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精选)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特有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
□马迎辉
一名中学教师率领学校的少年艺术团出国访问演出。到了访问的城市,组织者安排艺术团成员去餐厅就餐,用餐的方式是自助餐。在用餐前,面对一群十几岁的孩子,这名带团的老师事先做了必要的教育。她告诉学生们,吃自助餐应该吃多少拿多少,浪费粮食在任何一个国家都被视为可耻的行为。我们是在国外,此刻代表着中国中学生的素质。用餐时,每次一定只取少量食物,等吃完后再取,宁可多跑几次,也不要一次取得太多。孩子们都答应着,开始用餐。这位老师只是坐在一旁看着,自己一直没有取食物。学生们问她怎么不吃饭,她只是说,你们先吃吧,不用管我。学生们开始也都能按照老师教育的去做,每次只取少量的食物。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吃了一会儿,孩子们逐渐发现了哪些是自己喜欢的食物,就开始把握不住自己,取回的食物量也开始增加。等到最后,孩子们尽管很努力地吃,餐盘里还是剩下了许多食物。孩子们守着剩饭,不安地看着老师,似乎在等待着老师发火。那位女老师一句话也没有说,而是把学生们的餐盘都端到自己面前,然后大口大口地吃起了剩饭。一盘又一盘,直到吃不下了,还硬往嘴里送。孩子们在一旁愧疚地劝,老师,吃不下就别吃了,是我们错了,我们来吃吧。老师依然不停地吃,到最后,有的孩子竟然难过得哭了。从第二顿饭开始,孩子们的餐盘里再也没有看到剩饭。回国后,一名艺术团的学生把这件事写成一篇通讯稿在学校的广播站播出。之后,令学校领导一直头疼的食堂餐桌上的剩饭现象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发生在一对母子身上。
有一个孩子,从小聪明又自尊。有一次,他和伙伴们看到别人骑自行车非常羡慕。孩子们分别回去向家长索要。在那个年代,自行车简直就是奢侈品。几个小伙伴又哭又闹地乞求,没有一个人达到目的,唯有他成功了。他回到家中,趁母亲经过房间时,对着去世父亲的灵位说,爸爸,如果您在就好了,那我就一定会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母亲听到后,一句话也没有说。第二天,男孩如愿地得到一辆自行车。哥哥姐姐看到母亲居然花钱为他买一辆自行车,都来责怪他。几天之后,母亲让他去代母亲领工资。那是他第一次替母亲领工资,接过母亲四十元的工资时,他惊呆了:一家七口人的生活费,还有他们姐弟的学费全指着这四十元钱啊!可是自己却让母亲给他买了一辆价值不菲的自行车,他顿时为自己的虚荣和不懂事羞愧难当。事后,他了解到母亲是故意让他去领工资的,是想让他知道为满足虚荣心而买自行车所花的钱对这个家庭意味着什么。于是,他将自行车卖掉,把钱如数交给了母亲。日后,在谈到这段经历时,他说,那四十元钱对他的刺激远远比母亲的打骂更强烈。这件事不仅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让他懂得要为这个贫穷的家庭去打拼的责任。几年后,他接拍了一部电影并一举成名。他就是著名武打影星李连杰。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雅尔贝斯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追逐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二:我的教育理想演讲稿
记得有一天,与学校领导一起面试要调入我校的新老师,丁校长说:“每个人的即兴谈话都是——谈谈你的教育理想。”这个谈话题目勾起了我内心深处的思绪。是啊,从教这么多年,我的理想是什么?我的教育理想是什么?来这世界一遭,我要留下些什么?当听完面试老师的谈话,又和领导们交谈后,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突然间豁然开朗: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
作为老师,让班上的学生深深感到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是他一生中最难忘最快乐最充实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段时光,并产生道德上的折服,情感上的依恋,人格上的崇拜。“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充满爱的教育”,这就是我的教育理想。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我也是一样。我的理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我的教育理想就是教育出幸福的学生。只有我体会到什么是幸福才能把这种幸福传递给学生。所以我的工作总结就以如何实现这一教育理想而展开。
怎样实现我的教育理想呢?一端是浩如烟海的知识,另一端是学生。我要用幸福作为指路明灯来完成这两端的连接。如何连接呢?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道德。
知识是什么?知识就是人类对外在世界和自身的认识。知识应当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获得幸福。它可以来自书本、网络、电视等媒体,也可以来自直接的体验。智慧就是能用知识巧妙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道德,就是使人们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所以说,勤俭节约、诚信敬业都是道德,它不是束缚人们生活的枷锁,而是让我们获得幸福的生活方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自我价值实现后的体验。它需要奋斗的过程也需要对结果的体验。也就是感到自己是有用的、被别人需要,之后又满足了他们需要的时候就是幸福的。被家人和朋友需要是幸福的,被学生和学校需要也是幸福的。我的职场幸福就是自己教育理想的实现。
学生是什么?对学生的认识可以分为三个境界。第一层,只有孩子没有学生。他们是一个个活灵活现天真可爱的孩子,但是对他们缺乏进行教育学的解读。第二层,只有学生没有孩子。学生仅仅是工作的对象,自己的任务就是让这些学生完成教学目标。其实最高境界是同时看到他们是学生更是孩子。他们有喜怒哀乐,七情六欲,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个性。我们的工作就是要把这些具体的孩子用恰当的教学手段引到适合他们的教学目标上去。
而实现我的教学理想离不开我的知识结构。这是我的平台和根基。我是个文科生,我们老师一再告诫我们文史哲不分家,每一个文科生都要完善自己这三方面的修养。文学能够使我们的表达更明确,更生动,而富有美感。历史是我们知识的宝库,学习历史可以使我们的知识结构更丰满,为思考人生提供实实在在的材料。对哲学的研习使我们对世界看得更高,看得更远,看得更深。可以从一些细枝末节的琐事脱离出来而把问题引向本质。让人活得更开脱,更明白。我的理想就是利用这三方面的知识打开幸福之门。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道德。这是我个人追求幸福的方式。这也是实现我教育理想的方式。
我目前距这个理想的距离还是比较长的。我所教的两门学科,品社与科学的内容涉及非常广泛。教好这两门学科,丰富的知识储备是必不可少的。在我从教的几年里最深的感受莫过于在学校里学的知识很有用但是也很不够,必需不断的学习。所以我在这几年里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阅读的范围也异常广泛,从河湟谷地的气候到丝绸之路的开辟意义,从脉动等运动型饮料是否对儿童身体健康有害到世界各地交通发展与现状,为了讲《珍惜时间》还曾通过看世界十大导演的短片《十分钟》来深入思考时间的本质。从蝾螈到底属于两栖动物还是爬行动物到岩石的种类,从辣椒和酒精是否会在消化过程中产生热量到颜色的奥秘。我见识了各科知识的浩如烟海。在备课过程中我感到身为一个大学生,自己是如此的无知!
但是畅游在这纷繁复杂、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难免会迷失方向。觉得这个也重要那个也不可少,不知如何取舍如何确定重点。一旦迷失方向了,其教学肯定是失败的。用什么来导航呢?这就需要对教育学的研习。确切地说是对学生身心发展的研究和对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把握。这是我的薄弱环节,也是我的软肋。我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学习。我目前的认识是选取满足学生的需要的内容,采取符合学生的接受习惯和能力的方式。
此外学生管理这方面也是我的软肋。我有个不太成熟的认识,学生的幸福分为未来幸福和当下幸福两类。一方面我要为学生未来的幸福,培养他们合理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以及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我想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欢声笑语以及体验自我价值的实现。但是不恰当的开放与自由,使得我的课堂过于活分,我目前无法在学生中树立班主任式的威严。我虽然了解一些法家驾驭臣下和百姓的权术,但是我认为这种愚民政策显然不适合现代化的学生管理。我希望我的学生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中西思想,正在我头脑中不断地激烈斗争着。在学生管理方面我还需要向各位老师学习。我现在有个不甚成熟的体会,各国政体和国民素质和数量有关,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地方实行专制集权更容易些,人口数量小而集中,实行民主更容易。我觉得这也适合于教学管理。在十人左右,民主更适合也更容易操作,小课堂可以更自由更民主一些。师生关系可以更近一些。学生一多,专制就要多一些。课堂纪律要严一些。发言要更加有序,坐姿要端正,师生距离要远一些。当然这里面还有很多复杂的学问值得研习。无论如何,人的管理是门智慧的学问,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学生管理应本着如何更高效地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而不断改进和创新。我就不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我认为我的成绩不在于获得了那些少得可怜的证书,而是对如上问题的思考。对幸福追求正好可以借用屈原的一句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谢谢大家!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心情。什么心情?当然快活健康的心情很重要,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对社会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这叫真正的心情。比如说,我给家长演讲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们的家长都很忙(古代社会不忙也没措施),但是我们总有安闲的时候,请问你们闲的时候干什么呢?带着孩子去吃麦当劳、肯德基当然很好,带着孩子去欢喜谷坐坐过山车也很好,但是这个都不是培养孩子的方法。我想请问家长中间有多少人曾经在月圆的晚上,带着孩子坐在湖边上、河边上,或者宽阔的农村旷野,看看月亮?有多少家长曾经带着孩子,躺在一个没有城市灯光污染的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并且告诉孩子们天河在什么地方,牛郎织女星是哪一颗,北斗星是哪一颗?请问有多少家长在周末的时候,带着孩子除了到农家园去吃土鸡以外,还带着孩子去辨识各种各样的农作物以及学习它们的生长周期?请问你们的孩子有多少人意识路边上的野花叫什么名字?家长说我自己都不知道。你当然不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已经是一个被社会和城市把人的美善意情就义掉的状态。如果不这么做,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自然的热爱,心坎的美感怎么发生?一个对生命和自然没有美感的人,请问他未来会是什么样的人?不是赚钱机器,就是害人机器。原因很简单,他不热爱自然不热爱社会,就培养不出这样的心情,他也不可能对生命珍惜,他不爱护自己的生命就必定不珍爱别人的生命。
我是无比爱好大做作的,我从小就生长在望不到边的油菜花中间(当时的乡村都种油菜花),生长在无限无尽的稻花飘香的稻田、麦浪翻腾的麦田旁边。我小时候还有另外一个习惯,就是到了夏天在屋子外面搁一块门板纳凉,当时家里连电灯都没有,所以没有任何灯光传染,天上的星星是看不到边的。我小时候躺在门板上数星星的时候,姥姥就在旁边说不要数,说星星是数不完的,数星星你的头发会掉光的。现在我有一个习惯,在夏天的时候,会带着新东方的治理者和老师们到大草原上去。有一次我们躺在草地上看满天的繁星,有一个近30岁的管理者,竟然问我:“俞老师,星星好美丽,但是中间怎么会有一条云,会那么长。”我说那是河汉。曾经有一次高考作文,标题叫满天星光让我激动,有个学生英勇地写了一句话“请问星星在哪里?”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呈现这些问题?因为我们不接触天然,也不敢去接触天然。我信任在座的校长没有多少乐意组织师生去春游或者秋游的。为什么?有两方面的起因:一是因为上课太缓和,怕孩子们延误学习,因为教育最后比拼的是有学生多少上了名牌大学、名牌高中。初中的老师想的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最后能通过中考考上名牌高中,高中的老师是我的学生有多少人考上名牌大学,至于说考上大学了你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那跟我不要紧。偏偏就是因为这种引诱,导致了孩子的心理疾病比较多。有这样一个统计,越是好的大学,学生精神方面的弊病越多,据说北大有心理疾病的学生很多。但是依照中国教育的尺度,进了北大就算成功了。我遇到过这样的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到大学全是第一名,从中国最顶级的大学毕业,而且很顺利地考上了哈佛大学,父母以他的成功为自豪,老师以他为自满,按说这个孩子一辈子应该是一路成功。但是,父母和老师都忽视了一个问题,这个孩子已经得了“第一名综合症”。什么是“第一名综合症”?就是这个孩子永远想得第一名,谁超过他,他就想把谁掐逝世,永远不把自己的学习和别人分享,永远防备着别人,不乐意别人与自己有一点点的在成绩上的凑近。但是,中国老师不去发明问题,只要你是第一名,那就随你的便了;家长也不关怀这个问题,只要你第一名考上北大,就没问题了。但是这样的孩子心怀狭小,思路狭窄,人格狭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呢?生涯孤单,情感内向,最后越来越坏。这个孩子到了哈佛大学以后,既没有男友人,也没有女朋友。他没有意识到的是第一名如果失去了怎么办?到了哈佛大学,得第一名就不轻易了。一是哈佛集中了全世界最好的学生;二是到了国外学习,你得容许自己有一段时光进步英文程度;三是教育办法不一样,中国事死记硬背考试。到今天为止大学的学习方法都是典型的最后一个月学习法。就是一个学期四个半月到五个月,前面三个多月是学生玩得乌烟瘴气,最后一个月要期末考试了,就挑灯夜战,最后考试也通过了。回去过寒暑假,过完寒暑假又紧接着在学校里打牌、玩游戏、谈恋爱三个月,最后一个月拼命学习一下,这是典范的中国式学习法。大学教育如果是这样的,怎么可能培养出人才?人才在大学教育里是面对巨匠、面对伟大的书籍,天天进行着研讨的一种教育方法,不是考试教育法。我们的中学生是考试教育法,到了大学仍然是考试教育法。哈佛大学的学生学习方法就不一样了,考试简直都没有的,就是自己搞研究,自己一篇篇写论文,自己一本本书读完之后写总结,在课堂上自动发言来陈说自己的观点。但那个孩子尽管一直以来都是第一名,却素来没有受过这样的练习,所以跟不上,很焦急。因为他失去精神支柱了,最后缓缓地就精神有点儿变态,最后从楼上跳下去自残了。
中国大专院校没有学生自杀的,为什么?因为他们已经在大学的最低档次。所以现在有这样的争辩,是把孩子送到清华北大好还是送到技工学校好?哪个是成功的教育?我想要解释的是,孩子的分数既然不能决定他一辈子的成功,那么我们除了给他分数外,还应该给他什么东西。
回到春游问题上。在这个问题上,家长和学校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你给他们的孩子一个好的分数没有问题,但是,如果孩子出去春游时摔着了胳膊、腿,孩子出了危险,家长肯定会不依不饶。所以,最保险的方法就是把孩子关在学校围墙里面。像南菁中学这样搬到郊区山净水秀的地方,还能仰头看山,低头看水。城里的学校呢?我在北京参观过一些所谓的名牌中学,就挤在城里面那50亩不到的地方,全是楼房,学生越来越多,操场是塑胶的,披发着污染的空气。这就是学校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的孩子,他的心灵怎么可能开阔。成绩虽好但是心灵不开阔有什么用呢?请问一个心灵不开阔的人怎么能成功?所以我常常说,从小要对孩子培养一种感觉,这种感到就是总想穿过地平线走向远方的欲望。有学生问我,请问地平线在什么地方?我们抬头看的是楼房,抬头看的是水泥地,我们心目中没有地平线,我们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去看地平线。那种感觉不是放放PPT,说这是草原这是雪山,这是大河这是湖泊就能产生的,必需把人放到那样的环境中去。我异常庆幸自己生在农村,而且恰好在长江边上长大,我割草的时候就能割到长江边的堤岸上去,当时长江边上还不是这种全是水泥围墙和港口,边上有无边无际的芦苇荡,在芦苇荡之上就是船只来交往往,那宏大的轮船开过来,我的心自然就被带到了远方。现在我们每天听到的声音是什么呢?是马路上拥挤的发出污染的小汽车的声音,马达发念头和按喇叭的声音。我在长江边上听到什么?是大船开过长江以后的一声汽笛,一拉就是一分钟啊!设想这一分钟的感觉,你的心会被带到什么地方去?当一个人的心能被带去远方的时候,他未来的脚步就一定能走得更远。当然有时候这个走向远方的憧憬也会受挫。比如说我北大毕业以后想出国,托福考过了,美国大学也给我发了告诉书,但就是不给我钱。没钱怎么出去呢?当时我在北大当老师,一个月120元的工资,换成美元不到20元,美国最低膏火2万美元,我算了下一百年不吃不喝刚好。既没钱走中国,也没钱走世界。但恰是因为有了走向远方的盼望,我一直没有废弃,也就有了今无邪的可以走向世界的机遇。
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误区,就是老师只关注和表彰班内前十名的同学,因为能给他带来收益。为什么?学生进了北大清华,老师奖金拿得多。而后面的同学就处于被放弃状态。我觉得一个伟大的老师和伟大的学校应该是这样的,前十名的同学当然可以赞赏, 但是这些孩子之所以能到前十名,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鼓励能力和自我推进能力相称壮大,其实是不需要太多鼓励的,一个优秀的人鼓励多了他反而变坏了。大家有没有发现,在管理学中有这样一个现象,比如说我手下的某管理者特别优秀的时候,我是不太表扬他的, 反而是一直地批评他,挑他的缺点,让他知道他还不够好。如果我老表扬,他会觉得是不可缺乏的人,心生骄傲,反而把一个人给害了。所以很多好学生被老师表扬,到最后尽管他学习成绩还好,但心态已经坏了,一个人的心态坏了,一辈子就坏了。所以我觉得优秀的老师是鼓励全班最后十名学生的老师,这个全班最后十名的同学,他们不一定是笨的,只不外是没被鼓励,如果被老师给放弃了,自己也就开端放弃自己了。这些学生自我推能源相对较弱,所以一定需要老师在后面推一把,寻找他们身上的长处,激发他们对生命的热爱。有的老师说,我左看右看,落伍学生身上没有优点。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身上的优点看不出来的话,这个老师就是不合格的老师。我说,容易看啊!切实不行的话,你可以讲他今天的头发真英俊。如果穿的不是校服,只是随意搭配,哪怕他的衣服再丢脸,你都可以说你今天的衣服真难看。比如说,我跟我老婆在一起的时候,她的衣服哪怕搭配不太和谐,我都是说,真好看!为什么?生命就是给人一种信心,给人一种感觉,给人一种美妙。所以,鼓励孩子是有方法的,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是美国的一个物理学家回想自己怎么变成物理学家的故事。他物理考试第一次考了八分,就想放弃物理学习。但是这个老师不违心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他想鼓励学生把物理学下去。但是他的一般鼓励是不管用的,对于特殊的学生有特别的鼓励方法。通常满分是100分,及格分数是60分,这个老师就对这个学生说,再考一次,如果下次考试你考到了9分就算你合格。这个学生想,不就加一分吗?然后就再考一次,考出来了28分。但考了28分老师也没法表扬,当着全班同学说某某同学考了28分,大家鼓掌?这样一来就会把孩子给侮辱了。老师很聪慧,当着全班同学做了一个减法,请大家把这一次考试和上次考试相减一下,而后把剩下的分数告诉老师。上次考了95,这一次又考了95的,一减剩下了0分„„这样一减下来全班只有这个同学得了20分。老师把所有同学的残余分数往黑板上一写,只问了一个问题:请问从上次考试到这次考试,我们班的哪位同学提高最大?全班同学异口同声说是某某某。20分,相称大的上进啊!所以,一个老师的鼓励,对学生所带来的是心灵上的震动和对未来的向往,从此这个孩子就爱上了物理。大家都知道中小学孩子有一个特色,喜欢教这门课的老师他就会喜欢这门课,所以应该让学生评估老师。我后来发现学生是有断定能力的,他绝对能判定出这个老师有没有人性,这个老师会不会鼓励人,这个老师知识丰硕不丰盛,在这个老师身上能不能学到东西,相对不是说每天讲笑话的老师就能让我们得高分的。在新东方就是实行的这套体系,让学生打分。学生不喜欢的老师不能进教室,理由很简单,我不喜欢你凭什么跟着你学,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情理,老师分歧格,带出的学生当然不合格。
教育要培养孩子的读书精神。我们的中学不仅是为高考,而是为了把孩子们培养成一个知识全面、心情高兴的人。我听到的最悲惨的故事是在湖北产生的。,湖北枝江市14岁神童覃瑶因为读课外书籍被老师批驳而自杀,留下的遗书中有这么几句话:“我在学校里其实一直受着伟大的压力,老师特别一直都对我看得很紧。他说不能看课外书籍,但你们都知道,我不看书是不可能的。于是,在第三次被他看到之后,我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你们。”她死在校内一个约3米深的池塘里,留下一封遗书,留下她的老师、同学,留下以泪洗面的双亲。
我们搞教育的应该都知道,孩子读课外书籍应该是一件好事,就看我们怎么引导了。当你发现孩子在你上课时读课外书籍的时候,应该首先检核检束一下自己,你的课为什么不能吸引学生呢?学生为什么要读课外书籍呢?分析出了原因,用适当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这个老师估量不是一个特殊及格的老师,一定是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无比刺耳的话骂一顿,让孩子脸面上过不去。这个老师当然自己也受伤了,自己这么辛劳教书,学生还读课外书籍,肯定气不打一处来。但是一个老师的几句话,活活的把一个孩子给整死了,这就是中国老师的本事。如果我看到一个孩子在读课外书籍,我上课时不会去说这个孩子,但我下课后肯定会把孩子找到办公室。我能做的事情是什么?我先买多少本世界名着放在桌子上,孩子来了以后我就先送她一本世界名着,比如《悄悄的顿河》、《战斗与和平》、《红与黑》等等,并说老师也喜欢读世界名着,但是咱们能不能磋商一下,如果你在上课的时候读课外书籍,我不管你的话,那别的学生也可以读课外书籍,如果全班同学都读课外书籍的话,那么老师就没法教课,老师一点点自己的尊严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能请你上课的时候还是听我讲课,下课以后你怎么读课外书籍都行。如果你还想读世界名着,你可以到老师这来借,或者让老师来给你推荐也可以。如果这样,你想这个学生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一辈子会尊敬你。她上课的时候肯定不会再读课外书籍,老师讲的任何一句话都会听,说不好最后还培养了一个文学家或者作家。一件简略的事情用不同的方法处置会有不同的结果。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老师除了自己的学科以外,自己都不读书,看到别人读书还恨别人,更不鼓励学生去读各种各样的课外书籍。但是高中三年,除了学科成绩以外,孩子是肯定要读一些课外书籍的,不必定一礼拜读一本,但是一个月读一本世界名着对学习会有损害么?没有伤害的,对错误?
我女儿现在是初三,在国外上学,她上的语文课是没有教科书的。一学期四本世界名着,一直要读到高中毕业,一学期四本,一年八本,她当初正在背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背完了就是上课探讨,老师剖析,就这样的教课方式。四年下来,读四十本左右的世界名着,每本名着都是老师领导着学生学习。中国不这样的系统,假如我们勉励孩子略微读一点儿这样的世界名着,会对孩子的心情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不爱读书的人,请问他最后能胜利么?爱因斯坦是巨大的迷信家,但不要忘了爱因斯坦把世界上所有的名着都读完了,而且爱因斯坦还是世界上知名的小提琴家之一。教育永远不是单项好就行的,而是综合性的。我们为什么不激励孩子们读书呢?现在走进一些藏书楼,放世界名着处所都有灰尘的,没有灰尘的都是那种教辅、教科书的地方。这是教育的倾向,然而我们校长是有才能改正的,这是我们要做的事件。
教育就是给孩子有尊严的学生生活。我在国民大会堂听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讲演时,我听到了一句话并且立刻就记住了: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尊严地活着。这个是不容易做到的,因为我方才说过中国是上层人决定下层人运气的社会,想要一个有尊严的社会,是必须让每一个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中国社会中,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是我们至少在学校里可以做到这一点。在学校里,让每一个学生、老师有尊严地活着,是可以做到的,因为学校关起门来就是一个同等的地方。校长自然要管理老师和学生,但是校长更多的是用爱心来管理,一起独特成长。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取舍,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重每一个老师的人格,用人道的方法来进行交流。我最怕的是老师和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时候申斥、怒骂、责备、侮辱。很多老师凌辱了学生自己都是不知道的。同样一件事情用不同的做法(如课外书的例子),不同的方法处理,其结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家长不会说话,老师不会说话,学生随着一起不会说话,一说话就伤人,一说话就不尊重人格,请问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怎么让每个人都有尊严地活着?所以,这也是我们讨论的教育质量的问题。我觉得教育质量的问题不是成绩的问题。我们在座的每一位校长和老师对如何提高成绩的问题都是顶级专家。
咱们做老师的,要培育孩子的心境,培养孩子充斥诗意、酷爱性命的精力,培养孩子不论碰到什么艰巨挫折都对将来有信念的勇气,造就孩子热爱读书的学习习惯,让孩子觉得成长在这个社会里是有尊严地活着的,这就是教导最主要的内容。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的学说。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及其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规律的学说。2.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3.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优秀成果,尤其批判的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它即否定了旧事物的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2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2.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是又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共客观必然性,主要是指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性,从根本上规定了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
3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34.群众观点就是人民群众至上的观点。它的具体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的自己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下形成的。(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35.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生的,但是,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48.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使得它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第三,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国外利润;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4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50.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从事国际经济协调、维护国际经济秩序的国际性协调组织主要有三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4.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中间经过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结束。
5.空想社会主义:法国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6.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7.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事实就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9.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社会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
10.学习理论,武装头脑;坚持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怎样学习马克思精神)
11.哲学的重大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的问题。12.意识从其本质来看物质世界的主观印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3.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14.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5.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16.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不仅揭示了自然界和社会的物质统一性,而且阐明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根本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17.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其中物质生产实践是根本基础。
18.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它们的和谐统一。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19.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特点: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20.联系和发展是辩证唯物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的,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胜利。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激烈而深刻,因此,掌握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能面临的重大课题。
2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制在量上的扩张。24.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接受实践检验的。
25.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26.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27.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进行处理,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8.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事实就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9.社会意识有其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
30.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31.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32.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与多样性,根源于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相统一的过程。社会形态更替的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36.商品的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37.商品的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的。货币是在长期交换过程中形成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具有五中基本的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8.劳动力的价值,是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1)维持劳动者本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39.一旦货币购买的劳动力带来剩余价值,货币就成了资本(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40.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生产资料的价值通过人的具体劳动被转移到新产品中,其转移的价值量不会大于它原有的价值量。
41.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2.在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条件下,单个资本家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主观动机是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但其客观后果则是整个社会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导致生活资料的价值下降和补偿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整个资本家阶级普遍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43.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44.(单双选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种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45.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是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46.由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是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的,是保护私有制的政治手段。
47.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形成的,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
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西方八国集首脑会议。
5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1)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2)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利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原因。(3)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4)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作用。
52.资本主义变化的实质:(1)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变化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53.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上,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问世。
54.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内容。
55.275页第二题答案:共产主义不仅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而且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发展,是一个社会形态发展和交替的过程。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客观必然的历史过程。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一个合规律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合目的的过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共产主义的实现是一个充满曲折的过程,它包含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相应的目标,这些阶段性的目标彼此联接,通向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要踏实的一步一个脚印。
56.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
第三篇:教育学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近年来,益阳桃江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牢固确立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坚持“大改善、大提高、大稳定、大提升”的基本思路,千方百计的促进城乡各类学校共同发展,使整体教育水平不断提升,为“推动科学跨越、建设生态桃江”奠定了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基础。
一、加大财政主导投入,争取社会资金援助,促进办学条件“大改善”
教育经费不足是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桃江县坚持按照“三个增长”的要求,以政府财政资金投入为主、社会资金援助为辅,逐步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县财政对教育的拨款逐年增加,比率逐年提高。2009年,全县教育经费支出达到29898万元,占同期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45.75%,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其中,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经费支出25675万元,占全县教育经费支出85.87%,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县教师工资不仅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还从2009年开始全面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二是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援助。2008年,该县通过牵线搭桥,积极呼吁在外乡友、成功人士关心桃江教育、关爱桃江学子,相继成立了桃江县教师奖励基金和育才、开吉、明鸿等助学基金,两年来共争取捐赠受援投入到教育的资金达500多万元。教育经费的大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办学条件的改善,近两年全县投入资金3800多万元,建设农村合格学校9所、改造农村寄宿制学校30所、新建及改扩建校舍面积8.2万平方米、整改不合格栏杆3.6万米、改造危房面积3.5万平方米。
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注重教师能力培养,促进教师素质“大提高”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队伍的水平特别是农村教师队伍水平直接影响到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桃江县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人才兴教、人才强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质量的根本来抓,着力建设一支“结构优、业务精、师风好”的教师队伍。一是公开考录年轻教师,优化教师队伍结构。针对全县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优、分布不均衡等问题,从2005年开始每年都公开考录一批大学毕业生充实教师队伍。到2009年,共考录了近400名大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边远乡镇学校任教,为桃江教育事业均衡发展增添了新的血液。随着年轻教师的大力引进,全县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了优化。2009年全县教师平均年龄为39.3岁,其中小学教师为40.6岁,与2005年相比分别降低3岁、3.5岁。二是深入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树立“为人师表”的良好形象。“传道”是身为教师的首要职责。“先正其身,后正其人”。教师素质和形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身心素质的成长。桃江县近年来在教师队伍中大力开展“正师风、立师德、铸师魂”活动,组织学生、学校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师德标兵评选,提高教师职业荣誉感。制定了“桃江县中小学教师从教行为十不准”,并纳入了个人年终绩效考核。从2005年开始,全县教师队伍没有出现一例违法违纪和有损教师“为人师表”形象的行为,全县师德师风得到了明显改观。三是全面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注重加强农村教师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举办班主任任前培训班、骨干教师培训班、信息技术和普通话培训班,开设远程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现代化教学手段。近两年共组织6400多人次参加了培训,全县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开展“送培下乡、送教下乡”活动,县城、中心城镇的名牌中小学与农村薄弱学校携手,通过名师送教活动、“一对一”帮扶活动,帮助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缩小城乡教师教学水平差距。2009年,全县开展名师送教活动18次,有24所师资雄厚的中小学与农村偏远地区中小学结成帮扶对象。引进的400多名大学毕业生中涌现出了40多名教学能手、教学标兵。转变支教模式,变“县内支教”为“乡内支教”,充分调动乡镇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支教工作真正成为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手段。近两年来,全县共有4人获“省优秀教师(校长)”称号、3人获省“特级教师”称号、64人获市级荣誉称号、40人获“桃江名师”称号,其中农村教师24人。
三、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促进教师队伍“大稳定”
保持农村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年轻教师群体的相对稳定,让他们能安心农村工作,倾心农村教育,关心农村学子,对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桃江县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着手,在绩效工资、评先评优、晋职晋级上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激发了农村教师队伍的活力,稳定了农村教师群体。一是提高农村教师补贴标准。实施农村绩效工资差异性补贴,按照地域远近,合理调剂绩效工资,把全县农村教师绩效工资分为7档,县城教师与农村偏远山区教师在收入差距上每月最高可相差300元,最低为40元。二是加大评先评优晋级倾斜力度。对工作在农村一线的教师,高看一等,厚爱一筹,在评先评优和晋级指标分配上,农村教师每年的名额数量都超过城镇教师。农村教师职称晋级不受名额限制,只要达到晋级条件均可获得晋升。2009年,有80人次农村教师评先评优、有353人次农村教师晋级,与城镇教师相比分别超出68人次、269人次。
四、统筹教育整体发展,突出教育发展重点,促进教育质量“大提升”
统筹教育整体发展是教育事业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一个县教育事业兴衰的重要标准。对桃江来说,统筹教育整体发展就是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特色教育的有机融合,让桃江的莘莘学子都能够找到一条适合成长、成才的光明途径。一是巩固发展基础教育。着力巩固发展九年制义务教育,通过积极实施“双线五步劝学法”、组织开展“万名教师劝学”活动、健全完善保额控流机制等有效措施,进一步巩固提升了“普九”义务教育成果。全县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到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达到92.3%;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辍学率控制在1.2%以内。普高教育注重由规模发展转为内涵发展,近两年高考全县本
一、本二上线创历史新高,达到3443人,高考成绩在益阳市领先。二是积极壮大职业教育。坚持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作为提高就业本领的重要途径。县教育、劳动等部门充分利用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奖励扶持政策,进一步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增强就业培训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大力发展“订单式”培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着力打造以县职业中专为重点的职教品牌。2009年,桃江县职业中专学校与湖南省女子职业大学成功“联姻”,正式挂牌成立了“湖南女子职业大学桃江教学基地”。三是着力打造特色教育。桃江教育特色鲜明,空军招飞、艺术教育、竞技体育等特色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充分发挥桃江的优势和特色,着力打造了“一校一特”的特色教育品牌。桃江一中和桃江四中被确定为国家空军飞行员早期培训基地,2009年全县共有18名考生被录入空军飞行学院;桃江一中和桃江七中建立了艺术教育基地,着力培养音乐、绘画、表演等艺术人才;桃江中学生定向体育运动在全国领先,近两年先后成功举办了“魅力桃江、定向世界”全国定向越野精英赛和“湖南省定向越野媒体精英赛”,着力打造了桃江定向越野活动品牌。
城乡教育发展三大不均衡 影响社会自我调节机制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第四次全体会议,15位委员作大会发言。张平委员代表民盟中央发言,发言的题目是《统筹城乡教育 推进教育公平》。
张平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最基础的公平。我国长期二元体制所造成的种种差异中,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导致的不公平,是对我国发展影响最大最深的不公平。主要表现在:一是城乡教育机会不平等。农村升学率(包括升学报考率)远低于城市。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研究表明:随学历增加,城乡差距逐渐拉大,我国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升入高一级学校所占的比例分别是高中6%和21%,中专0.8%和13.2%,大专0.2%和11.1%,本科0.02%和5.63%,研究生0.001%和0.323%。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近几年重点院校“自主招生”、“高校联考”等新的招生办法,几乎与农村学生无缘。北京一些重点大学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比例几乎为零。
二是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师资配置结构失调,且难以及时合理调剂,导致城乡师资在数量、质量和稳定性上差距极大。农村教育缺资金、缺设备、缺教师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仍比较严重。城镇超编和农村缺编并存,农村师资知识老化和数量短缺并存,农村教师缺编和有编空缺并存,大量低工资聘请临时代课教师和在编不在岗并存,农村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和短缺并存。农村教师在数量和结构上的双重短缺,致使农村教师学历达标率远低于城市,且很多是在职进修学历;大量农村教师无法胜任素质教育,特别是新教改的要求。
三是城乡教育管理和投入上的不平等。长期以来,城乡教育在地位、目标和体制保障方面存在着事实上的双重标准。各类实验、示范、重点学校几乎全部集中在城市。小学和初中的两极分化日趋严重,加上择校热,往往置普通家庭的优秀儿童于门外。一些家境较好的子女优先占据政府多年投资形成的优质资源。这种马太效应像一块块巨型磁铁,吸附着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大批尖子学生,同时也大口吸食着社会资金和公众积蓄。一些农民几近倾家荡产为孩子缴纳“择校费”,更多农民只能望“洋”兴叹。张平指出,收入不公平影响人的一时,教育不公平影响人的一生。社会稳定离不开不同群体的融合与流动,教育便是弱势群体提升自身地位的方向和渠道。如因教育不公而致此路不通,让底层的孩子永远在底层,让农民的孩子时代为农民,阶层之间的差异无法调和,社会将失去自我调节机制而失去平衡,甚至陷入混乱和崩溃。(人民网-时政频道)1.人、财、物分配不均是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教育经费少,教育基础设施太差,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很大。如果将经费平摊,每个学校只能分到很少的钱,加上有些地方领导搞政绩工程,抓眼前效益,所以只保重点学校,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要政策给政策;而一般学校则任其发展,教师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好教师留不住,有水平的人才又引不进来。
2.一些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虽然有着各种办学优势,但他们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反而通过挖其他学校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的办法,“削弱助强”,差距越拉越大,造成教育发展更加不均衡。
3.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很难在短期内得到解决,结构失衡、素质不高等问题,制约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农村教育的质量,不能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
4.教师资源配置不均衡,学科不配套。城乡分布不均衡,城市超编,而农村部分地区师资紧缺,农村代课教师数量仍偏多;学科教师不配套,农村中小学外语、信息技术、音乐、体育、美术教师普遍短缺,很多农村学校只能开设文字科目课程,根本谈不上学生的全面发展,严重影响了农村素质教育的推进和发展。
5.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缓慢,年轻教师补充困难。农村教师学历水平普遍偏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受经费和时间以及年龄等因素限制,进修提高难;年龄结构上,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由于工资低,条件艰苦,大专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任教,造成农村学校教师“老”(年龄偏大)“弱”(教学水平偏低)“病”(教师都有职业病)“残”(代课教师缺乏专业知识)现象严重。——教育论坛
我国初等教育资源配置的缺陷
目前我国在义务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广大农村与不发达地区的教育经费严重短缺;各个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极不平衡;偏远地区的教育状况更为糟糕,适龄儿童就学后的巩固率较低,学生中途退学现象严重,教师队伍的状况也不理想,存在着大量的民办、以工代干、代课教师。这些教师往往要忙于农活,“田里土里一把抓”,最后往往荒废了那些渴求知识的孩子。近年来,国家对于这些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提高教师的工资与福利,增投用于贫困地区的“普九”专项经费等,使各地初等教育投资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我国目前尚处于经济和政治体制重大转换时期,需要提供财政支持和补偿的利益群体很多,国家财政不可能对教育给予过多的倾斜力度。因而投资总量不足的现状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投资短缺带来的并发问题也将长期存在。
正是由于我国目前基础教育投资总量的短缺,造成了种种配置过程中对各个地区、各个利益群体分配不合理、不公平的现象,造成了往往需要义务教育的地方而实际中却“不义务”的境地,也是导致贫困地区大量适龄儿童留学务农的动因。有鉴于此,我们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应更多地考虑教育的公平性,要特别把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凸显出来。当然,我们在强调教育投资的公平性的同时,不能以完全牺牲投资效益为代价。既要注重教育投资的近期利益,又要注重教育投资的长远利益;既要强化教育的社会利益与整体利益,又不能忽视受教育者个人的切身利益的满足。
那么,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我们又应如何操作呢?一方面在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要进一步提倡和引导社会渠道的投资,增大教育投资的供给量;另一方面应该对现有的可利用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提高现有教育资源的使用率。
此外,为了使贫困地区教育摆脱困境,各省市、自治区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最低生均经费标准。当然,在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无法达到该标准时,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从财政上予以补足。保证公平性是政府的职责。政府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学校的办学水平;另一方面应该在资金分配上力求缩小已有的种种差别,至少不应加剧原已存在的不平等。我们应努力提高政府对各个地方基础教育的投资、资助和协助标准,尽可能实现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加快我国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程度,更大程度上地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摘自《现代教育科学》
第四篇:教育学
正确教育理念的缺失
——走进影片《小孩不笨》
看完了影片《小孩不笨》后,百感交集。影片中很多镜头都是很滑稽搞笑的,但更多的是反映了教育这一链条中存在的问题。教育这一个过程主要有三大角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现在我就这影片从这三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首先说到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的教育。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以及孩子的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实影片里的一切就是现实中部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的缩影。在影片开始的时候便出现了好几个问题,例如:孩子长大了,怎么教?我们真的会教孩子吗?是不是有教不好的孩子?勤劳和努力就不笨吗?这些问题看似很简单,很容易回答,在行动上却很难与说法一致。对于处在叛逆期的孩子,家长又是以怎样的方式教导呢?
影片中的“Tom”说到“这个家表面上什么都有,其实它什么都没有”,这句话多么深刻地揭露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个问题根本点在于:
一、父母与孩子之间缺少沟通。影片里的话说得好“大人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而我们通常都是假装在听,然后一边进一边出,我们到底有没有听进去,他们不管;
二、父母只看重成绩,给予孩子太多的压力。如影片中的Jeery,他的学习成绩很好,“妈妈”就不再允许他去参加班级上的活动;
三、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不对。孩子们做得对,挨骂,做错,更加挨骂,即使做得好也不会没得到半句的赞赏。影片中的Tom是写博客的高手,得了大奖,“妈妈”不但没有赞扬,还骂了Tom。影片里中的Jerry说了“说什么都会被骂,慢慢变成哑巴。”
四、父母忙于工作,忽略了孩子。在影片中,Jerry送给他的爸爸的生日礼物竟然是爸爸在黑夜中的身影,因为看到“爸爸”的时候总是在晚上。有一天,问题都陆续出现了。Jeery偷钱,Tom因为涉及抢劫被勒索而去偷弟弟的钱。其实Jeery偷钱是为了买“爸爸”一个小时的时间看他的演出。与“Tom和Jeery”物质丰富相对的,生活上贫苦的“成才”也有其不幸,从小就被他父亲打,试问,在一个充满暴力的环境下成长能不受影响吗?答案很显然了。但实际上,哪有父亲不爱儿子的?因为“成才”被学校开除了,他为了求别的学校接收“成才”,连ABC都写不好的成才的父亲写了163封英文信给新加坡大大小小的中学,只是为了求其它学校愿意给成才上学的机会。
再次说到学校的教育,也就是老师们的教育。影片中的学校将学生们分成两类班次,一类是快捷班,剩下的是普通工艺班。显而易见,快捷班的肯定是被看好的,有前途的;而工艺班的是无可救药的了。学校是一个教育基地,其主体就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其实工艺班的不是笨小孩,而是老师们认为他们是笨的,放弃了他们。在家里没得到父母的爱,在学校也挨老师骂为“烂苹果”。校长一味地重申“According to the law”,冠冕堂皇地在礼堂公开鞭打学生,在媒体前公然说校长有鞭打学生的权利。被鞭打的学生在皮肉上受到的痛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学生的人格受到了摧残。学校是借着“校规”这个幌子对学生采取极端的惩罚手段。影片中教华文的老师大骂学生是“烂苹果”。“如果我们是烂苹果,你是我们的老师,是谁让我们烂的?”学生的回答不得不让作为老师的深思。其实华文老师是爱学生的,他自己出钱给学生买字典,希望学生能把华文学好;华文老师还经常帮学生们补课。可为什么在老师付出爱的实际行动时还是没得到学生们的肯定呢?是因为老师从来没肯定过学生们,成绩进步了没被表扬,成绩不好就会被骂。表扬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是鼓励学生不断向前的一种方式,很多时候,老师不要吝啬表扬学生。老师的教育目的是对的,影片中的华文老师一再强调对学生这个个体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只是在对待采取教育方法上并不能对应学生的特点。
我们再来看看影片中从一个小角度反映的社会教育问题。影片中的“成才”和Tom因为凑不够钱给勒索的两个冒牌警察,想到了去抢老奶奶的项链,当他们拿着抢到的项链奔跑时他们迷途知返了,以为回头把项链还给老奶奶就没事了。岂料引起老奶奶身边的群众的一致质疑“还了就不叫打劫吗?抢了就是抢了,把他们抓起来,交给警察”。我们都知道,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如果群众们能够宽容一点,宽容两个已经知错的孩子,就不会引起慌乱,就不会在慌乱中有一人死去。血的教训是如此深刻,可这悲剧是可以避免的。
我们都知道,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个体的发展,学生的主动发展,有个性化。”孩子们承受着太多大人施加的压力,在学校里要好好学习,成绩就是一切,回到家里还是成绩。在成人看来成绩好才是王道。如此一来,很多的孩子并不能在学习中体验到乐趣,只认为学习是对他们的一种束缚,所以会使孩子们产生厌恶学习。作为学生,厌恶学习意味着恶性循环要诞生了:因为学习成绩不好,老师看不起,父母不喜欢,所以厌学;因为厌学,所以学习成绩不好,因为成绩不好,老师更加看不起,父母变本加厉地指责,所以厌学……
让我们欣慰的是,在影片的后来,家长们醒悟了,懂得了孩子们需要什么—沟通和关爱。老师也醒悟了,懂得学生需要什么—肯定和鼓励。影片中说得好“资源,放错地方就是垃圾;垃圾,放对地方就是资源”,这很好地说明了学生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老师更多地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用正确的方式去挖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以上仅代表我个人观点,如有不当之处望老师赐教。
第五篇:教育学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和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教育学专业正在逐渐成为一门热门专业。但在人们传统的思维中,教育学原理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去学校做老师,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学专业毕业的学生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教书行业。
就业方向:
主要从事基础教育、综合文科师资、高等教育人文教育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的办公、文秘、专业技术与管理等
1、普通高校
这是教育学原理、教育史、高等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教育哲学等理论性比较强的专业的主要的去向,但现在硕士生进高校越来越难,基本上都要求博士学历,所以想考这些方向的研究生想去高校就要做好读博士的准备了。
2、中小学校
现在全国中小学校的新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具有较强教育理论素养的人才特别缺乏,而且随着中小学教师待遇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比较稳定,越来越多教育类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开始进入中小学校,今年还出现了南京某中学几百个硕士竞争两个岗位的现象。
3、出版社、报社
出版社、报社尤其是和教育相关的出版社和报社也是教育类专业毕业生的一个主要去处,主要从事教育类图书的策划和编辑工作。
4、政府单位
还有一些毕业生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了教育行政单位,但要求教育类专业的公务员招考很少,想当公务员的同学可以努力一把,但要做好心理准备,因为竞争的激烈程度会超乎你的想象。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是教育学科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各级学校课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信息化时代下的课程与教学理念和方法问题、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国际课程教学理论及流派的系统梳理和介绍等内容的研究。该学科重点培养高层次的服务于教育科研机构、教育行政部门、高等院校和中小学课程与教学实践、课程与教学研究与管理、以及课程与教学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的专门人才。本专业包含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理论与实践,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课程与教学社会学、课程与教学管理、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与变革等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