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记梁任公先生一次演讲课堂实录及点评(旁批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及点评
授课:北京汇文中学/王如
点评:崇文区教育研修学院/韩明英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梁任公,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师:跟学习前几篇课文一样,我们采用同样的学习方式。首先先请大家独立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做旁批,这两步呢我们已经在课下完成了。那么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来交流大家的旁批。(“旁批”古已有之,“交流旁批”实乃继承发展。)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请找出直接写梁任公的词句,品评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希望你用心体会,融情入文,写出准确的、富有情味的旁批。(预习作业要求明确,既便于学生操作,又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构件”。)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写梁任公出场的文字。
师:王思读的节奏处理得特别好。特别欣赏她的最后一句: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我们仿佛也感觉有一位大人物要出场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这段同学们所作的旁批。
PPT:
原文: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旁批:
1.气质高雅,但平易近人,为人正直,令人关注。
2.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
秃头顶----光芒四射;
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自由洒脱。
3.智慧超群,随性洒脱,神采奕奕!
师:哪些旁批准确地传达了此段中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哪些旁批还不够准确,为什么?请同学发言。
……
生:第三,他说“智慧超群,随性洒脱,神采奕奕!”这我很同意。因为确实可以从他“左右顾盼”的神情当中可以看出他随性洒脱。“智慧超群”也是可以的,从他“风神潇洒”上看出来。
师:好的,请坐。那我问问作者----第一则旁批的作者是高锐。你当时为什么要说“平易近人”和“为人正直”呢?
生:文章里“步履稳健,风神潇洒”这里体现出来的气质高雅,“平易近人”是从他的外貌表现出来的,“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就是觉得如果看着这么一个人的话,就会觉得他是很和善的一个人。
师:哦,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短小精悍的,是吧?
生:就是不是气势压人的那种人,(他是)很和蔼的人。“为人正直”我是从“步履稳健”里找出来的,因为“步履稳健”说明他这个人挺放得开,(是)挺大度的一个人,(是)作一番大事业的人。
师:所以你觉得他一定是正直的。高锐是这个看法,有没有同学对他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呢?(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在相互切磋中“是非”自明,比教师直言,棋高一着。)
生:我觉得大部分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对从“步履稳健”就能得出“为人正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步履稳健”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很稳,或者说在之前有足够的准备,或者说自信。但如果说这样就是正直的,我对这有一点疑问。
师:大家觉得呢?一个人是否为人正直是不是不能从步伐看出来?那我们以后不用修身,专门练步伐就行了,对吧。我也是这样想,高锐再想想好不好?但是高锐提了一个“平易近人”,我看很多同学旁批里都有这个词。“平易近人”的得出可以理解,那高锐你刚才是从他的长相上让人比较亲近得出的。那高锐你注意一下,“平易近人”一般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吧?这个“平易近人”我们换一个词。他“穿着肥大的长袍”,不是西装革履,换一个词,想想,应该是什么?(有效地点拨和指导学生,凸显教师引领。)
师:刚才王斑对第二则魏余特“秃头顶----光芒四射”提出了意见。魏余特你来说说看。
生:首先,“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我觉得虽然他身材短小,让人觉得不起眼,但他是学者,非常有文化。所以用“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形容。“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自由洒脱。”说明他行为自由洒脱,也能说明他为演讲准备得非常充足,侧面体现出他的自信。
师:胸有成竹是吧?很好。
生:第二个“秃头顶----光芒四射”,我现在觉得是综合的体现。(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深化思考,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理解和认识。)从他“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这种眼光中体现出来自信。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梁任公开场白的这一段。我请陈畅硕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这么读原因就是因为他作演讲,所以我觉得他的应该是感觉比较谦逊的,所以我把语速放慢一些,就是想把梁任公姿态放低一些。
(一问一答间,显出教师的精心设计。用声音传达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综合培养,考虑深远。)
师:哦,低调一些是吧。好,请坐!他是这样理解的。那我们同学和陈同学一起在这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怎么来做旁批的。
PPT片学生的4条旁批
1.风趣幽默,善于自嘲。
2.好一位自信满满的学者!
3.不做作,真性情!
4.作为学者,梁启超是谦虚的;作为文人,梁启超是自负的。
师:大家比较一下,看看谁对这段的理解比较准确?(品评旁批手段而已,深入准确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方是要义。)哪位同学来说?好,开始发言吧!
生:第一个我觉得“风趣幽默”可能有一点,但是“善于自嘲”我不大同意。第一句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能体现出他的谦逊、谦虚。然后“可是也有一点喽!”不能说他是自嘲,而是他那种自信。
师:这是王斑写的,那么请王斑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师:好,我很欣赏,也要表扬王斑在课外涉猎和课文有关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好。但是,做旁批时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呀,王斑?他说如果就单品第四自然段,写一般的旁批太俗了,所以我得来个新鲜的,他来个新鲜的没有随便写,他有一点特别好,他去治学了,对不对!但是要注意,首先要完成旁批的任务,要品此段。(点评恰当好处,引导学生对所做批注梳理,肯定“治学”,指出“偏离要求”。“开放”与“限制”统一,审题能力训练暗含其中。)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言啊?马劭颉来。
生:我评第二句。“好一位自信满满的学者!”自信满满是从他那个“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这一个轻微的动作,表现他自己对于场下那么多的听众一点没有紧张的情绪,然后“眼睛向上一翻”,很自然,然后“轻轻点一下头”,说下一句,3 师:你来做一下那动作给同学们看一下,好不好。怎么边点头边说的?来。
生: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好,请坐。王思,第四个是你写的,你的批语你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当时确实没有看明白,来,你来解释一下。
师:祝凯家说说看,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开场白?
生:我的理解是,我觉得这个梁启超本来是想说自己有点学问的,但是我觉得前面这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我觉得像那种客套话,就是说比方演讲,你不管干什么,你先自谦一番,我不怎么样,我没什么学问,然后大家多包涵,然后剩下的一句又觉得自己说的有点过头了,他觉得自己有学问啊,然后又补了一句,然后说“可是也有一点喽”,我觉得是这么个意思,实际上他还是有自信,他觉得自己能够讲好这个,就说自己有一点学问。
师:说得真好,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就认可作者梁实秋的话了,梁实秋说,像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很难听到,我就认可梁启超先生是又谦虚又自负了,我再读再读。(“第一遍读”“再读再读”,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日久天长,会“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梁启超先生在设计自己的开场白,前面的那句谦虚是先抑,后面那个说出自己的自负,说出自己的了不起,只是,是什么?后扬。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而且我们能想象当时的会场,开始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反应都平平,对不对?然后下面又来一句,可是也有一点喽,注意那个“喽”,什么语气啊?得意。我觉得应该把1、2、3则旁批合起来理解,是个风趣幽默的、是个自信满满的,是一个不造作的,有什么说什么的,我自信,我就说出来的,那个真性情的梁任公,对不对?好,理解到这一层,我就要请你们来模仿梁任公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我希望你们用声音来传达他的魅力。(通过朗读,反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听、说、读、写、思“立体化”的能力培养。)好,谁来读?刘宇林?试试。
师:哦,我们听出那种自得来了。马劭颉还能不能来好好的读一遍,刚才就让你读了一半,连起来读,动作也做出来,好不好?
师:不错。读得非常的好。我在这再加一句,有同学的旁批里说,谦虚谨慎是梁任公一贯的作风,我给大家补充一下,我倒觉得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批的“少也狂生,老也狂生”批得特别准,梁启超这个人一辈子都是很自信的,即使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流亡日本的时候,那样的逆境下,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他说“十年之后当思我,”现在我在逆境当中,但是十年之后国人都会想我的,然后第二句“举国尤狂欲语谁”,全国的人们听到我要回来之后,都欢喜若狂,欲语谁?(教师补充适时适量,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说谁啊?同学们说说谁啊?唉,说自己呗。对,非常自信,甚至有点狂。但是这就是他的真性情。当然我们品读梁启超文字的重头戏不在出场,而在演讲部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第七自然段。我来请李庆同学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非常流畅。这段同学们的旁批我看完之后,发现大家对这一段梁实秋先生要传达的主要意思把握得很准。这段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主要他是赞美梁启超学识高超的,赞美哪一点,用书上的话回答我。
师:博闻强记,哎,我们这一段的旁批呢,风格虽然不一,但几乎没有争议,我发现有一则旁批与众不同,我来介绍给大家,这是梁万佳同学的旁批。你来读一下你的旁批。
师:读得也很好。很动感情,那我想问问你,你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通过品读课文来写出这段旁批的?
生:我想来逐句地来解释一下我的旁批,第一句是“引不完的知识”,这来源于本段的第一句,“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我觉得梁任公先生能够把这么长的一个演讲稿能够顺利的演讲出来,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他还能随时旁征博引许多作品,然后背诵得出,从中我可以深刻体会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博闻强记是作者的用词,我觉得里面蕴藏的是作者的情感,而我在写旁批的时候要写出我自己的情感,所以就写出了这句“引不完的知识”……而所有这些,包括梁任公先生博闻强记,演讲的时候敲秃头的动作,还有就是他的激情四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忘不掉的记忆,所以我的旁批是:“引不完的知识,敲不痛的秃头,挡不住的激情,忘不掉的记忆”。(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小作者对批注的逐句解读实在精彩。这样的交流,对于倾听者是震撼,更是模仿借鉴的范例。这个过程,于发言者和倾听者而言,均是对所学内容的不断梳理整合,发现、探究。)
师:……同学们看,梁万佳这个旁批啊,有描写----“敲不痛的秃头”,有评价----“挡不住的激情”“引不完的知识”,有抒情----“忘不掉的记忆”。她写得特别动情,她把作者梁实秋先生想说的东西都说出来了,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可能跟很多同学是一样的,第一遍,哦,这可能是写梁任公先生记忆力强,后来我再读,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敲头”的那个动作。大家呢?是这样的吗?
老师:写那个敲头的动作,是梁实秋想告诉你们的,梁任公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就像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梁任公是一个真人啊,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梁实秋先生写得特别的动情。当然,整篇课文写得最动情的一个段落是----同学们说?
师:我也让马劭劼同学准备了一下,我想让他动情地来朗诵第八自然段。好,来,开始吧。
老师:谢谢谢谢,读得真好。(谢字频频,谢情真切,谢出新“理念”。)
老师:那,我想,咱们同学在这一自然段的旁批是能够和马劭劼的朗诵相匹配的。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旁批也写得非常动情。
PPT片出示学生的旁批。
陈畅硕:时哭时笑,情随文变,真乃性情中人!
于惠彤:投入之深,读书之多,了解之透,令人感叹!
徐金洋:超具激情的表演力,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深刻透彻的理解力,太有才了!” 老师:他们写得真的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啊,如果就这样理解梁任公“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有时掩面”我觉得还不够。我觉得太浅了。梁任公的魅力还没有被大家发现,所以呢,我在这儿准备了两个讨论题,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借此,大家深入地了解梁任公。(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在破解难点之时,可谓“物尽其用”,避免“走过场”。)
第一个问题:梁启超先生演讲的时候,为什么忽而悲忽而笑?第二,也就是第八自然段,大家看黑板就可以了:梁实秋先生在文章结尾对任公赞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里的“热心肠”应该怎样理解?
好,听清我的要求,待会儿讨论的时候,围绕这个讨论题来讨论,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回答。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好,同学注意看我的幻灯,我给大家补充点资料,讨论的时候可以参考。(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教给学生治学。作出有深度的批注有赖于阅读的广度。)
老师:他说屈原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火热的心肠。他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这句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另一位呢,他推崇的古人是----杜甫。他说杜甫啊,不是诗圣,是情圣。他说杜甫有一句诗叫“穷年忧黎元”,“黎元”是百姓的意思,“叹息肠内热”,他说这一句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还有一个资料给大家参考,梁启超给自己取号为“饮冰室主人”的来历,大家还记得吗?
那么我的要求就是讨论的时候要结合我的资料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3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给背景音乐。教师到讲台下和学生交流,询问小组讨论情况)
老师:组长来代表发言。发言的时候,我们也想听听,你们组员是怎么想的,这个答案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养成善说、会听、肯于思考的习惯尽在要求中。)好吧?
学生1:出自庄子“内热饮冰”。说明当时,梁启超先生内心,也不能说当时吧,可能是一生,内心都十分火热,他前半生是对于政治的、国家的建设,后半生是对学业,有火热的激情,只能用饮冰消解内热。然后,“热心肠”,通过他的讲演,还可以看出他对于当时的,嗯,当时的,后代的,教育事业非常的热心。
学生2:我们组是这样认为的:首先呢,是看了第八段“忽而悲忽而笑”,我们认为他们的悲笑,他的所有的悲笑都是为了国家和当时的一些人们……
然后他的热心肠呢,首先是我们组的李琦同学说的,他所谓的热并不是指外热的那种,还有一些小热,是心底里的那种热,是那种对祖国的热爱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他呢,是一个,我们可以看文章中提到,他专心学术,演讲感动教育了学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
师:是给的那个资料吗?
生:不是。第九段。第九段中说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就是说先生将自己的一些感动,他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传授了出去,然后引领了中国的一批青年学者。这也是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希望这些人和他一起,在思想上在当时对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或者说拯救吧,师:你们组说得特别好。我回过头来说,第一组引用了梁启超给自己起号为“饮冰室主人”,由此来进行阐发。你们组主要针对《桃花扇》和“剑外忽传收蓟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句子来补充的。
生:我们组郭帅同学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从“热心肠”这个词来看,它主要偏重于“热”,表达了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热血;从《桃花扇》这个故事能表现出梁任公先生的一种感情,非常热烈的感情;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中,可以表现出梁任公与杜甫一样,对国情的关心;也表现了他与屈原一样,有政治理想和抱负,这是郭帅的看法。而梁任公先生也是因为内心的火热而在演讲中大笑、狂笑,因内心的热情而把感情都发挥出来,以至于到哭泣的地步。而且,结合他自号“饮冰室主人”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热情不能完全发之于外,因为当时受很多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说他自己“冰室”以缓解内心那种热情不能发挥出来的痛苦。
师:我要说几句,我要赞美你们,我觉得,知任公者,六班学生也。(学生笑)真的是这样的,因为有两点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第一个是王思说的,说他不仅是自己内热,他还想以他的热情来影响一代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也像他一样,一心以救国为务,“内热”。对吧?还有刚才王斑也说到了,他体会到了,梁任公当时取这个号,是因为他有一腔热情而不能报国,而不能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那种痛苦,所以他才取这个号。你们想得真好,所以老师真的发自内心地赞美你们。(师坦言不如“弟子”,亦反映出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新的体验和发现。集众生之智,呈真知灼见,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你们说得很好,那么,第八段我们得重新作旁批了,因为当时咱们做得浅点,现在同学们知道所谓“热心肠”的意思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出一条就行。开始写旁批。
师:我想请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即兴所作的旁批,魏余特已经写好了是吧。来,话筒。
生1:我写的是,做人真实、不拘小节,希望以自己的热情带给更多的人与国家。
生5: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带动新一代有热情的青年。
生6:哭笑表不尽真情,饮冰压不住热血。
师:哟,非常好,“哭笑表不尽真情,饮冰压不住热血”,多好。
师:我觉得是对的,你的理解是准确的。好,同学们先说到这儿。我自己也写了,我当然是课前写好了。我的还不如你们的,看一看。献丑了。看一下老师的。我写的是,“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先生热心,饮冰犹难冷却”,这是第一则。我写了两则。第二则是,先生有一副对联,“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我把这副对联稍作改动,来表达我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天下几人学屈杜,人间自合爱任公”。(生改批第8段,语文综合能力有落实。师“下水”批第8段,合作“首席”亲示范。学生情不自禁热烈鼓掌----效果非同一般。有条件的老师可常“下水”。)
师:好,我们交流点评就到这儿为止,现在请同学一起来看我的板书,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了梁任公先生,写开场的时候实际上是写他气度不凡和性情的率真。
[尾评]:
王如老师力图尝试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把新课程理念“固化”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新”、“巧”、“谐”的特点。
其一,“新”在理念、方法上。“新”在学生独立解读文本之后,还有相互的交流旁批。“进”“出”之间,显出王老师匠心。“进”,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按要求完成旁批,有益于帮助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出”,学生交流旁批,有益于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审美能力。
其二,“巧”在活动设计中。“巧”在把语文教学观的“小”与“大”相结合。“小”语文,是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写旁批,交流旁批恰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这几种能力。如学生所言“旁批是作文中的精髓,然而做旁批是有魅力的,可以和作者交流,而品别人的旁批也是一种交流。”“大”语文,是指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一目标。本节课中的交流旁批,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在阅读鉴赏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有益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
其三,“谐”于教学相长间。“谐”在教师把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与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相兼顾。王老师教学语言很美,文学功底深厚,从恰到好处的补充资料及“下水”旁批中略见一斑。就学生而言,对第8段的深层理解,也恰是王老师考虑到学生有良好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的体现。学生在品读第8段中“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带动新一代有热情的青年”的认识,便是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最好佐证。
第二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重圈点旁批)(定稿)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学习目标】
1.分析细节,掌握精彩的人物描写; 2.圈点旁批,感受学界泰斗的气度风范;
3.讨论材料,领悟先生的丰富情感与爱国情怀。【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面对颓危的朝廷,他公车上书,喊出了心中的愤懑;看着积弱的国家,他主张变法,举起维新的大旗;想到麻木的民众,他振臂高呼,少年强则国强!他就是政治家梁启超,梁任公先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任公就是那高山。今天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一起走进清华,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去领略文学大师的风采。(板书题目、作者)
二、初读课文,品味魅力
(学生自读文本。要求学生标出段落序号。)
师:梁任公先生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请几位学生谈感受。)
生 1:他的演讲一定很有魅力!
生 2:听众深受感染,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是一次很成功的演讲。生 3:我很佩服他,他是一位很有学识的人。
生 4: 他作为大家,在演讲前还准备演讲稿,可见他做事非常认真,是一 位很严谨的学者。生 5:过去我曾对任公先生有误解,认为他变法失败后就逃到日本去,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今天我对他改变了看法,他是一个让我敬重的人!
三、品味旁批,评价感受 师:梁任公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我想,此刻,我们不妨穿越时空,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坐进清华大学的大教堂里,在莘莘学子渴望的期待中,梁任公先生出场了——(学生齐读第 3 自然段。)
(教师将自己的旁批展示给学生。)(PPT 展示)
1.通过描写外貌,写出任公的朴实、潇洒。
2.用富有节奏的四字短语,写出了自信、睿智、神采飞扬。3.通过肖像描写,可看出他是个精明的小老头。4.通过衣着看出他不拘小节、不害羞。5.任公啊,你是多么随性洒脱,智慧超群!(学生结合文本品读旁批。)
师:哪些旁批能准确地传达此段中任公的独特魅力?哪些旁批不够准确?为什么?(学生思考后谈认识。)
生 1:第 3 段中任公“穿着肥大的长袍”,由此可看出他气度不凡,很潇洒,文质彬彬。生 2:从“步履稳健“”左右顾盼”可看出他很稳重、自信,如果不自信的话,一定会紧张。生 3:旁批的第三条说梁任公是“精明的小老头”,这个评价不合适。文中说他“短小精悍”,不是“精明”,是说他没有盛气凌人之感,是告诉我们他很和蔼,很和善;“小老头”有贬低之意,有不尊敬之感,应该说是“学界泰斗“”学者”。
生 4:旁批的第四条“不害羞”这个词用词不当,如果是大姑娘可以这么说,任公是一位大家,从他的动作神态可以看出他学识渊博,满怀自信。
生 5:这部分主要对任公先生进行了正面的描写,但也有侧面描写,由“我记得清清楚楚”可见任公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很深刻,一个“满”字更烘托出任公在当时青年学生中很受青睐。„„
师:刚才大家谈得非常好,任公风神潇洒的姿态真是夺人耳目啊!大家也许不知道,此刻的梁任公已身患重病,当时许多名流在北京已成立梁先生保命会,要求先生尽量不参加 各种社交活动;然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位体虚衰朽的老者,而是一位神采飞扬的学者。教师点拨、引导,从而总结:(板书)
出场:外貌 动作———神采飞扬
师:根据刚才老师的旁批示范以及同学们精彩的点评,大家总结一下,我们该如何进行旁批呢?
(学生思考后回答。)
生 1:应该针对自己喜欢的语言或是文中描写精彩生动的地方加以批注。生 2:可以写自己对内容的理解,或是解读作者的情感和主人公的情感。
生 3:还可以批注作者的写作技巧,也可以是自己对人物的评价,像刚才第五条“任公啊,你是多么随性洒脱,智慧超群”,就是这样。
师:既然大家对旁批有了感受,下面就请大家一展身手,一睹先生演讲的风采。
四、品读细节,精彩旁批
师: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第 4、6、7 段,边读边进行批注点评。(请三位学生将自己的批注在黑板上展示。)生 1:“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可是也有一点喽!”如此开场白,真是闻所未闻,通过语言一下子就将其谦逊而自负、俏皮幽默又睿智爽直的形象刻画得如在目前。而且配合他演讲时的动作———走上、打开、一扫、一翻、一点,好一个自信满满的腹有诗书的学者!生 2:“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可以看出先生知识渊博、文采出众、表达到位、有声有色、技巧纯熟;并且作者二十余年后渡河时仍能触景生情,回忆当年事,从侧面可见先生的演讲内容、效果深入人心!生 3:“随时引证”可见学识深广,用形容喝酒、睡觉的“酣畅”来形容先生的背诵,不仅仅是说先生博闻强记、记忆力出色,更主要的是体现出演讲对于先生来说是一种享受。又写观众反应:他记不起来时,观众屏息以待;他记起来时,观众跟着他欣喜。可见他的背诵十分牵动人心,让观众的情感完全跟随他而起伏,演讲很有感染力。(分别请三位学生点评上述三位学生的展示,同时发表自己的看法。)生 1:第一位同学的旁批非常到位,评价也很准确。任公先生独特的开场白,不仅语出不凡,而且让我们感受到他的性情和内涵。
师:非常遗憾。当时没有留下什么影音资料,我们无缘一睹先生的风采,也无缘聆听他的声音。但同学们现在可以模仿一下。先请同学们两人一组,互读互听,然后请一位同学配合以上动作,上台表演。其他同学认真观察。(一生上台模仿诵读,另一生上台表演。)(全班响起热烈掌声。)
师:非常好,希望你以后能走上真正的清华讲台。
生 2:我还想补充第二个同学的旁批,从中可以看出任公是一位有勇气、执著的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我仿佛看到了“戊戌变法”中的梁启超。师:这位同学的发言也让老师想起这样一段故事:谭嗣同,是为了变法而主动赴死的。当初,变法失败,他把自己的书信、文稿交给梁启超,要启超东渡日本避难,并慷慨地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起。”启超劝他“:公无渡河。壮飞兄,你还 是跟我一起去日本避避风头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嗣同断然拒绝前往。他说:“我要渡河!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于是,公竟渡河!后来,嗣同果然被捕,在狱中写下绝命诗,其中两句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在临刑前,他仍意态从容,镇定自若,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那一刻,任公自是悲伤感慨,因为他曾经与嗣同一起为国家变法图强而努力。而面对友人的逝去,面对变法的失败,又无可奈何。“渡河而死,其奈公何!”好,了解了这些,我们再读此诗,就应该把感情融入进去。语气 要沉重点,感情上显得悲痛而无奈,把握好起承转合、抑扬顿挫。
生 3:第三个同学在旁批第 7段时,遗漏了这样一个细节“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指敲打他的秃头”,显得自然可爱,可以看出先生毫不掩饰自己的真性情,是一位毫不做作的学界泰斗。
师:这就是细节之美,细节的魅力。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生动传神,可以作为我们写作上的借鉴。
教师引导,从而总结:(板书)
开场:语言 神态———谦虚自负 风趣 朗诵: 文采出众 深入人心(侧面)背诵:博闻强记 性情率真
五、结合材料,探究讨论(教师朗读第 7 自然段。)
师:从梁任公的讲演中,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生 1:很有表演天赋。生 2:感情丰富。师:仅仅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吗?如果这样我们还没有真正读懂任公先生,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补充材料,思考讨论:(PPT 展示)
1.先生读到《桃花扇》时,为何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2.读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为何又张口大笑了?(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生 1:《桃花扇》反映的是南明一代的兴亡,任公读着末世即临无可挽回的哀叹,想到的却是自己的国家山河破碎。这样他就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所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师:他的痛哭流涕也反映了他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变法改良目标和满腔的理想抱负都付之东流。暮年的梁先生恶疾缠身,拖着病体却依旧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并陶醉于其中,欲罢不能。文章哪里有暗示啊? 生(齐答):“这一篇演讲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师:梁先生晚年身体虚弱,却践行了他“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堂”的诺言。这不是一种奉献,一种责任吗?
生 2:杜甫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听到战乱将息的捷报,作为诗圣的杜甫怎能不喜!“泪”是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的表现。任公与杜甫所处的时代有相同之处,与杜甫一样是忧国忧民的,也希望自己的国家能够平定,从先生的一涕一笑中可看出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师:现在大家能理解了吧?先生是因亡国而感到悲痛不已,因收复失地而感到欣慰。《桃花扇》中的悲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欢欣,先生原本内心就有,所以他读到时会产生共鸣。
(板书)讲演:感情丰富 爱国热情
师:大家如果能读到这些就算是任公的知音了。当时任公演讲是那么动情,那在座的能理解 先生吗?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 生(齐答):“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板书)效果:泪下沾襟
师:座中泣下谁最多?谁最能理解梁任公啊? 生(齐答):作者———梁实秋。
师:作者是怎样评价任公先生的?现在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师:“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这是梁实秋对任公的赞美。里面有一个词叫“有热心肠”,我想请同学们联系全文来理解什么叫“热心肠”,或者说文中哪些地方能体现任公的热心肠。
生:他的演讲感染了当代青年,为国家兴衰而悲欢。师:先生是最多情的人,因而他也是最痛苦的人。一想起先生,我就想起他眼含热泪的样子,他最难能可贵的不是我们文章开头所说的“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而是他把政治上的追求,转移到了校园,转移到了讲台,他是想用培养我中国之少年,来圆他少年中国的梦想啊!这就是梁实秋先生景仰的任公!最后,我们以任公《少年中国说》中的一段话来结束这节课。
(PPT 展示)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说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 1 第三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透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性的评价,如何在叙事中表现或隐或显的情感倾向。新课程强调模块意识,不再把文章作为孤立的篇目来对待,要考虑它在整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即使是单篇的文章教学也要体现专题的整体意识,因此我在本节课确定教学目标与设计教学时首先把文章放在写人记事散文的模块中去思考。本文在内容上有别于其他两篇,它偏重于记 述演讲的过程,通过细节的刻画突出演讲者的形象。因而,我把教学重点定为通过对细节的深入体察理解任公先生的爱国精神;通过师生圈点旁批,深入体会精彩的人物描写,感受一代学界泰斗的气度和风范;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进一步领悟梁任公先生的丰富情感与爱国情怀。
我主要在以下几方面下了工夫:
第一,充分阅读课文,准确把握文章内涵。本课在平常的教学中是作为自读课上的,对内容并没有细抠,我想我首先应该认真研读文章,于是开始一遍一遍地读。当我大概读到七八遍的时候,胸中的情感开始涌动,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此时我就开始把我想说的话记录下来。然后我就继续读,当读到十几遍的时候,我觉得文中的每句话我都想点评,感到文中似乎没有一句絮语,这样我几乎对每句话都作了点评,从而为自己设计教学和驾驭文本与课堂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第二,设计循序渐进。由于教学对象的陌生,我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五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初读课文,品味魅力—品味旁批,评价感受—品读细节,精彩旁批—结合材料,探究讨论。其中教师对“圈点旁批”这个环节给出了范例,调动学生去点评总结,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完成后面几段的旁批就顺理成章了。第三,用情感染学生,用理升华课堂。教师的激情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使整个课堂活起来。文本中蕴涵的情感和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趣和趣味是独具作者风格的。梁实秋笔下的任公先生是一位学问高深又很会演讲的学者,具有卓越的才华和高雅的情怀,作者对老师充满敬仰、欣赏和赞美之情。此外梁实秋用语诙谐,又善于在纯正的白话书面语中自然加进文言词句,书卷气浓,富有雅趣。在这样的文本背后,一个是言语常带感情的梁任公先生,一个是笔锋常带感情的梁实秋先生,如果再加上一个能让课堂洋溢着激情的语文教师,那将真是天然佳作。
此外,课堂的“动”主要表现为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思维的“开动”。学生对浅层的简单的问题是不感兴趣的,教师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更能深入他们内心,引发他们理性判断问题,唤起他们的好奇心与探求欲望,从而深入文本,活跃思维。当然,整节课也留下了诸多遗憾,如课堂还没有充分开放,课堂教学的切入角度还不够新颖巧妙,没能把人物描写的教学和写作指导的教学很好地结合,等等。
第三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
——浅析文本细读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同时“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以达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目的。这与教学语境下文本细读的理念一脉相承,即从语言出发,探索文本的深层意蕴,形成师生独特的个性体验。
一、沉入词语 望闻问切
教育专家陈钟梁曾说:“语文课是美的,这种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石,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师生的文本细读,堪比中医文化的精粹——望闻问切,如果没有对文本的触摸倾听,没有对文字的咀嚼涵泳,深入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几近于零。
“沉入”是一个慢慢进入的过程,慢慢读,很从容,气定神闲,这是一种境界。追本溯源,“词语”是语言最小的有意义的单位,细读文本,就是要细读到最小的意义单位,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教师要让词语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读出每个字词后面的意蕴和味道,读出自己的感悟,引发自己的思考。
“望闻问切”就是从不同的维度切入,仔细品味,领悟,思考。
(一)抓“关键词句” ——品其味,悟其神
教读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首先指导学生抓住“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链条,品读游子的家国情怀和诗歌情韵。之后围绕关键词句,提出为何在作者笔下海峡竟是“浅浅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孩子们放飞思绪。有的说与思亲思国的情感相比,海峡是浅的。有的极富深意地回答道:作者想要回归祖国的怀抱,但是海峡即使真的很浅他还是无法回来,这里是用“浅浅的” 与“归国的困难”作比较,形成极大的反差。是啊,有时人为的割裂比地理上的横亘更难以逾越。学生的讨论使课文主旨全然呈现。这正体现了“一字不宜忽,语语悟精神”的理趣。
(二)抓“作者与背景”——还原情境,提升价值。《陋室铭》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授课时围绕“斯是陋室”与“何陋之有”这一矛盾语句展开探讨,在“陋”与“不陋”的置辩声中拨云见日。
为了升华认知,在初步感悟的基础上,附注如下资料:被王安石誉为“天下奇才”的刘禹锡因革新,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贬为和州刺史。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屋子,可是和州的策知县趋炎附势,欺人太甚,仅半年,就迫使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于是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陋室铭》,并请人刻于石上,立在门前。
由此可引导学生体悟:《陋室铭》并非是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之作,而是与恶势力进行不屈抗争的愤世嫉俗之作。为官而不计较居室的大小、陋与不陋,恰是刘禹锡为政清廉的真实写照。适时的资料补给,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时空距离,让学生了解作者,更钦佩作者,无形中提升了作品在学生心中的地位与价值。
(三)抓“细节”——充分品味,水到渠成。
如《范进中举》中“屠户把银子攥得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语句中“攥得紧紧”“舒”“连忙缩”“揣”几个典型词语活脱脱勾画出胡屠户虚伪、贪婪、吝啬的本性。
值得注意的是,文本细读是一种科学的精神,既不能浅尝辄止,也并非漫无目的、亳无重点的散步式细读。绝不能把“细”理解为琐碎,更不能因此去钻牛角尖。细读的目的在于精确地把握文本的真实内涵。
二、多维解读 一花一世界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认为,文本作者的意图是读者不可能“客观”地完全再现的,文本的“原义”也是不可能完全恢复的。因为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时间间距”是不可能克服的,也是不应当克服的。理解是从文本中接受有意义的东西,并把它们“解释”成自己理解世界的方式。
读者可以对作品进行多维解读,从文本中读出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来,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但是,提倡多维解读,不等于可以完全放弃作者的创作意图于不顾,而是在此基础上的发散思维,由点及面、见微知著的个性领悟。阅读教学中,指向言语本身的细读,往往可以透过表象,窥探到作者隐藏在语言面纱之后的真正的思想和情感。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言语的矛盾处,进行细读,往往能发现文本这片风景的绝美之境,甚至发前人所未发。
综上所述,解读文本的能力高低,正似佛家入境的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所以我们追求的是“从语言出发,回到语言”,要的是穿行其中的灵魂历练,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乾坤的文学灵感。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堂实录及点评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跟随梁实秋先生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梁任公,感受他独特的魅力。
师:跟学习前几篇课文一样,我们采用同样的学习方式。首先先请大家独立阅读文本,然后根据老师的要求独立做旁批,这两步呢我们已经在课下完成了。那么今天我们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来交流大家的旁批。(“旁批”古已有之,“交流旁批”实乃继承发展。)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的预习作业
预习作业:请找出直接写梁任公的词句,品评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希望你用心体会,融情入文,写出准确的、富有情味的旁批。(预习作业要求明确,既便于学生操作,又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构件”。)
师: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写梁任公出场的文字。
师:王思读的节奏处理得特别好。特别欣赏她的最后一句:这,就是梁任公先生。”我们仿佛也感觉有一位大人物要出场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对这段同学们所作的旁批。
PPT:
原文:
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旁批:
1.气质高雅,但平易近人,为人正直,令人关注。2.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
秃头顶----光芒四射;
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自由洒脱。
3.智慧超群,随性洒脱,神采奕奕!
师:哪些旁批准确地传达了此段中梁任公的独特魅力?哪些旁批还不够准确,为什么?请同学发言。
……
生:第三,他说“智慧超群,随性洒脱,神采奕奕!”这我很同意。因为确实可以从他“左右顾盼”的神情当中可以看出他随性洒脱。“智慧超群”也是可以的,从他“风神潇洒”上看出来。
师:好的,请坐。那我问问作者----第一则旁批的作者是高锐。你当时为什么要说“平易近人”和“为人正直”呢?
生:文章里“步履稳健,风神潇洒”这里体现出来的气质高雅,“平易近人”是从他的外貌表现出来的,“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就是觉得如果看着这么一个人的话,就会觉得他是很和善的一个人。
师:哦,不是那种高大威猛的。短小精悍的,是吧?
生:就是不是气势压人的那种人,(他是)很和蔼的人。“为人正直”我是从“步履稳健”里找出来的,因为“步履稳健”说明他这个人挺放得开,(是)挺大度的一个人,(是)作一番大事业的人。师:所以你觉得他一定是正直的。高锐是这个看法,有没有同学对他的看法提出自己的想法呢?(引发学生思想的碰撞,在相互切磋中“是非”自明,比教师直言,棋高一着。)
生:我觉得大部分可以理解。但是我觉得对从“步履稳健”就能得出“为人正直”感到有些奇怪。因为“步履稳健”可以看出来他这个人很稳,或者说在之前有足够的准备,或者说自信。但如果说这样就是正直的,我对这有一点疑问。
师:大家觉得呢?一个人是否为人正直是不是不能从步伐看出来?那我们以后不用修身,专门练步伐就行了,对吧。我也是这样想,高锐再想想好不好?但是高锐提了一个“平易近人”,我看很多同学旁批里都有这个词。“平易近人”的得出可以理解,那高锐你刚才是从他的长相上让人比较亲近得出的。那高锐你注意一下,“平易近人”一般是指一个人待人的态度,是吧?这个“平易近人”我们换一个词。他“穿着肥大的长袍”,不是西装革履,换一个词,想想,应该是什么?(有效地点拨和指导学生,凸显教师引领。)
师:刚才王斑对第二则魏余特“秃头顶----光芒四射”提出了意见。魏余特你来说说看。
生:首先,“短小精悍----浓缩的都是精华”,我觉得虽然他身材短小,让人觉得不起眼,但他是学者,非常有文化。所以用“浓缩的都是精华”来形容。“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自由洒脱。”说明他行为自由洒脱,也能说明他为演讲准备得非常充足,侧面体现出他的自信。
师:胸有成竹是吧?很好。
生:第二个“秃头顶----光芒四射”,我现在觉得是综合的体现。(学生在生生、师生的交流中,进一步深化思考,对课文内容更深刻理解和认识。)从他“步履稳健,左右顾盼”这种眼光中体现出来自信。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梁任公开场白的这一段。我请陈畅硕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我这么读原因就是因为他作演讲,所以我觉得他的应该是感觉比较谦逊的,所以我把语速放慢一些,就是想把梁任公姿态放低一些。
(一问一答间,显出教师的精心设计。用声音传达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综合培养,考虑深远。)
师:哦,低调一些是吧。好,请坐!他是这样理解的。那我们同学和陈同学一起在这来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怎么来做旁批的。
PPT片学生的4条旁批
1.风趣幽默,善于自嘲。
2.好一位自信满满的学者!
3.不做作,真性情!
4.作为学者,梁启超是谦虚的;作为文人,梁启超是自负的。
师:大家比较一下,看看谁对这段的理解比较准确?(品评旁批手段而已,深入准确的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方是要义。)哪位同学来说?好,开始发言吧!
生:第一个我觉得“风趣幽默”可能有一点,但是“善于自嘲”我不大同意。第一句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能体现出他的谦逊、谦虚。然后“可是也有一点喽!”不能说他是自嘲,而是他那种自信。
师:这是王斑写的,那么请王斑来说说你为什么要这么写?
师:好,我很欣赏,也要表扬王斑在课外涉猎和课文有关的内容这一点,非常好。但是,做旁批时老师的要求是,什么呀,王斑?他说如果就单品第四自然段,写一般的旁批太俗了,所以我得来个新鲜的,他来个新鲜的没有随便写,他有一点特别好,他去治学了,对不对!但是要注意,首先要完成旁批的任务,要品此段。(点评恰当好处,引导学生对所做批注梳理,肯定“治学”,指出“偏离要求”。“开放”与“限制”统一,审题能力训练暗含其中。)还有没有同学要发言啊?马劭颉来。
生:我评第二句。“好一位自信满满的学者!”自信满满是从他那个“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这一个轻微的动作,表现他自己对于场下那么多的听众一点没有紧张的情绪,然后“眼睛向上一翻”,很自然,然后“轻轻点一下头”,说下一句,师:你来做一下那动作给同学们看一下,好不好。怎么边点头边说的?来。
生: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
师:好,请坐。王思,第四个是你写的,你的批语你给大家解释一下,我当时确实没有看明白,来,你来解释一下。
师:祝凯家说说看,到底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开场白?
生:我的理解是,我觉得这个梁启超本来是想说自己有点学问的,但是我觉得前面这句“启超没有什么学问----”,我觉得像那种客套话,就是说比方演讲,你不管干什么,你先自谦一番,我不怎么样,我没什么学问,然后大家多包涵,然后剩下的一句又觉得自己说的有点过头了,他觉得自己有学问啊,然后又补了一句,然后说“可是也有一点喽”,我觉得是这么个意思,实际上他还是有自信,他觉得自己能够讲好这个,就说自己有一点学问。
师:说得真好,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我就认可作者梁实秋的话了,梁实秋说,像这样谦逊又自负的话很难听到,我就认可梁启超先生是又谦虚又自负了,我再读再读。(“第一遍读”“再读再读”,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过程与学生一起分享,日久天长,会“润物细无声”。)我觉得梁启超先生在设计自己的开场白,前面的那句谦虚是先抑,后面那个说出自己的自负,说出自己的了不起,只是,是什么?后扬。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特别有趣的人,而且我们能想象当时的会场,开始说启超没有什么学问,大家反应都平平,对不对?然后下面又来一句,可是也有一点喽,注意那个“喽”,什么语气啊?得意。我觉得应该把1、2、3则旁批合起来理解,是个风趣幽默的、是个自信满满的,是一个不造作的,有什么说什么的,我自信,我就说出来的,那个真性情的梁任公,对不对?好,理解到这一层,我就要请你们来模仿梁任公的语气来读这两句开场白,我希望你们用声音来传达他的魅力。(通过朗读,反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听、说、读、写、思“立体化”的能力培养。)好,谁来读?刘宇林?试试。
师:哦,我们听出那种自得来了。马劭颉还能不能来好好的读一遍,刚才就让你读了一半,连起来读,动作也做出来,好不好?
师:不错。读得非常的好。我在这再加一句,有同学的旁批里说,谦虚谨慎是梁任公一贯的作风,我给大家补充一下,我倒觉得我们班有一个同学批的“少也狂生,老也狂生”批得特别准,梁启超这个人一辈子都是很自信的,即使戊戌变法失败的时候,流亡日本的时候,那样的逆境下,他还写下了这样的诗句,他说“十年之后当思我,”现在我在逆境当中,但是十年之后国人都会想我的,然后第二句“举国尤狂欲语谁”,全国的人们听到我要回来之后,都欢喜若狂,欲语谁?(教师补充适时适量,体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特点。)说谁啊?同学们说说谁啊?唉,说自己呗。对,非常自信,甚至有点狂。但是这就是他的真性情。当然我们品读梁启超文字的重头戏不在出场,而在演讲部分,下面请同学们一起来看第七自然段。我来请李庆同学读一下第七自然段。
师:读得非常好,非常流畅。这段同学们的旁批我看完之后,发现大家对这一段梁实秋先生要传达的主要意思把握得很准。这段同学们都看出来了,主要他是赞美梁启超学识高超的,赞美哪一点,用书上的话回答我。
师:博闻强记,哎,我们这一段的旁批呢,风格虽然不一,但几乎没有争议,我发现有一则旁批与众不同,我来介绍给大家,这是梁万佳同学的旁批。你来读一下你的旁批。
师:读得也很好。很动感情,那我想问问你,你也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通过品读课文来写出这段旁批的?
生:我想来逐句地来解释一下我的旁批,第一句是“引不完的知识”,这来源于本段的第一句,“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我觉得梁任公先生能够把这么长的一个演讲稿能够顺利的演讲出来,已经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但是他还能随时旁征博引许多作品,然后背诵得出,从中我可以深刻体会到他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博闻强记是作者的用词,我觉得里面蕴藏的是作者的情感,而我在写旁批的时候要写出我自己的情感,所以就写出了这句“引不完的知识”……而所有这些,包括梁任公先生博闻强记,演讲的时候敲秃头的动作,还有就是他的激情四射,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有忘不掉的记忆,所以我的旁批是:“引不完的知识,敲不痛的秃头,挡不住的激情,忘不掉的记忆”。(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小作者对批注的逐句解读实在精彩。这样的交流,对于倾听者是震撼,更是模仿借鉴的范例。这个过程,于发言者和倾听者而言,均是对所学内容的不断梳理整合,发现、探究。)
师:……同学们看,梁万佳这个旁批啊,有描写----“敲不痛的秃头”,有评价----“挡不住的激情”“引不完的知识”,有抒情----“忘不掉的记忆”。她写得特别动情,她把作者梁实秋先生想说的东西都说出来了,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我可能跟很多同学是一样的,第一遍,哦,这可能是写梁任公先生记忆力强,后来我再读,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是那个“敲头”的那个动作。大家呢?是这样的吗?
老师:写那个敲头的动作,是梁实秋想告诉你们的,梁任公不是一个正襟危坐、高高在上的,很严肃的那么一个人,就像我们平时生活当中见到的那么一个老先生……梁任公是一个真人啊,是一个和蔼可亲的人。所以梁实秋先生写得特别的动情。当然,整篇课文写得最动情的一个段落是----同学们说?
师:我也让马劭劼同学准备了一下,我想让他动情地来朗诵第八自然段。好,来,开始吧。老师:谢谢谢谢,读得真好。(谢字频频,谢情真切,谢出新“理念”。)
老师:那,我想,咱们同学在这一自然段的旁批是能够和马劭劼的朗诵相匹配的。一起来看看,同学们的旁批也写得非常动情。
PPT片出示学生的旁批。
陈畅硕:时哭时笑,情随文变,真乃性情中人!
于惠彤:投入之深,读书之多,了解之透,令人感叹!
徐金洋:超具激情的表演力,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深刻透彻的理解力,太有才了!”
老师:他们写得真的挺好的,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啊,如果就这样理解梁任公“有时狂笑”“有时叹息”“有时掩面”我觉得还不够。我觉得太浅了。梁任公的魅力还没有被大家发现,所以呢,我在这儿准备了两个讨论题,请大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借此,大家深入地了解梁任公。(小组合作学习安排在破解难点之时,可谓“物尽其用”,避免“走过场”。)
第一个问题:梁启超先生演讲的时候,为什么忽而悲忽而笑?第二,也就是第八自然段,大家看黑板就可以了:梁实秋先生在文章结尾对任公赞道:“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这里的“热心肠”应该怎样理解?
好,听清我的要求,待会儿讨论的时候,围绕这个讨论题来讨论,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把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回答。这是第一个要求。第二个要求,好,同学注意看我的幻灯,我给大家补充点资料,讨论的时候可以参考。(既拓宽学生视野,又教给学生治学。作出有深度的批注有赖于阅读的广度。)
老师:他说屈原有极高寒的理想和极火热的心肠。他最喜欢吟诵屈原的这句诗:“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另一位呢,他推崇的古人是----杜甫。他说杜甫啊,不是诗圣,是情圣。他说杜甫有一句诗叫“穷年忧黎元”,“黎元”是百姓的意思,“叹息肠内热”,他说这一句诗只有最富有同情心的人才能够写出来。
还有一个资料给大家参考,梁启超给自己取号为“饮冰室主人”的来历,大家还记得吗?
那么我的要求就是讨论的时候要结合我的资料进行讨论。好,现在开始。3分钟。
(学生热烈讨论,教师给背景音乐。教师到讲台下和学生交流,询问小组讨论情况)
老师:组长来代表发言。发言的时候,我们也想听听,你们组员是怎么想的,这个答案是怎么形成的。(引导学生养成善说、会听、肯于思考的习惯尽在要求中。)好吧?
学生1:出自庄子“内热饮冰”。说明当时,梁启超先生内心,也不能说当时吧,可能是一生,内心都十分火热,他前半生是对于政治的、国家的建设,后半生是对学业,有火热的激情,只能用饮冰消解内热。然后,“热心肠”,通过他的讲演,还可以看出他对于当时的,嗯,当时的,后代的,教育事业非常的热心。
学生2:我们组是这样认为的:首先呢,是看了第八段“忽而悲忽而笑”,我们认为他们的悲笑,他的所有的悲笑都是为了国家和当时的一些人们……
然后他的热心肠呢,首先是我们组的李琦同学说的,他所谓的热并不是指外热的那种,还有一些小热,是心底里的那种热,是那种对祖国的热爱所散发出来的那种热情。他呢,是一个,我们可以看文章中提到,他专心学术,演讲感动教育了学生,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是“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
师:是给的那个资料吗?
生:不是。第九段。第九段中说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就是说先生将自己的一些感动,他将自己的一些感受传授了出去,然后引领了中国的一批青年学者。这也是体现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希望这些人和他一起,在思想上在当时对国家给予一定的(帮助)或者说拯救吧,师:你们组说得特别好。我回过头来说,第一组引用了梁启超给自己起号为“饮冰室主人”,由此来进行阐发。你们组主要针对《桃花扇》和“剑外忽传收蓟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句子来补充的。
生:我们组郭帅同学表达了他自己的看法,从“热心肠”这个词来看,它主要偏重于“热”,表达了梁任公先生的一腔热血;从《桃花扇》这个故事能表现出梁任公先生的一种感情,非常热烈的感情;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这句诗中,可以表现出梁任公与杜甫一样,对国情的关心;也表现了他与屈原一样,有政治理想和抱负,这是郭帅的看法。而梁任公先生也是因为内心的火热而在演讲中大笑、狂笑,因内心的热情而把感情都发挥出来,以至于到哭泣的地步。而且,结合他自号“饮冰室主人”可以看出,其实我们可以想到他的热情不能完全发之于外,因为当时受很多各种条件的限制,所以说他自己“冰室”以缓解内心那种热情不能发挥出来的痛苦。
师:我要说几句,我要赞美你们,我觉得,知任公者,六班学生也。(学生笑)真的是这样的,因为有两点是我在备课时没有想到的。第一个是王思说的,说他不仅是自己内热,他还想以他的热情来影响一代青年学子,希望他们也像他一样,一心以救国为务,“内热”。对吧?还有刚才王斑也说到了,他体会到了,梁任公当时取这个号,是因为他有一腔热情而不能报国,而不能救国于危难,救民于水火的那种痛苦,所以他才取这个号。你们想得真好,所以老师真的发自内心地赞美你们。(师坦言不如“弟子”,亦反映出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新的体验和发现。集众生之智,呈真知灼见,丰富对文本的理解。)你们说得很好,那么,第八段我们得重新作旁批了,因为当时咱们做得浅点,现在同学们知道所谓“热心肠”的意思了。现在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写出一条就行。开始写旁批。
师:我想请大家来展示一下自己即兴所作的旁批,魏余特已经写好了是吧。来,话筒。
生1:我写的是,做人真实、不拘小节,希望以自己的热情带给更多的人与国家。
生5: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带动新一代有热情的青年。
生6:哭笑表不尽真情,饮冰压不住热血。
师:哟,非常好,“哭笑表不尽真情,饮冰压不住热血”,多好。
师:我觉得是对的,你的理解是准确的。好,同学们先说到这儿。我自己也写了,我当然是课前写好了。我的还不如你们的,看一看。献丑了。看一下老师的。我写的是,“忧民之忧,乐民之乐,先生热心,饮冰犹难冷却”,这是第一则。我写了两则。第二则是,先生有一副对联,“天下几人学杜甫,诗中自合爱陶潜”,我把这副对联稍作改动,来表达我对梁任公先生的崇敬之情----“天下几人学屈杜,人间自合爱任公”。(生改批第8段,语文综合能力有落实。师“下水”批第8段,合作“首席”亲示范。学生情不自禁热烈鼓掌----效果非同一般。有条件的老师可常“下水”。)
师:好,我们交流点评就到这儿为止,现在请同学一起来看我的板书,我们总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跟随梁实秋的文字,品文品人,走近了梁任公先生,写开场的时候实际上是写他气度不凡和性情的率真。
[尾评]:
王如老师力图尝试一种新型的阅读模式,把新课程理念“固化”于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突出了“新”、“巧”、“谐”的特点。
其一,“新”在理念、方法上。“新”在学生独立解读文本之后,还有相互的交流旁批。“进”“出”之间,显出王老师匠心。“进”,学生自主解读文本,按要求完成旁批,有益于帮助学生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发展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出”,学生交流旁批,有益于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学生的探究、审美能力。
其二,“巧”在活动设计中。“巧”在把语文教学观的“小”与“大”相结合。“小”语文,是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写旁批,交流旁批恰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综合发展这几种能力。如学生所言“旁批是作文中的精髓,然而做旁批是有魅力的,可以和作者交流,而品别人的旁批也是一种交流。”“大”语文,是指落实高中语文课程中更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一目标。本节课中的交流旁批,就是在引导学生关注学习过程,在阅读鉴赏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有益于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和终身发展。
其三,“谐”于教学相长间。“谐”在教师把发挥个人的优势和特长,与从课程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相兼顾。王老师教学语言很美,文学功底深厚,从恰到好处的补充资料及“下水”旁批中略见一斑。就学生而言,对第8段的深层理解,也恰是王老师考虑到学生有良好接受能力,因材施教的体现。学生在品读第8段中“希望用自己的热情来带动新一代有热情的青年”的认识,便是教学相长,师生和谐发展的最好佐证。
向沙漠进军——初中语文课文标题、作者、人物趣联
一些知名人士要参加西部大开发。出发前,他们齐聚苏州,赏景之后便奔赴荒凉的大沙漠,抛洒他们的一腔碧血。
一日,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于《江南逢李龟年》,约杜牧和王安忆偕同《我们家的男子汉》一起去拜见叶圣陶。穿过仇春霖精心培育的《万紫千红的花》的世界,便到了叶老的别墅——《苏州园林》。叶老正在莫怀戚的陪同下在《于园》兴致勃勃地《散步》,莫怀戚急忙《为你打开一扇门》,领大家欣赏着如画的《江南春》色。人们立足《吴门桥》头,放眼远眺,一片碧野;周汝昌《谈笑》风生;鲁彦倾心《听潮》;朱泳焱在《看云识天气》:“《十五夜望月》之后将于《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离我们《向沙漠进军》还有好几个月呢,不管它。”陆游激动地说。
傍晚,茅以升等人前往《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下榻的《蔚蓝的王国》,商定由《中国石拱桥》出发,一日千里,直达目的地。当地党政要人听说此事,匆匆赶来,赠每人《一件珍贵的衬衫》和一只《金黄的大斗笠》,以遮风避雨。老舍先生害怕《济南的冬天》,特意让《威尼斯商人》去《美丽的西双版纳》买来一件《皇帝的新装》,穿在身上,犹如《范进中举》一般,大家冷嘲热讽,老舍力排众议:“大家听着,《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请大家《多一些宽容》”。
次日清晨,全体人员听诸葛亮慷慨激昂地宣读完《出师表》,一行百十人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之势,一路雄赳赳,气昂昂,高唱《敕勒歌》,无暇于《江村小景》,不在《鼎湖山听泉》,《在烈日和暴雨中》经《黄鹤楼》,穿《陌上桑》,涉《林中小溪》,《过零丁洋》,渡《三峡》,越《紫藤萝瀑布》,《泊秦淮》,一阵《雁门太守行》,至《次北固山下》,《登飞来峰》,那真叫《行路难》啊!刚通过《母亲架设的桥》,就遇到了难翻的《老山界》。陈汉元建议走水路,《从重庆到宜宾》,然后《过故人庄》,翻几座小山就到黄土高坡了。陆定一坚决反对:“这点困难算什么?我给大家讲《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希望大家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招还真灵,大家一鼓作气,你追我赶,不到半个时辰就站到了山顶上。举目西望,《山的那一边》一派《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真是“千山鸟飞尽,万径人踪灭”!
朱自清提议:“我们不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满怀《敬业与乐业》的激情,舍弃《享受生活》的《十三岁机遇》,告别《多收了三五斗》的《故乡》,虽然《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我们《热爱生命》,追求《成功》。自出发以来,经《春》历《夏》,长途跋涉,大家未免有些疲劳,我们就地安营吧?”此时,大家肚子里不约而同地发出《人类的语言》——咕——咕——饿。《食物从何处来》呢?“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臧克家和《有的人》在张洁的鼓动下去四处《挖荠菜》;萧乾拾来一筐《枣核》;彭荆风也采来一大包的《驿路梨花》,茹志娟捧回《百合花》,宋学孟只带回一点《柳叶儿》,一脸的羞愧,程海交上了《三颗枸杞豆》。真有意思,冰心与郭沫若结伴而行,竟提着《小橘灯》去了《天上的街市》,买回几十只《小麻雀》。这可不得了了,孔乙己举起他那只长有长长的指甲的手数落道:“现今《大自然警号长鸣》,汝等还敢餐此,岂有此理!岂有此理!……”《我的老师》魏巍同贺敬之《回延安》一趟,由白居易引路,来到《卖炭翁》家,买了一车木炭——烤羊肉串、炖羊排没它怎行?《普通劳动者》王愿坚用《七根火柴》才把木炭点着。炭火之上架一口大锅,锅内倒入羊排、《枣核》、《驿路梨花》、荠菜等。叶文玲把一包东西投入锅内,大家疑惑不解,她笑道:“此乃《我的‘长生果’》也。”《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端来一大筐《榆钱饭》,征求意见:“尝尝俺的手艺咋样,味道还可以吧?”“味道不错。真是人间第一美味!只是有点《绿肥红瘦》。”顿时,一阵开怀大笑响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上空……
晚餐之后,《繁星》满天,巴金、赵树理、梁衡、刘心武和《老杨同志》合计不要《错过》这开个篝火晚会,消息传开,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忙得不亦乐乎。贾祖璋连叫《三声夸克》,《哨子》一吹,李清照下达了《如梦令》:“篝火晚会开始!”
首先出场的是王磐,表演了《朝天子·咏喇叭》。一曲高亢的唢呐独奏激起了大家的表演欲望。毕昇敲响了《活板》,说了一段山东快书《从三到万》。张潮按捺不住了,急匆匆拥着一个人一溜小跑地上了台:“下面请林嗣环表演祖传绝活《口技》,好不好?”台下一阵叫好,无不拍手称快。这里表演还没有下台,柳宗元方步紧迈:“请《捕蛇者说》《影子的故事》!”台下又是一阵欢声雷动。茅盾激情朗诵《白杨礼赞》,宗璞高唱《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李瑛表演《我骄傲,我是一棵树》,郭沫若手持一颗《石榴》表演魔术——《斜塔上的实验》……节目一个接着一个,笑声一阵高过一阵。“我邀请几个人来给大家演段《社戏》,敬请合作。”说话间,一位身穿牙黄羽纱长衫的长者精神矍铄地稳步走到场地中央,大家定睛一看:“呀,鲁迅!”新凤霞一把推开《傻二哥》,跑上台来:“我来演杨二嫂……”一阵喧笑划破夜空。
贺敬之亮开他那高亢的山东腔,特抒情地演唱着《桂林山水歌》。那真是情悠悠,意绵绵——“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啊!汗水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
夜深了,戈壁滩上朔气逼人。咦,那边的蒙古包里灯火正红:莫非他们在商计《向沙漠进军》的《统筹方法》?季羡林透过《窗》帘缝窥见杨朔正给华罗庚沏从怀化带来的《荔枝蜜》,清香扑鼻,沁人心脾。竺可桢满面红光,神采奕奕,双手叉腰,俨然一个指挥官:“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这一天。可到我们大干一场的时候了。请大家放心,只要有我在,我要用我的《一双手》让这沙丘变成花果山,这戈壁滩到处是《青纱帐——甘蔗林》!”“我愿用我的《学问和智慧》实现《生命的意义》!”季老推门而入,豪语惊人。
夜更深了,一轮圆月高高地挂在深蓝的夜空,皎洁的月光泻在茫茫戈壁滩上。
范仲淹在进行他的每日功课,写着《岳阳楼记》,曾卓进入了《宁静而深沉的意境》,杨朔在《画山绣水》,丰子恺忙着《给我的孩子们》整理篝火晚会的《录音新闻》;马致远在《秋思》,张养浩在《潼关怀古》……呕,他们的梦一定很美:青山,绿草,红花,牛羊;马路,高楼,车间,机场……
第四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设计
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
朱艳云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分析梁任公的形象,品味语言。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够理解文中所选演讲内容所反映的思想情感。过程与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教学难点:文中所选演讲内容所反映的情感特点。【教学方法】
圈点批注、自主学习、讨论探究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准备】:
师: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生:完成自主学习的内容。【教学过程】: 【导入】
清朝末年,有一位十岁的少年,有一次他随父亲到他的朋友家去,他父亲朋友家有一株杏树,他偷偷摘了一枝杏花藏在自己的袖子里边。他父亲和朋友都看见了,在言行上,他父亲为了不动声色地训斥他的儿子一番,他给他的儿子出了一个难题,到底是什么样的难题呢?他对儿子说:“如果我出一个上联,你能对出下联的话,方可举杯,如果对不出,那你就只有站立一旁。”这个上联是什么呢?“袖里笼花,小子暗藏春色。”少年听后,仰头凝思,正看见对面厅檐挂着的“挡煞”大镜,随即念出下联:“堂前悬镜,大人明察秋毫。”
这个少年是谁呢?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的主人公——梁启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梁实秋先生所写的这篇经典的散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解题】
一篇文章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人的眼睛不仅能用于观察事物,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某种意义,传递某些信息。那么,这篇文章的题目传达给了我们哪些信息呢?
明确:这篇文章的内容是关于演讲,而且是关于梁任公的一次演讲。一场成功的演讲往往是演讲者和演讲内容相辅相成的结果,二者缺一不可,且都得精彩。那么梁任公的这次演讲成功吗?(到课文中找依据)
预设:成功。“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比)【自主学习】
1、找出文章的中心句。
2、找出相应的地方来佐证中心句。
3、文章有没有和中心句无关的内容。
要求:勾画批注、圈点批注。
示例:他的演讲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办事认真、学问和书法的修养都很好。【自检互评】 预设:
1.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随性率真
2.“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幽默风趣
谦逊自负
3.他的声音沉着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富有激情 4.先生博闻强记„„忽然记不起下文,他便用手敲打他的秃头。
——学识渊博 直率可爱
5.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讲解生动 富有激情 师总结:文章从正侧面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自检互评】 师:“热心肠”如何理解?
任公这次演讲的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定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可文章只提到了《箜篌引》《桃花扇》和杜甫的诗,这三则材料对于突显任公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1.《箜篌引》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
(文中为何说是悲剧?)
公无渡河:劝诫。一切的一切都表明,不能渡,不该渡,渡河就是死亡,所有的人,甚至渡河者自己,都清楚地知道这一点。
公竟渡河:质疑。到底是什么超越了死亡恐惧的力量,令他毅然而行? 堕河而死:结局。渡河导致了死亡。
其奈公何:追思。悲剧发生了,后来者哭泣呼喊,也无力遮挽,无法改变。那么为什么渡河?究竟是什么驱使一个人急急奔赴死亡?(强大到令人疯狂的人格力量)
预设:
梁启超生活在一个“过渡时代”,这个过渡时代充满希望,也险象环生。时势造英雄,梁启超就是这个过渡时代造就的英雄,他的信念与精神也影响了一个时代。他以斗士的角色参与其中,勇当力挽狂澜的弄潮儿,用行动实践爱国救国的理想。特定的过渡时代使英雄为不负国民奋然独行,也历尽沧桑。正如他所预言:“我的一生将遭遇时代的风浪。”但他并未料到,这风浪持续时间竟会如此漫长。在梁实秋的心中,如此近乎疯狂地执着于信念的梁启超,不正是那个明知渡河将死,仍蹈死不悔的白首狂夫么?
明确:《箜篌引》所依的典故“公无渡河”出自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子高晨起乘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於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联想到:谭嗣同 绝命诗: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临刑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2.《桃花扇》
桃花扇·哭主(节选)
写左良玉在黄鹤楼开宴,正饮得热闹时,忽然接到崇祯帝殉国的急报,唱道:
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那知你圣子神孙,反不如飘蓬断梗!十七年忧国如病,呼不应天灵祖灵,调不来亲兵救兵。白练无情,送君王一命!……
宫车出,庙社倾,破碎中原费整。养文臣帷幄无谋,豢武夫疆场不猛。到今日山残水剩,对大江月明浪明,满楼头呼声哭声。这恨怎平,有皇天作证。……
明确:清朝孔尚任的戏曲,以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的社会现实,悲叹于明朝的灭亡,这一内容,表达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感。
梁启超最喜爱《桃花扇》,是因为在这个悲剧中藏着他的身影,含着他的悲苦。他觉得自己就是那个号啕大哭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亡家破鼎„„”的明末大将左良玉。他自己几十年忧国如病,虽然以国为任,锐意前行,却未能实现理想,同僚或死或逃,年轻发奋以社稷为重,推行变法的光绪皇帝则死于非命,独殉了社稷苍生,所以讲演讲到这一段时,梁启超心中所蓄积的剧痛如溃堤之洪水喷涌而出,再也无法遏制。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五十二岁时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天。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横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钟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乘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持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到此算是结束。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着漂泊生活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名作。提到《桃花扇》时,梁任公“痛苦流涕”,而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忽闻涕泪满衣裳„„”时,他“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梁启超早年追随康有为,是一个忠实的保皇党,但戊戌变法失败后,他出走日本,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的思想而成为一个共和主义者。袁世凯称帝,梁启超与蔡锷策划云南起义,高举护国大旗。当主张“再造共和”的张勋复辟时,梁启超主张武力讨伐。救国于危难之中是中国读书人自认为的本份之责,所以当他高声诵读杜诗时,他的情感也遥接千年前的杜甫,为“官军”收复失土,而喜泪满裳,“张口大笑”了。
总结:总结这三处古韵所表达的情感 ? 《箜篌引》:救国理想的破灭,同志的牺牲 《桃花扇》:为国家的衰亡痛哭流涕
杜诗:为失地的收复而张口大笑
原因:都源于他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关切,源于他满腔的爱国赤诚。
梁任公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
“饮冰”,出自《庄子•人间世》:‘今吾朝受
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与?”
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
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自检互评】
师:“演讲”是文章的关键词,如果让你为梁启超先生的这次演讲出一则海报,大家准备怎么拟写?
主讲人:梁启超
题目:《中国韵文里头所变现的情感》 时间:民国十年左右
地点:清华学校高等科楼上大教堂 【拓展迁移1】
师:本文记叙了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但又不止于叙事,而是在对事件的描述中融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完美地展示了梁任公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形象。我们要学会这种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例1】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师:“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描写要抓特点切不可泛泛而谈。正如春花秋菊冬腊梅,各有各的特色,不是所有的美人都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也不是所有的坏人都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往往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摄取细小动作,对塑造人物形象往往能起到滴水见海的神奇效果哦!
古人云“言为心声”,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曹操一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写出了他的伟大志向。项羽见到秦始皇出游的仪仗时说,“彼可取而代也”。刘邦则说,“大丈夫当如此也。”一个霸气、痛快、直接;一个更有力度、更加深刻。【例2】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节选《陌上桑》 师:侧面渲染有烘云托月之妙
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罗敷容貌之美,不直接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一个令所有人都看得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这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文学的想象力的魅力可见一斑了。
【拓展迁移2】
请以“我的同学”写一篇记叙文。请重视细节,经营好细节,让细节使你的文章生动、丰满起来。【总结】 梁实秋先生在《文学讲话》中说:“文章要深,要远,要高,就是不要长。描写要深刻,意思要远大,格调要高雅,就是篇幅不一定要长。”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记述文学演讲,而我们通过学习,则不难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处处都在彰显梁任公的精神追求,赞颂他的思想情怀。梁启超曾这样概括自己的人生追求,他说:“我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就是爱国。我的一贯主张是什么呢?就是救国。” 晚年的梁启超醉心国学,希望以文化的力量救国,他到各个大学做演讲,他的思想主张不仅影响了那个时代,也对现在的很多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比如去年春晚的《少年中国说》,一经演绎,便又在全国掀起一阵热潮。接下来就请同学们带着对梁任公先生的认识,饱含激情地朗读一遍《少年中国说》中的部分内容。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少年中国说(节选)
【板书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初识任公
描写
性格、气质、修养
外貌、动作、语言、神态„„ 随性率真、幽默风趣、谦逊自负
学识渊博、富有激情、直率可爱„„
再识任公
关心国家命运,关心民族命运
【课后作业】:
建议阅读以下四本书中的一本,或做简要摘抄,或写一篇简单的读后感:《梁启超学术思想评传》(陈鹏鸣);《梁任公先生》(郑振铎);《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绝世与传世》(夏晓虹)。
第五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及侧面烘托的人物写作方法。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3、学习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的写法。
教学重点:
1、作者怎样通过叙事来表现人物性情。
2、学习加旁批的阅读方法。
教学难点:
作者如何在记叙中加入自己的评论和感受。
第一节
一、导入:
•上个世纪,正当我们华夏处于孱弱挨打地位时,有一位先驱满怀豪情与希望地说出以下壮语: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说出这些壮语的是谁?——梁启超。今天让我们跟随梁实秋,领略大师的演讲风采。
二、作者及梁任公简介:
1、梁实秋:
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1923年留学美国。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曾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书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2、梁任公:
梁启超(1873——1929年),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学术大师,有中国近代“百科全书”式的文化巨匠之称。他的一生,经历了晚清与民国两个时期,他的业绩,主要包括政治和学术两个方面。梁启超自幼聪颖好学,才思敏捷,四岁便开始学习中国古代典籍,有“神童”之称,十二岁考中秀才,十七岁考中举人,1891年梁启超师从康有为,求学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1895年追随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1896年在上海主编《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编辑《西政丛书》,次年主讲时务学堂,积极鼓吹和推进维新运动。1898年参与“百日维新”,以六品衔办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初编《清议报》,继编《新民丛报》,坚持立宪保皇,受到民主革命派的批判。但介绍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经济学说,对当时的知识界有较大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梁启超回国,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出任袁世凯政府的司法总长。1916年策动蔡锷组织护国军反对袁世凯称帝,在战争中发挥了“一支笔强于十万雄兵”的巨大作用。后又组织研究系,与段祺瑞合作,出任财政总长。
1918年,梁启超感愤于军阀的黑暗统治,离开政界,转而专注于学术和教育事业,组织共
学社、讲学社,受聘南开大学,主持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与王国维、赵元任、陈寅恪等合称为清华四导师。担任京师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长,此外,还在全国各地进行巡回演讲。在学术研究方面获得较大成功,对中国历史文化研究非凡的成就,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学者。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学、宗教及文化艺术等,达一千四百万字,结集为《饮冰室合集》。
3、相关故事:
大义灭亲,披麻戴孝:
为了实现自己报效国家的政治抱负,梁启超从风风雨雨中走过56个春秋,应付过各种场面,甚至不惜同魔鬼打交道。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在康梁师徒之间,由于梁启超颇有主见,对康有为并不完全惟命是从,康有为对他很恼火,尤其是梁启超违背他的意愿,暗中与孙中山协商合作方案,事虽未成,康氏却耿耿于怀。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追随张勋复辟帝,为宣统帝草拟“诏书”,梁氏大义灭亲,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康有为陪榜,康氏恨之入骨,大骂“梁贼”。梁氏身为弟子,事后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主持身后,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究院众弟子在法源寺开吊3日。每当来人行礼,又是他始终站在孝子位置,答礼不疲。不同寻常的宽容:
1926年初,任公患有尿血症,协和医师诊断为右肾有肿瘤,建议割除。挨刀之后,方知右肾完好无损,割除之后,尿血依然未止。梁氏家属为之气愤,舆论矛头直逼协和。但在任公看来,医师并非有意为之,医疗事故无法绝对避免,加之协和乃美国人创办之医院,那是科学的象征,不能因为自己的手术失误而使国人怀疑科学,让守旧者找到口实。与是他坦然忍受事故,劝慰家人,还以《我的病与协和医院》为题撰文,站在协和一边,使一场非同小可的医疗事故所引起的**得以化解为零。
他割掉的是一个好肾,但他以生命的名义留下一方宁静,托起一份宽容,一份足以使任何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人间争斗都黯然失色的宽容,让生命个体由此超越和升华,这未尝不是一个奇迹,未尝不是全属他个人的一份杰作。手术之后才过3年,梁启超就逝世,身体素质原本不差的梁启超走得如此匆忙,显然与协和医院的那个医疗事故有关,怎不令人扼腕。
三、预习检测,字词积累:
1、给红体字注音:
戊戌政变显宦叱咤风云莅校
迥乎不同短小精悍步履谦逊
激亢箜篌酣畅流涕
蓟北涕泗
2、解释下列词语:
显宦叱咤风风云迥乎不同
短小精悍谦逊起承转合博闻强识酣畅屏息以待
四、整体感知:
1、标记文章段落。
2、听读课文,给生字词注音。
3、概括每段中心:
(1)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2)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
(3)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人物,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4)奇特的开场白,以及他的语音语调。
(5—9)以下数段正式写梁任公演讲,列举他的演讲内容,他的背诵方式,他兴会所至近于表演的情景,交代演讲的效果。
(10)点明梁任公作为学者的主要特点,结束全文。
第二节
一、研习课文:
1、到清华大学演讲的人不计其数,但他们却没有给作者留下什么印象,而梁启超这次演讲却能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梁启超的演讲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语句。①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但是他们没有能
留下深刻的印象。
②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
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③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
④“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
⑤ 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⑥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2、为什么梁启超的演讲能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呢?也就是说他的演讲有什么特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启超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外貌:身材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穿肥大长袍,步履稳健,风神
潇洒,眼神光芒四射。【文字不多,但很传神。可以分两层:前一层写身材、肖像、衣着,后一层写精神气质,也就是说既写实相又写神采,着重于表现神采。】
(外在的平凡普通,内在稳重、潇洒自信)
开场白:独特(谦逊、自负的气质让人耳目一新,富有感染力)
神态:生动有趣(自负、谦逊,让人感受到其幽默、随和的个性)
声音:沉着有力,洪亮激亢(从中透露出他的自信、沉稳、睿智)
内容:丰富有趣(博闻强记、学识丰富)
表情:成为表演、酣畅淋漓(“要感动别人,先感动自己”感情丰沛)
语言:旁征博引,成本大套地背诵(风趣、博闻强记)
动作:手舞足蹈(自由洒脱、率真的个性)
总之,梁任公是一个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
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的学者形象。
3、梁启超的形象如何在文中得到完美展示的?
在对事件的描述中插入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等的细节描写,在细节和侧面描写中展示人物性格特征。
4、本文是叙事散文,既有充分的叙事,又有充沛的抒情,作者对梁启超的敬仰、欣赏、赞美之情是怎样抒发的?
① 直接表达。
A、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怀着无限的景仰
B、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
知要强烈多少倍。
C、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
② 半直接半含蓄的表达
A、我很幸运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B、他敲头的时候我们屏息以待,他记起来的时候,我们也跟着他欢喜。
C、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对此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③ 完全含蓄的表达
A、描写外貌,又略有夸饰,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表达学生对老师的由衷的赞美之情。
B、“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
息。”纯粹是动作描写,但读者仍能从中感受到作者的敬佩。
C标题“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学生的辈分称呼梁,已是一种尊
敬和爱戴。
二、释疑:
1、本文写梁任公为什么只谈其学术造诣而不谈他的政治作为?
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有很高的威望,两方面都可大书特书。但作者毕竟是一个文人学者,关心学术甚于关心政治,写学术人物比写政治人物更得心应手;再说梁任公在中国现代政治史上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而他的学术地位却是一致公认、不可动摇的。也许梁任公的政治作为已广为世人所识,而学术造诣为政治名声所掩盖,正值得为之撰文彰显。
2、从文题看“演讲”应是文章记叙的重点,但文章的前两段并没有写梁任公先生的演讲。那么文章前两段讲什么内容?并说说这些内容有何作用?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特别强调不少“显宦”与“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都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2段介绍梁任公的演讲稿工整、美观,特别强调读他的演讲稿和听他的演讲相差甚远。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意思是说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用“显宦”“叱咤风云的人”的演讲未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来衬托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不同凡响;以读这篇演讲稿和直接听讲演趣味上的差别,进一步突出强调他的演讲的独特魅力。这两段的侧面烘托,让人在未听其演讲前,既充满好奇和兴趣,又会产生敬佩之情,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本。
3、侧面烘托这种描写是指没有中心人物在场,而是通过别人的活动或另外的事物来衬托中心人物。同样的描写手法文中还有一处,大家找得到吗?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4、“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明显是贬义词。为什么用这样的词语来形容梁实
秋所尊敬的梁任公呢?会不会影响梁启超在我们心中的形象?
真实地描写,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著名的潘长江老是被人取笑,说他太矮了。他是怎么说的?我是“浓缩人生精华”。他个子矮小,但并不影响他的形象高大。
5、“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谦逊”“自负”这不是矛盾吗?怎么理解?
他首先是谦虚,但他是名人,给清华学子作演讲,肯定是有一定文化的,如果还过分的谦虚就是骄傲了。这里的“自负”是他自信的表现。
6、如何理解“他的广东官腔是很够标准的,……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这段话?
因为“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宏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个字”。梁启超已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讲话风格,所以说“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7、《箜篌引》短短十六字蕴涵了什么故事?作用是什么?
故事:朝鲜水兵在水边撑船巡逻时,见一个白发狂夫提壶渡江,被水冲走。
他的妻子劝阻不及,悲痛欲绝,取出箜篌对着江水反复吟唱。一曲
终了,她也投河随夫而去。朝鲜水兵回家向自己的妻子丽玉讲述了
这个故事,丽玉援引故事中的悲情,创作了这首歌曲,听过的人无
不动容。
作用:《箜篌引》简短鲜明,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当年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又遇到实际的环境,因此,印象跟深刻。引用这首诗充分说明先生讲得逼真、深刻。
8、为什么梁启超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呢?
《桃花扇》的结局是一道士对男女主人公侯方域,李香君说:“两个痴虫,你看国在哪里?家在哪里?君在哪里?父在哪里?偏是这点花月情根,割它不断吗?”于是两人双双入道。梁启超讲到这里,自然联想到国家此时动荡的现状,怎不会痛哭流涕呢?再次表现梁启超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
9、为什么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呢?
选自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安史之乱后,作者听到唐军收复了河南等地,欣喜若狂。梁启超在讲到此诗时“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同样表现了他对收复祖国大好山河,实现祖国统一的渴望。
10、尽管文章开头交代梁任公“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但文章中,作者也暗示了梁任公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你同意这个说法吗?
《桃花扇》写的是亡国悲剧,梁任公讲到此处,自然想到此时的国家军阀割据,战争连连,生灵涂炭,不禁 “悲从中来,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讲到庆祝官兵收复失地的《闻官兵收河南河北》时,“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可以说,梁任公已经将自己当做作品中的人物,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演讲生动投入,而是因为他的爱憎不自觉地流露了出来。所以梁任公的晚年仍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感。
11、为什么许多听了他的演讲的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完全投入,每次讲过,“大汗淋漓,状极愉快”,以强烈的感情感染了听众。
12、文中说梁任公是个热心肠的人,你同意吗?
爱国救国的热忱,强烈的责任感;晚年不问政治,专心学术,讲学育才,极为辛勤:捐募基金,兴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先后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学府讲学,就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梁启超晚年拖着病体,还是满怀热情地培育青年学生,实践了自己所说的“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座”。
13、怎样理解文章最后一节的深刻的含义?
梁启超是应清华学子得邀请来演讲。在20世纪初动荡变革的年代,梁启超为青年的上进欣然应邀,热情讲演,实属难能可贵;当世文坛多少人问政治而不专心学术,学问难以做到梁先生的境界,令人生憾;做学问的人应当向梁先生学习做学问和做人。
14、我们再次试着为一代大师评改文章,前面已经给他写评语,做旁注。接下来给作者挑毛病,如语法错误。
⑴大约在民国十年左右(删“大约”);
⑵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一次);
⑶不少人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产生……兴趣)
这种现象在那时是无可厚非的,因为当时白话文刚刚兴起,用字和语法并不规范。但现在同学们切不可犯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