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人传中三位名人的事迹 胡中
名人传中三位名人的事迹
胡中霖
《贝多芬传》贝多芬,身高5英尺4英寸,与当时欧洲另一位显赫的征服者拿破仑等高。贝多芬自幼不幸,他的父亲是一个残暴的酒鬼,他剥夺了小贝多芬学习、休息和娱乐的时间,而只是一味地强迫幼小的儿子没完没了地练习钢琴和小提琴,期望他将来成为自己的摇钱树。
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他仰慕已久的偶像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听了他的即兴演奏之后感到十分惊奇,当场对其他人说:请注意,这位少年将震动世界。可惜,在维也纳的学习时光很快就中断了,原因是他母亲患重病,并很快地离开了人世,失去了心目中唯一的亲人的贝多芬悲痛欲绝,过度悲痛使他接二连三地得了几场大病,其中一次是出天花,永远地毁了他的容貌。
1792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作风。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米开朗基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
1475年3月6日,米开朗基罗出生于卡森蒂诺地方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基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使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基罗转入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基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基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地找了出来,米开朗基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基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的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基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终于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1866~1944年)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1903)、《米开朗基罗传(或译作米开朗琪罗)》(1906)、《托尔斯泰传》(1911)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第二篇:名人事迹
霍金是一个懂得感恩生活和乐观不屈的人。
霍金从小就拥有对自然科学的强烈兴趣,在大学时代(当时还没患病),他就意识到,肯定会有一套能够解释宇宙的万物理论,并陶醉于对其的思索之中,把之当做了自己的信仰,并具有极强的使命感。
在他21岁得知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后他也消沉过一段时间,极度失望时他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努力去帮助一些人们。医生当时预测他最多只能活2年,但2年过后情况并不是非常糟糕。后来他又想到了以前曾和自己一个病房的男孩,那个男孩第二天就死去了。他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觉得自己还不算倒霉,不应该就这样放弃,自己17岁就考上剑桥大学,拥有异乎常人的头脑。(之前他就和珍认识,后来他们很快坠入爱河,不久他们结婚了)
患病后,霍金为了家庭,为了自己的理想,果断的“站了起来”,继续了自己的研究。他自己在个人传记中谈到,他并不认为疾病对他有多大影响,他每天都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之中,努力不去思考自己的疾病。同时,他又努力证明自己能够象常人那样生活!霍金在自己的生活中,只要能做到的事情绝不麻烦别人,他很憎恨别人把自己当做残疾人,他说:一个人身体残疾了,决不能让精神也残疾。霍金的意志力是非常坚强的,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很有主见的人。他对生活永远充满了乐观和幽默的态度。在他患病后,曾有6次非常近距离的和死神交手,他都顽强的活了下来。
一次霍金演讲结束后,一位女记者冲到演讲台前问到:“病魔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你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大师的脸上充满了笑意,用他还能活动的3根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后,显示屏上出现了四段文字:“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我有爱我和我爱的亲人和朋友”...在回答完那个记者的提问后,他又艰难的打出了第五句话:“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现场顿时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的确用霍金自己的话来说,活着就有希望,人永远不能绝望!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即使病魔把霍金关在果壳中,他也是无限空间之王!霍金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都应该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主见,拥有自己的梦想,并全力以赴为之奋斗!
古代日本的老渔民发现如果将几条剩性活泼的沙丁鱼放入一群被打捞的懒惰的鲇鱼当中.由于好动的沙丁鱼在鲇鱼中乱窜,给鲇鱼带来一中危机感,它们奋力游动,从而避免了由于窒息而亡.这便是有名的鲇与效应.
下过跳棋的人动知道,6个人各霸一方,互相是竞争队手.大家彼此动想先人一不,将自己的6颗玻璃球尽快移到预定地点.如果你只讲求合作,放弃竞争.一味地为别人搭桥铺路,那别人会先到达目的地.热你则会落后于人,最终落得个失败的下场.相反,如果你只注意竞争,而忽视合作.一心只想拆别人的路,反而延误了你自己的正事.你还是不会获胜的.
撒切尔夫人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上,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就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父亲对她的教育很严格,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面,而不落后于人。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也要永远坐在第一排。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太难了”之类的话。父亲的“残酷”教育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第一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生们上5年的拉丁文课程,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玛格丽特不光在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的佼佼者之一。40年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上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踞政坛长达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永远争坐第一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在这个世界上,想坐第一排的人不少,但真正能够坐在“第一排”的人却不多,许多人之所以不能座到“第一排”,就是因为他们只是把“争坐第一排”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柴智屏——机会只有三秒钟她,名牌大学毕业,却找不到工作。好不容易找了份戏剧编剧助理的工作,却发现整个公司除了老板只有她一个员工。累死累活干了三个月,只拿到一个月的工资,于是炒了老板鱿鱼,开始游荡帮人写短剧,写电影,只要按时收到钱就好,前路茫茫,她希冀着奇迹发生。
一次机缘巧合,她应聘到电视台一个节目当了编剧。半年后,在一次制作节目时,制作人不知为什么突然大发雷霆,说了句“不录了”就走了。几十个工作人员全愣在那儿不知怎么办,主持人看了看四周,对她说:“下面的我们自己录吧!”
机会只有三秒钟,三秒钟后,她拿起了制作人丢下的耳机麦克风。那一刻,她清楚地对自己说:“这一次如果成功了,就证明你不仅是一个只会写小剧本的小编剧,还可以是一个掌控全场的制作人,所以不能出丑!”
慢慢地,她开始做执行制作人。当时,像她那个年纪的女生能做制作人,相当罕见。
几年后,这个小女生成了三年获得金钟奖的王牌制作人,接着一手制作了红得一塌糊涂的偶像剧《流星花园》,被称为“台湾偶像剧之母”
回首往事,柴智屏爽直地说:“机会只有三秒,就是在别人丢下耳机的时候,你能捡起它。” 丹尼斯·海斯——地球之父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地球日”,是 1970年4月22日,由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的一个刚满25岁的学生——地球之父在校园发起和组织的。他因此被誉为“地球之父”
丹尼斯·海斯生长在美国华盛顿州环境幽美的哥伦比亚河峡谷,他从小养成了爱好大自然的个性。到了大学时代,他虽然就读于法律专业,却始终没有放弃对环境问题的关心。鉴于丹尼斯·海斯在环保事业中所作出的重大贡献,他曾荣获联邦野生动物协会,美国慈善协会,美国太阳能协会,远离战争组织的最高荣誉奖项,并被国家奥杜邦协会评为“100个最杰出的环保人士”之一。
特蕾莎——伟大的修女18岁的特蕾莎离开家乡来到爱尔兰加入了劳来多修女会,后来主动到印度最破烂的贫民窟,在那里用几卢比租下一间房子,收容饥寒交迫的孩子。为了他们,她亲自到街上乞讨食物,帮他们清洗身体。房间里没有桌子、椅子、黑板,她就以地板为黑板,教孩子们认识孟加拉字母。一次,她遇见一个人身上全是脓包、伤口,脓包上尽是蠕动的蛆和虱子,便到警察局请求他们拨一处地方,使她可以接待这样的无家可归者。就这样,她创办了“死者之家”专门收容垂死的游民。秉持同样的信念,她还创办了“弃婴之家”和“麻风病之家”。1979年,她荣获诺贝尔和平奖同年获印度政府颁发的全国最高荣誉奖。
南丁格尔——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1854年,英、俄在克里米亚开战,南丁格尔亲自奔赴前线。她替伤员清洗、清毒、包扎、按时换药、改善伙食,还经常跪在地上擦洗地板,洗涤伤员带血的衣裤。每天晚上她都要提一盏灯,在4公里的巡诊线上,挨个查看病情,给伤员唱歌,送去安抚和爱心,从无间断。为此,她经常每天工作20小时以上,累得头掉光仍然坚持不懈。由于她的努力,伤员的死亡率从60%降为0·3%。后来,直到英、俄停战,最后一名士兵离开战场,她才回到家园。英国人民为她立起了手持油灯的巨型铜像,“提灯女郎”南丁格尔被称为“英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正是她对医护工作的尽心尽职,才改变了整个世界对护士的看法。
艾伦——做好了,就是机会有一个名叫艾伦的孩子,9岁时在祖父的农场时里开始了他的第一份工作——赤手去捡牧场上的牛粪饼。一般的孩子嫌这份活儿脏,都不愿做,而艾伦却干得好极了。由于他捡牛粪饼表现出色。祖父给了他一个向往已久的工作——放牧马匹。这件事深深影响了小艾伦,使他坚信这样一则人生信条:手头的工作无论多么低贱,只要做好了,就是机会。
长大后,他从每星期挣1美元的肉铺帮工做起。这份工作虽然低微且工作条件恶劣,但他干得很出色,因为他一直没有改变自己的人生信条:做好了,就是机会。
后来,他成为每星期可得50美元的美联社记者。
再后来,他又成为年薪150多万美的首度执行官。
第三篇:名人事迹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描写保尔·柯察金作为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国内战争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严峻生活,把对旧生活自发的反抗改变为自觉的阶级意志。保尔的成长不是“性格的自我发展”,而是如同作者在回忆自己一生时所说:“钢是在熊熊大火和骤然冷却中炼成的……我们这一代也是在斗争和艰苦考验中锻炼出来的。”
保尔的英雄主义是早期布尔什维克的理性真诚,个人价值和集体事业在观念上处于和谐状态。小说不仅通过一个接一个的困境来塑造这位主人公,还通过激动人心的独白、发人深省的警句格言直抒这种赤诚情怀。一次,保尔来到烈士墓前悼念为革命而牺牲的战友时,曾默默地想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同冬尼娅的爱情纠葛,同丽达磊落的友谊,以及对达雅诚挚的感情也表现了保尔精神世界的纯洁,表现了小说人物的特殊素质。
史蒂芬.霍金1942年1月8日出生于英国的牛津,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现代科学的奠基人伽利略正是逝世于300年前的同一天。
霍金在牛津大学毕业后即到剑桥大学读研究生,这时他被诊断患了“卢伽雷病”,不久,就完全瘫痪了。1985年,霍金又因肺炎进行了穿气管手术,此后,他完全不能说话,依靠安装在轮椅上的一个小对话机和语言合成器与人进行交谈;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页的机器,读文献时需要请人将每一页都摊在大桌子上,然后他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
霍金正是在这种一般人难以置信的艰难中,成为世界公认的引力物理科学巨人。霍金在剑桥大学任牛顿曾担任过的卢卡逊数学讲座教授之职,他的黑洞蒸发理论和量子宇宙论不仅震动了自然科学界,并且对哲学和宗教也有深远影响。
从宇宙大爆炸的奇点到黑洞辐射机制,霍金对量子宇宙论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目标是解决从牛顿以来一直困扰人类的“第一推力”问题。他的宇宙模型是一个封闭的无边界的有限的四维时空——不需要上帝的第一推力,宇宙的演化完全取决于物理定律。
耐人寻味的是,霍金的宇宙论事实上使上帝没有存身之处,但梵蒂冈教廷仍对他表示了敬意。在承认了对伽利略审判的错误之后,教廷科学院又选举霍金为该院院士。世俗的偏见和神学的权威,都不能阻挡科学的透射力。
霍金坚信,关于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的基本思想可以不用数学来陈述,而且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理解。他曾在通俗演讲里,生动地向听众解释“利用光速,从„黑洞‟进去,从„白洞‟到宇宙另一区域去作时空旅行”的设计,是有趣的科学幻想,而现实却是难以做到的简明道理。经过数年的辛勤写作和修改,于1988年4月正式出版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书中引导读者遨游外层空间奇异领域,对遥远星系、黑洞、夸克、大统一理论、“带味”粒子和“自旋”的粒子、反物质、“时间箭头”等进行探索。《时间简史》,已用33种文字发行了550万册,如今在西方,自称受过教育的人若没有读过这本书,会被人看不起。
医生曾诊断身患绝症的霍金只能活两年,他之所以能支持到今天并取得卓越成就,最主要的是他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极其坚强的意志。霍金的一生,是人类意志力的记录,是科学精神创造的奇迹。
一生的心愿是做个常人
与其说斯蒂芬·霍金证明的是宇宙大爆炸和黑洞的存在,不如说他用一生在证明另一件更重要的事情———自己是一个常人,并没有因为受困轮椅而成了低人一等的“废人”。然而,证明的结果甚至比他当年发现“黑洞并不全黑”时还要让自己大吃一惊———自己怎么变成了高人一等的“超人”?
所以,当8月11日他瘫坐在轮椅上、面无表情地被推出杭州香格里拉酒店2楼电梯的那一刹那,霍金在瞬间亮起的无数闪光灯前多少显得有些勉为其难。就像此前在浦东国际机场受到几乎是超级明星式的媒体追逐,这位自爱因斯坦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最后选择了闭紧双眼,任凭身边缓缓落下的窗帘将狂热的“时间简史迷”们阻挡在外。他宁愿一个人静静地思考宇宙的命运。
也许,这才是霍金的世界。霍金曾经说,他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有一天很晚从伦敦回家,“那时人们为了省钱,半夜里把路灯都关掉。我走在路上,那晚的夜空是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整个银河系仿佛刚好划过头顶。”对此,他母亲说,“只要看看这孩子仰望星空的样子,就知道他心里有多好奇。”霍金甚至表示,“哪怕置身一个无人的荒岛,我也宁可没有灯光,因为那样我就可以更好地看到星星。”
直到22岁,霍金被诊断患有运动功能萎缩的卢伽雷病,最多只能活几年时,这种对星空的执着才逐渐开始成为一种信仰———他想自己可以像常人一样生活下去。即使是全身动弹不得,为了和心爱的女孩结婚,他就必须有工作,必须先完成剑桥的博士学位,于是就有了“宇宙起源于空间中一个奇点”的大爆炸理论。即使失去了说话功能,为了替女儿付学费,他就必须赚一笔钱,于是就有了销量与《圣经》和莎士比亚作品媲美的《时间简史》。人们能否想象,霍金广为传颂的科学成就,不过来自他想证明自己能如常人一般的初衷。
只不过,每一次霍金试图证明自己是常人,证明的结果都远远高于他的预期。他发现,既然大质量的恒星在“油尽灯枯”后会坍塌成一个奇点,那么是否可以把这个过程倒过来,宇宙就是从一个奇点大爆炸诞生的呢?既然天体间有万有引力,那么是否存在一种引力大到连光线也会被吸进去的黑洞呢?霍金关于奇点和黑洞的理论,“一不小心”触动了理论物理学的神经。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适用于天体类的大物质,量子力学适用于微观粒子,但是这两者却无法统一。而霍金的奇点理论正好统一到“无限小的物质爆炸成为天体”上。他曾经预言,到上世纪末,这种“大一统”理论将最终发现———也许只要几个简单的方程式,人类对于宇宙的知识就到达极限,理论物理学也随之终结。
但是,20多年过去了,他的预言并没有实现。当记者就此问题请教霍金时,他的助手替他说,“我想霍金同意是他错了。”这次不能开口讲话的霍金不再向记者眨眼暗示什么,而是直接咧嘴微笑表示同意。他费了好长时间才通过拟声器回答,“科学是不可预测的。如果我要是知道的话,我早就把它做出来”———终于,他用自己预言的失败向世人“成功”地证明了自己也是一个常人。
“保持安静,老板正在睡觉”
看到霍金的人都不会忍心去打扰这位天才。尽管有心理准备,但是记者见到他的那一瞬间还是被深深触动。40年的卢伽雷病让他的身体彻底变形:他的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只手紧紧地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是朝内扭曲着。10年前的照片中还蛮匀称的嘴,此时已经歪成一个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变成“龇牙咧嘴”的样子———现在,这已经成了他的标志。
在现场几十只摄影“炮筒”的“狂轰滥炸”下,那台神奇的拟声器看起来也完全不同于一般的液晶屏电脑。记者悄悄地溜到霍金身后,发现拟声器中词汇的选择不是按照字母顺序来排,而是按逻辑顺序组合,比如表示选择或并列的连词成为一组,主语人称成为另一组。霍金就是用它来选择词汇,并最后按下发音键,让电脑合成的声音来代他讲话。
哪怕事先知道记者的提问,霍金的回答也慢得出奇。记者几乎看不到他的手指在按动键盘,他仿佛永远一动不动。现场在提问过后只有一片寂静,无数的眼光齐刷刷地落在霍金身上,直到耳边突然传出几句略显怪异的英语———英国人说带有美国口音,而美国人认为带有北欧口音或爱尔兰口音。他的回答极为简短,往往漫长的十几分钟才等来一句只有主谓宾的简单句。不到一小时,霍金就满脸倦意,记者甚至看到他开始无聊地按起键盘,把屏幕弄得一闪一闪的。
从1980年起担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教席的霍金就是这样在轮椅上洞悉宇宙的一切。不过,也许对他而言,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的顶礼膜拜,独自在剑桥的办公室里安静思考要简单和自在得多。霍金每天坐着轮椅去办公室,穿过整齐地挂着包括牛顿在内的所有卢卡 2 斯教授画像的长长走廊,霍金的办公室就在一排落地窗户的尽头。办公室的门口通常会挂上一块木排,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老板正在睡觉。”
那多半不是真的———霍金只是不愿被外人打扰。此时他一定坐在这间有着高高天花板的舒适小屋里,安静地在电脑前工作上好几个小时,驰骋在自己的宇宙里。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三个孩子的照片。每天下午4点,他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们交谈。他们喝着午茶,交流对宇宙的看法。一个护士托住霍金的脸颊,扶正他歪斜的头,这样茶水就不会漏出来。有时他的眼镜还会从鼻子上滑下来,但是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带有质疑的问题,他立即会给一个咧嘴笑容。至少,“老板正在睡觉”的托词让霍金最感自由自在。就像他用莎士比亚的话给自己的书取名———“即便把我关在果壳之中,仍然自以为无限空间之王”,霍金告诉记者,“我发现真实的宇宙甚至比《星球大战》更吸引人。如果你想去太空,那么必须先学物理学。”
有记者问他,除科研之外最大的快乐是什么,霍金的回答似乎要迅速得多,“我热爱生活。音乐、家庭都让我从中得到许多快乐。”宇宙之外,音乐正是他找到自己归宿的地方。迄今为止,关于霍金最成功的一次访谈是1992年圣诞节时英国广播公司的“荒岛唱片”节目。这个节目要求被访者假设自己在荒岛上孤身一人,只能选择8张唱片带在身边。只有这次,霍金破天荒地回答问题很少使用简单句———谈到音乐,他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
霍金很喜欢瓦格纳的音乐。他说,“我是从1963年开始喜欢上瓦格纳的,那年我被查出患有卢伽雷病。瓦格纳音乐的暗色调和启示录式的情绪正好符合我当时的心情。”他甚至不厌其烦地复述了瓦格纳的《魔戒》的情节———要知道,就是正常人也要颇费一番口舌,更何况是一个个词选出来。
然而,如果只让他选择一张唱片,他说自己还是会选莫扎特的《安魂曲》。“15岁生日的时候,我得到一套莫扎特的CD,整整有200小时,现在我还经常听。我最喜欢的是莫扎特临终前写的《安魂曲》,如果我只能带一张唱片去荒岛,我会带上它,并且一直听到DISCMAN的电池走光为止。”
身残志坚、拼搏进取的女青年张海迪
她以残疾之躯,完成了许多健全人都无法做到的事情,因此她成为一代中国青年的楷模,被誉为“中国的„保尔‟”。
张海迪:女。1955年出生在济南,成长于莘县。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山东省作家协会文学创作室一级作家,九届、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肢体残疾人协会主席。
5岁时因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从那时起,张海迪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历程。她无法上学,便在在家自学完中学课程,又自学了大学英语,还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和资料;另外还自学了十几种医学书籍和医科院校的部分教材,同时向有经验的医生请教,学会了针灸等医术。为了对社会能有所贡献贡献,她曾给农村的孩子当过老师,还曾用学到的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为群众无偿治疗达1万多人次。她还用学过的无线电技术,在山东省莘县广播局做无线电修理工。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1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她的长篇自述《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并配发社论《让理想的光芒照亮生活之路》。1983年3月7日,团中央召开了“优秀共青团员”张海迪命名表彰大会,宣传了她身残志坚、自学成才的感人事迹。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号召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向张海迪学习,邓小平、叶剑英等老一代革命家为张海迪题词。此后,张海迪的名字传遍全国各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全国典型。
张海迪是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表彰的青年英雄之一。
轮椅上的梦
张海迪的家乡在山东省文登县。她出生的时候刚好九斤,妈妈高兴地说:这可真是个“九斤老太”了。大人们看到她长得健康、聪明、伶俐,都叫她“玲玲”。玲玲的父母当时都是文艺工作者,他们对自己的长女寄托着美好的希望。女儿虽然生在泉城,可他们毕竟更爱大海。五十年代有部著名的电影叫《白夜》,有首著名的歌曲叫《尼罗河之声》。母亲说,莫斯科的“白夜”、尼罗河的歌声是迷人的;祖国渤海之滨的笛声也应该是令人神往的,女儿就叫“海迪”吧。
张海迪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像很多孩子一样有自己的幻想。她快乐而活泼,整天蹦蹦跳跳地跑来跑去,连下楼梯的时候也不老实。人们看到她欢蹦乱跳、有说有笑的时候,就冲口而出叫她“玲玲”;人们看她做事聚精会神,对奇妙无穷的世界提出一串串问题时,人们又正而八经地叫她“海迪”。在玲玲家里还保存着一张二十多年前的照片,这是玲玲在上幼儿园时照的。白色的连衣裙,使她格外精神;两条小腿站得直直的,膝盖下的肉窝还清晰可见。这张照片现在格外珍贵了。只有它记录了海迪曾经和常人一样有着健全的双腿!
玲玲5岁那年,一场灾难性疾病降临到了她的身上。一天,玲玲在幼儿园里正在排练节目,她唱着、跳着,忽然觉得眼前一片发黑,她摔倒了。平时,她摔个跟头,总是自己不声不响地爬起来。这次,她用尽全身力气,还是站不起来。她着急了:“阿姨,我的腿,我的腿那儿去了?”父母把她抱进医院,医生们反复会诊,大夫拿着诊断书惋惜地说:“孩子得的是脊髓血管瘤,恐怕今后……”
这病据说起因是偶然的。在运动中,脊椎里一条细细的血管突然破裂了。也许不过是一滴血,变成血块,挡住了脊髓的通道,由于它的挤压,脊髓的搏动变减弱了,甚至完全梗阻。当时,数不清的医生都希望拿出自己最大的本事,让这活泼、可爱的小姑娘站起来。但是,就像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遇到许多疑难问题一样——他们没有放弃自己的努力,但眼下还只能是一筹莫展。
在济南工作的爸爸妈妈抱着她跑遍了济南几家大医院,后来又几度到武汉、北京就医。医生先后给她动过四次大手术,摘除了六片脊椎板,结果却没有奏效。她不但不能走路了,而且身体从第二胸椎以下基本没有知觉了,也就是说,身体有三分之二失去了部分知觉和功能。她必须靠在轮椅的扶手上,用胳膊支撑着,才能坐得住。爸爸妈妈的心像秤砣一样沉,他们担心孩子今后还能否经受得住更大的考验。难啊,未来的生活!玲玲这艰难的第一步从哪里迈出呢?
爸爸给她买来了收音机,妈妈给她订阅了《小朋友》,雪征妹妹一步不离地陪伴着她。许多叔叔阿姨舍不得花钱给自己的孩子买玩具,但看望玲玲时,总是想方设法给她带来新奇的礼物。玲玲怎么也数不清关怀、帮助、照顾过她的到底有多少人。
尽管人们以无限的关怀温暖她的心,但这远远不能补偿瘫痪给这小姑娘带来的痛苦。看着伙伴们高高兴兴地一起跳皮筋,高高兴兴地一起背着书包上学校,玲玲幼弱的心灵,简直要被痛苦压碎了。玲玲听到窗外传来的“我怎么忘记带伞了?唉,我的书包怎么忘了呢!”,心里很难过,她很想亲身感受一下与他们一起去上学的欢乐,也想感觉一下在雨中奔跑的清爽。然而,这一切都是一个梦。对于玲玲来说,只能是轮椅上的梦。一天,玲玲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渴望,就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话刚说完,她就看见妈妈背过身两手摸着脸,玲玲想,妈妈一定是哭了。妈妈说:“孩子,妈妈和爸爸会让你学到知识的!”见玲玲这样渴望上学,渴望学习知识,妈妈决定,说什么也要尽量满足她的心愿。玲玲不能去上学,就请老师来教她。可家里请不起,也请不到专职的老师,妈妈爸爸只能在下班后亲自教她。
玲玲从7岁起,一连四次报名上学。前三次,老师看到她瘫痪的双腿都难过地摇摇头。每天,她只能趴在窗台上,羡慕地看着别人去上学。10岁那年,爸爸带她到济南市经五路小学第四次报名上学。老师看她的确是个聪颖、上进的孩子,破例同意她报考。发榜的日子到了,一大早,爸爸背着她来到学校门口,海迪急切地在那密密麻麻的红榜里寻找自己的名字。“张海迪”,当她找到自己的名字时,拍着手喊叫起来:“我上学了,我上学了。”他让爸爸背她在校园里走了一大圈,这是教室,那是操场,海迪指指点点,别提多高兴了。回家后,爸爸特意给她买了一个小书包,妈妈为她买了一双新鞋子。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第二天,她的病又一次犯了。当别的小朋友高高兴兴去上学时,妈妈却背着她踏上北去的列车,到北京去治病。
如果说海迪上过学的话,校门对她只开放过半天!
学校进不去,海迪就在床上铺开了课本。平时,她躺在床上,腰腿僵硬,脚背直伸。如果能使支配肌肉的神经松弛下来,使下肢稍稍能够屈伸,她就能坐起来了。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她天天捶腿肌,用力搬下肢。胳膊每用一次力,肋间神经就钻心一样的疼。她吞下两倍的止疼药,硬是咬着牙关按、摸、捶。有时让妈妈帮忙。妈妈舍不得用力,她不高兴;妈妈用力了,她送给妈妈的是挂着汗珠的笑脸。僵硬的腿脚终于软化了。当她能倚着被子坐一会儿,或挣扎着用胳膊支撑着趴在桌子上时,她惊喜万分。残疾退一分,玲玲就向前跨上一大步。“别人能会的,我也要会。”有时,小伙伴问她:“玲玲,你长大了想做什么?”她回答说:“我想当一名医生,让每个不能行走的孩子都站起来!”
玲玲特别爱学习,但手术造成的肋间神经痛时时折磨着她娇小的身躯,有时,她实在感到疲倦,连作业都无力完成,就对妈妈说:“这些作业我明天再做行吗?”妈妈却郑重地对玲玲说:“今日事今日毕!”听了妈妈的话,玲玲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绝不能拖拉,就在心里告诉自己说:“我要像在学校里的孩子一样,每天完成作业!”
尽管玲玲非常有决心,但病情却是无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玲玲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力,她就猛揪自己的辫子,打算用一种疼痛来代替另外一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一条辫子了,她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啊!
对玲玲来说,家是一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学校里,聪明、好学的玲玲学会了很多知识。在所有功课中,玲玲最喜欢学习语文。在10岁时候就能读长篇小说了,虽然读得很辛苦,但她不气馁。她很喜欢读《卓娅与苏拉的故事》,可她拿到的是那种用老方法排版的书,里面多数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又是竖排的格式。对10岁的孩子来说特别难读,遇到不认识的繁体字,她就凭经验来猜。一次,当她从书中看到一句“妈妈领著我到杨树林时”,虽然猜出了另外的几个繁体字的意思,却不知道“杨树林”是什么意思。
玲玲想,从“林”字看,“杨树”应该是一种树,那么,这个“树”字应该就是“树”的另外一种写法;“杨树”又是什么树呢?一定是一种很常见的树。于是,她开始在心里念着自己知道的各种树名,当她默念到“杨树”时,心里一亮:“杨”的写法,与“杨”字不是很像吗?看来,“杨树”就是“杨树”!想到这里,玲玲非常高兴。这样,在猜字过程中,玲玲早早地认识了许多汉字并掌握了有关的知识。
10岁那年,妈妈送给玲玲一本日记,是红色漆皮的。妈妈说:“玲玲,以后你要天天写日记!”当时,玲玲并不知道该怎么写日记。起初,她写的是:“今天我读了×××书,今天我吃了药。”这些日记,用词单调,也没有什么情感,经过妈妈的开导后,玲玲终于明白了写日记的秘密,那就是要把每天的重要事情与情感都写出来。以后,玲玲开始把所有亲情、友情的温暖都写进日记,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长大以后,每当回忆起这段经历,张海迪认为,当初如果没有坚持写日记,后来就不能成长为作家。
除了语文,玲玲对别的功课也非常用心,一点儿也不肯浪费时间。在整个童年,她以顽强的意志,认真学习,始终用心对待每一个字,每一行句子,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实现了“轮椅上的梦”。用玲玲自己的话说,她没有愧对自己的童年,也没有愧对那些美好的光阴。
在那座刷着红漆的三层楼里,张海迪度过了15年的时光,爸爸妈妈的爱,小伙伴及朋友的爱,也使张海迪更有信心面对未来。
深受乡亲爱戴的赤脚医生
在大家的鼓励下,张海迪咬牙、忍痛学习。她读完了一本本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书:《把一切献给党》、《雷锋叔叔的故事》、《真正的人》、《我的大学》、《古丽娅的道路》、《军队的女儿》、《瓦尔瓦拉•瓦西里耶夫娜》……,给了海迪知识和力量,在她眼前展现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新世界。她从小人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次认识了保尔•柯察金。她懂得了一个人病倒了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进取的信心和力量。只要精神不倒,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在与疾病的磨难斗争和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海迪慢慢长大了。她开始考虑怎样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她也更多地想到,像她这样一个身体严重残废的姑娘,能为社会做些什么的问题。
1970年春天,海迪跟着爸爸妈妈从济南下放到莘县十八里铺公社尚楼大队插队劳动。开始了农村生活。
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非常陌生,没有电灯和自来水,生活也十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身上,张海迪却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
刚到莘县那天,天空很晴朗,天上的白云像大棉花一样。不久,一群十一二岁的孩子跑过来,围到张海迪身边,抢着问道:“玲玲姐,你是城里来的吧?你的脸怎么这么白啊!你的腿怎么了?”望着孩子们的笑脸,张海迪笑了,慢慢地把自己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仅仅才过了半个月,张海迪就同乡亲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了。乡邻们争着抢着往玲玲家送地瓜、咸菜等东西,还为她做了一张木轮椅。
孩子们都愿意推张海迪出去散步。这个男孩子说:“玲玲姐,我推你!”那个男孩子抢过来说:“我推,我推!”经过几番争执后,张海迪就幸福地坐在木轮椅上,由孩子们轮流推着,来到了田野里。
天地真大呀,有青山绿水,还有叽叽喳喳的小鸟,在孩子们的推动下,张海迪像一下子长出了翅膀,绿油油的麦田、小路,都在眼里一晃而过,因为孩子们跑得太快啦。有一次,由于推得太快,木轮椅突然倒在地上,张海迪的胳膊都摔破了,可她还和孩子们一起哈哈大笑。长了这么大,张海迪还是第一次体验到自然的广大和真正的欢乐呢!
一次,一个孩子对张海迪说:“玲玲姐,要是用我的腿换上你的腿就好了!”听了这话,张海迪感激地望着那个孩子,忍不住哭了。
农村的生活比较艰苦,能吃上萝卜馅高粱米面的包子,对村里的孩子们来说已经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了。一天,村东头的老奶奶做了2个包子,一个送给自己的孙子,把另一个塞在自己的棉袄袖口中,急匆匆地走到村西头的张海迪家,从袖口拿出还冒着热气的包子,说:“玲玲,你快趁热吃!”张海迪接过包子,眼睛湿润了,老奶奶还问:“玲玲,好吃吗?” 张海迪点着头,说:“好吃,好吃!”在这个包子里面,包含着多少疼爱啊,所以,张海迪永远也忘不了它,忘不了乡亲们给予自己的爱。
这天(1970年4月27日),她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来到农村啦!这儿和我想象的不一样。我原以为农村是青山绿水、花木果草。不,这儿的土地是贫瘠的、荒芜的。到处是一片白花花的盐碱地。只有窗后一大块绿——那是不怎么茂盛的庄稼。是啊!这里需要改造!我真想能在这块土地上做一个勤劳的播种人——把幸福的种子播下去。老人、孩子……所有的人对我都那么友好,这使我爱他们。人们啊!我真愿为你们做些什么呀!”
孩子们喜欢围在这坐藤椅车(她那时还没有轮椅,只是旧藤椅下面绑4个轱辘)的大姐姐身边。玲玲发现有的孩子不愿念书,就帮助他们组成课外学习小组,天天为她们辅导功课;她听说附近的小学里没有音乐课,就自告奋勇去教她们唱歌;还抽空为孩子们理发、做书包、缝补衣服。孩子们把她当作亲爱的老师和最知心的朋友,她也开始尝到了“为人们做些什么”的幸福和欢乐。
在他们的村西头,有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又聪明、又漂亮。他从玲玲一家刚搬来的时候就围着他们的车转。别人说,你快叫玲玲姐姐。那个小男孩就叫她姐姐。玲玲见他长的好玩,就叫他“小不点儿”。小不点儿帮助他们搬家,一会儿提个小篮,一会儿搬个小板凳,很可爱。后来,他看玲玲常常在家里,就搬来几块砖头,放在玲玲的窗下,踩在上面,趴在那里看玲玲看书。他常常问玲玲:“姐姐,你不出去玩,闷吗?”玲玲说:“不。”他说:“我推你出去玩吧。”玲玲说:“小不点儿,你长大了,再推我出去玩。”小不点儿很懂事,有一次,他抓来一 5 个小虫给玲玲说:“姐姐,我给你捉了一只小虫,这只小虫会咯噔咯噔地磕头,叫磕头虫。你玩吧。”玲玲刚想留住他,他又跑了。一会儿,他又拿来一个鸡蛋给玲玲,说:“这是俺妈给俺煮的,你吃吧。”
一天,小不点儿为玲玲抓来一只小燕子来。他一进门就说:“姐姐,给你一只小燕子。”玲玲说:“咦,你从哪儿抓来的小燕子?你怎么捉住它的?”他说:“姐姐,这燕子是个瘸子。”看到这可怜的小生灵,海迪心里非常难过,她拿着燕子说:“小不点儿,咱们给它治好了病,把它放了吧。燕子生了两只翅膀就是为了飞的。燕子给咱们带来了春天。”小不点儿说:“好吧。”玲玲和小不点儿一起包扎好小燕子的腿,把它放在纸盒里喂水、喂食。三天后,小燕子拍打着翅膀连蹦带跳了。玲玲把小不点儿找来,把小燕子放在手上送到窗外,“飞吧、飞吧”,他们俩看着小燕子展翅飞向蓝天。玲玲非常喜欢小不点儿,一天不见就会想他。
后来有一天,海迪正在家里,小不点儿的妈妈慌慌张张地抱着他跑进来,说:“玲玲,你是城里来的姑娘,懂得多,你看看这孩子是咋啦?”玲玲一看,下了一跳,只见小不点儿口吐白沫,眼睛不住地往上翻,脖子直直地挺着。玲玲多次住过院,凭她的观察,这病不轻。她连忙说:“快送医院吧,千万别耽误了。”大嫂抱着小不点儿向县城跑去。不大一会儿,玲玲就听到村头大道上传来嚎哭的声音。
小不点儿死了。一个欢蹦乱跳得孩子死了。磕头虫、热鸡蛋、小燕子在玲玲眼前晃来晃去;“你看着孩子是咋啦?”大嫂求援的话也在玲玲耳边一遍遍回响。海迪心里难过极了。她恨自己,为什么不会给他治病呢?自己要是会给他治病,小不点儿弟弟不就死不了了么?此时,海迪还是个不满十五岁的小姑娘。
“我能为人们做些什么?我应该为人们做些什么?此时此刻人们最需要我的又是做些什么?……”
当晚,海迪在油灯下摊开日记,她心头忽然闪出一道光:医生,患者心头的希望之火。村里缺医少药,人们得了病必须跑到十几里外的公社卫生院去,此时,她便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不能下地干活,学医给人治病不是很好吗?多少年来,自己饱尝疾病折磨的痛苦,深深地知道病痛给人造成的不幸。为了不再让小不点儿那样的因为缺医少药、得不到及时治疗而死亡的事情出现,她决心一定要学习医学,要给社员们治病。
打定主意,她就悄悄忙起来了。她把自己的零用钱,把爸爸妈妈过节给自己买衣服的钱都存起来。她从医院里几进几出,总算有点见识。她请济南的知识青年朋友,为她买来了医学书、体温计、针灸针、人体模型、常用药等等一大堆。她一心一意开始在昏暗的油灯下学习一本本医学书:《生理学》、《人体解剖》、《针灸学》、《内科学》……开始学习针灸时,没有老师教,她就一边比着书,一边在自己身上、脸上、胳膊上练习,常常把脸扎肿了,手也扎肿了。然而,她想:只要能给别人早一天治好病,扎得再疼我也不怕。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她终于能给社员们治疗一些常见病了。社员们谁有个头疼脑热的,她就给扎上几针,有些还真起作用了。海迪能给群众治病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前来就医的人越来越多。海迪想,只是有给人治病的热情还不够,还有广泛地学习一些医学知识。于是,她就白天给群众治病,晚上翻看医学书,在油灯下找一些治疗方法。她开始自学解剖学。
海迪学医不像在医学院上学的同学那样,有老师讲课,有实际标本,有许多参考书。她当时只有一本书,找不到标本。海迪很着急。有一天,海迪的妈妈买菜回来,海迪看见篮子里摆了很多猪的内脏,有心、肝、肺、肾等东西。海迪就对妈妈说:“妈妈,以后你买了这些东西,先不要吃,先让我用来学习。”妈妈说:“好哇。”于是,海迪向爸爸要来了他刮胡子的刀片,一边比着书,一边拿着猪的心脏,用刀片一点儿一点儿地割开来。一边看一边说:“我明白了,这儿就是冠状动脉,这儿呢,就是右心室。”就这样对照着学习。后来,她又学习生理学。学生理学时,也没有标本,当学到神经系统的反射原理时,很困难,因为没有活的标本。后来,他就想了个办法,请村里的小朋友,上坑里、河里为她捉青蛙。这些年来,为了认识内脏,她把动物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了解神经,她解剖了兔子、青蛙;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下红红蓝蓝的点,一根根针反反复复地扎。她成了一名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的乡村医生。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张海迪为村民们治了一万余次病,针灸技术也在当地出了名,前来看病的人络绎不绝。由于经常靠在轮椅上给人看病,她的肋间神经总会感到剧烈的疼痛,脊椎甚至弯曲成了“S”型,但是,为了治好村民的病,回报他们的爱,张海迪始终坚持着。有些群众半夜来敲门,她也接待。凡是来不了的重病号,她就坐上轮椅去为他们看病。她为老乡们治好了一些常见病,还治好了一些疑难病。她治好了因为生病已经哑了三年、且瘫痪在床的耿大爷,治好了哑巴和瘫痪姑娘李秀莲,治好了腿有残疾的王小波、金朝中、王怀中等儿童。有些问题是在解决不了的,她就一一向外写信,请教专家、大夫。能为乡亲们治病,海迪觉得这是她最大的愉快、最大的幸福。每当她看到哑巴病人开口说了话,瘫痪病人又重新站起来,她常常流着眼泪,与他们一起分享这种幸福。
“能为社会多做些贡献,这就是幸福。我想,当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社会的时候,这就是最有意义的一生了。”海迪这样说。
自强是更珍贵的财富
1973年春天,张海迪跟着爸爸和妈妈离开了她生活了三年的上楼村,与乡亲们依依惜别。
来到城里之后,一切又要重新开始了。她成了待业青年,又一个人在家里了。这时候她想:“我现在是待业了,待业难道就真的只能这样消极等待吗?不,我是一个残废青年,应该用自己的双手重新开辟一条为人民服务的路。”于是,她又像过去一样,在艰难困苦中,开始 6 了学画画、学音乐、学外语,她在医院继续为人治病,她在县广播站当一名修理工……忍着病痛,刻苦学习的张海迪终于拥有了自己的财富。凭着这笔财富,她终于自学成才,取得了成功。
1981年12月,《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3年2月,张海迪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劳动模范”称号,被共青团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还曾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自强模范等称号。1983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向张海迪同志学习的决定》,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为张海迪题词,表彰她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精神。
1983年,张海迪开始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毅力克服病痛和困难,精益求精地进行创作,执着地为文学而战,先后翻译了《海边诊所》、《小米勒旅行记》和《丽贝卡在新学校》,还创作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梦》、《绝顶》等作品,她的作品在社会上在青少年中引起很强的反响。张海迪曾经获得的重要奖项有:1992中国作协庄重文文学奖;1994年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奖长篇小说一等奖;1997年全国“五个一工程”图书奖; 1998年全国第二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和个人特别奖;1999年全国第三届优秀妇女读物奖;1999年全国第四届外国文学作品优秀图书奖;她的长篇小说《绝顶》曾被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列为向“十六大”献礼重点图书,获全国第三届奋发文明进步奖图书奖、首届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奖,获第八届中国青年优秀读物奖、第二届中国女性文学奖。2003年12月《绝顶》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1991年,张海迪在做过癌症手术后,继续以不屈的精神与命运抗争,她开始发奋学习哲学专业研究生课程。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写出了论文《文化哲学视野里的残疾人问题》。1993年,她在吉林大学哲学系通过了研究生课程考试,并通过了论文答辩。被授予了哲学硕士学位。
张海迪多年来还做了大量的社会工作,她以自己的演讲和歌声鼓舞着无数青少年奋发向上。她也经常去福利院,特教学校,残疾人家庭,看望孤寡老人和残疾儿童,给他们送去礼物和温暖。近年来,她为下乡的村里建了一所小学,帮助贫困和残疾儿童治病读书,还为灾区的孩子捐款,捐献自己的稿酬六万余元,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995年,她曾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参加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1997年她被日本NHK电视台评为世界五大杰出残疾人。200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1年被新华社《环球》杂志评选为“环球二十位最具影响世纪女性”。张海迪是中国一代青年的骄傲
第四篇:名人事迹
有一个叫黄美廉的女子,从小就患上了脑性麻痹症。这种病的症状十分惊人,因为肢体失去平衡感,手足会时常乱动,口里也会经常念叨着模糊不清的词语,模样十分怪异。医生根据她的情况,判定她活不过6岁。在常人看来,她已失去了语言表达能力与正常的生活条件,更别谈什么前途与幸福。但她却坚强地活了下来,而且靠顽强的意志和毅力,考上了美国著名的加州大学,并获得了艺术博士学位。她靠手中的画笔,还有很好的听力,抒发着自己的情感。在一次讲演会上,一位学生贸然地这样提问:“黄博士,你从小就长成这个样子,请问你怎么看你自己?你有过怨恨吗?”在场的人都暗暗责怪这个学生的不敬,但黄美廉却没有半点不高兴,她十分坦然地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么几行字:
一、我好可爱;
二、我的腿很长很美;
三、爸爸妈妈那么爱我;
四、我会画画,我会写稿;
五、我有一只可爱的猫;……
最后,她以一句话作结论:我只看我所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轲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鲁 迅 动则生,静则乐。------杨万里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庄 周 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瞿秋白 得其志,虽死犹生,不得其志,虽生犹死。-------无名氏 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胡 宏 我总觉得,生命本身应该有一种意义,我们绝不是白白来一场的。------席慕蓉 我们一步一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永不抗拒生命交给我们的重负,才是一个勇者。到了蓦然回首的那一瞬间,生命必然给我们公平的答案和又一次乍喜的心情,那时的山和水,又回复了是山是水,而人生已然走过,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秋天。--------三 毛 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是幸福的。-------佚 名 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是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吕凯特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 金 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弗洛姆 人生有两出悲剧:一是万念俱灰,另一是踌躇满志。-------肖伯纳 人生就像奕棋,一步失误,全盘皆输。-------弗洛伊德 尊重生命,完全尊重生命。------杜伽尔 今天就是生命-----是惟一你能确知的生命。昼利用今天,使自己对某件事情感兴趣,把自己摇醒,培养一种嗜好,让热忱的风儿扫掠过你,以高昂的兴致来过今天。-------卡耐基 生命是惟一的财富。-------拉斯基 生命不仅可以用年月计算,有时事件也是最好的日历。------狄斯累利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西塞罗 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这就更能显出生命的价值。------海伦?凯勒 生命是一去不复反返的!眼前保得了的切莫要放手;一放手,你就永远找不回来,死使你变成空人,就像那些树木落掉叶子后的空枝一样;终于愈来愈空,连你自己也凋谢了,也落了下来。-------高尔斯华绥 不要以感伤的眼光去看过去,因为过去再也不会回来了,最聪明的办法,就是好好对付你的现在------现在正握在你的手里,你要以堂堂正正的大丈夫气概去迎接如梦如幻的未来。-------郎费罗 生命是珍贵之物,死是最大的罪恶。------海涅 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鲁迅 我只有一次生命,而且它又相当短,我为什么在自己最不想做的事情上浪费我的生命呢?--------而兰代斯 我们既到世上走了一道,就得珍惜生命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说,生要比死更难。死,只需要一时的勇气,生,却需要一世的胆识。------佚 名 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蒙田 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费尔巴哈 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伏契克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陶潜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周 我以为人们在每一时期都可以过有趣而有用的生活。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们已经作了我能作的事”,人们只能要求我们如此,而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一点快乐。---------居里夫人 我们将永远得不到更多的时间,我们拥有,事实上我们老早就有了所有存在的二十四小时。------卡内基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塞内加 生命就是一切。生命就是上帝。一切都在变化、都在运动,这种运动就是上帝。在有生命的时候,就有那种感知神灵的快乐。爱生命就是爱上帝。最困难而又最幸福的事,就是在自己遭受痛苦时,在遭受无辜的痛苦时,爱这个生命。-------列夫?托尔斯泰 没有人永远活着,没有东西可以经久。------泰戈尔 生命短暂,切不可猬琐偏狭。-------狄斯累利 在我们了解什么是生命之前,我们已将它消磨了一半。-------赫伯特 人生不售来回票,一旦动身,绝不能复返。----------罗曼?罗兰 生命是一支箭------因此,你必须知道瞄准什么目标和如何运弓-----然后把弓弦拉足,让箭飞射出去!------范戴克 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马丁?路德?金 我们的生命是天赋的,我们惟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泰戈尔 亲爱的朋友,所有的理论都是灰色的,而宝贵的生命之树常青。------歌德 每一朵花,只能开一次,只能享受一个季节的热烈的或者温柔的生命。我们又何尝不一样?我们只能来一次,只能有一个名字。而你,你要怎样地过你这一生呢?你要怎样地来写你这个名字呢?-------席慕容 有生命,那里便有希望。-------泰伦提乌斯 生命是真实的,生命是诚挚的,坟墓并不是他的终结点。------朗费罗 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了,越爱人生,就越不能服膺生活者的条件。如果只为了凝视人生,要意识做什么呢?------杜?伽尔 生命是单程路,不论你怎样转变抹用,都不会走回头,你一旦明白和接受这一点。人生就简单得多了。------穆尔 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向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蒙田 喜爱人生的人绝不是失败者。-------费德 只要有勇气,生活就会变得美好。-------佚名 人的青春时期一过,就会出现名象秋天一样的优美成熟时期,这时,生命的果实象熟稻子似的在美丽的平静的气氛中等待收获。------泰戈尔 斗争是甜蜜的。-------雨果 把每一个黎明看作是生命的开始,把每一个黄昏看作是你生命的小结。------罗斯金 上人生的旅路罢。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有岛武郎 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孟德斯鸠 人生虽只有几十春秋,但它决不是梦一般的幻灭,而是有着无穷可歌可颂的深长意义的;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戈尔 人生就像一本书,傻瓜们走马看花似地随手翻阅它,聪明的人用心地阅读它。因为他知道这本书只能读一次。------保罗 君不见少年头上如云发,少壮如云老如雪。------顾况 人生似朝菌。-------寒山 人生最大的快乐是在自己并不需要额外去追求快乐的时候。------佚名 虽然人人都企求得很多,但所需要的却是微乎其微。因为人生是短暂的,人的命运是有限的。-------歌德 没有一个人长生不老,也没有一件东西永久长存。兄弟,记住这一点而欢欣鼓舞吧。-------泰戈尔 我们的生命是三月的天气,可以在一小时内又狂暴又平静。-------爱默森 我爱生活,为了它的美好,我参加了斗争。-------伏契克 你虽在困苦中,也不要惴惴不安,往往总是从暗处流出生命之泉。------萨迪 冲击一次,就忘掉,在新的局面下继续生活下去。------西伦佩 在我们所具有的一切缺点中,最为粗鲁的乃是轻视我们的存在。------蒙田 生命惟因其短,故应把它化入人类最壮丽的文明史中以获得永恒;生命也唯因其短,更要加倍珍惜每刻青春,使它在有限的生命线段内尽可能发出最大的光和热。-------佚 名 我们不能坐等令逸乐盗取我们的生命!------林肯 人生决非是缥渺的梦幻,在人生的原野里洒多少汗珠,就会有多少收获。对辛勤的耕耘者来说,人生永远是可爱的。-------佚名 长命也许不够好,但是美好的生命却够长。------富兰克林 我的生命属于整个社会;在我有生之年,尽我力所能及为整个社会工作,这就是我的特殊的荣幸。------萧伯纳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是像一代人的命运一样珍贵吗?要知道,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与他同生共死的完整世界,每一座墓碑下都有一部这个世界的历史。------海涅科恩 人生须自重。-------陆九渊 每一个人都是他过去的产物。------美罗斯托 当我活着,我要做生命的主宰,而不做它的奴隶。------惠特曼 生命是无尽的享受,永远的快乐,强烈的陶醉。-------法罗丹 生命在闪光中显出灿烂,在平凡中显出真实。------柏克 燃烧一个人的灵魂,正是对生命的爱,那是至死方休。-------三毛 生命在前进的同时,它就是在走向死亡。-------富恩特斯 真正的圣者的信条是善用生命,充分地利用生命。-------赫伯特 爱生而败仁者,其下愚之得欤?-------王通 只要愿意去做,人无所不通。--------艾略特 让死人去埋葬死人吧,我们既然有生命,我们就应当活下去,而且要活得幸福。------列夫?托尔斯泰 生命的目的是享受生命。-------维斯冠 春花不红不如草,少年不美不如老。------袁枚 努力为生,还要努力为死。------周恩来 浪费生命是做人的最大悲剧。------曼杰 生命是一支织梭。------莎士比亚 生命并不是一种辉煌的奇观或是一场丰盛的宴席,它是一种岌岌可危的困境。------桑塔古那 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人的生命就是不断的适应再适应。-------哈代 人真正完美不在于他拥有什么,而在于他是什么。——王尔德 如果一个人只是度过一天算一天,什么希望也没有,他的生命实际上也就停止了。——莫泊桑 噢!生命!噢!生命!我明白了……过去我在自己心中,在我空虚而闭塞的灵魂中找你。我的灵魂破碎了;不料我的伤口等于一扇窗子,从那里透进了空气;我又能够呼吸了。噢!生命,我又把你找到了!------罗曼?罗兰 对可耻的行为的追悔是对生命的拯救。-------罗曼?罗兰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范仲淹 人之有生也,如太仓之粒,如灼目之电光,如悬崖之朽木,如逝海之微波。知此者如何不悲?如何不乐?------洪应明 人生一世不就是为了化短暂的事物为永久的吗?要做到这一步,就须懂得如何珍视这短暂和永久。--------歌德 人生像一张洁白的纸,全凭人生之笔去描绘,玩忽纸笔者,白纸上只能涂成一摊胡乱的墨迹;认真书写者,白纸上才会留下一篇优美的文章。--------佚名 旅程的终了,将是我们生命的结束。------梅特林克 附和真理,生命便会得到永生。------泰格尔
第五篇:名人事迹
李白小时候很贪玩,经常逃学。一次,他从学堂跑出来,到河边玩,看到一位老婆婆正拿着一根铁棒在石头上磨来磨去,李白很惊讶,就问老婆婆磨铁棒做什么。老婆婆说:“我在磨针。”李白又问“这么粗的铁棒何时能磨成针呢?”老婆婆说:“只要有恒心,铁棒一定能磨成针。”李白听完很惭愧,从此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伟大的诗人。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邓亚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少年抗日英三二小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韩红成名之路
在偶像派走红的当时,几乎所有人都把目光瞄向了那些有着魔鬼身材和天使般面容的歌星。没有人愿意给她供应上场唱歌的机会。固然她唱得远比那些所谓的歌星要好得多,胖身材成了她演艺生涯中的致命伤和“挡路石”,也成了她心中拂之不去的隐痛。她尝试过减肥,但减来减去,没有胜利。后来她想:胖就胖吧,我就是要继续唱歌,总有一天,观众会接受我。决心好下,背后的坚持才真正磨炼人的意志。岁月循环,花开花落,几年间,她高亢的歌声从未停歇。坚持给了她机会。上个世纪90年代初,香港艺人柯受良来到内地进行飞越长城和黄河的表演。她有幸加入了一次试飞期间的文艺演出。柯受良发动车准备试飞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他转身问身边的工作人员:这是谁的歌声?有人告诉他:这是她的歌声,一个不着名的歌手。柯受良说:她的歌声很有震撼力,给了我勇气和力量„„就这样,她得以成为柯受良正式飞越时的一名参演歌手。也正是在那场万众瞩目的飞越中,她有幸结识了央视的一名导演。在导演引荐下,她见到了半边天的主持人张越——一位同样身材臃肿但内秀、卓越不凡的女人。张越慧眼识珠,为她的才华所折服。在张越的邀请下,她在1997年参与了那年的半边天节目。看到话题是《不要为你的相貌发愁》,内心坚强、自信而又敏感的她一度非常尴尬,想退出,但碍于人情,最终硬着头皮完成了那期节目。并由此声名鹊起,被广大电视观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