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的家风
传统的家风,从未过时 ——对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传统文化遗产,恍然发现许多家风家训的内涵,与当前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息息相关。
而激活这些文化因子,传承一种民族风范,需要每个家庭一代又一代的接力延续。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一直很看重家风传承这一传统的文化方式,并对此有自己深入的思考。他认为,“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不断提升。” 中国的家风,不止于“家”
解放周末:听说您很早就开始提倡家风的传承,是什么让您对家风如此看重?
张颐武:2014年春节期间,包括我在内的一批人一起讨论,有什么东西,既能承载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能让普通人有共鸣?
中国传统文化说起来非常丰富,儒释道各领域、各层面,无一不丰富,从哪儿着手更有效,更能打动人心,大家想了半天也没结论。抽象地谈传统文化,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一套理论,但这些见解和理论,很难与公众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大家一直聊啊聊,聊到最后猛然发现,传统文化中最牵动人心的,就是家风。中国人特别注重家庭,家庭是中国社会的基本细胞。一提到家庭,传统就“活”化到日常生活中了。
2014年春节,央视推出了一组关于家风的街头访问,让普通人讲讲自己的家风。这个话题,果然引起了积极反响,迅速成为当年春节期间北京街头巷尾的热议。
春节正好是人们回家团圆的时刻,在这个时刻探讨家风,凸显了这个议题的当下意义,也显示了公众对家风的关切。由此开始,关于家风的讨论不断发酵。它后来会达到那样一种热度,我也没想到。
张颐武:很多人认为,西方的教育理念才是科学的,比如说对孩子要多鼓励,少批评,多说几句“你好棒”,这样才能培养出自信、独立的现代青年。现在市场上的不少家庭教育书籍,也是那样一套理念。道理都对,但我觉得完全照搬也有问题。
中国传统的教育自有其优秀、恰当的地方。中国家长教育孩子,善于从一些小事出发。比如,第一就是讲规矩。看到长辈主动起身迎接、有客人来访主动打招呼。长幼有序,从细节开始,培养孩子的教养、品德、为人处世的方式。
传统礼仪的庄重感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分寸感,是中国家风的基础,也是中国人维持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因此,常有人说,中国古代的“礼”不只是礼仪,“礼”本身就是社会秩序,是法治的一部分。古代社会治理,比较依赖每个人的道德自觉,而这种自觉正是通过家风传承下去的。
解放周末:中国的家风,其实不止于“家”。
张颐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中国人而言,家庭不只是私人的事,更是组成社会公序良俗的重要细胞。
西方的传统不太一样,西方人打招呼,可以简单喊一声“Hi”就行,小孩连名带姓直呼长辈都没关系。这是西方文化所致,他们认为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所以不太注重辈分。但西方也有维持社会秩序的手段,那就是法条和信仰。社会伦理在不同的文明中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
我觉得现在最可怕的是,有些家长既丢弃了中国传统的家风,又没有用西方人对法条和信仰的敬畏来教育孩子。两个都不着边,一味地溺爱,或只求成绩优秀,不注重孩子为人处世之道,以为自己已经“现代化”,这才是可怕的。
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
解放周末:听说您刚主编了一套《中华家风》丛书,从传统古籍中选取恰当的故事,说给当代读者们听。卷帙浩繁中,您是如何取舍的?
张颐武:我不否认,古代的家风教育未必完全适合当代人。比如,二十四孝故事中,有的故事讲的是为了奉养母亲埋了自己的儿子,显然不近人情,不合适。
还比如,《赵氏孤儿》故事本身非常感人,但过于悲壮、惨烈。现代人可能不太认可和理解。故事中,主人公拿自己儿子的性命救下别人的儿子,只为了等他长大能够为父母报仇雪恨。这种极端情况,只有在残酷的社会斗争中才可能碰到。放在和平的当代社会,我们何曾面临过如此残酷血腥的抉择?读来令人不忍。类似这样的故事,可以看戏,但不适合用于少年儿童教育。
解放周末:不可否认,中国人对家庭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过去大家族生活在一起,四世同堂传为美谈。而现在基本都以三口之家为主,与老人住在一起,有时反而会收获同情的目光。在全球化背景下,现代人的生活方式逐渐趋同。您觉得中国传统的家风家训,今天还能不能真正打动人、感染人?
张颐武:社会已进入“小家庭时代”,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家庭教育失去空间。即使三口人的小家庭也要有规矩,讲究长幼有序。小家庭的父母一样需要注重家庭教育,自己以身作则,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这些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一生。
虽然家庭变小了,但社会仍然非常大。现在,一些年轻人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可能就是传统家教不够,缺少家风的传承,缺少待人接物的领悟和继承。
目前有一种声音,认为传统礼仪是繁文缛节,太虚,太束缚人。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但礼仪是长久积淀的社会基本规范。在法律管不到的一些小磨小擦中,如果不能以礼待人,那么,开车时偶遇轻微剐蹭,司机便大发雷霆;宿舍里为了一个脸盆摆放的位置,彼此就大吵大闹,这样的风气又何来秩序可言?
中国传统的家风特别注重情感,注重推己及人。父母经常叮嘱孩子,与大家好好相处,多体谅,多包容,多谦让。这一点和西方崇尚个人的胜利不太相同。你看我们中国人写的家书,大部分内容都在教导孩子的处世之道。与人相处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待人接物能力强的孩子,往往与他的家风有关。反之,一些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其实就是家庭不良风气的延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从古到今,人性却很少改变。在任何时代,人们都需要清清白白做人,谦和有礼待人。这些基本的做人法则并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而在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优秀的传统家风发挥作用。
中国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文化、精神的传承
解放周末:我们曾经经历过集体主义的年代,那时候单位组织提供了归属感和凝聚力。而在市场经济下,当单位退出个人生活,个体开始独自面对大风大浪时,需要重新寻找自己的归属和身份。这时候,家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的细胞,又回到人们的视线里。比如,现在我们经常听闻,有人正在重新书写家谱,为自己追根溯源。
张颐武:重新写家谱的人确实多了起来。我自己就遇到过一位温州张家的后人,他来找过我父亲很多次,就是为了梳理张家的家谱。后来他写了很厚的一本家谱书,大家一起筹钱帮他出版。家族的记忆和传统正是这样保留下来,由此凝聚起中国人的认同感。
上世纪中叶,我们提倡的是革命感情、阶级感情,以此超越血缘关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但现在,新的时代和环境中,人们开始重新寻找家族认同。
解放周末:家谱,既是家族认同的证明,也是家族认同的载体。
张颐武:是的。过去中国每个大家族都有宗祠,有家谱,那是对祖先的信仰、对家族的皈依。即使人走得很远,远在海外,他们依然不会忘记祖先、忘记老家。
我曾经在印尼的一位华人家里,看到过他们的家谱。家谱上记录着,大约19世纪中期,这家人离开中国出去经商。从哪里迁徙到哪里,这一支现在怎样,那一支现在怎样,渊源脉络记录得一清二楚。这位印尼华人特别宝贝地把家谱拿出来,为我一一讲解,那种情感流露,至今让我难忘。
中国人一直讲“开枝散叶”,其实它最根本的意思是指有很多子孙,这些子孙即使到了很多地方,仍然保持着对共同祖先的文化记忆,保持着对自己血缘来源的尊重。这种寻根溯源的文化,把历史一代代告诉孩子,以此承载文化记忆。所以,中国人的家庭,不是生物学的概念,它还包含着生命的传承、文化的传承、精神的传承。
我有时候在想,世界上许多文明古国都中断了自己的文化,为什么中国五千年文化没有中断,依然延续下来了?可能就是因为我们不仅有官修的正史、民间的野史,还有家修的家族史,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记忆。
解放周末:可惜的是,宗祠、家谱自古留存下来的越来越少。而您说的追根溯源的文化记忆,它终归需要一个承载的具体载体或仪式。对现在普通的小家庭来说,这种载体去哪里找呢?
张颐武: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些对人的基本拷问,至今仍在。中国发展到了今天,很多家庭观念依然没有改变。
比如,现在中国家庭中,子女18岁以后,父母还是会负责到底。小家庭依然讲究父慈子孝的传统伦理,它在经济上也有合理性。当夫妇两人都是双职工时,老人愿意管到孙子那一代,依然希望阖家团圆,和小辈有紧密联系。这一点与西方不大一样。西方老人一般不会管孙子。他们觉得管好我自己,做好我自己,就够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的老人不是这样的价值观。即使生命已进入倒计时,中国老人剩下的人生也不太用来享受生活,反而会把精神加倍寄托在小辈身上。因为中国人相信,生命是生生不息的,我的生命是通过孩子来传承的,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续,所以一定要把小辈照顾好,即使死去我也为家庭,为这支血脉贡献了我的价值。这其实也为中国的年轻人努力在社会上贡献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是为社会发展做的贡献。这说明中国人的家族责任感依然很强,几千年都没有改变。
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家族观念,依然是中国人凝聚认同的基础
解放周末:年轻人对家人有时爱恨交织。比如,过节不敢回家,怕长辈多问;有些兄弟姐妹为了分房产大打出手,等等。现在网络上还有一个词叫“极品亲戚”,专门用来形容那些总是上门找茬、找麻烦、蛮不讲理的亲戚,但彼此有血缘关系,又无法绝交,令人痛苦。不知道您对这些现象怎么看?
张颐武:年轻人不敢回老家,怕被追问隐私,是因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还没有完全契合。传统认为,长辈询问个人问题是一种关心的表达,他们不懂得现代年轻人对隐私的尊重,没有意识到要给年轻人留空间,这和家风传承没有必然关系。我相信这一点一代会比一代做得好。
每个人总会遇到糟心的人和不如意的事。这一点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即使是传统的家族理念,也有糟粕。比如,中国人过去很看重血缘纽带,有一部分是因为古代以家族为单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大哥做得好,就把弟弟带上,拿现在的话说是搞裙带关系。大家族之间的裙带关系盘根错节,令人头疼。显然,这些做法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法律规范,必须要改变。
新加坡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们把法律和家族感情融合得很合理。从李光耀的传记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他们在树立法律权威的同时,强调家族,认同家族,从家族扩展到公共领域,爱家继而爱国。
中国传统的家风当然需要改进,但它从未过时。它的核心价值没有变。甚至可以说是恰逢其时。当我们把其中农耕落后的一面抽离后,经过现代化改造后的家族观念,依然是中国人凝聚认同的基础。
解放周末:一个客观现实是,很多小家庭一年只与亲戚长辈见一两次,家族感情渐渐淡漠,沦为一种仪式。有人甚至觉得仪式都是一种负担。您怎么看待这种心理?
张颐武:年轻人一般总有种逆反心,认为家族是对人的限制和束缚,就像巴金的小说《家》中描写的那样。但是100多年过去了,我们应该已经明白,家族与个人之间没有天然对立。我想,等人老了,自然会生出一种亲情,会感受到血脉相连的亲切,甚至会庆幸,自己还有家人,而不是一个孤零零的老人家。这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只有文脉不断,好的风俗不断,一个家族才得以真正延续
解放周末:现代人如何传承家风,您对此有什么建议?
张颐武: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注重门楣、家风。过去有一副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就是希望世世代代传承正面的家风,把做人做事的本分一代代传承下去。
家风,首先当然是家里长辈老人的言传身教,让子女后代明白自己家庭的正面传统。
其次,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通过家风家训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大量含有教育族中弟子如何做人处事学习生活的道理。这些著作中包含着一些永恒的价值,对我们今天的家风传承依然有用。
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致力于向子女传播正面的家风,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古代读书不多的家庭也照样知书达理,有民族大义,怀着正义感,懂得关爱他人。这就是良好的家风传承了良好的人格。
家风的传承内容涉及人生的各个领域,但从总体上看,这种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小知道生活之道、待人之道、交友之道、读书之道。一点一滴之间,经过耳濡目染,内化为年轻人的自身行为,有利于他们走上社会后更好地发展,也会让他们的正面品质对社会有好的影响。
所以,家风最重要的还是价值观的传承和延续,一代代人通过家庭传承好的品质,才会让社会的道德水准不断提升。
解放周末:听起来,似乎对父母长辈的文化水平和人格修养有很高的要求?
张颐武:那不至于。就像之前所说,中国传统教育最擅长从生活的细节入手,从吃穿住行等小行为入手。
最关键的是,家长们需要意识到,家庭传承最重要的不是物质财富,而是人对生活的态度和理念。仅仅血缘不断是不够的,只有文脉不断,好的风俗不断,一个家族才得以真正延续。
实际上,今天我们以小的核心家庭为主导,家庭的形态越来越多样,有人丁克,有人终身未婚,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看起来,儒家那套传宗接代的观念已经淡漠,但这不妨碍家风的传承。
今天,家风包含的文化意义大于血缘意义。好的家风传播出去,影响血缘之外的更多人,也是一种传承方式。因为,每个个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的载体和部分。
即使现代社会有很大变化,但人们的基本价值观没有变,人类的基本情感没有变,种族的繁衍、生命的延续、文脉的传承,永远是人类永恒的主题。生活方式的选择可以多样,而从家庭中产生的和谐与美好的情感,想必永远是中国人心头最温暖的牵系。
第二篇:弘扬传统家风手抄报
传统道德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融会了中华民族的精粹。以下是“弘扬传统家风手抄报”,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图一:弘扬传统家风手抄报
图二:弘扬传统家风手抄报
图三:弘扬传统家风手抄报
弘扬传统家风手抄报内容:弘扬传统家风作文
在过年的一段时间,电视上播出了“寻找最美家风”。很多人接受了采访,有的人说勤俭持家,有的人说做人不忘本,还有的人说尊老爱幼等等。我们家的家风很简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
爸爸妈妈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我做人要尊敬长辈,爱护小辈。当然他们也以身作则。记得在我10岁那年暑假的时候,外婆生病了,妈妈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回到老家,在外婆的身边片刻不离,悉心照顾着外婆,直到外婆病好后才回到家。
受到了妈妈的影响,我也对长辈很尊敬,在外面,我会扶年迈的老奶奶过马路;在公交车上,我会为头发花白的爷爷让座;在家里,我会帮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奶奶总是叮嘱我做人要诚实守信,记得有一次,奶奶带着我去买衣服,由于当时顾客很多,老板找钱的时候有点匆忙,导致多找了我们10元。奶奶当时也没注意,回到家后,奶奶一算账发现多了10元,奶奶立刻起身拉着我又回到了那家店,把钱还给了老板。老板很感谢奶奶。
妈妈教会了尊老爱幼,奶奶教会了我诚实守信。这些简单却又质朴的家风,影响着我生活的每一天,让我受益匪浅。
第三篇:传统的家风手抄报
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的家风手抄报,欢迎大家的阅读。
传统的家风手抄报一
传统的家风手抄报二
传统的家风手抄报三
传统的家风手抄报四
传统家风特点
孝亲敬长、睦亲齐家
这是家训里最重要的内容。中国所有家训都强调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睦亲齐家。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家训还是百姓的家训都非常重视孝道。
治家谨严
现在掌握到的魏晋南北朝家训有171份,这些家训都很重视治家谨严。胡波说,过去父母叫家严,家慈。父母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一个严格一点,一个宽容一点。一个家庭父母都很严的话,孩子很难成才;如果两个都很软弱,孩子也很难成才。有表扬有批评,孩子才会好。
勤劳节俭
所有家训里都强调勤奋。《弟子规》里边讲黎明的时候要把院子扫得干干净净,天黑了要检查门锁了没有,这就是说,要劳动,要勤奋。还有就是节俭。胡波说,现在很少有人穿带补丁的衣服。科技发展迅速,很多人手机年年换。其实在很多发达国家,人们的手机都是旧的,家里的电视机也是旧的,房子并不都是高楼大厦。但是中国现在都在追求新的东西。还有吃饭的问题,浪费特别厉害。
贵名节,重家声
现在人对名看得不是很重,把利看得很重,过去家族的人把名看得很重,把家族的声望看得很重。许多大家族明确规定,子孙如果触犯了法律,做了破坏伦理道德的事情不可以入家谱,不能进祠堂,死后不能入祖坟。
勤政谦敬,安国恤民
古代人特别强调为官要亲政廉洁。
重视学习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要孩子学习,不一定要孩子做高官,而是每个人自立,必须要有一技之长。
审慎交友
虽然说“三人行必有我师”,但是实际上古人特别重视要交益友,不交损友。要近君子,远小人。
宽厚谦恭,谨言慎行
现在很多人缺乏耐心,做事浮躁。古代人说没想好就少说,要三思而后行。这都是家训里边特别强调的,待人谦恭,对别人的谦恭就是对别人尊敬,给自己留有余地。
洁身自好,不染恶习
酒、色、财、赌、毒尽量少沾,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胡波说,现在很多父母要把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其实上幼儿园是为了养成好的生活习惯,上小学要养成好学习习惯。胡适先生曾经说过,习惯重于方法,习惯不好,后面就完蛋了。
第四篇:弘扬传统 传承家风一年级五班
弘扬传统
传承家风
一年级五班:余妍杉
一:家风家规
“校有校规,家有家规”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可问到“家规是什么?你家有什么家规?”很多人就立刻呆住了。
家规。每户人家的规矩都不一样。我家在吃饭时真应了那句“食不言,寝不语”。吃完饭后,不可以将筷子放在碗的上方,要放在桌子上,这就代表你已经吃好了。如果桌子上有鱼刺、骨头等等要用筷子将它们扫入碗内。做完这些事还不能走,要等到大家都吃完才可离桌。我们家还有一个家规—事不过三。有一次晚饭后在公园里散步,由于凳子上被人踩过,所以我掏出一张纸,将凳子擦干净,随手一丢就没了。一位清洁工人走了出来说:“你这小孩子怎么这么没教养,随地乱丢垃圾。”我听她这么一说,我的脸立马红了。我一边道歉一边跑去吧至今捡起来丢到垃圾桶里去,这才平息了清洁工的怒火。
家风,是一家子的风气,家风一旦败坏了,这家子的思想也就跟着败坏了。这给坏名声就一传十,十传百,到时候就没有人愿意跟这家人交往了,这时候想改就来不及了。
我家的家风是“孝”俗话说的好,百善孝为先,我们要孝顺父母和长辈。当我们的父母渐渐老去,就更不能顶嘴了,凡是要考虑父母。即使他们说的不对,也要和和气气的说话。叫我们做事,不要推辞,尽量帮父母的忙,这样才能做到“百善孝为先”。
家风就是家规,有了好的规矩才能有条不紊,有了好的家风才能更好的立足于社会。二:家规家风
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孟母三迁到岳母刺字,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祖辈辈对后代的希望对后代的策鞭,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而我们家的家规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孝。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这个家规是我们一辈一辈老祖宗传下来的,还记得我奶奶跟我说过孝字的写法,下面是“子”,上面是“老”,所以《说文》讲“孝”为:善事父母者。我收看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寻找最美孝心少年”公益活动的颁奖典礼。有黄凤、吴林香、邵帅等共10位少年获得了“最美孝心少年的称号”。他们个个都令人感动,不仅仅是让人感动,还令人心酸,而且是一个比一个心酸!在观看中我曾数次为他们感动,甚至有几次还流下了泪水。
这些“最美孝心少年”,背后各有各的特殊背景,有幼年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去世的,有父母生病的,等等。而且有的甚至还有奶奶、外婆等长辈需要他们照顾的。可他们却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照顾家人的重任,他们的付出,甚至超出了大人们所承受的最高范围。看了这些,我很感动,随即也就陷入了深思,为什么他们的毅力那么大,扛起了重担,而其他人却不行。后来,我明白了,那就是奶奶说的“孝”吧!三:家风和家规
前段时间电视上一直在放着家风这个话题,说每个人的家里都要有家风和家规。
所谓的家风就是自己家里的风气,家里的风气好不好就会影响到子孙后代,一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要正,首先是要注重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家风也分为好几种,在家里做的事、在家里做家务等等,在家里做的事情的是好家风。家规也叫家法,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就是指一个国家有一个国家的法律,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规矩,这个规矩就相当于国家的法律。指家庭的规矩,做任何事都要懂得讲规矩。
最后,我觉得好的家风和家规每个人都要严格的遵守,我们小学生也要自己遵守好的行为规范,讲规矩,要正义
第五篇:家风,呼唤传统回归班会教案
“家风,呼唤传统回归”主题班会教案
教育目的:
1.了解“家风”定义和由来。
2.“家风”的传统意义。
3.重提“家风”的意义
教育方法:典型事例举例法、提问讨论法
活动前的准备:
1.收集关于“家风”的警句格言
2.收集生活中的典范人物事例,以备班会课辩论与发言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过去有一幅著名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讲究耕读为本、诗礼传家。
二、家风是什么
2014年新春佳节之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推出一个特别调查节目“家风是什么?”,这不由得让我想起2012年中秋、国庆前期央视推出的《走基层百姓心声》之“幸福是什么?”记者们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几千名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关于“幸福是什么?”的回答有些让人感动,有些却让人无奈。
对比起“幸福”一词,“家风”在民众的印象中就没有那么清晰的概念了。它不像“幸福”一词这么具体化,幸福是经常会使用到的,“家风”则非常抽象化。好的“家风”需要一个家庭、一代人乃至数代人的日积月累和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形成。所以当央视记者对采访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很多普通老百姓都很难回答出“‘家风’是什么?”。经过一番思考,播放出的大致是这些回答:
“家风是我们中国的传统不能忘”“不要出去招风惹事,别出去打人”“要孝顺,父母要以身作则传递这种好的风气”“做人要诚实厚道”“讲诚信,诚信是做人最基本的东西”“要认清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等。
小品演员赵本山说人心要坦荡,要学会放下,还要有信仰,不爱国的人他看不起; 相声演员郭德纲用行走江湖多年经验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
著名作家莫言表示“我们家最主要的就是重视学习,重视文化,就是要勤学上进,与人为善”;
体坛明星姚明和作家陈忠实的家风都是“诚信第一”;
事实上,关于“家风是什么”的类似问题,答案大相径庭。有的是一句话、有的是几个字、有的贴在自家墙上、有的写进书里,有些是一代一代人的行为传承。尽管家风的内容和形式各式各样,但让人欣慰的是它们的总基调都是向上、向善的。
三、“家风”产生的背景
儒家伦理观念认为,先有家,后有国,“家”与“国”是同构的,“家”是缩小了的“国”,“国”是放大了的“家”。
在传统士大夫心目中,修身齐家与治国平天下之间有着逻辑的内在联系。修身齐家是前提、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方向、是目标。也就是说,只有做到修身齐家,从加强自身的修养做起,进而治理好家庭和家族,教育好子孙后代,然后才可能干出治国平天下的大业。
四、什么是“家风”?
家风,一般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更通俗点说,就是一个家庭的风气。
五、“家风”的传统意义
家风对一个家族有相当的权威性。对违法家风的行为亦有着特定的“家法”惩罚。比如不得进祠堂祭祖,死后不得入葬祖坟等。
1.是对行为的规范。由于世代相承,就形成了家族“习惯”。我们知道,习惯是形成性格最有直接的因素。而性格乃是决定一个人终身发展的基础。
2.是文化的传承。它形成了一个家族世代因袭的文化氛围。我们说“诗书传家”就是这个意义。
3.精神的延续。所谓精神就是家族的灵魂。精神对行为有统领作用。
故事:《曾荫权传》。其中讲述了现任的香港特首曾荫权的家风,其弟曾荫培在2002年退休,之前是香港警务处长,相当于中国的公安部长。一个家庭里出了两个香港的一哥,还是一文一武。是什么造就了这一切,家风。曾荫权的父亲是一个警察,当时还是在英国人的统治下。曾荫权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说,“我的能力都是父亲用藤条打出来的,小时候买到馊了的面包要挨打,带着弟弟出去玩,弟弟受了伤,我也要挨打。”正是父亲的藤条练就了曾荫权刚毅的品质,这对曾荫权后来在事业上应对种种困难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谈到这我就想起了我的一个大伯的故事,他没上过学,连手机上的数字都经常问他的儿子,但是他却能承包工程,做工头。一次偶然的机会听他讲过一个小细节、小故事,他小时候受祖母管教,祖母是一个刚毅的女强人,虽然是在农村,祖母叫他扫地,有一点扫不干净就从扫,有 的时候他能扫七八边,那个时候他才七岁,跟曾荫权一样,也是从小就塑造了一种刚毅的性格。
家风包含了太多太多的东西,修养、气质、智慧、人品,从一定程度上讲,一个家庭的家风就决定了其成员的事业能走多远。
六、谈谈你家的“家风”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七、为什么要重提“家风”?
相较其他国家和民族,中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特色是既不以个人为本位,也不以国家为本位,而是以家庭为本位,核心是重视亲情、崇尚德性、和睦关系,妙道在始于家庭但不止于家庭,而是扩展至家国天下。《大学》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向来被中国人视为最重要的修身法则。
清代名臣曾国藩以治家严谨得体著称,其制定的家训“八为本、三致祥”,既通俗易懂,又令人警醒,如养亲以得欢心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以及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等,可谓中国传统家训和家风的缩影。
遗憾的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家风传统遭到严重破坏,正不断流失。原因大体有三: “五四”以来,中国文化传统成为国家积贫积弱、挨打受欺的替罪羊,变成“西方话语”
和“革命话语”的批判靶子,被弃之如敝履。而家风传统是重灾区之一,导致中国一度出现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
传统大家族不断解体,父母与未婚子女一起生活的核心家庭,逐渐成为中国家庭的主要模式。计划生育政策和现代人生育意愿降低,导致家庭少子化、独子化现象增多,下一代几乎无不成为“娇宝宝”和“小皇帝”,进而造成整个家庭逐渐偏离了孝敬老人、尊重传统、传承家风的方向。
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期间必然经历人口流动尤其是乡村青壮年人口流动到城镇的过程——中国正处于这种人口流动的高峰时期。狭小乡村范围内“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与父母一起生活共同塑造和传承家风的传统,无法避免地被城镇“陌生人社会”的伦理道德,以及不受或少受父母教导规范的生活所取代。
家风传统的流失绝不是什么好事情!它不仅加重了中国当下伦理失范、道德滑坡、人情冷漠、人际疏离的程度,而且对中国人传统的“家国天下”观念造成极大冲击和破坏,以至于出现“国而不家”的现象——看见跌倒老人扶还是不扶,竟然成为当下中国的一大道德困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良好的家风,必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这是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的必要条件。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视家风的传统,讲究道德,勤俭持家,看重亲情,严于教子。随着社会的发展,应该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这个优良传统。
八、读读名言警句
修身而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礼记·大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人生内无贤父兄,外无严师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吕公著
家弗和,防邻欺;邻弗和,防外欺。——清·范寅《越谚》
以德遗后者昌,以财遗后者亡。——宋·林逋《省心录》
九、总结
当代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新的东西衍生出来,很多旧的思想渐渐淡去。“家风”一词对现在的很多小家庭来说已经开始变得陌生,很多好的家风、家规被淡忘。现在一家人聚在一起,又有几家人会谈论家风家规?亲朋好友聚会都是谈论如何赚钱养家、过上更好的生活。现在重提“家风”,是有非常积极现实的意义的。这是一种文化的回归,是一种历史智慧的挖掘与重建。
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大家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如果每个家庭都能传承优良的家风、如果每个家庭成员都能拥有良好的家风意识,令人心寒的社会道德滑坡,就一定能得到有力遏制。一个家庭的家风是积极向善的,一个家的所有家庭成员的品德是纯洁的、高尚的,那么一个社会定然是和谐的。
12物流2班班主任:黎捷
2014.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