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
——————悲而不哀的震撼Xingming :cdd
1996年唐山地震,给人们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冯小刚导演斥巨资为广大的观众打造了一部灾难大戏。这部戏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尤其是对于亲身经历了地震的幸存者来说更是意义深刻。我也不例外,这部片子也深深打动了我。我看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每次看都会潸然泪下…….整个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震和震后,还有着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的故事和变化。他要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他还在片中讲述了这场灾难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短暂的23秒地震造成了原本幸福的一家32年无法愈合的伤痛。徐帆扮演的元妮,在地震里失去了丈夫,双胞胎子女被压在屋下,情况危殆,只能选择救一个。而元妮在悲痛中,选择了救儿子。她抱着儿子赶往机场救护,而女儿却意外的醒来,被救灾的军人收养。故事,从这里徐徐展开,电影,从1976年,讲至2008年。故事原本是非常悲伤的,可是我却丝毫感觉不出一点点哀伤,有的只是对逝者的敬仰,幸存者的敬佩…..本片虽算不上什么世纪大片,也并非人人喜爱,可的确有不少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导演的功力高深,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一个十分整体的把握。
电影的开头,就用多个短镜头,描述了震前唐山安逸,平静的生活,简直就是人间堂。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将故事逐步的拉开帷幕,故事主人公也十分自然的出现。本片多次用了伏笔,这使电影的情节发展十分自然流畅,然人觉得没有突兀的感觉。例如,开始的时候,妈妈将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方达,让登觉得妈妈偏爱弟弟达。由此一件小事可见,在方登幼小的心里,妈妈爱方达胜过爱自己。再加上更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面临同胞姐弟俩只能救一个的时刻,妈妈最后选择了就弟弟。这一切就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比如方登震后被救没有向解放军说明自己的情况,不愿回忆以前的事,不愿意和养父养母提及以前的事,更不愿意去寻找自己的亲人,甚至对母亲怀有一丝恨意等一系列的情节,原本是让人觉得突兀的,可是由于前面已有所交待,让人觉的也在情理之中,自然接受。还有,原本方登对母亲的行为十分不解,觉得母亲是不重视自己,才决定救弟弟的。知道汶川地震时,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为了不牺牲更多人的生命,竟然选择舍弃自己女儿的一条腿。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方登,似乎他对母亲的态度由此转变,也让母女以后相认有了可能性,然人觉得真的很自然很真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是让人觉得那么的意料之中。也有的让观众觉得有点遗憾了,并不是情节不好,自己是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比如,方登的养父去看方登的时候,竟离奇的和方达相遇,关照可能会觉得这可能会是亲人相认的一个契机,可
是导演视线一转,直接切入另一镜头。他们并没有此次会面意识到彼此间的那层关系。原本观众认为也许会发生点什么的,缺什么也没有,这超出了观众的思维,不免让观众觉得这个导演太调皮,竟然吊起了胃口。总之,导演对于故事的整体把握的很到位,故事内容也很感人,吸引人眼球。
其次就是电影的深刻的主题了。
本片将唐山和汶川的两次地震融入一部影片,尤其是开头几十秒的地震场面,十分震撼,让人切实感受到了灾难的毁灭性和生命的脆弱。但是,面对灾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倒下,而是互相扶持,重建家园。汶川地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唐山人,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就在当中,让人感受到了唐山人热忱的感恩之心。本片用极其普通的手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有大爱,血浓于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民族,任何灾难都不会将我们打垮,向世人宣告我们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
当然除了这个最最深刻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东西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富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徐帆饰演妈妈元妮,因丈夫为了救自己而失去了生命而决心不嫁,因为他要永远只做她丈夫的女人,一个愿意用生命去挽救自己的男人的女人。在面对自己两个孩子被困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艰难的做出选择,选了弟弟,为此她愧疚了32年,32年来他都背负着对女儿慎重的愧
疚之感,他用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折磨自己,想以此换回天堂亲人对自己的谅解,尤其是自己的女儿。徐帆,将这角色演活了,有血有肉。他感动了我,除了母爱亲情,还有他的爱情。在这个物质肆意横流的社会,还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电影通过,妈妈爸爸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每天的甜言蜜语,更不是名车豪宅,而是一个人愿意拿命对你好。妈妈说,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这句哈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有真正失去过的人,才明白失去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珍重,要感恩的活好每一天
由李晨饰演的方达,地震改变了他的一生,在震中妈妈选了先救他,才有幸捡回了有一条命。有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确如此。在地震中,他失去了一只手臂,但也让他变得更加强大。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的他,选择了独自外出闯荡。经历过生死的他,变得异常强啊,最后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其中的苦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在另一次地震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真的,真正经历过生死得人,真的会变得很与众不同,不会在那么让人觉得不经世事。李晨虽是一个新演员,但是演技很不错,首次出演残疾人的他,把那种自强不息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由出演的方登,虽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妈妈虽然没能救他,却被解放军救了,还被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收养。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在与男友恋爱后,不小心怀
孕了。可能是还不想担有什么责任吧,男友以种种理由,劝她堕胎。可是他却坚决不同意,甚至选择了离开男友,离开自己喜欢的大学,去挽留这么一个生命。用他的话说,他是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他知道什么是生命。她与男友的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不客气的说,这无疑是对那些无视生命的人的一个巨大的讽刺。也许只有经历了生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含义,真正懂得生命可贵。他的演出也很出色。将登的痛苦,无奈,以及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很好的展现出来,也让我们很好的了解了这个人物形象。
当然不可缺少的还有音乐。影片主题曲的演唱者尚雯婕演唱了该片的宣传曲《23秒32年》,它准确的表达出了影片的核心:“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内心。”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媒体说,《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电影,虽然是一个悲伤地故事,可是每个角色都是那么宁,那么坚强出色,没有一点哀伤的感觉。它真的教育了我很多,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每次看都有新的震撼。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 影评
23秒的灾难,32年的精神
---影评·唐山大地震
不得不说于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下,《唐山大地震》融合了好莱坞灾难片式的震撼特效及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展开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灾难背景之下以人性光辉照及民族精神,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以此来弘扬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情感价值。优秀的电影就是一股最真挚的力量,而《唐山大地震》更是透过大片式的视听冲击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被升华了的情感支持:灾难的飓风过后,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是人性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剧情开始于唐山大地震灾难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两端分别压着一对龙凤胎姐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死别离。对于母亲及姐弟二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在32年中一直沉浸于自责和负罪的情感中难以自拔,女儿在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中也难以摆脱心灵曾受到的创伤。正如影片中借方达的口描述元妮的心理状态:“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这三十二年就守着废墟过日子”,以及方登对父亲诉说心底的阴霾:“就这三个字——救弟弟,爸,我不是不记得以前,是实在忘不掉。” 如此至情至深的语言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悄无声息的隐痛? 1
当然我们在直面人性的拷问时,探索答案的过程比得到答案的结果更具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的真正目的和成功之处。而人们在影院中所留下的泪水,却也不仅是为了被灾难伤害了的生命和情感,更是为了悲痛之中人性迸发出的坚忍和不屈。即使是灾难也无法磨灭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权利,即使它的过程同样也昭示着痛苦。电影多处渲染了这种情感的力量,元妮用尽全力含辛茹苦地独自抚养方达长大,方登在其父母的帮助下考上大学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她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残缺了一只手臂的方达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业成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影片表现出的人性的倔强与顽强是千万中国人的写照,深刻的情绪就这样随着镜头地流淌自然而然的与观众产生共鸣,融入内心,撼动灵魂。当然本片表现出的无论是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人性的一次重新认识:生命和心灵的残缺可能不能代表完整,但谁说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是完整的呢,残缺和痛苦都是生命必经的体验,人生的美好在于追求。
电影着重对人物命运及性格的刻画,但放眼全片,以细微处见深刻:个人命运的荣辱无不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李元妮一家32年来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历程正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在灾难过后所表现的不屈和坚忍。回首过往,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公共记忆。如果在每一次灾难和痛苦过去后,那些记忆被我们遮蔽的脑海之外,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那么人性将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正所谓:一味地选择忘却其实是愚蠢的表现。这种关于痛苦和灾难的记忆,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于苦难记忆的同时也昭示了冲破苦难的勇气和
警示人们堤防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人们没有抹去唐山大地震的苦痛记忆,因此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国家和人民第一时间选择了坚强,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影片结束于元妮和方登情感通达后的谅解,23秒的误解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化解,如果说整个过程是时间过程不如说是情感历程或精神历程。32年心灵的伤痛也终因不断的努力和弥补最终回归到和谐的状态。虽然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忘记曾经经历的伤痛,但正是这一份记忆也同时昭示了我们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就像影片结尾的镜头,大地震纪念墙上镌刻着24万死难同胞的名字,而纪念墙的背后是浴后凤凰城----唐山的崭新发展。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在1976年间,文革刚刚结束,全国还被笼罩在十年浩劫的阴影中,各族人民饱受痛苦。人们正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使大家盼望已久的美好生活再次破灭!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一道闪掣云霄的蓝光刺亮了河北唐山的天空,紧接着大地开始疯狂的抖动起来„„
现今,唐山大地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我去看了首映。它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便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观众体会到其中的滋味。一个看似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急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以及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与怨恨,还有解放军的博爱无私,这种种惟妙惟肖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影片中,最精彩和最催人泪下的场景,无非是故事主人公在面临两个孩子只能救一个的生死抉择。这时,我的心也似乎跟着碎了,一个母亲怎能丢下自己的亲骨肉哇!
当心灵开始刺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无奇的感情是那么弥足珍贵!正如那句台词所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这句让主人公愧疚了一辈子的话,似乎在告诉我们他真正的含义。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可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珍惜现在,恐怕这也是此影片真实意义所在。人活着应该如何抉择,在遇到无法改变我们的困难的时候,我们应选择有信心战胜困难,只有自己有了信心,困难才能向我们低头。不要放弃任何一丝希望,世界才会更美好!
其实,《唐山大地震》影片那么受欢迎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拍摄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人群混乱,采用了电脑特技。与演员动作相结合,看起来惟妙惟肖。这可与大型科幻电影《2012》的制作效果相同。在其中,能让观众身临其境,更深一层体会了大自然
无穷的力量和生命的珍贵。可看出,这部影片的主创工作人员一定花费了不少心血,我十分欣赏这部大片!
《唐山大地震》看的是一部影片,可是思考的是一个人生。正如海报上写的一样“23秒,32年”,是啊,仅仅因为那23秒产生的巨变,却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抚平人心理的创伤!
最后,让我们珍爱生命,接纳亲情,为了亲人好好的活着。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因为,活着真好!
李元妮说;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我总是自以为在我生活过的短短二十余年的光阴中,我可以说是毫无阅历,至少,我总是不懂得珍惜的含义,而这部电影却第一次让我懂得,珍惜拥有小盆里的蔬菜,鱼缸里的热带鱼,恩爱的夫妻,和睦而快乐的家庭,一切美好的事都可以随着大地小小的抖动一次身体而成为过眼云烟,在这一切都成为过去后,我们可以指责老天的不公,痛惜失去的一切,可是在这一切牢牢握在我们手中时,我们可曾如此地珍视他们?李元妮在片头给过女儿一个承诺,“明天,妈再给你买西红柿。”明天,一个多么平凡的字眼,我们的口中不也是有很多明天吗?——“今
天太忙了,明天再回家看父母。” “今天累了,明天再做这些题。” “孩子,明天我再陪你玩。”,有时,我们确实是因为太累了,太忙了,把事情暂搁到了明天,可有时,我们是否是在“明天”真正解决了这些事,我们也许在明天来临时,以另一个理由将事情推到了更遥远的明天,然而我们可曾想过,我们其实就像是那只“明天再垒窝”的小猴子,今日复明日,直到有一天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浇个猝不及防。而这部电影告诉我们的,恰恰便是这个道理。人生就像一棵秋天的大树,看似枝繁叶茂,充实繁密,然而秋风一打,树上的叶子便随风飘零了,往往这时,我们才意识到,我们还没有来得及,仔细看一看,我们身边熟悉的事物,因为这些事物,我们往往太过熟悉,熟悉到我们总是天真的以为,他们永远都会陪在我们身边,不会消失,然而在灾难面前,人类永远是卑微而猝不及防的,自然界一点小小的变动,上帝一个小小的玩笑,都会让我们失去很多,往往这时,我们才知道失去事物的珍贵,因为没了,我们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很多人总是恐惧着世界末日的到来,然而恐惧又有何益,我们既然无力对抗自然,还不如好好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多学一些知识,多陪陪父母孩子。我们不是圣人神仙,不可能解决人生中每一个未了心愿,但我们至少可以,多珍惜一下身边的一切,不要等到一切都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的选择,32年的煎熬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高一(11)周骁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心灵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却依然怀揣着梦想努力前行……
——题记
《唐山大地震》冯小刚导演的一部震撼人心的史诗。影片以唐山大地震为背景讲述了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影片的开始是成片的蜻蜓,异常炎热的天气,鱼缸里的鱼不安的跳动,这些无疑不预示着即将发生的事。
地震的那场画面让人如此揪心,那一声声的哭喊敲击在心上,紧绷的神经在听到“救弟弟”的那一刻轰然倒塌,那根弦似是承受不住拉力一下就断了,泪水就像关不上的闸门,泊眶而出。23秒的选择,留给母亲的是32年的煎熬,手心手背都是肉,选谁都是痛,而母亲在无奈之下选择了救弟弟,而女儿面对这种偏爱只有无限的怨恨。
大雨中,女儿终于醒来,望着父亲的尸体和母亲的放弃,女儿心中被无限的悲伤充斥着,她萧瑟的背影是如此孤单,导演在此刻将天空渲染成血红,周围一片废墟,整个世界似乎只剩下她一个人,震撼心灵,使观众深受感染,此刻的我更是忍不住,眼泪止不住的流着,内心似乎有什么在呐喊着,呼之欲出。
影片中多处轻音乐更是与故事配合的巧妙,除了开篇的和平音乐,之后伤感的弦乐无一不催人泪下,渲染出悲伤的气氛。片中的女儿长大了,怀了孕,但是由于地震时被母亲抛弃留给她深深的烙印,她宁愿辍学也不愿打掉孩子,她曾哭泣的说道不是忘记了,而是根本忘不了,那不可磨灭的伤痕在她心里留下一道深深的疤。是啊!任谁也忘不掉吧!被自己最爱的人放亲,那种情感又岂是一个“悲伤”能形容的了得。导演在这方面的刻画无疑是成功的,他是我们站在片中人物的角度上思考问题,使人潸然泪下。
从一开始就知道这部影片很感人,也做足了心理准备,但是总会有那么一刻,心弦被拨动了。我们不是经历者,只是见证者,也许是感同深受,心灵受到震撼,为生命、为坚持、为了爱。
汶川地震时,受到心灵的呼喊,女儿毅然决定去做志愿者帮助受难的人们。而在地震中,一位母亲不得不选在给自己的女儿截肢。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但却不会重复。“我不能因为我女儿的命就让别人去牺牲,这让他们的母亲怎么受得了。”“恨吧,要恨就恨我吧!”母亲的话像铁锤一样敲击在方登的心里,那种牺牲的痛苦我们都感受的到。
方登在汶川地震中遇见了自己的弟弟,听到母亲为自己坚持了32年都不曾离开唐山,她再也忍不住,回去找母亲……
真正让我感到震撼的就是方登踏进家门,看见桌上摆着的西红柿。32年前,一个母亲对自己女儿许下的承诺,终于兑现,也许,这位母亲每天都会把西红柿洗干净,摆在盆里,总是幻想着,两个孩子一前一后跑过,一人拿着一个西红柿,开心的啃着吧……
母亲惊天的一跪,让方登原谅了母亲,知道了母亲愧疚了32年。一直以来的怨恨也烟消云散了,亲人永远是亲人。
在墓地,当方登看到母亲为他每年买的书本时,她才真正了解母亲,知道了是自己的不懂事的怨恨折磨着母亲,是自己对不起母亲。选择注定如此艰难,而作为被牺牲的那一个,背负的其实并没有做出选择的人的痛苦深重。
结尾是熟悉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泪雨纷飞,母女抱头痛哭,内疚与痛苦,委屈与仇恨的泪水交织在一起,却不在苦涩,而是变化出一种全新的味道,它的名字叫——爱。
人类如此脆弱。人类如此坚强。
——后记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学号 0943909姓名李娜 摘要本文介绍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说的是一个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家庭在母亲做出艰难选择造成家人的分离,32年后分离的家人重聚的感人故事,以唐山大地震时期为时代背景,勾起人对灾难时期的回忆。电影的描述主线清晰,情感真切,做了多次对比来烘托气氛。演员的生动的表演也将任务角色形象塑造的非常立体。
关键词 :唐山大地震 人物塑造细节与悬念画面声音与语言叙事结构正文:
一、电影介绍
电影《唐山大地震》是根据张翎的小说《余震》改编,属于灾难情感片。由冯小刚导演,徐帆、张静初、李晨、陈道明等主演,在2010年7月12日上映。故事描述1976年发生在中国河北省唐山市的7.8级大地震中,以为母亲只能选择就姐弟二人之一,母亲最终选择了救弟弟,姐姐确奇迹般生还,后被解放军领养,32年后家人意外重逢,最终母亲用自己的真情换回了女儿的原谅。
二、电影评价
1、时代背景
1976年7月2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里氏7.8级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唐山,造成242769人死亡,击碎了每个唐山家庭。一座现代化的城市在顷刻内化为乌有。影片上映时三十四年过去了,其他人也许对那场地震已经没有多少印象了。但是唐山大地震的亲历者,尤其是那些倍受创伤的孩子们来说,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余震远没有停止。
2、人物塑造
《唐山大地震》的演员中,徐帆的表演最为称道,她在影片中扮演母亲的跨度长达32年,对演技要求很高,有追求幸福的机会确坚定的拒绝,32年中一直未再嫁,一直惦记丈夫和女儿,将丧夫以及丧女的悲痛表现的淋漓尽致。张静初扮演的女儿方登,虽然也有亮点之处,但与原著中方登的形象还是有些差距。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演绎得就相对较好了,他从一个懵懂少年到经过自己奋斗成为了公司老板,演绎得很到位。陈道明扮演的养父是一名军人,参加了唐山大地震的救援,认领了起死回生的方登作为养女,演绎了一个慈祥的形象,将养父和养女间从互相不接受的尴尬道和乐融融的过程演绎得很好。
3、细节与悬念 电影中还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而这些大多是对姐姐与弟弟生活的对比。如地震刚过后,弟弟依旧由母亲扶养,而姐姐则由抗震英雄一家抚养。这便造成了姐姐弟弟生活条件的不同以及生活态度的不同。另一处比较明显的对比在于在弟弟已经当上老板时又发生的一次地震,弟弟由于地震的阴影并不大,而面对他时显得非常淡定,而姐姐在面对多年后的汶川地震确是失声崩溃,说明地震对姐姐造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除了对比还有前后呼应,前文最开始时出现的仅剩一个的番茄,母亲给了弟弟吃,这已经有些显现出母亲重男轻女的思想,而最后地震中母亲最终决定救弟弟则是印证了前面的想法。结尾再次出现了番茄,寄托了母亲的思念即愧疚之情,算本片的亮点之一。
4、画面声音及语言
《唐山大地震》的特效制作以及场景搭建还是值得称道的。为本片负责特效的是韩国的特效团队,而唐山市的建筑模型则由著名的新西兰威塔公司负责制作,可以说是品质有保证。
本片的地震的特效场面我认为还是比较真实可信的,比如地裂、房屋的摇晃及倒塌等,但相比外国大片来说,场面有些小家子气,不够壮观。在渲染地震来临前的气氛时,也不够紧张,地震来的有些太快,地震预兆仅仅只有数万只蜻蜓飞过和从鱼缸里跳出的金鱼,和天边的一道红云,显得不够大气。
本片还有一处很用心的地方在于电影的背景音乐,在地震结束时,只有背景音乐而没有任何其他声音,是因为在生命的消逝前,一切哭喊都是无意义的,这样反而更能烘托悲伤地气氛。另外影片背景音乐的变化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最后是本片的主题曲《23秒,32年》,直观的数字让人感受到地震的余波。
本片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几句台词有:“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哪个男的能用命对我好啊”。很巧的是这两句都是徐帆扮演的母亲说得话,显示出了她对孩子的愧疚和想念,以及对丈夫的忠贞,让母亲这个人物塑造的更加立体,也是本片的亮点之一。
5、叙事结构
本片分为三部分,震前、震中和震后。在地震来临前,一切都很平静、安详,人们幸福的生活,可视为在为地震的来临作铺垫。等到了地震来临时,整个唐山市变成了一片废墟,安静祥和的景象不复存在,而等到地震过后,重建成为主题,又再一次恢复了平静,但此时的祥和却与开篇的祥和不同,因为此时人们心里都是带着地震带来的伤痛的。
本片同时也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叙事的。影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讲述故事,由1976年至2008年,这种方式很容易让观众理解剧情,但是影片的时间分布并不均衡。影片的大场面只有五分钟,而这五分钟出现在了影片刚刚开始之时,这不免使本片有种头重脚轻的感觉。
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
6、与原著比较
原著小说《余震》作者张翎表示,与小说相比,改编后的电影基调更温暖。电影对小说的改动比较大,她的小说更着力表现那场灾难在经历者内心深处造成的强烈余震,强调的是“疼”,但在电影里,疼痛感被温暖所取代。她说:“《余震》写于2006年,那时灾后儿童心理干预还是相对陌生的话题。我想通过对疼痛的描述,引起人们对灾后心理创伤的关注。小说结尾,接受专业心理辅导后,小灯有了„推开心灵之窗‟的可能性。电影把这个可能性拓展成了现实,把小说的留白补实了。”(1)
这是京华日报对原著作者的一篇采访。除了影片与小说叙事结构的不同,以下场景也有很大差别,如:
1、方大强的死,原著中他是在跑车的途中死的,而电影中是为了救自己的妻儿而被压死,这么做事为了赞美他并未后面元妮的忠贞做铺垫。
2、养父养母,原著中养父母也是灾民,并且方登的父亲强奸过小登,小登在国外赚钱后寄了一笔钱给养父从此一笔勾销。而电影中养父是军人,养母是军医,与小登后来的关系很是融洽。这样一改,顿时将亲情的感觉最大化,同时赞美了中国军人的美好形象。
4、方登在怀孕后的胜过,小说中方登与师兄并不是一开始就分手的,而是共同去国外打拼后,最终师兄无法忍受小登的心理疾病而选择与生意伙伴结婚,以小登在加拿大的心理治疗为背景,穿插了许多痛苦的回忆,比较合理。而电影中剧情有些是在为了电影而改编,小登在受到如此大伤害时还能如此平静的生活有些不合理。并且在看到汶川地震发生时,她应当是避之不及的,即使决定去参加抗震救灾也应当是经过了一番复杂的心理斗争的,而不是那么果断。因为这会让她看到更多的人情冷暖,有可能再次让她经历有人被抛弃的事情,从而引起自己的痛苦回忆。
5、最后结局的不同,小说中方达的两个孩子分别叫纪登和念登,对姐姐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方登在看
到这对龙凤胎及母亲是,眼泪刷的流了下来。而电影中母亲向小登下跪祈求原谅显得更加真实也更加人性化,触动观众的心理。
三、观后感
这部电影光看名字会以为是一部灾难片,但其实着重讲得是地震之后的事情,两个多小时里,从地震发生到灾民的营救过程,只有短短十几分钟,大部分时间都在叙述者幸存下来的一家人如何生活,而且时间跨度长达32年之久,仅仅以一个家庭来影射整个唐山地震中发生的悲剧,所以说这是一部家庭伦理剧也不为过。地震的背景并不是很必要,因为即使换上另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背景,这个故事也同样行得通。
总体来看,本片叫《唐山大地震》不如其英文名《余震》更加贴合,一语双关,一个是真正的余震,另一个则是地震给人们心里带来的余震。而若为了配合《唐山大地震》的片名,完全可以把表现的重点放在地震和解救灾民的场景上,这样会显得更加震撼心灵,更加感人,灾后重建也同样可以塑造大团圆的结局,反而在前面长久的地震场面的铺垫下会显得更加温馨感人。
观看本片,最大的感觉就是地震带给我们的,是令我们感受到在危急关头生命的渺小和在大爱之中的人情的伟大,地震中涌现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1)选摘自《京华时报》2010年7月21日 第037版
(2)选摘自电影发狂网
(3)参考书《余震》 张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