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水市卫生局《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医疗防疫志》资料长编
天水市卫生局
《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灾区医疗防疫志》资料长编
第一章 决策部署与应急指挥 第一节、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一、应急措施与现场指挥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波及天水市,地震导致人员伤亡,山体滑坡、房屋倒塌、交通受阻、通讯中断、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特大自然灾害。天水市卫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紧急动员、全力以赴、团结一致、忠于职守、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感人赞歌。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强震刚结束,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刘新成和其他领导,立即赶到住院部、门诊部安抚受到惊吓的病人,查看病房受损情况。随后刘新成院长要求,全院职工立即进入工作状态,住院部医护人员动员病人回到病房,加强危重病人的抢救和监护;门诊部工作人员停止平诊病人诊疗,全部投入急诊受伤人员的抢救工作。
14:40分,120急救中心接到求救电话,“平南中学围墙在地震中倒塌,有数十名学生被压伤,需要紧急救援„„”接到求救电话后,医院立即派出3辆救护车和6名
对在地震时坚守岗位表现突出、积极抢救病人的部分人员给予表扬和奖励。
5月13日凌晨4:20分,院长蒲朝晖接到省卫生厅紧急通知,预留病床50张,组织医疗队。13日凌晨8时,医院再次召开中层干部紧急会议,传达省厅通知精神,成立了由院长蒲朝晖任组长,副院长曹明祥、杨国栋、雷鹏举任副组长的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急救抗灾领导小组;并在原预备役旅炮团卫生队人员的基础上,增加胸外、神经外科、骨科、普外、心内科、120急救站相关人员,由医务科科长王亚平兼任预备役卫生队队长,组建了23人组成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天水预备役旅高豫蜀政委大力支持该院抗震救灾的请战,指示预备役旅炮团团长王新生亲自安排此项任务,政委夏立军亲临医院和基地,为队员做了战前思想动员和军事训练。并为队员提供了军用床单、被套、雨衣、行军背囊、服装、帐篷,还提供了中断电信信号1000公里内通话的电台通讯车一辆。自5月13日起,抗震救灾医疗队人员到位、技术到位、设备到位、装备到位,整装待发,随时准备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同时,为加强对抗震救灾工作的领导和随时应对余震期间的突发事件,医院实行由院、科两级领导组成的24小时抗震救灾值班制,由院长任总值班,副院长带领相关科室人员三人一组进行轮流值班,各临床科室由科主任、副主任、护士长坚持24小时值班。
灾情发生后,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领导迅速行动,分头到住院部各病区,组织医护人员将大部分住院患者转移到住院部中心花园,将少数无法转移的重病患者移至住院部框架结构的病室,同时把门诊病人疏散到门诊楼前空旷地带。随后,院领导对各科室房屋认真查看,发现放射科墙壁和地面裂缝进一步加大,康复病区后墙面裂缝,住院楼、门诊楼、医技楼和招待所等房屋墻体均有不同程度裂缝,所幸无人员伤亡。
在将患者转移到安全地带后,医院将受灾情况报告给天水市卫生局。2008年5月13日医院成立了院长任组长、其他院领导为副组长、各科室主任为成员的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和医疗救护、后勤保障、安全保卫、信息宣传四个小组。随后,医院启动了《破坏性地震医疗救护应急预案》,组建了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伍,储备了急救药品、设备和消毒灭菌物资,对全院职工和在院患者家属进行防震和急救知识宣传
灾与突发传染病医疗救治工作实施方案》。由医院主要领导全面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由全院中层管理人员和骨干医师组成了抢救小组、救灾防疫预备队、总务安全巡查队,形成了上下贯通,反映灵敏的抗震救治体系。医疗队整装待发,随时准备赴灾区开展灾后治病防疫工作。
地震发生后,天水市妇幼保健召开院行政会议,就抗震救灾工作做了专题安排,成立医院救治、疏导安抚、物资筹备、监督管理等工作小组,决定实行院领导、科主任24小时值班制、全院干部职工取消休假和节假(含周日)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地震发生,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天水市卫生学校校长邢辉生、党委副书记严翼、副校长陈天泉、副校长杨国宏、副校长王奎、纪委书记甄福定及时赶到学校,学校迅速进入应急状态,立即启动了安全应急预案,校领导亲临现场指挥,迅速、及时、有序地疏散学生,把学生全部集中到操场和排球场等较空旷处,12日晚担心余震造成宿舍楼垮塌,以免给数千名学生生命财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他们亲自带领班主任和千余学生露宿学生操场,巡视在学生们中间,没有造成任何人员伤亡。
5月12日晚上和13日清晨分别召开了科以上干部会议和校全体教职工大会,对进一步做好震后安全稳定工作再次部署和安排,校长邢辉生通报了灾情,传达了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以保证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已任,服从市委、市政府的统一指挥,服从党组织的命令和安排,坚守工作岗位,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周末一律不休假,积极做好防灾、救援工作。根据学校情况,学生放假一周。成立了由邢辉生同志任指挥长的抗震救灾指挥部及办公室,负责全校的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汶川地震发生后,市疾控中心的领导敏锐意识到了自身的职责,当天全市疾控工作会议正在甘谷召开,大会主席团果断决定暂停会议,号召全市疾控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全面投身到这场人与自然抗争的战斗中去,并连夜赶回单位,根据职工工作性质的不同,立即成立了灾后应急、消毒、宣教、物资保障转运等四个工作队,同一时间,中心领导密切关注灾情发展,迅速启动突发卫生公共事件应急预案,通知相关科室做好震后防疫救援的人员、物资、技术和车辆准备,加强了夜间值班、双休日值班,设立
面开展,群众灾后卫生防病意识明显提高,有力地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5.12抗震救灾医疗救治队:5月12日市一院为加强伤员的全力抢救治疗,确保医院医疗安全,从医院业务科室主任和医护人员中抽调51名骨干。组建了医疗救护队,医疗救护队分为住院部抢救和门急诊抢救两个小组。副院长问肃生、马致祥分别任组长。保证了地震期间伤员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护队:5月13日按照省卫生厅要求,市第二人民医院在原预备役旅炮团卫生队人员的基础上,增加普外、骨科及120急救站人员共同组建的医疗救援力量,天水预备大力支持,为队员提供军用床单、被套、雨衣、行军背囊及帐篷,还提供了电信信号1000公里内保证通话车一辆,自5月13日起,他们就奔赴麦积区受灾乡镇,抢救伤员,救治病人,并随时准备奔赴抗震救灾第一线。
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抗震救灾医疗救治队:2008年5月13日上午,医院组建了由院党委书记、院长李姝为队长,白云峰、崇复生、李淑梅、武丽、曹欲静、薛育翠为队员的抗震救灾医疗队,李姝又主动向市卫生局请战,积极申请分配任务参加紧急医疗救治。与此同时,紧急筹措急救药品、器械、材料,安排急救车辆等,做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积极排查院内安全隐患。
天水市赴陇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天水市卫生局于5月13日,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迅速抽调市第一人民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及四0七医院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等专业技术过硬的医疗专家和护理人员9人组成第一批赴陇南灾区救灾医疗队。5月14日医疗队携带近60个不同规格品种,价值40000余元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材,乘直升飞机赴陇南市武都区和文县实施救援,医疗队一下飞机就到武都区中医院搭建的简易帐篷内救治骨折、外伤及头部损伤等危害伤员,5月16日又被紧急调往文县灾区,临时组建救护队,往返于文县人民医院与碧口镇运送救治重伤员。5月17日到周边乡村进行搜救,晚上对运送到文县人民医院的病人进行紧急救治。5月19日返回武都区对武都区周边乡村送医送药,与5月20日圆满完成第一阶段救护任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卫生应急、卫生消毒、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病媒生物控制等进行了全面指导,向群众宣传了卫生防病及灾后自救知识,特别强调村民饮用水一定要严消毒,重点做好手足口病等呼吸道传染病及肠道传染病,严防灾后相关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为进一步做灾后卫生防疫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天水市抗震救灾医疗防疫工作队:5月15日天水市卫生局组建的由市属7家医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等方面专家组成的医疗防疫队伍,分为7个分队深入五县两区指导县区灾后传染病防控、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环境消毒等工作,通过业务指导使各县区灾后卫生防疫工作顺利开展。
天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赴陇南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队:天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5月13日组建的由6人组成的支援陇南灾区卫生防疫队伍。这支队伍自5月下旬至6月5日深入陇南市康县铜钱乡、豆坪乡及巩集乡等6个重灾乡镇,开展卫生防疫工作,累计调拔2批次4500人份甲型肝炎疫苗和冷链器材,总价值405000元,及时开展疫苗接种和计划免疫情况调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天水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赴陇南灾区卫生防疫工作队:天水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5月14日在省卫生厅组织下,抽调3名业务骨干和1台快速监测车组建的卫生防疫队伍,前往陇南市成县参加抗震救灾卫生防疫工作。3名卫生监督员在余震不断的灾区,克服重重困难,深入成县宋平、金旗、小川及红川等11个乡镇,101个行政村,进行现场监督与监测,为灾区进一步做好卫生防疫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和保障。
天水市抗震救灾卫生消毒防疫队:5月22日天水市卫生局抽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疫人员和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卫生监督人员共120人组成的卫生防疫力量,他们在当日市卫生局启动“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环境消毒”活动后,立即分赴搭建帐篷多、人口密集的秦州区东至十里铺,西至红山厂,北至泰山路,南到南郭寺和麦积区滨河路、桥南体育场等进行全面消毒,消灭蚊蝇,维护环境卫生。卫生监督员加大了对周边环境、食品卫生和饮用水的监督管理力度,并深入到户对群众的卫生生活进行帮助指导,此项活动直至全市帐篷全部拆除为此,由于消毒、维护环境措施有力食品安全卫生
8、《天水市卫生局关于解决精神病人安置账篷的请示》天市卫发[2008]58号 2008年5月27日
9、《天水市卫生局关于上报天水市地震灾后防疫工作方案》天市卫发[2008]59号 2008年5月28日
10、《天水市卫生局关于上报全市卫生系统地震受损情况统计报表的紧急通知》天市卫发[2008]60号 2008年5月28日
11、《天水市卫生局关于新建第三人民医院地震损坏医疗建筑物的请示》天市卫发[2008]61号 2008年5月28日
12、《天水市卫生局关于成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天市卫发[2008]65号 2008年5月29日
13、《天水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抗震救灾工作的紧急通知》天市卫发[2008]66号 2008年5月30日
14、《天水市卫生局关于成立天水市卫生系统地震灾后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天市卫发[2008]78号 2008年6月7日
15、《天水市卫生局关于压缩一般公用经费支出的通知》天市卫发[2008]79号 2008年6月19日
16、《天水市卫生局关于做好救灾药品分配使用工作的通知》天市卫发[2008]85号 2008年5月30日
17、《天水市卫生局关于天水市抗震救灾药品医疗器械贮运情况的报告》天市卫党发[2008]86号 2008年6月27日
18、《天水市卫生局党委关于抗震救灾工作中发展党员情况的报告》天市卫党发[2008]8号 2008年6月4日
19、《天水市卫生局党委关于推荐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通知》天市卫党发[2008]12号 2008年6月25日
20、《天水市卫生局党委关于表彰先时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决定》天市卫党发
至最低。
5月12日15时天水市卫生局紧急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对可能发生地情况和震后医疗救治工作作出了详细安排,及时成立了由局长史俊清任组长的应急指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组和传染病防治组,在通信设备不能保障的情况下,局领导全体成员临危不乱,稳坐办公室统一指挥。并同时下发紧急通知,要求各县区卫生局及市直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及相关科室负责人24小时座机值班,认真做好医疗救治、传染病控制、消毒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
5月12日15时30分市卫生局主要领导带领有关人员,分别赶赴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看望因地震受伤的病人,了解医疗救治情况,并先后在接治病人的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天坛医院两次召开现场会,要求不惜一切代价,全力以赴抢救受伤人员,并对因灾死亡人员的亲属进行安抚。
5月13日市卫生局按照省卫生厅甘卫明电(2008)18号文件关于组建5.12地震医疗卫生救援队伍的紧急通知要求,组建了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史俊清任队长,市卫生局副局长张春英、李西林,市一院院长刘新成,市疾控中心主任刘宝录,市卫生监督所所长陈克孝任副队长,由市一院、市二院、市中医院、四0七医院专家及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为成员的天水市5.12地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队和救援医疗队各1支整装待命,随时准备进行医疗卫生救援。
为了保证全市抗震救灾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和血液制品,保质保量保证抗震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于5月14日成立了由市卫生局局长史俊清任组长,市财政局副局长胡敬东、市卫生局副局长马浩江、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刘和平及市物价局副局长马建斌任副组长的市抗震救灾政府采购药品领导小组。其工作职责是:负责全市抗震救灾所需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消毒用品及血液制品的采购、保管、供应、调拨、发放工作,保障抗震救灾中医疗和防疫工作的需求。
5月14日市卫生局再次召开局务会研究抗震救灾工作。经研究决定,成立,以局党委书记、局长史俊清任组长的天水市卫生局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下设医疗救治
工作;指导各县区开展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指导各县区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主的夏季爱国卫生运动。
为做好陇南市大批伤病员分流我市救治的应急工作,5月15日,市卫生局积极动员市属19家医疗机构做好救治陇南伤员的病床储备工作,共储备一、二批病床220张,确保陇南市受伤人员得到及时救治。
继5月14日我市向陇南武都区派出第一支医疗队后,5月15日,市卫生局又从市属各医院抽调骨科、普外科医护人员18人,组成2支预备医疗队,随时待命,准备赶赴陇南灾区,全力抢救受伤人员。
针对我省陇南受灾严重,灾区食品、饮用水易受污染,易发生食物中毒和肠道传染病,灾区卫生安全监督保障需求紧急增加等状况,天水市卫生局组建了三支卫生防疫队共17人,队伍由天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天水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人员组成,所有人员已全部准备完毕,随时准备赴陇南开展工作。
5月20日,肩负着市委、市政府赋予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全市7727名医务工作者的光荣嘱托,肩负着全 市352万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经历了七天七夜的生死搏斗,天水赴陇南医疗救援队终载誉归来。
5月20日下午,在天水市卫生局举行了天水市赴陇南医疗救援队载誉归来欢迎仪式。出席仪式的市上领导有:市人大副主任申积来、市政府副市长郭奇若、市政协副主席陶元德,市政府副秘书长雷天录。参加仪式的有:市卫生局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领导班子全体成员,赴陇南医疗救援队的全体队员,市卫生局全体干部职工共100余人。市政府副市长郭奇若代表市委、市政府热情扬溢地致了欢迎词,医疗队队长魏宏学代表全体医疗队员发言,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史俊清主持仪式。
郭市长充分赞扬和肯定了医疗队取得的成绩,郭市长指出,面对灾情,医疗队全体成员无所畏惧,义无返顾,舍弃小家顾大家,坚决冲在抗震救灾的第一线,坚决冲在危险重重的最前沿,充分发扬革命人道主义,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分成三个小组深入陇南市武都区和文县的12个乡村有力有序有效地实施救治,5
史局长要求,各县区、市疾控中心、市卫生监督所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分工协作,严防各种疾病的传播和扩散,圆满完成工作任务,向市委、市政府及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为全市抗震减灾工作贡献力量。各级疾控机构要认真做好群众临时居住场所的消毒、消灭蚊蝇等卫生防疫工作;卫生监督机构要大力开展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的监督管理工作;爱卫办要协调各有关部门全面开展环境卫生治理工作;健康教育、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开展防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各县区、各有关单位要迅速组建队伍,筹备相关物品,分片包干,责任到人,不留死角,定期巡回开展活动,迅速改善群众临时居住场所的环境卫生、饮食卫生,预防各类疾病的发生流行。同时,要主动开展疾病的监测工作,务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要制作简单、实用的防病宣传资料,发放到群众手中,宣传教育引导群众讲究卫生,增强防病意识,维护环境卫生,主动预防疾病。
启动仪式结束后,市疾控中心专业人员80人组成的消毒防疫队立即出发,分赴市区开展消毒、消灭蚊蝇等工作。
5月30日市卫生局为进一步加强我市5.12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成立的由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史俊清任组长及副局长、党委副书记、纪检书记、市红十字会专职副会长任副组长的抗震救灾医疗救援工作领导小组。其职责是负责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和省卫生厅各项安排部署,研究制定抗震救灾医疗卫生救援工作方案和措施,组织、指挥、协调、落实各项医疗卫生救援工作。并由各副组长牵头下设8个工作组,即综合组,负责医疗卫生救援综合协调工作,督促落实领导小组各项决策、部署,提供相关后勤保障。医疗组,负责协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组建医疗救治队伍,调配急救车辆和设备,协调临床用血的采集供应,指导做好伤员救治、转运等任务。防疫组,负责协调各级各类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组建防疫队伍,调度防疫、卫生监督车辆和设备,指导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开展卫生消毒、食品和饮用水监督检测。保障组,负责医疗救援资金和物资保障,制定医疗救援所需经费和物资供给计划,统计因灾受损情况,编制卫生系统灾后重建规划。捐赠组,负责发动、7
(一)5月17日省财政厅社保处赴天水抗震救灾督导小组一行在罗卫东处长的带领下,对我市卫生系统抗震救灾物资储备工作进行了实地督导检查。市财政局、市卫生局领导陪同进行了督导。
罗处长在大灾过后迅速深入基层对卫生系统抗震救灾物资储备和传染病的防治实地进行了督察,巡问走访和查看了抗震救灾物资储备、专业技术人员配备、救援设备的筹集等工作。重点察看了市疾控中心的防疫物品、车辆、救灾队伍和消杀灭药品的筹集工作。罗处长说“在当前我国发生重大地震灾情的情况下,我们要坚决响应党中央、省委、省政府的号召,迅速贯彻落实抗震救灾部署,并立即行动起来,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
(二)5月24日,副省长郝远在省卫生厅副厅长李存文、省教育厅副厅长孙杰、市政府副市长郭奇若的陪同下,带领相关部门负责同志详细察看了天水市卫生学校灾情。在察看灾情后,郝省长当即作出批示,要求学校将学生尽快全部搬出,并拨付2万元作为搬迁费用。郭市长对抗震救灾工作作了进一步的安排部署,要求学校将学生行李必须在5月26日之前全部搬出,楼房周围设立醒目标志,不得随意进入。按照省市有关领导的指示,学校教职工冒雨将宿舍楼内所有学生行李搬出宿舍楼,并设立了警戒线及警戒标志。经过学校多方争取,省卫生厅协调从民政厅调剂15顶帐篷,市红十字会调拨10顶旧简易帐篷。另外,学校又在东校区和西校区(精表校区)自己购置26顶帐篷,自搭建900m2帐篷。
(三)5月27日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明来市三院视察灾情,并与市委、市政府协调,为医院紧急提供13顶救灾帐篷。医院随即成立野外康复病区,将该病区住院患者转移到救灾帐篷中。
(四)5月30日省政府咸辉副省长、副秘书长张正锋、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一行,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常委、秘书长张怀仁,市卫生局党委书记、局长史俊清等的陪同下,赶赴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查看医院灾情,慰问受灾病人。并对医院抗震救灾工作做了安排部署。她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全院职工在抗震救灾中的辛
注着你们的康复,你们在陇东南地区最好的医院里接受最好的治疗,希望你们鼓起勇气,配合医生的治疗,以坚强的毅力勇敢战胜地震灾害,同时祝你们早日康复出院,恢复正常生活”。刘伟平书记详细了解了每一位病人的治疗恢复情况后语重心长的地说: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在这场抗震救灾的战役中,院领导高度重视,反映迅速;医护人员临危不惧,冲锋在前,取的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该院医护人员素质优良,技术过硬,也体现了全院上下团结协作,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进一步证明了该院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基础扎实,成效显著。在谈到天水市紧急救援中心急救大楼建设项目时刘伟平书记说:一定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大力支持,尽快实施这一项目的建设,高标准建成服务于陇东南地区的、省内一流的紧急医疗救援指挥中心,使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真正成为陇东南地区医疗急救中心。
(八)6月13日,省建设厅副厅长阮文易在市建设局局长赵建强等的陪同下,来到市三院查看灾情及灾后重建工作。
(九)7月11日,省慈善总会视察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震灾情况。
第二章信息发布与新闻宣传
第一节、信息发布 第二节、新闻宣传
地震灾情发生后,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市卫生局及市直卫生单位特别注重信息工作收集整理和新闻宣传,有关新闻媒体积极开展新闻宣传报道,对鼓舞人们抗击灾害起到了积极作用。现整理市一院和市三院的部分新闻宣传工作。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重视抗震救灾的新闻宣传工作。
5月17日,天水日报四版图/文《高度重视 快速反应 紧急行动-市一医院全力
6月10日中国医院协会医院报《高度重视 快速反应 紧急行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作者:张景文 张亮
6月14日天水日报3版《副省长刘永富到市一医院调研指导》
作者:张景文
6月21日天水日报三版图片新闻《省委副书记刘伟平到市一医院调研工作,对该院抗震救灾及伤员救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者:张景文
6月25日《市一医院院报》第一版刊登了《省上领导刘伟平、刘永富、咸辉对我院抗震救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作者:张景文
6月25日《市一医院院报》第一版摄影报道《哈萨克斯坦官员到我院看望地震伤员》
作者:何兴
6月25日《市一医院院报》第一版刊登了《来自灾区伤员的感谢信》2份 地震灾情发生后,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认真落实抗震救灾信息一周一报制度,及时发布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信息,引起了《天水日报》、天水电视台及《精神卫生通讯》等新闻媒体的关注。2008年6月1日《精神卫生通讯》报道甘肃省卫生厅副厅长王晓明、天水市副市长郭其若来医院查看灾情。6月5日《天水日报》以“危房重建要快、要好、要抗震”为题,报道了建设部党组成员姚兵来医院察看灾情。6月7日《天水日报》以“关注医院灾情、情系受灾患者”为题,对甘肃省政府咸辉副省长、副秘书长张正锋,省卫生厅厅长刘维忠,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常委、秘书长张怀仁来医院视察情况进行了报道。6月14日《天水日报》以“中国红十字会视察市三院抗震救灾工作”为题,对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和北京、澳门红十字会来医院察看灾情进行了报道。7月1日《精神卫生通讯》报道了中国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江亦曼和建设部党组成员姚兵来医院查看灾情。9月27日《天水日报》《天水晚报》与天水电视台联合,以“市精神病医院博爱业务综合楼奠基”为题,报道了天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景辉,市委副书记、市长李文卿,市政协主席冯
道。仅半天时间腾出60张床位,采购600万元的药品和器材,随时做好抢救伤员的准备。
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0人。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0人。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0人。5月14日中午12时,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李淑梅、武丽、曹欲静和其它队员搭乘装满救灾物资的直升机飞赴陇南。经过1小时20分的飞行,13时30分飞机降落在武都区东江镇
天水市第五人民医院“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0人。天水市第六人民医院“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0人。其它医院救治陇南伤员
天水新天坛医院“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7人。麦积区:“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救治了陇南伤员5人。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5月12日当天收住12名地震伤员被分送到相关科室,面对血肉模糊的伤员,早已守候在病房的护士们立即为患者擦洗面部血迹,及时开通静脉通道补液、吸氧,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为急诊手术的患者积极作准备,手术室的无影灯在余震中微微晃动,但医生们仍然镇静自如,为每一位地震伤员完成了急诊手术。
5月15日中午,记者在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胸心外科重病监护室见到了正在接受治疗的陇南文县城关镇元茨头村的74岁老人尤兴田。“医院已经采取了最佳的治疗方案。”胸心外科王主任告诉记者,“我们24小时监护,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将尽最大的努力,力保患者。
神经外科收住了7名地震受伤患者,12岁的杨冰玉来自陇南成县红川,在这次地震灾害中造成重度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左足毁损伤、呼吸衰竭,行左足截肢手术,病情危重,随时都有生命危险,护士长和另外抽调的两名有丰富经验的骨干护士进行24小时特护。患者全身多处骨折,尤其是骨盆骨折,须静卧治疗,为了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褥
本市伤员转运
麦积区:从麦积区用“120”救护车转运到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水市第四人民医院99人。
秦州区:从平南镇用“120”救护车转运天水新天坛医院7人。陇南伤员转运 公路转运
天水市赴陇南抗震救灾医疗队在陇南市救治转运伤员:5月13日,按照天水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天水市卫生局迅速抽调市第一人民医院、四0七医院、市中医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普外科、骨科等专业技术过硬、政治素质高的医疗专家和医护人员9任组成第一批赴陇南抗震救治医疗队。携带市卫生系统自筹近60种不同规格品种价格40000余元的急救药品和医疗器材,于5月14日12时乘直升飞机赴陇南市武都区和文县实施医疗救援。经过1小时20分钟的飞行,13时30分降落武都东江镇。一赶到武都中医院,他们饭也顾不上吃就投入抢救工作:设计手术、实施救治。第二天下午,救援队一行9人又被分成两组,派往受灾情况特别严重的文县碧口镇。
5月15日15时20分,她们一行紧急调往文县灾区。在去文县的途中,由于道路崎岖且余震不断,经过5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走,于21时才到达文县县医院,一下车,她们又投入到紧张的救治伤员工作中去„„
5月16日8时,省卫生厅的张巡视员给她们分配新任务,要临时组建一支救护队,往返于文县与碧口镇之间运送伤病员。经过迅速分组,她们与外院救灾医疗队分成6组,每组1辆救护车,车上配备一名医生、一名护士和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材,9时30分奔赴重灾区碧口镇接重伤员,12时30分到达碧口镇,在碧口镇卫生院小小的院子里,挤满了伤病员和家属,医院的楼已经倾斜,门业扭曲变形了,无法进出,救护车也开不出来。她们只好与同车医生将需要转运的伤员进行必要的处理后抬到了救护车上,安置妥当后,医疗队又出发了。17时10分医疗队到达文县县医院,协助病人做检查后,将病人安置好,才返回住地。
截至5月20日,由天水向陇南灾区抢运各类抗震救灾物资近6843吨;组织和引导、押运车队16批共560多台;出动直升机65架次,运送物资,接转伤员;从天水火车站卸装物资126车皮。
转运到市一院治疗的的陇南伤员 1、5月12日,成县转来患者杨冰玉,女,12岁,转诊诊断为多发脑挫裂伤,左足毁损伤;接诊诊断为多发脑挫裂伤,脑干损伤,左足毁损伤,呼吸衰竭,于5月23日转往兰大二院治疗。2、5月13日,西和县转来患者李多育,男,33岁,转诊诊断为多发脑挫裂伤,右颞叶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3、5月14日,徽县转来患者黄月芹,女,35岁,诊断为颈椎骨折,四肢骨折。8月24日好转出院。4、5月14日,从文县转来患者刘卫平,男,42岁,右小腿外伤。5、5月14日,从文县转来患者何园园,男,24岁,右肱骨骨折,右侧气胸。6、5月14日,从武都转来患者胡勇,男,44岁,左肱骨骨折,左足第三 骨骨折,头皮裂伤。5月21日出院。7、5月14日,从武都转来患者成汉云,男,15岁,左肱骨外科颈骨折术后。8、5月14日,从文县转来患者肖代生,男,5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双额硬模下腔积液。9、5月14日,从徽县转来患者何义存,男,58岁,双侧血胸,肺挫伤,呼吸衰竭,左侧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窒息,脊椎压缩性骨折,胫腓骨开放骨折。10、5月14日,从文县转来患者尤兴田,男,74岁,左血气胸,胸挫伤,左肱骨骨折,左侧胫腓骨骨折。11、5月15日,从礼县转来患者杨二世,男,54岁,胸12椎体压缩骨折,半截瘫。12、5月15日,从礼县转来患者单菊梅,女,47岁,多发脑挫裂伤,脑脊液耳漏。
的心理干预医疗预备队。为了更好地帮助灾区群众度过重大灾害导致的心理危机,提高心理危机干预水平,全部队员参加了由省卫生厅组织的重大灾害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正确掌握了重大灾害后的心理危机干预及灾后心理重建等方面业务知识,为奔赴灾区做好充分准备。
5月22日天水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选派15名有较强组织协调能力的同志组建队伍,分5个心理干预咨询组重点对灾区儿童,女性,学生,老年人,及救援人员开展专题心理干预,在整个抗震救灾期间,累计干预各类人群2000余人次。通过干预咨询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灾区群众的防病意识,消除了灾后恐惧心理。
抗震期间天水市中医院派出由15名医务骨干组建的两个小区医疗队到龙城广场、天河广场、伏羲广场、藉河风景线等十几处临时防震棚开展了抗震防病等知识的宣传、心理干预和义诊活动。共接诊患者110人,发放抗震防病、预防夏季传染病等宣传资料11000多份。
“5.12”地震不仅对灾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对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创伤,心理干预成了自医疗救援、卫生防疫之后最重要的救援工作。为了培训大批心理干预队伍,去支援灾区和在本地积极开展心理干预工作,2008年5月26日至28日,市卫生局举办了两期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培训班,共有全市230名医务人员和40名教育工作者参加了培训。
北京大学医学部性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医学博士潘晓明,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鄢卫东,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心理学主任医师杨国周等6名专家学者从心理学概述,危机、应激与创伤后应激障碍,儿童心理支持等方面进行了专题讲座,取得了极大的培训效果,为我市下一步全面开展灾后心理干预工作打下了基础。
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的服务对象是精神病患者,这类患者在病态支配下,一旦受到重大灾害等因素的刺激,容易发生自杀、伤人、毁物、外逃等危害社会和公共安全的行为。5·12地震破坏性巨大,在院的350多名精神病患者对地震产生极度恐惧心理,导致部分患者病情加重,自杀、伤人、毁物、外逃行为时有发生,给医院开展医疗业务造
王晓琴等在市、区卫生局领导的陪同下,看望慰问了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病人和医护人员,仔细观看了地震对医院基础设施造成的损害情况。本着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泰山,就近就地疏散的原则,指示将内科系住院病人搬迁至新住院大楼,办公室科室工作人员搬迁至救灾帐篷办公。为贯彻市领导的指示精神,医院积极组织力量,井然有序地开展搬迁疏散工作。
国际及国内知名人士的抚慰活动 1、2008年5月30日下午,哈萨克斯坦紧急状态部灾害预防司司长加巴索夫﹒西里姆﹒加巴索维奇、哈萨克斯坦国家储备委员会官员阿斯卡洛夫及哈主要媒体“哈巴尔”电视台记者、哈驻华使馆领事萨尔谢巴耶夫﹒卡伊尔江一行到市第一人民医院慰问看望了在该院住院治疗的“5.12”地震受伤人员,市一医院得到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捐赠的部分药品,及时的用于地震受伤人员的救治。
2、2008年6月1日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酋长基金会主任阿布杜•热赫尔曼一行,由市委副书记、市纪委书记马湘贤和副市长郭其若陪同,到市三院查看灾情,看望了帐篷中的受灾患者。3、2008年6月26日,巴基斯坦救灾物资运抵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4、2008年7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儿童基金会来视察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震灾情况。5、2008年12月18日,巴基斯坦驻华使拉加先生,参加中巴友好医院揭牌,并慰问抗震救灾医务人员。6、2008年7月24日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官员、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人口基金会官员联合组成的考察团,考察了市三院地震受灾情况及灾后重建。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传染病和突发公共事业监测、报告与防控
环境、水源和生态保护,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市卫生局于5月22日启动了“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环境消毒”活动。立即,全市各级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机构积极行动,科学、规范合理使用消杀药剂,开展了一场大规模对所有搭建帐篷和临时居住场所全面进行了消毒、消灭蚊蝇,维护环境卫生的灾后防疫活动。
市疾控中心及时抽调80名专业人员组成10个灾后预防疾病消毒组。队员们身穿防护服,不顾疲劳,不怕酷热,对市区东至十里铺,西到红山厂,北至泰山路,南到南郭寺等主要干道,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片临时帐篷集中区和人口聚居区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彻底消毒工作。从5月15日至6月20日,共出动卫生防疫人员125人6000余次,消毒家畜500头(只),废墟400余间,帐篷9500顶,活动板房400间,厕所210个30次,垃圾890堆20次,临时居住点环境145686平方米,共用各种消毒药品2560公斤,发放饮用水消毒药片500公斤,防病宣传资料10万张。6月20日后中心专门成立由10人组成的消毒小组,坚持每日有重点,针对性地进行消毒,灭蚊灭蝇,直至全市帐篷拆除为止。据末梢水抽检显示,消毒总体合格率超过90%。同时,针对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完善了应急预案,在坚持卫生防疫工作全覆盖的基础上,加大对环境卫生的综合整治力度,发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推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群众的饮用水安全卫生重点开展临时集中安置点的集中供水供餐的卫生安全检测,有效预防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5.12地震后,全市各级卫生部门进一步加强了疫情监测,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及时报告疫情,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了疫情检测报告系统,加强了防控措施。针对手足口病疫情,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市卫生局成立了全市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流行病学调查组和医疗救治组,负责全市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二是,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加强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紧急通知》(天市卫发[2008]46号),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5月10日起,全市实行手足口病日报告制度。三是,启动了应急预案,做好了应急有关物资准备,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传染病疫情。四是,全市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实行责任追究制。五是,卫生和教育部门互相配合,开展托幼机构教师手
喉病例;调查处理了秦州区天水镇咀头附中腮腺炎暴发疫情(发病134例)。常规疾病监测工作:每月向省疾控中心报送学校传染病监测表,全年共监测学校传染病18起,发病587例,其中乙类一起(麻疹),发病8例,丙类13起(风疹2起,流感4起,流行性腮腺炎7起),发病299例。其它4起(水痘3起,疥疮1起),发病280例,均无死亡病例。9月20—10月31日每日报告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奶粉致泌尿系统疾病病例,共计1418例。对秦州区内三聚氰胺污染婴幼儿奶粉致泌尿系统疾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共调查病例38例。流感监测对我市两所国家级流感监测点共监测病例50484例,采集流感样病例鼻咽拭子719份,向省疾控中心送样16次,经检验阳性19例,其中H3 11例,B(Yamagata)8例。
灾情发生后市卫生监督所加大传染病防控卫生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对医疗市场的检查,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101户,持有效《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85户,持证率84%,抽查从业人员592人,持有效资质证件475人,持证率80%。在对101户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中,重点加强了霍乱,手足口病等肠道传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监督检查,对现场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改进意见。清水县也对其医疗机构传染病防治、疾病监测及疫情报告制度的落实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共查医疗机构24家,在现场对发现的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督促整改。秦安县对县医院、县中医院、妇幼保健站和疾控中心的所有应急医药的贮存、预案的启动、人员的组织部署以及县医院设置传染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监督检查,对不足提出了整改意见。甘谷县对辖区各医疗机构院内感染,医疗废弃物处置,传染病防治管理进行了专项整治活动。共监督检查了17个乡镇卫生院、23个村卫生站的疫情报告、门诊日志、医疗废物处理情况等。
5月15日,市疾控中心主任刘宝录带领专业人员组成的卫生防疫队来到受灾严重的武山县东顺乡邓堡行政村西坪、黎坪两个自然村,对灾区传染病监测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灾害卫生应急、卫生消毒、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环境卫生、病媒生物控制和健康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指导,特别强调村民饮用水一定要严格消毒,重点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和呼吸道传染病的宣传教育,严防灾后出现相关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诊断为细菌性食物中毒,与鸡肉自制过程中在无降温设施、存放条件不当,存放时间过长有关。责令封存鸡肉,停止食用,并对盛鸡肉的用具进行清洗、消毒,积极救治病人。至8月26日,所有病例经积极治疗均痊愈。
第二节 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
为严防地震灾害后发生食物中毒、食源性疾病和水源污染导致饮用水的事件,保障灾区群众身体健康,全市各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了对食品和饮用水的安全管理,在开展食品与饮用水的卫生监督、检测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为确保人民群众的食品、饮用水卫生安全,市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对所在区域的中小餐饮单位、超市、食品小摊点、居民生活饮用水等进行了监督检查。全市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013户,饮用水单位71户,学校262户,临时居民安置点38589个,开展快速检测101份,实施行政处罚1189户次,没收产品1026公斤,罚款145600元,取缔15户,出动监督员2479人次。
一、食品卫生监督与监测
灾情发生后,针对广大市民在防震篷等临时住所生活,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等实际情况,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主动开展了饮食卫生的宣传教育活动,先后派出86名卫生监督人员,主要在环城西路、环城东路、人民公园、新华路、滨河东西路、羲皇大道、体育场等临时居住场所开展了宣传教育活动,发放宣传资料30000余份,教育群众不食用病死、毒死和死因不明的畜禽以及来历不明的食品,做到生熟分开、现吃现做、尽快食用。同时集中监督力量,对全市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了认真检查和指导。
从5月13日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通过具体分析,将小餐饮店、小食品店、食品摊贩、生活饮用水经营单位作为卫生监督检查的重点,主要对餐饮经营单位的卫生设施、人员持证情况、食品采购台账登记情况、餐具消毒、食品经营单位销售过期伪劣食品、生活饮用水管理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和指导,共监督检查了
6月3日至6月9日,为保证高考期间广大师生的食品卫生安全,市监督所抽调28名卫生监督人员对考场及考生住所及其周边开展了拉网式的监督检查,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68户,实施行政处罚6户,其中警告2户,停业整顿2户,罚款2户,罚金1800元,为全市高考的顺利进行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卫生监督队员在陇南灾区开展卫生监督与监测
5月14日,在省卫生厅的组织下,抽派了三名业务骨干前往陇南市成县参加抗震救灾防疫工作。三名卫生监督员克服重重困难,在不断发生余震的灾区认真开展食品和生活饮用水快速检测工作,在成县宋平乡、金旗乡、小川乡、红川乡等11个乡镇,101个行政村,473个单位进行了现场监督检查,共检测生活饮用水68份,餐饮业食用油和调味品143份,对三所学校、一个大型超市和四家医院及11所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卫生、防疫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饮用水的供应与卫生监督、监测
地震发生后,根据《卫生部监督局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市卫生监督所精心安排部署,全面开展了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在原来开展城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基础上,将震后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工作扩大到农村乡镇及村民的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为确保受灾地区广大群众喝上安全的生活饮用水,克服困难,给农村各乡镇和自备井水、泉水、窖水配发生活饮用水消毒药剂,散发消毒饮用水宣传资料,为保障我市灾区群众饮用水卫生安全做了大量的监督监测工作,确保大灾后无大疫。
1、按照《天水市卫生局转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地震灾区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的紧急通知》,我所组织监督人员和疾控中心人员深入震情较严重的16个乡镇进行村民集中式生活饮用水监督监测。这16个乡镇人口数为646872人,主要是地下水(井水和泉水),集中式供水覆盖人口数332342人,分散式供水人口覆盖312410人。共采集村民集中式供水、井水17份,农户家末梢水17份,每份水监测感官、理化、微生物20个指标,城区自备水源井水5份、城市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水质9份,每份水检测7个指
场所的室内外进行消毒,卫生监督、环境治理、疾病预防控制和群众健康教育工作。
市卫生局抽调近150名卫生防疫人员(以市疾控中心和市卫生监督所专业人员为主,市疾控中心80人,市监督所40人,其他卫生单位20人)对搭建帐篷多、人群密度高的秦州区人民公园、伏羲广场、藉河两岸和麦积区滨河北路、天乐苑小区、桥南体育场等重点区域进行了全方位、多频次、宽领域的彻底消毒。
消毒活动出发前,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先后举办了三批抗震救灾防疫小分队培训会,就灾后应急消毒处理、消毒杀菌方法、要领及自身防护、注意事项、肠道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的预防及灾后的心理干预进行了重点讲解。
消毒工作中根据工作情况,将帐篷密集、蚊蝇密度大的场所,作为重点消杀对象,包括外部环境、帐篷内部、野外垃圾站、厕所等地。同时,发动群众,开展群防群治。向市民分发夏季传染病防治、食物中毒预防等卫生宣传材料,向群众讲解消毒、自我卫生保健等防病常识,指导群众消毒杀虫。
队员们不顾炎热疲劳,克服重重困难,无论是受灾群众的集中安置点,还是居住分散的帐篷、活动板房,无论是厕所、垃圾点,还是牛棚、猪圈、鸡舍,均进行了深入、科学、细致的消毒和杀虫,同时还反复观察以确保消杀效果。
市、县区都投入一定力量开展了这场消、杀、灭为主的灾后防疫工作。5月20-22日,秦州区组织了7支防震减灾医务防疫工作组,对全区户外搭建帐篷和临时住所进行了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发放“临时住所卫生注意事项”宣传单3万余份。并在5月23日、27日,出动医疗防疫技术人员150人次,对全区野外搭建帐篷和临时居住场所内外及周边环境、空气进行了全面、细致彻底消毒。
秦安、张家川和甘谷县有针对性地对存在传染源的区域进行消毒灭菌,主要对公共场所、学校、交通工具、社区等人群聚集场所进行消毒,环境卫生处理。
清水、武山两县分别深入到地震灾害较重的乡镇村庄村民安置点开展了环境消毒防疫工作。
麦积区购置过氧乙酸、卫害净、高氯毒死蜱、爱尔牌消毒片、广威消毒片、漂白粉、3
乡镇,帮助指导当地卫生人员开展了疫苗接种和计划免疫情况调查,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好评。
第五节、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2008年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爱国卫生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几项工作。
1、于5月中旬至6月上旬组装宣传车7台,印发宣传材料十万余份,就抗震救灾、卫生防病、食品卫生、环境消毒等知识进行了为期20天的宣传。2、5月9日、6月18日在两区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两次声势浩大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对城乡结合部、垃圾积存部位及卫生死角进行大清扫; 3、5月23日到6月18日组织开展了“预防疾病,保障健康,环境消毒”活动,抽调115名专业人员组成16支小分队,对搭建帐篷多、人群密度高的重点区域进行了全方位、多频次、宽领域的彻底消毒,并出动卫生监督员700余人次对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进行了监督;4、7月18日—25日组织开展了 “清理垃圾,消除四害”创卫主题活动,在两区范围内以餐饮,娱乐、公共场所为重点集中清除四害孳生地和消除四害; 5、8月5日—9月30日市政府组织了“三城联创”六项集中整治活动,对乱搭乱建、乱停乱放、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市场脏乱差和建筑拆迁现场开展集中整治。
6、加强健康教育工作。地震发生后,广泛深入地开展卫生防病科普知识宣传,在天水电视台、天水日报刊播预防夏季肠道传染病防治知识100余次。
地震发生后,广大市民对地震带来的灾害和地震中传播的流言极度恐惧,一方面从众心理驱使很多群众选择露宿或住进临时搭建的帐篷,由于临时人口密集,卫生条件极差,加上地震对人们精神上的打击以及正常生活规律被打乱,机体抵抗力下降,都极有可能导致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另一方面群众会有囤积食品、生活饮用水行为,但他们对食品质量的鉴别、食品的保管储藏、疾病预防知识的相对匮乏,食品生活饮用水安全
进行大扫除,累计投入劳力350多人次,清理桥一沟的垃圾、淤泥800多立方米,多次得到上级和当地居民的赞扬。
医院高度重视灾后防病知识宣传和健康教育,建立入院宣教—住院行为训练—出院康复指导的健康教育流程,对住院患者实行首诊负责制,做好入院宣教,病区每月办一期健康教育宣传板报,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促进了患者康复,提高了护理工作满意度。医院强化感染控制管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突出对一次性无菌物品、无菌技术、消毒监测等项目的考核检查,病人床单位实行终末消毒,防止了院内感染。
第五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救援物资的调用、捐赠和采购
一、调用物资的种类和数量
省政府抗震救灾药品下拔:2008年5月22日至6月27日共接收省卫生厅调拨药品,医用耗材及医疗用品三大类120个品种规格,价值1977194.82元。截止2008年7月2日向县区卫生局及有关医疗单位调拔药品、医用耗材及医疗用品三大类120个品种规格,价值1977194.82元,结余为0。
二、捐赠和采购药品的种类和数量
截止2008年8月5日,共收到社会各界捐赠药品44个规格品种,注明价值的药品累计616887元,未注明价值的药品34个品种,计574件(箱),调拨有关县区28个品种规格,注明价值的计344887元,未注明价值的药品168件(箱)。目前结余散包装药品5件(箱),每件内有几十个品种混装,有针剂、有片剂、有胶囊、有外用药、有医疗器械,还有进口药品,个别包装破损或过期,经天水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检验,结果为不能使用。拟择期择地予以焚烧销毁。另外,哈萨克斯坦捐赠药品(针剂)2215支。因为无中文药品说明书及进口药品注册证书,不能使用,暂存在天水市秦州区医疗公司仓库。
甘谷县卫生局18个品种规格,价值472994元; 清水县卫生局41个品种规格,价值371017.80元; 麦积区卫生局5个品种规格,价值301320元;
天水市第一、二、四人民医院、新天坛医院各5个品种,价值均为10140元,合计价值50700元。
社会各界捐赠药品调拨:
甘谷县卫生局25个品种规格,注明价值合计344887元,未注明的药品89件(箱); 秦州区卫生局3个品种79件(箱);
市直各医院、四0七医院、新天坛医院各1个品种规格,价值272000元。调拨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及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冷藏包23个,价值6992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6月1日至8月13日,作为全省运送救灾物资的后勤基地,向陇南、甘南、平凉、白银和本市各县区调剂配送漂白粉160吨。
市第二人民医院针对震后群众出现惊恐之情、外受暑湿、内伤食滞、头痛倦怠等症状,将具有透热解毒、清热化湿之功效的院内自主研制的中药制剂“银感合剂”560余袋免费分发给帐篷内居住的社区群众,受到了来天水市第二人民医院视察灾情的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吴刚副局长的高度好评。
合理配置救护车辆:为了统一调度全市急救车辆,完成院前急救和院内救治无缝隙连接,开辟从急诊、临检、住院到手术的绿色通道,确保完成转运救治伤员的任务,市卫生局对市属卫生系统19家医疗卫生机构的22辆救护车进行了编组,实行统一调度。
建立陇南灾区二级后方医院:5月14日中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被甘肃省卫生厅确定为陇南地震灾区二级后方医院;在全院各科室病床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仅半天时间就腾出病床60张,紧急采购600万元的药品和医疗器材,随时做好抢救伤员的准备。同日,天水市第五人民医院也被确定为陇南地震灾区后方医院,他们利用最快的时间腾出二病区和五病区,医护人员24小时坚守工作岗位,随时准备以最好的医疗技术、最及时的抢救措施、最优质的药品和器材抢救陇南灾区伤员。与此同时,天水市中医医院、9
第二篇: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志》
篇 目 大 纲
(向全社会征求意见稿)
序 言 凡 例
图 照(包括震前风貌,部分图照随文)概 述 大事记
第一篇 地震灾害
第一章 甘肃灾区地质构造与地震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地质构造背景与历史地震 第三节 地震成因 第四节 地震对甘肃的影响 第五节 余震活动 第二章 人员伤亡
第一节 重灾区(死亡、受伤、失踪、心理伤害)第二节 一般灾区(死亡、受伤、失踪、心理伤害)第三章 房屋破坏
第一节 重灾区(城镇房屋、农村房屋)第二节 一般灾区(城镇房屋、农村房屋)第四章 自然环境破坏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自然保护区 第五节 重要风景名胜区 第六节 动物保护区 第五章 基础设施破坏 第一节 公路系统破坏 第二节 铁路系统破坏 第三节 民航系统破坏 第四节 通信系统破坏 第五节 邮政系统破坏
第六节 电力设施破坏(发电设施、变电站、输电线路)第七节 市政公用设施破坏(供水、供气、供热、污水处
理、环境卫生、城市道桥)
第八节 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破坏(输油设施、天然气设施)
第九节 水利工程破坏(水库、水电站、江河堤防、灌区
及农用水利设施、人饮工程、水文测报设施,其 他)
第六章 生产设施破坏 第一节 工业破坏
第二节 农业破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其他作物、农 业机械、农村沼气)
第三节 畜牧业破坏(农耕区畜牧、牧区畜牧)
第四节 渔业破坏(淡水渔业、特色水产养殖业)
第五节 林业破坏
第六节 其他副业破坏 第七章 商业和服务业破坏 第一节 商贸业和服务业破坏
第二节 金融业破坏(银行、证券、保险)第三节 旅游业破坏 第八章 文化遗产破坏 第一节 文物建筑破坏 第二节 文物破坏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破坏 第九章 机关单位设施破坏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破坏 第二节 教育部门设施破坏 第三节 医疗卫生部门设施破坏
第四节 文化部门设施破坏(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第五节 体育部门设施破坏
第六节 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部门设施破坏
第七节 科技部门设施破坏(气象、地震、水文、环保、其他)
第八节 其他社会公益机构设施破坏(人口与计划生育、社区)
第十章 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其他)第二节 其他次生灾害(环境污染、有毒物质泄露、火灾、洪水)
第二篇 抢险救灾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党和国家领导人现场指挥
第二节 决策部署(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其他市州党委政府)
第三节 应急机制(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其他市州党委政府)
第四节 指挥机构(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
第五节 现场指挥(省委、省政府、兰州军区、省军区、武警甘肃省总队、国家部委、省级部门单位,灾区地方党委政府领导)
第二章 赶赴灾区
第一节 省地震现场工作队 第二节 省政府现场指挥部 第三节 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 第四节 省卫生医疗救援队 第五节 兰州军区 第六节 省军区 第七节 武警甘肃省总队 第八节 省消防总队
第九节 各类抢险队(电力、公路、通信、铁路、水利、广播设施、房屋鉴定排查等)
第十节 国际专业救援队 第十一节 国内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第一时间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 第三节 全面搜救 第四节 现场救治 第五节 疏散转移群众 第六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打通公路
第二节 抢修铁路(宝成铁路109隧道)第三节 抢修通信设施 第四节 抢修电力设施 第五节 抢修水利设施 第六节 恢复广电设施 第七节 抢修市政公用设施 第五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排除险情(治理堰塞湖、清理塌方、治理滑坡、防止泥石流)
第二节 河道、水库、水电站、尾矿库等生产设施安全治理
第三节 调查评估与排查 第四节 检疫消毒与疫情监控 第五节 气象灾害防治 第六节 环境应急监测 第六章 余震监测与预报 第七章 地震灾害损失的快速评估 第八章 维护灾区稳定 第一节 临时安置受灾群众
第二节 组织慰问安抚(慰问、心理疏导)第三节 加强治安管理 第九章 抢险救灾保障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抢险行动保障(灾情侦察、监测预警、应急供电、通信保障、气象保障、测绘保障、空勤保障、经费保障)
第三节 抢险物资保障(调集抢修救援装备、启用储备物 资和医药调度、抢险应急物资运输供应、抢险物资筹措生产)
第四节 宣传信息保障(传播党和国家领导人、地方领导人及全国人民的声音,众志成城、鼓舞人心;传播抗震、防灾、自救、防疫及次生危害;传播物资支持及需求信息)
第十章 紧急援助四川灾区
第一节 抢通保通公路交通和通信 第二节 省地震应急救援队赴川抢险救灾 第三节 向四川灾区捐款捐物
第三篇 灾区生活
第一章 救灾机构 第一节 政府组织
第二节 民政机构和灾区机构 第三节 社会慈善机构 第四节 其他
第二章 救助方案及保障措施
第一节 方案与措施(省政府救助方案与保障措施、灾区政府救助方案与保障措施)
第二节 法规政策(受灾群众救助法规政策、救灾款物管理法规政策、其他)第三章 群众生活救助
第一节 灾情(受灾范围、灾害损失)第二节 生活必需品供应 第三节 倒房及危房群众安置 第四节 灾区市场供应
第五节 灾区市场恢复(灾区市场管理、生活燃料供应)第六节 生活和公益设施恢复(生活配套设施恢复、公益设施恢复、灾区免费通信)
第七节 灾区社会事务(遗体处理的组织与管理、遇难者家属慰问)
第四章 救灾资金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公共安全维护 第一节 灾区秩序维护 第二节 加强治安管理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消防安全管理 第六节 危房安全管理
第六章 农业生产自救和以工代赈 第一节 种植业生产自救 第二节 畜牧业生产自救 第三节 以工代赈与劳务帮扶 第七章 灾区教育文化恢复 第一节 恢复灾区教育 第二节 恢复灾区文化生活
第四篇 医疗防疫
第一章 医疗防疫队伍与物资保障 第一节 医疗救治队伍 第二节 卫生防疫队伍 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二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伤病员救治 第二节 伤员转运 第三节 伤员的康复治疗
第四节 心理危机干预(政府组织抚慰活动、社会和民间组织心理干预活动)
第三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与防控 第二节 食品和饮用水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应急预防接种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七节 预防保健 第四章 灾区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服务体系破坏 第二节 服务秩序与能力恢复 第三节 对口支援
第五篇 社会赈灾
第一章 社会赈灾的管理与发动 第一节 管理机构 第二节 组织发动 第二章 赈灾捐赠
第一节 党政部门、人大、政协赈灾捐款 第二节 驻甘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赈灾捐款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赈灾捐款 第四节 社会民众赈灾捐款 第五节 省属企业捐赠 第三章 接受捐款
第一节 中央部委赈灾捐款 第二节 解放军与武警部队赈灾捐款 第三节 兄弟省市赈灾捐款 第四节 社会各界赈灾捐款
第五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国际社会赈灾捐赠 第四章 社会捐赠资金与物资的使用与管理 第一节 款物总额 第二节 款物协调使用 第三节 监督管理 第五章 志愿者赈灾活动 第一节 组织志愿者队伍 第二节 自发志愿者队伍 第三节 志愿者赈灾活动
第六篇 灾后重建
第一章 组织管理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部署 第二节 省委省政府灾后重建管理机构 第三节 灾区党委政府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政策 第一节 国务院法规政策 第二节 国务院部门政策 第三节 地方制度规定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专项规划 第四章 城乡居民住房重建 第一节 农村居民住房重建 第二节 城镇居民住房重建 第五章 公共服务设施重建 第一节 教育设施 第二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三节 文化体育广电设施
第四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建设 第五节 文化遗产与文物抢救修复 第六节 基层政权设施 第七节 其他设施 第六章 基础设施重建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邮政和通信设施 第三节 农业基础设施 第四节 水利设施 第五节 能源设施 第七章 农村建设
第一节 农村居民点
第二节 农村基础设施
第三节 农业生产设施
第四节 贫困村重建 第八章 防灾减灾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四节 综合减灾(包括环境保护)第九章 对口援建与社会支持 第一节 省外对口援建 第二节 军队支援地方恢复重建 第三节 省内对口援建 第四节 社会支持
第十章 恢复生产与劳务输出 第一节 恢复生产 第二节 劳务输出
第十一章 金融系统抗震救灾和支持灾后重建
第一节 金融系统政策措施
第二节 金融资金支持灾后重建情况
第七篇 英模人物
第一章 英模群体
第一节 全国抗震救灾英雄集体 第二节 军队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第三节 全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第四节 国家部委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集体 第二章 先进人物
第一节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军队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第三节 全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第四节 国家部委表彰的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附 录
分类辑录文字性文献(原件和节录)及图照。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甘肃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等原始文献。如党和国家领导人关于甘肃抗震救灾的重要批示、讲话,省委省政府的有关法规、决定,新闻部 门发布的重大新闻信息、重要通报和社论,抢险中重要保障措施,重建规划与方案,重要报刊发表的社会各界对抗震救灾的评价,有社会典型意义的日记、信件、碑文等。类型分为:
一、综合
二、抢险救灾
三、群众生活
四、医疗防疫
五、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
六、防范次生灾害
七、舆论宣传
八、社会稳定
九、赈灾
十、悼念活动
十一、艺文
十二、历史地震资料
十三、其他
编后记
第三篇: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编
纂
委
员
会
文
件
绵震灾志〔2009〕1号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 关于印发《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
篇目(征求意见稿)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科技城管委会,绵阳军分区,各园区管委会,科学城办事处,市级各部门:
为做好《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的编纂工作,现将《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印发你们,请结合编纂工作实际予以修改完善,并及时报《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编委会办公室审定。联系人:晏茂川 李维怡 电话:2317433。
附件:《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征求意见稿)
二00九年十月十三日
《汶川特大地震绵阳抗震救灾志》篇目
(征求意见稿)
图 照 序 凡例 概述 大事记
第一篇 灾情
无题小序
第一章 地质构造与地震监测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 第二节 龙门山地质构造
第三节 汶川特大地震地表破裂带
第四节 地震监测(含震前监测和余震监测)
第二章 地质灾害与次生灾害
第一节 地质灾害 第二节 次生灾害
第三章 灾情概况
第一节 北川羌族自治县 第二节平武县 第三节 安县
第四节 其他县(市、区)第五节 开发区、工业园区
附表:全市人员伤亡表(含死、伤、失踪)第四章 房屋财产损失
第一节 房屋损毁 第二节 财产损失
第五章 生态环境灾情
第一节 植被 第二节 水文 第三节 土壤 第四节 野生动物
第五节 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第六章 基础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公路设施 第二节 铁路设施 第三节 通讯设施 第四节 邮政设施 第五节 电力设施 第六节 市政公用设施 第七节 石油和天然气设施 第八节 水利设施
第七章 工业灾情
第一节 市属工业 第二节 县属工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八章 农业灾情
第一节 种植业 第二节 畜牧业 第三节 水产渔业 第四节 农业机械 第五节 林业
第六节 城镇、农村沼气
第九章 商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灾情
第一节 商贸业 第二节 金融业
第三节 建筑业、房地产业
第十章 党政机关和社会事业设施灾情
第一节 党政机关设施 第二节 教育设施 第三节 医疗卫生设施 第四节 科技设施 第五节 文化设施 第六节 体育设施 第七节 社会福利设施
第十一章 文化和旅游业灾情 第一节 羌文化的毁损 第二节 文化遗产灾情 第三节 文物毁损 第四节 旅游业
第二篇 抢险救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指挥
第一节 中共中央和国家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二节 中央军委、总部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三节 成都军区、济南军区、二炮领导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四节 四川省领导人在绵阳指挥抗震救灾 第五节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驻绵阳工作组工作 第六节 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七节 驻绵军事机关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八节 县(市、区)抗震救灾指挥部工作
第九节 绵阳市领导在极重灾区组织指挥抗震救灾记略
第二章 救援
第一节 军队救援 第二节 民兵、预备役救援 第三节 武警、消防救援 第四节 公安、特警救援 第五节 国家部委救援
第六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救援 第七节 省内市(州)救援 第八节 市内救援 第九节 社会救援 第十节 志愿者救援 第十一节 国外专业救援
第三章 抢救生命财产
第一节 自救互救
第二节 重点抢救(含设施与重要人物)第三节 搜救
第四节 抢救保护国家财产
第四章 灾民临时安置 第一节 九洲体育馆 第二节 南河体育中心
第三节 县(市、区)临时安置点 第五章 抢修基础设施 第一节 交通设施 第二节 通讯设施
第三节 应急供电和电力设施 第四节 广电设施
第五节 特种设备排查与抢修
第六章 新闻宣传
第一节 新闻发布会 第二节 电视台、广播电台 第三节 报纸、杂志 第四节 网络
第七章 唐家山堰塞湖除险、避险 第一节 堰塞湖的形成 第二节 除险 第三节 避险 第八章 防治次生灾害 第一节 堰塞湖排险 第二节 治理水利隐患
第三节 防治塌方、滑坡、泥石流 第四节 拆除高危建筑 第九章 维护稳定 第一节 维护治安秩序 第二节 稳定市场 第三节 处置突发事件 第四节 打击刑事犯罪 第五节 守护重点目标
第十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监测 评估
第二节 运输保障(含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空中运输)第三节 物资保障 第四节 资金保障 第五节 财税政策 第六节 特殊金融政策与保险措施
第三篇 医疗防疫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部署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卫生系统组织部署 第三节 政策支持
第二章 医疗卫生救援
第一节 国家医疗卫生救援
第二节 军队和武警部队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医疗卫生救援 第四节 港、澳、台医疗卫生救援 第五节 国际医疗卫生救援 第六节 市内医疗卫生救援
第三章 医疗救治
第一节 现场紧急救治 第二节 市内救治 第三节 转送外地救治 第四节 心理治疗
第四章 卫生防疫
第一节 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含遗体处理)第二节 食品、药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管理 第三节 环境卫生处理 第四节 动物卫生防疫
第五节 爱国卫生运动与健康教育
第五章 灾区医疗卫生服务恢复
第一节 恢复医疗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二节 医疗对口支援
第三节 恢复防疫服务秩序和能力 第四节 防疫对口支援
第六章 救援保障
第一节 医疗后勤保障 第二节 防疫后勤保障 第三节 安全保障
第四篇 赈灾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发动与管理
第一节 组织管理机构 第二节 救助法规及政策
第二章 捐赠
第一节 中央、国家机关和部队捐赠 第二节 省、直辖市、自治区捐赠
第三节 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与社会组织捐赠 第四节 港、澳、台胞、海外侨胞及国际社会捐赠 第五节 志愿者队伍捐赠 第六节 省内市(州)捐赠 第七节 市内捐赠 第八节 特殊党费
附表:1.捐赠资金总额 2.捐赠物资总额
第三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使用
第一节 协调机构 第二节 资金协调使用 第三节 物资协调使用
第四章 救灾资金和物资监管
第一节 救灾资金监管 第二节 救灾物资监管
第五章 灾区群众生活
第一节 生活救助 第二节 安置灾民 第三节 危房鉴定 第四节 市场供应 第五节 文化生活
第六章 灾区重要民政事务
第一节 抚慰活动 第二节 地震伤残人员康复 第三节 “三孤”人员安置 第四节 劳动就业 第五节 社会保险
第五篇 灾后重建
无题小序
第一章 组织领导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 第二节 灾后重建工作机构 第二章 法规和政策
第一节 市委、市政府法规、政策 第二节 市级部门重建政策 第三节 县(市、区)重建政策 第四节 对口支持重建政策 第五节 移民安置
第三章 重建规划
第一节 总体规划 第二节 北川新县城规划 第三节 其他专项规划 第四章 对口支援
第一节 国家和省、市的支援重建规划 第二节 山东省支援北川羌族自治县重建 第三节 河北省支援平武县重建 第四节 辽宁省支援安县重建 第五节 河南省支援江油市重建 第六节 其他县区的对口支援与重建
第五章 住房重建
第一节 资金补助与组织实施 第二节 农村居民住房 第三节 城镇居民住房 第四节 其他住房 第五节 居民区设施配套
第六章 工业重建
第一节 县(市、区)工业 第二节 主要产业 第三节 工业园区 第四节 重点企业 第七章 农业重建
第一节 水利设施 第二节 种植技术服务体系 第三节 畜牧良种繁育体系 第四节 生态修复 第五节 土地利用
第八章 交通重建
第一节 公路 第二节 铁路 第三节 船舶渡口 第四节 汽车站
第九章 文化和旅游重建
第一节 羌文化保护 第二节 文物保护
第三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第四节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第五节 广播影视 第六节 新闻出版 第七节 体育设施 第八节 旅游设施
第十章 科教重建
第一节 校园重建
第二节 教育管理和科研机构 第三节 科学技术
第十一章 医疗卫生重建
第一节 医院 第二节 计生机构 第三节 医疗防疫管理机构 第四节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
第十二章 信息产业重建
第一节 邮政 第二节 通讯 第三节 电子政务 第四节 无线电管理
第十三章 电力重建 第一节 输变电工程 第二节 供用电网络
第十四章 市场服务体系重建
第一节 商品零售网络 第二节 生活服务网络 第三节 商贸批发体系 第四节 物流配送体系 第五节 粮食流通体系 第六节 金融信贷服务
第十五章 防灾减灾重建
第一节 灾害风险治理 第二节 监测预警
第三节 应急指挥和救援救助
第十六章 精神家园重建
第一节 宣传 第二节 心理康复工程 第三节 地震遗址保护
第十七章 实施保障
第一节 组织协调
第二节 资金筹集、监督与审计 第三节 中期评估 第四节 规划调整 第五节 监督检查 第六节 全面总结
第六篇 英模人物和英雄(先进)集体
无题小序
第一章 英模传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且牺牲的全国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军委表彰和记功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节 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烈士
第五节 国家和省部级表彰且牺牲的灾后重建的英模
第二章 英模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三章 英模表
第一节 中共中央组织部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二节 中央文明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 第三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节 中共四川省委“七一”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五节 市委、市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模范
第四章 英雄(先进)集体简介
第一节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二节 四总部联合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三节 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抗震救灾英雄(先进)集体
第五章 英雄(先进)集体名录(市委、市政府表彰)
附 录 主要收录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有关的、有重大社会、文献价值的法规、文件、报道、艺文、图书等原始文献(原件、节录或目录),少量收入具有存史价值的图片、照片。
编后记
第四篇: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
附件
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图志》
图、照、表的选用总要求、技术规范及行文规范
一、总要求
1.图、照
图、照注重典型性、资料性,从不同角度客观、全面、系统地反映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和抗震救灾工作情况。
地图采用国家测绘部门和有关部门绘制或审定的地图。重要地理信息数据采用测绘部门公布的法定数据。
图的制作规范,要素齐全,包括必要的图题、图例和注记,合理使用地形图、震区分布图、地震断裂构造图、水文图、位置图、交通图等各种专业图。
照片主题明确,图像清晰,注明时间、地点、事物、需要说明的人物位置及时任职务。
照片无广告色彩。
2.表
设计合理,要素齐全,内容准确,不与正文简单重复。
3.数据
引用的数据全面、客观、准确,尽可能使用权威部门提供的数据。
4.资料
资料收(征)集要全面系统,资料来源包括报纸、期刊、档案、文件、工作总结、技术资料、会议纪要、图书、图片集、文物、口碑、音像、调查报告、实地调查、网络、个人提供等。
入志资料要真实、准确,经过鉴别、核实,时间、地点、人物(单位)、事实、数据等信息准确。不可或缺但有歧义的资料,多说并存。
二、技术规范
1.入志图照都要按照出版的要求进行清绘。所有照片均有准确精炼的文字说明,包括时间(尽量精确到时、分)、地点、事物、活动内容,需要说明的人物的位置及当时职务等。
涉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图片,必须根据2001年2月22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严格审核期刊封面刊登党和国家领导人图片的通知》(新出报刊[2001]141号),严格执行送审制度。
图照一页多幅时,说明文字集中编排,标明序号。图照没有损害人物形象的画面。
入志图照的著作权问题均应获得使用授权。
2.图包括地图和专题图、示意图等。含有国界和省界的地图应当严格按照中国地图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地图绘制,应履行测绘管理部门的报批手续。物产、资源图等也须使用国家测绘部门的底图绘制。地图注明比例尺(注意应为原图缩小成书版后的比例)。
3.表格包括统计表和文字表。统计表包括综合统计表和分类统计表。统计表表式一般包括标题(表题)、表体、标注三个部分。表体包括表头、表项和表框。表头表示表格中各项目类别的名称,居于表格首列或首行。表项是表格中纵向或横向自成系列的一组项目栏,所有表项构成表身。
表格一般用三线表(顶线、分栏线、底线)。
标题(表题)位于表格上方居中,首标时间,次标地域范围(或行业、单位),再标内容事项。
表序在表格的左上角。文中表格以篇为基本单位排序,如“表1-2-3”,表示第1篇第2章第3张表。表一律不加“附”字。
统计数据表应标明计量单位,并应尽量使用国际通用的单位符号。一个单位的在表右侧上方标明表的计量单位,如“单位:亿元”、“单位:万公里”。如果计量单位在两个以上,可加括号直接标在表格的具体项目栏中,如“工资收入”栏为“(万元)”,“月可供消费金额”栏为“(元)”。
表格内上下栏目内容相同,仍列具体文字或数据,不书写“同上”字样、不使用不规范的“"”符号。
统计表的总计栏统一居于表的下端最后一栏(行)或右端最后一栏(列)。
统计表格中的数据排列整齐,以某种方式对齐,全书统一。如均为整数或均为保留两位小数的,以个位数对齐(无须非常精确的,小数可一律四舍五入为两位小数);如既有整数又有多位小数的采用右对齐。
数据性表格一般采用开敞式(开放式),不加横栏线和表两侧的“墙线”。统计数据栏中,无统计数字者用“-”表示,有统计但未查出者用“~”表示,数值为零者用“0”表示。
表格中数字无特殊意义的,全部采用阿拉伯数字书写。年份表项的年份须加“年”字,如“1992年、1995年„„”,不略写成“1992、1995„„”。
文字表格采用封闭式(纵、横栏线,“墙线”均有),以保证文字内容的准确框定。
表格可根据内容,合理地安排为单栏、双栏或三栏式,以尽可能地少占篇幅。必须转页续表的,表头及横表项和纵表项不能省略,左上角标“(续表)”,如再转页,上页续表标“(续表1)”,次页续表标“(续表2)”,以此类推。
表格内没有使用明确的注释符号,而需要对表格作说明的,不可在表下直接加“注:”,应在表格左下方前空两格写“说明:”。
表格排在相关正文之后,不与正文内容脱节。
4.图、表中的数字、符号或其他需要注释的。在标注对象右上角作一星标“※”,注释的内容可直接写在该图、表左下方。如图、表下已无空隙,可采取脚注形式处理。同一图、表中如果有两个以上的地方需要作注,依次采用不同数量的“※”号区分,如“※”、“※※”。
5.注释中版次、卷次、页码,除古籍应与所据版本一致外,其余均用阿拉伯数字。如“《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0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第513页”。
三、行文规范
行文要求按照全志编委会制定的《<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执行。
注:以上内容如与《〈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工作实施方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10月)、《〈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行文规范》(《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志》编纂委员会,2008年10月)和《地方志书质量规定》(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文件,中指组字[2008]3号,2008年9月16日)不符,以上述三个文件为准,同时参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标准执行。
第五篇:汶川特大地震毛公抗震救灾志
毛公乡人民政府
《汶川特大地震林山抗震救灾志》
大事记
2008年
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特大地震后,乡党委书记江智带领全体党委成员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及时召开党委会,成立了以书记为组长、乡长为常务副组长的救灾领导小组,随后分别到各村查看灾情。将党委成员以及其他乡干部分组深入各村、社调查了解受灾情况。按县抗震救灾领导小组的安排,当晚迅速成立民兵应急分队赴北川抗震救灾。
5月13日 各驻村干部到村、社、农户家中查看灾情,做好群众安抚工作,无死亡人员,房屋倒塌严重。
5月14日 乡召开会议重新成立救灾小组,成立以武装部长陈松柏为组长的抢险领导小组,胡屹伟为组长的赈灾安置领导小组,谢兴琼为组长的医疗防疫小组,各组分工负责,各施其职,每天下午5时准时上报当日情况。
5月16日 对全乡存在严重隐患的房屋实行人员疏散 5月18日 乡领导分组到各村安抚低保、五保人员 5月19日 县第一批救灾食品发放到灾民手中 5月25日 第一批帐篷及时发放到倒塌户中 6月10日 第一批救灾款发放到灾民手中 6月20日省市城建专家对全乡房屋受损情况经行评估 7月8日 开始申报村名房屋恢复重建,全乡重建任务为1239户。
7月25日全乡恢复重建规划实施阶段。
9月3日 根据科学规划全乡铁垭、觉林、东光、鹅岭4个村8个居民集中重建点。
9月22日四个村8个居民集中重建点正式启动。8月4日 第一批救灾临时生活费发放
9月27日国家救灾资金援建毛公义校综合楼正式动工 10月14日农房维修加固正式启动 2009年
2月23日 由毛公义校灾后重建教学楼工程正式动工
5月12日 全体乡村干部在乡上集体为遇难同胞默哀 9月24日 全乡农房重建全面验收
10月11日毛公卫生院灾后重建工程正式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