盾的表达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有专家称之为“社会的燃点降低”,人们控制情绪的能力在下降。暴力案件大幅增加。2008年社会治安案件是1978年的6.7倍,刑事案件是1978年的8倍多,这足以说明极端化倾向的社会矛盾在大幅增加。另外,像爆炸、杀人、灭门等案件过去只有在电视里看到的恐怖事件,在我们身边也时有发生。这些恶性事件的背后多多少少都反映了我们在政府治理、社会管理方面的一些不足和问题。

当然,也有整体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后导致人的压力加大。有人说,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就是一个持续动荡的社会。《旧制度与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维尔说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社会不稳定。我国恰恰处于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贫富分化加剧,社会分层加剧,社会矛盾自然就会增多。马克思也曾经讲过一个例子,他说住在茅草屋里的人不会感觉到自己有多么的贫困与寒酸,但是如果一旦旁边盖起了一个宫殿,那么住在茅屋里的人就马上感觉不能忍受在茅草屋里继续住下去。这叫社会心理的相对剥夺感,是一种心理反应。这种相对剥夺感,往往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容易产生。中国疾控中心一个报告说,现在有不同程度心理疾患的人,全国一共有1亿,平均每13个人里就有一个人心理上有点问题。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有1600万,其中相当多数的人还没有被诊断、治疗、监护、保护起来。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复杂的社会情形。

第三,社会矛盾往往是公权力不当行使引发的。由于政府制定不当的政策,做出错误的不当的决策,暴力执法,不规范执法,甚至是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引发的社会矛盾。

虽然法律法规规定了很多解决纠纷矛盾的渠道,但现在是不够畅通的。老百姓信访不信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或是社会心态。我们有法院、检察院,也有行政复议机关、民间仲裁机构,但为什么老百姓发生了纠纷矛盾都不去法院打官司,或者法院打完官司之后还不满意,还要到党政机关信访部门去信访呢?是因为我们的法律渠道并不是非常地公正、通畅,没有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

(四)公权力行使不规范

所谓公权力行使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决策不当、违法,政府的政策不公平以及执法不规范、暴力执法、选择性执法、不公正执法、不公正司法等各个方面。公权力还没有受到有效的约束,这是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命题。

我们说法治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式,一方面要保护人民权益,另外一方面要约束国家公权力。现在公权力没有有效地得到法治的规范和约束,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跟世界上很多法治比较发达的国家相比,我们的公权力是比较大的。有人说我们是政府主导性社会,什么权力都归政府。所以,政府的权力越大,越得不到规范,对法治的冲击、损害法治权威的可能性就越大,老百姓的权利受到威胁的程度也就越大。如何有效规范公权力,防止腐败,成为我们法治建设面临的一个很大的挑战。

下一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工作

法治中国建设的重点课题或者重点任务,我认为有五个方面。

(一)进一步推进科学立法的进程

立法是法治的基础。虽然我国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法制是完备的,还有很多法律需要制定,还有很多法律需要修改、废除,特别是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要靠法律去引领推动改革,保障改革的成果。所以立法的任务还非常地艰巨。一些重点领域的重要法律需要加快修改、制定。

比如说现在正在修改《行政诉讼法》。现在民告官的行政案件在立案、执行、审理过程中都遇到了巨大的障碍,法院很难发挥起监督政府、保障老百姓合法权益的作用。这个法律已经落伍于时代了,必须加以修改。再比如说,《财产收入申报法》应该加快制定。《财产收入申报法》是很重要的法律,世界上有上百个国家制定了类似的法律,而我国迄今为止还没有。我们有一个党内的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但没有财产收入申报,特别是公开制度。这是现在社会各界普遍反映、强烈呼吁的,也是防止腐败的一把利剑。

再比如说,信息公开也要立法,现在只有一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没有法律。没有法律的话,就很难跟《保密法》、《档案法》相衔接,也很难涉及到其他领域。仅仅是政府信息公开,这还不够,司法、立法也要公开,各个领域,包括党务都需要公开,这就需要一个更大范围内适用的信息公开法。

再比如说问责,现在问责制度执行越来越严厉、越来越有效,但没有法律依据也不行,现在只有一个中办、国办的文件,那是不够的,要制定《问责法》。

在立法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立法和改革的关系。前段时间总书记有一个重要讲话指出立法和改革的关系,他说,凡是重大改革要于法有据。过去“先改革,后立法”的思路需要改一改了。应该是先立法,后改革,或者改革、立法同步进行。要做到改革于法有据,而且要在法治的框架、法治的轨道上推进改革。上海自贸区在政策上有些地方是突破了法律的,为了保证上海自贸区的设立实施,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在上海自贸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国务院现在每清理一次审批许可制度,马上就提请全国人大修改相关法律。这就是改革于法有据的一种表现了。在立法方式上,要不断地完善立法方式,特别是立法机制的完善。现在立法有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部门立法。我们现在百分之八九十的法律都是各个部门提出的草案,免不了会夹带一些部门的利益和色彩。这就很难保证法律的公平,也很难去除部门的利益。所以,有人说我们现在的立法是部门权力利益化、部门利益法治化,最后都用法律的形式把部门利益固化下来。这也是要想突破利益格局、改变调整利益关系难度越来越大的原因。所以,立法要突破部门利益的约束、限制,要逐步走向更加公平、公正的立法,要让公众更多的参与,让立法机关牵头起草的法律范围、占比要增加,尤其要限制那些部门色彩过浓的立法项目。现在,全国人大立法已经开始征求公众的意见了,比如《个人所得税法》修改的时候,全国有三四十万人提出了修改意见。国务院法制办在制定拆迁条例(即《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时,两度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16万人次提出了意见。老百姓通过参与立法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意见,实际上也是一种校正机制,可以保证立法更加公平、公正。法治中国建设的第一个重点就是要做到科学立法、民主立法。

(二)严格执法,确保法律有效实施

习近平同志曾经强调,要以法治凝聚共识,规范发展,促进矛盾的化解,保障社会的和谐。这就是要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要让法治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一个重要保障,前提就是法律要得到有效的实施。我们常说一个国家法治,特别是行政法治,发挥的作用无非就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环境保护。这些都是要靠执法去完成的。法律得不到有效实施,无论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还是环境保护,都很难实现。比如说在食品药品安全领域问题严重。没有严格的法律实施保障执法,这个问题是解决不了的。中国的现状是法不责众。你也这样干,我也那样干,大家都违法,好像谁也不会来查,即使查着了,那是“隔墙扔砖头——砸着谁谁倒霉”。法治社会和人情社会最大的区别就是法律能不能得到有效严格的实施。我们在这个方面的任务非常重。

习近平强调,要严格执法,特别是要坚决排除对执法活动的非法干预,坚决防止和克服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现在执法,为什么很多执行不下去?地方保护、部门保护,再加上非法干预,非常地严重。所以,整体上执法状况不良,是下一步法治中国建设最难的地方。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进行执法体制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下沉执法的力量,充实基层,要排除地方保护、行业保护,要加强执法的联动,尤其是要综合执法,对执法形成有效的监管力量。

(三)司法要公正

总书记讲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第一,继续推进司法改革。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明确提出了司法改革的方向有几条。一是省以下地方法院、检察院人财物统一管理。因为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法院都受到了地方党政机关过多的干预,使得司法案件很难保证公平正义。以后县一级、市一级、地区的法院、检察院的人财物都归省一级统一保障、统一管理。

二是要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可能一个县法院管着多个行政区划、行政县的案件。这也是为了排除地方的干预。行政区、司法区相分离。

三是实行司法人员的职业保障和分类管理。司法人员不是一般的公务员,法官、检察官有特殊的职业保障和职业需求,要实行特殊管理。比如取消行政级别,或不与行政级别挂钩。最近深圳的法院正在进行探索。过去法院也分科级、处级、局级,以后取消这些行政级别。法官,特别是在一线办案的法官,他的待遇、地位可能要比院长的高。目的是为了保证法官的特殊职业需求。

四是推进司法公开。***案件的公开审判,应该说赢得了很大的司法声誉,树立了司法的公信力。以此为新的契机,最高法院推行所有的裁判文书都上网,所有的司法过程尽可能公开。最高法院建立了裁判文书网。任何法院所做的任何裁判,只要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或用特殊方法处理,及时地上传到网上,每个公民都可以对司法进行监督。

五是完善司法救助制度、法律援助制度,特别是司法权的运行机制的改革,要建立审理者裁判、裁判者负责的制度。过去是法官审案子要听令于院长、庭长,院长、庭长要听令于市委书记、市长,审理者不能够裁判的,当然裁判者也不会负责。以后要逐步地确立改革合议庭审判委员会制度,建立合议庭独任法官独立审判的机制,让每个法官独立的裁判,独立的判决,独立的审理案件,对自己审理的案件负完全责任。

以上是司法改革的整体方向。特别是习近平同志在2014年全国政法工作会议上提出有一些新的要求。比如说他提出了“四个决不允许”,也就是“要重点解决好损害群众权益的突出问题,决不允许对群众的报警求助置之不理,决不允许让普通群众打不起官司,决不允许滥用权力侵犯群众合法权益,决不允许执法犯法造成冤假错案。”而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依法办事,带头遵守法律,牢固确立法律红线不能触碰、法律底线不能逾越的观念,不要去行使依法不该由自己行使的权力,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要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还有一个大的问题,就是改革现有信访制度。

为什么要改革信访制度?很多纠纷矛盾本来应该是法院解决的,现在都由信访部门去解决了。所以,信访制度改革也是大势所趋。前段时间中央专门就信访制度改革发了文件,主要的精神可以理解为三点。

一是要逐步正视或是逐步重新定位信访的功能。信访的功能不是解决纠纷矛盾,而是反映民意。上世纪50年代建立这个制度的时候,是为了中央和地方群众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信访制度不是解决纠纷的,纠纷可以通过复议仲裁、司法去解决。

二是信访制度改革,减少领导批示。这是我一直主张的。我曾经建议,领导减少批示,有利于减少信访的总量,这是从根源上遏制信访过快增长,防止信访制度异化的一个途径。

三是信访制度改革,就是要减少乃至逐步取消信访的排名、考核、达标等制度安排。现在信访领域的腐败问题,或者信访制度中的一些怪异现象,都是这些考核、排名、达标造成的。比如说花钱买平安的问题。有些当事人有理没理就威胁当地政府,不给解决,就到北京上访去了,逼得当地政府花钱买平安,有理没理都解决,变成了“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不闹不解决”。有的地方老百姓拿信访做威胁,导致当地政府滥用公权力,损害老百姓的基本合法权利。有的是当地政府在截访的过程中,侵犯人权的现象屡屡发生。

司法渠道不畅通,司法不公、司法腐败,再加上行政渠道解决纠纷过度的热情,导致了信访不信法。所以信访制度改革和司法改革应该协调同步进行。

(四)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能力进一步树立法制观念。不是老百姓要树立法制观念,而是全社会都必须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大家都有一套比较客观、公正、透明的基本规则可以遵循,可以维护,那么整个社会就有秩序了。现在是两头都有问题,一头是老百姓不理性、不守法,或者说不习惯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非理性的行为多。另外一头,我们的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不依法办事、不依法行政,导致了整个社会秩序的紊乱。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增强法治观念,提高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其精神实质是每个人都要运用法治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思维是在概念意象基础上分析、综合、归纳、判断事物的认识过程。思维有很多种,有人治思维、政治思维、行政思维、逻辑思维等。现在,我们希望我们每个领导干部、社会公众都有法治的思维,也就是英文里面讲的“thinklike a lawyer”。

具体而言,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的时候提出,各级组织部门要把能不能依法办事、遵守法律作为考察识别干部的重要条件。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法治能力,既是我们法治中国建设的要求,也是一个领导干部不断成长,增强本领,增强能力的重要方面。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法治建设的评价标准和考核体系、考核标准。要重视提拔使用那些法律意识强、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能力强的领导干部。

(五)法治中国建设取决于我们政治家的智慧、勇气和能力 法治中国建设取决于高层政治家的信心、决心、勇气、智慧。因为法治的核心要义是规范权力,是建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法治规则,大家一体遵行。所以,能不能实现法治中国建设目标,关键要看我们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高层政治家有没有推进法治的决心、勇气、智慧和毅力,有没有自我限权的牺牲精神。因为法治是一种规则,大家都按照规则办,你不能说我让你们按照规则办,我还可以在规则之外,那不叫法治,那是法律作为工具的一种人治。

所以,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要完善相关的制度,让制度刚性运行。制度更加成熟、定型,要让制度变成刚性运行的载体,而不是稻草人、纸老虎。所以,既然要强调制度的权威、制度的刚性,实际上意味着我们要人人守法、人人遵法、人人护法,人人都在法治之下、规则之下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第二篇:认真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

开学典礼上的重要讲话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并讲话。他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突出强调在新形势下保持党的纯洁性问题,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习近平指出,党的纯洁性体现在党的思想、组织、作风等各个方面。保持党在思想上的纯洁性,是保证党的正确政治方向和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大力弘扬我们党注重思想建党的优良传统,坚持对党员和党的干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帮助他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保持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始终坚守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家园。保持党在组织上的纯洁性,是保持全党步调一致和推进党的事业发展的组织保证。要严格管理党员队伍和党的干部队伍,严把入口、加强教育、强化监督、畅通出口。发展新党员,要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质量。培养和任用干部,也要严格把关,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保持党在作风上的纯洁性,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和不断从人民群众实践中吸取经验、智慧和力量的固本之道。要不断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引导党员和党的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作风纯洁性的试金石,切实做好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团结和带领群众前进的工作。

第三篇:习近平同志五四讲话精神

习近平同志五四讲话精神

七里小学

五月四日,总书记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讲话满怀深情,寓意深远,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是高校做好立德树人工作的行动指南。高校要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准确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师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师生的历史责任感。本报特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校党委书记撰写学习习总书记讲话体会,敬请关注。

实现中国梦 先育筑梦人

■朱善璐

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殷切希望。青年节前夕,总书记给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09级本科团支部全体学生回信,充分肯定同学们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决心与信心,并勉励青年学生“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珍惜韶华、奋发有为,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努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为实现中国梦奉献智慧和力量”。总书记五四讲话和给北大学生的回信,高瞻远瞩、语重心长、含义深刻,指明了当代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方向,对于团结动员广大青年为实现中国梦接力奋斗和高等学校扎实推进立德树人工作,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未有学其小而能至其大者也。”学习领会习近平五四讲话和回信精神,首先也需要“得其大者”。这个“大者”,就是全党全国人民在中国梦伟大目标的激励下扬帆起航的大格局,就是百余年北京大学与祖国和人民休戚与共、砥砺前行的大视野,就是深刻认识青年最富有朝气和力量、兴业强国圆梦关键看青年的大智慧。从这样的大格局、大视野、大智慧出发,才能真正读懂总书记回信寥寥数百言的殷切与份量。党的十八大以来,北大党委按照中央的要求和教育部党组的部署,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把“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作为重要理念和根本导向,深入开展以“圆梦北大、筑梦中华”为响亮口号的“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鼓励和引导北大学子勇当筑梦人,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下一步,北大将把学习贯彻总书记五四讲话和回信精神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契机,不断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党爱国之情和成才报国之志,全面增强培养筑梦英才的能力,努力在北大青年中培育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筑梦先锋。——把“共圆中国梦”作为新时期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导向。

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的五点希望,首先是“坚定理想信念”;在给北大学生的回信中,总书记更指出,“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紧密结合在一起,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树立共圆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共圆中国梦,首先是要全面认识、深入理解中国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和科学民主思想的发祥地,也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活动基地。自五四运动以

来,北大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运动始终密不可分,“北大青年”始终是中国青年中最具代表性的群体之一。

要引导当代北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深刻认识和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利之所在、志之所向、魂之所聚;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精神旗帜,是指引党和国家发展前进的总航向。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包括广大青年在内的每个中国人的梦;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把“勇当筑梦人”作为新时期在校青年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成才的核心追求。

在过去三十年中,北京大学始终坚持实践育人,号召广大青年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既要在课堂上学习知识,更要在实践中砥砺成长。多年来已经形成实践教学、学术科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扶贫支教、就业创业、勤工助学、骨干培训、海外实践和军事训练等行之有效的育人平台。加强实践育人,关键要紧扣时代主题,肩负时代使命。在共圆中国梦的时代里,就是要引导广大青年以无悔青春的奋斗实践勇当筑梦人。

勇当筑梦人,关键是要北大青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青春能量;根本是要北大青年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要引导北大青年深刻认识奋斗是成就事业的基石,唯有奋斗才能圆梦成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把蓝图变成现实,需要的是脚踏实地的筑梦行动。

——把立德树人、培育为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筑梦人”作为学校办学的核心使命。培育筑梦人,要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工作的广度和深度,为青年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引导和帮助他们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国家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自己的梦想。

“五四”既是青年的节日,也是北京大学的建校纪念日。刚刚度过了115周年华诞的北京大学,正处在关键发展节点上,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进入了冲刺期。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五四讲话和给北大学生回信的重要精神,将培育筑梦英才作为学校在共圆中国梦时代里的核心使命,以培养筑梦人的新视角、新标准、新要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各项育人工作,努力为实现中国梦培养更多走在时代前面的优秀筑梦青年。实现中国梦,先育筑梦人,北大要争先。(作者系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促进青年成长成才 共筑中国梦

■胡和平

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亲切座谈并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深入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和与青年一代的密切关系,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广大青年的亲切关怀、殷切期望和对青年工作的高度重视。讲话语重心长、催人奋进,对于高校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做好青年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讲话高度评价我国青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中的重要作用和光荣传统。总书记指出,近代以来,我国青年不懈追求的美好梦想,始终与振兴中华的历史进程紧密相联。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青年满怀革命理想,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冲锋陷阵、抛洒热血。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青年响应党的号召,在新中国的广阔天地忘我劳动、艰苦创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广大青年为祖国繁荣富强开拓奋进、锐意创新。

讲话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终将在广大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把握当代青年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对广大青年提出了“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等五方面要求,为青年一代将自己的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讲话明确提出在新时期做好青年工作的重大意义和总体要求。总书记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强调中国共产党从来都把青年看作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从来都把青年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从来都支持青年在人民的伟大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百余年来,清华师生在追寻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前赴后继,形成了优良文化传统和光荣革命传统,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建校伊始,清华学子就怀抱科学救国的梦想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坚定走在“一二九”运动等爱国民主运动前列。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师生满怀豪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在“两弹一星”等重大工程中建功立业。改革开放以来,清华人自觉肩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历史使命,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上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清华大学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把青年学生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努力将青年教师造就为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和学术领军人才。在实现中国梦的宏伟事业中,引导青年播种梦想、放飞梦想、实现梦想,是高等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将其作为十八大精神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组织动员全校师生员工,特别是青年学生、青年教师、青年干部准确理解和深刻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讲话精神上来。

一是深入开展“行健新百年、共筑中国梦”主题教育,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强大力量。理想引领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我们要对广大师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教育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深刻领会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深刻领会中国梦的实现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需要广大师生坚定理想信念,刻苦学习工作,积极投身实践,勇于开拓创新。

二是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发展道路,创造青年成长成才、建功立业的有利条件和广阔舞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梦背景下的“清华梦”,是一代代清华人的不懈追求。我们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实施把各种办学优势集中到人才培养的优势转化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青年学生成长全过程匹配优质资源,大力引导毕业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抒写青春的华章。我们要全面贯彻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大力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优秀青年教师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中快速成长、脱颖而出。

三是深入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营造充分信任青年、热情关心青年和严格要求青年的良好氛围和时代风尚。文化育人,润物无声。我们要大力传承创新中华文化,广泛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与时俱进弘扬清华精神,让广大青年在学校文化熏陶下砥砺人格品质、激发创

新精神、追寻远大理想。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对青年工作的领导,充分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积极作用,切实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走进青年,倾听青年心声,回应青年关切,助力青年成长。青年代表着希望,青年昭示着未来,我们要以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努力培养“可堪大任、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让青年师生把梦想凝聚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奋斗征程里,汇入到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时代洪流中。(作者系清华大学党委书记)

用梦想激励青年 用奋斗引导青年

■靳诺

总书记“五四”重要讲话思想深刻、内涵丰富、语重心长、情真意切,深刻揭示了党与青年、国家民族与青年的关系,指明了当代青年肩负的历史责任、成长道路,并对全国广大青年提出了五点殷切期望,为当代青年健康成长、投身实现“中国梦”伟大实践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学习、深刻把握总书记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青年一代的希望和要求上来,用“中国梦”打牢青年学生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年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引导青年学生为实现中国梦、青春梦而努力学习、奋斗。第一,用梦想把国家与个人联系起来,以中国梦激励青春梦。梦想是人类独有的精神追求,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为实现梦想而不断奋斗的过程。失去了梦想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和未来的民族,失去了梦想的人生,是灰暗沉闷的人生。青春是最美好、最具激情的年华,青年大学生应当是有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但在现实中,由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潮对大学校园的侵蚀,给青年大学生带来了消极影响,造成一些青年大学生理想彷徨、信仰迷失,失去了追求梦想的信心,失去了为梦想而奋斗的动力。所以,加强青年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极为重要。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正确认识上,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上,以中国梦激励青春梦,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国家的梦想之中,融入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 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

第二,用梦想把学校和学生联系起来,以人大梦助推青春梦。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青年、帮助青年、为青年提供成长成才的平台和条件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大学,在长期的办学与探索过程中,始终坚持“立学为民、治学报国”的办学宗旨,牢记党和国家的重托,不负人民的期望,培养一大批人民共和国高素质的建设者和各行各业领军人才。目前,正致力于实现“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大梦”。“人大梦”的核心就是要为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更好的平台和条件,就是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杰出人才。“人大梦”与“青春梦”是一致的。要在实现“人大梦”的进程中,从党和国家事业的高度,更加重视学生工作,更加关心学生成长,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为学生实现“青春梦”提供助力,为学生驰骋思想打开更浩瀚的天空,为学生实践创新搭建更广阔的舞台,为学生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学生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第三,用奋斗把梦想与现实连接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努力提升实现梦想的能力。一个人要有点梦想并不难,难的是还要有实现梦想的能力和本领。没有能力,没有本领,梦想只能是空想。所以,总书记在讲话中殷切希望广大青年要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锤炼高尚品格,才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学校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学习作为主要的任务,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增强知识更新的紧迫感,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断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西部、深入农村、深入一线,坚持学以致用,将书本知识与基层经验结合起来,将扎实的学问和厚实的见识结合起来,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结合起来。要加强创新创

业教育和训练,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有超越前人的雄心壮志,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意志。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积极参加志愿服务,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热诚关爱他人,多做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的实事好事,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进步。

第四,用奋斗把现在与未来连接起来,引导青年大学生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总书记在短短的讲话中,有13处提到“奋斗”。奋斗是实现梦想的必备条件,是连接现在与未来的桥梁。只会做梦,没有奋斗,是痴人说梦;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艰辛的努力,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才能走向美好的未来。实践证明,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阶段,国家的经济实力有了很大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无论是实现国家的梦想还是个人的梦想都依然需要艰苦奋斗。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但青年学生普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怕吃苦,经不起挫折。这就要求高校更加重视艰苦奋斗教育。要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不怕困难,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历练宠辱不惊的心理素质,坚定百折不挠的进取意志。总之,青年大学生只有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才能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

增强社会责任感 放飞青春梦想

■刘川生

5月4日,总书记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用中国梦打牢青少年的共同思想基础,用中国梦激发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为广大青年健康成长成才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对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高校面临的一个重大时代课题。当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社会思想文化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给大学生健康成长带来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接触新事物多、信息面广,思想活跃、兴趣广泛,主体意识、独立意识强。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大变革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社会磨砺,社会责任意识不强,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利益淡漠,缺乏社会责任担当。“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先进代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他们社会责任感的强弱,不仅直接影响个人成长成才,也必将影响到社会和谐、国家强盛和中国梦的实现。所以,培育和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具有很强的时代紧迫性和现实针对性。

坚持立德树人,在理想信念教育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书记指出,青年是引风气之先的社会力量,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青年一代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上。欧美很多发达国家将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作为人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作为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个人需求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同祖国的需要结合起来,把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要坚持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鼓励学生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头倡导良好社会风气。要遵循教育规律、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道德认知规律,根据时代特点和学生特点,合理

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求,科学设置由低到高、由浅入深、整体一贯的小学、中学、大学德育课程体系,把责任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重视隐性教育,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注重知行合一,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书记强调,人类的美好理想,都不可能唾手可得,都离不开筚路蓝缕、手胼足胝的艰苦奋斗。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既是高尚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标志,也是创新行为和实践能力的动力之源,仅在课堂上、在书本中难以体会和感受到责任的份量。要使责任感真正成为学生的内在心理品质,必须强化实践环节,在实践中培养责任感。要创新体制机制,使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制度化。要把社会实践作为一项重要教育课程,制定实践教学标准,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和机制,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价及监督体系,建立社会实践档案。要加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加强综合实践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近年来,北京师范大学积极整合资源,深入实施“百千万”社会实践育人工程,即“每年暑期至少组织一百支社会实践团队,每年至少有一千名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每年至少一万名学生参加志愿服务”,通过专业实习、社会调查、支教扶贫、科普宣传、生态保护、决策咨询等,让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接触了解社会,在利用自己所长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实践中,培育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实现中国梦作贡献。

完善制度建设,在责任文化中增强社会责任感。总书记强调,要为青年塑造人生提供更丰富的机会,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承担应尽的责任,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责任感的培育根本在于责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要推动社会责任体系建设,把责任心和责任制统一起来,把履责和问责结合起来,在全社会确立一种良性的责任导向。要把培育责任文化作为基础工程,推进社会环境育人,努力营造一个以尽责为荣的责任文化氛围和信用体系,促进责任意识发展和责任精神形成。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媒介素养,增强公共理性,提高信息辨识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加强舆论环境育人,通过对身边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的正面宣传,传递榜样力量,凝聚正能量。北京师范大学坚持把责任教育融入大学文化建设和日常思想教育之中,开展“追寻中国梦·共筑师大魂”主题教育,举办“感动师大”新闻人物评选,在榜样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体现了崇高的价值追求和厚重的责任担当,通过榜样人物的示范引领,汇集起了实现中国梦的涓涓细流。(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第四篇: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把握时代和实践的新要求,把握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集中了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国家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对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而深远。按照党委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今后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把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并把会议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中去。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关键要在推进改革实践上下功夫,在改进工作上见进展,在实际运用中出成效。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是一篇篇指导实践的案例,每一篇都蕴含着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去推动、去凝聚共识,最终落实在行动上。要将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基层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精心谋划农村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扎实推进各项工作。

二、坚定信念,提高修养。总书记曾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在市场经济浪潮中迷失方向,违反党纪国法,无不是动摇了理想信念。特别是目前我国进入了改革的‚深水区‛,更加凸显了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理想信念的严肃性,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三、改进作风,牢记宗旨。党的作风体现党的宗旨,关系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不是小事,如果不坚决纠正不良风气,任其发展下去,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我们党和人民群众隔开,我们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因此,我们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改进作风的相关规定和要求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每一次走访调研中,牢记群众观点,增强宗旨意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四、廉洁自律,守住底线。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廉洁自律,心存敬畏,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坚守四条底线:一是坚守政治底线。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首先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决抵制损害党的利益的行为,始终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二是坚守纪律底线。要带头遵守纪律。包括政治纪律、组织纪律。以大局出发,不计小集体和个人利益。三是坚守做人底线。作为一名负责人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四是坚守诚信底线。在当前诚信缺失的现状下,这一条非常重要。诚信包含着对组织的忠诚和对同志的坦诚。作为一个基层干部要有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对组织忠诚、对同志坦诚。让同志们在一个愉快的氛围中工作,团结全处同志共同完成任务。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才能不辱使命。

第五篇: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学习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心得体会 --新思想 新观点 新论断 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不仅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政治宣示,也是对新形势下治国理政方略、内政外交政策的全面阐释。

这些重要讲话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的发展战略,升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方略,勾画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最新进展。

学习好、把握好、贯彻好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就是对贯彻十八大精神的再推动、再落实,我们必须在深刻理解内涵、准确把握实质、推动实际工作上下功夫。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就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表重要讲话,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和伟大实践,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把握的重大理论问题、战略部署等,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我们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顽强的努力,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其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坚持宗旨意识的实践要求。习近平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如果我们脱离群众、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最终也会走向失败。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要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些论述和观点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体现了我们要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唯物史观,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习近平强调,党坚强有力,党同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国家就繁荣,人民就幸福安康。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繁重更为紧迫。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要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严明党的纪律,首要就是严明政治纪律,必须同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维护中央权威,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必须防止和克服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本位主义,决不允许“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决不允许在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上打折扣、做选择、搞变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说到的就要做到,承诺的就要兑现,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这些论述、观点和要求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体现了中央落实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坚定决心,顺应时代潮流、符合党心民心。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将反腐倡廉建设引向深入的极端重要性。习近平强调,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反腐倡廉关键在于“常”“长”二字,一个是要经常抓,一个是要长期抓。坚决反对和克服特权思想、特权现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做到位高不擅权、权重不谋私。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断夯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这些重要论述和要求,体现了中央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的坚定决心。

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既有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又有实践的总结与发展,既有立足于发展全局的宏观认识,又有着眼于操作层面的具体部署,既有浑厚的历史底蕴,又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是高度的政治性、理论性、系统性与针对性、指导性、贴近性的有机统一,贯穿着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党性原则,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充满着合党心、顺民意、鼓士气的巨大感召力,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自信和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责任担当,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了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对指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将在全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下载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建设方面的讲话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 十八大以来选举确定了以习近平为首的中国新一代党中央领导团体。 习近平在十八大期间和重要场合做了一系列论中国发展的讲话报告,报告内......

    习近平最新讲话精神

    习近平最新讲话精神 习近平:把雷锋精神广播在祖国大地上新华网北京3月11日电 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3月11日,习近平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亲......

    习近平讲话精神

    习近平讲话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涉及党的建设、经济建设、军队建设、法制建设、外交方略、改革开放和反腐倡廉建设等方方面面,提出了许多新......

    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体会(五篇范文)

    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体会近期,学习习主席一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我个人深受教育,很受鼓舞,习主席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向全国、全世界昭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不......

    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大全5篇)

    学习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的心得体会 ——褚集学区陶圩小学 陶如超 本学期,学校组织了学习习主席一系列重要讲话的活动,我个人深受教育,很受鼓舞。习主席的讲话,内涵丰富、思想深......

    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传达提纲(小编推荐)

    习近平同志讲话精神传达提纲 5月9日上午,教育部高等学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视频会议山东分会在我校举行。视频会议上,部属高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中组部副......

    学习习近平关于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讲话精神

    李松林: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的新气象 (2014-09-12 10:52:34) 转载▼ ——学习习近平关于从严治党和反腐倡廉建设讲话精神 核心提示:本期报告中,李松林教授回答了......

    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

    --《习近平关于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论述摘编》内容摘登 (一)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 我们这么大一个政党,靠什么来管好自己的队伍?靠什么来战胜风险挑战?除了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