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的破与立
习近平关于中国经济的“破”与“立”
2015年12月22日 23:45
来源:学习中国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总书记娴熟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和规律,抓住机遇,处理好中国经济的“破”与“立”,为“十三五”开好局,为推进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不破不立。寻求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打造经济发展新机制,都需正确处理“破”与“立”的辩证关系。习近平在7月24日召开党内人士座谈会上指出:“改革既要勇于‘破’,又要善于‘立’。”
图为: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一、破悲情 立信心
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就是信心经济,信心是支撑现代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资金和需求在一定程度上都是被信心引领的。习近平主席深知信心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在不同场合多次要求干部和群众要增强信心。他在吉林调研时强调:“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发展自信。”在今年举行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他指出:“我想强调的是,中国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继续为各国发展创造机遇。”当前,悲观情绪和唱衰论调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两大敌人,一些人以传统的GDP论英雄,以旧理念看待经济新常态,见到经济增速放缓就对中国经济悲观失望;更有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趁机唱衰中国经济。习近平主席用四个“没有变”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国经济鼓劲,同时也有力还击了唱衰中国论。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总的看,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再次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基本面是好的,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
中国经济的信心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建立在坚实物质和政策基础之上的。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所说:“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他强调:“我们的信心,来自于全面深化改革、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决心和行动。”“我们的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强劲内生动力和中国政府坚强有力的政策引导。”
图为: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吉林东北工业集团长春一东离合器股份有限公司的车间班组园地同职工座谈。
二、破旧思维 立新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指南,是引领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因。中国经济正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破除旧思维,树立新理念比任何时候都重要。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5年8月21日习近平在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时指出:“建议稿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形势和任务,提出并阐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强调落实这些发展理念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要直接奔着当下的问题去,体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为‘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指好道、领好航。”习近平明确反对以GDP论英雄的陈旧发展理念,他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三、破梗阻 立新规
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破局行动,要打破原有格局,特别是要让一些原有的利益格局伤筋动骨,重新组合甚至直接取缔。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两种“梗阻”现象,一种是“中梗阻”,一种是“肠梗阻”。习近平指出:“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要抓紧出台细化实施方案,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
改革中的“中梗阻”指中间机构或人员(多指干部)在执行改革方案过程中居关设卡有意让改革的政令不畅、执行不力、效能低下等现象。这种“梗阻”主要来自执行改革方案的系统或组织机构自身两个方面,与个体的办事人员的自身私利没有直接关系。来自本组织内部的“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梗阻”,来自非本组织、但为本系统或本系统其他单位的“梗阻”我们可以称之为“被梗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推出的《中国行政体制改革报告(2014-2015)》显示,部门利益成为地方政府改革的最大阻力,特别是在简政放权、激活市场和社会活力方面,尤其如此。一些部门和地方在落实中央有关改革的决策部署中,囿于部门利益和局部利益,不顾大局,搞选择性落实、象征性执行。这两种类型的“梗阻”,在改革中的破坏性较大,有时还显得十分冠冕堂皇;因为,它有时表现为制度性的、体制性的或结构性的,既难以找到“梗阻物”,又难以找到“梗阻物”的载体(具体人),所以进行系统性、结构性分析才能让这种“梗阻”现原形,然后除之。
“肠梗阻”本意是指任何引起的人或动物肠内容物通过的障碍。改革过程中的“肠梗阻”是指出自从事改革人的自身阻碍。这种“梗阻”纯粹产生于个体人自身,“学习中国”小编认为有两种原因产生“肠梗阻”,一是价值观层面原因,这种人的价值观与时代主流价值观相背,因而阻碍改革;另一方面是因改革伤及其私利,动了他个人的奶酪或“夜草”,所以阻碍改革。“肠梗阻”的爆发点虽然容易找到,但是,“肠梗阻”却有可能发生在改革全过程的任何一点中,爆发的频率可能远高于“中梗阻”。我们可以简单将“中梗阻”理解为改革的系统性阻力,将“肠梗阻”理解为改革的个人方面的阻力。有些干部不愿改革、不思改革、不善改革、不敢改革,要么表面响应、暗中抵制,要么碌碌无为、唯恐担责,要么乱改一顿、贻害无穷。清除“肠梗阻”一是做政治思想工作,二是用对人。习近平强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高度重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推进到哪一步,思想政治工作就要跟进到哪一步,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用好人是最主要的,要用改革促进派,要用改革实干家,要将“反对派”和“拖拉派”清除出场。习近平指出:“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改革全过程,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
废旧立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仅需要破旧,还需要立新规。必须创建与国内外经济形式和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保障和助力。
图为:2014年5月10日上午,习近平在河南保税物流中心了解货物装配和查验情况。
四、破旧格局 立新结构 以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但是,由于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持续疲软的影响,这“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已经动力不足,中国经济过去粗放型的发展模型和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了,必须抓紧时机进行结构性改革,打破落后的、产能过剩的产业结构,建立与五大发展理念相适应的新型经济结构。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现实中有一种经济现象大家很熟悉:一方面作为制造大国的中国产能大量过剩,另一方面国人出国疯狂抢购,很大原因就是因为在国内买不到想要的东西。这说明,我们的经济结构存在较大问题。早在今年3月28日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总书记就提出:“中国将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更加扎实地推进经济发展,更加坚定地深化改革开放,更加充分地激发创造活力,更加有效地维护公平正义,更加有力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努力实现多方面工作重点转变。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宏观调控,要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推进城镇化,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促进区域发展,要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保护生态环境,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障改善民生,要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进行资源配置,要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扩大对外开放,要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
图为:2014年11月1日至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福建调研。这是1日上午,习近平在宸鸿科技(平潭)有限公司会见部分台资企业负责人,并同他们座谈。
五、破陷阱 立远景
中国目前正处于西方经济理论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阶段,所以,有少数不怀好意的人正在等着中国“掉进这个陷阱”。据“学习中国”小编梳理,近代以来,西方一些所谓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济理论,好像没有几个理论在中国成功过,倒是变成了某些“经济专家”混饭吃的工具或唱衰中国经济的“依据”。我们坚信且自信,拥有五千年灿烂文明的中国人有智慧跃过“中等收入陷阱”,也同样有智慧和能力越过个别西方国家“精心”为我们设计的各种“陷阱”。我们不仅能够越过这些“陷阱”,而且还有更高的目标,我们定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4年,习近平在APEC领导人同工商咨询理事会代表会上指出:“对中国而言,‘中等收入陷阱’过是肯定要过去的,关键是什么时候迈过去、迈过去以后如何更好向前发展。我们有信心在改革发展稳定之间,以及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促改革之间找到平衡点,使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已经吹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冲锋号,明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我们一定会快速跨过这些“陷阱”,实现“两个百年目标”。
大破大立,除旧布新。习近平主席以“破”“立”辩证法指导我们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为中国经济擘画未来,我们坚信,中国经济新一轮发展奇迹正在诞生。
第二篇:解放思想的“破”与“立”
解放思想的“破”与“立”(思想纵横)
李裴
《 人民日报 》(2013年04月02日
07 版)
顺利度过发展关键期、矛盾凸显期,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进一步深化改革,离不开进一步解放思想。古语云: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进一步解放思想,需要把“破”与“立”有机结合起来。
解放思想的“破”,概言之就是解决不愿、不敢、不会、不懂、不真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不愿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与己无关”的认识,特别是破除解放思想是政治家的事、理论家的事、上级领导的事等模糊认识;纠正老路子好走、老框框好用、老办法好使,不思进取、固步自封的错误观念。解决不敢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怕出毛病、怕犯错误的观念,特别是怕上级责怪、怕同级嘲笑、怕下级疑惑的想法,解决不敢突破“惯例”、不敢超越“本本”、不敢试、不敢闯、不敢创新、不敢“走出去”的问题。解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解决不知道解放思想从哪里着手、应该怎么办,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深邃、思辨缺乏功力的问题。解决不懂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把出新花样当作解放思想的肤浅思维,特别是解决打着解放思想的招牌,今天一个战略、明天一个思路,把胡思乱想、乱发议论当作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把搞歪门邪道、闯红灯、压黄线、钻空子、打擦边球等当作解放思想的问题。解决不真解放思想的问题,需要着重破除使解放思想流于形式的做法,特别是解决讲解放思想头头是道、热热闹闹,但落实到行动上仍然用传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的问题;解决搞花架子应付领导、搞形式走过场,给工作带来“负能量”的问题。
解放思想的“立”,概言之就是强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观念和精神。解放思想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适应,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解放思想须立足于实事求是,以“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科学态度,坚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矛盾集中的地方去,在真抓实干、破解难题中解放思想。实践在不断发展,解放思想不可能一劳永逸,必须与时俱进,准确把握天下大势和时代潮流,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之合乎实际、合乎发展规律。解放思想需要焕发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面貌,不为条条框框所束缚,以新的思维观察新事物,以新的理念拓展新思路,以新的方法解决新问题,敢于涉足前人未曾涉足的“盲区”,努力突破矛盾错综复杂的“险滩”。
深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解放思想是改革的前提。在时代要求面前,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的问题,都应从自身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出发,具体思考一下该“破”什么、“立”什么,从而进一步明确目标和路径,把解放思想的成果转化为深化改革的举措。
第三篇:习惯之破与立
论习惯的立与破
习惯可以使人成功,走上康庄大道,亦可以使人固步自封,停滞不前。作为我们企业的管理人员一方面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工作学习中做出表率;另一方面也要打破惯性思维,勇于挑战,敢为别人不敢为,开创新的开始。
我们在工作中可以有自己的习惯,只有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力量,才能给员工做出表率。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然而并不是每个员工都能秉持公司的文化,企业文化代表着一个公司的凝聚力,而文化的形成,需要我们养成习惯,以公司的文化形成一种习惯,只有形成这样的习惯,公司的向心力才能增强,只有形成这样的习惯,人心一致,企业才能经久不衰。这种习惯的养成,也成就了公司的强大。习惯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口号喊得响亮,并不代表公司的企业文化根植员工的心,标语的语重心长亦或是激扬奋进,每个员工也不一定真正知晓企业文化,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将企业的文化深入到员工的心中,慢慢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这种行为习惯的养成,才能说明我们作为国际化公司企业文化已经根植于每个员工的心灵,才能保证我们企业的不断生长。我们山耐能有百年的历史,也恰恰说明了这点,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在员工的心中习以为常,才能有我们山耐不断发展的动力,才能有我们山耐青春的活力。
我们作为山耐的管理者,要养成这种积极根植于山耐文化的习惯。
但是,近几年来,我们看到了很多的科技成果被束之高阁,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在大学时候做过的论文,《磷酸钙骨水泥的制备》——人造骨植入物,现在应用更多的依旧是金属假肢,而骨水泥只是应用于牙科的骨缺损以及内耳的骨头;我们也看到了很多的企业连年亏损苟延残喘;我们更看到了道德的沦丧事态的炎凉;这一切无一不是习惯在作祟,习惯了落后守旧不思进取,习惯了自私自利吃国家饭,习惯了人情冷漠冷眼旁观,正是这习惯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伤害,因此我们要破这种习惯。
我们按照以前的习惯,可以走很少的弯路,可以快捷的成功,可是时代在发展,我们可以有习惯,但绝不能甘于习惯。科技的日新月异,新产物的日益新生,更廉价物美的耐火产品不断地涌现,如若我们依旧被习惯左右,那么就意味着我们安于现状,意味着我们的耐火产品只能沉溺于过去,也意味着必然被淘汰。因此,我们作为技术工作者,要破,要摆脱束缚心灵的习惯,打破“以前都是这么做”的惯性行为,也打破惯性思维,积极创新,唯有这样我们企业才会蒸蒸日上,才会走在时代的前列。
人生旅途犹如逆水行舟,一味的按习惯办事终不曾有前进的勇气;企业的发展如履薄冰,只有打破习惯的枷锁,才不会被改革的浪潮淹没。为了我们山耐的发展,也为了我们个人的成功,让我们共同努力,勤奋工作,积极创新,开创我们山耐新的篇章。
第四篇:“十破十立”学习心得
学习“十破十立”心得体会
玉龙中学:
“十破十立”是省委书记赵克志在省委第十一届二次全会上明确提出的,要求全省各行业围绕当前政治任务,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
我校于2013年4月22日组织了全体教职工进行学习。
通过学习讨论,“十破十立”提出给我们统一了思想认识,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认清了前进的道路,树立了学习的标杆。在当前形势下,贵州人民在“国发
【2012】2号文件”和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各行各业都在发奋前进,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基层教师,要贯彻执行“十破十立”思想,在今后的时间工作中,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贯彻落实“十破十立”。
一、解放思想,要树立敢于争先、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
不敢想、不敢大胆想,不敢干、不敢大胆干,不敢做、不敢做大事是贵州人思想上的通病,也是没有自信,信心不足的表现。如果不解放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大胆突破、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就不能从根源上解决贵州发展的第一道关卡。
思想解决的程度,决定了自已进步的尺度。新的历史时期,跨越发展、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是党中央、国务院对贵州的殷切期望,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目前,贵州小康生活进程落后于全国8年、落后于西部4年。要想在2020年达到全国小康生活目标,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压力大。因此,我们每个教师都要与党员干部一起争当解放思想的推动者、实践者。
一是要有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要大力弘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坚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抢抓机遇,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勇气,奋力追赶,奋勇当先。
二是要有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要主动参与、主动作为,不当旁观者,不当“门外汉”。要与时俱进、立说立行,当好擂鼓手,当好宣传员,把党中央、国务院以及贵州省委、省政府兴黔富民的精神融入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提高全民参与意识。
二、讲究工作方法,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思想意识
墨守成规,不讲究工作方法,也是贵州人的一个通病,就是在工作中不愿意创新、不愿意改革、不愿接受新事物,习惯于旧观念、旧思路、旧方法、旧做法。因循守旧,没有前途。只有开拓创新,用新观念指导新发展,要敢走别人没有走过的新路,要用新办法解决新问题,要用新做法开创事业新局面,新的思维和创新意识才能让未来充满希望。
要善于认识自己,信心不足,不行;安于现状,更不行!绝不能习惯于纵向比,自己跟自己比、现在跟过去比。进步了,要更进步;好了,要更好;要精益求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三、学习先进经验,树立包容合作、立说立行的思想意识
应当打开心胸,集百家之长,努力为合作发展创造和谐条件,大事业、大合作,才会大成功,做大做强,后来居上。说到不如做到,要做就做最好。落后了要赶上去,容不得半点反应迟缓,必须比别人快上加快。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因此,一定要培养立说立行的意识。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与时俱进,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学习他人先进的经验,并把它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在一起。只有不断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工作经验,才能在工作中不断改进方法,才会更加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践行贵州教师精神,争当合格优秀教师
践行“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贵州教师精神。
实践“我是一名荣的人民教师,我庄严宣誓: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履行教师神圣职责,修身立德,为人师表,追求真理,崇尚科学,敬业爱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严谨治学;传承文明,勇于创新,终身学习,不断进步。为全体学生美好未来,我愿奉献全部智慧和力量。”的贵州教师誓词。
在工作中,坚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将“十破十立”的观念扎根于心,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的工作职责,用“十破十立”指导我们的实际工作,在教育教学的平台上,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013-4-22
第五篇:十破十立整改措施
“十破十立”整改措施
按照局党组开展“十破十立”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部署,我认真学习“十破十立”的重要精神,即:一要突破信心不足的思想,树立敢于争先的意识;二要突破墨守成规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意识;三要突破自我满足的思想,树立追求卓越的意识;四要突破封闭保守的思想,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五要突破消极等待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六要突破怕担责任的思想,树立勇于担当的意识;七要突破说多做少的思想,树立干字当头的意识;八要突破反应迟缓的思想,树立立说立行的意识;九要突破忽视产业的思想,树立工业强省的意识;十要突破不跑不要的思想,树立积极争取的意识“。通过学习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突破封闭保守思想,树立包容合作的意识上做得不够。主要表现在工作上一些节点缺乏有效沟通,具体联系到实际工作职责上表现为思想不够解放,观念更新不到位;
二、工作作风方面仍存在有消极、懒惰思想,工作的主动性、提前意识不够。存在急躁心理,耐心、细致安排、稳妥处理工作任务的能力欠缺,谦虚谨慎的作风还不够,习惯于用老方法去理解,创新精神不足;
三、在学习方面理论学习不深入。主要表现在:满足于浅尝辄止,满足于只是读过了。由于日常工作较多,不愿意深钻或钻不进去,缺
乏深刻钻研理解的意识。理论学习只满足于单位安排的学习时间,有时还以工作忙为借口放弃学习,学习局限于一般性地读书看报,方法简单,组织学习时就学一学,要求学什么就学习什么,仅学习了规定的文件、领导讲话和会议精神等,缺乏主动学习其它知识的精神,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没有很好把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联系起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院提出以下整改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学习,主动转变观念,通过重点学习与系统学习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加强理论学习的深度。特别是要把十八大精神和中央八项规定和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规定落实到院的具体工作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主动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勇于创新、换位思考、加强沟通;敢于负责、敢于担当、坚持原则,克服当”老好人"的思维模式,不断用新思想、新观念审视自我、反思自我、剖析自我、提高政治素养
二、让自己恪尽职守、忠诚履职,形成脚踏实地干事创业的良好风气。积极投身济社会建设,为我省实现后发赶超及与全国同步小康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