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堂中的“真美”探析
语文课堂中的“真美”探析
很多同仁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同感:让语文回归本位,还语文本来的面貌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特别在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培养”更是被提上了重要的日程。结合多年来的教学经验,在语文课堂上融入真,发现美,不仅能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的活力,更能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过程中感受真,触摸美,感受到语文前所未有的魅力。从情境引导、互动探解和成果展示活化课堂,让语文课堂摇曳着美的身姿,散发出真的气息,定会别有一番“洞天”。
一、创境导学:无声胜有声
一切景语皆情语。每个文字背后的故事是值得揣摩和深思,值得用心去品味。创设和谐的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定会发现其中的不一样。以情境为切入点,能给学生更多的无限遐想和用心学习的机会。
以情境为载体,引导学生深入研读其中内容,定会有更多不一样。在《白杨礼赞》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截取了有关白杨树的介绍,欢迎同学们主动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很多同学对“……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等有了更多感知。有的同学说,白杨的笔直让自己想到了“壁立千仞无欲则刚”的道理;有的同学说,白杨很普通,却有着不普通的心,那就是积极向上,不怕天高;有的同学说,见到这样的白杨,能让人想起他的美丽与坚强,能让我们真切感受到白杨的美丽真实及与众不同,等等。
通过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探知,能让他们在一定的情境中找到更多的表达切入点与发散点。突出情境引导,利于学生在不断释放自身学习思维潜能的基础上获得丰富感知,便于学生主动结合文字找出其中的有价值信息,增强阅读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二、议论纷纷:敞心扉真说
跳出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就需要教师多点换位思考,给学生更多的各抒己见机会。从语言交际性特征出发,引导学生多互动交流和畅谈己见,便于他们在坦露真言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通过议论纷纷交流,能给学生更多建言献策的机会,这便是课堂上最不可缺少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搭建平台,多请学生交流,在真言交谈中定会迸撞出耀眼的思维灵感“火花”。如,在《故乡》的阅读教学中,围绕“故乡不美,物是人非”的主题,结合学生的阅读感知,请学生谈谈对作者笔下故乡的认知。这样开放性话题的引导,让学生的整体阅读感知有了更多的深层次理解。有的同学说,见到这样的故乡,让“我”的兴趣顿失,自己也真为这样的环境感到悲凉;有的同学说,倘若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但更多的是故乡的人变得如此的冷漠、麻木,确实需要“治疗”,这种治疗最好的药方便是“唤醒民众的觉醒”;有的同学说,作者这样的描述不仅是画故乡,更重要的是告诉革命者、改良者,改变民生才是最为重要的做法,等等。这样的探述,能让学生在收获更多的精彩中主动总结反思自己的认知感悟,形成更为理性的感知。
突出开放性,多给学生自我建言献策和主动畅谈的机会,能使得他们在灵活运用中深有感触。支持学生运用多样化的语言进行表达,欢迎他们主动议论、争辩,帮助他们在畅所欲言中集思广益。
三、崭露头角:独抒真自我
语文课堂美的主角应该是学生,应该是他们展现自我和独显个性的舞台。以展露为契机,注重给学生搭建宽广的舞台,定会利于学生在主动表达和展示中获得更多学习自信动力。欢迎学生展露,不仅是对学生的肯定,更是发现课堂真实而美丽的有效途径。围绕学生的展露,多给他们丰富引导,能帮助他们释放不一样的潜力。如,在《春》的教学中,从散文的角度分析,其中的朗读定会有不一样的韵味与意义,特别是作者运用的短句、节奏明快的重复词等,更是值得揣摩和玩学。像开头的“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倘若带着深情朗读,便会发现给人以心神气定的清新与希望之感,也能体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勃勃生机与欣欣向荣。对此,不妨请学生运用深情朗读的方式,从喜悦之情、希望之心、欢快之感等角度来朗读,帮助学生发现其中的深层次内涵。很多同学带着这样的感知深入阅读,能从作者的表述中发现其中“对春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鼓励学生展露的方式可不拘一格,运用朗读、小品、角色对话等形式,也可以是师生互动。为学生的展示创设丰富的舞台,给他们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运用机会,帮助他们在主动体验中强化识记运用。突出自我展示,给学生更多发现自我的平台,鼓励他们带着真情实感主动融入课堂。
?C前所述,探究语文课堂上的美,应该以“真”为前提,多发现学生的真情实感,引导他们在富有情境趣味的课堂上不断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切实提高自我。多给学生自我尝试和主动展露的空间,引导他们从文本美中挖掘丰富情感,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于增强其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这便是语文教学中追求的“大美”!
作者单位:江苏省靖江市靖江外国语学校(214500)
第二篇:中考你的微笑真美
《你的微笑,真美》满分作文
一、夜,悄悄席卷了整个大地。悄无声息的小村庄里远远听见几声狗吠声。
我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这时窗外飘进一丝凉意,在我心头缓缓停留。我索性不睡觉了,披上外套,来到院子里。
望着布满星星的天空,不禁心头一酸,有种想哭的感觉。我想,星星肯定很快乐吧!想着想着,感到脸湿湿的,热热的,原来是我哭了!我闭上眼睛,享受着一切来自大自然的温度,可我的心却是孤寂的,冰冷的。因为那个让我有温度的人,已在远方。
什么时候,我才能重拾心的温度呢?
走到一颗枯叶泛黄的大树下,那些零零碎碎的树叶随着风的到来在树上零零散散的摇曳着。
一片片枯叶经受不起微风,便不舍的从树枝上脱落,缓缓地飘落下来,落在了我的脚边,这样就结束了吗?他们到生命完结的那一刻了吗?我想着,心里有股说不出的苦,又荡起了涟漪,鼻子一酸,泪,夺眶而出!
这一次,我再也忍不住了,蹲在地上嚎啕大哭起来·········
为什么你要去远方?为什么可以丢下我?为什么舍弃曾经的约定和誓言?菲,你回来吧!
阳光有力地射进窗户,真刺眼!我呆呆地坐在书桌前,手里拿着一本相册,厚厚的,那是我最美好的记忆!
第一张,我和她的合影。她,清秀可爱,扎着短短的马尾辫,灿烂的笑容挂在脸上,开朗活泼,是我死党。
我们相识在那个夏天,开学之际,和许多人一样,兴奋的来到学校,可是一张张陌生的脸孔不禁让我感到害怕。忽然,一只小手拉住了我的手,微笑着说:“你是不是害羞啊?没事,我们一起进去,走!”
于是,我们就这样相识了,也相知了。巧的是我们是同班,还是同学,所以我们成为了死党。
微笑,是你的招牌动作。
我难过时,你微笑着说:“没事啦!开心点啊!走,我们去玩!”
你遇到困难了,还是微笑着鼓励自己,从而不怕失败。
可如今,那股美好的记忆,随着你走的时间,永远注入了我心中。
你的微笑,让我豁达,让我开心,让我自豪。
可现在,却再也见不到你那美丽纯真的微笑了!
但,我不会忘记,永远也不会,因为那是世界上最美的微笑,有魔力的微笑!
你的微笑,真美!
二、短短的一个弧度,却倾注了你多少的爱与力量。微笑,一直在我身旁。
当今天我又一次走在考场上,我的心又开始砰然跳动,我的脑海中似乎浮现了什么。记忆开始倒退,倒退到上次期末考试。
那是离考试开始还有一段时间,老师就叮嘱我们先复习一下课文,为等下的考试做一些准备。那时的我成绩还不是这么突出,所以我一到大考就十分紧张,生怕出了什么差错。
我的四周人声鼎沸,每一个人都在默默地倾注自己的努力。我则不安地观察着四周,心里正在为等下怎么考试而犯愁。
汗珠开始滴落,我的手心也开始微微冒汗。看着别人都自信满满,一副整装待发的样子,我越发感到不安和焦虑。
坐在讲台上的班主任似乎看出了我的异样,便微笑着挥手示意我上去。我怀着一颗忐忑的心走上了讲台。老师让我蹲下了,好像要和我说什么。一开口,老师便亲和得问道:“你是不是太紧张了。”我点了点头,然后把头深深地埋了下去。我还以为老师会指责我太懦弱了,可是她没有。她微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鼓励我说:“你要放松,要大胆地迎接考试,老师相信你是最棒的!”说完,她便向我微笑示意。
那一刻,我感到时光仿佛已经静止,老师的微笑也已经深深地镶嵌在我的心房里了。
我回到座位后,便感到胆怯的冰山似乎已经被微笑的力量完全击碎。
带着老师的鼓励,我满怀着信心步入考场,去迎接那新一轮的挑战。
那一次,我取得了成功,也明白了微笑的力量。
我坚信,拥有微笑就获得一切。微笑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是那盏在你心中永远屹立不倒的灯;是你人生路上汲取不尽的前进动力。
当我再一次在教室门前看到老师微笑着向我打招呼时,有一种力量再驱使我说出:你的微笑真美......三、细数门前叶,倾听窗外雨声,涉水而过的声音此次响起,你被雨淋湿的心,是否依旧?
——题记 偶尔我还是会想起那时我们纯真的笑靥。
你总爱笑,笑起来的时候两条麻花辫就一跃一跃的,两边浅浅的酒窝开始涌现出纯粹的光芒。
“喂——”你站在我家楼下用力呼喊,你傻乎乎地站在下面,我叫你等一会儿,你就真的等一会儿,任凭头顶的小雨钻进你的衣领,窜进你的袖口,却仍然微笑着。我下楼时敲你的脑袋,骂你太傻。
“是你叫我等一会的嘛!”你笑着说,语气里没有一丝不满和委屈。我在人海中找一朵浪花,你用最残忍的方式对我解答。记忆中的你似乎每次都能取得好成绩。
而我,似乎和你的距离永远那么远。看着你为你的成绩骄傲,看见你笑得那么美丽,你轻轻捂着嘴,和别人谈论着我所不能了解的事。
似乎永远,我平凡,你高贵。
我便一人独坐在位置上,羡慕你,嫉妒你,恨你却也珍惜你。你不知不觉来到我身旁,小小的神曲撞了我一下,笑着说:“不要这样嘛,高兴一点啊!”
我看着你如花的笑容,我的心似乎也绽放了一丝暖阳。“嗯。”我说。
你还喜欢读李清照的诗,每一句都能铭记于心。你说,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我笑着答道:应是绿肥红瘦。
而我喜欢纳兰性德的词,我和你共同喜爱的一句词是“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因此我们都是爱在深夜里独自享受孤单的人。
你还说过:“我相信优美的生命,就是一曲悲哀的玩个,轻轻撞击着人们脆弱而又不安的心灵。” 我仍记得那时的我们,肩并肩地在图书馆,看我们喜欢的书,谈论你的事。那时我才知道,你的家庭并不和睦,你有两个妈妈,现在的那一个,是后妈。
于是我又敲敲你的脑袋,轻轻抱住了你,不知道是什么样的语气,对你说:“你已经够幸福了。人生总有那么几件残缺的事,并不是所有事情都是完美的。”
然后你轻笑出了声。
那是一个释然的笑容,你面颊旁两个隐隐约约的酒窝又开始浮现。“是啊。”你眯起了眼,感激地看着我。
所有的这些,都是你用美丽的笑容,为我的记忆增加了光彩。我似乎永远不会忘记你那甜美的微笑,和笑起来时浅浅的酒窝。
你说:“夜半再相见,迷雾里缱绻。”
四、我把脸抵在冰冷的石碑上,如同多年前将它抵在外婆的胸口。如今,回应我的已不是熟悉温暖的心跳和那美丽的微笑。
最初的时候,我依靠在外婆的背上,她总爱笑着背着我到处瞎逛。外婆的背软软的,我就像伏在北方的暖炕上,温暖而踏实。
妈妈说,外婆的脊梁就是给我压弯的。当我长大到能够从外婆的背上下来时,外婆的背已经再也直不起来了。但她对我的宠爱就如她脸上的笑容从未间断。
于是外婆对我的庇护,转到了臂膀里。夏天有知了的晚上,外婆牵着我到蝉鸣下。“那是北斗七星,像勺子。”“不,像外婆的耳朵。”我钻进外婆的臂膀里捏她厚厚的耳垂。“对对对,像耳朵。”外婆笑得乐呵。我乘势靠在外婆的臂膀上,“那个就是眼睛,因为它在眨。”„„依靠在外婆的臂膀里,她的笑容、蝉鸣、蒲扇、星星,织成了我的仲夏夜之梦。
如今我居住的城市,早已寻不见夜空的繁星。即使有,也寻不见数星星的人。
然后我回来的越来越少。可是我每次回家都会跳起来扑向外婆,把脸依靠在她的肩头。她总笑着给我个温暖的大拥抱。
直到有一年,我发觉我已经找不到儿时的那种暖的像阳光般的感觉了。瘦瘦的肩骨硌得我生疼。我惶恐地抬头,发现外婆满头皆是银发。“你,老了吗?”我明知道答案却还要问这样残忍的问题。“外婆老了,你长大了。”外婆说。
“外婆老了,你长大了。”这句话,很轻易地打动了我。
又过一些时光,我又同外婆去乘凉。外婆泛黄的蒲扇掉在地下,我俯下身去捡,才发觉外婆已经依靠在我的背上,泛红的脸上飞出笑意,像柔和的阳光在荡漾。
本以为外婆的病终会好,我还没从初三繁忙的学业中抽身,“外婆去世了。”我的世界猛然间地动山摇,我的心顿时被遗弃在风中,摇摇欲坠。
我始终贪婪着你阳光般的微笑,但却在在刹时的美丽荒芜之前来不及告诉你:外婆,你的微笑,真美!
五、相信,等繁华落尽,你会带着独特的微笑,陪我看细水长流。
-----题记
人生总是充满了戏剧性,上一刻看着电视剧中别人的离别,这一刻,悲伤的剧情便在我们之间上演。
黄昏,机场。
“你要走了啊„„” “嗯。„„”
“你真的要走了„„”
“是啊,丫丫,不然你觉得我们现在在机场干什么,观光啊?”
你终于忍不住我那机械性的问题,转身对我大吼,然而下一秒,却也像我一样,悲伤地低着头。一只手轻轻地拍上我的肩膀,我微微抬头,诧异地看着你露灿烂的微笑,和以前一样,露着两颗洁白的大门牙。
“走了啊,记得想我哦!”
你最后的声音消散在偌大的机场,我看着你黑色的长发飘过检票口,听着飞机起飞的声音,转身,逆着人流走出这充满人间悲欢离合的地方。
坐在回家的巴士车上,心中难以平静,脑海中回放着我与你的过往。
初春,你和我去那吐绿的草地上探险寻宝,我们都一样的孩子气,一样地幼稚,对着一只巨大的螳螂,做好捕捉的准备,却又迟迟不敢手,直到它安然无恙地飞走。你灿烂的微笑,真美。
盛夏,我们去市里唯一的一个公共游泳池游泳,我怕水,却故作镇定地说:“这里人太多,跟下饺子似的。”你二话无说,拉着我就下水,教我游泳。一个夏天过后,爱漂亮的你我,我俩黑了许多,但你仍旧微笑着,笑得灿烂,真美。
深秋,我们一起去枫林,沉浸在那片火一样红的梦境中,当我回神,却发现你不见了,我焦虑地寻找你,直到你轻轻地拍我背后,我知道那一定是你,回头,你在微笑,笑得灿烂,真美。
隆冬,“看招,雪球连射!”我气势汹汹地进攻。“我闪!”你灵巧转身,轻松地躲过了,我愤怒,你嬉笑,渐渐演变成“雪球乱战”。玩累的我们各自捧了一杯热乎乎的奶茶,你微笑着,笑得灿烂,真美。
一年四季都有你的陪伴,你说过我们是最好的朋友,这是两个女生之间的约定,我一直相信。
打开车窗,微醺的风徐徐吹来,我深吸一口气,张开五指,对着那轮红日,看着阳光从指缝间透过,温暖而又落寞。
我的生命有你的微笑,我不在孤单。我始终相信,等繁华落尽,你会带着那最美的微笑,陪我看细水长流„„
第三篇: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间,科学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从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方法;过程
朗读就是“口而诵,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人在朗读的时候,从视觉扩大到听觉,从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刺激渠道,促使“读者”深入领会词语的含义和文章的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实际上朗读是对作品进行再创造。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这样学生不仅能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还能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因此,我认为朗读教学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朗读时目标要明确、具体
朗读不是乱读、滥读。有的教师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种简单过渡。学生朗读前,教师没有给学生一定的任务和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时,教师没有认真听,忙着板书或自己思考着下一个教学步骤,对于学生的朗读情况自然就心中无数了,更谈不上对刚才的朗读情况指出是与非,这只是一种放羊式的无所收获的朗读。朗读前应给学生一定的要求或目的,对于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对于美读,不仅应要求学生读准语音、节奏和语调,还应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语言气势,并把握朗读的速度,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程度。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语境,体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对于分角色朗读,应要求学生读出人物的个性。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足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如果是个别朗读,还应为其他学生布置任务,使他们边听边思考。如果是集体朗读,则要求学生读得整齐而有气势。
二、朗读时方法要灵活、多样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为能准确指导学生朗读、点燃学生的朗读兴趣、激发学生的朗读感情、促进学生的朗读训练,教师可以借助于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如齐读、单读、一个接一个读、对读、分角色读、赛读、录音朗读、表演朗读等等。只要我们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和学奠定牢固的基础。
每种形式的读放在不同的环节,它的作用又有区别,如范读与学生的试读,先后次序互换一下,它们各自所担负的任务、执教者要体现的目的意图也就不同。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朗读训练过程,科学合理地选择好每一环节读的形式,让它们各尽所能。以下介绍几种重要的朗读形式。
(1)美读,即表情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往往要求教师创设情境,对于语言和意境较优美的诗歌和散文较适合。教师可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比照感悟。首先放录音,要求学生对照课文,边听边领会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请学生朗读,比照两者的朗读情况,可以让学生明白该如何读,从而领悟文章的内涵。使学生感受到朗读的乐趣。
(2)分角色朗读。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它有利于学生对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把握。
(3)配乐朗读。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
(4)诵读,即背诵。这种朗读方式也适合于古诗文教学。当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已有了较深刻的理解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背诵某些精彩的语段或全篇。这样就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强语感,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三、朗读时过程要合理、有层次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一般训练到实用训练,循序渐进,避免高屋建瓴一气到底。朗读训练有它的适度,即阶段性。对学生来说,有基本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较高要求――顺畅朗读,最高要求――传神朗读。因为学生的理解过程是一个不断接受、补充、整合而构建的过程,需要反复观察、比较和练习。一开始,学生不一定都能对朗读产生很强烈的欲望,其朗读技巧也不一定很熟练。教师应让学生自由地练习、充分地交流讨论、反复地比较和揣摩,不断地提高认识,加深理解。此时激发学生创造性地朗读,如表演读、有感情地朗读、诵读等形式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自觉提高自身的朗?x水平,精心做好课前的朗读教学计划,课堂上认真及时调整朗读教学内容,让学生爱上朗读,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为了能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抓住“大语文”的特点,充分挖掘、利用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课外拓展,在教学中不再把教材作为“圣经”进行解读。本学期我和刘春艳老师共同研究了“如何进行语文课堂中的拓展延伸”这样的小课题。
什么是“课堂教学拓展”?我认为,课堂教学拓展是教师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打破教材、课堂的束缚,积极引进更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为文本(教材)教学服务。我们研究达到的目标就是,叶老所说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将活的语文资源引进课堂,让学生的语文学习真正得法于课内,增加拓展阅读兴趣并学会拓展阅读,再从课外阅读中有所收获。虽然暂时还达不到山东课改中韩兴娥提出的“海量阅读”,但我们一直都在努力的路上。接下来谈一下我的研究方法及成果。
一、课前拓展性阅读。
拓展性阅读作为教材的补充、延伸,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类型及教学的需要,把它安排在不同的时段。课前拓展性阅读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相关资料或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储备能量。如教学《七律长征》一课,上课伊始,老师可请学生谈谈课前通过查资料(包括上网)所了解的毛泽东。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认识了毛泽东。也了解长征途中的一些故事,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还有很多写景、纪实类的文章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补充阅读,例如《圆明园的毁灭》、《长城》等课文。如果仅仅是课堂中干巴巴的读,是很难把历史的厚重和景色的美丽及毁灭的惨景都让学生体会出来的。只有让学生通过课外的阅读,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体会那份历史的沉重和责任,才会激起民族的复兴感勿忘国耻。
二、课中拓展性阅读。
1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遇到疑难,适时地利用拓展性阅读材料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自主学习,释疑解惑。如学习《泊船瓜洲》一课,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的思乡情怀,我设计了补充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我又适时给学生加了《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地震中的撑起》的阅读。这样的补充不仅不会拖慢教学进度,反而会调动学生的情绪,对课文的阅读是一个不小的助力。
三、课后拓展性阅读。语文的外延是社会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体验,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拓展的本质是学生的课外语文实践。什么是教学拓展?教学拓展就是指导学生在课文学习的基础上,把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或在生活中印证课堂的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进行课外读写。恰倒好处的拓展延伸能让语文课堂更开放!比如说在教学第一单元“我爱阅读”的主题时,课后我安排了一个关于读书的综合性学习,让学生自由组成小组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或者是故事,也可谈一谈自己的读书感受,了解图书的种类等等。在此基础上我又组织学生进行了读书汇报。给了他们展示的平台,结果令我很是欣慰,有诗歌朗诵的、有谈读书感受、读后感的、有表演课本剧的也有讲名人读书故事的。形式多样,出乎我的意料。
当我们遇到了应用文,说明文时不是在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课后的拓展延伸也要稳步进行吗?
五年级上册第三组《鲸》《松鼠》等这类的说明性文章,在课堂上的学习多少有些不够尽兴,所以应该让学生根据课文的路途继续下去,去寻找科学的路径。适时推介课外读物法布尔的《昆虫记》布封的《自然史》。一篇课文教好后,学生应当感到意犹未尽,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向他们推荐相关的课外读物,使学生的学习向课外、课后延伸,并及时地进行反馈、交流,这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去开发课程资源,促进课内外学习和运用的结合,调动学生学习运用语文的积极性,并不断扩大语文学习的视野。
四、从文本空白、悬念处拓展延伸
些文章结尾戛然而止,耐人寻味,留给了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给学生顺着课文思索带来了机会,可以启发学生对课文内容作合情合理的推想发展,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学习《小木偶的故事》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小木偶在赋予了人世间所有的表情后又会遇到什么人,发生什么事。
五、方式多元的拓展延伸
随着信息技术逐步与学科教学相整合,各种新颖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出现,如音像阅读,这种阅读方式更多借助于现代音像技术,如电影、电视、广播、录像等,比较直观,它通过画面、声音来展示内容,能强烈地刺激人的感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教学《开国大典》和《最后一分钟》时我组织学生观看了1949年的阅兵仪式及1997年的香港回归时的交接仪式。再如网络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主要借助于网络技术,通过上网浏览或在线阅读来达到目的,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阅速度是其它阅读方式无法比拟的,也是现在学生较感兴趣、极易接受的阅读方式。因此拓展阅读开展过程中同样可以既有文本的拓展,也有音像资料的拓展、图片资料的拓展,通过“屏幕阅读”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其体验感悟能力。
同时,拓展阅读一定要注意要适度,要适合文本,适合学生,适合的时机,适当的数量,合适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纷繁复杂的语文的学科资料中,找到更多更好的学习资料给学生。
以上是我研究的一些心得体会,我申请结题。
第五篇:浅谈语文课堂中教师提问设计
遵循原则 巧妙提问 提高效率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为了在语文课上表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出现各种各样的课堂形式。但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课堂形式,都离不开师生语言的交流,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核心。提问质量的高低对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起着极其重要地作用。对于如何在中学语文课堂上提问,我认为应遵循以下几条基本原则:
1.遵循紧扣学生知识结构的原则
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要求教师在筹划课堂提问时必须抓住教材的整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使提出的问题按知识点的难易级差递升,体现一定的坡度和有序性,不能天马行空随意设置问题。为了使问题呈现一定的坡度,要求教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诊断,了解学生的相关知识储备,以使问题能和学生独特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而在把一个问题分解为若干个小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各小问题的坡度,要让学生感受到这样分解的理由,并能自然地把各个阶段的解决策略串联起来而得到原问题的解决,否则学生就是死记硬背,对提高学生的认知是没有帮助的。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如果事先学生不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学生就很难理解范进为什么宁可忍受屠夫的凌辱,也要去考功名,而中举之后为什么会突然的疯了。这些情感体验没有一定的科举制度的知识做铺垫,学生是无法理解的。
2.遵循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原则
学习最好的老师就是兴趣。只有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问题,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积极的思考。首先,发挥文本中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优势。语文教学中潜藏着大量学生感兴趣的“触点”,如很多篇章是关于地方风土人情、风俗习惯、生活习性等方面的内容,教者若抓住这些“触电”进行提问,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积极思维和回答问题的兴趣,往往能加深学生对整个篇章的理解。这就是“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的道理。其次,运用灵活多样的提问形式。初中学生的心理自控能力还不强,长时间的面对一种提问形式会产生心理疲劳,从而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厌烦情绪。同时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第三,要避免施教者预设性的、居高临下的提问方式支配和左右课堂教学。现在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有个人的思想和看法,不喜欢囗头的说教,反对思想的专制。教师要敢于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构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善于创设让学生质疑问难的特定情境,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谈话、讨论来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而不局限于师生间的单向交流。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这句话就强调了教师一定要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方能让学生乐学并学有成效。
3.遵循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原则
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对于初一学生的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特点。因此,教师应该发挥学生具体形象思维的力量。对于初二初三学生逐渐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设计课堂提问时应把握分寸,注意难 易适当。所提问题要与提问对象的思维特征相匹配,问题应处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即问题要高于或略高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其难易应处在学生潜在发展区之内,在学生经过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再“跳一跳”就可“摘到桃”的理想境界。应注意设置问题的梯度,在不同的知识环节上设置问题的难度要有区别,宜由易到难。特别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一般要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只有这样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的提问,才能引发学生有效的认知冲突,起到训练思维能力的目的。同时,对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也应视其具体情况而把握提问分寸,坚持面向全体,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机会回答问题,使所有学生都能从解答问题中受到获取新知的乐趣和自信,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由于问题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的不同,课堂提问可以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不同提问方式所能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又因课堂变化的不确定性,故而在学生回答遇挫时,教师应依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预设,根据情况的变化,运用教育机智有针对性地分解、重设问题,用疏导性、铺垫性的问题,来促进原问题的解答。切莫让学生做“望梅止渴”的事,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把握好提问的时机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当学生处于“愤悱”状态时,教师的及时提问和适时点拨,能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时,教师要尽可能恰当地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新颖的问题,激发学生“学而知不足”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导入新课时提问。一堂课,如果头开的好,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带着问题,通过自身的主动探索去洞悉知识的形成过程。所以,导入新课时候的提问,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加入到探知过程中来。第三、在创新思维处提问。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若能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创新。这是教师应善于设计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如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完成任务,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思维正处于十分活跃状态时,教师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组织讨论,并与学生共同归纳结论,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
2.控制好提问的频度。频繁地使用“为什么”“怎么”之类提问,学生根本来不及思考;又过多地使用“对不对”“是不是”等选择性问句,因为太容易,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这样的提问到头来启而不发,学生没有主见,只答不思,只听不悟,难以发展、激活思维,相反却窒息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可是如今有的教师借着“讨论式”的幌子在课堂上进行频繁提问,这种行为常常被人们容忍或忽视。事实上,提问过多不仅烦琐费时,而且回导致学生随大流,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使课堂教学的重点不能突出,难点得不到解决,从而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所以,着眼于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及其身心的全面发展,每位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充分的去备学生,考虑问什么,怎么问,真正做到提问要精妙,把教师的提问次数应保持在一定范围内。
3.提问方式的启发性。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有这样的一个比喻,它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手里或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把它挂在学生跳起来才能够的着的位置,让学生自 己费点神去摘取。”教学语言的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引而教”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掌握要领。“求而学”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在语文课堂上能坚持上几点,必能收到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