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析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培养
试析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不足及其培养
论文摘要:良好的教学实践能力是高校师范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从目前的情况看,广大学生却在这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态势语的使用、教学口语技能水平、口语表达能力以及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方面存在许多不足。这些方面正是当前在师范生培养中容易忽略的薄弱环节,应当成为师范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努力强化的目标。
论文关键词: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投身教育,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一直以来都是许多高校大学生努力追求的目标,因此,就读师范方向就成为了他们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选择。而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毫无疑问应具备多方面的良好能力素养。笔者以为,这主要包括高尚的师德品质、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和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可以说,前两方面是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是决定教师“教什么”的主要因素;后两方面则是教师培养优秀人才的保证,是决定教师“如何教”的主要因素。从笔者多年担任高校师范专业学生“教师口语”课程教学及多次带学生参加教育实习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师德品质、专业知识、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方面的表现是合格的,但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能力方面却普遍存在不足。这些问题如不加以改进,当这些学生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后会不同程度地影响他们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存在不足的几个方面
笔者以为,这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态势语使用技能普遍不足
态势语又称体态语,是人们在交际活动中通过面部表情、体态、手势等进行思想感情交流或信息传播的手段,所以又称为无声语言。这种无声语言在课堂教学活动等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作用是巨大的,它能有效地补充和强化教师口语的信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的表情等态势语还是教师获得信息反馈和实行课堂调控的重要依据。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技巧,也表现在教师运用声调和控制面部表情上”,“我相信在高等师范学校里,将来必然要教授关于声调、姿态、运用器官、运用表情等课程,没有这样的训练,我是想象不出来可能进行教师工作的”。心理学调查也表明,如果教师在课堂上毫无表情地讲课,学生只能接受课堂信息的25%;如果教师使用教具(如图表、字幕),学生接受的课堂信息能提高到40%~50%;若使用手势、表情等态势语,学生接受的信息则可达到75%以上。由此可见,能够很好地利用态势语来辅助教学,应该成为教师一种必备的技能。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及学生的实习中发现,学生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却是较为普遍的。如在讲台上的站姿、手势语的利用、表情语的运用,甚至是翻书的方式,在教室中教师的步态,都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实习生在课堂中根本不能恰当地运用教师应有的,也是最令学生感到轻松愉悦的微笑来感染学生,更多的则是掩饰不住的紧张或一副毫无表情的模样;在讲台上,许多实习生失去了年轻人应有的蓬勃朝气,弯腰驼背,或双手撑着讲桌,使人觉得呆板僵硬,死气沉沉;很少有学生善于运用这个“表现力最强、使用最灵活、最方便”的手势语来辅助教学,对教师眼神表情语随教学情境发生变化而改变的要求,实习生的表现同样难以令人满意。
2.教学口语技能匮乏
教学口语技能是教师口语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和途径,它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如教学口语的基本表达方式——复述、描述、解说和评点,又如根据不同教学目的使用的讲析语、归纳语、点拨语、提问语、举例语等等,这一系列的教学口语无一例外地包含了其使用的规律、要求和价值。在课堂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中,许多学生的教学口语很难体现出其应有的规律和要求,基本上是任意发挥,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讲析语不够透彻,归纳语不够系统,点拨语未能做到“适时”、“适度”,提问语中问题的设计及提问的策略不恰当(有的则根本不提问或很少提问),评价语难以达到“有见地,精当”的要求。这些教学口语技能的匮乏和不足,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变成了“跟着感觉走”,甚至有些课堂成为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无所事事,课堂也就变成了一潭死水,课堂教学的效果也就在这些缺陷和不足的制约下难以提高。
3.口语表达能力欠佳
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教师必备的教学基本功,它要求教师的口语表达准确清晰,条理清楚,内容明确,语言生动,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显然,教师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是建立在拥有较强的教学口语技能的基础上,只有具备了这一前提,才可能使教师的口语表达不至于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拥有了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必然使教师教学口语技能的表达更科学、更准确,也更有成效。例如,只有懂得了导入语的要求,才能避免在导入语的设计中随意发挥;只有掌握课堂提问语的要求,才能根据不同的目的设计相应的问题,才能发挥课堂提问的功能。当然,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与其自身的知识面、逻辑思维能力、心理素质、普通话水平等因素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课堂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中,有的学生因知识面狭窄而导致语言贫乏空洞;有的因过度紧张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导致口语表达吞吞吐吐,结结巴巴;有的因为普通话水平不高,导致缺乏自信,整堂课独自低声细语;还有更多的学生则是语调生硬,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导致课堂气氛沉闷、枯燥、缺乏生气。
4.驾驭课堂、调控课堂的能力不足
课堂教学作为一个复杂的信息传输系统,教师显然是系统控制的中心,学生的活动最终要受到教师的调控和支配。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及时获取学生反馈的信息,并根据教学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对课堂教学的环境、内容、方式、学生的思维、心理以及教师自身的心理、语言、行为作出调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由此可见,一堂课能否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除了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知识水平外,还必然受控于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及其他教学实践技能水平。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内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当中作出相应的变动。”因此,教师的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排除了干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而且可以减少学生的盲目认知,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的情境和方法,从而获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但在课堂模拟教学和实习教学中,许多实习生不能及时获取课堂中出现的有效信息,主动作出相应的调控,依然按照自己的教案或原有的设想按部就班,完成教学任务。如对学生上课睡觉等违纪现象或对疑难问题置之不理,不能准确把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及学生等调控的对象,不能熟练运用表扬和批评等课堂调控的方法,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会降低课堂教学水平。
以上几方面是高校师范生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它集中体现了广大学生在教学实践能力上的不足。
二、提高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举措
造成这些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笔者以为,广大学生在师范专业方向选择上的盲目性、高校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不足以及学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主观意识的缺乏是主要原因。因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有效提高广大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
1.加强引导,提高认识,避免学生在专业方向选择上的盲目性,使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
笔者以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欠缺应引起相关领导及专家的高度重视。教学实践能力是一名优秀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及至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兴衰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而且,教学实践能力的缺乏不仅仅是高校师范生存在的问题,也是众多在教育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教师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高校师范类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应从教师培养的源头抓起。笔者以为,这首先需要加强对尚未进入高校学习的学生的引导,提高他们对教师职业的认识,使他们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及教师职业的要求,对自身作出客观的分析和评价——自己对教师职业是否有充分的认识,是否真正热爱这一职业,是否适合做一名教师。这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前提,没有经历这一思考的选择无疑都是盲目的,这也必然导致其中的部分学生在将来的学习中缺乏动力,对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热情,教师职业自然也只能成为他们谋生的工具。因此,只有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提高学生的认识,才能有效避免学生在师范方向选择上的盲目性,才能使学生对将来从事的职业作出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才能为教育事业选拔培养最优秀的人才。
2.切实加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意识和自觉性
一方面,从事教育的各级领导、专家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给予高度重视,不仅要使之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还应使之成为高校日常教学工作中一项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另一方面,学生对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意识及自觉性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环节,没有这一点,其他的努力都将失去意义。因此,我们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感,不断增强学生提高自身教学实践能力的意识和自觉性。
3.建立健全有针对性的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加强相关课程建设
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培养和提高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相关课程的设置,还是培养阶段的构成,都应该是一个系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绝不是简单地开设一两门课程就能达到的目标。此外,许多高校在相关课程的设置和培训体系上,也不够全面和充分,如有的仅仅是开设“教师口语”、“普通话训练”课程及三笔字等基本功过关培训,教师态势语的使用技能也就是“教师口语”课程中一两节课的内容,这些课程的开设不过就是一两个学期的时间,这些对于需要系统培养和逐步提高的教学实践能力而言,显然都是远远不够的。
4.加强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实践技能训练
作为一门专业技能,教学实践能力当然需要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去培养,而不是仅仅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授几门课所能培养起来的。而这恰恰又是许多高校在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上的一个薄弱环节,实践活动几乎就只剩下教育实习。这也正是导致部分学生在进行教育实习时不知所措或漏洞百出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可能没有任何的教学实践经历)。因此,笔者以为,对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手抓理论知识的学习,一手抓实践技能的训练。高校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师范生观摩大量的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参加各种各样的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同时,在校内组织开展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教学实践活动和竞赛,如说课比赛、课堂教学比武、演讲、朗诵等比赛活动,使更多的学生踊跃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笔者以为,这才是普遍提高高校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
http://
第二篇:浅谈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浅谈高校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
2009-04-26 21:46 来源: 作者: 网友评论 0 条 浏览次数 211
作者:方 丽
【摘要】在高等师范教育中,教法课应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针对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方面,通过各方面来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提高学生从教的素质,提升学生从教的信心,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教学技能 自主合作学习能力 教学能力 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7(b)-0056-02
Abstract: In higher teachers’ education, methodology is the most important elementary course for major students.For teachers’ teaching abilities, Through the training of different aspects is to develop the students’ self-learning ability, teaching ability and research abilit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 upgrade the confidence of being a teacher ,make the studentslay a solidfoundation of being a qualified Chinese teacher in secondary school.Key words: Teaching skills,self-learning ability,Teaching ability, Research ability.近些年来,随着国家中小学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在有关政策的指引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强有力领导下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广大中小学教师在一轮又一轮的培训中更新了教学观念,提高了师德修养和教学技能。然而高等院校的师范生的培训,尤其是教学技能的培训却仍在沿用传统模式进行, 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很快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关键原因在没有很好重视并利用培训学生教学技能的教法课程。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
在师范教育中,教法课应是最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任务有三:引导学生学习掌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理论;培养提高学生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坚定学生从事语文教育的信心和信念。在这三项任务重,从教能力的培养仅靠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无法实现的。我们知道,教师的讲解在形成学生的能力方面只能起指导作用,而不能起替代作用,能力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将理论付诸与实践的工具,它是靠反复的多种形式的训练来培养的,而不是靠教师的“讲”来传授的。
一个高师中文专业的学生只具有语文教育的基础理论,而不具备从事语文教育活动的实践能力,他(她)仍将无法站稳三尺讲台,胜任一般的语文教育工作。由此,也就无法树立从事语文教育的信心和信念,更谈不上在一轮又一轮的课改大潮下从事语文教学活动了。
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应是有创新,也有继承。现在处处提倡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意味着在培养未来的教师方面也要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来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具体做法是: 自主合作学习的能力
现在中学都在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作为未来的教师现在更不该由老师抱着走。教法课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大量阅读中学语文教学刊物、中外教育学、心理学书籍、或是教法课老师指定的有关教辅书籍,并做教法阅读笔记,利用一定的课时进行交流学习。
(2)在上课期间,针对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教法课老师出一些相关的思考题,学生自学这一章节内容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学笔记或当堂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出来。
(3)教法课上,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学生从网上搜集整理一些名师的教学资料,如于漪、钱梦龙、魏书生、宁鸿彬、王荣生、李镇西等人,写体会感受。
(4)在学生试教动手写教案之前,要求学生搜集各种体裁的教案之后,自己动手写试教教案,以小组为单位,相互审阅试教教案提出粗浅的看法在小组讨论后然后确定。
(5)以小组为单位利用一切业余时间进行试讲,在教室、在宿舍、在校园一角、在大树下积极认真试讲,一人讲其他人听后点评,轮流进行,直到小组通过。
(6)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和一些中小学校结成联盟(或实习基地),请中小学校的一些名师给师范生上示范课,也可以组织师范生到这些中小学校去听一些示范课、公开课、观摩课等。教学能力
教法课要下大功夫很抓学生的教学基本功,使学生毕业后,就能以一个较成熟的教师形象走上讲台。教法课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培养学生的教学能力:
(1)练字。现在虽然电脑、打字机、复印让人们对手写体的字淡化许多,但作为教师在这方面应更加对三字(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重视。现在很多师范类高校都在大学一年级就开设了书法课,严格把关,书法课程开设前,进行摸底,让每个学生写一份书法作业,书法课老师保存,书法课程进行到两个月时, 学生再交一份书法作业,在书法课程结课时每一个学生当场书写一份指定内容(一般是五言、七言律诗,或毛泽东诗词)的书法作业,然后把同一人的三份作业相互对比,写得好进步快的学生列为合格过关者。每次过关率为本班人数的三分之一,每年依次类推直至四年大学毕业全班过关为止。此举使大部分学生的书法有了明显进步。教法课教师应督促学生试讲时把板书写好,答卷时把试卷做好。对个别字体太差太怪的学生,反复要强调一手好字的重要性,督促其练习书法,并给与监督。每间教室的讲桌上时常备有粉笔,可供学生们不断练习粉笔字。
(2)练讲。教师要利用各种形式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准确、流畅、清洗、形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形式有每堂课之前的五分钟让学生上台演讲或介绍自己展示性格爱好。在授课到一定章节时,指定学生试讲,按五大领域(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教学、综合性学习)把学生分组,一堂课试讲并点评二人。试讲的学生要求在语言上吐字清晰、发音准确、意思完整、条理清晰、语调有起伏、语速适中、充满感染力。试讲学生精心准备好在台上讲的时候,教法课教师与其他同学在台下配合,注意听讲,讲完后及时认真仔细评析试讲学生试教的课程,纠正试讲学生语言表达中的错误,如字音不准、句子不通、条理不清、逻辑混乱等,力求纠正试讲学生的抓耳挠腮、身子晃动、“是不是”、“啊”等多余的动作和不良的言语习惯。反复强调、反复纠正,学生“讲”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提高。
(3)练写。经常让学生练写教案,写评语,写随笔。现在很多高校都特别重视学生的学术成果,不断开设各种文学讲座,鼓励学生搞创作,先在系报刊上发表,各方面条件成熟具备鼓励并奖励学生出书,出集子。通过这些来提高学生写得水平(以便到中学给学生写下水作文,写范文)。每次练写前,在格式、语言表达、文字书写、思想深度创新性等方面都作严格而详尽的要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为今后的科研能力打下基础。
(4)练背。此次中学教师新课程标准的另一个重大变化是特别重视优秀古诗文的积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要背诵80篇古诗;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中学生背诵古文20篇,古诗50篇。那么这些要求背诵的篇目,语文教师都应会背。语文教师应具备很强的背功。教法课教师要求学生每周背一句名言(这名言可提前由学生抄到黑板上,周课时内背会),背一首(篇)古诗(文),背一篇散文,最好是中学语文课程标准附录部分要求中小学学生背诵的篇目(可根据学生意见,确定一些必背篇目),也可根据爱好任选其它。教师在上课时,可在每堂课的课前、课中、课后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随机抽查一二名学生背诵情况,也可让大家一起七嘴八舌各背各的,教师在座位间行走一趟,就可大致听出谁能背下来,谁背不下来。也可以采取让大家(或同桌)互相考背或在同一时间默写的方法检查背的情况。这既增强了学生的自身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大脑,增强记忆能力,更可以凭抽查方式的多样性在教法方面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
(5)练做:训练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课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现代教育技术,如计算机、激光全息摄影、纤维光学等,早已进入了教学领域。21世纪是以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知识,具备计算机操作技术,能利用计算机收集教学资源,制作和展示课件,不断丰富和改进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知识面宽,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挑战的人。所以在教法课上,制作试讲课件时,尽管现在现成的、优秀的课件很多,但是教学法的教师还是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去制作。教会学生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去有的放矢地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掌握恰当的度为自己的教学增辉、添彩。这也锻炼学生一种游刃有余的能力。科研能力
以前对语文教师要求不是很高,是因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是很高,能达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一个称职的老师了,进入21世纪后,社会信息含量剧增,科技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师的地位也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社会对教师的各方面要求也相应高了许多,作为教师如果仅仅是某一学科的教学专家,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而必须是理论和实践、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的“全能型教师”。现在就拿语文教师来说吧,人们普遍认为语文教师应是教者、学者、作者三位一体,即能教好课,又能搞科研, 还能搞文学创作,这一不成文的标准从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师晋升职称时的条件要求上可以看出。其实,语文教学研究能力,是语文教师智能结构中最高层次的专业能力,现代和未来的语文教师,必须是学者型、科研型的教师,是语文教育的探索者和革新者。因此,教法课也应该培养学生“写”的能力,写论文, 写文学作品,现在很多高校都要求二、三年级的大学生写学期论文与学年论文,为大学四年级写毕业论文打基础。在动手写学期或学年论文之前,可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相关论文,写心得体会,也可以是收集100篇论文的题目,有了一定的准备或积累才开始写学期或学年论文,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反复修改直至满意。写得好的论文,教师可鼓励学生大胆投稿去发表,这既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写的兴趣与能力。
具备了这几种能力,学生从教的素质提高了, 从教的信心具备了,走上工作岗位后,很快会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语文教师。只有教师的素质水平提高上升,进而国民素质、社会综合素养都会得以提升,国家才能迅速发展壮大。
第三篇: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科学总结
成果申报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word版本[下载]
成果完成人:郭绍青 王卫军 张筱兰 袁庆飞 常咏梅
成果简介:
本项目是在2005-2007年启动实施的,项目在分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要求的基础上,把握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为依据,以培养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为核心,进行了全方位、综合性的改革研究。构建了以“教师信息技术基础”、“信息化教学”两门课程为核心,以“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开发”等系列选修课为补充的课程体系;研发了以文字教材、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为核心的“知能并举”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形成了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多媒体光盘的个别化学习、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等为核心的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了以课堂教学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参照的过程性多元评价体系;探索出以合作备课、集体研讨、动态跟踪为依托的教学质量保证和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机制。
项目研究经历了两年的理论系统研究,从2007年进入了全面教学改革实践阶段,在各级各类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取得了很好效果,有效地解决了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的系列问题:改变了单一的“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结构,构建了以能力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教材形式,编写了高水平的立体化教材;改变了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形成了适合信息化教学人才培养的混合教学模式;改变了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实现了以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改变了单一的教师分散教研方式,探索了教师专业能力协同发展的教研机制。
项目成果注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系统设计开发立体化系列教材,创新教材建设;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已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14名师范生中全面应用,并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推广应用,产生了很好的人才培养效果,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一、改革实施的背景
1、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竞争的焦点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这已经成为国际教育界的共识。因此,许多国家将教师教育置于一个关乎国家与民族未来乃至全人类的前景中考虑,教师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教师教育的改革成为各国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世界各国开展了大量教师教育改革研究,为信息化社会中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发展提供帮助与支持。如美国针对未来教师的PT3项目、英国教师的ICT培训、新加坡的MP项目、韩国教师的ICT素养培养、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等。一些国际组织或国家也都相继公布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相关标准,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了《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美国先后两次修订了《面向教师的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英国政府也公布了《ICT应用于学科教学的教师能力标准》,我国于2004年12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等。随着研究和实践的不断深入,各国研究者都认识到职前教师的培养质量在教师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是影响在职教师培训效果与质量的核心因素,形成了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国际共识。世界各国都迅速展开了职前教师(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
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教学实践研究。
2、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求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先,教师教育在教育事业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高等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育人才的摇篮,在职前教师培养,在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其教育教学质量在教育改革中处于基础性、先导性和示范性的地位。为了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育教学人才,高等师范院校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母机”,必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模式、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
另外,国家实施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项目或工程,如“校校通”工程、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联合国儿基会爱生远程教育项目、姊妹学校项目、“百亿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在项目发展后期发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是影
响工程效益与质量的关键。
3、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现状
信息化教学能力作为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核心,其培养水平对整个师范教育的质量,乃至教师教育的质量至关重要,事关教育教学改革成败的大局。为了提高师范生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我国很多高校面向师范生开设了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但经过研究发现,我国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开设存在许多问题:(1)课程体系不完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系统性;(2)教学内容存在偏颇,学生能力发展缺乏全面性;(3)教学资源极度匮乏,学生学习方式缺乏多样性;(4)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单一,课堂教学缺乏有效性;(5)教学评价局限滞后,学生学习缺乏积极自主性;(6)教学工作机械重复,教师发展缺乏持续性等。
纵观国际教师教育发展趋势,为适应国内教育教学改革需要,切实解决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提高职前教师培养质量,为教师职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改革实施的基础
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是在总结丰富项目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经过系统科学的前期调研,在强有力的支持保障下,以大量高水平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支撑,依托一批富有实践经验和改革创新精神的改革团队开展的,这为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
础。
1、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1)教育部·李嘉诚基金会西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2002-2004年,组织参与了天祝、静宁、武山等项目县的450名技术人员、24名电教馆人员的培训,完成了天祝县、张掖市、静宁县250所学校的500多名校长与技术人员再培训,编写出版了《卫星IP广播系统的安装与接收》、《计算机基础》、《网络技术》等培训教材。
(2)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2004-2005年,对41个项目县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的校长、骨干教师、技术人员以及10个项目市的项目管理人员开展了累计为期460天、36期次、2614人次的培训。从2004-2006年,针对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设立的686个教师学习资源中心(TLRC)的部分学校,开展了“信息技术送教下乡”工作,对甘肃省中东部41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8所学校进行了现场指导工作,累计出动358人次,共计培训项目学校教师2800多人,编写出版了由中欧甘肃基础教育项目办公室印发的《卫星接收技术》、《网络信息技术及资源应用》、《计算机常见故障及排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
践》等培训教材。
(3)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2005-2006年,受中央电教馆委托,由郭绍青教授带队,开展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的国家级巡回辅导,先后赴陕西省、湖北省、河南省、广西省、海南省、江西省等,开展了短期巡回指导与教师培训,培训教师7600人次,组织开发了光盘资源和资源库,包括远程教育卫星资源接收系统、校园网构建与管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法资源库、多媒体计算机资源在模式一环境中应用的技术
解决方案等。
(4)联合国儿基远程教育合作项目。2006-2007年,在联合国儿基会的资助下,项目组对甘肃、陕西两省的农村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全面系统的调研。
(5)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2007-2008年,与青海省城西区合作开展了“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对城西区18所学校的信息化现状进行了系统全面的调研,建成了网络培训平台,开发了相应的网络课程资源。集中培训教师5期,为
期15天,出动人员30余人次。
(6)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2008年初至今,项目组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三期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共计6期次。每次集中培训两到三天时间,共计16天。参加培训教师累计29人次,培训教师达190余人次,并开发了“三人行教师专业能力发展支持平台”(http://www.xiexiebang.com。
(3)探索实践网络支持的多种教学策略,创新教学模式。探索出以基于课堂教学的参与式学习、基于光盘教材的个别化学习和基于网络课程的自主学习为特色,以课堂教学与网络学习相结合、教师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个别化学习与小组协作学习相结合、课堂讨论与网络探究相结合为主要方式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4)倡导多元化过程性评价,创新评价体系。形成了以过程性评价为基础、以个人作品为主要参照,教师、同伴、学习者本人多主体联合实施的、能力导向的多元化评价机制。
(5)激发协同教研活力,创新教研机制。探索出以专家引领、教师联合备课、集体教学研讨、动态跟踪教学效果为主要形式的教研机制。形成了有效的以教带研、以研促教,促
进了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良性协同发展。
五、改革的效果
改革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很好地与信息化社会国际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接轨,更符合信息化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要求。教学改革成果已在各级各类教师能力培养中得到广泛应用,产生了很好效果,项目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推广示范效应逐步显
现。
(1)在学校2006级、2007级的1714名师范生中应用。改革成果在学校2006级、2007级8个学科专业的35个教学班级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广泛应用,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在学生课程学习中,实施了在线全员调查。
① 学习态度的变化。95.02%的学生表示对课程感兴趣,不喜欢课程的仅为4.98%,学生普遍认为教学内容实用、教学形式新颖,可以自主学习,自由发挥空间大。
② 学习行为的变化。在课后学习中,有17.02%的学生在宿舍利用光盘教材和网络课程学习,有76.37%的学生在其他网络环境中学习,其中21.16%的学生在校外网吧去学习,并且有76.07%的学生平均每周能够去校外网吧学习1-3次,甚至有6.64%的学生达到了3-5次。
③ 教学方式的认同。教学改革实践采用了多元化混合学习方式,有74.17%的学生表示很喜欢,67.52%的学生认为教学方式对学习效率提高有很大作用,65.88%的学生认为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较大程度地促进对知识的掌握。
④ 立体化教材的认同。教学采用的立体化教材方式,67.30%的学生表示满意,其中有12.09%的学生很满意。对教学提供的数字资源,有68.86%的同学表示满意。
⑤ 课程评价方式的认同。教学采用的过程性评价和学习作品等方式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方式,59.48%的学生表示满意,不满意的学生仅占5.92%。
⑥ 专业能力的变化。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学习,自己的计算机和网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解决教学问题能力、资源检索下载能力、网络自主学习能力等有了很大提高。有75.36%的学生认为,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对其今后从事教学工作做了很好的铺垫和准备。
⑦ 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44.80%的学生认为,可以将这门课程学到的技能应用到其他课程的学习中,甚至有28.51%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教学方式新颖,可以调节枯燥的专业课学习,有22.02%的学生建议,可以将该课程的学习方法迁移到其他课
程学习中。
(2)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教师培训中的应用。改革后的培养体系方案,已在城关区、临泽县、青海城西区的在职教师培训中广泛应用。2007-2008年,依托与青海城西区合作开展的“青海省城西区教育信息化深化发展项目”,对城西区18所学校的教师集中培训了5期,为期15天,出动人员30余人次。2008年初至今,依托甘肃省教育厅“城乡互动教师专业化能力协同发展”项目,改革团队分别在临泽县和兰州市城关区进行了6期(次)骨干教师集中培训,培训时间累计16天,培训教师达190余人次。
(3)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的应用。在职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以系统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理论、技术、方法为培养目标,且具备一定研究能力。改革调整后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从2007年开始,在教育技术学科教育硕士培养中开设公共必修课,已开设了2届,作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已为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了80余人,采取了脱产集中学习、利用光盘教材自学、利用
网络课程远程学习相结合的方式。
(4)教学团队成员科研能力明显提升。在教学改革实践阶段,教学团队成员产生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已出版相关教材4部,获省级奖项5项,新申请科研项目7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20余篇。团队队伍也不断壮大,先后吸纳了4名教育技术学博士参与教学改革与创新。部分团队成员教学科研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如现代教育技术公共教学中心主任王卫军博士,在参与了项目的改革与实施后,不仅凝练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而且还在他所从事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研究领域,先后获得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西北师范大学“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青年骨干培育项目、西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等系列重要科研项目,现已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进展,为项目进一步
改革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研究支撑。
教学团队成员在教学改革实践阶段获得的部分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研究”(2009)、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教师职业导向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体系研究”(200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2009)、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环境下的探究学习在中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2009)、兰州市教育局项目“兰州市农远示范校教师应用能力培训与网络课程开发建设”(2009)、学校“知识与科技创新工程”青年骨干培育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及培养策略研究”(2009)、学校教学研究重点项目“《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体系及实施策略研究”(2008)等。
(5)推广示范效应初步显现。教学改革受到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河西学院、西北民族大学等兄弟院校的极大关注。《教师信息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两套教材已被高等教育出版社列入出版计划。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网络平台也受到极大关注,在百度中以“教育技术公共课”为关键词检索,得到的第一条记录便是西北师范大
学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平台。
第四篇:培养英语师范生教学实践能力的途径探索
荆州教育学院 徐 燕本文以英语师范生顶岗实习契机作为研究对象,对当代英语师范生的教学实践能力进行阐述,对新时代英语教师专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需求和实习学校领导认可等问题进行讨论。
一、目的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是师范类高校英语教师专业培训的主要目的和任务。师范类英语教师培养质量的好坏对中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此次课题进行研究探讨。
(一)开发行之有效的见习近平台,使师范类英语教师教育能够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建立实际的联系,有效提高师范类英语教师的教学实践与就业能力。
(二)为提高师范类英语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并提供就业机会创造条件。通过对中小学英语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找到行之有效可以提高师范类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途径,进而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可供参考的文献资料。
(三)引导师范生在语言知识与技能方面得到提升并且掌握相应的策略。通过此次研究培养学生提升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四)教育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能更有效地开创互惠互利的良好局面。
二、调查结果及其分析此次调查,针对教师的调查问卷为50份,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为200份。从调查看来,顶岗实习和在岗中学教师的互换培训是各大学校非常乐意做的一件事情。他们认为这是对资源的有效利用,能够使资源共享,实现双赢。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高度重视后勤保障和教学设施两方面,选择了一些教学质量较好的英语教师作为实习生的导师。在此期间,在岗教师有获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
(一)调查问卷显示,大多学生在实习之前已经做了非常充分的准备。50%的实习生认为两个月的实习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55%的实习生肯定了实习的意义并且认为中小学课堂教学能力提高了。50%的实习生在回答“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学习热情高涨”。
(二)问卷调查数据显示:85%的学生表示喜欢实习指导老师。55%的学生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语音语调颇感兴趣,30%的学生表示对实习指导老师的授课方法非常钟爱。仅仅20%的学生对实习指导老师的课堂表现力给予了强烈支持。26%的学生认可实习指导老师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35%的学生认为实习指导老师让他们收获了很多,20%的学生表示并没有太大的变化。
(三)通过对在岗教师的问卷调查数据显示:4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较为扎实,可以很好地指导实习生;25%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很好地指导实习生。35%的教师认为自己的口语比较好,55%的老师对自己的口语没有自信。15%的教师课堂以英语口语为主导。70%的教师热衷“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仅有25%的教师有勇气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讲授新课。首先,针对此次调查反映的问题课题组展开了讨论,普遍认为问题出在师范类院校对教师培养没有给予及时的问题反馈,譬如新课程的要求等等。在课程设置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课程标准没有及时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了解新课程标准的学生很少。其次,课程内容没有得到及时更新,缺少新课程中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专家认为,师范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实践新课程能力而且能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同时指出学科教学、教学法课程和担任课程的教师的影响很关键。第三,专业能力与实践能力没有很好地整合。师范类院校的教师和所在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和教研员之间联系不紧密,教研员很难深入到中小学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各大师范类学院的英语教学在研究思路、目标和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研究人员及其文章数量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文章都侧重于理论,对实践关注和指导不够。
三、结论和建议
(一)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教学观的创新除了作为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还是参与社会活动的首要条件,特别是英语语言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工具,它已经转变成为了一种思想[6]。因此,英语的学习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活动,包括思维训练活动、交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英语语言不能单纯地作为交际活动符号,而是应该放在活动中进行使用并且得以发展。《课程标准》指出:“在英语课程中,要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的规律,逐步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不断调整情感态度,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和自主学习能力。”[1]
(二)英语教师教育课程内容的创新第一,提高理论水平,为指导教育实践能力夯实基础。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必修和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课程设置应该遵循语言知识教学、语言技能训练、教学实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的规律[3]。第二,高度关注微型教学活动,同时加强实践性教学。微型教学能够使得师范生在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是师范生培养非常重要的手段。因此,学校有责任对微型教学给予高度重视,准备充足的课时数和设备[2]。
(三)树立新的教学观师范类学生身份特殊,既是学生也是准老师。在学科教学领域,培养教学技能和方法是职前教师教育的主要培养目标。因此,学生树立主动建构知识的观念非常重要。
(四)重视对顶岗实习过程的管理顶岗实习是提高师范类学生实践能力的一条最重要的途径。顶岗实习为职前和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体系创造了条件,它不仅对教育教学本身具有实质性的意义,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途径[4]。此外,顶岗实习是高校自身学科建设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不可或缺的途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感受到了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的角色转化。他们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经历了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一系列循环,对教师职业和理论学习的认识和自我评价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5]。总而言之,英语师范生承担着未来学校英语教育的重大责任,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师资力量。因此,想要有效地提高英语教育教学质量和培养出优秀的英语教师,国家必须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改革[8]。构建新时代教师教育体系,更新英语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英语教师教育教学的方法。此外,对顶岗实习的监控必须高度重视,因为这是培养出优秀英语教师的非常重要的有效的途径,它对我国教育事业产生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参考文献:[1]胡海舟.培养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探索[j].师范教育,2012,(2):7—9.[2]靳延华.论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3):7—8.[3]吴一安.优秀外语教师专业素质探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3):199—205.[4]袁贵仁.大力推进科研管理创新全面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12,(17):9—13.[5]王蔷,田贵森,钱小芳,袁邦株外语师范教育:现状与建议,载吴一安等著,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囚]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6]朱新梅论我国部属师范大学的现状、问题及发展田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11,(1)[7]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8]王锦,吴丽新课标下英语专业合格师范生的培养田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2,(2)(责任编辑:郭三玲)
第五篇: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实践因素探析
1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国家科教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关于教师的培养问题,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老师,才能有好的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的提高又在于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这充分体现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在培养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青年教师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根据教育部的统计,高等学校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为520130人,占总人数的48.3%。青年教师一般都获得了相关学科的博士、硕士学位,处于职业生涯的立业发展阶段,也是精力最旺盛的阶段。青年教师有他们的自身优势,比如思想活跃,敢于创新,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等等,这是高校发展的优势所在。
绝大多数青年教师毕竟刚走出学校或研究机构,没有教学实践经验,很多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甚至没有参与过工程实践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项目和教学实践训练。刚毕业就直接走上大学讲台,在课堂上很难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教学能力普遍比较弱。我们现在关注比较多的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高职类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随着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时代的到来,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高等院校,提高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尤为重要。社会实践经验和教学实践经验的缺乏,直接导致青年教师难以真正实现学术独立,在教学上,常常照本宣科,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联系起来,难以让学生接受新知识,更无从谈创新。因此,积累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学实践能力是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提高实践能力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人类社会本质的科学揭示。实践是人类探索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活动,也是一切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离开了实践,理论与实际、主观与客观就无法联系并达到和谐统一。个体的实践活动对能力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实践能力可以理解为实践的能力。具体而言,就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的能力,其中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再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实践活动才能真正认识人的实践能力。能力总是在活动中体现出来,它是控制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日益深化,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从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高度,社会对高校教师的职业技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各高校尤其是工科院校,应该认清形势,抓住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加强青年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切实提高其实践动手能力,为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夯实基础。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知识和技能外化为教学能力的前提条件。教学实践是青年教师知识和技能内化为教学能力的必要条件。青年教师需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思想陶冶和能力拓展,更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教学指导和智慧火花的碰撞,还需要本人对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及时进行反思和完善。
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以社会实践为载体
俗语云“打铁必须本身硬”,要想培养出适应性强、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就至关重要。只有教师有过硬的实践技能,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通用标准关于师资队伍的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有适当比例具有工程经历的专职教师,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这充分体现了工科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可以预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0世纪,著名思想家奥尔特加指出:大学需要与科学长期、永久的接触,否则就会萎缩退化;而且需要与公共生活、历史事实以及整个现实环境保持接触。大学必须对其所处的整个现实环境开放,必须投身于真实的生活,必须整个地融入外部环境。这说明大学不仅需要科研还需要扩大社会接触,才能保持持久的生命力。作为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的青年教师,只有通过参加不同层次的实践和科研活动才可以了解掌握工程实践的各个环节,掌握对于一个实际工程来说具体的施工顺序是怎样的,施工中会遇到哪些实际问题,该如何解决问题等等,商学院的老师如果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那么如何去指导学习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活动和程序?作为一个实践的导师,只有参与社会实践,提升对其相关领域的社会实践经验,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知识转化为教育知识,将本专业领域的知识要点结合社会实践以若干简单易懂的形式表达,使学生能够接受。
大计,教师为本》的讲话“我们的教育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和实施,以及《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开展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改革是必然的,其中关于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肯定会有所要求的。青年教师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培养和建设一支适应当前社会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青年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优势。社会实践是青年教师提高业务能力和自身素质的需要和载体,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必须以教学实践为主体
在我国,非师范类的研究生毕业之后可直接担任高等学校的教师,这就从体制上决定了高校教师大都没有经过系统的职业培训,其教学技能缺乏实践就是必然的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实质上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所应具备的一些能力,包括教学设计能力、知识组织和传授能力、教学活动组织能力、课堂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以及教学反思、监控和改进能力等。
目前,对于新引进的青年教师主要通过岗前培训的形式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但是这种培训形式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是:第一,教师培训内容的偏颇,现有教师培训多以相关教育法规、教育理论、教育技术、外语能力为主,有关教学论、课程论、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评价等直接与教学活动有关的知识和问题讨论欠缺。第二,培训工作机制不完善,多数学校的教师培训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教师培训与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结合不够。第三,少有职业化的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对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和课程开发等方面实际需求了解不深入。
教学理论脱离实践在教学领域是大家所熟知的“悖谬”现象。它指的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在一起,教学理论不能指导教学实践,教学实践不能上升到教学理论,二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高校一般围绕三方面展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工作:教学理论学习、教学方法与技术训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中关于教学内容方面,明确要求要处理好经典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重视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高校对教学理论强调的比较多,对教学实践的重视还不够。
教学实践是科学和艺术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主体,在实践中教学才能体会教学能力的艺术性和创造性。青年教师大都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提高教学实践能力的最好办法是积极参与实践教学。
四、社会实践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
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动态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涉及到社会环境、学校制度、学生个性、青年教师本身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实践因素对于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只有实践型的导师才能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作为提高教学能力的载体,社会实践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及时掌握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及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基于此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达最新的知识和技能,完成教师对教学能力的提高。社会实践的形式可以是:企业挂职、校企合作横向或纵向课题、青年教师实习基地、企业博士后等。作为提高教学能力的主体,教学实践能够帮助青年教师完成从教学理论到教学能力的转化,是教学理论的拓展和体现。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微格教学、现场教学观摩、教学经验交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导师制、指导大学生竞赛等。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要实现这个任务的关键是提高高校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而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又是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因素。高校青年教师不是先天的教育家,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当然,要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必然要对目前教师的评聘制度进行改革,需要国家出台相应的高校教师考核、评聘和培训办法改革的扶持政策,鼓励青年教师到企业去挂职和积极参加教学实践活动。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