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外国文学史讲稿-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第十章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种反传统的文学,从历史的眼光看,Modern一词始终是流动的,不确定的,估计到了22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这一术语会显得不合时宜,因为到那时候,“现代”不成其为“现代”,“反传统”将成为“传统”。
所谓现代主义文学,实际上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称,指的是20世纪蓬蓬勃勃出现的多种反传统流派,包括象征主义,意象派,意识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新小说派,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柏格森(Bergson,1859—1941)的“直觉主义”:柏格森创用“生命冲动”来解释生命现象,认为“生命冲动”就是“绵延”,亦即“真正的时间”,是唯一的存在,而物质则是“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叔本华(Schopenhaur,1788—1860)的唯意志论认为自然界只是现象,“意志”才是宇宙的本质。人的本质就是意志。人们利已的“生活意志”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故人生充满痛苦。尼采的“超人哲学”宣布“上帝死了”;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发挥权力,扩张自我。认为“超人”是历史的创造者,有权奴役群众。艺术家应该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弗洛伊德(Freud,1856—1939)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认为人具有生和死两种本能,前者是性欲、恋爱、建设的动力;后者是杀伤、虐待、破坏的动力。还有萨特(Sartre,1905—1980)的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虚无的,荒谬的;人是孤独的,无望的。人的生命是由既无过去又无未来的目前瞬息时刻所组成的时间之流。他人就是地狱。――上述这些理论有力地支撑了现代主义文学,甚至可以说,这些哲学观点也就是现代主义文学想要表现的思想内容。
在形形色色的现代派中,象征主义是资历最老的。19世纪中叶,波德莱尔发表了《恶之花》,这是第一部象征主义作品,他也因此成了现代派的先驱。波德莱尔受过爱伦·坡的影响,爱伦·坡关于纯艺术的主张是讲究唯美的,因此,19世纪出现的唯美主义已为传统文学与反传统文学搭起一座桥梁。现代派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从波德莱尔到19世纪下半叶从事象征主义诗歌写作的魏尔伦、兰波、玛拉美,这是现代派文学的第一浪潮。文学史家习惯将这一时期称为前期象征主义。上述三位象征主义诗人都没有活到二十世纪,他们去世以后十多年间,现代派文学除了比利时象征主义诗人梅特林克的《青鸟》,也没有大的动作。但到了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前后,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现代派,如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小说,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表象派等,都相继登上文坛,形成了现代派文学空前的繁荣。这是第二浪潮。20世纪20年代以后,由于苏联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许多知识分子受到鼓舞,文学上便出现了一个被称为“红色的30年代”。在这股“向左转”的浪潮的冲击下,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便进入低潮。但这“红色的30年代”没有持续多久。30年代后期,由于苏联清党扩大化,致使许多投身革命的作家相继脱党,返回原来的立场。这时,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文学应运而生,才宣告了现代派的复兴。二战以后的60、70年代,便是现代派的第三浪潮。受存在主义哲学影响,荒延派、黑色幽默、新小说派、垮掉的一代,纷纷粉墨登场。在拉丁美洲,还出现了魔幻现实主义。这第三浪潮的文学也可以叫做“后现代主义文学”。
象征主义
象征(Symbol),也即符号,凡能表达某种观念或事物的标识物或符号都叫象征。简言之,象征就是以具体有形表现或代表抽象无形的方法。文学上的象征主义的实践者主要是诗人,而不是小说家,因为这种隐喻式的手法最适宜诗的表达。象征主义的祖师爷是波德莱尔,代表作是《恶之花》。前期象征主义代表作家是魏尔伦、兰波和玛拉美。后期代表作家是法国的瓦雷里,奥地利的里尔克、英国的艾略特、爱尔兰的叶芝、比利时的梅特林克。前期象征主义主要表现个人的忧郁苦闷,表现个性象征与情感象征;后期主要表现社会的精神危机,表现普遍象征和抽象意义和思辩性的象征。
波德莱尔(1821—1867)
波德莱尔生于一个受过法国大革命的洗礼的美术教师家中,6岁丧父,母亲改嫁,从此他陷于孤独,成了一个忧郁的哈姆雷特。继父想叫他进入官场,他却专与文人名士结交,一度沉迷于放荡生活;后来,家庭实行了经济管制,波德莱尔只能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上。波德莱尔在苦闷中写诗,但发表的不多。1848年革命中参加过武装起义,但起义失败,路易·波拿巴称帝,使他圣西门式的空想社会主义理想破灭。此时他受美国诗人坡的启发,写出《恶之花》。此书一出,舆论大哗,波德莱尔也一举成名,但他因《恶之花》成就的是“恶之名”,波德莱尔成了“恶魔诗人”。法兰西帝国法庭曾以“有伤风化”和“亵渎宗教”罪起诉,查禁《恶之花》并对波德莱尔判处罚款。
《恶之花》
《恶之花》原文是《Les Fleurs du mal》,其中mal一词除了“恶”之外,也有“病”,“痛苦”等意。这部诗之所以能成为诗歌史上的转折点,主要因为波德莱尔毫不掩饰地表现了人性的恶。若要从《恶之花》中选一首“恶”名昭著且最富象征性的诗,那么很可能就会选中《兽尸》。波德莱尔在这首诗中描写了一头溃烂生蛆、恶臭熏人的死牲口。这种东西按艺术的常规是不能入诗入画的,但波德莱尔却违反传统的价值观念,宣称在上天眼中,这尸体与怒放的鲜花一样美,本质上可比自己的“爱人”!
爱人啊,你也将像此污物一样,就像这具可怕的兽尸,我眼中的星星,我心中的太阳,你,我的情爱,我的天使!
自古以来,把情人比作鲜花者有之,比作仙女者有之,但把情人比作兽尸的,波德莱尔却是第一位。波德莱尔因此得了“尸体诗人”,“蛆虫诗人”的恶名。但是大雕塑家罗丹在为自己的雕塑辩护时,就援引波德莱尔的《兽尸》说:“当波德莱尔描写一具又脏又臭,到处都是蛆,已经溃烂的兽尸时,竟对着这可怕的形象,设想这就是他拜倒的情人,这种骇人的对照构成了绝妙的诗篇。”
波德莱尔自己说过:“18世纪流行的是虚伪的道德观,由此产生的‘美’也是虚伪的”;“大名鼎鼎的诗人们早已割据了诗的领域中最华彩的省份。因此我要做些别的事”;“什么叫做诗?什么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
艾略特(1888-1965)
T.S.艾略特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圣路易斯,母亲是个喜欢写诗、热衷于慈善事业的女子。1906年,艾略特入哈佛大学攻读哲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在英国牛津大学从事希腊哲学的研究。1915年,放弃哲学研究,转向诗歌创作和文学评论。1927年入英国国籍。做过银行职员,杂志编辑。自称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政治上的保王派,宗教上的英国天主教徒。”194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主要诗歌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小老头》、《荒原》、《空心人》、《四个四重奏》等。文学评论有《批评的功能》《诗歌的用途和批评的用途》等。《荒原》
全诗共五章:第一章《死者葬礼》,描述象征整个欧洲的那片土地的荒芜,那里充斥着庸俗低下的欲念和行尸走肉;第二章《对弈》,描写奢华的上流社会中的无聊和空虚;第三章《火诫》,描写现代人的醉生梦死和纵欲猥亵;第四章《水里的死亡》,昭告死亡的不可避免和皈依上帝的必要性;第五章《雷霆的话》,在隆隆的雷声中宣示上帝的告诫:要给予,要怜悯,要接受主的权威。
这是一首晦涩难懂的诗,通篇充满暗示、寓意和典故。涉及的语言就有六种,被引用的前人著作多达56种。全诗一唱三叹,反复强调荒原上的枯焦、败落和死亡的征象。诗人借此提示的是现代文明的颓败和人类生存状态的窘迫。
四月是最残忍的月份,死亡的地上
滋生出丁香花,混杂着
记忆与欲望,春雨
骚扰迟钝的树根。
冬天使我们温暖,健忘的雪
覆盖大地,干枯的根茎
喂养弱小的生命。
这几句是全诗的开头,也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四月春暖花开,万紫千红,本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诗人偏说它是“最残忍的”;冬天冰天雪地,万木萧疏,诗人偏说“给我们温暖”。诗人的意思是说:现代文明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连自然法则也颠倒了。
意象派(Imagism)
意象派是一个诗歌流派,出现在1909-1917年间。归入这一流派的诗人们提倡用日常口语写诗;要求诗歌表现新的节奏,新的情感;他们允许题材的绝对自由,努力用诗表现坚实、清晰的意象;他们有一个口号,叫做:“凝聚是诗的本质”。意象派的作诗法受美国女诗人爱米丽·狄金森的启发而形成,尽管狄金森本人并不是自觉的意象派诗人。文学史家因此将狄金森叫做“意象派的保姆。”据意象派的领袖人物庞德说,中国的古典诗歌,也曾影响过意象派的艺术主张。诗歌离不开意象。意象之于诗歌,就像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具有眼睛。但眼睛不能代替血肉构成的本体。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一味追求意象的诗歌是没有前途的。庞德自己觉悟到这一点,从1914年起,他便不再提倡意象派运动。他退出以后,这场诗歌运动便由艾米·罗韦尔主持,但也只延续到1917年,再以后就偃旗息鼓了。
狄金森(Emily Dickinson,1830-1866)
狄金森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个很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是个颇有名气的学者,父亲是个律师。狄金森没有受过高深的教育,只在家乡一所女子学校读过一年书。她一生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家中偶而来访的几个朋友和墙上开着的几扇窗子是她联系社会的唯一渠道。狄金森认为,人生如此喧闹不安,与人交际来往是多余的,社会的存在对她来说是没有必要的。她要远远离开它,退避到用自己的灵魂筑造起来的天地里,做一个孤独者。写诗对她来说只是为了表述某种情感或情绪,不是为了发表,不是为了做诗人,而是给自己看。她认为,“发表等于拍卖灵魂。”她去世后,亲友们在整理她的遗物时才发现她一生共写了1800多首短诗。这些诗最大的特点是意象清新,大量使用奇妙的暗喻。正是这一点启发了后来的诗人,使她获得“意象派的保姆”的称号。《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
因为我不能停下来等死亡――
他却好心地停下来等我――
马车只载着我们两人――
和那永恒。
这首诗共六小节,这里引的是第一节。跟她的其他诗篇一样,原诗没有标题,诗歌的编纂者通常都将每首诗的第一句作为标题。死亡,或者说死神,是令人恐惧的,狄金森却将死亡描写得那么亲切,那么具象化,就像一个慈祥的马车夫,就十分的新颖别致了。
庞德(1885-1972)
埃兹拉·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诗人,出生于爱达荷州,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曾短期任教于沃巴什学院,不久被校方解雇。1908年侨居伦敦,后侨居巴黎,1925年起侨居意大利,直至二战结束。历任《诗刊》《小评论》等刊物的编辑。曾提携过许多青年作家,其中包括后来非常出名的T.S.艾略特、詹姆斯·乔伊斯、泰戈尔、劳伦斯、弗罗斯特等人。但他在二战期间曾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作宣传,战后回到美国时便受到叛国罪的指控。学界友人为他辩护,说他有精神障碍,才幸免于法律的制裁。
他的第一部诗集是《熄灭的蜡烛》,发表于1908年。1912年,他与杜特利尔、奥尔丁顿、弗林特等人成立意象派诗歌组织,并在《诗歌》杂志上提出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原则。1914年编写了《意象派诗选》;1915年发表诗歌译著《华夏集》。他最重要的诗歌作品是《诗章》,这部诗集出版于1970年,几乎汇集了他晚年的全部诗作。《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一张张脸的幽灵,湿漉漉的黑色枝头上朵朵花瓣。
这首诗只有这两句,却充分地体现了意象派诗歌的艺术主张:凝聚是诗的本质。据作者自己说:有一天,他在地铁车站的出口处见到几位鱼贯而出的美女,穿一色的黑衣。他想将当时的感觉用诗写出,一开始写了五十多行,但不满意。后经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最后才浓缩成这两句。
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的概念最初是运用在绘画论中。1901年,法国画家埃尔维展出的8幅画,被称为“表现主义”的绘面。后来,毕加索的画也拥有这一标识。“表现主义”运用于文学,是1911年以后的事。
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主义者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在对人的描写上,要求揭示人的灵魂。他们认为,作家的任务是表现本质而不是再现生活。为了揭示人的存在本质和事物的永恒品质,他们常常借助虚拟、变形、夸张、抽象、幻象等手法。因此,表现主义文学作品所凸现的艺术效果是荒诞化、陌生化和抽象化。
表现主义代表作家有奥地利的卡夫卡,美国的尤金·奥尼尔,瑞典的斯特林堡等。
卡夫卡(1883-1924)
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现代主义大师之一。80年代,欧美几家权威书评杂志在评选20世纪的现代主义大师时,卡夫卡排第一位。英国大诗人奥登说:“就作家与其所处的时代的关系而言,当代能与但丁、莎士比亚和歌德相提并论的第一人是卡夫卡。”
卡夫卡出生于当时奥匈帝国统辖下的波希米亚(即捷克)首府布拉格,父亲为犹太商人。1901年,卡夫卡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文学,后转修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工伤保险公司供职,直至1922因病离职。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卡夫卡的主要作品有《判决》《变形记》《司炉》《在苦役营》《给科学院所作的报告》《饥饿艺术家》、《地洞》等。他的三部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和《城堡》均为未完成之作。在勃罗德编纂9卷本《卡夫卡全集》中,书信、日记和格言式笔记占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它们也是卡夫卡创作的一部分,尤其是《致密伦娜书简》、《致菲莉斯书简》以及《致父亲》都是文学的杰作。《变形记》
格里高尔·萨姆沙一天早上醒来,发现周身不适,难以起身。原来他身上长了许多只脚,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对格里高尔的不幸遭遇最表同情的是他的妹妹,她每天给变了形的哥哥送饭。但格里高尔随着形体的蜕变逐渐失去了人的习惯,而产生了“虫性”:失去了说话的能力和人的声音;不肯吃新鲜的食物而宁吃腐烂的东西;习惯于在墙壁和天花板上爬来爬去……然而他仍然保持着人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能力。他每天躲在沙发底下,耳朵贴着墙壁,偷听隔壁房间里家人对他的议论,为家人的烦恼而感到愧恨。妹妹发现他喜欢爬行,便尽量把房间里的家具搬了出去,以便为他腾出更多的地方。他的父亲对他的变形十分气恼,不断向他掷苹果,一只击中他的后背,陷进肉里,始终没能挖出来。格里高尔越来超成为家人的累赘。平时对他最好的妹妹对这个“怪物”再也叫不出“哥哥”了。老妈子每天用鄙夷的目光看着这个“屎壳郎”爬来爬去。妹妹最后干脆把格里高尔的房门一锁了事。格里高尔在所有的亲人都厌弃了他以后,在极端的孤独与饥饿之中死去。他的父母和妹妹则因终于卸掉了这个包袱而无不感到轻松,全家人甚至还带上保姆欢欢喜喜地出去春游了一番。《变形记》采用的是陌生化的艺术手段。通过变形,造成审美主体与被描写的客体之间的距离,从而引起你的惊异,迫使你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去探索同一事物的本质。作者想借此描写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孤独和陌生的实质。在实际生活中,卡夫卡在家庭里与父亲的关系确实是不和谐的,但与母亲关系是正常的,与他第三个妹妹特别要好。但卡夫卡却在一封信中说:“我在自己的家里比陌生人还要陌生。”卡夫卡通过《变形记》暗示我们:即使像他的妹妹那样爱着哥哥,但一旦这位哥哥得了一种致命的绝症,久而久之,她也会像小说中的那位女子那样厌弃他。卡夫卡通过《变形记》为我们揭示了一种普遍的人类生存状况。《城堡》
《城堡》写成于1922年,是卡夫卡最后也最重要的长篇小说。主人公的名字只是一个符号—K,小说开头写K来到一个城堡外的村庄,准备进入城堡。K自称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受城堡的聘请来丈量土地。但城堡并不承认聘请过土地测量员,因此K无权在村庄居住,更不能进入城堡。于是K为进入城堡而开始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斗争。K首先去找村长,村长告诉他聘请K是城堡的一次失误的结果。多年前城堡的A部门有过一个议案,要为它所管辖的这座村庄请一个土地测量员。议案发给了村长,材长写了封答复信,称并不需要土地测量员。但是这封信并没有送回A部门,而是阴错阳差地送到了B部门。结果是K应聘前往城堡,却进不了城堡。小说没有写完,据卡夫卡的生前好友,《城堡》一书的编者马克斯·布洛德在《城堡》第一版附注中说:“卡夫卡从未写出结尾的章节,但有一次我问起他这部小说如何结尾时,他曾告诉过我。那个名义上的土地测量员将得到部分的满足。他将不懈地进行斗争,直至精疲力竭而死。村民们将围集在死者的床边。这时城堡当局传谕:虽然K提出在村中居住的要求缺乏合法的根据,但是考虑到其他某些情况,准许他在村中居住和工作。”
理解这部小说的焦点在于:为什么K千方百计地试图进入城堡?城堡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它有着什么样的象征性内涵?小说的主题又是什么?在卡夫卡的研究史上,这些问题都是没有最终的明确答案的。《城堡》的魅力也恰恰在此。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理论视野出发,得出的是不同的结论:从神学立场出发,有研究者认为“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所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持心理学观点的研究者认为,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的自我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内在真实的外在反映;存在主义的角度则认为,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则认为,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小说将个人的的恐惧感普遍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的普遍的困境;而从形而上学的观点看,D努力企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实证主义研究者则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婚事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种解读足以证明《城堡》是一部可以有多重解释的作品,这种多重的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有论者指出:“卡夫卡的作品的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这些作品能解释吗?”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堡》是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的,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它的解释是无止境的,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有一种未完成性。未完成性即为卡夫卡小说的特征。
意识派小说(Stream of Consciousess)
意识派小说是20世纪初在欧美文坛上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直接影响意识派小说的哲学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柏格森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一种内在的“绵延”的状态,是一种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意识流程。“连绵不断”是人的意识与精神活动的主导特征。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领域划分为意识,前意识与无意识三种结构形成,无意识处于最底层,深埋着人的本能,欲望与冲突。柏格森与弗罗伊德的理论构成了意识流文学的哲学与心理学基础。什么样的小说文体属于意识流文体?有的理论家认为应该指意识的全部层次,这样,法国作家作普鲁斯特的《忆似水年华》就被看作是意识派小说。另一些理论家认为,意识派小说应侧重于描绘前意识和无意识。这样一来,普鲁斯特就得排除在意识流作家之外。
如今占上风的是后一种观点。美国文学理论家汉弗莱言:“让我们把意识比作大海中的冰山——是整座冰山而不是仅仅露出海面的相对来讲比较小的那一部分。按照这个比喻,海平面以下的庞大部分才是意识流小说的主旨所在……从这样一种意识概念出发,我们给意识流小说下的定义是:意识流小说是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
意识流小说用来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写作手法是内心独白、自由联想和蒙太奇。蒙太奇又可分为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由于是自由联想,时空跳跃也就成了意识流叙事的一大特点。
意识流小说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人的潜意识中的“思维”的流程,而不是人物和事件按逻辑联系在一起的那个“过程”。这对传统的叙事文学是一种颠覆。个别作家偶而为之,也许是一种创新,但文学作品终究得回归传统的叙事才能留住读者。这也就是为什么意识流小说在20世纪热火了一阵子以后便不再在文学史上继续“绵延”的原因。
意识流代表作家是詹姆斯·乔伊斯、福克纳、伍尔夫等。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是意识派小说的典范之作。
乔伊斯(1882-1941)
乔伊斯生于生于都柏林一个贫穷的税务员家庭。乔伊斯曾两度在耶稣会学校念书,在中学时代便尝试用散文和诗歌创作。1898年至1902年,他在都柏林大学攻读现代语言学。毕业后与叶芝结识交往。同年赴巴黎学医,1903年因母亲病重辍学。之后,他开始短篇小说的创作。其间为生计所迫,曾经登台演唱,也当过一个时期的教员。1904年,他结婚后偕同妻子赴欧洲大陆,宣布“自愿流亡”。他曾先后在罗马、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英语、做银行小职员为生,同时从事写作。1922年后,《尤利西斯》的成功使他得以定居巴黎,专心从事文学创作活动。除了《尤利西斯》,乔伊斯还有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青年艺术家的肖像》《费尼根们的苏醒》(又译《为芬尼根守灵》等。
《尤利西斯》
《尤利西斯》有700多页的篇幅,描写了“最能代表每天的那一天”,即 1904年6月16日早晨8点至次日凌晨2点45分这18个多小时内发生在三个小人物身上的一些事。他们是中学代课教师斯蒂芬,以承揽广告为业的犹太裔爱尔兰人布鲁姆和他的妻子莫莉。斯蒂芬精神上无所依托,渴望寻找一位“父亲”;布鲁姆11年前夭折了儿子鲁迪,自己性机能衰退,渴望有一个儿子;他的妻子不能从丈夫身上得到性满足,因此整天想入非非,渴望有个性伴侣。为描写这三个小人物的意识流程,作者有意模仿《奥德修纪》,精心构筑了与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相对应的结构模式。尤利西斯即奥德修斯的拉丁名。史诗《奥德修纪》的24篇章,在这里被缩减为18章,但每一章均象征性地反映了荷马史诗的主人公在归家途中力图躲避或征服的障碍和灾难。当《尤利西斯》最初在《小评论报》上连载时,乔伊斯也确实用了荷马史诗中各章节的标题。图书正式出版时,虽然不再使用这些分章标题,但结构上的模仿还是依稀可见。
《尤利西斯》确实是一部很难懂的书,形式上的模仿本身就用意颇深。这也印证了作者自己的断言:“我对我的读者的要求,就是他得用整整一生来读懂我的书。”但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尤利西斯》不是古代神话故事的再现。乔伊斯采用与古典史诗平行的结构模式,是想让古代英雄的高大身姿来反衬现代文明中人的卑微与平庸。《尤利西斯》的讽刺意义也就在这里。
伍尔夫(1882-1941)
伍尔夫生于伦敦。父亲莱斯利·斯蒂芬是著名的评论家、哲学家、传记作家和学者。她从未进过正规学校,但父亲丰富的藏书给她以多方面的教育,自幼与出入于家门的学术界、文学界名流的接触,使她有良好的文学素养。1912年与列尔那德·伍尔夫结婚。1917年夫妻共同创办霍加斯出版社。1915年发表第一部小说《远航》,后来又写出《到灯塔去》《奥尔兰多》《海浪》等作品。她特别关心妇女的地位。自幼患有精神方面的疾病,1941年,因不堪忍受疾病的折磨而投水自尽。
《墙上的斑点》
《墙上的斑点》是一个短篇小说。小说主人公抬头发现墙上有个班点,很想弄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从而引发种种回忆与遐想,凌乱的思绪竟然“一哄而上”。她想到了人生无常,想到莎士比亚,想到古物收藏,想到树木生长——最终她的思绪突然被喧哗声打断:原来她身边的人也在议论墙上的斑点,他们口中得知:这斑点只是一只蜗牛。小说随之戛然而止。这个短篇是运用“自由联想”的范例。
福克纳(1897-1962)
福克纳出生于密西西比州新奥尔巴尼一个没落庄园主家庭。他一生共创作长篇小说19部、短篇小说70多篇,其中绝大多数以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作为背景,人称“约克内帕塔法世系”。早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士兵的报酬》《沙多里斯》等;中期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喧哗与骚动》《押沙龙押沙龙!》等;后期作品有长篇小说《坟墓的闯入者》等。1949年因“他对当代美国小说作出了强有力的和艺术上无比伦比的贡献”而获诺贝尔文学奖。《喧哗与骚动》
《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出自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中麦克白的一段著名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小说采有内心独白,描绘了一个南方望族家庭的没落。全书分四部分,前三部分的主人公都是病态者和精神畸形者:一个是智力低下的白痴班吉,一个是精神崩溃的疯子昆丁,一个是丧失人性的狂人杰生。只有第四部分描写的黑女仆迪尔西是心智健全的人。凯蒂的沦落意味着南方传统道德法规的破灭;班吉的痴呆象征着贵州世家的衰败;昆丁的自杀表现了望族后裔的绝望;杰生的冷醋反映了资产阶级“文明”对人性的摧残。诚实、正直、坚忍、仁慈的黑女仆迪尔西则是这幅阴郁画图中的一个亮点,通过她,既补述了这个家庭的变迁,也体现了作者“人性复活”的理想。《喧哗与骚动》反映了福克纳对生活和历史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语言表现力。通过对这个旧家庭分崩离析的描写,作者有效地回顾了美国南方的历史史变迁,同时也批判了资本主义的某些价值观。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
存在主义文学的思想基础是存在主义哲学,了解了存在主义哲学也就了解了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思想和特征。哲学上的存在主义应追溯到丹麦哲学家克尔凯戈尔(1813-1855),他主张哲学应研究个体的存在,并把对上帝的信仰作为人的存在的最终境地,从而奠定了宗教存在主义体系。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以萨特为代表的思想家提出的是无神论存在主义。我们所说的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无神论存在主义,不是前者。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上帝死了,人是自己行动的结果,人的存在是由自己决定的,是一种“自我”的存在,是以主观性为出发点的,是超越客观世界,超越一定的社会关系的“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所决定的“存在”。人所存在的周围世界是荒谬的、冷酷的,自然界的存在是非理性的、杂乱的、偶然的,完全是“自在的存在。”自然界将永远作为人类生存的敌对力量存在下去。风俗习惯、法律、规章,也都是荒谬的,它们每时每刻在腐蚀着人的“自我意识”,剥夺着人的“自由意志”,使人糊里糊涂地丧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生是无意义的,荒谬的、痛苦的。他人就是地狱。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被抛到世界上来,人一旦离开母体,就被投进荒谬、冷酷的境地,他的一生注定要充满着焦虑、烦恼、孤独、恐惧的感受。人虽然有“自由意志”,但自由意志仅仅意味着他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道路,并不意味着不受外力的阻碍。由于世界的荒谬与冷酷是绝对的,人的斗争是徒劳的、毫无意义的。人是唯一能意识到“自我存在”的动物,只有人的存在才是“自觉的存在”。人因此应该在生存的痛苦和对死亡的恐惧中领悟“人的存在”的意义,懂得“生和死是同一过程”,学会“自觉地走向死亡,用死亡来完成自我创造”。
存在主义哲学与其他哲学的区别在于:存在主义所关心的是小写的“人”,而不是大写的“人”,更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存在主义文学也就是描写小写的“人”的文学,它的任务就是揭示人的存在的本质。
存在主义的哲学家除了萨特,还有加缪。两人既是哲学家,又是用文学实践自己的哲学的文学家。五十年代开始,萨特和加缪的哲学著作和文学作品得到广泛的传播,使世界许多国家在他们的影响下也出现了存在主义文学。在日本、印度、拉丁美洲,都出现了具有存在主义倾向的作家和作品。尤其在美国,存在主义文学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赖特、索尔·贝娄、诺曼·梅勒、保尔·鲍尔斯等都是成就卓著的存在主义作家。
五十年代以后,西方还出现了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色幽默,垮掉的一代等文学派别,这些流派的文学也都是从存在主义发展过来的。我们可以将它们当作存在主义文学的支流。
萨特(1905-1980)
萨特生于巴黎,幼年丧父,他的启蒙教育来自很有文化修养的外祖父。1924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攻读哲学。1933年,赴德国进修德国哲学。1938年写出哲学小说《厌恶》,一举成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曾被德军俘虏,获释后从事教学和写作。1943年他发表《存在与虚无》,这部作品后来成为法国存在主义哲学的奠基石。40年代萨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高峰。他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戏剧《群蝇》《肮脏的手》三部曲长篇小说《自由之路》等。萨特主张文学应干预生活,作家应该在文学作品中毫无保留地阐发自己的哲学主张和政治见解。从50年代开始,萨特把越来越多的精力投入社会活动。1964年,瑞典皇家学会授予萨特诺贝文学奖,但他拒绝接受。理由是他“谢绝一切来自官方的荣誉”。《厌恶》
《厌恶》是萨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他从1931年开始思考和创作这部作品。三易其稿,终于在1936年完成。由于小说的内容怪诞离奇,被出版社退稿。后来,出版社同意出版此书,但要求萨特删改,并提议将原书名《忧郁》改为《厌恶》。这部小说是萨特日后表达的存在主义哲学的雏形,同时也为他在法国文学界赢得了声誉。小说出版后在西方评论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至今仍然是研究萨特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
这部日记体小说,没有统一的情节,通篇只是主人公洛根丁日常的所见所思。他是一个充满孤独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他的眼里,现实世界已经完全失去了正常的面目,开始变得奇特和丑恶。所有这一切,使他在生理上和心理上充满了难以名状的厌恶。洛根丁对于世界的陌生感更主要是由于对自己的命运难以把握。洛根丁正是从这种孤独感和陌生感中体会到了现实世界的荒谬。
《厌恶》中包含了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一些基本思想:一切的存在都是偶然的,人生也是偶然的、没有根据的。
加缪(1913-1960)
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他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母亲带他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生活极为艰难。加缪靠奖学金读完中学,1933年起以半工半读的方式在阿尔及尔大学攻读哲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缪积极参加了反对德国法西斯的地下抵抗运动。大战爆发时他任《共和晚报》主编,后在巴黎任《巴黎晚报》编辑部秘书。加缪从1932年起即发表作品,1942年因发表《局外人》而成名。他的重要作品还有小说《鼠疫》《反抗的人》《堕落》等。他还写过剧本《正义者》和一些短篇小说。195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金,1960年死于车祸。《局外人》
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法国公司的职员,他接到离阿尔及尔80公里的一个养老院发来的电报说他母亲死了。他请假到了养老院,糊里糊涂地看着别人安葬了他的母亲。他只觉得很累,不想在封棺前再看一看一眼母亲的遗容,也不知道他母亲到底多大岁数。母亲下葬后的第二天,他去海边游泳,晚上与女同事玛丽调情。邻居雷蒙被情妇的弟弟痛揍了一顿,想让莫尔索代笔写封信把她臭骂一顿。莫尔索答应了,其实他对于做不做雷蒙的朋友是无所谓的。星期六玛丽过来和他一起游泳,问他爱不爱她。他觉得这种话毫无意义。雷蒙和情妇打架,惊动了警察,雷蒙要莫尔索到警察局去为他作证。,莫尔索照着做了。晚上玛丽过来问他愿不愿意和她结婚,他说她要结婚就结婚好了,这毕竟不是什么大事。莫尔索为雷蒙作证之后,雷蒙情妇的弟弟带了一群阿拉伯人来报复。在海滨他们打了一架。雷蒙被刺伤了胳膊,他于是把手枪交给莫尔索。莫尔索不知道应不应该开枪。后来因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恍惚之中向阿拉伯人开了5枪。莫尔索因杀人被捕,但他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案子拖了11个月。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检察官指控蓄意杀人,因而没有一点人性,是一个人面兽心的妖魔。法庭据此判处莫尔索死刑。他自己并不感到后悔,只是对检察官这样缠住他不放感到惊讶。临死前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他觉得20岁死和70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像神父这样活着也等于一个死人。临刑前莫尔索脑子中闪过重新生活的念头,但仍然觉得死亡也是幸福的。他想到受刑时会有很多人来看,咒骂他,觉得自己并不孤独。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莫尔索对荒诞的世界无能为力,因此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都无动于衷。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但主人公又从不分析自己的内心感受。作者也从不介入小说,从不发表自己的议论。小说的语言极其简明,具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新小说派 新小说1955年前后出现于法国,是一种反小说。在观念上它比存在主义走得更远: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但这“荒谬”本身毕竟也是一种意义。新小说则认为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仅此而已。新小说派作家在小说中放逐了意义的维度,具体策略有二点:一是消解深度;二是瓦解叙事。“未完成性”是新小说的一个重要特征。新小说没有故事,没有人物刻画,新小说中的叙事者就像一个盲人,拿着一架摄影机,在一个隐藏的角落不被人知地任凭摄影机随意拍摄进入镜头的场面、细节和物象。新小说派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罗伯-格里耶,代表作是《橡皮》、《窥视者》、《嫉妒》。格里耶以后的新小说派作家是克洛德·西蒙、代表作是《弗兰德公路》和《农事诗》。
罗伯·格里耶(1922—)
罗伯-格里耶出生在法国的布列斯特,青年时代在巴黎上农学院,大学毕业后获农艺师称号,先后在摩洛哥、几内亚、拉丁美洲等地从事热带水果的研究工作。
5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1953年,他的第一部小说《橡皮》发表后并没有引起注意。1955年又发表新作《窥视者》,获得当年法国评论家奖。同年担任午夜出版社文学顾问,结交了一批文人朋友,与米歇尔·布托尔、克洛德·西蒙等人一起从事新小说的创作实验。相继发表的著名小说还有《嫉妒》(1957)、《在迷宫里》(1959)、《约会的房子》(1965)、《纽约的一次革命计划》(1970)等等。他的文艺理论著作有《走向新小说》,其中《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两篇文章被视为“新小说派”的理论纲领。《窥视者》
某天,马弟雅思乘船去一小岛推销手表。在市镇与乡村的交界处有一农户,住着勒杜克寡妇和她的女儿。他进门后,看到女主人的女儿雅克莲的一张照片,面貌酷似自己的女儿奥维莱。在与女主人的交谈中,他了解到这个13岁的牧羊女正在灯塔附近放羊。马弟雅思骑自行车去了那里。中午,人们发现雅克莲不见了。次日上午,捕蟹的渔民在海滩上发现雅克莲的尸体,据推测是从山崖上摔下致死的。马弟雅思忽然想起自己在现场扔过三个烟头,唯恐留下后患,就回到原地寻找,但只找到两个烟头。18岁的青年于连与牧羊女雅克莲有染,他的父亲怀疑是儿子于连杀害了牧羊女。马弟雅思重返悬崖,拣起雅克莲的毛线衣准备抛入大海。这时,于连出现在他眼前,指出这件毛线衣是雅克莲的。他还当场出示三件罪证:一个烟头,两张糖纸,一段绳子。这说明,马弟雅思作案时,于连就躲在旁边窥视。但于连最后没有告发他。马弟雅思安全地在岛中住了两天,然后乘船返回大陆。从情节上看,这篇小说很像侦探小说。但一般的侦探小说总以揭示疑团,让真相大白为目的。《窥视者》则有意肢解故事情节,对人物和事件不作符合逻辑的分析,只作静态的描绘和纯客观的记述。表面上看,似乎是马弟雅思奸杀少女牧羊女。但于连一直在窥视,最终也没有告发马弟雅思。这里的玄机作者没有交待。
所谓新小说的写作,显然强调读者的参与意识。作者的任务只是提供若干侧面的观察,没有形成逻辑上的整体的某些细节,至于结论,需要读者自己去补充。这种参与意识就使小说的阅读过程变成了读者再创作的过程。
克洛德·西蒙(1913—)
西蒙于1985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生于当时的法属殖民地马达加斯加。后来全家定居在法国南部的佩皮尼扬。曾就读于英国牛津和剑桥大学,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二次世界大战中他在法国骑后团服役,在1940年的法军大溃败中受伤被俘,后来侥幸逃离集中营,回国参加抵抗运动。这些经历日后成了他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主题。
西蒙的主要作品有《作假者》《格利佛》《春天的祭礼》《风》《草》《弗兰德公路》《历史故事》《法罗萨之战》等。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理由是“在描写人类生活状况中把诗人与画家的创作性与他对时间作用的深刻理解结合起来”。《弗兰德公路》
《弗兰德公路》是西蒙众多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小说用无数现代派的画面多层次、多角度地表现人在战争的灾难中的不可知的命运和感受。小说不是采用传统小说顺时序的叙事方式展开。全部的“情节”是由佐治战后与德·雷谢克轻浮、放荡的妻子同宿时的交谈中产生的各种零星的,模糊的回忆。小说采用同时性的表现手法,现在,将来,不同层次的过去同时涌现给读者,给人以快速摄影式的印象。
为了表达时间的同时性,西蒙在小说中频繁采取法语中表示“同时性”的现在分词,以超脱一般的时间概念。此外,作者还采用口语中粗略的表达方法,对话中的句子常常中断。
黑色幽默(Black Humour)
存在主义除了直接产生存在主义文学,还促生了一对孪生子:黑色幽默与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产生于美国的一种文学流派,一种特殊的文学表现手法。黑色幽默是一种荒诞的、变态的、病态的幽默。它实际上是一种用喜剧的形式来表现悲剧的内容的文学形式,“黑色”是指可怕而又滑稽的客观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个性对这种现实所采取的潮讽态度。有些评论家将“黑色幽默”叫做“绞刑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它以一种阴郁冷酷的玩笑态度来对待人世间的恐怖、死亡、罪恶和痛苦,在悲惨凄清的氛围中发出古怪的笑,造成既滑稽可笑又残酷可怕的艺术效果。“黑色幽默”小说是一面光怪陆离的哈哈镜,是一部晦涩离奇的当代寓言,是一出心情沉重的人间喜剧。六十年代是黑色幽默小说的黄金时代,七十年代开始衰落。重要作家有约瑟夫·赫勒、冯内古特(1922-)托马斯·品钦、弗里德曼、巴思等人。
约瑟夫·赫勒(1923—)
海勒出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一个犹太移民家庭。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空军中尉。战后进纽约大学学习,1948年毕业。1949年获哥伦比亚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50-1952年,在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任教,此后从事杂志的编辑工作。1961年出版长篇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一举成名。此外还写过两部长篇小说:《出了毛病》《像高尔德一样好》。《第二十二条军规》
小说的主人公尤索林是飞行大队的一名上尉轰炸手。他满怀拯救正义的热情投入战争,凭战功升任为上尉。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与荒唐,开始从热爱战争变为厌恶战争。眼看着同伴们一个个死去,他的内心十分恐惧。他想活着回家,于是开始装病。根据第二十二条军规,疯子才能获准免于飞行,但必须由本人提出申请。第二十二条军规还规定,飞行员飞满上级规定的次数就能回国,但同时又规定,飞行员必须绝对服从命令,否则就不准回国。尤索林终于明白:这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个骗局,是个圈套。最后,为了摆脱第二十二条军规,他只好开小差逃离军营。
赫勒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说过:“我要让人们先开怀大笑,然后回过头去以恐惧的心理回顾他们所笑过的一切。”第二十二条军规本身就是一个让人感到大难临头的幽默,既可笑又可怕。在细节的描述上,作者还采用夸张的手法,将这种幽默的语言暴力发挥到极致。下面这一段文字可以证明:
清澈的液体从一个洁净的瓶里输入他的身体。从腹股沟敷石膏的地方,另外伸出一根固定的锌制的管子,接上一根细长的橡皮软管,他的肾脏排泄就是通过这条管子一滴不漏地流入放在地板上的一只洁净的封口的瓶内。等地上的瓶子满了,从胳膊肘儿那儿输入液体的瓶子也空了,这两只瓶子于是很快地互换一下位置,使瓶里的排泄物又重新注入他的身体。在这里,为了追求黑色幽默的语言效果,作者显然有点“不讲情理”了。
荒诞派戏剧
荒诞派戏剧20世纪50年代产生于法国。虽然它派生于存在主义,但不像存在主义文学那样基本上采用传统的叙事,即用清晰、严谨的说理去表述人与世界的荒诞,而是借用荒诞、夸张的艺术手法,支离破碎的舞台形象,去表现人生的痛苦和世界的荒谬。传统戏剧中的表演程式已经荡然无存,甚至连语言失去了意义。
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阿达莫夫、热内、品特、阿尔比、贝克特等人。
贝克特(1906—)
贝克特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27年毕业于三一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次年到巴黎大学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任教。在巴黎结识了英国现代派作家詹姆斯·乔伊斯,深受其影响。他于1936年出游卢森堡、德国,最后于1938年在巴黎定居,战后专门从事文学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莫菲》和《瓦特》。1952年写出著名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196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等待戈多》 这是一部两幕剧。
第一幕:黄昏的乡间路旁,戈戈和狄狄在等待戈多。他们诸位地说着话,做一些无聊的动作。戈多不来了,却来了波卓和幸运儿。他们将波卓当成戈多。原来,甚至并不认识苦苦等待的人。戈多仍然不见,终于等来了戈多的使者,他告诉他们:戈多今晚不来了,明晚准来。他们于是盼望明天一切都会好起来。他们唯一做的事就是等待戈多。
第二幕:第二天,在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地点,狄狄和戈戈继续等待戈多。他们胡乱唱着歌,说着空话,怒吼着,对骂着。他们之所以能够忍受,就因为有一点是清楚的,那就是等待戈多。波卓和幸运儿又来了。一夜之间,波卓瞎了,幸运儿哑了。戈多的使者又来传话:戈多明晚准来。狄狄和戈戈想离开这里,想去上吊,但他们既不能走,又不能死,因为还得等待戈多。只要他来了,“咱们就得救了”。
这戈多究竟是谁?这个问题据说有人曾经问过贝克特自己,他说他也不知道。英国剧评家马丁·艾斯林说过一段话,也许对于我们理解这部剧有帮助:“这部剧作的主题并非戈多而是“等待”,是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本质特征的“等待”。在我们整个一生的漫长过程中,我们始终在等特什么;戈多则体现了我们的等待之物——它也许是某个事件,一件东西,一个人或是死亡。此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等特中纯粹而直接地体验着时光的流逝。”
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在法国兴起的一场反传统文化的“精神革命”,它虽脱胎于象征主义,它主要表现为一场诗歌的革命运动。但对戏剧、电影、绘画、音乐也有影响。超现实主义的理论认为,现实和梦幻可以统一,构成超现实;超现实才是创作的源泉,包括梦境、幻觉、本能、呓语等等。失去了意识控制的精神错乱和梦幻,才是真正的精神活动;超现实主义的任务是推翻理性思维和传统的写作方法,努力表现人性原始的非理性、怪诞的、变态的一面,从而创造一种绝对自由的文学。
超现实主义的前身是达达主义。Dada本来是初学说话的儿语,意思是“马”。1916年,一批反传统文化的青年艺术家想为自己的团体起一个名称,用裁纸刀插入法德辞典,刀子正指在Dada一词上,便用它来作为名称。达达主义者主张打倒一切,否定一切:否定一切有意义的事物、一切传统、一切常规、一切文学艺术和文艺批评,包括达达主义本身。他们主强以梦呓一般的语言,怪诞荒谬的形象表现不可思议的事物。他们的口号是“破坏就是创造!”达达主义画家们用垃圾制造作品,把酒瓶架和便池之类的污秽之物提高到艺术的高贵地位。
法国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诗人有布勒东、艾吕雅、阿拉贡、苏波等人。布勒东被认为是超现实主义文学的创始人、领袖。法国超现实主义流传到美国,在那里衍生出超现实主义小说。代表作有霍克斯的《巨大恐惧》,写一群犯罪的女儿痛打自己的父亲,打得他几乎丧失了生殖能力。这种小说的风格是:情节怪诞,恐怖,人物邪恶、野蛮。
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还出现了新超现实主义诗歌。这一派的诗人认为,诗歌必须以本能为依据,诗歌的真理在于我们的返祖本性。他们喜欢表现“深层意象”和潜意识。因此,他们的作品显得虚无缥缈,隐晦曲折,不明所指,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他们在反对理性这一点上比法国的超现实主义走得更远,比如,他们最常用的词是“石头”,因为他们认为石头“最无意识、最单纯、最无知,”他们要钻进石头里去,彻底抛弃这个“富裕的社会。”有批评家指出,这些“石头诗歌”是“一种神游的诗,梦境的诗。”
超现实主义诗歌,其实是一种朦胧诗。这种诗不在意诗歌的社会交流功能或信息传递功能,而注重把诗歌作为一种介体来加以利用。错综复杂的现代生活,难以掌握的各门科学,真理难辩的种种信仰、主义,这一切给人类构成了一个生存困境。人类生存本身已成一个朦胧体,一个谜一样的东西。从这个意义上说,朦胧诗与时代精神还是同步的。超现实主义作为一个流派已不复存在,但作为诗歌艺术却影响了许多著名的作家和诗人。像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墨西哥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帕斯,智利诗人诺贝尔奖获得者聂鲁达,都受其影响。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出现的一个流派。这个名词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欧洲已经出现。1925年,德国文艺评论家弗朗茨罗出版了一本书名为《魔幻现实主义,后期表现派,当前欧洲绘画的若干问题》。后来,该书译成西班牙文,这个名词在拉美文艺界开始流行。1967年,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以怪诞离奇的情节和人物、浓厚的神话色彩引起轰动。评论界认为这部作品代表拉美现代小说中一个新的流派,并借用美术界的术语,把这个流派称为魔幻现实主义。
实际上,在拉美文学中,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现实,早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开始。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欧洲移民蜂拥而至,使许多城市变成国际性的大都会。这一切,加速了人的异化过程,也促进了以超现实的梦幻为基础的先锋派文学的产生,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社会的动荡不安,政局不稳,未经开发的大自然的神秘莫测,印第安人和黑人的神话传说的广泛流传等,都是“现实的神奇”。古巴作家上卡彭铁尔认为,拉丁美洲的现实本身具有神奇性,因此文学作品的内容也应该是神奇的。他的长篇小说《消逝的脚步》就具有强烈的神秘色彩。
另一方面,欧洲现代主义思潮,特别是超现实主义在拉丁美洲的传播,也推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发展。50年代中期以后,魔幻现实主义与“新小说”派合流,互相渗透,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题材上:“新小说”侧重于描写城市生活,而魔幻现实主义则侧重于拉丁美洲特有的“乡土文学。” 魔幻现实主义作为拉美文学的主流。取得了重大成就,被称这为“爆炸文学”,引起全世界的震惊。许多作家获得了世界性的声誉。1982年,加西亚·马尔克斯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马尔克斯(1927-2014)
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省阿拉卡塔卡镇。他自小在外祖父家中长大。外祖父当过上校军官,性格善良、倔强,思想比较激进;外祖母博古通今,善讲神话传说及鬼怪故事,这对作家日后的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1945年进国立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并加入自由党。1948年,哥伦比亚发生内战,中途辍学。不久,他进入报界,任《观察家报》记者,同时从事文学创作。1961-1967年,侨居墨西哥,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197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称号,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马尔克斯的作品除了《百年孤独》,还有《家长的没落》《霍乱时期的爱情》《枯枝败叶》《恶时辰》《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百年孤独》
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的《百年孤独》,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代表作。全书近30万字,内容庞杂,人物众多,情节曲折离奇,再加上神话故事、宗教典故、民间传说以及作家独创的从未来的角度来回忆过去的新颖倒叙手法等等,令人眼花缭乱。但阅毕全书,读者可以领悟,作家是要通过布恩地亚家族几代人充满神秘色彩的坎坷经历来反映哥伦比亚
至拉丁美洲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现实,要求读者思考造成马贡多百年孤独的原因,从而去寻找摆脱命运播弄的正确途径。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谰、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审美的兴趣。
第二篇: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及其阅读
吴晓东教授在北大开设有“20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这门课的讲稿曾于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2008年7月,吴晓东教授的新书《漫读经典》再次由三联书店出版。作为研究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专家,吴晓东教授对现代主义小说有着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中学新课程实施以来,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如卡夫卡、沃尔夫、马尔克斯等作家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地进入到中学语文课堂。从阅读感受上来说,现代主义小说与传统小说迥然不同,借用吴晓东教授的话来说就是:“现代主义小说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已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既然这样,中学生还要不要读,该读哪些、如何读,中学语文老师该如何讲?吴晓东教授对上述问题的观点和建议是什么,解读西方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让我们来倾听吴晓东教授的观点。
1.可否先请您谈一下什么是现代主义小说?
答:这首先要简单了解一下是什么“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通常指20世纪初叶在西方开始集中出现的各种各样具有先锋性和实验性的文学流派、思潮的统称。现代主义文学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有范畴深的关系,如尼采、威廉·詹姆斯、弗洛伊德、柏格森、荣格等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都影响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内涵。现代主义文学在内容方面比较突出地表现了人与世界、他人以及自我的矛盾好断裂,所以往往被视为具有颓废悲观的情绪甚至虚无主义的色彩。而弗洛伊德心理学又为现代主义文学挖掘人的内在心理甚至无意识提供了所谓科学的根据。现代主义文学另一个重要特征则是在形式上的大胆试验,对传统文学样式采取的是彻底摒弃的激进姿态。这种激进的文学姿态的形成原因要到20世纪的社会历史中去寻求。我认为,已经过去的20世纪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的一个世纪。与此相适应的,是20世纪的文学也必然跟着复杂。这也正是20世纪从形式到内容都趋于复杂的现代主义文学占据了主潮地位的重要原因。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流派纷呈,每一种文学流派都具有自己在体式、风格、美学、技巧诸种方面的特殊性,有自己与众不同的认知世界和传达世界的独特视角,甚至有自己不同的哲学、心理学背景。具体说来,现代主义文学主要包括未来主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黑色幽默、存在主义等文学流派。在这些流派中,都有很多作家致力于小说创作。这些小说也可以笼统地称为现代主义小说。
2.您认为阅读和欣赏现代主义小说的关键是什么? 答:我喜欢捷克小说家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的一句话:“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的精神。”说句玩笑话,有时读者和研究者理解起现代小说甚至比理解现代世界本身还要困难。但也许这恰恰表明了现代小说的价值之所在。所以我个人觉得,阅读和欣赏以及理解和阐释现代主义小说的重心也应该开始转移,一方面我们想看到小说家表达的世界究竟是怎样的,另一方面我们更想了解小说家是怎样表达世界的。这就是二十世纪小说研究的一个根本转变。阅读和欣赏的重心也从内容偏向了形式。
3.您的新书叫做《漫读经典》,请问您认为什么样的作品算得上是经典,哪些现代主义小说已经成为经典?
答:我认为,衡量所谓的文学经典有两个最重要的尺度,即现代小说经典一方面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生存的普遍境遇和重大精神命题的小说,是那些最能反映二十世纪人类的困扰与绝望、焦虑与梦想的小说,是了解这个世纪最应该阅读的小说,正像了解中世纪必须读但丁,了解文艺复兴必须读莎士比亚一样。另一方面现代小说经典则是那些在形式上最具创新性和实验性的小说,是那些具有小说形式的开放性和探索性的小说。这就是现代主义小说经典。对于了解20世纪文学的整体面貌以及20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20世纪的现代主义经典绝对是无法绕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我们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境况的重要途径。我在讲稿《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三联书店2003年出版)中选讲的九部小说是:《城堡》(卡夫卡)、《追忆似水年华》(普鲁斯特)、《尤利西斯》(乔伊斯)、《白象似的群山》(海明威)、《喧哗与骚动》(福克纳)、《交叉小径的花园》(博尔赫斯)、《嫉妒》(罗伯-格里耶)、《百年孤独》(马尔克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本来还想讲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但是由于时间关系没有来得及讲。此外,以后如果有时间,我还想讲一下德国的托马斯·曼、黑塞,英国的伍尔夫、毛姆,法国的加缪、纪德,前苏联的帕斯捷尔纳克,日本的川端康成的小说。当然,西方现代主义经典还有很多,漓江出版社1988年出了一本书,是康诺利、伯吉斯合作的《现代主义代表作100种提要·现代小说佳作99种提要》,这本书对于我们认定和选择什么是20世纪经典很有帮助。
4.您认为现代主义小说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了什么影响,相应地人们的阅读应如何适应?
答:我在课堂上曾经讲过,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对传统的小说观念产生的最大的冲击就是对反映论的颠覆。人们把十九世纪以前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小说观称为反映论,这种反映论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反映生活真实甚至反映本质真实。读者在小说中最终看到的正是生活和现实世界本身的所谓波澜壮阔的图景。所以马克思有一句分析巴尔扎克的名言,称巴尔扎克的百部人间喜剧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依据的正是反映论。反映论有一种坚实的哲学依据,就是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伟大的小说恰恰反映和揭示了这种本质和规律。而二十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则不同,小说家大都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没有本质的,没有什么中心思想,甚至是荒诞的。小说不再是对生活、现实和历史某种本质的反映,它只是小说家的想像和虚构。这就是20世纪小说观念的重要内容。
而读者也需要调整自己的阅读习惯,把现代主义小说看成一种虚构,一种人工制作,是小说家人为的想像和叙述的产物,同时把小说看成是小说家个人精神的漫游与形式的历险。5.可否谈谈您个人阅读外国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历和体会? 答:我读现代主义小说是从84年入大学开始。到了1987年,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浪潮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达到顶峰的时期。我们这些读中文系的学生,对现代主义经典的阅读,也进入了狂热的阶段。我那时固执地认为,想要了解二十世纪人类的生存世界,认识二十世纪人类的心灵境况,读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经典是最为可行的途径。八十年代影响中国文坛的最后一个西方作家可能是昆德拉,昆德拉在他的影响了中国读者二十年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写道:“我们都是被《旧约全书》的神话哺育,我们可以说,一首牧歌就是留在我们心中的一幅图景,象是对天堂的回忆。”套用他的话,我们这一代读书人也曾经被二十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我们对文学的经验,对什么是经典的领悟以及对二十世纪人类生存图景的认知,都与这些作品息息相关。
这种对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爱好,使我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学生时代一度成为一个法国哲学家巴什拉所谓的“熬夜人”,喜欢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漫无目的地阅读二十世纪外国现代主义文学经典。到了1997年前后,已经当了教师的我开始十分怀念那些已经过去了的读西方现代主义经典的时光,我就决定在北大讲坛上讲授“二十世纪外国小说经典选讲”的课程,2003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就是这门课程的整理稿。我把这部书稿的问世,看成是一种以我个人的方式向现代主义经典所表达的缅怀和致敬。
6.您讲现代主义小说时用了“小说诗学”这个词,可否给我们的读者解释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答:法国理论家托多洛夫指出:“诗学”概念首先关涉的是“文学的全部内在的理论”,按这个说法,“小说诗学”则通常研究的是小说的内在构成方式,尤其是小说的叙事、结构、形式究竟是怎样生成的。传统的小说研究往往侧重于对小说内容的研究,如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等,着重点在于小说写了什么,并且进一步追问小说的社会文化根源,但很少关注小说中的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而诗学更倾向于追问“怎样”的问题,或者追问“怎么会这样”。这并不是说忽略了对小说中的内容、意识形态和文化哲学方面的重视,而是强调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外在因素是怎样落实和具体反映在小说形式层面的。
7.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有没有现代主义小说?
答:现代主义在20年代就开始影响中国现代文坛,鲁迅这样的作家就深受尼采哲学的影响。到了30年代如戴望舒、何其芳等“现代派”诗人的作品中都有艾略特的《荒原》的影子。受当时西方的意识流、存在主义等文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小说领域也出现了一些现代派的作品,如鲁迅、郁达夫、郭沫若等人的小说都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40年代汪曾祺的短篇小说《复仇》等,就既有意识流的影响,又有存在主义的痕迹。40年代冯至的中篇小说《伍子胥》,也受到了存在主义的巨大影响。
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对80年代之后的中国文坛影响更大,80年代后期出现在文坛的先锋作家马原、格非、余华、孙甘露、苏童、叶兆言等人的创作,都有鲜明的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痕迹。但他们的小说到底是不是现代派,在80年代文坛曾经出现激烈的争论,有相当一部分人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创作是“伪现代派”。我个人认为80年代的先锋小说不能说是文学史意义上的现代主义小说,因为产生现代主义的历史条件已经过去。而西方迎来的也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的文学艺术时期。
8.在中学语文教材中,一直选有外国小说,比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巴尔扎克《欧也妮与葛朗台》、契珂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等传统小说。2003年高中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在原来基础上,几种不同版本的高中语文必修和选修教材中,都选择了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节选和《饥饿艺术家》、伍尔芙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节选、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节选等。您怎么评论现代主义小说进入中学?
答:我刚才说过,20世纪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占据的是一种文学主潮地位。让中学生多少了解一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主潮的简要图景,我认为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今天其实生活在20世纪的造成的某种结果之中,20世纪的阳光和阴影其实都在笼罩着21世纪,在这个意义上,加强对刚刚逝去的20世纪的了解,有助于认识我们今天是怎样走过来的。而这种了解,应该从中学语文教育开始。
9.在众多现代主义小说中,中学所选入的只是冰山之一角。您认为其他像普鲁斯特、乔伊斯、昆德拉等现代小说大师的作品是不是也可以让中学生在课上有所了解呢?
答: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文学都适宜中学生阅读的,比如昆德拉是个很深刻的小说家,对极权主义制度和媚俗的母题都有深刻的揭示。不过他的小说,就不适合进入中学教材,比如《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托马斯这个人物形象就对自己所生存着的世界有一种既沉迷又游离的姿态,而昆德拉是通过这个人物对待性爱的态度来表现的,尽管其中具有一种升华了的审美意绪,但依然对中学生不太适宜。乔伊斯的长篇小说名著《尤利西斯》也如此。倒是乔伊斯有几篇短篇小说可以考虑作为中学生的读物。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开头部分也可以。
10.如果请您来为中学语文编选外国文学单元的话,您会选择哪些现代主义作家的作品?据说您参加了山东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不知您在为中学生编教材的时候有哪些想法?
答:我参加的是北京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的编写,这套教材据说目前已经被北京一半的中学采用。我负责编选了三个单元。关于外国文学部分有两个单元,其一是外国古典文学,另一个就是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单元。我选择的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第一章,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博尔赫斯的《沙之书》以及法国女作家尤瑟纳尔的《王佛脱险记》。我首先想在这一单元中传达一种现代小说观。我前面说过,20世纪现代主义小说观与19世纪以前的反映论有所不同,反映论认为生活背后有一种本质和规律,而现代主义小说家认为生活是无序的,所以现代主义作家更把小说看成一种虚构。我想把这种虚构的文学意识传达给中学生。比如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写的就是一个虚拟的可能性的世界。所谓可能性的世界,就是说它在生活中并非真实存在,但是又有逻辑上存在的可能性。比如卡夫卡的《变形记》写的就是人的某种可能性。小说开头就写格里高尔早晨起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大甲虫,这就是卡夫卡对人的可能性的一种虚构。在现实中人当然是不会变成甲虫的,但是,变成甲虫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同样,《饥饿艺术家》中的一连几十天不吃不喝的饥饿表演也写的是一种可能性的情境。所以读卡夫卡的小说,靠现实主义的反映论的逻辑是很难解释的。卡夫卡的小说表现的正是一种“存在”的可能性,这只能借助于文学虚构才能实现。当然,虚构不是说胡编乱造,它也是以真实生活为基础的,但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虚构中内涵着的某种人类的可能性的真实,或者说是一种终极性的哲学情境。
11.您认为节选的方式会不会影响学生对整部作品的理解呢?您是否建议中学生读整部的现代主义小说,您会给他们推荐哪些作家,哪些小说?
答:节选的方式对学生理解整部作品当然会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像《百年孤独》第一章自身比较完整和自足,同时整部小说有不少课堂不宜的内容,并不适宜在课堂讲授。在中学阶段只读第一章其实是可以的。而相当一部分现代主义长篇小说,还是读整部为好。我个人建议下面一些小说比较合适作为中学生课外读物: 《气球》(美)巴塞尔姆 《笛梦》(瑞士)黑塞
《我们的祖先》(意大利)卡尔维诺 《局外人》(法)加缪
《日瓦格医生》(俄)帕斯捷尔纳克 《白象似的群山》(美)海明威 《死者》(爱尔兰)乔伊斯 《喀布尔人》(印度)泰戈尔 《看不见的收藏》(奥地利)茨威格 《阿莱夫》(阿根廷)博尔赫斯
12.记得您在《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中曾谈到,您在上小学和中学语文课的时候,老师总要为每篇课文概括中心思想,不管讲什么课都有一个基本定式,就是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揭示了什么,告诉我们什么。(我也是听着这样的语文课长大的。)您说,反映论从小就奠定了您的思维方式,以至于到了大学,您不得不一直与反映论做艰苦的斗争。不知您在北大给大学生讲现代主义小说时,是不是还要先给学生“洗脑”,先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念?
答:我近几年接触了很多中学语文教师,感到中学语文教育在近些年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学生的文学阅读状况也有很大改观,就我所接触的大学生而言,已经不大存在您说的需要“洗脑”这类问题了。这和他们对现代小说的阅读多少有点关系。而读现代主义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改变既有文学观念的过程。
13.在您的书里,您说“我们这一代读书人曾被20世纪的外国现代主义文学哺育。”不过,您也十分诚恳地指出,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没有金庸、古龙、王朔那么轻松有趣,阅读和讲述20世纪的现代主义小说是一个困难的事情。请问您认为应该如何让中学生(可能也包括中学语文老师)对现代主义小说产生兴趣呢?
答:现代主义小说也不是铁板一块,不能一概而论。有些现代主义小说,如罗伯-格里耶的《嫉妒》,的确是令专业研究者也感到不那么轻松有趣的。但是,文学阅读不能只读轻松有趣的读物,相反,倒是更应该读一些难读的有挑战性的东西,如卡夫卡的小说和散文,加缪的《鼠疫》、《局外人》等等,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这类作品对我们的心智的培养,对我们的思想的洗礼,对我们的纯正的文学趣味的形成,都是那些通俗读物,包括金庸、古龙的武侠小说不能替代的。所以关键是你是否面临着思想甚至自身生存的困扰,是否力图求索20世纪人类生存命题和生存处境。有困扰,才会有进一步钻研的动力;有问题,才会在现代主义小说中致力于求解。这时就会觉得现代主义小说也许不是那么晦涩枯燥的。所以首先还是阅读观念的改变。
但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现代主义小说都那么枯燥难读,我建议可以从一些好读的作品入手,比如意大利小说家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三部曲就是很好看的小说,收了三个关于“祖先”的故事,其中第一个故事叫《分成两半的子爵》,写一位子爵在战争中被炮弹一劈为二,但分开的两半却都各自存活了下来,一半善良,专干好事;一半邪恶,只干坏事。人性的善与恶就这样形象鲜明地反映在分成两半的子爵身上。所以您能听出来,这是一种寓言式的写法,很适合少年人的思维习惯。但是小说的思想却很深刻,它以寓言的方式告诉我们,真实的人性其实是复杂的,是善与恶的统一,所以到了小说的结尾,作者就安排分开的那两半再度合而为一,而恢复完整的子爵则“既不坏也不好,善与恶俱备”,就像我们常人一样。这一结尾可谓意味深长。
再如尤瑟纳尔的《东方奇观》,都是从东方包括中国古代选择素材,她的《王佛脱险记》写的就是一个中国古代的童话故事,很像《神笔马良》,非常有可读性。从这些有可读性的小说入手,完全可以培养出对现代主义小说的兴趣。
14.中学语文课讲文学的方法是不对头的,而这一套方法用在讲西方现代小说上显然更不对头,那么语文教师应该怎么办呢,您觉得他们该如何准备在课堂上向中学生开讲卡夫卡、沃尔夫和马尔克斯呢?
答:我觉得增加新的知识储备,更新文学观念是首屈一指的任务。多读一些现代主义小说家自己谈创作的书籍,多读一些关于现代主义小说的研究专著,都有助于教师以新的姿态和新的认识进入现代主义小说世界。比如讲授《百年孤独》之前,可以读一读马尔克斯的谈话录《番石榴飘香》。那也是我在八十年代读过的最有趣的几本书之一。书中有一个细节给我深刻印象:据马尔克斯回忆,1981年12月,当时身为法国总统的密特朗在爱丽舍宫为马尔克斯佩戴荣誉骑士勋章时发表的简短的演讲辞中,“最使我感动的、几乎使我热泪盈眶的,是这样一句不但使我、而且也使他本人深深感动的话:‘你属于我热爱的那个世界。’”我读了密特朗总统的这句话后,就特别想看看这个被密特朗视为属于他热爱的那个世界的《百年孤独》到底有什么魅力。而《番石榴飘香》也有助于对《百年孤独》的写作背景、创作技巧、思想内涵等方面内容增加许多理解,其中也有很多挺有趣的例子,在课堂上介绍给中学生,也会活跃课堂气氛。此外,国内有不少现代主义研究专家写的研究专著,也有助于对现代主义小说的理解。
15.假如请您在中学开设一门现代小说的选修课,您会怎么讲?
答: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探究精神,我很赞赏这一精神。如果我开这样一门课,我可能会多给中学生一点探究的自主性空间,让他们自己去领悟解析现代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关于人类的现代体验,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他们自己对20世纪乃至今天人类所遭遇的基本生存问题的理解,在现代小说中去寻求共鸣并寻求解答。当然最终标准答案是肯定没有的,而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对自主探究精神的最好的贯彻。
16.现在大学教授对中学语文教学越来越关注了。据我所知,您也参加了山东版语文教材的编写。而钱理群先生和孙绍振先生一直在《语文建设》、《语文学习》等教学类杂志上写文本解读类的文章,帮助中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素养,提供教学上的参考,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写一些深入浅出的小文章,给中学语文老师看,以帮助他们提高对中外现代文学的欣赏水平?
答:其实长期在中学第一线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积累了更多关于怎样讲授外国文学的经验,我从他们的经验体会中学到的更多。如果有机会与他们通过写作的方式加强交流,是我感到非常荣幸的事情。
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接受我的采访。
专家简介
吴晓东教授,黑龙江省勃利县人,1984年至199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1994年7月留在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日本、新加坡、韩国访学与讲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小说、中国现代诗歌、20世纪外国小说。出版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史》(合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漫读经典》等专著。
(此文发表于《语文建设》)100%(1)0%(0)
第三篇:自考汉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史重点内容
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2 恩格斯说:“没有奴隶制,就没有罗马帝国。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3 古希腊位于地中海中北部,这一地区的文化史称“克里特-迈锡尼文化”。4 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最重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诗史。地母该亚、天神乌拉诺斯、雷电之神宙斯、太阳神阿波罗、智慧女神雅典娜、月亮神阿尔忒弥斯、战神阿瑞斯、美神阿佛罗狄特、火神赫菲斯拖斯、神使赫尔墨斯。6 希腊神话的特点是人神同形同性。古希腊的三大抒情竖歌诗人是阿尔凯奥斯、萨福、阿那克瑞翁。8 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是萨福,被誉为第十位文艺女神。9 古希腊最重要的合唱琴歌诗人是品达罗斯。10 古希腊最著名的讽刺诗人是阿耳喀罗科斯。11 《伊索寓言》产生于奴隶制城邦形成时期。12 古希腊的文化中心是雅典。亚里士多德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学》。“新喜剧”的重要作家是米南德,代表作是《恨世者》和《萨摩斯女子》。15 古罗马的喜剧作家作家有普劳图斯和泰伦提乌斯。16 普劳图斯的作品:《一坛黄金》、《孪生兄弟》、《吹牛的军人》。17 泰伦提乌斯的作品:《婆母》、《两兄弟》。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最重要的作家是三位诗人: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19 维吉尔的主要作品是《牧歌》、《农事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20 史诗《埃涅阿斯纪》的内容是写罗马帝国的起源。21 贺拉斯用诗歌形式写成的文艺理论著作是《诗艺》。22 奥维德的代表作是神话故事诗《变形记》。23 《爱的艺术》的作者是奥维德。共和国晚期和奥古斯都时期的罗马文学被称为“黄金时期”。25 帝国时期的罗马文学被称为“白银时期”。26 《希腊、罗马名人传》的作者是普卢塔克。27 《金驴记》的作者是阿普列尤斯。“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和《奥德修纪》两部分。《伊利昂纪》中希腊一方的主将是阿基琉斯,主帅是阿伽门农,特洛亚方面的军事代表人物是赫克托尔。《奥德修纪》的主人公是奥德修斯,他的妻子叫珀涅罗珀,他的儿子叫帖雷马科。“荷马史诗”在剪裁上的特色是没有写全部故事,而是只写了其中的几天。
希腊戏剧起源于狄俄倪索斯的祭典。狄俄倪索斯是酒神,被希腊人尊称为自然之神。
希腊悲剧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戏剧的成分和合唱队的抒情成分,始终是悲剧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34 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35 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美狄亚》、《希波吕拖斯》、《安德罗玛克》、《特洛亚妇女》。36 古希腊悲剧三大诗人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37 阿里斯托芬被恩格斯称为“喜剧之父”。代表作:《云》、《蛙》、《阿哈奈人》、《骑士》。38 教会统治和教会文学是中世纪文学的最主要内容。39 教会统治思想的主要武器是《圣经》。《圣经》分为《旧约》和《新约》两部分。40 《新约》所讲的内容是耶稣的一生的经历和他的言行。41 中世纪早期英雄史诗包括:日耳曼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盎格鲁•撒克逊的《贝奥武甫》、冰岛的“埃达”和“萨迦”。42 《贝奥武甫》是用古英语写成的。故事发生地是丹麦。
冰岛的“埃达”和“萨迦”在早期中世纪文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是北欧人民最古老的神话。“埃达”是用诗歌写成的,“萨迦”是用散文写成的。
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包括: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5《罗兰之歌》写作的史实基础是查理大帝征服西班牙。46 《熙德之歌》主人公的原名是罗德里哥•狄亚士,“熙德”是阿拉伯语中对男人的尊称。47 《尼伯龙根之歌》的主人公是西格弗里德、布伦希尔德。
《伊戈尔远征记》写作的史实基础是基辅罗斯王公伊戈尔远征突厥族波洛夫人。49 中世纪“谣曲”中最著名的是“罗宾汉谣曲”。
法国是骑士文学比较发达的地方,骑士文学的主要体裁是骑士抒情诗和骑士叙事诗。51 骑士抒情诗最早产生于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
普罗旺斯抒情诗的基本内容是写骑士对贵妇人的爱情。
骑士叙事诗是骑士文学的主要形式。骑士叙事诗按其题材来源可分为三个系统:以古代克尔特人的亚瑟王与他的圆桌骑士为中心的不列颠故事诗、以拜占庭流传的希腊晚期的传说为题材的拜占庭故事诗、模仿古代希腊、罗马文学作品的叙事诗。54 亚瑟王传奇中的著名骑士有:郎斯洛、格莱斯、盖兰德、契莱尔。
描写亚瑟王传奇的最有名作家是法国诗人克雷蒂•德•特罗阿,代表作《郎斯洛》。56 骑士叙事诗中另一个重要题材是亚瑟王传说中的“特里斯丹与依瑟”的故事。57 韵文故事“笑话”一种短小精悍的诗体小故事。58 讽刺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法国的《列那狐传奇》。59 市民文学的另一部代表作是法国的《玫瑰传奇》。60 中世纪最优秀的抒情诗人是维庸。61 恩格斯说:“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62 但丁出身于佛罗伦萨的一个贵族家庭。
但丁为了悼念早年的女朋友贝雅特里齐,创作了诗集《新生》。64 《新生》共有31首诗,用散文串连。65 但丁的学术著作《论俗语》,论述了意大利语言发展的历史和意大利各地方言的特点,用拉丁文写成。但丁因此被称作意大利语言的奠基者。
《神曲》的意大利原意是“神圣的喜剧”。《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天堂》三部。67 《神曲》中,维吉尔带领但丁游历地狱、炼狱。贝雅特里齐带领但丁游历天堂。68 研究古代文化,复兴古代文化的“复古运动”叫文艺复兴。69 文艺复兴时期形成的资产阶级世界观被称为人文主义。
彼特拉克被史学家认为是第一个人文主义者,他的《歌集》开一代诗风,大量采用十四行诗体的形式。71 《十日谈》是用当时的意大利俗语写成的,作者是薄伽丘。《痴儿西木传》
《十日谈》的框式结构是学习《一千零一夜》的结果。采用故事中套故事的写法,把一百个短篇组织在一起。73 《十日谈》是欧洲近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日谈》故事的主要主题是反教会,揭露天主教会和僧侣的腐败、虚伪。通过爱情题材来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偏见,肯定人有享受现世幸福的权利。74 十五世纪以后,阿里奥斯托和塔索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75 阿里奥斯托的代表作:《疯狂的罗兰》。
塔索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最后一个代表作家。代表作:长诗《被解放的耶路撒冷》。77 “七星诗社”是法国的诗歌团体,以龙沙为首。
法国民主倾向人的人文主义者的代表是拉伯雷。代表作:《巨人传》。79 《巨人传》中的巨人:卡冈都亚和庞大固埃。80 法国后期人文主义作家的代表是蒙田,代表作:《随笔集》。
十六世纪以来,西班牙文学进入繁荣时期,文学史上称为“黄金时代”。82 维加的代表作是《羊泉村》。
西班牙最早出现的也是最好的一部流浪汉小说是《托梅斯河上的小拉撒路》或叫《小癞子》。84 乔叟是英国文艺复兴文学第一人。代表作是:《坎特伯雷故事集》,大部分用诗体写成,模仿《十日谈》写成。85 《乌托邦》的作者是托马斯•莫尔。
斯宾塞的长诗《仙后》被认为是当时英国诗歌的代表作。
大学才子派”剧作家有约翰•黎里、罗伯特•格林、托马斯•基德和克里斯托弗•马洛等。88 马洛的三部悲剧是:《帖木儿》、《马尔他岛的犹太人》、《浮士德博士的悲剧》。89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一时期,主要是喜剧和历史剧,喜剧代表作:《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历史剧代表作:《亨利四世》上下篇、《亨利五世》。90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二时期,主要是悲剧,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塞罗》、《李尔王》、《麦克白》。91 《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的恋人是苔丝德梦娜。
莎士比亚创作的第三时期,主要是传奇剧。传奇剧代表作:《辛白林》、《冬天的故事》、《暴风雨》。93 意大利康帕内拉的《太阳城》。
德国格里美尔豪生的《西木卜里其西木斯奇遇记》或叫《痴儿西木传》,可以看到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激流的微波,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德国十七世纪文学高峰”。95 “巴洛克”文学产生于十七世纪。96 约翰•班扬的讽喻小说《天路历程》。97 弥尔顿政治散文《为英国人民声辩》,两部长诗《失乐园》、《复乐园》,一部诗剧《力士参孙》。98 《失乐园》写的是亚当夏娃在撒旦引诱下偷食禁果,因而被上帝逐出乐园的故事。99 《复乐园》写的是耶稣抗拒诱惑的故事。
朗布叶夫人发明了沙龙文化及“贵族沙龙文学”。
古典主义时期,法国文学的悲剧作家:高乃依、拉辛。法国文学的喜剧作家:莫里哀。102 高乃依悲剧《熙德》,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作。103 拉辛代表作:《安德罗马克》、《费德尔》。104 布阿洛的诗体文艺理论著作《诗的艺术》,提出一整套古典主义文艺的理论主张,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并举。105 让•德•拉封丹是以寓言诗出名的诗人。106 莫里哀是十七世纪法国最重要的喜剧作家。
1658~1663年是莫里哀初返巴黎,逐渐接受近王权,接受古典主义的时期。108 莫里哀进京后第一个作品《可笑的女才子》,而后《丈夫学堂》、《妇人学堂》。109 1664年创作的《伪君子》,标志着莫里哀创作全盛时期的到来。110 莫里哀的《唐璜》的写法完全抛弃了“三一律”。111 莫里哀的《恨世者》被称为是“高级喜剧”的典范。112 阿巴公这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出自莫里哀的《悭吝人》。113 莫里哀的最后一个剧本是《无病呻吟》。
《伪君子》中的主人公答丢夫是一个伪装虔诚的恶棍,他用欺骗手段博得巴黎富商奥尔恭的信任。奥尔恭的太太欧米尔。女仆桃丽娜。
笛福发表《鲁滨逊飘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产生。116 撒谬尔•理查逊的《帕美勒》或叫《美德受到了奖赏》、《克拉丽莎》或叫《一个青年妇女的故事》。117 多比亚斯•乔治•斯摩莱特的《蓝登传》。
感伤主义的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119 斯威夫特的代表作是讽刺小说《格列佛游记》。小说中所游历的四个国家是:利立浦特小人国、布罗卜丁奈大人国、飞岛国,慧駰国。
亨利•菲尔丁是十八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代表作:《约瑟•安德鲁传》、《大伟人江奈生•魏尔德传》、《汤姆•琼斯》、《阿米利亚》。
法国阿兰-列内•勒萨日的《吉尔•布拉斯》是典型的流浪汉小说。
孟德斯鸠的书信体讽刺小说《波斯人信札》是启蒙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开哲理小说之先河。123博马舍的两部剧作《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婚姻》作为大革命的先兆而载入史册。124 伏尔泰作品《查第格》、《天真汉》、《老实人》,其中《老实人》是最重要的一部,全名为《老实人,或乐观主义》。125 狄德罗编辑了法国最著名的《百科全书》。126 狄德罗的代表作:书信体小说《修女》、《宿命论者雅克》、《拉摩的侄儿》。127 《拉摩的侄儿》被恩格斯称作是“辩证法的杰作”,被马克思称作是“无与伦比的作品”。128 卢梭的小说《新爱洛绮丝》是最重要的文学作品,《爱弥儿》是一部教育小说,《忏悔录》是他的自传性作品。129德国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是高特舍特和莱辛。130 德国“古典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是歌德和席勒。
莱辛是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主要贡献在美学和文艺理论。
132《塔索》是歌德重返魏玛后于1790年完成的一个剧本。主人公塔索是十六世纪的意大利著名诗人。133 1794年秋,歌德与席勒订交。
歌德模仿东方文学的风格写成诗集《西东合集》和十四首《中德四季晨昏吟咏》。135歌德晚年的作品:小说《威廉•迈斯特的漫游年代》和《亲和力》、自传《诗与真》。136《威廉•迈斯特》包括《学习年代》和《漫游年代》,是歌德仅次于《浮士德》的重要作品。137《浮士德》取材于德国民间传说。作品中主人公的原型是宗教改革时期一个跑江湖的魔法师。
诗剧《浮士德》共两部,12111行,两部的创作间隔很远,曾经想放弃写作,在席勒的鼓励下完成。139 浮士德的两个重要情节:上帝与魔鬼的赌赛、浮士德和魔鬼魔非斯特赌赛。
史雷格尔是德国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他通过浪漫派刊物《雅典娜神殿》宣传和古典主义对抗的文学主张,打出“浪漫主义”的旗号。
德国最早代表浪漫主义倾向的重要作家是:史雷格尔兄弟、诺伐里斯和蒂克。
霍夫曼是德国晚期浪漫主义文学中影响较大的作家。他的创作善于用荒诞离奇的形象和情节来揭露讽刺社会的黑暗面,小说中恐怖的、病态的幻想和庸俗丑恶的现实交织在一起,人物往往受着神秘力量的支配,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代表作:《侏儒查赫斯,绰号朱砂》。143霍夫曼是恐怖小说的鼻祖。
144海涅是德国十九世纪著名的革命民主主义诗人。恩格斯称赞他是“德国当代最杰出的诗人”。145“湖畔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因他们隐居于昆布兰湖区,被称为“湖畔诗人”。146 拜伦、雪莱被骚塞认为是“恶魔派”。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主要代表人物是拜伦和雪莱。148 雪莱的作品: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著名的长诗《麦布女王》、《伊斯兰起义》、代表作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抒情诗《云》、《致云雀》、《西风颂》。
149拜伦政治诗《东方叙事诗》是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色彩的传奇诗,共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150《东方叙事诗》的代表作是《海盗》。151 拜伦后期代表作是诗体小说《唐璜》,被歌德称赞为“绝顶天才之作”。152 拜伦的代表作:《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
153法国最早具有现实主义因素的作家是民主诗人贝朗瑞。154 司汤达发表文学评论集《拉辛与莎士比亚》,提出实际上是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这部著作,被认为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1830年出版《红与黑》,标志着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
155(巴尔扎克)是十九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作家。代表作:《人间喜剧》。156 梅里美的代表作:中篇小说《高龙巴》、《卡门》。157《卡门》的故事发生在西班牙,主人公是卡门。
158 福楼拜是巴尔扎克以后法国最重要的现实主义作家,表现出客观、精确、完美的现实主义风格。
159十九世纪中期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拉马丁、维尼等,还有大仲马、欧仁•苏、戈蒂耶、乔治•桑。160大仲马的代表作:《三个火手》、《基督山伯爵》。161《安吉堡磨工》的作者是女作家乔治•桑。
162 波德莱尔是象征主义的奠基人,代表作:诗集(《恶之花》)。
163 宪章运动中产生了宪章派文学,最有代表性的是诗人(艾内斯特•琼斯)和(威廉•林顿)。164英国的现实主义作家最先以劳资矛盾为创作题材的作品有:盖斯凯尔夫人的《玛丽•巴顿》,夏绿蒂•勃朗特 的《谢利》、狄更斯的《艰难时世》。165 萨克雷代表作《名利场》,主人公是穷画家的女儿蓓基•夏泼。
166夏绿蒂•勃朗特是英国文学中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代表作:长篇小说《简•爱》。167浪漫主义文学方面,夏绿蒂•勃朗特的妹妹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168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德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中最杰出的作家是格奥尔格•维尔特,恩格斯称他是是“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169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代表德国文学最高成就的作家是革命民主主义诗人亨利希•海涅。
170 波兰的民族诗人亚当•密茨凯维支是杰出代表之一,他的长诗《塔杜施先生》表现出为民族解放而斗争的思想。171 匈牙利革命诗人斐多菲•山陀尔长诗《使徒》。172 北欧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野天鹅》、《丑小鸭》、《海的女儿》。173司汤达原名玛利•亨利•贝尔。1812年,他随拿破仑远征军到莫斯科。174 司汤达在王政复辟时期的创作:长篇小说《阿尔芒斯》、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和长篇小说《红与黑》。175 《阿尔芒斯》是司汤达第一部小说,副题是《一八二七年巴黎一个沙龙的若干场面》。176 《法尼娜•法尼尼》以当代社会生活为题材,主人公彼特罗是烧炭党首领。177 司汤达七月王朝时期的创作:长篇小说《巴马修道院》。一些中短篇小说后来收在短篇小说集《意大利遗事》中,写的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故事。
178 《红与黑》书名的四种含义:①红象征革命,黑象征教会。②红象征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黑象征教会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③红象征法国军官的红军服,黑象征教士的教服。④红象征热情,黑象征阴谋。179 《红与黑》的主人公是于连。
180 巴尔扎克第一部作品:浪漫主义的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1820年写成,结果失败。181 1829年,他第一次以巴尔扎克的名字发表长篇历史小说《舒昂党人》,获得成功,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标志巴尔扎克的创作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从此,他进入《人间喜剧》的创作阶段。
182 《高老头》中人物:拉斯蒂涅是资产阶级野心家形象。他的第一个引路人是鲍赛昂夫人,第二个引路人是强盗伏脱冷。183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克伦威尔序言》被认为是一篇浪漫主义的宣言。184 1829年雨果发表抒情诗集《东方杂咏》,标志由古典转向浪漫。还发表了剧本《欧那尼》,受到欢迎。185 1831年雨果发表浪漫主义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的作者是雨果。186 19世纪30年代,雨果诗歌:《秋叶集》和《微明之歌》,以后发表《心声集》、《光与影》。187 1853年,雨果发表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主要内空揭露窃国大盗拿破伦三世。188 雨果流亡期间,发表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189 《悲惨世界》主要体现了雨果的人道主义精神,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紧密结合。190 海涅的组诗:《抒情插曲》、《归乡集》、《北海集》。191 海涅的游记:第一部《哈尔茨山游记》、第二部《观念—勒•格朗特文集》、第三部《从慕尼黑到热那亚的旅行》和《璐珈浴场》、第四部《英国断片》。
192 海涅的叙事故事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和诗集《时代的诗》。193 政治讽刺抒情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作者是海涅。194 狄更斯的代表作是流浪汉小说《匹克威克先生外传》。195 狄更斯第一时期的小说还有:《奥列佛•推斯特》、《尼古拉斯•尼古贝》、《老古玩店》、《巴纳比•拉奇》。196 狄更斯第二时期的小说:《圣诞故事集》、《董贝父子》、具有自传性质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197 狄更斯第三时期的小说:《荒凉山庄》、《艰难时世》、《小杜丽》、《双城记》、《伟大的期望》。198 狄更斯最后一部小说是《我们共同的朋友》。
199 狄更斯的《艰难时世》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神话。小说中的反面人物是:葛雷硬、庞得贝。200 福楼拜三部重要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萨朗波》、《情感教育》。201 《包法利夫人》的内容是描写爱玛•包法利堕落的悲剧。
202 19世纪后期,德国出现了一个唯意志论者尼采和叔本华,实证主义的创始人孔德。法国文艺理论家泰纳。法国哲学家柏格森。
203巴黎公社文学,小说方面最有成就的作家是茹尔•瓦莱斯和克拉代尔。
204 19世纪后期西欧最有成就的作家,是法国的左拉、莫泊桑、法朗士、英国的哈代、肖伯纳和挪威的易卜生。205 法朗士晚年的重要作品:《企鹅岛》、《诸神渴了》、《天使的反叛》。206 1921年,法朗士被授予诺贝尔奖金。207 肖伯纳创作三个戏剧集《不愉快的戏剧》、《愉快的戏剧》、《为清教徒写的戏剧》。这些作品中以《不愉快的戏剧》中的《鳏夫的房产》、《华伦夫人的职业》最为出色。
208 左拉在龚古尔兄弟的对人进行病理分析的小说的影响下,提出了自己的自然主义理论。209 左拉《实验小说》、《戏剧中的自然主义》、《自然主义小说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自然主义理论观点。210 象征主义在法国产生于19世纪70、80年代。它确立的时间是在1886年。得名于让•莫雷阿斯的象征主义宣言。211 法国象征主义三位主将:马拉梅、魏尔伦、兰波。212《恶之花》的作者波德莱尔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先驱。213 兰波的十四行诗《母音》以及《醉舟》。214 马拉梅的《牧神的午后》。
215 比利时的梅特林克是象征派最重要的剧作家。
216 19世纪后期,英国出现了以王尔德为代表的唯美主义文学,它也是西方“纯艺术”流派的一支。217 王尔德代表作: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剧本《莎乐美》。218 《国际歌》的作者是鲍狄埃。
219 左拉在建立自己自然主义理论的同时,在创作上进行了实践的小说:《黛莱丝•拉甘》、《玛德兰•费拉》。
220左拉《卢贡—马卡尔家族》的创作是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影响,副标题是:第二帝国时代一个家族的自然史和社会史,用生理学组织小说的内在逻辑。
221左拉从1869年写《卢贡家族的家运》起到一八九三年完成《巴斯卡尔医生》止,前后经过二十五年辛勤的劳动,终于完成了包括二十部长篇小说的社会史诗《卢贡—马卡尔家族》。222 左拉描写工人小说:《小酒店》、《萌芽》。223 左拉三部曲《三城市》包括《鲁尔德》、《罗马》、《巴黎》。224 左拉以“德雷弗斯案件”为材料写的小说是《我控诉!》。225 左拉在《三城市》之后,又创作了《四福音书》:第一部《繁殖》、第二部《劳动》、第三部《真理》、第四部《正义》。226 莫泊桑的创作受福楼拜的影响。
227 以普法战争为北京的集子《梅塘之夜》中,左拉《磨坊之役》、莫泊桑《羊脂球》。228 莫泊桑创作的六部长篇小说:《一生》、《漂亮的朋友》、《温泉》、《皮埃尔和若望》、《像死一般坚强》、《我们的心》。229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分为三类:①是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暴行以及反映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②描写资产阶级风尚习俗、③描写穷苦人民悲惨命运和赞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230 莫泊桑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揭露普鲁士侵略者的暴行以及反映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的短篇小说:《菲菲小姐》、《两个朋友》、《女疯子》。
231 莫泊桑描写资产阶级风尚习俗短篇小说:《遗产》、《珠宝》、《小酒桶》、《老人》、《我的叔叔于勒》、《项链》。232 莫泊桑描写穷苦人民悲惨命运和赞颂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的短篇小说:《瞎子》、《穷鬼》。233 《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地点鲁昂城。
234 哈代把自己的小说分为三类:①人物与环境的小说、②罗曼史和幻想小说、③机敏和经验的小说。235 哈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是“人物和环境的小说”。因为这些小说都是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所以又成为“威塞克斯小说”。
236 哈代的第一部“人物与环境的小说”《绿荫下》。之后还有长篇小说《远离尘嚣》、《还乡》。237 1886年,哈代发表长篇小说《卡斯特桥市长》,宿命论的思想十分浓厚。238 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是《德伯家的苔丝》。239 哈代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是《无名的裘德》。240 哈代的史诗剧《列王》。
241 《德伯家的苔丝》的主人公:苔丝、亚雷、克莱。242 易卜生是挪威的伟大戏剧家。243 易卜生的早期创作:《布朗德》、《培尔•金特》。中期创作了一批“社会问题剧”。从《野鸭》发表到作家逝世,是易卜生创作的后期。244 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245 《玩偶之家》的主人公:娜拉、海尔茂。
246 美国最早写出具有民族风格作品的人是欧文和库柏。他们的创作反映出美国人摆脱欧洲文学影响的努力。这两个作家被认为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先驱。247 欧文的代表作:《见闻札记》《瑞普•凡•温克尔》和《睡谷的传说》。248 库柏代表作:五篇小说组成的故事集《皮袜子故事集》,皮袜子是主人公一个猎人的绰号。249 爱默生是超经验主义的代表。
250 散文作家梭罗受爱默生的影响,代表作:《华尔登,或林中生活》。251 梅尔维尔的代表作:《白鲸》。252 霍桑的代表作:《红字》。
253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中爱伦•坡被认为是西方侦探小说的开拓者。254 惠特曼的代表作:《草叶集》。
255 19世纪美国“乡土文学”的代表是马克•吐温。
256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心理分析小说家,意识流小说从他的理论发展起来。他晚期创作的“三大杰作”《鸽翼》、《专使》、《金碗》。
257 19世纪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欧•亨利、杰克•伦敦、德莱塞。258 马克•吐温的幽默故事集《卡拉维拉斯县有名的跳蛙》。2591874年,马克•吐温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镀金时代》,这是他和查尔斯•华纳合写的。260 1876年,马克•吐温发表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与80年代发表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姊妹篇。261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主人公是黑奴吉姆。262 马克•吐温80年代后期写的两部历史题材的小说:《王子与贫儿》、《在亚瑟王朝廷里康涅狄格州美国人》。263 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冯维辛、拉吉舍夫、克雷洛夫、格利鲍耶陀夫。264莱蒙托夫为悼念普希金而写的著名诗篇《诗人之死》。
265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塑造了俄国文学史上第二个“多余人”形象:彼巧林。266 果戈里是俄国自然派文学的鼻祖。
267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从理论上证实了“自然派”的胜利。268 19世纪50年代,俄国文化冲突斗争的场所是《现代人》杂志。269 冈察洛夫的《奥勃洛摩夫》是世界上写懒鬼的著名小说。270 1860年,阿•奥斯特洛夫斯基发表了著名剧本《大雷雨》。271 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罪与罚》、《卡拉玛佐夫兄弟》。272 涅克拉索夫著名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快乐而自由》。
273 萨尔蒂科夫—谢德林在70年代完成了他的代表作品长篇小说:《哥略夫里奥夫家族》。274 70年代,阿•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剧本《来得容易,去得快》、《森林》、《狼和羊》。275普希金的诗歌:《自由颂》、《致恰达耶夫》、《乡村》。276 普希金在南俄流放期间创作的浪漫主义叙事诗:《高加索的俘虏》、《茨冈》。277 普希金的小说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的历史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普希金的小说集:《别尔金小说集》。278《上尉的女儿》的作者是普希金。《上尉的女儿》是用十四行诗构成的。279 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280 果戈里最早的故事集:《狄康卡近乡夜话》。□ 果戈里小说集《密尔格拉得》中的三篇小说:《旧式地主》、《伊凡伊凡诺维奇和伊凡•尼基福罗维奇吵架的故事》、《塔拉斯•布尔巴》 281 果戈里《彼得堡故事集》的作品:《狂人日记》、《外套》。282 果戈里的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
283 《死魂灵》中的地主:马尼罗夫、科罗蹯契加、梭巴开维支。284 《猎人笔记》的作者是屠格涅夫。285 屠格涅夫的六部长篇小说:《罗亭》、《贵族之家》、《前夜》、《父与子》、《烟》、《处女地》。286 《父与子》的主人公是巴扎洛夫。287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论文是《艺术与现实的美学关系》。
□ 车尔尼雪夫斯基第一部长篇小说《怎么办?》,第二部是《序幕》。
288 列夫•托尔斯泰的自传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289 50年代中期列夫•托尔斯泰发表了《塞瓦斯托波尔故事》。
290《一个俄国地主的故事》的一个片断以《一个地方的早晨》为题发表。
291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是托尔斯泰创作生活的中期,在这个期间,托尔斯泰完成了文学巨著《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292 《复活》这部小说的思想:通过聂赫留朵夫这个贵族的忏悔,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批评。
293 契诃夫的小说:可以分两大类:①是嘲笑当时普遍存在的奴性心理,暴露造成这种奴性心理的沙皇专制警察制度。②描写的是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
294 契诃夫暴露沙皇专制警察制度的小说:《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普里希别时夫中士》。295 契诃夫描写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的小说:《哀伤》、《苦恼》、《万卡》、《草原》、《第六号病房》、《我的一生》。296 契诃夫在库叶岛时期创作的小说:《草原》、《第六号病房》、《跳来跳去的女人》、《文学教师》、《我的一生》、《带阁楼的房子》。
297 契诃夫在俄国革命高涨年代创作的小说:《农民》、《在峡谷中》、《姚内奇》、《装在套子里的人》。298 契诃夫的剧本:《万尼亚舅舅》、《三姊妹》、《樱桃园》、《海鸥》。
299 国内战争时期,苏联三大诗人是马雅可夫斯基、布洛克、布留索夫、叶赛宁。300 布洛克于1918年写了革命浪漫主义长诗《十二个》。
301 三部苏联文学史上被称为“里程碑式”的作品:绥拉菲莫维奇的《铁流》、富尔曼诺夫的《恰巴耶夫》、法捷耶夫《毁灭》。30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303 卫国战争时期抒情诗,西蒙诺夫《等待着我吧》,特瓦尔多夫斯基《华西里•焦尔金》。304苏联的战时小说有:西蒙诺夫《日日夜夜》、格罗斯曼《人民是不朽的》、法捷耶夫《青年近卫军》。305 西蒙诺夫的剧本:《俄罗斯人》。
306 1946年,受到错误批评的苏联作家是:左琴科、阿赫玛托娃。307 左琴科是苏联享有盛誉的幽默讽刺作家。
308 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初俄国著名女诗人,是当时俄国现代主义流派阿克梅派的代表人物。309 《真正的人》的作者是波列伏依。310 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311 高尔基的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
312《切尔卡什》是高尔基早期写流浪汉的小说。313 革命时期,高尔基创作的作品《海燕》,剧本《小市民》、《在底层》。3141906年,高尔基创作了《母亲》。
315 高尔基长篇小说《阿尔达莫诺夫家的事业》、史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316 《母亲》的主人公是巴威尔,他的母亲是母亲尼洛芙娜。317 马雅可夫斯基长诗:《空裤子的云》。318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诗:《开会迷》。319马雅可夫斯基的讽刺喜剧:《臭虫》、《澡堂》。320 肖洛霍夫的第一篇短篇小说是《胎记》,第一部小说集《顿河的故事》。321 1826年,肖洛霍夫开始写《静静的顿河》,用14年时间完成。1932年,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322 1956年,肖洛霍夫发表了《一个人的遭遇》。323战豪真实派小说:邦达列夫的《最后的炮轰》、巴克拉诺夫《一寸土》、西蒙诺夫《生者与死者》。324 1965年,肖洛霍夫诺贝尔文学奖金。
□ 20世纪西欧现实主义文学作家作品: 325 萧伯纳:《伤心之家》 326 高尔斯华绥:《福赛特世家》三部曲。327 毛姆:《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328 莫里亚克:《和麻疯病人亲吻》、《爱的荒漠》。
329 路易斯是美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品:《大街》。330 威尔斯是20世纪科幻小说家。331 马丹•杜伽尔:《蒂波一家》。332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333 雷马克:《西线无战事》。334 布莱希特根据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勘灰阑记》改编成《高加索灰灰阑记》。《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335 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间离效果”。336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337 亨利希•曼:《亨利四世》。338康拉德:《吉姆爷》、《水仙号上的黑鬼》 339 劳伦斯:《儿子与情人》、《虹》、《恋爱中的女人》、《查特莱夫人的情人》。340纪德:《伪币制造者》 341 托马斯•曼:《布登勃洛克一家》、《魔山》。342福克纳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当我弥留之际》、《亚沙龙,亚沙龙》。343 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戏剧家,获1936年诺贝尔文学奖。344 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琼斯皇》、《毛猿》。345意大利的皮兰德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346现代派文学的十大流派:二次大战前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意识流文学,二次大战后有垮掉的一代和愤怒的青年,存在主义文学,荒延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和新小说派。347后期象征主义文学代表法国诗人瓦雷里:《海滨墓园》、英国诗人艾略特:《荒原》、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杜依诺哀歌》、《豹》、爱尔兰诗人叶芝:《驶向拜占廷》。
348 罗兰•罗兰长篇小说《约翰 克利斯朵夫》主人公形象是自我奋斗形象。349 德莱塞的代表作:《真妮姑娘》、《嘉莉妹妹》、《美国的悲剧》。350卡夫卡《判决》《变形记》、《城堡》。351 乔依斯短篇小说:《都柏林人》,长篇小说:《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尤利西斯》、《芬尼根守灵夜》。352 乔依斯最早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353海明威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第五纵队》、《丧钟为谁而鸣》小说在西班牙内战的背景上。354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品,反战主题。355小说《丧钟为谁而鸣》、《第五纵队》在西班牙内战时期所作。
356 《老人与海》所描写的是桑地亚哥在加勒比海捕马林鱼与鲨鱼斗争的故事,获诺贝尔奖。357加缪的小说:《局外人》、《鼠疫》。加缪的哲学随笔:《西绪福斯的神话》。
358 公元前三千年前后,进入奴隶制社会的有:埃及的尼罗河流域、美索布达米亚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印度恒河流域。
359 在尼罗河流域产生了古代埃及文学。
360 在古埃及诗歌中,宗教诗集《亡灵书》占着特殊的地位。361 古巴比伦最杰出的作品是《吉尔伽美什》。
362《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其中最古老的是《梨俱吠陀》)。363《本生经》收入的是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故事。364《五卷书》是一部大型的寓言故事集。365 首陀罗迦的戏剧代表作品是《小泥车》。
366 在古代印度文学中,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占着突出的地位。367《摩诃婆罗多》的中心故事是描写俱卢族和般度族之间争夺王位的斗争。368《罗摩衍那》的中心故事是围绕着主人公罗摩王子的一生经历展开的。《罗摩衍那》将历史上的罗摩神话化,具有一般人没有的神力。《罗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369《旧约》是古代巴勒斯坦产生的,是古代希伯来文学总集。370 巴比伦的洪水传说收在史诗《吉尔伽美什》中。
371《圣经》中的叙事作品包括历史故事、英雄故事、生活故事。372雅歌是一些爱情诗,在《旧约》中称为所罗门之歌。
373哀歌是《旧约》诗歌中一种独特的表现形式,有着更大的艺术感染力。374《旧约》中的《约伯记》是一部戏剧。
375 迦梨陀娑是古代印度杰出的诗人、戏剧家。迦梨陀娑生活于印度古代的笈多王朝。376 迦梨陀娑的作品:叙事诗《罗怙世系》、《鸠摩罗出世》、抒情长诗《云使》、抒情叙事诗《时令之环》、剧本《沙恭达罗》、《优哩婆湿》、《摩罗维迦和火友王》。377 迦梨陀娑的代表作:《云使》、《沙恭达罗》。378 迦梨陀娑抒情长诗《云使》分为《前云》、《后云》。
379日本古代和中古文学一般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即奈良时代文学、平安时代文学、镰仓室町时代文学、江户时代文学。380 和诗歌流传至今的只有《万叶集》一种,它是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381平安时代文学体裁主要是诗歌和散文。平安时代的和歌集《古今和歌集》。
382江户时代,诗歌方面代表是松尾芭蕉,戏剧方面的代表是近松门左卫门,小说方面的代表是井原西鹤。383 松尾芭蕉被称作是“俳圣”。
384 越南阮攸所写的长篇叙事诗《金云翘传》情节取自我国清初的同名小说。385 金德•伯勒达伊相传是长篇叙事诗《地王颂》的作者。386杜勒西达斯是印地文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
387 伊本•穆格发的突出贡献是把印度的寓言故事《五卷书》从波斯文转译成阿拉伯文。388 波斯文学史上“三大诗人”:菲尔多西、萨迪、哈菲兹。389 菲尔多西长篇叙事诗《列王记》。390萨迪的《蔷薇园》、《果园》。
391格鲁吉亚大诗人鲁斯塔维里)长篇叙事诗《虎皮武士》是世界古典名著之一。392 紫氏部本性藤原,“紫”从小说中女主角紫姬而来,“氏部”来自他父兄所担任过的“氏部丞”而来。393 《源氏物语》是日本平安时代特语文学的典范,是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写实小说。394 萨迪《蔷薇园》的格式被但丁《新生》所学习。
395 二叶亭四迷是日本近代文学的奠基者。代表作:小说《浮云》。396 森欧外的处女作《舞姬》。
397 岛崎藤村是日本自然主义派中成就最大的作家。
398 1912年到1918年是日本文学分化出三个反对自然主义的流派:白桦派,唯美派,新思潮派。399 志贺直哉是白桦派代表作家。代表作:中篇小说《和解》。400谷崎润一郎是唯美派[新浪漫派]代表作家。代表作:《春琴抄》、《细雪》。401 芥川龙之介是新思潮派的代表作家。代表作:《罗生门》。402 芥川龙之介的历史小说《鼻子》受到夏目漱石的称赞。403 夏目漱石的第一部成名作是:《我是猫》。其它小说:《从此以后》、《门》、《春分过后》、《行人》、《心》。404 泰戈尔的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405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代表作家是小林多喜二。
406 德永直《没有太阳的街》和同年小林多喜二《蟹工船》——并称为无产阶级文学的“双壁”。407 在阿拉伯各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两个有代表的文学流派“旅美派”和“埃及现代派”。408 “旅美派”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409 侯赛因是“埃及现代派”的代表作家。410 野间宏的长篇小说《真空地带》、短篇小说《脸上的红月亮》。411井上靖的作品:《敦煌》、《孔子》、《天平之甍》。
412 黑非洲塞达•桑戈尔是塞内加尔的诗人,第一任总统。413 川端康成的成名作是:《伊豆的舞女》。重要作品:《故园》、《雪国》、《千鹤》。
第四篇: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教案
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标新立异、多元化的艺术世界,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表现形式也从具象转变为意象和抽象,与传统的绘画艺术在观念和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欣赏难度较大。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以及我国特定的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特别对广大中学生来讲,这是一个陌生的艺术世界,一个急切想了解的艺术世界。随着改革开放,我们有机会更多的接肋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展览和作品,但人们常常是“许多人去看了,有些人窃窃私议,不说好,也不敢说不好,更不敢说看不伍,而事实是看不值。”(施蛰存语)我们有必要对现代中学生进行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员基础的启蒙教育。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种类繁多、流派纷呈,表现形式和艺术理论也各不相同,它的出现有其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哲学的历史渊源,对于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不仅在我国,就是在西方也是褒贬不一,众说纺坛,要通过一节课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接受外国的现代主义绘画是不可能的,因此本课的重点以转变学生的欣赏观念为主,以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美术欣赏的标准为线索,通过一些现代主义绘画的代表面家自身从具象到意象、抽象的观念和表现形式的转变,引导学生理解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特点,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欣赏美术作品,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学生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鉴赏能力。
教材版本:上海版高中美术课本《美术欣赏》上册 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教学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介绍,使学生能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初步学习用视觉艺术的语言去感受和欣赏外国现代绘画作品,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特征。操作:以教师讲解为主导,启发学生在读读、议议、看看、谈谈的过程中逐步提高欣赏外国现代摄绘画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情感:培养学生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正确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方法难点:正确认识和理解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教学准备:电脑课件以及相应的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引出课题:
由于受传统审美习惯的影响,我们常用“栩栩如生”这样的词汇来称赞我们认为的 好作品。(通过提问由同学再补充几个“栩栩如生”的近义词,如: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
但是,我们现在从画册上、展览中看到的许多外国现代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世界级 艺术大师的作品,却再也不能用“栩栩如生”这个标准去衡量了,有的画得不象,有的让 人看不懂,这些作品还算不算优秀的艺术作品,应该怎样来欣赏,这就是本课要与同学 们一起讨论的课题——“标新立异的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课题:“标新立异的艺术世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翻开课本p42)
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简介:
西方现代主义绘画,是指西方国家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绘画 中的某些流派——野兽摄、立体派、未来派、达达派、表现派、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波普艺术等的统称。
“现代主义”或“现代派”是和某种新的、非传统的、区别于过去的艺术思想联系在一起的。(投影以上的文字,加深印象。)
现代主义的产生并不单是一种艺术现象,它也有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有思想根源和 哲学基础。
(看课本p48,请同学朗读第二段)(教师概括讲述)
艺术分三类:具象、象意、抽象。而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是以意象和抽象作为主要表现形式的。
(提问:与传统购具象绘画相比较,同学们更习惯或容易接受哪一类作品,用一、二句话说明一下理由。出示传统和现代主义绘画作品)
三、要正确认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
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要有一个观念转变和适应的过程。
四、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
(引导学生找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特征)1.从再现客观世界转变为表现主观世界(p43有关文字处划横线)
艺术家不再以画得与客观世界逼真肖似为能事,而是以描绘的对象为媒介,表现自己的情感、意趣、意念、思想等主观世界为主,甚至包括潜意识、梦幻、梦境等,为此而将对象按照主观意图子以变形和抽象化处理。(作品配合)2.表现形式从具象到意象、抽象(作品配合)①客观物象并非是绘画艺术必不可少的因素;
②客观物象的描绘反而会损害绘画艺术,于是只有抽象的描绘才是最完美的艺术。投影:毕加索《牛的变形过程》
徐悲鸿刚到法国留学时,只欣赏古典主义写实的绘画作品,当学成回国前,已转向欣赏印象派或以后的现代主义画派了。
五、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欣赏
(提问:你觉得应该怎样欣赏现代主义的绘画作品?以毕加家《三个音乐家》为例,进行适当讨论。)(每一排由一位同学发言,希望出现一些不同意见。)
关键在于要学会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欣赏外国现代主义绘画。(放录像片《视觉艺术语言的构成》)(放投影片文字)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穿插介绍作品和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视觉艺术的语言来谈感受,调节课堂气氛,及时发现讨论中的热点。)
六、课堂总结
我们初步和欣赏了外国现代主义绘画,了解到不能把象不象,看懂看不懂作为评价的标准,学习了用视觉艺术语言去分析作品,这还刚刚是开始,西方现代主义绘画中确实有消极、荒诞和艺术趣味不健康的东西。还要进一步学会鉴别和欣赏,开拓视野,逐步提高审美能力,真正地感受外国现代主义绘画的艺术魅力。列宁说过:“一句话,那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
第五篇:外国文学史名词解释
1、阿那克瑞翁体 阿那克瑞翁的诗主要歌颂生活的乐趣和欢乐的爱情,赞美贵族社会的游宴生活。风格清新,语言优美,形式完整,被称为“阿那克瑞翁体”。
2、《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故称《伊索寓言》。现在流传的是后人整理的,所收篇目三百余篇。其中绝大部分是古希腊的民间口头创作,有些故事还可能来自非洲、亚洲等地。《伊索寓言》主要反映奴隶制社会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劳动人民生活教训和斗争经验的总结。
3、新喜剧
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医师、家奴等。新喜剧情节曲折、风格雅致、讽刺生动,注重劝善说教。
4、《新约》
《新约》是《新约全书》的简称,它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基督教的正典。《新约全书》用希腊文写成,共27卷,有“福音书”、“史传”、“书信”、“启示录”四种文体。
5、奥林波斯神系
希腊诸神按父权制氏族的方式在奥林波斯山上建立起以宙斯为首的庞大家族,称为“奥林波斯神系”。其中有十二位主神,宙斯是众神之主。
6、荷马史诗
荷马史诗包括《伊利昂纪》《奥德修纪》,是古希腊最早的两部史诗,相传由诗人荷马所作,故称荷马史诗。荷马史诗以特洛伊战争为背景,广阔的描绘了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希腊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面貌。对当时的社会形态、思想观念、宗教活动、田园耕作、体育竞技、家庭生活、商品交换、风俗礼仪等,都做了生动的描绘,被视为古希腊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7、《俄狄浦斯王》
《俄狄浦斯王》是索福克勒斯的代表作,以希腊神话中关于忒拜王室的故事为题材。这是一部十分悲惨的剧作,主要表现的是个人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
1、教会文学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创作的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主要功用是维护封建主阶级和教会势力的统治。教会文学在艺术上多采用梦幻故事的形式和象征寓意的手法。
2、骑士文学
骑士文学盛行于11至13世纪西欧封建制度巩固繁荣的时期,基本内容是描写骑士爱情和他们的冒险,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
3、英雄史诗
英雄史诗依据其内容和产生的时间,一般分为早期英雄史诗和后期英雄史诗两种。早起英雄史诗形成于中世纪初期,史诗具有较多的神话因素、多神教成分和异教色彩。其中著名的有盎格鲁撒克逊人的《贝奥武甫》、日耳曼的《希尔德布兰特之歌》、芬兰的《卡列瓦拉》、冰岛的“埃达”和“萨迦”等。后期英雄史诗产生于中世纪中期,是封建制度发展以后的产物。史诗的中心主题是爱国主义。最著名的史诗有法国的《罗兰之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斯的《伊戈尔远征记》
4、城市文学
市民文学也称城市文学,是从11世纪随着城市的出现和市民阶级形成而产生的文学。它大多是民间创作,直接取材于现实,反映市民的审美情趣。其主要题材有韵文故事、讽刺故事诗、抒情诗和市民戏剧。产生环境
1、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以人文主义为中心思想,借助于古代希腊神话中反映现实生活的文艺、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以世俗的形式反对封建制度和宗教势力所进行思想解放运动和思想文化运动
2、人文主义人2013年1月
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的思想武器,它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的斗争锋芒是针对中世纪封建主义世界观,特别是天主教会的宗教世界观。针对教会的神主宰宇宙的思想,人文
主义者提出人是宇宙的中心的思想。其核心就在于对人的肯定。+
3、“七星诗社”
“七星诗社”指16世纪出现在法国的一个诗人团体,它有七位诗人组成,以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并从中受到教益为出发点,以革新法国诗歌形式,促进法兰西民族语言的统一为旨归。1549年,七星诗社的成员推举杜伯莱执笔发表了题为《保卫和发扬法兰西语言》的宣言,主张采用民族语言创作诗歌,废弃拉丁文写诗的传统,其代表诗人是龙沙。
4、流浪汉小说
流浪汉小说是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产生的新型小说,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他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景,西班牙1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无名氏的《小癞子》。
5、“大学才子派”
“大学才子”是16世纪后期在英国出现的一批人文主义剧作家,他们大都受过大学教育,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学识渊博,在戏剧创作上颇有创新。代表人物有李利、马洛等,他们为莎士比亚戏剧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巴洛克文学
巴洛克文学是指17世纪一度普遍流行的具有巴洛克风格的文学创作。巴洛克是用来形容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种崇尚装饰与雕琢的建筑。巴洛克文学创作在内容上偏重表现宗教狂热、对尘世的绝望,情绪为夸张的悲观和颓丧,用词华丽,堆叠辞藻,作品结构常常框架宏阔,叙述风格扑朔迷离。“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重要的创作规则。他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地点,时间不准超过一昼夜,即24小时。三一律使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具有了明晰、精炼、紧凑的优点,但对戏剧创作也构成一种束缚,使得古典主义戏剧过分拘泥于形式,不够真实和自然,尤其与现实距离较远。
1、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是18世纪在欧洲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在启蒙运动这场大潮里,涌现出了许多或大或小的思想家,他们都鼓励运用理性或者理智,让人民以及人类社会“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这是启蒙运动的实质。要运用理性去分析经验世界,要分解所有简单的经验材料,分解人们根据启示、传统和权威所相信的一切,以推动自身以及社会的进步。
2、感伤主义文学
感伤主义出现在18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末的英国,得名自劳伦斯斯特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在创作上强调感性的力量,着力描写人物的不幸和痛苦,以引起读者的怜悯和同情。它曾流传到德国、法国和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为浪漫主义的兴起做了铺垫。
3、正剧
正剧是狄德罗建立的一种新的戏剧体裁,冲破古典主义理论在悲剧、喜剧之间划下的界限,用散文的方式表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私生子》和《一家之主》是他的两部正剧作品。
4、狂飙突进运动
德国启蒙文学的高潮是狂飙突进运动。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一大批青年作家受到启蒙思潮的影响,想在落后的德国掀起一场风暴,要像狂飙一样重破社会的黑暗。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在狂飙突进运动中诞生了两位伟大的德国诗人歌德和席勒。
5、浮士德精神
浮士德精神是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主人公浮士德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种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精神。
1、耶拿派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被称为耶拿派,主要人物是一对理论家兄弟,即施莱格尔兄弟,代表人有诺瓦利斯和蒂克。他们的活动中心是耶拿,理论宣传阵地是1798年创办的《雅典娜神殿》,在这份杂志上他们提出了浪漫主义,他们对狂飙突进有所继承,比如要求创作自由,重视情感,寻求神秘感。反封建的战斗精神相比狂飙精神减弱。
2、海德堡派
1805年左右,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了《隐士报》,形成了德国浪漫派的另一个中心海德堡派。该派的中心人物有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海德堡派的贡献主要在于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3、湖畔派
湖畔派是英国出现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包括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厌恶资本主义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远离都市,隐居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写了很多缅怀中世纪和赞美宗法制农村生活、赞美湖区风光的诗作,故被称为湖畔派。
4、《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草叶是民主的象征,也是自由、生命力、发展的象征。《草叶集》贯穿全诗集的主题是歌唱自我、民主、自由。代表诗篇有《自我之歌》、《啊,我的船长》。诗作大胆应用了自由体诗的新形式。
5、《东方叙事诗》
《东方叙事诗》是拜伦创作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和《巴里西娜》等,大多情节离奇,情绪激烈,叙事和抒情相结合,背景一般是大海、原野、古堡等,充满异国情调,风格恣肆狂放,潇洒自如。
6、拜伦式英雄
拜伦在《东方叙事诗》里集中塑造了一系列“拜伦式英雄”的形象。他们的共同特征是高傲、孤独、倔强,个性独特,蔑视文明,反抗现存社会制度,敢于和罪恶
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7、美丑对照原则
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根据现实社会中“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崇高的的背后藏着粗俗,善与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的实际,提出艺术上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相结合的美学原则,即美丑对照原则,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充分运用了这一原则。
1、宪章派文学
宪章派文学是指在1838年至1848年英国爆发的宪章运动中出现的文学。当时全国各地的工人组织创办了许多报刊,一批诗人以报刊为载体发表各种文学作品,尤其是诗歌反映了工人的呼声,推动运动向前发展。这些诗歌政治倾向明确,语言晓畅,充满激情,流传广影响大。代表诗人主要有琼斯和林顿。
2、小人物
小人物是19是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他们官阶卑微,地位低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而成为大人物统治下的牺牲品。一批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作家,通过这类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怜悯,批判并鞭笞了沙皇专制制度。
4、新人
新人指的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文学中出现的具有民主主义思想倾向的平民知识分子形象。他们尽管个性相异,但大多出身平民,具有坚定的意志、明确的理想,以及实干精神和自我牺牲精神。
5、意大利性格
意大利性格是对斯丹达尔作品中的部分人物性格的统称。在斯丹达尔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他们都具有追求纯洁爱情,不求虚荣,不受封建礼教束缚的特征。
6、含泪的笑
果戈里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可笑而又可悲的因素,进行夸张,加以讽刺,无情揭露。一切看似怪诞,令人捧腹大笑,但在“笑”的背后,蕴藏着深切地悲痛,这就是“含泪的笑”。“含泪的笑”使生活中的猥琐、空虚、无聊无处遁形,具有特殊的艺术效果。
7、复调小说
是一种小说的结构样式,是由众多的似乎平等的声音的对话构成的,复调形成的根源在于作家没有能在小说里解决他的揭示的问题,甚至连提出一个稍合理的办法也做不到,于是在小说里产生这种很特别的现象。
1、欧亨利法
“欧亨利法”是指美国作家欧亨利创作短篇小说时所采用的艺术表现手法。欧亨利的小说构思巧妙,情节在意料之中,结局却往往出人意料、耐人寻味。
2、自然主义文学
自然主义文学出现在19世纪60年代,是在龚古尔兄弟的首倡下诞生于法国文坛的。它强调写真实,主张文学应完整的再现自然,强调客观性,突出科学性
3、早期象征主义
早期象征主义是在19世纪末期登上欧洲文坛的。象征主义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波及面
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代表诗人有保尔魏尔伦、阿尔多尔兰波、斯蒂芬马拉美等。
4、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唯美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是英国的王尔德,代表作是《道林格雷的画像》。
5、巴黎公社文学
巴黎公社文学是19世纪30至40年代成就最大的欧洲无产阶级文学,包括公社诞生前后约20年间公社社员的大量文学创作。它是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产物,是早期无产阶级文学的继续和发展。巴黎公社文学的代表有诗人欧仁 鲍狄埃、让巴蒂斯特克莱芒、露易丝 米歇尔、小说作者儒勒 瓦莱斯等。
6、托尔斯泰主义
托尔斯泰主义是指托尔斯泰在文学中表现的一种思想。他通过文学创作对现存的的制度和现实生活中一切
虚伪、荒谬与不人道、不道德的东西进行了无情的毁灭性的揭露和批判,同时宣扬悔罪、拯救灵魂、禁欲主义、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观点,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7、忏悔贵族
忏悔贵族主要出现19是俄国文学中。一般是有理想象的贵族知识分子,他们思想进步,有较高的精神追求。但由于腐败堕落的贵族生活环境对他们的影响,有意无意的就会做下一些恶事,伤害别人。当他们在特殊事件的触发下,认识到自己自私行为的恶果后,就会产生剧烈的心理变化,忏悔自己的所作所为,最终转变立场,批判本阶级的罪恶本质。
8、威塞克斯小说
英国杰出小说家哈代的大部分小说都以英国西南部威塞克斯广大农村地区为背景,故称其小说为“威塞克斯小说”。这些小说反映19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资本主义对宗法制农村的侵蚀,具有悲观主义思想。主要作品有《远离尘嚣》《还乡》《卡斯特桥市长》《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9、社会问题剧
易卜生创立的以资本主义社会中重大社会问题为主题,并在结尾没有直接结论,没有任何暗示的剧本。它主要有两种表现手法。
1、追溯法。在戏剧开幕前,矛盾已经发展了一个相当长时间,已经接近总爆发时刻。作者通过追溯的办法把矛盾的原因交代出来,使得剧本结构十分集中、紧凑和精炼。
2、讨论的手法。剧情的发展过程,剧情讨论展开的过程。
1、白银时代
“白银时代”始于1890年。这个时期,现实主义文学依然繁荣。高尔基、蒲宁、库普林、安德烈耶夫等优秀作家为现实主义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稍后,象征主义、未来主义、阿克梅派等各种流派纷纷登场,并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作家,如巴尔蒙特、梅列日科夫斯基、勃洛克、别雷、阿赫玛托娃,他们为俄国文学打开了一派新的天地。十月革命后至20年代,虽有大批作家流亡海外,但由于文艺政策比较宽松,国内文坛上依然涌动着各种文艺思潮1920年代后期,白银时代的文化高潮逐渐风流云散。
2、战壕真实派
战壕真实派是50年代中期真实的描写战地生活的“前线一代”作家,代表作有邦达列夫的《营请求火力支援》和《最后的炮轰》,巴克拉诺夫的《一寸土》,贝科夫的《第三颗信号弹》等。他们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描绘普通士兵和下级军官们在战场上的遭遇和真实感受,挖掘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这些小说大都描写范围较小,时间跨度不长,但对战地环境、战争气氛描写得非常逼真。它克服了此前战争文学中弥漫着的粉饰现实的倾向,尽力突出战壕真实,渲染战争的残酷,突出普通人在战争中的不幸。
3、“全景小说”或称“全景文学”
全景小说是叙说战争的长篇巨著。60~70年代,一些作家将战壕真实与司令部真实结合起来,对战争过程进行广阔的全景性描写,如西蒙诺夫的战争三部曲《生者与死者》《军人不是天生的》《最后一个夏天》堪称全景文学的代表作。这些作品既写前沿阵地浴血搏斗的士兵,也写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高级指挥员,力求反映战争或战役的全貌,对历史事件进行综合概括,表现出当代人对历史事件的规律性认识。这类作品人物众多、背景开阔、多用复式结构,多层次、多线索、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历史画卷。广阔的全景性描写
4、“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代美国青年曾经抱着把民主的旗帜插遍全球的理想去参战,结果神圣的战争不过是列强间的肮脏交易而已。他们觉得被国家欺骗了,信仰崩溃,本来和社会维系着的一切都被战争摧毁了,自我失去了生存基础,只能靠刺激和幻想来维护。于是,他们沉浸在艺术领域里,修补、慰藉受损的自我。这就是迷惘的一代。代表作家有菲茨杰拉德、多斯 帕索斯、海明威等
5、“硬汉子”形象
硬汉子形象是海明威小说中特有的人物形象,他们坚韧刚毅、勇敢正直,面对苦难和折磨毫不惧怕,面对痛苦和死亡面不改色,表现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肉体上可以被打败,但精神上绝不可以被击垮的崇高气概。相信一种生存的法则“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代表人物有圣地亚哥等。海明威小说
1、意象派
意象派是象征主义的变种,主要出现在20世纪初期的英美等国。美国诗人埃兹拉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代表诗人。他的著名短诗《地铁车站》是一首典型的意象派诗歌。
2、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盛行于欧美的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表现主义在创作上的特征是批判现实,否定传统,具有激烈的革命和反叛情绪;以表现主观为主导特征,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表现性特色;常常采用象征、荒诞手法,以富有象征意义的故事、人物、环境或荒诞古怪的舞台形象,对社会人生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表现。表现主义在戏剧创作方面的代表是奥尼尔,小说创作上的代表是卡夫卡。
3、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兴起,并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流行于欧美各国。超现实主义直接脱胎于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创作者把无意识、本能、幻觉、梦境作为创作的源泉;采用“自动写作法”“梦境记录法”“集体写作法”进行创作;并打破语法规范和逻辑制约,大胆进行“文字的自由连用”和“意象的随意并置和转换”等各种语言方面的革命实验,以追求一种新奇的语言效果。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作品有:法国布勒东及其小说《娜佳》,阿拉贡及其小说《巴黎的农民》。
4、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20至40年代初在英国形成并流行欧美各国的。意识流作家把表现人的心里真实和意
识的流动作为文学创作的主要任务,主张“作家退出小说”、让小说人物直接面对读者,袒露自己的心灵世界;不受客观时间、空间的限制,以“心理时间”表现人物的思想意识活动和主观感受。意识流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家是有世界三大意识流作家之称的普鲁斯特、乔伊斯、福克纳以及沃尔夫等人。
5、存在主义
存在主义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后流行欧美的文学流派,它以存在主义哲学为基础,以文学形式宣传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宣扬世界荒谬、人生痛苦。代表作家是萨特、加缪和波伏娃。
6、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产生于法国,60年代蜚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以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传统小说已无法表达现代人多变的内心世界,他们主张作家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的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以任何意义与感情色彩。新小说派摈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这个以反对传统小说创作倾向的流派又称反小说派或拒绝派。新小说派的代表作家有克洛德 西蒙和阿兰 罗布-格里耶。
7、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20世纪30-40年代,到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潮,代表作家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加西亚 马尔克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揭露黑暗现实,抨击本国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在艺术上,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觉感受、通过不同的文化观念折射现实,经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觉、梦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现现实的神奇色彩,不断表现生活现实的目的。
8、卡夫卡式
卡夫卡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是内心状态和幻像的直接延续、记录。通过内心感受所激起的幻想和怪诞,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深层心理骚动和对这个灾难遍地满目疮痍的世界的心理反应,描写了一种任人摆布、无法自主、错综复杂、似真似幻的处境,加深了对社会现实的“掘进程度”。人们阅读卡夫卡的作品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人类社会。他所创造的这种艺术世界,人们称为“卡夫卡式”。
9、境遇剧
存在主义戏剧一般都是“境遇剧”,即设置一个封闭式的环境,总是直接的进入戏剧冲突,而较少做更多的铺垫。让环境支配人物,让人物在特定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质,冲突往往在两个层面上展开,一是人物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冲突,二是人物内心里的冲突。作家往往把重心放在第二个层面上,突出人在困境中进行“自由选择”的主题。这种戏剧就是“境遇剧”,1《亡灵书》
1古埃及人十分重视尸体的保存和死后生活的指导,把死者的尸体制成木乃伊,并在古埃及所特有的纸草上,写 下许多诗歌,置于石棺和陵墓中,指导死者对付地下王国的种种磨难。这些指导死者生活的诗歌编辑成集,题名 为《亡灵书》。2《亡灵书》汇入了大量的宗教性诗文,是古代埃及文学的汇编。有利于后人了解与研究古埃及人民的生活习俗、思想意识、世界观及宗教信仰。2《吠陀》
是印度最古老的文学遗产,“吠陀”一词原为“知识”和“学问”的意思。2《吠陀》是印度最古的诗歌总集,大约形成于公元前 1000 年左右。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 陀》和《夜柔吠陀》。其中,前两部文学成就最高。3《吉尔伽美什》
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汇编。是古巴比伦文学的最高成就,世界文学中最早的完整史诗。完成于公元前 19 世纪至公元前 16 世纪。4先知书
先知书是《旧约》的一部分,共15卷。所谓“先知”,即先知先觉的社会思想家和改革家,被称为希伯来民族的精神领袖。先知的作品被称为先知书,其中心内容是阐述犹太教教义,评议各种社会问题,指出违背神的旨意者必将会受到惩罚,劝告人们敬神守法,谴责社会弊端,预言希伯来人的吉凶祸福,记述自然与社会的奇闻异事。
1、《万叶集》
《万叶集》是日本的第一部和歌总集。为了与用汉字而写的诗歌——汉诗相区别,日本人将用大和文写的诗歌称为和歌。《万叶集》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相当于《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万叶集》中著名的诗人包括柿本人麻吕、大伴旅人和大伴家持父子,最重要的是山上忆良,他的代表作《贫穷问答歌》开创了反映下层民众生活的新领域。
2、物语文学
物语文学是日本平安时期出现的一类具有民族性的作品。物语即虚构的文学作品。日本的物语文学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以《伊势物语》为代表的围绕和歌为中心的“歌物语”,另一个是以《竹取物语》为代表的富于传奇色彩的“传奇物语”。两者都是用假名文字写成,其中《竹取物语》明显受到唐传奇的影响。11世纪初产生的《源氏物语》是这一时期物语文学的最高成就。
3、俳句
俳句是日本江户时期诗歌方面的重要代表。一般俳句有三句,每句分别有5、7、5个音节。每首俳句共17个音节,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俳句的重要代表是被称为“俳圣”的松尾巴蕉。
4、悬诗
悬诗代表了阿拉伯蒙昧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据说每年都要在夷加附近的欧卡兹集市上举行赛诗会,中选的诗以金粉汁书写在亚麻布上,高悬于“克尔白”天房,因而得名。最著名的悬诗诗人是乌鲁勒 盖斯,他的悬诗一直是阿拉伯诗歌的典范。阿拉伯蒙昧时期诗歌创作的最高成
5、《古兰经》
《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它包含有信仰、礼仪、风俗习惯、教法教规与教益原则等多方面的丰富内容。它实际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是穆斯林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是阿拉伯人思想的一面旗帜,堪称古代阿拉伯文化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阿拉伯文学史上第一部成文的散文巨著
6.“框架结构”
(1)中古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创造的文学结构模式。(2)即整部作品有一个总纲性的故事,里面还有大故事套中故事,中故事套小故事,故事还包孕着故事。故事之间有重迭、有平行,每个故事既相对独立,又上下衔接、前后呼应,形成连绵不断的整体。(3)《一千零一夜》的“框架结构”对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薄伽丘的《十日谈》、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等都直接受到它的影响。柔巴依: 1“柔巴依”意为四行诗,是一种波斯传统的诗体,第一、二、四行押韵。2 内容主要严肃地探讨了自然、人生、社会、宗教等问题,抨击了社会上的腐败现象,谴责了权贵和上层宗教人士3代表诗人有海亚姆和内扎米。
6、近代文学
1、日本自然主义文学
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是在1885年产生的,标志着近代文学走向成熟。到1906年,自然主义文学风靡一时,说明日本近代文学已经成熟。受西方19世纪下半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一改过去那种矫揉造作,热衷于浮词丽句的文风,着重对生活的认真现实和严肃的摹写,在文学语言上彻底摒弃了文言文,而代之以明白晓畅的口语,从而对日本近代文学语言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其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岛崎藤村《破戒》,田山花袋《棉被》等。
2、日本唯美主义文学
日本唯美主义是在20世纪第一个十年,作为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对立,受欧洲唯美主义文学影响,日本出现了一种文学思潮。他们以杂志《昴星》的创作为标志,主张艺术至上,追求文学技巧的完美,重视个人感觉,表现在官能享受中的快乐和精神满足。代表作家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
3、白桦派
白桦派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围绕在同人文艺刊物《白桦》周围的作家组成。他们早期创作有理想主义倾向,多以表现自我、肯定自我为主。以后的人道主义思想逐步加强,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代表作家主要有武者小路实笃、志贺直哉和有岛武郎等。他们创作态度严肃,尊重个性自由,不愿受传统束缚,创作方法和表现形式上多有创新之处。
4、新思潮派
新思潮派也称新现实主义,是20世纪初出现在日本的一个文学流派,是由文坛上的第三次、第四次《新思潮》杂志的同人所组成,代表作家是芥川龙之介和菊池宽等。他们缺乏共同的文学主张,但都崇拜夏目漱石。他们关注现实,注重对平凡人日常生活和复杂心理的描写,并进行一定的批评和理性的解释。
1、叙美派
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二三十年代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旅居美洲
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
2、埃及现代派
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 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他的自传体小说《日子》被誉为阿拉伯地区现代文学的典范。
7、战后派
“战后派”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登上日本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他们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强调艺术至上,提倡文学独立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的束缚。野间宏的《阴暗的图画》被公认为战后派的先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