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

时间:2019-05-13 10:0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

第一篇: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

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

外国语学院西班牙语系 13111103 张阳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国防从古至今一直是一个国家安全中最重要的因素,从个体来说它是个人安身立业的根基,从整体来说是一个民族、国家存在的基础。通过几周的学习,我了解了国防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军事思想,明确了我国所处的战略环境,学习了一些军事高技术,以及部队的一些条例和规定。军事理论内容是众多的,我深知学习只是浅尝辄止,但对于个人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却有着很大的帮助。当前我国处于和平时期,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中国的国际地位显著提高,综合国力全面增强,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与世界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然而现在在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当中缺乏信仰、危机意识不强,中国人的爱国情感在日益安逸的生活逐渐淡化与消磨。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国防教育对现代的大学生很有必要,这不仅对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有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对重塑中国人的内心、增强爱国意识也十分必要。下面将从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当前军事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的不足、建议和方法三个方面来论述。

(一)国防教育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国防教育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对公民所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教育,也就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全体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在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以及进行军事训练,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普通高校本科学生的必修课。军事理论课的开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和国防行为能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综合素质,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组织纪律性,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不仅仅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培养国防意识,至关重要!

高校国防教育可以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国防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国防观念,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国防意识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神,国防教育内容是有关国家安全防卫问题,它与国家和民族荣辱兴衰、生死存亡密切相关,“多难兴国,殷忧启圣”。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与国防形势、国家安全系数、国防教育有着最直接的联系。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而要持久地保持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就应从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国防教育,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当今中国与世界联系愈发紧密的情况下,更要加大国防教育力度,让广大大学生明确我国国防面临的严峻挑战,不断激发我们的忧患意识和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

高校国防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居安思危,激发民族危机感。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变化,这为中华民族的振兴提供了历史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我们应抓住有利时机聚精会神搞好经济建设。但是,“和平之树”的繁荫也给社会投下“安逸”的影子,容易使人滋生和平麻痹思想,消磨一个民族的尚武精神。部分大学生由于有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缺乏艰苦生活的体验,抱有天下太平的思想,对国家前途命运没有一种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或是偶尔想到也认为事不关己。纵观影响世界的安全与稳定的因素,我国国家统一、领土主权完整以及其他重大民族利益问题上仍然面临巨大的现实威胁,特别是在当今美国重返亚洲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较强的居安思危意识,既能搞经济,又能固国防,维护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对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可以使

他们了解国情,使大学生正视综合国力的现实差距,提高忧国忧民的意识,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增强使命感、责任感,不再把振兴中华当作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把它融入日常的学习、工作之中。

国防教育效应可以转化为国家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国防教育实质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责任感的教育,我们进行的国防教育必然涉及到民族发展史,遭受外来侵略的苦难史,这都将极大地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正确的国防观,形成人人关心国防,支持国防的良好社会风气,这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向兴旺发达的重要前提。高等学校开设军事课程, 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当今世界霸权主义泛滥、强权政治横行、“台独”势力依然存在,宗教矛盾、恐怖活动有增无减,高技术局部战争接连不断,使我国的安全面临着严重威胁与挑战。因此,通过军事课程的学习, 进一步使我们懂得国防与国家的关系,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从而激发我们爱军学技、勤奋成才、报效祖国的赤子热忱。

(二)当前军事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的不足

①课堂内容容量过大,难以保证爱国主义的渗透。在当前的军事理论的课程中,面临着学时短任务重的现状。一个老师往往要在二、三节的时间内把一章五六节的内容讲完。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消化吸收,而且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十分的不利。何谈对爱国主义的渗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有限的时间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难免打折扣。

②课程内容陈旧,缺乏新意,缺少时代气息,脱离现实。课程的名称虽然为军事理论但是对学生爱国主义的培养还是要结合现实的、新鲜的实例为好。现行的教材修订时间过长,几年内未曾更新,自然无法很好反映当前最新的军事变化和我国战略思维,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也只能停留在过去式中。同时这些课程内容对学生来说现实意义不大,与生活接触不多,专业性又过强。教材又以理论为主,没有生动的实例为支撑,爱国主义的培养只能是“空中楼阁”。

③教学方法陈旧,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前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学习时间较短,老师往往教学方法程序化、单一化,教学内容过于陈旧,教学手段缺少创新等问题。虽然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有多媒体设配进行辅助教学,可这是远远不够的,多媒体教学带来是对学生教育的过度平面化。而且传统的教育模式忽略了学生的情感特征,不能满足他们不同情感需求,难以激发、调节其情绪机制,很难对其情感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 达不到情感渗透的效果。

(三)建议与方法

①优化整合课堂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的效率。时间紧、任务重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所以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精选教学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在课堂有限的时间中以灵活多样的方式传授部分知识,同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样的爱国主义才会是具体的,对学生的触动也才会是最大的。还要保持教学内容有较高的起点,既要让学生切实掌握有关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知识,又要让学生认清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意义和自己肩负的责任,培养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的能力。当然这样也给学生留下了课下学习探讨的时间跟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行动脑思考以达到进步的效果。

②定期修订课程教材,增添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当前的军事理论课程并没有专门的章节讲述爱国主义,只是通过讲述具体军事理论知识进行情感渗透,只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增添专门章节,从理论和实践具体分析什么是爱国主义,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军事理论课与其他课程教学相比较有许多共同之处,但也有其独自的特点,主要是因为他的某些内容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在教材的编写修订的过程中、在授课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追踪和关注教学内容中的新动向,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力求把学生最关心的世界热点、最新信息、最新学术动态引入课堂,使教学内

容前卫、鲜活、精干,让军事理论课充满生机和活力,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最新的实例,以案释情。只有这样在真实的情况,才会有最真实的触动,也才能达到弘扬爱国主义的效果。

③改进教学方法,将情感教学融入高校军事理论课。从教学方法来看,教学既是一门技术,同时也是一门艺术,军事课教学一定要改革传统的教师教材加粉笔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要探索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模式。在老师充分备课的前提下,提倡教学过程中就热点问题,加强师生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兴趣。如讲授打击“台独”势力分裂活动,实现国家统一的伟大意义时,可以就台海局势现状,可以利用翔实资料对比分析前苏联解体给人民带来的经济、政治、社会发展、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危害,介绍在防止“台独”上所作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斗争,让学生互相探讨发言,启发学生深刻认识“台独”分裂祖国的危害性和我们应该采取的对策,从而达到统一思想和统一认识,取得较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在军事理论课教学中尝试交互式教学法,整个过程中,始终保持宽松的气氛,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是平等的,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作为学校国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现代国防意识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军事理论课教学如何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需要,是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现行教育体制下,如何更好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爱国主义的教育是我们要不断思考的问题。希望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真正让爱国主义走进大学生的心中!

第二篇: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

论二本高校国防教育与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

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在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分析了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并重点对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议。关键词:大学生 国防教育 民族精神 培育

古往今来,一个民族的兴盛往往与民族精神的高扬同步,一个民族的衰落伴响的则往往是民族精神的残音。可以说,民族精神是民族存续的精神血脉,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民族兴盛的精神资源,对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1、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之所以能够经受住金融危机的冲击、特大自然灾害的考验,能够从容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性突发事件,能够实现香港和澳门的胜利回归,能够成功申办 2008年奥运会,能够众志成城、抗震救灾,无不与中华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弘扬有着密切关系。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在未来的岁月里薪火相传、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动力。

当代大学生是当代青年中的优秀群体,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将直接影响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状况如何,能否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事业的实现。在大学生中培育民族精神,树立他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他们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凝聚他们的力量和智慧,才能对振兴中华民族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当代中国,提出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尤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培育民族精神是正确树立大学生个人信仰的需要 信仰是个人行动的指南和榜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广大革命先辈们正是由于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才能在革命遇到挫折,战争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不畏艰险,勇于牺牲,创造出一个个中国革命史上的奇迹。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的真实写照,更是信仰对个体存在和发展作用的最有力的证明。个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要素,个人信仰是民族信仰的根据。没有思想家的民族是愚昧的民族,没有英雄的国度是堕落的国度,没有脊梁的历史是腐朽的历史,没有信仰的社会是坍塌的社会。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目前,西方文化对我国的渗透愈演愈烈,大学生这一群体,正是西方国家社会意识形态进攻的重点。同时,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新世纪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但还不完善,“市场化文化”在社会中居重要地位,在市场等价交换法则的操纵下经济价值升值,金钱也成为个人成功与失败的标志,甚至成为衡量理想信念的现实尺度。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要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先进的价值观念来占领大学生的思想教育阵地,必须要在大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用伟大的民族精神构筑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帮助当代大学生自觉抵御和克服不良思想的侵蚀,树立和保持积极向上的个人信仰。

二、以国防教育为手段,大力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

当今世界,各国都很重视对国民进行国防教育,很多国家都把加强国防教育视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性工程,把国防观念作为一种崇高的社会公德进行培育。我国颁布实施的《国防教育法》也明确了国防教育是建设和巩固国防的基础,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而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其实质和中心内容恰恰是爱国主义教育,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教育,是在全体人民中唤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的教育。高校是国防教育的主阵地,在新形势下如何有效利用国防教育,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1.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蔡锷将军非常深刻地指出:全民国防教育“必先陶铸国魂”,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他认定,爱国之心是“国家建立之大纲,国民自尊自立之种子。其于国民之关系也,如战阵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针,如枪炮之照星,如星辰之北斗”。而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正是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因此我们要依托国防教育,培育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价值取向,要增强大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把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作为其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密切结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教育与他们的理想追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

[1]

2.加强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民族责任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国情教育则是增强民族责任感的有效途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企盼民族的振兴与腾飞,渴望中华民族告别贫穷、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愿为民族的昌盛做贡献。但是,不少大学生还没有把民族的使命与自身责任联系在一起,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的历史责任。一些学生注重个人得失,不顾国家利益,将忧国忧民视为杞人忧天;还有一部分学生缺乏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自觉性,远大目标与现实努力有较大反差。因此,我们要加强国情教育,使大学生对我国国情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激起深沉的民族责任感,找到正确的报国之路。

3.加强国际形势的教育,增强大学生民族忧患意识。对大学生进行国际形势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对世界格局和大势有冷静客观的把握,树立健康的忧患意识。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国防”、“我国周边安全环境”、“信息化战争”等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大学生认识到西方发达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势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及新的干涉主义和霸权主义仍在威胁着人类安全;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充分表明世界并不太平;信息化大潮将每一个国家都卷入其中,给经济、科技上的弱势国家带来诸多风险和挑战。这些国际形势都提醒大学生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

4.加强历史和传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绝大多数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无限的热爱,为拥有如此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感到自豪,但对民族文化传统的了解和理解不深。由于在改革开放和市

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受到西方物质文明和思想观念的冲击忽视对我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学习;同时,由于我们长期的应试教育,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使得学生的知识面比较窄,这也影响了大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民族精神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积淀与升华。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历史、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教育,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特别是要了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繁荣昌盛而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光辉业绩,从民族英雄、革命先烈的高尚品格和感人事迹中汲取力量,陶冶情操。同时通过国防教育中“中国古近代军事思想”的学习能使大学生了解我国历史上许许多多杰出的军事家、军事著作及著名的战役,从而激发大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总之,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有效利用高校国防教育,在大学生中大力宣扬和培育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所形成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将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 蔡松坡集6[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第三篇: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意义

摘要:国防教育是指整个国家范围内对公民所进行的国家安全防务教育,也就是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出发,在全体公民中灌输国防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提高保卫祖国的各种素质的活动。国防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基本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国防教育 高校 大学生 爱国主义

国防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国防教育是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国无防不立,民无防不安;有国防就应该进行国防教育;精神力量是建设强大国防的重要因素;国防教育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

二、国防教育是团结、武装人民战胜敌人的有力武器。国防教育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途径;国防教育是加强国防建设的思想保证;国防教育是提高战斗力的有效手段;国防教育是一种巨大的威慑力量。

三、国防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国防教育的目的看,它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是一致的;从国防教育的内容看,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防教育的对象看,它与精神文明建设一样都是着眼于全体公民。

四、国防教育是加速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国防教育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创造有利国际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国防教育可以激发全国人民的爱国热忱,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国防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国民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五、国防教育是全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由我国人民所承担的国防义务所决定的;这是由国防的一般性质所决定的;这是由我国贯彻执行毛德东人民战争思想所决定的;这是和平时期加强全民国防教育的必要性所决定的。

广大青少年是未来国防人力资源的主力军,他们的国防观念如何,对于维护我国国防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军事训练,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在高校开设军事理论课以及进行军事训练,是全民国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大学生接受国防教育的重要一环。从1985年开始,国家在部分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开展了学生军训工作试点。学生通过军训,掌握了基本军事知识和技能,增强了国防观念,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思想政治觉悟得到提高,组织纪律性明显增强,意志和体魄得到很大锻炼,培养了艰苦奋斗的良好作风,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

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防形势的紧张而高涨。古今中外的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高涨的爱国激情,大多在国防形势紧张的情况下产生。抗日战争时期,在民族危难时期,奋起抗争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不甘做亡国奴的抗战热情,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涨期。爱国主义情感随着国家的安全稳定而逐渐弱化。实践证明,国家越安全,国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越容易趋向淡薄,长期的和平环境容易导致国民爱国主义情感的淡化,甚至消失。从爱国主义情感的发展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重视爱国主义情感的激励。而要持久地保持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就应从强化大学生国防意识、提高大学生国防观念入手,坚持不懈地开展国防教育,不断加大教育力度,深化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意识,有效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的新世纪,要加大国防教育力度,让广大学生明确我国国防面临的严峻挑战,时时激发他们的忧患意识和殷殷爱国之情、拳拳报国之志。

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国防意识,不仅取决于理论上的宣传教育,而且取决于军人自身的形象,取决于军人的社会地位。我军在近一个世纪的战斗历程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往直前,战无不胜,涌现出了无数英雄模范,在人民群众中树立了光辉形象,成为无数有志青年投身国防事业的强大动力。和平建设时期,没有烽火硝烟,也没有像董存瑞炸碉堡式的英雄人物,相反,面对迅速的改革开放大潮,军队的作用似乎“下降了”,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倾向也出现在军营,军人在老百姓中的高大形象受到了损害。如何在长期的和平环境中始终保持军人的良好形象,始终成为广大青少年最向往的职业,是我们进行国防教育必须认真对待和探讨的问题。另一方面教育军队自爱自强,注重改善自身形象和军民关系,并把它“像完成战斗任务一样”去完成,鼓励官兵走出营房,参加“助民”活动。面对我军目前面临的形象问题,必须狠下决心,在大幅提高军人待遇的同时,从严治军,依法治军,坚决遏制各种腐败现象,对严重影响军队形象的各种不文明之举进行坚决纠正,真正树立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光辉形象。同时,注意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真正视人民。

总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反对分裂和外来干预,维护国家的独立和统一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国人民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团结一致,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加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的国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必须充分认识到国防教育对国家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完善国防教育机制,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学生是祖国的未来,通过学校国防教育所积淀形成的道德行为、意志品德,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成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新人,为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四篇: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论高校国防教育的重大作用和意义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查也。”古往今来,每个国家都把国防建设摆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国防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国防意识,不仅仅是建设强大国防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客观需要。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国防观念

国防是为了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证国家利益不受外来侵犯而采取的一切防卫措施的综合。国防意识,则与国防需要相适应而倡导和产生的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标志的群体行为观念。它不仅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转化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政治上是向心力和凝聚力,在军事上的可转化为战斗力,在经济上可转化为生产力。国防意识的强弱,历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的主要标志。国防观念关系到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国防教育,极力宣扬“大国防”观念,动员全民投入和关切国防事业。因此,高校开展国防教育,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既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基础,又是推动民族发展兴盛的精神动力。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然而,忧患意识日渐淡薄,国防意识、国防观念也淡化了。尤其是在青年大学生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对于我国的安全环境和安全形势,知之甚少。对于西方敌对势力一直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认识不清。对于恐怖主义,民族分裂主义,极端宗教主义的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肃认真地对待国防教育问题,切实把大学国防教育放在重要的地位。

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与发展的基本条件。今天,全面实现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是中华民族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共同追求。而国防建设,既是这一奋斗目标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国防教育,能使人们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信念,树立革命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为国家和民族献身的使命感、光荣感以及为保卫国家民族利益而自觉斗争的精神,从而进一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近代中国曾屡遭外敌入侵,国贫民弱,社会则像一盘散沙,这除了经济落后、政治腐败的原因外,也与国民没有形成明确的国防意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先进的社会制度是中华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基础,同时,以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以及安全为共同利益的现代社会国防意识的形成也是巩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力量。高校国防教育能够使学生把民族的共同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能够和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抵御外来侵略颠覆的威胁,能够为民族的共同利益不惜牺牲个人或局部利益。这样,就能在爱国主义的伟大旗帜下把大家紧紧地团结起来,使中华民族具有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大学生尤其如此,他们是民族的脊梁。加强对大学生的国防教育、尤其是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核心),能极大地激发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在青年大学生的鼓舞和带动下能凝聚全中华民族的意志和力量,任何困难都能战胜和克服。如1999年5月,美国用导弹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之后,首先是大学生发起了反美示威抗议游行,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力量。

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

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高科技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如微电子、光电子、人工智能、纳米技术等,这些都能增加大学生的科技知识,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开阔视野,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

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通过军事理论学习和军事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国防教育有利于培养国防后备人才,促进国防现代化

我国国防建设一直坚持走精干的常备军和强大的后备力量相结合的道路,这也是我国新时期国防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易于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如果抓好这个群体的国防教育,我们便储备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而又掌握了一定军事技能的高素质的国防后备力量。为此,对大学生进行军事理论教学,必要的军事训练,以便必要时为部队输送高技术军事人才,成为战时扩建、组建部队的骨干,为打赢未来高技术局部战争创造条件,为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提供有力保障。因而,大学国防教育,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国防能力。

未来高技术条件的局部战争仍要坚持人民战争。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大批高新技术用于军事领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看,传统的人民战争的方式已经过时了。但是,人民战争的理念不能丢。在新的形势下,人民战争仍有它存在的意义,如信息战、网络战等一些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中的技术群体会大有作为。他们可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投入到维护国家安全的行列中来。那么,我们的青年大学生,无论是在校生还是毕业生,他们个个都有专长,如果他们受过较好的大学国防教育,走上社会之后,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将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将影响着周围的人,而一部分还将走上领导岗位,其影响和作用就更大了。在和平时期,他们是国防教育的骨干,而一旦战争发生,他们便成为人民战争的排头兵,能发动和组织广大群众参与战争,形成强大的合力,取得战争的胜利,为未来高技术条件下的人民战争打牢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也是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高等院校中搞好军事训练,开展系统的国防教育,加强国防知识的普及、宣传,是国家安全的需要,是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所以,应当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和关心。

第五篇:论高校如何加强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

论大学生责任感

郑重谊1 戴荣四1 肖茜熔2

(1.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2.湖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大学生责任教育是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目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入手,分析了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并从教师、学生干部、社会实践、情感交流、分层次教育等方面提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

关键词:大学生 责任感 原因 培养

一个具有责任感的大学生把成才看作是个人发展与社会的统一,因而有强烈的成才动力,而缺乏责任感的大学生则把成才看成是单纯社会的事或个人的私事,其成才行为受个人兴趣、好恶及个人短期利益的左右而不能持久,且动力不足[1]。当代大学生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责任感无疑是这一现代人力资源的核心素质,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感的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目前大学生责任感现状入手,分析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及对策。

一.大学生责任感现状

一般来讲,我们可以把人的责任感分为几个层次,即:自我责任、家庭责任、职业责任、他人责任、集体责任和社会责任。当代大学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青年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但由于自身意识、社会、家庭、学校等综合因素的影响,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责任感弱化倾向,突出表现为“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精神疲软现象[2]。

1.无兴趣。即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劲”是这类学生心态的典型反映。表现在行动中就是情绪冷漠、空虚,情感萎顿,整天无精打采,懒洋洋的,天天嘴里喊着郁闷。

2.无所谓。一切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大到社会的发展、改革的前途、国家的命运、人类的理想,小到自己的学习生活,都不想参与。他们以一种很不在乎的甚至调侃的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一切,因而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则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或采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寻找种种理由敷衍塞责。

3.无意义。一部分学生将人们的活动都看成了争名夺利,因而对他人、社会都看得很灰暗,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毫无意义,心态也渐渐冷漠起来。

二.大学生责任感弱化的原因

1.社会转型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的文明与道德传统,形成了东方特有的价值体系和道德规范,形成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伦理。但由于目前我们已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时期,而市场经济是建立在经济竞争基础上的,它是通过市场这一杠杆来实现资源的分配、产品的生产,通过对市场的占有来实现团体和个人的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不同价值标准和道德标准的碰撞与融合是不可回避的,社会历史转型必然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冲击固有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成长起来的,经历了社会转型对人的价值观念的冲击和调整的全过程,他们在感受到市场经济带来的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消极效应的冲击和挑战,即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而淡漠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弃自己应有的社会责任,大学生在价值观念上的困惑和矛盾明显增多,这些主要体现在三个反差上:一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反差。大学生既崇尚真善美的精神境界和高尚人格,又注重现实,讲求实惠和实际;二是校园内外的反差,即实际存在作者简介:郑重谊(1982-),男,汉族,湖南人,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德双轨现象。学校在提倡高水准的道德规范,而社会上某些低水准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也在蔓延,长年累月、苦口婆心教育的成果,常常被某些错误舆论导向和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丑闻抵消;三是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当前部分大学生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倾向严重,为了眼前利益,不惜牺牲未来。当代大学生在面对求新与守成、优越与自卑、求异与从众、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形成自己的观念与行为,在价值判断与选择上存有“关心与淡漠相容、希望与困惑并存、进取与彷徨相伴、认同与失落交错”的心态。因此,有部分大学生在善与恶的抉择中优柔寡断,在物欲与外加因素的干扰下难以构筑起坚固的道德城墙,丧失了大学生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2.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

长期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如何做称职的父母,而对如何做称职的子女重视不够,甚至完全忽略,造成家庭教育中的社会责任感教育缺失。从农村到城市,中国家庭几乎都有同一个理念:“再穷不能穷孩子”。家长在物质上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甚至沿街乞讨也供孩子花费,但在精神上却忽略教育。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

3.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

尽管高校的教学改革已经进行了多年,但从总体上看,目前大学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按照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标,教育的目的应该是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学校的各种教育,把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个人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现在的大学不论是培养模式还是课堂教学中仍然是重灌输、轻引导,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受动者[3]。

4.信息化、网络的影响

首先网上的一些不良信息使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出现了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个人本位主义、实用主义的现象;其次沉迷虚拟网络,极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社会责任感是伴随着人的社会化而不断强化的,只有当人们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社会角色时,才会理解自己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然而,在网络社会中,扮演的虚拟角色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并且没有人去追究,于是大学生在网络与现实社会中频繁转换角色,混淆了自己应有的社会角色定位,而导致社会责任感淡漠;再次沉迷网络虚拟的人际交往模式,会淡漠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他人的关怀与责任。在互联网中,大学生们可以用匿名的方式或化名方式进行网络人际交往。沉迷于网上交友的大学生们常常分不清虚拟的交往和现实的交往,导致他们在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在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的真诚与关怀。

5.对责任与自由的错误解释

由于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学生对责任与自由产生误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错误的科学解释所致。早先信奉自由的种种观点,都与那种信奉“意志自由”的信念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承认人的心智的功用被认定为必须要服从一致性规律的观点,个人人格的作用对于自由观念和责任观念来讲却是至关重要的。问题的关键在于,作为社会中一个既享有自由又承担责任的成员,处在既具有特权又负有责任的特定地位;我们欲实现自由,就要清楚自己的责任[4]。

6、激烈的社会竞争的影响

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特别强,讲求个人努力、个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较之以前更加强烈,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这种自我意识的增强与膨胀,使得许多大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社会责任感减弱。

三.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责任感

1.教师以身作则是榜样

要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老师自己首先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能够以身作则,老师把学校

当作家,把学生当作亲人,对学校负责对学生负责,学生才会产生这样的意识。把学生的事看成自己的事,维护学生的利益,让学生有一种亲近感,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拥护就赢得了教育的主动权。

2.学生骨干是基础

学生党员、各级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他们既是各项活动的组织者和带头人,又是辅导员老师联系学生的纽带,因此,学生干部责任感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广大同学的责任意识。对学生干部要专门进行培训,要培养干部树立责任意识,以身作则,给他们明确职责,积极引导他们开展各项工作,培养他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并让干部对同学的责任心得到同学的认可,并成为学生的榜样[5]。

3.社会实践活动是途径

一个人的责任感是认识过程、意志行为过程和情感过程的统一,这个统一的基础,就是实践,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产生和深化对自己应承担责任的认识,才能形成履行责任的行为和提高履行责任行为的意志水平,才能获取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就必须引导学生注重参加社会实践,促进知、行、情的相互转化[6]。许多责任感较强的大学生,中学时代都当过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干部,学校和教师为他们提供和创造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履行社会责任的机会,在这种实践中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而且强化了他们履行责任的意志行为,把当干部的荣誉感升华为责任感。而那些社会责任感较差的大学生,在中学时代很少担当过学生干部,由于缺少这种实践机会,在长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学习中,自然就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和锻炼,因而使他们感觉到社会责任感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因为涉及社会太少,所以感觉社会离他们很遥远。这种实践机会减少,就会引起责任感的下降。为了加强大学生对自己社会责任感的认识,使他们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我们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活动中,通过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来认识当代大学生实现我国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历史使命,使他们对社会责任感的认识发生从实践—认识—实践质的飞跃。同时通过组织公益性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服务社会,履行社会责任的实践机会,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地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5.情感交流是激励

当代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共同认为自尊感与责任感是迁移能力最强的人类情感,并且认定他们之间重要的相关性,即自尊心的丧失,是社会责任意识淡薄的最大情感障碍。因此,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学生的父母应建立一种互动机制,通过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积极行动,在为他人和集体服务的实际行动中体验成功,培养幸福感,进而获得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另一方面,强化激励机制,经常地鼓励他们取得成功,并正确评价他们的社会价值,在情感上尊重他们,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向上,主动参与,愿意担负更多的责任[7]。

5.分层次教育是方法

人们从细胞结构上研究脑组织发现,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再作反应。因此,大学生责任教育内容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而应有所创新。大学生责任教育要分阶段、分层次进行,责任教育内容应按不同年段而各有侧重。大学一年级学生最主要的特点是对生活、学习及环境的不适应。因此,应以“重新认识自我,健康面对新生活,积极确立新目标”为责任教育的重点,教育大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生活方式进行选择、设计,并负起相应的责任。大学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的磨合、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阅历等有了一定的积累,由于目标追求的多元化和自主意识的增强,不同追求的学生开始向各自努力的方向发展。因此,应当着重开展“关爱他人,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的行为责任教育,教育大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应让他们明白,一个人正是通过自己的行为,发现和实现着人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学三年级的学生经

过二年级的全方位分化,初步完成自我定位,思想逐渐成熟,自觉性提高,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因此,应当着重开展“完善自我,增强责任促成才”的成才责任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欠缺,增强成才紧迫感,集中精力投入学业或感兴趣的活动中,致力于自我发展,把个人成才与国家前途紧密结合起来。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将逐步完成学业走上社会,他们普遍开始为走向社会、面向未来做各种准备和努力,一些学生在择业上功利倾向非常明显。因此,应当着重开展“真情回报他人,努力奉献社会”的回馈责任教育。让他们懂得大学生成才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明白人只有在尽到自己的责任,对社会和人民做出贡献时,才能真正领略人生的尊严和价值,才能自尊、自重,并为世人所尊重,体现出人生的完美[8]。

6.建立责任教育管理评价机制是手段

我们确立一个合理的评价体系,确定奖惩标准。它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立科学的是非观、善恶观,还具有较强的约束作用。通过对学生责任行为的反馈,迫使学生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作用。评价时要做到教师评、自己评、集体互评等相结合,做到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提高学生接受责任教育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高校应当将大学生的负责任情况与学生评优、评先、奖贷学金、就业推荐等相结合,更好地发挥责任评价机制的教育引导作用。在校园里,要营造“负责光荣,失责可耻”的校园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和校园网的作用,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教育,影响和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提高。

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提高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效,是德育的重要要求。只有不断探索,勇于实践,不断丰富责任教育的内容,拓展责任教育的新途径,寻求责任教育的新载体,才能开创责任教育的新局面,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富有责任意识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石国亮.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5,1,25

[2] 孟子博.高校责任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理工高教研究,2007,26(3):56-57

[3] 张希珍.浅析引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乏的主要因素[J].攀登,2007,26(157):165-166

[4] 王金龙.大学生责任教育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4:71-73

[5] 李鸿波.教育中贯穿责任意识[J].现代企业教育,2007,9:183-184

[6] 戴树根.论大学生责任感教育[J].求索,2004,3:166-167

[7] 王丹玲,孙丽丽.道德情感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52(12):116-117

[8] 李洁.论大学生责任教育的实施[J].教育评论,2005,5:23-26

下载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高校的国防教育在培养学生爱国热情方面有哪些不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 摘要:高校青年教师是学校及学科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因此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尤为重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

    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写写帮推荐)

    论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 摘要:分析我国当前的安全形势,探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及必要性,对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国防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了解国家时事,提高社会......

    论国防教育协会在高校中的作用

    论国防教育协会在高校中的作用 摘要:本文笔者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国防教育协会为例,探讨了大学生军事研究性社团在高校国防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并认为在当前形势下,利用学生社团......

    试析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培养

    试析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培养 论文摘要: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高校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学生却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态势语的使......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doc五篇范文

    龙源期刊网 http://.cn 论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作者:开卫华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07年第22期 [摘要]文章结合体育教学实践,论述了培养当代大学生意志品......

    浅论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实现途径

    摘要:探讨了在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现实意义,提出国防教育应当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军事理论、国家安全形势、国防政策法规、军事科学技术和军事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同时指出......

    论如何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

    论如何培养学生声乐艺术表现力 张舒红 沈阳师范大学音乐系 摘要: 歌唱是用优美动人的歌声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门艺术。它要求歌唱者通过“声”把“乐”表现出来,并与听众交......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培养[精选5篇]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的现状及培养 摘要:教师是学校发展中的实力,作为后备力量的青年教师,其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现状,却不容我们乐观,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已经在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