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

时间:2019-05-14 18:32: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

第一篇: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

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全身瘫痪依然从容美丽

诚如电影宣传语所言——“23秒,32年”。对于所有在那场浩劫中幸存的人来说,活下来,仅仅是个开始,王林梅就是其中之一。

她是一个特招入伍的漂亮女兵,如花似玉,能歌善舞,她还是篮球运动员。然而,这一切都毁灭于大地震那黑暗的瞬间。医生曾经断言:高位截瘫、只有头部可以自主活动的她,大约只能存活五年。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她仍然活着,并且有着令人吃惊的从容和美丽。写字对她来说曾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她却以一种异常艰难的姿势,亲自写下了这些文字,讲述她的欢乐与痛楚,讲述她对生命的感恩。当全身瘫痪,将终生躺在床上度日的现实没有丝毫争议地确凿给我,那一时刻至今已整整过去了三十多个年头。许多人都说这是个奇迹,不可思议,难以想象,但我觉得这其实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的体会很简单:人,不管到什么时候,都要珍惜只有一次的生命,只要还活着,就应该好好活。

当然,话说起来简单,要想真正“好好活”也并不是容易的。特别是像我这样只剩下一口气儿,几乎丧失了全部生存能力的人。

肢体瘫掉了,心也曾经死去,想活着的念头是我在生死炼狱中拣拾回来的,要好好活着的打算则更是在漫漫的时光长河里不断磨练荡涤中生成凝固的。

回首往事,当绝望一点一点积累到极至的时候,我只能无奈地在心底里一遍一遍地喊叫着“完了!完了!这辈子彻底地完了!”没有被天崩地裂的旷世惨难吓倒的我,被将终身瘫痪的事实夯实在了人间地狱里,我才只有十九岁呀!重返军营梦的喜泪还挂在腮边!

那真是日月无光啊!世上所有的一切都瞬间与自己无关了,躯体已经被甩出了地球抛到了漆黑死寂的太空。我就像一粒太空垃圾,没有存活的资格了。那时候只是一个劲儿地傻想,徒劳地对着夜色默默的呼喊——祈求上苍恩准自己睡着后不要再醒来,让残损的生命消失在漫漫的长夜吧!遗憾的是,人的愿望也只能是个愿望而已,现实永远也不可能因为你有了愿望而去满足你,哪怕你认为自己已经可怜到了极点。属于你的磨难就是你该承受的,磨难本身是不会考虑你的承受力的。其实人的承受力真的是无穷大的呢!当你活着的时候没有你承受不了的,换句话说,只要你还活着还能呼吸你就必须得承受,毫无商量的余地!!

命运的轨迹被颠覆了,心被抛向了无底深渊。微弱的心跳、游丝般的呼吸证明着一个生命仍在继续,我还活着,一个活着的全身瘫痪刚满十九岁的人……

当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时候,我只能一次一次问自己:我该怎样活?

毁于灾难最终也只能从灾难中爬起。我曾悲惨地觉得自己是如此的倒霉透顶,是天底下最最倒霉的人。可是,当得知在地震的瞬间,几秒钟的工夫就夺去了二十四万人的生命,我惊呆了。震毁的唐山剩下的只有成堆的废墟和成堆的尸体,这些尸体足足可以摆满近三十个足球场——自己不也险些成了这个数字中的一个吗!可是我还活着,还清醒地活着,还在享受着亲人们的关爱,难道还不幸运吗?

我应该说是最早被救出送走的伤员,对地震给唐山造成的残景没能看到一眼,但后来人们描述的情景同样让我刻骨铭心。如果父母姐兄不是冒着生命危险将我从废墟中扒出,如果救助车的司机不是抛下自己的困难及时送我踏上求治的路途,我肯定早已不复存在了。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实在是不幸中的万幸啊!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活着呢?如果不珍惜生命又对得起谁呢? 医院是个人生的岔路口,一些人欢欣地走向新生,一些人无奈地屈从死亡。我和死神擦身而过,经历过死亡与生命的拔河,感知过病魔对人的摧残。比起伤病之后重新恢复了肢体功能的人我是不幸的,但有的病人不仅丧失了活动能力还丧失了意识,比起他们来我又幸运得多。

我应该活下去!可是活下来却又要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因为我只能靠他人的伺候才能够生存。又一个难以存活的理由折磨着我。当别人将舀满饭菜的汤匙举到唇边,我实在不愿张嘴去等待别人将食物送入自己的口中。最初的日子里,那一口一口施舍般的饭食,我是和着流淌在心里的泪水下咽的。但是我很清楚,如果想活下去,你没有别的选择。

我说服自己活了下来。但生活中太多太多的不便常常煎熬着你对生的渴望。夏天里,蚊虫叮咬你无能驱赶;冬日里,你无力拉一拉被子而让自己不受冻;不堪压卧的身体只能等待别人来定时翻动,一个秉性十分要强的人却不得不过着吃喝拉撒也都要完全依赖旁人来打理的日子。白天,我眼巴巴地看着人们在眼前自由地来来去去而自己只有心碎的份儿;夜晚,望着睡梦中保姆的随意翻动肢体也只好要命地眼馋着……跟常人比起来,残障带来的痛实在实在是难以尽述的,但是,我的生命只有继续。

出乎常人的想象,被厄运推入绝境的我在外人眼里却似乎看不出有什么异样。因为我固执的就是不愿当着人们的面哀叹、流眼泪,固执的认定不能让自己的愁苦再给这灾祸添加分量了,倔强地不允许自己的泪水肆意泛滥而只能由别人来收拾残局,更不愿让自己的悲伤刺痛家人的心窝。尽管灾难的恶魔反反复复撕碎着我吞噬了我,心魂俱焚。现实永远板着一副无情的面孔,它始终有它自己的安排而不为任何人所左右。我们不能改变现实。我们所能做的只有面对现实。老老实实的面对现实,实际上就是改变自己的心态。而只要自己的心态一变,那个所谓不能改变的现实,其实就已经在变了。

卧床后,时间倒慷慨地完全抛给了我自己掌握,在我害怕跟它打交道的时候却成了时间的富翁。十九岁的人生刚刚开始,漫长的卧床生涯却摆在了面前。怎样来打发时间对我而言的确是件头等大事。对于磨难是悲观叹息一蹶不振还是顽强抗争重整旗鼓?我选择了后者。幸运的是,我在左侧躺时竟也能用残存微力的右手臂带动半握的手蹭着翻动书页。对于这一点点“能力”每每想起却也是欣喜异常而想落泪。阅读成了我平日里最大的兴趣和乐趣所在,尽管翻动书页是艰难的,但艰难而有所收获总比无为而寂聊要好得多。那些沉浸于字里行间,感知人世的时光让我觉得自己和常人无二。每每,读了篇好文章,了解了一点点社会的变化,都会觉得那一天的日子没有白过。

“从头开始”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我很欣赏这句话。这句话的寓意丰富而深刻。它显示的是人的一种精神,蕴含着希望、勇气和力量。人生的路充满艰辛,坎坷之后还要继续前行,哪儿跌倒了就在哪儿爬起来,能有开始的勇气就会有抵达彼岸的希望。我的生活也是“从头开始”的。尽管已经卧床,不用再按时起床梳洗上班,不再有频繁与人交往的必要,但我仍然坚持每天按时“起床”认真刷牙洗脸。尽管借助她人的帮助也一样要把自己拾掇得干净利落,衣服被褥也要清洁干爽,三十年不辍。身体瘫痪了,精神万万不能瘫痪,我绝不能让自己窝窝囊囊、邋里邋遢地过活。我的希望就是让人们看到一个精神永远不垮的林梅。除了看些书报杂志,平躺的时候我会看电视、听音乐,我也会将目光投向窗外,看云飘,看风吹,看鸟儿飞过,看落叶飘零。看累了,就闭上眼睛,回想那些让我高兴让我难忘的事情,这些记忆会给我勇气给我力量助我更好的生活。不期然遭遇感动,好长时间心情总是难以平静,不想平静。我愿把幸福的滋味重复,一千次一万次地重复。多少年来这已经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我把它称作“选择记忆”。而有些会破坏自己情绪的往事我是不会让它们来占据我的记忆空间的,一旦不经意被它们钻了空子,我也会尽快将它们驱除出去。这样安排下来,每天的日子充实而轻松,不仅获得了知识也愉悦了身心,哪里还舍得用时间来愁苦?

地震后,自己丧失了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的能力,不仅不能为父母分担劳累,却硬是将瘫痪的身躯抛给了父母和家人。这已经给我的亲人们增加了无法言表的巨大负担,我又怎能在父母和家人的操劳中再添叹息和哭泣呢!况且,你就是哭瞎了双眼又能于事何补呢?泪水不仅不会洗刷你的伤口反而会加剧你的疼痛。我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平静一些乐观一些的来度过每一天。自己的心情调整好了对家人和身边的人都是一种福份。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过几十年的光景,这有限的时光是很容易消逝的。我们千万不要等到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来感叹生命的可贵,而应该从现在做起,时时珍爱生命,刻刻善待生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当厄运降临时你的选择。有些人经不起人生磨难的考验,选择放弃生命,这是一种极为懦弱而又毫无责任感的态度。我们应该懂得,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是属于我们自己的,它也应该是属于亲人、属于朋友和整个社会的。我们只有爱惜它保护它使它美丽的责任而没有放弃的权力。从容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厄运,应该是一个人处世的最基本的能力。生活中的坎坷磨难就如同生命的影子会时常伴随着我们,是甩不掉赶不走的。置身困境,首先我们需要正视它,若你无力改变也不要惊慌失措,放松心情,就把它当作“杨柳承受风雨,水接受一切容器”一样的承受下来。面对厄运,我选择的是微笑;面对磨难,我选择的是从容。虽然不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但是我的微笑能够给亲人带来欢乐;虽然无法回报社会的关爱之情,但是我的从容能够使人们感受泰然。今天看来,我的选择是对的。

正因为有一个平静稳定的生活态度,才有了让人们赞叹的精神面貌,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关爱。战友们、同学们常常会由衷地说:“每当我们有了难处、遇到了坎儿,只要一想到你,就会觉得那点困难根本算不得什么了。”听到这些话,我感到一种欣慰,感到一种满足。我瘫痪的身躯并非只是“残和废”的缩影,她仍然可以焕发出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今生今世尽管命运有些坎坷,但我依然觉得我的生命是有意义的。

人有悲欢离合,天无绝人之路。当我们无奈地失去种种选择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还有一种选择永远属于我们自己,那就是我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我的态度就是:活着,就好好活!如今我又学会了使用电脑,尽管我寸步难行,有手犹无,但我依然可以乘着这叶科技的快舟去走亲访友,游历山川,遨游世界,书写人生。生活就如同一面镜子,你哭它也哭,你笑它便笑,只要心不死,任何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

《唐山大地震》影评

———废墟中用亲情点亮希望

我是伴随着泪水和感动看完这场电影的,突如其来的灾难,骨肉分离的苦楚,电影《唐山大地震》记录的是唐山的故事和唐山记忆。然而对于这部灾难片的处理,冯小刚导演却另辟蹊径。影片回避了固有的传统灾难片的题材模式,选择了个体心灵的“余震”和特殊亲情的重建,在世俗生活的灾难承受中渗透出多层面的人文价值。影片让许多观众都眼含热泪,但又使他们的心中无比坚定。因为这种展现人性大爱,直指人心的主旋律让人们看到了温暖和希望。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味良药,成为一部面对灾难的启示录。

影片将人们带回了1976年,人们将永远铭记历史的时刻: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时间凌晨三时四十二分五十三点八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灾难的飓风扫过,摧毁了无数个温馨幸福的家,23秒地震,建筑坍塌,人奔逃,遭重压。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地震使卡车司机方大强与纺织女工妻子李元妮从此天各一方,他们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失魂落魄的母亲,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救弟弟”。生与死的距

离到底有多远?23秒,活生生的两个孩子,母亲抱出来的只有弟弟,亲手葬送了姐姐。当被压在水泥盘下生命垂危却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的抉择后,绝望的眼泪夺眶而出,从死人堆站起来的地,在母亲吐出“救弟弟”的梦魇里,活了32年,那恨也纠缠了32年。

电影中,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经历了比外部灾难更加深重的情感困境,一个背负肉疚,心碎如渣的母亲,她甚至不愿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种心如刀绞的伤害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伤害是伴随着活下来的地日后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毁的房子可以重建,废墟也可以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内心世界的崩溃是无法重建的。用影片中方达的话说就是“这些年,我妈一直守着废墟过日子”。母亲元妮在废墟中艰难撑起苦难的家,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改变生活的机会,她拒绝爱情,选择为丈夫坚守,拒绝安逸,选择清贫,是为痛失女儿救赎心灵的坚守,这哪里是坚守分时是牵挂,是爱,更是人间亲情的彰显。

其实,母亲在选择救弟弟的同时,内心深处一定无比苦楚,这意味着将要放弃自己女儿的生命,如同冰冷的刀子剜在母亲的胸口,母亲的心在滴血,这把无形的刀子留下的伤痕,经过岁月磨砺,非但不能模糊,而且日渐深刻,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方登一生的轨迹;对于这个选择,方登32年来一直无法释怀,哪怕在她做了母亲之后,也依然无法释怀。就像她说的:“不是不记得,而是忘不掉”。

直至32年后,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方登目暏了一位母亲的艰难选择:是眼睁睁看着救灾战士们为了拯救女儿而遭遇危险,还是

截掉女儿的双腿尽快完成无法救援。母亲最终忍痛选择了割掉女儿的双腿。面对这个选择,而对这个选择,面对疯狂的喊着要回女儿的腿,似乎崩溃的母亲,方登的内心已经明白了许多:其实,在很多选择面前,被放弃的那个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不重要的,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做出选择的人是残忍和无情的,因为,做出选择所要经历的绝望和痛苦,并不比被放弃的绝望和痛苦更轻浅。或许,最适合用来描述选择者的,应该是无奈。假如真的可以选择,李元妮宁愿楼板下被压的是自己,假如生命可以交换,她会第一个冲上去代替女儿的宿命。所以,我相信,当方登从背后死死抱住那位被援助的近乎疯逛的母亲时,她的脑海里,一定浮现着自己母亲那绝望的脸庞和撕心裂肺的呼唤。明白了这些以后,再加上与弟弟的偶然相遇,方登终于向着宽恕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当然,32年的愤恨和怨怼不可能一步踏过。即使在母女相见,母亲下跪,母女交谈等步骤过后,方登也没有彻底宽恕母亲,直到墓园里,方登目睹了那些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你一本,我一本”。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与母女相见的催泪点不同,这一次是温暖的流泪。冯小刚将结局做得恰到好处,他让受过的伤在新的地震,对别人的救援中得到了清洗,受伤的人也选择了彼此原谅。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不仅释放了她们心头多年来各自背负的情感枷索,也让观众随之释然。

危难见真情,一切感情的积累都不是没有缘由。从爱到恨,从恨到爱。“毕竟还是亲人”一句话道尽人间冷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伴随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经历了苦难的人们。这种重体现在方没有办法放弃怀孕的孩子,因为他是唐山人,而且是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唐山人,因为她被放弃过„„体现在元妮用32年的等待去完成对这个家的爱,元妮说:“我要是过得花红枊绿的就更觉着对不起你了”,重在儿子总是想着如何弥补母亲的付出,方达对妻说:“我妈生了我三次,出生一次,重病一次,地震一次”三次正„„是这些重,让最后的大悲变大喜的时候,还是不断地释放着这32年的悲。人类面对痛苦,最常选择的方式,就是逃避,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是,不管你面对与否,心中的那道疤痕,它始终横在那里,就像片中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没了,就是没了,心中的伤疤,有了,永远都有”。

76年的唐山大地震离我们有些遥远,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则刺伤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新闻媒体的离速发达,让我们每一个人犹如置身灾区。痛着一样的痛。或许,你至今还记得某一个悲惨的画面,每次想起,都像是乌云遮住了心脏留下一大片阴影。

《唐山大地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用一个母亲的坚强,给了所有人力量,她没有逃避,而是选择面对,顽强地面对地震给她的人生带来的毁来性打击。这个母亲的形象,实际上源自生活中千千万万个经历过那场大地震的人。当多年后再次说起自己经历的那次大地震之时,他们可能会用很平淡的语气讲述当时经历的一切和在灾难中逝去的亲人。而平淡的语气背后,却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伤痛。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对于经历了那样不平淡的灾难之后的唐山人来说,能够克

服灾难过后的心理创伤,重新过上平淡的生活也是一项艰巨的伤务,漫漫人生,他们要带着无法泯来的伤痕继续生活下去,光荣是因为平淡,艰巨是源自漫长。既然,心中的疤痕已经在那儿了,逃不过就面对,开始新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在那些记刻着名字的碑上,银幕扫过那些死难的同胞们的名字。传来《般若心经》的唱词。让我想起汶川地震后,温总理写在学校黑板上的四个字“多难兴邦”带来的鼓舞。耳畔空灵的歌声渐行渐远,可以理解成是冯导用电影语言的方式对那些32年前魂灵的再次祭奠,再用祭奠这种方式,献给地震灾难中的感受者、亲历者、受害者、拯救者。观影中,我们一直被感动着,灾难来临我们曾被感动过。我们希望感动不是一件奢侈品,它是能够与我们相伴的生活常态,唤醒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神经,能感动中国的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面对灾难,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众志成城的团结。正因为人生无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才应该倍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好好活着,为亲人,为自己好好活着,放下生命中沉重的包袱,努力活出有限生命中的无限精彩。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

唐山大地震的感人故事

唐山市滦县第三实验小学

五年级六班

杜颖

我想每个人都不会忘记30年前的那一场浩劫,虽然我没有经历到,但我 也为这场灾难痛心不已,因为毁掉的是我的家园。30年后的今天,当初的那片废墟已经被勤劳的人们建成了一座更加美丽的城市,使世界为之惊奇,使我们为之骄傲。

在这次唐山大地震之中,其中就有这么一件非常另人感动的事:在唐山大地震之前,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正在温馨的家里一边织着毛衣一边用脚轻轻地拨动着摇篮里年幼的孩子突然间,地震发生了,他们母子俩一同坠入了废墟和黑暗之中。万幸的是,母子都没有受伤,母亲把孩子紧紧地抱在怀里,等待着人们来援救他们母子。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孩子把母亲双乳里的最后两滴奶 也吃尽了,哭声也渐渐衰弱,再不获救,孩子被渴死先于母亲而去。绝望中的母亲双手乱扒,企图从钢筋水泥中获取食物,她的手触到了织衣针,母亲心中一阵狂喜:孩子终于有救了。一周之后,他们母子俩终于重见天日,孩子安然无恙,母亲却永远闭上了眼睛,脸色苍白得很,人们惊奇的发现,母亲的每个手指上方都扎了一个小孔,孩子正是靠吸吮母亲的血而存活下来的。

母亲的爱是无私的,高尚的,她为了儿女可以牺牲她的一切。

在大地震的感人事件中,还有一件事非常动人的事迹:这是在学校发生的事,可怕的大地震骤然而至,所有的住校生都被压在坍塌的宿舍里了。那时,学生们的宿舍是高大尖顶的大屋,这座屋里的人都受伤了,但大家没顾自己身上的伤口,他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尽快地抢救每一个学生!平日里,那些老师们可以说是手缚鸡之力,但面对那个沉重的大三角架,他们想都没想,齐心协力,一下子就把它掀了过去。经过一段辛苦的劳累,救治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终于,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被困的学生全部救出来送进了医院。

天已经亮了,他们苏醒了,身上磕得青一块,紫一块的。他们突然想起来,贾文玲老师怎么不见了。

据和她同舍的崔老师说,是贾文玲叫醒她的,如果这样的话,贾文玲老师应该已经逃出去了呀,可她为什么不来救学生们呢?原来,崔福兰老师跑出来之后,宿舍已经塌一半了,正好把门顶住了。贾老师会不会被压在下面了呢?那时教师宿舍全是筒子屋,一间平房住两个人,南边是窗户,北面有一个双人炕,门被堵住了,根本打不开。老师们全是从窗口跳进去扒闸山的,大家的手都扒成了血葫芦,一直扒到窗台下面,才找到了贾老师,大家手上的血,谁也不觉得疼,大家的心,都在淌着血呀:所有的人,都先从她身上踏过去,再踩在她身上扒闸山!被扒出来的时候,她身上没有一点点外伤,但她却停止了呼吸。

老师是祖国的园丁,她栽培、教育我们,为学生而奉献出了她保贵的生命。怎能不叫人感动呢?

另外,在大地震中,还有一件非常让人感动的:地震当天,有一位叔叔从学校回来到柏各庄镇小庄村看望父母时,得知全村死亡21口人,受重伤的100多人,分别被送到全国各地去免费治疗。最让人感动的,是有一位叫刘世芳的母亲用双腿和双臂搭起了一个小小的空间,把她的宝贝孙子保护在自己的身体下,以免孙子受伤。而她自己却一动不动的禁受房屋倒塌的砸压之苦,当她被人们从废墟里扒出来时,她已经停止了呼吸,离开了这个地方,但用她自己身体搭起的一个小小的空间却保持着不变的姿式,她的坚持打动了人们。

啊,这些故事太让人感动了。我想,抗震精神,就是忘我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吧?我应该记住这些可歌可泣的事,并把它们化作精神,去滋润自己的人生。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一个美丽而繁华的城市,又名凤凰城,却因为一场无情的大地震毁了。地震前兆,空中满是蜻蜓,鱼儿跳出了水缸,仿佛一场大雨将要来临。方大强和妻子元妮,龙凤胎儿女方达和方登,他们不算富有,但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方大强因为工作,常常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晚上,方大强和元妮在工地上,不想。天一紫,大地摇晃起来,不好!为救家里熟睡的两个孩子,方大强牺牲了!方登方达虽然被救出来了,但一块楼板压在两边,但因为力气不支,只能救一个。救了方登,就要放弃方达;救了方达就要牺牲方登。元妮含泪选择了年幼的弟弟,当清醒的小方登听到母亲的抉择,开始恨她。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方达,坚强地活了下去。而庆幸被救出的方登也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姐弟两碰巧在救灾现场相遇了,一家人又团聚了!

从电影大概看来,并不是很让人感动,而恰恰是一些不惹人注意的细节,让人感概万分。老天爷,你王八蛋!这一句看似不文明的话语却包含了母亲太多太多对丈夫,对孩子的爱,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对死去丈夫的想。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一句形于母亲倾诉的话语,写出了元妮对丈夫和方登的想念。当方登被解放军领养后,上学报名时,两位解放军说她叫王帆,方登说她叫王登,这说明方登想家,还没忘记元妮。当方登回家后,因为元妮以为方登死了,在家里还挂了方登的照片,因为32年前方登说要吃西红柿,所有,桌上还有一盘洗干净的西红柿。因为方达长大后有了钱,让元妮搬家,元妮不搬,怕方大强和方登找不到家。在给方登建的墓里,放了许多书,方达说,每年开学,母亲都会多买一份书给方登。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团聚了。从四口变两口,方达读书后又两口变一口,一口再变七口(方达媳妇,方达孩子,方登丈夫,方登孩子)。

23秒,地震那短暂的23秒,让人惊心动魄;32年,漫长的32年,都是母亲一个人在悔恨中度过的。

亲人终究是亲人,是一辈子也不能改变的。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活着真好!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双槐树小学四年级:郑嘉庆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下载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山大地震幸存女兵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赏这部催人泪下电影。说实话,在只单单看影片名字与宣传海报,我的确认为这会是中国一部以真实的事情而改变的灾难片。而在影片开头......

    唐山大地震有感

    责 任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突然发生7.8级强烈地震,就在那一刹那24万同胞失去了生命„„”。像这样的新闻报道式的文字在我来唐山......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有感姓名:孙路明专业:冶金技术班级:09冶金三班学号:30110901031《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

    观后感:唐山大地震[大全]

    观后感:唐山大地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后感:唐山大地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都说人类征服了自然,但当自然灾害来临,人类却是如此的渺小1976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在短短的几秒内,一个平静的城市瞬间......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大全

    感动,唐山大地震今天一个人看完了电影《唐山大地震》,颇为感动,为逝去三十多载的生命,更为坚强于人世的无数唐山同胞。 这是一部十分轰动的电影,一直没有机会看,今天终于在优酷网......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范文大全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唐......

    唐山大地震 影评

    23秒的灾难,32年的精神 ---影评·唐山大地震 不得不说于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