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第三周教案
2、陶校长的演讲 教学要求:
1、了解演讲的特点,在有层次的阅读中达到正确流利地演讲课文。
2、学会生字,结合课文语境及生活体验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3、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探究性学习,感悟为什么要做到“每天四问”,培养学生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的好习惯。教学准备:课件 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理解“演讲”。
(1)板书“演”,说说写“演”要注意些什么,然后用“演”组词,适时写上“讲”。
(2)说说演讲是怎么一会事,“演”什么意思。
(在群众集会或重大的会议上就某个问题说明事理,发表见解。出示卡片“说明事理发表见解”)
(3)老师演讲式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然后让学生说说老师发表了什么见解,明白何为演讲。
2、导入课文
今天我们来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板贴小小演讲家标志)
请一学生说说现在能作个演讲吗?从而明白作演讲首先要有话要讲,然后向大家提供一篇演讲稿,打开课本。
二、感知演讲稿
1、自读课文,想想作者跟同学们谈了些什么。(板书:读)
2、交流讨论,从中明确文章的层次。(1)演讲稿共几个自然段。
(2)齐读第一自然段,明确演讲的中心话题。(板书:四问)(3)分别指名读2——6自然段,明确各段演讲中心。
(板书:健康、学问、工作、道德)
三、感悟演讲内容,学习演讲
(一)学习演讲“问健康”部分
1、理清层次
(1)假如让你来讲健康问题,你会从哪几方面来讲?
(2)自读第二自然段,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来讲的?也可同座交流。(在”读”字上加圈)(3)交流讨论,投影文字灯片。(问健康: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提出希望)
2、理解“健康第一”的观点
(1)现在你觉得能演讲好“问健康”这部分内容了吗?如果不行,就再读读(“读”字上加圈),抓重点句子,不太理解的地方读读想想,体会一下作者的见解是什么,想说明什么。(2)交流讨论
A、“有,进步了多少?”(应该有进步,还应该争取大进步。)
B、“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
(本,事情的根本,最重要的,生命的存在最重要的是健康。让学生谈谈对“寻求幸福”的理解,然后抓“有了……才有……”体会健康的重要性,是一切的根本。
C、“否则”是进一步肯定健康的重要。(“否则”:不这样的话。)
D、“健康的身体,离不开自觉持久的锻炼,离不开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
要有健康的身体要从两方面去做。让学生说说是怎么锻炼的,猜猜“锻炼”为什么是金字旁,火字旁?投影画面明白锻炼本意,明白锻炼要吃得了苦,经受得住考验。举例说说对“科学合理的生活和作息”的理解。
E、说说对“健康堡垒”的理解。(“堡垒”,从字形上猜是什么东西,然后看图片)
3、练习演讲
(1)各自练习演讲这部分。
(2)指名演讲,学生评议。
(3)指导感染性演讲 A、了解作者
(1)看画像,说说是谁。板书“陶”说说去“阝”加“艹”是什么字,加“氵”是什么字,学生描红“陶”,课题板书完整。(2)介绍演讲稿写作背景。(画像旁投影文字)
陶行知:中国近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他抱着教育救国的思想,于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6年在重庆北碚创办育才学校。皖南事变后,重庆政治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受到特务威胁和经济断绝的严重困难。全体师生在陶行知带领下,团结一致,开荒生产,一日两餐稀饭,度过艰难时期。陶行知关心学生德智体以及工作能力的培养,作了著名的“每天四问”的演讲,启发学生鼓励、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学做“真人”。B、进一步了解演讲特点
读了作者介绍是不是对演讲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明白演讲不仅仅说明事理,发表见解,还在于说动听众,让人受启发,所以演讲还要有感染力。出示卡片:感染听众受到启发)C、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染力地演讲,可利用重音、停顿、语气、手势等帮助表明自己的见解。
D、指名演讲第二段,评出小演讲家,然后齐声演讲性读课文。
4、小结过渡:通过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们知道演讲要有个中心话题,围绕中心准备好从几个方面展开讲述,并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语气、语调、重音等,还可加上适当的手势,尽可能地感染听众,让听众受到启发。现在我们就用这个方法来学着演讲第三自然段。(明确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一读再读。)
(二)学习演讲“问学问”部分
1、四人小组学习,边学边讨论这部分的中心话题是什么?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陶校长想要告诉听众什么?然后练习演讲,可动动笔动动手,有问题可举手。
2、交流讨论
(1)中心话题是“学问”,层次:问什么——为什么问-——该怎么做
(2)指名说说这部分演讲要注意些什么,那些地方很重要。(3)结合同学发言,师出示文字灯片,添加符号。
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
求知是我们的主要任务,有了……才能……。
(强调有学问的重要性,结合生活体验讲;在学生演讲时指导停顿及重音。)
要……就要专心致志,就要……坚韧不拔
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
(举例说说怎么做就是“专心致志”,“坚韧不拔”,“钻进去”,“展开来”。怎么做要读得有力,让人觉得必须这么做。)
3、指名演讲
(三)小结
1、让学生说说这堂课的收获。
2、这堂课我们从这篇演讲稿中进一步明白了健康、学问的重要,受到了感染,得到了启发;知道了什么是“演讲”,也初步学会了演讲,这都得感谢——“陶校长的演讲”。
四、作业
1、从第二、第三自然段中挑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抄下来,然后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可举例谈自己的认识。
2、用一读再读的方法学习第四、第五自然段,练习演讲。
第二课时
〖你正
一、复习
1、读词语
生命之本 否则 锻炼 健康 堡垒
源泉 造福社会 专心致志 坚韧不拔 彼岸
2、说说这篇演讲稿中陶校长共跟大家讲了哪几个问题。
3、用上上述两组词,演讲“问健康”和“问学问”部分。
二、继续感悟课文学习演讲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演讲,争当小小演讲家。演讲是要说明事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感染听众,使他们受到启发,说说你怎样来演讲好“问工作”和“问道德”部分。
板书:
讲什么
读 从哪些方面讲
边读边想体会见解
2、自读自悟4、5自然段,练习演讲。
分工学习课文,1——4组同学重点学习第4自然段“问工作”部分;5——8组同学重点学“问道德”部分,也可挑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边读边想,也可和同桌讨论讨论。
3、交流读悟收获指导演讲
学生可以用演讲来表示自己对该部分的理解,讲后其他学生可向他提些问题;也可自己谈想说明些什么,然后评议是否能当小小演讲家。
(1)“问工作”部分
A、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 B、重点句:“这些工作虽然都是一些小事,却能培养我们的责任心,锻炼我们的办事能力,是我们将来步入社会做大事的基础。”
举例说说班级中工作认真负责的同学;鼓励同学们都来承担学校工作,班级工作,锻炼能力,培养责任心。C、指导演讲重点句。(2)“问道德”部分
A、层次:问什么——为什么要问——要学做真人
B、举例说明“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要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真人”是什么样的人?(真诚,不虚伪的人。)这样的人在“公德”和“私德”上会有些什么表现?(在公共场所会怎样,中午吃饭了会怎样,课间活动不小心被人推了一下怎么办等。)C、指导演讲重点句。
(3)练习有感情地演讲4、5自然段。A、各自准备,看词语有感情地演讲。
词语:工作好坏很大影响承担责任心办事能力基础重要的学习做人的根本即使稳定发展讲究真人
B、指名演讲,组织评议,任命“小小演讲家”称号。
4、学习第6自然段。
同学们对这篇讲稿领会得很好,讲得也很好,那陶校长为什么要我们每天四问呢?我们来读读最后一段。(1)指名读。
(2)说说从陶校长的结束语中明白了些什么,还有些什们不懂的。
三、实践拓展
1、陶行知先生从健康、学问、工作、道德四个大的方面做了深入浅出的演讲,要求我们做到每天四问,以次来激励和鞭策自己不断进步。其实,我们每位同学的具体情况都不同,存在的问题也不同,除了这四问,我们还可以问些什么?(最近视力有没有提高;课堂发言有没有进步;文明守纪做得怎么样等)
2、每位同学向自己提一个问题,仿照陶校长演讲的层次有条理地说一说。
╳ ╳有没有提高——
有,提高了多少;没有,是什么原因——
怎么看待这问题,以后准备怎么做。
四、布置作业
1、仿照课文某一问的写法,向自己提一个问题,有条理地说一说,然后写下来。
2、建议在班队活动时召开一次演讲会,演讲内容可搜集合适的演讲稿,也可自己写、合作写。
板书设计:
2、陶校长的演讲
健康
生命之本
四问 学问
前进活力源泉
工作
也是学习
道德
做人的根本
卡片:否则、堡垒、锻炼坚韧不拔彼岸 教学反思: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词。
3、能解释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重难点:
1、能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受古诗美的意境,使学生受到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熏陶。教学准备:课件 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访隐者不遇》
一、释题质疑。
1、直接揭题。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唐代四位大诗人:白居易,李白,孟浩然,王之涣。今天,我们随着第五首古诗的学习,再认识一位唐代大诗人,他的名字叫贾岛。
2、释题。访:寻找、寻访。
隐者:隐居山林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
题目的意思就是:(作者)寻访一位隐居山林中的人却没有遇到。
3、质疑。
怎么找的?为什么没有找到?
二、初读课文。
1、自读古诗。
2、指名读,教师随机出示生字卡片,指导生字读音。
三、借助画面,理解诗意。
1、仔细看图。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我知道了作者在向隐者的弟子询问隐者的去向;童子在摆手说不知道在哪里;隐者在山高林密的深山中。)
2、结合图谈一谈诗句中词语的意思。童子:小徒弟。师:老师。此山:这群山。
3、师重点指导。言:说。
云深:山高林密,山顶之云雾缭绕。只:就
4、根据诗句想象诗中省略的询问。(l)你师父干什么去了?(2)在哪儿采药?(3)你能找到他吗?
5、体会人物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松下问童子——满怀希望。
第二句:言师采药去——情绪一下子低落变成失望。第三句:只在此山中——失望之中萌生了一线希望。第四句: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又生出无可奈何之感。在反复朗读中感悟语气,体会语感,读出语气。
6、扮演诗人“我”和“童子”,表演一下对话。
四、想象诗意,熟读成诵。
1、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节奏。指读、同桌互读。
2、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所见》
一、激趣导入
1、放录音,学生欣赏本课配乐解说词,老师边把诗中的情境用简笔在黑板上绘出。
2、请学生根据画面,用最精炼的语言概括出图意,引出本课题。
二、朗读古诗
1、张挂本课放大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看图边听,注意听准字音和每一句的读法。
2、学生齐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和每一句的韵味。
3、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读正确,并采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如通过查找,结合课文注释等)理解词义(牧童,林樾,意欲,闭口,立)
4、检查自学情况,再读古诗。
三、品悟古诗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A、学习“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问:牧童在干什么?他当时的神态如何?怎么看出来?此时,他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体会得到? B、学习“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问:牧童行走间听到了什么,他想做什么?为什么却“闭口”呢?
2、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A、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
(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四、欣赏古诗
(一)欣赏古诗,展开想象。
学生闭上眼睛,边欣赏配乐诗朗诵,边展开想象,想象牧童怎样捉蝉?是否捉到了蝉?
(二)感受意境,精炼强化。
谈谈刚才所想象到的意境,试试编故事。(同桌试编,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访隐者不遇 所见 松下问童子,牧童骑黄牛,言师采药去。歌声振林樾。只在此山中,意欲捕鸣蝉,云深不知处。忽然闭口立。教后反思 习作一
记印象深刻的一位老师 教学要求: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段,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教学重难点:
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把事例写得具体、生动,细腻、感人。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活情感,激发表达欲望。
同学们,“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老师为了我们的成长,呕心沥血,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似春蚕、似蜡烛、似铺路石……他们始终默默地奉献着,耕耘着……今天,就让我们用挚嫩的笔尖来赞一赞这些可爱的人吧!好吗?
二、学习例文,感悟“细腻”的情感。
1、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成了一个小故事讲给学生听,这令作家刘绍棠至今不忘。田老师讲得生动,作者刘绍棠写得具体,让我们读来也深深地被感动着。老师这儿有一篇文章,是一位小作者写的他的老师,这件事比刘绍棠写的事还要小、还要平常,但是同样细腻、感人!想读吗?
2、出示《我们的班主任》,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想一想小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感动?在相应的句子下做上记号。可以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交流自己的感受。
3、全班交流:
△“忽然,一只温暖的手扶着我的前额,慢慢地向上抬起。(“温暖”、“慢慢地”可以看出冯老师动作是那样轻柔,体现了她对学生的关心、爱护。)
△”她的一双眼睛望着我,好像在说:三个一怎么又忘了?”
(这句话借我的感受生动地写出了冯老师当时的神态,使人觉得冯老师特别亲切、和蔼!)
△“冯老师轻轻拍了一下我的肩膀,朝前走去。”(“轻轻”一词表现了冯老师对学生的关心。)△“我不好意思地一笑,立刻把身子挺直。”(“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从此,我每次做作业的时候,就觉得额前有一只温暖的手。它时时提醒我: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的姿势。”
(这儿细腻地描写了“我”的感受,老师的教育使“我”一直难以忘怀。)
4、小结:
是啊,老师的每一个小小的举动,都寄托着老师的情,也牵动着作者的心……读来真切感人,也让我们身临其境!
三、引导回顾,捕捉“细腻”的感受。
1、几年来,关心教育过你们的老师一定很多,一定留下了许多令你印象深刻的事,让人回味,让人感动!
2、七嘴八舌定形象: 在你的记忆中,你想说说哪位老师呢?
3、火眼金睛话细节:
一次倾心的谈话、一次深情的暗示、一句难忘的鼓励、一束严厉的目光、一次令我心跳的家访、一幕深情的凝望、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一个令我激动的电话……再给大家十分钟时间,细细搜寻记忆中老师关心、教育你的一个动人的场景,待会儿说给大家听听,让大家一起来分享你的幸福与快乐!(1)学生自由准备。(2)交流自己的幸福体验。
(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学会捕捉与人相处时细腻的动作语言、丰富的神情变化和温情的语言传递。还可以提供能拓展学生思路的文题,让其生发心中那温柔的情意,如《运动场上的鼓励》、《机房里的谈话》、《月光下的散步》、《晨读中的关爱》……)
(3)小结: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温柔的一面,只要我们去用心体验,学会感动,就一定会有特别的发现,写出特别的感受!
第二篇:大班语言上第三周教案
第三周教学内容及安排:
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
教学内容: 猜猜我有多爱你
教学目标:
1、在优美的意境中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2、发展幼儿的扩散性思维,学习以具体的动作、语言来表达抽象的情感。
3、引导幼儿感悟真挚深切的亲子深情,并能勇敢地表达出来:“我爱你就像。。。。”。
教学重点:
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
学习句式:我爱你就像。。。
教学准备:
挂图、图片若干:月亮星星、小河、小树、房子、大海、围巾。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倾听录音,引出课题
1、你们听什么声音?(播放录音:妈咪,我爱你!宝贝,我也爱你!……)
2、他们在说什么?
3、你们知道这是谁和谁在说话吗?(妈妈和小孩子在说话)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教师完整讲故事,幼儿欣赏故事。
图片上有个兔妈妈和兔宝宝,你猜猜这副图上大概会讲一个什么故事?
小结:这本书上的故事讲的是猜猜兔妈妈和兔宝宝之间有多爱对方的事。那他们到底有多爱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个故事。
2.分段讲述故事,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1)有一只小兔子和妈妈在说悄悄话,它们在说《猜猜我有多爱你》
(2)小兔子做了哪些动作?(张开手臂、伸开手臂)。
(3)兔妈妈做了哪些动作?
(4)还会想什么动作?(启发幼儿说)
“我跳得有多高,我就有多爱你!”“世界有多大,我就有多爱你!”“草地有多绿,我就有多爱你!”
(5)老师当妈妈,你们来当兔宝宝,我们来比一比。幼:“天上的星星有多少,我就有多爱你!”
师:“大海有多深,我就有多爱你!”
(6)小朋友自己找个朋友来比一比。
(7)让我们看一看,小兔子到底师怎样说的?教师继续讲故事。
(8)兔妈妈为什么微笑着,轻轻地对小兔子说?(兔妈妈怕吵醒兔宝宝,很爱他。)
3.幼儿看挂图完整讲述一遍故事。
幼儿讲不上的时候教师随时给予递词或指图提示。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本节活动的效果,以表扬鼓励为主
2.妈妈爱不爱你们?让我们唱首歌给妈妈听吧!(播放音乐《我的好妈妈》)。
教学内容及安排:《我是三军总司令》一课时
教学内容: 《我是三军总司令》
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欣赏儿歌,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情趣。
2、鼓励幼儿大胆表演,能用适当的表情和动作,表达自己对儿歌的理解。
3、初步了解儿歌的句式特点,尝试仿编儿歌。
教学重点:理解儿歌的内容,感受儿歌的情趣。
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儿歌的句式特点,尝试仿编儿歌。
教学准备:
1、幼儿事先对相关的军事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2、儿歌中的图片。
3、音乐《一二三四歌》。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以谈话的方式导入,引起幼儿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总司令是什么人吗?
师小结: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共有三种军种,海军、陆军、空军。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指挥官就叫做三军总司令。请跟老师说说看---三军总司令。(幼儿说三遍)
二、基本部分
1、出示挂图,教师完整朗诵儿歌,幼儿欣赏儿歌。提问:儿歌中的“我”是谁?
2、分节学习儿歌,幼儿进一步理解儿歌内容。
(1)教师引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学习儿歌第一节。
提问:鸟妈妈是怎么问“我”的?“我”是怎么回答的?
(2)教师引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学习儿歌第二节。
提问:龟妈妈是怎么问“我”的?“我”是怎么回答的?
(3)教师引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学习儿歌第三节。
提问:鱼妈妈是怎么问“我”的?“我”是怎么回答的?
(4)教师引领幼儿有感情的朗诵学习儿歌第四节。
三位妈妈一起问“我”什么?“我”是怎么回答的?
3、教师引领幼儿学习朗诵儿歌,突出自豪的语气和表情。
1)师:现在请你跟着老师一起来念一念这首儿歌。
2)师:“我”现在可是三军总司令了呀!你们觉得“我”这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
4、出示图片,幼儿完整听一遍儿歌。
组织幼儿讨论:为什么儿歌里把小鸟当作飞机?把小龟当作坦克?把小鱼当作军舰?
师小结:这位三军总司令克真是聪明啊。因为小鱼生活在水里所以当在水里航行的军舰,小龟生活在陆地上所以当在陆地上行驶的坦克,小鸟和飞机同样是在空中飞行的所以当了飞机。
5、尝试仿编儿歌。
1)提问:除了小鸟能当飞机、小龟能当坦克、小鱼能当军舰外,还有哪些小动物可以当飞机、坦克、军舰呢?如果你是三军总司令,你愿意用什么当你的部队、武器呢?(鼓励幼儿大胆想象,用他们熟悉的小动物象征军队。)
2)出示图片,如蜻蜓——直升机,大象——消防车,鸭子——轮船。然后教师选择其一编出儿歌:“蜻蜓妈妈问我,小蜻蜓哪儿去了?我说:小蜻蜓做了我的直升机。”
3)让幼儿利用图片上的象征物试编儿歌。如幼儿可编:“象妈妈问我,小象哪儿去了?我说:小象做了我的消防车。”
4)幼儿仿编展示。
三、结束部分
1、教师小结本节活动的效果,以表扬鼓励为主
2、师:小朋友们仿编的真好。下课后,你可以把你想对解放军说的话画下来。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
第三篇:三美上第三周教案
《有趣的拼图》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各种色彩、大小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3.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会制作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学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植物籽粒拼贴画。教学方法:讲授法、尝试法、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具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和胶水(胶水或白乳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看课件)播放孩子们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小雨沙沙》植物籽粒长大的过程用动画接着又把植物籽粒变成可爱的卡通小精灵“豆豆”。
2.“小精灵豆豆”做出一个个的有趣动作,变出一粒粒不同的植物籽粒(红豆、绿豆、西瓜籽„„)。
3.“小精灵豆豆”提出一个个的问题,引领孩子们观察与思考,让小朋友们了解和发现“种子家族的成员们”的不同。
4.思考这种豆子象什么?
5.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小精灵豆豆”也会!它变成豆子手链,变成一幅幅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主要以黑豆拼摆的喷水的鲸、用大米拼摆的可爱小兔、用绿豆和小米拼摆的漂亮孔雀)!
二、感知探索 1.欣赏分析植物籽粒拼图。
2.分组讨论植物籽粒拼图究竟美在哪儿?为什么美? 3.思考如何制作精美的植物籽粒拼图?
4.利用课件,直观感知制作步骤,分为:⒈用铅笔在卡纸上起稿;⒉在需要粘贴处涂胶水;⒊用选择好的植物籽粒拼图。
三、实践创作
1.学生展示课前搜集准备各种不同大小、颜色的植物籽粒
2.讨论:说一说自己准备怎样用植物籽粒来制作一幅有特色有创意的拼图。
3.实践创作
学生分组合作制作,师巡回指导(播放背景音乐)。
四、展示评价
1.“小小拼图艺术展”,学生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介绍制作的感受。2.播放欢快音乐,参加“小小拼图艺术展”。让学生参观、评选,让学生体味创造和创造成功的甜蜜。
五、延展
用课件或实物展示用贝壳、小石子等拼贴的拼图作品。引导学生学会到生活中去找寻美、发现美,让孩子们拥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板书设计:
有趣的拼图
材料:纸片、果壳、各种植物籽粒、日用品 步骤:构思、打稿、粘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用各种色彩、大小的植物籽粒拼摆、粘贴出图形的方法,进行造型创作。
2.感受拼图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 的热爱。
3.提高学生利用各种材料设计、创作的能力和动手制作的能力。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在学会制作植物籽粒拼图的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教学难点:制作一幅与众不同、有创意的植物籽粒拼贴画。教具方法:讲授法、尝试法、欣赏法、观察法、讨论法
学具准备:课件,各种植物籽粒(如:红豆、绿豆、西瓜籽、大米等)和胶水(胶水或白乳胶)。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检查上课时所需的教具
二、图片激趣,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 你们能说出课件展示的图片的植物籽粒的名称吗?说一说这些植物籽粒各有哪些用途?能不能把它们变成一幅画呢?(小组讨论)
三、师生探讨 制作步骤 1.课本和课件图片
2.(1)你最喜欢哪幅图片?为什么?(2)你能看出它们用的是那些植物籽粒吗?(3)这些看起来动物栩栩如生呢?(4)你喜欢哪幅图片的颜色搭配?
(5)如果说让你创造你会用哪些植物籽粒怎样去创造作?
2.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植物籽粒拼图的制作方法,师生共同讨论植物籽粒拼图的步骤 A用铅笔在卡纸上画出图案 B将胶水涂在图案上
C将自己喜欢的植物籽粒涂在所绘画的图案上 四.创作实践,交流展评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要用哪些植物籽粒制作拼图 1.提要求完成创作
师:请你根据现有的材料,选择或创作图稿,并且和同学们共同完成一幅用植物籽粒制作的图案。
2.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品。(2)组织学生评价(3)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五、归纳拓展 审美升华
1.说一说你对植物籽粒拼图的感受。
2.你还能用植物创作哪些艺术作品(如:首饰、挂件等)
板书设计:
有趣的拼图
材料:纸片、果壳、各种植物籽粒、日用品 步骤:构思、打稿、粘贴 教学反思:
第四篇:教科版语文五年级上第一单元教案
1.《地平线》教学设计一(1课时)勃利县抢垦乡明德小学 葛秀军
教学内容:教育科学出版社《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课。教材简析
《地平线》这篇课文是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散文中的名篇,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借事说理散文。课文叙述了“我”小时候在渭北大平原上,两次追寻谜一样的地平线,但都失败了的事,揭示了人生有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充满着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一人生哲理。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课文的内容,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与文本进行对话,在自主学习中提升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发表见解,在文本阅读中激发兴趣。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教学方法:
结合杜郎口中学教学理念在我班级的实施经验,精心设计好学案与导学案的内容,充分发挥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读中感悟、预习交流展示汇报。以达到使课堂取得更理想、更高的效果。
1、采取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读书。
2、以读代讲。让学生在充分的,多种形式的读中去想像、去思考、去表达。通过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体味作者的表达方法,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课前搜集有关地平线的资料以及图片。
2、教学课件制作
导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初识地平线(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课件一(地平线图片)
指导学生观看。同时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有你绰约的身影,美丽的地平线,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这节课,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地平线)
4、出示学习目标
二、学案导航、自主学习出示预习学案:(课件出示)
1、认真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3、课文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依据预习学案进行检测】
三、依学案检查预习情况。
1、开小火车朗读课文。
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顺序。《板书:自然的、人生的》
3、分段及段意概括。
【设计意图:把握好预习内况,引导学生读好课文的重要起点。在读好书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做好新课的理解品读铺垫。】
四、互动合作、释疑解难。(解读“大自然中的地平线”)
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课件出示自主汇报题)要求:默读自主汇报题,1分钟思考时间。自主汇报。
1、作者发现的地平线是什么样子的?(板书:大自然中的地平线)
2、这道地平线在“我”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作者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是什么心情?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设计意图:
1、从文到图,再从图回到文字,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在儿童时代看到的大自然中的地平线是那么的神奇,*
2、由于这部分内容容易解析,学生依靠自主能力进行解答汇报,增强自信心。从而为后面文中的“我”两次追寻埋下伏笔。]
(一)读悟“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师过渡: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和惊异,“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出示课件〈学习提示一〉 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
1、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2、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地骑?现在会有什么感受?
3、把这一自然段读出“我”“奔”去时的充满希望,看到“天地依然平行”时的失落。
(二)读悟“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师过渡:就在“我” 百思不得其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出示课件(学习提示二)自由朗读课文5-12自然段
1、第一次分角色朗读5—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预设:(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板书课题:谜? 永远走不到
2、第二次分角色朗读5—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急切、好奇)
3、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三)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
出示第13自然段:(齐读、自主汇报)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
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师:(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带着自己的感悟,指名朗读13自然段。
[设计意图:作者的两次追寻其实是一个探谜的过程,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领悟文中 “我”是多么急切地希望得到答案,从而体会“我”对新鲜事物探秘的浓厚兴趣。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找出重点词句,分析、感受。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去体会课文内容。以读代讲。]
五、读悟“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那个高度融合统一的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
预设:(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
为什么这样说呢?(板书:人生的地平线、永远去追求)
③、反复诵读:(师引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以优异的成绩走进中学的校园,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结合自己平时的经历谈一谈你的地平线是什么。你又是如何追寻你自己的地平线的?
[设计意图:此处的品味感悟是理解课文的关键,通过激情导读引导学生反复悟读,反复品味,旨在让学生理解地平线其实就是崇高的理想,是美好的愿望,是幸福的生活等等。]
六、总结全文、解谜地平线 出示课件:地平线是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设计意图:这里的教学,是深化学生的认知,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悟:人,应该永远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美好的憧憬,哪怕它永远走不到,也不能停止我们追逐的脚步,只要我们执著地追逐、探索不断地向前看,不断地奋斗,那么我们终有可能触摸到我们人生的地平线]
板书设计
7、地平线 谜?
永远走不到 永远去追求(大自然中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
人生理想 奋斗目标 《地平线》教学设计二(1课时)
莲江口小学 刘玉华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教学重、难点: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几幅关于地平线的图片,说一说看到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作者来到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二)整体感知。
1、作者来到渭北大平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3、这道地平线在你的脑海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想到自己已经到了天的尽头,作者的心情如何?让我们带着高兴激动兴奋的心情读一读:啊,天到尽头了!
(三)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我骑着自行车拼命向那树丛奔去,结果怎样呢?谁来带领大家来第一次追寻?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
3、角色转换。请问你为什么拼命地骑?你追了好长时间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四)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正在我傻愣愣地站在那里时,一位老人走入了我的视野,我和老爷爷说了些什么呢?自由读我与老爷爷的对话。
2、思考:你对地平线又有了哪些了解。
3、分角色朗读,说一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生共同分角色朗读。读出我急切的心情和老人神秘的样子
5、我们每个人都有破解谜底的欲望,于是,带着几分疑惑我进行了第二次追寻,谁来带领大家去追寻?指名读第十二自然段。
6、这次追寻找到答案了吗?读一读文中的话。
7、两次追寻都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指名读第十三自然段。
8、于是我开始咀嚼老人的话,咀嚼是什么意思?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请你用咀嚼说一句话。你觉得我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追寻有意义吗?同桌交流。
(五)体会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小时候,地平线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慢慢地我长大了,走向了社会,这个谜底揭开了吗?
2、默读第十四自然段
3、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4、画出给你启发的句子。组内交流你的理解
5、想象作者会经历哪些艰辛苦楚寂寞,又是怎样没有沉沦下去的?
6、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地平线,我为自己确立的人生地平线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你们呢?
(六)升华情感
1、你知道哪些人为着自己的人生地平线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2、在我们周围有没有这样的人呢?
3、引读加深感悟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我们应该——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的喜悦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我们应该——(生齐读)“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跨入中学大门,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生齐读)“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七)总结全文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板书设计 第一次追寻 自然的地平线
第二次追寻 不断地去追求 人生的地平线
地平线教学设计三(1课时)
一、导入
1、师述:下面咱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课文,大家用琅琅的书声、精彩的发言来证明我们是最棒的!好不好?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
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
(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3、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 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 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
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
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
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
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14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
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
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
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①、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
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②、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
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
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拼命”)结果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心情的急切,结果的神秘。)(我拼命地踩着自行车,车轮飞转,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 恨不得一下子飞到哪儿去。)(这地平线多神秘呀,怎么我追了半天,明明已经追到了它,它
却神秘地跑到了远方去了。)
4、指导朗读。
五、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
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
(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 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
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着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
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六、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
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
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 ②、(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③、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七、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结束语: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地平线》教学设计四(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带回副优美的图片,想欣赏一下吗?(好)
师放从各个场景拍摄的地平线图片,同时解说:清晨,一轮红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傍晚,夕阳从地平线缓缓坠落,广阔的大漠,辽阔的草原,浩瀚的海洋……都有你绰约的身影,美丽的地平线,你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跟随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去欣赏那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以各处地平线的放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平线,从而感受它的美。)
二、初读自然的地平线。
1、师:老师请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小时候追寻的又是什么样的地平线呢?(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2、一名同学读课文后,其他同学回答老师进出的问题:小时候作者追寻的是大自然中的地平线,长大后追寻的是人生的地平线。(同时师板书)
3、师出示渭北大平原的响鼻,并作以解说:这就是渭北大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举目四望,真有一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与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渭北大平原,从而感受渭北大平原的壮观、美丽,为下一步的读做好铺垫。)
4、师:作者来到渭北大时看到的是怎样的景象呢?(生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有关的句子回答)
5、师过渡:是呀,想到自己已经到了天的尽头,作者的心情如何呢?
生:激动、兴奋、真想大喊一声……
6、师:那就请你带着这种既激动又兴奋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指名生读文
7、师过渡:我骑着自行车拼命地向树丛奔去,结果怎样呢?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画面吗?(设计意图:引出下文,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生发挥想象力,描述画面内容,同时回答:当我赶到树下时,发现天地依然平行,远方又出现了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
8、师: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们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老人都对我说了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
思考:从老人与我的对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读后回答。
9、与同桌或前后桌分角色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说一说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让学生感受到地平线的神奇与老人渊博的知识。)生读文后回答
指名分角色朗读我与老人的对话,问:我知道地平线的答案了吗?(没有)
10、师:我们每个人都有破解谜底的欲望,更何况是一个好奇心极强的孩子,于是,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的追寻,这次追寻找到答案了吗?(没有)文中又是怎样描述的呢?(设计意图:以一个问题牵引全文,引导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指名生读文
三、1师过渡:两次苦苦地追寻都没有答案,你们觉得他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追寻有意义吗?同意有意义的同学请举手,同意没意义的同学请举手。(生举手)看来,我们同学都各有各的观点,那好,我们现在就进行现场辩论。辩论前,老师先说一下辩论的规则。(课件出示辩论规则)(1)亮出自己的观点,联系生活实际,认真倾听别人的语言,抓住对方的语言破绽进行反驳。
(2)语言文明,不使用攻击性语言。
(学生进行精彩的辩论)生辩论后师总结:同学们的辩论太精彩了,大家想不想知道老师的观点(想)我觉得双方的观点都有道理,觉得追寻没有意义的同学是因为一次又一次的追寻没有结果,可以用浪费掉的时间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觉得追寻有意义的同学会觉得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
2、师过渡:小时候,地平线在我心中一直是个谜,慢慢地,我长大了,走向了社会,这个谜底揭开了吗?请同学民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
段。
思考:这里的地平线指什么? 生读文后回答(人生的地平线)
3、师: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生读文后回答自己的读文所得。
4、师过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作为一名老师,我为自己确立的人生地平线是“做一名合格的老师,做一名让学生喜欢的老
师”,你呢?你为自己确立了怎样的地平线呢?
5、师过渡:既然我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地平线,就要为之而努力奋斗,同学们一定还记得瞎子阿炳吧!在遭受了一系列的挫折与失败后,他仍然能坚持不懈地练习拉二胡,最终创作了闻名中外的《二泉映
月》。同学们,你听到到过这样的事例吗?
四、引读加深感悟
师: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版了 那道人生的地平线,我们应该——(生齐读)“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的喜悦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
一条新的地平线,我们应该——(生齐读)“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
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跨入中学大门,是我们在座所有同
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生齐读)“永远去追求地平线,去解这个谜,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五、全文总结: 让人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
板书设计
长大自然的目标
追寻 ↑地平线↑奋斗 小时候人生的谜
《地平线》教学设计五(2课时)
教材分析
《地平线》这篇课文是贾平凹先生散文中的名篇,是一篇充满哲理的借事说理散文。课文叙述了“我”小时候在渭北大平原上,两次追寻谜一样的地平线,但都失败了的事,揭示了人生有了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产生前进的动力,就会充满着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这一人生哲理。
课文的第三段,作者借事说理,自然界中的地平线一下子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人生的地平线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产生巨大的前进动力。这一段是全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文中所揭示的深刻人生哲理,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一下子就理解深透的。因此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重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对文中的哲理有所感悟即可,不要做过多的分析讲解、枯燥说理。
教学理念
1、“拾级而上”,展开层层阅读对话。
教学《地平线》这篇课文,教者可以引导学生在四个层面上进行阅读对话,深入解读“地平线”——地平线的样子——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第二次追寻地平线——追求人生的地平线。阅读对话中,教师、学生、文本(文本背后隐藏着的作者)彼此视界融合、心智相遇,“地平线”由模糊到清晰,由自然到人生,由文本到心灵,“地平线”不仅浮现于学生的眼前,而且植根于学生的心灵深处。
2、“不求甚解”,以读代讲模糊感悟。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作者升华了“地平线”的内涵,赋予了它厚重的人生启示。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解读好这部分重点句子的内涵呢?我以为“不求甚解”,以读代讲模糊感悟,可能收效更好。“不求甚解”不是不解,“模糊感悟”不是不悟,这其中关键是把握好“解”与“悟”的分寸。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在比较中达到“不求甚解”与“模糊感悟”——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不求甚解”与“模糊感悟”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终极目的,它仅仅只是一个从不解到解、从不悟到悟的中介,有了它阅读感悟就降低了坡度,拥有了广度。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哲理:正是因为对未来充满新鲜的幻想和憧憬,人才会在成长中努力地追求,而不被各种不良诱惑所吸引,对地平线这个谜的探索的过程就是人生不断往前看,不断奋斗的过程。
3.认识一个生字,正确书写8个生字,读写“无拘无束、悠悠然、仙翁、咀嚼、沉沦、寂寞”等词语。教学重、难点
体会文中地平线不同含义以及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从课文中获得人生的启迪。教学方法: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贾平凹的资料以及文章读一读。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见过“地平线”吗?交流课前的观察,或是搜集到的有关地平线的资料。(地平线是指向水平方向望去,天跟地交界的线。)
2.师述:你望到了吗?是呀,教室的四壁、室外的高楼大厦,挡住了我们的视线。不过,没有什么可遗憾的,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的《地平线》这篇课文,将会让你真真切切地看到那一道道的地平线。
二、初读课文
1、师述:课前预习了吗?咱们比一比,看谁的预习最扎实。
2、出示生字,读准字音。渭、咀、嚼
①、“渭”的偏旁是“氵”,推测“渭”的意思,组词“渭水”、“渭河”、“渭北大平原”。简介“渭北大平原”——渭北大平原指的就是渭河以北地区的黄土质冲积平原。读着这个词,让你产生一种怎样的感受?(宽广、辽阔、平坦)
②、“咀”、“嚼”的偏旁都是“口”,推测“咀嚼”的意思。除了食物可以咀嚼以外,还有什么也可以咀嚼?待会儿让我们来好好地“咀嚼咀嚼”这篇课文。
2、课文读得怎样呢?我们请几位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仔细倾听。(读后评议)
3、课文读通了,但又读懂了多少呢?你在文中看到了几道地平线呢?快速浏览,快速寻找。(自然的、人生的)
三、解读“自然的地平线”。
1、那就让我们先跟随着作者,走进渭北大平原。谁来带我们看看那道地平线?指名朗读。
2、解读地平线:
①、读一读有关语句,想一想地平线的样子,看一看屏幕中的彩图,拿出手指看着屏幕画一画地平线。
②、这道地平线在你脑海中留下的是什么印象?地平线的位置是在远处的天与地形成的三角形的交叉处;地平线的颜色是很亮的灰白色;地平线的形状是一道线;地平线的标志是“有树丛在那里伏着”。
3、这道地平线有没有引起你的遐想?
4、想到自己已经看到了天的尽头,那该多么激动兴奋呀!谁来读好第3节这句话——“啊,天到尽头了!”
四、解读“第一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带着对这道很亮的灰白色线的遐想,“我”开始了第一次的追寻。
2、画出“我”第一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和结果。(“但”字分清经过与结果)
3、读着“我”追寻地平线的句子,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4、指导朗读。
五、总结:作者是否能走出这神秘的地平线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齐读一至五自然段
二、解读“第二次追寻地平线”。
1、师述:就在“我”傻愣愣地望着远方那道很亮的灰白色的线时,一位老人走进了我的视野中。
2、第一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分清角色,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对地平线有了哪些了解?
(一是地平线是永远走不到的;二是地平线是个谜。)“永远走不到”和“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第二次分角色朗读6—11自然段,思考:从“我”与老人的对话中,你还能读出什么?体会一下“我”的心情(急切、好奇)
4、第三次分角色有感情朗读6—11自然段。指名读,师生读。
5、解读第二次追寻:带着几分疑惑,“我”开始了第二次追寻。画出“我”第二次追寻地平线的经过、结果。(“然而”)
6、引读:两次追寻失败了,此时“我”在想些什么?齐读第13自然段。
7、出示第13自然段:[=小学教学设计网=] ①、这里的“咀嚼”是什么意思?(联系语境)②、“我”咀嚼着老人的什么话?(联系上文)
③、从老人的话中,“我”咀嚼出了什么?(联系“我”的经历)
④、你是怎么理解这段话中的“谜”的?你觉得“我”一次又一次地追寻这谜一样的地平线,有意义吗?
(追寻的过程是充满新鲜和乐趣的,即使是失败了,失败的也是这样有滋有味的。对未知事物的一种执著的探索精神。乐在其中,乐就乐在追寻这个谜一样的地平线的过程。不是浪费时间,不是在冒傻劲,而是对它真的产生了兴趣。)
8、指名朗读13自然段。
三、解读“人生的地平线”。
1、师述:后来,“我”一天天长大,踏上社会,“我”还会追寻那谜一样的地平线吗?齐读第14自然段。
2、出示重点句:地平线总是在前面吸引着你。永远去追求地平线,人生就充满了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
①、这里的“地平线”和上文中的“地平线”是一个意思吗?(这里的“地平线”已经从自然界中的地平线升华为人生的地平线,指的是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
②、这里的“追求地平线”与上文中的“追寻地平线”一样吗?(追寻的内容和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 ③、反复诵读:
是的,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里,我们应该为自己确立不同的地平线,20岁、30岁、40岁、50岁追求的地平线各不一样,但有一点却是一样的——(齐读)
也许,在我们遇到挫折,处在失败的低谷时,这时一抬眼,看到了那道人生的地平线——(男生读)
也许,在我们取得成功,处在胜利喜悦中时,这时一抬眼,又望到了一条新的地平线——(女生读)马上就要小学毕业了,考上一所理想的中学,是我们在座所有同学人生路上的一道地平线——(齐读)
3、一遍遍咀嚼着这句话,此刻,你有什么感言呢?
四、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共同阅读了《地平线》这篇散文。现在,林老师要问你,地平线是什么,你的答案会变得丰富起来吗?地平线是——
让我们在记忆中珍藏大自然中那谜一样的地平线,让我们珍视人生道路上那充满新鲜、乐趣和奋斗的无穷无尽的精力的地平线,让这一道道的地平线,伴随着我们的人生道路,一路去追寻,一路去收获!板书设计
7、地平线 人生理想 奋斗目标
2.《张石匠拜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民间故事,讲张石匠手艺高超,但是愿意自夸,在与一个小伙子的比试手艺时,连连失败,他服输了,愿拜小伙子为师。故事告诉我们,技艺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地学习和锤炼,精益求精。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感受、体会、体验、揣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加强朗读训练,通过创设不同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读的过程中唤醒学生的主体地位,感悟语言,学习积累直到运用语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内容,懂得一个人即使有高超的技艺也不能骄傲自满,因为天外有天,艺无止境。学习张石匠和小伙子的美好品格。
3. 领悟课文中的细节描写,揣摩人作的内心,用准确的语言表述出来,并能续写故事。
4.认识3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揣摩人物性格,体会艺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方法: 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在民间,有许多擅长某些手艺的人,我们统称为工匠。太行山脚下有一位张石匠,他手艺高超远近闻名,可他还要拜师,这是为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民间故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文,画出生字词,把课文读熟,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指名提问,相应板书: 天外有天 艺无止境
过渡: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说明天外有天这个道理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再读课文。
三、默读思考
看问题读书思考:
1.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2.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四、品读感悟
(一)从对小伙子的态度中看出张石匠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1.指名回答,相应板书:骄傲-不服气-自愧不如
过渡:张石匠怎么看不起小伙子的?
2.学生自由读1-5自然段,边读边画出两人的对话,品一品人物的语言。可分角色朗读。
3.指导朗读
多媒体出示:
“师傅,话别讲绝了,天外还有天哪!”
“我干石匠的时候,你还没见过石头呢。”
“手艺高的人我见过,可没见过像你这么傲的。”
“怎么,你还懂点手艺?那咱们就比试比试,让大家评一评谁是高手。”
“今天我俩见个高低,输了我拜他为师。”
指名朗读,相机评价。
过渡:既然看不起小伙子,不爱听小伙子的话,那就得通过比试来见个分晓了。
(二)张石匠和小伙子比试了什么?结果怎样?请说明理由。
1.指名回答,师板书:刻碑洗字 刻东西
2.指2名学生读分角色读“刻碑洗字”部分。
张石匠的手艺怎么样?好在哪?这一次比试谁胜了?说出胜出的理由。多媒体出示图片,解释“楷书”“草书”“飞白”。
张石匠服气了吗?读出有关句子。“怕”可以换成什么词?
过渡:既然张石匠不服气,就再比一次吧。这次比什么?
理解“七棱八不齐”,说出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石头来刻东西?
3.在这次比试艺不如人的情况下,张石匠回家刻石链时会想些什么?请说一说。
过渡:看来张石匠这次比试是胜券在握了,让我们来看看结果吧。
4.回顾学法:刚才我们学习刻碑洗字这一部分是怎么学的?
屏幕出示:
1.分角色读一读。2.互相比一比。3.说出胜出的理由。
按这样的方法自学下一部分。
5.汇报
过渡:俗话说的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时胜负已决,如果你是文中的张石匠,屏幕出示:看到小伙子的石算盘张石匠心想……他的脸上……于是对小伙子说……说完……
通过这些你看出张石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出示:“张师傅,我不是要在你面前露一手,只想让你懂得艺无止境呀!”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五、拓展交流
读了这篇课文后给你什么启示?
六、总结:
通过课文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天外有天、艺无止境的道理。其实,我们在学习上也是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上永不满足,不断进取。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两句名人名言(多媒体出示)。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指导复述
1.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复述课文
二、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要求认的字,检查认字情况,并进行扩词训练。
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碑”“锤”两字的写法。
三、积累内化
1.把自己喜欢的好词抄在自选车里。
2.请你为这则故事写续集。
四、实践活动
把张石匠和小伙子“比用石料刻东西”这部分内容改成课本剧,先写出人物的对话,再演一演。
板书:
2.《张石匠拜师》
刻碑洗字 刻东西 看不起——不服气——自愧不如
天外有天 艺无止境
快乐读书屋一《餐桌上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内容,知道学习不限于学校,不限于课堂;
3.语言实践: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教学流程
一.听记引入:
1.小干部用忆记法让学生进行听记:
人最不可宽恕的,是晚上睡觉时同早上一样无知,因此我们每天必须学一样新的东西。
2.出示答案,校对,齐读。
3.通过预习课文,我们知道这句话是从——(齐读课题)这篇课文的第一小节概括而来的。
[出示] 节一
指读;
引读:父亲常说——
因此他规定——
读到这,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餐桌上是指——(晚餐桌上),那么“餐桌上的大学”是什么意思呢?
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课前预习
1.要求:(1)交流自己学会的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思考:“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2.检查:(1)[出示] 聆听
拯救
嘈杂
琐碎
斟酒
压轴戏
鸦雀无声
(2).分组读,思考:为什么这样排列?要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3).你通过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难理解的词?
琐碎:细小而繁多;
压轴戏:
(4)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读课文,师随机板书读错的字词,正音;指导难读的句段。
三.初读课文,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含义。
1.轻读课文,思考:你是怎样理解“餐桌上的大学”的?它与学校上课有什么不同?
2.全班交流,知道: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学习者不同,学习者之间的关系不同。
四.合作学习并交流。
1.[出示]
话题1:说说父亲要我们在晚餐时交换知识的原因,并表明你的看法。
话题2:简要说说是怎样交换的。
话题3:在交换的过程中,父母发挥了什么作用?找到有关语句,读一读。
话题4:你觉得,这样学习有什么妙处?
(1)四人一小组,分工选择以下话题中的一个。
(2)独立学习(师充分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并且特别关注程度差的学生,帮助他们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收获)。
(3)自由交谈——允许学生走动,寻找各自的合作伙伴(选择同一话题的同学)(在充分交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展示思维,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4)各同学返回各自的小组,轮流教组员学习那部分内容。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
(1)父母的哪些表现激励着“我们”学习?默读课文,“——”
[出示]
A.……我们叙述的事情不论怎样微不足道,双亲都仔细聆听,并随时评论。
B.……不论我说的是什么,父亲都不会认为琐碎。首先,他会把我的话仔细想一想,好像我的话能拯救世界。“尼泊尔的人口……恩。好。”
C.母亲的回答总会让气氛轻松起来。“尼泊尔?我连它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呢!”当然,这种回答正中父亲下怀。
D.“雨生,”父亲又说,“把地图拿来,我们来告诉妈妈尼泊尔在哪里。”于是,全家人开始在地图上找尼泊尔。
(2)交流、指导朗读:
(父母对孩子的宽容、对知识的尊重以及谦虚,无时不刻鼓动着我们学习的欲望,父母之间的那种默契又不知不觉地把学习引向更广、更深,引导我们对知识进行不断地探究)
五.语言实践
1.分角色朗读全文,说说自己读了课文后的感想;
补充听记的内容:……必须不断地学习。
2.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六.语言积累与操练
1.摘录喜欢的词句;
2.动笔介绍某次全家在一起谈论一个话题的情景。
板书设计
晚餐桌上的学校
时刻不能忘记学习
快乐读书屋一 《古诗两首》
一、教材分析:
《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这两首都是哲理诗。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读懂。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
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1)听老师范读。(2)自由练读。
(3)指名读后评价,再练读。(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4)齐读。(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查找并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陆游写的古诗。教学后记
采用多种形式的说干朗读,读背与评议相结合,以调动学生朗读背诵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2.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有感情地吟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出示自学提纲:
a.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b.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c.记下不懂的问题。2.交流自学情况。(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而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边读边理解边想象。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3)指名读后练习背诵。
(4)积累忆诵:劝学的词语或名言其他古诗句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练习正确书写。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默写课文。2.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3.收集的成语、名言、古诗。准备张贴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板书设计1:
冬夜读书示子聿(宋代)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孜孜不倦+持之以恒
做学问
板书设计2:
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池水清澈 书
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 不断地读书使人__________
教学后记 本课的两首诗都是围绕读书生发出的一定的道理,在朗读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能大体领悟,还有一些同学生也能由此生发出新的感悟,如书要多读,就像是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能说会写一《交流学习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总结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2.让学生认识到交流和合作在成长中所起的作用。
3.在交流中懂得团结互助,共同进步。
教学重点:交流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教学难点:能根据平时学习总结出良好的学习方法,并在同学面前大胆交流。
教学方法:学生自己组织,主动交流,教师提前指导。
教学准备:总结自己或收集名人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学期经过全班同学的努力,我们班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每个同学的情况不相同,有的同学付出了,得到了丰硕的回报;有的同学付出了,却事与愿违,这里就有学习方法的问题。今天针对我们班的情况,我们选取了部分同学作为代表,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学习方法,也许这些同学的方法还不完善,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交流活动
1.学生主持,在不同学生发言间过渡好。
2.几个同学代表谈自己的学习方法(好方法;不好但改正了的方法),每人谈几个科目,他们的擅长科目加起要涵盖所有科目。
3.最后自由发言时间,让学生主动上台分享自己的学习小心得。
要求:(1)叙述清楚,条理清晰。
(2)说清楚自己的方法,有自己的见解,最好能说明运用该学习方法后的体会。
(3)声音洪亮,态度自然、大方。
三、总结:
同学们讲了很多自己的学习经验,现在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刚刚把经验分享给我们的同学。我也总结了一些好方法:
(1)定计划:那会使你做事效率大大提高。有目标在选择时才果断,做事时才有惊人的动力。
(2)常总结:总结学习知识,总结错题等等。
(3)上课认真听:那会比你课后自己看节约大量的时间。时间就是生命。
(4)出考题:出完考题后你会发现你对那个知识点记得特劳。希望同学们以后多些交流学习,那我们一定会学得更好,学得更多。
《读短文 写体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读懂《薛谭学讴》这篇短文,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2.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能有条理地表达出对短文的看法和自己的心得体会。
3.通过习作,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真正践行“学无止境”的理念。
教学重点、难点:
能在读懂短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实际,写读短文后的心得体会。
教学方法:
读写相结合;点拨、讨论、评价、归纳、写作、讲评等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读懂《薛谭学讴》这篇文言文,明白短文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请学生自由读短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接着指名读短文,在停顿不正确的地方,要引导学生读,直至把短文读熟。
2.请学生自己借助注释,试着理解短文所表达的意思。由于安排了“译文”,学生读短
文的意思不难读懂。
二、谈一谈
一是阅读后的启发。要注意引导学生从所阅读的短文中提炼观点。可以从薛谭的角度谈认识,可以从秦青的角度说启发。但教材编者的意图主要在于让学生知道“学无止境”的道理。教师在教学中要灵活把握。在学生结合短文谈所受到的启发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阅读过的其他文章和生活实际中的事例谈体会,深化理解。
二是谈写心得的方法。可以先进行小组讨论,再开展班级交流。
1.从短文中提炼可以一说的观点。
2.结合短文内容对观点惊醒理解。
3.结合自己的生活世界谈体会。
4.注意自己的习作加一个题目,如“由‘薛谭学讴’想到的„„”。
三、写一写
学生动笔作文。
四、评议与修改。
1、学生小组内互读自己的习作,小组内评一评,那些地方写的好,好在那里,还有那
些可以修改的地方。
2、推荐写的好的习作在班上交流。
3、请学生互相交换修改自己的习作。
《语文七色光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及关于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
2.揣摩句子表情达意的方法及作用,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3.修改句子中的错误,培养修改语病的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
4.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积累词语和句子,修改语病,揣摩句子的表情达意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方法:练习、积累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关于“学无止境”的格言警句。
教学过程
一、练一练
1、写出词语的反义词。
这道题旨在提醒学生,必须养成主动积累词语的习惯,教学时可以让学生禁令多积累一些相关的词语。
参考答案:偏僻——繁华愚昧——机制肯定——否定轻松——沉重苦楚——甜蜜称赞——批评
2、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教学时,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说说句子的意思,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说说这两个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并说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最后说说从这两句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第一句,人生一旦有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就会朝着目标和理想不断奋斗,不断前景。
第二句,源源不断的活水能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么不断读熟,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就能使人变得更加聪明。
3、改正两段话中的错误。
这道题既要让学生懂得准确地表情达意,又要让学生从故事中明白读书的方法,所以教学时,第一步是让学生修改错误,可以分小组合作修改后交流;第二步是让学生谈谈从故事中获得的读书的其实,也可以交流自己在读书时的一些好的方法和经验。
参考答案:宋朝有个读书人叫陈正之,他看书特别快极了(删除“特别”或“极了”),(加“总是”)一目十行。他读了很多书,消废(改为“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经历(改为“精力”),可是没留下什么印像(改为“象”)。
有一次,(加“,”他请(改为“向”)著名学者朱熹请教。(加“朱熹”)询问了他的读书过程后,给了他一翻(改为“番”)警告(改为“忠告”):“以后读书不但(改为“不能”)只图快,哪怕一句话,也要重复多遍。读书一定更要用脑想,用心记(这一句话放到“以后”)的前面)。”
二、日积月累。
本题主要训练学生积累一些关于:“学无止境”的格言警句。可先请学生读一读这些句子,再讲一讲它们的意思,然后,请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名言警句,讲讲意思,最后,请学生把这些句子整理下来。下面的名言供参考: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歌德(德国)
勤能补拙是生活之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华罗庚
三、知识窗。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故事。
2、请学生说一说为什么“一枝”比“数枝”更好?
3、将《早梅》中的“数枝”改为“一枝”后读一读这首诗。
4、请学生谈谈从这个故事中明白的道理。
5、再给学生讲讲类似的故事。
四、动脑筋
1、请学生自由读一读这则故事。
2、从文中找出有关这幅对联的意思的句子读一读,说一说这幅对联的意思。
3、让学生根据对联的意思在读一读,读时注意几个“好”字的读音。
4、最后请学生说一说从这幅对联中明白了什么,并具体说说在今后的学习中英爱怎样做。
五、总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苏教二年级语文上第三单元词卡
5.《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婆(婆婆)(外婆)(苦口婆心)绿(绿色)(绿叶)(绿灯)(绿叶成阴)
邻(邻居)(邻里)(邻国)(左邻右舍)
居(居住)(居民)(居所)(后来居上)
替(替身)(替换)(替代)(包办代替)
您(您好)(您早)
领(带领)(领带)(头领)(领头)(心领神会)(领导)
童(童年)(儿童)(童话)(返老还童)
难nán(难忘)(困难)(难处)(寸步难行)
难nàn(灾难)(难民)(灾难)(大难临头)
6.《一株紫丁香》
香(花香)(香气)(香水)(古色古香)
浓(浓绿)(浓香)(浓度)(淡妆浓抹)院(院子)(医院)(法院)(深宅大院)(院落)
枝(枝叶)(树枝)(枝条)(粗枝大叶)
伸(伸手)(伸出)(伸直)(拉伸)
消(消除)(消化)(消灭)(烟消云散)
除(除法)(除夕)(除非)(为民除害)困(困难)(困苦)(发困)(内外交困)
快(快乐)(飞快)(快跑)(口直心快)教(教师)(教室)(教学)(言传身教)
7.《有趣的发现》
百(一百)(百年)(百合)(百花齐放)
达(到达)(达到)(马达)(四通八达)
文(语文)(文学)(文字)(一文不值)
反(反正)(反面)(反对)(反复无常)
较(比较)(计较)(较量)(斤斤计较)
存(生存)(存在)(存放)(名存实亡)
容(容易)(面容)(市容)(从容不迫)
易(交易)(轻易)(简易)(来之不易)
研(研究)(科研)(钻研)(研发)
究(讲究)(追究)(究竟)(追根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