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

时间:2019-05-14 17:32: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

第一篇: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

视频讲稿—皇甫军伟:如何做有智慧的家长 如何做有智慧的家长

2009年第78场(总第398场)主讲人:皇甫军伟 时间:9月13日 地点:深圳图书馆五楼报告厅

主持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市民文化大讲堂。我们知道儿童的教育,还有像家庭里孩子的成长,可以说是每个家庭都很关注的问题。在过去的教育里面,大家关注的被教育的对象是青少年,其实我们的教育者,也就是家长本身应该关注哪些问题大家会忽略,比如我们常常抱怨孩子非常难教育,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是不是在用正确的方法在教育孩子,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也许我们应该更关注教育者,也就是我们自己。今天我们请到的嘉宾是皇甫军伟先生,今天他给我们带来的话题就是“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邀请皇甫军伟先生!(掌声……)

刚刚跟大家做了介绍了,皇甫军伟先生做了很多的演讲,而且参加过他讲座的很多学生都已经成为家长了,然后带着自己的孩子来,皇甫军伟先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实践,也有很多的体会,还有很多的成绩,不知道您是第几次到咱们这里来。

皇甫军伟:来了很多次了。

主持人:到深圳来了很多次还是大讲堂?

皇甫军伟:到深圳很多次。

主持人:大讲堂也是第一次?

皇甫军伟:第一次。

主持人:我们很惭愧,可能是刚刚才邀请您。就像昨天的嘉宾许宜铭先生,会后我问他为什么在深圳待了6年,第一次参加大讲堂?他说我们没有邀请过他,所以我们要更加努力的追逐我们国内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让他们到大讲堂来,让我们很有文化的现场朋友们更有文化。

接下来我们就把时间交给皇甫军伟先生,您有1小时20分钟的时间,40分钟的时间和观众互动。

皇甫军伟:各位家长、各位老师,大家好!很荣幸能来到文化大讲堂,给大家做关于家庭教育、关于家长智慧的话题来与大家交流。我本来不准备幻灯片的,但是来了很多人,我就准备一个幻灯片,便于大家记。

今天谈的问题可能和以往我们了解的家庭教育,包括家长自身的教育智慧的话题差距很大,我不知道刚才是怎么介绍我的,介绍我是专家也好,学者也好,都是虚的,在教育这条路上,我还是学生,包括来这里还是“留学”,一次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讲的全都是来自一些数据,就是曾经和将近5000个孩子进行了深层次的对话,曾经和将近10000个家长进行过对话,这个对话就是比较深层的,甚至是一对一的。我今天讲的内容全是来自于这个数字背后,自己对教育的感悟,自己对家长这个概念的反思,也就是说我今天讲的全部是书上没有的东西,因为我还没有到出书的年龄,尽管已经出了一本书。更多的东西来自于实践和自己对教育信念的碰撞。

今天讲的这个话题,我先理清几个基本的概念,我觉得是我们深圳的家长特别应该清晰的几个概念:

第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什么的?我相信深圳90%的家长都在努力的开发孩子的大脑,增加孩子的知识,培养孩子的技能,这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家庭教育的核心问题、核心内容是“养”孩子的心。这个方向性的错误不能再继续下去,如果我们一家几口人都在努力的往孩子脑子里面灌输知识,培养技能,也等于说这样的孩子的家里面没有家庭教育,因为孩子的心没有人“养”。现在孩子学习的根本问题是什么?是内心的营养不足。小学四年级以上开始表现出一种浮躁、不安,也就是孩子的内心缺乏关注、缺乏营养,而“养”孩子心的人恰恰是我们的家长,环境恰恰是在家庭,这是第一个要弄清楚的概念。

我原来讲过一个比喻:学校的老师是园丁,我们家长就是农民。农民最在乎的是什么?最在乎的是土质和土下的庄家的根,这是农民最在乎的。农民最在乎这片土地的土壤质量如何,另外是土地下面的根,也就是地表以上长出来的部分是归学校老师修剪、移接。但是现在我们的家长都爬到孩子的“树干”上、“树头”上、“树冠”上去修剪,而忘记了根的存在,更忽视了孩子的“根”所依附的这片土壤。这片土壤是什么?就是我们父母身上的教育素养,包括你们的教育智慧、教育意识,包括你们的家庭变化。

我觉得深圳的教育根本问题是孩子内心背后的这一片土质如何。我来深圳很多次,在北京,很多专家聚在一起谈到深圳,最担心不是学校教育,是孩子家庭环境的这片土壤如何,土质如何,如何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更适合还生命之根发展、壮大。一个孩子的内心强大了,他的头脑的才智才能表现其价值。这是第一个我们应该明确的,家庭教育是干什么的?

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占的分量不到20%,但它起的作用占到80%,这就是我们平时讲的二八定率,也就是孩子在家的时间不多,跟父母接触的时间不多,大部分时间在学校,但是决定孩子在学校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我们给他内在置放的心的质量如何,这是第一个概念,我们要清楚。因为深圳的教育环境,招呼大家学知识、培养技能的空间太多了,小学生报很多班,这不是孩子报的,是家长的教育意识盲目,你要知道你在做什么。今天早上我看到一个手机报,就是我们深圳的一个家长,在家里面考试4个重点大学的大学生,目的是为孩子选家教,年薪12万,而且配一台车,这是深圳的家长意识。这叫家庭教育吗?跟教育不搭界,离教育很远,甚至是背离的教育,这个教育的方向希望我们的家长清楚。

第二,深圳的家庭教育还有一个特点,相对于别的地域来讲,深圳家长的家庭教育普遍表现得浮躁。这是孩子成长的大忌,你要想让一个孩子学习不好,把他的内心弄浮躁就够了。所有孩子对学习产生的障碍,起因全是源于内心的浮躁,不管是抗拒诱惑也好,不管是老师对他的表扬批评也好,都会导致他内心的浮躁。但是这个浮躁的最大干扰源首先来自于家庭。家庭中,谁决定了孩子的内心浮躁?我讲这句话有点得罪今天带着满腔热情来理解教育的母亲们,我们深圳市的母亲们的情绪可能是让孩子内心不能平静的最大的干扰源。我刚才坐在这里,看到大伙的表情就知道,这样的表情也表明了你们内心的一种状态,有一句话叫做“相由心生”。

这种浮躁的状态是我们深圳家庭教育中的第一大障碍,第一个是方向性问题要清楚,第二个是要回到第一大障碍,我们内心的浮躁能不能解决。

第三,教育的功利意识强于其他地方。现在坐在这里的家长们心里面有一个问号:今天我来听了有什么用?会给我带来什么东西?我怎么办?我们的教育还局限于“我怎么做”的基础上。包括孩子学一个东西,马上要问“学到了什么”,这个意识要强于其他城市。我要是没来过深圳,我是没有发言权的,如果我只来深圳这一个城市,也没有发言权,因为我走过全国很多城市,是有这样的对比。

今天讲的这个主题,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比较大,一个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绝对不是1小时20分能讲完的,我能讲一年,我现在做的一个课题就是用一年的时间来教育家长,来设置一些内容,这个任务基本上完成了,所以敢说我能讲一年。1小时20分讲家庭教育,我可能把最核心的点在这里跟大家做一下交流,不一定完全正确,不对的地方,希望我们利用互动的时间来进行碰撞。第二个也是说不完的内容——智慧,这是一个无限大的空间,也尽可能用有限的时间、有限的语言来让大家进入这样的空间。另外,这个副标题,我希望深圳的家长能够记住,家庭教育如果要从根本上得到提升和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站不到这个高度谈的家庭教育全是术和法的层面。

我们做事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术,就是技巧、方法。“老师你讲那么多废话干嘛?告诉我们怎么教育孩子,让他听完不就完了吗?”很多家长的内心在这个层面上,这就是找方法、技巧,教给孩子如何穿袜子、如何剥鸡蛋、如何写作业。在这个层面上,教育营养不多。第二个层面是法的层面,也就是做家长的原则。第三个层面是道的层面,道的层面就是要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以达到某种状态来寻求教育问题的根本解决。大家的素质都很高,基点也很多,如果看待自己孩子的教育,自己家庭的教育,能够站到这个高度,我们的教育是有出路的。

刚才我讲了前三点,第一个是方向性错误,这个方向性错误要把所有人对孩子大脑这儿的努力转移到对孩子心智的培养能力上。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家长应该反问自己一个问题:你具备不具备养孩子心的能力?后面我会详细解读,拿什么养孩子的心。

第四,目前家长教育孩子最缺的是什么?不是知识,不是技巧,不是方法,也就是说不是内容层面的东西,而缺乏的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是什么样的感觉呢?也就是同样一句话放到你嘴里面说,说出来让孩子听了,孩子心里面会不舒服,要换一个状态好的人,或者换一个老师讲,孩子听起来会遵照我们的要求,遵照我们的引导去走。家长缺状态,这个状态具体怎么解释,就像我们经常听过赏识教育的人,这样的家长经常眼睛里面含着眼泪给孩子竖大拇指,有的一脸的哭相在那儿说:我要让我的孩子快乐。这句话如果周弘老师讲可以,他的表情、状态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力量,如果我们的表情是那样的状态,你说的再好听的表扬人的话,孩子听起来心里都是凉的,这是我们家长缺的教育状态,后面我会详细解读。

后面两个是普遍性的,全中国的家长普遍缺乏教育状态,不在状态。

最后一点,家庭教育的内容缺乏文化内涵。关于文化这两个字,我不做过多的解释。因为文化这个东西是一种无声的存在,到最后我们再来看。

下面讲一讲,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

一、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或者基础性的内容是干什么的?有两个点:一个是妈妈负责的;一个是爸爸负责的。情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今后孩子回到家了,别再问:作业做得怎么样?在学校表现怎么样?你们之间交流的核心内容是情感,要用天然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母子情结,让孩子见到你的时候能够松驰下来,能够放松下来,能够平静下来。这是一个基本内容。母亲给孩子的这份情感,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份能量,这种能量能起什么样的作用?能把孩子的自信心给养出来,把孩子的理想、目标、意识给孵化出来,这种情感就像是一个鸟巢一样,能孵化孩子的这些非智力因素。第二个基本内容是精神导向,这个精神导向是由父亲来完成的。怎么理解?我们上学的时候学过一篇文章叫做《背影》,朱自清写的,父亲的背影的那种状态解读给孩子的是一种精神导向。今天我们深圳的父亲来的还是不少的,我内心里面非常感动,我经常看一千多人的报告会只有三四个父亲,坐不了五分钟,不好意思又走了,今天来的不少。我特别提到这两点,特别有意义,因为全中国有一个普遍的现象:父亲在慢慢的淡出家庭教育。这在我们深圳,我想也会存在这样的现象。这是我们要了解的第一个基本内容是干什么的。

二、主要的教育形式。教育形式是什么样的?无形无意,不像学校有教科书,有正常的上课时间,有课程表,家庭里没有这些。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是在无形无意的状态下传递给孩子的一些教育信息,比如你们在家刻意的给孩子讲一个道理,再过三天去问他,很少有孩子能记得清楚,如果孩子坐在那里吃饭,你们父母两个人在另外一个房间,似乎能够让他听到的声音去谈论一个事情,你们可以隔一个礼拜去问孩子,那天你们谈了什么,他会记得很清楚,这就是家庭教育的特点。很多家长很累,累在什么地方呢?工作一天了,回家还要找一本书给孩子读一读,名人名言之类的,甚至坐在那里很严肃的给孩子谈一个道理,但是孩子听不进去。这个无形无意,是我们无意识中流露出来的状态,这是对孩子最清晰的家庭教育。

三、任何一个家庭的机遇都存在一种发展的状态,因为孩子在长大,时间在流逝,我们也在慢慢的变老,这个发展的基础是家庭文化。大家对这个概念很陌生,家庭文化是什么东西?就像家里的灯一样,没有谁天天抬头看,但是回到家会自觉的打开,尤其是晚上的时候,就是它亮的时候我们很少抬头看,除了坏了的时候我们才去看,家庭文化就是这么一种概念。

四、基本的构成是父性文化和母性文化。也就是说家庭文化里面有两个基本元素,也就是父亲要解读给孩子的基本内容和母亲要解读给孩子的基本内容。

五、表现的形态。这样的表现形态就像老师上课的基本形式一样,上课铃一响,学生都要进教室,学生坐好,老师站到讲台上。家庭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要看母亲的情绪状态,如果母亲的情绪状态不好,你给孩子讲得话再正确、再好听,孩子听起来心里面都别扭。目前母亲们管孩子最痛苦的不是没方法,而是自己的情绪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还有父亲的责任感,这种责任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责任,首先表现为丈夫对妻子的责任,这种表达够不够充分。这种表达本身就在散发着很清晰的信息给孩子。这是基本认识,我们需要了解一下。

下面进入我要讲的智慧层面的东西。

很简单的几个字,这几个字像几扇门一样,每个字背后都是很大的空间,今天来听这场报告,不要学会“你该怎么做”,首先我要问你们:你们脑子里面是否清楚,你们不该做的是什么?如果你天天做不该做的事情,再教给你两招应该做的,也没意义。

“知止”——止、减、俭。停止的“止”,这个字有大学问,关于这个字有一本书,叫《止学》,你们有时间见到这本书可以买来看看,不是我写的,是一千多年前的人写的,这个人在三字经里面提到过,他是文中子。我相信各位家长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的每一句话,你的心都会为之一振“原来是这样”。其实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的家长不是说不知道该怎么做,而是做了很多你不该做的事情,停不下来。今天听到这个字——止,我们回到家,看到孩子在你面前有一些不良习惯的时候,你能不能收住自己不去干预。但这只是一个点,我首先让大伙儿反思更大的面是你不该做的事情有哪些。这个清晰出来,如果清晰不出来,不要去谈我该怎么做,我该做什么,如果这个不清楚,该做什么都是无效的。其实当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清晰之后、止住之后,该做的事情很少。

我原来有一句话:教育需要我们做的并不多。整个教育的过程,我总结了一句话: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不需要忙活太多。“三分的点悟”学问在什么地方?在这个“点”上,你能不能够抓住这个点去动,如果不在点上动,这个动就是不该的,做事做不到点子上的人,他再忙、再辛苦,他的努力是徒劳的,甚至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障碍。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教育的过程三分的点悟,我们碰触孩子的时候,我们的话要尽可能的简单,尽可能的少说,但这句话说出来的时候一定要让他心有所动,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我们的语言而开窍,开窍就叫悟,这是教育的过程中的第一点。为什么要“止”,教育需要我们做的不多,“三分的点悟,七分的等待”。我刚才提到我们深圳的家长的浮躁和功利的现实状态,你们非常缺乏的是等待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有一句话:教育的聪明才智来源于你足够的耐心。如果没有耐心,你谈不上教育。所以要知道“止”,当然这个字《大学》的七证里面提到过,“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七证这是求学的七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知,我们要了解,刚才我们已经谈到了,现在的基本状态,我们的家庭教育的基本认知。第二个要做到的事情就是止,很多人把孩子教育得很费劲,很痛苦,很无奈,并不是因为他不去做事情,并不是因为他做的事情太少,而是因为在错误的状态下,他不知道止住自己,把这种努力变成了对孩子的干扰。

“减”,现在全国的家长应该用减法做教育,我们脑子里面的东西应该尽可能的去掉很多现实的让我们浮躁的东西。包括我们听到所有的教育,什么赏识教育、惩戒教育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我们听到的所有的教育只是教育这个概念的一个侧面,而不是教育的全部,不要希望我们得到某一个专家的指点。这个专家其实对教育者来讲是有局限性的,教育需要的是“大家”,是大师级的人,因为是面对生命的问题,每一个专家都有局限性,所以我们听到的各种各样的教育,只是教育这个概念的某一个侧面,而不是全部。另外,所有的这些概念都会在一个点上聚集。这一个点,我们怎么在内心里面清晰出来,就要用减法面对现在孩子的教育。也就是说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过程,回家要想的第一件事情是孩子的哪些事情我要放,而不去管。因为一流的孩子、将来成才的孩子,绝对不是管出来的,是放出来的。现在的家长为什么不敢放,因为我们心里没底,没办法,知道管不对,回到家还要继续去管。所以要我们从脑子里面,从我们的意识里面放掉很多干扰我们的因素。最值钱的教育是什么样的呢?是由心而发的,就是孩子瞬间给你一个表情,是你当时内心想表达出来的东西,不是你情绪层面的,情绪是心的表层。也就是用减法,让教育回到最原始、最有力的那个点上。

“俭”,这个字反映了整个教育的过程和人成长的过程,是在非常朴素的状态下。现在的教育五花八门,太多了,真正的教育是及其朴素的。朴素得就像我们天天喝的水,家里面吃的米饭一样。我们过去有很多知识程度不高的农村老太太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原因就是她守住了这份教育的朴素。尤其我们深圳发展这么快,不要因为社会的发展速度,而改变了我们对教育朴素的坚守,要守住教育成长过程的这份朴素。

第一个字讲完了,我们回去思考,哪些事情不该做。第二个字是“定”,我们家长普遍缺乏内在的定力,在这儿听专家说得挺好的,挺对的,出门之后看到各种辅导班的广告,另外有一群人围着看的话,大伙都报了,我不报不行。我并不是说课外辅导班不好,而是以这种现象来理解我们内在的教育的定力。我们在社会上发展需要定力,教育孩子更需要内在的这一份淡定、这一份稳定,我们不稳定的话,我们定不住自己,我们内心的波动都会带给孩子内心情绪的波动。为什么有的孩子不自控,孩子习惯不好,孩子坐不住?别忘了旁边有一个强大的震源,这份震源就是我们做教育不能够稳定的内心。当然这个内在定力的提升绝不是买一本书看看、听一场报告,它是一个不断的积累。我用了两个字,很多家长能够接受,这种内在的定力不是学来的,是“修炼”来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都在给你提问题,表现出一种困难,但是面对困难的时候,你能不能表现出内在的淡定,内在的稳定。

这种“定”本身表现为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甚至仰视。至少我讲这句话,我能做得到。所有的孩子面对我的时候,我对他们的那一份接纳,甚至仰视。仰视是个什么概念,有一次我组织学生听课,我让所有的学生站到椅子上听,我坐在这里,所有的学生俯视着老师给他们讲课,我问他们站着听的感觉好不好,他们说:“太舒服了,早就想这样看老师”。然后我对学生说:“我希望这一生都要以这样的眼光看待你们的成长”。上完课所有的学生给我写的感想让我十分感动。可能这就是教育,但是这需要内心有非常强大的定力。为什么我们定不住自己?我们内心立足的空间、我们站的地方不对。

在我的教育信念里面有一句话:教育是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起灵魂。它是一个直面生命的发展和一个人心智发展的问题,而绝不是考上大学,将来干什么,能挣多少钱。如果这个问题我们不清楚,等孩子过了30岁,他会找我们来“算帐”。家长做教育要能够立足于这样一个点,立足于生命对生命的感动。我在讲家庭教育的时候,我加了几个字,“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醒孩子的灵魂”。这句话是一个标准,也是一个高度,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我经常问孩子们一些问题:“你能不能用五分钟时间回忆起来,你十几年来,父母最让你感动得事情”。很多孩子想了五分钟还是想不起来。有时候我问父母们:“你的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的地方”。我们的家长脑子里马上想到“我病的时候”,我问的是你不病的时候孩子有没有让你感动过。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百分之七八十的家长说“我病的时候孩子给我端过一杯水”,或者“孩子给我煮过方便面”。现在我问当你不病的时候、非常平淡的时候,孩子的一个小动作能不能带给你一丝感动,如果没有一丝感动,你基本上失去了你作为家长的教育状态。也就是说,你的心接收不了孩子情绪发过来的信号,接收不了他的信号,甚至接收的是乱码的话,你就没有表达的依据,你说什么都不恰当,你说什么都让人别扭,这是我们立足的空间。本来我提出来的这个教育理念,是我自己、也是几千个孩子用他们的生命感动了我、唤醒了我对教育的重新认识。可能在七八年前我对教育的认识完全依仗于学识、知识,可是后来我发现,这些东西有时候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是没用的,那需要另一份的东西,这份东西就是发自你内心的,源自你生命本身的内容,说这句话,也是几千个孩子给我撞击出来的。我要求老师的话,这个标准太高了,我要求我们的家长不为过。因为这两句话里面,把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把教育的本质全部展现出来了。我希望立足于生命和孩子的心智,甚至孩子灵魂的发展角度。

反过来你们和孩子之间有没有互动。我经常让孩子和家长之间做一个实验,相距一米的距离相互对视,能坚持5分钟算及格,有的看不了两分钟,要么家长眼神转了,要么是孩子笑着跑了,尤其是母子、母女两个人相对时,一个人痛哭流涕,一个人嬉皮笑脸。现在我做了大概1000多例这样的实验,我发现很少能坚持5分钟,两个人都能很温和的看着对方的感觉。如果这种感觉没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这样一种内在的传递没了,你们学再多的教育都是无用的、徒劳的,因为彼此间接收不到相互的信息,因为这份信息是不需要语言表达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更多的交流是非语言的,当非语言无效的时候,努力追求语言表达的时候,这样的教育太累了。这是立足的空间,刚才我讲的那句理念“用孩子的生命感动父母的生命,用父母的灵魂唤起孩子的灵魂”。

第三个字“相”。这个“相”,是相互、相对的意思。我们把目光从孩子身上转移到我们自身的素养上。今后再谈家庭教育,我们不要去看孩子,不要想着怎样管孩子,你先看看自己具备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这样的状态,这样的素养去管孩子。我提到哲学素养的积蓄和沉淀——“相对”,是老子思想的核心点,万事万物相对以生,相对以成,相对以利,相对以化。我们谈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先看到孩子对立的另外一面,父母的状态、父母的教育素养,父母的文化和哲学层面的沉淀。为什么讲到哲学素养呢?哲学素养高的人看问题很容易看开,他的情绪很容易自控,我们情绪为什么不容易自控,一提起来孩子很烦,你看不开这个问题,或者说你看问题的角度很单一,所以我提出这么一个内在的要求。

第一个字是“止”,止住自己不容易,止住自己之后,就变得清晰和简单,我们内在的定力可能会有所提升,在目前发展这么快的社会形态下,人内心有定力是不容易的,比定住自己更难的,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尤其是教育。明知道是对的,能不能“守”得住?6月份的时候,我在中央电视台做过两期谈话节目,我们在争论一些观点,几乎两次辩论的结果是只剩我一个人。一拨两个人,到最后那三个人到一块儿,只剩我一个人。到最后主持人问我:“你真不容易”。我说了一句话:“中国教育的底线得有人去守”。我绝对不会因为热闹,因为抢这个镜头,而改变自己做教育的姿态,“守”很难。

今天我们直接切中的是“根”的东西,就是决定表面的东西,所以我用了三个根,第一个是守住家庭文化之根,这里面有两个字——理、礼。这里面要守住什么,谁来守?父亲守“理”,母亲守“礼”。理多了,变成了道理,这个理代表原则、标准、方向。我们过去讲“有理走遍天下”,你的孩子将来能走多远,这由父亲守理能守多少决定,决定他将来生命的长度。“礼”,这个礼是人和人之间最恰当的心理距离,也代表了一种心灵的秩序,这个字是由母亲来守住的。如果母亲着急的时候,什么话都可以跟孩子交流,这样的孩子到学校,老师从内心里来讲也很难接纳。母亲们要守住这个字,你至少在家里面对孩子要做到尊重二字。这个尊重不是放纵,是非常有分寸的和孩子内心的距离。礼厚了变成德。这个“德”是什么意思呢?左边是双立人,右边是十、四、一,下面是一个心,也就是一个人心中的数字,这个数字既代表多少又代表距离,你孩子有没有数,你孩子心里是不是一个有数的人,取决于母亲对这个字的坚守程度。如果一个母亲在家里面都谈不上对家人的尊重,以及对孩子的尊重,孩子出去也很难被老师接纳,被周围的同学接纳。其实我们母亲的状态,也决定了孩子对外在的学习环境。

守礼的母亲,她身边走出来的孩子能够非常容易引起老师对他的关注。讲这句话也是基于我们现在的教育现实,我们一个班至少有40个孩子,再少的也有30个孩子,但你们要知道,一个老师上课的时候眼光里面最多只能容纳15张面孔。一般老师能照顾到10个孩子就不错了,一般照顾三五个是习惯性的,那这个眼光老到谁家孩子脸上,不是你跟老师交流一下,请他吃点饭,或者送点东西能够达到的,这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也就是我在讲课的时候,我的眼光在和谁交流,谁的表情能表现出对我的尊重,我会不断的跟他对话。包括一个老师跟我讲,谁一点头,我就看他,当然你们都不要点头。这说明是老师的内心,因为讲课也是一种互动。所以说谁决定了孩子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我刚才讲了二八定率,家长20%的动作决定了孩子在学校80%的表现,决定性因素在我们手里面,不要去找学校,找学校就找错地方了,当然学校有它固定的内容,在这里我不多讲。

第二个守住(守住生命发展之根),这句话是对我们父母的眼光提出来的要求。我们眼光能不能跨越孩子成长的现实,在孩子将来的年龄段里面去等待孩子,因为教育必须要占到孩子心灵和生命的前方去等待,而不是被动的等孩子出了问题再解决,或者陪孩子一块。在座的家长肯定都陪孩子写作业了,你的位置就站错了,你要站到他前面去。如果孩子6岁,你要站到他12岁的时候,孩子12岁,你要站到24岁的年龄,一个最基础的年龄就是翻一倍。有的家长连一年都跨越不了,有的家长听课就是想让孩子成绩提高多少名,提高一万名都没有意义,因为孩子的根没人养,等他的根和干发展不相匹配的时候,一阵风就把这颗苗给吹倒了,甚至有的孩子的“根”已经“腐烂”了,家长还在那里提高成绩。过去和未来是一个发展概念,我们的眼光要有能力跨越现实的浮躁障碍。我相信深圳再过30年,我们的文化形态和今天会有非常大的差距。我们的孩子到那时候是他最好的年龄段,我们不能因为现在的形态作依据要求我们的孩子。另外有的家长对孩子出国、学英语特别玩命,英国的弱智都能说英语,英国的傻子都说英语,美国的智障都说英语,我们花那么多力气,从小让他那么拼命的学英语干什么?这不是教育,我们的家长要有发展的眼光。

最后一个守住(守住养、育之根),家庭教育重在“养”和“育”这两个字,现在学校里面80%的是教,家庭80%应该是养和育,这种育的形式就是通过养的状态达到。怎么养孩子的心,怎么养孩子,我相信在座的都比较陌生。怎么教孩子,大伙不用打稿,不用准备,站起来就能讲不少。因为家庭教育难讲,每个人都可以对它讲几句,而且都坚信自己的观点。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里面最难解决,但是也最具决定性的一块内容,上到教育部的领导,下到普通的老师都意识到了,家长也意识到了,但是都在无奈,在方法层面折腾。我们应该站到更高的地方,孩子的心强大了,就不愁他智力的发挥。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为什么学习不行?因为心里面缺乏热情,没有动力,一看书包就烦,最喜欢过礼拜天,礼拜一就很烦,内心缺乏热情。为什么缺乏这份热情?就是“养”他的这个人,看待教育的时候,看待孩子成长的时候,这个情绪变得非常的现实、功利,甚至冷漠。这个“冷”就是孩子周围的环境先变凉了,孩子的心不仅仅是冷,甚至有的十四五岁的孩子面对学习、求职变得麻木,甚至拒绝教育。

如何提升孩子内心的这份热情,这份温度?这要从环境解决。这个环境谁决定?第一个是母亲,母亲的情绪是养孩子的心的,母亲的情绪就像一个容器一样,孩子的心就在你的情绪里面放着,你的情绪有多高,尤其是你们看待孩子的时候,你们眼神里面的温度有多高。很多家长眼睛里面的温度是0度以下的,看到人脸上就让人的脸上结冰,我经常被冻着,家长往我面前一坐,我一看那眼神,就兴奋不起来了,就觉得自己做了什么错事。看你一眼就让你觉得我做错什么了,这种眼神也是长期修炼的结果,通过孩子的成长把自己修炼成这样。有的家长跟我讲:“我的孩子在外面很好,一回到家就变成混蛋”。我说:“他面对的是什么样的表情,他才能变得混蛋”?她说:“只要一见到外人,他文质彬彬,回到家什么都不是”。我们要找到那面镜子。

第四个字“静”,这个字可能更难了,但是它是解决问题的。前面几个字是过程,知止也好、提升定力也好、守住也好,这是我们对过程的要求,要解决问题必须回到这个字里面。

“静治为学万病”,这句话不是我说的,也是我发现这个字的力量很多年之后,我看到明代的一个大学者吕坤在《呻吟语》里面提到的,“静治为学百病”,我给他提升了,我给它加上一百的平方——“万病”,因为现在关于教育的问题比过去多了,过去如果有百种,现在有上万种,所以我提出“静治为学万病”,我指的“静”不是外在的,是你内心的状态。我在全国各地接触那么多孩子,不管被父母怎么拉过来的孩子,还是劝过来的孩子,还是骗过来的孩子,面对我不到五分钟,他的小脸是平静的,谈什么话都讲。前一段时间在北京有一个护士,护士是很文明的,说话很轻柔的,她孩子跟我谈了一个小时走了之后,她的脏话都出来了:“真神了,比警察都厉害,全撂了”。说她孩子全撂了,全交代了,就是让孩子内心平静下来,道理不用讲,他明白。包括我们成人说不讲理的话的时候,更多的是在内心不平静的时候。达到这个字,我觉得全社会,从家庭开始,落实到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上,不管社会怎么变化,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的时候,心如果能静下来,你已经把孩子的教育问题解决了90%。孩子课堂上比的不是谁的脑袋瓜好使,比的不是谁的书包好看,比的是谁的内心更静,内心越静的人对一个信息的感知越清晰。各位听课的家长内心越静,可能我语言落到你心里面留下的痕迹越清晰。家长的心态就像这个桌子,孩子的心就像这瓶水,如果桌子天天晃,我们说这个水不自控、习惯不好,这是不对的。要想让瓶子静下来,先把桌子面固定好。孩子如果一旦静下来,尤其是在课堂上静下来,你不用给他报什么班,不用给他请家教,老师课堂上非常微弱的一个声音,在孩子心里面会形成很清晰的学习内容。

我原来讲过一句比较狠的话:孩子从家门口走出来第一步已经决定了他在学校的成绩排名。也就是他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走进课堂,这决定了他的听课效果。怎么样衡量孩子的听课状态?就看孩子内心的平静程度。包括你们在这儿听,我看你们的表情,有的人是非常的静,有的人还是有一些躁的。当然我来深圳这么多趟,和很多家长连续交流了一年多,我发现深圳的家长们,真正要让你们静下来,确实对引领者来讲需要强大的功力,比其他地方要难,但是我们这些家长的变化还是让我非常感动的。也就是说,孩子是能静下来的,为什么能静下来,这份对孩子的爱的力量,我觉得能够克服一切我们嘴上说的现实的问题。因为我接触了四五千母亲领着孩子,坐着飞机、坐着火车到北京找我,每次让我心酸的就是这些母亲牵着孩子的手离开我,他们的背影远离我的视线的时候,我能理解这些母亲对孩子内心的努力和挣扎。

我本来不是研究家庭教育的,最早研究学习方法,我讲学习方法也能讲一天。后来研究学习能力,你们到网上查我的名字,全国第一家学习能力实验校就是我办的,我最早立起这个课题组。学习能力还不能解决问题,然后研究孩子的学习心理,为什么和那么多孩子进行对话,我要找到阻碍成长、阻碍学习的东西到底是什么,但是不好使,解决不了问题。最后研究道德教育,心太乱,我得找个紧箍咒把他的心收住,那就研究道德教育,最后发现决定孩子道德素养的人不是老师,我就追到家里面了。回到家一看,这个空间太大了,因为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学科第一个不是教育的问题,首先涉及到是社会学,其次才是教育学、心理学,包括哲学,包括文化,甚至美学。

这一个字,我们理解它,我今天讲的这几个字都是门,我们从这个门进入一个空间,这个字是最厉害的,为什么厉害,我们看它由两个字组成。左边的青加上三点水,这就是道家思想最崇尚的“清”;这二个“争”,加上两点水,变成佛家的净。这两家文化融合到这一个字里面,刚才我讲的《大学》里面的七个字,“知、止、定、静、安、虑、得”,这个字是居中的,也是最厉害的一个字,所以我们守住这个字不变,什么时候孩子乱的时候,我们自己先静下来,等它一会儿,等它一小时,等它一天。比如孩子今天犯了错,你不要去跟他谈,等他两天,甚至三天,甚至用不了这么长时间,孩子会主动找你解释他的错误。在解释他错误的时候,你们能拿出来2/3的肯定,最后1/3的引导就结束了。如果孩子犯错误了,你当时去谈,两个人往两边谈,在相互拒绝中结束谈话。所以静给我们提供了教育的最好的空间。我们静下来是给自己留出来空间,也给孩子留出空间。孩子做错事我们要静下来,包括丈夫做错事妻子先静下来,妻子做错事丈夫先静下来,先不要计较,放不了三天,这个事变得很简单,甚至不提了,这就是空间的力量。我说教育需要做的真不多,如果你能静下来,用时间和空间,把不该做的都过滤掉。为什么也讲夫妻之间的状态,你们之间的关系直接决定了你们家庭的氛围,也直接决定了你们之间的情绪。第一句话我们要记住:“静治为学万病”,所有的问题没办法解决的时候到这个点上来找。

第二句话“你们的家要能够让孩子的心静下来”。这种静是内心的宁静,这也是教育的极致,如果孩子见到你,一切委屈都释怀了,一切疲惫都没了。就像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过年一样,多少人扛着包,挤火车回老家,一进门看到母亲,一切疲惫没了。这是我们民族文化里面非常宝贵的东西,这种力量太强大了,什么东西都阻挡不了我们。我听说08年春节,广东这边很多内地过来打工的人骑着摩托车回去了,回去都不像个人了,要回家,在外面不管多漂泊,见到母亲,心应该能静下来。我希望在深圳,这个根上的东西,我们不能丢,如果回到家,孩子还在躁,你们家就没有教育,也可以讲一句很难听的话“你们家的孩子有家没父母”,我经常讲“有家的孤儿”,这个孤儿是心灵的流浪者,家如果让孩子待不下去,那就没有地方可以接纳他、适合他。

第三句话,文化是教育的极致。因为我们今天的讲堂尽管来的人数很多,但是相对整个深圳市800万人口来讲还是少数,我希望听到这句话的人能够好好的理解。昨天下午五点半我在中央电视台做实话实说栏目,昨天是最后一期,我和马未都一起做完这期节目,这个栏目就没了。昨天我在这个节目中讲:我希望全社会的人能够用尊重和宽容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眼前的学校教育,还教育一片宁静。我和这里的老师接触最多,老师最怕家长投诉,教育需要宽容。因为我们让校园宁静了,孩子得到一个更好的成长空间,这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

前面提到了文化内涵的缺失,有知识没文化是很可怕的,这不光是深圳的现象,北京也一样。北京的家长文化内涵不多,但是特自信,自信的是知识特丰富,学历很高。去年某重点大学的一个副教授,他儿子上四年级,夫妻两个人都是副教授,还在北京市最重点的小学。他儿子竟然拿刀把妈妈的胳膊砍下来了。你说这两个人没知识吗?应该有足够的知识。他们两个人想找我谈一下怎么教育孩子,我一直很矛盾,这么有知识的人,给本科生上课,甚至他们过两年还要带研究生的人,连自己的一个10岁的孩子都教育成这样,我很痛苦。我的一个学生想见我,约了很多次,我内心里一直没有这种状态去面对他,怎么解释。

所以“文化是教育的极致”,文而化之,“文”就是家长的存在,“化”就是感化、转化、内化为,父母的存在内化为孩子的一种情感能量和精神导向。为什么提出家庭文化?父母两个人的存在是本身是“文”,“文”这个字最早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站着的人,他上面一个纹身。后来演变这个字的意思是具有特定称谓的人都可以叫做“文”。我们在家里唯一的特定称谓是父亲、母亲,在外面你可能有社会称谓,但是到家里面什么都没有了,只剩一个。我们存在的这种状态,能够内化、转化、感化为孩子的精神内量,感化是指母亲的,内化和转化是指父亲的存在,转为孩子的一种精神导向。如果家庭教育缺乏这两个字,我们做得再优秀,也缺乏一个传输的渠道,有的父母很优秀,我相信在座的家长也都很优秀,但是你们优秀的品质如果没有文化的介入,没有文化的沉淀,你们的优秀品质,包括你们人生积累的财富,很难传递给孩子。因为文化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它具有传承性,也就是别人能继承。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是一点一点传下来的,它具有这种功能,或者具有这种形态,所以我们的家庭需要这些内容的介入。广义上的我不讲了,文化的东西很多,包括饮食文化、茶文化、时尚文化、非主流文化都是文化。当然我讲的这个文化是经过几千年时间打磨过,而且依然表现其生命力的内容。

我先讲两种狭隘的文化概念,就是母性文化的内涵和父性文化的内涵。在坐的除了我的学生,有没有家长知道母亲的“母”是什么意思?这话问得很别扭,做了很多年的母亲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做母亲不知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我们怎么做母亲呢?我们现在给孩子解释这个字,我经常讲,这是让全世界的汉字专家都感动得流眼泪的一个字,中国的母亲们慢慢的忘却了它的内涵,但是还努力的去扮演一个母亲的角色。母亲的“母”在甲骨文里面是一个跪着的女子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身上有两点。这两点有两种解释,我赞同第二种解释,那是母亲的眼睛,母亲一辈子都放不下自己的孩子。

这个字的内涵是什么?我总结了三个字,我觉得这三个字是我研究家庭教育,最让我感觉到内心满意的。

第一个字是“虚”,深圳的家长很难虚下来,太实在,讲孩子的毛病一针见血。外表要虚,孩子有一些缺点,先不要急于表现,先装没看见,用你平和的情绪给他养一养。要是优点不要急着夸,用平和的情绪,平静的微笑看着就够了。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也不要急于指,也是平和的情绪去看,他的错误你能给他养没了,而不要急于责怪,不要急于指,不要急于让他改正,这个虚要超越现实。目前对你们最大的障碍是:老师讲得很好,现实是要分数。如果母亲在现实的障碍上绕不过去,她很难虚下来,虚不下来的母亲的情绪就没有空间,没有空间就不具备孕育孩子心智的能力,就是孩子的心没人管,太实了。很多母亲的情绪很拒绝孩子,你的话说得好,你的情绪很拒绝人。

我为什么能够听出来你们的情绪呢?你们一说话,我为什么能判断你们的情绪呢?我原来讲了一组数字,你们可以记一下,一个人说的话的教育力量,它的内容只占10%,35%的是他的语气,55%的是他的表情。我建议听到这组数字的家长,跟孩子谈话的时候,你用MP3把你说的话录下来,孩子走了之后你再听你自己说的话。有不少家长录完之后回来找我说:“自己都想抽自己”。你们去听一下,这语气让人很不舒服,这种语气代表的是你的情绪。你的情绪为什么这样拒绝人呢?因为语气能说好很不容易。怎么不容易呢?在教育心理学上有一组数据,说一句话能用20种表达方式,但是只有5种是最具有教育效果的。也就是说好话有25%的空间,75%是比较刺激人的。

我随便找一句话,你们现在能说出来带给孩子内心一种力量,带给孩子内心一种信心的、一种希望的东西,你们很难表达好。一句话“作业做好了吗”?这是全中国家长说得最多的一句话,这句话要让孩子感觉很舒服,让他的内心产生一种力量,这就是最恰当的语气。如果你说的话,孩子稍微眉头一皱,或者稍微一眨眼,说明你的语气碰着他了,情绪能架控好,能用语气流露出来很不容易。有的家长说:批评孩子,我们都要冷静,都要有耐心(做不耐烦状)。本来都没耐心了,嘴上还说要冷静,要有耐心,语气已经绝对失去耐心了。这是“虚”这个字里面包含的内容,另外我刚才讲的三个数字,55%的表情,我判断家长的教育状态,只看眉宇之间的状态,对你们来说是模糊的,对孩子的心来讲,那是最清晰的语言。你们回家可以让孩子给你们拍几张照片,反观一下自己。因为中国文化的力量有两个字叫“内视”,我们要向内看我们自己,把自己塑造得很适合跟孩子打交道的时候,你就是说错话,孩子都爱听。我说这话不夸张,我经常带着一帮孩子,不管大孩子,还是小孩子都愿意坐在我身边,我指挥错了他们都听。为什么?就是你的气场让人很舒服,很踏实,很有安全感。一个是他错了,我不责怪,甚至不批评,好了我也不急于表扬,不会让孩子觉得紧张,做什么他都能放得开。这个怎么做到的?用平缓的语气。有时候做活动,孩子找我说:“老师,出大事了”。我说:“怎么了”?他们说:“谁把腿磕破了”。我很平静的说:“没关系,拿水洗洗就好了”。孩子欢天喜地的跑了,如果我把脸一沉,跟着他跑了,这孩子就紧张了。我很平静的说了,他就知道该怎么处理,就是这种语气很具有教育的力量。

你们回家也可以试一下,比如说孩子不写作业,你用一种极轻松的语气、极舒缓的语气,当然别憋着,憋着的语气,孩子也能听出来。因为孩子的内心都很敏感,我们没感觉,有的家长说:“我弄不懂我孩子,但他对我门儿清”。“门儿清”就是北京话,特别清楚的意思。“他一动我就能让我气起来,一惹我我就能火”。为什么?孩子的内心接收我们的信号是很清晰的,越小的孩子越清晰,刚满月的孩子心冷的人走近他就哭,你要是心很温暖的人走近他,他跟你闹,这个现象还没法解释,但是我有这种感觉,感觉很清晰。这是母性文化内涵的第一个字“虚”,我们一定别太实了,把现实先放一边。教育必须跨越现实,虚下来去养育孩子。

第二个字是要会示“弱”。深圳的母亲都很伟大,能力都很强,但是在孩子面前要会示“弱”,太强势的母亲,你的孩子很难自信,有的家长拉着孩子扯过来指着自己孩子的脑门:“他就是不自信”(强势表情)。我说你这样的人,谁在你面前都难自信,太厉害了。指着我说:“老师,你给他讲讲怎么自信起来”。有这种妈妈,累死我也培养不出来,因为她的强势已经把孩子想生发的东西给控制住了。生发的东西都很嫩的,像嫩芽一样,你们一阵狂风暴雨就把他刚长出来的嫩芽全给扫了。我指的狂风暴雨是情绪方面的。示弱是母亲的一种美,也是母性的力量,在孩子面前会示弱的母亲,她旁边肯定能站起来一个自信而坚强的孩子,我指的是内心。我想这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一个内在的目标——自信而坚强。拿什么去培养?拿我们的示弱去养育去支撑。我们就像一个弹簧一样把孩子撑起来。

第三个字是“柔”,我为什么想到这个字呢?因为我做过一个问卷调查,问初三以上的学生:有多少同学希望找像自己母亲那样的女人将来做自己的妻子?97%以上的同学写的NO,还有极个别的写:我宁愿去死。可怕,不是母亲本身不美,而是失去了这一份母性本身柔的东西。过去有一句话:子不嫌母丑。现在颠倒过来发展了,这句话很难做到了,就是我们缺乏对母性文化内涵的理解。

然后是父性文化,刚才我提出了两个词,就是要求母亲的状态标准是面对孩子、面对家庭成员的时候,情绪把控在一种平和状态。情绪把控在平和状态,你基本上解读了母性的内涵,只要谁家有这样的母亲,这一个家族都能“养”起来。另外,父性文化的表现形态是两个字:风度。母亲用平和的情绪,父亲用风度,来解读自身的文化内涵。这个风度的第一个内容,就是所有的父亲要表现的第一个就是宽容。父性文化非常核心的内容是胸怀的宽广,当然我这几年做家庭教育也碰到很多爸爸爱哭,也容易情绪化。第二个概念:刚毅;第三个概念:坚韧。宽容是在面对别人的错误,面对家庭成员身上不足的时候表现出来的。刚毅是面对挑战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精神导向,引领孩子生命高度的一个点,坚韧是面对困难的和挫折时候的一种姿态。这三个词加起来就是父亲的风度,“风”也是一种力量,拥有这三点的父亲不说话,他的教育已经做完了。

另外谈到家庭文化的内涵,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太多,光这一点我要讲很多。

下面的简单讲一讲,家庭教育要突破这样的障碍“通情达理”,突破情绪的障碍之后才能达理,才能到达教育的本质,如果我们生活在现实带给我们的情绪、浮躁的空间里看教育,永远看不清,就像雾里看花一样。因为时间关系,前面的这些不谈了,教育的智慧这三个字很简单——时、白、曲。最智慧的教育不是人做出来的,是时间做出来的。《论语》的第一章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这个“时”代表的是时机,时习之,不是经常复习,而是时机。时机就是什么?就是我们做事的点,什么点做什么事,早上起来背英语,晚上写数学,不能早上起来写数学,晚上背英语,这是有时机的概念,这是智慧,不智慧的人不论时机,也把握不住时机,另外时机有跨度的问题,要解决一个问题,要给自己留出足够的时间。比如说我要解决孩子写作业慢,我不要今天就解决,我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慢慢养,可能你拿出来三个月,其实用不到三个月孩子就出来了。第二个字:白,教育的智慧接近国画的留白,国画大家都看过,着墨不多,但是留白的部分空间很大,让人想象的空间很大。我们碰到孩子的教育,并不能产生教育的结果,而其他没碰触到的空间,才能发出孩子将来的成就,教育的这部分类似于国画的留白。大师的画着墨不多,尤其是齐白石的画,有人对齐白石画虾做出评价:齐白石画虾不画水,顶多有点水草,但是看他的画能闻到水的清香。教育类似于这个。第三个字:曲。教育的过程求的不是直,求的是弯曲。谁在教育中把这个弯捏得漂亮,教育的效果越好。现在我们深圳的快节奏、快餐文化,教育也是直来直去,马上解决,有效果,有结果。错了,永远没有结果,越做越糟糕。我们说话说三分,本来我们给孩子讲一个故事,讲三分孩子明白的时候他接过来了,这样的效果最大。为什么效果最大?有张力,这个弓拉开了,直的弓是没有力量的。你说:“你错了”。他说:“我知道我错了,我下次再犯”。

最后总结:教育是良心的工作,不是技术活,不是知识层面的工作。是良心的工作,是由心而发的。因为我讲课很少看着幻灯片讲,你们坐着我看着你们表情,心里面有什么直接发过去,这是最直接,最好的。

“教育用生命感动生命,用灵魂唤醒灵魂”。这也是几千个孩子的生命从我内心走过之后留给我的一句话,也是我的教育信念。教育是我本人的一个信仰,我在我的书里面写道:自从我归依了教育,心便不再流浪。

“教育的过程充满了美、朴素和纯净的爱”。教育的过程很享受,我身心很疲惫,看着年龄不小了,实际上我年龄不大,累得头发都掉了,头发白了一半。这个过程很疲惫,但是内心很享受。辛苦但不痛苦,因为整个过程充满了美,这个美是孩子很天真的笑回报给你的时候,那种美胜过人间的任何花朵,但是你要有心去欣赏,有能力去欣赏。第二个是朴素,教育并不那么花哨,很简单,只要按照我刚才讲的,文化要求我们的状态,这种力量已经散开了,就像花一样,我们离很远都能闻到它的香,但是它生活的空间是极朴素的。另外是纯净的爱,这份爱是无条件的,不功利的,每个人都可以拥有,我觉得真正的教育大师就是在座的家长,而不是站在台上的老师们。

家长要理解教育的根,理解教育就是理解孩子的心灵发展史,你们对教育的理解程度如何,就把孩子的心灵发展确定在什么样的发展空间上,也是理解一个民族的成长历史。

最后一句话:“当人们的内心从现实的浮躁中解脱时,教育变得如此美丽”。我们能欣赏到美,我希望今天来听课的每一位家长、每一位老师,都能够拥有这样一种美的能力,因为我们的孩子都非常期待这份美的呈现,这份美的赐予,也是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对自己家庭的未来,乃至对整个国家未来做出我们应该做的不可推卸的责任。我希望家长们把这些东西沉到内心,给孩子一个如花般的美丽人生。

我不太爱抒情,我要讲的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很抱歉,专家在我的不断催促之下慌里慌张的结束了。我看了皇甫老师的东西,三个小时都讲不完,所以我只能把时间无情的卡在这里,是希望有更多的时间让大家和老师交流,接下来有20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有问题的请抓紧时间举手。

提问:老师您好!非常感谢,听了您的课受益匪浅,使我非常感动。您刚才提到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我就想,看到孩子犯一些错,或者是重复性的非常严重的错误,怎么样体现无条件的接纳,或者是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做?

皇甫军伟:孩子在用他的错误测量我们的胸怀。为什么呢?因为我讲的接纳,首先是孩子在低谷的时候,在犯错误的时候,我们的接纳能力,而不是学习好的时候、表现优秀的时候,争得荣誉的时候我们的接纳。孩子对我们的测量,就是他在犯最大错误的时候,我们有没有这样的胸怀。如果胸怀仅限于他的错误去接纳,我们会痛苦,如果我们的胸怀再大一点,可以看到他犯的错误周围也“长”着他的很多优点,甚至他个性的优势,我们就不会很痛苦的去接纳。这种接纳才能变成一种托举、一种支撑、一种力量。

另外,看到孩子犯错误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给他找一个台阶下,也给你留出一个空间,去发现他的错误背后是不是隐藏着一些他的能力优势,他个人的优点。有一个关于陶行知校长的很著名的故事:有一个孩子拿着板砖要拍另外一个学生,陶行知说:“你到我的办公室去,我在办公室等你”。这给彼此都留出了空间,学生先到了,陶行知先生后到,他说:“对不起,我来晚了,我让你来,你就来,做得是对的,我给你一块糖,我让你停下来,别拿砖头拍,你停下来了,你做的是对的,再给你一块糖。你还很听话,你是听话的孩子”。“这件事对不对,是不是错了”?孩子承认错了,认识到错误又给一块糖,这就是接纳和仰视。陶行知那么有名的大家,能给一个孩子道歉“我来迟到了”,这是仰视,任何一个生命在教育者眼里都是值得敬畏和仰视的,因为教育本身的存在都在托举着这些生命。

提问:皇甫老师,很高兴听到您的讲课。大家都知道深圳是节奏比较快的城市,我想问一下,您刚才讲的“静”字,我很想理解“静”字作为我们家长来说,怎么能对孩子做到“静”?

皇甫军伟:你问得非常好,因为我没有时间展开讲。为什么我要讲这个副标题——站到文化和哲学的高度看待家庭教育,就是要解决这个“静”字。为什么不静?因为我们看不清楚,这是第一。

第二,不能从多个角度看待这个事情,俗称叫“看不开”,才“放不下”。这个过程需要学习,也需要个人的积累和修炼。包括一个哲学观念,我们去理解,也是要时间的,光认识这几个字是不够的。另外还有文化的介入,父母存在本身,就像一个种子、一个果实一样传递到孩子那儿去。我们身上最有价值的内核就是我们的文化积淀,这个积淀的多少能够保证你多平静的传输给他。我用文化和哲学化解当下家长的不平静,一年的课我用大半年的时间来借助文化的参与化解人内心教育的浮躁,不是方法问题,它是沉淀和积累的过程。有的家长第一次听我讲课的时候很燥,很难受,慢慢的表情变得清晰,眼睛变得很清澈,很有光,用北京话说:看到他比较喜庆。有的人让人一看他的表情想哭,因为内心长期的不平静。静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非常厉害,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进入到这种状态,他能够非常快的吸收别人的思想,吸收知识传递给他的所有信息。

还有另外一个字“和”,我刚才为什么要求母亲要平和?这个字的学问也很大,要做到静,首先要做到和。中国文化的一大特点是贵中、上和,中是母亲守的礼,母亲守住礼才能站到最舒服的空间里面来,然后才是和。“和”是什么呢?就是把孩子的优点和缺点都圈进来养着,把优点养大,把缺点慢慢的养得让它沉睡。所有的人都是缺点和优点的统一体,有大优点的人也有大缺点,缺点不要发作,即便要发作,也要适当的发展。你问我的是一个非常难解决的问题,如果大家心中都静下来了,我根本不用讲知识了,教育就解决了,这也是所有的教育专家不敢面对的,因为我做这个课题就解决这个字是下了很多工夫的,如果我不能让你们沉静下来,你们的不良情绪会导致我抑郁。研究家庭教育五年的时间,进入临界的抑郁状态三次,就是你们内心的那种东西冲击太大了,积淀太多了,自己摆脱不了,我必须找到一种途径,一个是寻求自我的解脱,一个是让大家沉静下来。这个过程是很难的,但是我可以指明两条路,去了解文化,尤其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中西方哲学的东西都可以看,看完这些,你内心的这些不平静的东西就变得简单,变小了,甚至变没了。我只能回答到这个程度,因为这个内容太大了。

提问: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您刚才所说到的孩子是放出来的,这句话我曾经在访问一个教育非常优秀的家长时听到,您认为在孩子的教育中该放的是什么核心内容,该收的又是什么核心内容?第二,在20年后,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最重要的又是什么东西?

皇甫军伟:这两个问题也比较深,我谈的“放”和“收”这两个点。我们所有人的存在都是为了实现孩子的自我教育而存在的。孩子的每一步成长是自我发展、自我教育的结果。我们的存在只不过提供了这么一个空间。我所提倡的“放”孩子,是在我们心里面比较有底的前提下,也就是孩子在这个层面上能够独立的话,我就放,如果能独立一半,我们就放一半。我经常拿我的女儿来举例子,她刚开始不会穿袜子的时候,我只是把袜子套在她的脚指头上,因为在这一点上她不独立,套到她的脚指头上了,后面她能够提上去,那就是可以放的,后面她知道那么穿的时候,我连管都不管。对一个家长要求放的能力比管的能力的内在能量大得多,一般人不敢放,这有一个度。因为这个度来自于对孩子能力的判断,对孩子的心理的判断和把握,因为没有这样的判断力,所以放的度把握不好,如果放了之后就不管了,那不叫放。如果我们不介入,孩子觉得你还在背后,能实现孩子自我发展的最佳条件。我说的少管的目的是什么?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孩子的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发现,而不是我们管出来的。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如果要做好放和管的标准,首先提升的是家长的眼睛,提升我们的判断力,如果没有判断力,我讲放和收,你们做起来都没有依据,没有标准。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20年后,我们再往后推10年吧,30年是一个社会发展完整的过程,就像中国从1949年到1979年是30年,1979年到2009年又是30年,我早就对这个问题有过思考。往后30年应该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重建和精神城堡的重新构建的过程,因为这30年,我们大家都心知肚明,能拆的都拆了,能破坏的都破坏了,没有什么有底线的地方。老师打死学生的也有,学生把老师砍死的也有,没有什么不可以的。领军后面30年的孩子是在道德自律上、道德基准上达到很高素养的人,是30年后整个社会和国家的引领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对人格建构比较丰富和完整的孩子,人格教育、人格素养比较完整、比较丰富、空间比较大的孩子,将来是这个社会的领军者,我对30年后的社会形态没有能力判断,但是我知道,30年后什么人会引领中国、引领世界。

提问:皇甫老师,非常有幸听您的讲座,今天是受益匪浅。您刚才说,我们做家长教育不能站在孩子旁边,也不要站在他的身后,而是站在他的前面。我的孩子现在是一个初中生,放大一倍的年龄,就是20多岁,像这个阶段,我应该给他们什么最重要的人生指引?

皇甫军伟:你问我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很多遍。孩子到了初中,家长应该站到孩子30岁的年龄来看,三十而立,那个时候要“立起来,现在你最应该做的是什么?也就是保证他30岁能立起来,一个人需要什么?到哪里都能扎下根需要什么?道德素养要有,第二点是自信。初中培养的两个重要的内容,第一个是自信。一个孩子在初二的时候自信立不起来,上高中就很困难,如果孩子的自信立起来了,后面就很好走,这是很关键的点。你教育的内容剩下的的点很少的话,你做起来就简单。另外是习惯,你不要轻易抓习惯,要给每一个孩子的习惯一个形成过程,一个习惯的形成至少需要21天的时间,你天天在那里念叨“要养成习惯”,等于把那个种子从土里面抠出来,天天摸一下,摸的时间长了,这一块既不生根也不发芽,反而烂掉了,有的家长就爱干这个。初中培养的一个是自信,一个是习惯,但是前提是有道德,就是他人格形成的过程要在这个阶段完成。说到后面,往家长身上推,我觉得最重要的教育是父母能给他饱和的爱,让孩子的心不散,这对我们深圳的家长来说,也是比较难的事,谁家有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等于有一颗定时炸弹。十四岁这年才是真正较劲的时候,你们得提心吊胆的,他逆反达到了极致,你们有没有这样的能量,有没有这样的空间去养这个孩子。第一,心不能散,散了之后,他三十立什么立,没根,到哪儿都扎不下去,这是我们看待孩子,尤其是初中的孩子需要注意的,初中的家长再学就有一点晚了,但是幼儿园的家长去理解教育还觉得早着呢。

提问:皇甫老师您好!看到您很高兴。我本来就认识皇甫老师,去年放暑假的时候,我去北京参加过一个学习班,您是其中一个老师,今天在这里看到您,我有很多话想对您讲,因为自从认识您以后,我感觉自己简直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为什么呢?因为我有两个孩子,一个今年读高中,一个读三年级,以前教我女儿的时候,就没有听过您的课,我有一直感觉很辛苦,但是后来带小那个的时候,就认识皇甫老师,后来听了您的课,我就用您的放压、鼓励等等办法,一直按照您说的方式去对待他。我儿子今年刚刚读三年级,我感觉好舒服,跟我以前带女儿简直就两回事。我的儿子无论发生什么事情,回来都很愿意跟我讲,因为我就是用皇甫老师的方法,回来问他:今天怎么啦。就表现自己很弱,他就很强的告诉我今天怎么了。这种方式,我感觉很棒。

我是本地的客家人,去听北京的课回来以后,我忽然之间有一个感觉,为什么客家人就没有一个像这样的老师呢?我们村里面有30到50个男孩子,20多岁的和几岁的不算,其余的有30多个男孩子,我自从听了您的课之后,我忽然之间有这样的想法,就把这些孩子全部聚在一起。因为我上完那个课以后,我感觉有再高的文化,再多的钱也买不到小孩子对你的信任,对你的关心。所以学习怎么样教育下一代是很重要的事情,现在我是义务的在村里面把这30多个小孩子聚集在一起,不让他们有多好的成绩,就让他们做一个好人。因为我自己的文化程度有限,我刚开始做的时候感觉很烦,有些事情不知道怎么解决,我就给皇甫老师打电话,有一段时间我已经放弃了,因为我自己出钱出力在做,结果听到的声音很难听。

我想说,大家一定要对孩子用心的教育,不要用家长的态度压他们。现在他们很自觉的在学习,我一点都不用压他们,他们每天准时的在我指定的地方学习。说到最后,我们家长还是要他们学习。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跟大家分享这样的故事。

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今天非常感谢皇甫老师给我们带来的这场讲座,相信他的讲座会给大家,尤其是各位家长朋友,带来一些启示。我知道各位家长朋友都是带着对孩子无尽的爱,以及对正确的教育方式的渴求,来到大讲堂的现场听我们的课,我想皇甫老师把他有关教育深邃的思考今天用诗一样的语言向我们做了表达,他引导着我们把家庭教育这样一个非常繁杂的事务,带向智慧和简练的方向,因此我们再次感谢皇甫老师,也谢谢各位,再见!(掌声……)

第二篇:学家庭教育做智慧家长

学家庭教育 做智慧家长

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塑造言传身教、教子有方的智慧家长,使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2016年11月25日下午,郑州市第五十八中学特邀家庭教育专家员孔亮老师来校举办“教育手牵手 家校心连心”教育专题讲座,为家长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和指导。我校七年级全体家长分两批参加了此次活动。

孔老师一开场就对家长说:“大家都知道,教师要上岗先得取得资格证,会计也要会计证,可是家长,你有家长证吗?没有,我们的家长都是无证上岗啊。”她带着家长做了几个小游戏,让家长们感悟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要抓住合适的时机,家长们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接着,孔老师就“为什么七年级很重要”、“初中生学习的心理类型”“如何在家庭中有效地辅导孩子学习”、“学习的过程”等问题为家长们一一作了解答。精彩的讲解,透彻的分析、典型的案例,不时博得家长们的阵阵掌声。报告为家长分析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传授家庭育人成才的经验。会后,孔老师义务为家长解答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困惑,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与家庭学习效率。

报告会上,家长学员们认真聆听,与专家有效互动,进一步认识到家长的言行及教育方法对孩子产生的重要影响,受益匪浅。会后,家长们纷纷表示,在孩子的家庭教育管理中一直存在着许多困惑,从此次报告会中的受到了很大启发,今后将更加密切配合学校工作,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也希望学校以后多举办此类培训活动。

孔亮老师为家长做报告

家长兴高采烈地参与课堂活动

第三篇:做智慧教育,做成功家长

做智慧教育,做成功家长

——记南门小学恒盛校区2017年春季家长会

4月21日,恒盛校区2017年春季家长会如期进行,近2000位家长齐聚南小恒盛。本次家长会内容分外充实,由教导处韩胜飞主任主持。

校长致辞

情真意切

童乃梅校长通过校园广播站向广大家长致辞。首先,她在致辞中代表学校感谢家长一直以来对学校的大力支持,然后向全体家长介绍了学校近一年来所取得的成绩,并且分析了目前学校的情况,并向家长们提出了一些教育孩子的建议,针对当前如何预防校园安全、交通安全进行了具体讲解,希望家长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加强与子女的沟通,为共同教育好孩子而努力。让家长从内心深处明白了自己在孩子的成长中所应承担的教育职责。

专家讲座

引领未来

教导处韩胜飞主任结合该学区的家庭教育实际情况,精心挑选了著名教育专家戴东的知名讲座——《让你们做最好的家长》,让广大家长与全体教师一起认真收看,从中寻求科学的家教理念,获得科学的育子方法。通过收看专家的讲座家长明白了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的深远影响,懂得了如何做成功的家长。

一线教师

面对面交流

家长会第三部分是在各班级进行,班主任、任课教师与家长的交流会。在教室里各班学生家长与孩子的班主任、科任教师面对面交流。各班班主任汇报了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表现、生活等各方面的情况,并重点分析了每一个学生此次期中考试中的成绩,表扬了每个孩子在各方面的优异表现。家长们坦诚发言,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积极的与科任教师交流孩子的学科学习表现。一线老师实践在一线,先进的教育理念还要靠一线老师进行演绎,必须依靠一线老师与学生个体具体结合起来,与具体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临近黑天时,有些家长依然不愿离开,还在和老师们交流着......总之,学校召开这次家长会是十分有意义的,既让家长全方位了解了学生,使家庭教育的实施更具有针对性,能及时有效的配合学校教育,达到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同步,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家长和老师三方之间的情感交流,让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和老师,也帮助父母和老师更好的理解学生,为今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做智慧家长 建幸福家庭

做智慧家长 建幸福家庭

—— 2015年大方县第七期贵州宣慰司学“奢香大讲坛”开讲

营造幸福家庭离不开成员的智慧,家庭幸福了,孩子才能够更好地健康成长,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8月13日,在大方县一中学术报告厅里,观众云集,气氛和谐。中国人才研究会经济人才委员会教育专家,中国政法大学法学硕士,中国专业人才库管理中心少儿考评中心专家,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邀专家金子谦教授率团来大方,为现场近千名学生家长讲解如何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和就如何做好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现场不断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

讲座上,金子谦教授从行为习惯、思想态度、礼貌礼仪等方面向现场观众全面全面分析了家庭和谐和家庭不和谐的主要因素所在。金子谦教授认为,家长是孩子永恒的老师,长期影响着孩子言行举止和思想态度。可以说,孩子的思维定势有很大程度受家长影响。因此,家长自身因素特别重要。金子谦同时呼吁家长应该从自身做起,形成良好习惯,不但要尽到作为父母应尽的义务,还需担负起家庭教导员的责任,做好孩子的榜样。

活动中,金子谦还与现场观众进行了互动,金子谦就观众提出的各种问题一一作了详解答。有观众提问当梦想与现实发生碰撞时,我们该怎样做出选择?金老师表示,梦想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当我们的现实生活撑不起梦想的时候,现实生活是很重要的,必须要过好现实生活,只有现实生活稳定了,我们梦想才能够实现。但是,一个人,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始终坚持有梦想,只要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梦想才会变成现实。在互动中,金子谦教授还回答了有关青春与叛逆的问题,赢得全场一片热烈的掌声。

第五篇:给家长做青春期讲座讲稿

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 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 主讲教师:张书芳

各位家长:

看到孩子逐渐长大,好多家长在欣喜之余,又隐隐地感到了些许无奈、些许紧张?因为有一天做家长的突然发现自己的权威性在孩子面前下降了。孩子开始变得不那么顺从,不那么易于管教了。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只有一个:您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心理学家发现:孩子在1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崇拜期,2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轻视期,3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理解期,40岁之前是对父母的深爱期,直到50岁才真正了解自己的父母。10岁到20岁之间是代际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有人说:“12--17岁这个年龄段可以让父母衰老二十岁!”也就是说,这一时期的孩子是最让父母操心、担心和伤脑筋的。有几位找我咨询的家长说:在孩子小的时候听别的家长说孩子如何不听话,家长如何生气,如何被气哭,都觉得不可思议,心里想带孩子还不简单吗?顶多是累一点罢了,现在才真正尝到了家长难当的滋味,别说哭了,有时真是快被气死了。还有一位家长说:长这么大也没有受过这样的委屈、这样的难为,面对青春期的孩子,真的不知如何是好!打不得,骂不得,哭不得,笑不得。在座的各位都正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家长。怎样

当好这一时期孩子的家长,•成了我们最为关心的话题,•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就是《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点,做好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青春期孩子的一般心理特点:)进入青春发育期的孩子,除了生理上的变化以外,更主要的表现在心理上的突然变化,具体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青春期的孩子对于“自我”的体验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如果说,儿童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基本是服从成人意见的,那么,青春期的孩子则完全不同了。他们对自己产生了强烈的兴趣,热衷于思考自己的优点、缺点、特点......显得十分“自恋”,同时又经常夸大自己的缺陷,因为自己不够“完美”而沮丧。2、独立性增强。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总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认和尊重,希望摆脱成人的约束,渴望独立。

3、感情的变化非常显著。他们既“多愁善感”又“喜怒无常”这常常令我们家长手足无措。感情的多变是与感情的深化共同发生的,在这一时期孩子们已经开始产生和感受到许多细腻复杂的感情。

4、开始关注同龄人之间的交往。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是这一时期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孩子都不可能脱离同龄人的影响,总是将彼此之间的交往与认可看得极为重要。

5、与成人世界的关系开始变化。青春期的孩子不愿意再

像“小孩子”一样服从家长和老师,他们希望获得像“大人”一样的权利,因此经常固执地与父母顶撞。

6、性意识的萌动与性别角色的深化。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非常关心自己性别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赏的程度:够不够帅、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异性,希望得到来自异性的友谊,开始憧憬爱情.....由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变化的突然性、多样性、特殊性,不仅使青少年自己感到茫不知所措,有时也会让我们做家长的不知如何应付。往往是这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来了。所以多数中学生的家长都感到了累----心累!那么怎样做好一名青春期孩子的家长呢?我想从以下两个方面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1、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2、欣然面对孩子的“反叛”。

一、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交往

如果你对刚理完发的孩子说:“什么发型,难看死了!”青春期子女的反应多半是鼻孔里冷冷地一声“哼!”潜台词是:“你懂什么!”不过,如果这话是出自同学之口,那可不得了,他很可能会把费了好大劲理成的心爱发型弄乱重来。“一起去公园转转吧!”节假日里,父母好不容易安排妥当一次充满温馨的出游,可孩子的反应已远远不再是童年时的欢呼雀跃,取而代之的那份勉强与拖拉倒像是你让他去拔牙:“非得我也去吗?”更有甚者,干脆一口拒绝:“不

行,我和同学还有事呢。”后来你才得知,所谓“有事”不过是陪同学或朋友去商场挑一盘磁带而已。为了孩子的生日,父母亲转了无数商场,跑得腿脚发软,精心挑选了合体的衣服作为礼物(当然是父母认为既漂亮又大方的),可是孩子完全不领情;更让父母伤透心的

是,在甜言蜜语向你争取到生日聚会的赞助以后,名单中却没有你的位置„„。

如果你已经有了上述类似的经验,切莫气愤伤心,因为你并不孤独,有许多家长与你一样有着共同的感受;如果你还没有这样的“机会”,也别太早得意,因为你恐怕在劫难逃。在子女的青春期内,•这是一道少不了的风景线。•不必埋怨孩子“没良心”,“不懂事”,更不用怀疑自己什么地方没有尽职以至孩子疏远了你。就如同孩子在三四岁时,曾有一段什么都要“我自己来”一样,这是又一次生命的飞跃。

心理学家对此有个十分贴切的称呼:心理断乳期。身为父母者都知道,无论是母乳还是牛奶喂养,婴儿断奶后的营养非同小可。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糖类等样样都少不得,因为这些将替代母乳和牛奶供给孩子身体发育所必需的一切,几乎所有的家长对于孩子断奶后的营养问题都关心备至。从人的心理发展来说,青春期与婴儿断奶期十分相似,是一个心理断乳期。友谊就成了心理断乳期的食粮。在童年时代,父母亲可以说是孩子最重要的心理支撑,不懂的事情问父母,不会做的事情找父母;是非的判断顺从父母,得失的取舍请教父母等等,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到了 4

青春期,由于独立感和成熟感的出现,使得他们绝不愿意再像以往那样依赖于父母。不仅如此,他们还非常自觉和迫切地渴望摆脱父母的控制。但实际上,青春期的所谓 独立和成熟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够真正保证他们应付生活中的复杂内容。这就形成了既不愿意依靠父母,又不能够真正独立的现象。于是,就像离开了母乳却不能离开蛋白质、维生素、脂肪等其它营养物质一样,同龄人的关系密切和突出了,并且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为同样的发展和变化,使得青春期的同龄人经历着同样的感受,体验着同样的需求,他们每个人都在完成着生活重心的转换--从依附性为主到独立性为主。这些共同的感受和需求使得同龄人之间形成了深深地“利益共同体”,他们一同经受“成长的烦恼”,一同品味“成长的欢欣”。顺理成章,他们彼此之间最情愿也最能够提供相互需要的支持,提供相互需要的帮助。于是,他们将朋友看得特别重要,他们对友谊无比忠诚。他们在一起,似乎有说不完的话题;为了彼此的利益,甚至顶撞家长。他们常说:“我们同学都是这样说的”“人家都是这样穿衣服的”等等,在种种家长们看来没有道理甚至近乎荒唐的言行后面,实际上存在着一条“天理”,那就是,同龄人的行为准则就是我的行为准则。即使最腻爱孩子的父母,也不会盲目到让子女靠母乳或牛奶长大。对于青春期子女的交往和友谊,也应抱有同样理性的态度。友谊是他们心理断乳期的精神食粮,千万别加以剥夺或者进行阻碍,除非你想让孩子一辈子停留在童年。可 5

以说,没有密切的同龄人关系,没有在一定程度上的与父母的疏离,孩子的青春期就是有缺憾的,他们从童年 到青年的过渡就是不完美的。如果你的孩子基本没有朋友,那绝对是一件值得重视的事情,你应当帮助他找到原因,补上这青春期的重要一课。

无论你多么爱你的孩子,都要明白这一点,在进入青春期后,最能影响他的不是父母,而是他的同龄人。社会心理学常识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是从他人的眼中认识自己的,因此,如果你希望孩子具有健康的自我意识,那么请鼓励他去结交朋友,他们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会获得建立准确自我概念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在团体活动中体验自我价值。相反,如果你的孩子在休息日、•节假日永远寸步不离父母左右,•从来不要求去“找同学”、“找朋友”,放学后家中永远是既没有电话打进来,也没有电话打出去,你千万不要得意,以为孩子多么听话、多么守规矩,而应当引起你的警惕,你应当找孩子

谈谈,想想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不和别人来往。至于家长以学习、成绩为由,限制甚至阻止子女与同学来往,就更不足取,因为朋友所能给予他的,有许多是你所无法给予的,而那又是他的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

实际上,多数家长并不反对子女广交朋友,我们担心的主要是在子女交往的对象上,唯恐“交友不慎”会对孩子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常常忍不住横加干涉:“你为什么要与某某来往?他......”我建议家长少发这样的议论。首先,6

这是十分不公平的,大多数青春期的孩子还未定型,随便的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太轻率了。其次,孩子选择朋友有他自己的标准,可能某个孩子确实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更可能具有你所不知道的某种可贵之处,而那正是你的孩子极为珍视和需要的:或许他们有共同的爱好--足球、集邮,或许他们在性格上互补--一个内向谨慎,一个开朗泼辣。另外,少男少女的友谊往往比成人纯洁得多,用成人世界中或多或少的功利甚至势利的经验来评 判,本身是对他们美好情谊的亵渎。

其实,孩子能否结交到朋友,以及结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到底还是取决于他自己,要靠他自己的魄力与能力,靠他自己的分辨和选择。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善良正直,诚恳待人,他的身边自然不会缺少朋友;如果你的孩子真的结交了一些不大好的朋友,恐怕首先是他自己在成长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作为家长,最重要的还是应该在教育自

己的子女上多下功夫,在子女心灵的陶冶和人格的完善上多下功夫。

至于与父母的疏离嘛,不必过于担心,因为亲情是割不断的。只是在这个岁月,这个年龄段,同龄人之间的关系和友谊的分量暂时超过了你。在经历这个“心理断乳期”的过程中,如果处理得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仅不会淡化或恶化,反而可以升华至一个新的层次,这就是我下面要谈的问题:

二、欣然面对“反叛”

与同龄人关系密切,与家长关系慢慢“疏远”。这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同一事情的

两个方面。提到“疏远”,提到“反叛”,家长们往往掩饰不住自己的激愤和失望:孩子琐起了日记;他们拒绝回答家长的各种问题;他们我行我素,自作主张。一句话,简直不可理喻。青春期少年对于家长的这种疏远和逆反,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不仅中国如此,在世界各地也大同小异。语言、文化背景各异的父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同病相怜。

家长对孩子的抱怨经常伴随着生动的比较:这孩子小时候特听话,可现在你让他干什么都好象没听见一样;过去连春游时穿什么衣服都要你帮她挑,现在可好,和同学去哪里玩都不情愿告诉你;小时候嘴巴真甜,家里来了人叔叔阿姨叫个不停,如今叫人蚊子声,然后往自己房间里一躲,就再也不露面......总而言之,•孩子好象变了一个人,变得让家长颇不满意。其实,只要冷静下来琢磨一下,家长们也会发现自己抱怨得不尽合理:如果已经上初一的女儿,睡觉前还缠着你给她讲故事,或者身高已经一米六七的儿子,举着客人带来的香蕉大叫阿姨......恐怕你的感觉会更糟糕。不是吗?他们确实已经长大了,他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我长大了”的感觉在他们心灵中前所未有的强烈,身心各方面的变化使得他们与过去迥然不同。

实际上,疏离和逆反只是表面现象,它所包含的实质是成长规律所提出的要求。就像前面我们谈到的,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 8

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我们常说“童言无忌”,儿童时代的心理是完全坦露的,没有什么内心的秘密,对别人不设防,对家长倾吐一切,敞开心扉,没遮没拦,有什么想法脱口而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无“后顾之忧”。到了青春期后,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了,愿意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喜欢保留自己的秘密,不愿吐露内心的真情,不轻易把内心活动表现出来,特别不愿向老师、家长等有尊严感的成人说,而是把心扉严密地闭锁起来。在家里希望有自己的小天地,常常把自己的抽屉锁上,不让别人翻看。但是,他们的内心秘密总是要发泄的,就通过写日记等办法表白自己的内心秘密,倾诉自己的真情,寻求自我安慰。处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的青少年,有时感到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就会产生无名的孤独感和忧伤感,落落寡欢,神情忧郁,对月落泪,见花伤情。但是,从总体上说,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因此,无论童年时宝宝的天真烂漫多么令人留恋,你们的关系多么融洽和谐,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他已经开始迈向成人世界,这是认识的重要一步。相应的,家庭关系也需要建立不同于以往的模式。

当你被孩子的固执和反抗气得头昏眼花时,你不能够象过去那样用命令强迫他们服从,而只能“晓之以理”;当孩子 9

对家庭事务或社会问题发表高见时,你不能像过去那样说他根本不懂,这是大人的事。而应当通过讨论交流进一步了解;当孩子拒绝告诉你他与某位同学通话的内容时,你不能要求他“从实招来”,更不能在下次偷偷用分机旁听......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长大了,但他们依然爱你,他们希望并且需要你以不同于以往的、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仍然将他们只当成“乖孩子”。我们每个成年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其中不乏生死之交、莫逆之交、患难之交请想一想,即使对待如此密切的朋友,彼此之间能够未经允许互拆信件吗?能够未经同意代做决定吗?哪怕是为对方着想、于对方有利,你会吗?当然不会!因为这样做是不道德、不尊重别人的。那么,你又为什么理直气壮地去这样对待已经十几岁的孩子呢?为什么对他的拒绝和抵制感到气愤和委屈呢?我记得《围城》上有这么一段话,刻画了做家长的心态:“一切做长辈的都不 愿意小辈瞒着自己有秘密,把这秘密逼出来,是长辈应尽的责任。”,所以,我们总是有意识无意识地去了解孩子的“秘密”。我还想起《中国教育报》上的一句话:“硬性了解孩子秘密的家长是不会尊重孩子的家长。” 下面有几条建议供大家参考:

1、请记住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的他们不会再简单地服从和遵守你的命令。

2、•请记住你的孩子有发表意见和观点的权利。•家庭的“重大决策”,比如耐用消费品和高档电器的添置、度假的 10

方式和地点,甚至于父母工作的变换,都应当让他们知道,听取他们的意见,并且尽可能加以采纳,因为青春期思维的敏捷,使得他们的想法比成人更精彩。

3、请尽可能理解你的孩子。青春期毕竟只是通向成年的桥梁,而不是真正的成年,他们的意见、判断很可能经常是不妥当甚至是荒唐的。身为家长当然可以不同意乃至反对,但在否决孩子意见的同时,你完全可以同时表达出你对他的理解__虽然家长不能接受,但是家长懂得他的想法,明白他的感受。

4、请让你的孩子知道界限的原则。因为他们在许多问题上还不具备独立承担和处理问题的资格,家长在某些事情上实施“绝对权利”是合理的。应当让孩子知道这些不可逾越的界限在哪里,不可违反的原则是什么。但是,如果你的界限和原则过多,它们就将形同虚设,会遭到或明或暗的坚决反抗。

最爱孩子的莫过于父母,最温馨的教育环境莫过于家庭。既然与成人关系的调整与重塑是青春期的“必修课”,家长与其一味埋怨孩子的“逆反”,不如欣然面对。而且,如同家庭教育的其它方面一样,家长总是比孩子具有更大的主动性和责任。

青春期(12--18岁)这三个字,对现在很多家长都有些惧怕.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家长并没有真正去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内心世界.老以自己主观意念去要求孩子.这自然会产生矛盾冲突.我们只有先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点.不要人为 11

制造紧张的气氛.下面就先让我们了解这一时期孩子思想行为特点.1.自我意识更强烈.(自我为中心)在第二反抗期中就提过,孩子独立行动意识已经形成.那么在这第三反抗期里,孩子们已经具备独立思考及分辨事物的能力了.对待事物有自己的意见及看法.往往和我们的见解有冲突.这时我们就更不能人为地去给予干涉.比如,现在很多孩子喜欢留长头发,如果我们强迫他执行我们的意愿,把头发剪掉.我想没有哪个孩子会听的.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 ,就是从校规着手引导.这样孩子就会乐意接受建议的.2.与家长“南辕北辙”.经常听到家长说,我家孩子现在不管你说什么,他偏跟你过不去,就是不听.你说东,他偏说西.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说的只是我们认为对的,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考虑,是否适合孩子? 3.行为上标新立意之感,追求潮流.经常在学校门口就能注意到,大冬天里,我们都穿了厚厚的棉袄了,可那些小姑娘们,却只外面穿着秋天的校服,里面一件领子低低的秋衣.嘴唇都冻得紫色了.可照样这一身打扮.真是佩服!4.心理自我防御意识,请不要窥探我的隐私.因为很多家长不了解孩子心理到底想些什么,自然沟通上会存在不和谐.我们当家长的不知道孩子究竟在做什么?心里在想什么?就会想偷看孩子的日记或者现在网络发达.查看孩子的QQ空间.这必然会引起孩子的反感.12

5.我在做我喜欢的事.别管我.现在的孩子绝大都迷恋网络游戏,QQ空间等,而我们家长的做法却大同小异,不是阻止就是把网给断了.其实这种做法,没有意义,断不了孩子的心思,还会找其它途径来满足的.并没有真正理解孩子,平时的话题,也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不合你意,就开始不高兴,反对孩子.殊不知这样的结果,却是越反对,孩子越不听.6.坏习惯让某些行为产生了惯性.很多家长都在诉苦,说孩子做事不专心,学习没有耐力.其实,这恰恰是我们没有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原因.大家都知道,孩子的最佳习惯培养期在幼儿园.可我们很多家长却忽略了,没有配合老师把习惯引申到家庭里.直到坏习惯越来越不着边际.看完以上这6大点青春期孩子的思想行为特点,大家是不是特别感到不安.都想知道我们该怎样面对青春期孩子,怎么样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接下来老师给我们了八大建议.第一.请放弃系在孩子身上的束缚.还其自由.在第一反抗期里,孩子是在保护式教育下成长的.而第二反抗期,我们在给予安全教育后,引导孩子自我管理.属于半保护式.到了第三反抗期这一阶段,却是独立成长阶段,这意味着孩子已经有自己的人生见解.说得话就如同一个小大人,我们就应该尊重孩子自己所做的决定,即使做错了,也要等孩子作完后,再和他一起分析为何错?错在哪?为什么,现在“早恋”现在越来越多?这说来,还是我们家长一手制造的后果,因为让孩子感觉到,在家里没有安全感,束缚多,得不到信任及缺少爱.才会在家庭以外寻求寄托和安慰.只有我们给孩 13

子更多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支持和理解,更多的欣赏和感激.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家庭带给他们的温暖.第二,作为家长一定要转变观念.刚出生的孩子其实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了.更不用说第三反抗期的小大人了.可这往往就是家庭教育中的一大误区,很多家长只到孩子青春期还把他们当几岁孩子来看待.并没有真正给予孩子们在家庭中平等的意识.我们完全可以让孩子一起参与家庭事物决策.思考问题的轻重.如果我们还是把他们当小孩子来看,那么孩子就会对家中发生的事无所谓,这也就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懂关心他的话了.我们可以把工作及家中的酸甜苦辣都和孩子说说,也让孩子及时感受社会的现状.对家务进行合理分配,这样能够加强和孩子之间的心理默契感,有责任感.感恩之心及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辛苦的同时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何乐而不为呢? 我培洪现在正是第二反抗期,我就经常叫他做事,当我一说头晕时,他就会立马过来帮我按摩.我一说口干,就会主动去倒水给我喝.他爸爸下班回家,他不管做什么都会去迎接,并把鞋子放到鞋架上等等.当然,培洪做了,我们都会很真诚地说一声“谢谢”从他“不用谢”中就能感受到他做这些事的快乐情绪.也感觉到他长大了.懂事了.第三,面对矛盾和冲突时,要冷静处理.当遇到矛盾和冲突时,如果我们采取打,骂,这样只能加剧和孩子之间的冲突, 当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很多家长老是会拿其它孩子来对比,为什么别人能学好?你为何不能? 14

这时孩子要不顶撞你两句,要不干脆不理你.其实,我们想一想,孩子没有考好,他也很委屈.考试有压力,会想着没考好,对不起爸妈,我们再去骂他,无形中让他更迷茫,想考好,可不知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是基础课跟不上?还是没用心?等.有时我们也不能忽略了孩子能力上的问题.只要我们退一步,不要想改变对方,而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这样亲子关系就会更和谐.第四,了解青春期心理,生理特点.理性应对.这一时期的孩子们在生理上已经明显有变化了.体内的雄激素和雌激素的分泌,使他们感受到燥动和不安.如果这时我们对这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了解,那么我们就会读不懂,看不懂孩子,更不知如何交流?所以我们要明白,生理上的变化会带动心理上的情绪.当孩子情绪变化时?我们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情绪去点孩子的导火线,只要简单用目光交流一下,尽量不要动怒,从说话语气,尊重方式 ,及事情的选择上给予孩子尊重的意见.第五.多了解新鲜事物,以免形成“代沟” 孩子每一天都在进步,时代也一样在进步,如果我们还站在原地不动.不学习新鲜事物 ,那么和孩子之间就必然会出现“代沟”.现在青春期的孩子都很时尚,就如,QQ网名,我们根本搞不懂是什么意思?所以我们只有走进孩子的生活空间,观察一下孩子做什么?不要阻挡,而是以学习的态度,请教孩子如何玩?这样孩子也会觉得我们理解他们,对我们也会更加敬重.不想要有“代沟”我们只有在平时多学习,看一下时 15

事新闻,年轻人的杂志,新生事物的概念.这样慢慢就会有共同的语言,就能走进孩子的心理,希望我们不要当传统家长,而是成为学习的先锋.第六,树立良好的形象,少去唠叨,做好榜样示范.我们都应该做到免开尊口,微笑,欣赏孩子,这样孩子回应你的就是一个好心情.当看到不对时,我们先冷静观察,思考解决的方法.做好榜样示范.这一时期的孩子眼睛是雪亮的,时刻都在关注着父母的一言一行,经常会把父母和社会上的成人作比较,这时,我们就得修心养性,从形像上改变,通过学习,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样在孩子面前威性就具备了.孩子也会敬佩我们.认真听我们的建议了.第七,对孩子个性化形为特点,加以引导.经常在街上看到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怪异的发型及服装.这时如果你去指责,肯定解决不了问题.这其实是孩子们想得到别人的认可及关注的心理.这时我们只要装作很欣赏他的打扮.觉得特别酷.可就是学校不允许,而且后果肯定是爸妈被老师叫去批评.因为我们没有教育好,同时违反了校规,如果我们这样和孩子和气地说,孩子会理解我们的,自觉遵守校规.如果在家里不遵守良好的生活习惯及学习习惯,那么就可以动用家庭规则,明确告诉孩子,规则是全家人一起执行的,并不是针对你一人的规则.所以我们家长就得先做好.如果我们没有做好,也一样要处罚的.我家就这样.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改正坐姿,而制定了相关的规则,结果我没有做到, 16

也就执行了培洪给我定的2小时不能用电脑学习.只有我们以身作则了,孩子是很容易做好的.让孩子明白 ,一个良好的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第八,家长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孩子.用心包容.时代在变化,孩子也一样在成长.只要把握好孩子的人品.其它一些细小的行为习惯不要太在乎,当孩子再过几年,回头看自己,他也会觉得那时的他好幼稚.他会随着自身的认知能力及新环境给予的氛围.慢慢纠正一些身上的不成熟观点及行为的.所以我们不要老是抓住孩子的一些小事不放.不要束缚住自己的眼光,而是要引导孩子给自己定目标.对自己的理想定位,而不是盲目的学习.孩子知道学习是为了自己,并从中体验到短期目标的实现后的快乐,对自己的中期目标也就更有信心的同时定一个长期的目标.也就是可执行的目标.这样会让孩子更从容地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也会更加自信.这是我们亲子系列中的最后一讲,也是很重要的一大知识点.希望我们的孩子们都能顺利通过青春期.以上,是我对这一讲的理解,不知朋友看后,是否有所帮助.培洪是还没有到青春期,我相信只要我做到对培洪理解多一点、自由多一点、宽容多一点.在良好的习惯基础上,给予最少的指导、最大的耐性和最多的鼓励!放手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给他思考和行动的空间.以榜样示范来激励他.相信他会拥有一个轻松快乐的青春期时光.

下载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皇埔军伟讲稿:做智慧的家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提高认识 做优秀家长讲稿(推荐五篇)

    提高认识 做优秀家长 冠县武训希望小学 张献丽 各位家长大家好,欢迎您走进我们的家庭教育课堂,今天我们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 一、提高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如何做优......

    做新时代优秀幼儿家长培训讲稿

    做新时代优秀幼儿家长——家长培训讲话稿 各位家长: 晚上好! 很高兴今天能和大家在一起共同探讨家庭教育问题。孩子是每个家庭的重心,是父母的全部希望!从孕育宝宝开始,即将为人......

    当一名有智慧的家长,做一位有责任的教师(模版)

    当一名有智慧的家长,做一位有责任的教师 砖舍小学 郭峰 尊敬的各位家长: 您们好! 感谢你们在百忙之中抽时间来参加今天的家长会和长期以来对学校、对我们班级工作的大力支持和......

    做智慧家长,给孩子正能量——北大妈寄语高一家长

    做智慧家长,给孩子正能量——北大妈寄语高一家长 背景介绍:高一的家长们最大的问题是孩子不适应高中生活,似乎被高中的学习搞昏了头,从初中的尖子到高中的路人甲,信心受到了打压,......

    做一位有智慧的家长---浅谈学父母规心得范文大全

    做一位有智慧的家长---浅谈学父母规心得 学习了父母规,我觉得有很多老师有相见恨晚的感受。我很庆幸的是我女儿还小,我一定要做一个智慧的妈妈,给孩子一个欢乐的童年,为孩子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