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从习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看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文化中,价值观是根本,怎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呢?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这么讲?习总书记阐述说,“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它“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我们正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一些重要内容就是源于中华文化”;所以“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习总书记还进一步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把核心价值观同道德联系起来,就使隐藏在人们认识和行为选择背后的抽象的价值观的落实有了“抓手”。习总书记讲,“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道德是善恶标准、行为规范,一个人只有修好了德行,价值观就有了外在的体现。习总书记引用古语说:“‘德者,本也’”,“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他强调要“以德修身、以德服众”,“要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操、锤炼道德意志、提升道德境界”,这是对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最好的揭示和继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传统文化中用道德来修身齐家治国的思想,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传统中是最丰富的。正如习总书记讲的,“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孙中山先生也曾经指出过:“有了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一个家庭乃至一个大的单位、一个大的团体也是这样。春秋时代叔孙豹所论的“三不朽”中,“立德”被排在首位;“立言”、“立功”也只有弥漫着“德性”的光环、贯穿着道德的境界,才能更恒久、更长远。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这些思想和理念,既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又有其自身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要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要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如果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采取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既不能片面地讲厚古薄今,也不能片面地讲厚今薄古。
要很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深入挖掘和阐发其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大力宣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人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社会治理等还存在需要协调适应的地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
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对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当然要学习借鉴,而且要认真学习借鉴,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如今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时代,那种一个国家一个电台、电视台,一个声音出来一呼百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需要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依托国家主办、企业投资兴办以及个人自主参与等多种方式,讲述转型中国引人入胜的故事,展示中华文化五彩斑斓的魅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更大程度上建立健全文化市场,让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上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第二篇: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长期受到人们的尊崇,受到时间的考验和思想家们的概括提炼,慢慢成为生活行动中最高指导原则,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起着推动作用,它们以扬弃的方式延续下来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华民族持久稳定的发展动力,这也就成为了中国文化中最受认同的,处于核心力量的优秀文化。
有人说,如果把西方的文化视为“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之为“德性文化”。这样看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中国在血缘纽带解体不充分的情况下步入文明社会,伦理道德的观念已经深深植根于文化当中,就连自然也被人伦化,中国文化于是更加体现出人性化的色彩。
人道主义虽然起源于欧洲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但是中国文化也能以此为一个概括点。在人道主义这个词的内容上来看,虽然说是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主流格格不入的,因为它反对任何形式对人的思想进行独裁专制,而古代帝王却会想尽一切办法去禁锢人的思想,但是,人道主义如今也存在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当中。从中国传统文化到中国文化这个漫长而又艰辛的历程当中,人道主义是广大人民群众一直所追求和推崇的,朝代交替,但是追求平等自由的呼声从未消失,时代主流思想因为朝代的更替不断革故鼎新也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我们发现,今天的中国说“和”仍然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在中国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核心,神本主义始终没有占据主义地位,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到现在的辩证唯物主义可以看出,整个中国文化的价值主题始终围绕着人生价值目标的揭示,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实践而展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的是天人之间的统一性而不是以天代人,所以以人为本的思想没有被动摇。古代帝王虽然有“奉天承运”一说法,但这只是从天人合一中衍射出来的另一种形式,表面上看,显示出“天”的神圣性,但实际上,“天”却成为了人们实现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天人之间,人为主导,也为目的,充分体现了以文为本的中国文化。
“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中国古代的“贵和”思想和“尚中”之意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西文化的一个重要差异,就是中国文化重和谐与统一,西方文化重分别于对抗,由此形成了显然不同的文化差异。何谓“中”?即不偏不倚;何谓“和”?简单地说就是均衡统一,和谐如一,但必须区别于“同”的思想。“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就表现出了重和去同的价值取向。贵和尚中的始终存在使中国文化在各种不同价值系统的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冲击碰撞下,逐渐走向融合统一表现了“有容乃大”的宏伟气势。
《论语●阳货》有说:“君子义以为上。”儒家往往将“义”理解为一种无条件的道德命令,并把旅行道德规范本身当作行为的目的。这种看法带有明显的抽象道义论的性质。不过“义以为上”的观念在培养崇高的道德节操等方面,也有不可否认的意义。这样看来,义一词早已被赋予了内在价值,或者说它本身已经有了至上的性质。《墨家●经上》有说:“义,利也。”也就是说义的本身就蕴含有功利的意思,但绝对不能说是义就是利。义,作为人的尊严、人的理性力量的体现,它又具有超功利的一面。“义以为上”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不断丰富的历史长河中,调节了人际关系,避免了功利意识的过渡膨胀,并督促着人的价值追求不入歧途。就这一点,我们就可以很明确的看到它在中国文化里的重要作用。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中凸显出它的独特魅力,影响了中国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传统。借助它,历史才得以延续,社会的精神成就和物质成就才得以保存和发展。紧握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人道主义、以人为本、贵和尚中、义以为上,在实践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够在世界各民族不同文化的撞击中生生不息支起一个永不泯灭的强大的文明之国。
第三篇:从世界杯看中国文化
世界杯不仅是一场技能的博弈,更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文化与精神的较量。在中国队无缘本届世界杯之时,6月15日朝鲜队以1:2输给世界第一球队巴西队,虽败犹荣,成为世界杯的热点话题,引起社会各方关注。随之,有关世界杯与中国足球的话题,更是高潮迭起,为本届世界杯增添了别样的风情。英国《卫报》的评论说这是一场伟大的比赛,这才是世界杯!法国《队报》的评论是朝鲜的一粒入球让巴西在本就寒冷的天气下打了一个不小的寒战,朝鲜用自己的努力证明了它不是来南非“逛一下”的。他是奔着进球来的,也是奔着赢球来的。韩国SBS电视台的评论说弱者在强者面前表现出了超强的意志,没有人再敢轻视朝鲜,朝鲜队成了最值得期待,让每个对手心惊的黑马。CCTV的评论是朝鲜队给了中国足球极大的信心和希望,因为现在所有的东亚球队,日本、韩国、朝鲜都给了我们一个例证,不管是从人种还是从胜利的角度来讲,从技术环节上来讲都没问题。给中国足球又扇了一次极其响亮的大耳光,我们应该为中国足球继续感到羞耻,我们期待会有知耻而后勇的那一天,我们现在还不够知耻。显而易见,中国足球和朝鲜足球相比是相差甚远的,更不能谈何时才能让世界刮目相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因为,多年来以人种、技术等类似的人为的借口和谎言为代表的不是文化的伪文化充斥着中国足球,无限度透支了中国足球有限的荷尔蒙。中国足球也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真正国家球队应有的民族足球价值观来接镶世界足球文化,导致中国足球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不能展现中华民族精神,落得人人叫骂、喊打的田地。当然,这个罪过也不完全怪中国足球。因为足球的繁荣离不开文化的支撑,离不开广大球迷和社会的支持。如果说,足球精神与文化的展现是以球迷和球员为载体所组成的核心,那么中国足球长期以来的不得志是不是与中国的社会文化有关呢? 按理说,中国的人口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中国足球影响力应该是属世界前列的,应是最能代表和阐释中国文化的。但是,人口这一点并没能成为优势,反而是起到了很多不良的作用。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球迷的国家的同时,中国也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伪球迷的国家。这在中国60多年的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 年来始终以经济为主旋律的社会思潮中所形成的“金钱至上”的社会文化中可见一斑。那么,由伪球迷所承载的国家文化能与世界足球文化相接镶吗,答案是否定的。可以说,中国足球的落魄就是中国的社会文化一手造成的,中国足球不能承载展现中国文化是理所当然的。如何振兴中国足球?还需从振兴中国文化入手,重塑社会价值观做起。否则,中国足球无药可救,中国文化必将再造浩劫,因为,无论是中国足球、还是中国文化,我们缺少的都是精神信仰。无外乎,这也是最本质,最重要的。上海世博会的意义。
1、世博会既是各个时期最新文明成果和人类智慧的大汇聚,也是各国举全国之力量,全方位展示本国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成就和发展前景的最好机会,是国力强盛和国际地位提升的重要标志。因此各国都像奥运会一样争相举办。我国上海市赢得了2010年世博会主办权,是159年以来的第一次,是全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认可,是对中国经济实力的认可,是对中国文明进步的认可。举办上海世博会也必将对我国社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国筹办期间拉动了国内生产总值每年达0.3%左右,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花费近4000亿元,加快了上海市政建设,建有8条地铁路线,建立了高速公路网,航空交通网,上海将获可观的经济效益。
2、是一次探讨新世纪人类城市生活的大盛会。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参展国政府和人民将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充分展示城市文明成果,交流城市发展经验,传播先进城市理念,从而为新世纪人类的居住,生活和工作探索崭新的模式,为生态和谐社会的缔造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生动的例证。这将是上海世博会为世界人民留下有关城市主题的一份丰厚的精神遗产。
3、是一曲以“创新”和“交融”为主旋律的交响曲。“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跨地区文化的碰撞和交融是世博会的主旨。上海世博会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文化多元、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弘扬“创新”和“交融”的主旋律,创作一曲人类新世纪的美妙乐章。它用主题模式引发全球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用海纳百川的态度鼓励人们对未来的展望,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如本届展品中有各种低碳产品、万能相机、太阳能飞机、可发电的地板、透明水泥等等国内外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
4、是人类文明的精彩展示和全世界人民的大聚会上海世博会将汇集各国人民的真知灼见,承载人们对全球未来的合作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的深邃思考和广泛共识。因此它是一个大课堂,是长见识,开眼界的地方。它也是一次海内外人民的大聚会。半年展期将吸引7000万人次游客来参观。将在上海世博园区内举办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和系列的论坛活动,展现地域风情,诠释多元文化,已有近200个国家、国际组织和城市申报一千多台节目,演出场数达两万多场。参与国都将献出有特色的经典精彩节目进行交流。
总之,我国透过上海世博会的平台,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中国,也是对当代社会文明、智慧的记录和对未来的前瞻。让我们共享上海世博会所赋予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科技的时尚与欢乐。
第四篇:习总书记就职演说的核心
习总书记就职演说的核心
第一,由衷崇敬“伟大的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与他所提“权为民所赋”的政治理念,一脉相承。
第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第三,“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每一句话都情系百姓的喜怒哀乐。总书记平实无华的语言,散发着善政光芒。
第五篇:习总书记5.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话感想
学习总书记在北大的讲话心得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一定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习总书记讲话中,我对很多词语的印象很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许这就是我们理想社会的方向。她们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双重维度,既有富强、民主的目标,亦有文明、和谐的理想;既意味着经济繁荣、政治清明和法治昭彰的社会建制,也意味着遵纪守法、崇德尚礼的社会生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后者更为前者提供了精神归宿和价值依托。
不仅仅是国家,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是一样,只有从少年、青年时代起树立一份伟大的爱国理想,真正将这个核心贯彻到自己的点点滴滴中,我想我们的文明进程远远不会是这个样子,从我们学校、学院举办的活动,到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应当时时注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向这个核心靠拢,并且绝对不能超越我们人性的道德底线。习总书记的这篇讲稿具有如此之大的鼓舞人心的作用,也许我们还不够好,但是我们拥有青春,于是我们就有了无限的可能,无限的希望。正巧的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就是希望!
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文化就需要新时代的我们来继承与发扬,中国梦,绝对不是txt格式的,我坚信蓝图已经绘好,我们只需要做的就是重命名三个字母为exe而已,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不仅仅是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星时代,在社会主义这片湛蓝的天空中,每一颗星都将释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最后,请让我用习总书记的话来结束:我相信,当代中国青年一定能够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