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时间:2019-05-14 17:53: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科毕业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科毕业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第一篇:本科毕业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

学院:文学院 专业:对外汉语 层次:本科 准考证号: 学生姓名:xxx

指导老师:xxx 论文完成时间:2014年9月10日

目 录

张爱玲小说风格

摘要

张爱玲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女作家,她对于汉语言的使用具有纯属的技巧,结合了中西两方的文化特点,创造出小说的新境界,给读者的强烈视觉享受。张爱玲对于人类心理的刻画具有自己的特点,心理描写和人物的动作,场景结合得非常紧密,可谓透彻且准确,并且张爱玲对于人性和生命的见解也分外到位,用一种超脱的笔触来描写现实生活,表现了她对生活的态度。

[关键词]“张爱玲” ;“小说”;“艺术风格”

一、张爱玲的出生及写作方向

张爱玲,1920年9月30日出生于上海,中国现代女作家。原名张瑛,出身名门。1939年考入英国伦敦大学,因二战改入香港大学。1942年返回上海,开始以文谋生。在《泰晤士报》、《紫罗兰》、《万象》等报刊杂志发表大量作品。张爱玲擅于将西方小说艺术与中国传统小说结构相结合,以上海、香港为背景描写两性关系、婚姻关系。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其前期作品结集为小说集《传奇》、散文集《流言》,影响深远。张爱玲于1952年赴香港,1954年发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1955年赴美,1977年发表《红楼梦魇》。1995年逝于美国洛杉矶。本文从女性文学批评的角度对张爱玲的前期作品进行研究,揭示了张爱玲女性写作的独特表现:以上海、香港十里洋场半官半宦人家的女性生活为故事背景,深入透视剖析女性心理,成功运用月亮、镜子两种具女性内涵的意象,对女性内在的奴性意识做了全面自觉的曝光。张爱玲通过写作实现了对女性自身传统意识根本的扬弃和批判,超越了“五四”新文学中的女性作家。张爱玲对女性病态意识的揭示填补了民族文化心理建构方面的一个空白。张爱玲的女性写作的成功与家庭影响、个人经历、特殊的社会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爱玲女性写作的题材和风格给后人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1943年她成为职业作家,并以第一篇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一举成名。

(一)、张爱玲写作手法

张爱玲虽被评价为“旷世才女”,但她一生曲折坎坷,最后魂断异国他乡。她的生平让她始终不能摆脱从内心里流露出来的衰颓时代所独有的悲哀和深刻的苍凉感,这对她小说中悲凉气氛形成了影响。女性意识的显现经历了偶露峥嵘、蓬勃发展、全面深化和黯然消亡这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张爱玲借助三篇少年习作完成了其女性意识由不自觉向自觉的转向,初步显现其女性意识;在第二阶段,张爱玲以两性关系为切入点,小说创作由从传统的男女关系出发去反思女性的生命存在的视角,转到书写男女两性的平行关系,再转向到颠覆传统男尊女卑关系书写男女关系的错位和倒置,其女性意识得到强力彰显和蓬勃发展;在第三阶段,张爱玲小说从男女焦虑、女性尴尬、女性裂变、颠覆男性等视角全面审视了在男性强权笼罩下女性存在的种种状态,实现了其女性意识的全面深化;在第四阶段,随着远离大陆熟悉的环境,再加上种种原因的存在,张爱玲在小说创作中要么背离了女性主义书写传统,要么仅仅重复曾经有过的视角和主题,其小说创作由于创造性、开拓性不够显示出女性意识的匮乏,张爱玲小说的女性意识也就此迈向了黯然消亡的终点。由于从小就受到中西文化冲突下的教育,构成了张爱玲中西杂糅的人格。加之她命运多舛,导致了她的性格也极其矛盾:虽然贵为名门之后,却一生多孤独,还骄傲的声称自己不过是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的文字悲天悯人、通情达理,而她本人却孤僻寡情、与世隔绝、我行我素;她将生活艺术化和享乐化,但文字中却充满了悲凉和贵族没落、世事沧桑、处境逼仄„„,因此不论她得人生,还是她得文字,都少不了一种孤独无依的悲伤,和难以把握的失落的凄凉。张爱玲的作品大多以没落家庭中男女情感、家庭伦理为题材,她以清贞决绝的生活态度,苍凉华丽的视野,奇崛冷艳的雅俗之美,凄绝的笔调,奇妙的意象,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苍凉的传奇。男女主人翁爱与恨的交织,是张爱玲小说中的恒久主题。她把自己对时代的内心焦灼,投影到自己的小说中,营造了苍凉的艺术氛围和人物心境,并且始终无法摆脱这种悲哀和苍凉感。以其凄艳的笔调,诡异的意象,独特的人生体验,为世人留下作品.她仗着女性的直感和她善悟的聪颖,以独特的手法,运用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交融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写出了由男性作导演的女性生存状态,并通过她们的缺乏独立意识的卑弱的表现,让人看到这些可悲女子陷于用金钱编织的罗网而不能自拔的命运,让人透过传奇性的故事看到世态的炎凉,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1.张爱玲写作背景

她所出的时代是价值冲突的时代,她有着深刻的觉醒意识.在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背景下与个人存在价值的探索中,她是大无畏的,也是痛苦的.五四新文化运动催生了现代女性“人”的觉醒和女性意识的觉醒。当女作家思索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存境况时,她们开始摆脱封建传统观念强加给她们的思维方式,挣脱“他者”话语的束缚,试图以“我”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可以说,在五四时期,女性解放首先是通过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泄“自我”的方式来加以体现的。“五四”女性小说一开始就表现了自己不同于男性的特点,当男作家在时代的大潮中极力捕捉社会的种种问题时,女作家却更倾注于女性个人的真实、复杂的心理感受。女作家们及时地把握住历史赐予的最佳时机,他们从长期被压抑、迫害的境地中冲出,迫不及待地抒发“自我”,控诉封建旧礼教的罪恶。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女性作家表现自我的欲望如同刚开闸的潮水,急不可耐地奔涌出来,但这一时期的女性创作都缺乏一种自觉的文体选择,而当时文坛表现社会问题、家庭问题的题材、主题已经十分流行,因此女作家所面临的是用什么样的文体、从什么角度来表现的问题。刚登上历史舞台的女作家们最初并不善于自我表现,因而女作家“追随日记和回忆录的作者的早期传统”,从“女性局部经历中取材”,从身边事实中取材,使其创作“带有自传性质”。“五四”女作家向“自我”的内转,正说明了她们创作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自省,应该说是女性文学的进步,她们开发出了一个特殊的领地.张爱玲也象“五四”以来的大多数女性作家一样选择了自传性的文体来进行真正女性写作的艺术尝试,从张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张爱玲对人性中自私、冷漠、残酷的揭示,有她自己生活经历的现实基础,但这个现实是在她“主观放大镜”下的现实,有别人达不到的深度,也有难以避免的偏颇。从她作品中人物内心的体验,可以看出作者自己的内心体验;从她对人物的剖析,能看出她的主观色彩与自己生活经历的投影。关于人生的思考,两性的关系,人的生存状态等问题,张爱玲以自身的体验在作品中做出了回答。张爱玲家族无可挽回的衰落使她对世事无常有了深切的体认,并形成了异常独特的感知方式,她总是能够敏锐的捕捉到蕴含在寻常事物里的荒凉和破败. 她对女性灵魂的审视与理想世界的追寻是一贯的.她对女性人物的刻画与女性出路的思考是深刻的。

二、张爱玲作品特点

用两个字来形容张爱玲的小说,就是冷静。她似乎总站在第三者的视角,以局外人的态度冷静的陈述现实和现实中的人性表露。小说中的语言之精准,词句之凝练,“前人之述备矣”。文字似乎不能用冷静来形容,但是除了这两个字,不能更恰当的形容张爱玲的文字。局外人的视角冷眼旁观事态的进展,冷静的叙述。无论多么残酷的现实,多么激烈的争斗,多么凄美的爱情,在张爱玲笔下,一律冷静。而这冷静中流露出的冷酷,更让人心生寒意。现实的威力在她冷静的叙述中表露无疑。美好的情感在现实残酷的扼杀下毁于一旦。在她冷静的语调中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以讲故事的口吻来讲述现实,冷静的话语来叙述,对于现实的残酷的表达,其效果比激烈的控诉更加明显。

(一)张爱玲作品的主题思想

冷静的语言叙述残酷的现实,这现实也显得冷静起来。虽然残酷,却是再自然不过,似乎不这样便违背了自然规律一般。代表人物便是《金锁记》中的七巧。七巧原是麻油店中的女儿,嫁给了姜家身残病弱的二少爷。因此毁了她的一生。平凡人家的女儿嫁进大户人家,生活上的不习惯,个性的倔强,使她的生活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爱玲对于她婚后五年的生活没有多加描述,只从五年后说起。然而七巧生活的压抑也可以想象。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人性的扭曲与畸形是在所难免的。七巧心里还存着对幸福的渴望,然而现实的残酷又让她不得不防。严苛的现实逼得她的人格发生巨大的转变,她只识得金钱了。人性发生巨大的扭曲与变化,在这冷静而残酷的现实中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似乎不发生变化,倒不正常了。在这现实中,人性的转变是再自然不过的。

张爱玲笔下的爱情故事,极少有喜剧,即便是有了一个好些的结局,其过程也必是曲折的,不肯顺顺当当的让人家在一起。这与她个人的经历有关。但是,她也有着对幸福的憧憬,因此,在她的笔下也有得到幸福的女子。张爱玲的作品从女性角色的历史深处去审视女性灵魂,一部《传奇》揭开了一幅色彩斑斓的女性人物画卷,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女性—一在现代社会里的困惑、挣扎乃至屈辱的沉沦。她以其独特的创作视角、细腻的文笔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都市旧家庭中发生的故事。这些故事之所以“传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张爱玲对故事中女性形象的独特书写。无论是从父亲缺失的角度入手写女性,还是写旧家庭中那些具有“娜拉”型的女性形象,她都写得得心应手。本文以“五四”时期的“娜拉”型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的整个女性话语的流变为展开脉络,以女性主义理论为知识背景,用历史与逻辑的基本方法,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对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造成张爱玲作品中这类“娜拉”型女性的相关因素进行仔细地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解读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敞亮这些人物的精神内涵,解释其在现代文学人物历史链条中的作用,进而能更好地引起学界对女性解放和女性生存现状的重新思考和对女性的重视。“娜拉”这一概念最早来源于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剧中的女主角娜拉是一个渴望摆脱对丈夫经济上的依赖,不愿意做丈夫的玩偶,勇于走出自家大门,去追寻自己生活的女性。“五四”时期,随着《玩偶之家》的传播,中国文坛上掀起了一股“娜拉”风,鲁迅、胡适、庐隐、石评梅等作家纷纷撰文,塑造了一系列“娜拉”型女性形象。在张爱玲的众多作品中,也有一些“娜拉”型女性形象,这类女性形象具有乐观、积极向上的特点,她们追求进步和思想解放,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五四”时期“娜拉”型女性形象走的是一条离家——追求爱情和自由——(受到经济压迫)回家的道路。与“五四”时期不同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娜拉”型女性形象最初是逃离夫家或父家去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和爱情,虽然追求的过程中她们也同样面对来自金钱、物质生活的诱惑或者家庭和伦理道德的摆布,在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她们仍在不断地抗争和争取,为属于自己的幸福不断地努力,其中的过程很艰辛,也会面临着失败,但是她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乐观、积极的精神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女性这个名词已经不是对所有女同胞的一个集合的代名词,她是女性存在于社会的最好体现。张爱玲就是通过对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引起我们对女性生存现状和命运的思考。整篇论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中的女性话语流变过程,并对这篇论文的中心思想进行了概括。第二部分是整篇论文的主要部分,包括三个章节,第一章分别从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三个不同的时代来阐述中国女性的现代话语;第二章主要阐述张爱玲的女性话语及其笔下的“娜拉”形象,这一部分包括三小节内容,第一小节讲的是张爱玲的女性话语,第二节以《霸王别姬》为例,讲述了“娜拉”形象在张爱玲作品中的最早体现,第三小节重点分析张爱玲作品中的“娜拉”形象;第三章分别从张爱玲与城市的关系、张爱玲高贵的出身和张爱玲“娜拉”思想内涵探究三方面探讨张爱玲的“娜拉”思想。

张爱玲对女性弹奏的是悲悯与痛惜的音调,对她笔下的女人自身的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进行人性探视。她把女性放在世俗人生此岸,而不是理想世界彼岸,让她们于人生荧屏前敞开没有一个“完好”的灵魂,展露她们各个不同的缺陷和变异,意在启示人们懂得: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不去剔除积存在深层意识中的锈斑,带着一颗扭曲的灵魂,不去改变已经长期习惯了的性格的平庸,也就没有独立人格的追求、没有本体素质的提高,女性就无法解放自己,也无法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诞生于“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女性文学中的新女性们,呼唤的是“个性解放”的口号。张爱玲的笔下,因时事成就的爱情,最经典的就是《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有人评价《倾城之恋》,说一个人家离了婚的小姐与一个老留学生之间,因为一座城市的陷落而成就的爱情。白流苏和范柳原两个人,都曾经历过感情上的波折,而这波折给他们的影响是难以磨灭的。因此在面对彼此的时候,尽管彼此都有意思,也难以像一般人那样的投入。香港的陷落之所以成就他们,也是人性使然。处在那样一个环境中,人本能的想要抓住一根救命稻草,而他们,成为了彼此的救命稻草。但是,在时事中成就的爱情毕竟是少数。张爱玲的小说是现实的,她笔下的爱情,也是在现实中随波逐流。更多的情感在现实中磨灭。1.张爱玲写作特点

独特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张爱玲独到的文字风格和语言风格一直在打动读者的心。她的文字,用优美畅达、厚积薄发、传神精准、流畅自然来形容,毫不为过。她的作品中,随处可见新颖别致的比喻和生动传神的描写,对人物的外形和心理刻绘也细致入微。语言上看,张爱玲的用词时而富丽堂皇、时而耐人寻味、时而干净利落、时而深刻精辟、时而曲折婉转,但都摆脱不了悲哀和琐碎的调子,表现出巧妙的特点。以及畸形的时代背景下,女性生存的悲剧。张爱玲对笔下的女性着色非常苍凉,她们人格和心灵被扭曲着、撕裂着,千疮百孔、残缺不全的人伦情感,表现出旧式家庭女性的爱情婚姻与道德心理,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困境——无奈与悲凉。张爱玲在她的小说中,站在女性的角度,用她独到的人生领悟和非凡的艺术表现力,来审视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在小的家庭环境中的沉浮。她们对生活的困窘、不安、琐碎、挫折感到厌倦却又无可奈何,挖掘了女性在历史中遭受的精神和文化的双重扭曲。展现了女性全部的弱点,反馈出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心理,展示了女性的生存困境。塑造了一批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抒写了深刻而直白的、饱含着悲剧美的生命之沉痛。她笔下的女性大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封建意识形态中的、卑微可怜而平凡庸俗的小角色,无论怎样挣扎都走不出自己既定的命运。小说中对人物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充满灵性心理刻画。虽说文字表达的精当,对意象扑捉的精妙,用情节推进来烘托人物心理是张爱玲的特色,但独特的、出神入化的心理分析和对人物性格的深刻揭示,更让她的作品令人叹为观止,回味无穷。张爱玲十分擅长对心理的剖析和描写,她的作品的文字,能根据故事的进展,立刻营造出相搭配的气氛。意象手法的巧妙运用,意象是指有着色彩、光泽、声音的物象形态,包含着隐喻、象征等深层的意蕴。在封建家庭和西洋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张爱玲的小说不仅呈现出中国古典小说的神韵,更融入了现代西洋小说的精髓,大多有着鲜亮的视觉效果。张爱玲善于运用意象手法,她营造的意象,既有不厌其烦的对于传统意象的袭旧和继承,又有层出不穷的创新,使许多原本抽象的人物的命运、心理、情绪等,呈现出具体的形态。

“注释”

参 考 文 献

[1]张爱玲.《金锁记》.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9,125-188 [2]张爱玲.《传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73-82 [3]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12,112-154

致 谢

论文的完成是在我的指导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从论文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是老师在我平时的论文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论文上的不足和提出宝贵的建议,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论文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老师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完成,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第二篇: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浅析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

武小洁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分两部分一部分是张爱玲的生平,一部分是张爱玲小说的创作风格。在张爱玲的生平中我简单的介绍了张爱玲的家庭情况、童年生活,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故事及她的创作经历。之所以写张爱玲的生平,是想让大家在理解她的经历的同时,知道是她的经历决定了她的性格和创作方向。在创作风格中我通过对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创作文体、写作手法、语言、内容、取材等几方面的分析来写张爱玲的创作风格。在创作风格中我将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和优美的语言单独拿出,希望大家能够看到张爱玲作品的独特之处。在论文中我还简单介绍了张爱玲的几部小说作品,并选取了张爱玲小说中的精彩片段。在文章及最后的总结中我分别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欣赏张爱玲之处。

张爱玲的生平

张爱玲原名张缨,1920年出生在上海,她的外曾祖父是李鸿章,祖父是张佩纶她虽出生于这样的一个家庭,但家庭给她的印象却是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张爱玲四岁的时候她母亲成为中国第一代出走的“娜拉”,失去母爱的她是个小天才,6岁就开始小说创作,7岁的时候她和母亲学画画,钢琴和英文,张爱玲对他的母亲一直有着罗曼蒂克的爱,她对母亲的感情是很浓郁的,她的性格中有很多无意识的承袭了她母亲的影子。1934年张爱玲的生活中发生两件大事,一是父亲再婚,一是她开始上中学。从此她生活更决定了她的创作方向。她在十八岁的时候获得了远东考试的第一名,但因战争的爆发去了香港大学。她在1942年开始她的创作生涯,可谓是一鸣惊人。她的处女作是《不幸的地》。在1942年到1944年这两年中创造了一系列做品,我们比较熟知的有《第一炉香》、《 倾城之恋》、《金锁记》等。这段期间可以说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期。而给她创作灵感的人正是影响她一生的一个人——胡兰成。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爱情可以说是浪漫的,也可以说是凄惨的。看你站在哪个角度去审视他们的爱情。张爱玲与胡兰成的相识源于他们的互相吸引,他们的意见相投,才气相吸。也许你会觉得胡兰成这样的一个国家罪人他会有什么吸引张爱玲的呢?但我们不能否定的是他的才华,张爱玲的创作也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他的意见。他们的爱情类似于李清照与赵明诚,但不同的是政治身份和对爱情的忠贞度。胡兰成的身份,他的年龄,他的政治思想完全没有阻碍张爱玲对他的欣赏和爱慕。但张爱玲不能容忍的是胡兰成对他们爱情的不忠贞,他们曾有过一纸婚书,“原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张爱玲亲笔写下的承诺,还有炎樱做他们的证人,但他们还是在张爱玲的绝望中结束了,1947年6月一份诀别信将他们结束了。从此张爱玲的创作开始了另一个阶段。1956年8月张爱玲开始了她的另一段婚姻与赖雅结婚,1960年张爱玲成为美国公民,1973年定居美国洛杉矶,1975年,她唯一的依靠赖雅逝世,1995年秋天张爱玲孤独的逝世了。但她的许多作品却是留给我们张谜的精神食粮。

张爱玲的创作风格

张爱玲之所以在沦陷的上海掀起轩然大波,而且在上海文坛大放异彩首先归功于她创造了一大批不一样的人物形象。

1、以曹七巧为代表的“女结婚员”:张爱玲独辟蹊径之处,是抓住“破落户”最年轻,也最敏感的一代女性,让这些走出破落家庭后即将被时代潮流无情推向社会、碰得头破血流同时也磨练的异常精明的“女结婚员”,曹七巧是《金锁记》的主人公,也是张爱玲塑造“女结婚员”的代表她本为“油麻店的活招牌”,却被兄嫂逼迫,嫁到有钱人家做妾,伺候残疾的丈夫,她压抑这正常的生命欲望,并经受了大家族特有的勾心斗角,丈夫死后,她虽继承了遗产,另立了门户但她内心的压抑并没有停止,长久的压抑像一把金锁,不光锁住了她的幸福,也使她看不得别人幸福,尤其是对他的儿女,她不让他们与自己相爱的人在一起,污蔑自己的女儿抽大烟。对自己的情人也是放心不过,她的心比她的命还苦。她在慢慢的吞噬她身边的每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这就是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认真的活着,拼命地活着,谨慎的活着,怕生活得威胁,怕别人的威胁,但他们始终摆脱不了的是束缚在自己身上的金锁。

2、有知识、有文化敢于大胆追爱但逃不过命运悲剧的现代女性——曼珍①:张爱玲笔下的婚姻很少有纯爱,都是出于目的性的,而曼珍却是个特例,她爱世均,他们的爱情是美好的,干净的,可她却被姐姐曼露当做维持婚姻的工具,让姐夫祝鸿才强奸为姐夫生子,这样荒谬的故事,是我们不愿见到的悲剧,虽然很多年后,她又与世均重逢,但命里注定他们终是只有半生情愿。我也曾为曼珍惋惜也着实恨过曼露,可后来想想这也正是中国式的悲剧,时代的悲剧,也是作者参差写法的一大体现,有人爱了不曾得到想要的幸福,有人强迫得到幸福,最终无力再争。

3、以佟振保为代表的大上海男性:在《红玫瑰与白玫瑰》这部作品中,张爱玲塑造了一个表面近乎完美的人——佟振保,他事业成功,提拔兄弟,办公认真,热心代友,侍奉母亲。整个一近乎完美的现代男人,他在别人面前都会展现出自己的完美。他先后爱过两个女人,白玫瑰孟烟鹂,也是他的妻子,他虽然厌恶他的妻子,但在别人面前从不表现出来,因为他认为那是丢面子的事。还有一个是红玫瑰王娇蕊,虽然他很爱她,但他却逃不过世俗对他的看法,他害怕自己建立的一切功亏一篑,因而她抛弃了娇蕊。本文通过两个女人,来展现男主人公赤裸裸的虚伪,表面的完美掩盖不了内心深处的功利、世俗。张爱玲也是通过这两个女人来一点点的解剖了男主人公,将他的缺点慢慢的展现给大家。在这里我想借张爱玲的一句话来形容一下佟振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②”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张爱玲真正了解现代女性的生存处境,她的作品也多以女性为主人公,而这篇貌似以男性为主人公的作品也在生生的揭露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故事。

4、以丁阿小为代表的下层人:《桂花蒸.阿小悲秋》是张爱玲第一个以女佣为主角的中篇,“要强的苏州姨娘”丁阿小看不起好色吝啬的洋主人,但别人批评她的主人,就会刺激她的“母性”来呵护,甚至拿自己的户口面在妓女跟前为主人撑世面。她在别人的屋檐下认真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只要不在“她的范围内”别人“作脏”与她无关,但实际上正是这个善良本分的阿小帮着自己的洋主人“作脏”和上海的上等人一样,上海的下等人同样也不坏,只是没出息,不干净,不愉快。

张爱玲在内容上也与当时的作家有所不同,她的作品很少涉及政治,没有大背景,只是单纯的写一些男女间的婚姻,和软弱的凡人,故事多以上海、香港和南京为场景。她自己就清楚的知道“一般所说‘时代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我甚至只是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但这并非完全因为情势所迫,也和她独特的文学观有关。“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虽然这种安稳是不完全的,而且每隔多少时候就会破坏一次,但仍然是永恒的——好的作品,还是在于它是以人生的安稳做底子来描写人生的飞扬的。没有这底子,飞扬只能是浮沫。③”

还能让她在文坛上掀起**的是她所涉猎的文体多种多样。

1、随笔:代表作《流言》张爱玲的随笔虽然未能避免一般早熟的天才常见的青涩和张扬,但人生体验的深透与修辞造句的精炼,并不逊于许多老作家。就文体来说,则已经脱去了20年代的生硬和30年代的驳杂,呈现出40年代特有的知心贴肉的圆融畅达。

2、小说:文坛最关注的就是张爱玲的小说她的主要作品有《沉香屑.第一炉香》(1943年)、《沉香屑.第二炉香》(1943年5月)、《心经》(1943年7月)、《封锁》(1943年8月)、《倾城之恋》(1943年9月)、《金锁记》(1943年10月)、《红玫瑰与白玫瑰》(1944年6月)、《桂花蒸.阿小悲秋》(1944年9月)、《半生缘》(1948年)、《色戒》(1979年)。我觉得这都是我们所熟悉的我简单介绍几部作品 《心经》:《心经》是一篇演绎弗洛伊德理论而用力稍猛的作品,但立意很微妙:许太太为了拴住丈夫,竟然默认甚至纵容女儿的恋父情结,使本为正常的少女性倒错倾向在一种畸形的家庭关系中发展的不可收拾。一个女人想获得幸福,不得不眼看着至亲骨肉陷入罪恶,即使这样——或正因为这样她离幸福越来越远。《倾城之恋》:《倾城之恋》是张爱玲最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之一,是一个动听而又尽人情的故事,故事发生在香港,上海来的白家小姐白流苏,经历了一次失败的婚姻,身无分文,在亲戚间备受冷嘲热讽,看尽世态炎凉。偶然认识了多金潇洒的单身范柳原,便拿自己当做赌注,远赴香江,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机关算尽的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潜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博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在生死交关时,两人才得以真心相见,许下天长地久的诺言。虽然结局在我们看来是美的,但在作者的眼里是庸俗的。虽然他们拥有好的结局,但这并不是作者所要给我们的结果,作者总是在丑陋上点上美,本来就是两个精明的人,他们勾心斗角,虽是换来了想要的结局,但改变不了的是他们丑陋的目的性。

除了小说和随笔张爱玲还涉猎散文,剧本和译作。她的散文主要有《到底是上海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更衣记》、《公寓生活记趣》、《烬余录》《谈女人》。剧本有《太太万岁》、《未了情》、《小艾》等。她的译作有两种一是译外文一是译方言创作。张爱玲晚年主要从事《红楼梦》的研究。

张爱玲独特的写作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张爱玲最别树一帜的是她独特的写作方法,他喜欢用参差对照的笔法写人生的苍凉,基调冷艳雅俗并存。且集古典与现代于一身,她能在叙述中运用联想,使人物周围的色彩、音响、动势,都不约而同地富有照映心理的功用,充分感觉化,造成小说意向的丰富而深远,这里明显留下西方现代派的痕迹。而作者构造故事,设置人物,又以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从题目到叙述风格,都有极强的市井小说的色彩,使其古典与现代并存。

更为吸引人的是张爱玲作品的语言,犀利,优美。我在这里摘了几段:

1、精神恋爱只有一个毛病:在恋爱过程中女人往往听不懂男人的话。④

2、流苏觉得自己就是对联上的一个字,虚飘飘的,不落实地。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因为每天都是一样的单调与无聊。流苏交叉着胳膊,抱住自己的颈项。七八年一眨眼就过去了。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这里,青春是不稀罕的。他们有的是青春——孩子一个个的被生出来,新的明亮得到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的智慧,一年又一年的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这一代便被吸到朱红洒金的辉煌的背景里去,一点一点的淡金便是从前的人的怯怯的眼睛。⑤

3、她一向怀疑漂亮的男人。漂亮的女人还比较经的起惯,因为美丽似乎是女孩子的本份,不美才有问题。漂亮的男人更经不起惯,往往有许多弯弯扭扭拐拐角角心理不正常的地方。再演了戏,更是天下的女人都成了想吃唐僧肉的妖怪。不过她对他是初恋的心情,从前错过的,等到到了手已经情况全非,更觉得凄迷留恋,恨不得永远逗留在这个阶段。这倒是投了他的缘,至少现在是这样。⑥

张爱玲的创作在取材上、内容上、语言上都有着独特之处,但最终这些还是要归于她的人生经历,及在这些经历中磨练出的性格。

张爱玲的一生经历了很多,也写了很多,也许她是在宣泄自己的情绪,也许她是在抚慰沦陷区人们的情绪,但不可否定的是她的在文坛上的贡献和地位。现在的很多人都喜欢她,也许是因为她的孤傲,也许是因为她的淡定,但毋庸置疑的是她的作品很吸引人,让人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找到了孤僻的角落,在一个漂移的城市,找到心的归所,不论你有多少烦躁,但看她作品的那一刻你将心归一处——书中的故事,也许同样的喧嚣,同样的世俗,但你却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情去审视这一切,孰是孰非,你也许会和他们一起爱,一起恨,但不会再觉得自己是一个孤独者,因为书中有人比你更孤独,也不会觉得自己是个世俗人,因为故事中的人也很世俗。不会觉得自己的爱情不够浪漫,我们看到的是更千疮百孔的经历,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太过复杂,因为与四十年代的大上海比,我们生活的环境很优雅。这一切,足以让你爱上她的作品。也许你是因为张爱玲的一部作品爱上她这个人,但我是因为她这个人喜欢她所有的作品。当然我最爱的作品是她的《小团圆》因为这是以她一贯的讽刺的细腻工笔,刻画出张爱玲最深知的人身素材,在她历史中过往来去的那些辛酸往事现实人物,于此处实现了历史的团圆。那余韵不尽的情感铺陈已臻炉火纯青之境,读来时时有被针扎心的滋味,故事中的男男女女的矛盾挣扎和颠倒迷乱,正映现了我们心底出诸多复杂的情绪。注释: ①张爱玲:《半生缘》中的女主人公。②张爱玲:《天才梦》见于《张爱玲散文全编》,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③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载《苦竹》第2期,1944年12月,收入《流言》。④张爱玲:《倾城之恋》,见于《张爱玲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⑤张爱玲:《倾城之恋》,见于《张爱玲全集》,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⑥张爱玲:《小团圆》,见于《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第273页。参考书目:

[1]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J].万象.1992,3(11). [2]胡兰成.评张爱玲[J].杂志.1944,2(13). [3]饶岚子.黄仲年.张爱玲小说艺术论[M],1987.[4]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 .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5]仝彦芳.洋场才女张爱玲[M].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 [6]夏志清.论张爱玲[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2. [7]余斌.张爱玲传[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3.

[8]万燕.海上花开又花落——解读张爱玲[M].南昌:白花洲文艺出版社,1996. [9]李雪英.张爱玲女性形象浅析[J].大众科学.2007,(15).

[10]林幸谦.荒野中的女体——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第三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金锁记》有感

《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尽了屈辱和欺凌,终于熬到丈夫死了,婆婆死了,分得一部分田地财产。以前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成了玻璃匣子里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如今她单立门户,手中掌握着金钱却失去了青春,人也变得凶狠,阴冷起来。她为了守护出卖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首先绝情的报复前来算计她,勾引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不是不爱他,但她更爱钱,继而残酷的对待她自己的儿女,为了不让他们离开自己,不使金钱被外人占去,不惜让他们都学会了抽鸦片。她甚至干预儿子,女儿的婚事,逼死了媳妇,弄得儿子不敢再娶,女儿也断了嫁人的念头。她平时更是疏远亲友,大骂下人,把整个家弄成“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人不人,鬼不鬼。在她临死之前似乎有所清醒:“三十年前她戴着黄金的伽。她用她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后悔她为了追求金钱失去了早年的爱情和正常人的幸福。金钱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相反弄得她恨一切人。一切人恨他,腐蚀了人性。

张爱玲太悲观了,她的小说人物命运一般都充满了无奈和怨情。张爱玲她自己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

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发掘人物潜在的意识。就比如写曹七巧打发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又到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进到了,飘飘拍着扇子。”“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的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王国维大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则深刻的写出了七巧内心的矛盾,从她抱着希望以为这小叔子真的是来和她重续旧时的情分,结果她一试,才知道姜季泽来是为了骗她的钱,她为了钱,又放弃了这次他们可以在一 起的机会。

张爱玲小说大多写上海和香港,洋场那些没落的封建世家,和女人在这些封建大家庭的沉浮,以及女人在这些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小说的结局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似睡非睡,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和许多的人爱过她。只剩下苍凉。

第四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第五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钻石,对每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种诱惑。但是,它的诱惑终极来源于爱情。对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面对十克拉的钻石也不会有丝毫的心软。只有爱了,才会不顾自己,不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安危而放走易先生。

易先生,真是狡 黑吉 精明,在迅速反应到将被围杀后急速冲出店们钻入汽车并趴在座位上的躲避方式,展现了易先生的机警跟小心。我在想,梁朝伟跑的还是蛮快的。虽然岁数不小了。。

爱情,其实谁都需要。易先生如此毒辣的人也不例外。他真的被王佳芝对他的那点单纯与依赖而感动。其中成分最大的,也许正是因为王佳芝了解他的一切行踪,不去对他好奇所带给易先生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易先生需要的一种安全感。他只希望一个女人可以向爱普通男人一样的爱他一次。不多问,不多说,不势利,只是用心去纯粹的爱。可惜,他不是普通男人。他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只是普通男人?他活的好累。好可怜。。爱情,带给人的是甜蜜,但是,当它夹杂上功利时,那是什么?

总是记得最后在石矿场,他们跪在那里,哭声夹杂着害怕的气息。王佳芝的脸上,没有一点畏惧,只有解脱与内心的释放。当她看着欺骗她的同学们也即将被处决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呢?邝裕民最后看王佳芝的眼神,究竟是同情,是可悲,是心疼,是惋惜,还是所有的一切心绪汇集而成的怨恨呢?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远远抵不过易先生最后的心疼。心疼的抚摸着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静静的等待10点的钟声。也许,当他太太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一刹那感觉是,还是老婆最可靠。。

看完了,却心潮澎湃。。

下载本科毕业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科毕业论文 张爱玲的小说风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张爱玲小说色彩[★]

    张爱玲对颜色有良好的感觉,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气氛渲染,处处都点染出玄妙多姿的色彩,具有独特的绘画美。 她大量的使用基本颜色词“红”、“绿”“蓝”“白”“黑”“......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精选合集)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小说有感,欢迎大家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2-3 11:09: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百度推广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人性意识;悲剧 论文摘要:张爱......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5篇

    篇一: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

    张爱玲小说片段赏析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已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十八九岁做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