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眼看天下社会时事热点辩论大赛
辩题一:解决中越南海问题,靠经济还是武力?
正方:解决中越南海问题,靠经济。
我认为:解决中越南海问题,靠经济。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小不忍则乱大谋。”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南海问题上,应处理好中美关系,中国与东南亚各国的关系问题,还有处理好中国自己和平与发展的国际形象问题。
基于越南在东南亚的影响力,我国理应妥善处理好两国关系,用武力只会激发矛盾,使中国与东南亚乃至其他国家的关系紧张更有损我国和平发展的国家形象。
所以,以经济这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中越南海问题是最佳选择。
二、靠经济解决中越南海问题是十分有效的。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多年来中国通过和平方式谈判公正、合理、友好地解决了领土边界问题。
三、靠经济解决中越南海问题,是正确。从多个方面看:
1、符合中国目前的国家利益。在解决南海问题上,中国理应秉承“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原则。
2、符合东南亚国家的最大区域利益,有利益中国今后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促进我国经济乃至各个方面的发展。
3、符合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的最大国际利益,有利于我国在亚太地区和平友好形象的塑造。
四、通过武力解决中越南海问题,代价高昂,有诸多弊端:
1、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国际压力,国际声望受损,给国际反华势力可乘之机。“中国威胁论”必将再次盛行,和平与发展道路将因此受限,愈发困难。
2、目前中国在南海问题的军事力量薄弱,短期内进行大规模远距离军事行动难度太大,很难实现争端的解决。
3、南海距中国内陆远,却靠近东南亚各个国家,一旦用武力解决与越南的争端问题,必然招致其他争端各国的仇恨,“牵一发而动全身”,争端各国会再次侵占这些岛屿。
4、不可能一战即削弱越南的国家实力,在耗费昂贵的代价后,战后的中国还需花费巨大的代价守护新地,防止对方反扑,不利于中国当前的发展。
5、一旦中国与越南开战,美国必然会对南海的军事行动进行干涉,导致战争升级,从局部战争上升为中美之战。
五、用经济方式解决中越南海问题,符合中国政府“以和平谈判解决国际”的一贯主张。在南海问题上,中国政府主张“搁置争议,开展合作”。通过经济方式与越南合作,对双方皆是利大于弊。
基于以上诸多原因,我认为靠经济解决中越南海争端是势在必行的。所以,解决中越南海战争,靠经济。
辩题二:后拉登时代美与巴基斯坦相互猜疑,中国处于有利还是不利地位?
正方:后拉登时代美与巴基斯坦相互猜疑,中国处于有利地位。
我认为:后拉登时代美与巴基斯坦相互猜疑,中国处于有利地位。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后拉登时代美与巴基斯坦相互猜疑,使中国有机会在巴基斯坦加强安保作用。
二、美国这一行径,将会激其更多的敌对分子和恐怖主义,而中国可以借此发挥中国的大国形象,巩固我过和平友好的形象。
三、恐怖主义和敌对的势力的激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击美国的嚣张气焰,利于世界和平发展,进而有利于中国的发展。
四、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友谊已经持续了60多年,拉登之死改变不了这一事实。中国本身也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在后拉登时代中巴相互猜疑,有利于中国拉拢巴基斯坦,有利于中国加强与巴基斯坦的反恐合作,打击恐怖势力,维护国家安全。
基于以上原因,我认为,后拉登时代美与巴基斯坦相互猜疑,中国参与有利地位。
辩题三:高铁的兴建,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正方:高铁的兴建,利大于弊。
我认为,高铁的兴建,利大于弊。以下是我的观点:
一、高铁的兴建属于国家基础建设,提供了许多工作岗位,可拉动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增长。
二、“要想富,先修路。”发展高铁可加强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拉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
三、改善了客运环境,方便了交通运输,便于人们出行,对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将是一次质的飞跃。
四、对于运输系统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换血重生,提供了铁路行业较之航空业的竞争力。
五、中国人口纵多,尤其在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现象不可避免的发生,高铁建成后,可增加火车发车频率,提高火车运行速度。这必然会提高铁路运输能力,缓解我国目前铁路交通压力。
六、有利于吸引外资。高铁在中国的成功例子已经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兴趣,中国正在各国推广高铁系统,着必然可作为一项收益可观的外汇投资。
七、高铁的建成,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的国家在轨道运输方面的技术实力,彰显我国的国家实力,有利于发挥我国的大国形象。
八、高铁的兴建,蕴藏着巨大的商机。高铁已经成了拉动中国GDP增长的火车头:每年6000亿的投资将保证中国高铁用几年时间跑完国外高铁几十年的路。过不了几年,中国高铁里程将超过1.8万公里,占世界高速铁路总里程的一半以上。这当中的商机不言而喻。
九、高铁的建设将会拉动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调整原有的区域经济既定格局。比如京沪高速铁路建成后,可能使沿线地区GDP已增长率提高19%~21%左右;而高铁将西北、华中、西南同华东、华南地区联系得更紧密,可以大大推动中西部发展,进而改变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所以,我认为:高铁的兴建,利大于弊。
第二篇:大学生时事热点评论大赛活动总结
大学生时事热点评论大赛活动总结
一、活动目的
本次比赛本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推进红色艺术发展”的主题,旨在加强大学生对时事政策的敏感程度,促进大学生对社会热点话题的关注和了解,同时希望能够通过本次比赛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政治觉悟,强化对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积极引导大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现实问题。
古人云:“国家大事,匹夫有责。”亦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们希望通过本次活动,鼓励大学生们不断地学习与思索,增强自身的政治素养,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操,关心时代大潮中的人和事,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国内外知名人士”学习,做时代的先锋。
二、组织机构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研究药学院分会
三、参与人员
药学院社团管理中心主任 申屠瑞莎
药学院社团管理中心副主任 曾瑶
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主任 黄瞿阳
学生党员代表 季佳丽
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研究药学院分会各干事
四、活动时间
2016年10月30日
五、活动地点
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D102教室
六、参赛对象
浙江中医药大学富春校区在校学生
七、活动流程
(一)浙江中医药大学中国特色主义理论研究药学院宣传部拟定大学生时事热点评论话题及准备相关材料。
(二)活动前期在食堂门口进行宣传
(三)于2016年10月30日晚进行大学生时事热点评论大赛初赛。1:比赛开始前十分钟,各参赛者随机抽取主办方准备好某一个时事热点,所选题目相同者为一组,不计顺序自由发表个人看法和评论。
2、评委团严格按照评分标准以百分制为各参赛者进行评分,所得分数由工作人员记录并保存,该参赛者的最终得分为所得分的平均分。
(四)各评委进行综合考虑决定出进入复赛的选手名单
八、活动效果
本次活动让众多同学认识到作为一名大学生应把握时代脉搏,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认识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趋势,情系民生,与民共患难,指点一代江山,为祖国献计献策。
第三篇: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深化改革容不得“庸官懒政”
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事热点:深化改革容不得“庸官懒政”
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庸官懒政绝迹就应该是新常态之一 在中央以雷霆手段整肃吏治和全面贯彻“八项规定”的当下,贪腐乱象和不正之风得以明显遏止,但在一些地方,“庸官懒政”现象却在高压线下、灰色地带间绵延。“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做事”“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等心态,在不同地域和领域都有体现。有一些“庸官”“懒官”“太平官”,不敢迎难而上,不愿直面矛盾,只想占着位子“混日子”。
究其实,无外乎德不配位、不敢担责,或才不配位、无法任事。这种“只求平稳着陆,不求干事创业”的懒政心态,值得高度警惕——如果说公权滥用是急性病,庸碌无为就是慢性病,养痈遗患,将导致结构性、全局性的政策机体失调、执行机能失衡,极易酿成严重后果。
庸官懒政会破坏改革氛围。历史上勇于任事之人,但凡要推行改革,都会遇到掣肘和物议。掣肘是既得利益集团阻挠,而物议则是尸位素餐者对勇于任事者的非议。掣肘者要震慑,尸位素餐者也要惩治,不能任由站着说话的人对俯身做事的人横加指责,更不能形成“多做多得咎,少做少得咎,不做不得咎”的氛围,否则就会出现“逆淘汰”的不良生态和错误风向。
庸官懒政会贻误改革时机。现代公共管理中的“政策之窗”理论认为,只有当迫切问题、政策方案与政治形势三流汇合,才能开启政策之窗,为议程设置和改革推进营造机会。但是,这个窗口期很短,如果懒散不动就会错失时机。要等多年之后,同一议题的窗口期才会再来。此外,庸官懒政还会浪费公共资源,徒增沉没成本,使潜在的社会效益被耗散,优化资源配置和良善治理皆无从谈起。
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是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的期许,也是与官员身份“绑定”的责任。公共治理者身系公众的委托与期望,其一人之无为,牵连的是万千百姓的问题得不到改善、一地一域得不到善治。当今之世,全球竞争、区域竞争陷入白热化,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进得不够快也是退。对公共治理者而言,改革的步伐赶不上时代要求就是失职,工作的成果没达到人民期望就是失败。
危害不难觉察,改革更需深化。早在中共十八大以前,武汉等地就已开展治庸问责专项行动,其他地方也有类似之举。只是,地方政府治庸仍旧以优化投资环境为目的,其推动力源于招商引资的经济发展需要,因此更多呈现运动式治理特征,反复现象较为明显。归于根本,还需将“治庸惩懒”升格为常态性要求。
以权谋私是腐,庸碌无为致败。毋庸赘言,不作为也是腐败的一种。要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庸官懒政绝迹就应该是新常态之一。要形成庸官懒政绝迹的新常态,则需要正立标杆:一方面,要留一些改革创新的试错空间给勇担责任者;另一方面,要祛除庸官懒政的病根。改革机遇不会始终存在,政策之窗只能短暂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里,不应有庸碌无为者的容身之地。
http://zj.offcn.com/?wt.mc_id=bk14234
浙江人事考试网
第四篇:浅谈社会冷漠现象(思修课新闻时事热点考试)
浅谈社会冷漠现象
铁信1305班
彭辉
从几年前的彭宇案到近几年的小悦悦事件,社会科技在不断进步,中国的经济正以正增长的速度不断攀升,国民素质也随着义务教育制度的开展取得不错提升,然而日新月异的今天,人们的群体意识在淡薄,冷漠程度在上升,这真不能说是什么好现象。
(一)事件回顾
事件一 2006年11月20日早晨,彭宇帮忙扶起一位在公交车站跌倒的老太太,结果被诬陷为“肇事者”。最后法院判决彭宇承担老太医疗费的40%,共计4万多元。
事件二
2009年10月30日上午,湖北荆州宝塔湾岸边的沙滩上,正在打捞6天前为救两名落水少年而献出宝贵生命的大学生何东旭、方招、陈及时的英雄遗体。令人心寒的是,面对同学们的“跪求”,个体打捞者不仅不为所动,而且挟尸要价,一共收去了36000元的捞尸费!
事件三
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引发网友广泛热议。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事件四
2014年5月15日下午5点,杭州江干区机场路杰立大厦顶楼有一名男子欲跳楼轻生,正值下班高峰期,引来众多路人驻足围观。现场不少人忙于拍照,有的围观者还吹口哨,希望轻生者能转过来,给大家一个正脸。
(二)事件的评论与感想
这些事件显示了可怕的社会冷漠。先后经过的18个人中,有步行的中年男子,有骑车的人,甚至有带着小女孩的中年女子。善良的陈阿婆固然为我们这个社会挽回了一点面子,于是,有人感叹,一个国家的良心被一个拾荒的捡了起来!但一个阿婆能捡起失落的国家之心吗?能拯救破损的道德之旗吗?我是悲观的。当社会良知以惊人的速度沉降,仅有一个陈阿婆是远远不够的。有学者指出陈贤妹没上过什么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经过太大改造,因此才会做出这种“人”的善举,而现在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却连最起码的道德标准都达不到。
首师大曾发布的一组有关社会信任的调查数据就显示,在针对时下热议的“老人摔倒该不该扶”的问题上,尽管有高达64.8%的受访者认为围观民众该扶起老人,但在不扶老人的 1
原因中,更有高达87.4%的民众认为怕惹祸上身。
路人袖手旁观的理由无非是这些:怕耽搁时间,怕被人误解,怕惹官司。核心的一条是怕惹麻烦。我们必须承认,眼下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态,简单的谴责和批判都会显得苍白无力。在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每个人是否都应该扪心自问——如果当时是我走过鲜血淋漓、惨不忍睹的小悦悦身旁,我会怎么做?
这些让人感到寒冷的事件背后,潜藏着的是善意遭到欺骗和侮辱,善行得不到支持和保护。加之不断的红十字会丑闻、层出不穷的“彭宇”案等负面问题的影响,不断侵蚀了人们的良知,动摇了人们的善念。做好事会被人认为是作秀,帮助人会被人认为有企图,就连善良救人的陈阿婆也被人质疑“救人想出名”。“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这种对什么事情都持怀疑态度的、调侃式话语成了时下许多人的口头禅。信任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其实,在内心深处绝大多数人对信任是渴望的。但是面对失信行为时,公众的态度又往往不坚决,立场又往往不坚定。究其原因,既有出于个人利益的考虑,更有对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失信环境的无奈。
(三)导致社会冷漠的具体原因
1、个人过分重视自保 冷漠源于自我保护。自我保护可是说是人类的本能。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很自然的会估计这种付出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后果。虽然帮助他人也可以让自己快乐,但是如果预计自己的付出将会给自己带来较大损失或者招惹较大麻烦的时侯,人们的善意就会变得很犹豫,甚至是漠不关心,但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很愿意付出的。一旦有了冷漠,在人们心目中就会形成“要是我遇到了麻烦会不会有人帮助我”的疑问,这实际上是一个可怕的“冷漠循环”。所以,人们为了自我保护,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也只好把自己的善良藏在心底,任凭良心的折磨。
2、市场经济负面风气带来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带来经济繁荣活跃的同时也带来社会的恶性竞争,让人生产生落后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迫使人变得“自私”起来,自私得连善意都不愿意付出。竞争固然可以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是,人天生就是不平等的,再加上后天的不平等,竞争必然会导致优胜劣汰,社会分层就会变得明显。而社会是复杂的、系统的,社会各层也是不能孤立存在的,各层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共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往往不是直观的,很容易被人忽略,很少有歌星认为自己的成功是观众的功劳,而都认为是自己的本事大。正因为人对于他人价值的错误估计,导致竞争愈演愈烈,也带来社会的冷漠。
3、环境因素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行为会极大的受到当时环境以及他人的影 响,即人们在遇到危难情况或者特殊情境时,一般会先参考他人的做法,再决定自己如何去做。人们在难以作决定的时候习惯观察别人怎么做,这即为社会冷漠现象出现的环境因素中重要的一点就是旁观者效应使然。这是由个体的模仿与自我保护倾向决定的。所谓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时与同其他人在一起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如果在场的他人都不采取举动,个体可能会觉得别人在场,别人可以帮助受害者,如果自己强行提供帮助的话,可能引起他人对自己的注意、评价、甚至是嘲讽。从而盲目从众效应下由此产生群体性冷漠。
4、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
新闻传播的本质和最终价值就是追求真、善、美,新闻传媒作为“社会公器”理应成为的“社会良心”。然而,当前媒体新闻报道的“冷漠化”发展,显然同大众传媒的本质诉求背道而驰。在不扶老人的原因中,之所以有如此多人怕担责惹祸,与媒体的报道、评论以及微博论坛的“推波助澜”是有一定关联的。我们看到,媒体在报道有关“老人摔倒反诬救助者”的事件中,很少有去进行扎实的调查,还原事情的经过及影响,一些报道甚至都不去采访一下当事人,这样的报道出来后就难以谈得上客观、公正和全面,它只把事情的一个方面或表象呈现给人们,而看不到事情的全部真相。再加之媒 2
体在用词造句或标题制作上为追求一种所谓新闻效应,用诸如“又一起南京‘彭宇案’”、“又一起天津‘许云鹤案’”等刺激性题目,从而给人一种感觉,老人的摔倒诬人,并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社会的一种现象。这样的报道、评论、跟帖一多,无形中就强化、放大了老人扶不得的印象,进而发展成,所有人摔倒,都不能扶,不去扶,不应扶,漠视悲剧的发生。
(四)改善社会冷漠现象的建议
1、建立保障制度,健全相关法律
通过法律、法规和各种利益机制为主要制约力量,以外在力量来约束或诱导社会民众遵守或践行某种道德规范和行为。建立保障制度,解除英雄的后顾之忧。目前,对见义勇为者的奖励、损失的补偿、医疗及抚恤问题,国家还没有统一的规定。因此,做了好事得不到适当的精神和物质补偿,甚至更有英雄做了好事反而要自己掏医疗费甚至蒙受更大的损失,导致了“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畸形社会现象。同时,要扶起跌倒的道德,有必要立法来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国人从不缺少侠义精神,但如果农夫总是遇到蛇,还有多少人愿意当农夫呢?在新加坡、美国、德国、法国都有相关法律及制度。
2、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良好的道德氛围 有些时候,人们的本性还是那么的淳朴,但是,社会上发生的很多的有关违背道德良心的事情,在给人们敲响警钟的同时,将人们乐于助人的热情同样浇灭了,由此导致了人们的冷漠性,不敢再去助人为乐,于是,社会上的人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来对待社会上发生的事情。关于乞讨内幕的揭露,是的人们对于弱小者不再抱有同情心。所有的事情都被人们蒙上了怀疑的面纱。我们已经“被冷漠”。
3、规避新闻媒体报道“冷漠化”
对媒体人文精神的重塑,首先要求媒体要真正以人为本,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理解人、尊重人;在新闻报道中渗透人文关怀精神,发现真善美、传播真善美、倡导真善美,要通过正面挖掘和深度报道来达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媒体要努力提高自身文化品位任何媒体都应该构建起自己的文化品位,以高品质的文化来吸引受众,以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为己任,时刻以社会效益为重,是每一家有持久影响力的媒体应有的社会责任。媒体自身的文化品位高了,才会有可能做好、做精新闻内容,善于挖掘新闻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才会有可能避免仅以商业利益为重,片面追求受众反映的媚俗新闻,才能有效避免“冷漠新闻”的产生。如果每一位记者都能够深入采访新闻事件,理性并深怀人文精神地采写新闻作品;如果每一位新闻把关人都能够以把握全局的高度,科学、人文地编辑新闻作品,“冷漠新闻”必然会被拒之门外。
4、将法律、道德、社会文明有机结合其实,社会冷漠它既不触犯刑律,也不违反纪律,甚至谈不上是错误,算不上违犯规章制度,充其量只是一个看不起眼的缺点,一个不足挂齿的不足之处。然而,当冷漠已经成为了一个社会普遍现象时,它就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团结,乃至关系到整个社会事业的稳定发展。如果说腐败是恶性肿瘤,那么,冷漠就是艾滋病毒。艾滋病毒本身不会致人于死,它只是败坏人体免疫系统,从而使任何一种疾病,都足于置人于死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涓涓之水,可以滔天。聚集起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的人员以及各普通社会成员的冷漠,其能量之大,足可以毁灭一个党,毁灭一个国家,毁灭一个社会。
“道德冷漠”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背后有深层次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原因。对“道德冷漠”现象的矫治,必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弃绝冷漠,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互相帮助、互相关怀的温暖氛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曾有这样一条微博:“北大副校长说:‘你是北大人,看到老人摔倒了你就去扶。他要是讹你,北大法律系给你提供法律援助,要是败诉了,北大替你赔偿。’”现代社会就是需要这种正能量。
最后,我想用一句歌词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 3
好的人间!
谢谢大家!
第五篇: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最新时事:明年社会热点前瞻之依法治国 养老并轨
增城中公教育
热点1
依法治国:全社会各领域推进落实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2015年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环节的改革措施值得期待。
——立法领域。2015年初将公布立法计划,立法重点包括立法法、食品安全法等人大常委会多次审议的项目,以及四中全会明确的项目,涉及经济、文化、市场监管、生态文明建设和网络安全等方面。
——司法领域。2015年司法改革的重点是保证新的司法体制如何顺利启动和运转,如近期成立的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此外,领导干部干预司法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制度,或将有具体的落实措施。
——执法领域。国务院法制办正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程序条例,这一条例2015年有望出台,给行政机关实施重大决策提供标准和要求,避免“拍脑袋决策,拍胸脯执行,拍屁股走人”的现象。此外,还将大幅减少市县两级的行政执法的种类,大力推进综合执法。
热点2
经济形势:新常态中更具可持续性
一个经济增速虽然换挡、但增长更趋稳健质优的2015年正向我们走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三大国际机构几乎一致预测——2015年,尽管受信贷和投资增长放缓、房地产市场降温等因素影响,中国经济增速会在2014年基础上进一步放缓,但7%左右的增速无疑更稳健,更具可持续性。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马晓河认为,新常态下,增速的放缓为中国经济提供给了调结构促改革的空间,需要在转型中以更大的决心和毅力深化改革,重构新的经济增长点。
热点3
政府简政放权:从“做减法”到“列清单”
2014年政府在“做减法”方面取得了诸多成效,简政放权、取消大量行政审批项目获得公众好评。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国华认为,2015年,“列清单”将成为政府推动职能转变的“新常态”。
——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将层级化。王国华说,目前,上海、安徽等多地已经开始结合地域实际,因地制宜明确权力与责任清单。2015年,这样的举措有望在国内广泛推广。
——“负面清单”更具针对性。更多地区将通过“负面清单”来划定“红线”,并对相关的禁止与限制的内容进行明确。
——“法治”与“服务”有望深度融合。法治与服务理念,将实现有机融合,并贯穿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全过程。“列清单”式的治理方式,将为服务型政府的建设提供更多的规范以及保障。
热点4
“三农”问题:突破“四面夹击”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4年,中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必须清醒看到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说,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顶到“天花板”,生
增城中公教育
产成本“地板”刚性抬升,生产补贴和价格补贴逼近约束“黄线”,资源环境亮起了“红灯”,四面夹击令粮食供求矛盾更加突出。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农业现代化目前仍是农业发展的突出“短板”。2015年的国家财政投入一个重要投向就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包括加大对产粮、产油和制种大县的支持、力推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培育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等。同时,国家还将支持落实农业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继续扩大相关试点,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
热点5
收入分配:改革即将提速
备受关注的《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将于2015年年初正式实行,2015年将成为收入分配改革的提速之年。无独有偶,近日机关事业单位和城镇职工养老“并轨”改革方案也将付诸实施。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认为,养老金“并轨”,已成为广义收入分配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抓手。
“中国未来发展能否避开中等收入陷阱,能否重启未来发展新动力,都系于分配改革。”财政部财科所所长刘尚希建议,2015年应抓住契机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相关改革,包括抓紧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有关工作,更好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差距作用。
热点6
反腐:呈现四大趋势
经过2014年“疾风暴雨”式的反腐,清华大学廉政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程文浩认为,2015年反腐败工作将呈现四大趋势。
——“法治化”:将进一步加强公共权力的普查、清理、确认、公开工作,对于各反腐部门之间的权利义务、分工协作关系,将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社会化”:反腐将不再局限于党政部门的廉政建设,而致力于构建廉洁社会,为廉政建设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
——“国际化”:中国将加快同更多国家签订双边司法合作协议,抓住外逃人员的目的地国、中国投资的主要流向国、国际金融枢纽等重要节点进行打击。
——“信息化”:在大数据时代,各部门通过充分和主动的信息共享,提高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的监控能力。
热点7
国企改革:力度进一步加大
二十余个省份出台国企改革方案、国资委启动“四项改革”试点、中石化迈出混改实质性步伐„„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层面关于国资国企改革动作不断。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李锦表示,2015年国企改革将会在薪酬制度、改革“路线图”等方面取得突破。
——启用新的薪酬制度。人社部宣布,72家央企负责人即将率先在2015年初启用新的薪酬制度,国企改革迈出重要一步。据测算,改革后央企主要负责人薪酬水平将不超过央企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7到8倍,而目前央企主要负责人与职工薪酬差距在12倍左右。
增城中公教育
——国企改革“路线图”将出台。随着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国企改革中央层面已经基本确立各部委的职能和分工,由包括国资委、发改革、财政部和人社部等部委都在积极推进和制定相应的改革方案,预计最快于2015年上半年出台。
热点8
高考改革:破局之年亮点多
无论是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还是教育部近日发布的《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无不预示着2015年高考将出现诸多变化与调整。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杨东平认为,2015年可谓是高考改革的“破局之年”。主要的亮点有三个方面。
——更多省份将使用“全国卷”。杨东平指出,地方自主命题的工作量大,并且容易出现命题水平的波动,在国家已经提出方向性要求之际,相信不少地区将结束自主命题。
——奖励性加分渐消失、“小高考”推迟。2015年起,高考将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同时,自主招生将在高考后进行。
——打破“一考定终身”将有更多试点。目前,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的只有两个省市。杨东平认为,2015年将至少会再有一至两个省市被纳入改革试点之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综合素质评价的引入,也将是2015年高考改革的亮点。
热点9
养老并轨:细化方案“补低缩差”
日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与城镇职工统一的养老保险制度。“双轨”变并轨的改革,预计涉及约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2015年细化的养老金并轨方案或将出台,“补低缩差”原则将在方案中体现。改革将侧重于“补低”,以实现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养老金之间的差距的缩小。而为了减少改革阻力,或将避免降低事业单位既有的养老福利。此外,将实行央立方向、地方定细则,以渐进式推进方案“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