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五篇

时间:2019-05-14 14:14: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

第一篇: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

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一、生动传神这是“能说”的真谛,是素质与能力的表现。有了好素材,怎样做才不会出现“死水一潭”,使听众如受煎熬而昏昏欲睡呢?要善于运用动作、表情和眼神技巧。首先,动作表达要根据素材的需要,也要与素材内容同步配套,恰到好处,才能做到信手演绎、自成妙趣;切忌手舞足蹈与矫揉造作。其次,表情是知识在脸上的无字表现,丰富而善变的表情能使人领略知识的神奇力量,精彩的表情能使人感受说者对知识的理解与观点,传递说者的聪明睿智和喜怒哀乐。第三,眼神的妙用不可言表。高境界的眼神表演当是流光溢彩、顾盼生辉的,愉悦的眼力程度当是深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眼神烘托出的知识可使往事历历在目,难以忘怀。三者结合应用技巧,当推“泉州讲古”为学习楷模。例如:说“红军不怕远征难”,切实做到生动传神,要靠自己揣摩习做,岂能言传身教?

二、学生“会写”能力的培养(1)内含性,即言之有物。如上所说,博学与熟知同样是“会写”的基础。历史知识的“会写”,重史实根据和事理分析,不做“无米之炊”。无论答题或撰写文章,都必须依托丰富翔实的史学知识,必须扣紧题意或中心而展开,浑然自成。开卷有益,好文章所表达的核心内容跃然纸上,让读者了然于胸。例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弘扬长征精神,宜紧扣长征精神之一而史论结合,专而精,突出主题,力避面面俱到,所涉泛谈。长征的素材触手可及,如书本知识、影视作品、文物史迹等,但取舍要得当,历史知识的‘.会写”最忌空中楼阁和缘木求鱼、洋洋洒洒,不知所云不足取也。

(2)完整性。历史知识的“会写”还重在因果关系、来龙去脉的梳理,也就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特别是课题型的文章。例如: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人民意愿的选择,所涉素材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史大事外,还必须联系近代中国各种阶段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结果,并佐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辉煌的建设成就来论述,从而自成知识体系。丢三落

四、残缺不全是完整性的客星,使文章缺乏可信度和说服力,习作者慎之戒之。

(3)准确性,即有的放矢。准确性可借鉴医生常用的四诊法中的“切”.历史知识的“会写”要贴中意旨,符合需求,确切而言,就是要什么给什么,不拖泥带水。例如:评价左宗棠,应准确把握左宗棠在洋务运动中的作为—主持收复新疆,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党起义等重大史实,对他的评价应符合历史的定性,以免贻笑行家。要克服答非所问、漫无边际和不合史实的弊端。

(4)严谨性。指文章的作者思路分明,条理清晰严谨,文句中肯客观。犹如明珠成串,环扣入微自然,使读者心旷神怡而肃然起敬。例如:司马光主修的史学巨着《资治通鉴》就以此见长。作者们治史严谨、文风高尚,堪称后人之师。习作者心领神会,汲取精华,提高“会写”能力,可谓受益匪浅。

(5)艺术性,即文字表达的技巧性,也就是遣词造句的功夫。文史相长,足见语文基础是历史知识“会写”的基础。例如:贾岛的“推敲”是学子们的座右铭,司马迁的《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正是“会写”艺术性的典范,值得借鉴。总之,能说会写是人的能力、魄力和魅力的表现。高超的能说会写能力不能朝发暮至而急功近利,教学相长,师生齐心协力,潜移默化,功到自然成!

第二篇:初中政治历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

《初中政治历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研究方案 一:指导思想

1,课题的实施是适应中考改革的需要

中考改革的最大特色就是综合科目的设置,综合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大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考查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综合问题.试题强调的是学科间的渗透,交叉和综合,学以致用,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因此“寻求知识与能力的结合点”是中考命题的主要思路,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查,又是重点中的重点.为了帮助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科的基础知识,把知识与能力有机在结合起来,探究“初中政治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成为十分必要和十分重要.2,课题研究是提高政治教师教学能力的需要

文科综合试题特点是新情境,热问题,跨学科,浅知识,重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以单科的主干,核心内容为主,同时关注两个学科知识的交汇点.在能力考查方面,突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试题从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这是跨学科命题的主要思路.这就要求教师备课要备考要点.也是培养政治教师的目标.为此我们主要培养教师准确做好以下几点.(1)首先要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及时对基础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形成专题,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打好理论知识的基础.如通过比较,寻求特点,分析差异,则可使这重点问题得到“活化”复习.(2)进行时事综合训练.时事是最易出综合考题的载体,因此,平时要关注新闻,善于收集各种有利于训练综合思维的习题,形成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3)认真审读材料(图,表)及设问要求.特别要注意设问的规定性条件.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能死记,要会活用.以上三方面内容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无法做到.因而通过课题研究,我们可以使课题组教师快速养成协同合作能力的同时,提高创新教学能力.3,培养政治教师协作精神的需要

中考文科综合科目的设置,教学的综合性,复杂性,多变性,要求教师从原来狭隘的学科堡垒中解放出来,实施“管好自家门,适当串串门,共同找热门”的新路子.综合考试要求考生重视历史,地理知识互相渗透,而目前中学教科书大多学科自成体系,相对封闭,学科间的交叉较少.综合课怎么上,学习效果如何评价,以及如何命题,需要政史地三科教师及时探讨.文科综合试卷的综合性特点表现在各学科知识的综合,课本知识与时事热点的结合,基础知识与各种能力的综合等方面.后来综合试卷的综合性特征增加了以下几个方面:一,各种能力的综合:如对不同类型的图,表格等材料的阅读,运用并且运用学科知识解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设问角度的综合.上述综合试题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概括表述能力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并且十分强调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势必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学会合作,协调,才能为了适应综合考试,为提高学生成绩奠定基础.4,课题的实施是提高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新能力是新世纪人才的必备素质,而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内容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内容,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和政治素质的养成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不容置疑的优势.二:课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课题研究的对象是初中各年级学生.以每个年级段的一定班为实验班,其余班级为参照班.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问题发现法.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步骤

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教学观念,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等都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教育者日益重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资源为中心,以学为中心,整个教学对资源是开放的,学生在学习政治学科内的知识时可以获得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学生在占有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组织者.按照对学生能力由低到高的培养顺序,可以将此阶段细化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着重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分别是:信息获取和分析能力——信息分析和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和探索及创新.本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师生准备,明确目标.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是本阶段首先要解决的任务.为此我们根据各课题成员自身的素质,明确分工和任务,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清楚地知道自己在课题中的角色.其中特别强调两点:一是对创新能力概念及其考试对策的理解定位;二是对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教师因材施教的定位.具体要做到:

1,组织教师讨论,明确课题具体要求,操作方式,实践意义和各自的分工.确定实验班和参照班.2,让实验班学生明确创新能力训练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评课能力,促进他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意义的理解,并初步掌握创新能力.本阶段对教师的定位为:

1,利用教研组活动时间,学习研究“创新教育理论”.A,组织教师讨论,明确课题具体要求,操作方式,实践意义和各自的分工.确定实验班和参照班.B,让实验班学生明确创新能力训练的意义.培养学生对实验课的评课能力,促进他们对创新能力培养意义的理解,并初步掌握创新能力.C按课题要求,开一节创新能力培养示范课:情绪——奇妙的“窗口”.(开课者:蒋雀飞)、长沙地方乡土史(开课者:邹艳红)

D,方式: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第二阶段 主要任务为:积极实践,充分运用,强化能力.具体操作方法为:

1,分工协作,各负其责.课题组成员每人负责一个子课题的研究,并收集积累资料.但考虑到教学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前,课中,课后都是教学的必要环节,因此,必须互相协作,互相补充,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2,大胆探索,鼓励创新.我们将“课后作业”的子课题改为“练习设计”,其中包括“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单元检测的习题设计”.再如,课前预习,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让学生收集一此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资料,以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总之,教师既有对课题认识的创新,也有教学过程的创新.3,组织观摩,及时交流.课题组的教师每学期轮流作研究观摩课两节.每位教师要在做课前先在课题组内说课,谈教学构想及教法运用,大家共同研讨,听完课后大家再集体评议,提出改进意见.并认真撰写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并将有关教学设计总结为论文发表,探索初中政治课创新能力培养模式.4,精心设计,善于整理.成果是课题研究的最重要标志,而成果的形成,在于平时的积累.因此,要求课题组成员,将平时积累的资料,及时进行归纳整理,经过各位教师的精心设计,为形成最终的研究论文奠定扎实的基础.本阶段成果方式是:论文,教学设计和训练题.第三阶段.主要是以学生中考为中心,充分利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为中考服务,并总结课题实践的经验教训,完成课题论文.培养创新能力,其直接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中考中充分运用,因此初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本课题的最有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事关学生升学的大事,所以我们格外重视,除了教研组活动外,我们经常性地在课前,课后交流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感受,存在的问题等,形成了见面“谈创新”,活动“查创新”,上课“用创新”的机制,每次公开课都要求必须体现“创新”的思路,并将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本阶段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探索和创新能力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初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我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合作,寻找创新素材,包括试题,文字资料和课件等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并经常开展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资源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应考能力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本阶段成果方式是:结题论文,结题报告和训练题集.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一)理论学习.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如何提高学生文科综合能力,首先要有正确的认识.为此我们在第一阶段,将理论学习作为起点,深入研究当前中考形势下,如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二)备课.作为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政治教师的默契配合.因此,集体备课成为必要的备课方式.但它的特点不同于一般的集体备课,我们备的是突出强调“如何帮助学生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切入口”的内容.在备课中,我们以新授课为核心,将不同年级的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口作了不同的定位.我们在第二阶段将初一,初二定位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专题研究,让他们自觉地思考“创新能力”的含义.对初一学生的要求是 “将上下册各课知识融会贯通”地学习,理解,运用,在平时教学,作业或考试中均体现这一点,对学生好的创新思路,方法,及时向全体学生推广.并举行一次学生研究成果展.对初二学生,则要求利用现有的资源整理出知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生整理的有关学习表格,富有独创性.最突出的是初三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它是本课题的最有意义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事关学生升学的大事,所以我们格外重视,除了教研组活动外,我们经常性地在课前,课后交流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路,感受,存在的问题等,形成了见面“谈创新”,活动“查创新”,上课“用创新”的机制,每次公开课都要求必须体现“创新”的思路,并将它作为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标准之一.同时,为了提高初三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效率,我们要求全组成员互相合作,寻找创新素材,包括试题,文字资料和课件等多媒体资料,实现资源共享.并经常开展多媒体教学或网络资源教学,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应对中考能力的同时更是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2001年,2002年中考,贾秀丽老师的实验班政治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综合成绩等四项指标均获全县第一.可见,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是行之有效的.(三)经常性的开展教学观摩.好的理念的成功取决于课堂中教师如何实施它,雅各布斯曾经指出:综合课程现在已经被广泛接受,它代表的是理想的教育的主流而非一种边缘态势.因此在创新课程的理想范例不多的今天,经常开展教学观摩,既可探讨创新课的教学方法,又可找到创新课存在的问题,为解决创新能力培养提供直接的现实的理论依据.因而,经常性的开展教学观摩就十分必要了.为此,我们在课题实践中,每学期,每位课题组老师都要开一节以上的观摩课,每次课后,大家着重从创新能力培养的角度进行评课,从而推动课题组成员创新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除了在校内开展教学观摩外,我们还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多渠道地开展观摩课活动.为了更好地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常常接受县教研室有关教学活动的安排,请全县政治教师或专家来校听课指导,请不同层面的教师来给我们“找毛病”,“提问题”,我们请全县各校政治历史教研组长和市教科所教研员来校指导。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初中政治历史课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课题,旨在初中政治历史教学中,运用创新教学理论为指导,将创新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政治历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为:

1、探索政治历史课教学过程中,课前预习,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和课后作业的形式.2、验证并改进创新教学理论中提出的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进而促进初中政治历史的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施.3、每位教师写一篇以上体现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设计,开展创新能力培养教学设计的讨论,争取将有关教学设计总结为论文发表,探索初中政治课创新能力培养模式.4、编写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的练习辅助资料《初中思想政治课创新能力训练题集》、《初中历史课创新能力训练题集》

2009年3月

第三篇:浅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谈了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关键词:教育新颖潜能培养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人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谈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一)克服对创新认识上的偏差。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如小制作、小发明等等,或者是借助问题,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罗杰斯提出:“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

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学生在轻松环境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生敢于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组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集体创新能力。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合作,都不要让有的学生处于明显的从属地位,都是应细心把握,责任确定到每个学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潜能。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

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设计一些复杂多变的问题,让学生自己的判断来加以解决,或用辩论形式训练学生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培养总结能力,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如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内容;总结一次讨论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意见等。每次总结,都挑选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己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思维。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一)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二)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笑话晚会、逻辑推理故事演说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三)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四)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是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

(一)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

学生早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与文过饰非相比在对待错误的态度上,这个不正是一种创新态度吗?作为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实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以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他们的动机是什么,再作结论。

(二)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学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同时,又常从成人的表情或语言判断对其的评价,带有一定片面性。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

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如:“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等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学生有了创新的愿望,努力去揭开事物的神秘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知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的思维的火花,是最可贵的创新性心理品质之一,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程度呈递减趋势,而创造性人才的特点却是永驻的,用好奇的眼光和心理去审视整个世界,每一个成才的人,必须保持这颗好奇的童心,教师对教学中学生好奇的表现应给予肯定。比如:对于学生“打破沙锅问到底”精神,应加以爱护和培养。

总之,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2.孔庆邮《数学分层教学及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中学数学教学 2002年第1期;

3.冯跃峰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层次设计》中学数学1997年第2期;

4.付海峰《在层次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学数学教学参考1997年第10期;

5.马忠林魏超群《数学教育评价》广西教育出版社;

6.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论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

论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

摘 要:幸福是人生所追求的终极目的。一个人是否拥有幸福能力,应从人一生的关键期——学生时代开始培养。这是当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必须要为之努力的。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应从“爱的教育”“挫折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三方面着手进行。因为学生幸福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终身的幸福,也关系到当前和谐社会的建立。

关键词:学生;幸福能力;爱的教育;挫折教育;合作精神的培养

拥有幸福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我们的教育就应着手进行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我们要弄清幸福到底是什么,本人所理解的幸福,就是一种需要的满足,这种需要是受到一定历史条件所限制的。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就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培养能最有效地来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们还要把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

如何对学生进行幸福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爱的教育”“挫折教育”以及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

一、如何进行“爱的教育” 应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让学生具有爱的能力。只有一个学生学会爱家人、爱老师、爱朋友、爱祖国,才会得到爱的回报,一个拥有能力爱的人才能拥有幸福能力。

学校是学生度过时间第二多的一个地方,在学校中教师也应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一是在学校的整体大环境上,创建温馨的校园、现代化的教育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以及激人奋进的学校精神,让学生在校园中能随时感受到一种“爱”的氛围。二是在班级小环境上设立班级爱心栏目,对有爱心和乐于助人的学生进行及时的公布和表扬,评选“助人为乐”之星;成立“爱心活动小组”;以点带面,让爱的典型向班级辐射,使爱的暖流流入每个人的心灵。在学校每天与学生接触得最多的就是教师,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所以,教师应做一名“爱的使者”,随时向学生播撒爱的种子。这就需要教师做有心人,密切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并注意到当他们处于发育期时的一些心理上的变化。润物细无声,教师爱的语言、爱的行动,必将感化学生,使撒向他们爱的种子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主要阵地,也是进行“爱的教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该灵活地渗透爱的教育。

二、如何进行“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指的是让受教育者在面临挫折的过程中,学会战胜挫折。每个人在世遭受挫折不可避免,如果学生不能够正确地面对和战胜挫折,那将会感觉到生活在世上非常痛苦,不能感觉到幸福,也没有幸福能力。

学校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另一个主要场所。在学校中,首先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教育,这是确立正确的挫折观,进行挫折教育的两个最重要的思想基础。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教育,使其认识到挫折的必然性和合理性。认识到挫折的双重作用,认识到挫折并不都是坏事,应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以正确的方式去对待。学校教育在挫折教育中起着主导作用,教学活动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主要渠道。从教学活动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要做到:第一,学校课程设置多元化。增强教材中心理健康知识的含量,将学科知识学习与活动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各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中接受挫折教育;第二,改变传统的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发现式和探究式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第三,改变传统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力求做到评价方式多样化,克服答案单一化和标准化。

三、如何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

现代学校以及社会上的竞争,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造成了心理上不的不平衡,增加了人们的痛苦。教育在教会人们竞争时,更重要的就要教会人们合作,与人共处,共同成功,大大地缓和由竞争所带来的痛苦。所以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如何与人合作,从而获得幸福,拥有幸福能力。

在学校中要进行合作精神的培养,首先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加强教与学的合作。传统的“教师中心论”正逐渐被现代教学的“学生中心论”所替代,师生在教学中的合作关系逐渐形成。这种在教学中新型的、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分组进行的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学习方法的相互交流、学习知识的相互补充、学习情感的相互感染,就将培养他们群体的合作精神。在教学中师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也会教给他们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之道。在这样的相互合作中,不仅有利于学业的进步,还将体会到合作所带来的幸福感。其次学校是一个集体生活的地方,组织各类课外活动、班级活动将会极大地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活动中,老师既要加强指导又要放手让学生去干,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动性,自己动手、动脑去组织。在这种活动的过程中培养集体的合作精神,得到幸福能力。

第五篇:历史课语言艺术论

历史课语言艺术论

李星驰

语言艺术是历史教师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体现。历史课讲授内容的过去性、具体性特点要求历史教师应 有高超的语言艺术。学生在听学识渊博、口才出众的教师讲课时往往是其乐融融,兴味无穷,而在听学识浅陋、口才较差的教师讲课时,则会感到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也有的教师学识渊博,但不善言辞,教学效果自然 也不甚理想。一个以教书育人为终身事业的教师,如若没有良好的口才,实在是一个非常遗憾的缺陷。一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有着较大的差别。口头语言不能照搬书面语言,否则就会显得呆 板甚至难以理解;也不能照搬语速缓慢、语调夸张的朗诵腔和舞台腔,否则就会显得十分做作。口头语言虽不 及书面语言的严谨周密,但它可以用轻重快慢、抑扬顿挫的语音语调技巧来提高表达效果,可以使用俗语、省 略、重复等语言手段。口头语言自有其平易、自然、生动、灵活的长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历史课追求的目标应是让学生喜欢听,听得懂,记得牢,有所思,有所得。准确、简 洁、通俗、生动是对历史课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所谓准确,包括发音要准确,用词要谨严,概念要确切,判断和推理要合乎逻辑。文史不分家,但文史又 有别。文尚铺陈,史贵朴直,辞达而已,以不失真为首义。历史教师的讲课要言之有据,遇有疑问处应随时查 考有关资料,不可以意为之,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如讲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就不能说成是祖冲之发明圆周率,因为圆周率是客观存在的常数,它是不能“发明”的。如讲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不能讲 成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因为当时还没有列宁主义这个名词。再如教师在讲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十月革命 后的苏俄和1922年底以后的苏联时,不能把这三个概念混为一谈。

历史教学内容多,课时少,教师的语言要简明精炼,力求以最少的语言表达最多的内容。把话讲得长而平淡并不难,而要把话讲得短而精彩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善言者寡言。”只有把课讲得少而精,才算是懂 得了讲课艺术的真谛。

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是语言艺术的至高境界。一个历史教师只有将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用浅显的语言表 述得一清二楚,才能说明他真正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1988年,邓小平曾对建国以来的历史作过回顾:“我们 建国三十九年,头八年好,后十年也好,当中那些年受到„左‟的干扰,情况不大好。我们对近十年的发展是 比较满意的,现在看来,这十年搞对头了。”他把1949—1988年的历史高度概括为头八年、后十年、文革十年 和近十年四个阶段,寥寥数语,概括得清晰透辟,是我们历史教师学习语言的楷模。在语言表达上,要求雕凿 华丽容易,要求准确质朴较难。历史教师在写教案时,首先应想到我是在写讲稿而不是在写文章,要多用口语、俗语,少用文言词语和生僻词语,多用形象词汇,少用抽象词汇,使学生一听就懂。

讲课要形象生动,述人则栩栩如生,叙事则历历在目,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有位教 师在介绍曹操这个人物时,采用了以下两条史料:曹操“姿貌短小,而神明英发”。(《世说新语》注引《魏 氏春秋》)“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至以头没怀案中,膳肴皆沾污巾帻。”(《曹 瞒传》)教师将这两条史料用口语讲出,就将曹操精干、豪爽、洒脱的形象活龙活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了。二

讲课开头要精彩吸引人,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有力,令人回味无穷。

新课的导入要求三言两语,一下子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习的兴趣。这时正是学

生注意力最集中的 时候,可从上节引入,可从某人某事某典故某名言讲起,也可联系当前热点问题,要求出奇制胜,立意深远,切忌罗嗦不休,否则学生听课的情绪会立时去掉一大半。

正课的讲述要紧扣中心,条理清晰,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这是不言而喻的。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每节课都 应呈现有张有驰、跌宕起伏的气势。教师在讲课时应运用各种语言技巧,时而娓娓动听,时而诙谐幽默,时而 慷慨陈辞,时而穿插警言轶事,始终扣住学生的心弦。“课眼”是指历史课中扣人心弦的点睛之笔。青少年学生的注意周期较短,教师在上课时每七八分钟应有 意识地安排一个“课眼”。一节课有了四五个这样的“课眼”,就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顺利地完成教学任 务。

每节课总要有一两处高潮。高潮也是一种“课眼”,没有高潮的课往往陷于平淡无奇。高潮要经过铺垫蓄 势、设网解扣、层递抬升才能形成,进入高潮后的语言应具有义深、言简、情真的特点。

小结巩固不限于简单复述本节梗概,而应是本节内容的升华。小结的思路要费心设计,或归纳特点,或比 较异同,或理清网络结构,或授以记忆方法,这样才能进一步深化教学内容。

设计启发性的问题要适度,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过易则如手捏泥,过难则如锤击冷铁,费力而难奏效。

史为处世之鉴,理为治史之魂。教师的讲课要寓理于史,启示学生为人处事之道。这样才能使学生学得有 趣,才能达到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并对学生终身有益。如教师讲述唐玄宗任用宋@①为相,并送给他一付金筷 子。宋@①明白玄宗要自己的品格象金子一样尊贵,处事象筷子一样正直。教师补充这一史实的目的是在教学 生做人的道理。

幽默是语言艺术的重要手段。讲话风趣而又发人深思,可以启迪学生智慧,调剂身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 轻松活泼、愉快向上的氛围,是教师语言艺术的较高境界。幽默常以比喻、比拟、借代、双关、夸张或穿插笑 料为手法,而以深刻的哲理为其内核。如果只有滑稽可笑而无深刻的含义,只能归入插科打诨一类。

教学语言既要通俗,又不能低于学生的接受水平,应有一定的文采,并随授课年级的提高而有所加深,唯 此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扉,给他们以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示。

引用名人名言、诗词隽语和文献资料可以增强历史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分析能力。但引 文要短小精采、浅显易懂,不宜过长过深。如在一两句话中有四五处以上需要诠释,这就必然会增加教学的难 度,占用过多时间,也较难引起学生的共鸣。要精心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真实细节来刻划人物,说明事理。如有的教师在讲述绿林军攻入长安,杀死王莽,后又割下他的舌头时,引用了范文澜说的一句话:“因为王莽用那条长舌欺骗了许多人。”仅此 一语,就将王莽欺骗民众、搜括财物的行径暴露无遗。三

历史教师的语言风格应依人而异,多姿多采,或善于叙事,或善于析理,或长于抒情,或长于启发,或严 谨,或幽默,或兼而有之。每个教师都应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的语言应追求声情并茂,在讲课中倾注自己的喜怒爱憎之情,通过历史形象,借 助相应的语言技巧,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或慷慨激昂,或悲痛深沉,或欢快愉悦,使自己的讲课产生感 人的力量。

讲课要多用短句。句子过长,学生听到后面忘了前面,较难把握教师所要表述的意思。在备课和讲课时尽 量将长句化短,做到说者轻松自如,听者易懂易记。

以高八度贯穿全课是讲课之大忌,它会使学生的听觉反而转入抑制状态。正确的做法是视所讲内容需要交 换使用中、低、高音,高而不喧,低而不暗,跌宕起伏,轻重有致。

语速失调,过快过慢,或不快不慢却又始终如一,都会使学生听得困倦不堪。理想的语速应是急徐相间,富于变化。在讲过程时可以快些,在讲重点、难点、理论时可以慢些;在讲紧张、兴奋、恐惧的内容时可以快 些,而在讲庄重、沉痛的内容时可以慢些。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维速度较上一代明显增快。但我们还是主张讲课的速度适 当要慢些。讲课速度过快,可以说是多数新教师的通病。讲课不同于茶余饭后的侃大山,听进多少都无妨。教 师的语言宜慢不宜快,要求做到声声入耳,并给学生留有理解、思考、记忆、感化的余地。

停顿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有时说一道万,还不如停顿片刻,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作用是有声语言所无法替 代的。一般来说,教师讲授的知识越新,越难,越理性,则停顿的次数应多些。

语调是由语音的轻重强弱、音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停顿综合构成的语言技巧。教师应掌握各种语调 技巧,正确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态度。

在语音语调技巧方面,常见的语病有以下几类:语言罗嗦:如频繁使用“这个”、“那个”、“是不是”、“对不对”等词语,同一句话老要重复两遍的双语症,等等。语速失调:讲话过急或讲话拖沓,语流无间歇,上气不接下气等。语音不清:后半句话音弱化以至消失。语流阻滞:讲话不流畅,时有卡壳现象。语调沉闷 :讲话老是一个调,一种节奏。语脉混乱:颠三倒四,讲话跑题等。

凡有上述语病的教师都应有针对性的加以训练纠正。

优美的语言艺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必须经过长期磨炼、反复实践才能有较深的造诣。京剧艺术家盖叫天 在总结自己几十年的舞台表演经验时说过一句很白的话:“学时一大片,用时一条线。”每一个有志于提高语 言艺术的教师都应博采众长,厚积薄发。一要多读优秀的史学著作,掌握书中精彩的描述与精辟的论断;二要 学点教育学、心理学;三要提高文学修养,学点修辞,学点逻辑学和演讲学,掌握丰富的成语、谚语、典故和 名句;四要到评书、相声等表演艺术中汲取养料;五要精心备好讲好每一节课。只要我们能够重视语言艺术修 养,苦练基本功,积以数年,我们的历史教学就必定会出现一派新的气象。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王右加景

下载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初中历史课学生能力培养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论初中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根据现实情况对英语写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作了阐述,对学生的写作困难作了剖析,同时对如何提高初中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提出了一些切实可......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纠错能力 我校目前正在进行的《先学后教,自主自学,互助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实验,充分显示出通过教师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学生想学、爱学、......

    加强初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如何加强初中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大竹县乌木中学彭成斌***摘要:新课标对初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老师要从培养阅读兴趣,创造阅读素材,培养良好的阅读习......

    Bhjwqei如何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英语听力能力(范文)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

    论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业能力是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能力之一,在当今经济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创新和创业能力人才的背景下,在大学生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五篇

    如何在历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所谓“创新能力”是人们除旧......

    论英语翻译能力的培养

    摘要:本文从翻译的过程,即理解与表达入手,深入探 讨了学生翻译过程中应理解什么及如何表达的问题。学生应 从英汉语言差异、英汉思维差异及英汉文化差异三个方面理 解原文.并要......

    论能力培养与道德素质

    论能力培养与道德素质 古人云:“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一毫之拂,即勃然怒;一事之违,即忿然发,是无涵养之力,薄福之人也。。”意思是说,人必须容忍,德行才会大;必必须有忍耐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