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干部学习讲稿: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与实践基础
干部学习讲稿: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与实践基础 王炳林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为什么讲这样一个题目呢?因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而要了解他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必须得了解他是如何形成的。因为现在人们经常这样问,说现在党的理论发展很快,过去有马列主义,有毛泽东思想,后来有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那么有了这么多思想,为什么还要提出新的科学理论呢?这必须得根据时代的要求来考察。也就是说,时代条件发生了变化,党的理论也必须发展,实践基础发生了变化,我们必须进行科学总结,所以呢,要想全面深刻地理解科学发展观,有必要了解它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所以,我今天讲的题目就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先讲第一个问题。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也就是说,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总体上说,当今世界是在一个大变革、大调整当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谋求发展、谋划和平,促进合作,应该是当今的不可阻挡的一个时代潮流。但是我们看到,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同时,也看到当今的世界并不安宁。
世界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从现在的局势看,我们可以把国际形势从经济、政治和文化这几个层面来看。比方从应该上来说,最主要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那么经济全球化可以说,就是以科学技术为先导,以高科技、以跨国公司为载体的这样一种经济一体化进程。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进程当中,应该说,地球变小了,人们之间的经济往来增加了。这对于我们扩大对外开放,扩大交流,促进我们的应该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是面临着一系列难题的。因为发达国家仍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宰,也就是说,谁的基础好,谁的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高,谁就会在全球化当中占据优势。那么我们过去经常说,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谁的技术条件好,谁的经济收入高,当然人才就会往那儿流,资金就会往那儿流。所以,一种说法叫“资本流遍全球,利润流向西方”。为什么会向西方流呢?因为他们那儿的条件好,所以就占得优势。在发展当中,就会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而后发展的国家,要想追赶,就必须付出更艰巨的努力。现在可以说,经济全球化过程当中,跨国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资料显示,全世界贸易的70%,全世界专利的70%,对。
也时有抬头,那么这些呢也对我们的国家安全、社会稳定都构成威胁。还有一些就是,宗教的极端势力,像这些都说明我们发展当中还有许多困难,我们必须有坚强地组织领导,必须有统一的思想意识,这样才能够在现代化的过程当中稳步的前进。这是从政治上讲。
那么,从文化领域,应该说现在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世界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民族、宗教文化都广泛的交流,各国软实力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那么由此,这种碰撞和冲突也会不断地发生。那么西方某些国家也会采取各种手段大肆推销起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也加剧了一些国家和地区、民族和宗教的矛盾和意识形态的斗争,所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依然是激烈的。很多国家他们为了推销其价值观,可以说不惜重金。我在西北某地考察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个事情。说西方有一个国家,一种基金会愿意资助我们的学生上学,那当然这是一个好事情了,那么他为什么资助呢?后来闹明白了,就是说每个学期结束的时候他们都会派人说,对这些少数民族的学生来问说谁出钱让你们上的学?那么这些学生得回答是某某国家,那当然,长大了以后他们肯定会感激这些国家,会感恩这些国家。他们别的不要,就需要这种感恩,那么长大了以后,那可能就爱那个国家就不爱中国了。所以这也是意识形态的长期的一种竞争,所以他们也注意可以说从娃娃抓起。所以这就说明了,这种意识形态的竞争是很激烈的。所以在这样一种条件下,如果我们不进行我们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进行我们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那么青少年被他们拉过去,对我们发展当然也是不利的。这个,甚至可以说是很危险的。
所以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必须得认清这样的一个形势,看到世界的形势既对我们有利,同时也要看到我们的这种挑战。这样,我们才能够树立起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这样一个战略思维,树立这样一个世界眼光,才能够把我们的事情办好。因为现在邓小平说过一句话,叫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必须得了解世界,必须得看看这个形势,看准了这个形势,才能够把我们自己的事情做好,而看准这个形势,就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我们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我们怎么去应对?我们必须有新的战略眼光,有科学的理论的指导,这是讲时代的背景。就是从经济、政治、文化这几个方面我们简单地回顾,就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时代已经和过去不一样了,我们面对这个时代,我们必须有新的理论创新。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时代背景。
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基础
下面我讲第二个问题,实践基础。也就是说,科学发展观是立足于我们基本国情,总结我们的基本经验,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提出来的。那么,我们的实践基础可以说总体上来讲,改革开放30年,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的经济从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时候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现在总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可以说人民的生活已经基本上实现小康,特别是在70年代的时候,有两亿多的贫困人口减少到现在也就2000多万。我们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那么应该看到,我们这是我们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伟大的成就。那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一个成就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现在还面临的一些问题。我们是渐进式改革,渐进式改革应该说是比较平稳的,但是也积累着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就需要我们在新的条件下去破解,那么要破解就必须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那么我们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么几个方面来看。
一个是从国民经济的发展来看,现在可以说我们的工业化的历史任务还没有完成,一般地来说,也就是说,我们的工业化还处在中期阶段,人们经常讲,我们要现代化,那么现代化最原始的一个标准就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那从经济的工业化来讲,我们还没有完成,比如说第一产业——农业,靠天吃饭还比较普遍,还没有真正实现大规模的机械化的作业。工业,他的这种技术创新能力,竞争能力特别是自己的核心技术还不是很多,像刚才我们讲的,我们的产品很多,但是真正有自己的技术品牌的,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还不是很多,所以就是我们的工业能力还不是很强。另外,我们的第三产业——服务业也还不够发达。另外,从社会发展来看,表现的问题也比较突出。主要是这个区域和城乡差别比较大,我们国家领土面积比较大,东西差别、南北差别都比较大。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是比较快的,但是,中西部应该说这几年发展很快,但是差距也还是很大。那么这样长期下去,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那肯定是不利的。除了区域以外,还有城乡差别也比较大。应该说,我们一些重大的城市,现代的发展水平可以说不低于一些发达国家,从一些硬件设施到道路交通,等等各个方面,应该说跟发达国家的城市也没有太大区别。但是我们最大的差别就是在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这些农村,应该说还是比较落后的。他们那儿的生活水平,一些基础的设施都是比较差的。所以,这样就导致城乡发展极不平衡,所以,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说中国的城市像欧洲,中国的农村像非洲。那么,有一些中西部的农村确实是比较落后,条件长期得不到改善,那么这一些问题当然也是需要去解决的。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如果说一个国家一部分人特别富裕,一部分人特别贫穷,那肯定就不会稳定。所以,为什么说全面小康还没有实现呢?为什么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那就是说,还有一些地方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统筹兼顾,必须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那么现在的发展,经济有了发展以外,有些社会事业也不配套,这也是不全面,这是从社会发展来讲。
另外呢,从和谐社会来讲,应该说总体上我们社会是和谐的,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也遇到了一些不和谐的事情。那么我理解呢,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两种和谐:一个是人与人的和谐,一个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他牵涉的面很广,比如说人与社会啊,人与组织啊,组织与组织啊,等等,这些方面说到根本上都是人与人的和谐,包括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也都是一个人与人的和谐,这个里面牵涉的面很广,很复杂,但是我们说总体上是和谐的,但是也有一些方面是不和谐的。比如说,城市居民跟农村农民就有一些不和谐,因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的经济相对发达一些,农村经济相对落后一些,导致文化水平也不一样。那么他们之间怎么样和谐相处?经常我们就看到这一些,有些地方啊,城市的市民就瞧不起农民,对农民就不拿正眼看,这个实际上不对的。实际上我们城市里的人,任何一项生活都离不开农村,我们的吃的、穿的、用的,好多都是农民兄弟生产的,如果瞧不起农民,实际上农民也不会瞧得起城里人,那么这样导致的对立就越来越严重。另外现在有一些就是干群关系之间也有一些不协调,为什么有一些突发事件啊?本来是偶然的事件,就会演变成一些群体的事件。就是长期的干群关系不够协调,所以有一点风吹草动有的人就会借机就会扩大事态,这就需要我们怎么样去协调这样一种关系,理顺这样一种关系。
那么,除了人与人之间还有一些不协调以外,还有人与自然。我们说和谐社会很重要的还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建设生态文明。而现在呢,我们的人与自然之间也有一些不够和谐。主要是在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有一些环境遭到破坏,导致我们生存的环境都会受到影响。从一些数字来讲,比如说,有资料显示,我们国土面积27.3%被沙化,也就是说,不适宜人类的生存,不断地有沙尘暴,特别是北方地区有一些由于过度的开垦、过度的放牧导致土地的沙化,那么起来以后,这个沙尘暴使人们难以生存,有些沙尘暴严重的地方出现了沙进人退,就是风沙不断地刮不断地刮,刮到他家房子受不住,房子塌了,往内迁,内迁风沙又跟上了。那么这样就是说,人与自然不能和谐地相处。那么还有我们的河流也受到严重的污染。有资料显示说,我们国家大概主要的河流70%的河段都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那么水是生命之源,如果水污染了,那么会导致我们生存都受到严重地威胁。你像一些大的湖泊,比如说云南的滇池,污染就非常严重,这么几十年来的治理,也难以得到更加的好转。一开始污染的时候快,但是污染了以后治理就非常难。前一阶段,这个太湖又出现了蓝藻事件,也威胁着这个我们的生活。所以像这样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协调,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不注意保护环境,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人类的生存都会受到威胁,所以现在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是有现实的针对性。所以这也是我们现在为什么会特别强调生态文明建设,也是跟我们现在面临的严重的局势是分不开的。
第二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讲稿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党课讲稿
(2009年10月27日)
同志们: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开展已经1个多星期了,在这个阶段中,各村都按照自己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组织集中学习、撰写出心得体会,同时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专题调研。根据上级要求,乡领导小组要我就科学发展观作一次党课辅导,和党校的理论专家比,我这不能算辅导,只能说借这个机会在这里结合自己的学习心得及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谈谈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认识,谈谈我的学习体会和思考,供大家参考。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和学习体会
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深入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的理解
十七大报告全面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发展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着眼于发展的全局,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认真研究和回答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总结实践经验,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形成了科学发展观,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现在发展问题上就是发展观。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它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指明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十七大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这个理论体系中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阶段。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首先,科学发展观适应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新形势。从国际形势看,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从国内形势看,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科学发展观为我们科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其次,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要求。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增大,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渐显现,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创新发展理念。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迫切要求我们坚持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再次,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内涵。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恒的主题。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发展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社会各领域的综合进步,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怎样发展‛的问题,认为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的发展的正确道路。科学发展观也丰富发展了党的建设理论。科学发展观强调,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需要。
(二)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的认识
十七大报告深刻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报告对科学发展观的这一精辟概括,提纲挈领,阐明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精髓,使我们对科学发展观丰富内涵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理沦创新。发展之所以要以人为本,是因为,第一,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第二,人的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第三,人的发展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标志。以人为本的发展观直接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和全人类的重要目标,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本质特征的一个重要概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党的执政为民理论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统筹兼顾,要求我们把发展看作是各方面共同推进、彼此协调的过程,在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和矛盾时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是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实现‚又好又快‛,是发展观念的调整,要把‚好‛置于首位,做到好中求快。这就是说,要更加强调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意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更加强调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自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科学发展观上。我们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新的理论命题,都贯穿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了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掌握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就掌握了理解这些重要思想的关键。
(三)对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的理解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结合我们单位的实际情况,必须结合我们部门的具体工作,这里我觉得应该正确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知‛与‚行‛的关系。思想变革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里要树立的就是服务的意识,要树立服务的思想观念。作为我们村组的党员干部,说到底是个服务人员,是为农民服务,为农业产业化服务的工作者。我们要转变那种发发文件,打打电话,要个材料,弄个总结等形式上的工作方式,要放下架子深入基层做具体工作,要到农户中间面对面的进行服务,在服务项目、服务范围上扩大工作进入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服务的思想观念,落实到具体的服务行动上来。
2、正确处理‚人‛与发展的关系。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强调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如果脱离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以人为本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和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下半年我们将面临着省里的‚大部制‛改革,如果说我们AA局没有了发展,那么必会影响到我们在座每位同志的自身利益。这就是说,我们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去,通过努力工作来促进我们农村的发展,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树立勇挑重担的责任心,知难而进的进取心。
3、正确处理发展与公正的关系。必须确立一个基本的理念:让人民群众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使推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真正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如果一个社会的发展结果是少数人受益、多数人受损,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便失去了最为基本的意义。这里就要求大家树立一个良好的心态,因为任何发展都不可能照顾到所有人的利益,面对个人的得失,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4、正确处理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系。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各级领导干部树立落实正确政绩观。必须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机制,引导广大干部努力创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政绩。这里我要强调的是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一个单位的工作好坏、团结好坏,能否干出成绩关键是班子。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班子首要是建立一个团结的班子。如果班子不团结将一事无成。因为班子是一个单位的领导核心,党的各项政策、政府的各项工作任务都要通过班子来抓落实。如果班子不团结,就可能导致科室之间不团结,导致同志之间不团结,因为同志们都在看班子。这方面我很有体会,因为我过去工作过的一些单位有过不和睦的现象,搞得下面的一些科长无所适从,其他同志也看各位领导的眼色行事,所以说班子团结是很重要的。省委书记钱运录同志曾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团结的时候提出团结出一切,团结出干部,出政绩,出人才,也包括出健康。我觉得说得很到位。二是要建立一个为民务实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在位时,要为百姓和单位的同志办实事,当好为民的表率。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政绩的最高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当好务实的领导,要求真务实,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说实话,办实事,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三是要建设一个廉政的班子。要当清廉的表率,加强党性修养,从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堤坝,时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清清白白做官,堂堂正正做人,始终做到一尘不染,一身正气,永葆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四是要建立一个民主的班子,各级领导班子、党员干部都要加强党性锻炼,不断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坚持和完善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遇事要多征求意见,通过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整体功能,把班子成员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一心一意求发展大干快上上,真正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形成领导班子的群体优势。
二、我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情况
自学习实践活动启动以来,乡党委高度重视,注重在‚提高思想认识、创新活动载体、抓住关键环节、突出实践特色‛上下功夫。
(一)在科学组织上做到“五个到位”。一是组织保障到位。分别成立了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和4个指导检查组,建立了9个联系点,指定了指导员、联络员,投入1万多元新购置了电脑、打印机、办公桌椅、文件柜等设施。二是思想发动到位。采用‚乡党委动员大会+党支部动员大会‛相结合的双重动员模式,9月18日组织召开了全乡动员大会,10月16日举行了村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仪式。三是方案细化到位。研究确定了‚立足城郊,服务城市,实施千百万工程,建设城郊型新农村‛的学习实践活动主题,详细制定了实施方案、推进表和流程图,分阶段制定了活动计划,完善了学习园地、宣传栏。四是目标措施到位。学习培训突出‚五个能不能‛(能不能深化对乡村组情的再认识,研究一个好的发展思路,确定一批好的项目,找到实现科学发展的办法,梳理解决一批影响民生的突出问题);分析检查突出‚四个同步推进‛(与查找问题、制定措施、当前工作、村组实践活动同步推进),整改落实把好‚三个关口‛(制定整改方案、解决突出问题、完善制度机制)。五是舆论宣传到位。通过召开会议、横幅标语、学习园地、墙报简报等多种形式宣传,开辟了‚西峰乡学习实践活动论坛‛,设置意见箱16个,悬挂横幅18条,张贴标语140多条,报送简报16期,其中10期被区委转载。
(二)在关键环节上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领导干部。坚持把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作为重点,按照‚两先四带头‛要求(点名先点领导、督查先查领导;理论学习带头讲、讨论交流带头说、开展活动带头抓、发现问题带头改),狠抓了领导干部的学习培训。二是突出关键环节。在时间安排上,实行每周‚三集中两自学‛。在学习方法上,按照‚领导带头主讲、邀请专家宣讲、丰富活动载体‛的要求抓落实。目前,按照‚八有‛要求(有计划、有教员、有资料、有场地、有笔记、有督导、有批阅、有考勤)落实了8次集中学习讨论、6次中心组学习,送学、寄学66人次,撰写体会122篇。三是突出实践特色。丰富创新了‚六个载体‛,即:以‚演讲比赛‛为载体,回顾成就树信心。以‚知识竞赛‛为载体,巩固理论促思考。以‚集中讨论‛为载体,举办以‚城郊优势是什么、建设西峰靠什么、科学发展做什么‛为主题的大家谈、大讨论。以‚巡回观摩‛为载体,学经验,找差距,谋发展。以‚入户调查‛为载体,深入一线摸实情。以‚专题调研‛为载体,找问题,找对策,定措施。目前,除‚大家谈、大讨论‛活动正在准备外,其它载体已全部落实。
(三)在工作思路上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乡村实际结合,狠抓专题调研。我们分5大类、15个调研专题,采取案例分析、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个别走访等形式组织调查研究。目前,已收集各类调查表600多份,完成调研报告12篇,收集整理群众的意见建议38条,6条已经得到整改,《西峰乡便民服务手册》正在组织编印,农户户均一册。我乡‚四个一线‛(重点抓调研、解决问题到一线,突出抓实践、工作推动到一线,普遍抓服务、服务群众到一线,全面抓生产、检查指导到一线)的经验做法得到了市区两级的一致肯定。二是与当前任务结合,狠抓工作落实。狠抓了工作的查漏补缺、甲型H1N1流感防控和‚十一‛期间社会稳定和谐,开展了‚五个一‛帮扶解困活动(填一份调查表、算一笔收支帐、提一条好信息、征一条好建议、办一件惠民实事),解决了官北沟日光温室小区通水、通电、通路等问题。同时,以开展‚双百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协调结对共建的区属各部门新建垃圾池3个,安装垃圾桶20个,拉运水泥50吨。三是与明年工作结合,狠抓思路创新。研究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围绕‚一特四化‛、‚1+1‛富民工程,立足城郊,服务城市,实施‘千百万’主导产业工程,建设城郊型新农村‛的发展思路。我们把它总结为‚三主导、两增收、一流转‛,‚三主导‛就是以‚千亩温室、万亩蔬菜‛为主的种植业、以‚百万只肉鸡‛为主的养殖业和以‚城郊型新农村建设‛为中心的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两增收‛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狠抓‚农产品提质增效工程‛和‚劳动力培训输转工程‛,确保实现每户输转一名技能型万元劳动力。‚一流转‛就是依据城郊优势,注重研究解决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土地流转新形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三、对农村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考
近几年来,在市委、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乡围绕以农民增产增收、追赶跨越式发展为中心的思路,紧紧抓住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重要机遇期,不断加新农村建设,我们的工作先后获得上级的多项荣誉,这是乡党委、村里支部带领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面对我乡发展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能力与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需求之间矛盾还十分突出,探索构建适应我乡农村管理和服务体系模式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农村工作的创新任务还十分艰巨,农村产业管理工作体制机制及部分工作人员不完全适应、不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仍然存在,我个人认为,影响科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发展的基础仍然比较薄弱。虽然我们通过努力工作,大大加强了全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但还存在产业化发展不平衡,有的村组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措施不到位等等差距和不足。要保持和取得更大的成绩,需要在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机制创新上寻找新的突破口。
2、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方法的创新能力与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合作和开放不够,研究领域还需拓宽,全系统科技力量的整体效能还未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型人才、学术领军人物和优秀技术人才仍显不足,人才培养、交流和使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业技术对产业化生产成果贡献的含金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任务。
3、我们的服务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还十分突出。探索构建适应本乡本村本组实际情况的服务体系模式的任务还十分紧迫,农业技术推广的研究、安全管理、科普宣传、应急机制都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乡村工作人员对农民、对农户的具体服务能力还亟需提高,在当前国家出台新政策、新条件下规划全村建设也尚需加快跟进。为社会发展和农村经济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也是我们需要长期坚持和加强的一个重要方面。
4、在农业的发展投入上,目前还处于由上级单一财政投入为主体、农户由农民个体投入为主的体制模式中。上下连贯的建设投入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在行政资源和资金效率上存在障碍。在这方面我们还需积极探索体制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发挥行政资源和资金使用的最大效益。
5、人员素质还有不适应的地方。在干部队伍中还存在作风散漫、纪律不严的情况;存在不学习、不作为的现象;个别人员不钻研业务,痴迷于炒股和玩电脑游戏;一些人不关心工作热衷于聚众闲谈。等等这种现象都与我们当前紧迫的形势、繁重的任务不符合。急需加强管理,振奋精神、树立良好风气。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破解发展难题要继续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始终保持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敢于改革创新,敢于直面矛盾,敢于攻坚克难,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开创乡村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1、在发展思路目标上,要跳出农业抓农业,要站在全村农业发展的全局上发展科技农业。在发展中做到‚五个必须把握‛,既必须认真把握全村经济建设的新形势、必须把握农村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必须把握农业产业化管理的新趋势、必须把握科学发展的新经验、必须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新动态。实现‚一个目标‛: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产业化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动跨越式发展。
2、加强工作调研力度。下大力气解决我们的服务能力与经济社会需求之间的十分突出矛盾问题,积极探索构建适应全乡实际情况的农村安全生产管理和培训体系模式,强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建设。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加大农业投入。在农业投入模式上,在无法改变现行体制的情况下,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大胆进行机制创新,争取多渠道的资金投入,加大行业指导力度,充分发挥协会作用,以专业合作社的管理为龙头,不断进行管理机制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整合资源,创造顺畅的环境和资金保障体系。
4、为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和创新能力创造宽松的环境。加大农业科技发展中的合作和开放度,鼓励大家在职学习。
5、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努力形成风清气正、昂扬向上的良好氛围。一要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制度建设,进一步落实各项反腐倡廉措施。二要加强作风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坚持正确的政绩观,大力弘扬先进人物精神,形成推进加快AA事业科学发展的良好风气。三要进一步创造干事创业环境。鼓励改革创新,倡导敢走新路、敢破难题、敢当重任,形成支持改革创新的氛围和‚有为才有位‛的导向。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模式,注重培养与扶持年轻人,不拘一格选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同志们,今年快要过去了,我们要紧紧把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个契机,在区委、乡党委学习实践活动指导检查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加快农村产业化发展这一主题,从本村、本组实际出发,针对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找准切入点,主动征求群众意见,研究提出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政策建议,切实抓好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全面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做出新的贡献。
第三篇:《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讲稿
引言: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至今已有近五年多时间了,从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最初提出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到提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到十七大提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再到这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就是这么一个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的历史过程。这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个重大部署,党的十七大指出,在全党分批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这次学习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突出‚实践性‛,也就是说与过去进行的一般性的教育活动是不一样的,不一样体现在哪里呢?按照中央关于学习实践活动根本要求是三句话‚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下面着重讲两个问题。
一、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是这样阐述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他围绕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什么发展(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形成的时代背景有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指出,‚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总结我国的发展实践,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我们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这两段话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领会。也是我们解读科学发展观形成时代背景的重要依据。
(一)科学发展观是对我国发展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1、改革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一个数字,我们国家的GDP已经连续三十年平均增长达到9.8%,这是一个奇迹。日本在战后创造过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它是连续二十年年平均8.9%,韩国也创造了连续二十五年平均增长9.5%的奇迹。
第二个数字,2008年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30万亿人民币。按照现在美元和人民币的汇率换算的话,大概是4.5万亿美元,在世界上的排名我们已经稳居第三。美国是14万亿美元,第二位是日本,5.8万亿美元。如果按照西方经济学家所谓的购买力评价来算的话,我们的GDP总量换算成美元有8万多亿美元,已经超过了日本,所以世界银行一致认为中国和美国是世界经济前进的两大引擎。
第三个数字,我们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1.95万亿美元,世界第一,第二位是日本,1万亿美元(20国集团)。这1.95万亿美元里面大概80%多是以美元资产的形式存在的(建议建立与国家主权脱钩的世界储备货币),其中6900多亿美元购买了美国政府的公债,中国政府现在是美国政府的第一大债主。中国政府还同时购买了美国两大房地产投资银行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债券4000亿美元,加起来超过1万亿美元。最近我们国内的经济学家提出我们不仅要买美金,还要买黄金,更要买黑金(石油),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我国改革发展的成果在发达地区显得更加明显。从绍兴县的发展情况来看,过去一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去年尽管遇到了金融危机,仍实现了生产总值608.27亿元(绍兴市是2200亿元),增长8.8%,人均生产GDP达到12075美圆(全国人均是3000多美圆,浙江省人均是6000多美圆)。当然我们的发展仍存在突出的问题。
以上发展的成就充分表明: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也就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第一要义。但是,尽管我们的成就巨大,然而,应该认识到这种发展是有问题的发展(理性看待GDP),是与科学发展是有较大差距的发展。
2、改革发展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
(1)资源耗费严重。第一,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发展,我们现在意识到中国并不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四十多种战略资源中有二十多种依赖进口,资源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瓶颈之一。以石油为例,1997年以后我们从石油出口国变为石油进口国,到2008年我们进口的石油占全部石油消费的比重达到52%。而且我们的石油80%来自于中东和北边地区,都是多事之地,运输通道诸如亚丁湾、马六甲海峡等也特别不安全。第二,人均资源占有量更少。中国除了煤炭人均资源占有量占整个世界人均占有量的50%以上,其他几乎所有的资源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人均水平的百分之二三十以下。第三,我们使用资源的方式是粗放的,形成‚三高一低‛我们每生产一个单位的GDP所消耗的能源是日本的10倍以上。我们绍兴县的资源的消耗在全省、全市都是比较高的。
(2)环境问题突出。经过三十年的高速增长,我们国家生态恶化的趋势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①空气。据联合国2007年公布的数字,世界上20个污染严重的城市中16个在中国,排名第一的是乌鲁木齐,第二是兰州,第三是临汾(官不好当)。原因在于中国的能源结构里面煤炭使用量太高,占到了大约70%。②水质。继太湖蓝藻事件后,最近江苏的苏北盐城又一次发生河水污染事件,导致整个城市停水。中国现在新生儿的缺陷率是全世界最高的,平均是5%。从绍兴县的情况看‚我县既是经济强县,同时也是资源小县、能耗大县、排放大县,特别是可用土地资源严重缺乏,绍兴县土地面积只有诸暨的一半,一直来发展速度较快,资源非常紧张,最多时每年要用1万来亩土地指标,是一个用地大县,目前我县不是基本农田的规划可用土地不到1.2万亩,并且历史形成的建在基本农田上的厂房有不小的数量需要重新依法调整和审批,这种特殊的资源禀赋和消耗方式,新形势下已难以为继。‛(县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全县领导干部大会上的讲话)。
(3)发展不平衡加剧。一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任何一个国家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城乡发展的失衡,因为现代化的过程是农村逐步转化为城市的过程,采取的政策往往是靠农业的积累来发展工业,以牺牲农民、农业、农村来换取工业的发展,形成了城乡发展失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之初城乡之间的差距是1.8:1,现在已经达到了3.3:1。中国的二元结构有特殊的制度环境,中国的户籍制度等导致了城乡之间人流、物流的流动。二是区域之间的不平衡,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改革开放之初是1.5:1,现在已经是2.5:1。三是不同阶层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拉大。从基尼系数来看,0.4是从公平走向不公平的分界线,也是一个社会即将出现大规模社会不稳定现象的警戒线,到0.5社会将出现不稳定,如果0.5继续往上升的话那一定是工人罢工此起彼伏,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我国的基尼系数在改革开放之初的时候是低于0.3的,文革期间甚至只有0.16,可是不到30年的时间我们的基尼系数迅速扩大,一举越过了0.4的警戒线,据世界银行去年公布的数字,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7(日本和美国),远远的超过了警戒线向不稳定线大踏步地迈进。
除了以上这些问题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发展价值趋向的扭曲,普通民众在改革发展中没有得到实惠。
面对这样的发展背景,2005年前后国内出现了一股怀疑和批判改革的思潮。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有几个研究员对我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进行了一个调研,结论是这些年来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后来又有人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得出了同样的结论。理由是什么?上学难、上学贵,看病难、看病贵。所以一时间对改革的争议、质疑、非议纷纷扬扬。当时社会上最严重的一种论调是,共产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旧的大山,改革开放又在人民头上压上了三座新的大山——教育乱收费、医疗乱涨价、住房乱涨价。有一句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教育改革把二老的腰包掏空,住房改革差点把二老逼疯,医疗改革为二老提前送终‛。
在这种情况下,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胡锦涛同志在上海代表团参加讨论时,发表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讲话。就人民对改革的质疑、怀疑,他代表党中央作出了回应:第一,改革的方向不能动摇;第二,改革的决策应该更加科学;第三,改革的各项举措应该更加注意他们之间的协调性。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同志再一次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在去年年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大会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三个不‛: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态度是非常坚定的。
以上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既有发展阶段的因素,更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有探索中的烦恼(例如住房既有商品性、又有保障性),靠什么去解决这些发展中的问题呢,就是要实践科学发展观。
(二)科学发展观是对国外发展经验的科学借鉴 二战以后,人类迫切地需要加快发展,那个年代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是比较简单的,就是经济增长,就是GDP的增长,这是第一阶段。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人类发现,战后GDP高速增长,但是老百姓的福利并没有增加,叫‚有增长无福利,有增长无发展‛。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个时候人们就认识到发展应该等于GDP的增长加上社会公平,分配要公平,对低收入阶层要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很多西方国家逐步转向了‚福利国家‛,这是第二阶段。到了第三个阶段人类又发现,虽然社会福利增加了,但是生态环境破坏了,人们生活的并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对发展的认识又进一步深化了,发展等于GDP增长加社会公平和生态平衡。生态平衡以后人类又开始反思了,人类每天为名忙、为利忙、为金钱忙,忙了以后最后人生存的本意是什么,我生产的目的又是什么?人类又开始反思,最后反思到人类生存的最终目的还是要获得人自己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讲的‚以人为本‛。第四阶段人类开始认识到发展应该等于GDP的增长加上社会公平加上生态平衡,再加上以人为本,相应的指标也不断地调整。从最早的GDP指标到绿色GDP指标,现在联合国又正式确认‚人类发展指数(HDI)‛。人类发展指数里面GDP只占1/3,即生活水平指标,另两项指标是人的寿命和受教育程度。按照人类发展指数,中国大概是可以打八十几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按照GDP中国是欠发达国家。
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指标叫‚人类幸福指数‛,这是不丹国王提出来的。不丹这个国家面积很小,物质财富也不是很丰裕,但是这个国家人们生活的很安 逸,很平和,很和谐。喜马拉雅山皑皑的白雪下,鸟语花香,男人在田里耕作,妇女在小溪边洗衣服,而儿童们正在田野里玩耍,简直是人类的天堂。
这一系列的指标表明了人类对发展的认识在逐步地深化。上海交大有几位教授曾经对我国的六个城市的幸福指数做了测评,杭州是第一位,第二位是成都,第三位是北京,第四位是深圳,第五位是上海,第六位是武汉。按GDP来算上海无疑是龙头老大,但是按人类幸福指数来算杭州人的幸福感最高。也就是说GDP指标对幸福感的提升有作用,但不是最重要的。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国内背景也好国际背景也好,科学发展观都是对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可以概括为五句话,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
(一)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一定的发展速度 根据我们的国情,所谓的较快发展是年均8%-10%的速增。超过10%我们就有经济过热的疑虑,它会导致能源、原材料的紧张以及引起通货膨胀。低点选在8%,主要是考虑到我国的就业问题。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可以创造的就业机会大约是100万,8个百分点就是800万,再加上自主创业等等,所以今年中央提出‚保8‛目标,确保8%的增长速度。我们的就业指标是900万,而我们国家一年新增长的劳动力是多少?2009年单单大学毕业生就有613万,2000多万农民工返乡,所以我们要保证一定的增长速度才能满足社会对就业的需求。
如何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近年来国家适时根据形势的变化,采取灵活审慎的经济政策,从去年上半年的‚双防‛到年中的‚一保一控‛,金融危机发生后,国家又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抓转型、重民生、促稳定‛。这里重点讲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十几年来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称之为‚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各占1/3左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出口的这驾马车受伤了,因为西方国家的金融危机影响到了实体经济(浙江影响最大),从我县来看,县域经济发展外向度高,外贸依存度110%以上,出口依存度70%以上,受外贸需求变化影响也特别大(外贸企业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只能靠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就是投资加消费,也就是我们讲的‚双轮驱动‛。为增加投资、刺激消费,中央提出了一个四万亿的计划。中央还在考虑新的经济增长措施,主要还要第二季度的经济运行情况(今年1-2月经济运行情况不容乐观(主要反映在财政收入上),现在保增长主要是中小企业困难,居民消费启动难。从绍兴县的情况来看,保增长必须注重招商引资,以‚项目推进年现为重要载体。
在‚扩内需,保增长‛的同时,我们还有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调结构,上水平‛。就是扩内需,加大投资力度的时候不能搞重复建设,要调结构、上水平,要把我们的经济结构从出口导向型转向内需拉动型,从资源推动型转向创新驱动型,从低端制造业转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里还有一个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问题)。这里我想特别讲以下我们绍兴县的经济结构问题。我县有着特殊的产业结构,我们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纺织化纤等石油衍生品消耗行业,去年石油价格每桶从接近150美元跌到最低不到40美元,受国际油价大幅波动影响特别大(外贸企业存在的问题)。我县经济结构中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就纺织行业来看,处在中低端水平,在微笑曲线的低端。就大三产来看,主要是第三产业落后,2008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3.6:63.8:32.6,为此县委提 出‚三个一批,三年千亿计划‛。一个地方如何安排产业结构?,必须考虑资源禀赋、区位条件、历史文化、产业基础、人力资源、政府服务等。
经典案例:地缘交通优势使得苏州在接轨上海方面赢得先机,随着上海的重新崛起并将自己定位为国际金融贸易服务中心,苏州非常知趣地为自己制定了‚错位发展‛的产业政策,自觉地接受上海的辐射,转而向制造业和加工工业基地的方向迈进。按照当地领导的话就是,‚上海做的,苏州就不做;而苏州要做的,是上海不想做的‛。苏州在制订产业规划时,正是这样遵循了与上海错位经营、配套服务的思路。一方面,苏州利用土地面积大,劳动力成本低而素质却很高,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高效的政府服务等优势,形成与上海的互补态势。另一方面,在招商引资上,苏州尽量避免在石化、钢铁、汽车制造等行业上与上海发生重叠。在此基础上,苏州发展起了以电子、IT业为主的新兴工业、机电一体化产业、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家用电器和新材料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无独有偶,与苏州人同饮太湖水的无锡也提出了‚把上海作为一个接点,对上海的产业进行配套,上海做什么产业,无锡就要有相应的配套产业‛的发展策略,目前无锡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就是对上海汽车制造业的一个很好的配套。无锡人的目标是在长三角全力打造一个制造业高地。
核心提示:每一个城市有自己的文化积淀和经济基础,每一个城市也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和比较弱势。如何审视自己,扬长避短,是一座城市实现超常规发展的关键所在。有专家分析,两座相邻的城市,一旦接近到城区对接、资源共享的地步,则意味着城市之间的支柱产业需要实现错位发展。错位发展的含义在于充分考虑到自然基础的差异、地理区位的差异、发展阶段的差异和生态条件的差异对于城市格局与结构的影响,扬长避短、敢于取舍、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现在对中国经济前景大致有四种预测:第一种是最乐观的,叫‚V‛型。认为今年的第二季度中国的经济就可以见底反弹。理由是去年年底的投资半年以后应该可以见效,见效以后我们的经济就能反弹,而且已经有一些积极的数据可以支撑这个观点。比如说电力消耗的回升,有的原材料价格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涨价等。第二种是谨慎乐观型,叫‚U‛型。认为中国经济大约可以在年底彻底反弹。第三种是悲观型,叫‚L‛型。说中国经济见底以后不会马上反弹,可能会在底部徘徊2-3年。第四种是复杂型,叫‚W‛型。由于投资力度很大,经济可能在近期见底反弹,但是由于消费乏力,经济在反弹以后又会再次下挫,进入不景气。这四种情况还要取决于整个国际经济形势,因为中国对外贸的依赖太大了,美国经济每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的出口就要降低5个百分点。但是有两条我们是可以非常明确的。但中国经济将在世界上率先复苏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即使是在去年年底,第四季度我们的经济急速下降,但还有6.7%的增长,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已进入负增长(美日经济进入衰退期),是全球主要经济体国家里面唯一一个经济保持增长的(绍兴县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二)和谐发展,体现公平公正,着力改善民生
科学发展要求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重点在于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具体体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再加一句叫‚困有所助‛。第一,教育是民生之基,教育不公平将导致社会的其他不公平。因为它是人生的起跑线。第二,就业是民生之本。第三,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第四,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安全阀门。这里重点说一说后面两句。
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关键是要体现公平分配的原则。我们讲公平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讲公平。第一是起点公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起点要公平,就是机会均等,大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人人机会均等(市场准入及政策上的漏洞)。第二是过程公平,就是游戏规则要相同,人与人竞争必须遵循相同的游戏规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例如税收)。问题在于起点是公平的,过程是公平的,结果却不一定一样。这就要保障弱势群体。我们在收入分配上要讲三句话:第一,要承认差距。不承认差距将窒息一个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第二,要控制差距。不能让差距无限地扩大(中国平安6000万,国际集团)。第三,共同富裕。一个社会随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应该让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亚当〃斯密在《国父论》里面讲的是市场之手,但他还有一本书叫《道德情操论》讲另外一只手,就是道德之手。一个合理的社会有两只手:一只是市场之手来配臵资源,一只是道德之手来维护公平。如果一个社会没有道德之手,不能让社会财富分流到大多数人身上的话,这个社会第一是不道德的,第二也是不会稳定的,所以要两手,要共同富裕。当然,我们强调的共同富裕要比他这个程度更高。
把这三句话转化成现在的分配政策,我们就有了五句话。第一,提低,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收入。第二,扩中,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第三,调高,是调高而不是限高,调节过高的收入,国有企业领导人、公务员的分配在一段时间里要限高,整个社会的分配政策不能限高,只能是调高,调高最有效的手段,一是所得税,二是遗产税。第四,打非,打击非法收入。第五,共富。我们的分配政策就应该往这个方面调。
(三)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 经典案例: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时悠久、文脉兴盛的中山人,在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嬗变中,走出了一条‚既适宜居住又适宜创业‛的和谐共生之路。如今,只有130多万人口,占广东省国土面积1%的中山市,创造了占广东省5%的生产总值,成为珠江三角洲乃至中国经济版图上的‚先富一族‛。但不同的是,他们在开展‚工业革命‛的同时,没有放弃‚生态革命‛。他们在20年前就没有跟着感觉走,而是聘请专业规划设计机构为中山作了第一张建设蓝图,有效地防止后来建设高潮中可能出现的无序现象。在别的城市为环境污染费钱费力、愁眉苦脸的时候,中山人用开放和远见,建立了一个不间断的‚赢利模式‛——一方面省下了许多治理环境的钱,一方面吸引了源源不断的投资,为自己注入生生不息的发展活力。
●核心提示: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最基本的和谐,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最现实、最直接、最具体的体现。构建和谐家园,是一项系统工程。破解‚居住创业两个适宜‛这一‘世界性难题’,创业要求开发更多土地和资源,容纳更多的人口、企业和交通工具;而居住则要求更多的绿地、更舒适的环境和更洁净的空气,‚和谐共生‛就是要在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和谐互动中提升城市竞争力。
就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人口、环境等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 生态文明。我们党提出要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要从线性发展模式转变到循环发展模式。线性模式就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一条线结束了。而循环模式是从资源到产品,再到排放物而不是到废弃物,排放物也是资源,再转化为资源,转变为产品,构成循环链。循环模式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减量化,要求投入减少,排放也减少;第二是资源化,排放出来的东西不是废物,废物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把它换个地方就变成了资源;第三是再利用。循环经济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叫小循环,即企业内部的节约生产、清洁生产。比如蒙牛集团在呼和浩特有万头奶牛养殖场,万头奶牛每天产生的粪便是铺天盖地,对草原是污染,于是他们把粪便全部收集起来做沼气,用沼气来发电,沼气燃烧完以后的沼液、沼渣再用来制有机肥料,最后全部变成资源。第二种叫中循环。上海有一个化学工业园区,它把国际上大的化学公司都引进来,这些大的化学公司都是污染大户。它就把上游企业的排放物作为中游企业的原材料,中游企业的排放物作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作为上游企业的原材料,整个构成了循环链,真正做到零排放。第三叫大循环,就是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废弃物的回收和利用。我们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四)创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转变发展方式
过去在短缺经济的背景下,只要大胆创新创业、凭着体制机制优势和政府的扶植,我们可以走在前列。而如今面对资源要素瓶颈制约、节能减排空前压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升级乏力等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有走创业创新来推动科学发展之路。创新的过程就是一个从无到有,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
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经典案例:二战后期的日韩等国,国力耗竭、百废待兴,但短短几十年却奇迹般地建立起了极富竞争力的钢铁、造船、汽车、电子等资本密集产业;在地域、资本等各个方面并不占据优势的印度班加罗尔集聚了世界上最有实力的计算机软件产业;黄沙遍地的以色列竟然成为了高效率的农业生产者。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中国的许多城市:温州没有畜牧业,却是全国最大的猪皮革、牛皮革生产基地;不产皮革的浙江海宁却集聚了8000余家皮革皮件生产经营企业,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皮革服装城;羊毛资源很少的浙江嘉兴和河北清河却成了‚羊绒之乡‛。个中演绎的道理是‚资源有限,创新无限‛,‚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要‚一优独具‛,一切发展皆有可能。
核心提示:资源贫乏,不要紧,市场可以配臵资源;人才缺乏,不要怕,可以招贤纳士。理念能变钱,吃苦能挣钱,变通能赚钱。这就是‚无中生有‛的‚零资源现象‛、‚零技术现象‛、‚零生产现象‛。所谓‚无中生有‛,不是什么都没有,有的是创业精神,有的是市场经济头脑。思想不解放,市场意识不强,是不可能‚无中生有‛的。创业一方面是冒险,一方面是脚踏实地。没有‚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激情是不能‚无中生有‛的。创业者要有敏锐的市场本能,能从混浊不堪的市场中看到空白点,要有先知先觉的敏感度,看准之后,就要毫不犹豫地努力去做,敢于白手起家,善于自主创业,甘于千辛万苦。(创新包括
1、观念创新(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就需要思想及体制条件。
2、体制创新:①企业制度创新。民营企业的老板管理模式仍未改变,排斥外来人才的氛围较浓,粗放经营的路径依赖相当严重,为此,要改革企业制度,完善现代企业的治理结构,‚有钱人不一定能管理,目前我国上市企业中70%在财务绩效和公司治理上尚未达到国际标准(现代企业制度从开始出现雏形到现在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国外研究资料表明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生存至第二代,10%-15%能生存至第三代,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4年)。②政府管理创新(行政壁垒)
3、管理创新(略)
4、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何谓科技创新?举例来说,一个农民种一块地,有一定的收成。要想增加产量,最容易的办法是再去垦几块荒地,再去种粮食,这叫土地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可是土地总是有限的,最后土地都垦光了,他在单位土地上再多投入劳动力,多投入资本,投入生产工具也可以使产量增加,这叫劳动力要素投入驱动的增长,但是这个增加,到一定的时候会出现增长的局限。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不管投入再多的劳动力,产量也上不去了。这两种方法概括起来都是通过资源要素或者生产要素的投入来刺激增长。这种增长一会破坏环境,二会出现增长的局限,三会受到资源的约束。这种情况下这个农民就想到了第三个办法,把袁隆平请来对种子进行改良,搞出杂交水稻。通过杂交水稻来提高产量这就是创新发展。创新发展的潜力是无穷的,可以突破资源的瓶颈,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
创新发展有三种形式:第一种叫原始创新,就是把原来没有的创造出来,这必须第一要有科学发现,第二要有技术发明,第三要有工艺运用。比如磁悬浮列车,这是德国人的原创。传统的列车称为轮轨列车,有轨道、有轮子,轮子在轨道上走,减少跟地球的摩擦,所以开的快,磁悬浮列车有轨道,没轮子,利用放电产生磁场,同性相斥的原理把机车抬离开轨道3-5厘米,在和轨道没有摩擦的情况下给它少量的动力就走得非常快,时速可以达到450公里。
第二种是集成创新,没有新技术的发明创造,把原有的技术有机地集成起来也会创造新的功能。我办公室里面有一台一体机,可以打电话,可以发传真,可以复印,可以作为网络的打印机,这四种技术都是现成的,本来是分裂的,把它们集成起来,做出一个产品,发明这个产品的人就可以赚大钱。
第三种是二级创新,或者叫改良创新。我们到日本去出访,吃饭的时候发现日本人吃饭的筷子比我们的筷子短五分之一。日本人说筷子是你们中国人发明的,但是到了日本以后,日本人就发现筷子最上面的1/5是没有用的,于是就把它截断,他说这也是他们的创新。我们开始不服气,说这算什么创新。但是日本人意识到在不影响使用功能的前提下把它截短,原材料可以节省1/5。
(五)统筹发展,兼顾各方利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统筹发展这块,这里重点讲讲统筹城乡发展(以绍兴县为例)
1、以‚三新‛建设为导向,统筹城乡规划发展。绍兴县的发展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着力推进以柯桥县城建设为龙头,新型城镇为纽带,以农村新社区为接点的城镇一体化化建设格局。
2、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建立经济发展平台,产业集群发展,发展农村经济。
3、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基础设施)
4、统筹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第四篇:街道办事处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在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我有如下体会: 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全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审时度势、以人为本,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作出的重大部署,也是对各级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发出的新的动员令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升华,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了党章,明确提出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应该说,社会每个成员都是科学发展观的推动者和践行者,同时也是受益者。作为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成员,我们更应该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践行者、忠实执行者和积极促进者,要走在学习实践活动的前列。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 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它凝结着我们党带领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心血,也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
科学发展观所说的发展,不是孤立、片面、不计代价、竭泽而渔的发展,而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各方面事业有机统一、社会成员团结和睦的和谐发展。人是改革的推动力,也是改革成果的享有者,因此,一切发展都必须“以人为本”。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大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迫切需要发展经济,积累财富。但财富的积累不能建立在对人自身伤害的基础上,比如以人的健康为代价追求增长数字,以牺牲清洁的水源、空气、土壤为代价发展工业,以牺牲弱势群体的权益为代价推动城市改造等。只有让所有公民平等参与改革、公平享受成果,发展才能持久,也就是“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良好的作风作保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这是党着眼于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的政治品格、思想境界、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提出的新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党的事业发展和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保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三者辩证统一、相辅相成。讲党性是核心,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原则和重要准则,是我们前进的“指南针”;重品行是基础,是我们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德准则,是我们前进的“纠偏器”;作表率是目标,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终目的,不讲党性、不重品行,作表率就流于空谈。
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这就需要我们闻“令”而动、闻“令”而行,把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与推动科学发展实践紧密结合,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相结合,把总结经验教训与查找突出问题相结合,把解决突出问题与完善发展机制相结合,通过扎实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我们才能不负人民的新期待。
2009年9月30日
第五篇:信访干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
区委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推进清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重大举措,是进一步提高党组织领导科学发展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当前全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根据区委统一部署,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认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通过初步学习实践,我认识到,将科学发展观落实到信访工作中来,要做到六个必须:
一、必须提升思想认识。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发扬民主、体察民情、接受监督、联系群众的重要渠道,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反映社情民意的寒暑表。近年,我区信访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新的信访形势和新任务,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防止思想僵化,坚决摒弃传统的思维定势和习惯做法,要跳出信访看信访;要增强忧患意识,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看到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要针对新的信访形势,提出新思路和新举措;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务实的态度,强化人本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不断激发创新意识,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名利观,甘当促进清河和谐稳定的铺路石。
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群众信访无小事,可以一叶知秋。信访问题是全局问题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全局性、政治性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