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郭改平__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吉林市龙潭区缸窑镇中心校
赵 丹
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和谐,不仅是时代的的追求,也是教育的追求。实现和谐教育的关键是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我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探索出以下几点经验。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师生之间和谐合作,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实现高效课堂的基础。在教学中如何构建这种新型的和谐师生关系呢?
1.是我们对待学生要宽容。作为学生,他们渴望老师真心的爱他们、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主意识,需要老师用欣赏的态度赞赏和肯定他们,用积极的心理意向鼓励和期待他们。而不是简单、机械的批评和灌输,更不能一味的指责和惩罚。
2.是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我们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建立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发展为起点,以学生发展为归宿。
(二)、营造人文和谐。
叶圣陶说:“语文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语文课作为学生接触母语的主要途径,教学中除了“双基教学”之外,还应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力求达到人文和谐。
1、激发兴趣,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对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讲《索溪峪的“野”》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先播放张家界森林公园的美丽景色,让学生感受其魅力。然后我向学生指出张家界森林公园与天子山索溪峪构成了山奇、水奇、石奇、云奇、树奇的武陵园。索溪峪更是别具一格,大家想去看看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正如红花还需绿叶衬一样,一堂高效的课还必须有一个好的结束,也就是我们的结语。教师也可以“以趣结尾”,这样能够起到“余音缭绕”的效果。
2、注重情感,在情感中培养学习语文的情趣。
“悲欢离合、爱恨情愁”是人情感的基调,可是学生社会阅历不深,还不能正确的感受和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作为学生接触社会,感受人性的语文课,就应该发挥文本的作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去体验人生的情感、生存的真谛。
例如:《怀念母亲》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教学难点是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验。所以本节课我通过情感的引领,情感的共鸣,用情感构筑知识的桥梁,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首先激发情感,导入课题;然后理解失母之痛,感悟爱母之情;接着读日记,品读思国之情;最后抒发情感,梦中寻母;始终以“情”贯穿全文。让学生通过快速读、集体读、默读、大声读等多种朗读形式相结合,使学生置身文本情景,感受作者对两位母亲的深厚情感。讲解这种情感性的文章,我认为教师首先要打动自己,才能打动学生。因此我采用情感型教学风格,相信一位情感型教师,定会在每个学生心中播下诚实、正直、善良的种子。
(三)、营造和谐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应以“课堂对话”为突破口,大胆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以课堂为载体,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对话的教育形式主要包括:师生间的对话;生生间的对话;师与文本的对话;生与文本的对话;与环境的对话;与媒体的对话。不管哪一种对话,其核心是:动脑动手,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做心灵的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悟文本。
给予学生思维的迸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如何激活,让他们的思维有水一般的灵动,是和谐语文课堂的生命。在课堂上,教师要变“人云亦云”为另辟溪径,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变“单一思考”为复式思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变“自我需要”为群众需求,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变“思维惯性”为思维创新,培养思维的变通性;变“狭窄思路”为思路开放,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让课堂活力无限。只有思维含量大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
四、养成的培养(1)养成良好习惯 1.1 朗读的习惯
朗读,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因此,无论课堂教学还是早读,加强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必不可少。
1.2 读书的习惯
在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课以及学生课余阅读是提升语文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实践证明,学生阅读量的多少直接决定着学生各种语文素养的提高。当然,读书的内容教师必须进行指导,尽量的指导学生在兴趣使然的情况下读些诸如散文、诗歌、小小说、哲理文章之类的书籍,对于名著教师可根据大纲予以指导交流,比如搞些有意义的活动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沙龙、水煮三国、漫步红楼等。
1.3 动手积累的习惯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许多美妙的东西,比如好词好句好段、名言警句、生活哲理,这些如果不把它们摘抄下来,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8小时后就会忘记65%,两天后将忘记75%,一周后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岂不白费力一番?所以,学生要养成摘抄积累背诵的好习惯。1.4 动手写作的习惯
写作,是学生普遍感觉困难的事情。每当上作文课,让学生写出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学生绝对是怨声载道,那么,此时我们还谈什么兴趣、有效课堂呢?学生东扯葫芦西扯瓢,得过且过,哪有什么效率?相反,假如我们能让学生自己有写作冲动,自己作比较有趣的事情,那效果一定会比你在课堂上硬性布置作业好的多。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呢?我认为,首先要观察生活,师生有一个交流的契合点,如焦点访谈,家庭琐事,街头见闻,课前5分钟交流,学生可以以各种方式进行写作体验;其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也是激发兴趣的有效手段,如新闻发布、办报纸等,再则,老师给学生创设写作的情景,进行随机的练习等等。
1.5 练字的习惯
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至关重要的一环,看到字迹俊秀、卷面整齐的作文你是否赏心悦目?因此,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练字。重视作文教学
作文,在重要考试中占据近乎半壁江山,甚至有人说一篇文章治天下,可见作文教学的重要性。其实,怎样进行作文教学令很多教师头疼,分专题(拟题、开头、结尾、语言、结构等)作文复习、转换话题作文复习,林林总总,搞得学生云里雾里,老师还担心有什么复习不到的,真是煞费苦心。我觉得作文教学是不能搞突击的,功夫必须用到平时,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几个习惯等等,在此不予赘述。重视诗词积累
诗词积累,有利于学生丰富写作内容,同时提高审美情趣。学生在“枯藤老树昏鸦”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怀,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受诗人感时伤怀的爱国情愫,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体会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知音少弦断有谁听”中品味作者失友之痛。渗透阅读方法
一节小学语文课应该有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才能读懂一篇文章。怎样理解文章主要内容,怎样把握文章的结构,怎样理清层次,怎样读出文章的感情等等,这些基本的阅读方法,虽不必节节课面面俱到,但我们必须有所渗透。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我们教师才能从耗时、低效的阅读教学中走出来。石群老师的这节课中 就特别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即:用心灵阅读、用真情诉说、用头脑思考。教师必须关注不同文本、不同体裁的文章的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指导,长此训练才能扎扎实实提升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
最后让我们再品味一下冰心老人的话“美的真谛应该是和谐。这种和谐融汇在环境中,就造就了环境的美;表现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体现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将在不断地学习与探究中,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追求那尽善尽美的语文天地。让语文课堂教学实实在在,真正做到和谐高效!
第二篇: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浅谈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
南宁市仙葫学校
覃小艳
【摘要】
本文主要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一些弊端,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改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谐的课堂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协调良好的生生关系,发展和谐课堂;关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优化和谐课堂,让语文课堂变得更活泼、更自主、更和谐、更有效。
【关键词】 语文 课堂教学 师生关系 发展 和谐 有效
语文教学是小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学科,是学好其他科目的基础,极大的影响到其他科目的发展。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则不易。经常听到不少同行抱怨语文课堂教学的无奈,总感觉自己很花大力气去上课,结果总是收效甚微,甚至吃力不讨好,这点不少同行都深有同感。教师无奈,学生厌学,形成恶性循环。下面我就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何提高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浅谈自己的拙见: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共建和谐课堂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峙的态度。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它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和谐课堂教学的基础,而要创设和谐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之本,从事教师职业,最起码要求就是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的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认为,教师没有爱,就像池塘没有水;在国外,夸美纽斯主张在“和蔼可亲和愉快的气氛中喝下科学的饮料”。众多教育家都提到师爱的重要性。因此,充满师爱的课堂才是和谐的课堂。师爱是“严爱”,而不是“溺爱”,教师的爱应“严慈相济”,这就要求教师态度上和蔼严肃,行动上细心关怀。师爱是“泛爱”,而不是“偏爱”,这种爱是无私的、公正的、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无论学生的成绩优劣、素质的高低、也不论学生家庭的贫富,教师都应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传统的课堂教学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学生的个性、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符合学生身心的发展。现代的课堂教学则要求一改这些做法,它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的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他有自我观念、自尊心、有自己的要求、兴趣、爱好、追求和个性等主观意识。因而学生有一定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性。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要始终以学生的发展为起点,以学生的发展为归宿。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在课堂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环境的营造者、学习过程的参与者、问题讨论的合作者、学习前进方向的引导者。离开了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不可能自发形成,甚至可能迷失方向。但是,如果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随便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而自己却袖手旁观,不做任何的参与、点拨这也体现不出师生的合作性,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可想而知的。传统的教学观念是片面强调语文课的工具性,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的教替代学生的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成知识的单向灌输,脱离职校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实际。
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教育,应充满民主精神,教师要重审师生关系,并确立民主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 ”,在教学中,师生是一种交往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局外人。作为主动参与者,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应从知识的灌输者转换为学习的引导者,从课堂的主宰者转换为平等的交流者。
如授《桥》这篇课文时,课堂一开始,我就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读剧本,想想剧本中讲的是什么事?(2)说说你最欣赏谁的语言。(3)在保护藏有秘密情报的半截蜡烛中,你举得伯诺德夫人一家谁的贡献最大?
课堂上,我让学生结合这些问题,并阅读文章后,让他们畅所欲言。对于学生的不同想法,我并没有说“好”或“不好”,而是引导他们结合文本有根据、有条理的阐述。
二、创造学习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见,要改变这种学习语文的氛围,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因此,我这样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精心设计导语,创设阅读悬念
良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教学中,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学”“好学”的欲望。如教《再见了,亲人》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先在黑板上大大方方地写上“亲人”两个字,并叫学生有感情齐读,接着我问“什么是亲人?哪些人可以成为亲人?”“课文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并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称他们为亲人?” 一连串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回答和极大的兴趣,并制造了他们阅读的悬念,让他们带着问题去阅读。
2、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引人入胜
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 可以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可以激发学生澎湃的情感。而这单凭教师一张嘴两支粉笔是难以做到的,要结合多媒体教学中的声音、图像。
《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充满浓浓离别味的文章。如何让学生体味志 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厚谊呢呢?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抗美援朝相关视频,让学生感受中朝两国军民的共同浴血奋战深情厚谊,让课堂充满了一种浓郁的课堂气氛。
3、放开手脚,让学生唱主角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过程,能够同时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感和完成任务的自信心,从而使他们相信:我能思考,我能自己解决问题。这样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如教《半截蜡烛》一课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角色扮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三、从应试教育转为素质教育
过去,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语文教学过分重视知识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培养。以素质教育为课堂教学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的基本属性是社交工具性,语文课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语言和文字作为工具去获取和传递信息,从而发展自己,贡献社会。因此,语文课在实施素质教育时,必须以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为核心。如课堂教学结合学生的口语训练、演讲比赛、辩论比赛、写作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在高年级要求较突出。如何构建和谐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为主体,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使我们的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努力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趣 味性、有效性。【参考书目】
1、《叶圣陶论语文教育》 河南教育出版社 1986年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 》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
3、《语文教学技能训练》 韩雪屏 王松泉 王相文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 社 1999年 7月
5、《教育学新编 》 徐学莹主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三篇:构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
构建简约高效的语文课堂
简约是智慧的灵魂。——莎士比亚
纵观新课程改革实施至今,初中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课堂中的教与学都令人耳目一新。但是,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化,阅读教学似乎又走进了一个繁琐热闹化的“技术主义”误区。很多一线教师已经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的难教,在教学实践中常会出现“复杂、繁琐、臃肿”的现象,导致课前预设的教学任务不能按时完成。语文课堂“耗时低效”,甚至被众人愤怒声讨为“误尽苍生是语文”。因此构建“低耗高效”的“低碳语文”课堂已成为社会对语文教师群体的一致呼吁。
阅读教学课堂作为教师向学生传递人类基本价值理念的平台,理应体现、崇尚这一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教师与学生应该过一种简约轻松而深刻自由的精神生活。崔峦老师也说过: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努力实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可见,简约化必然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终极归宿之一。那么,如何才能实现在简约中求高效这一理想境界呢?下面,仅结合自己的阅读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肤浅认识。
一.心中有杆秤:抓住关键,简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师与学生预设教与学所达到的预期教学效果或者要完成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航行灯”。若目标定得太复杂,那么每个目标所分配的时间就会相对减少,结果一堂课什么都想抓,却什么也抓不住。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说:教学的目标要简明。一堂课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够了,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
《鼎湖山听泉》安排在苏教版第五册“吟哦讽诵”单元之首。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结合课文内容,我设置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学习吟哦讽诵的基本要领;感悟鼎湖山的优美景色,体味作者通过听泉而得到的对人生和历史的理解。这两个目标,一个涉及到本单元学会学习的基本要求,一个涉及到课文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恰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也符合崔峦老师提出的教学目标要简明、实在的观点。在这篇课文的实际教学中,三维目标得到充分整合,课堂熠熠生辉。
二、腹中有文本:突出重点,简约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如果对教学内容平均用力的话,只能是“蜻蜓点水”。因此,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等要素,找准切入点,提纲挈领,纲举目张,统领整个课堂教学。
如今,我市广大一线教师致力于活动单导学模式教学,如何设计一份优质高效,让学生活得起来又不致于课堂出现零散、混乱现象的活动单,显得尤为重要。在执教《囚绿记》这一篇散文时,我便设计这样一份活动单,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难点,又使课堂活动精彩有序,从而高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设计如下。
活动一: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体现行文脉络的句子,抓住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概括各部分内容。
活动二:美点品读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之歌。请就文中写绿和抒情的句子,挑选几处进行圈点批注。然后小组用合作朗读加评析的形式,展示你们对文字的理解。
活动三:背景探究 白居易曾经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文人,是会在自己的作品中反映他所关注的时代和事件。其实本文中也隐约交代了当时的写作背景,请找出关于这些背景的语句,小组内探究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
活动四:拓展升华 假设陆蠡临牺牲时,眼前又闪现出那一抹远在旧都的绿色,他会想到什么呢,他会对他的“绿友”说些什么呢?请以“此刻,我又想起了你,我所挚爱的绿友”作为开头,写一段100字左右的心语。
这堂课之前学生们已通过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对课文有了自己初步的阅读品悟,课堂上主要以小组交流和合作展示学习成果方式为主。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很高,语言品析得丰富深刻,主题也把握得较为深刻。
当然,简约教学内容是建立在教师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之上,腹中有文本,才能真正使课堂“笔力千钧任翕张”。
三、脚下有余地:整合安排,简化教学环节 真正的好课主要教学环节往往只有几步,着重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有些课文很长,很复杂。如按部就班,照情节展开教学,学生往往只会停留在对课文蜻蜓点水般的认识层面上。若将各环节进行整合,作板块式安排,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就会更强。
《幽径悲剧》是文学泰斗季羡林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文质兼美,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面面俱到,难免费时低效。因此我首先设法将相关环节进行整合,从而引导学生较深入地走进文本,与作者和文字对话。在课堂设计时,我扣住“悲剧”这一中心这样安排教学:首先,赏析美景。对于悲剧,鲁迅先生说过,就是将最有价值的最美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本文中,美具体指哪一事物?他美在何处?作者分别从什么角度表现它的美?品读交流之后,我紧承上一教学内容,顺势提问:但有一天,美丽的藤萝被毁了,没了,永远地消失了。此时作者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引导学生在此体会藤萝的悲状和作者的悲情。在此基础上,我接着带出下一环节:这样一个给人间增添了美丽的生命永远地消逝了,此时此刻,我想大家的心情也和作者一样悲、惜、愤。我们不禁要问,是谁制造了这出悲剧?进而师生共同探究文章主旨。这样安排,三个环节环环相扣,既囊括了课文的重点,又遵循了学生的认识规律,从而使课堂有了情感上的梯度,三维目标也较好地融合在三个环节中。
四、眼中有学生:追求高效,简便教学方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手段层出不穷,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课堂有趣情景的创设、学生表演、小组合作学习„„使现代语文课堂不再寂寞,变得热闹非凡。这过多过杂的手段,已严重冲击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阅读课堂无法实现精神与语言和谐共生。于永正老师对语文教学的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准确的把握,他采用的教学方法很简单,很实用,很有效--读。以读为本,读中感悟,以读促写。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思考语文文字的内涵,才能细细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才能品味语文文字中蕴含的情感。
《十三岁的际遇》是七年级上册一篇文辞优美深情的散文。当这样的文字放在我们的眼前时,每一个稍对文学感兴趣的人都会为之感动,完全沉浸在小作者灵动的文字世界中。在这样的课堂里,我想一切浮华的教学方式都是多余的,唯有陶醉其中,涵咏诵读,才能真正品味到文字的魅力。因此,在教学这篇文章时,我用深情并茂的课堂语言,引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朗读课文,整堂课书声朗朗,而且读出了趣味,读出了深情。这样的课堂,尽管简简单单,却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何愁不是高效且令学生沉醉的呢?
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语文,也不是一般理解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精练、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是教学环节在形式上的减少,也不是训练强度上的削弱,而是要固守语文教学的“根本”。“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在语文阅读教学这颗大树上,让我们追求一种更简约更完美的高效语文课堂,去除不必要的冗枝,让这棵大树扎根生长,苍天耸立,成为学生未来人生的幸福归宿!
第四篇: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如何构建生本高效语文课堂
生本高效课堂是一种思想,一种境界,一种追求。它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生长需要,遵循语文学习与语文教育规律,师生共建的、生态的、一定时间内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的语文课堂。
然而,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效率低,一直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大难题,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备课,吃透教材
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张白纸,那么老师教什么,白纸上就呈现什么。而有效的课堂上应该是每个儿童带着生活经验和老师、同学共同分享,所以教师的主要职责不是在灌输,而是在开发。备课时,教师要想学生已经有了哪些生活经验,可以做这节课知识的辅垫,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去设计不同的问题,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孩子能够根据已有经验去善思,善问。而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要对教材有深入的探究和把握,掌握课文内容的重难点,对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也要渗透。
二、课前预习,作好准备
学生的认知规律决定了生本的方法论“先做后学”“先学后教”,“课前自学”就是这一方法论的实践。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为学生走进课堂作好准备。课前自学的内容是: 1.个人自学:读懂了什么? 从哪里读出来的? 是怎么读懂的? 想到了什么?2.小组通过课下交流个人自学的成果,并在小组长的带领下统一到一个问题上来,达成小组一致的建议,以便课堂上有的放矢。
三、加强管理,把握节奏
课堂上,有的教师刚给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就马上要求其回答,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课堂思考的时间,而且有效性很差。这种形式主义的教学方式使无效劳动充斥课堂,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有的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讨论、交流、做巩固练习等,不提任何时间和标准的要求,学生漫无目的地阅读与交流,课堂组织松散,时间利用率低。有的教师只对学生提出比较笼统的要求,学生不明白教师要他们干什么和要他们怎么干,这样,学生就失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思维空间,要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尝试“教与评”。
四、小组互助,共同进步
现阶段,农村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也是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高的一大原因。在小班化教学难以推行的现实条件下,在班内实行小组互助学习可以说是一个最佳选择。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心理特点,可以把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学习小组,发挥优秀学生的优势,积极推行学生互助机制,同时,教师通过对小组的学法指导和激励性评价,进一步提高学习小组的自主学习效果。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五、教后反思,努力提升
教后反思是我们构建生本高效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和我们上课时的感觉,及时写出教后反思,以有利于更好的教学。
第五篇: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和谐本真语文课堂的构建
[摘要]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本人在教学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和谐;本真;语文教学
所谓“本真语文”,是指语文教学要回归语文的本质。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陛、实践性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语文的本质是在语言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和谐既是一种思想、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理想、一种追求。著名特级教师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语文发展水平,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整体设计和安排语文教学活动,力求语文教学过程诸要素之间处于和谐状态。本人在教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中,努力将教与学、读与写进行有机融合,构建和谐本真的语文课堂,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一、教与学融合,踩准教学的真起点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泊尔说:“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句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济南市教研室江洪春老师在其讲座中指出:明确“教什么”永远是首要的。从学生的角度讲,主要是教学生不懂的、发现不了的、意识不到的、理解不深的、容易出错的和体现语言文字规律性或知识串、知识类的。
如何准确把握学情呢?我首先对课标进行了再学习,明确阅读教学的总目标、年段目标以及单元目标,做到方向正确。为了更为细致地了解对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样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学生通过自我阅读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我遵循教学直观性的原则,采用了初步阅读课文后,引导学生制作绘本的形式来把脉学生的微学情。有人说:阅读是把文字变成画面的过程,写作是把画面变成文字的过程。会读书的学生读完课文后会在头脑中形成很多画面,利用绘本的形式,让学生把头脑中的画面通过画笔呈现在纸上,便于教师了解班级所有学生对于同一篇课文的不同理解状况,从而知道学生需要教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从绘本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内容,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表现在学生一般都能画出“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樟树的外形”、“樟树拒虫”、“人们和樟树合影”这四幅图,反映出对于这样一篇层次清晰的文章,学生具备了初读课文后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层次的能力。孩子们爱想象,部分孩子能根据字面的意思产生丰富的想象。比如根据第五小节的内容,他们让石榴树、樟树和虫子开口讲话,形象地表现樟树的特点,妙趣横生。少数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的学生能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比如当宋庆龄说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时,两棵樟树也向宋庆龄表达着依依不舍以及感激之情;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家具加工厂中的樟树依然散发着香气;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对话等等。也有个别孩子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文中的重点词句不敏感,比如画出的樟树枝千细、树叶稀疏等。
学生在制作绘本的过程中主动融入课文,与文字对话,直观地展示出个体对于课文的阅读感受。我通过绘本明确了学生初读课文后能自己读瞳课文的内容,课堂上真正需要教的是语言形式的秘密,即作者是如何把樟树的特点写清楚,从而表现对宋庆龄的赞颂之情的。同时绘本也将学生之间的差异清楚地呈现了出来,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我将学生的绘本贯穿始终。在教学第4小节时,利用学生画的两幅樟树图(如图
一、图二)进行比较,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作者是如何表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莲蓬勃勃的特点的,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读书时要关注重点词句。利用“夏季的烈日、冬天的冰雪对于樟树的无可奈何”(如图三)这幅图,引发学生展开更丰富的想象,帮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樟树生命力的顽强,同时将读书可以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帮助理解的阅读方法渗透给学生。教学第五小节时,直接利用学生加入自己丰富想象的画面(如图
四、图五)去找对应的课文内容,并巧妙利用这两幅图引导学生转述课文内容。最后,结合学生所画的人们和樟树合影时的问答,揭示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绘本的制作实现了从学生的真起点展开教学,促进了教与学的融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传统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
二、读与写融合,找准训练的真落点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培养和发展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教学的一切举措、行为、活动应聚焦、紧扣、指向于“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而读写互动,是落实语用的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结构严谨、语言精准的抒情散文。表达方法方面的亮点很多,开头1~3小节,作者由“庭院里有两棵树”说到“舍不得这两棵树”,再点明“这是两棵樟树”,逐渐点明写作对象,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第4小节写樟树的外形时,围绕“蓬蓬勃勃”的特点,从枝干写到树叶,从局部写到整体,很有条理。第5小节写樟树的内在特点,先运用对比的手法,再采用总分总的结构,一连用三个关联词来表现樟树的可贵之处。而纵观全篇,作者运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的高尚品德。
众多的语言训练点令人眼花缭乱。我原先打算立足本篇文章重点段第五小节,学习作者通过对比、借物喻人表现中心的写法,体会文章的详略得当,但我的师傅省特级教师张明凤校长让我思考:哪些才是学生真正应该从本篇课文中获得的语言生长点,而不是在其他的课文中也同样能够获得的?在张校长的引导下,我认真研读教材,将语言训练点锁定在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运用关联词表达情感、了解借物喻人的手法上。
为了将训练点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安排两种形式的写:(1)读前写。在教学之前播放视频,让学生在深入读书之前,用自己的话来写写宋庆龄故居樟树的外形。这是一种比较自由地表达,没有过多的约束。接着引导学生学习第4小节,弄清作者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以及抓住特点有顺序地描写事物的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方法来修改自己写的话。(2)读后写。在充分理解了樟树的内在特点之后,我引导学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用上“无论……总是……”等关联词来写写宋庆龄的可贵之处。此处训练糅合了关联词的运用、对材料的处理、深入认识宋庆龄的品质、学习文童围绕中心句写话等多种练习。引导学生在模仿中习得,在模仿中创造。除了写之外,在教学第五小节时,我还根据学生绘本中的想象画面(如图
四、图五)创设了两个情境:石榴树上有一个小虫子,想要把家搬到樟树上,如果你是?x妈妈会怎么说?假如你是樟木家具店的老板,你又怎么向顾客介绍你的商品?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句子进行创造性的转述.加深对樟树香气永存这一特点的理解,进一步体会关联词对表达情感的作用,同时为背诵作了铺垫。创造性地转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表达能力。
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实现读与写的“相互融通”,但前提是找准教学内容在语言训练上的真正生长点。
王兰老师指出:“语文是一种幸福的生活,要让学生幸福地生活在和谐的语文里,在精致的语文活动中感受语文的本真和美丽。”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努力追求教师、学生、教材和教法相互配合构成的各种关系的和谐,还要追求精致美丽和质朴本真的和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幸福,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