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时间:2019-05-13 12:28: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第一篇: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张爱玲,本名张煐,她的父亲张志沂为清朝末年著名大臣张佩纶的儿子,母亲黄逸梵是清末长江七省水师提督黄翼升之女,继母孙用蕃是北洋政府国务总理孙宝琦的女儿,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长女。上海沦陷时期,陆续发表《倾城之恋》、《心经》、《金锁记》等中、短篇小说,震动上海文坛。中学时期的张爱玲已被视为天才,并且通过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试。后来战乱逼使她放弃远赴伦敦的机会而选择了香港大学。在那里她一直名列前茅,无奈毕业前夕香港却沦陷了。关于她的一切文件纪录尽数被烧毁。此后张爱玲返回上海,因为经济关系,她以唯一的生存工具——写作,来渡过难关。《第一炉香》和《第二炉香》却成为她的成名作,替张爱玲向上海文坛宣布了一颗夺目的新星的来临。继之而来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等更奠下她在中国现代文学重要的地位。就在她被认定是上海首屈一指的女作家,事业如日中天的同时,她恋爱了。偏偏令她神魂颠倒的是为大汉奸汪精卫政府文化部服务的胡兰成。她为这段恋情拼命地付出。她不介意胡兰成已婚,不管他汉奸的身份。可是一段时间后,胡兰成背叛了她。然而,凋谢的不只是张爱玲的心,她惊世骇俗的写作才华亦随之而逝。往后的日子纵然漫长,她始终没再写出像《金锁记》般凄美的文章。

目前研究界对于张爱玲小说的研究成果颇多,但是局限于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单阶段,或几个阶段进行归纳,而缺乏对张爱玲小说创作历程的整体研究。纵观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发现有几个主题始终持续于她的整个创作。本论文按照张爱玲小说主题的分为三大类型,选取了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依次进行分析。但需要指出的是,这三大主题涵盖了张爱玲的大部分小说创作,但并非全部,之所以划分为此三类,是因为它们在张爱玲小说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和重要的位置,共同构成了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要资源。

Ⅷ-第1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

(一)金钱至上型

张爱玲小说中一个较为突出的特点就是充满了欲望,对金钱的渴望。张爱玲的生活经历促使她强调金钱的重要性。张爱玲自小就是个拜金主义者,她在《童年无忌》中写道:“„„一学会‘拜金主义’这个名词,我就坚持我是个拜金主义者。[1]”在张爱玲的小说中,与“钱”直接相关的代表型作品就有《沉香屑•第一炉香》、《金锁记》、《怨女》,其他诸如《琉璃瓦》、《倾城之恋》、《连环套》等也不同程度涉及到“钱”的重要性。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婚恋为题材,叙述了一个个情爱的悲剧。张爱玲小说所描述的婚姻大多数一副副黄金、传统的枷锁,婚姻仅仅是女性的“卖身契约”。不少女性为了自己的生存或为了一辈子不至于受穷,把自己的婚姻作为生命天空中惟一的坐标,而把青春作为赌注的一桩婚姻买卖,又以金钱为最终归宿。为了金钱,不惜以婚姻换取生存是女性无奈的选择。《沉香屑——第一炉香》作为张爱玲的处女作,它的发表,在上海引起巨大轰动,使张爱玲的写作才华在文学界崭露头角。其中的梁太太是一个典型的金钱主义者,为钱下嫁一个老头。

著名的学者夏志清多次在公开场合称赞张爱玲为中国当代最优秀、最著名的女作家,并称《金锁记》是自古以来中国最伟大的一部小说[2]。的确,《金锁记》几乎涵盖了张爱玲小说重要的几个的主题:封建的罪恶,变态、罪恶的人性,心酸的婚姻爱情等等,对“金钱”的追求表现得尤其充分。曹七巧本来是乡下开麻油店的小户人家的女儿,虽然粗鲁泼辣,却充满活力。她的愿望也很简单,找一个喜欢她的人生儿育女,只要男人对她多少有一点真心,也还是有幸福可言的。然而,她的哥嫂贪图荣华富贵想攀高枝,包办了她的婚姻,把她嫁给了达官显贵,家财万贯,声名显赫的姜家。在资产阶级婚配注重金钱大背景中,她与姜家二少爷的结合,冥冥中就种下了命运的苦果,注定是一出悲苦、苍凉的结局。

傅雷在中给予《金锁记》以极高的评价,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小说的美感特征。他认为七巧“最初她用黄金锁住了爱情,结果却锁住了自己。爱情磨折了她的一世和一家。[3]”曹七巧,是堪称张爱玲力作的《金锁记》中所塑造的典型悲剧人物,是一个礼教与金钱杂合而生成的“奴隶”与“怪胎”。曹七巧,这位年轻漂亮、活力四射的“麻油西施”,对未来充满了向往。进了姜公馆做了二奶奶之

Ⅷ-第2 页(共 15 页)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

后,她变成了贪婪金钱的魔妇。金钱在她的心目中有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它可以高于人情,高于一切,为了能够得到金钱,她可以忍受被歧视的命运,苦闷的生活,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幸福。她开始不顾一切地追求着金钱,渴望有一天能得到金钱和因此而来的地位。唯一支撑她活下去的就是老太太和二爷死后自己分得得那些家产。七巧的爱欲和性欲被长期压抑无法释放,于是这种欲望统统转化成对金钱的占有欲使她变成了一个敏感多疑的守财奴。分家时,连老太太留给儿子的几件纪念的首饰也不肯放过,当她与季泽的爱情化为泡影后,特别是当她清楚季泽重新找上门来只是为了算计她的财产时,她对所有的男性都绝望了,因而对整个世界都绝望了。她的结论就是:“人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只有钱”。外甥曹春熹跟长安的一点儿亲近动作就被七巧骂成是图谋她的钱,为了钱,跟自己一直爱着的季泽撕破了脸。从受害者到害人者,七巧是悲惨的,可怜的,同时又是可憎可恨的。为了金钱,她毁了自己的一生,而变态的心理又使她亲手断送了儿女的幸福,她恨所有人,也使所有人都恨她。正如书中所说“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4]”。

此外,《倾城之恋》也是一部比较集中表现张爱玲的爱情婚姻观的作品。大家闺秀白流苏,“流苏勾搭上范柳原无非是图他的钱[5]”。《琉璃瓦》中姚先生一方面希望女儿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另一方面也确实是想成为“皇亲国戚”。启奎与姚先生大女儿本身就没有爱情的基础。这种婚姻本来就是一场金钱的交易。

(二)难成眷属型

在世上有许多相爱的人最终没有走到一起,而是和另一个说不上爱的人度过了一生。在《半生缘》中有这样一句话:“也许爱不是热情,也不是怀恋,不过是岁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分[6]。”《半生缘》中沈世钧和顾曼桢本是两情相悦,爱得纯情真挚,无利益计较,本该有美满的结局。但是,曼桢在懦弱的母亲和自私的曼璐以及佣人的合谋下,被祝鸿才强暴并软禁:而世均在曼璐的误导下单纯地以为她变心,仓皇地与一个自己不爱并且不爱自己的人——翠芝结了婚。曼帧最后对世均说的那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回不去了。[7]”这句话包括多少悔恨。原本这个幸福是属于她的,但现在她失去了这个资格并且永远失去了。人世间最痛苦的莫过于此了。

《白玫瑰和红玫瑰》中的振保对王娇蕊具有无可抗拒的身体欲望,对她充满

Ⅷ-第3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了真情。因为为了实现自己的名誉和理想的生活,他坚决不娶王娇蕊。他和孟烟鹂这段婚姻是他的母亲给他包办的,他说不上孟烟鹂有什么缺点,便同意这桩婚事,这种草率的决定,最终造成了自己和妻子的悲剧结局。振宝在妻子身上感受不到一点激情,在无聊的家庭生活中一点点的消磨自己的生命。孟烟鹂在丈夫的冷漠中从一个矜持的少女变成了一个怨妇。

(三)追求名分型

第三类是追求名分而结婚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是生活在旧家庭的小姐,她们一无所长,所以只靠婚姻一条路可走,以婚姻来保障自己身份地位的稳固。她们只是为了名分,不是为了爱而结婚的。《鸿鸾禧》是以玉清与大陆操办喜事的过程来贯穿全文的,虽题目是“禧”,但故事实则是“悲”。玉清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常年生活的物质匮乏让她的心中过度压抑,内心充满着自卑,内心变成冷漠。虽然玉清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但她依然逃脱不了在封建思想影响下的,一般女子的宿命。那就是女人要依附在有地位、有金钱的男人身上方能显示自己的价值。在《多少恨》中,夏太太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夏太太面对抢自己丈夫的女人不是去跟她讲道理,而是用哭泣来博取同情,她选择了不离婚。“只要你劝他别跟我离婚,虽然我是太太,只要这个名份什么都不管好了!这总不能再说我不对了[8]。”夏太太为了守住名分忍受着丈夫在外面找小妾。对于婚姻的追逐,正是对安稳人生的追求。婚姻是女人生存的保障条件,是女人为了追求自己所认为的安稳的生存方式。《小艾》里的席五太太把并不爱自己的丈夫作为自己的“天”。虽然丈夫早已金屋藏娇,而她自己也早已成为家里的摆设,但她还是选择了屈从,忍耐。张爱玲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处于封建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交织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向金钱演化,而且,当时的战争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头上,尤其是女人,在这个时候迫切需要抓住物质的东西。张爱玲对于婚姻的描写是何其可怜,可叹,可悲又可恨。然而是如此真实,带有很明显旧时代色彩的封建婚姻,在她笔下的婚姻大多数是没有爱情可言,仅仅是一种“交易”——物质、欲望和生存的交易。

(四)婚姻悲剧主题探因

张爱玲的婚姻悲剧色彩与她切身的体验有着莫大的关系。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染有弄风捧月的旧恶习,性格上暴力乖张,张爱玲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

Ⅷ-第4 页(共 15 页)

一、对婚姻悲剧的形象描述

深且清丽孤傲的新派女性。张爱玲父母婚姻的失败给幼年的张爱玲很大的影响和打击,使她渐渐对婚姻形成了悲观的态度。

张爱玲出生在官宦世家,但到了她的父亲这一辈,家道已经中落。张爱玲的父亲是典型的遗少型人物。吸鸦片,嫖妓,养姨太太,对张爱玲则很粗暴。此外,张爱玲

母亲是西洋化的女性,自幼就失去了正常的家庭温暖,又耳濡目染了封建大家庭的尔虞我诈。“我们分析一个作家的写作心态,一般都要回溯到童年时期。早年的身世往往会影响一个人人格心理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她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和体验。作家的丰富性体验,特别是童年时代对爱的温暖的体验,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9]”我们知道从张爱玲四岁起,便由于母亲的离开,使得她的童年缺失了应有的母爱,在父亲又娶继母以后,便开始在继母、父亲的统治下受尽煎熬。一次由于与继母争执,结果被父亲毒打、监禁中,让她在“数星期内我已经老了许多年[10]”。因此在她幼小的心灵中,家在不仅没有丝毫的温馨与甜蜜,而是那么的黑暗、寂寞与荒凉,并散发着腐烂的气息,成为了伴随她一辈子伤痛的记忆。孤独和寂寞也不可避免的成为了她童年生活的最大情感体验,这驱使着她走向一条内省、敏感、自我封闭的道路。

“如果父母对孩子平常的温情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表露,那么相似的障碍就会产生,每当这种情形出现,在儿童成长中的严重后果就接踵而来,孩子的态度变得固执,也不能恰当地运用爱[11]。”我们知道张爱玲的童年是一个缺乏爱的灰色童年,特殊的成长经历让她很少感受到人生的温情,也让她对于外部事物充满隔膜和抵触,有机会去认清温情背后的感情虚无和人性黑暗。再加上她的家庭成员大都是冷漠和自私的,比如说张爱玲的姑姑和父亲是一对亲兄妹,但张爱玲的父亲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把张爱玲的姑姑给出卖了,这是张爱玲家族的冷漠自私。这种冷漠自私不仅存在兄妹之间,还存在于夫妻之间,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的母亲黄素琼也是出自名门,嫁到张家来的时候带来了不少陪嫁,张爱玲的父亲对自己的妻子,张爱玲的生母不断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妆全部逼光,把她的钱全部用光。就连在母子和母女之间也是冷漠自私,张爱玲从父亲家逃出来以后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后来弟弟张子静来到妈妈这里,跟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和你住。但张爱玲的的母亲是这样对跟张爱玲的弟弟说的:我要负担你姐姐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而按照离婚协议,你们两个人的生活费和教育

Ⅷ-第5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费应该都是你父亲承担的,所以我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还是回去吧。就这样,张爱玲的弟弟又夹着这双破报纸包的篮球鞋又回去了。

说起张爱玲婚姻悲剧这个主题,还得谈谈她自身的爱情经历。张爱玲自己本人就是爱情的受伤者。她经历过两个男人,然而他们都带给她伤害。她的第一个丈夫伤了她的心。第二个丈夫在婚前剥夺了她做母亲的权利和乐趣,坚决逼她堕胎。在张爱玲看来,所谓言情,不过在讲一场风花雪月的传奇,无情的言情。于胡兰成感情的受伤让她对爱情一点美好的向往都泯灭了,加深了她对描写爱情这个婚姻主题的悲剧。张爱玲和胡兰成,他们的相识、相知、相恋,到最后的分手,是当时上海的一场“传奇”。胡兰成懂她,懂她贵族家庭背景下的高贵优雅,也懂她不幸的童年,就是因为胡兰成的“懂得”。再加上张爱玲从小缺乏父爱,便容易对大龄男人产生特别的感情。她倾尽自己的全部去爱他。她热烈的爱着胡兰成,甚至在他被认为是“文化汉奸”时,仍然对他不离不弃。但胡兰成毕竟是个毫无责任感的人,他在武汉不久,便娶了汉阳医院一个十七岁的护士为妾,全然忘了张爱玲的存在。面对胡兰成对她一次又一次的伤害,张爱玲表示她对他的爱已经烧完了。可见这次婚姻对张爱玲的伤害,促使了她对爱情的不信任。

后来,张爱玲到了美国,在麦克道威尔文艺营认识了赖雅,这时已经距认识胡兰成已经整整过去了12年。两人从事文学创作,志趣相投,惺惺相惜。他因她的孤单而伸出友谊的手,她因他的落魄而怜悯同情,于是两人便相爱结婚了。此时的赖雅已65岁,张爱玲才35岁。好景不长,赖雅以前曾有过两次中风的记录,婚后中风更是隔三岔五向他袭来,张爱玲无形中成了他的看护妇。1967年10月赖雅病逝,张爱玲虽然得到了解脱,但精神与体力几乎给掏空了。父母的婚姻的不幸和自己的爱情悲剧,给了张爱玲沉重的精神打击,直接影响了她的创作观。这些来自感情的悲伤,在她的笔下成了一个个婚姻悲剧。

此外,张爱玲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是使她创作这一类悲剧婚姻的原因。在二十世纪初的上海,这时的上海是社会大动荡,大分化,大变革,新旧交替的时代。那时候的上海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是十里洋场。是殖民地色彩非常浓厚的城市,是各种政治势力交错的汇集所。而张爱玲笔下的那些百无聊赖的少爷、小姐,半新半旧的男女们时代气息相当淡薄,他们恋爱也好,结婚也好,完全是一个自我封闭的世界,多数人并不受外界的影响。另一方面上海是一个开放型的大城市,外来文化首先在这里涌入,所以资产阶级黄金至上的拜金主义思想也是从这里引

Ⅷ-第6 页(共 15 页)

二、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无情暴露

入,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这是资本主义性。这两种意识形态相互制约、相互渗透,推动着人们滑入更深的旋涡,走向腐化和堕落。

张爱玲是受过新思想熏陶的人,她渴望摆脱旧的婚姻观念、婚姻制度,建立西方人道主义文化思想为内涵的新型平等的婚姻关系。然而,在那个时代,婚姻无法摆脱经济这个重要的因素。中国的妇女在那个年代没有独立的政治、经济权益,社会地位低下,她们甚至没有自己的名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的封建道德要求她们依附男人,而她们的观念也有根深蒂固的依赖性。1971年,张爱玲在一次接受专访时说道:她的文学作品都是有据可循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期中国风雨飘摇,民不聊生,人们随时受到战争和生存的威胁。

二、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无情暴露

暴露封建家庭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是二十世纪上半夜中国文学一个经久不衰的重大主题。当然张爱玲也不例外。

张爱玲毫不留情地描写了中国封建家庭中温情脉脉的虚伪,将人性中的丑陋与邪恶赤裸裸地展示给人们看。她描写封建大家庭的明争暗斗,自相残杀,甚至是变态的母爱、父爱,亲人之间的彼此报复和嫉恨。张爱玲在她的文学创作中继承了《红楼梦》家庭没落的主题,同时又融进了她自己的生活体验。她的小说世界就是有一个个家庭故事构成:既有封建大家庭中的明争暗斗,又有现代小说家子的斤斤计较、互相算计。

(一)批判家庭亲情的冷漠

家庭应该是温馨的,子女应该在家长的关爱中健康成长,家庭成员之间也应该是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的。但张爱玲的小说描写的家庭关系是冷漠的,很难找到和睦的场景,没有家的爱和温暖可言。由于童年父母温暖亲情的缺失,为她带来巨大的阴影。我们可以从她所描写的家庭图景中窥见其独特的家庭观,她笔下的家庭无色调,家庭成员关系也淡漠。

《花凋》生命的悲凉不仅来自不能逃脱的疾病、死亡,更来自于亲人的冷漠、自私。川嫦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她的父母与诸位姐姐都不甚在意她,她们自己打扮的花枝招展,只把穿过的剩下的东西给她。郑川嫦的父亲是一个整日泡在酒精里的孩尸。她的母亲是一个自私自利的魔鬼,怕暴露自己的私房钱,而放任女儿病死。郑先生在川嫦病重时对夫人说的:“这孩子一病两年,不但你,你是爱牺

Ⅷ-第7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牲,找着牺牲的,就连我也带累着牺牲了不少。不算对不起她了„„[12]”。川嫦的墓志不过是华美的遮羞布,本该温馨舒适的家庭却是灵魂厮杀的残酷战场。每个孤独的灵魂弃儿,在荒野中迷失,为了生存和利益,亲情顶不过股票和私房钱。花终于凋零,冷酷铸就的泥金的小手,终于扼死了人。

在《倾城之恋》中,祖上曾盛极一时的前清翰林白家连年衰败,坐吃山空,家道中落到连日常生活都捉襟见肘。白家六小姐白流苏出阁,白老太为了办一个体面的婚礼,向各房筹钱,老三白良越、老四白良泳两家互相推诿,妯娌之间为了小账斤斤计较,白流苏初感人世冷暖。这里毫无和谐的气氛,亲情的温暖,自私、冷酷、虚伪、亲人之间相互算计。白流苏与丈夫离婚后带着一些家产回到娘家居住,所带的那点家产被哥哥们间接的用完光再无可用之财之后,她开始受尽了他们的冷嘲热讽,他们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她的存在无疑成了拖累和多余,甚至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亲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而媒人徐太太的到来给了她一个逃出升天的机会。之后在妹妹的相亲会上认识了富家花花公子范柳原,迫于在家中的无奈,于是决定把自己当赌注。她明白了自己身后的不过是一群冷酷无情的家人,在心灰意冷的情景下,她不想再让自己下半身活的这么卑微,逃离这个没有人情味的家,于是决定用自己作为赢取身份、地位的砝码毅然的离开了家,去到了香港。

《半生缘》中曼帧的母亲,在曼帧被姐姐的丈夫奸淫后,拿着暴发户女婿的钱,逃避到遥远的家乡,恶意缺席,甚至临走前都没有想真的要去看一下曼帧。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哥哥曹大年把自己的亲妹妹嫁给姜家的残废公子,一心只想的是钱。《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微龙被亲生姑母当作诱饵来吸引年轻人,以满足自己变态的虚荣心。微小说《爱》中的女孩生于小康之家,“生得美”,于是,就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后来,她被“几次三番地转卖[13]”的屈辱悲惨一生。她的亲戚由于对她的艳羡,到给她说媒,到后来不惜将她拐卖,一步步地折断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关系。张爱玲在这个微小说中,短短的几百字却把亲人之间的嫉妒、自私、冷酷,阴险的内心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令人不寒而栗。

(二)对家庭观念的批判

张爱玲对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给予了全面深刻的抨击。《十八春》中的翠芝爱

Ⅷ-第8 页(共 15 页)

二、对封建家庭罪恶的无情暴露

着叔惠,当旧家庭的千金小姐想自由恋爱是不可能的,她与叔惠之间横着深深的鸿沟。表面上,曼璐的陷阱成全了他和叔惠的婚姻。其实不然,世均的父亲因为玩弄过曾为妓女的曼帧的姐姐曼璐。他是不会接受曼帧这个儿媳妇的。曼帧也好,翠芝也好,她们都无法逃离没落的旧思想、旧观念对她们的命运的迫害。

同样,《茉莉香片》的言子夜和冯碧落是相爱的。可是因为门第观念,冯碧落被迫与聂传庆的父亲订婚。本来言子夜告诉冯碧落:他准备出国留学,而她也可断然的决定逃婚。可冯碧落顾及到自家的名声,和言子夜的前途,于是选择了放弃。等言子夜从国外回来的时候,冯碧落却已经是另嫁他人了。言子夜表面上看他似乎是摆脱了封建礼教,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他还是不能忘记他曾经所接受过的属于中国传统的东西。如:仍然穿着旧时代的长袍,仍然对中国的封建文化有着眷恋的。

《创世纪》写的是匡家三代人的生活,匡家已经不是“创世纪”,而是“末世”。匡老太爷的遗产早已败光,靠着老妻的陪嫁度日,大半辈子生活在紫薇的压抑之下,但又无能力反抗。张爱玲的《鸿鸾禧》玉清出生于没落的贵族家庭,常年生活的物质匮乏让她的心中过度压抑,内心充满着自卑,身体变得瘦弱,内心变成冷漠。当玉清从常来压抑与贫穷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时,她发了疯似的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欲,虽然玉清是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新女性。但她依然逃脱不了在封建思想影响下的,一般女子的宿命。那就是不能离开丈夫独自获得物质满足的生活。父母包办的旧式婚姻观念也是是张爱玲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一问题却被刻划得入木三分。《怨女》就是一例。银娣为儿子玉熹娶妻,从自己的喜好出发,从家庭利益出发,操纵着儿子的婚姻大权。为了安抚儿子,竟然在婚前就应允以后让她纳妾。这种旧式婚姻必将导致悲剧;玉熹婚后纳妾嫖娼,妻子抑郁成疾,加上被婆婆有意折磨,不久离开人世。这些小说对旧式封建观念的批判主题得到有力的体现。

张爱玲的小说多半发生在守旧的公馆和弄堂内,故事的展开也主要围绕在“家”的氛围之中。《金锁记》的姜公馆,这也曾经显赫富有的旧式家庭,姜家成员众多,然而勾心斗角,媳妇们设法在婆婆面前争宠,为了多分一点遗产,不惜放弃脸面,哭闹撒泼。姜家日渐衰落,但他们仍然无法舍弃旧的生活方式。七巧的性格终于被扭曲,行为变得乖戾,不但破坏儿子的婚姻,致使儿媳被折磨而死,还拆散女儿的爱情。

Ⅷ-第9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张爱玲对封建家庭是充满不满的。虽然她出身在满清贵族家庭里,但遗憾的是张爱玲从没有感受到家族显赫,成长在遗老遗少的家族衰落中。她的父亲身上就聚满了满清遗少的全部生活方式的癖好,诸如抽大烟、逛妓院;她的父亲挥霍祖业,不务正

业,坐吃空山,赌博、嫖妓吸毒。因此,她的小说中带着对这些封建遗少们的讨厌和排斥。张爱玲对传统观念的批判,除了与她自身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

但一个作家的成长与创作,是离不开她对文学传统的借鉴与继承。古往今来,几乎每个作家都是在吸取前人养料中创新与超越的。从而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张爱玲对传统家族的批判也与自身的文学基础是有关的。张爱玲的父亲虽是个封建遗少,但是旧学功底好,历史知识丰富,他曾将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这部书的时代背景,家庭情况,书中的主要人物详细地分析给女儿听。张爱玲在《红楼梦魇•自序》中谈到自己读《红楼梦》和《金瓶梅》的一些感想,进而写道:“这两本书(指《红楼梦》与《金瓶梅》在我是一切的源泉,尤其是《红楼梦》[14]”。的确,我们完全可以在张爱玲的小说里,咀嚼出《红楼梦》和《金瓶梅》的味道。

三、对丑恶人性的丰富展示

张爱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独特的作家,她执着于普通人生中探索人性的真相,对人的真实生存境况表现出强烈的关注。张爱玲的小说中暴露出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面,描写了各种变态扭曲的心理,矛盾的情结、分裂的人格。米兰•昆德拉页曾说过,小说如果放弃了对人性的探讨,那就是小说的死亡。

(一)亲情的千疮百孔

在对丑恶人性的展示中,《金锁记》是张爱玲作品中最典型的一部。它的成功之处在于对人性的探讨上。小说中的女主角曹七巧因为想拥有财富而甘愿嫁给长期瘫痪的姜家二少爷。为了金钱,她忍受着刻骨铭心的情欲的折磨。“多少回了,为了按捺她自己,她进得全身的筋骨与牙齿根都酸楚了。[15]”时光流逝,镜中的人老了十年,曹七巧的苦也终于熬到了头,她名正言顺地得到了一份家产,满足了她梦寐以求得黄金欲。当风流少爷——季泽跑到她家倾诉起“爱情”来的时候,起初她感到的是一种“细细的喜悦”,然而她转念一想,认为季泽是在哄她,想要她的钱,便立即警觉起来,暴怒起来。她甚至无法容忍儿女的生命乐趣,Ⅷ-第10 页(共 15 页)

三、对丑恶人性的丰富展示

她控制着儿子,给他娶了“不甚中意”的儿媳妇芝寿,扶正了娟姑娘,却不让他与妻和妾同房,整夜陪她“抽大烟”,在她的折磨下,长白的妻妾相继离开了人世,“长白不敢再娶,只在妓院走走[16]”。她对女儿也是一样,给女儿裹脚,使女儿不能正常读书,活活埋葬了女儿一生的幸福。曹七巧因财产泯灭了自己的情欲,转回又以封杀别人和自己儿女的情欲来作为自己情

欲缺失的补偿。

长安到了快三十岁,七巧见没有人来提亲,她女儿注定要做老姑娘时,就又换了一种论调说长安“自己长得不好,嫁不掉,还怨我做娘的耽搁了她[17]”。后来在长安的堂妹长馨的帮助下,背着七巧,长安认识了一位留学生童世舫,双方都满足后,婶婶兰仙出面替长安做媒。曹七巧初听见,倒也欣然,订婚后见女儿时时带着幸福的微笑,她就嫉妒了,冷言冷语骂长安“这些年来,多多怠慢了姑娘,不怪姑娘难得开个笑脸。这下子跳出了姜家的门,称了心愿了,再快活些,可也别这么摆在脸上呀――叫人心寒[18]”。见女儿并不计较,还努力戒烟,就挖苦、谩骂死不要脸,急于嫁人,“是肚子里有了搁不住的东西是怎么着[19]?”

《金锁记》不仅写出了命运的多舛,生活的悲苦,还道出了时代的无奈,女性的悲哀:曹七巧,这位年轻漂亮、活力四射的“麻油西施”,为生计嫁给患骨痨的丈夫做偏房,结果是走进了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堡垒——姜公馆,跌入了万丈的人生深渊,开始过着压抑的人生。更令她感到窒息的是,姜公馆里谁都可以轻视她,瞧不起她,连个丫头也敢对她冷嘲热讽,她用青春换来的二奶奶的尊严,已是荡然无存。更值得一提的是作品《金锁记》还写了人的情欲在命运的捉弄,生活的无奈之中渐渐发生了蜕变,一步一步走向了变态,以及这种变态性格酿造的几代人的畸形命运。再加上封建礼教对她人性的压抑,这场礼教的浓霜使得她不得不强压自己的情欲之火,使得自己那开始喷薄的火山,也开始熄灭。此后,她冷酷了,尖酸刻薄了,开始了她的报复之旅。是封建礼教对人性压抑,对爱情的禁锢,使得情欲这块矿石在拜金主义的烈火冶炼之下,铸造出这样的一个殉葬品,一个戴着黄金枷锁的“奴隶”与“怪胎”。曹七巧的悲剧是那个社会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张爱玲在《金锁记》中将曹七巧塑造成了一个人性变态和人性变异的女性形象,塑造成了一个鞭笞情欲,贪婪物欲的魔妇,塑造成了一只关在笼中受伤的野兽,塑成了一个放在封建礼教和拜金主义供台的血淋淋的祭品!《金锁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张爱玲将人性的荒诞与苍凉诠释到了极致。

Ⅷ-第11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茉莉香片》也展示了一个人性扭曲、畸形,变态的富家弟子聂传庆的心理历程。聂传庆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在没有父爱的环境里,造就了他扭曲的性格。他确实活得很不幸,活的很压抑。在家,生父把对生母的憎恨迁怒于他,后母更是鄙薄虐待他,使仇父恋母情结在其心中滋长,对异性产生偏执仇妒心理。他变得自卑、猜忌、冷淡、自私。精神失衡,心理裂变,人性扭曲,自我意识错乱,欲罢不能的心理预演欲烈。在故事的结尾,聂传庆积累在心中的怨气火山似的爆发,他无情的用脚摧残着丹朱,流露的是残忍与邪恶。和他懦弱的性格完全不符合。这种转变只因为性格的扭曲与压抑,无法发泄所导致的恶果。《倾城之恋》白公馆的人们,《半生缘》曼帧和曼璐互相倾轧的手足,在张爱玲笔下亲情在金钱和私利面前不堪一击,家庭不是温馨的港湾,简直是互相斗法的战场。张爱玲在《私语》曾说“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正的家。[20]”可见,亲情的缺失造成了张爱玲这种人性观。

(二)爱情的自私软弱

《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威龙,是女性为了追求异性的爱而将自己毁灭的一个典型悲剧。她深爱着乔其,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她身上,而乔其却只是玩弄她的感情,使她丧失了对人生,对异性的自信,她牺牲了人格和尊严,自愿沦为“高级娼妓”自贱成“造钱”的交际花以取悦并不爱她的丈夫。《心经》中的许小寒,她那种变态的恋父情结,对母亲的嫉妒、排斥,对女孩儿时代的留恋等等。她明明知道自己真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她因为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了健康的爱情。长大后,她肆意地和父亲调情,或借用龚海立来刺激父亲,最后还试图借用绫卿母亲的力量来成全她自己——这样的女孩子多少有点阴险,并带着点心理的变态。她是这样对父亲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表白”:“你看不起我,因为我爱你!你那里还有人心那-----你是禽兽!---你看不起我![21]”。无论作为父亲还是情人,父亲许峰仪都是自私、不负责任的——不只对小寒,对他的妻子、情人亦是如此。他不爱自己的妻子,却毫无理性地无将这份本应给予妻子的爱莫名地转嫁到女儿身上,无视妻子的存在并最终遗弃了她。他也不爱段绫卿,段绫卿只是小寒的替代品而已,他不能给她一个家、一个名份。三个女人间夹杂的唯一男性许峰仪,根本无力与真实的自己取得认同,他不断的回避和情感转移不仅造成了三个女人的悲剧,也透露出自己人格的懦弱和人性的自私。相

Ⅷ-第12 页(共 15 页)

三、对丑恶人性的丰富展示

比小寒的自私与心计,许峰仪更残忍,更自私,且多了虚伪。《白玫瑰与红玫瑰》中的振保表面看来是一个对待朋友热心,周到,义气。然而,他始终在情和理之间犹豫,徘徊,挣扎着。男人的心总是骚动的,永远不会把心在一个女人身上逗留,男人可能从未爱过。当红玫瑰为他舍弃一切准备和他浪迹天涯的时候,出身寒微的佟振保背弃了自己爱的诺言,因为“他所有的一点安全,他的前途,都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叫他怎么舍得轻易由它风流云散呢”。

张爱玲在描写人性的时候,多描写人性中丑恶的一面。她表示“我写那些人,他们有什么不好,我都能够原谅,有时候还喜爱,就因为他们存在,他们是真的存在[22]。” 张爱玲的小说大部分中暴露出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面,描写了各种变态扭曲的心理,矛盾的情结、分裂的人格。尽管她的小说可以说是对时代衰败和家庭败落的悲叹,可以说是对男欢女爱的冷眼旁观,但这些都不是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最高命意。相反,它们构成张爱玲借此表现人生,探索人性的一个背景,一个五彩缤纷的舞台,舞台上演的主题只有一个,张爱玲关注的焦点始终是人性。沈庆利在论文《“巫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探索》中写过这么一句话,“张爱玲的小说尽管有多种主题,但对人性的关注和探索始终是她的最高命意。张爱玲用自己的笔几乎触及人性深处所有的隐秘的角落,书写她对脆弱人性的深邃洞察[23]。”

张爱玲小说充满了这些苍凉与悲哀的悲剧意识,很大程度上源于张爱玲对人生生存处境特别是女性的可悲生存处境的感知与体认,她以多思善感而悲悯的文学气质,以热闹而入世的人生态度审视着世间的一切,对乱世中的悲情投入深切的关注与同情。它浓缩着作者对人性的剖析,特别是对人世的洞悉,体现了张爱玲对生命对人世的一种独到而深刻的体悟。她对人性的洞察和对人生永恒悲剧性的深刻认知,传达出对个体生命的生存寂寞、生存痛苦、生存恐怖的生命悲剧性的理性认知。她对乱世中芸芸众生的悲剧生存境遇,投入了深切的同情与悲悯,形成了“苍凉美”的悲剧基调,她在小说中把软弱的凡人们的生活欲望、生命意志和生存本性,作为为悲剧的最终根源,这种个体生存悲剧所呈现出的苍凉美而非悲壮美的美感特征,表现了张爱玲承续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意向。

此外,张爱玲对人性丑恶的揭露,很大程度上受其母亲的影响。她的母亲喜好西方文化,再加上张爱玲曾广泛接触了西方文学如毛姆、威尔斯、奥尼尔等作家的作品,这些作家对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方世界出现的精神危机有着深刻的洞察,Ⅷ-第13 页(共 15 页)

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

现代派的作品充满了虚无主义思想,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悲观主义情绪。张爱玲就自觉接受了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情欲、性欲论调,并以此来解释人生的饥渴和挫折,对扭曲的时代和病态的社会进行强力批判和暴露。

参考文献

[1]张爱玲.《童言无忌》,《流言》[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2]刘再复.张爱玲与夏志清的小说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35-36.[3] 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1945年5月《万象》杂志.[4][10][15][16][17][18][19]张爱玲.金锁记[A]张爱玲文集[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5]张爱玲.倾城之恋[A]张爱玲文集第三卷[Z].海口:海南出版社,1995.[6][7] 张爱玲.半生缘[A]张爱玲文集[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8]张爱玲.多少恨[A].金宏达、于青编.张爱玲文集第一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9]王克俭.文学创作心理学[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11]余斌.《张爱玲传》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49页.[12]张爱玲著.《花凋》.张爱玲小说.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13]张爱玲.《张爱玲散文全篇》,浙江文艺出版社.1992.[14]张爱玲.《红楼梦魇•自序》,收入《张爱玲文集》第四卷,编者:于青、金宏达.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7月第一版.[20]张爱玲.《私语》.第206页,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21]张爱玲《倾城之恋•心经》.北京文艺十月出版社.2009.[22]张爱玲.《我看苏青》.选自《张爱玲作品集——余韵》花城出版社,第64页.[23]沈庆利.“巫女”的眼光——论张爱玲对人类本性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Ⅷ-第14 页(共 15 页)

三、对丑恶人性的丰富展示

致 谢

行文至此,我的这篇论文也快接近尾声了。岁月如梭,我四年的大学时光也即将敲响结束的钟声,这让我的心情久久无法平静,从开始选题到顺利论文完成,论文的写作与修改如在迷宫中行走,不知道迷宫是否有出口,甚至也想要放弃。在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写这篇论文的过程中,曾遇到过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感谢在论文写作和修改期间始终对我报以宽容、耐心的何世龙老师,使我的论文可以顺利的的完成。何老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人和蔼可亲,从论文的选题、大纲制定到论文撰写、终稿的完成,导师在这个漫长过程中一直耐心教导,促使我在论文的形式和内容都有了很大的改进。何老师扎实稳健的治学风格、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引导我不断开阔思路,鼓励我大胆的创新,使我在这一段宝贵的毕业时光中,既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和锻炼了心态,又培养了良好的实事求是的习惯。

最后,再一次向关心和帮助我完成此篇论文的何世龙指导教授和提供我论文建议的答辩小组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你们为我们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指导与监督上的无私帮助!

高乃英 2015年5月10日

Ⅷ-第15 页(共 15 页)

第二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金锁记》有感

《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尽了屈辱和欺凌,终于熬到丈夫死了,婆婆死了,分得一部分田地财产。以前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成了玻璃匣子里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如今她单立门户,手中掌握着金钱却失去了青春,人也变得凶狠,阴冷起来。她为了守护出卖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首先绝情的报复前来算计她,勾引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不是不爱他,但她更爱钱,继而残酷的对待她自己的儿女,为了不让他们离开自己,不使金钱被外人占去,不惜让他们都学会了抽鸦片。她甚至干预儿子,女儿的婚事,逼死了媳妇,弄得儿子不敢再娶,女儿也断了嫁人的念头。她平时更是疏远亲友,大骂下人,把整个家弄成“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人不人,鬼不鬼。在她临死之前似乎有所清醒:“三十年前她戴着黄金的伽。她用她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后悔她为了追求金钱失去了早年的爱情和正常人的幸福。金钱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相反弄得她恨一切人。一切人恨他,腐蚀了人性。

张爱玲太悲观了,她的小说人物命运一般都充满了无奈和怨情。张爱玲她自己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

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发掘人物潜在的意识。就比如写曹七巧打发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又到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进到了,飘飘拍着扇子。”“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的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王国维大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则深刻的写出了七巧内心的矛盾,从她抱着希望以为这小叔子真的是来和她重续旧时的情分,结果她一试,才知道姜季泽来是为了骗她的钱,她为了钱,又放弃了这次他们可以在一 起的机会。

张爱玲小说大多写上海和香港,洋场那些没落的封建世家,和女人在这些封建大家庭的沉浮,以及女人在这些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小说的结局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似睡非睡,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和许多的人爱过她。只剩下苍凉。

第三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第四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钻石,对每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种诱惑。但是,它的诱惑终极来源于爱情。对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面对十克拉的钻石也不会有丝毫的心软。只有爱了,才会不顾自己,不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安危而放走易先生。

易先生,真是狡 黑吉 精明,在迅速反应到将被围杀后急速冲出店们钻入汽车并趴在座位上的躲避方式,展现了易先生的机警跟小心。我在想,梁朝伟跑的还是蛮快的。虽然岁数不小了。。

爱情,其实谁都需要。易先生如此毒辣的人也不例外。他真的被王佳芝对他的那点单纯与依赖而感动。其中成分最大的,也许正是因为王佳芝了解他的一切行踪,不去对他好奇所带给易先生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易先生需要的一种安全感。他只希望一个女人可以向爱普通男人一样的爱他一次。不多问,不多说,不势利,只是用心去纯粹的爱。可惜,他不是普通男人。他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只是普通男人?他活的好累。好可怜。。爱情,带给人的是甜蜜,但是,当它夹杂上功利时,那是什么?

总是记得最后在石矿场,他们跪在那里,哭声夹杂着害怕的气息。王佳芝的脸上,没有一点畏惧,只有解脱与内心的释放。当她看着欺骗她的同学们也即将被处决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呢?邝裕民最后看王佳芝的眼神,究竟是同情,是可悲,是心疼,是惋惜,还是所有的一切心绪汇集而成的怨恨呢?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远远抵不过易先生最后的心疼。心疼的抚摸着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静静的等待10点的钟声。也许,当他太太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一刹那感觉是,还是老婆最可靠。。

看完了,却心潮澎湃。。

第五篇:张爱玲小说色彩

张爱玲对颜色有良好的感觉,她的作品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气氛渲染,处处都点染出玄妙多姿的色彩,具有独特的绘画美。

她大量的使用基本颜色词“红”、“绿”“蓝”“白”“黑”“黄”“灰”“紫”“褐”等,不断扩展基本颜色词群的数量,凭借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敏感,感受颜色的细微的差别,对不同的颜色进行细致入微的描摹。

《张爱玲全集》中,对颜色的描摹是精确的,令人惊奇的。如

“红色”就有33种:朱红、大红、粉红、桃红、橘红、荔枝红、淡红、深红、银红、通红、虾子红、水红、微红、猩红、象牙红、枣红色、霁红、石榴红、玫瑰红、红棕色、肉红、暗红、嫣红、干红、燥红、杏子红、惨红、红焰焰、红通通、红喷喷、红隐隐、红拉拉、红剌剌;

如“绿色”就有30种:石绿、湖绿、明油绿、水绿、苹果绿、玻璃翠、橘绿、淡绿、苍绿、鹦哥绿、锈绿、葱绿、海绿、墨绿、棕绿、苔绿、翡翠绿、油绿、橄榄绿、浓绿、翠绿、豆绿、灰绿色、绿莹莹、绿阴阴、绿幽幽、绿黯黯、绿翳翳、绿油油、绿累累;

如“蓝色”就有16种:浅蓝,深蓝、孔雀蓝、淡蓝、浓蓝、翠蓝、宝蓝、烟蓝、品蓝、粉蓝、冰蓝、银蓝、瓷蓝、钢蓝色、蓝汪汪、蓝阴阴等,颜色描写上出奇地精确,走进她的文章犹如走进一条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画廊,让人惊喜、流连忘返、浮想联翩。有人评说张爱玲笔下的颜色词“已不复是一种单色,那是一团会说话会表演甚至会吓人的生命,它能把作者掩映在色彩中的语言突兀而生动地表现出来”。张爱玲能如此准确地描绘出颜色的浓淡深浅,单单靠颜色词吗?不是。笔者带着这个问题,仔细阅读并研究了《张爱玲全集》精装本的文学作品,找到了答案。

颜色词是对客观世界色彩的再现和表现,具有概括性和抽象性,但是张爱玲行文时常常异想天开,灵活地采用了通感、移就、夸张、比喻、拈连、拟人等修辞方式,将抽象的颜色诉诸于具体的物象,实现了异乎寻常的感知与传达;同时在精心地点染色彩时运用修辞手法,让具体的物象成了与情境相吻合的意象。下面具体阐述张爱玲在摹色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修辞手法。

一、通感

通感即移觉,用形象的语言,将一种感官的感觉移到另一种感官上。人们通过眼摄取事物的外部形象,通过耳听取外界的各种声音,通过鼻闻到各种气味,通过舌尝到各种味道,通过身体触到身边的许多事物。由于生理的原因,这些感觉可以相互变通。

张爱玲运用通感来描绘颜色主要体现在词语层面和句子层面上。如在词语层面上 “干红、燥红、红润、红瘪”和“红嫩”分别以感觉中“干———湿”、“老———嫩”质感来描写红色,“惨红、寂寞红、红艳”则以内在感觉写红色。在句子层面上,或用其他知觉中的事物来感知颜色,或以颜色来表现其他知觉中的事物,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

1、视觉与听觉相通

(1)呜咽声———寒冷赤裸,像一块揭了皮的红鲜鲜的肌肉。(《创世纪》)

(2)自嘲、荒诞意味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第二炉香》)

(3)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霹雳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上面几句以色彩表现声音,或以声音表现色彩。分别用“红鲜鲜的肌肉”来表现“呜咽声”的穿透力,用“小红布条子”抽打脸颊来表现自嘲的笑声,用燃烧的声音来表现红色至燃的浓度。

2、视觉与触觉相通

(4)她(川娣)的脸像骨架上绷着白缎子,眼睛就是缎子上落了灯花,烧成两只炎炎的大洞。(《花凋》)

(5)木槿树的上面,枝枝叶叶,不多的空隙里,生着各种的草花,都是毒辣的黄色、紫色、深粉红———火山的涎沫。(《沉香屑———第二炉香》)

(6)火油炉子烧得久了,火焰渐渐变成美丽的蓝色,蓝汪汪的火,蓝得像冰一样。(《半生缘》)

(7)走过金黄色的窗子,她和她的头发燃烧起来了。……(《沉香屑———第二炉香》)这四句中,以触觉来感知色彩。为了表现川娣遭受病魔的情形,用“炎炎的大洞”来描写眼睛的晦暗无光,用“火山的涎沫”来表现草花颜色的炫目毒辣,用冰的凝固感来表现火焰蓝色的程度,用燃烧的状态来描写颜色的“金黄”。

3、视觉与味觉相通

(8)乌沉沉的风卷着白辣辣的雨(《沉香屑———第一炉香》)

(9)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腌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颔下盛胡须的锦囊。(《中国的日夜》)(10)梁家那白房子黏黏地溶化在白雾里,只看见绿玻璃窗里晃动着灯光,绿幽幽的,一方一方,像薄荷酒里的冰块。(《沉香屑———第一炉香》)

雨是辣的,棉袍的花色像腌菜酱菜,让人感觉是陈年旧衣了,灯光与冰块相连,在这里,视觉与味觉完全相通。

4、视觉与感觉相通

(11)天是森冷的蟹壳青。(《金锁记》)

(12)这穿堂在暗黄的灯照里很像一节火车,从异乡开到异乡。(《红玫瑰与白玫瑰》)(13)薇龙一抬眼望见钢琴上面,宝蓝瓷盘那一颗仙人掌,正是含苞欲放,那苍绿的厚叶子,四下里探着头,像一窠青蛇;那枝头的一捻红,便像吐出的蛇信子。(《沉香屑———第一炉香》)

(14)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晒着的阳光。(《私语》)

上述四句中,赋色彩以心理感觉意义。天青得像蟹壳,让人感觉森冷;暗黄的穿堂让人恍惚迷离,遥远不可知;静态的叶子与花在薇龙眼里变成令人恐怖的蛇和蛇信子;童年的温暖像棉鞋晒着的阳光,视觉与感觉相通。

二、移就

移就即将描写甲事物情状的修饰语,移来修饰表现乙事物情状。《辞海》注:“甲乙两项相关连,就把原属于形容甲事物的修饰语移属于乙事物,叫移就。”移就是词语的异位和重新搭配,有较大的灵活性,分三种情况:一是移人于物,二是移物于人,三是移物于物,其中第一种情况又叫移用。

1、移人于物(15)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红玫瑰”的王娇蕊精于情场,一技之长是耍弄男人,但最终被佟振保玩弄后抛弃,“变成墙上的一抹蚊子血”;作为“白玫瑰”的孟烟鹂,则以婚姻为生存手段,丧失了起码的人格,沦为丈夫的奴隶,最终“变为衣服上沾的一粒饭粘子”,把描写物的“蚊子血”和“饭粘子”移用于王娇蕊和孟烟鹂身上,形象生动。再看下面三句:(16)电车单剩下一辆,神秘的,像被遗弃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公寓生活记趣》)

(17)草色已经转入忧郁的苍黄,地下找不出一点新鲜的花朵。(《秋雨》)(18)窗外就是那块长方形的草坪,修剪的齐齐整整,洒上些小露,绿得有些生气。(《沉香屑———第一炉香》)上述的“白肚皮”、“忧郁”、“生气”等描写人的词语用于事物的描写上,生动形象。

2、移物于人

(19)火光一亮,在那凛冽的寒夜里,她的嘴上仿佛开了一朵橙红色的花。花立时谢了,又是寒冷与黑暗……《沉香屑———第一炉香》(20)她低头看着自己雪白的肚子,白皑皑的一片。《红玫瑰与白玫瑰》(21)她中间露出长长一截白蚕似的身躯。《红玫瑰与白玫瑰》

花开在嘴上,注定要凋谢,葛薇龙把灵魂押给魔鬼,自甘堕落,再温热美丽最终毁灭,暗示了情节的发展;白玫瑰的肚皮与冰雪相连,身躯似“白蚕”,写出了白玫瑰已失去做人的尊严,像动物一样的活着,以及佟振保对孟烟鹂的厌恶,体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3、移物于物

(22)我喜欢那时,那仿佛是一个兴兴轰轰橙红色的时代。

(《存稿))“橙红色”是一种具体可感的颜色,能使人产生热烈、温暖、快乐之感,以此来表现对那个时代的抽象的感觉。

(23)我们住着很小的石库门房子,红油板壁。对于我,那也是一种紧紧的朱红的快乐。(《私语》)“朱红”很喜庆,“我”的快乐就如同喜庆一般的感觉。

三、夸张

夸张就是有意强调事物色彩方面的特征,并对其加以渲染和扩大。

(24)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篷篷一篷篷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霹雳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倾城之恋》)。

作品中夸大红色的“红”暗示白流苏的命运就如同“野火花”一般,红过之后成了“黑色剪影”,“零零落落颤动着”,是不成腔的音符,“象檐前铁马的叮当”。(25)月光里,她的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金锁记》)。夸大芝寿脚的颜色,是为了突出芝寿被婆婆折磨的临近死亡。(26)《封锁》里的老头子“红黄皮色,满脸浮油,打着皱,整个头像一个核桃。”夸张可以根据需要可以夸大也可以缩小,把老头子的头进行缩小性地描写,写出了他感觉生活是甜的,滋润的,可是没有多大的意思。上面三句对“红色”、“脚”、“头”的描写都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产生了强烈的视觉效果。

四、比喻

比喻是张爱玲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有三种形式:明喻、暗喻、借喻。张爱玲喜欢用明喻、暗喻,用中介词“像”、“如同”、“是”等连接本体和喻体,形式明快简洁、直截了当,但它呈现的颜色内涵却深刻隽永。喻体的作用是把抽象的事物说得具体、明白,使人认识得格外清楚;把深奥得道理说得浅显易懂,使人易于理解;把陌生的东西说得如同亲身经历一样,把难以感知的东西说成熟悉的,因此比喻是增强言语形象、生动性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段,是修辞方式中最基本的方式。下面的比喻运用使得颜色表现的内涵丰富而耐人寻味。

(27)沿街化缘的道士:弯垂着一颗头,动作是黑色的淤流,像一朵黑菊花徐徐开了。(《中国的日夜》)

(28)女佣的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中国的日夜》)(29)檐前挂下了牛筋绳索那样的粗而白的雨。(《私语》)

(30)满头珠钻,严妆的贵族妇人,昂然立在那里像一座小白山。(《谈画》)

(31)她的脸黄而油润,像飞了金的观音菩萨,然而她的影沉沉的大眼睛里躲着妖魔。(《倾城之恋》)

(32)那堆在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就像屋顶上剥落的白粉。《秋雨》读到这样的句子,第一感觉就是新奇,(27)作者由“道士化缘的动作”想到“黑菊花徐徐地开放”,多么幽默地描写,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28)“一团银白的粉丝”像“蓬头的发髻”,让静止的事物产生了立体感,一个沧桑、满头乱发的老妇人的后背像。

(29)看着檐下的雨想到粗而白的牛筋绳索。

(30)严妆死板的妇人与一座白山相联系,有生命的人看上去毫无生机、令人发寒。(31)把洋妓女萨黑彝铌公主比作“观音菩萨”,暗含讽刺。(32)把“天上的灰白色的云片“比作“屋顶上剥落的白粉”,感觉非常不爽。

五、拈连

利用上下文的联系,把用于甲事物的色彩词巧妙地运用于乙事物。这种修辞手法就叫拈连,又叫“顺拈”。运用拈连,可以使上下文联系紧密自然,表达生动深刻。如:

电梯上升,人字图案的铜栅栏外面,一重重的黑暗往下移,棕色的黑暗,红棕色的黑暗,黑色的黑暗……衬着交替的黑暗,你看见司机人的花白的头(《公寓生活记趣》)。

几个“黑暗”词语不断地重复,语义也不断地推进,时间在不断地推移,岁月不断地流逝,司机人的头发由黑变白。

六、拟人

把人以外的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人的动作或思想感情,这就叫拟人。运用拟人,不仅可以使描写的事物生动形象,而且能鲜明地表现作者对所描写的事物的感情。拟人手法又可分为三种情况:把非生物拟人化、把有生物拟人化、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如: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秋雨》)。这是属于非生物拟人化,把“桔红色的房屋”看做是“披着鲜艳的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拟人使得雨中的房屋像人一样有了生命,显得活灵活现;关键房屋的颜色是“桔红色”,虽然是恼人的秋雨,仍然给人暖暖的。如果不是“桔红色”而是“黑的”“绿色的”房屋,用拟人的手法就不会如此传神,表达的意境就不会这样和谐。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张爱玲对颜色的勾勒非常精细,运用的修辞方式非常贴切,表现的内涵含蓄隽永,尤其是把色彩描写和意象刻画结合起来,作者选择与人物主观情绪相吻合的色彩意象构造出一定的情境,并让某种颜色稳定地或临时地与人物的行为或某种心态相联系而产生。如:

(33)那是天色已经暗了,月亮才上来,黄黄的,像玉色缎子上,刺绣时弹落了一点香烟,烧糊了一小片。(《沉香屑———第一炉香》)

(34)十一月的纤月,仅仅是一钩白色,像玻璃窗上的霜花。(《倾城之恋》)

(35)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沉香屑———第二炉香》

(36)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如同冰破之处的银灿灿的一汪水。(《沉香屑———第二炉香》)

就月的描写,作者独运匠心给予它金、银、白、黄、蓝等颜色外衣,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意偏离物象的常色态,造成不同的月色意象,这种不同颜色的月色意象正是作品中不同人物在不同心境下,关照物象的不同感觉所致。五颜六色的月实际上成了情愫的物化形态,情景中的月亮具有了鲜明的象征性。

结合作品看,(33)薇龙对乔琪有了模糊的爱意,情境中的月亮具有了抬头看见“烧糊了一小片”黄黄的月亮,象征朦胧的初恋。(34)流苏发现柳原对她有野心时看到霜花似的月亮,象征着伤感。(35)乔琪夜闯薇龙卧室时看到蓝阴阴的月亮,象征着一种欲望。(36)愫细初婚之夜从家里跑出来头上银灿灿的月亮,象征着寒冷。可见颜色词的象征含义是在形象的颜色词背后另埋进一层新义,引人品味、联想、开掘。综上所述,张爱玲作品中的颜色是五彩斑斓的,沾染颜色的物象是栩栩如生的,包含的意象是含蓄隽永的,修辞方式是灵活多变的,她选择的修辞方式看似随意,实则妙不可言,都是为体现作品的意象服务的。颜色词的数量繁多,避免陈词旧用,使摹色显得新颖、立体、丰满,而贴切地修辞更传神地表达色彩和意象,使得文章妙语连珠,精彩纷呈,显示了她独特的想象力,天才般的才情,细腻敏感地艺术感受力,单看摹色与修辞,就可以发现张爱玲独特的艺术气质,恰如窥一斑而知全貌了。

下载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爱玲小说主题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5篇]

    近几年来对张爱玲小说的研究 汉语言文学专业 边巴德吉 2011010830 摘要:张爱玲是中国文史上一个独特的个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新的开拓,一代才女张爱玲除了有传奇的人生经历......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精选合集)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读张爱玲小说有感,欢迎大家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人性意识 来源:考试吧(Exam8.com) 2010-12-3 11:09:00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论文大全 百度推广 论文关键词:张爱玲;小说;人性意识;悲剧 论文摘要:张爱......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5篇

    篇一: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我挺喜欢看张爱玲的小说的,但是有时候感觉人物的性格非常难揣测。 她的成名小说好像是《倾城之恋》,但是我更喜欢《第一炉香》。其实两篇都写的是一个......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张爱玲小说的主题思想 喜欢上张爱玲的小说,是非常偶然的。在读贾平凹的一篇文章时,里面引用了张爱玲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袭华美的睡袍,里面爬满了虱子。”[1]读到这句话时,我的......

    读张爱玲小说有感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人物形象颇多,在她们身上隐射出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女性独有的个性以及她们的悲惨的命运。初读《半生缘》总觉得曼桢的不幸是曼潞和祝鸿才害的,质问曼璐怎么可以......

    张爱玲小说片段赏析

    七巧似睡非睡横在烟铺上。……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已也不能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十八九岁做姑娘......

    妙设譬喻,匠心独具——张爱玲小说比喻研究

    妙设譬喻,匠心独具 ——张爱玲小说比喻研究【摘要】上个世纪30年代,张爱玲以小说崛起于上海文坛并获得多方赞誉。在她的小说世界里,比喻是最主要的一种修辞手法。她笔下的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