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

时间:2019-05-13 05:31: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

第一篇: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

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对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培育

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的衰落伴响的则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性突发事件,能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能够成功申办 2008年奥运会,能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状况如何,能否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事业的实现。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对振兴中华民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代中国,提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培育民族精神是正确树立大学生个人信仰的需要 信仰是个人行动的指南和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广大革命先辈们正是由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在革命遇到挫折,战争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创造出一个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更是信仰对个体存在和发展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明。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素,个人信仰是民族信仰的根据。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没有英雄的国度是堕落的国度,没有脊梁的历史是腐朽的历史,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坍塌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渗透愈演愈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正是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进攻的重点。同时,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新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化文化”在社会中居重要地位,在市场等价交换法则的操纵下经济价值升值,金钱也成为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理想信念的现实尺度。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御和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和保持积极向上的个人信仰。

二、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大力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育。我国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也明确了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恰恰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是在全体人民中唤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高校是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蔡锷将军非常深刻地指出:全民国防教育“必先陶铸国魂”,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认定,爱国之心是“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于国民之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如枪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托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增强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与他们的理想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1]

2.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民族责任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国情教育则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企盼民族的振兴与腾飞,渴望中华民族告别贫穷、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愿为民族的昌盛做贡献。但是,不少大学生还没有把民族的使命与自身责任联系在一起,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利益,将忧国忧民视为杞人忧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远大目标与现实努力有较大反差。因此,我们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大学生对我国国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激起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找到正确的报国之路。

3.加强国际形势的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对世界格局和大势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忧患意识。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国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势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及新的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仍在威胁着人类安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太平;信息化大潮将每一个国家都卷入其中,给经济、科技上的弱势国家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这些国际形势都提醒大学生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4.加强历史和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理解不深。由于在改革开放和市

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忽视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同时,由于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从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同时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古近代军事思想”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及著名的战役,从而激发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之,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蔡松坡集6[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第二篇: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

摘要: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小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小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结合实际,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将国防教育和国学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两者交集性、目标性、理论性、互补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实践证明,在小学国防教育中融合国学教育是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结合实际,结合小学教育的特点,我们将国防教育和国学教育相融合,充分利用两者交集性、目标性、理论性、互补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特点,对学生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实践证明,在小学国防教育中融合国学教育是进行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关键词:国防教育 国学教育 民族精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正文:

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生存与发展、安全与稳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件大事。国防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荣辱兴衰的根本大计,是人类社会发展与安全需要的产物。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建立巩固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是高校教育始终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战略问题

2011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下发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全面落实国防教育法,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促进建设和巩固国防。《意见》还指出“要着眼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的国防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提高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当代小学生肩负着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小学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研究无疑是一个关系国家前途与命运的重要课题。

一、如何理解学校的国防教育及民族精神

(一)国防教育的内涵

国防,即国家的防务,是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所谓国防教育,是指以国防为目的、教育为手段的一种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就其本质来说,是一个国家为了捍卫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抵御外来侵略,对全体公民进行的教育活动。⑴国防教育是否深入,关系到国防强弱,而国防的强弱更是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因此,国防教育在国防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也印证了“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的真谛。

(二)民族精神的内涵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品格、道德规范、心理特征等。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前仆后继的奋勇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脊骨,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我国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当代小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保卫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民族精神素养直接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高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小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三)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关系

社会主义的国家本质决定了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具有一致性,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首先,国防教育是培养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手段,通过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从而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我国国防事业做出贡献。其次,民族精神促进国防教育的展开。中华民族精神也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民族精神能大大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国家和民族产生自豪感。民族精神的培养,能引发大学生更加关心国家的兴衰,增强忧患意识,促进小学生对国际环境的关注,产生对国防教育的渴求,更主动接受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国防教育是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其核心内容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防教育担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的重任。通过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来凝聚力量,激发当代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使小学生真正想要成为国防后备力量的主力军。

二、目前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国防教育一直是国家培养小学生忧患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虽然我国国防教育呈现出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良好趋势,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的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国防教育的内容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国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前进的,但是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小学对于学生国防教育仅限于学生基本军事知识的传授,而且很多学校更将简单的军训等同于国防教育,而且国防教育的课时安排较短,使得目前的国防教育过于注重技能的训练而轻视理论的学习,而且也导致学生难以接受全面的国防教育,国防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很强,不利于民族精神的弘扬。

(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对传统文化的缺失

民族文化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传统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相对稳定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现代的小学生国防教育基本是军事理论和思想的传授,而对于能树立民族精神和认同的传统文化却没有引起学校的重视,我国小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的了解和认识程度远远不够,而且是越来越少,以至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在当代小学生身上能反映出来的方面也越来也少。

(三)国防教育管理与民族精神培养体制不够完善

当前我国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建立管理国防教育的领导体制,把国防教育的任务挂靠在武装部或者其他学院部门,任课老师也没有经过专门的选派,教学过程中责任不明确,管理上缺乏明确的激励机制和奖惩制度,可能导致教师教学热情不高,另外,国防教育活动不够经常,国防教育没有长期的教育计划,各部门还没有形成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合力,这些都将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四)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影响

小学生是生活在学校环境中的,但不能脱离社会谈教育。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道德模式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社会生活在给人们带来机遇和活力的同时,也带来陈规陋习和社会“异化”现象。在这种氛围下,一部分学生受到影响也就在所难免了,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小学生国家主权、安全意识淡薄,在对现实目标的追求上,缺乏对高层次理想的追求,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急功近利等仍然存在。社会的负面影响成为对小学生进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因素。

三、学校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注重课堂的教学主体作用,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创新手段和方法 改革我国高校传统的国防教育课程,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实现课堂教育在国防教育与培养民族精神上的主体作用。同时,要发挥我国国防教育的基础优势和群众优势,将国防教育寓于实践中,让学生走出学校这一“象牙塔”,适当地安排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实践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参观革命老区、烈士陵园以及一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使大学生在参观中接受爱国主义的熏陶,充分利用体现国防思想和国防观念的历史文化、民族传统、军事历史、文学作品等无形载体让学生接收教育。让学生走进军营、体验军营生活,在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感受社会,激发对国防事业的热情,进而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

(二)形成校园国防文化氛围,弘扬民族精神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会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因此,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会比直接的课堂教育更有效果。学校可以邀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工作人员到校演讲,举办相关主题展览,可以通过大学生容易接受和易于理解的方式来形成熏陶,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通过校园电视台、校报、网络等形式开展校园国防教育活动,举办国防军事演。积极利用各种教育时机,寓国防教育与知识娱乐之中。同时还可以介绍当今热点形势、国际环境的变化、世界武器装备等,出现重大事件时,学校可以组织学生结合当代国际形势进行分析和讨论,养成学生关注国内外大事的习惯,提高国防和民族意识。

(三)健全教育管理体制,为高校国防教育和民族精神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学校应将国防教育纳入统一的教学计划中,合理安排其教学时间;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和宣传部门以便于国防教育教室的抽调;加强监督和管理,对国防教育课程的完成情况进行不定期抽查,使大学生高效的学习国防知识,培育民族精神;落实合理明确的奖惩制度,不仅是对学生也是对教师,对于教学任务完成优秀的教师和学生应给予奖励和表扬,相反则给予批评和出发,实现良性的奖惩机制。⑵并通过教育的机制把与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相关的教育项目也纳入高校教育内容之列。

四、小学国防教育计划措施 1.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1)组织师生学习《国防教育法》,进一步提高全体师生加强和接受国防教育的认识和自觉性。把国防教育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臵上。

(2)开展宣传教育,及时宣传和普及国防教育。

2.上好国防知识课,让国防教育进入教材,进入课堂。

3.发展和完善国防教育阵地和载体,充分发挥教育作用,增强教育实效。

(1)与共建单位配合,继续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少年军校训练,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军事训练。

(2)组织好“学军、爱军、拥军小组”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体验、磨炼,提高实践活动。

4.积极开展国防教育活动

(1)每学期举行一次国防教育主题活动,富教育于活动之中。

(2)求实效,重培养,增强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活动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

5.拓宽国防教育渠道

(1)充分发掘校外国防教育力量,聘请好辅导员,定期协商、探讨,共同教育学生。(2)利用地方国防教育阵地,组织学生定期参观与活动。参考文献:《新编大学生军事教程》《中国国防报》

第三篇: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教育(推荐)

论当代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新闻与传播学院

2013级5班

谭东梅2013300528

国防,顾名思义,国家的防卫。而在字典里则指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国防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保障。“国无防不立,民无兵不安”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我们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安全意识。同时建设和巩固国防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关注国防,建设国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自夏王朝建立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国防建设。西周的分封制下,诸侯王必须履行的义务之一便是随从天子作战;秦始皇派人修长城,开灵渠,派蒙恬北击匈奴;西汉时,卫青、霍去病、李广等率兵攻击匈奴,收复河西走廊;唐朝实行府兵制和募兵制;宋朝实行更戍法,“外强中干”;明朝戚继光抗倭,郑和下西洋宣扬国威;清末,洋务运动组建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左宗棠收复新疆、、、、、、每个王朝都在用不同的方式保护国家领土和主权不受侵犯。

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却不是强国,因此更需要加强国防建设,实现伟大中国梦。

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现代化、科技化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最主要的趋势之一,政治多极化使世界大国间保持着既合作又竞争的微妙平衡。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已然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竞争的基础。旧的世界格局已经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早已瓦解,新的世界格局却尚未形成。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对中国而言,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想要抓住机遇,就必须迎接挑战。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可威胁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因素仍然存在: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冥顽不灵,恐怖主义气焰嚣张,日本极右势力沉渣泛起,宗教矛盾、地区冲突此起彼伏,贩毒走私等跨国犯罪屡禁不止、、、、、、国家对此保持高度警惕,提出国防建设现代化。

要加强现代化离不开两个因素。一是先进的科技,二是高素质的军人。可归根到底,军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军事科技不就随之提高了吗?

毛泽东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可能战胜敌人的”未来中国军队必然是以高素质的大学生为体的。眼观现今的中国军队,新兵几乎是初中、高中的学生,甚至有些初中都没毕业。以这样的文化水平如何驾驭的了新研发的高级军事武器呢? 因此,现代国防建设尤其要提高军人的文化素质,而今后的入伍军队中,必定需要召集我们大学生入伍。当国家召唤我们入伍时,每个人都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义无返顾地入伍。那么,作为21世纪的接班人的我们该如何为国防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呢?

第四篇:论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论大学生责任感

郑重谊1 戴荣四1 肖茜熔2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大学生责任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目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并从教师、学生干部、社会实践、情感交流、分层次教育等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感 原因 培养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大学生把成才看作是个人发展与社会的统一,因而有强烈的成才动力,而缺乏责任感的大学生则把成才看成是单纯社会的事或个人的私事,其成才行为受个人兴趣、好恶及个人短期利益的左右而不能持久,且动力不足[1]。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责任感无疑是这一现代人力资源的核心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的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目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入手,分析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人的责任感分为几个层次,即: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自身意识、社会、家庭、学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责任感弱化倾向,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2]。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劲”是这类学生心态的典型反映。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萎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天天嘴里喊着郁闷。

2.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他们以一种很不在乎的甚至调侃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敷衍塞责。

3.无意义。一部分学生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了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社会都看得很灰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也渐渐冷漠起来。

二.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1.社会转型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与道德传统,形成了东方特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伦理。但由于目前我们已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竞争基础上的,它是通过市场这一杠杆来实现资源的分配、产品的生产,通过对市场的占有来实现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回避的,社会历史转型必然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冲击固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淡漠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弃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这些主要体现在三个反差上:一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二是校园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作者简介:郑重谊(1982-),男,汉族,湖南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长年累月、苦口婆心教育的成果,常常被某些错误舆论导向和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丑闻抵消;三是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当前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未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求新与守成、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因此,有部分大学生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做称职的父母,而对如何做称职的子女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造成家庭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缺失。从农村到城市,中国家庭几乎都有同一个理念:“再穷不能穷孩子”。家长在物质上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甚至沿街乞讨也供孩子花费,但在精神上却忽略教育。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

3.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按照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受动者[3]。

4.信息化、网络的影响

首先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使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了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个人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的现象;其次沉迷虚拟网络,极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感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而不断强化的,只有当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才会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的虚拟角色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并且没有人去追究,于是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社会中频繁转换角色,混淆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定位,而导致社会责任感淡漠;再次沉迷网络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会淡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在互联网中,大学生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或化名方式进行网络人际交往。沉迷于网上交友的大学生们常常分不清虚拟的交往和现实的交往,导致他们在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在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的真诚与关怀。

5.对责任与自由的错误解释

由于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学生对责任与自由产生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错误的科学解释所致。早先信奉自由的种种观点,都与那种信奉“意志自由”的信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承认人的心智的功用被认定为必须要服从一致性规律的观点,个人人格的作用对于自由观念和责任观念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中一个既享有自由又承担责任的成员,处在既具有特权又负有责任的特定地位;我们欲实现自由,就要清楚自己的责任[4]。

6、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影响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别强,讲求个人努力、个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较之以前更加强烈,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膨胀,使得许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减弱。

三.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1.教师以身作则是榜样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以身作则,老师把学校

当作家,把学生当作亲人,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学生才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把学生的事看成自己的事,维护学生的利益,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护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2.学生骨干是基础

学生党员、各级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老师联系学生的纽带,因此,学生干部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广大同学的责任意识。对学生干部要专门进行培训,要培养干部树立责任意识,以身作则,给他们明确职责,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各项工作,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让干部对同学的责任心得到同学的认可,并成为学生的榜样[5]。

3.社会实践活动是途径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知、行、情的相互转化[6]。许多责任感较强的大学生,中学时代都当过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提供和创造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在这种实践中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而且强化了他们履行责任的意志行为,把当干部的荣誉感升华为责任感。而那些社会责任感较差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很少担当过学生干部,由于缺少这种实践机会,在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中,自然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锻炼,因而使他们感觉到社会责任感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因为涉及社会太少,所以感觉社会离他们很遥远。这种实践机会减少,就会引起责任感的下降。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通过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来认识当代大学生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发生从实践—认识—实践质的飞跃。同时通过组织公益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5.情感交流是激励

当代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认为自尊感与责任感是迁移能力最强的人类情感,并且认定他们之间重要的相关性,即自尊心的丧失,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最大情感障碍。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的父母应建立一种互动机制,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行动,在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幸福感,进而获得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强化激励机制,经常地鼓励他们取得成功,并正确评价他们的社会价值,在情感上尊重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愿意担负更多的责任[7]。

5.分层次教育是方法

人们从细胞结构上研究脑组织发现,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再作反应。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应有所创新。大学生责任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责任教育内容应按不同年段而各有侧重。大学一年级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对生活、学习及环境的不适应。因此,应以“重新认识自我,健康面对新生活,积极确立新目标”为责任教育的重点,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设计,并负起相应的责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磨合、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阅历等有了一定的积累,由于目标追求的多元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不同追求的学生开始向各自努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当着重开展“关爱他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责任教育,教育大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发现和实现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经

过二年级的全方位分化,初步完成自我定位,思想逐渐成熟,自觉性提高,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因此,应当着重开展“完善自我,增强责任促成才”的成才责任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增强成才紧迫感,集中精力投入学业或感兴趣的活动中,致力于自我发展,把个人成才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将逐步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他们普遍开始为走向社会、面向未来做各种准备和努力,一些学生在择业上功利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应当着重开展“真情回报他人,努力奉献社会”的回馈责任教育。让他们懂得大学生成才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明白人只有在尽到自己的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尊严和价值,才能自尊、自重,并为世人所尊重,体现出人生的完美[8]。

6.建立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是手段

我们确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评价时要做到教师评、自己评、集体互评等相结合,做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接受责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校应当将大学生的负责任情况与学生评优、评先、奖贷学金、就业推荐等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责任评价机制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校园里,要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是德育的重要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丰富责任教育的内容,拓展责任教育的新途径,寻求责任教育的新载体,才能开创责任教育的新局面,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责任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25

[2] 孟子博.高校责任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56-57

[3] 张希珍.浅析引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主要因素[J].攀登,2007,26(157):165-166

[4] 王金龙.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4:71-73

[5] 李鸿波.教育中贯穿责任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7,9:183-184

[6] 戴树根.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求索,2004,3:166-167

[7] 王丹玲,孙丽丽.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52(12):116-117

[8] 李洁.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5,5:23-26

第五篇:试析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途径 2500

试析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的培养途径

摘要:国防教育是指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随着经济的发展,国际社会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为了保证国家的安全,不仅需要依靠坚实的国防力量,还需要依靠国民的精神力量。这就需要国家高度重视国民精神信仰的培养,从大学生入手,推行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为我国的安全建设提供保障。本文从国防教育与名族精神的内涵出发,分析了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防教育;民族精神;培养途径

一、国防教育与名族精神的内涵

国防教育是全体公民共同享有的基本教育,它以维护国家的安全稳定为主要教育内容,对培养公民的民族精神具有很大的意义。《国防教育法》明确指出,国防教育是国家安全建设和稳定国家政局的关键,是提高公民凝聚力,增强公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国防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增强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国防教育不仅可以加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民族凝聚力,还可以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统一。

民族精神是一种具有民族性的文化现象,不仅可以促进民族的发展与进步,还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共同生活的发展变化从而形成的统一的思想认识,它具有明显的民族色彩,透露着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精神面貌,民族精神的培养是民族健康发展的关键。

二、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防教育重视力度不够

民族精神是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国际社会的影响,很多高职院校对国防教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多数学校只是在学期初采用军训、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

短期的国防教育培训,军训结束国防教育也就迅速落幕。高校常规的国防教育活动有国防体育活动、国防教育日活动以及设计活动等,这些活动对学生民族意识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高校的忽视却让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得不到有效地培养。

(二)教学形式单一

民族精神贯穿在国防教育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上。学期初的军训是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但是,很多高职院校组织学生军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军训内容只是停留在站军姿、齐步走、正步走等简单的训练上,在军训时间和军训效果上不按照国家规定,敷衍了事,学校领导的忽视是导致学生国防教育意识薄弱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信息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

网络是一个透明的信息交流平台,国防教育中有很多不利因素在网络上流传对高职院校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价值观、思想观的形成期,学生思想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由于网络平台信息透明,西方国家的国防思想很容易影响到我国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导致我国大学生民族精神薄弱,不利于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展。

三、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高校管理者在明确高校国防教育与民族培养重要性的同时,还应该针对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提高我国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保障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安全快速地发展。

(一)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途径。传统的国防教育以理论讲学为主,这种教育方式不仅很难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效果,还会导致学生对国防教育产生厌倦的情绪。因此,新时代影响下的国防教育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实践需要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教师应该针对大学生思想的实际情况,明确教育目的所在,设计符

合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学形式和实践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例如,可以安排学生参观烈士陵园或者是战斗旧址,在条件许可下,还可以安排学生参观国家军事训练基地,学生在参观的过程中民族精神会受到升华,还可以切身地感受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

(二)营造国防教育氛围

校园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主要场所,将国防教育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去,不仅有助于提高过分教育的教学效果,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营造校园国防文化氛围,高校领导可以通过举办以国防教育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为目的的知识竞赛、征文比赛或者是主题班会等,让大学生在积极参与中重视国防教育培训、提升自己的民族思想意识。其次,学校还可以利用宣扬爱国主义精神的节日或者是主题活动等,有针对地在校园内营造过分教育环境。如聘请专业国防教育学者进行讲座,通过专业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国内外国防教育的差异性,使学生明确自己民族的精神所在。最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通过学生会或者是学生社团等组织让学生自行开展国防教育,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加大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力度。

(三)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还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首先,国防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国防教育的内容与社会时事热点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其次,民族精神培养的内容还需要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民族精神意识。例如,近几年的钓鱼岛事件引起了高校大学生的广泛关注,激起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高校可以利用钓鱼岛事件展开国防教育专场讲座,或者是通过师生讨论大会等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最后,藏独、疆独、抗震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可以成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要切入点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增强民族凝聚力。

(四)利用网络平台

受信息社会的影响,网络已经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各个领域。通过现代科技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可以有效地提高国防教育的教学效率。互联网信息传播速

度快、覆盖范围广、影响力大,不仅可以将生硬的文字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图片、声音、视屏等形式,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定期观看国防教育电影或者是建立网络国防教育讨论小组,由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收集、整理信息,从而保障国防教育工作的有效实施。

四、结束语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接班人,为了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国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键。在我国高校国防教育中培养民族精神,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高校必须正确认识高职国防教育与民族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让学生认识到民族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黄顺杨.试论高职国防教育与学生民族精神培养[J].出国与就业,2011(23)

[2]窦苏明.民族精神视野下高职国防教育课程建设的新举措[J].科技资讯,2013(30)

[3]刘迪.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与加强高职院校国防教育[J].科技致富向导,2011(8)

下载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摘要:国防教育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对公民所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教育,也就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全体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系 普通高校的军事课,自1985年教育部在部分高校进行大学生军事训练试点以来,不少高校将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技能训练(统称军事课)相结合的国......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大学生与国防教育 学号:10024122 姓名:郑煜晗 地址:天津经济开发区第十三大街29号 邮箱:407163346@qq.com摘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环节。要发展国防教育,必须以高......

    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

    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 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 13111103 张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国防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中......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来,每个国家都把国防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

    中国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状况调查

    中国梦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状况调查 一、调研目的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和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进一步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和当代中国......

    当代大学生与民族精神

    当代大学生与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若没有这种高尚的民族精神,就注定要被轻视和欺辱。那么到底何为民族精神呢?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发......

    论当代大学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当代大学生如何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摘要】: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