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真实体验应聘华为,三进三出(推荐)
我的真实体验:应聘华为,三进三出![不是经典不转载]
背景:华为,中国最具争议于神秘色彩的高科技民营企业。1988年由军人出身的任正非以2万元的资金创立,经过15年的时间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通信设备供应商,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等设备。2003年的销售额超过300个亿,产品覆盖遍及世界70多个国家。
自成立之初,华为一直与高科技、全员持股、3G、民营企业等关键字紧密相随,在过去的10年中成为业界、媒体及外围人士的焦点。总裁任正非经常“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举动与言语”让华为变得更加神秘莫测。
目前华为共有员工22000多名,在“高工资是第一推动力”的号召下,奋斗在华为的城堡之中。
讲述者:李宏
时间:2004年9月3日
毕业时间:1999年
专业:工商管理
1999年,在技术人才的眼里,华为就是他们的硅谷,想去华为的人多如牛毛。民间有个故事,不知道是真是假,说是人力资源部的有个头过年要花笔大钱,于是与一个搞现场招聘会的机构合计,说华为可以给一些职位通过现场来招聘,前提是要给点好处费。负责现场招聘的人二话没说,马上同意了,结果招聘会当天招聘会举办方狂收门票费。
1999年的华为招聘毕业生都是钦点的,很多通信技术类的学校成了“御膳房的供厨”,每年到了时候华为就去“收割”。其他非钦点的学校毕业生就很难进入。我所在的学校刚好是那些不被“临幸”妃子之一。更为不幸的是我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在以技术打天下的华为眼里,更是“不屑一顾”。
但我还是固执地把自己的简历发到华为的招聘信箱中去。很显然这纯粹是浪费上网费,99年的上网费是4元钱一个小时,而且网速超级慢。让我感到安慰的华为居然回邮件了:非常感谢您向本公司投递简历。非常抱歉的是,目前暂无适合您的职位,我们会保留你的简历,有合适的职位我们会及时跟你联系。
看到这样的邮件,我想起了鲁迅在某篇文章里写的关于“乞丐与富人”故事:
乞丐说:本地最富有的人跟我说话了。
众人问:他跟你说什么了?
乞丐说:他说“滚出去”。
99年毕业的我对华为是执迷的,执迷的原因与大家一样:高工资。据说毕业生刚进华为都有4000元以上的月薪,这是多么诱人的待遇。按照当时的行情,月薪2000元应该是个非常不错的待遇了。何况华为的福利很好,培训也很全面。但专业成为一条难以跨越的门槛横亘在我的面前,即使是销售助理类的职位都要求有相关技术专业毕业。
我想,也许今生注定与华为无缘了。
就象寄托了一种初恋情结一样,尽管我后来去了广东一家非常不错的大型家电企业,在整整的一年时间内,我还是时时关注着华为的招聘动向,只要有机会,就会登陆中国人才热线以及前程无忧的网站查看华为的招聘信息,并不断地发送简历。很长一段时间内,我没有接到华为的回复,心里总在担心是不是把自己的邮件当作垃圾邮件拒收了。
2001年的春天,华为做出了一个震惊业界的举动:垄断通信类技术人才,上半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将近5000名技术人才,与2000年的长虹垄断彩管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与我同学校、同时毕业的两个技术类专业的同学一起进了华为。看到如此好的机会,我马上向好几个职位投出简历。
等待的依然是没有结果的等待。华为只要技术人才。
其实,我一直想向华为靠拢,但任何努力都是白费的。学文科的我几乎很难跨越这道技术门槛。在接下来的3年中,好象是某中力量在捉弄我,我试图从家电行业销售转入到其他技术类行业销售,一直未能如愿以尝。好在我凭借自己良好的专业素质与业务能力,在家电行业里做得风兴水起。
然而就在身边的华为依旧是自己难以释怀的眷恋。尽管这3年中,各种不同的声音依然在一直重复着华为的神秘与争议,也正是这样,更加吸引我总想进入这个城堡去看看。我目睹了在华为工作的两位同学在3年的时间内从一贫如洗到买房养家的巨大变迁。
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尽管这两个哥们在华为工作,我与他们也经常聚会,总是无法从他们的嘴里打听到任何关于华为本身的真实消息。只要一谈到华为,他们就会沉默,或者转移话题。倒是自2003年以来,从华为离开的人开始发表各种文章与书籍,一方面满足外界的窥探欲,一方面又赚取大量的稿费。这更为华为添加了神秘色彩。
这个带着浓厚的军队色彩的、富丽堂皇的、森严的城堡里面究竟藏着什么?
我在努力地向华为靠近。
2002年,华为国际市场开始升温,2003年全面飘红,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带来了对海外人才的需求,我身边一个学国际贸易的学弟进了华为国际市场部,5个月后派往海外。
2003年,华为放弃小灵通/市话通研发业务,豪赌3G.2004年,华为大张旗鼓地推出3G手机,从设备供应商转向终端提供商,一步一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大众电子消费领域。
„„„„
由于常年从事销售业务,天生对市场有很高的兴趣。几年来我一直非常关注着中国手机行业的发展:目睹了手机从贵族走向平民的过程,亲历了手机从通讯工具到拇指文化的变更,也震叹手机从技术比拼到花样营销的速度,更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对手机有了更深刻的研究。更有意思的是,中国在发展自己的手机产业时,其最初的市场营销、渠道、人员几乎都是向家电行业学习的。
也就在这个期间,出于爱好我发表了好几篇关于手机市场的深度文章,加上自己长期在家电行业中滚打摸爬,无论是渠道还是终端,都有自己的方法与经验。
机会也就这样开始向我接近。一开始,我觉得我与华为就是两条平行线,不敢想象在什么时候能够交叉。就在华为宣布进军3G及手机业务时,我觉得这两条线开始拐弯、会合„„很快,就将在某个时候重合。
真相:转行需要准备,要对目标行业有很深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将目前行业积累的经验无助于自己在未来行业的发展。
2004年初,全中国的手机制造商开始了一场惨烈的人才争夺站:TCL、Utstocom、华为、中兴、康佳、联想„„都在高薪寻找手机研发人才。最火暴的要算,5月份,华为把招聘会开在TCL总部所在地——惠洲,而提前知道了消息的TCL给华为唱了曲空城计:命令所有的技术骨干出去旅游。接下来的7月,TCL总裁李东生带领所有事业部的老总在广州高调亮相,宣布宏大的人才“掠夺计划”„„
真相:对被卷入这场争夺中的人才来说,说不出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从90年代至今,房地产、家电、互联网、饮料、手机、连锁零售„„太多的行业经历了大起大落,投身这些行业的人才就象抛在浪头的帆船,随着行业的兴衰而起落。无论哪个行业,在这条食物链上,成就的只是很小一部分人。
2004年的8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突然接到了华为的面试通知,这让我有点意外,因为尽管我关注华为的招聘很久了,但是我并没有向它投简历呀,多年来的经验告诉我,如果我一段时间内向某个企业连续投递简历而没有回音,再投简历就会遭拒绝了,以后再投就很可能投不进去了。(后来我知道,华为是在51JOB的网站上搜索到我的简历的)。
不管如何,我是高兴的,几年来我等的就是这样的电话——这是我第一次接到华为正式的面试通知。让我迷惑的是:通知我的人是品牌部经理,说招聘部门是“品牌管理部”。这几年来我一直做的是专职销售,从最基层的业务到区域经理。大公司有严格的职能分工,销售与市场是分开的,“品牌管理”是市场部或者是产品部的事情,如果要把市场部与销售部做一个比较,市场部是文官,销售部是武官。我对品牌的经验基本是在执行层面上,最多的是笔头研究。这样一个职位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即使面试成功,接下来就将面临“转行”的痛苦。说实话,多年来的销售已经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观念与行为,也目睹了许多公司的“市场部”在企业兴衰中的尴尬处境,我对“市场部”的职位不是很感兴趣,甚至有一种畏惧。真相:所有企业奉行“顾客是上帝”,因为业务来自客户,所以承担业务销售的销售部门在每个企业中具有无比重要的地位。一旦出现业务危机,充当“替罪羊”的最先是市场部。不论是谁,第一份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影响着一个人的职业生涯。
但是这次不同,对方是华为。
面试是在第二天的上午9点半,于是我利用工作之便,上网查阅了该职位的任职要求,并查阅了一些关于品牌的基础知识,以便应付明天可能发生的笔试。
一进华为:
第二天一早,我特意收拾了一番,坐车前往华为的板田基地。华为的总部在深圳板田,从深圳梅林海关出去40分钟就可以到达。因为华为的“特殊身份”,它在板田圈了深圳市企业最大的一块地,盖起了最大的厂区。远远地就可以看见华为那个巨大的即象扇贝、又象太阳的标志。特别起眼的要算华为新盖的极尽豪华的培训中心——据说花了10个亿,是目前中国企业最大的培训基地。而为华为高级员工盖的宿舍——“百草园”就象顶级社区,除了充满亚热带的风情之外,安逸舒适也是诱惑那些华为人拼命的因素。整个华为厂区就象一个闹市中的世外桃园,没有人能打扰得了。
华为的厂规很严,外访者要想进入办公大楼,必须先跟通知你过来的人联系,然后由他来领你进去。于是我给通知我来面试的品牌部经理打了个电话,让他出来接我。很快,一个三十来岁、中等个子、带个眼镜的年轻人——就是打电话通知我面试的品牌部顾经理(化名)——领我第一次走进了被争议与神秘包围的华为办公大楼。顾经理与我所接触的职业经理人一样,从他说话和走路就可以看出是一个办事效率非常高的人。就在我经过华为的办公区时,发现其他人都是这样的。
与所有的大公司一样,顾经理首先把我领到人力资源部,由人力资源部首先面试。
面试我的是一个跟顾经理年纪相仿的人。对付人力资源部的人,我算得上一个老江湖了。因为人力资源部不是直接招聘部门,问的问题不会特别难。
真相:在很多的大公司,由于职能部门很多,人力资源部门作为人员招聘的执行部门,基本的工作是从基本条件上筛选人选,而关键的决定环节是在人员需求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的面试注重态度与行为的了解,业务与技能由用人部门考察。尤其在人选由用人部门直接指定的情况下,人力资源部只是意见参考角色。应聘者不可能在这个环节被淘汰。
人力资源部的小伙子首先问我:你在现在的公司做的很好,为什么要到华为来?我思索了一下说:我有能力在家电做的很好,也就有能力在别的地方做好。目前我对手机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家电与目前的手机在很多地方有相似的地方,我在家电行业的经验将很好地帮助我在手机行业做的更好。我把我发表的那些关于手机的文章及其他一些营销类的文章给他看。他翻了翻我的作品,接着问:你认为3G会在多长时间内完全走进市场?
这是个比较专业的问题了,对方想知道我对3G的了解程度。好在我一直在关注着这方面的信息。我回答他:作为一种产业与技术趋势,肯定会走进大众。但是决定这个进程的因素有很多,比如政策推动的力度、基础设施的建设、运营商的投入规模、手机终端的推出、用户群体的培育等等,我无法预言它的时间,我只能表达我的信心。有一点可以肯定,在3G的进程中,以华为为代表的先行者与世界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了。
他没有表达意见,又问我:你是如何看待外界所流传的关于华为的一切?
好尖锐的问题!
我知道不能轻易回答,因为我不了解华为的真相——尽管我也看了关于华为真相的书。任何不中立的回答都将引来不和谐的音调,况且我知道:华为人不谈华为,只谈工作。
我说:成为焦点不是坏事。这中间包含了嫉妒与褒扬。事实上,如果华为做的不好,也就没有人来关注。目前没有哪个名营企业能象华为这样让人瞩目。
他没有在这个问题再说什么,于是与我谈起了待遇方面的问题。待遇,在外界看来是不需要谈的,华为给的薪水比同行至少高出20%左右。因此我没有提出具体要求。就这样人力资源部的面试结束了。他把我领到了品牌部顾经理的办公室。
顾经理很直爽,一上来就开门见山:我仔细看过你的简历,对你非常感兴趣,所以今天约你过来谈谈,你的文章我看过了,你对手机市场的操作层面有很独到的了解,但我还想听听你对这几年国产手机的看法。
听到顾经理的肯定,我觉得与他之间有点“相交恨晚”谈到手机,我马上拿出培训业务员的劲头,滔滔不绝,一吐为快:中国的手机象90年代初的彩电一一样,从90年代末开始了“抗战”,短短的5年时间夺回了大半个中国市场,可以说在这场革命中,国产手机厂家功不可没。然而,就象彩电一样,手机也没能在利润空间最高的的高端手机市场争取到太多的份额,在技术上没有多少突破。而低端市场也因为过度投入,“叫好不叫卖”。“概念营销”始终左右着中国的手机产业——这是一把双刃刀,成就了中国手机产业,也将扼杀这个产业,尽管国产手机在市场上光鲜亮丽,但本质上我们依然是“手机代工场”,除了营销还是营销。如果说彩电、手机除了为中国平民带来了低消费时代,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培养了一大批敢拼敢打、但忠诚度很低、随时都可以另起炉灶的销售精英„„
顾经理对我的回答点头表示赞同,接着又问了一些关于销售渠道、终端建设、业务员管理、客户开发等一系列的问题,这些对我已经不是什么难题,长年的一线滚打摸爬对这些已经熟谙在心。看得出来,顾经理对我的回答是很满意的。
他有点急切地对我说:我这一关基本已经通过了,接下来你还要过我的主管副总那一关,你准备好了吗?我很快回答说:准备好了。他有点不放心,迟疑了一下说:我们现场模拟一下。我们副总面试时会经常问到这样5个问题,你回答一下我看看。
这明显是一次作弊!而且是应聘者与面试官之间的串通。在我的面试史上这是第一次,让我有点受宠若惊,顾经理的直爽和诚恳除了让我感到意外外,更多地是感动。职场闯荡了5年,深深知道一个知遇之恩的上司或令路人的重要性,很多时候升迁机会或发展空间就掌握在他们的手中,有了这样的开路人,一辈子都受用。如果我能顺利进入华为,以后的路就将很平坦了。
真相:职场如官场,除了业绩,还有人脉。尤其是自己的直接上司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而直线经理为了能够很好地管理团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招聘忠于自己的下属,这样在执行层面是没有障碍,便于管理。
于是我按照我的观点对5个问题进行了回答,顾经理显然感到不满意,他非常耐心地对5个问题的回答一一作了补充,并嘱咐我要记住了。
稍事歇息后,顾经理把我领到副总办公台前。副总很高很瘦,40岁左右。初一见面,不苟言笑,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高鼻子和那张冷峻的脸。走进副总的办公室那一刻,我觉得象从三伏天走到了三九天,虽然外面阳光灿烂,但这个办公室里冰冷冰冷的。
我突然感到有点紧张。
副总没有说话,我把我的简历以及发表的文章一起递给他。他漫不经心的随手翻了一下,就把它放在一旁,一点表情都没有,与刚才顾经理的举动完全相反。我感觉有点不好,难怪副经理特地问我准备好了没有。
这样的面试不准备好肯定没戏!
真相:很多企业的领导“天生一副冷面孔”,要给人一种“可敬不可亲”的威风形象,也许是有意,也许是无意的,对面试者来说打破对方的冷脸,面试也就成功了一半,一些专门的部门需要专门的僵局打破能力。
我首先简单地进行了自我介绍。副总没有就我的经历问什么,而是问起了关于品牌管理方面的几个问题,比较专业。他的这些问题按道理来讲应该是意料之中的,品牌管理部问品牌管理方面的问题很正常;可又在意料之外,因为刚才顾经理告诉我的5个问题一个也没有问到。好在我昨天对品牌方面的基础知识有了些了解,基本能回答上来。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副总问起目前流行的品牌事业部的管理模式,我不能很好地做出回答,毕竟我一直从事的是销售工作。我只好硬着头皮搜肠刮肚,凭着自己以前的一点记忆和残存的知识积累来回答。
自始至终,我的回答没有让副总紧绷得脸松弛下来。我知道这次面试很糟糕。
面试不到十分钟就结束了。十分钟面试一个人意味着这个人“完了”。我走出副总办公室时发现顾经理正在外面等我,看见我出来了就赶紧问:怎么样?看他的样子很急切。我尴尬地对他笑了笑,说不怎么样。顾经理从我的脸上已经知道了答案。
真相:在企业中,直线经理与主管领导对人才的观点不一样,直线经理注重操做能力,希望招聘到执行能力强的人手;而主管领导注重思维观念,看中应聘者的想法。因此直线经理推崇的人选不一定能被最后录用。
顾经理直接送我出了办公楼的大门,一路上我感觉很对不起他,总想对他说些什么,可是找不到话题。分开时顾经理特别叮嘱我不要去踏大门前的草坪——那是块平整的青草地。走出华为,我就象一只斗败得公鸡,没有勇气回头——这是我第一次在面试中感觉到沮丧,也许是我太看中这次机会了。
没想到第二天,我在办公室又接到了华为打来的电话,让我有点惊喜若狂,第一反应就是我又有希望了。然而打电话的不是品牌管理部,而是海外市场部,搞得我一头雾水。电话那头问我英语怎么样,我说还可以,接着又问我去外国工作有没有问题,我说没问题。对方就说,如果我有时间就过去看看,并留下了联系方式与联系人。
真相:在大的公司内部有一个人力资源市场,人力资源部负责把外部来的求职简历推荐到适合的部门去,如果应聘者对某个职位不适合,同时又有另一个职位需要此类的人才,人力资源部就会把简历推荐过去。至少保证那些优秀的人选能被吸纳。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欣喜若狂,感到咸鱼翻身得机会来了。到华为去海外工作一直是我梦寐以求的事情,除了可以公费出国外,关键是每天能挣若干美元的出差补贴。我现在华为的那几个哥们都在华为海外市场部,尽管都去了第三世界,安全感不是很好,但是华为人到了第三世界那都是贵族了。
说到英语,我自己知道几斤几两,尽管在大学过了国家六级,可过去的5年基本上是哑巴有嘴——用的多说的少。这几年也没少去外企面试,那也是临时“进补”。看来这回也免不了要“大补一回”了。
在接到面试通知的时候,我卖了个关子,说要过3天才有时间,其实我想给自己留点时间去补习英语。当天下午,我就跑到华强北买了部复读机和一些面试英语CD,临阵磨起枪来。为了不让工作打扰我,干脆请假3天,闭宫修炼。
二进华为:
三天后,我如约二次前往华为应聘。
接待我的是负责华为海外市场的单副总——如此规格的人物直接面试,足见我第一的面试效果在某些层面已经达成共识了,所以才如此轻松地见到“魔头级”人物。
相比第一次面试的那位副总,海外市场部的副总显得随和多了,跟这样的人面谈,压力自然要小一点。副总姓单,他问的还是关于我以前以及现在的工作情况,诸如为什么要选择手机行业以及对手机行业前景的看法,为什么要离开现在的公司等等。
单从这些问题,我知道面试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深度,接下来的问题让我深感头痛。他对我说:从你的经历看,你一直是做大众消费品的,经验以分销和零售居多。华为海外市场部主要是做行业销售的,面对的是国外的通信类行业客户,属于直销性质的,你对行业直销接触不多。
对方不愧是老总,问的问题直击我的要害。正如单总所说,大众消费品的渠道与行业产品的渠道不同,华为的产品直接面对电信运营商,中间没有环节。而电信部门基本是国有部门,政府攻关是华为市场的核心任务。在中国市场上,最初华为正是依靠“利益共同体”的销售方式打开电信大门的。在国外市场,华为基本上还是这样的套路,从华为代表频频随国家领导出访就可以看到。
如何回答我没有底,但是不能就干在那儿。我说:无论是行业直销,还是分销,从业务性质山看都是一样的,做销售最主要是要具备自信、勤奋、吃苦,承受超凡的抗压力品质。我对自己做直销同样充满信心。华为的海外销售是团队作战,需要不同能力的协同作战。我恰好是具备这种品质的人选。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除了表达信心外,没有更好的言辞。单副总不置可否,接着说:海外市场人员需要很好的外语水平,你的英语水平怎么样?我于是把我三天来英语修炼的成果用背诵的方式展示了一番,做了一个流利的自我介绍。
单副总没有用英语提问,也没有表态,始终是一副温和的表情。看不出满意还是不满意。面试就这样结束了。走出华为的大门,心情不象第一次那样糟糕,多了一些憧憬。
果然,第二天下午我又接到了华为公司打来的电话,是个女的。我以为她会通知我准备上班了。来电的小姐说要对我的英语水平进行电话测试!
这无异于半路杀出程咬金!昨天单副总没有现场考试我,我还以为就这样过去了。没想到居然杀我的回马枪。事到如今,只好霸王硬上弓了。
正如我担心的那样,电话测试的英语难度大大超出了我三天修炼的范围。问题的内容与语速让我无从应对。她大概问了我10个问题,我能完全听懂的只有6个左右,而我能用英语圆满回答的不到4个。她当时提的问题有:请简单介绍一下你的情况;你现在的工作单位及你的职责;你为什么要来华为公司应聘;你有与外国人打交道的经验吗;你认为的长处和短处分别是什么;你能讲一下你每天的工作情况吗„„„„等等。
电话测试的过程是难受的,很多问题一次听不懂,听懂了问题又回答不出来,英语单词就象羊拉屎似的,一个一个往外蹦,心里那个抓狂呀!好在对方很有耐心,留足了时间让我回答。但一切都于事无补,简直是糟糕透了。我的心也沉到了底,多好的机会就这样被我糟蹋了。接下来的两天我都在懊悔中度过,第一次对我的业务员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就在我对华为不再抱有信心时,华为却没有放弃我。电话测试后的第三天,我又接到了华为的电话,难道还有什么奇迹发生?
这回给我电话的是华为的国内市场部经理,他看到了我的简历,想与我见面。我的希望又重新枯树逢春。就这样我第三次踏进华为总部的大门。
真相:真正重视人才的人公司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人才,他们知道内部培养一个人才的代价比较大。在急需人才的关头,只要有可能就会争取。通过这种做法我们可以看到知名企业之所以优秀的原因。觉得自己非常优秀,首先不要放弃自己。
三进华为:
按照对方电话约定的时间,我在11点整赶到华为总部国内市场部。
国内市场部经理也是个直爽的人,一见到我就开门见山地说:我看了你留下来的几篇文章,也从别的面试部门了解了你的一些情况,你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不知道你对华为国内市场部有没有兴趣。我说:我这是第三次进华为面试,我一直在等待能有机会加入华为。他接着与我聊起来一些关于手机的事情,很快就到了午餐时间。他说:你中午先到我们食堂吃个中午饭,下午我将安排你见见我们分管国内市场的高副总。
又是一个魔头!说实在的,经历了前两次面试,我几乎害怕见华为的副总,总觉得这一关就象个门槛,故意横亘在我进入华为的路上。可是我又安慰自己:好事多磨。都到了这个地步了,还是没有机会,那只能怪自己太点背!
市场部经理带我进入了华为的员工食堂——传说中的可以吃免费午餐的地方。如果不是我事前已经知道这是华为的员工食堂,肯定会以为是进了哪家星级酒店的自助餐厅。餐厅干净整洁、宽敞明亮,食物花样十分丰富,几十个菜式,南北风味都有,点心、粥汤、生果一应齐全„„
我不想为了这顿午餐就为华为唱赞歌,可事实是这样,我还没有在哪个公司看到如此丰盛的员工餐饮。“敢花钱”是华为的信条,员工出差在外必须住4星级以上酒店,有飞机不坐火车,有的士不坐公交„„这些我都从华为的哥们中得到证实。
吃完中午饭,我在会客室里休息了一下,下午2点被安排去见高副总。
高副总与我前两次面试见过的副总相比,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肥胖,不过总的感觉还是很随和的。他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我现在服务的公司,其他的问题基本没有离开前两次面试的范围。我的回答也就没有什么差错。
高副总问了我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你毕业5年时间,换了3家公司,是什么原因?
这又是我的一个软肋!目前这个公司是我服务时间最长的,将近2年半,而前两家公司每家都只有1年多时间。这样的经历在人才高速流动的深圳是很平常的,但是在许多大公司里面是很忌讳的。我不得不给他讲述我离开每一家公司的具体原因,想竭力说服他,我不是那种朝三暮
四、没有忠诚度的人,我的一切都是有自己的职业规划的。最重要的是我现在做的很好。
真相:跳槽频率太高,容易给用人单位不踏实的印象,成为职场大忌。一个人想要对自己所在行业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需要1到两年时间,否则很难在该行业内有所发展。对用人单位来说,这样的人很难稳定下来。
高副总最后的问题是关于工作地点和待遇的,这也是我所关注的。高副总问我是否愿意愿意接受外派?
我犹豫了一下反问道:一般都外派到哪些地方?是出差还是长驻?之前我通过在华为的哥们了解到,华为外派有两种,一种是出差形式的,属于总部;待遇比较好,差旅费也比较高,另一种是驻办事机构的,待遇就相对低一些。
高副总回答说:任何地方都可能,一般都是省会城市,主要是内地。
我接着问:我这个职位的待遇怎么样?
高副总说:任何人刚进华为都要从基层做起,你以后的发展要靠你自己的表现。目前这个职位的月薪是3500元,你能接受吗?
3500元!与我理想中的及坊间传闻的月薪相差甚远!这只是一个刚入华为的毕业生的待遇,而我是已经有5年工作经验的人才!3500远元的月薪对我不是一种肯定!不及我现在工资的一半。我还是不太相信这个说法,因为华为有很多其他的收入,如年终奖、员工持股、福利工资、保险等。
于是我接着又问:都还有哪些补贴吗?
也许正是这句话彻底断送了我三次面试的努力。高副总显然看出我的想法:收入落差太大。他一下子神情严肃起来:看样子,你还没有做好来华为工作的准备。我们的这些情况你再考虑一下,回头我们再联系。
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我看着华为离我远去,想抓都来不及。愕然得不知所措,像做了个梦,一切又回到了起点,好像什么也没发生过。
等待了5年,等来的就是这样的不欢而别!
其实华为的哥们告诉过我:刚进入华为的员工首先是将近半年的脱岗培训,各方面待遇都比较低,情况好转要等到第二年。华为内部的岗位调动相对比较灵活,一段时间后可以轮岗的。事实上,我其中的一个哥们刚进去时做售前支持,直到2年后转到海外部。
不能说华为没有给我机会,三进三出,都快赶上“三顾草庐”了。不过我回头又想,我在现在的岗位上基本得心应手,待遇不错,发展空间也可以。之所以想去华为,其实还是5年前的那种情结:华为在一些人的心中成为了图腾。我就是那种人之一。
错过了这次机会,不知道下一次会在哪儿相遇。不过我相信,我不会因为要进华为而无条件地放弃我已有的一切,毕竟生活不是图腾。
第二篇:三进三同农村体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农村体验心得体会
2011年7月14号,我们重庆工商大学派斯学院计算机系的两位同学来到青岛市崂山区刘家村参加“三进三同”,我们来到一位姓李的老大爷家,心情格外激动,虽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看到遍地绿油油的菜田和充满淳朴气息的乡舍,炎热的感觉一扫而光。
首先,我们先到李大爷家中稍作休息,这也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农村的生活,在跟大爷聊天的过程中,了解到现在正是管理菜田的最佳时机,当然这也给了我们活动的良好空间和环境,不知不觉中,就到了中午时分,李大爷热情的款待了我们一桌地道的农家宴,这些都是平日里我们吃不到的纯绿色食物,饭桌上李大爷给我们讲述这几年农村的巨大变化,从交通到通讯,从看病到出行,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的巨大变化,听后我们也是感触颇深,国家的政策就是让百姓有地种,有钱花,看来近年来农村百姓的生活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我们深入菜田,跟李大爷一起干起了农活,锄地、翻土、施肥样样俱到,虽然天气炎热,气味异常,虫子满天飞,但依旧抵挡不住我们的热情与动力,仅仅半日的光景,却足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俗话说的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大学生就是缺少这种责任感,伴着夕阳西下,我们也胜利收工,鞋子上都是黄土,手上也起了水泡,浑身汗气熏天,这都是这次活动的巨大收获,就是李大爷也一直夸我们能干能吃苦,这让我们更有成就感。短短的一天活动,虽然时间短暂,可收获良多,也总结了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与农民相比,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生活态度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圈子!而此次“三进三同”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这两个圈子之间架上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对新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们还通过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近距离接触,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淳朴与热情!
二、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自己价值观的成熟有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的社会不能算是一个单纯的社会,但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中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着单纯的思想,不勾心斗角,与人为善。我觉得无论我们以后会有怎样的发展,都应该在心中保持这样的一片净土,让自己的心灵有属于自己的安静的空间。
三、这次“三进三同”的活动还使我有了另一个收获,就是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这里面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还有同是10级的同学们,大家都是不同的专业,彼此之间平时的交流和联系却是很少,通过只此活动大家相互认识,以后就能够有更多的合作,可以共同举办活动参加活动!加强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本次的“三进三同”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希望在今后能够更多的参加这样的活动,更多的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最大的赢得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第三篇:三进三同农村体验心得体会
三进三同农村体验心得体会
2011年7月14号,我们重庆工商大学派斯
学院计算机系的两位同学来到青岛市崂山区刘家
村参加“三进三同”,我们来到一位姓李的老大爷
家,心情格外激动,虽然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看到遍地绿油油的菜田和充满淳朴气息的乡舍,炎热的感觉一扫而光。
首先,我们先到李大爷家中稍作休息,这也让我们近距离观察了农村的生活,在跟大爷聊天的过
程中,了解到现在正是管理菜田的最佳时机,当
然这也给了我们活动的良好空间和环境,不知不
觉中,就到了中午时分,李大爷热情的款待了我们一桌地道的农家宴,这些都是平日里我们吃不
到的纯绿色食物,饭桌上李大爷给我们讲述这几
年农村的巨大变化,从交通到通讯,从看病到出
行,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的巨大变化,听后我们也是感触颇深,国家的政策就是让百姓有地种,有钱花,看来近年来农村百姓的生活也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接下来,我们深入菜田,跟李大爷一起干起了农活,锄地、翻土、施肥样样俱到,虽然天气炎热,气味异常,虫子满天飞,但依旧抵挡不住我们的热情与动力,仅仅半日的光景,却足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不易,俗话说的好,“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现在的大学生就是缺少这种责任感,伴着夕阳西下,我们也胜利收工,鞋子上都是黄土,手上也起了水泡,浑身汗气熏天,这都是这次活动的巨大收获,就是李大爷也一直夸我们能干能吃苦,这让我们更有成就感。短短的一天活动,虽然时间短暂,可收获良多,也总结了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通过本次活动,我们真正体会到了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与农民相比,无论是在生活方式还是生活态度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可以说我们有着不同的生活圈子!而此次“三进三同”的意义就在于让我们在这两个圈子之间架上了一座桥梁,让我们对新农村有了一定的了解。而且我们还通过与农户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近距离接触,深刻的感受到了当地百姓的淳朴与热情!
二、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自己价值观的成熟有了很大的帮助作用。目前的社会不能算是一个单纯的社会,但是在世界的某个角落中还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保持着单纯的思想,不勾心斗角,与人为善。我觉得无论我们以后会有怎样的发展,都应该在心中保持这样的一片净土,让自己的心灵有属于自己的安静的空间。
三、这次“三进三同”的活动还使我有了另一个收获,就是认识了更多的朋友。这里面有高年级的学长学姐,还有同是10级的同学们,大家都是不同的专业,彼此之间平时的交流和联系却是很少,通过只此活动大家相互认识,以后就能够有更多的合作,可以共同举办活动参加活动!加强各专业同学之间的交流。本次的“三进三同”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我希望在今后能够更多的参加这样的活动,更多的走出校园,接触社会,最大的赢得社会价值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篇:瑶浴的特色:三破三清、三进三出-静享养生spa
瑶浴的特色:三破三清、三进三出-静享养生spa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没什么大病,就是这儿疼,那儿酸,这是怎么回事呢?或许这是亚健康的表现。要“治未病而不治已病,治未乱而不治已乱”。
人生以血气流通为主,气滞可以阻血,血阻可以结毒为疖为瘰,为癌为瘤,皆是血气不流通之故。气以顺为主,血以通为畅。百病无不先由气滞,气郁于内,肝先受伤。挽救之法,在化除得诀。而化除要诀有二:第一寻其根,其根在心,心净则一切自化。第二以瑶浴、按摩、刮痧助其化除,帮助血气之流通。
未病先防重在于养生,而瑶浴是保健养生之瑰宝,药材均来源于深山区的野草植物,产品主要成份大发散、透骨香、半枫荷、杜仲藤等二十多种中药药材。无污染特殊的生态环境,令药材尤为珍贵。
瑶浴除了药材特别珍贵外,泡法、效果也很有特色,讲究“三破三清”、“ 三进三出”。
瑶浴的特色
在瑶浴药水的作用下,全面打开全身毛孔,瑶药分子透过皮肤、穴位进入经络、血脉, 使全身血管扩张,血液流速瞬间加快,从而破除体内的於、结、滞,使管道畅通无阻。
同时,气血并行的高压血流加速新陈代谢,促使养分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流向全身各器官组织、毛细血管中,将大量的营养物质送向各组织、器官、细胞,并将各组织、器官、细胞的代谢废物及体内的毒素通过大量出汗从毛孔排出,从而达到清肠胃、清血管、清细胞的目的。
三破:破於、破结、破滞
三清:清肠胃、清血管、清细胞
“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人人都有不畅通的情况,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三破三清”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三破:就是破淤、破结、破滞。淤为管道淤塞,结为结块挡道,滞为流体粘稠。此三者不破,气血是不会流畅的。哪个器官有此淤结滞未破,那这个器官迟早必病。
三清:就是清肠胃、清血管、清细胞。肠胃有宿食,不良菌群就会滞留,应该定期清除,不要等到便秘再清。血管要保持有良好的弹性,正常的压值,不要等到硬化后再治疗。细胞内很容易存留代谢的酸性废物,更要经常清理。
泡瑶浴就能“三破三清”,通过“三破三清”使气血运行流畅,使身体内环境干净卫生。那么想健康长寿也不是什么难事。
三进三出,左脚进右脚出
“瑶浴”泡起来很特别——要“三进三出”!左脚进右脚出。这“三进三出”指的是:第一次进桶泡8-10分钟后,就要出桶休息3-5分钟;第二次泡5分钟,休息3-5分钟;第三次再泡5-7分钟。三次泡浴加起来共计20分钟。专家提示:每次休息有助于药性的吸收在血液中流畅。
第一泡——排毒(8-10分钟):此次泡浴应尽可能忍住!人在药浴过程中大量出汗,但不口渴,说明排除的是体内垃圾、组织内积聚的液体,同时补充了细胞的水分;此阶段说明体内负担比较重,身体在进行排毒。洗两次即可发现脸色红润,吃饭觉得香甜、睡眠质量提高。
第二泡——排泄(5分钟):人在药浴过程中出汗已经不多了,整个人很放松,很享受药浴的感觉,觉得药味很香很好闻。此阶段说明身体已经向健康平衡的方向发展。
第三泡——补(5-7分钟):人在药浴过程中可以感到身体和水在发生反应,像小鱼在亲吻自己的肌肤,酥酥的感觉包围着身体,一切烦恼忧愁都如淡淡的白云飘走了……到达此阶段时,身体处于健康平和的状态,心境淡定而充满喜悦。
经过“三泡三出”后,早已是大汗淋漓,面部肤色也出现很大变化,这个时候就可以自己对着镜子给自己当医生了。
第五篇:我的三进故事
我的“三进”故事
徐寒冰
也许是电脑的普及,让人觉得练字已成为多余。所以好多年来,教育教学中,书法教学已经变得可有可无,学生的写字好坏已变得无关紧要,学生对写字课也觉得索然无味了。
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拥有一手漂亮的字,一直是我的追求。作为教师的我,同样对学生写的字也很要求严格。
从去年开始,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书法,再次成为教学重点,真是学生的幸运。
当“普通话进校园,书法进课堂,诵读进教材。”“三进”活动从上到下开始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时,无疑是一股春风吹来了属于我的春天。因为曾经的付出,让我拥有了教学生书法的基础。(我认为书法并不是每个语文老师能教好的。)“教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拥有一桶水。”我想,我应该拥有了这一桶水吧。
90年我曾用一个月的工资,报名参加无锡书法艺术学院的的函授,91年揣着两个月的工资(200元)去无锡书法艺术学院聆听专家的讲课。整整三年,我阅读古典文学作品,修心养性;了解一个个书法家的故事,像王羲之一样画字、练字;将微薄的工资全部用来买书、笔、纸。当时,毛笔、钢笔、字帖、书籍就是我的全部财富。我始终记着这样几句话“写尽八缸水,砚染涝池黑;博取百家长,始得龙凤飞。”功夫不负有心人,厚积而薄发,我在写字教学上游刃有余,得心应手,没想到,书法成了学生喜欢我的资本。为了让学生喜欢写字,在漫漫的书法教学路上,我脚踏实地迈出了第一步。
我搜集了好多书法作品,有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有颜真卿的《多宝塔碑》,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给学生欣赏。在一片“哇!”“啊!”“哇塞!”的赞叹声中,我感到学生的内心蠢蠢欲动。
当我上语文课时,我开始不时在学生面前露一手。学到古诗,我会在黑板上洋洋洒洒地写下这首古诗,或行书、或草书、或行楷、或隶书。还变换样式,有时横写,规范有力;有时竖写,行云流水;有时又扇形,雅致匀称;有时还来个浮云走动,轻快活泼。每次,都能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从他们的眼中,我读到了敬佩。
我搜集了许多古代书法家练字的故事。《王羲之临池学书的故事》、《柳公权发奋学书的故事》、《王献之练完十八缸水的故事》„„每周一次的写字课,我先给他们讲书法家的故事,讲我自己的故事,讲书法与文学修养的关系。虽然他们有些懵懂,但绝大多数孩子领悟到练字是个长久的工程,不可能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珍惜故事这个教学资源,既是进行文化的传递,又能沟通学生的心灵,还能让故事成为激励孩子的动力。
言传不如身教。我坚持天天练字,把我的书法作业给学生看,同样迎来了一阵惊叹声,他们争抢我的作业,就像我去书法培训时争抢我的老师的练字作业一样。他们开始时常围在我身边,看我练字,还让我给他们写他们认为难写的字。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虽然教书法要诀很艰苦,但为了不让孩子做无用功,盲目摸索,我给他们讲汉字的奇妙和出神入化。让孩子懂得汉字的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横后竖、先撇后捺、先中间后两边、先里头后封口。懂得汉字的书写要做到:内收、避让、舒展、紧凑等。
我教学生读帖。读帖,是临阵磨枪,读帖是砍柴前的磨刀,读帖是胸有成竹的基础。写字要做到意在笔先,只有心中有数了,才能一气呵成。所以读帖是必不可少的。
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我让学生持之以恒,坚持一天一页。每天我抽出一切空闲,为他们画红圈圈,打上五角星。写得好的学生多达三颗星。王献之的十八缸水所下的功夫,不是靠学生一时兴起的几天就能达到的。
爱屋及乌,学生爱上了写字,每天一页纸的字,变成学生最爱做的作业,每次公布写字成绩是他们最期待的时刻,数着纸上红圈圈是他们最幸福的享受。
付出是辛苦的,收获是甜蜜的。看着越来越多的三颗星,我内心有了成功的快感。简短的几段文字,是不能讲清书法教学中的苦乐的。我喜欢写字,也希望我的学生能爱上书法。相信有一天,未来的书法家里,也会有我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