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法分析讲稿》
《语法分析讲稿》
《语法分析讲稿》
朱德熙著 第一章
语素和词的确定 1.1 语素、语形和语形变体
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为了确定语素必须把语音形式上有共同之处、意义上有相似之处的语言片段拿来进行比较。意义相同而语音形式不同的语素,可以认为是同一个语素的不同形式,这种语音形式的差别是由音韵条件决定的。
同一个语素可以有不同的语音形式,所以语素本身和语素的形式是不同的东西。语素是抽象的,语素形式是具体的。为了区别二者,通常把语素的语音形式称为语形。语形是语素在语音上的体现。
有的语素只有一个语形,有的语素不止一个语形。当一个语素不止一个语形的时候,我们把那些不同的语形称为语形变体。1.2 零形式
“零”在语言里的不同意思:
(1)代表一个空位,如零声母
(2)语形的变体。一个语素的语形变体里可以有一个是零,但是任何语素都不能以零作为它的唯一的语形
(3)生成语法里的零,是另外的意思 1.3 剩余语素
这种语素是把别的语素分离出来以后剩余下来的,因此叫做剩余语素。如“鳜鱼”的“鳜”。《语法分析讲稿》
1.4 自由语素和粘着语素
有的语素能够单说,有的语素不能单独说。所谓能单独说,就是能单独成句,所谓不能单独说,就是不能单独成句,只有跟别的语素组合在一起时才能成句。能够单说的语素叫自由与语素,不能单独说的语素叫做粘着语素。1.5 定位语素和不定位语素
有的语素在最小的合成形式里的位置是不固定的,这种语素叫做不定位语素。反之位置固定的叫做定位语素。剩余语素出现的场合是唯一的,因此它的位置自然是固定的。定位语素都是粘着语素,但粘着语素不一定都是定位语素。1.6 词
词是比句子低一级的由某些语素组成的单位。布龙菲尔德给词下的定义是“最小的自由形式”。陆志韦先生提出用同行替代法来确定汉语的词。缺点是它给词的独立所下的定义太宽了。用这种方法分析很多复合词都得成是词组。陆先生后来改用扩展法来确定词,一个语法形式AB,如果能插入一个C,扩展为ABC,那就说明AB结合的不够紧,所以是两个词。扩展的方法要受到很多的限制。如,插入成分C在ACB里必须是一个语法形式;加入C后,如果层次构造是AC/B,那么从原则上说,AC应该能够继续扩展;AB扩展成AC/B之后,AC/B要跟AB同构;扩展前后意义要相协调。1.7 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在任何语言片段里都不是独立的词,叫做不成词语素。在某些《语法分析讲稿》
语法形式中是独立的词,叫做成词语素。1.8 活性语素和惰性语素
有的语素很活分,结合面宽广,可以和许多语素构成词或者词组。这种语素叫做活性语素。相反有些语素很孤僻,结合面狭窄而有限,只能跟很少几个语素构成词或者词组。这种语素可以叫做惰性语素。1.9 附加成分
附加成分是活性定位不成词语素。如果是前置的是前加成分,后置的是后加成分,中置的是中加成分。1.10 附加成分的组合顺序
一个词根后头可以加上去的后附成分不止一个,因此就发生了次序的问题。我们把所有智能直接加在词根上的后附成分的序数定为1,把那些只能附加在序数为1的后附成分之后或者能直接加在词根之后的附加成分的序数定位2,把那些只能在序数1或2的后附成分或者能直接加在词根之后的附加成分的序数定为3,如此等等。1.11 语素的等同和分类
语素的等同有一种困难,就是在符合此里有些语素保留了古义,跟这些语素现代单用时的意义不同。
语素的类不好划分。按说应该根据语素在合成词里的分布给语素分类,不能根据单纯词的分布分类,因为那样分出的是词类不是语素类。
事实上本地说话人往往是反过来把单纯词的意义和功能加在语素身上。《语法分析讲稿》
1.12 语素分析和汉字的关系
汉字对语素的分析具有积极作用。有些汉字在形体上的区别帮助我们把它们分析为不同的语素。如“子、仔、籽”等。另一方面,有时候相同的音韵形式表达了相关的几个意义,那么它们到底是同一个语素的不同义项还是分别属于不同的独立的语素,也是不容易决定的。通常的解决方法是按照它们的汉字书写的传统来决定分合 1.13 词和词形
我们把语素和语形区分开,也应该把词和词的语音形式区分开。词形的概念是不可少的,因为有些语音变异形式指发生在特定的词上。词形的概念,对于透过汉字的书写形体来分析词语的实际语音,是十分有用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于分析连绵词的语音变异形式,可能是比较有用的,甚至是必不可少的。1.14 语法单位的层次
就汉语来说,语法单位有四个层次,即语素、词、词组、句子。一般来说高层次的单位是由低层次的单位组成的。有的时候词的内部可以包含词组 1.15 黏合和组合
所谓黏合就是两个句法成分直接连接成一个句法结构。所谓组合就是两个句法成分通过虚词或语尾联结成一个句法结构。1.16 语法分析的两种模式:IA和IP Hockett提出,IA模式企图把语言分析成一个一个语素,所有的语言片段就是有这些语素按照一定的方式排列的。困难:第一把语音《语法分析讲稿》
上毫无相似点的成分看成是一个语素得不同的语形变体。第二,跟语素是由音位组成的这个原则发生矛盾。
IP有比IA优越的地方,有许多IA分析时发生困难的情形,IP可以很简单的讲清楚。
第二章
形态音韵学
2.1 方言里的“儿”和“子” 主要概括为三种类型:
一词尾自成音节:如筷儿、茄儿等。
二词尾不是自成音节的/n/,跟词干合成一个音节。三词干与词尾无法分割开,例如北京话的儿尾。
2.2 语素“儿”的分合问题
“儿”尾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既有构词的作用,又有表示小称爱抚的感情色彩的作用。
IA:A是音义结合体,是意义的负载者。按照这种观点,不同意义的“儿”就有分成几个的问题。
IP:process不是音义结合体,不是意义的负载者。按照这种观点,“儿化”可以表示多种意义。
2.3 重叠
重叠是汉语重要的构词方式,研究重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语法分析讲稿》 1.重叠式的语音构造。
2.重叠成分是成词语素还是不成词语素。3.重叠式的语法功能与语法意义。
2.4 重叠的各种方式 1.语素重叠和词的重叠 2.变形重叠和不变形重叠
所谓不变形重叠,指重叠部分保留基本形式的声韵调不变,即,重叠部分和基本形式同音。所谓变形重叠,指重叠部分的声韵调三项里至少有一项受到特殊的限制。3.约束性重叠和无约束性重叠。
所谓约束性重叠指基本形式被排斥在重叠形式所受的限制范围以外。所谓无约束性重叠指基本形式不受这种限制约束的变形重叠。4.顺向重叠和逆向重叠。
所谓顺向重叠指基本形式在前、重叠部分在后的重叠方式。所谓逆向重叠指重叠部分在前、基本形式在后的重叠方式。5.简单重叠和复杂重叠。
所谓简单重叠指重叠部分是按照上述某一种方式造成的,所谓复杂重叠指重叠部分是按照上述多种方式逐步造成的。
2.5 语素和音节的融合
语素的融合带来了语音形式上音节的融合。如不要:别、不用:甭《语法分析讲稿》 等。
第三章 词类 3.1 分类的根据
汉语缺乏形态标记,它的词类的界限不是很容易看出来。任何语言中不同的词类都是词的不同功能的反映。从这个意义上说,划分词类只能根据词的功能。一个词的功能,实际上就是这个词的分布,即它在不同的句子里可能出现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3.2 Type和Token(类象和具象)
在一个具体的句子里占据一个特定位置的具体的词,叫做具象词。通过同一性抽象以后得到的抽象的词的概念,叫做类象词。词类是类象词的分类,不是具象词的直接分类。由此可见,所谓词的分布就是指类象词所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因此,说根据功能给词分类,事实是说根据类象词可能占据的语法位置的总和来定它的类。3.3 词类的共性和个性
同类的词必须具有共同的语法功能,异类的词必须具有互相区别的语法功能。说同类的词有共性,并不是说同类的词功能完全相同。异类的词必须有互相区别的个性,但这也不是说异类词之间毫无共性。因为异类词之间也有共性,所以有时可以把不同的词类归并为一个大类。
3.4 对立和分类
经过讨论,得出结论:如果我们把甲类词跟乙类词分为两类,那么所有的甲类词在某种情况之下都取得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或是所有《语法分析讲稿》
甲类词在某种情况之下都转成了乙类词一类的话都是没有意义的。因为这样说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否认甲乙两类之间的对立,而同时这话有正是以甲乙两类之间的对立,而同时这话又正是以甲乙两类之间的对立为前提的,因此这种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3.5 划分标准
词类是根据词的分布规定的类。可是我们不可能把一类词的分布情况全部列举出来。因此我们只能选择一些有鉴定作用的标准来划类。划分词类有一定的相对性。划分词类要按照其语法功能,但是有的词可以按照其内部结构来归类。3.6 关于动词和形容词的名物化问题
主张名物化的理由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从意义上看,主宾语位置上的动词和形容词已经由行动范畴或性状范畴转入事物范畴。第二,用作主语宾语的动词和形容词具有一系列名词的特点。
事物与非事物之间的对立至少可以在三个不同的平面上去理解。第一,通常说名词表示事物的名称,动词表示行动,形容词表示性质,这实际上对这三个词类的语法意义的大致的概括。第二,在汉语里,什么指称事物,怎么样指称行动或性状。第三,传统的形式逻辑认为逻辑判断的主词反映人们思维的事物,宾词反映对主词有所断定的属性。
3.7 名动词和名形词
及物动词有两大类,一类只能带体词宾语,不能带谓词宾语,可以《语法分析讲稿》
叫做体宾动词。另一类及物动词能带谓词性宾语,可以叫做谓宾动词。谓宾动词有两类。一类谓宾动词的宾语可以是单独的动词或形容词,也可以是主谓、述宾、连谓或由副词充任状语的偏正结构。另一类谓宾动词的宾语不能是谓词性词组,只能是某些单独的动词或形容词,或者是偏正结构,这种偏正结构的修饰语只能是体词或形容词,不能是副词。3.8 名词化
名词化就是把非名词性成分用构词的或造句的手段使它转化为名词性成分。用构词手段造成名词的例子:傻子、聋子、剪子等。用造句手段造成名词性成分的例子:吃的、傻的、新的等。
从语义上看,由非名词性成分转化成的名词性成分有两类,一类是自指的,一类是他指的。
动词和形容词在句子里必然跟一些名词发生关系。我们根据动(形)和名词之间意义上的联系把名词分为若干个格:施事格、受事格、工具格和处所格等。他指名词性成分的意义可以用格来表示。
在现代汉语里用构词手段造成名词性成分主要是靠后缀“子”和“儿”。汉语没有用构词手段造成的自指名词。古代汉语里有三个能把谓词性成分造成名词性成分的语法成分,即“所、者、之”。3.9 词类和词义
词有大类有小类,小类里更有小类。名词、形容词、动词是大类,下边还可以再分小类。动词分小类最重要。我们把动词按“向”分类。即只跟一个名词性成分发生联系的是单向动词,能够跟两个NP发生《语法分析讲稿》 联系的是双向动词。
仅仅用名词形容词动词来描写句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第一,句式的不同是由于组成着中句式的词的小类不同。第二,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3.11 根据“格”分类
格语法把句子里的NP按照它与动词意义上的关系分成若干格。比如主格、工具格、处所格等。3.12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问题
古代汉语有无词类,主要是说它有无名词与动词的对立。名词-动词对立是根本,形容词与动词是相近的。关于名词-动词的关系,汉语中主要有三种情况:
A.名词-动词非同源 B.名词-动词同源同音 C.名词-动词同源,调类不同
第四章 句法结构
4.1 句法学、语义学和语用学
符号学有三个分支,即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研究任何一种符号系统,只讲此种狭义的句法是不够的,但符号之间的形式上的关系也是绝不能忽视不论的。本章将句法结构首先从形式观点着眼,然后再论语义。
4.2 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 《语法分析讲稿》
索绪尔首先提出这两种关系。任何句法结构都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来观察:第一是把它当做它的语法功能,即把它放在更大的语法环境里看它跟别的语法成分的组合关系。一般语法书对于句法结构往往同时用两套不同的办法来分类,用一套办法分出来的结果是名词性结构、动词性结构、副词新结构等等。4.3 语法构造的层次性
句法结构这种组合不是单纯的线性序列,而是由许多层构造层一套一套组成的。布龙菲尔德首先提出直接成分的概念。两个语法形式包含的词的数目相等,我们说这两个语法形式长度相同。两个同长度的语法形式S1和S2,如果它们每一次划分出来的直接成分都一一对应,而且长度相同,那么我们就说它们同模。4.4 狭义同构
两个句法结构模式相同,相对应的语法形式功能相同,那么这两个语法形式同构,这种同构称为狭义同构。4.5 广义同构
如果S1是S2的扩展式,而且S2的直接组成成分也都是S1里相对应的额直接成分的扩展式,那么二者同构。根据这个定义,结构想通过的语法形式就是整体以及相对应的直接成分都有扩展关系的语法形式。这个定义更加宽泛和更具有概括性,所以叫做广义同构。4.6 异类同构
狭义同构和广义同构可以根据语法形式本身以及相应的组成部分的功能来确定,不必凭借推导式。推导式的作用在于它能帮助我们《语法分析讲稿》
确定像对应的组成部分功能不同或不完全相同的语法形式是否同构。A.喜欢看;B.买票
AB里的直接成分只有一对功能相同,另一对功能不相同,因此无论根据狭义同构或广义同构的定义,A和B都不能算是相同的结构。可是这两个语法形式的整体功能相同,而且它们的一部分的推导式之间 存在着对应关系。根据这种情况,我们说A和B同构,这种新的同构观念比广义同构更宽泛,我们管它叫异类同构。4.7 同型结构
向心结构: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体同功能的结构叫向心结构。离心结构:所有的直接成分都跟整体不同功能的结构叫离心结构。如果我们认为同构的格式功能必须相同,那么同型和同构就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如果我们把同构的范围扩大,认为功能不同的格式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算同构,那么同型也是一种同构。4.10 显性语法关系和隐性语法关系
所谓显性语法关系指的就是通常说的主谓、述宾、偏正等结构关系,加上“显性”两个字是为了跟“隐性语法关系”相区别。
隐性语法关系是隐藏在显性语法关系后边的潜在的语法关系。4.11 关于倒装句问题
1.别说了,你!2.太便宜了,这本书。3.杯子打破了。4.什么都吃。《语法分析讲稿》 1、2和3、4性质不同。
1、2是真正的倒装句,词类倒装句有四个特点:重音在前一部分,后一部分轻读;可以恢复原来的顺序;原式句末的语气词只能在前一部分的最后,不能再后一部分后头出现;意义重心在前一部分。再看3、4,把“杯子打破了”看成倒装句,说“杯子”是提前的宾语,这等于说“杯子打破了”是“打破了杯子”的变形,换句话说二者同构。可是按照我们上文给同构下的定义,没有一种可以把这二者看成同构。从语义上看“杯子打破了”和“打破了杯子”里的“杯子”都是受事,从这一点看二者相通。“杯子打破 了”和“我打破了”反而没有这种关系。如果把“杯子打破了”看成倒装句,则“打破了,杯子”就无法解释了,因此既不能看成是倒装的主谓,又不能看成是正装的动宾。4.12 关于兼语式问题
很多人反对兼语的说法,理由之一是兼语无法作层次分析。把兼语式和连动式对立起来是不妥当的。4.13 句法歧义
所谓句法歧义指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一词不止一个意思叫多义词,那么句子不止一个意思也可以叫多义句。多义句有两种,一种是句子里有词是多义词,因此句子就成了多义句。另一种是语法上的多义。如反对的是少数人。离开了一定的上下文,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因为其中的反对的可以指反对者,也可以指被反对者,这个句子不止一个意思跟反对这个词无关。目前能够用来分化多义句式的依据不外以下四点: 《语法分析讲稿》
组成成分的类 层次构造 显性语法关系 隐性语法关系
第五章 变换 5.1 变换分析
狭义同构不是完全同构。狭义同构格式的变换式不同说明它不是真正同构。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变换来分化同形异构,有时还可以归并异形同构的格式。5.2 扩展和变换
句法结构之间的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扩展关系,一种是变换关系。扩展关系是广义同构格式之间的关系。假定一个句法结构S1,X是S1里的一个语法形式,如果我们在X的前边或者后边加上A,使得AX与X同功能;换言之,AX是以X为核心的向心结构,那么这个新的句法结构是S1的扩展式。5.3 共现
如果S1和S2之间有变换关系,假定说所有的S1都能变换为S2,那么凡是能构成S1的任何一组词,比如(S1(A,B,C,D)),同样也能构成S2,比如(S2(A,B,C,D))。5.4 相关变换式的语义
一个句子变换成另一个句子以后,意义上是否有变化,在转换语《语法分析讲稿》
法里是有争论。从一方面看,变换前后语义上有某种一致性,这是大家公认的;但另一方面,有的句子变换前后意义确实不同,最明显的是陈述句、疑问句、否定句之间的变换。变换前后的句子结构不同,在语义上不能没有差别;但是另一方面,变换前后两个句子也有持续不变的东西,那就是共现成分之间的语义结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不仅是变换上相关的句子的一种重要的性质,而且知道了这一点,我们在运用变换分析时,就不至于犯错误。5.5 变换和语义特征
在变换分析时,采用词类分小类的办法,显然不如采用语义特征的办法方便。5.7 “把”字句
绝大部分把字句去掉“把”字句,去掉“把”字剩下来的那一部分都能站得住;而这类句子中的大部分,主语在意念上是受事。因此我们可以假定在某些受事主语句与“把”字句之间有变换关系。受事主语和“把”字句在以下两点上是共同的,第一,主语都是受事,而且在意念上是有定的;第二,动词都是复杂的。
如果”No+VP”的VP前面有:助动词、否定副词不、没、别,某些时间副词刚、就、才、已经等,那么在与此相对应的把字句里,M要提到把字前面。
第六章 陈述和指称
名词性结构的语义功能是指称,主谓结构的语义功能是陈述,这《语法分析讲稿》
是句法结构里最重要的两类语义功能。每一个主谓结构都是由一个动词性成分和语词动词性成分像联系的若干名词性成分组成的。我们可以根据与之相联系的名词性成分的个数来确定动词的价数。只能跟一个名词性成分相联系的动词是单价的,能跟两个名词性成分联系是双价的,等等。在每一个主谓结构里,动词跟与之联系的名词性成分之间都有某种语义上的关系。每一个陈述形式都有与它相对应的一组指称形式。我们要讨论的是包含动词的指称形式,这种指称形式里最简单的就是“V+的”,这实质上就是谓词的名词化。我们感兴趣的是和陈述形式相对应的那些指称形式。正如陈述形式可以选择主语一样,指称形式可以选择中心语。指称是所指,通常由名词来实现,往往可以用“什么”来提问。汉语的名词化都有标记,如:
去+的=去的 见+者=见者
所+见=所见
在现代汉语中,许多名词也有相应的名词化表达形式。其中VP的是N的分析形式,是用内涵来定义N。
体词性成分一般是指称形式,通常做主语或宾语;谓词性成分一般是陈述形式,通常做谓语。在汉语中一种成分可以有多种功能。
第二篇:句子语法分析
句子的语法分析(1)
通常我们在阅读一篇汉语或是英语的文章的时候,并不需要多少语法的知识,而是根据句子中每个词或词组的意义,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联想,从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篇章的内容。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一样,都属于分析语,它们的词和词之间的关系,往往是通过语序和助词来实现的。而德语则有所不同。德语是一种综合语,有着丰富的屈折现象(简单的说,就是词形的变化)。在德语中词与词之间的语法关系主要是通过这些词形的变化体现出来的,语序则起相对次要的作用。(也正因为如此,德语的语序才允许比较灵活。)举一个简单的例子:Den Mann bei?t der Hund.和Der Hund bei?t den Mann.这两句话在语义上是一样的,都是“狗咬这个男人”的意思,并不因为语序变化而有所改变。这一点,相信初学者也能很好的理解,因为句子中的der Hund就是第一格作主语,den Mann就是第四格,在句子中作宾语,这是由他们的冠词的变化而决定的,并不因为语序而起变化。而在英语或者汉语中,主语和宾语是由他们的位置决定的,主语在动词前而宾语在动词后,因此汉语中“狗咬人”和“人咬狗”的意思截然相反。
德语的这个特点也可以运用与句子的理解上,对句子进行一定的语法分析将有助于句子内容的理解。更确切的说,语法分析是句子这一层面语义理解的关键。对初学者来说,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为阅读技能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第一节 句子的组成和成分
这里介绍的是一种以动词为中心的分析方法。我们知道,动词需要和其他的成分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所以,对句子进行分析的中心,就是找出在句子中和动词搭配的各种句子成分,并对他们的作用进行分析。
一个德语句子从形式上看是由一连串的词构成的,但如果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就可以发现,每个词和词之间,并不是完全平等的。它们之间存在的是一种分层次的结构关系。很多词都和其他词一起构成一个短语,而实际上真正担当句子成分的是这些短语而不是单个的词。常见的短语可以分成下面几类:
名词短语
名词短语是以名词为中心词的短语,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类短语,其基本结构是:
(限定词)+(形容词)+名词
其中限定词部分通常是定冠词、不定冠词、指示代词、无主代词或不定代词等;形容词部分为一个或几个并列的形容词,他们一起修饰中心名词,作它的定语。一个名词短语可以没有限定词部分,也可以没有形容词部分,即单独一个名词就可以构成一个名词短语。
die sch?ne Landschaft 定冠词 + 形容词 + 名词
diese Frau 指示代词 + 名词
flei?ige chinesische Studenten 形容词 + 名词
Deutschland 名词
名词短语具有性、数、格的属性,通常通过限定词、形容词和名词的词尾表现出来。而通过一个名词短语所表现出来的格可以确定它在句子中可能作的成分:
第一格:基本上作主语或表语。
第二格:主要作为另外一个名词词组的定语(后置),也可作表语或状语。
第三格:主要作为动词的第三格宾语。
第四格:主要作为动词的第四格宾语,也可作为状语。
另外,有些代词(人称代词、反身代词、指示代词和不定代词)具有代替一个名词短语的作用,我们也可以把他们看成是一个名词短语。
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由一个介词加上一个名词短语构成,通常介词在前。根据介词本身的属性,其后的名词短语可以分别以第二格、第三格和第四格的形式出现。
介词短语也是经常遇到的一类短语,一般在句子种充当各类状语(时间、地点、方向、方式、原因、让步等),一般这都和介词本身的词义相关。介词短语也经常出现在名词短语后面,作为它的后置定语。此外,有很多动词都能和一个和几个介词搭配,构成一种比较固定的表达方式。这些固定搭配需要读者牢固掌握,因为很多时候这是理解整个句子的关键。
形容词短语
形容词短语是以形容词为中心词的短语。除了中心词以外,一个形容词短语还可以包括用于修饰中心词的副词和其他形容词(位于中心形容词前)。形容词短语最常见的功能就是作为名词的定语,即作为名词短语中的形容词部分。另外,形容词短语在句子中也可以充当表语和状语。
有一些形容词短语,其中心形容词经常要求搭配的名词短语(第二格或第三格,一般位于中心形容词前)或介词短语,和上文所提及的动词和介词短语的搭配一样,这样的表达方式也是需要在平时注意积累,牢固掌握的。
副词短语
由一个或几个副词构成,结构比较简单。其功能也比较单一,一般作为句子的状语或者是形容词短语中的修饰部分。
动词短语
动词短语的中心词是一个动词。这是一种比较复杂和特殊的短语结构,除了中心动词以外,在一个动词短语中还可以出现上述的三种短语以及另外一个动词短语。一般来说,一个句子本身就是一个带有主语的动词短语。除此以外,作为句子成分的动词短语都以非谓语的形式出现,即没有主谓关系,动词不变位。非谓语的动词短语主要包括不定式短语和分词短语(第一、第二分词)。这些非谓语动词短语的内部结构类似一个句子的结构,不同的是不具有主谓关系。而从功能上来看,不定式短语和名词短语相似,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和表语;而分词短语则更接近于形容词短语,通常作为定语、状语和表语。
在对德语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时,首先要做的就是根据上述的各种短语的特征将句子划分成若干个不同类别的短语。一般的方法是先找到各自的中心词,然后在中心词的周围寻找短语的其他组成部分。
第三篇:编译原理语法分析实验报告
实验2:语法分析
1.实验题目和要求
题目:语法分析程序的设计与实现。
实验内容:编写语法分析程序,实现对算术表达式的语法分析。要求所分析算术表达式由如下的文法产生。
EET|ET|TTT*F|T/F|F Fid|(E)|num实验要求:在对输入表达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输出所采用的产生式。方法1:编写递归调用程序实现自顶向下的分析。方法2:编写LL(1)语法分析程序,要求如下。
(1)编程实现算法4.2,为给定文法自动构造预测分析表。(2)编程实现算法4.1,构造LL(1)预测分析程序。
方法3:编写语法分析程序实现自底向上的分析,要求如下。(1)构造识别所有活前缀的DFA。(2)构造LR分析表。
(3)编程实现算法4.3,构造LR分析程序。
方法4:利用YACC自动生成语法分析程序,调用LEX自动生成的词法分析程序。实现(采用方法1)
1.1.步骤:
1)对文法消除左递归
ETE'E'TE'|TE'|TFT'T'*FT'|/FT'|Fid|(E)|num
2)画出状态转换图
化简得:
3)源程序
在程序中I表示id N表示num
1.2.例子:
a)例子1 输入:I+(N*N)输出:
b)例子2 输入:I-NN 输出:
第四篇:语法分析上机实习题2014
注:
(一)为必做题,(二)和
(三)任选一题。
语法分析上机实习题
(一)对于如下的文法,试编写调试一个语法分析程序:
E → E+T | T
T → T*F | F
F → P^F| P
P→(E)| i
要求和提示:
(1)可选择一种你感兴趣的语法分析方法(LL(1)、算符优先、递归下降、SLR(1)等)作为编制语法分析程序的依据。
(2)对于所选定的分析方法,如有需要,应选择一种合适的数据结构,以构造
所给文法的机内表示。
(3)能进行分析过程模拟。如输入一个句子,能输出与句子对应的语法树,能
对语法树生成过程进行模拟;能够输出分析过程每一步符号栈的变化情况。
(二)First集和Follow集生成算法模拟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由给定文法生成First集和Follow集并进行简化的算法动态模拟。(算法参见教材)
【基本要求】
动态模拟算法的基本功能是:
(1)输入一个文法G;
(2)输出由文法G构造FIRST集的算法;
(3)输出First集;
(4)输出由文法G构造FOLLOW集的算法;
(5)输出FOLLOW集。
E的first集
T的first集
F的first集+1*()i 1 11 1 1 1
【测试数据】
输入文法:
E->TE’
E’->+TE’|ε
T->FT’
T’->*FT’|ε F->(E)|i
(三)FirstVT
集和LastVT集生成算法模拟
【问题描述】
设计一个由给定文法生成FirstVT集和LastVT集的算法动态模拟。(算法参见教材P90——92FirstVT和LastVT的构造算法)
【基本要求】
动态模拟算法的基本功能是:(1)输入一个文法G;
(2)输出由文法G构造FIRSTVT集的算法;(3)输出FirstVT集;
E的firstVTT的firstVTF的firstVT
(4)输出由文法G构造LastVT集的算法;(5)输出LastVT集。
+1
*
()
i 1 1 11
1【测试数据】
输入文法: E->TE’
E’->+TE’|ε T->FT’
T’->*FT’|ε F->(E)|i
实习报告内容:
实验目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采用的数据结构、算法描述、运行结果、调试情况、设计技巧及体会、源程序清单。
实验报告封面:
题目:
《编译原理》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年月日
第五篇:汉语语法分析问题 读书笔记
学号1212080228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读书笔记 2009-2010学第二学期
院(系)名 称:文法学院
专 业 名 称:对外汉语
学 生 姓 名: 张芳芳
指 导 教 师:赵志强
关于《汉语语法问题分析》的读书笔记
张芳芳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文法学院 对外汉语专业 2008级02班)
指导教师:赵志强
《汉语语法分析问题》是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创作的一部语法理论著作。这本书篇幅不大,不到七万字,但内容丰富,视野开阔。全书以语法分析为纲,结合我国语法学创建八十年来的历史和现状,对语法研究中几乎所有的问题,特别是涉及语法体系的问题,作了一个总的检讨。吕先生在“前言”中开宗明义:“多年来想写一篇文章谈谈汉语的语法分析问题。主要是为了说明汉语语法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何以成为问题,说明问题的来龙去脉,借以活泼思想,减少执着。同时也可以安抚一下要求有一个说一不二的语法体系的同志们的不耐烦情绪,让他们了解,体系问题的未能甚至不可能定于一,不能完全归咎于语法学者的固执或无能。这是本文的主要用意。当然,如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和说明,能把研究工作向前推进一步,那也是‘固所愿也’。”
全书按“一 引言”、“二 单位”、“三 分类”、“四 结构”四部分展开论述。主要是摆问题,促使读者进一步观察和思考,但也常常摆出几种看法加以比较,指示解决问题的途径。著作讨论的问题主要涉及“语法单位及其划分”、“词类及其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和句子分析”等方面。这些问题有大有小,大的如“结构关系”、“主语和宾语”等,小的如“量词”、’“是字句”等。可以看出,作者是以一个个问题串联全文的,但是这些问题不是凌乱地堆积起来,而是被作者组织在一个语法体系之中。可以说,作者既注重摆问题,同时也照顾到了语法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不同的问题,作者的原则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有的问题是长篇大论,如“语素”、“补语”等,而有的问题则是一笔带过,如“词根”、“定语”等。在讨论中,作者主要是摆问题,分析各种处理方法的利弊得失,同时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意见。
下面我就从“单位”、“分类”、“结构”这三个方面作简单的摘要。单位
对语言进行语法分析,就是分析各种语言片段的结构。要分析一个语言片段的结构,必须先把它分解成多少个较小的片段,这些小片段又可以分解成更小的片段。结构就是由较小的片段组合成较大的片段的方式。所以,要做语法结构的分析,首先得确定一些大、中、小的单位,例如“句子”、“短语”、“词”。
1.1 语素
最小的语法单位是语素,语素可以定义为“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语素有三方面的问题:大小问题,异同问题,以及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1.1汉语的语素,单音节的多,也有双音节的,如疙瘩,逍遥,还有三个音节以上的,如巧克力,奥林匹克,都是译音。这是语素大小问题。
1.1.2 一个语素可以有几个意思,只要这几个意思连得上,仍然是一个语素,例如“工”有工作、技术、精巧等意思,都联得上,只是一个语素。如果几个意思联不上,就得算几个语素。例如“公”,有共同公平的意思,又有公侯、公婆、公的、母的等意思,这两组意思联不上,得算两个语素。这是异同问题。
1.1.3汉语的语素和汉字,多数是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也有别种情况。语音、语义、字形这三样的异同互相搭配,共有八种可能。这是与汉字对应的问题。
1.2 词和短语
1.2.1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有音有义单位。“独立运用”是指能够单说(单独成句)或单用(单独做句法成分或单独起语法作用)。
1.2.2 短语是由词逐层组成的语言单位。在词的定义中,用能否“独立运用”来区分语素和词,用是不是“最小的”来区分词和短语。分类
给词分类有“向下看”和“向上看”两个角度。向上看--看这个单位是怎样由下级单位组成的,例如把词分成简单词、复合词,又把复合词分成并列式,主从式等。向上看—看这个单位在上级单位里担任什么角色,例如一些词经常在句子里做谓语,算一个类,称为动词。
2.1 名词
名词这个类里面最困难的问题还是怎样区别哪些动词已经转变成名词(兼属两类),哪些动词只是可以“名用”,还没有转变成名词。
2.2 量词
量词和数词也许是词类中问题最少的两类。只是量词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有那么一些词,前边可以直接数词而后便不要求有名词,如年,季,天,夜,块(毛),卷,章,节,页等。这些词可以算是特殊的名词,直接和数词组合,中间排斥量词;也可以算是特殊的量词,语义上可以自足,不需要另有名词。比较起来,似乎后一种处理较好,因为这种“自主量词”有时候也可以像一般量词那样用,如“一年时间,三天工夫,两块钱”。
2.3 动词和形容词
动词和形容词的语法特征大同小异,可以合称为为谓词。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二者的分合问题。它们有很多共同点,并且是重要特点:都可以直接做谓语,都可以用不否定等。因此,如果把它们分为两类,在讲句子格式的时候就常常要说“动词或形容词”,很累赘。但是如果把形容词合并于动词的话,又有一个问题出现,那就是:一般所说形容词,其中有的只能修饰名词,不能做谓语,如果形容词并入动词,这一部分是带不过去的。
2.4 动词和介词
我国语法界一直有一种流传颇广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没有介词,所谓介词实际都是动词,这话”有一定道理。汉语里的介词几乎全都是由动词变来的,可是从另一个方面看,它们一般已经失去做谓语的能力,就不便还算做动词了。介词内部也不均齐。“把”和“被”跟其余的不同,只有句法功能,没有实在意义,绝对不能当动词用。“给”字兼有这两类的性质,有时候有“给予”的意思,有时候意思空泛,接近把、被。动词分为及物和不及物,是很有用的分类,可也是个界限不清的分类。按定义,能带宾语的是及物动词,不能的是不及物动词。一个动词有几个义项,有的能带宾语,有的不能,这个动词就兼属及物和不及物两类。问题在于“宾语”的范围,是不是动词后边的名词都是“宾语”?如果把“宾语”限于代表受事者的名词,那么及物不及物的分别还有点用处,虽然“受事”的范围还需要进一步规定。
2.5 代词
代词有代替、指示作用。这里的问题是并不是所有代词都有称代的作用,有的只有指别的作用。指别和称代是不同的句法功能,把代词分成代词和指别词两类也许更合理些。
2.6 连词
连词也有范围问题,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又、越、就、才)等划界,另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短语(一方面、总而言之等)划界。
2.7 副词
这个类的大问题是形容词修饰动词的时候要不要划入副词,这个问题本来就不简单,又由于书面上分别“的”和“地”,问题就更加复杂起来。现在通行的说法是形容词可以修饰动词,只有
在语义明显分别的场合才算是同形的副词,“的”和“地”的区别跟词类无关,“的”是定语的标志,“地”是状语的标志。结构
3.1 句子成分和结构关系
世界上的事情是复杂的,句子里边一个成分和另一个成分之间的关系,一方面需要用一个名目或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另一方面又需要作进一步的分析,看它包括哪些具体内容。比如动词谓语句里出现一个或几个名词,它们跟动词的语义联系是多种多样的,这种语义联系决定它们在句子里的活动方式,仅仅把这个标为宾语,把那个标为补语是不够的,要考察这样的名词同时可以出现几个,各自和动词发生什么样的语义关系,什么关系的名词和什么关系的名词可以同时出现,各自在什么位置上出现等。
3.2 主语和宾语
主语和宾语的问题在于位置先后和施受关系的矛盾。在多数句子里,代表施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前(主语),代表受事的名词出现在动词之后(宾语)。但多数不等于全部,在两项标准不一致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意见。
3.3 状语
状语一般指动词前边的修饰性词语,除修饰性的状语外,还有关联作用的状语,如首先、最后、同样、反之、此外,例如等。
3.4 单句和复句
句子根据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单句和复句。这里区分单句和复句涉及三个因素:一.只有一个主谓结构还是有几个主谓结构?二.中间有没有关联词语?三.中间有没有停顿?这是拿主语是一个还是几个这个标准来说,要是拿有没有关联词语这个标准说,同样有露面不露面的问题。并且这两个标准会闹矛盾。总之,像汉语这样不爱搞形式主义的语言,要严格区分单句和复句,确实困难。
以上就是我关于《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一些简单的读书摘要,不过我认为本书中也是存在一些不足的。比如在融合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以及转换生成等语法的理论和方法的过程中,吕先生未能很圆满地协调好各种理论和方法之间的关系,因而在处理具体问题时,表现出了一种游移不定的倾向等。
不过应当说明的是,这本书的主旨在于摆问题、提思路,并不是要建立一套严密的语法体系,因此,有些问题并非吕先生的疏漏,而是由著作的性质造成的。
参考文献:
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2005。
指导教师评语:
成绩:
签名: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