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影评

时间:2019-05-13 08:0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山大地震》影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山大地震》影评》。

第一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一周影评

亲爱的同学们中午好:

留影岁月,让我们一起发掘精彩与经典。和我一起走进这一期的影评视窗。今天我们走进他的电影世界,他被称为“民众的导演”他就是冯小刚。关于冯小刚有一个普遍的认识,那他是最懂得中国观众的本土导演。十年来他在中国观众心中所积累的口碑和号召力让他的电影即使不借助明星和规模效应也能成为票房的重磅。今天我们走进他的最新电影《唐山大地震》,一起点评这部巨制的23秒32年。《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如同冯小刚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多次强调说:“《唐山大地震》是一部内容大于形式的电影。往往拍灾难片会拍成形式大于内容,但是我们这部电影,我希望它是内容大于形式。当然我们也会给观众看到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画面,包括在视听上的冲击力,这些手段我们都会有。但是我们更希望把观众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这就是我们要做的事。我觉得这部电影,它真正震的不是这些房屋,而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成功了。”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唐山大地震》的电影讲述了:

唐山,1976年。卡车司机方大强和妻子李元妮、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方大强经常出门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姐弟俩都特别高兴。7月的一个傍晚,方大强回到自己的家,小区外的马路上,方大强和元妮躲在卡车上亲热,突然—地震了为救孩子,方大强死了方登和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元妮选择了从小体弱多病的弟弟方达,而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母亲作出的抉择。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儿子,选择坚强地活下去,劫后余生的方登被军人王德清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母女、姐弟从此天各一方。围绕着这个主旨,故事就这样展开了。凡观看过《唐山大地震.》的观众都饱含热泪看完的,冯导用最真实的手法描绘了至人至亲的世间真情。影片尽管只关注一个普通家庭横跨32年的悲欢离合,可在构造一种举国同悲的氛围上下的功夫毫不马虎,可立于“亲情”命题上,煽情方式随剧情推进却越发公式化,比如不同程度上反复表现的生离死

别;从剧本的角度分析称:“这个电影不是个类型片,更多是采用散点叙事,编剧按照时间编织故事,必然也要编制泪点,从而让观众忽视整体结构。对绝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结构是无所谓的,有哭到就能收货了。”不过,《唐山大地震》还有探讨中国人信仰这个隐藏命题。它用大手笔的手法,1976年受灾后紧接着的9月份毛主席病逝,即那一辈人信仰崩溃的标志。信仰解体后,饱受创伤的地震幸存者们用什么来填补心底的黑洞呢?冯小刚给出的答案是亲情。这基本上是最且唯一具有可操作性的解释。徐帆这条线完美的演绎了亲情是怎样重新掌握未来的被“抛弃”张静初那条线。然而支撑幸存者挣扎图存的生命就是自己的自身。这样就非常好理解了童年的张静初在石板下,听见母亲那次的选择。此时冯导又若隐若现地给出了第二条解释。听到母亲的抉择后哀莫大于心死,之后所激起的叛逆与报复心,让她获得了空前强大的求生欲望与生命力,因而幸存下来与后面坚决要保护自己的骨肉也形成了照应。正因为生命自身是信仰解体后重新来填补内心空洞的支柱,因此她一定要活下去。此时,渴望生命力的母性”与徐帆当年那种“人性的母性”有了共鸣,使得最终两人的和解合理且煽情动人。正是这样的结局,也深深的告诉观众。性情中的人类在面临大自然摧残的时候,亲情让他们有了活下去的希望与动力。《唐山大地震》这部影片让观众们有了新的人生感悟,在大灾大难面前我们要团结一致志,众志成城。5.12汶川大地震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在《唐山大地震》里当地震来临时候,母亲被父亲推开,父亲毅然冲向倒塌的房屋,这是怎样一种亲情,爱情!母亲在废墟中刨着自己的亲人,这是怎样一种悲情!

一个母亲无奈的选择,一个女儿叛离的30年。在一个永远都只有错误的选择面前,母亲做出了她认为正确的选择。内疚,悔恨同样在她选择的那一霎注定会困扰着她一辈子!在生命与生命的面前,永远都只有一个错误的选择。当女儿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时候,感叹!生命是如此的顽强,又是如此的渺小。在无情的大自然面前,我们永不低头,勇敢的于向无情的大自然做着各种各样的斗争。团结的力量是伟大的。

《唐山大地震》它就是一个催泪弹,从一开始,它来的就是那么强烈,那么震动人心。生与死的抉择,犹如冰冷的匕首直入人心。岂能一个痛字了得。整个地震的描述,缩小到了一个家庭,这样更能让关观众体会到个中滋味。一个渺小的家庭,却演绎着人生情感的百态。丈夫在危机关头的冒死,母亲对骨肉的割舍,对丈夫的感恩和忠贞,女儿对母亲的不理解和怨恨,解放军人的博爱无私这种种微妙微翘的动人心弦的描述,给现在疲于生活奔波的都市人的情感提供了一个休憩的港口。

在这个情感逐渐缺失的时代——爱情就像快速消费品,亲情犹如写了据条的支票,友情也变成了向上攀登中的一块垫脚石——突入其来的真情的呼唤,犹如沉睡已久的心灵忽然间业已发生了八级地震。

当心灵开始酸痛的时候才明白,原来整天围着我们身边的已经平淡的不能在平淡的感情是那么的弥足珍贵!

很欣赏影片中的那句台词:“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让女主人翁愧疚一生的话,似乎也在告诉我们她真正的含义。是啊,没有人想自己去亲自实践这话的真正含义。因为当你真正体会到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她,而只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过去里。好好的珍惜现在才是珍贵的。

逝者已矣!我们不能改变过去,也不能预知未来,唯有好好的珍惜现在。这也是这部影片的意义所在。如果我们看过后只是流几行泪水,摸一把鼻涕,然后,哀叹一生:悲矣!将恐怕是对这部影片的糟蹋。

节目的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能看看这部电影,23秒32分。在醒着的时间里,追求你认为最有意义的。生命短暂而又脆弱,我们又岂忍心虚度年华啊。在这里,请不要忘记,回到家给妻子一个温馨的吻,给孩子一个亲切的拥抱,给父母一句温暖的问候,给朋友一个真诚的祝福!让每一天都绽放光彩!好了你,本期一周影评就到这了,下期不见不散。。

编辑:李宇昂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 影评

23秒的灾难,32年的精神

---影评·唐山大地震

不得不说于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电影市场之下,《唐山大地震》融合了好莱坞灾难片式的震撼特效及主旋律影片感人至深的人文情怀,同时也是对类型电影展开了一种中国式的新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在灾难背景之下以人性光辉照及民族精神,从深层次挖掘中国人独特的情感表现和强大的内心力量,并以此来弘扬坚韧勇敢的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情感价值。优秀的电影就是一股最真挚的力量,而《唐山大地震》更是透过大片式的视听冲击让我们体味到了一种被升华了的情感支持:灾难的飓风过后,永远不会被摧毁的是人性的伟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得一个民族得以延续和繁荣。

《唐山大地震》的故事围绕一个家庭在经历灾难之后的聚散别离,时间和地点的跨度沿着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轨迹延伸开来,堪称一部中国人的心灵史诗。剧情开始于唐山大地震灾难的23秒间,动摇的地面、撕裂的房屋、惨叫的人声,强烈的视觉冲击震撼着人的心灵,一个年轻的母亲在震后的废墟中,水泥板的两端分别压着一对龙凤胎姐弟。救援者只有能力救活一人,这位年轻的母亲,将如何抉择?这是这部电影留给人性的一个难题。在“只能救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徐帆扮演的母亲无助而绝望的喊出“救弟弟”几个字时,压在钢筋水泥板下的姐姐默默流泪,呢喃着喊出最后一句“妈妈”,同样也在黑暗中陷入了无助和绝望。23秒的地震灾难,引发了一个家庭32年的生死别离。对于母亲及姐弟二人来说,活下来只是这个故事的开始。

面对一个无解的难题,母亲在32年中一直沉浸于自责和负罪的情感中难以自拔,女儿在追求幸福人生的过程中也难以摆脱心灵曾受到的创伤。正如影片中借方达的口描述元妮的心理状态:“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可我妈心里的房子再也没盖起来,这三十二年就守着废墟过日子”,以及方登对父亲诉说心底的阴霾:“就这三个字——救弟弟,爸,我不是不记得以前,是实在忘不掉。” 如此至情至深的语言让我们不禁要问:人类如何才能修复这种因灾难或苦难带来的悄无声息的隐痛? 1

当然我们在直面人性的拷问时,探索答案的过程比得到答案的结果更具意义。我想这也许就是冯小刚拍摄这部影片的真正目的和成功之处。而人们在影院中所留下的泪水,却也不仅是为了被灾难伤害了的生命和情感,更是为了悲痛之中人性迸发出的坚忍和不屈。即使是灾难也无法磨灭人类追求幸福和美好的权利,即使它的过程同样也昭示着痛苦。电影多处渲染了这种情感的力量,元妮用尽全力含辛茹苦地独自抚养方达长大,方登在其父母的帮助下考上大学并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她对生命意义的解读,残缺了一只手臂的方达通过自己的艰苦奋斗创业成功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先富起来的人。影片表现出的人性的倔强与顽强是千万中国人的写照,深刻的情绪就这样随着镜头地流淌自然而然的与观众产生共鸣,融入内心,撼动灵魂。当然本片表现出的无论是故事、画面节奏的把握,还是对观众情绪的驾驭,冯小刚都显示了他娴熟的功力。对大地震的灾难表现,也处理的恰到好处,既形成了对故事发展的推动和压力,也没有过度的渲染,电影在意的是如何让观众能设身处地走进角色的情感中,一旦与之呼应、合拍了,你自然会与角色一起深入到那复杂的人性世界中。人们流下的泪水,其实是对人性的一次重新认识:生命和心灵的残缺可能不能代表完整,但谁说美好的事物就一定是完整的呢,残缺和痛苦都是生命必经的体验,人生的美好在于追求。

电影着重对人物命运及性格的刻画,但放眼全片,以细微处见深刻:个人命运的荣辱无不支撑着一个民族的脊梁。《唐山大地震》就是这样一部寓言,它用一个带着体温和血泪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苦难重压下人性的尊严。李元妮一家32年来的生命轨迹和精神历程正象征了整个中华民族在灾难过后所表现的不屈和坚忍。回首过往,近百年来,中国有太多的苦难和灾难,中国人民也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其实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让经历苦难的人发出声音,不仅是对那些受难者生命的尊重,也意味着将那些个体的苦难记忆,转化为民众可以用来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公共记忆。如果在每一次灾难和痛苦过去后,那些记忆被我们遮蔽的脑海之外,苦难在公共话语中的失声,那么人性将失去了直面不幸与悲伤的能力。正所谓:一味地选择忘却其实是愚蠢的表现。这种关于痛苦和灾难的记忆,对一个民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因为对于苦难记忆的同时也昭示了冲破苦难的勇气和

警示人们堤防这种苦难的再度发生。人们没有抹去唐山大地震的苦痛记忆,因此当08年发生汶川大地震的时候,国家和人民第一时间选择了坚强,整个民族对待灾难的态度日臻成熟。温总理的一句“大难兴邦”恰到好处地道出了其中的真谛。

影片结束于元妮和方登情感通达后的谅解,23秒的误解需要用32年的时间来化解,如果说整个过程是时间过程不如说是情感历程或精神历程。32年心灵的伤痛也终因不断的努力和弥补最终回归到和谐的状态。虽然我们也许没有能力忘记曾经经历的伤痛,但正是这一份记忆也同时昭示了我们不断追求不断超越的过程,就像影片结尾的镜头,大地震纪念墙上镌刻着24万死难同胞的名字,而纪念墙的背后是浴后凤凰城----唐山的崭新发展。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

——————悲而不哀的震撼Xingming :cdd

1996年唐山地震,给人们留下的是永久的回忆。冯小刚导演斥巨资为广大的观众打造了一部灾难大戏。这部戏深深打动了亿万观众,尤其是对于亲身经历了地震的幸存者来说更是意义深刻。我也不例外,这部片子也深深打动了我。我看这部片子看了好几遍,每次看都会潸然泪下…….整个故事描述的不仅仅是地震和震后,还有着一个家庭三十多年来的故事和变化。他要记录的不仅仅是一场灾难,他还在片中讲述了这场灾难是如何改变一个家庭里每个成员的人生轨迹。短暂的23秒地震造成了原本幸福的一家32年无法愈合的伤痛。徐帆扮演的元妮,在地震里失去了丈夫,双胞胎子女被压在屋下,情况危殆,只能选择救一个。而元妮在悲痛中,选择了救儿子。她抱着儿子赶往机场救护,而女儿却意外的醒来,被救灾的军人收养。故事,从这里徐徐展开,电影,从1976年,讲至2008年。故事原本是非常悲伤的,可是我却丝毫感觉不出一点点哀伤,有的只是对逝者的敬仰,幸存者的敬佩…..本片虽算不上什么世纪大片,也并非人人喜爱,可的确有不少出彩的地方。

首先是,导演的功力高深,对整个故事的发展有一个十分整体的把握。

电影的开头,就用多个短镜头,描述了震前唐山安逸,平静的生活,简直就是人间堂。简单明了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也将故事逐步的拉开帷幕,故事主人公也十分自然的出现。本片多次用了伏笔,这使电影的情节发展十分自然流畅,然人觉得没有突兀的感觉。例如,开始的时候,妈妈将最后一个西红柿给了方达,让登觉得妈妈偏爱弟弟达。由此一件小事可见,在方登幼小的心里,妈妈爱方达胜过爱自己。再加上更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面临同胞姐弟俩只能救一个的时刻,妈妈最后选择了就弟弟。这一切就为后面的情节埋下伏笔,做了铺垫。比如方登震后被救没有向解放军说明自己的情况,不愿回忆以前的事,不愿意和养父养母提及以前的事,更不愿意去寻找自己的亲人,甚至对母亲怀有一丝恨意等一系列的情节,原本是让人觉得突兀的,可是由于前面已有所交待,让人觉的也在情理之中,自然接受。还有,原本方登对母亲的行为十分不解,觉得母亲是不重视自己,才决定救弟弟的。知道汶川地震时,亲眼目睹了,一个母亲为了不牺牲更多人的生命,竟然选择舍弃自己女儿的一条腿。这一幕深深触动了方登,似乎他对母亲的态度由此转变,也让母女以后相认有了可能性,然人觉得真的很自然很真实。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节都是让人觉得那么的意料之中。也有的让观众觉得有点遗憾了,并不是情节不好,自己是因为超出了自己的预料。比如,方登的养父去看方登的时候,竟离奇的和方达相遇,关照可能会觉得这可能会是亲人相认的一个契机,可

是导演视线一转,直接切入另一镜头。他们并没有此次会面意识到彼此间的那层关系。原本观众认为也许会发生点什么的,缺什么也没有,这超出了观众的思维,不免让观众觉得这个导演太调皮,竟然吊起了胃口。总之,导演对于故事的整体把握的很到位,故事内容也很感人,吸引人眼球。

其次就是电影的深刻的主题了。

本片将唐山和汶川的两次地震融入一部影片,尤其是开头几十秒的地震场面,十分震撼,让人切实感受到了灾难的毁灭性和生命的脆弱。但是,面对灾难,中国人民并没有倒下,而是互相扶持,重建家园。汶川地震后,来自世界各地的唐山人,纷纷以自己的方式投入到就在当中,让人感受到了唐山人热忱的感恩之心。本片用极其普通的手法,反映了中华民族在大灾面前有大爱,血浓于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有凝聚力民族,任何灾难都不会将我们打垮,向世人宣告我们一个富有生命力的民族。

当然除了这个最最深刻的东西外,还有一些东西也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富有极其深刻的教育意义。

演员的表演也很出彩。徐帆饰演妈妈元妮,因丈夫为了救自己而失去了生命而决心不嫁,因为他要永远只做她丈夫的女人,一个愿意用生命去挽救自己的男人的女人。在面对自己两个孩子被困只能救一个的情况下,他不得不艰难的做出选择,选了弟弟,为此她愧疚了32年,32年来他都背负着对女儿慎重的愧

疚之感,他用自己的方式惩罚自己,折磨自己,想以此换回天堂亲人对自己的谅解,尤其是自己的女儿。徐帆,将这角色演活了,有血有肉。他感动了我,除了母爱亲情,还有他的爱情。在这个物质肆意横流的社会,还有几个人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情。电影通过,妈妈爸爸的爱情,告诉我们,爱情不是每天的甜言蜜语,更不是名车豪宅,而是一个人愿意拿命对你好。妈妈说,没了,才知道啥叫没了。这句哈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只有真正失去过的人,才明白失去的痛苦,所以我们要珍惜,要珍重,要感恩的活好每一天

由李晨饰演的方达,地震改变了他的一生,在震中妈妈选了先救他,才有幸捡回了有一条命。有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确如此。在地震中,他失去了一只手臂,但也让他变得更加强大。知道自己考不上大学的他,选择了独自外出闯荡。经历过生死的他,变得异常强啊,最后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这其中的苦也许只有他自己明白。在另一次地震时,他说的一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小震不用跑,大震你也跑不了。真的,真正经历过生死得人,真的会变得很与众不同,不会在那么让人觉得不经世事。李晨虽是一个新演员,但是演技很不错,首次出演残疾人的他,把那种自强不息的感觉淋漓尽致的发挥出来。

由出演的方登,虽说是不幸的但也是幸运的,妈妈虽然没能救他,却被解放军救了,还被疼爱自己的养父母收养。他的一生极富传奇,是一个极其勇敢的人。在与男友恋爱后,不小心怀

孕了。可能是还不想担有什么责任吧,男友以种种理由,劝她堕胎。可是他却坚决不同意,甚至选择了离开男友,离开自己喜欢的大学,去挽留这么一个生命。用他的话说,他是从尸体堆里爬出来的,他知道什么是生命。她与男友的对生命的不同态度,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好不客气的说,这无疑是对那些无视生命的人的一个巨大的讽刺。也许只有经历了生死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含义,真正懂得生命可贵。他的演出也很出色。将登的痛苦,无奈,以及种种复杂的内心世界很好的展现出来,也让我们很好的了解了这个人物形象。

当然不可缺少的还有音乐。影片主题曲的演唱者尚雯婕演唱了该片的宣传曲《23秒32年》,它准确的表达出了影片的核心:“亲人永远是亲人,《唐山大地震》真正震撼的不是房屋,而是我们的内心。”

凭借特殊的情感力量和主创们的创作诚意,部分媒体主编在看过电影之后,特地联袂送上深情寄语,诚恳又情真意切,再次证明中国人对于“亲情”这个永恒主题的不断思考和坚持

媒体说,《唐山大地震》带领我们回到了电影的原点,它让人痛快地哭,之后让人破涕成笑,它让我们知道,电影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有生命力,能感动人,值得我们去珍视和反复回想的电影

这部电影是一部值得观看的好电影,虽然是一个悲伤地故事,可是每个角色都是那么宁,那么坚强出色,没有一点哀伤的感觉。它真的教育了我很多,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每次看都有新的震撼。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影评(范文模版)

唐山大地震影评,个人见解仅供参考

在暑期头号巨制、甚至是头号巨制的宣传攻势下,《唐山大地震》早已把人们的胃口吊得高高的,冯小刚提前一年就放出的5亿豪言,更是显示了出品方对影片质量的超强自信。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当《唐山大地震》真正在大银幕上接受观众检验的时候,笔者却发现影片远未达到宣传给人的预期值,即便笔者对《大地震》的预期并不高,影片也依然跌破了笔者期待值的底线,更惊觉本片居然是一部挂羊头卖狗肉、扯虎皮拉大旗的欺世盗名之作,如果你在脑海中剔除巨大的宣传攻势以及冯小刚大导演名号对你先入为主的影响的话,你会发现《大地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伪大片”!

作为一部灾难片,开头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一晃而过,技术水准粗糙,丝毫无法与好莱坞灾难大片相比,即便与日韩的灾难片相比也有较大差距;作为一部时间跨度长达几十年的亲情片,影片的故事性极差,将冯小刚不善于讲故事的缺陷暴露无遗,亲情戏也经常停留在喊口号式的表达,要么就是电视剧套路的声嘶力竭赚人眼泪,情感主线在整部影片中显得很弱,缺乏鲜活生动细腻的情感表达,甚至让人感觉,剧情东拉西扯半天,似乎就是为了结尾徐帆张静初母女相认那场戏拖时间,但其实并未起到让观众情感不断酝酿发酵烘托至高潮的作用,母女相认戏尽管容易催泪,但高潮效果并不强。此外,几十年的时代变迁、社会转型也并未在影片中很好展现,使得影片的视野极为狭小,反映时代的道具服装漏洞百出,让影片打出的“史诗片”旗号也彻底失败。可悲的是,《唐山大地震》在镜头语言和蒙太奇组接上毫无艺术感和个性可言,故事讲述和段落衔接方式简直就是电视剧水准,也就是说,《唐山大地震》打着大片的旗号,实际上贩卖的是电视剧的货色,居然还厚颜无耻地按照大片标准提高电影票价,冯小刚以及华谊公司发“国难财”的心态可见一斑!如果你还对《大地震》抱有希望的话,笔者可以送你一句广告语“推广”一下本片——花电影的钱看电视剧,《大地震》是你的好选择!

《唐山大地震》极力把自己包装成一部特效灾难大片,在上映前观众所能看到的有关《大地震》的视频中,无不是突出唐山大地震的场景,给人影片以地震场面为主打的错觉,实际上片中1976年的唐山戏也就是15分钟时间,大地震的特效场面更是不足5分钟,除此之外的影片大部分段落,讲的都是徐帆一家人震后几十年的生活、情感故事,从整体风格上说本片根本不是什么灾难大片,而是更倾向于上世纪80年代内地的故事片的概念。而且,单把这5分钟的地震特效大场面拿出来审视,问题依然多多。首先,从影片结构上讲,故事没开始多久,就迅速进入地震场面中,无论是对徐帆一家人的熟悉和认识,以及对地震来临前气氛的烘托,观众都缺乏情感的酝酿时间,因而当灾难到来时,观众也就很难对徐帆一家人提心吊胆、牵肠挂肚。而且灾难场面开始得快结束得也快,观众还没看过瘾就完了,就好像猪八戒吃人参果,一口吞下肚根本没没咂摸出滋味。可见导演对灾难片的想法和设计都相当业余,想想好莱坞灾难片在灾难前的种种铺垫和烘托,就能轻而易举地看出《大地震》的差距。就拿去年内地大卖的《2012》

来说,即便影片有如此多、如此震撼的灾难场面,导演在开头也并不马上抛出,而是花了不少笔墨来做铺垫,用开裂的地表、蒸发的湖泊来营造灾难迫近的感觉,同时突出了主人公同子女的情感碰撞,此后,当灾难来临时,观众早已酝酿发酵的情绪就能马上被灾难场景吸引,主人公一家的安危也时刻牵动人心。《大地震》根本没有在这方面下功夫,仅仅玩了个“车震”之后是“地震”,因而就没法达到好莱坞灾难片同类的吸引观众的效果。而且,整体地震场面以及震后场面仅仅对准徐帆一家人的经历,缺乏对唐山大地震的整体展现,从这一点来说,片名《唐山大地震》就是名不副实的。分钟地震特效场面在细节上也有许多不足之处,特效的细腻感和逼真感远远不够,鱼儿从鱼缸中跳出,墙壁被震开的裂缝、从楼上跳下然后被乱石砸倒的人,电脑特效都能明显让人感觉到粗糙和假。还有一个bug明显的镜头,就是大地震刚开始时,一个远景镜头展现出天现异象,强震突袭,此时仔细看这个镜头中的广场上,有一人还在闲庭信步,可见拍这个镜头时,并未设计这是大地震的开始,因而也并未要求广场上的那个人做出惊慌和躲避的动作。如此特效水准,冯小刚还敢到处夸耀“特效比《2012》还贵”,这样说要么是胡乱吹牛,要么是被人家当了冤大头了。其实,中国大片的特效水准究竟几何观众心理都有数,鲜有舍得花大钱玩特效的,而特效大片或者灾难大片就是个烧钱机器,花得钱越多出的效果越好,还别说《大地震》,把日韩灾难片算在一起说,亚洲电影这种想用“打折价”拍灾难片的思路,只能是越发显出自身与好莱坞的差距。

只要揭开《唐山大地震》灾难片的假象,当地震灾难场景结束,进入徐帆一家人的震后几十年生活,你就会发现本片故事片的真实属性,而且就算跟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内地故事片的繁盛时期相比,《大地震》讲故事、塑造角色的水准也是格外差劲的,也就是跟当下电视里播出的煽情家庭剧、亲情剧的一般水准持平。故事基本被分割成了互不相连的两段——张静初饰演的女儿方登的生活情感经历,徐帆饰演的母亲以及李晨饰演的儿子方达的生活情感经历,这两段故事彼此并无甚紧密联系,只是在结尾母女相认时才产生交集,导致影片的亲情主线并不鲜明。最要命的是,分别审视两段故事,都无甚精彩感可言,也没什么生动精致的细节,沦为平淡无味的生活流水账,特别是张静初这条线,无论是跟养父母的亲情对手戏,还是跟陆毅的爱情对手戏都毫无亮点和火花。角色的故事也并无完整流畅的展现,跳跃感过强,让人搞不明白张静初怎么一会儿给人当家教,一会儿又嫁给老外去加拿大了;李晨一会儿是个登三轮的,一会儿又开轿车当老板了。有的人开玩笑说,《唐山大地震》是华谊公司准备投拍的同名电视剧的超长宣传片,就是对影片糟糕故事的绝佳调侃。这实际上暴露了冯小刚擅长插科打诨的喜剧,不擅长讲故事的正剧的导演缺陷,他最知名的喜剧《甲方乙方》和《不见不散》其实都是分段式影片,由几个彼此联系并不十分紧密的段落组成整部影片,而并不是一个完整流畅、衔接紧密的故事。《集结号》也有战争场面精彩,但一到战后需要讲故事的情节,影片水准就迅速下降的毛病。《非诚勿扰》算是冯小刚首次把一个故事讲得流畅舒服的特例,结果《唐山大地震》迅速将冯导打回了原形。

其实,《唐山大地震》的预告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冯小刚对影片整体故事水准的不自信。目前大家在各种视频载体上看到的《大地震》终极版预告片,就是那个用时光倒流的方式展现地震场面的预告片,用好莱坞的标准看只能算是个前导预告片,一般在影片上映前半年或者三个月的时间内推出,用吸引眼球的镜头向观众揭示影片的冰山一角,充分调动观众对影片的好奇心,终极版预告片则是对影片大概剧情和风格的一个完整呈现。而《大地震》的这个终极版预告片仅仅展现的占影片极少部分的唐山大地震的内容,占影片绝大部分剧情的震后故事则一个镜头没有。这充分说明,导演及出品方只想利用唐山大地震情结以及渲染特效来忽悠观众,不愿让观众看到支离破碎、无聊乏味的震后故事。笔者忍不住会想,真要把震后故事为主剪一版终极预告片,《大地震》将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观众面前呢?那种观众在电视剧中习以为常的亲情冲突、情感纠葛,就完全会让《大地震》的真面目露馅了!

《唐山大地震》最像电视剧的一点,就是毫无电影感的摄影和蒙太奇。如果我们简单把电影的类型分为商业片和艺术片,或者商业片和故事片的话,那么缺乏商业元素的《大地震》绝对不属于前者,应归为后者的范畴。既然是艺术片和故事片,那么通过镜头展现艺术个性和气质,则是展现影片价值和导演水准的不可或缺的手段。作为一部万众瞩目的热片,如果在这方面表现差劲,对影片还是导演的名气无疑都是致命的,而《大地震》恰恰交出了一份最为糟糕的答卷。在许多年前冯小刚还未成为今日“大导演”的时候,他的影片就被评论界诟病为“挂在银幕上的电视剧”、“只会使用升降镜头”,《大地震》又把这些特点鲜明地展现了出来,整部影片的摄影都平平无奇,毫无镜头美感可言,看不出导演在摄影上的创见和想法,艺术气质更是谈不上,基本就是电视剧的摄影水准,即便在风景如画的杭州和震后重建的新唐山取景,也并未将这些外景地的美感在镜头中表现出来。此外,镜头与镜头之间的蒙太奇组接,以及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镜头转换,看不出导演有任何精心设计的成分存在。本来剧情在张静初、徐帆、李晨的故事上来回跳跃就够破碎够无味的了,导演完全可以在段落转换中巧妙地用镜头表达他们之间的亲情联系,来弥补影片在整体性和流畅性上的不足,但是冯小刚却没有在这方卖弄下一丝一毫的功夫,让影片直接沦为电视剧的近亲水准。

镜头和蒙太奇毫无精彩感和亮点可言,那么影片极力鼓动观众去看IMAX则成为一种纯粹敛钱的行为。IMAX并没有立体效果,只是让银幕更大、影片画质更清晰、场面更震撼,观看特效大片、动作大片以及画面优美的影片效果最好,而对于一般故事片来说则效果平平。既然《大地震》镜头美感无从谈起,那么IMAX的这些技术优势全都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优势根本无从发挥。恐怕只有那不足5分钟的地震特效能在IMAX银幕上出彩,但观众花大钱看IMAX仅仅是为了那5分钟的享受,这不纯粹是有钱烧的乐意当冤大头吗?此外,据笔者的现场观感来说,《大地震》的胶片洗印也十分粗糙,画面清晰度和色彩感都严重不足,甚至有多个模糊镜头出现,很难相信一部大片会有这样的问题,某院线知情人士向笔者揭示了真相——出于急功近利的敛钱目的,影片还未完全制作好就开始洗印胶片,结果导致上述种种问题出现,即便是本应由更好画质表现的IMAX胶片中,上述问题依然存在!对此不信的观众可以在观影时特别留意下影片的画质,看笔者说的是否属实,如果真是如此的话,你觉得还有看IMAX 的必要吗?

《唐山大地震》在剧情上也未体现出一部大片应有的成熟之处,漏洞百出的剧情和与时代不符的道具也显得很“电视剧”,影片中不少无用的“废桥段”更是这一缺点的集中体现。毛主席逝世这场戏除了唤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人的记忆,延续唐山大地震的悲情情绪之外,在剧情上毫无作用可言,似乎只为煽情的目的存在,而且笔者对能否达到这个目的也有质疑,对于80后、90后的观众主体来说,毛主席逝世能产生影片想达到的情感作用吗?李晨蹬三轮在杭州碰上陈道明更是典型的电视剧式的巧遇,无论前后都没有能跟这场戏呼应的情节,使得这场戏显得格外无用,而且李晨逢人便说母亲舍女保子的灾难经历,也显得过于“祥林嫂”,观众都知道的事有必要强调那么多遍吗?后面的剧情中还有个张静初带着女儿当家教,女儿被诬陷打碎主人家花瓶的情节,似乎也只是为了突出张静初带着女儿生活的不易,对于整体剧情来说也属可有可无。最后结尾处出现一个真实的唐山大地震幸存者更是显得十分突兀,作用仅仅是通过他的目光展现一下大地震纪念碑,这个情节为什么不能由片中角色来完成?是不是非得拍大地震纪念碑不可?此处恐怕是照顾唐山市政府需要的考虑多些吧!

最后再对华谊公司对《大地震》无良的涨价行为表达一下不满,最近媒体纷纷公布《大地震》的提价举措,在首轮映期内,各类城市最低票价分别为:A类城市35元、B类城市30元、C类城市25 元,这组数字要比通常的最低票价上涨5至10元。据悉最高票价很可能会达到90到100元,而IMAX版的票价肯定要100元以上。这种涨价行为不仅是华语片中前所未有,就是好莱坞大片也从未有如此高的“最低票价”。让人不仅要问一句“凭什么”?你要是一有着顶级明星阵容、特效场面动作场面丰富的商业大片倒也罢了,至少下了血本有个涨价的理由,但《大地震》这种电视剧水准的故事片,一无顶级巨星、大场面也欠奉,涨价的理由何在?即便《大地震》像宣传的那样投资高达两亿,但冯小刚说了,一半的钱是唐山市政府出的,所以这片得叫“唐山大地震”,那么片方的实际投资只有一亿,而且其中植入广告甚多,相当于又分担了一部分投资,这样看来《大地震》的投资并不惊人,绝不需要高票价来回本,那么这种涨价行为只能理解为借机大发“国难财”。《大地震》在造势时又是唐山万人首映,又是剧组人员在遇难者纪念碑前默哀,处处强调平民属性和亲情属性,但在票房上却如此不“平民”,让观众去影院体验质朴亲情要付出如此高昂的金钱代价,这无疑揭示出影片假亲民、真敛财的嘴脸,利用中国老百姓的地震情结行敛财之实,《大地震》你还能更无耻些吗???!!

下载《唐山大地震》影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山大地震》影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的地震灾难,32年的忏悔等待 ——《唐山大地震》影评 重庆的夏天天气很热,2010年的夏天气温更高了,因为冯小刚导演执导了一场地震风。记得当时电影的宣传海报上写着“23秒,32......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学号 0943909姓名李娜 摘要本文介绍了影片的故事情节,说的是一个经历了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家庭在母亲做出艰难选择造成家人的分离,32年后分离的家人重聚的......

    唐山大地震影评

    23秒的选择,32年的煎熬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高一(11)周骁 倒塌的房子都盖起来了,心灵的废墟上,建起了一座叫做希望的城;尽管曾经的创伤无法让生命变得完整,却依然怀揣着梦想努......

    唐山大地震影评

    唐山大地震影评 在1976年间,文革刚刚结束,全国还被笼罩在十年浩劫的阴影中,各族人民饱受痛苦。人们正准备开始新的生活,然而突如其来的一场灾难,使大家盼望已久的美好生活再次破......

    《唐山大地震 》影评(共5篇)

    余震的心跳 “23秒,32年”,黑白海报上赫然印着的两个数字,成为影片最刺痛人心的地方。这部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的电影,在国内一线导演冯小刚的演绎下,用最具情感人性的表达完......

    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

    《唐山大地震》影评 ———废墟中用亲情点亮希望 我是伴随着泪水和感动看完这场电影的,突如其来的灾难,骨肉分离的苦楚 ,电影《唐山大地震》记录的是唐山的故事和唐山记忆。然......

    余震的心跳声 唐山大地震影评

    余震的心跳声 ——评影片《唐山大地震》 “23秒,32年”,黑白海报上赫然印着的两个数字,成为影片最刺痛人心的地方。这部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的电影,在国内一线导演冯小刚的......

    《唐山大地震》影评——灾难与心理创伤

    《唐山大地震与心理创伤》 锁朋 昨天看了《唐山大地震》,是在5.12汶川地震的重灾区绵竹看的,昔日的重灾区,早已不是大家记忆中的断壁残垣,坐在装修一新、豪华的绵竹电影院大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