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01坚守住敬畏生命的底线
坚守住敬畏生命的底线
◎ 文 / 编辑部
一、敬畏生命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早在东晋的陶渊明,以他的《自祭文》,就点明了生命的难能可贵。他说“茫茫大块,悠悠高旻,是生万物,余得为人。”“含欢谷汲,行歌负薪”,意思是说,天地生出万物,而我竟能成为万物之灵的人,实在是不容易。因此,我能庆幸,在困境中,也很乐观,上山砍柴,总是唱着歌。充分表现了对生的欢欣和对生命的珍视。
近年来,有人撰文,进一步阐发了一个人的生命形式的难能可贵。他说:生命是无数个原子特殊结合而成的有机体,其形成概率之小,让人惊叹;在茫茫宇宙之中,有无限星云,而成为太阳系中的一部分,其可能性更是微乎其微;而在太阳系中,又能融为地球的一分子,同样是一个极为难得的机会;在地球的混沌凝固中,又以碳氢氧相结合而成有机物质,岂非极大的幸运;随着地球数十亿年的进化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结点上,被安排进了高等生物的行列,是在无数种可能性中最好的选择;最后在地球的许多高等生物中,“余得为人”,成为宇宙的万物之灵。每一次选择,只要有一丝偏差,就不会是如今这个样子。想起来,真是惊心动魄。每一个人的生命无不经历过无数次竞争选择,而被无形的自然法则认可的。每一个生命都是自然选择的幸运儿。
认识人的生命孕育形成的难能可贵,这是我们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的本源之一。我们还可以从生命的自身特点来理解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必要性。查尔斯·科尔的《死亡课》中,指出了生命具有四个特征:坚韧性、脆弱性、有限性和互感性。(编者注:《死亡课》第4页(美)查尔斯·科尔著,榕励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其中,关于生命的脆弱性,作者指出:“有些人正努力应对这劫后余生;有些人正在死亡的边缘挣扎;有些人曾经经历过失去至爱的痛楚或者亲朋好友正在与恶疾抗争,你班上的某个同学的生命正面临威胁„„如果你正经历着这些,那么你的感情可能非常脆弱。正因为如此,我们要格外呵护丧家的情绪,格外爱护这些渴望得到帮助的人们。”另外也有人把生命的脆弱性比喻为一只易碎的花瓶。当她活着的时刻,花瓶是美丽的,而当遭遇不测时,就如同一只花瓶破碎了再也修补不起来了。这个形象的比喻既说明了生命的脆弱性,也表明了生命的唯一性,不可复制性。死而不可复生,这是敬畏生命、热爱生活的又一哲理基础。
人类敬畏生命,不仅起源于对生命的起源、繁衍、发展的哲理性认知上,还源于对人类生命的情感,一种类生命的情怀。类生命情怀可能不需要后天养成,它是一种先天的集体无意识。而极富情感的人类,对同类的生命表示敬畏,其实影射着对自我生命的敬畏。生命信仰的最高境界,便是敬畏生命。
二、殡葬文化视野中的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是社会许多领域广泛研究的课题,更是殡葬文化持续探究的课题。本刊前几期多次谈到对故人的“爱与永恒的缅怀,是殡葬活动永恒的主题”,这个提法,其本源正在于人们敬畏生命的理念。首先要弄清楚,“敬畏”一词应作何理解?通常人们把敬畏分解为“敬”和“畏”两个方面:敬是指对人的生命的崇敬、珍爱与重视;畏的是畏惧生命的脆弱、生命的消逝。因为包括人的生命在内的一切生命都随着时间的流逝在做减法。生命出现于这个世界,就进入了消亡倒计时。虽然现代科技可以延长人的寿命,但总体上没有改变这个趋势。况且,任何生命都具有脆弱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在这个意义上,对生命必然消亡的隐忧就构成了“畏”的主要内容。
其实在民间,对敬畏生命还有另一种理解。他不用把敬畏一词分拆开来理解,敬畏是一个整体概念。因为在敬畏生命这一命题中,人们已经把生命这一普通而又特别的现象,赋予了一种神圣的光环,具有一种神秘感。人在神圣的面前,神圣为尊,自我为卑;神圣为高,自我为下;神圣为强,自我为弱。尊者受敬,卑者自畏。所以敬畏生命是珍爱与敬重人的生命一种特殊、极致的表达方法。这种表达方式并非把生命神灵化、抽象化,而是一个具有科学内涵的用语。当然,要与某些民族和部落把花草树木、砖石泥土一切万物有灵,并对之顶礼膜拜那种敬畏生命的观念严格区分开来。
在前面已经提到在许多社会领域都已开展了对敬畏生命的研究。今天,我们从殡葬业和殡葬文化活动的视野去探讨,这一研究又有何特点呢?可以说,殡葬业和殡葬文化是一个特别的视角,它对敬畏生命的研究和提供的服务具有特殊的意义:
1、殡葬文化视野中的敬畏生命,是对人的个体生命的敬畏。
在敬畏生命的理论研究中,学者们提出过:伦理学意义上的敬畏生命、生命价值意义上的敬畏生命和生命质量意义上的敬畏生命。胡发贵在《论儒家敬畏生命的伦理情怀》一文中,从生生大德、爱惜物命、仁者爱人等三个方面系统叙述了儒家敬畏生命的思想。这一研究揭示了儒家泛敬畏生命观念。即儒家敬畏的不仅是人的生命,还包括天地万物、花草树木等一切有灵性的事物。伦理论没有把人与物区别开来,没有把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敬畏区别开来。虽然我们积极主张“人类应该敬畏自然”,但对人的生命的敬畏与对自然的敬畏是有本质区别的。伦理论笼而统之地谈敬畏生命,结果只能停留于一般的惜生爱物、悯怜同情、天道贵生上,未能触及敬畏生命中关于人的本质特性,即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性问题,未能触及存在就是目的。这是人本精神的根本命题。关于敬畏生命的生命价值论和生命质量论,使问题的讨论重又回到了对人的生命的敬畏这一命题上来。例如,生命价值论的着眼点在于对生命存在形式的总的价值判断,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生命体(以人为主)的全部生命活动对生命自身以及生命对其他存在物(包括他人和社会)的意义的自觉认识。而生命质量论是对生命价值论的扬弃。它“以人的本能和智能等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衡量生命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存在的价值。” 关于如何理解殡葬文化中以敬畏人的生命作为敬畏生命的根本,我们可以引用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中的一段话,以促发深思。康德认为:“人类以及一般地说来每一个理性存在者,都是作为自身即是一目的而存在着。而不仅仅是作为这个或那个意志随意使用的一个手段而存在着。”
殡葬文化所倡导的敬畏生命既不同于伦理观念中对泛生命的敬畏,也不同于生命价值论那种依据生命价值去谈对人的生命的敬畏。殡葬文化是对每个人的个体生命的敬畏,每一个生命都是值得敬畏的,而且要从人的生命一开始就对其确立敬畏感。如此一来,这种敬畏建立在生命(人的生命)这个共同基础上。它不因人在社会生活中种种条件的不同而造成的地位高低、经济丰寡、智力高下、名声毁誉而发生根本改变。它是作为人这个“类生命”而共享的大致相同的礼遇。
因此,在生命的起点上便获得的受到他人的敬畏,体现了一种天然的公平或平等。任何一个普通人,只要是生命存在过,都享有人的尊荣,我们都应对他的生命有敬畏之心,努力维护他的生命的存在和延续。对生命的敬畏,是人与生俱来的人格尊严的最根本的表征,也是人类社会制定法律法规并敬畏法律的根源。
2、殡葬业、殡葬文化视野中对生命的敬畏是对逝者的敬畏,并由此追溯对其生平的敬畏。在众多领域对生命的敬畏中,多是指向对活着的生命的敬畏,是专指一个人从生到有机生命终结之前。其主要观点有:人的生物体生命消失以后,生命已经不存在了,敬畏已失去了对象,既不能“敬”,也不存在“畏”,由此对敬畏生命的时限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伦理观念、生命价值观念、生命质量观念所倡导的敬畏生命,都坚守这一看法。以为生命体消失,伦理上的怜悯、同情也便消逝;死亡既成事实,生命质量高低已成定局,再谈提高生命质量已是毫无实际意义的虚诞之辞;至于生命价值观念中的敬畏生命,也因逝者不可能继续为社会为他人提供服务,而不再提及。
然而,殡葬业是为逝者提供服务的。殡葬文化视野中的敬畏生命恰恰是针对逝者而言的。殡葬服务虽然是对逝者亲属具有慰藉、安抚功能,但在敬畏生命上,明明白白是针对逝者而言的。他(她)已经逝去了,远离了我们,殡葬工作者才以最完美、最人性的方式,送他(她)最后一程,将对他(她)的生命的敬畏推向最高潮。一方面是已经逝去了的有机生命,另一方面却对其继续进行着崇高的敬畏生命的礼仪和各种缅怀追思活动,岂不相互矛盾?这个问题,殡葬文化研究者早就回答了。关键是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意义,或者称为“三重生命”:即每个人除了拥有先天而来的生物体生命(即有机生命体),还拥有一个人特有的社会生命和他的全部生活经历所创造的文化生命。对一个逝者而言,逝去的是有机生命体,而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将能继续存活,它可能超越有机生命很长很长时间。敬畏生命,既包括对人的有机生命的敬畏,同时也包含对其社会生命和文化生命的敬畏。“三个生命”理论为人在逝世以后继续对其表示敬畏和各种礼仪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对人文初祖黄帝、炎帝表示敬畏,其理由正在于此。
再以人类的殡葬祭祀活动实践来看,正是在人逝世以后,正是在逝者的葬礼上,正是在对逝者的祭祀和缅怀仪式中,敬畏生命的活动最庄重、参与的亲朋友好人数最多,规模最宏大,可谓将敬畏生命的活动推向了极致。
三、人生文化丰富了敬畏生命的内涵
2015年,网络上流传着叙利亚难民中一个三岁孩童俯卧淹没在地中海海滩上夭亡的照片,成为人类不幸中永恒的记录,他的名字叫艾兰·库尔迪。这个夭亡的小生命虽然无比弱小,却唤起了全世界人们对生命的由衷的敬畏;虽然涉世短暂,没有什么丰富的经历,但他被迫参与了这一时代的恐怖与反恐的离乱,他无可回避地经历了这次远涉异国他乡的万里奔波,他悲惨地成了逃难者中没有逃离死亡的罹难者。这个孩童用生命发出了对非正义战争的控诉,同时也向全世界发出了人类应当敬畏生命的呼唤。虽然这颗小小的生命早已星光泯灭,但他在网上传播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他所代表的叙利亚难民潮的社会、文化意义,早已超越了“三岁”的年龄。
由此,我们想到,对于一个涉世长久,而创造了丰富文化成果的人而言,必将在人们敬畏的过程中,增加了许多文化内容。人们不是因为文化生命精彩如何而决定是否敬畏,但敬畏生命的观念和活动却往往因文化积累、文化生命的精彩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文化生命、社会生命概念的提出及研究大大拓展了人的社会功能作用的期限和范围。由于人生文化已成为一种文化形态,可以借助于各种传播媒体成倍地扩大影响范围,因而一个人的文化生命的影响范围可能比他有机生命的活动范围广大得多,时间也绵长得多。一般民众如此,而那些文化名人、历史业绩彪炳者的影响则可以超越乡里、省界、乃至国界。对于一个人如此重要的文化生命对社会和国家做出的贡献,在我们敬畏生命的讨论中是不可能忽视,被遗忘的。也因此,在对每个人进行的生命敬畏活动时,其实又是存在差异的,特别是人生文化丰富了我们敬畏生命的内涵。
一个普通人,不能要求他一生中创造多少业绩,但我们应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依然相信他总会作出若干积极的贡献,无论是属于家庭的、乡里的。虽然许多事物并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但在社会文化进步中已溶入了这个普通人的文化创造。所以在他逝世后,依然对他的生命以及文化生命怀有敬畏之情,恒久缅怀。
第二篇:以人为鉴 用敬畏守住底线
以人为鉴 用敬畏守住底线
——践行三严三实,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三严三实”研讨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广大领导干部更深一层领悟为官之要,为民之本,以反面教材作为研讨内容无疑是给为官者进行一次作风建设的再动员,思想上的一次再警提。毛泽东同志说过,“典型本身就是一种政治力量。”正面典型是为领导干部做示范、树标杆、明导向,而反面典型则是让领导干部知畏戒、明底线、受警醒。所以,作为党员干部要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以反面教材为戒尺,对自己的思想再来一次大检修,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从而真正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一、以反面案例为镜鉴,知畏戒
通过对***、***、郭伯雄、徐才厚、令计划、苏荣以及王敏、黄胜等一起起典型案例的深度剖析,违纪违法官员的扭曲权力观赤裸裸的曝露出来,他们凭借雄厚的人脉资源和过人的才干在官场如鱼得水,但掌握了大权就肆无忌惮的作权钱交易的勾当。对于这类官员来说,权力不是责任和义务,是发财的工具,是高人一等的身份象征,是藐视法纪的护身符,他们善于培植派别势力,通过在人事、财物等方面的决策权、审批权,控制下级官员的仕途、工程建设、人事任命等,在腐败的道路上一路狂奔。纵观这些反面案例,腐败官员的背后,常常有一个权钱交易的“朋友圈”,老话说:人搭人,鬼搭鬼,苍蝇喜欢搭烂腿。一些干部喜欢搞“朋友圈”无非是想给自己找一个避风港,找一个靠山,想通过这种不正常的关系网,营造一个有利于他们私利的氛围。殊不知,这种不良“朋友圈”,在短期之内可能会名利双收,飞黄腾达,但也有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特点,一朝大树倾倒,就将集体沦陷,到头来也难逃法纪的严惩。茂名腐败窝案,山西吕梁窝案,“周老虎”案等等,都是不良“朋友圈”的典型案例。此外,梳理一些贪官、浊官、庸官不难发现,他们大都管不好家庭,处理不好家务事。有的管不住妻子,后门不严,后院不净;有的讲亲情不讲原则,纵容子女,仗势敛财;有的把家人利益看得重于一切,利用自身权力,为亲戚朋友谋取好处,从***、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一个个“老虎”身上,无不带出其妻子儿子、兄弟姐妹等一个个“囊虫”。然而事实证明,“以利相交,利尽则散”,权钱交易结成的关系,再“铁”也靠不住;“一人不廉全家不圆”,“全家腐”必然得到“全家哭”,利用权力给身边人谋“福利”,不是一种爱而是一种害!落马官员的事后哀叹,也从来都是悔之晚矣,“人不能把金钱带进坟墓,但金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看看他们的庭审陈述、听听他们的狱中忏悔,教训何其沉重、深刻!
“物必自腐而虫生”,腐败现象表面上看来是经济问题、道德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却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心无敬畏,因此目无法纪,无所顾忌,做人做事没有底线。为官者要是没有底线 危害就很大,因为他们手里掌握权力,权力是工具,可以谋公也可以谋私,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手握权力的领导干部如果失去了敬畏,在用权上就会失去底线,权力就会流于谋私和做坏事,就会不惜损害国家公众利益,只为极少数人谋利。因此,务必要像总书记要求的那样,“在对待人民赋予权力上始终保持敬畏之心”。确立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服务公众的理念,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将权力的运行置于阳光之下。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防治腐败关键在于要下功夫祛除官员思想上的病毒,使之筑起牢固的思想道德防线,做到诱惑面前“不想腐”,这是反腐步伐最终迈进的理想方向,也是我党当前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良苦用心。
过去反腐“刑不上大夫”是默认的规则,现在官拜政治局常委的***、军中大“老虎”徐才厚双双“下马”,而且“铁帽子王”的没有打不掉的反腐仍在继续;过去正风肃纪被视为“一阵风”式的政治运动,时间不会太长的意识根深蒂固,新一届领导核心形成后,从“八项规定”出台到“反四风”的亮剑高悬,再到“三严三实”持续深入推进,各项举措无不显示出在新形势、新常态下,为官者应主动作为,积极适应新形势,转变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抛弃过去的“官本位”模式,低调实干,走出一条新的为官之道。
二、以先进典型为标杆,知崇高
以反面典型为镜鉴,可以明底线,知畏戒,以先进典型为标 杆,可以知崇高,找差距。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等先进典型以身载道、以行示范,深刻诠释了共产党人的崇高追求与价值信念,生动彰显了“严”的精神与“实”的作风。以他们为镜,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能够照出自己的差距和不足,照出努力的方向和路径。以他们为标杆,不断汲取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完善自己,“三严三实”的要求方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以先进典型为灯塔,做到心中有党、对党忠诚。焦裕禄同志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情况下仍然亲自带领群众治理兰考“三害”、杨善洲同志退休后带领家人和群众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孔繁森同志自动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作为党员干部,时刻把基层群众的冷暖、疾苦挂在心上,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发挥到了极致,他们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无私奉献,将共产党人的精神洒遍大地,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我们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更应该从先进党员干部的平凡故事当中感悟人生的真谛,把握人生的价值与追求,不断洗涤思想、净化心灵、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公道正派的政治品质,通过学习他们的精神实质,不断提升自己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学识水平,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心,通过认真总结,提升工作水平,努力做一个心中有党、对党忠诚、有益于人民的人。
以先进典型为风帆,做到心中有民、对民诚信。焦裕禄同志说“党把这个县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杨善洲同志说“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 是要为人民谋福祉”、孔繁森同志说“老把自己当珍珠,就时常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路。”这些话字字玑珠、振聋发聩,他们直接面对基层群众,接近全力服务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干事创业中树立了正确的政绩观、权力观,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对照先进典型与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感情,我们作为党员干部,要树立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把为民务实落到为民服务的方方面面,落实到工作的始终。对照之下,我虽然有服务意识,但探索服务的方式方法不够积极和主动,总感觉服务对象有需求再服务,尽量少去打扰下级或群众,主动问、主动服务的意识缺乏,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深入实际,切实加强和改进工作方法,深入到分管基层单位,深入到一线,详细了解各级的真实想法,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为人民群众尽心竭力办实事、办好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服务于发展。
以先进典型为旗帜,做到心中有责,对责担当。焦裕禄、杨善洲、孔繁森同志明确自己身为党员干部的责任,面对艰苦的条件,没有选择逃避退缩,相反,为了破题破局孜孜不倦地刻苦钻研、坚持不懈地实践探索,以自己的“肩膀”,承托起百姓的信任,他们为官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勇于担当。对照先进典型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的卓越才干,我扪心自问,在面临复杂局面、困难问题,面对新工作、新挑战时,能否敢于直面矛盾、勇于奋力拼搏、善于钻研,推动工作顺利开展;面对平凡的岗位、繁琐的工作,能否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好、做实、做出成效。通过自我反省,我深切感受到践行勇于担当,就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的境界和精神,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根本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为事业而忘我、为“大我”而弃“小我”,以老黄牛品格,千里马气势,传承事业、成就伟业;既要有锲而不舍的坚韧,又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只有千方百计破解发展中面临的难题、化解各方面的风险挑战,才能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用好两面镜子,讲规矩守纪律
单是学习还不够,还要把敬畏之心切实用于应对各种情况,用敬畏守住底线不是一句敷衍的空话,而是在复杂环境中能起作用,在做人做事用权上都有清晰的底线意识。领导干部如何做到用敬畏守住底线?应趁此次“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在修身上下一番深切反省的功夫。坚定理想信念,从共产党擅长的党性修养中锻造出一颗敬畏之心,从传统文化中学习丰富的敬畏养成方法。中国古人讲敬畏讲得非常深刻,而且确实是从修身中体悟而来,“慎独”就是充满敬畏之心的表现,在别人都不知道而只有自己知道的情形下,也能守住底线,坚决不逾越一步,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只有很明确地知道底线在哪里,才能够心有所定,不为一时利欲所动。用敬畏之心时刻告诫自己谨守底线,作为领导干部,应把“忠诚、干净、担当”作 为立身之本,主动落实到工作和生活中,不图虚名,不务虚功,做到实实在在谋事,认认真真干事,清清白白做事,以身作则带领大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出实策、鼓实劲、办实事,让广大群众在改革发展中享“红利”、得实惠,也才能赢得群众认可和追随。
巩固宗旨,坚定信念,守护清正廉洁的决心。身为一名党员干部应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时刻不忘把廉洁从政作为主线,提升自己身为人民公仆的核心价值观,切实把廉洁为民融入到统计工作全过程。不断地深入学习各类警示教育活动,以先进典型为榜样,不断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激发自己不竭的工作热情;以反面的典型案例为警示,筑牢防线、守住底线,坚决消除不良思想,约束自己的行为,积极营造风清气正、廉荣贪耻的浓厚氛围。不断增强自身理论素养和勤政廉政意识,使拒绝腐败的决心成为一种本能。
减少应酬,净化“三圈”,坚定奉公守法的信心。身为党员干部,自身形象不再是个人形象,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关乎政府的公信力。我们务必要严以律己,慎用手中的权利,明白权为民所赋、利为民而谋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在减少交际、应酬上带头做表率,自觉净化“生活圈、社交圈、娱乐圈”,积极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同时,加强对亲属的监管,申明底线和划清界线,在家风上强调中央八项规定和各大项禁令,坚决不把个人裙带关系和私利掺和到工作中去,防止后院起火。摒除贪念,修身务实,维护一心为民的恒心。当今社会,物欲横流,金钱、美色的诱惑无处不在,我们务必要严以修身,剔除心中的贪念,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清廉自守,弘扬正气,抵制歪风,坦坦荡荡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为官,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日常工作要经常深入群众、融入社会,了解群众疾苦,体会百姓不易,消除不满足、攀比、从众、侥幸等偏拗心理,求真务实,坚持执政为民、执法为民不动摇。
第三篇:守住底线
守住底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三鹿毒奶粉事件确切地印证了这句话。职业道德缺失,社会公德缺失,庞大的企业大厦轰然倒塌!
三鹿,一个享誉国内外的品牌,一个家喻户晓的品牌,一个无数婴幼儿广泛使用的品牌,白手起家,从三头奶牛两只桶,到国内乳制品大型企业,其成长之路,何其艰难!然而一夜之间倒闭,其结果又是何其悲哀!
震惊,震怒,谴责,斥责,各种情绪如巨浪翻腾于国人心中。而等心潮稍稍平息之后,慢慢泛起的却是痛心,却是悲哀。创立一个品牌需要数十载惨淡经营,而毁掉一个品牌却只在旦夕之间。
三鹿事件再次警示我们,经营企业不可侥幸,生命健康不可儿戏,道德底线不可逾越!
前些年上海广生园集团也因使用陈馅而一夜之间崩盘。不想伤痛未愈,又一个大企业黯然倒下。仿佛是母亲含辛茹苦养育的孩子一个一个误入歧途,走向不归路,虽令人感慨不已,更多的却是痛心疾首。
第四篇:敬畏党纪,守住底线警示教育月活动有感
敬畏党纪 守住底线 2020 警示教育月活动有感
2020 年 6 月我镇集中开展了警示教育月活动,镇党委书记上了一堂廉政党课;观看了警示片《政治掮客苏洪波》;组织大家开展了一次廉洁大讨论。通过警示教育月活动,感触颇深。
尤其警示教育片《政治掮客苏洪波》,引起大家热议。其具体内容让人匪夷所思,政治生态让人忧心忡忡,形式性质让人深恶痛绝。经过认真反思反省,我认为原因如下:
首先,政治生态不清朗。苏洪波只是一个普通家庭,没有什么背景,从头到尾,靠的是投机取巧。但就是这么一个人,让领导对其青睐有加,奉其为座上宾。主要在于领导的思想意识不端正,看着苏洪波频繁往返于北京和云南,就认为他有关系、有靠山,于是就想着攀关系、拉人脉、赚人情、走捷径。思想浮躁、功利心强,上梁不正下梁歪,下面的干部可想而知,政治生态受到了严重污染,损害了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其次,政商关系不清晰。政商是合作关系,不是朋友关系;是管理关系,不是利益关系。苏洪波这个案件,体现出来有的领导干部在处理政商关系上还比较模糊,甚至揣着明白装糊涂。由于攀比心理,享乐主义在内心作怪,想着与商人拉进关系,从而谋取利益与名气,赚取钱途与前途。名利双收,想法确实不错,但是他们忘了自己的身份,他们是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而不是利己主义者,不能以损害国家的利益来谋取私利,不能以破坏人民群众的幸福来满足私欲。各级领导应该妥善处理好政商关系,清楚自己的身份,既不能过度干预,也不能放任不管;既不能避而远之,也不能勾肩搭背。要做好正确引导,把握好市场导
向,用无形之手调节市场运作,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增长。
以史为镜知兴衰,以人为镜知得失。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通过这个案例,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端正思想意识,规范行为方式。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手。
第五篇:坚定信念 守住底线
坚定信念 守住底线
——学习习总书记庆祝建党95周年讲话之心得体会
板场镇一完小
冉义蛟
2016年7月1日上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这一系列重要讲话,丰富发展了党的科学理论,进一步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新的奋斗目标提供了基本遵循。深入学习贯彻讲话精神,对于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意义重大而深远。按照办党组统一安排,我认真学习了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刻认识到今后我们要切实增强政治责任感,把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讲话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政治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并把会议精神落实到收入监督工作中去。通过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我更加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一、认真学习,深入贯彻
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关键要在推进财政改革实践上下功夫,在改进工作上见进展,在实际运用中出成效。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讲话,是一篇篇指导实践的案例,每一篇都蕴含着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去理解、去推动、去凝聚共识,最终落实在行动上。要将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与收入监督工作实际结合起来,精心谋划收入监督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扎实推进专员办转型发展。
二、坚定信念,提高修养
总书记曾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 我们要认真学习党章,严格遵守党章,对党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维护党的理想信念的严肃性,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提高党性修养,解决好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
四、廉洁自律,守住底线
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干部廉洁自律的关键在于守住底线。只要能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就能守住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政治责任,守住自己的政治生命线,守住正确的人生价值”。
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胜利。通过这次学习,我们进一步筑牢了爱党、信党的坚定信念,也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及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研读讲话内容,把握讲话精髓,深刻领会“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要求,把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贯彻到积极参与“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实际行动中去,立足自身岗位,提升教学技能,以实际行动践行对党的承诺,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推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