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精神

时间:2019-05-14 18:46: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民族精神》,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民族精神》。

第一篇:论民族精神

论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先进性特征。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面对非典疫情,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重要论述,不仅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而且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只有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才能凝聚和鼓舞全国各族人民,从而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共同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所谓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在适应环境、改造世界、形成自己特有语言、习俗和人文传统的长期发展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具有对内动员和聚集民族力量、对外展示和树立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历史性概念,不仅各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就是同一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民族精神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民族精神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是民族性。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悠久历史的积淀、光荣传统的升华和时代文明的结晶。它是一个民族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这就注定民族精神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中,民族精神植根于本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优秀文化的催生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素以勤劳、勇敢、智慧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吃苦耐劳、矢志不渝、自强不息、温柔敦厚、择善而从的民族性格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伦理观念。其内容主要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就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精神状态的生动写照。二是忧患自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突出表现了中国人民以天下为己任的高度历史责任感。三是和平安定。提倡“和为贵”、“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注重营造一种和谐、安定的社会局面。四是正道直行。提倡“养浩然正气”,弘扬“君子坦荡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和道德情操。这几个方面,都有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深深烙印,是民族精神的精华,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性。

二是时代性。民族精神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不同时代,民族精神的表现也不同。但从总体和本质上看,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所总结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贯穿古今的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尽管时代不同,但爱国主义从来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光辉旗帜,是打牢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的重要内容,它始终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为了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而前赴后继、奋斗不息;团结统一,是中华民族生存、聚集、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它已经深深地烙印在中华儿女的民族意识之中,成为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固有天性,它自古以来就主张天下太平、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勤劳勇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依靠这种优秀品质,中华儿女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经受各种考验,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三是先进性。判断一种民族精神的先进与落后,要看它能不能适应历史潮流,能不能跟进时代潮流。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她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不断保持民族精神的进步性,使之成为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奋发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成为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基本价值取向。这种民族精神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其所包含的价值取向,在不同时代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和凝聚人心的现实效应。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形成“六十四字”创业精神、抗洪精神、五种精神,尤其是在防治非典型肺炎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抗击非典精神等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民族精神是民族复兴的动力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民族精神作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不可能自尊、自立、自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对于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对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综合国力的根本要求。一般而言,综合国力包括经济、科技、军事等物质力量,这是综合国力的基础;同时也包括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等精神力量,这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力量的发展,而且能够使一定的物质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至关重要的因素。首先,民族精神强大的社会凝聚力和社会整合功能,是国家稳定和发展的精神基础。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有着五十六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如果没有民族精神的凝聚,就很难维持长期的统一和稳定,也就难以不断地发展壮大,并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其次,民族精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斗志弥坚,坚定不移,并最终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靠的就是这种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正是凭着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感情,依靠在爱国主义旗帜下熔铸而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才得以一直保持坚强的团结和旺盛的生机。对外来侵略者无比痛恨,对民族败类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无比崇敬,这不仅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判断是非的政治原则,分清善恶的道德标准,而且它本身就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利于增强中国人民自信、自立、自强意识。面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大趋势,精神文化的闭关自守几无可能,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渗透正在同经济扩张、政治霸权和军事威慑结伴而来,世界范围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在广大人民中树立自信、自立、自强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核心内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综合素质的核心。民族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健康素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个民族的发展,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的水平,而且取决于民族的综合素质。一个国家的腾飞,不仅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上,而且表现在国民综合素质的提高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取决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永不枯竭的动力。中国共产党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强化这种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十三年改革发展的实践证明,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同心同德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目标集中反映了全中国人民的心声和愿望。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强大精神力量。民族精神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日益发扬光大,成为凝结各族人民的巨大力量。它可以激发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没有高昂的斗志和旺盛的精神,不可能实现既定的目标,中华民族也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可以把全国各族人民不分地域、不分民族、不分职业、不分年龄地维系和凝聚在一起,推动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以民族精神为纽带,可以引导人们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为立志图强、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添砖加瓦。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重在育人

培育和造就一代又一代“四有”新人和优秀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邓小平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培育先进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和培育人,三位一体,不可分割。人类就是通过培育先进文化进而培育民族精神,达到培育人的目的的。

培育人要注重引导。任何一个民族的民族精神都是一个不断继承、完善、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与时俱进,随着社会历史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共中央关于认真贯彻执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通知明确要求,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丢掉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要引导人们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的昨天和今天。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就蕴含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蕴含在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中,蕴含在中华儿女五千年奋斗创造的足迹中,蕴含在中华儿女当前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通过对中华民族昨天和今天的了解和认识,使人们深刻认识和了解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深刻认识和了解中华民族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实现繁荣富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崇高精神和光辉业绩。只有对于中华民族的认识和了解愈深,对于我们民族的精神认识和了解愈深,才能在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使之进一步内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意识,从而使民族精神成为我们推进伟大事业的精神支撑。

培育人要突出重点。人民是民族精神之本。江泽民同志指出,培育人的重要内容是,“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这里,突出强调了“培育”人的多种形式,“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说到底都是为了培育人。只有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只有正确的舆论导向,才能形成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舆论环境;只有不断地把高尚的精神内化为人民群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才能鼓舞和激励一代又一代人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前赴后继,艰苦奋斗,贡献力量;只有下大力气创作一大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好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们在进行精神享受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熏陶,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情操,塑造人们的美好心灵。

培育人要把握正确的途径。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使我们的民族精神“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鲁迅语)。邓小平在谈到大力弘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时说:“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大声疾呼”,就是要造成舆论,广泛宣传;“以身作则”,就是要知行统一,付诸实践。我们正在进行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课堂,生动的实践又为民族精神的丰富发展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源泉,不断赋予民族精神新的时代特点。这是一个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民族精神得以与时俱进的可靠保证。

第二篇: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新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三大点:

一、知识与能力,二、过程与方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其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应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抗日战争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重要素材,尤其是,抗日战争时期所表现出的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反对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伟大民族解放战争。抗日战争极大地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极大地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主要体现在下面五个方面。

第一,团结一致,同仇敌忾。

抗日战争是由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旨在把整个中国变为日本殖民地的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重危险。1937年7月8日中国共产党在通电中指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在生死存亡之际,中华民族空前觉醒,中国的各种社会力量出现了空前团结的局面。毛泽东指出:“这个战争促进中国人民的觉悟和团结的程度,是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的一切伟大的斗争没有一次比得上的。”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抗战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民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全力抗战。前线战士浴血奋战,英勇杀敌,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工人阶级参军、参战、罢工、游行,开展各种形式的抗日救国斗争。中国农民是中国军队的主要来源,未参军的农民也以各种形式积极参加抗日斗争。知识分子和青年爱国学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英勇地站在了时代前列。他们以笔代枪,或投笔从戎投入抗战。全国各地的大中学生纷纷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声讨日寇的侵略罪行。更有万千青年,长途跋涉,历尽艰难奔赴延安。

抗战的胜利离不开少数民族的贡献。著名的东北抗日联军,有很多少数民族指战员,如白族周保中和满族赵尚志等。河北马本斋领导的冀中回民支队,在与日本侵略者奋战中战果累累。台湾的高山族人民组织了抗日义勇军。全国其他少数民族也都组织了抗日游击队,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颂歌。

抗战期间,广大海外侨胞怀着对中华民族解放的热切期望,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海外华侨组织了各种救亡组织649个。据不完全统计,抗战头三年,华侨捐献的款项能够购买各种飞机200多架、救护车1000多辆。华侨中有4万多热血青年,毅然回国奔赴抗日战场。著名华侨领袖陈嘉庚成立了“南洋华侨筹

赈祖国难民总会”,为动员和组织华侨参加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海外侨胞用自己的行动在中国抗战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许多爱国人士组织抗日团体,为抗日战争作出积极贡献。宋庆龄利用自己的影响,于1938年6月在香港成立“保卫中国同盟”,为争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广泛同情与支持中国人民抗战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主流都投入到抗日的洪流之中。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的胜利。

第二,顾全大局,共同对敌。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人作为最忠诚、最热烈的爱国主义者,以民族根本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把与国民党的十年血海深仇放在一边,与其携手抗敌。早在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就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会议上通过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重,力主和平解决,随后,把“反蒋抗日”口号改为“联蒋抗日”和“拥蒋抗日”。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承认共产党合法地位的谈话,承认了共产党和边区政府的合法存在。至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毛泽东说:“这在中国革命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这将给予中国革命以广大的深刻的影响,将对于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发生决定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团结全民族抗战,这是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利的至关重要的因素。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国民党亲英美派虽继续抗日,但开始推行消极抗日政策。中国共产党仍然以民族大义为重,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的合作。各民主党派和爱国人士,都赞成和支持国共双方顾全大局,捐弃前嫌,拥护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团结抗战,全力投入到抗日洪流之中。国共两党以大局为重,抛弃前嫌,团结合作,共同抗日,这成为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第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

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在抗战中表现出了与日军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民兵武装以及解放区人民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他们在极端艰苦困难的不利条件下,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小米加步枪”的劣势装备,英勇杀敌。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这是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中取得的第一个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八路军120师在雁门关伏击日军,切断了日军由大同到忻口的补给线。129师奇袭山西的阳明堡机场,炸毁敌机24架,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40年进行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共作战1800余次,毙伤日军、伪军2万余人,拔掉据点2000多个,八路军也付出了伤亡1.7万余人的重大代价。东北抗日联军长期对

敌作战,使日军寝食不安。1940年2月,抗联第一军军长杨靖宇壮烈牺牲,残暴的日军割下他的头颅,解剖他的遗体时,发现他的胃里连一粒粮食也没有,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第三军二团政治委员赵一曼负伤被捕,忠贞不屈,慷慨就义。第五军妇女团的8位战士被敌军包围,弹尽粮绝,集体投江,壮烈殉国。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撤退,与日军血战到底,最后毅然跳下悬崖。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民族气节。在八年抗战中,正面战场的许多爱国官兵,他们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激情,英勇杀敌,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民族精神。中日双方军队进行了多次大的会战。如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台儿庄会战、武汉会战等。淞沪战役中,守卫宝山的500名官兵在姚子清营长率领下,与敌巷战肉搏,全部壮烈殉国。守卫四行仓库的800名官兵,他们为掩护主力撤退,孤军奋战4昼夜,大部分壮烈牺牲。在台儿庄战役中,坚守台儿庄的勇士与敌展开巷战,守卫滕县的师长王铭章亲自督战死守,为国捐躯。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民族牺牲的结果。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以上,其中军队380多万人。中国伤亡的总数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还多。中国经济直接损失1000多亿美元,间接损失5000多亿美元。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民族精神的胜利。

第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了许多国家和人民的支援,这对于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最主要、最根本的还是依靠了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基本上得不到外援,邓小平说:八路军、新四军在数年中“没有得到一个铜板一颗子弹的接济”。解放区还受到了日、伪军的严密封锁和围困。在抗日的艰难岁月里,毛泽东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在边区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上至党的领袖,下至普通的老百姓,人人开荒种地,织布做衣。党、政、军、民、学、商都参加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三五九旅在旅长王震的带领下,开赴荒无人烟的南泥湾,经过全旅指战员的艰苦奋斗,昔日蒿蓬塞路的荒原,变成了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边区广大军民热烈响应党中央和毛泽东的号召,积极垦荒生产,开展劳动竞赛,最终不仅克服了困难,而且使解放区不断扩大。中华民族就是以这种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战胜了抗日战争时期的艰难困苦,迎来抗战的最后胜利。

第五,艰苦奋斗,开拓创新。

抗日战争是战争史上的奇观,中华民族的壮举,惊天动地的伟业。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全国各族

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广泛参与的一次全面抗战,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弘扬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支撑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力量,正因为中华民族有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才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形成全民族空前的觉醒和团结,抗日战争不仅取得了胜利,而且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起点。增进对抗战胜利民族精神的认识和把握,必将成为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动力。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摘要】: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显示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弘扬时代精神对于团结和凝聚全国人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弘扬爱国创新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解决的是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精神风貌的问题。它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条件。因此,学习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对当代大学生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它是当代大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时代精神是中国进入新时期,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我们不断培育、积累和形成了一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伟大精神。

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作为国魂,其中民族精神是根基,时代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二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共同构成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品格,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

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

(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把握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二)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三)时代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中华民族富于进取的思想品格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成果,已经深深融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成为各族人民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弘扬发展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前进提供精神动力。作为一名大学生,我认为我们应该从以下几方面来做:

(一)增强爱国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新世纪的大学生应通过多种途径,爱自己的家,爱自己的故乡,努力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并将这种爱国主义情感发展为爱国主义情操,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

(二)树立责任意识,培育公民观念。大学生应从其另一身份“公民”思考并做起,领会“诸公民之国家”和“国家之一公民”的精神实质,积极去行使作为一国公民所应当享有的权利,充分参与到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管理及监督中来;同时应勇于承担公民应尽的义务,要把自己置身于大集体中,同荣辱、共命运,关注他人的利益,倾听社会的呼声;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推卸、不敷衍。

(三)树立竞争、效率和创新意识。市场经济下的激烈竞争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当代大学生应当抛弃“中庸、平均、保守”的消极思想,“该出手时就出手”,敢为人先,“初生牛犊不怕虎”,当仁不让;工作学习讲求效率,寻求方法,要审时度势,当机立断,掌握在竞争中生存并寻求至高点的能力;创新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一大瓶颈就是模仿能力有余,而创新能力不足.而在我国.最具创新能力的人群无疑就是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就要求,代大学生不能死读朽、读死书,而要敢于创业,善于创新。目前,我们的政府和社会对大学生创业也给予了定的政策优惠,但力度远远不够,这就要求找们大学生要勇于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寻求更多的创新契机。大学生应当有打破陈规旧俗的勇气和信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四)树立开拓进取的时代精神。在小农经济和封建专制统治下,长期以来国民养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狭隘、封闭的传统习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加入WTO后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已是时代所求。大学生应当摒弃门户之见,以包容开拓的心胸、积极进取的姿态来汲取全世界的优秀成果,来丰富和壮大自己。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就是因为她在长期的实践中,根据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先后形成了井冈

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红岩精神、抗美援朝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又形成了创业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奥运精神,尤其是在汶川、玉树地震的斗争中所体现出来的万众一心,中华一家;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等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内容。这些民族精神,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它们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也是在未来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巨大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大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这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把它们贯彻落实,在实际行动中践履这些宝贵的精神,否则,无论如何弘扬和培育,也只是纸上谈兵,毫无意义。

以振兴中华为己任,努力做到立报国之志、增建国之才、践爱国之行。要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把自己的真才实学同报效国家的志向结合起来,身体力行,为国家和民族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做一个忠诚的爱国者的人生追求。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二章继承爱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2、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中的报告

××××××××学院思政论文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班级:

姓名:

学号:

顶岗实习单位:

第四篇: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摘 要】: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的民魂,是一个国家的国魂。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精神最为核心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关键词: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教育

一、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包含思想、情感与行动三方面,其中爱国行动是落脚点和归宿,爱国行动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同时爱国行动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完善我们的爱国行动,是对爱国传统的更好继承。随着历史的不断地积淀和发展,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已发展成为内涵丰富、涵盖领域广泛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文化,并植根和贯穿于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之中。特别是在肩负民族复兴的大学生心目中,爱国主义已成为广大大学生对祖国的真挚情感和精神支柱,成为大学生内心深处的伟大感召力和向心力。

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中华儿女的爱国奋斗史。古人说过:奄有四海,为天下君。这标志着早在远古时代,国人就有了以天下兴亡、人民安康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在后来的历史进程中,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有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经典名句,也有“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朴实古语。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酷爱自由、追求进步、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的光荣传统,爱国主义已经内化为一种民族性格,体现出国人对爱国主义传统的高度认同。

二、爱国主义教育任重道远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必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却存在着一

1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厚此薄彼”。厚重的民族文化,悠久的爱国传统,使人们在些问题:○

日常生活和学校教育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和思想愈益深化。但在具体的爱国主义行动的引导中,却相对比较缺失。由于爱国主义行动没有统一的表现方式,而我们又不可能穷尽所有的2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情形,使得我们作为被引导者和今天引导学生时都有一定的缺失。○

时代性。“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的不同内涵要求我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在引导学生们的爱国行动时也要与时俱进。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是,我们树立的爱国主义榜样关于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却少之又少,当我们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时,回头看,黄继光、邱少云、董存瑞等革命时期的英雄依然是最耀眼的,而缺乏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可以从行动上效仿的时代英雄。面对在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更好地继承这一传统,使爱国主义不仅仅表现为一种情感和思想,更落实到具体的行动,并以此来感染更多的人,在教育的过程中应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在继续继承爱国主义传统的同时,要明确爱国主义的落脚点和归宿是具体的爱国行○

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正确的思想对人们的行动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言行一致”是我们

2突出爱国主义历史常用的评判君子的标准,也是使爱国主义传统提高实效性的根本保证;○的、具体的特点。以今天的认识来看待历史人物,我们不难发现其局限性,但我们也绝对不可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影响古人,这也正是爱国主义传统历史和具体的根本体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妨借用《新闻联播》的方式,既有“红色记忆”,又有“时代先锋”,不忘历史的同

3强化个时,又树立了新时代的模范榜样,使得人们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增强了可操作性;○

人行为与国家利益之间的互动关系。中国有句老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该以天下为己任,无论身居何位,都心忧天下,关心国家的命运和民生的苦乐。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继承和发扬爱国传统,是我们国家增强凝聚力,也是促进国家早日实现统一、加速发展的内在动力。爱国传统已被人们广泛认同内化,更希望看到由此而生发的自主、普遍的爱国行动,使我们对爱国主义传统的继承真正全面推进。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121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3

[3]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18—119.

第五篇:民族精神

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教育计划

根据教育局部署,9月份我校积极组织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教育月活动。

一、目的与意义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很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二十一世纪的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没有科学精神,二十一世纪的社会中将无法生存;没有人文精神,就不会懂得做人的道理,无法提升精神生活质量。加强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要把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作为根基,只有这样才具有中国教育的特点与特色。必将先弘扬民族精神,广泛地开展传统文化与文明教育,这对于未来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

二、目标:

1、弘扬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

2、提高兴趣与爱好,培养个性与特长。

三、具体内容及安排;

活动以“树魂立根”为核心,围绕两纲要求,引导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学生“爱国、诚信、礼仪、节约”的良好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人文素质。

1、利用9月1日的开学典礼的机会,把“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教育月的宣传活动作为开学典礼的一项重要内容,由校长亲自作好宣传发动工作。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充分利用好学校广播台、橱窗、黑板报,营造“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教育月的强烈的感染氛围。

3、开学第一、第二周,全校性地开展格言警句征集活动,并且要求全校学生学会一首革命歌曲。

4、第三、第四周,要求各班举办“弘扬民族精神”故事会。

5、邀请三位政治老师进行学科渗透,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6、组织学生观看两场爱国主义电影。

下载论民族精神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民族精神.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 目的1、促进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承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成才报国的远大志向。 2、让学生懂得名人、伟人......

    民族精神

    铭记血泪历史 唱响奋进凯歌 弘扬民族精神 (做单个字 厚一些也可每字做两个合在一起) 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它所折射出的底蕴和更深一层的内涵则是纯真......

    民族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从我做起》主题班会一、班队会目的 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学习历史上民族英雄的民族气节,继承前辈们的优良传统,将民族精神化为学习中的动力,将五千年......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之我谈 中国,作为惟一从未中断过的古文明,靠得正是中国人的民族精神。 何为民族精神?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

    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耀中华》互动学案设计人:王建令审核人:聂英姿时间:2010-10序号:18一、目标导学:1、熟记民族精神的主要内容2、知道党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中的作用。3、理解民族精神的......

    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

    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民族......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完(共5篇)

    论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华民族精神 姓名:南海南学号:0921010218指导老师:张波 序言: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发扬抗战民族精神,不失爱国灵魂,强国才能御敌,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珍爱和平,立......

    如何弘扬民族精神

    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即民族至上观念。它在一个国家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梁启超作为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精神的第一人。他发表的《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