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7种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明细表
47种各类文体的写作方法明细表
1、第一人称叙事法——写一件亲身经历的事情
25、画面组合法——一处难忘的景观
2、直接描写法——我想对你说
26、工笔细描法——观察大自然
3、特征说明法 ——状物
27、对话法——父母的爱
4、展开想象法——一则童话故事
28、议论抒情法——读书有感
5、梦境幻想法——20年后回故乡
29、现场目击法——写一个难忘的场景
6、内心独白法——说心里话 30、回忆法——一封书信
7、“物”“理”结合法——大自然的启示
31、化动法——看图作文
8、听看想法——热爱生命
32、夹叙夹议法——演讲稿
9、倒叙法——读书的故事
33、去粗取精法——怎样缩写文章
10、赞美颂扬法——我敬佩的一个人
34、以人为线索法——感动你的事情
11、以小见大法——我的课余生活
35、概括描写法——一个特点鲜明的人
12、有序说明法——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
36、多方观察法——走进大自然
13、以情串文法——真情的律动
37、开篇明义法——演讲稿和读后感
14、一事写人法——一个熟悉的人
38、叙中抒情法——生活中的真情
15、虚实相生法——编一个故事
39、遵循格式法——环保建议书
16、写生素描法——各式景观 40、典型事例法——写我的伙伴
17、先叙后议法——一篇观察日记
41、情景再现法——感受诗词的魅力
18、我手写我心——我学习的体会
42、动静结合法——写小动物
19、人物特写法——我是这样的一个人
43、描写抒情法——感受艺术怎样细致描写 20、情节离奇法——奇思妙想
44、详略得当法——难忘的“第一次”
21、拟人法——写写小动物
45、突出特色法——民风民俗
22、略叙法——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46、提纲先行法——我的理想
23、六要素法——成长故事
47、首尾呼应法——写学会生存
24、夸张幻想法——学写童话
阅读题的解法:
阅读题的解法有很多种,主要常见的有段落、层次怎样划分? 段意和层意怎样概括?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怎样归纳和分析? 还有关于拼音、字、词语、句子、和标点符号怎样正确使用? 怎样识别阅读题里的修辞格?怎样分析阅读题中的描写方法?
怎样续写文章的结尾,怎样就一些阅读题正确谈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怎样从阅读题中发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并写出相关的“小作文”等等。
第二篇:常用文体及写作方法
常用文体
1.入党申请书的基本写法
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要求入党的同志必须亲自向党组织提出申请。申请可分为口头申请和书面申请两种形式。通常情况下,申请入党的同志应写书面申请。
(1)入党申请书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
①标题。居中写“入党申请书”。
②称谓。即申请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③正文。主要内容包括:a.对党的认识、入党动机和对待入党的态度。b.个人在政治、思想、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主要表现情况。c.对照党员标准找出的差距、存在的不足、今后努力方向以及如何以实际行动争取入党。d.个人的主要履历、家庭成员及主要社会关系的简要情况。另外,如果自己有政治历史问题,或曾犯过什么错误、受过什么处分,或曾受过哪些奖励和表扬、获得哪些光荣称号,都要如实写明;如果自己家庭成员和主要社会关系中,有人政治情况比较复杂,受过刑事或其它重大处分,也应如实写清。
④结尾。主要表达请党组织考察的心情和愿望。
在申请书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申请日期。一般居右书写“申请人XXX”,下一行写上“XXXX年X月X日”。
(2)写入党申请书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认真学习党章,掌握基本精神,加深对党的性质、宗旨、任务、党员的权利、义务等基本知识的理解。②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谈对党的认识和入党动机,不要以旁观者身份一味评论别人。③对党忠诚老实,向党组织反映真实情况。④申请书要写得朴实、庄重,不要追求华丽的词藻。正文中各部分的内容要结合自身实际,详略得当。⑤入党申请书一般应由本人书写。如因文化程度不高或其它特殊原因,不能亲自书写的,可由本人口述,请别人代写,但要说明不能亲自书写的原因,经申请人签名盖章后交党组织。
2.思想汇报的写法
要求入党的同志为了使党组织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和考察,要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学习和工作情况。这是培养自己的组织观念、提高思想觉悟的有效途径。最好能够根据学习工作情况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思想。为了便于党组织更加全面、系统地了解申请入党人员的思想状况,提倡书面思想汇报。
(1)思想汇报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
①标题。居中写“思想汇报”。
②称谓。即汇报人对党组织的称呼,一般写“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③正文。写思想汇报,是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情况,向党组织反映自己的真实思想情况。具体内容根据每个人的不同情况而定。如果对党的基本知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有所收获,可以通过思想汇报的形式,将学习体会、思想认识上新的提高及存在的认识不清的问题向党组织说明:如果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党中央的重大决定有什么看法,可以在思想汇报中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白己的观点;如果参加了重要的活动或学习了某些重要文章,可以把自己受到的教育写给党组织;如果遇到国内外发生重大政治事件时,则要通过学习提高对事件本质的认识,旗帜鲜明地向党组织表明自己的立场:如果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个人利益同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的问题,可以把自己有哪些想法,如何对待和处理的情况向党组织汇报;为了使党组织对自己最近的思想情况有所了解,就要把自己的思想状况,有了哪些进步,存在什么问题以及今后提高的打算写清楚,等等。
④结尾。思想汇报的结尾可写上自己对党组织的请求和希望。一般用“恳请党组织给予批评、帮助”或“希望党组织加强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等作为结束语。
在思想汇报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汇报日期。一般居右书写“汇报人xxx”,下一行写上“xxxx年x月x日”。
(2)写思想汇报应注意的问题
①思想汇报应是真实思想的流露,最重要的是真实,切忌空话、套话、假话,做表面文章。②写思想汇报应根据不同时期的思想认识状况,集中新体会和认识深刻的一、两个方面的问题谈深谈透,不要罗列多个方面的问题泛泛而谈。③写思想汇报要密切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不要长篇大段地抄录党章、报告、领导讲话和报刊文章的内容,防止形式主义。④写思想汇报要实事求是,对自己做一分为二的评价,不但要对自己的成长进步进行肯定,而且要找准存在的不足,敢于向党组织暴露自己缺点和问题。
党组织不能简单地用思想汇报次数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是否积极靠近党组织,但是对于要求入党的人来讲,经常、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是加强同党组织联系,增强组织观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因此,申请入党的人应积极主动地向党组织汇报思想。
3.自传的基本写法
自传主要是自述生平和思想演变过程,即把自己走过的道路、经历、思想演变过程等系统而又有重点地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是党组织全面地、历史地、系统地了解申请入党人的重要材料,是党组织审查吸收新党员必须具备的材料之一。
(1)自传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
①标题。居中写“自传”。
②正文。主要内容包括;a.个人成长经历。一般从小学或七周岁写起。要写明何时、何地在什么学校读书、什么单位工作或从事什么活动;担任过什么职务;受过何种奖励或处分;何时、何地、何人介绍加入过何种进步组织、反动组织或封建迷信组织,任何职务,有何其他政治历史问题,结论如何;需要向党组织说明的其它问题等。b.个人思想演变过程。这是自传的主体部分。一般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分阶段地写明思想演变过程。如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态度;对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的感情和认识;特别是学习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自己思想演变的影响;经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所发生的思想变化等。通过以上这些思想演变过程的总结和回顾,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c.家庭主要成员、主要社会关系的情况及其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家庭主要成员情况:主要指与本人长期生活在一起的亲属,如父母、配偶子女和兄弟姐妹等的职业和政治情况及其对自己的影响;主要社会关系情况主要指与本人在政治上、经济上有直接联系的亲友、老师或同学等人的职业和政治情况及其对自己的影响。
③结尾。本人要署名和注明日期。一般居右书写姓名XX下一行写上“XXXX年X月X日”。
(2)写自传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如实写出自己的经历,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不夸大,不缩小,不编造,不隐匿,包括时间、地点都要写清楚,一些重要事件要有证明人。②要从实际生活中总结经验教训。写自传不单单是实录生活经历,应从自己思想变化的分析中,明辨是非,把握方向。经验教训不要干干巴巴,要寓理于叙事之中。③写自传不能等同于写“履历”。自传要求写得详细,可以是夹叙夹议,对主要经历、情节要交代得具体。既要避免只直述经历不触及思想,又要避免平铺直叙,重点不突出,记流水帐,要主次分明,简繁得当。④自传中所用年、月,以公历为准。⑤一律按照统一格式用毛笔或钢笔填写,字迹要工整,不要涂抹不洁,难于辨认。
4.入党志愿的写法
入党志愿是入党志愿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根据自己的思想认识及其演变过程,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对党的认识、态度、入党动机、优缺点及入党后的决心等写清楚。
(一)入党志愿的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
1、标题。居中写“入党志愿”。
2、正文。主要内容包括:①对入党的态度。一般第一段要明确写出自己对入党的态度,即“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②对党的认识。这部分要写明对党的纲领和章程、党史尤其是亲身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党的领导和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比如:对新时期党的“十六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科学的发展观的认识。③入党动机、目的。一般讲,一个人最初的入党动机、目的不是很正确全面的,往往有个端正的过程。正确的入党动机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此,应对每一因素进行分析,写出达到最终正确入党动机的思想演变过程,必要时还要有一定的论述。④自己的优缺点。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并逐一作出深入地分析,要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的决心和措施。
3、结尾。填写入党志愿书只是申请入党的同志必须履行的手续之一,是否能加入党组织,或者即使在组织上入了党,思想上是否入党还得看入党后的言行。因此,在入党志愿书中还要表明自己有不被接受的思想准备、进一步努力的打算等或者入党后的态度、决心等。通常格式上要求:如果组织批准了我的申请,我将„„;如果组织没有接受我的请求,我将„„。
(二)注意事项:
1、谈对党的认识,要切忌不可照搬照抄。
2、入党志愿开头直接书写正文,不要有“敬爱的党组织”等称呼;结尾不要署名和日期。
入党志愿参考例文
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有能力领导全国人民进一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党。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对党的认识,我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认识过程。从小就对刘胡兰、方志敏、杨靖宇、雷锋、焦裕禄、孔繁森„„等人的诸多感人事迹颇为着迷。那时候,我心里有一种想法——我以后也一定像这些人一样做出让世人景仰的贡献。我当时对党并没有什么概念,后来才知道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由此产生了自己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最初设想。长大以后,目睹了徐虎、李素丽、李向群、郑培民、许振超、任长霞等新时期共产党的优秀代表,对共产主义的内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我们的祖国在伟大的共产党的领导下越发繁荣昌盛。由此,我更加坚定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让我更近距离的了解到优秀共产党人的伟大,则不得不提我们学校的马祖光院士。可以说马祖光院士从做学问和做人的两方面都树立了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光辉典范。马祖光院士一生做人则克己奉公、淡泊名利、默默无闻、甘为人梯,治学则精益求精、不畏艰难、兢兢业业、矢志不渝,他取的成就为国家贡献了很多,但他索取的却是那么的少。马祖光院士堪称新时期共产党员中德艺双馨的楷模标兵。正是由于这么多的优秀分子的存在,我们的国家才如此强大,我们的民族才如此兴旺发达。
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我对党又有了新的认识。党的优秀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结合产生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建国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逐步行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党自成立以来,始终把代表各族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重要责任。在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上,集中反映和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坚持走群众路线,并将群众路线作为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在党员的行动上,要求广大党员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人民利益。我深深懂得,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基于以上认识,我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使之更加符合共产党的要求。我时常从思想觉悟的高度审视自己及自己的工作学习表现,时刻关注自身不足、提高自身素质、历练人生经验、增强党性修养、不断完善自我。我决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接受党对我的考验,我郑重地向党提出申请: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为了这个崇高的追求,我一直在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得到了应有的认可。可我从没有耽于历史成绩,而是一如既往的执著。执著于自身全面素质的提高,执著于党的精神实质,执著于我的每一天。也许仍有不足,但我已坚定脚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做到对党忠诚、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到对社会负责、对祖国和人民负责、坚决维护正义、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迷信活动、反对邪教,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事业而奉献一切。
按照的党的要求,我深知自身的差距。希望党能给我更多监督,从严要求我,使我能够更快的符合党的要求。我一定用的党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争取早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我愿意接受群众的监督并寻求组织的帮助,克服自己的短处,争取从思想上、组织上都满足一个党员的要求。如果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我将进一步学习党的理论,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做出更多的贡献;如果没有加入,说明我还不被认可或存在一定差距,我一定会努力弥补,发现了不足我会及时改正,争取早日合乎共产党的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
5.转正申请的写法
转正申请一般应在预备期满之前主动交给所在党支部,是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满时向党组织提出转为正式党员的书面材料。
(1)转正申请基本书写格式及内容
①标题:一般为“转正申请书”,居中书写。
②称谓:即申请人对党组织或党支部的称呼。一般为“敬爱的党组织”。顶格书写在标题的下一行,后面加冒号。
③正文的内容一般包括:a.写明自己被批准为中共预备党员的时间及预备期满的时间。延长预备期的党员要写明什么时间被延长的,到什么时间延长期满以及延长预备期的原因,并向党组织请求转为中共正式党员。b.汇报自己在预备期间的表现情况,这是转正申请的主体部分。这部分应该写得全面、具体、详细。首先,从总的方面写自己入党后,在党组织的教育下,在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增强党性锻炼、解决思想入党问题等方面所得的收获。其次,写明自己以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在政治、思想、工作、学习及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和成绩。再次,对自己入党时存在的缺点和不足,现在克服改正得如何,还存在哪些不足要实事求是地写出来。尤其是延长预备期的,要重点说明延长期间的缺点问题改
正情况。c.写明今后的努力方向。应该针对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来写、最好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d.如果还有什么情况和问题,在入党时没有向党组织讲明的,或在预备期发生了什么新情况和问题应该向党组织说明,写清楚。E.应向党组织表明愿意接受长期考验的态度。
④结尾:在申请书的最后,要署名和注明申请日期。一般居右书写“申请人XXX”,下一行写上“XXXX年X月X日”。
(2)写转正申请书应注意的问题
①转正申请书要适时写出,交给党组织太早或过迟都不行,一般在转正到期前一两周为好。②转正申请书不能过分简单、.概括,要体现思想进步的连续性。既要与预备期思想相联系,也要与申请入党过程、思想变化相联系,注意思想的深度。③延长预备期后提出转正申请,在写转正申请书前还需要与党组织有关负责人正式谈话,征求意见。
第三篇:记叙议论文体写作方法汇总
记叙议论文体写作方法汇总
①从表达方式角度: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叙述人称的选择:
第一人称 便于直接抒情,显得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 亲切,更强烈感人、拟人化 第三人称 不受时空限制,灵活自由 记叙
顺叙 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 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 插叙 丰富内容,深化主题,曲折有致
补叙 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和解释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手法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描写 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肖像)景物: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声色结合 方法 作用 肖像
以形传神
动作
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语言
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 心理
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景物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
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 工笔
精雕细刻,纤毫毕见,具体生动 细节
准确传神鲜明 ?
说明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议论
叙后议论 画龙点睛,点明主旨 比喻论证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1.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开头有时是引起话题,在结尾是对主题总结。在段落的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段落的中心。
2.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 议论文
①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论证: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结构:总分总 总分 分总 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②从选材剪裁角度:
看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 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结构严密,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 行文线索的贯穿。
开门见山,起承转合,卒章显志,首尾照应,画龙点睛,以小见大,先总后分,先分后总,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欲扬先抑,欲抑先扬,详略得当,情节起伏,构思精巧,别具一格,不落窠臼,不落俗套,自出机杼,匠心独运,浑然天成,结构严谨,思维严密。常见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技巧
开门见山:文章开头就进入正题,不拐弯抹角。卒章显志:在文章末尾点明主旨。
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过渡照应: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托物言志:借助某种事物抒发感情表达见解。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欲扬先抑:先贬抑,后褒扬; 虚实结合:有实写,有虚写; 行文段落类
开头段 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过渡段 承上启下
结尾段 呼应前文,深化升华主旨,卒章显志 ? ④从表现手法角度:
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象征
有暗示的作用,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情感和哲理的理解 联想想象
具体、生动、形象 铺垫照应
引出后文,曲径通幽.照应能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对比对照
有力地显示事物的差异,突出事物的特点 衬托烘托
强调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增强语气,使意义明显.抑扬
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 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
使情感的抒发含蓄蕴藉,意味悠长 借物抒情
外物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
托物言志
把不容易讲清楚的抽象道理深入浅出的说明,使道理说得生动而具体,更有说服力 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在写法上灵活多变,作者可以自由自在表情达意.“记叙”是 “议论”的基础, “议论”是 “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 动静结合 衬托
? ⑤从语言运用角度: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 独特的语言风格
(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 独特的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 常见语言特点:
⑪浓墨重彩:描写详尽、细腻。
⑫惟妙惟肖:描写逼真,多指人或动物。⑬体物入微:描写细致入微、刻画细致生动。⑭行云流水:语言自然流畅。
⑮言近旨远:语言浅近易懂,主旨深远。⑯言简意丰:语言简洁,内容丰富。
⑰意在言外:言在此而意在彼,言有尽而意无穷 ⑱含蓄蕴藉:语意含而不露,耐人寻味。⑲整散结合:既匀称整齐,又有错综变化。
诗情画意、富有哲理、情韵悠长、耐人咀嚼、引人回味 常用修辞方法的基本作用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
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
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⑨对比——突出其中一种事物或其特点。
⑩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分清层次,加强节奏感,增强旋律美
⑾反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亲昵感情;揭露批判,辛辣讽刺,幽默有趣,使文章富有战斗性 ⑿顶真——环环紧扣,引人入胜 ⒀通感——启人联想,耐人寻味
⒁双关——使表达含蓄曲折,生活活泼,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第四篇:各种文案文体的写作方法技巧-95p
[键入文字]
目录
1.新闻...................................................................................................2 1.1.怎样写新闻?..........................................................................2 1.2.如何不断出“新”——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5 1.3.硬新闻导语写作十大要义.........................................................7 1.4.倒金子塔和逆向思维——漫谈新闻叙事方式.......................16 1.5.新闻的写作...............................................................................17 1.6.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29 2.怎样写文献综述................................................................................42 3.公文....................................................................................................45 3.1.公文写作基本功.......................................................................45 3.2.计划与总结的写作...................................................................48 3.3.简报的写作...............................................................................51 3.4.通知与函的写作.......................................................................54 3.5.调查报告的写作.......................................................................58 3.6.公文写作应该注意的问题.......................................................62 4.评论....................................................................................................64 4.1.如何写评论文章.......................................................................64 4.2.怎样写评论文...........................................................................65 4.3.关于如何写评论.......................................................................67 5.其他....................................................................................................69 5.1.修改文稿的一般方法...............................................................69 5.2.核稿的任务...............................................................................70
[键入文字] 5.3.浅谈活动策划案书的写作.......................................................74 5.4.广告文案概略...........................................................................77 5.5.广告投放与媒介策略...............................................................82 5.6.如何写好一篇文案...................................................................85 6.枪手篇................................................................................................92 6.1.如何创作优秀的广告文案?...................................................92 6.2.自由撰稿人是如何炼成的?.................................................107 6.3.山穷水复,如何调整撰稿心态?.........................................123 6.4.成为合格**之路:编故事.................................................125 6.5.给新人及文案的建议;.........................................................132 6.6.全球22位一流文案写作的方法与程序...............................140 6.7.好文案的写作过程.................................................................154 6.8.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文案.........................................................156 6.9.不同类型的文案.....................................................................160
1.新闻
1.1.怎样写新闻?
怎样写新闻
先来看一下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维尔写作6要素: 不要使用那些你常在报纸上看到的隐喻、明喻或其它比喻; 字用得越少越好,能用一个字表达,不用两个字; 能删除的字,一定要删除;
[键入文字]
能使用主动语态,绝对不使用被动语太;
如果能使用日常词语,绝不使用外来语、科学名词或专业行话; 宁愿打破上述规矩,也不要写任何粗野语言。
长段落、长句子会把读者搞糊涂。一个段落最好只表达一个单元的思想。简洁、清晰的思路是写作的关键。乔治.奥威尔说,一个细心的作者在写每一句话时,必须问他自己至少五个问题:我在试图说什么?什么样的词语能表达它/什么样的形象或土语能表达得更清楚?这个形象是否很新鲜,能足以产生某种效果?我能否再把这句话写得更短一些?
因此,我们在写作新闻的时候,可否遵守下面这些原则:
1.直截了当地写新闻导语,反对拐弯抹角地处理新闻。最重要的或最有意思的永远放在导语里,最没有意思的永远放在故事的最后。坚决不写概括性导语;不要在导语中提供新闻背景提供.2.只有清晰的思想才能产生清晰的作品。只是思考你想要说的话,而且要尽可能地把话说得简明;
3.稿件的风格和色调。读者和听众关心的是你想要说什么,而不是你采用的是什么样的风格。因此,你采用的写作风格或文章的色调的唯一目的必须是能诱惑读者把你的作品一口气读下去,而不是让他不想读你的作品;
4.文章在格调上千万不要乏味。要采用一种真诚的、为广大的讲中国话的读者和听众所喜闻乐见的一种表现形式。读这种文章,要让读者感觉到你正在他跟前,用一种普通的聊天方式与他亲切交谈,在这种交谈中,你选择的字眼必须是轻松但有力量的白话。一定要摆脱书生气的字眼,不要让读者感觉你在那里夸夸其谈地在演说或是在教育别人;
5.使用常用的字,使用短词语。这些字词人们都能认识和理解。比如,应
[键入文字]
该使用:建设,而不是建构;从理论上看,而不是从理论的层面分析;让,而不是允许;参加,而不是参与;穷国,而不是非发达国家。正如丘吉尔说的,“越短和越老的字眼是最好的字眼。”不需要的词。有些词只是给你的文章增加长度,什么作用也其不到。如果非要使用形容词,这种形容词必须是使你要表达的意思更精确。使用形容词去特别强调一件事事,要特别小心。比如,当使用“非常”“十分”“重大”这类形容词时,如果你把这种词删掉,看看会不会改变意思。“人民生活幸福”可能比“人民生活非常幸福”更有力量。
6.不要使用累赘的词语:女性少年(女孩)、生存在下层社会的人(穷人)罢工行动、荒原地区、大规模的工厂、天气条件等等。著名科学家、顶尖科学家、著名政治家、重要讲话、安全的避风港、给工业和农业部门的贷款、黑人社区、商业社区(商人们)、同行恋社区(同行恋者们)、重大成果(除非旁边还有一个渺小的成果)、增加透明度(公开)、管理机构(政府)、国际社会(其他国家)。一句话,文字要简明。伏尔泰的一句名言:要想令人生厌,就什么也不要删除;
7.避免使用术语和行话。不用自己头脑思考的记者总是爱使用术语和行话。一名出色的记者不使用术语同样能准确地报道和描述一件事情。最需要避免使用的术语是那种为了显示自己的学问或知识面、或把某种毫无意义的东西披上一种严肃的面孔。尽量不要使用外来语,除非汉语中找不到替代词;
8.使用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而不是政府官员、新闻发言人、法官、律师使用的语言。如:这些军人被指控犯有众多的侵犯人权的罪行。更有力的写法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这些军人被指控犯有强奸和谋杀罪;
9.永远要给你的新闻稿有一种清新的春风。要避免陈腐、低劣的传统新闻问题。今天,越来越令读者、听众和观众生厌的是那些在文字上喜欢新潮的记
[键入文字]
者,这些记者对使用时髦的专业用语有特别的喜好。这些词或是从好莱坞进口大片上听来的、或是从比尔.盖茨在北大或是清华的演讲中拣来的、或是通过现代媒体从西方一个政客嘴里听到的、或是从一个只会背专业名词社会科学家那里学来的。造句时,不要拖泥带水。段子要短。不要写:由于他死了,不得不埋葬他。法国《红与黑》的作者斯汤达说,“我认为写作只有一个规则:思路清晰,文字简练。
1.2.如何不断出“新”——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
如何不断出“新”--浅谈新闻写作的角度
新闻最大的特点是“新”,其次是“快”。如何使新闻的内容新鲜、形式新颖、语言清新、底蕴深厚,不仅是新闻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的需要,同时也是受众对新闻的要求。所以,新闻工作者在着手采集每一篇稿件时,就要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去探索新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媒体越办越好。
那么,什么是新闻角度?怎样才能选准最佳新闻写作角度?这是搞好新闻宣传首先必须弄清的问题。
一、新闻角度是寻找、透视、挖掘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立足点与窗口选择新闻角度的目的,就是要把事实的新闻价值更加充分、更加突出地挖掘和显示出来,更好地起到新闻报道吸引人、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
从新闻实践来看,新闻角度一般分为挖掘角度和表现角度,前者以采访为主,后者则是偏重写作采集,二者互相关联,互为补充,进而使角度变得独特和鲜活起来。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有较强的政治理论水平,善于把握正确的方向。
二、让新闻“溶入”人性化优秀的新闻作品选择角度是多变的。有时为了使那些纯政策性的经济性的“硬新闻”受到读者和听众的欢迎,就得在各方面
[键入文字]
巧妙运作,充分发挥情景的作用,精选各种“切入点”把经济报道和指令性报道与民间习俗、社会时尚、地理环境、文化历史和现代技术等交叉,使新闻报道视角独特,受人欢迎。如今,“独家新闻”并不意味着你抢到了“第一落点”和“第一时间”就拥有读者和听众,而是要求媒体使用独家的观念、独家的视角、独家的方法,挖掘比别人更加深入的新闻事实。
三、拓展“新角度”,强化“三意识”
新闻媒体的看家本领就是抓新闻,而好的新闻,从来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好的角度的产生,则有赖于“三个意识”。
1.判断新闻价值要有“读者意识”。这似乎是一个顺理成章的问题。但是,要把这种“读者意识”贯彻到办报、办台之始终并不是容易的事。
2.再现新闻价值要有创新意识。一篇好的作品,离不开好的角度,而再好的角度,如果观念陈旧,也会失去它应有的光彩。
说到创新,首先要突破“自我”,突破个人占有知识的局限和社会实践的局限,不断否定“自我”。这样在全新的状态下,才能以最新的视角,选准最新的写作角度。这就要求我们深入生活,深入实践,通过知识和经验大量的积累,激发出新的创意,实现新的角度。应当不断突破陈旧的思维定势,用政治家的头脑,科学家的严谨,新闻记者的敏锐,突破思维上的局限性,克服过去那种高唱“四季歌”的模式化报道思维,变指令报道为循循善诱的报道;改单纯经营性报道,为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双重报道,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达到求新、求活、求好的目的。
3.实现新闻价值要有“精品意识”。角度确定以后,要实现它的新闻价值,“精品意识”是绝对不能忽视的。形式和内容是一对矛盾,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一篇文章,一个节目,光有好的角度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好的内容,要以“生
[键入文字]
花之笔”加以润色,使读者从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中除了得到信息,还能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1.3.硬新闻导语写作十大要义 硬新闻导语写作十大要义 硬、软导语之争
西方新闻学中的硬新闻(hardnews)是一种强调时间性和重大性的动态消息。
在文体上,硬新闻的典型标志是倒金字塔方式,一般采用概括式导语,又称硬导语,它要求开门见山,一语中的。然而,这种写作方式自上个世纪初起便面临着激烈的挑战。一
些记者认为“倒金字塔”风格使所有的故事看起来千篇一律;而按顺序描写的软导语比较自然,其文学化的风格亦有助于报纸同电视竞争。反对派指责说,软导语太冗长,太文学化,不能突出新闻事实,而单纯、直率的概括式导语更适合硬新闻。编辑们说,他们既不希望记者以概括式导语开始每一条新闻,也不希望软导语的延缓部分长得令人痛苦——有时翻过页去还未见主要事实。
当硬、软导语的争论发展到1970年代时,一名美国记者预言:“那种老式的倒金字塔方式的新闻报道正在消失。我们再也不需要把最好的材料都放在顶部,然后按照逐渐递减的程序排列材料了。”
一个世纪以来,硬新闻导语写作风格的确发生了许多变化,但直到目前为止,概括式导语仍在报纸上占据统领地位。1990年代末期的西方主流新闻教科书依然讨论着传统的硬导语写作规则,它们被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本文展示的硬新闻导语写作的10大要旨乃英语新闻中普遍认同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有的
[键入文字]
已在中国报界风行,有的则无法与中文语境兼容,将它们拿出来做系统的讨论,是希望对当前的媒体报道改革有所启发和推动。
细查10大要义
1.导语要尽量以主句开头
主流英语新闻教科书大都认为,硬新闻导语要以最快速度道出最重要的事实,以主句开头可一语中的,而以从句开头的句子会造成事实延宕。请看下面一例:
A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从句开头)B非法移民将被强行驱逐,政府今天开始实施严厉的移民法。(主句开头)B句以主句开头,主要事实“非法移民面临强行驱逐”先声夺人,辅之以事实发生的条件从句“根据政府今天开始实施的严厉的移民法”。观照原文英语能更清楚地彰显这一点:
Illegalimmigrantsfacemendatorydeportationundertoughimmigrationlawsthatcomesintosforcetoday.不过,在中国人看来,B句似乎比较拗口,而A句似乎更适合中文的表述习惯。在中文语境里,下面这种句法结构更为普遍:
世界卫生组织最新报告说,截至4月21日,全世界共有27个国家和地区发现非典型肺炎疫情„„
这条消息以条件句(状语)开头,主句紧随其后。许多中文的消息导语都是这种情况。看来,第1条要义虽有指导性,但与中文语境中不一定兼容,要视情况而定。
一般来说,为了突出事实,硬新闻导语开头要避免以直接引语开头,因为
[键入文字]
这样往往会延缓报道,比如下面一例:
“如果我在街上遇到霍克先生,我将不会与他握手”,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说。
修改后的导语:
在总理今天宣布提高销售税后,一位杂货铺老板表示,假如在街上遇到霍克总理,她不会与他握手。
2.导语要尽量以主动语态和直陈句开头
A悉尼今天被国际奥委会批准主办2000年奥运会。B国际奥委会今天批准悉尼主办2000年奥运会。
在英文消息导语中,B例的主动语态是得到提倡的,因为它更直截了当。然而,在某些中文语境下,由于中文“把”字句的特点,被动语态在导语中的使用也是比较普遍的,比如:
A一名纵火犯今晨被警方抓获。(被动语态)B警方今晨抓获一名纵火犯。(主动语态)上述两例各有千秋。所以第2条要义似不能一概而论。以直陈主动句开头的导语往往使事实更为清晰,试比较两例:
A65岁以上的美国人称,社会犯罪并非是他们最大的担忧,两名社会学家今天报告说。
B65岁以上的美国人称,他们最大的担忧是健康和贫穷,两名社会学家今天报告说。
在A例中,“社会犯罪”并非是“65岁以上的美国人最大的担忧”,但到底什么是“最大的担忧”并没有马上说出来。在强调趣味性的软新闻中,这种吊胃口的导语可能比较吸引人,但在硬导语中,要避免兜圈子而延宕主要事实,B
[键入文字]
例的导语显然更为直截了当。
3.导语既要短粹,又不能失去重大事实和生动的细节
为保持精悍,在英语消息中,一般要求导语不超过25个单字。但这种短粹不是为短而短、不是以丧失生动、重大的信息为代价的。试看下面两个例子:
A禁卖乔治河牡蛎的通令被延长了一周。
B州政府决定将禁卖乔治河牡蛎的通令延长7天,尽管该行业的代表宣称许多牡蛎商正面临破产。
A句短则短矣,但丢失了很多重要信息,甚至丢失了信源;B句虽长了一倍,但信息含量大,细节亦清晰。
4.导语中出现的意见、批评、指责、威胁、预见、警告、建议、信仰、呼吁等应立即归属于新闻来源
A澳大利亚的奶制品商一定要在数月内联合起来,否则就将失去国内外井然有序的市场。
昨晚,澳大利亚牛奶商联合会主席派特?罗莱在南吉布思宣布了这一信息。B全澳的奶制品商一定要尽快联合起来,否则将失去国内外奶制品井然有序的市场,澳大利亚牛奶商联合会主席昨晚说。
派特?罗莱主席昨晚对南吉布思的奶制品商阐述了这一严峻形势。他说„„ 在A例中,消息来源被放在了第2段,如果读者只浏览第1段,或版面编辑只保留第1段,就会令人产生错觉,以为导语中的预见是记者的看法,而在西方消息中,为了保持客观性,记者是尽量避免发议论的。
分析一下《中国青年报》2003年4月2日的一则消息:
我国将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专项检查,以保障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键入文字]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所有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包括„„
新闻来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被放在了第2段,与导语中的预见分离,虽然原因可能是新闻来源字数较多所致,但这种情况仍应避免。在消息导语中,对付复杂的新闻来源一般是先概括指明,后详细陈述。比如上例可以这样处理:
一名政府官员说,我国将开展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和相关商品价格专项检查,以保障供应,维护市场稳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这次检查的主要内容是:所有防治非典型肺炎药品,包括„„这样就能清楚地表明,将要发生的事件不是记者的预测。
5.客观描绘,避免明显的主观意见
在消息中,记者的任务是采集事实、传播事实而不是评论、解释和推行。要尽量避免用主观性较强的词汇,比如:“警觉”、“英勇地”、“才思敏捷”、“有趣”„„一类的词汇。
A交个朋友是值得的,那是伯明翰的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悟出的人生哲理。今天,一位退休牧师将他所有的房产——价值28万美元——送给了他的两个朋友——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
B一位退休牧师今天将他所有的房产——价值28万美元——送给了他的两个朋友——克拉伦思和格拉瓦特。
A例中“交个朋友是值得的”概括是记者的总结,在消息导语中,记者这种明显的主观意见要减少到最低程度。B例只是描绘事实,没有画蛇添足,是一种值得提倡的职业消息写法。
[键入文字]
再看一例:
A星期三午后的钓鱼之旅变成了一场悲剧。
B一名中年机械师周三在克雷尔湖钓鱼时从小船上失足落水淹死。A例中使用的“悲剧”因为涉嫌带有记者主观色彩,在严格的英语消息写作中是不提倡的。B例纯属客观描绘事实,得到专业人士的郑重推荐。
6.使用以最快速度到达新闻点的句法结构,导语最好只是一个单句消息 导语的最佳结构为:主语+谓语+宾语,比如:
A1新南威尔士诗人罗伯特?格瑞赢得了今年32000澳元的怀特文学奖金。A2三分之一的雇主少给职工薪水,联邦行业关系部长皮特?库克议员昨天说。
新华社的消息大抵恪守西方消息写作的规矩,但有时仍会出现冗长的导语。下面一条是最近的一个实例:
新华社北京4月22日电(记者胥金章)74岁的军队医学专家、解放军302医院原专家组成员姜素椿,以高度的责任感,奋不顾身投入非典防治工作;被感染患病后,又以无私无畏的精神,在自己身上大胆实验,注射“非典”患者康复后的血清。经过治疗,目前已经康复的姜素椿又回到了工作岗位,为攻克防治“非典”做贡献。
这条导语冗长、芜杂,使用了多重句式,以及大量主观性套话如“高度的责任感”“奋不顾身”“无私无畏”等,弱点是不言而喻的。
7.除了名人,避免在导语中给出人物的全名,以免太芜杂
如果报道对象不是名人,那么要尽量避免在导语中出现他们的名字,因为普通人没有轰动效应。他们的名字可以放到下面的段落中去,在导语中只突显最重要的新闻事实,比如:
[键入文字]
两名维多利亚警官昨天凌晨从一所失火的房屋中营救了两名儿童。警官西蒙和格瑞格昨天在墨尔本弗兰克林大街巡逻,突然发现从附近的一个二层楼中飘出浓烟„„
西蒙和格瑞格的名字在导语中并不重要,完全可以在导语中隐去。由于名人有较大的影响力,当他们成为报道对象时,名字应立即出现。比如:
总统布什在白宫观看电视转播橄榄球赛时突然晕倒并从沙发上跌落„„据布什的保健医生称:经过检查表明布什健康状况良好。
此外,要避免在导语开始时给出太多的附加语(比如称谓、头衔),它们不但枯燥,还会以枝蔓遮掩主要事实。
A在华盛顿地区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NeilA斯楚特宣称上个月的国民生活费指数上升了2.83%。
修改后的例句将发言人的名字和会议地点统统放到第2段去说,导语只说最重要的事实:
B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今天说,全美上个月的生活费指数上升了2.83%。在华盛顿地区今天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劳工统计局发言人NeilA斯楚特宣称„„
再看一例:
A在今天由国家教育协会举行的全国会议上,总督RonaldA.Harris哈瑞斯在发言中透露:国家准备将销售税提高一便士以用来改善国家的中学设施。
修改过的导语提炼了最重要的事实,将繁文缛节推到第2段中: B总督准备将销售税提高一便士以用来改善国家的中学设施。
在今天由国家教育协会举行的全国会议上,总督RonaldA.Harris哈瑞斯在发言中透露„„
[键入文字]
8.使用具有强烈色彩的富于动感的词汇 A今天,数千名东德难民进入西德。
B今天,数千名东德难民———欢呼着、欢笑着、哭泣着———涌进了西德。显然,B例使用的一组词导语更为生动。再看一例:
A大约300名愤怒的市民在本周二的校董会上说董事会提高20%的税收是不公平的。
改写后的例句:
B大约300名愤怒的市民在本周二冲进董事会,强烈要求董事会放弃提高20%的税收的计划。
9.在导语中强调反常因素
在新闻中,反常的东西具有极高的新闻价值,导语要想一鸣惊人就要苦下功夫。试看下面的导语:
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修订后的导语:
一名61岁的老人今天说他用玩具手枪抢劫了一家银行——他甚至提前将时间和地点告诉了联邦调查局——因为他想在联邦监狱中度过他最美好的时光。
一个老人用玩具手枪抢银行,够奇特了,比这还奇特的是他甚至将作案的时间和地点事先通知给官方,但更奇特的是老人的作案动机居然是要在狱中度过他人生的黄金岁月!为报道这些反常因素,记者确实下了一番功夫。
再看一例:
星期二上午,一家饭店被抢劫了62美元。修订后的导语:
[键入文字]
星期二上午,一位老妇用一把小刀抢走了一家饭店的62美元,她解释说,她需要钱给孙子孙女买圣诞礼物。
修订后的硬导语强调出人意料和富有人情味的细节描写,有较强的吸引力。10.尽量使导语地方化和时新化
消息要考虑到新闻的接近性,一条新闻越有接近性,其新闻价值就越高。以下是一则一般性的通稿式导语:
据联邦调查局今天报道,美国去年的暴力犯罪率上升了8.3%。
如果有媒体服务地区的具体限定,就要尽量使导语与当地构成密切联系。地方化后的导语:
本市去年暴力犯罪率提高了5.4%,而联邦调查局今天说,全国去年暴力犯罪率上升了8.3%。
这条稿子以当地的暴力犯罪数字与全国的暴力犯罪数字相比较,实现了地方化,其新闻价值大为提高。再看一例:
一般性导语:一架飞机今天在东京机场南两英里外的地面坠落,83人丧生。地方化后的导语:一架飞机今天在东京机场南两英里外的地面坠落,83人丧生,其中包括3名本地人。
尽量将时间拉近是另一种提高新闻价值、使导语保持新鲜的方法。昨天,两名劫持者抢劫了主街1841号第一国民银行的20000美元,他们还击伤一名警官。
如果其他媒体已经发了消息,那又如何出新?方法之一是对报道对象进行最新观照,将时间拉近。在下例中,由于不愿重复已知新闻,记者将导语作了时新化的处理:
在银行抢劫案中胸部中弹的警官目前正在医院抢救,生命垂危。
[键入文字]
两名劫持者昨天抢劫了第一国民银行的20000美元,并击伤一名警官。结论
显然,西方主流新闻学有关硬新闻导语的写作原则大都得到了中国同行的认同。由于英语和中文各自的语言表述特点,西方的某些原则或与中文语境不兼容,或需加以调整才能适用。廓清中西导语写作原则之间的兼容与矛盾无疑会对国内新闻报道的职业化发展有所裨益。
1.4.倒金子塔和逆向思维——漫谈新闻叙事方式 倒金字塔和逆向思维——漫谈新闻叙事方式
学过新闻的人都知道倒金字塔结构,这是一种新闻写作方法,就是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次要的放在后面。这种写作方法的出现据说与电报有关,在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战地新闻记者开始用电报发新闻,而电报经常会中断,所以先写最重要的事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今天我们仔细分析新闻写作,就会发现它与文学写作有很多的不同,我们还可以说,新闻写作与历史写作也有很大区别。虽然我们会说新闻是明天的历史,但是很少有人反过来说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要有历史责任感的,但是这不意味着新闻和历史使用同样的写作方法,举例来说,我们今天很难想像用《史记》的笔法来写新闻,这不仅仅是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差别,也包括了语言的节奏和风格。
过去我们习惯于简单地把倒金字塔视为一种写作方法,实际上,如果我们把它上升到思维的角度,就会很有趣。试着推理一下,在新闻的倒金字塔写作丰方法出现之前,我们的写作方法大部分都是正金字塔的,也就是说,都是把最重要的东西放在最后,这是一种传统的叙事方式,把最重要的和最好的东西留在最后,形成悬念。事实上,现在文艺演出的
[键入文字]
出场顺序还是按照这个规律排列的,压轴戏必然是最出彩的。而我们如今大量看到的新闻报道是倒金字塔风格的,有时你仅仅看完新闻标题就可以知道这个新闻讲的是什么,这无疑是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速度。而历史的写作方法通常是顺时针的,换句话说,它叙事的方式是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顺向思维。而新闻写作是打乱时间顺序的,它对于传统的叙事方法是一种解构和颠覆,在这个意义上说,它类似于一种逆向思维。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开门见山。但是仔细品味词汇,它与倒金字塔结构还是有某种不同的,开门见山如同开宗明义,侧重点在意义,风格上强调明白和清晰,而倒金字塔的核心是强调重要的顺序,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就是说,它不仅仅需要把事情讲清楚,更加重要的是把其中最重要的东西突出出来。
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三种写作方法或者叫叙事方式,文学、历史和新闻的。如果再细分为纪实和非纪实的,那么在纪实叙事方式中,我们只有历史和新闻这两种。今天,我们有更多的历史学家,更少的历史写作者,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比如记录历史的手段已经比从前丰富了,越来越多的人相信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我们不再有宫廷的历史官员了。但是有趣的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新闻记者出版了他们的作品集,而在我们许多人眼里,这些作品竟然显得那么软弱无力,很难承载历史的重负。
难以否认的是,新闻的叙事方式今天越来越多地影响到我们的语言乃至思维方式,逆时针的叙事方式加速了我们的语言传播速度,也使我们的语言呈现更多的浮躁。比如,我们今天越来越习惯于标题新闻,越来越被耸人听闻的小报吸引,越来越损失叙事的意义,越来越不能容忍长篇的东西。
1.5.新闻的写作 新闻的写作
[键入文字]
新闻概述
一、新闻定义
什么是新闻?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意识形态,就有不同的回答。在美国,麦尔文·曼切尔著的《新闻报道与写作》一书,引述了过去和现在新闻学家对新闻的一些解释。例如:
达纳在1869年至1897年主管过《纽约太阳报》,他说,新闻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感兴趣,而且在此以前从未对它注意过的那些事情。”
达纳的一个编辑提出了一个经典性的新闻概念:“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注:这是达纳1882年办《纽约太阳报》时,他属下的采访主任约翰·B·博加特对一个青年记者说的。)另外一个新闻的典型概念是斯坦利·瓦利克尔提出来的。他是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纽约先驱论坛报》的采编主任。他说,新闻是建立在三个“W”的基础上:“妇女(Women)、金钱(Wampun)和坏事(Wrongdoing)”。
其实,以上表述并非科学意义的下定义,但他们的观点却集中地代表了西方新闻学的基本立场,即一切反常的、有刺激性的、人们好奇的事才是新闻。这种观点当然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及经济基础,虽然他们对新闻定义的认识已侧重在“读者兴趣”上,但其实质仍不能脱离“利润”的操纵。
在中国,“新闻”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新唐书》。《新唐书》记载:初唐神龙年间(公无705年前后),有一个叫孙处玄的文人曾说过:“恨天下无书以广新闻”。孙处玄曾投书当时执政的大臣恒彦范,评论时政得失,未被采纳,他就挂冠而去,可见他是个很关心时事政治的人。这样的人对没有书刊传播新闻(当时印刷术尚未应用于书籍)表示不满,是理所当然的事。孙处玄这句议论竟被载入《新唐书》,说明尽管唐代还未完全具备传播新闻的条件,但人们已意识到
[键入文字]
需要报道这类新闻的传播工具。“新闻”一词在这里是指“最近消息”。
《现代汉语词典》释“新闻”为:①报纸或广播电台等报道的国内外消息:新闻广播/采访新闻。②指社会上最近发生的新事情。
《辞海》对新闻的解释是:①报社、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或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形式有消息、通讯、特写、记者通信、调查报告、新闻图片、电视新闻等。②指被人当作谈助的新奇事情。如《红楼梦》第一回:“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
1943年9月陆定一提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1981年8月中宣部在京召开全国18大城市的报纸工作座谈会,其会议纪要对新闻定义作了新的诠释:
“新闻反映新发生的、重要的、有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具有迅速、明了、简短的特点,是一种最有效的宣传形式。”
定语修饰的限制显然是考虑了“读者兴趣”,同时也顾及到了“社会效果”,这些是对陆定一定义的有效补充,然而其偏颇也是显而易见的。综合上述种种看法,我们不妨把新闻定义小结为: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或发现的有社会意义的能引起广泛兴趣的事实的传播。”
明确了新闻定义,我们再来区别广义的新闻与狭义的新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二、新闻价值
对新闻定义的不同见解,尤其是社会主义新闻学与西方新闻学对新闻定义
[键入文字] 的根本分歧,归根到底是由于对新闻价值的不同认识所决定的。
西方新闻界认为测定某一事件和某种思想所具有的新闻价值的因素有以下六个方面:(一)时间性:报道最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时间愈近,价值愈高;(二)显著性:报道对象要有声望或出名,人、地、物等愈出名,价值愈高;(三)接近性:事实与读者在空间、关系等方面愈接近便愈能引起兴趣;(四)新奇性:冲突、异常、冒险、变动等能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理;(五)重要性:能引起震动,影响很多人的事件;(六)人情味:悲欢离合、幽默、悬念等带有人情味的生活事件。在这诸多的因素中,“读者兴趣”是衡量新闻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在借鉴其合理性的一面时,也不能忽视这种“新闻价值观”导致的负面影响。
三、写作原则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令、法规,遵循政治主旋律;(二)实事求是,用事实说话;(三)迅速及时,讲求时效;
(四)在写作技巧上遵守以下10条写作规则: 1、在你没有理解事件本身之前,不要动笔去写。2、在你不知道你要说些什么之前不要动笔去写。3、要表现,不要陈述。
4、把精彩的引语放在消息的前头。5、把精彩的实例或轶事放在消息的前头。6、运用具体名词和富于动作色彩的动词。7、尽量少用形容词,不要在动词上再加用副词。8、尽量避免自己去作判断和推理,让事实说话。
[键入文字]
9、在消息中不要提那些你回答不了的问题。10、写作要朴实、简洁、诚实、迅速。总之,新闻写作要做到四个字:真、新、快、活。消息的写作
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它是对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并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因此,真实性、时效性及文字少、篇幅小成为消息的基本特征。
一、消息种类
(一)动态消息:也称动态新闻,这种消息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国际的重大事件,报道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人新事、新气象、新成就、新经验。动态消息中有不少是简讯(短讯、简明新闻),内容更加单一,文字更加精简,常常一事一讯,几行文字。
(二)综合消息:也称综合新闻,指的是综合反映带有全局性情况、动向、成就和问题的消息报道。
(三)典型消息:也称典型新闻,这是对某一部门或某一单位的典型经验或成功做法的集中报道,用以带动全局,指导一般。(四)述评消息:也称新闻述评,它除具有动态消息的一般特征外,还往往在叙述新闻事实的同时,由作者直接发出一些必要的议论,简明地表示作者的观点。记者述评、时事述评就是其中的两种。
以上四类消息,以动态消息较易写作,可以经常练习写一些,从实践中提高新闻写作能力。
二、消息写作
写作消息要设想并回答读者问的问题,这些问题就构成了新闻五要素,即:When(何时)、Where(何地)、Who(何人)、What(何事)、Why(何故)。有的新闻学
[键入文字]
上补充了一个要素:HOW(如何)。在五个W和一个H中,最主要的是What(何事)、Who(何人)。写作时要认真写好这几个方面的内容。
当我们弄清了“我要说些什么”,接下来就是“怎么说这些内容”,显然这涉及到了如何安排消息的结构。只要我们用心分析一下报刊发表的消息,就会发现,消息的结构比较固定、简单,大多数消息的结构都是“倒金字塔”式的,即:最重要的材料放在开头,次要材料放在后面。消息的结构具体表现为:标题、导语、主体、结尾,并在文中穿插背景材料。
(一)标题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拟写得好,可以吸引读者;拟写得差,一篇好消息也会被埋没。可见标题有着向读者推荐的作用。如:《两位市长直接关怀大港“油郎”喜结良缘》(新华社1990年1月6日电讯稿)、《地球三分钟净增五百人》(新华社1996年7月13日电讯稿)、《杭城新事见新风拎书拜年书压岁》(1991年2月19日《解放日报》)。
消息的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消息标题有主题(正题)、引题(眉题)、副题(次题)三种。
主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
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待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二)导语
导语是指一篇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第一句话。它是用简明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导语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事情的核心,二是要能吸引读者看下去。要做到第一条,必须具备训练有素的分析能力;要做到第二条,则要有写作技巧。
[键入文字]
导语写作中的思维过程,通常是以作者的自问自答开始的: ①什么事情是已经发生的事件中最重要的? ②什么人参加进去了?——谁干的或谁讲的? ③是用直接性导语,还是用延缓性导语?
④有没有什么吸引人的词汇或生动形象的短语要写进导语中? ⑤主题是什么?什么样的动词能最有效地吸引读者?
以上五个问题中,第三个问题涉及到导语的类型。那末,导语有哪些类型呢?
一类是直接性导语:直接写出事实的核心的导语。多是陈述性的像速记一样地反映事实。
另一类是延缓性导语:多用于“软”消息。即所报道的不是正在发展中的、变化中的或突发性的事件。它通常用来设置一种现场或创造某种气氛。多是解释性、说明性的。
导语的形式主要有:
1、叙述式。用摘录或综合的方法,把消息中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简明扼要地写出来。
2、描写式。对消息的主要事实或某一有意义的侧面作简洁朴素而又有特色的描写,以酿成气氛。
3、提问式。先揭露矛盾,鲜明地、尖锐地提出问题,再作简要的回答,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4、结论式。把结论写在开头,提示报道某一事物的意义或目的或总结。5、号召式。提出号召,给读者指出方向和奋斗目标。另外还有摘要式、评论式、综合式、解释式等等。
[键入文字]
(三)主体
这是消息的主干部分。它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应按“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写作,但仍然要先写主要的,再写次要的。
(四)背景
1、什么是背景?新闻背景,指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及与其它方面的联系等。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就是回答五个“W”中的Why(为什么)。
西方新闻学认为背景就是对新闻事件作出的解释。美国新闻学家赖斯特说得很清楚:“我看不出新闻背景与解释有什么区别。”“解释,在我看来,就是新闻报道的深入化。就是把单一的新闻事件放到一系列的事件中去写”,“就是提供新闻的背景知识,从而使读者能够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的判断。”
但是“解释”不是议论,解释本身就是事实,也就是说用事实去解释。所以新闻背景又称之为“事实背景”。
2、背景有哪些作用?
第一个作用,是说明新闻事件的起因。
第二个作用,显示或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性。第三个作用,突出新闻稿件的新闻价值。
第四个作用,表明记者的观点。记者是不准在新闻中发表议论的,但是,谁也无法禁止记者通过自己来写的新闻表达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纯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
3、背景的类型有几种?常见的有三种:对比性的,说明性的,注释性的。
[键入文字]
有的新闻学则将背景分为四种:人物背景、地理背景、历史背景和事物背景。
(五)结尾
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这些结尾写作与一般记叙文结尾的写作并无大的不同。
通讯的写作
通讯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将具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或事件及时、具体、生动地予以报道的新闻体裁。
一、通讯特点
通讯作为报刊、电台等媒体最主要的体裁之一,新闻性显然是基本的特征。而新闻性中,真实、时效、思想性及典型意义构成了它的不同层面。就报道对象言,或是人物、事件,或是经验、成果、工作情况、社会风貌等,都必须是真实的,不允许虚构或“合理想象”,而且报道对象应该具有必须的思想性和典型意义。就报道时效言,通讯虽不及消息这般快速敏捷,有时为将人物、事件报道细致完整需时较长,但也必须及时,仍须有很强的时效概念。除去真实、时效的新闻性特征,通讯的主要特点有:
1、生动性。
通讯尤其是人物通讯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消息在表达上主要是平面的叙述,语言追求简洁、明快、准确。通讯则较多借用文学手段,可以描写、抒情、对话,可以用比喻、象征、拟人等修辞。因此通讯在语言和表达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它在报道真实的人和事的过程中,善于再现情景,平添许多生动和形象,给人以立体感、现场感。
此外,通讯虽然一般以第三人称叙述为主,但在“见闻”、“采访记”一类的通讯中,也采用第一人称。不过其中的“我”主要起见证人或采访线索的作
[键入文字]
用。在效果上第一人称的使用也增加了一些亲切感。
2、完整性。
通讯须相对完整、具体地报道人物或事物的过程。消息侧重写事,叙述简明扼要,一般不展开情节。通讯可写人物也可写事件,其材料比消息丰富、全面,其容量比消息厚实、充足。它要求详尽、具体地报告事件的经过、演绎人物的命运,充分展开情节,甚至描写细节和场面。这些既是生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内容完整性、具体化的要求。
3、评论性。
通讯须运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对人或事作出直接的评论。消息是以事实说话,除述评消息一般不允许作者直接发表议论。通讯则要求在报道人物或事件的同时,表露记者的感情与倾向。然而通讯的评论不同于议论性文体的论证,它须时时紧扣人物或事件,依傍事实作适时的、恰到好处评价点拨。因此这是一种通过描写、叙述、抒情等表达手段进行的议论,它的特点是以情感人,理在情中。
二、通讯种类
1、人物通讯
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
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效性较强,它围绕
[键入文字]
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划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除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外,另有:“工作通讯”,这是介绍某单位先进事迹,传播其典型经验和做法,以指导一般的通讯;“概貌通讯”,这是记述某地区、部门、行业、工程的新面貌、新气象的通讯。报刊上常见的“见闻”、“纪行”、“巡礼”、“散记”均属此类。此外,还有以写一段片断、一个场景、一场冲突为对象的“新闻故事”、“小通讯”之类,它们以生动、快捷的形式宣传新人新事新风尚,实为通讯家属中不可忽视的一员。
三、通讯写作
1、关于选材与提炼主题
占有材料对通讯写作来说就是通过扎实细致的采访广泛搜集第一手材料。随后在纷繁的直接材料中剥离出典型材料、背景材料。这些材料不仅要求真实,而且要有意义,具有典型性、指导性,同时还要有意味,具有具体、完整、感人的生动性、情节性。在这般基础上根据深和新的原则提炼主题,通讯才可能呼应社会关注热点,反映时代风尚特点,宣传党的路线方针,从而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先进的人物激励人,以真实的事件震撼人。然而通讯写的是真人真事,其主题必须从实际生活中提炼而来,不能随意“拔高”,更不能虚构夸大,它永远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2、关于写人
事因人生,人以事观。人与事虽不可分,但在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中的确有以人为主和以事为主之别,为叙述方便故而分之。写人在文学创作中已积累丰富经验,在“非虚构”的原则下,我们不妨可借用其多种手段,并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形与神兼备。即不仅要写出人物的行为和事迹,更要展示
[键入文字]
其精神世界;第二,言与行统一。人物语言、行为表达、传递出人物的思想,而不同的语气、句式、词汇及动作表情、神态等是极富个性色彩的内心表露形式。写好了人物的言与行,无疑是写活了人;第三,画龙必须点睛。如果说言行、事例、情节勾勒出人物的整体形象称为“龙”,那么揭示人物行为意义,指出人物个性特点的评点便是“睛”。“画龙”用的是纪实的叙述、描写,“点睛”则是超脱的议论或抒情。
3、关于叙事
通讯离不开写事,事件通讯更须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起因、人员、场面、结果等,以交待事件的复杂性和社会影响度。叙事要注意两点:第一,理清主线、丰满细节。一个新闻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因有果,有人有事,头绪多而关系复杂,作者须理清主线,按事件原貌将其完整地、动态地、立体地呈现给读者。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须选择典型的细节。一篇优秀的事件通讯,必然有几个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充分展示主线,使作品丰满而具现场感。第二,时间为经、时间为纬。通讯须有一定的时间要领因为事件、故事总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纺织好时空画面既是一个结构总是也是一个表达方法问题。篇幅不长而情节不太复杂的事件通讯可多运用插叙、补叙、分叙等手段,充分展开矛盾和利用背景材料,使文章有变化起伏。容量大而情节复杂的事件通讯则常常运用时空交叉方式,以时间推进、空间变换等手段来切割事件,构成若干侧面。经过作者精心的组合剪辑将事件完整而利落地报告于世。
显然选材与提炼主题是各类通讯写作中必须面对的,而写人与叙事则因通讯品种不同而有所侧重。但是通讯的写作模式也必然带来约束,因而通讯的散文化写法亦开始为人注目。所谓的散文化倾向有以下几个特点:(一)生活面更趋广阔,(二)结构不拘一格,(三)技法更多样化,(四)报道呈系列化。
[键入文字]
1.6.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新闻写作中数字的运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关注经济的程度越来越高,经济新闻也成了我们须臾不能离开的随身参考,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怎样才能在新闻中恰当运用数字,真实而不乏味的反应经济生活呢?本文从数字在新闻写作中的重要性入手,分析了运用数字的一般原则,并进一步指出把数字“写活”的一些基本方法。
关键词:新闻写作 数字 修辞手法 图表演算
一、新闻写作中数字的重要性
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记者要抓数字,并对它进行理性分析和感性包装。在对原始数字进行理性分析中显示它深刻的内涵,在对它进行感性包装中使它显出亲切的面容,在理性和感性中显示记者的发现力、透视力和“原创”能力,让数字在新闻报道中大放异彩。
在日常新闻采访与报道中,记者常常与数字打交道,动态报道、经验报道、人物报道„„各种题材的报道往往涉及数字。当记者与被采访对象交谈半小时、一小时,对他们所介绍的新成就、新经验仍心存疑惑之际,对方如果拿出一串闪光的数字,记者的疑惑和顾虑马上烟消云散。数字的力量是神奇的,再高大的新闻报道的大厦,只要有实实在在的数字做支撑,就像有了稳固的基石而不可动摇。
但是数字用多了,报道常常枯燥乏味,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它所蕴含的意义难以显现,甚至成为阅读、收听、收看的障碍,令人“望而却步”。近年来,“少用枯燥乏味的数字”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数字毕竟是数字。实实在在的数字胜于雄辩,它也是记者采访、写作中无可逃避而又苦苦寻觅的绝好
[键入文字]
素材。数字,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是最简洁明了突显新闻的利器。一串闪光的数字反映出改革开放的非凡成就;几个暗淡的数字诉说着备受关注的问题。数字,是事物量变和质变的尺码。
在新闻中数字的运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我们要探索它一般的规则来指导我们的写作,才能运用神妙,存乎一心,总的说来,有以下几点:
二、新闻写作中运用数字的基本要求
1、新闻写作中的数字,要用得恰到好处
数字是为某一个新闻主题服务的,除了数字本身是新闻外,更多的数字是在经济新闻报道中被运用,处于配角地位。以GDP增长为例,增长速度是新闻主心骨,但为了把它分析透,我们还得用另外一些数字来说明,比如国内消费需求数字变化、外贸出口数字变化、国内基本建设投资数字变化等。在产业新闻报道中,为了说明一个企业的业绩,最有说服力的,往往还是数字。然而新闻中数字的运用往往进入一些误区。
(1)误区
数字的简单堆砌 在一些经济报道中,尤其是宏观经济报道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长串密密麻麻的数字,就像统计报告一样(有些报道也许就是统计报告的节选)。比如工业经济运行报道,很多记者都是这么写的,实现工业总产值多少多少,同比增长多少多少,接下去又是技改投入多少多少,新产品产值多少多少,各行业产值多少多少等。这样的报道很准确,但受众却很难将这些数字与自己联系起来。数字越多,可能越能说明问题,但同时,也让自己的报道与受众的距离越来越远。
过于追求数字的精确 在经济发展状况的调查统计中,往往都是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连百分比也是如此。记者如果写稿时也做这样的处理,只会使本
[键入文字]
来已经够多的数字显得更复杂。另外,一些不是太重要的数字,一些记者为了追求准确,也往往如实抄录,如果这是四位数字以上的数字,受众很难一下子看清楚,精确如果无法达到传播的目的,也就失去了意义。
(2)基本处理方法
避轻就重 虽然用了一些数字,可以增加一些说服力,但新闻报道的第一目的是让受众接受。当我们的报道,用了这些枯燥的数字让受众厌烦,那么宁可不用数字。只要不是作为报道主体出现的数字,总是可以做一些选择的,哪些一定要用,哪些不一定要用,哪些肯定可以不用。有了这样的选择,我们就能将数字减少到最少。比如,同样是写工业经济增长的报道,如果侧重写总量的,那么运用数字时,就不一定把同比增长的数字放进去;如果侧重写增长速度的,那么其中用来说明增长的一些分指标的量就不一定用。而且在选择分指标时,也可把最重要的几个指标拿来,其余一概不要。这样一来,我们的报道就会精练起来,可读性也会强起来。
变精确为模糊 在数字太多、太长的情况下,我们的报道完全没有必要去追求精确。比如一些百分比,“95.6%”完全可以写为“96%”,“80%”在必要时可以写为“八成”;一些长数字,如“2983”完全可以写成“近3000”,“29836”完全可以写为“近3万”。经过这样的处理,虽然数字的精确度下降了,但并未改变报道中的准确性,看起来也明了了许多。
2、数字要用得准确
新闻报道中非常强调报道的严谨性。严谨性体现为作者的采访专业精神、文风,是保证新闻写作真实性原则的重要基础。在写作新闻时,首要的就是要用事实说话。数字给人以信赖感,准确运用数字是严谨性的标识。如果一篇报道的数字上和实际我们感到的有出入,甚至是在新闻本身中自相矛盾,那么新
[键入文字]
闻给人的真实性自然要大打折扣。请看下面一组例子:
在2003年工博会的一组新闻报道中,投资合同金额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数字。看以下新闻标题:
湛江工博会首日签29宗投资合同近两百亿元(湛江晚报2003年11月26日)
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湛江日报2003年11月27日)6天签约110亿2003年湛江工博会赚得钵满坛平(南方网2003年12月1日)
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湛江日报12-0208:31)从新闻内容上看,工博会首日已有合同金额184.2亿元(有记者就夸张成近200亿元),而闭幕时的签约数字是111.61亿元,前后竟然差距很大!而且,在[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中报道中,有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与湛江市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的湛江华能东海电厂投资框架协议,签约金额达120亿元。一个项目资金就超过后面所提的111.61亿元。
从另外一篇报道《中国华能集团进军湛江--大型燃煤发电厂将崛起东海岛(湛江日报11-2910:51)》中,“华能集团分别与市政府、东海岛恒辉基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外部环境事宜协议》和《投资框架协议》,„„首期投资120亿元,规模为240万千瓦;二期投资150多亿元,规模360万千瓦。”以及后续报道《早投资湛江早主动——访华能集团副总经理张庭克(湛江日报12-01)》的补充印证,华能集团的投资只是一个意向,在最后统计时未列入工博会签约总数。因为,还有另外一个项目的投资意向400多亿元的(《湛江与韶钢达成建设
[键入文字]
意向钢铁基地首期计划投资400多亿元》《我市与韶钢集团签订框架协议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选址东海岛》),可见亦未列入总数。否则,总数就不是一两百亿的问题,而应该是600亿左右!湛江日报前后两篇报道的记者是同一批人(其中有一位是名记者)。这反映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没注意核对数字,一味地追求大数字,使新闻报道失实。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令人相信呢?如果在新闻报道中要处理上述数字时,能够指明数据来源渠道:比如,报道首日的签约金额184.2亿元,我们就可以这样写“记者从XX新闻发布会了解到,首日合金额184.2亿元”,而不象[图文:工博会首日签约184.2亿元]中“昨日上午,工博会举行了首批投资合作项目签约仪式,我市与国内外客商共签订了投资合作项目合同29宗,合同金额184.2亿元。”数据来源指明,数据出现问题,就不会是记者或媒体的责任了;或者,在工博会闭幕后的报道(图文:湛江工博会胜利闭幕共签订投资合同金额111.61亿元),再加一段,说明清楚为什么华能集团和韶钢集团的数字未列入。这样,前后数字矛盾就不会出现了。
3、新闻写作中的数字宜少,择要而用
写新闻,特别是经济新闻和科技新闻,免不了要和数字打交道,因为数字往往是新闻本质事实的佐证,也是传播者观察和报道新闻的一个视点。然而,在新闻实践中,数字却成了令编辑、记者头痛——离不开,可出现得太多,又画蛇添足,败坏了文章的“兴”,削弱了文章的论证能力。请看《人民日报》2003年11月7日一版刊发的一则消息:
山东粮食增产4.6%山东今年夏粮和秋粮生产获得全面丰收,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约为3445万吨,比去年增加152万吨,增长幅度为4.6%。夏粮和秋粮生产均实现单产、总产“双增加”。山东今年夏粮平均亩产336公斤,比去年增加32.4公斤,增长10.7%;总产量1563.3万吨,比去年增加18万吨,增长1.2%。
[键入文字]
秋粮平均亩产可达378.7公斤,比去年增加47.6公斤,增长14.4%,秋粮总产可达188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加134.33万吨。
上文,如果说作为一份统计资料也许是合格的,但作为一篇经济新闻却是很失败的。在近200字的消息中,数字竟出现14次,还没计算标题中出现的一次,约14个字就有一次。这些枯燥沉闷的数字拥挤在消息中,让受众味同嚼蜡,难以卒读。类似的新闻,在报纸、电视等媒介上不时出现,数字还真成了目前新闻写作中的一个“问题”。在写新闻的时候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少用数字。多用一些形象而不失真实的表达方法。
三、把数字写活的方法
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从而引起受众的联想和想象,产生一种审美的感受。
1、运用演算方法,把数字写活
受众怕数字太多,原因就是数字太“虚”,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这时候,对数字进行一下“实化”处理,予以换算是必要的。比如中央台经济半小时在报道洋医院消费时,说到他们那里生一个婴儿需要6000美金。为了让受众对这一数字有个更具体的认识,紧接着做了一下换算“相当于普通医院顺产16个婴儿的费用”。这样一解释,受众就可以理解洋医院的消费是什么样的档次了。同样是该栏目,在处理市话上涨6.4%的一个报道时,是这样解释6.4%的:一位消费者说,上涨前我一个月的话费在40元左右,上涨后,电话量不变,话费在50元至60元。受众一下子明白了话费上涨对自己的具体影响。
有时候受众不喜欢经济报道中的数字,是因为这些数字都是游离于他们的生活之外的,记者没有找出与他们相关的数字,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说话。换个
[键入文字]
角度,重新去审视经济生活中的数字,通过演算把数字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新闻报道也不那么枯燥了。比如:市统计局提供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往年相比增长很快,这是一个可写的经济新闻,如果从官方的统计分析去写,肯定又会掉到数字陷阱里去,但通过计算,把“总量”这一数字变成“人均”,然后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人均居民储蓄,再对一些商场的购物者进行了随机采访,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消费数字的变化,这样就可把数字写活。
2、选取修辞的方法,形象化地运用数字(1)数字的夸张
数字一旦到了文学家的笔下,便任他们的巧妙驱遣,生发出夺目的光彩。杜甫《古柏行》中的诗句“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用来极古柏高大的气垫,近能接巫山之云,远可通川西的雪岭。这是对古柏进行的艺术上的夸张,目的不在“细画须眉”,而是作艺术概括,使描绘的事物“神情毕肖”,表现了强烈的主观感受,这样写更能显示艺术的真实,激起读者的共鸣。对这两句诗,现在恐怕再也不会有人象沈括那样迂腐直解,认为古柏“太细长”了。用数字突出对意象的主观感受,扩大这种感觉的模糊性,以满足主题表达的需要,如今已成为公认的夸张手法。
任何文学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而神奇惊人的想象总是通过大胆的夸张表现出来的。数字入诗,古今作品里比比皆是。我们不妨再欣赏一下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
这首诗在数字的运用上共有六处,而有五处是采用了夸张手法。“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这是诗人郁满于胸中的感情的沸腾!“千金”,是高度的自信。没有“千金”这个数量的夸张,便不足以表现那不为金钱所役使,反倒要役使金钱的宏大气度。接下来的“三百杯”到“斗酒十千”的数量的增
[键入文字]
大变化,不正是诗人“借酒消愁愁更愁”的感情的浓重变化吗?不正说明了诗人的内心深处在充分肯定人的自我存在价值的同时,又对历史和现实做了冷静思考的深沉吗?所以再一次爆发出“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愤激至极的感情大波。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万古愁,是诗人思想感情发慌的脉络,也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爆发点。这大数量的夸张,强烈地感染着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白。读者仿佛也处于混沌洪荒的宇宙中,这个宇宙里弥漫着万古愁云,有一个在现实生活的打击下仍然奋力抗争,愤然顶天立地的悲剧壮美形象。如果去掉几处的运用,整首诗会黯然失色。
可能有人认为,新闻不同于文学,运用夸张的手法同新闻的真实性背道而驰。这就胶柱鼓瑟了,新闻本是滥觞于文学,文学的一些修饰手法对新闻有很好的借鉴作用。通常新闻的数字不是太大是太小,都会落入直觉的“盲区”。通过夸张法,适当放大或缩小,使它正好落入直觉的“主轴线”上,就会产生意外效应。这也是一种报道艺术。
例如,法新社1982年的消息《联合国去年印发文件首尾相连长达27万公里》,其对数字的放大处理就很成功:“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到27万公里。已卸任的一位联合国高级官员说,照此计算,联合国的文件逐页铺起来,两年内即可到达月球。”
消息不写“去年联合国文件印发了多少多少”,而是以“27万公里”为相对值,以地球与月球的距离参照进行放大,联合国的“文山”之高不能不叫受众大吃一惊。
在运用夸张手法时,还可以对有些太大的数字进行缩微。因为人们对抽象数字的直觉和想象能力,有一定限度。数字太大,人们只是朦胧地觉得它大,而缩小到几千分之一或几万分之一,落在直觉和想象力的范围之内,反而清晰
[键入文字]
明白。这种缩微方法,统计学上常用。如:1986年,我国生产自行车3229万辆,比上年增长9%,这些数字不易为受众理解记忆。当年12月10日的《人民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处理的:标题是《全国自行车一秒产一辆》,导语写到:“平均每滴答不到一秒钟,就有一辆自行车出厂。”像这样的巨大数字虽然缩小了,但仍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受众会形象感知国家自行车生产的速度之快,一“大”一“小”形成强烈反差、错位,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强刺激、大震憾。
(2)对比法
运用数字,最好采取对比的手法。对比,可使受众对数字理解得更加清楚、更加直接。不过,在比的时候,应注意既有可比性,又有可读性,避免数字满目。比的方式有纵比和横比,自然数比和百分数比,通过各种数量关系的比较,在数字的增减变化中佐证事物的本质。这是目前传播者使用较多的一种手法。
还有一种对比,它不仅仅停留在数字的比较上,而是通过数字的比较,含蓄地道出一种超越数字本身的不言而喻的意义。
例如,把一组有关联意义的数字放在一起,尤其是标题中,让读者自己去比较,常常能收到发人深省的效果。请看这样两个标题:银川:2000个果皮箱3年被偷光(载《人民日报》2003年11月7日5版);杭州:一夜烟花节垃圾600吨(新华社杭州2003年11月9日电)美国《哈特福德报》曾刊发一篇《从数字中看变化中的美国》的新闻,文中有一段是这样使用数字的:“在这个国家里,人们每年用2.81美元购置落地钟和收音机,而用在残疾儿童身上的钱不过1.54亿元;美国是给人们提供机会的地方。过去10年间,这个国家百万富翁增加3倍,达22.2万人,然而,不幸的是他们中有1.8万人亲朋故旧全无,还有6.1万人是寡妇或鳏夫。”这种不动声色的比较,富有潜台词和内在力,更能引发受众深层次的思考和领悟。
[键入文字]
(3)比拟法
比拟可把干巴、无形的数字变为能够感觉得到的事物。例如1988年7月5日的《北京日报》在报道我国年纺纱能力的一篇消息中,是这样处理数字指标的:“如果用我国一年生产的棉纱织成布,给地球做条‘围巾’的话,这条‘围巾’可绕地球650圈。这是我国的年纺纱能力——2600万锭,居世界首位。”
再比如,1991年8月25日,乐山大佛修复工程竣工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大佛身高71米、宽10米,头长14.7米。《四川日报》在报道时,是这样描述的:“大佛有25层楼高,相当于32个篮球巨人穆铁柱的身高。它的每个脚背上可以停5辆解放牌汽车,脚的大拇指甲上,可以摆上一桌酒席。”
上述两则消息没有直白地罗列数字,而是利用读者对“围巾”、“地球”、“楼房”、“穆铁柱”等比拟物的熟知程度,巧妙地将数字与它们联系起来,使数字活化为人和物,增强了消息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应该说为大多数受众所理解、接受
3、采用转换的方法,使不易理解或不易捉摸的数字,转换成易于理解、易于捉摸的数字
(1)替代法
替代法 用受众熟悉的数字或与数字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去代替人们感到深奥、陌生的数字,达到易懂易记的目的。比如,1981年12月4日《长江日报》刊发的一篇批评某大队大吃大喝的报道《一次支委扩大会吃掉“白菜两万斤”》,这个大队是武汉城郊的一个蔬菜队,消息以“2万斤白菜”替代办酒席的400多元花费,是因为受众对白菜太熟悉不过了。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2万斤白菜”不知能解决多少家庭一年的吃菜问题。看似一个简单的替代,但读者从这个量上可以看出那几个支委“吃公家”的丑态,使消息具有了浓郁的感情色彩和强
[键入文字]
烈的战斗性。
又如,2003年11月3日,新华社发的《微型“金弹”可抗癌》的消息,介绍的是美国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纳米级的微型“金弹”(由黄金制成的微型小球,小球中心含有少量云母)可对付癌症。这个“金弹”究竟有多小?消息写到:“5000粒加起来才与一粒芝麻大小相当。”这样表述,受众很快会产生联想,“金弹”的“纳米”形象自然会深入脑海。
(2)筛选法
筛选法即从繁多的数字中精选出最有代表性、最能揭示新闻价值的数据运用到新闻中,其他的一概舍去。例如:2003年11月4日《人民日报》一版刊发的《山西推进节水农业》一文,按常规思路,记者要使用该省投入多少资金、动用多少人次劳力、修建多少节水工程等数字,但这位记者(名字叫罗盘)没有。他紧紧围绕节水工程给农民带来实惠这一主题,精心给读者算了一笔“节约账”:“首先是节地。长治县南呈节水增效园区的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地下输水管道取代地渠后,每亩可节约耕地0.02亩,全园区2973亩灌溉面积可节省耕地面积59.5亩。其次是提高了产量。闻喜县节水灌溉园区的2000亩大棚改用滴灌后,平均每亩增产600公斤,按每公斤蔬菜1元计算,亩增收600元,总计增收120万元。在全省实施旱作节水的农业区内,平均每毫米降水量就可生产粮食0.55公斤,相当于每亩节约用水21立方米,农民靠此每人每年可增加纯收入140余元。”
又如:新华社记者夏兆龙1987年10月写的《血染华尔街》,在现场素描中巧妙地穿插数字,使数字变成了鲜活的材料,化成了具体的形象。他在描写人们抢购刊载着股票狂跌消息的《纽约时报》增刊的情景后,写到:“买到报纸的人就站在人行道上、大街中间,或靠在路边汽车上,聚精会神地读着:道.琼斯
[键入文字]
30种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降508.32个点,超过大萧条开始的1929年10月28日!成交额6.04亿元,最新历史记录!今天一跌,5000多亿美元化为乌有。这个数字几乎等于美国全年国民生产总值的1/8。”这里的数字同人的活动融化为一体,变成了贴近每一个受众的形象。
再如:1988年《环球》第10期刊登的《88年8月8日8时8分在西德》这篇新闻,记者根据德国人崇尚“8”的习惯,在消息中“不厌其烦”地重复出现一个又一个“8”字,这样的数字对受众来说,是饶有趣味的,不仅不能回避,而且还要从特定的报道角度或新闻背景出发去设法寻找。
(3)“翻译”法
“翻译”法对一些部门难以看懂的专业数据,传播者应学会运用“翻译”的办法,把它们转化成普通受众易于理解的数字。
原《科技日报》记者郭梅尼在她的《新闻的生命之源》一文中,曾记述了她采访报道一位光纤通讯专家的经历。专家向她介绍,发展光纤通讯要解决几百个尖端技术难题,并以生产光纤为例说,生产光纤的原料是石英,石英可以说到处都是,但提纯却是一个技术难题。郭梅尼问它的纯度是多少?专家说:“10-9。”她记下了这个数据。写作前,她对这个数据作了如下“翻译”:
——10-9,——即10亿分之一,——即10亿克中只含有1克杂质,——10亿克=100万公斤=1000吨。
于是,在她的访问记中出现了:“一位专家拿着一根熔炼过的石英棒说,里面的有害杂质含量,必须低于十亿分之一,达到这个纯度是一道难题。十亿分之一是什么概念?20辆载重4吨的汽车,拉上1000吨提纯的石英,它所含的杂
[键入文字]
质,只有1克!”
一个大得像天文数字般的科学数据,经郭梅尼一“翻译”,哪怕是一名小学生,也读得懂、记得住了
4、运用图表办法,使繁琐的数字变得一目了然。
近年来,以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报道新闻不时出现在媒介上,特别是在体育比赛和成就报道这类新闻中,更被大量运用。比如,2003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第5版《高校学生党员70万》、2003年11月4日新华社发的《花旗集团成为全球最大金融集团》就是很好的图表新闻。让人感到新闻改革的春风扑面而来。
四、结语
我们要正确认识数字的重要作用。新闻事实发生后,数字作为客观事实的一部分而存在,有其独特的作用。传播者不应该、也不可能对其视而不见,置之不理。科学的态度是正确认识它,然后反映它,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传播者应学会通过数字观察问题,时时刻刻注意,看上去枯燥干巴的数字,被不同人所用,用在不同的新闻中,便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具有政治色彩。例如,长期以来,美国多数媒体对越南战争中越南人民的死亡数字只字不提,但却念念不忘报道美军的死亡数字:5.8万人;对美军失踪人员,也是不厌其烦地报道。事实上,当时有650万人口的越南,至少有250万人丧生;美国失踪人员大约为2000人,而越南失踪人员为20万人。对两次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中伊拉克、阿富汗士兵伤亡数字的报道,美国多数媒体一直模糊不清,对平民伤亡更是避而不谈,更不把双方的伤亡进行对比,从中不难看出美国媒体的“良苦用心”。
再就是警惕数字迷信,特别要防止滥用数字进行政治说服。这在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上是有前车可鉴的。20世纪50年代末,一段时间内,“浮夸新闻”
[键入文字]
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全国各报都登载粮食亩产万斤、超万斤,大放“卫星”、连出“状元”,以致酿成“国难”。当然,“浮夸新闻”的出现并不是所有新闻工作者愿为,这与当时党的工作指导方针失误有关,但媒体实事求是精神的缺失,对“浮夸新闻”的形成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运用数字无小事。运用创新思维,运用多种手段,尽可能把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让它以一种可感的形式出现,赋予数字以生命,让它们“活”起来、“动”起来,使数字为新闻所用,真实而形象的再现现实的世界。
2.怎样写文献综述 怎样写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医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临床科研选题及进行临床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
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自由选题。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
[键入文字]
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疾病、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特别是实习同学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影响实习,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前面的有关章节已经介绍,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复。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搜集好与文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
[键入文字]
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有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资料,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二、格式与写法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
[键入文字]
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三、注意事项
由于文献综述的特点,致使它的写作既不同于“读书笔记”“读书报告”,也不同于一般的科研论文。因此,在撰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⒈搜集文献应尽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成为综述。
⒉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在搜集到的文献中可能出现观点雷同,有的文献在可靠性及科学性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引用文献时应注意选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较好的文献。
⒊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⒋参考文献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论文可以将参考文献省略,但文献综述绝对不能省略,而且应是文中引用过的,能反映主题全貌的并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
总之,一篇好的文献综述,应有较完整的文献资料,有评论分析,并能准确地反映主题内容。
3.公文
3.1.公文写作基本功 公文写作基本功
公文是非常重要的文字材料。它是党和政府指导工作、实施领导的重要工
[键入文字]
具;是交流信息、联系上下左右、按照统一目标运转的重要手段;是调动方方面面积极性、完成各项任务的重要保证;
也是教育群众、规范人们行为和重要准绳。这“四个重要”说明公文写作决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字技巧问题,而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它上联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下联广大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中联各级领导的决策水平和工作作风。精心制作公文,既是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也是党和政府赋予文秘人员的光荣使命。
公文读起来很平凡,又没有生动感人的故事,好象很容易定,其实大为不然。作为代组织立言,公文有自己独特的语体风格,写作要求很高,难度也很大,没有点基本功夫,是撰写不出好公文的。一篇好的公文,大体上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
一、把握全局,把握公文的方向性
二、脚踏实地,突出公文的目的性
撰写公文通常有两条最基本的要求:“上要着天,下要着地”。着天就是知上晓上;着地就是
立足现实。公文重在实用,鲜明的实用性是公文首要和最本质的特点,也是公文的出发点和归宿。
因此,撰写公文虽然也要看一些二手材料,以获得综合性的认识,但着力点必须放在立足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上。实践证明,撰写公文,特别是撰写具有战略指导性的公文,不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没有切身感受,在认识上就缺乏深度,在思想上就缺乏新度。相反,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的文件,就会使人耳目一新,思想升华,产生深刻影响和强大威力。
[键入文字]
只有在立足现实上狠下功夫,把自己的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和大脑全部调动起来,掌握丰富的第一材料,“集群思,广众益”,才能产生好文件,提出新思路,制定新措施,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怎样才能立足现实,取得最佳效果呢?应把握信三个要点: 第一,立足现实,首要的是熟悉现实。第二,立足现实,必须洞察现实。第三,立足现实,还要升华现实。
三、魂系于文,深蕴公文的思想性
对干部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是公文的重要功能之一。领导机关制发的有关方针、政策的重要公文,不仅要传达政策意图,告诉人们怎样做,而且还要说明道理,告诉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其深刻的思想内蕴统一干部和群众的认识和行动,引发和启示领导的决策思路,拓宽领导的视野,增强贯彻执行的自觉性。因此,思想性可以说是公文的精髓。精髓不存,公文无魂;精髓所在,片言万代。诸葛亮的《出师表》之所以千年不衰,最根本的是它深蕴了“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之所以代代相传,是在于他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载舟覆舟”的精辟思想;毛主席在解放战争时期写的《关于情况的通报》之所以载入史册,主要不只在于它通报了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的胜利战果,而是它通过阐述情况揭示了“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这样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由此可见,思想性是公文的灵魂和血脉。没有思想性,公文就必然缺乏生命力。
四、眉清目秀,注重公文的严谨性
五、心正笔直,确保公文的准确性
六、言约意明,体现公文的简洁性
[键入文字]
七、视角独特,拓展公文的创造性
八、内外一体,构建公文的科学性。
3.2.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计划与总结的写作
一、计划的写作
计划是单位或个人对未来一定时间内要做的工作从目标、任务、要求到措施预先作出设计安排的事务性文书。
(一)计划的种类
从性质、内容、时间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种类的计划。从形式分有以下三种:文件式计划,分目标、要求、措施、步骤等环节,写作严谨具体,内容重大并有一定篇幅;条文式计划,以列出任务为主,较少涉及措施、步骤等;表格式计划,通常用于项目较多又具共性的内容,有时辅之适当文字说明,使计划简洁明了。
计划是个统称,像规划、纲要、设想、打算、要点、方案、意见、安排等都是根据计划目标远近、时间长短、内容详略等差异而确定的名称。
规划 是一种时间跨度长(三年以上),范围广,内容较为概括的计划。例:《××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
纲要 和规划相同,它们都是各级领导机关根据战略方针,为实现总体目标对某个地区或某一事项作出长远部署。不同的是纲要比规划更为原则和概括,一般只对工作方向、目标提出纲领式要求和指导性措施。例:《××市2000年经济发展纲要》。
设想 是一种粗线条的、初步的、预备性的非正式计划。相对来讲,其适用时限较长。例:《××市拓展就业安置门路的设想》。
[键入文字]
打算 也是一种粗线条的、其想法不太成熟的非正式计划。相对设想,它的内容范围不大且考虑近期要做的。例《××学校争创文明校园的打算》。
要点 是将计划的主要内容择要摘编,使之简明突出,它适用于时间相对较短的计划。例:《××局19××年工作要点》。
方案 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方案一般适合专项性工作,其实施往往须经上级批准。例:《××市住房分配制度改革实施方案》。
意见 属粗线条计划,它适用于上级向下级布置工作任务并提供基本的思路、方法,交待政策,提出要求等。例:《××公司关于下属企业19××年扭亏增盈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的意见》。
安排 是短期内要做的,且范围不大、内容单
一、布置具体的一类计划。例:《××系第×周工作安排》。
(二)计划的写法
1、标题计划标题一般由四个部分组成:计划的制订单位名称、适用时间、内容性质及计划名称。视计划文本的成熟程度,有可能出现第五个部分,即在标题尾部加括号注明:草案、初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等。如《××市19××年再就业工程实施方案(讨论稿)》。
2、引言计划通常有一个“前言”段落,主要点明制订计划的指导思想和对基本情况的说明分析。前言文字力求简明,以讲清制订本计划的必要性、执行计划的可行性为要,应力戒套话、空话。
3、主体如果说引言回答了“为什么做”的问题,那么主体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等问题。
目标与任务 首先要明确指出总目标和基本任务,随后应根据实际内容进
[键入文字]
一步详细、具体地写出任务的数量、质量指标。必要时再将各项指标定质、定量分解,以求让总目标、总任务具体化、明确化。
办法与措施 以什么方法,用什么措施确保完成任务实现目标,这是有关计划可操作性的关键一环。所谓有办法、有措施就是对完成计划须动员哪些力量,创造哪些条件,排除哪些困难,采取哪些手段,通过哪些途径等心中有数。这既需要熟悉实际工作,又需要有预见性,而关键在于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唯有这般,制订的措施、办法才是具体的,切实可行的。
时限与步骤 工作有先后、主次、缓急之分,进程又有一定的阶段性,为此在计划中针对具体情况应事先规划好操作的步骤、各项工作的完成时限及责任人。这样才能职责明确、操作有序,执行无误。
4、落款在正文右下方署名署时即可。
二、总结的写作
总结是单位或个人对过去一个时期内的实践活动作出系统的回顾归纳、分析评价,从中得出规律性认识用以指导今后工作的事务性文书。
(一)总结的种类
从性质、时间、形式等角度可划分出不同类型的总结,从内容分主要有综合总结和专题总结两种。综合总结又称全面总结,它是对某一时期各项工作的全面回顾和检查,进而总结经验与教训。专题总结是对某项工作或某方面问题进行专项的总结,尤以总结推广成功经验为多见。总结也有各种别称,如自查性质的评估及汇报、回顾、小结等都具总结的性质。
(二)总结的写法
1、标题
文件式标题 一般由单位名称、时限、内容、文种名称构成。例:《××局
第五篇:总结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总结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总结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
总结类文体的主要功能是反映和评判自身实践活动,它主要包括各种总结、述职报告、以第一人称撰写的典型经验材料、部分演讲稿等。可以看出,这类文体的使用范围之广,频率之高,与人们的关系之密切,作用之重要,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或一类文书,可以说,它已深深融入到我们每个人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之中。但这类文体的写作难度较大,写作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较多。因此,把握总结类文体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回顾和审视自己,不断提高、完善和超越自我,是每个人和每个单位都要重视的问题。
一、突出一个核心
撰写总结类文体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因此其内容主要包括做法、成绩和经验三个方面?做法是指开展了哪些工作,采取了哪些步骤、方法和措施,写作时要具体展开。成绩即收获和效果,可以作为文章的一部分从几个方面具体说明,也可以在开头概括说明,同时在做法中作为说明每一步骤、方法和措施的效果具体出现。经验是对做法的提炼和升华,说明哪些做法是成功的或行之有效的。做法和成绩一定要能表现经验,经验则是用成绩或收获证实了的规律性认识。在三者中,做法和成绩是基础,经验是核心。总结类文体无论采取什么写法,一定要突出经验,即规律这个核心。因为总结的使命就是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探寻工作和学习的规律性,找到连接过去和未来的纽带,为以后的工作导航。不论哪种形式的总结,都要以准确、充分地把握工作和学习的规律性为己任。这也
是衡量一篇总结类文体水平高低、成功与否的尺度。不过,经验在文章中的表现形态并不一样,大致有显性和隐性两种。显性表现是指把归纳出的经验直接以文章的全部或部分形式反映出来。全部反映是以经验为线索安排全文结构,成绩和做法作为论据材料隐含其中;部分反映是在成绩和做法之后,以?体会?的形式归纳几点经验。隐性表现是指文章在结构上只有?成绩+做法?两部分或?做法?一部分,经验只是通过成功的步骤、方法和措施来间接说明。一般来说,不能要
求每个人在总结中都要单独写出与众不同的经验,只要把体现自己实践的成功做法写出来就可以了。所以,实践中采取隐性表现的方法更为常见。
二、选好五类材料
实践活动中积累的材料是丰富多样的,撰写时要注意选用多种类型的材料,使文章的内容更充实,更有说服力。反映自身实践的材料主要有如下五类:
典型事件材料,典型集体材料,典型人物材料,典型综合材料,对比材料。
三、解决四个问题
一是次序问题。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是按时间顺序写,还是按不同性质、不同方面写,这要根据总结的目的和内容而定。像破案总结这种过程性较强、较明显的文体一般以时间为顺序安排层次,而大部分总结类文体则把内容分为性质不同的几个方面;二是分合问题。同一观点的不同方面,或说明同一观点的不同事例,是分开写,还是集中写,这要根据文章所采取的次序与结构来定;三是详略问题。一般来说,总结类文体中成绩、做法和经验要详写,教训和问题要略写。但同样是成绩、做法和经验,也有个详略问题。成绩有很多,主要成绩是什么?芽同是做法和经验,其分量和价值也不一样,有的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有的则只有一般指导意义或局部借鉴价值。属于重点、主要的东西,要详写;属于非重点、次要的
东西,则可以略写或不写;四是逻辑关系。即要弄清文章各层?穴包括各段或各观点?雪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并列关系、主次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因果关系。有的文章层次之间有多重逻辑关系,如几个不同性质的问题属于并列关系,但把哪个问题放在前面,哪个放在后面呢?芽这就又有了一个主次关系。这里的主次关系往往是隐性的、内在的。如学校工作总结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教学、管理和后勤。三者属于并列关系,但在学校工作中,教学无疑是第一位的,应该排在前面,然后是管理、后勤。
四、熟悉六种结构
一是?做法?式。文章除开头和结尾,主体部分只讲做法,具体可以分几个方面;二是?成绩+做法?式;三是?做法+体会?式;四是?成绩+做法+体会?式;五是阶段式。按时间先后分几个部分,每部分既写成绩,又写做法和经验;六是?体会?式。
五、区分四类观点句
掌握观点句的提炼和概括方法,对写好总结类文体至关重要。不同的内容,可以归纳出不同类型的观点句,主要有?成绩句?、?做法句?、?做法+成绩句?、?体会句?等,如:成绩句:句式一:强化了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句式二:治安保卫工作责任制得到了强化。做法句:搞好专项斗争,深入开展重点整治工作。做法+成绩句:及时处臵突发事件,从而维护了辖区的社会稳定。体会句:句式一:争分夺秒,抓住战机,是迅速破案的关键。句式二: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牢固树立服务第一的思想。文章采取?做法+体会?式结构时,?做法?部分的观点句可以采用?做法句?,也可以采用?做法+成绩句?。提炼和概括观点句,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文章同一部分内容的几个观点句应尽量做到整齐、对称,句式结构一致,如?成绩?部分或采用句式一,或采用句式二,不能两种句式交互使用;二是不同类型的观点句不能交互使用,如有份总结在第一部分?一年工
作的回顾?中讲了四个问题: 1.巡警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加强。2.派出所规范化建设和勤务制度改革取得了新进展。3.妥善处理紧急治安事件,加强大型活动安全保卫工作。4.加强场所行业治安管理,净化了社会治安环境。这里,1、2句是?成绩句?,3句是?做法句?,4句是?做法+成绩句?。同一部分同时采用了三种类型的观点句,显得参差不齐,杂乱无章;三是要表明自己的态度、观点和意见,不能用?思想方面?、?组织方面?、?后勤保障方面?等作为观点句,因为它们并没有表明观点。所以观点句一般表现为判断句,较少陈述句,这也是观点句和小标题的区别之处。
六、避免七种倾向
一是避免写成?流水账?,口罗口罗唆唆,不得要领;二是避免陈词滥调,每次或每年总结总是那么干巴巴几条,没有任何新意;三是避免为了追求新意,不顾实际情况,牵强附会地联系、拔高,显得生硬虚假;四是避免歪曲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把多因一果说成一因一果,或把不是原因的说成原因,不是结果的说成结果,甚至硬让新因结旧果;五是避免报喜不报忧,或多报喜少报忧。有的单位写总结有内容不同的两种文本,一份用来上报,以讲成绩为主;一份用来在本单位的会议上宣讲,成绩和缺点都有。?成绩讲透,问题点到?是许多单位领导的思维习惯;六是避免自我估价过高或过低,把握不好尺度和分寸。如有的总结在评价工作成绩或效果时,本该说取得了?一定的收效?,却非要说取得了?明显的收效?或?显著的收效?;七是避免形式主义。有的人喜欢用?顺口溜?来总结经验或评价自己,如?群众高兴地说:‘政策对了头,干活有奔头;政策开了放,致富当榜样’?,?大家赞扬说:‘领导办事有头脑,摸规律,跟形势,看动向,抓盈利,这样的领导是好样的’?。有的人总结体会或经验喜欢用?……是关键?、?……是基础?、?……是保
障?、?……是重要条件?、?……是必要条件?、?……是前提?等,这样就难免牵强附会,生拉硬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