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5篇

时间:2019-05-14 18:3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

第一篇: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题目:

1.请找出诗的1 2小节的韵脚 2.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问题补充 2008-12-23 19:48 我要的是(1.请找出诗的1 2小节的韵脚 2.诗中的“长江水”“雪花白”“海棠红”“腊梅香”分别象征了“乡愁”的哪些特征?(请摘引原文的语句回答)3.诗中主要用了()和()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请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的答案

味,水;红,痛.长江水”---“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海棠红”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腊梅香”---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3.诗中主要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抽象的乡愁具体化了,并突出了乡愁之深模仿这两种修辞手法各造一个句子。思念是一根线,牵连着海峡两岸。爱心是一位天使,可以消去人间的悲伤

另外:水 味 红 痛 8.乡愁的滋味 乡愁的烧痛 乡愁的等待 乡土的芬芳 9.比喻 反复 仿句略。10.如:天空(因为乡愁无边无际,就像天空一样。);鸟鸣(因为鸟鸣仿若从故乡传来,与故乡一样,让人魂牵梦萦。);黄连(黄连的苦恰如思乡的苦);圆月(圆月之夜,家人共聚,离乡之人更思乡。);大海(因为大海的波浪滔滔可以表明诗人对家乡的强烈思念。)等。11.如:李白(唐)《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唐)《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马致远(元)《天净沙·秋思》“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等等

另外:1.划分朗读节奏

2.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1、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信一样的/雪花白

家信的等待

是/乡愁的等待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母亲一样的/腊梅香

母亲的芬芳

是/乡土的芬芳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2、意象:长江水,海棠,雪花,腊梅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3、运用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景物,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家 乡的极度思念之情。

另外:

一、课文分析

读《乡愁》这首诗,我们能感到诗人余光中心灵深处一个执著的主导情感——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二、问题研究

“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实现这一转化的?

作者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对应物上,这样,诗人的乡愁就不至于无所依附。类似的托物寄情的技巧在余光中其他的诗作里也时有所见。如: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 皮靴踩过,马蹄踩过 重吨战车的履带踩过 一丝伤痕也不留下

——《白玉苦瓜》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五陵少年》

在林肯解放了的云下| 惠特曼庆祝过的草上 坐下,面对鲜美的野餐|

中国中国你哽在我喉间,难以下咽 东方式的悲观

——《敲打乐》

“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是诗人参观故宫博物院藏品后吟出的名句,他巧妙地将大陆之爱与一只晶莹剔透、几经劫难仍完好无损的白玉苦瓜联系到了一起。而诗人留学异邦因孤独冷寂而酗酒的情绪,被别出心裁地喻为“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类似的例子还有,“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当我死时》),“在此地,在国际的鸡尾酒里,/我仍是一块拒绝融化的冰”(《我之固体化》),等等,这些诗句均将诗人心中难以言说的情绪物化成具体可感的东西,激荡着读者心中共有的情感。

三、诗人评说:溶哀愁于物象(流沙河)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于1972年)。这首小诗我用四川土话朗诵过好几次,听众反应强烈。诗写得好,一目了然,谁要我来詹詹费词。真要叫我说说,却又感到为难。这是一粒水晶珠子,内无瑕斑,外无纹痕,而且十分透明,一眼便可看穿,叫我说些什么。我看见了的,别人也都看见了,还要我来说吗。看来看去,这粒水晶珠子仿佛不是工匠琢磨成的,而是天然形成的„„

不。这是诗,人写的。既然是人写的,总不会是一挥而就的,其间必有一个创作过程。这个过程,如果作者自己出来说说,我们听了,或有助于今后写诗,也未可知。可惜沧海横隔,同胞难聚,遗憾遗憾。那么,参照着写诗的一般经验,我就来冒昧地猜一猜余光中是怎样写成这首诗的吧。

故国故乡故园,人之所恋,古今一样,中外相同。翻翻唐诗宋词,游子抒写乡愁之作,多得叫人吃惊。现代中国人,粗具文化的,差不多都念过或听别人念过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30年代的和40年代的学生,恐怕都唱过或听别人唱过这支歌吧:“念故乡,念故乡,故乡真可爱。天甚清,风甚凉,乡愁阵阵来。故乡人,今何如,念念常不忘。在他乡,一孤客,寂寞又凄凉„„”只是这支歌的曲调是从捷克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新世界交响乐》里挪借来的,这点唱的人未必都知道。至于40年代的那些不愿做亡国奴的流亡学生,几乎没有一个不会唱《流亡三部曲》的。“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台上一唱,台下都哭,感人至深。这支歌余光中肯定会唱。他还会唱《长城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因为他在一首诗里提到过这支歌。髫年所唱,没齿难忘。那些遥远了的记忆不可能同他的这首《乡愁》无关。厚积薄发,一首小诗里涵藏着多少年的感受啊!

余光中该记得很清楚,自己小小年纪,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学校里有一个取信栏,他每天去那里看两次。紧着心弦,扫视着那一长排信封的队伍,要看看有没有熟悉的字迹——母亲的字迹,写着自己的姓名的。多次失望之后,收到一封信了,比伙食团打牙祭还快活。恭读了一遍又一遍,都背得了。然后细察信封上的邮票,那上面盖着邮戳呢。一个小圆圈内有一个大城市,母亲就住在那里呢。看能看见,摸能摸着,就是没法回到那个小圆圈内去。浩浩长江万里,他在这头(上游),母亲在那头(下游)。这一枚小小的印着孙中山先生肖像的盖着故乡的邮戳的邮票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以至十多年后,他写了一首《邮票》:

一张娇小的绿色的魔毡,你能够日飞千里;

你的乘客是沉重的恋爱,和宽厚的友谊。

两个灵魂是你的驿站,你终年在其间跋涉; 直到他们有一天相逢,你才能休息片刻。

邮票啊,邮戳啊,家信啊,印象太深刻了,直到1981年他还在一首《梅雨笺》里写到它们: “方的邮票/圆的邮戳/只轻轻地一敲/扁扁的心情(河注:薄薄的家信)/就留下了烙印。”《乡愁》的第一段抓住邮票这个物象,说小时候的乡愁,一个流亡学生的乡愁,是母亲从远方寄来的信件上贴着的那一枚邮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不但是很方便的,而且是很合情的,很合理的。

少年时期匆匆去了如烟云之过眼,未来的诗人渐渐长大了。40年代末,他随父母迁居香港,旋即去台湾,插入台大外文系三年级。1952年毕业后,第一本诗集《舟子的悲歌》出版,得到梁实秋的好评,名声大噪,同时入伍服役。1954年同未来的妻子小名咪咪的恋爱,有一首情诗《咪咪的眼睛》为证。19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捻弄着那一张窄窄的来程船票,乡愁顿起。不过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已经变了,慈母让位给新娘了。少恋母,长恋妻,人之常情啊。《乡愁》的第二段抓住船票这个物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异国孤客的乡愁,是把他从新娘身边引走的那一张船票。这样写,对他说来,也是很贴切的,他写他自己的真实感受嘛。

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唤她的慈魂快快回来,回到这“火后的小城”里来,回到这“四方的空城”里来。在这一首《招魂的短笛》里,他对母亲的慈魂说:“春天来时,我将踏湿冷的清明路,/ 葬你于故乡的一个小坟,/葬你于江南,江南的一个小镇(河注:他的母亲是江苏武进人)。/垂柳的垂发直垂到你的坟上,/等春天来时,你要做一个女孩子的梦,梦见你的母亲。”余光中是个孝子,多有悼亡母的章句,写得十分感伤。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去入土安葬,这一孝思,迄今二十多年了,尚未实现,虽然春天已经来到了。那骨灰匣想来早已入土,大约是安葬在台北市郊的圆通寺吧,因为他在一首诗里说,清明节扫墓日他听见母亲在圆通寺喊他。以常理推之,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

邮票啊,船票啊,坟墓啊,这些物象里潜溶着多少哀愁啊!它们象征着距离:邮票,船票,空间的距离;坟墓,阴阳的距离,死生的距离。薄薄的一层混凝土,内外相隔,那么遥远,比千山万水的相隔更遥远啊!《乡愁》的第三段抓住坟墓这个物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天的那一方坟墓。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又变了,爱妻让位给亡母了。这一段是高潮,出奇制胜。读者为之惊愕,细细一想,悲从中来。我朗诵到这里,嗓子都颤抖了。

人到中年以后,阅历既多,五味尝遍,渐渐地看透了人世的诸般畸形怪相,于是不再好奇;渐渐地懂得了事业的艰难,于是雄心消泯。他的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愈来愈像反刍动物,常常咀嚼肚子里的旧闻往事,竟有回甜之感,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白天忙着,不太觉得,到了夜间,故国故乡故园便频频地来入梦了。早晨醒来,梦去无痕,依然人在台北市厦门街的小巷中的一座古老的院子里。乡愁难遣,翻翻中国地图,神游太湖,溯江而上,直抵重庆市江北县悦来场,又沿江而下,看那“蒋山青,秦淮碧”的南京城,想起昔年那里有许多美丽的表妹„„最可恼的是那一湾海峡,二指宽罢了,浅浅的一层海水比纸更薄,就是涉不过去。这时候乡愁的内容再一变,变成了那可恼的海峡。《乡愁》的灵感也许是这样来的吧?

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腹稿里支起的第一个构架,很可能就是这样的。有了这个构架以后,便回头去翻查记忆的仓库,专找如海峡那样的象征着距离的物象。不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邮票啦船票啦坟墓啦之类的物象。于是用这些物象做横梁,仿照着第一个构架,又支起了下面三个构架:

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这便是《乡愁》的雏形了。第一个构架,就其意义而言,分量最重,虽然是先出,却做了结尾。何况按时间顺序排下来,也应该做结尾。诗人写过去,只是为了写现在。现在望着一湾浅浅的海峡发愁呢,这才是全诗的落脚点。

余光中把《乡愁》归入他所说的“浅易之作”。他所说的“浅易之作”是指那些如《乡愁》一类的 “一读就懂”的诗,不是说“浅易”的一定不好。“浅”是文字浅显,“易”是容易读懂,他不反对“浅易”,但是,台岛那里“许多读者”“要求一首诗一读就懂”,却遭到他的反感。他说:“一个人如果只能读浅易的诗,就注定自己终身在诗国做匆匆过境的观光旅客。”这话恐怕说得太重了吧。除了写诗的内行,一般读者,各有各的事业,奔波忙碌,然疲役,偶有余暇,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跑马看黄书,而去观光诗国,也就算是很不错的了,哪怕匆匆过境呢。对这样的读者,理当叩头称谢才是,不宜责之太重。何况台岛那里就是有些深奥得可厌的诗,不但一般读者叫苦,写诗的内行也说读不懂呢。例如张默的《无调之歌》,大诗人如洛夫者竟然都这样说:“这首诗我看了很久,看不太懂。”何况一般读者呢。要求浅易一些,一读二读三读终能读懂,而不是愈读愈头疼,难道不应该吗?

我之所以要向读者介绍《乡愁》,正是看中了它的“浅易”。而它的精巧的构思,溶哀愁于物象的本领,值得我们潜心揣摩,从中学习诗艺,乃是自不待言的了。

(选自《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

四、《乡愁》赏析(李元洛)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中国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中国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台湾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在意象的撷取和提炼上,这首诗具有单纯而丰富之美。乡愁,本来是大家所普遍体验却难以捕捉的情绪,如果找不到与之对应的独特的美的意象来表现,那将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堕入抽象化的空泛。《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它们是单纯的,所谓单纯,绝不是简单,而是明朗、集中、强烈,没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乱的芜蔓之感;它们又是丰富的,所谓丰富,也绝不是堆砌,而是含蓄。有张力,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在意象的组合方面,《乡愁》以时间的发展来组合意象,可称为意象递进。“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 “而现在”,这种表时间的时序语像一条红线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的绵绵怀念,前面三节诗如同汹涌而进的波涛,到最后轰然而汇成了全诗的九级浪。

《乡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瞩目。它的形式美一表现为结构美,一表现为音乐美。《乡愁》在结构上呈现出寓变化于统一的美。统一,就是相对地均衡、匀称;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就是避免统一走向极端,而追逐那种活泼、流动而生机蓬勃之美。《乡愁》共四节。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均衡对称,但是,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其中的“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四段中“小小的” “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的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的功力,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

《乡愁》,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

第二篇:八乡愁四韵(余光中)(模版)

八、走不出的思乡情

——解读《乡愁四韵》的意象与内涵

教学目标:

1、抓住具体的意象,体会诗歌独特的抒情方式,从而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歌的赏析方法:想景悟情、知人论诗——以诗解诗、探究内涵——深情朗读、传达诗意。

教学重点:

1、抓住意象来体验情感。

2、初步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

学习难点:诗人为什么要选用这四种意象来抒发乡愁?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老师印发的乡愁诗,初步阅读各类乡愁诗。

2、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诗人余光中的资料,为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和赏析诗歌作铺垫。

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如果只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会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冷冰冰的程式化之中。本节课意在从“解读意象”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而对于本诗的教学,意在教会学生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想景悟情、知人论诗——以诗解诗、探究内涵——深情朗读、传达诗意,以意象解读为重点,做到读品结合。拓展迁移部分以探究乡愁诗的内涵为目的给学生一个课堂以外的阅读指引。

教学过程:

一、煽情激趣,走近诗歌(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1、师朗诵引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提起它,你们的头脑里会涌现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呢?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这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读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板书课题

二、打开按钮,会意传情

(一)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1、诗歌的朗读技巧:

根据情感需要,确立语速(快、慢)

根据表达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昂扬激越、忧郁深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重音节奏(轻读重读和音长音短)

2、指名朗读,简略点评,适时点拨,师范读,生点评。

3、小结过渡:一首诗只有朗读出来它的生命才算完整,所以朗读者要如演奏家一样把诗的潜在的生命力激发出来。

(二)寻找解诗的按钮,探寻诗人的情感流程。

1、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一首诗的生命力呢?在诗歌中寻找诗人感情触发点的事物那个事物。在诗中称之为什么?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可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这或许就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按钮,就让我们一起来打开这首诗的按钮。

2、在这首诗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板书故国九州那么多物象,何以选这四个物象呢?因为这四个意象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能更好地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3、师引导分析(1)长江水:(核心意象)长江是中国两大母亲河之一,他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选择长江水这一意象抒发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乡之思,而是深切的家国之思。“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者,共饮长江水。”表达多少种思念呀!深远的、悠长的。而“长江水”也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他只需要很少很少以慰藉思乡之愁。由长江水想到了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醉可消愁,但诗人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无法一醉消千愁,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他无法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朗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赏析方法来讨论另外三个意象出示方法想景悟情,知人论诗。以诗解诗,探究内涵。(小组认领)

(2)海棠红:风姿绰约的海棠隐隐的透出江南的风情。余光中出生在南京,曾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自称是半个江南人。当他回望故乡,从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处灿然而现的就是童年的家园和故土风情。一张海棠红因为祖国(清朝时包括蒙古)版图形似海棠叶,地图是用量词“张”的。诗人面对祖国版图,流落在叶外,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激愤,心如泣血。“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但诗人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如今“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思乡之情中默念,归期无望,热切的期望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内心冲突,诗人备受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沸血的烧痛”。板书

(3)雪花白:片片洁白晶莹的雪花象征着纯洁,此情最纯最真,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诗人矢志不渝,此情不改的坚定决心。一片雪花白“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而诗人用“一片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莫过于家书的问候,这是余光中七十年代的诗作,台湾和大陆虽只隔一湾海峡,但由于政治原因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家书当然就极其珍贵了,等候家信也就意味着等候归乡了,这份等待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这份乡愁就更漫长绵延了。板书

(4)腊梅香:梅花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是高洁的象征,使诗人联想到母亲的圣洁与伟大。一朵腊梅香“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而诗人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正所谓“暗香浮动月黄昏。”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母亲的芬芳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温暖。表达出了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板书

4、总结:《乡愁四韵》不仅妙在精选丰富的意象,更妙在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还一反语言逻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为我们演绎这首《乡愁四韵》呢?赏析诗歌还离不开出示深情朗读,传达情感。

三、拓展迁移,探究思乡诗的内涵

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而乡愁也成为积淀在中华民族性格深处的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中国情怀,那么你们曾接触的乡愁诗还有那些内涵呢?

出示乡愁诗的三层内涵:第一层是亲友、乡亲、同胞;第二层是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第三层是历史文化。乡愁不仅是对生活过的故乡、故居、故人的怀念,更是一种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传统文化的故国时空。它不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下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思乡诗的丰富内涵。

四、作业布置

1、仿写一韵(最好再押一个韵部,不要重复原诗的韵部——水、味/红、痛/白、待/香、芳)

2、查找抒写乡愁的古代诗词,做一次专题的阅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

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70年代之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第三篇: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余光中《乡愁四韵》赏析

乡愁四韵

作者: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第四篇:八乡愁四韵(余光中)_4

八、走不出的思乡情

——解读《乡愁四韵》的意象与内涵

教学目标:

1、抓住具体的意象,体会诗歌独特的抒情方式,从而感受浓烈的思乡之情。

2、了解诗歌的赏析方法:想景悟情、知人论诗——以诗解诗、探究内涵——深情朗读、传达诗意。

教学重点:

1、抓住意象来体验情感。

2、初步学习诗歌赏析的方法。

学习难点:诗人为什么要选用这四种意象来抒发乡愁? 课前准备:

1、课前阅读老师印发的乡愁诗,初步阅读各类乡愁诗。

2、通过上网或其他途径查找诗人余光中的资料,为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和赏析诗歌作铺垫。

教学设想:诗歌教学应是最富个性色彩、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如果只是从字词句到篇章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进行分析,会把学生的悟性和情感淹没在冷冰冰的程式化之中。本节课意在从“解读意象”的基础上,体味诗歌的意境,使诗歌教学转化为美的再现,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的活动,有效地提高诗歌阅读教学的质量,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真正体现出语文学科对人文的归属。而对于本诗的教学,意在教会学生一些赏析诗歌的方法:想景悟情、知人论诗——以诗解诗、探究内涵——深情朗读、传达诗意,以意象解读为重点,做到读品结合。拓展迁移部分以探究乡愁诗的内涵为目的给学生一个课堂以外的阅读指引。

教学过程:

一、煽情激趣,走近诗歌(背景音乐:罗大佑的《乡愁四韵》)

1、师朗诵引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乡愁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提起它,你们的头脑里会涌现哪些有关乡愁的诗句呢?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把这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读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板书课题

二、打开按钮,会意传情

(一)通过朗读初步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

1、诗歌的朗读技巧:

根据情感需要,确立语速(快、慢)

根据表达内容,确定情感基调(昂扬激越、忧郁深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重音节奏(轻读重读和音长音短)

2、指名朗读,简略点评,适时点拨,师范读,生点评。

3、小结过渡:一首诗只有朗读出来它的生命才算完整,所以朗读者要如演奏家一样把诗的潜在的生命力激发出来。

(二)寻找解诗的按钮,探寻诗人的情感流程。

1、那么怎样才能把握住一首诗的生命力呢?在诗歌中寻找诗人感情触发点的事物那个事物。在诗中称之为什么?意象: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可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

结合就是意象。这或许就是我们解读诗歌的按钮,就让我们一起来打开这首诗的按钮。

2、在这首诗中,诗人选择了哪些意象?板书故国九州那么多物象,何以选这四个物象呢?因为这四个意象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能更好地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3、师引导分析(1)长江水:(核心意象)长江是中国两大母亲河之一,他在《当我死时》中写道: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踏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选择长江水这一意象抒发的绝不仅仅是个人的故乡之思,而是深切的家国之思。“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夜夜思君不见者,共饮长江水。”表达多少种思念呀!深远的、悠长的。而“长江水”也是母亲哺育儿女的甜美乳汁,它是祖国抚慰游子的绵长柔情。一瓢长江水“弱水三千,只取瓢饮”,他只需要很少很少以慰藉思乡之愁。由长江水想到了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酒醉可消愁,但诗人的头脑是清醒的,他无法一醉消千愁,正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他无法忘却思乡之情,渴望的结果只有使诗人内心痛苦之情更为剧烈,思乡之情更为炽烈。因而诗人不由自主地再次发出迫切的愿望: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朗读

接下来请同学们按照刚才的赏析方法来讨论另外三个意象出示方法想景悟情,知人论诗。以诗解诗,探究内涵。(小组认领)

(2)海棠红:风姿绰约的海棠隐隐的透出江南的风情。余光中出生在南京,曾在南京生活了近十年,自称是半个江南人。当他回望故乡,从刻骨铭心的记忆深处灿然而现的就是童年的家园和故土风情。一张海棠红因为祖国(清朝时包括蒙古)版图形似海棠叶,地图是用量词“张”的。诗人面对祖国版图,流落在叶外,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激愤,心如泣血。“红”不能用量词“张”来修饰,但诗人用“一张海棠红”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碧鸡海棠天下绝,枝枝似染猩猩血。” 如今“海棠依旧”,游子却只能在异地思乡之情中默念,归期无望,热切的期望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内心冲突,诗人备受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沸血的烧痛”。板书

(3)雪花白:片片洁白晶莹的雪花象征着纯洁,此情最纯最真,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诗人矢志不渝,此情不改的坚定决心。一片雪花白“白”不能用量词“片”来限定,而诗人用“一片雪花白”来强调“白”,白得晶莹剔透,纤尘不染,而这白字又与后面的信紧密相连,“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莫过于家书的问候,这是余光中七十年代的诗作,台湾和大陆虽只隔一湾海峡,但由于政治原因是无法沟通的,所以家书当然就极其珍贵了,等候家信也就意味着等候归乡了,这份等待焦灼而痛楚,执着而痴迷!。这份乡愁就更漫长绵延了。板书

(4)腊梅香:梅花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是高洁的象征,使诗人联想到母亲的圣洁与伟大。一朵腊梅香“香”不能用量词“朵”来衡量。而诗人用“一朵腊梅香”来强调“香”,以突出腊梅的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正所谓“暗香浮动月黄昏。”而这香字又与下文的母亲相连接,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母亲的芬芳使诗人内心充满了温暖。表达出了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相依的深挚情怀。板书

4、总结:《乡愁四韵》不仅妙在精选丰富的意象,更妙在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还一反语言逻辑,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有没有同学愿意再来为我们演绎这首《乡愁四韵》呢?赏析诗歌还离不开出示深情朗读,传达情感。

三、拓展迁移,探究思乡诗的内涵

叶落归根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生命理念的终极归宿,而乡愁也成为积淀在中华民族性格深处的一种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如果说余光中的乡愁是一种中国情怀,那么你们曾接触的乡愁诗还有那些内涵呢?

出示乡愁诗的三层内涵:第一层是亲友、乡亲、同胞;第二层是故园情景、故国山河、旧时风景;第三层是历史文化。乡愁不仅是对生活过的故乡、故居、故人的怀念,更是一种浓缩了整个中国历史、整个传统文化的故国时空。它不仅是地理的,也是历史的。下节课我们进一步探究思乡诗的丰富内涵。

四、作业布置

1、仿写一韵(最好再押一个韵部,不要重复原诗的韵部——水、味/红、痛/白、待/香、芳)

2、查找抒写乡愁的古代诗词,做一次专题的阅读。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他变化的轨迹基本上可以说是台湾整个诗坛三十多年来的一个走向,即先西化后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论战和70年代中期的乡土文学论战中,余光中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酿业无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70年代之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因而被台湾诗坛称为“回头浪子”。从诗歌艺术上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诗人“。他的作品风格极不统一,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乳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已白发盖黑土的余光中老先生,祖籍究竟是江苏常州还是福建永春已经无从查考,但余老先生是生于南京,九岁方离开当时的首都去四川,三年后返回南京读大学,对于祖国,少年时的印象是最深的,四九年余光中离开大陆赴台湾,此后飘泊于香港、欧洲、北美……半个世纪以后再次蹋上大陆的土地,余光中在南京说出了这样的一句话:“如果乡愁只有纯粹的距离而没有沧桑,这种乡愁是单薄的……”

第五篇:余光中《乡愁四韵》原文阅读

乡愁四韵

作者: 余光中

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血一样的海棠红,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给我一张海棠红啊海棠红。

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信一样的雪花白,家信的等待,是乡愁的等待,给我一片雪花白啊雪花白。

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母亲一样的腊梅香,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给我一朵腊梅香啊腊梅香。

下载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光中--《乡愁四韵》的答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乡愁四韵阅读答案

    1.、诗人选取了哪几个意想?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诗人选取“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4个意像,作者围绕树高千丈,叶落归根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祖**亲手足相连、血肉......

    乡愁 余光中

    《乡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人教版中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1课《乡愁》 内容分析::《乡愁》是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经典之作,是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诗两首》的......

    《乡愁》余光中(推荐)

    乡 愁 作者:余光中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现代诗的朗读基本技巧,学会节奏、重音。 2、培养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能力,自学探究的能力。 3、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思乡怀亲之......

    《乡愁》余光中

    乡愁 [台湾] 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呀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呵在里......

    乡愁 余光中

    乡愁 余光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诵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 能有感情地朗读。理解托物寄情的写法和巧妙的构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体会美,欣赏美的诗......

    乡愁——余光中

    余光中:乡愁 Homesick 作者:余光中(1928—),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当代著名诗人和评论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发表第一......

    余光中《乡愁》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40年前,台湾诗人余光中一首《乡愁》写出了海峡两岸同胞的心声。 “天上一抱云彩/信步舒卷/你剪我裁/相际洒人间/你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