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明朝那些事儿》 讲稿大全
《明朝那些事儿》
之草根写史对传统历史阅读的颠覆
彭恋 2011308047
所谓“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吹面不寒“明史风”。这个时候再来看当年明月创作的通俗历史畅销书系列《明朝那些事儿》,便多少感觉似有一股另辟蹊径的创新,标新立异的另类和素衣飘雪、凌波微步般的酷帅之风扑面而来。自二00六年以来,随着《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横空出世,一股强劲的“明矾热”如悟空台风般迅速席卷全国。
千古英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在一个时代即将落幕之际,无视这一时期曾有过的辉煌和局限,而换之以一种全新的眼光和视角重新审视和打量这个时代中曾经的新史学的创作和倡导者,似乎很有必要。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成长并不是上帝许诺给每个人一生的礼物,谁都有停住脚步的那件事、那一天。不必伤感、不必犹疑、不必顾虑,不必彷徨,暂且评述下去,从古到今,后一代人说前一代人,不管如何残酷与刻薄,人类就是如此成长,且生生不息。
勇闯“天涯”、热销市场:《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有多火爆?
这本书最初是作者当年明月在“天涯社区”的“煮酒论史”论坛上连载的,作者当年明月以全新的写史方式演绎历史文化经典,掀起了大明王朝热,并迅速创下了数百万的点击率神话,成为自2006年9月该书出版至今销量一直排在最前列的一本历史小说。据不完全统计,已创下畅销500万册之多的惊人销量(盗版除外不计)。并多次荣获“新浪图书风云榜”最佳图书,当当网“终身五星级最佳图书”,还多次斩获“卓越亚马逊畅销书大奖”等多个荣誉和奖项。也正因为此书在互联网上的超火爆人气和在图书市场洛阳纸贵般的热买,使作者拥有了数以千百万计的超级“明矾”粉丝和忠实的拥趸。更重要的是此书的热销,也给作者带来了巨大的财富收入,使当年明月迅速蹿升至最富中国作家排行榜的前三甲之列!其博客点击量也火箭般地达到了两亿多。
毫无疑问,当年明月和他的《明朝那些事儿》成为当今中国互联网媒体策划炒作和市场经济联合作战的最大赢家!嬉笑怒骂、妙趣横生:《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有多幽默?
如果说易中天的历史研究是学者“草根化”的话,那么《明朝那些事儿》就是一部纯粹的“草根”作品,它的走红使得对历史的评说回到了“草根”自己的手中。《明朝那些事儿》所叙述的是明朝300年间的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并没有什么特别,没有“恶搞”或“戏说”,赢得大家喜爱的“法宝”主要在于其鲜活的写法。作者以史料为基础,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和对人物的非常精辟的心理分析,吸纳和融入了众多流行元素。如,网络游戏中的PK等等。作者力求符合现代人的阅读口味,还穿插了很多类似冯小刚电影中的“冯式幽默”,很有噱头!
就拿它的开篇来说吧,文章的开篇就以工作简历的形式介绍朱元璋。很新颖,也非常的风趣幽默。让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
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 生卒:1328-1398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这个好像没得选)社会关系: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不好意思,史书中好像没有她的名字)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47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出去讨饭(这个嘛...)1347 年——1352年做和尚主要工作是撞钟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1368年——1398年主要工作是做皇帝
看完这个你是不是会情不自禁发出笑声,作者的幽默很难让人不会心一笑,这种幽默无疑是通俗历史小说所罕有的,无形之中就会让我们放下那种硬着头皮看历史的思想包袱。
读历史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了解真实的历史,但不是干巴巴的让人头疼的历史,《明朝那些事儿》是好看的历史小说,是真实的历史小说,是能引发我们共鸣的历史小说。
类似这样的软幽默在这部小说中可以说是俯拾即有、比比皆是。
当年明月的文本叙述不严谨却生动,不严肃却幽默,他的推测揣摩帮我们真切地感觉到了明朝的温度,明朝的那些人变成了活生生的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意的人,他们的个人生活、他们的小聪明大智慧都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这样的叙述角度,让读者站在了一个颇有心理优势的高度,对剧中的人物肆意品评、嘲笑、欣赏抑或同情,嚼舌头的快感酣畅淋漓。
我们记忆中的郑和就是那个昂然站在船头,目光坚毅凝视远方的伟人,我们知道他七次下西洋,推动了文化交流,也大大传扬了大明国威。对于我们而言,郑和就是那个在画中屹立的伟人。但当年明月告诉了我们郑和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告诉了我们郑和的坚毅、隐忍、多谋以及晚年的失意,于是,郑和就从画中走下来了。
当年明月告诉我们家境殷实一心梦想去麦加朝圣的少年郑和一夜之间沦为被阉割的儿童战俘,“我们不难想象当年马三保的痛苦,无数的梦想似乎都已经离他而去了,但历史已经无数次地告诉我们,悲剧的开端,往往也是荣耀的起点。从此,这个年仅十一岁的少年开始跟随明军征战四方,北方的风雪、大漠的黄沙,处处都留下了他的痕迹,以他的年龄,本应在家玩耍、嬉戏,却突然变成了战争中的一员,在那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战场上飞奔。刀剑和长枪代替了木马和玩偶,在军营里,没有人会把他当孩子看,也不会有人去照顾和看护他,在战争中,谁也不能保证明天还能活下来,所以惟一可以照顾他的就是他自己。”这种说书人一样极煽情的叙述可以打动每一个读者。
读者就这样跟着当年明月挨个品评那些风流人物,朱棣、朱高炽、朱瞻基、于谦、阿鲁台、马哈木,我们掌握了那么多第一手资料,我们洞悉所有人的心思,我们便很自然地开始跟着当年明月议论这些人的是是非非。读这本书,就像看娱乐节目,既轻松又投入。
指点江山、褒贬春秋:《明朝那些事儿》到底多有思想?
《明朝那些事儿》这部书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也许正是因为书中平实的语言,以及不经意间微妙的情感流露打动了我们。也许正如作者当年明月所说:“历史可以写得很好看。”无论如何,这部书聪明地迎合了一般大众的口味,并以简短的段落,平实的语言,幽默的口气讲述故事,给人以轻松的阅读的快感。
全书虽然是以人物和年代为主线,但中心却集中在一个“斗”字上。围绕着“斗”字,全书系列又从“朝庭内争”和“边疆外患”两个方面演义了当时的史实。
让我们暂且先把关于此书“史料存在失实”的争议丢到一边,能用全白话文的形式写完自大明武太祖皇帝朱元璋起,到明朝灭亡近三百年的事,本身就算一种体制外的奇迹,加之作者擅长的非官方草根式语言,就更容易让人深入到在那些语言高筑的障碍后,历史事件的现场,去体验那种金戈铁马,儿女情长,权谋诡谲的真实由来。于是诸如PK这样诙谐有趣的现代场面,放到600多年前的历史天空下,也不算突兀,皇帝大仙,乱臣贼子都是人,谁都有各自的精彩和蹩脚,形同又一出“加油!好男儿”。
令人印象深刻的有一段是论述封建社会,农民不满地主统治阶级的剥削压榨统治,纷纷起义夺权,新统治秩序建立后,起义功臣们分封为爵,也继续成为更大的地主阶级去统治压榨农民阶层,如此循环,亘古不灭。当然作者在里面是讽刺了时下的地产开发商一把,会心一笑过后让你明白不满归不满,若是你为王者,估计也是人心使然,可怜了更暴露了物质社会里人们内心增长起来的诸多欲望。
不影响你把朱元璋和元末农民起义,以及朱棣夺位这样的集团事件看成是一家偌大公司的经营哲学,在小说式史实的包围下,这本书也算集成了心理学、行动成功学、公关学、黑厚学、经济学、斗争学、战争学、策划学、传播学、管理学、人际学、社会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刑事犯罪学、玄学等等学科广泛充裕的知识,加上有让你源源不断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何愁不好读呢?自然这些东西某种程度上也算做现代职场的“维生素”,读史如鉴,只是在书本之中找到当下自己的那个角色时,一定不要被吓一跳,也不要像得了臆症一样的就轻信或怀疑自己的命运。
顺带值得夸奖的是作者当年明月,这厮真身原本乃是羊城广州一月薪5000多元的小公务员,朝九晚五的生活却在8小时之外书着力书写着浩荡明史,十足的“狠角色”,让人感慨自己的无知无能之后也想起海明威那句“在我梦里看见狮子”。
《明朝哪些事儿》的作者当年明月,曾在书中自问:有人质问我,读遍史书,有何意义?千年之下,可有一人,不求家财万贯,不求出将入相,不求青史留名,唯以天下,以国家、以百姓为任,甘受屈辱,甘受折磨,视死如归?答曰:曾有一人,不求钱财,不求富贵,不求青史留名。有慨然雄浑之气,万刃加身不改之志。杨涟,千年之下,终究不朽。《明朝哪些事儿》,一部有独立思想的通俗历史读本。自我娱乐、众声喧哗:《明朝那些事儿》到底有多浮躁?
正如当年明月所说,历史本来可以写的很精彩,而《明朝那些事儿》正是凭借其独到的写史手法,将枯燥和无奈的历史叙述得绘声绘色,赢得赞誉,据说销量可闯进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最畅销书籍的前十五名,闯王本色也!分册而言,之前的开篇几本非常不错,后面的似乎受到商业利益和运作的影响,出版速度上去了,内容质量下来了,连续换了几家出版社似乎应证了这一点。据不可靠消息,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GDP最高的朝代,由此造就了诸如《永乐大典》,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且“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对关键性的历史人物的刻画可圈可点,并前后呼应、多有伏笔,比如朱元璋、朱棣、姚广孝、郑和、解缙、于谦、戚继光、张居正、魏忠贤、袁崇焕、甚至包括徐霞客等。《明朝那些事儿》将人物主线大致分为:促进历史发展的人物、延缓历史发展的人物和试图阻碍历史发展的人物(当然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结果必定是粉身碎骨。)另外,还有几位带头大哥不得不说,在以其年号命名的年代里,他们扮演的确是跑龙套的角色,并被令人扼腕的遗忘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比如有严重恋母情结的那位、比如贪玩无术的那位、再比如木匠专业研究生的那位„
《明朝那些事儿》一书最吸引人之处是在史学基础上,辅之适可而止的评论,说主观也客观,说客观也主观,总而言之,点到为止,后果自负。在历代盛世中,诸如汉文景之治、唐贞观之治、唐开元盛世、明仁宣之治、清康乾盛世中,似乎仁宣之治最不起眼,在《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中,似乎也不知盛在何处,却始终躲藏在祖辈的影子里。对明朝那些文臣武将铮铮铁骨的塑造中,将武将死战和文臣死谏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然了,也不乏另外两种人,比如混蛋和王八蛋,或者说是王八蛋和王八羔子。《明朝那些事儿》在书表现人物也各有不同,有和稀泥的、有搅烂泥的、还有烂泥扶不上墙的如此种种。勾心斗角,权力争斗,只能说水太深了。
佛法西来,大江东去,明朝终于在风雨飘摇中寿终正寝。《明朝那些事儿》在大结局部分对这一块似乎表现的不太够,急于收笔,难道是留个念想由后人评述?或天灾人祸,抑或内忧外患,亦或决策层的优柔寡断、刚愎自用?不得而知。而我所知道的是,看到这里,《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终于(或应该)结束了,或许在不远的将来,还会有“当年秦月”、“当年汉关”等等冒出来激扬文字、啸傲江湖„„
综上所述,当年明月可以说是那个勇敢地撞开了那扇尘封已久的沉重历史大门的人,《明朝那些事儿》是那本颠覆了几千年来传统中国历史创作观和阅读观的书。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屡屡出现这样的事儿,这样的书和这样的人,他们往往敏感、激进、胆识过人,每每拼力发出惊天一呼,急剧变化、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幕由此开启。此等时代人物,往往有强大的影响力,聪明的智慧,超人的吃苦精神,锲而不舍的恒心和毅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众鉴赏能力的不断提升,他们(人或事或书)就逐渐显露出其思想的肤浅、语言的贫乏、创作的功利和批判力的短暂孱弱。当然,这种现象不独为当年明月和《明朝那些事儿》一个人或一本书所独有。我们回过头去看,好像他们(人-事-书)成就于时势,也局限于时势,古人所谓时势造英雄,天占七成,个人之力也只落得三分而已。而完美语言文字能力的缺乏,显而易见,就跟《明朝那些事儿》的突出的优势一样,同样也是他的明显的软肋和瑕疵,在这方面,当年明月的造化实在不高。但毕竟瑕不掩瑜,这些并不能掩盖《明朝那些事儿》的成功和光芒!
第二篇:明朝那些事儿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朱重八能征善战,铁腕治国,也是一个“念旧”的人,对发妻马皇后恩爱有加。被某些人抬上天了“清官”海瑞,除了会折腾再无任何政绩。一代名臣张居正权力欲不得了,抗倭名将戚继光贪财。大奸相严崧和发妻恩爱终老。呵呵,还原历史原貌,也让我们感慨,膜拜,愤怒,为这些有血有肉的帝王将相,或者贩夫走卒。他们也像我们一样,也像邻家阿哥一样,渴望爱和温暖,渴望扬名立万,渴望良田美宅。
故事说话。政治争斗、权谋之术、疆场之策,这些刀光剑影,运筹帷幄,官场职场潜规则显规则,全在有声有色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里。故事扣人心弦,环环相扣,悬念丛生,叫人欲罢不能,任他忽悠到底,爱它没商量。
这样的史书怎不精彩?怎不叫人击掌叫好呢?
朱元璋在元朝末期出生在一个农民世家,缺乏食物,于是他就去讨饭吃,做和尚,但到后来,元朝把朱元璋列为造反成员,以此为借口来杀朱元璋的一家。平静的湖面,练不出精悍的水手;安逸的环境,造不出时代的伟人。朱元璋就是在这样的险恶环境下成为一代伟人的。他不得不战斗,而在战斗中,他学会了冷静、坚持与果断。冷静让他能够准确判断局势,甚至在失败后能够正确总结经验;而坚持,能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果断,让他能够从现在的局势中正确而快速地判断。这三件“宝物”结合起来就是一道打不破的心理防线,而朱元璋利用这道防线取得了成功。做一件事,必须要学会冷静、坚持与果断。它们让你准确地判断局势;让你在失败后能重新勇敢地站起来,而不至于崩溃;让你从困境中发现机会。只要做每一件事都能非常冷静、坚持与果断,那么所有的困难都能迎刃而解,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感悟一:改变的动力往往来自于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或生活的状况的不满意。朱大皇上小的时候没有宏图大志,最大的愿望只是能够吃饱饭,娶上个媳妇。一不留神被安排当了个皇上,是他做梦都没有想到的。从这里看出,朱皇上小时候也没有什么远大的理想,起码他的理想不如我远大。小时候老师教给我们要从小立志,看来,立不立志也没有多大实际的意义。朱皇上从小没有立下雄心壮志,也并不妨碍他最终做了皇上。是他父亲的死,是他的饥饿,是他对生活状况的不满意。使他改变了人生的轨迹。其实人生的未来,好多时候往往是自己不可预知的,想得过多,往往会束缚了我们自己,真实感受和体验人生才是我们现在应该做的。
感悟二:成功者不是常胜将军。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感悟三:飞蛾扑火。
看到明朝的吏治,我们现在要幸福多了。起码没有那么多的杀身的危险了。莘莘学子,苦读八年,通过科举,混上了一官半职。不知道哪一天,赶上皇上不高兴,不知什么原因,脑袋就搬家了。小时候在农村,到了夏天的时候,外面的火堆旁,会有大批的飞蛾绕着火堆飞舞。那明亮的火堆,是光明,是希望,是崇高。一批又一批的飞蛾前仆后继扑进火堆燃烧了自己。这就是追求崇高的代价,而现实中的我们又有哪个人不是,象飞蛾一样地向前冲呢?感谢思想家们告诉了我们
生活的真谛—活在现在,活好每一天。要不然我们真的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第三篇:明朝那些事儿 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刚开始读时,我就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明朝那些事儿》是一部历史小说,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故事。
故事的开始讲的是朱元璋,他是农民出身,家境贫寒,父母也离他而去。于是他出家当了和尚,后被别人诬陷说要起义,无奈之下他投靠了起义队伍,他军事方面的才能过人,打败了其它起义队伍,然后又与元的持续抗争最后赶走了。朱元璋就当上了明朝的皇帝。一个出身卑微的农民居然当上了皇帝,这令我不可思议。当然,也正是这个过程磨练了朱元璋。
书中我最佩服的就是朱元璋,因为在战场上,他沉着镇定,临危不惧,判断事物果断,不犹豫,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正确的选择。而我在写作业时,遇到选择题总是犹豫不决,不确定自己选的答案是否正确,这样就会导致浪费时间我应该学习他这一点。
在这本书中我读到一段“一个瓦刺士兵发现盘膝而坐的朱祁镇,便上前用刀威逼他,要他脱下身上穿着的贵重衣物,出乎这位士兵意料的是,这个盘坐着的人根本不理他,看都不看一眼”,我深深地被朱祁镇给镇住了。他是一位皇帝,被俘后,他还是沉着镇定,临危不惧,风度翩翩,不失明朝皇帝的尊严,我要向这位皇帝致敬。朱元璋的身世告诉我们要自食其力,学会自立,像他那样没有身世背景,没有依靠,没有家人的鼓励与支持同样可以当上皇帝,而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成就一番事业呢?
这本历史书,它不但讲述了中国的历史故事,还给予了我么启迪与反思,见证了我们民族的辉煌史。
第四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幽默而不失严谨
吴宇博
这个学期,我迷上了《明朝那些事儿》。刚开始,是因为在书架上翻书,偶然间发现了这已有9年历史的书,我对历史很有兴趣,你让我说说各个朝代的名人,我也略知一二。一看“历史书籍”这四个字就激动起来,翻开书皮又看见“明朝”这两字就更激动了。看一本历史书,犹如穿越到古代,与古人对话,看尽这个朝代的名人故事与兴盛衰败,真是棒极了!我立刻拿起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看了一章,觉得耳目一新:哇,这不正是我想要看的历史书吗?看到好玩的片段,我要哈哈大笑;看到奸臣贪污,我又气得牙齿磨得沙沙作响;看到喜欢的忠臣被设计害死,禁不住扼腕叹息,难过好久记得每个朝代都有几位正直的君王,可是这个明朝倒好,从明太祖朱元璋到明思宗朱由检,就愣是一个正直的君王都没有,还好出了很多忠臣,才让我感觉这几百年明朝没白活。
我还注意到本书作者了,作者名叫当年明月,当然这是他的网名,读了这本著作,真是对他的文笔佩服得五体投地。这本《明朝那些事儿》,一改人们对历史枯燥乏味的定位,使历史成为鲜活的有血有肉的身边故事。对这本书,我还有几个细节感受:第一:幽默,充满趣味性,人都可以活起来,好钱好色不管国家大事的皇帝、贪污的奸臣、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忠臣、以及好斗的蒙古人这些人仿佛就在我的眼前演绎着他们那个朝代的故事。当年明月还特别喜欢跟古人打交道,一会儿称兄,一会儿叫弟,一会儿还攀个i“老大”,轻松诙谐的语言,让我不时捧腹大笑。第二:严谨,这些故事很多都是经过作者查阅资料得来的,有凭有据,不是想象,也不是贾雨村言,是正史,既系统又连贯的。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写出自己的特色来!
第五篇: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
白话正说诉英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
这个暑假,我花了几天时间,看了前两部《明朝那些事儿》。第一感觉就是它是一部白话正说明朝的史书,它与史书不一样的是它的语言生动幽默,而与演义不一样的是它讲述的全是真实精彩的历史,这成了我喜爱这部书的原因。
《明史》中有这样一句话评价朱元璋:“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之性,实兼而有之者。”读完第一部,我就觉得——在明朝,最优秀的统帅非朱元璋莫属了。
一切事情都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朱元璋正因家庭出身三代贫农,因此为了吃饭,他为隔壁地主放了16年的牛。自古雄才多磨难,他17岁时的一场饥荒让身旁的亲人一一死去,带着复仇的火焰和有饭吃的追求,朱元璋来到寺庙,做了8年的和尚,但身旁的数十起暴动让他揭竿而起,经过长达16年的艰苦发奋,他打败了元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王朝——明。
在16年的造反经历中,朱元璋无比的军事天赋展露无遗。朱元璋是虽然是历代帝王中出身最贫困最低微的一个,是唯一一个曾出家为僧的皇帝。但朱元璋的个人能力是坚强和卓越的,在军事战争中能够做到临危不乱,耐心果敢。他的最大优点就是虽然没读过书,但能够虚心好学,接纳了一大批儒士,善于学习,尊重知识,使自己能够打败一个又一个对手,为自己建立和管理大明王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朱元璋的滥杀功臣以及刚猛治国的手段也过于偏激和残忍,亲自颁布《大诰》等法律条例,严酷程度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建国初期的几个大案株连了十万多人,其中不免牵连了许多无辜。
“朕本布衣,昔在田里,赖承平之乐。”朱元璋虽有过人之处,但总体上不算是“奇人”,和历史上许多君主相比,他并不出众。与其说他有王气,倒不如说他很有运气,先是出生在了一个汉人必反的动荡年代,又巧遇了众多良相俊将,就连细节因素(鄱阳湖的东风)也那么庇佑他……想不称王也难。
朱皇上无疑是个成功者,但他却不是个常胜将军。在他的成功的路上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因此,要获得最后的成功,不是经历失败,而是经历失败后,继续奋斗的勇气。这是普通人和成功人士的本质区别。
作为大明天下的缔造者,朱元璋有过不朽的功勋,也有过严重的过失,但他有充足的理由为大明帝国而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