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

时间:2019-05-13 18: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

第一篇: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

《唐山大地震》影评

———废墟中用亲情点亮希望

我是伴随着泪水和感动看完这场电影的,突如其来的灾难,骨肉分离的苦楚,电影《唐山大地震》记录的是唐山的故事和唐山记忆。然而对于这部灾难片的处理,冯小刚导演却另辟蹊径。影片回避了固有的传统灾难片的题材模式,选择了个体心灵的“余震”和特殊亲情的重建,在世俗生活的灾难承受中渗透出多层面的人文价值。影片让许多观众都眼含热泪,但又使他们的心中无比坚定。因为这种展现人性大爱,直指人心的主旋律让人们看到了温暖和希望。这部电影不仅是一段记录,一次震撼,更是一种感悟,一味良药,成为一部面对灾难的启示录。

影片将人们带回了1976年,人们将永远铭记历史的时刻:公元一千九百七十六年七月二十八日,北京时间凌晨三时四十二分五十三点八秒。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唐山上空电光闪闪,惊雷震荡,大地上狂风呼啸,在强烈的摇撼中,这座百万人口的工业城市在顷刻间夷为平地。灾难的飓风扫过,摧毁了无数个温馨幸福的家,23秒地震,建筑坍塌,人奔逃,遭重压。在断壁残垣下,无数双大手,小手扑满灰尘,绝望紧握。亲人寻找亲人,父母寻找孩子,生命寻找奇迹。地震使卡车司机方大强与纺织女工妻子李元妮从此天各一方,他们的龙凤胎儿女方登、方达,被同一块楼板压在两边,无论人们想救哪一个,都要放弃另一个。在“只能保一个”的万难抉择下,失魂落魄的母亲,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救弟弟”。生与死的距

离到底有多远?23秒,活生生的两个孩子,母亲抱出来的只有弟弟,亲手葬送了姐姐。当被压在水泥盘下生命垂危却头脑清醒的方登听到了母亲的抉择后,绝望的眼泪夺眶而出,从死人堆站起来的地,在母亲吐出“救弟弟”的梦魇里,活了32年,那恨也纠缠了32年。

电影中,无论是母亲还是女儿,都经历了比外部灾难更加深重的情感困境,一个背负肉疚,心碎如渣的母亲,她甚至不愿意让自己过得好一点,这种心如刀绞的伤害不仅是地震发生的瞬间,也不仅是失去亲人,失去家人的那一刻,更深的伤害是伴随着活下来的地日后每一天的生活。被地震摧毁的房子可以重建,废墟也可以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内心世界的崩溃是无法重建的。用影片中方达的话说就是“这些年,我妈一直守着废墟过日子”。母亲元妮在废墟中艰难撑起苦难的家,却一次又一次地拒绝了改变生活的机会,她拒绝爱情,选择为丈夫坚守,拒绝安逸,选择清贫,是为痛失女儿救赎心灵的坚守,这哪里是坚守分时是牵挂,是爱,更是人间亲情的彰显。

其实,母亲在选择救弟弟的同时,内心深处一定无比苦楚,这意味着将要放弃自己女儿的生命,如同冰冷的刀子剜在母亲的胸口,母亲的心在滴血,这把无形的刀子留下的伤痕,经过岁月磨砺,非但不能模糊,而且日渐深刻,正是这个选择改变了方登一生的轨迹;对于这个选择,方登32年来一直无法释怀,哪怕在她做了母亲之后,也依然无法释怀。就像她说的:“不是不记得,而是忘不掉”。

直至32年后,在汶川地震的救援现场,方登目暏了一位母亲的艰难选择:是眼睁睁看着救灾战士们为了拯救女儿而遭遇危险,还是

截掉女儿的双腿尽快完成无法救援。母亲最终忍痛选择了割掉女儿的双腿。面对这个选择,而对这个选择,面对疯狂的喊着要回女儿的腿,似乎崩溃的母亲,方登的内心已经明白了许多:其实,在很多选择面前,被放弃的那个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是不重要的,也不一定就意味着做出选择的人是残忍和无情的,因为,做出选择所要经历的绝望和痛苦,并不比被放弃的绝望和痛苦更轻浅。或许,最适合用来描述选择者的,应该是无奈。假如真的可以选择,李元妮宁愿楼板下被压的是自己,假如生命可以交换,她会第一个冲上去代替女儿的宿命。所以,我相信,当方登从背后死死抱住那位被援助的近乎疯逛的母亲时,她的脑海里,一定浮现着自己母亲那绝望的脸庞和撕心裂肺的呼唤。明白了这些以后,再加上与弟弟的偶然相遇,方登终于向着宽恕的方向迈进了一步。当然,32年的愤恨和怨怼不可能一步踏过。即使在母女相见,母亲下跪,母女交谈等步骤过后,方登也没有彻底宽恕母亲,直到墓园里,方登目睹了那些书:“每年开学,妈妈都会买课本,你一本,我一本”。解释说,原来,这都是妈妈为女儿准备的。“对不起,对不起„„”!妈妈抱着女儿哭了。与母女相见的催泪点不同,这一次是温暖的流泪。冯小刚将结局做得恰到好处,他让受过的伤在新的地震,对别人的救援中得到了清洗,受伤的人也选择了彼此原谅。母女俩抱头痛哭的一刹那,不仅释放了她们心头多年来各自背负的情感枷索,也让观众随之释然。

危难见真情,一切感情的积累都不是没有缘由。从爱到恨,从恨到爱。“毕竟还是亲人”一句话道尽人间冷暖。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伴随着每一个人,尤其是经历了苦难的人们。这种重体现在方没有办法放弃怀孕的孩子,因为他是唐山人,而且是从死人堆里爬出的唐山人,因为她被放弃过„„体现在元妮用32年的等待去完成对这个家的爱,元妮说:“我要是过得花红枊绿的就更觉着对不起你了”,重在儿子总是想着如何弥补母亲的付出,方达对妻说:“我妈生了我三次,出生一次,重病一次,地震一次”三次正„„是这些重,让最后的大悲变大喜的时候,还是不断地释放着这32年的悲。人类面对痛苦,最常选择的方式,就是逃避,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但是,不管你面对与否,心中的那道疤痕,它始终横在那里,就像片中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没了,就是没了,心中的伤疤,有了,永远都有”。

76年的唐山大地震离我们有些遥远,而2008年的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则刺伤了所有中国人的心。新闻媒体的离速发达,让我们每一个人犹如置身灾区。痛着一样的痛。或许,你至今还记得某一个悲惨的画面,每次想起,都像是乌云遮住了心脏留下一大片阴影。

《唐山大地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用一个母亲的坚强,给了所有人力量,她没有逃避,而是选择面对,顽强地面对地震给她的人生带来的毁来性打击。这个母亲的形象,实际上源自生活中千千万万个经历过那场大地震的人。当多年后再次说起自己经历的那次大地震之时,他们可能会用很平淡的语气讲述当时经历的一切和在灾难中逝去的亲人。而平淡的语气背后,却是永远都无法磨灭的伤痛。生活本就是平淡的,对于经历了那样不平淡的灾难之后的唐山人来说,能够克

服灾难过后的心理创伤,重新过上平淡的生活也是一项艰巨的伤务,漫漫人生,他们要带着无法泯来的伤痕继续生活下去,光荣是因为平淡,艰巨是源自漫长。既然,心中的疤痕已经在那儿了,逃不过就面对,开始新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在那些记刻着名字的碑上,银幕扫过那些死难的同胞们的名字。传来《般若心经》的唱词。让我想起汶川地震后,温总理写在学校黑板上的四个字“多难兴邦”带来的鼓舞。耳畔空灵的歌声渐行渐远,可以理解成是冯导用电影语言的方式对那些32年前魂灵的再次祭奠,再用祭奠这种方式,献给地震灾难中的感受者、亲历者、受害者、拯救者。观影中,我们一直被感动着,灾难来临我们曾被感动过。我们希望感动不是一件奢侈品,它是能够与我们相伴的生活常态,唤醒我们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神经,能感动中国的人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边,就在我们自己面对灾难,中国人特有的“民族精神”——不抛弃,不放弃的信念和众志成城的团结。正因为人生无常“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我们才应该倍加珍惜每一天的生命好好活着,为亲人,为自己好好活着,放下生命中沉重的包袱,努力活出有限生命中的无限精彩。

第二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一个美丽而繁华的城市,又名凤凰城,却因为一场无情的大地震毁了。地震前兆,空中满是蜻蜓,鱼儿跳出了水缸,仿佛一场大雨将要来临。方大强和妻子元妮,龙凤胎儿女方达和方登,他们不算富有,但一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着,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方大强因为工作,常常在外,好不容易回来一次。晚上,方大强和元妮在工地上,不想。天一紫,大地摇晃起来,不好!为救家里熟睡的两个孩子,方大强牺牲了!方登方达虽然被救出来了,但一块楼板压在两边,但因为力气不支,只能救一个。救了方登,就要放弃方达;救了方达就要牺牲方登。元妮含泪选择了年幼的弟弟,当清醒的小方登听到母亲的抉择,开始恨她。震后,元妮独自抚养着方达,坚强地活了下去。而庆幸被救出的方登也被一对解放军夫妇领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世界。2008年5月12日四川大地震,姐弟两碰巧在救灾现场相遇了,一家人又团聚了!

从电影大概看来,并不是很让人感动,而恰恰是一些不惹人注意的细节,让人感概万分。老天爷,你王八蛋!这一句看似不文明的话语却包含了母亲太多太多对丈夫,对孩子的爱,包含了太多太多的对死去丈夫的想。没了,才知道什么叫没了一句形于母亲倾诉的话语,写出了元妮对丈夫和方登的想念。当方登被解放军领养后,上学报名时,两位解放军说她叫王帆,方登说她叫王登,这说明方登想家,还没忘记元妮。当方登回家后,因为元妮以为方登死了,在家里还挂了方登的照片,因为32年前方登说要吃西红柿,所有,桌上还有一盘洗干净的西红柿。因为方达长大后有了钱,让元妮搬家,元妮不搬,怕方大强和方登找不到家。在给方登建的墓里,放了许多书,方达说,每年开学,母亲都会多买一份书给方登。

故事的结局是美好的一家团聚了。从四口变两口,方达读书后又两口变一口,一口再变七口(方达媳妇,方达孩子,方登丈夫,方登孩子)。

23秒,地震那短暂的23秒,让人惊心动魄;32年,漫长的32年,都是母亲一个人在悔恨中度过的。

亲人终究是亲人,是一辈子也不能改变的。看完这部电影,让我觉得:活着真好!

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双槐树小学四年级:郑嘉庆

第三篇:《唐山大地震》影评

作为一部“中国特色”的大片,《唐山大地震》其实并不是一部很多人想象中的“灾难类型片”。虽然在影片开场借助外国特效团队再现的唐山大地震场景。可以说是中国电影特效水平到目前为止的最高体现,但这部电影最重要的价值仍然不在于对灾难场面的展示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颂扬。如同《唐山大地震》的英文片名《余震》一样,这部电影其实讲述的是那些幸存下来的普通人,如何在地震之后的漫长时光里,重新找回丢失的家庭亲情。从这个角度来说,《唐山大地震》如果一定要按照类型片分类的话,它更应该算做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

但无论《唐山大地震》是一部灾难片还是一部家庭伦理电影,它都不是一部适合全家观影的影片。由于影片故事所涉及到的极端环境下的惨烈人性选择,以及微妙复杂的两性情感关系,加上影片开头和结尾的唐山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场景再现,我个人建议未成年观众不要观看本片。

但对于大多数成年观众来说,《唐山大地震》则可能是一部能够打开他们情感闸口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保持了冯小刚导演一贯的叙事风格和水准,对于那些期待看到一部艺术精品的观众来说,他们很有可能会失望。整部电影除了开场大量借助外国特效团队才得以实现的地震灾难场面外,其余的大部分时间里,《唐山大地震》的电影技巧都没有超过《手机》和《集结号》这两部电影。

作为一部从小说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虽然具有一个气势很大的片名,但它的故事却仍然没有完成类型化叙事的突破。原著小说《余震》以姐姐的故事为主线,完成了一个跨度三十年的故事;而电影《唐山大地震》则将故事主线分散为三条,分别是母亲、姐姐和弟弟,而且母亲的故事线索明显是支撑起整个电影故事的主线。这个电影故事的切入点和改编思路,很技巧地回避了这三十年中国社会发生的激荡变革,而是将故事的重点放在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变迁上。

作为一部有唐山市政府参与投资的大制作影片,这种改编思路在当下的市场环境中,自然是一种最为安全的叙事策略。整个故事的重心从姐姐转到母亲,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部电影的市场切入点的改变。如果《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仍然以原著中姐姐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的曲折人生经历为主线,整部电影的故事格局就会落入到相对私人化的个人情感体验范畴,势必无法容纳各个投资方在叙事和资金方面的要求,无法成为一部“中国式大片”。而现在电影将故事重心放在母亲身上后,整个故事就从相对私人化的情感表述,转变为更加通俗的家庭伦理故事。从当下中国观众对于这种故事的接受度来说,虽然整个故事仍然停留在电视情感剧的层面,但无疑增加了观众对这个故事的认可程度,扩大了观影人群的基数。

作为一部目的明确的商业影片,《唐山大地震》并没有将重点放在唐山大地震事件本身,或者改革开放三十年中的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而是运用了大量通俗剧手法,渲染和强化了一个唐山大地震背景下的奇情故事。整个电影故事的三条人物主线按照时间顺序平行铺开(但同时又非常技巧地错开了所有过去三十年中的重要标志性年份),三个主要人物几乎毫无变化地跳跃完成了三十年人生历程,浓缩了几乎所有人生苦情场面。对于大多数普通观众来说,在观看《唐山大地震》的过程中,只要观众愿意在影院的黑暗中开闸泄洪,那么流泪这种生理反应几乎是不被个人主观意愿所控制的。换句话说,只要观众还是一个具有正常情感模式的人,只要观众不去故意违抗自然的生理反应,那么在看到《唐山大地震》中的诸多悲情段落时,流泪几乎是一种必然的观影反应。

这种配合商业策略的电影手法就其本身而言并无对错之分,现在的观众需要一部能够让自己释放各种压抑情绪的催泪电影,市场就自然会提供。但是作为一种流行文化的快速消费品,《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又要面对另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这部电影所讲述的巨大灾难和无法痊愈的心灵伤痛,都曾经真实地发生过,而且现在还在诸多普通人的心中悄然延续着。

《唐山大地震》等于是被迫遭遇了这样一个几乎是永恒的电影话题:如何完美地平衡一部电影的商业和艺术元素。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来看,它明显是无法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使命的。这部电影中出现的元妮一家人,固然悲惨的身世令观众不得不哭,但如果我们将视野上升到民族集体回忆或者普通中国人心灵史的层面来看这部电影的话,我们就会疑惑地发现,这部电影中元妮一家人几乎完全是和真实社会隔绝开的,这部电影的叙事结构中甚至连元妮家的邻居都没有出现过。

虽然从叙事策略来看,这种几乎是架空的故事手法无论从审查角度还是从市场角度都相对安全,但从艺术角度来说,这一点就成为这部名叫《唐山大地震》的电影的巨大缺憾了。片中和真实历史有密切相关的事件寥寥无几,除了直接构成叙事基础的1976年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汶川大地震外,就只剩下1976年毛主席逝世这个具有标志性的事件了。但是在《唐山大地震》中,这个意味深长的历史事件变成了一个和影片故事以及人物命运毫无关联的一个奇观性的视觉展示,从电影角度来说几乎是令人费解的: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却没有和电影中的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产生任何联系,那么在电影中对此事件的展示,其目的又是为何呢?

如果我们放弃对《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艺术层面上的要求,仅从文化消费产品的角度来看《唐山大地震》,我们就能很明确地看出,它所有的叙事技巧都服务于一个明确目的:满足观众的好奇心和情感消费诉求,通俗点说就是要满足观众进电影院看到一场真实灾难的再现并为之洒下同情泪水的欲望。

作为一部现实题材的影片,特别是它的故事基础是一场发生在34年前的真实事件,如何处理大多数观众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必然产生的内疚或愤慨心理,则是《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在营销过程中所需要进行的微妙平衡。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作为一个民族的集体伤痛回忆,用何种历史观和态度来看待这场至今仍在悄然延续的集体伤痛,则会是观众能否和这部电影取得相互谅解的关键。而能够营造出一个适合全民参与的情感宣泄氛围,或许会是这部电影完成市场使命的关键所在。

第四篇: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今天我去电影院观赏这部催人泪下电影。说实话,在只单单看影片名字与宣传海报,我的确认为这会是中国一部以真实的事情而改变的灾难片。而在影片开头不久,地震确确实实的发生了,这让我深信不疑,这,的确是灾难片。慢慢随着情节的发展,原来影片讲述的是地震灾难后的亲情。让我深刻的感受到,原来著名的冯导,也啥时候开始玩起了标题党。看着那一个个流离失所,支离破碎的家庭。一个个高耸的建筑瞬间倒塌的情景,一个个粗壮大汉也抵不过地震带来的灾难。不禁让我感叹到,活着真好。

整个影片的观赏过程中,三段情节让我记忆深刻。一是唐山地震后,元妮在面临一块水泥板压着两个孩子,只能选择救其中一个的抉择。或许我还没成为一个母亲,或许我没有办法感受到元妮的痛苦。但是我只是设身处地的想想,想想平时我妈为我付出的点点滴滴,那会的元妮,内心必定是痛苦的吧。或许是因为是男孩,或许因为是弟弟,或许因为那个年代大伙还处于重男轻女的阶段,所以元妮选择了弟弟。我不诧异,这个是故事发展的必然阶段。但是我看到方登听到妈妈那句“救弟弟”的时候而落下的眼泪,是绝望的,是痛苦的,是让她无法理解的。我内心波动了一下,虽然没有落泪,但是还是深深的被感触到了。32年,方登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直没有原谅元妮,这是大家都理解的。直到最后,在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与弟弟方达相认后,了解到其实这么多年母亲一直都是有愧于她,都还惦记她的时候,她选择了原谅母亲。或许吧,血浓于水。这点我承认我做不到。或许我是方登,我会选择一辈子都记很她吧。

二是汶川地震后,一个母亲面对自己被水泥板压住双腿的女儿,有一个抢救员因为救她的女儿而受伤,她在不忍有更多的救援队员受伤的情况下选择让医生帮自己的女儿截肢。这需要很大的勇气吧。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还是很让人为之感动。其实母爱是伟大的,不光是电影,现实亦是如此。

最后一个是影片临近结束,方登回到元妮家与母亲相认的那个情节。这个是全局唯一一个让我眼角有湿润的片段。在这,不得不说,徐帆的演技相当好,把这个情节片段演绎的入木三分。在影片的最后,同样是一段感人的母女对白,张静初的演技相当平平,一大段感人肺腑的对白,加上全局不可缺少的哭戏。张静初的演出想让令我没有感觉,只是有“哦~是这样的”的心理。或许是女儿的歉意,或许是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徐帆把元妮这个角色把握的很好,我也看到很多观众在这一幕是在一旁悄悄地抹眼泪的。只可惜,很多令人感动的情节,都是草草了事,感觉才刚刚入戏,感情酝酿的很好,内心有感触,就快哭了,结果一段剧情已经告一段落了。我想如果把一些没有必要的删除一些,着重对一些亲情的刻画,这部影片会更加的让人深刻。

影片中,商业化的氛围相当严重。从一开始的白象电池,剑南春,中国工商银行,到全剧唯一品牌私家车—宝马汽车,到最后方登自己的旅游公司钦点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无疑这些商家肯定对这部电影有相当大的投资,商业化相当严重,有几个情节还是相当刻意的给这些商家的产品几个特写镜头。没有广告是不可能的,只是如果没有这么些刻意的商业噱头,而加重对亲情的刻花,或许会更好。

影片中有几个电影情节片段让我有些疑惑。第一唐山地震后,方登被水泥板压着那么久,还被人当尸体抬上大卡车,最后因为一场雨醒了过来。的确,她没死。不但没死,恢复的也相当快,醒过来大气也不喘下,也不觉得疼,立马能下地,立马能走路,还走得相当利索,不禁让我感叹,小女孩子复原能力果然强,还是我老了?二是在影片拍摄到,95年的时候方登作为一个残疾人,开着宝马回唐山找母亲。95年,一个残疾人,95年的时候汽车有自动挡么?残疾人如何开手动挡的宝马?无奈~

整部影片中,一些角色的台词也十分搞笑。影片结束后,我还与几个朋友说起剧中台词,其中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什么师不重要”,被我们几个当口头禅,“什么X不重要,重要的是。。”另外还有陈道明的“上不了大学也没事,上了也要交很多费用。”其实,每次当元妮喊“登”“达”的时候,我总会在想,怎么不叫“登”“泡”,多有喜感。

其实整部影片,我估计我是全场晓得最多的一个观众了吧,因为我旁边坐了一个活宝朋友,每次在我酝酿感情,刚刚入戏的时候,他的几句话就能把我给逗乐了。具体说了啥不是很记得了,最清楚的一句就是,当我内心相当汹涌的时候,很入戏了,他一脸正经的对我说:“你晓得整部片子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吗?”我摇摇头,因为他是金逸的工作人员,所以我想应该会是那种珍爱生命之类的,结果他很正经 说;“请安全的呆在无锡,看,全世界都地震了。”

二十三秒的伤痛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穆迅

在电影的开头,有这么一行字“地震二十三秒,余震三十二年”。此时我还不明白它的含义。可是当沉缓的结尾音乐响起时,我终于意识到了这简单数字后面的份量和内涵——人类的亲情是永存的,不管社会发生怎样的巨变,前至人性扭曲的文革,后至拜金泛滥的当前,亲情就像野火春风中的离离原上草,不屈不饶地显示着它的永不泯灭的强大生命力!

这也是电影与原创小说之间殊途般的差别。正像小说作者张翎所解评,她的作品讲的是“痛”而电影讲的是“暖”,虽然他们讲的几乎是同一个故事。

小说写得很精彩,张翎的“痛”是将地震在人们肉体上,心灵上划出的口子血淋淋地展示在你的眼前,叫你永生难忘。读了它,我心里总是闷闷的,有点儿

像故事里的王小灯,身上绑了件沉重的无形桎梏,束搏着你似乎永远推不开那扇生了锈的窗。

而冯小刚的“暖”却是让你在撕裂的口子上看到它能复原的希望。冯小刚很聪明,他耍了一个移花接木手法,借着小说“余震”的框架将故事的主人公由王小灯移换成李元妮。故事的重心也奇妙地从“痛”转移成“暖”。让你在痛哭流涕的同时感到有一双温暖的手托住你那下沉的心。

舔犊之情几乎是在有生命的物种中,所具备的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之一。动物尚如此,人何异乎?不管你是天皇儿子,还是黎民百姓在这一点上毫无例外。当你从娘胎里掉出来的那一刻开始,母子亲情将伴随你一生,不管它是爱还是怨还是敬还是嫌。你躲不开,甩不掉。痛苦的分离,牵肠的思念,爱恨的交割,生死的惨别无不营造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间活剧来。而无数的文人墨客也为其动容,尽其才华倾其心血为骨肉亲情谱写出一齣齣永世相传、动人心魄的佳作来。

剪不断理还乱,这短暂二十三秒的地震带给李元妮一家的是扯不断的生与死,爱与恨,怨与悔,人间情感的酸甜苦辣一股脑地倒在了母、子女两代人的头上。

冯小刚的选择是对的,他把镜头对准社会的底层。芸芸众生的柴米油盐生活是我们常见的景象,平凡的故事容易引导我们在熟悉的环境中不经意地看到了亲情的亲切感。誓言留守一辈子的旧砖房,水洗的红番茄,几分钱的棒冰之争,彩绣图案的书包,不期而至的母女剪影,加上李元妮等这些小人物们本土特色的唐山话、山东话、四川话。这些浓郁的民间染料将人们的骨肉亲情涂上了最纯朴最鲜亮最和谐的养眼色彩。那些看似土里土气的话语中,道出了撞撼人心的哲理。“没了,才知道什么是没了”这句再平白不过的言语,只有和李元妮催人泪下的震灾遭遇以及震后三十二年的心理历程联在一起,你才能掂出这句话的份量和它所包含的海一样的深情悔意。

“唐山大地震”应该说是一部言情戏,但它不同于常规的言情戏,不是那种卿卿我我,哭哭啼啼的缠绵戏。它是在事件突发状态下,人性被冲击,被两难的选择所扭曲,继而随之而来的长达三十二年的自责、伤怨所折磨的心理深层的剖析。它给人带来的不是廉价的泪水,而是饮泣之后的思考。

“唐山大地震”观后,勾起我那久远的真实唐山大地震记忆,一件算是心有余悸中的会心一笑故事翻浮上来。

我老家在北京。地震时家里只有我妈、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而我正在外地工作。事发后我找了个机会急忙赶回家。还好母亲平安无恙,只是受了点儿惊吓。此时的北京已和往常不一样,触目皆是低矮简陋的地震棚。它们蓬头垢面,杂乱无章地拥挤在一起,毫无掩饰。到了家自然谈起了这北京独特的景观。母亲说,咱家也有个地震棚,我带你去看看。那棚子就在家门口前的空地上,半个身子埋在土中,地面上垒起少量的砖,厚厚的不知什么材料编制成的屋顶,显得平整,夯实。看来母亲很满意这件作品,夸它又安全,又美观,还冬暖夏凉。我也觉得这么快就搭成如此漂亮“优质房”实属不易。

谈着谈着,母亲忽然感叹起来:“唉,现在我明白了,养儿子没用。” 我一愣:“这话怎讲?”

“地震了,人命关天。”母亲说:“你两个弟弟一个也不来帮我。别家都有人忙着搭地震棚,我一个孤老婆子哪有力气搭啊!”

“那,这个地震棚是谁搭的?”我问。

“还有谁?你妹夫呗。幸亏他来得快,否则我真得露宿街头。” “小二,小五干什么去了!?”我有点儿恼怒了。“都急着给老丈母娘搭地震棚去了。你说养儿子有用吗?” 哈!亲情啊亲情!

第五篇:唐山大地震有感

责 任

——观《唐山大地震》有感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秒唐山突然发生7.8级强烈地震,就在那一刹那24万同胞失去了生命„„”。像这样的新闻报道式的文字在我来唐山工作之前就经常在和“地震”这两个可怕的字眼相关的文幅里面看到。今晚我看过冯小刚导演主持拍摄的《唐山大地震》后心潮澎湃,泪水划过脸颊的时候,我的头脑里顿时闪现出两个字——“责任”!

我虽然籍贯不在唐山,但如今也属于唐山人民中的一分子了,出生在唐山,嫁给唐山人,爱着唐山!在电影中我寻找出了七个感动,这七个感动让我学着长大,这七个感动让我学着如何去爱,这七个感动在我心中凝聚出“责任”二字!

第一个感动是元妮和丈夫在冲向回家的路上,没有一丝的疑虑,冒着随时被正在倒塌中的砖瓦毁灭的危险,方登趴在窗口撕心裂肺的叫着“妈—妈”的时候,元妮用着一种无助却又超乎常人勇气的应声“哎,我来列~~”,我的眼泪唰一下就夺眶而出了!这种责任是除了母亲任何人也给不了的吗?!可能是吧!我感动于元妮那基于纯粹的母爱,我感动于元妮那不顾生命的大爱!未来,当我做妈妈的时候,这种责任我是要承担的!我是会承担的!

第二个感动是元妮就要冲进楼里的一刹那,丈夫大强一把拉住她,自己义无反顾地冲进了楼里,倒塌的楼体却无情的把大强压在废墟之下。大强用最宝贵的生命保护了妻子!我的泪水没有休止,我缓缓的靠在我老公的肩膀上,不知道他能否为我而牺牲自己,反而我倒不希望我老公这样大爱无疆,因为我相信他,因为他是唐山人!他具备这样大男人的责任感!第三个感动是那对儿解放军夫妻,为了“地震孤儿”方登能过着和别的孩子一样的生活,毅然决然的没有生养他们自己的孩子,我是第一次从荧屏上看到陈道明老师哭泣,戏份中那父爱如山的意义,使我泪从心涌,他打了“陆毅”那一巴掌,声响很大,我觉得那一巴掌越狠,越能说明他挚爱女儿越深!养母“陈瑾”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把家里的所有积蓄和一块老上海手表转给了方登,养父养母对养女的这种爱,来自于解放军那无比神圣的责任感!来自于善良的人们那份朴实的爱!

第四个感动是元妮32年以来,每逢清明、节日都给大强和方登烧纸,都念叨咱们家搬家了,家在哪里哪里,怎么怎么走。方达说:“妈你别说了,听着瘆的慌”。方达给元妮妈妈买房子,元妮不搬家怕大强、方登找不到家。元妮拒绝衣服店邻居大哥的追求,孤守过日。周围看电影的同事有说的,有笑的,而我却又一次发自内心的落泪。为元妮对丈夫的忠贞不渝而感动,为元妮对丈夫、女儿的思念而感动!这是夫妻之间应该把自己最忠贞的感情,完美无缺的献给对方的最好印证。也是人与人之间最为珍贵的感情诠释!

第五个感动使我内心五味交杂,方登考上了杭州医学院,认识了在校研究生“杨志”,他们恋爱了,有了两个人爱情的结晶,而“杨志”却争当了负心汉的角色。方凳坚定的留下了孩子,自己带着“点点”悲戚过日。后来嫁给了加拿大一个律师,虽然他比方登大上16岁,但是通过方登的不懈努力,找到了真爱,而且过上了比较丰裕的生活,方登的这种对自己信念的坚定,也巩固了我对自己的自信心,只要相信自己,不丢弃对自己的责任感!未来的日子会越来越丰富多彩的!

第六个感动是方登在父亲的墓地,向妈妈道歉,连续几声的“妈妈,对不起!”使我泪流满面,心如刀绞。我为方登对母亲那份不变的眷恋,为她们那份不可动摇的母女亲情,为了母女32年后的团聚而感动!因为我父母远在700里外的城市,我是他们的女儿,他们养育了我26年,而我总觉得还没有对他们尽孝一分,所以我更应该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善待身边所有的人,这样才能弥补一下我对于我父母内心中的愧疚之心,从中我体会到的是儿女对于父母应尽的赡养义务是现代的年轻人都应该具备的责任!

第七个感动是片中唐山大地震及在汶川大地震中,全国各方各界组织力量援救汶川之举!它显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它显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综合国力!它显示了人类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精神!

这种感动要上升到一种精神!只有这种精神得以升华,我们的世界才会更和平、更发展!

下载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唐山大地震(范文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有感姓名:孙路明专业:冶金技术班级:09冶金三班学号:30110901031《唐山大地震》看上去是一部灾难片,实际上却讲述了一个亲情和震后幸存者治愈心灵创伤的感人故......

    观后感:唐山大地震[大全]

    观后感:唐山大地震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观后感:唐山大地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都说人类征服了自然,但当自然灾害来临,人类却是如此的渺小1976年7月28日那天晚上,在河北省唐山市发生了一场7.8级大地震。在短短的几秒内,一个平静的城市瞬间......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大全

    感动,唐山大地震今天一个人看完了电影《唐山大地震》,颇为感动,为逝去三十多载的生命,更为坚强于人世的无数唐山同胞。 这是一部十分轰动的电影,一直没有机会看,今天终于在优酷网......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范文大全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看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观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唐山大地震观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唐......

    唐山大地震 影评

    23秒的灾难,32年的精神 ---影评·唐山大地震 不得不说于2010年上映的影片《唐山大地震》无论从视听效果还是票房口碑上都获得了业内人士及观众的良好反馈。在逐渐繁荣的华语......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汇编15篇)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1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76年唐山大地震,人们在地震面前显得是那么的弱小,那么的无助。丈夫用生命换得了妻子的生命,而妻子......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即便普通观众在急于抹泪时会对故事结构放松标准,仍有人注意到《大地震》让细碎的煽情和主人公的命运激起共鸣之间发生脱节的细节,这些让人不甚满意,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