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讲稿: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新农村建设讲稿: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
来
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的热门,和财富有密切的关系,我就把我们自己的体会跟大家探讨一下。去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今年的3月份两会都提出来,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重大历史任务,大家的压力一定很大,我们回答,恰恰相反,我们的压力小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在两会期间几千名代表委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不同的领域谈新农村建设,从报上、电视上、很多,几千名中国的高层专家都在谈新农村建设和不同的角度,而且谈得非常具体和深入翔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搞农村研究压力就小多了,有这么多同志在提。
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情况下,似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像在一个晚上一个早晨就会出现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艰苦的、伟大的历史任务,它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个清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醒的头脑,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经常在谈,农村工作“三农”问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深层次的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而且有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或没有得到解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提到2005年是中国的改革年,有的同志说可以说中国改革回顾年或者中国改革反思年。在2005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在农村领域取消了农业税。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讲,2006年开始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改革,这个改革确确实实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取消农业税只是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取消农业税之后面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严峻,取消农业税之后,以农村税费改革委中心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否则的话,取消农业税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
取消农业税确实惠农利农的巨大筹措,由此引发和凸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有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引发,原来不明显的问题矛盾凸现出来。农业税一共三四百亿,占整个税收里边占很小的收入,但是农业税本身的取消标志着什么呢?关键的问题不是农业税,而是和农业税联系在一起的搭车收费村提留、乡统筹加在农民上的负担,这部分负担到底有多少呢?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了一个估算,财政部门有关一个估算,最保守的估算,连农业税加上村提留乡统筹加起来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最保守1500到1700亿,取消农业税本关键和农业税捆绑在一起村提留乡统筹搭车收费是大头。把这个都取消了,就取消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搭车收费的平台,有些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温总理在今年两会讲,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央对地方的财税支付780亿,地方配套的转移支付250亿,加起来1030亿,需小农业税本身如果说农业税加上搭车收费远远超过1500亿甚至到1700,这样的话1030亿的转移支付和最保守估计1500亿还有一个缺口,这部分钱怎么办?如果说这个缺口不通过深化改革,不通过其他措施弥补的话,存在很多的问题。
另外,取消农业税之前,乡镇和村这几级有很沉重的债务负担,退养这个数字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农民的负担是多少,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农民负担是一个无底洞。农民负担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农村到乡镇到村的债务也同样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有的说三千多亿,有的说现在已经六千多亿甚至七千多亿等等,这部分债务怎么来的呢?都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包括九十年代之后我们搞的乡镇企业,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不换思想就换人,当时盲目决策的情况下,有很多的乡镇企业搞起来,搞完经营部善,负债累累。消灭土牌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地方借钱搞农村的校舍,校舍搞起来有的学校合并,很多是欠的债。前几年在农村清理整顿又欠下一笔债,包括地方干部,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层的税收和摊派的任务,借钱完成税收和债务,这些债务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取消农业税之后,债务摆在这儿,怎么办?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原来落后地区和中部地区包括农业主产区或者农业税比较大的产区,取消之后财政很多完全是要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有的地方讲,原来是吃饭财政,到现在到要饭财政,在整个的财政收入当中,从上级转移支付80%甚至90%完全从上面下来的。
取消农业税之后,可能有些搞企业的同志不知道,在底下的工作很多都是围绕中心工作转,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工作,原来讲叫催粮催款,要钱要粮要命都是底下敢不敢的活,但是活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活儿就是税收和各种负担,各种负担不是靠乡镇财政所来收,靠乡村两级干部收,如果原来把乡村两级干部上去的话,中国油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收费队伍,几百万,甚至更大的队伍。取消农业税之后,搭车收费的平台也拆了,任务也就没有了,乡镇和村转换职能为老百姓服务就提供了依据。原来我们也这么写的,现在也不能过于乐观。
如果在底下真正吃饭揭不开饭的话,即使把农业税取消,会出现新的办法,有各种其他的收费,包括超生子女社会事业费的收入,包括原来应该火葬土葬的罚没收入,现在把学生的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但是有一些自愿性的交费收入,建房的注册费、耕地费等等,在收入当中显示出来,并没有真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里边我们讲,免税兴费,税免了,也可能有新的费,为什么讲温家宝总理一再讲,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能力走出怪圈,历朝历代每次减免税隔一段时间反弹,变本加厉恶性循环,把所有税免了,过一段时候又加码了,4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我们应该有能力走出这个怪圈。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最后饭都揭不开锅,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应该有严格的用处和监督的,有的镇长讲,我们实在经济运转不开,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斗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不用斗胆,这个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做的,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本身是犯错误的。
在这个前提下,取消农业税之后,实际上给乡镇包括县各方面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的治理结构怎么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怎么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取消农业税支付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这一级基本上没有财政,一级政府没有财政收入,政府存在的依据在哪里?有财才有政,没有财怎么回有政呢?老百姓讲,取消农业税,拿收费收费卡我们,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m网。现在不用交费交税,我们现在不怕你了,干部就讲,原来拿收费收费作为筹码,取消之后老百姓不怕我们,我们也没事干了,老百姓讲,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该你做的事不做,水库漏了不修,该做的事不做,我要你政府干什么?这样的话,如果说我们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或者村,包括县各级政府的转换职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个功能的话,不能履行的话,显然取消农业税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凸现和引发的问题,我认为它是现实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为什么这么呢?这几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伟大的历史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有明确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国民收入格局没有根本的改观。两个趋向,工业范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加自觉地5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到目前为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序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观。现在的条条和块块的关系实际上是严重失衡的,条条是各级部门,块块是地方的,条条和块块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本身有一个相对均衡的状况,我个人感到,现在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本身是一种失衡的状况。1994年的时候,当时搞分税制,分税制的目的想集中财力,中央财力太弱,但是从1994年分税之后中央的财力得到了加强,但是分税制之后,当时造成很大的情况就是说,财权上手,事权下放,在基层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包括到乡镇和县都可以讲,我们的责任是无限的,但是乡系的财力是有限的,有限的财力,无限的责任,为什么摊派问题那么严重,因为很多的从上面布置的任务和工作都是往下布置作为政策布置下来的,但是光给政策不
给钱,人民的学校人民建,人民的道路人民建,人民的厕所人民建,光有任务没有钱,怎么办?只好从老百姓这儿摊派,造成老百姓负担的加重。
另外作为公共产品并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比如到乡镇、村,摊派各种报纸报刊,完全就是垂直体系布置下来的,有的时候到下班根本没人看,搁在那儿,就成为农民和干部的各级政府的负担。这样财权事权农区的局面在94年分税制凸现出来。到02年几个主体税种省市县共享,进一步降低县一级的税比例,县级政府从国税得到的比例从25%降到20%,从地税得到的分成比例营业税从百分之百降到50%,个人所得税从50%降到15%,企业所得税从50%降到15%,给一个人的感觉,凡是有些潜力的,有发展的税种或者上划或6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者比例往上更高,留给地方没有什么潜力没有什么油水的税种,从基层到县到乡镇财政方面税收基础更加薄弱。
从基层反映,现在的垂直管理是越来越厉害,很多的部门被条条框到上面,国土、工商、供电等等,凡是有些权力的部门,省对县的垂直管理,部门垂直上去了,但是这些部门的工资从县里来发,部门都上去了,工资还是我这儿发,作为地方的自助行,从垂直部门来讲有它的考虑,我为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我为了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等等,用垂直体系和垂直管理把东西都框上去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来讲,到底利大还是弊大,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我只提出来跟大家一块商讨。
现在很多地方县里头讲我们是吃饭财政和要饭财政是讨饭财政的情况。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各主战场和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枢纽和连接点。
新农村建设也好,五个统筹也好,县这一块是一个关键点。我们讲两个反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这一块主要在县这一块体现出来,一个县一两千平方公里,几百万人,相当于欧洲的小国,卢森堡2500多平方公里,44多万人,这跟我们一个县的规模差不多,卢森堡2000年GDP是189亿美元,相当于1600多人民币,最好的县,2003年GDP500多人民币,相当于卢森堡的三分之一,中国有10%的县达到卢森堡的水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非常稳固的基础和底蕴,现在看来县域经济本身还7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不能既得利益划分更进一步加强。从底下把钱收上去,钱都到那儿去了呢,新农村建设基本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是两头热,中央热、老百姓热,我们这头夹在中间,老百姓讲,中央也说了,我们也看报纸了,看了电视了,有3000多亿用于三农,你们不见动静,要到这个钱,这个钱来了之后都贪污挪用了,县委书记说,五中全会开完一个月带着我们县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到发改委去了,我们是第一个跑到那儿去的,到那儿就说没有什么具体的步骤,两会期间又去了,3月1号到15号,呆了15天,把我们的规划报到发改委,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老百姓一说中央给了那么多钱到哪儿去了,三个高于,2006年国家财政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三个高于本身是有很大的余地,这种政策语言本身设计得是非常好的,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间,为什么呢?用于三农的2005年2975亿,2006年是3397亿,比重从04年到05面逐步降低的,04年用于三农支出的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比重是9.2%,到05年是降到8.8%,用于三农资金确实增加了,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比三农资金增长幅度更快,比重是下降的。政策语言有一定的弹性。
我们讲三农支出,本身口径是非常含混的,到底什么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包括一部分事业费、人头费等其它的费8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用,有的专家说,真正直接用于三农的不到40%。老百姓说几千亿,第三个问题,实际上中央提出在新农资金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从现在的分析来看,存量调整是调不动的,增量重点倾斜,到目前来看也没有重点倾斜,因为增长幅度并没有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快,3000多亿,实际上从中央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一道一道把的,现在涉及到支农一共有16、7个部门,财政部到农业部、科技部、文化部、民政部等都涉及到一块资金,16各部门把着三千多亿,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到到镇到村到农户,这样的资金下来之后,真正的农户能得到多少,很大程度靠专项资金解决农业农村的问题。
专项资金有挪用的问题,专项资金实际转移支付中,专项资金2004年只占57%,一般性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占43%,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完全是制度性的转移支付不到750亿,只占财力性转移支付29%,占实际转移支付的12%,六千多亿的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占了50%。专项转移支付里边又分16、7个部门,通过这么多渠道往下走。另外一点,在以前很大程度上由一些专项转移支付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不透明性、随意性、不确定性。给哪个地区也很大程度上,决策并不是很确定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底下的同志深有感触讲,现在干部从下往上调,项目从上往下跑,一到年底北京外地车牌特别多,交通特别挤,很多外地进京跑部公关要项目,专项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成为寻租的根源,造成很多地方和中央寻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腐败的原因。有的地方县委书记讲话是很沉重的,跑项目学问太大了,但是不跑又不行。我们去跑项目,我们是个贫困县,9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跑项目的力度不够,力度是什么呢?我们也很清楚,贫困地区就这么点力度,都使也不行。有时候跟我们的同志讲,我们只有把眼睛盯着项目我们才能活,没有项目就得死,跑不过来项目我们连犯错误的资格都没有。如果新农村建设都去跑项目专项资金,出现这样情况的话,显然我们的钱最后能不能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是不是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这又是一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如果说几千亿倾斜,最后出现国家出钱,部门分肥,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或者很少得到实惠,出现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农村,这是深化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存量调整,为什么增量重点倾斜不了,因为我们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背后调整现有既得利益格局,从各个部门也好各个集团也好,谁都愿意自己兜里钱越多越好,所以这种调整很难,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各司其职,各尽其工,共同使用,这个钱归你,我们用,但是大家共同整合资源,最后功劳是你的,在目前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因为更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第三个问题,新农村建设广泛农村群众需求导向型的重大战略举措。最后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满足人民迅速最紧迫的需求,现在新农村建设本身,包括这些年取消农业税之后,转换政府职能,政府更多从直接干预经济活动退出来,尊重农民的住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应该从原来通知型管理型的政府转项服务型的政府,从全能的政府转向有限责任的政府,现在很多事布置下来还是自上而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们把任务布置下来,分解、定指标、下10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任务,指标层层分解,一票否决,把这些作为指标的权重,还是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有新农村建设,把所有的任务分解了,达标评比,满分140分,120以上是优,80以下是差,当年能够见成效,能够极早见成效的村,新农村试点首先在公路边,沿着公路沿线比较方便的,为什么呢?这是以往搞下来,任何地方有一个样板,重点倾斜,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领导和所谓专家到那儿一看,马上很方便地看到,欣欣向荣,欢欣鼓舞,看完以后警车一开道又回去了,新农村建成几个样板是好办的,全国65万多个行政村,使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实现中央提出来20个字是几十年的努力,现在要出成效,报样板,和中央原来的意图和新农村建设也是相违背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m网。县里同志跟我谈,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指标体系,不考核,不布置任务,这样的话,我们怎么监督和检查呢?但是你只要有一些指标,必然围着指标转。县委书记跟我讲,一个月不开会,下面没事情干,思想就反掉了。“五要五不要”,讲得非常好,本身系良好的愿望,但是背后取决于体制,传统的管理模式、政绩观和干部考核机制不改变的话,我们所说的“五要五不要”很难落实的,五要五不要最后是五不要的东西最后就成了五要,这个事情也是涉及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考核机制的改革。
我刚才讲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化改革本身光靠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谈的问题都不是的问题,光靠农村解决不了,要靠深化整个宏观体制改革才能解决的,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农业靠发展非工产业发展,农村靠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靠转移剩余11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劳动力解决,真正所说跳出三农看三农,三农深层次的矛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中之重的问题,最终靠深化整个宏观体制的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只有深化宏观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和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光搞村不行,必须要和整个县的整体规划结合,而且现在目前为止,经济发展快,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我们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经济事业发展又落后于城市,但是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也落后于其它的大城市、中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的村一看挺好,村里说村里垃圾遍地都是垃圾,现在我们搞垃圾集中,乡镇处理,现在我们村比较大,弄了三个保洁员,垃圾到底哪儿,到乡镇,我问镇长,垃圾怎么办呢?垃圾就地掩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问县里,县里也只能填埋,不能干别的吗?上一套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几千万,上几千万的设施每年搞垃圾发电几百吨垃圾,一个县没有那么大的量,要把周围弄上的话涉及到运输成本、管理协调的问题,县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老百姓就说,垃圾收完之后,最后填埋,闹不好要二次污染。改厕所,搞污水处理,有的地方,离乡镇比较近的村,搞抽水马桶,化粪池、楼房,搞楼房怎么样,化粪池有两三层过滤,过滤完之后,水还是不行,旁边只要盖了楼之后,水晶的水不好吃,有怪味。县的管道透到乡镇、通到村怎么弄,好像新农村建设改厕也好、垃圾处理也好,没有整个的系统,没有整个的规划,没有整个的投入,最后搞出来很难持续,调整收入分配收入格局,重点倾斜,很重要发展县域自12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身的经济活力,把蛋糕做它,使它自己成为实现两个反哺,真正为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平台。
来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讲稿: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现在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的热门,和财富有密切的关系,我就把我们自己的体会跟大家探讨一下。去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今年的3月份两会都提出来,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重大历史任务,大家的压力一定很大,我们回答,恰恰相反,我们的压力小多了,为什么呢?因为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在两会期间几千名代表委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不同的领域谈新农村建设,从报上、电视上、文章很多,几千名中国的高层专家都在谈新农村建设和不同的角度,而且谈得非常具体和深入翔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搞农村研究压力就小多了,有这么多同志在提。
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情况下,似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像在一个晚上一个早晨就会出现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艰苦的、伟大的历史任务,它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经常在谈,农村工作“三农”问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深层次的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而且有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或没有得到解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提到2005年是中国的改革年,有的同志说可以说中国改革回顾年或者中国改革反思年。在2005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在农村领域取消了农业税。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讲,2006年开始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改革,这个改革确确实实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取消农业税只是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取消农业税之后面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严峻,取消农业税之后,以农村税费改革委中心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否则的话,取消农业税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
取消农业税确实惠农利农的巨大筹措,由此引发和凸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有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引发,原来不明显的问题矛盾凸现出来。农业税一共三四百亿,占整个税收里边占很小的收入,但是农业税本身的取消标志着什么呢?关键的问题不是农业税,而是和农业税联系在一起的搭车收费村提留、乡统筹加在农民上的负担,这部分负担到底有多少呢?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了一个估算,财政部门有关一个估算,最保守的估算,连农业税加上村提留乡统筹加起来最保守1500到1700亿,取消农业税本关键和农业税捆绑在一起村提留乡统筹搭车收费是大头。把这个都取消了,就取消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搭车收费的平台,有些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温总理在今年两会讲,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央对地方的财税支付780亿,地方配套的转移支付250亿,加起来1030亿,需小农业税本身如果说农业税加上搭车收费远远超过1500亿甚至到1700,这样的话1030亿的转移支付和最保守估计1500亿还有一个缺口,这部分钱怎么办?如果说这个缺口不通过深化改革,不通过其他措施弥补的话,存在很多的问题。
另外,取消农业税之前,乡镇和村这几级有很沉重的债务负担,退养这个数字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农民的负担是多少,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农民负担是一个无底洞。农民负担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农村到乡镇到村的债务也同样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有的说三千多亿,有的说现在已经六千多亿甚至七千多亿等等,这部分债务怎么来的呢?都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包括九十年代之后我们搞的乡镇企业,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不换思想就换人,当时盲目决策的情况下,有很多的乡镇企业搞起来,搞完经营部善,负债累累。消灭土牌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地方借钱搞农村的校舍,校舍搞起来有的学校合并,很多是欠的债。前几年在农村清理整顿又欠下一笔债,包括地方干部,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层的税收和摊派的任务,借钱完成税收和债务,这些债务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取消农业税之后,债务摆在这儿,怎么办?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原来落后地区和中部地区包括农业主产区或者农业税比较大的产区,取消之后财政很多完全是要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有的地方讲,原来是吃饭财政,到现在到要饭财政,在整个的财政收入当中,从上级转移支付80%甚至90%完全从上面下来的。
取消农业税之后,可能有些搞企业的同志不知道,在底下的工作很多都是围绕中心工作转,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工作,原来讲叫催粮催款,要钱要粮要命都是底下敢不敢的活,但是活里边有一个重要的活儿就是税收和各种负担,各种负担不是靠乡镇财政所来收,靠乡村两级干部收,如果原来把乡村两级干部上去的话,中国油世界上最庞大的一支收费队伍,几百万,甚至更大的队伍。取消农业税之后,搭车收费的平台也拆了,任务也就没有了,乡镇和村转换职能为老百姓服务就提供了依据。原来我们也这么写文章的,现在也不能过于乐观。
如果在底下真正吃饭揭不开饭的话,即使把农业税取消,会出现新的办法,有各种其他的收费,包括超生子女社会事业费的收入,包括原来应该火葬土葬的罚没收入,现在把学生的义务教育免交学杂费但是有一些自愿性的交费收入,建房的注册费、耕地费等等,在收入当中显示出来,并没有真正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这里边我们讲,免税兴费,税免了,也可能有新的费,为什么讲温家宝总理一再讲,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有能力走出怪圈,历朝历代每次减免税隔一段时间反弹,变本加厉恶性循环,把所有税免了,过一段时候又加码了,我们应该有能力走出这个怪圈。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最后饭都揭不开锅,挤占挪用专项资金,应该有严格的用处和监督的,有的镇长讲,我们实在经济运转不开,最后没有办法,只好斗胆挤占挪用专项资金,不用斗胆,这个事情在很多地方都是这样做的,这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本身是犯错误的。
在这个前提下,取消农业税之后,实际上给乡镇包括县各方面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的治理结构怎么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怎么改革?如果不改革的话,取消农业税支付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这一级基本上没有财政,一级政府没有财政收入,政府存在的依据在哪里?有财才有政,没有财怎么回有政呢?老百姓讲,取消农业税,拿收费收费卡我们,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com网。现在不用交费交税,我们现在不怕你了,干部就讲,原来拿收费收费作为筹码,取消之后老百姓不怕我们,我们也没事干了,老百姓讲,如果在这个前提下,该你做的事不做,水库漏了不修,该做的事不做,我要你政府干什么?这样的话,如果说我们取消农业税之后,乡镇或者村,包括县各级政府的转换职能,为农民提供公共服务,这个功能的话,不能履行的话,显然取消农业税的初衷也是相违背的。凸现和引发的问题,我认为它是现实深层次矛盾的反映,为什么这么呢?这几点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伟大的历史任务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有明确的关系。到目前为止,国民收入格局没有根本的改观。两个趋向,工业范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到目前为止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有序的格局没有根本的改观。现在的条条和块块的关系实际上是严重失衡的,条条是各级部门,块块是地方的,条条和块块的矛盾是永远存在的,一对矛盾本身有一个相对均衡的状况,我个人感到,现在条条和块块的关系本身是一种失衡的状况。1994年的时候,当时搞分税制,分税制的目的想集中财力,中央财力太弱,但是从1994年分税之后中央的财力得到了加强,但是分税制之后,当时造成很大的情况就是说,财权上手,事权下放,在基层财权和事权严重不对称,包括到乡镇和县都可以讲,我们的责任是无限的,但是乡系的财力是有限的,有限的财力,无限的责任,为什么摊派问题那么严重,因为很多的从上面布置的任务和工作都是往下布置作为政策布置下来的,但是光给政策不
给钱,人民的学校人民建,人民的道路人民建,人民的厕所人民建,光有任务没有钱,怎么办?只好从老百姓这儿摊派,造成老百姓负担的加重。
另外作为公共产品并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比如到乡镇、村,摊派各种报纸报刊,完全就是垂直体系布置下来的,有的时候到下班根本没人看,搁在那儿,就成为农民和干部的各级政府的负担。这样财权事权农区的局面在94年分税制凸现出来。到02年几个主体税种省市县共享,进一步降低县一级的税比例,县级政府从国税得到的比例从25%降到20%,从地税得到的分成比例营业税从百分之百降到50%,个人所得税从50%降到15%,企业所得税从50%降到15%,给一个人的感觉,凡是有些潜力的,有发展的税种或者上划或者比例往上更高,留给地方没有什么潜力没有什么油水的税种,从基层到县到乡镇财政方面税收基础更加薄弱。
从基层反映,现在的垂直管理是越来越厉害,很多的部门被条条框到上面,国土、工商、供电等等,凡是有些权力的部门,省对县的垂直管理,部门垂直上去了,但是这些部门的工资从县里来发,部门都上去了,工资还是我这儿发,作为地方的自助行,从垂直部门来讲有它的考虑,我为了防止地方保护主义,我为了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等等,用垂直体系和垂直管理把东西都框上去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来讲,到底利大还是弊大,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考虑清楚,我只提出来跟大家一块商讨。
现在很多地方县里头讲我们是吃饭财政和要饭财政是讨饭财政的情况。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各主战场和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发展枢纽和连接点。
新农村建设也好,五个统筹也好,县这一块是一个关键点。我们讲两个反哺,城市支持农村,工业支持农业,这一块主要在县这一块体现出来,一个县一两千平方公里,几百万人,相当于欧洲的小国,卢森堡2500多平方公里,44多万人,这跟我们一个县的规模差不多,卢森堡2000年GDp是189亿美元,相当于1600多人民币,最好的县,2003年GDp500多人民币,相当于卢森堡的三分之一,中国有10%的县达到卢森堡的水平,中国的新农村建设包括中国经济的发展有非常稳固的基础和底蕴,现在看来县域经济本身还存在很多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滞后,不能既得利益划分更进一步加强。从底下把钱收上去,钱都到那儿去了呢,新农村建设基本建设重点向农村倾斜,新农村建设是两头热,中央热、老百姓热,我们这头夹在中间,老百姓讲,中央也说了,我们也看报纸了,看了电视了,有3000多亿用于三农,你们不见动静,要到这个钱,这个钱来了之后都贪污挪用了,县委书记说,五中全会开完一个月带着我们县的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到发改委去了,我们是第一个跑到那儿去的,到那儿就说没有什么具体的步骤,两会期间又去了,3月1号到15号,呆了15天,把我们的规划报到发改委,这个问题还没有统一,老百姓一说中央给了那么多钱到哪儿去了,三个高于,2006年国家财政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比重要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这三个高于本身是有很大的余地,这种政策语言本身设计得是非常好的,本身就有很大的空间,为什么呢?用于三农的2005年2975亿,2006年是3397亿,比重从04年到05面逐步降低的,04年用于三农支出的资金占整个财政支出比重是9.2%,到05年是降到8.8%,用于三农资金确实增加了,财政支出增长幅度比三农资金增长幅度更快,比重是下降的。政策语言有一定的弹性。
我们讲三农支出,本身口径是非常含混的,到底什么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农民的支出,包括一部分事业费、人头费等其它的费用,有的专家说,真正直接用于三农的不到40%。老百姓说几千亿,第三个问题,实际上中央提出在新农资金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从现在的分析来看,存量调整是调不动的,增量重点倾斜,到目前来看也没有重点倾斜,因为增长幅度并没有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快,3000多亿,实际上从中央十几个部门,每一个部门一道一道把的,现在涉及到支农一共有16、7个部门,财政部到农业部、科技部、文化部、民政部等都涉及到一块资金,16各部门把着三千多亿,从中央到省市到县到到镇到村到农户,这样的资金下来之后,真正的农户能得到多少,很大程度靠专项资金解决农业农村的问题。
专项资金有挪用的问题,专项资金实际转移支付中,专项资金2004年只占57%,一般性的财力性转移支付占43%,在财力性转移支付中,完全是制度性的转移支付不到750亿,只占财力性转移支付29%,占实际转移支付的12%,六千多亿的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占了50%。专项转移支付里边又分16、7个部门,通过这么多渠道往下走。另外一点,在以前很大程度上由一些专项转移支付本身存在一些问题,不透明性、随意性、不确定性。给哪个地区也很大程度上,决策并不是很确定的。所以,我们为什么说,底下的同志深有感触讲,现在干部从下往上调,项目从上往下跑,一到年底北京外地车牌特别多,交通特别挤,很多外地进京跑部公关要项目,专项转移支付很大程度上成为寻租的根源,造成很多地方和中央寻租,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腐败的原因。有的地方县委书记讲话是很沉重的,跑项目学问太大了,但是不跑又不行。我们去跑项目,我们是个贫困县,跑项目的力度不够,力度是什么呢?我们也很清楚,贫困地区就这么点力度,都使也不行。有时候跟我们的同志讲,我们只有把眼睛盯着项目我们才能活,没有项目就得死,跑不过来项目我们连犯错误的资格都没有。如果新农村建设都去跑项目专项资金,出现这样情况的话,显然我们的钱最后能不能真正用在老百姓身上,是不是真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这又是一个问题。
新农村建设如果说几千亿倾斜,最后出现国家出钱,部门分肥,老百姓得不到实惠或者很少得到实惠,出现这样的局面显然是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相违背,解决这个问题不在于农村,这是深化改革的问题,为什么存量调整,为什么增量重点倾斜不了,因为我们想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背后调整现有既得利益格局,从各个部门也好各个集团也好,谁都愿意自己兜里钱越多越好,所以这种调整很难,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各司其职,各尽其工,共同使用,这个钱归你,我们用,但是大家共同整合资源,最后功劳是你的,在目前解决问题的权宜之计,因为更深层次的矛盾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才能解决。
第三个问题,新农村建设广泛农村群众需求导向型的重大战略举措。最后给人民群众带来实惠,满足人民迅速最紧迫的需求,现在新农村建设本身,包括这些年取消农业税之后,转换政府职能,政府更多从直接干预经济活动退出来,尊重农民的住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政府应该从原来通知型管理型的政府转项服务型的政府,从全能的政府转向有限责任的政府,现在很多事布置下来还是自上而下的传统的管理模式,我们把任务布置下来,分解、定指标、下任务,指标层层分解,一票否决,把这些作为指标的权重,还是从上到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一有新农村建设,把所有的任务分解了,达标评比,满分140分,120以上是优,80以下是差,当年能够见成效,能够极早见成效的村,新农村试点首先在公路边,沿着公路沿线比较方便的,为什么呢?这是以往搞下来,任何地方有一个样板,重点倾斜,交通比较便捷的地方,领导和所谓专家到那儿一看,马上很方便地看到,欣欣向荣,欢欣鼓舞,看完以后警车一开道又回去了,新农村建成几个样板是好办的,全国65万多个行政村,使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实现中央提出来20个字是几十年的努力,现在要出成效,报样板,和中央原来的意图和新农村建设也是相违背的。原创文秘材料,尽在网络网络.com网。县里同志跟我谈,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指标体系,不考核,不布置任务,这样的话,我们怎么监督和检查呢?但是你只要有一些指标,必然围着指标转。县委书记跟我讲,一个月不开会,下面没事情干,思想就反掉了。“五要五不要”,讲得非常好,本身系良好的愿望,但是背后取决于体制,传统的管理模式、政绩观和干部考核机制不改变的话,我们所说的“五要五不要”很难落实的,五要五不要最后是五不要的东西最后就成了五要,这个事情也是涉及到整个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干部考核机制的改革。
我刚才讲的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深化改革本身光靠深化农村改革是解决不了的问题,我谈的问题都不是的问题,光靠农村解决不了,要靠深化整个宏观体制改革才能解决的,要跳出三农看三农,农业靠发展非工产业发展,农村靠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靠转移剩余劳动力解决,真正所说跳出三农看三农,三农深层次的矛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重中之重的问题,最终靠深化整个宏观体制的改革才能最终解决,只有深化宏观体制改革,深化农村改革才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第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业和农村农民,多予少取放活。新农村建设五句话20个字,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基础设施,光搞村不行,必须要和整个县的整体规划结合,而且现在目前为止,经济发展快,社会事业发展落后,我们的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经济事业发展又落后于城市,但是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也落后于其它的大城市、中城市,为什么这么说呢?有的村一看挺好,村里说村里垃圾遍地都是垃圾,现在我们搞垃圾集中,乡镇处理,现在我们村比较大,弄了三个保洁员,垃圾到底哪儿,到乡镇,我问镇长,垃圾怎么办呢?垃圾就地掩埋,我们没有别的办法,问县里,县里也只能填埋,不能干别的吗?上一套现代化的垃圾处理设施几千万,上几千万的设施每年搞垃圾发电几百吨垃圾,一个县没有那么大的量,要把周围弄上的话涉及到运输成本、管理协调的问题,县本身没有这个力量,老百姓就说,垃圾收完之后,最后填埋,闹不好要二次污染。改厕所,搞污水处理,有的地方,离乡镇比较近的村,搞抽水马桶,化粪池、楼房,搞楼房怎么样,化粪池有两三层过滤,过滤完之后,水还是不行,旁边只要盖了楼之后,水晶的水不好吃,有怪味。县的管道透到乡镇、通到村怎么弄,好像新农村建设改厕也好、垃圾处理也好,没有整个的系统,没有整个的规划,没有整个的投入,最后搞出来很难持续,调整收入分配收入格局,重点倾斜,很重要发展县域自身的经济活力,把蛋糕做它,使它自己成为实现两个反哺,真正为新农村建设作为一个平台。
第三篇: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报演讲
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汇报演讲
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报演讲
以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汇报演讲
现在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大的热门,和财富有密切的关系,我就把我们自己的体会跟大家探讨一下。去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今年的3月份两会都提出来,新农村建设作为全党重大历史任务,大家的压力一定很大,我们回答,恰恰相反我们的压力小多了,为
什么呢?因为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识,在两会期间几千名代表委员从不同的角度和专业、不同的领域谈新农村建设,从报上、电视上、文章
很多,几千名中国的高层专家都在谈新农村建设和不同的角度,而且谈得非常具体和深入翔实,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搞农村研究压力就小多了,有这么多同志在提。
新农村建设在很多情况下,似乎社会主义新农村好像在一个晚上一个早晨就会出现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长期的、艰苦的、伟大的历史任务,它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艰苦努力。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农村工作一号文件经常在谈,农村工作“三农”问题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是深层次的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的矛盾并没有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而且有一些制约农业农村发展深层次的矛盾或没有得到解决。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怎样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应该提到2005年是中国的改革年,有的同志说可以说中国改革回顾年或者中国改革反思年。在2005年我们有一个重大的改革措施,在农村领域取消了农业税。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讲,2006年开始在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标志着在我国实行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的改革,这个改革确确实实是一个重大的改革。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取消农业税只是税费改革迈出的第一步,取消农业税之后面临的任务更重,挑战更严峻,取消农业税之后,以农村税费改革委中心的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否则的话,取消农业税的成果很可能付之东流。
取消农业税确实惠农利农的巨大筹措,由此引发和凸现一些问题和矛盾,有些新的问题新的矛盾引发,原来不明显的问题矛盾凸现出来。农业税一共三四百亿,占整个税收里边占很小的收入,但是农业税本身的取消标志着什么呢?关键的问题不是农业税,而是和农业税
联系在一起的搭车收费村提留、乡统筹加在农民上的负担,这部分负担到底有多少呢?一是国家税务总局曾经做了一个估算,财政部门有关一个估算,最保守的估算,连农业税加上村提留乡统筹加起来最保守1500到1700亿,取消农业税本关键和农业税捆绑在一起村提留乡统筹搭车收费是大头。把这个都取消了,就取消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搭车收费的平台,有些矛盾就凸现出来了。温总理在今年两会讲,2006年中央取消农业税之后,中央对地方的财税支付780亿,地方配套的转移支付250亿,加起来1030亿,需小农业税本身如果说农业税加上搭车收费远远超过1500亿甚至到1700,这样的话1030亿的转移支付和最保守估计1500亿还有一个缺口,这部分钱怎么办?如果说这个缺口不通过深化改革,不通过其他措施弥补的话,存在很多的问题。
另外,取消农业税之前,乡镇和村这几级有很沉重的债务负担,退养这个
数字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农民的负担是多少,究竟有多少,谁也说不清楚,农民负担是一个无底洞。农民负担现在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农村到乡镇到村的债务也同样没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数字,有的说三千多亿,有的说现在已经六千多亿甚至七千多亿等等,这部分债务怎么来的呢?都是多少年积累下来的。包括九十年代之后我们搞的乡镇企业,村村点火、乡乡冒烟,不换思想就换人,当时盲目决策的情况下,有很多的乡镇企业搞起来,搞完经营部善,负债累累。消灭土牌子,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很多地方借钱搞农村的校舍,校舍搞起来有的学校合并,很多是欠的债。前几年在农村清理整顿又欠下一笔债,包括地方干部,基层干部为了完成上层的税收和摊派的任务,借钱完成税收和债务,这些债务也是非常沉重的负担。取消农业税之后,债务摆在这儿,怎么办?
取消农业税之后,很多地方原来落
后地区和中部地区包括农业主产区或者农业税比较大的产区,取消之后财政很多完全是要靠上级的转移支付,有的地方讲,原来是吃饭财政,到现在到要饭财政,在整个的财政收入当中,从上级转移支付80甚至90完全从上面下来的。
取消农业税之后,可能有些搞企业的同志不知道,在底下的工作很多都是围绕中心工作转,什么呢?是什么就是什么工作,原来讲叫催粮催款,要钱要粮要命都是底下敢不敢的活,但是12全文查看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6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
1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
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第五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党课讲稿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辅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仅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城乡统筹”、“两个趋向”后,作出的有关“三农”工作的又一个重大决策。今年中央的农村工作会议和明年的“一号文件”,党中央将对全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所有的这些,都必将对全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这个辅导讲座材料,主要是解读一下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构架,以及我市贯彻中央决定的一些动作与措施。由于时间的关系,许多的内容还不是正式文件,仅仅是未定稿,供各地在冬训时参考。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了今后5年的8项工作任务,其中第一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
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要求。建国初期,我们党确定了“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提出要建设新农村。那时的新农村建设是在城乡二元体制的格局下进行的,体现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理念,反映的是城乡差别。50多年过去了,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的世纪,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的发展改革进入了新的阶段:一方面,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最低收入的阶层是农民,最薄弱的产业是农业,发展滞后的农村成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难点和关键。因此,必须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我国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推进城乡一体化。五中全会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在我国开始实行城乡统筹战略,逐步走向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提出来的。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和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顺应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同时体现了我们党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原则,体现了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它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更高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农村政策走向的根本转变。
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抓手。从理论上说,农业、农民的载体是农村。将解决“三农”问题统一到新农村建设上来,是一个新的政策定位。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是系统性的、综合性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在于全方位推进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未来的5到10年里,我们应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总题目,作为统领农村各项工作的总纲。
这说明,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的眼光,从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出发,党中央把农村工作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三农”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国民经济的稳定;没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真正发展;没有农民的富足,就没有国家的持久繁荣。只有近八亿农民都加入到现代化的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长期持续的发展;只有广大农村明显改变落后面貌,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从这样一个高度来认识解决“三农”问题这个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非常深远。
第三,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内涵。最近,各地都在谋划本地区未来5年建设新农村的美好蓝图。比如,苏南地区就有不少同志就提出,未来新农村应当以农业现代化集中区的形式表现出来,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生态化布局,切实以城乡统筹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农业大省河南的同志则提出要进一步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农业科技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力度,把创新机制放在新农村建设更加突出的位置,真正提高农民收入。
由于各地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新农村建设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但从全局看,我们必须全面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新”的内涵,切实做好“新”的文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把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概括为五个方面、二十个字,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从农村文明建设的角度看,“生产发展”和“生活宽裕”是要建设物质文明,“乡风文明”是要建设精神文明,“村容整洁”是要建设生态文明,“管理民主”是要建设政治文明。这是对新农村的全景式描绘,也是我们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思路,是从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工农互动的高度对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的重大部署。《建议》同时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抓住五个重点: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全面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之“新”,就“新”在城乡统筹、城乡互动、城乡和谐。城乡统筹,一要统筹规划,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拿出前瞻性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的城乡建设的蓝图,要体现各级政府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强化农村公共服务的力度,体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速度。二要统筹城乡市场体系建设,努力形成比较完善的城乡统一的公平竞争的要素市场体系,特别是要推进土地制度、户籍限制、城镇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推动农民走向职业化,实现身份的根本转变。三要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条件,防止把城市受不了的污染弄到农村去。四要统筹城乡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事业发展,提高财政投入,在农村实行真正的义务教育,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五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解决好进城农民工等弱势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保证农民的生存底线。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是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一要加强农业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走精细化、集约化、标准化的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三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做大特色产品,做强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力是全面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问题是利益和平等待遇问题,问题产生的根源是长期以来的计划体制和城乡二元制度。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当前,一要全面深化以农村税费改革为重点的综合改革。二要在稳定并完善与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经营体制的同时,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流通体制改革。
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新农村要突出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发展问题。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国家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发展教育要把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作为重点。二要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今后五年我们要在全国农村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三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重点是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完善农村电网,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等等。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第四,推进集约发展进程,乡镇工业的竞争活力得到进一步释放。围绕“转变增长方式、实现集约发展、提升竞争能力”的总体要求,通过改革创新、技术进步、结构调整,全市乡镇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发展的良好势头。预计全年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5200亿元、1085亿元和34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2.2%、24.0%和23.3%。规模经济进一步增长。到10月底,全市410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3329.87亿元、工业增加值652.25亿元、利税总额197.6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52%、26.12%、21.84%,分别占全市乡镇工业总量的70%以上。年营业收入超亿元的企业520家,超100亿元的企业3家,最高的华西村营业收入超过300亿元。外贸出口显著增长。至10月底,出口产品交货值441.7亿元,同比增长36.8%。园区经济加速增长,一批重量级工业园区脱颖而出。年营业收入超50亿元的园区有50个,超100亿元的园区有9个,其中,华士、周庄两工业园区实现营业收入分别超280亿元和260亿元。民营企业进一步释放发展活力。到10月底,全市农村新增私营企业1750家,总数达到27230家,私营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分别达到3182亿元、667亿元和201/乙元,同比分别增长35.7%、29.2%和31.5%,占全市乡镇工业的比重分别达到74%、74%和72%。
第五,推进三大合作进程,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得到进一步创新。以“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深化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创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加快推进。全年新组建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106家,累计达到236家,符合改革条件、年可支配收入在200万元以上村的改革已全面完成。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发展机制和管理机制,促进村级股份经济合作社健康发展、做大做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多种形式的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市新组建浮动分配型、混合分配型和固定分配型土地股份合作社119家,新增获得各类土地流转收益的农民37.2万人,累计参加各类土地流转取得收益的农民比例达到44%。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稳步健康发展。创建“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7家,累计160家,共有会员4.1人,带动农户14万户。
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继续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农民增收长效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尽管近年来全市农民收入获得了较快增长,但制约农民长期稳定增收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通过发挥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作用,增加投资性、转移性收入,依然受到政策和制度的双重制约;通过扩大就业、充分就业而增力口工资性收入,依然面临市场竞争和自身能力的双重阻力,保证农民收入持续稳定的增长,还必须进一步拓宽思路,研究探索政策扶持、制度创新、经济发展等新途径。二是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明显,但受产业层次和生产方式等多种因素制约,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农村环境和城市环境的巨大反差还没有明显缩小,农村环境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三是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新旧体制转换,村级经济发展的空间日益受到挤压、难度越来越大,急需探索新的路子和途径,进一步发展壮大村级经济,积极发挥村级经济替政府分忧、为农民谋利、保社会稳定的功能作用.三、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市委决定,从2006年起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加快培育一批引领功能大、辐射能力强、带动效应好的示范镇村,以充分发挥其在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第一,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主要动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求各地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集中力量搞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力求农村面貌有明显的变化。”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文件精神,大家深切地体会到,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新阶段后,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决策英明,意义深远。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切实加快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前一阶段,市委组织市委农工办等专门力量,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听取农村基层干部群众意见,认真研究如何推进我市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问题。在调研座谈中,各级党政组织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普遍认为,近年来,市委高度重视农村工作,以统筹城乡发展为基本思路,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实施了一系列创新的举措,使全市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经过省政府的全面考核评估,在全省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但是,对照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目前的农民收入状况、农村社会事业水平、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等还明显落后于城市,“三农”工作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面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也就成了时代赋予全市各级党政组织的神圣职责。回顾历史,审视现状,对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全市发展中有三个方面的规律非常明显。一是要实现全市的和谐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所说那样,目前我市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反哺农业、回报农民”的新阶段,必须全面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逐步把原来只限于在城市发展中的政策体系、环境条件延伸和覆盖到全市农村,努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差别,加快建立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和发展平台,促进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是要实现全市的率先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实现“两个率先”目标,农村是难点,居民收入、生态环境、教育程度等许多指标缺在农村。必须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基本思路,全面加快推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不断提升农村发展的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农民享受改革发展成果的程度和水平。客观地说,目前我市的“三农”问题,许多问题是长期积累的,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有条件可以在更高水平上解决的阶段,有些问题已到了可以创造条件逐步解决的阶段。总之,“三农”问题已经到了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努力解决的时候了。
2、生活富裕:(1)积极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元。(预计今年达超这一指标的村为1个,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可超过8000元。)(2)农民居住条件舒适,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以上。(预计今年全市90%的村可达超指标。(3)本村居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其中,本村企业职工、被征地农民的社会养老保障实现全覆盖,纯农民养老参保率达到95%以上。(预计今年全市10%的村可达超指标。)(4)巩固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农民大病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预计今年全市有58%的村可达超指标。)(5)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全覆盖,并全面实行分类施保。(预计今年全市99%的村可达超指标。)(6)积极开展扶贫帮困活动,组织党员干部、企业业主等开展结对帮扶,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率100%。(预计今年全市90%的村可达超指标。)(7)加快农村信息化步伐,农民生活信息化程度达到80%以上。
3、社会文明:(1)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含职高、中专)入学率达95%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有5%的村可达超指标。)(2)青壮年农民接受过不同形式职业技能培训达到80%以上。(3)无违法生育,计划生育率达到100%。(预计今年全市90%以上的村达超指标,其中计划生育率达到99.7%。)(4)建有一个以上设施完善的文教体育活动场所。(5)文明户、五好家庭等创建活动达标率9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90%的村可达超指标。)(6)无重大刑事案件,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95%以上。
4、社区整洁:(1)住宅美化。搞好科学规划,大力推进农民居住集中,集中居住区建筑特色明显,设施功能完善,整体形象优美,无违章搭建,居住集中比例达到50%以上。(预计今年全市19%的村达超指标)(2)道路硬化。村内主干道硬化工程全面实施到位。(预计今年全市50%的村可达超指标。)(3)村庄绿化。村主干道两旁、河道两侧和居住集中区内生态绿化、美化工程全面达标。(预计今年全市50%的村可达超指标。)(4)路灯亮化。村内主干道和居民集中区等公共场所路灯安装率100%。(5)河塘净化。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河岸整洁、淤泥清理、水体保洁等整治工作全面达标,并建立长效管理制度。(预计今年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排放的村占到90%,河道水体保洁整治全面达标的村占到50%。)(6)环境洁化。全面禁止秸秆露天焚烧,农户自来水普及率、垃圾集中处理率和卫生户厕普及率达到100%。
5、管理民主:(1)坚持民主选举。积极推进村级党组织公开直选,村民委员会和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民主选举率达到100%。(2)坚持民主决策。村级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建设和村内重大事务坚持做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决策程序规范,群众知晓率达80%以上。(3)坚持民主管理。建立民主理财小组,健全民主理财活动,村民代表或股东代表参与民主管理活动率达80%以上。(4)坚持民主监督。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村务公开做到制度化、经常化,重大事项及时公开。农民对村务公开的满意度达90%以上。
上5个方面28项指标考评达标的得分,不达标的不得分,考评总分满80分的,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参评对象。
二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必须在以下五个方面处于全市镇级发展建设领先水平:
1、域范围内有2/3以上的村达到示范村争创标准;
2、镇人均gdp达到8万元以上;
3、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4、达到省级以上环境优美乡镇标准;
5、达到市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以上5个方面全面达标的镇,可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参评对象。
在上述指标体系的设计中,特别是一些核心指标的设计,注意把握了“四个性”,努力使这些争创指标科学、合理、可行。一是动态性。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行政区划调整的进行,目前的村级区域还是一个动态概念。所以,许多村级发展建设指标特别是一些经济指标,主要采用人均指标来评估。如村级应税销售收入、村级年可支配收入、农民住房面积等都以人均来计算。二是一致性。主要是涉及现代化指标、农村八项重点工作指标、“十一五”规划指标、争创文明城市指标的,提法和标准尽量做到与市里原定的指标相适应、相一致,而不是另设指标、另提标准。如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住房面积标准与“两个率先”目标相一致;工业和农业集中、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生态环境建设、农民社保体系建设、青壮年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率、扶贫帮困等指标,与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指标和要求相一致;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指标,与我市争创全国文明城市的目标相一致。三是先行性。主要针对一些影响大、难度大的指标,考虑到示范村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许多工作必须比面上先行一步,标准提高一层,因而调整和设置了一些新的、更高的指标和标准。特别是在农村“三个集中”方面,考虑到这是农村八项重点工作的重点,而且农民居住集中又是重中之重、难中之难。因而要求现代化建设示范村先行一步,标准要求要提高一些,为实现全市总体目标多作贡献。四是可操作性。主要是指标的设计充分考虑到村级的实际情况,便于今后的具体操作。如对村级经济发展指标,经过反复研究,没有采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后选取了人均应税销售收入,这主要是考虑到村一级很难计算地区生产总值,因为电信、金融等许多服务业营业收入无法计入村级营业收入。
第四,开展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工作措施。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建立机构,加强领导。各级党政组织和有关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围绕标准,制定目标,突出重点,落实推进。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增设市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市委农工办,具体负责争创示范镇村的组织协调工作。市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主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确保争创工作/顷利推进。各市(县)区也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把争创工作作为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的有力抓手,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重点,制定政策措施,积极组织推进。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发动工作,形成强烈的争创工作氛围。报纸、电视、电台等新闻媒体要切实加强舆论宣传,加强各种先进典型、先进经验的宣传报道,使农村广大干部群众全面了解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的重要意义,充分调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尊重劳动和创业创新创优创造的“四尊四创”精神,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三是把握关键,精心组织。全市从2006年起,每年将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示范村由村申报,镇和市(县)区初审通过后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由市争创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职能部门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报市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审核确认,凡达标的村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示范镇的考评在创建示范村的基础上进行,经申报、考评和确认,凡达标的镇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各市(县)区要围绕到2010年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对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进行全面规划部署,每年都要制定争创工作目标,做到试点一批、争创一批、达标一批,把争创工作落到实处。每年年初,各市(县)区要把争创工作计划上报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市争创工作办公室对争创对象实行动态跟踪管理。
四是明确责任,严格考核。各级要建立健全争创工作考评机制,加强各项工作的考核监督。市各有关部门和各市(县)区要制定相应的考评实施细则。各级统计部门要建立与考评工作相适应的统计指标体系,实行统计报表制度。建立定期跟踪考核工作机制,坚持平时跟踪问效、年中进度检查、年末考核评估相结合,推动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在全市范围内树立一批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典型,形成学先进、赶先进的热潮,确保到2010年全市农村实现基本现代化。
四、2006年全市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2006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坚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略,加快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大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不断提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水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明年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紧扣一个主题,力求两个跨越,实现三个突破,提升四个水平。具体讲就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为主题,力求农村发展阶段和城乡统筹领域的新跨越,努力实现集约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的新突破,大力提升农村综合实力水平、共同富裕水平、民主法制水平、社会文明水平。
第一,紧扣“一个主题”,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事关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全局。结合无锡的实际,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工作必须以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作为总纲领和主旋律,结合五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和华西经验的学习推广,以推进农村基本现代化建设八项重点工作为主线,在全市农村广泛开展“学习华西、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活动,每年全面考核评定一批现代化建设示范镇村,积极推进符合中央精神、体现时代特征、具有无锡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确保到2010年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二,力求“两个跨越”,确立农村工作更新更高的奋斗目标。
一是力求在农村发展阶段上的跨越。明年将是我市从全面小康社会向建设基本现代化的转折之年,是实现“第二个率先”的起步之年、基础之年,是农村发展阶段上的重大跨越。明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作,必须采取各种扎实措施,进一步巩固的提高全面小康水平,同时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对照基本现代化的要求,对每一项指标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制定出今后五年每一年的目标,认真做好细化量化工作,进一步抓好分解落实。要跳出传统的工作思路、发展模式,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探索突破途径,采取有力措施,全力确保“第二个率先”建设的顺利开展、有序推进。
二是力求在城乡统筹领域上的跨越。围绕五中全会的精神要求,以拓宽思路、拓展范围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城乡统筹领域上的新跨越。进一步拓宽目标领域,由注重城乡统筹的经济发展向城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转变,城乡统筹建设“四个文明”。进一步拓宽政策领域,由研究制定城乡统筹的单一性、阶段性、过渡性政策向制定完善城乡统筹的综合性、长效性、制度性政策转变,加快构建城乡统一的制度平台。进一步拓宽方法领域,不断提高“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力度和水平。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由“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向“城乡融合、工农互动”转变,切实加快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拓宽工作领域,由推进基本现代化建设主要以八项重点工作涉及到的部门为主扩大到所有党政部门,共同关心支持、服务指导“三农”工作,切实凝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三,实现“三个发展”,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
一是努力实现集约发展。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护资源,节约能源,切实增强集约发展能力。按照农村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各类专项规划,进一步优化城镇村庄布局和“三个集中”空间布局。加快农村“三个集中”步伐,全面推进产业园区化、生产规模化和居住社区化。按照“区域集中、产业集聚、开发集约”的原则,聚合各种生产要素,加快建设一批产业集群示范园区。研究制定加快自然村落搬迁政策以及相应的农民住房宅基地置换政策,增强广大农民“集中”的内在动力。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各行业单位面积产出标准和标准厂房建设标准,大力推行多层标准厂房建设,加快形成符合我市农村实际的土地集约化利用标准体系。合理调整能源结构,制定并严格实施高耗能、高耗水企业的准入制度,全面推行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的清洁生产原料、工艺和技术,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提升资源能源的集约利用水平。
二是努力实现创新发展。适应农村工业化、农民市民化、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趋势,继续大力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农村“三大合作”为重点,进一步大力推进农村组织模式的改革创新,继续加快发展资产股份合作,积极探索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努力提升发展农村专业合作。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制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进一步推动民营经济发展,鼓励和推进民营企业的股份化、社会化和公众化。按照“统一、精减、效率”的原则,稳步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强化乡镇组织的经济导向、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地方治理四大功能。
三是努力实现持续发展。按照“清洁家园,美化环境”的总体要求,强化宣传发动,创新推进模式,探索长效机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以绿化造林、水环境整治、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为重点,加大整治农村环境,全力营造“地绿、天蓝、水清、居佳”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大植树造林和森林资源保护力度,鼓励“三资”投入绿化造林,培养和提高全民爱绿护绿意识。建立健全农村河道长效管理机制,坚持不懈地搞好河道清淤疏浚,改善河容河貌,严格控制地下水超采,加强水污染防治,逐步形成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大力推广垃圾袋装化,合理布局镇村垃圾堆埋点,提高生活垃圾集中处置率和无害化水平,继续做好改水改厕、路面黑色化、矿山整治等相关工作。加强对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制定化肥、农药使用量和畜禽粪便承载量的控制目标,切实加大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公务员干部进状态学习体会
什么是“干部进状态”?就是要求各级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行为状态和工作状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为落实其它“五进”创造条件,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完成新时期的各项工作任务。
邓小平同志生前曾多次强调,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他的这番话深刻而生动地告诫我们:干部的作风问题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国家长治久安和社会主义事业成败的重大问题。我们做工作、干事业、求发展,很重要一点就是看干部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如何。从这个意义上讲,事业成败,人的因素第一。无论是从全市范围还是就某个单位来看,这点认识都是相当正确的。我局作为市“干部进状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成员单位,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认为积极有效开展这项工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1、承上启下,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谨密的工作体系
前面刚已说过,我局是市“干部进状态”工作的一个重要成员单位,而“干部进状态”工作本身,即是一项长期系统的浩大工程。所以如何贯彻落实市委和“干部进状态”工作领导小组有关指示和决定,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一”的运作机能和效用,是我们首先必须考虑解决的一个问题。事实已要求我们不能有丝毫懈怠、马虎,要求我们恪尽职责,以大局意识、整体观念为重,花最少的资源和力气,做最多最好的事情;要求我们配合各级单位、部门“干部进状态”工作的开展,推动整体工作扎实有序进行。如果把这些事情都做好了,我们势必在“干部进状态”工作中对“逐步形成一个完整谨密的工作体系”发挥了相应的职能。当然,我们局也是一个小的“整体一”,如何在这个小“一”里头做文章,则需另当别论。
2、加强全局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公务员的责任意识、综合素质
毋庸置疑,开展“干部进状态”这项工作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我局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想一想,“干部进状态”是否在根本上要求我们始终保持良好的思想状态、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那么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我们是否会形成一种在工作中想着干、争着干、抢着干、飚着干、不达目标不罢休的良好劲头,是否会形成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文明高尚的行为状态和务实高效的工作状态,以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干部队伍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
3、为以后开展各项工作奠定了良好坚实的思想基础
“干部进状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施阜康市“十一五”规划,全面实现市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各项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我局在这期间依托“干部进状态”工作的开展,通过改进干部考察考核方法,建立干部日常考察制度,积极试行干部政绩公示制,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促成我局在以后的各项工作中更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