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苏祠导游词
三苏祠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来到东坡故居观光游览,我是你们的讲解员小于,我们今天参观的是三苏祠,它是位于成都市西南眉山市城郊,分别距成都,乐山80千米。我们的游览线路是三苏祠的大门、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济美堂。
三苏祠原是三苏即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苏家世代在此居住,而三苏故居改宅为祠则是在明代洪武元年。它是一座富有四川特色的古典式园林建筑,具有“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之称。祠内收藏有“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和“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文,今天的三苏祠已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三苏祠的大门,相继映入大家眼帘的是陈列三苏塑像的正殿堂、启贤堂、木假山堂及济美堂庭院建筑。文化特色主要是以优美的园林景色与浓厚的文化气息相结合,使我们在清新的氛围里感受名家的魅力。大家请看这副对联,这是清代张鹏翮所题: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在历史上对它的解说是多样的。有人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而被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
现在,我们所处的位置是正殿堂,与我们相对的是苏洵,他以文论见长;这位是苏辙,他以策对称雄;另一位是我们今天的主角苏轼,他集各家之长,诗、文、书、画无所不精,一时独占北宋风流。苏轼自幼聪慧,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即善于诗、记、文、赋,又长于书法、绘画,所取得的成绩卓越,誉贯古今。
苏轼是三苏之中命运最多难的一个,却也是赢得后人最多崇敬和爱戴的一个。大家都在讲苏轼被贬黄州的故事,那现在我就和大家讲讲小苏的少年趣事。
这就说道苏轼的母亲程夫人,她出身官宦人家,性格中有果断的一面,也有仁慈的一面。小于接下来讲的内容请父母们注意了,话说有一天程夫人带着十岁的苏轼读《后汉书.范滂传》,范滂是汉代的官员,铁面无私,得罪了很多权贵,被人诬告送上了刑场。临刑时他告别妈妈,他说,母亲大人儿子不能尽孝,要追随黄泉下的父亲,希望母亲不要过悲伤。范滂的母亲怎么回答,他母亲说,一个人既要追求留名千古,又要追求长生富贵,怎么可能呢?你为了理想舍弃自己的性命,我这当妈的支持你。苏轼听后对他的母亲程氏说:母亲,我希望长大以后也做范滂这样的人,您同意吗?各位思考下,程夫人怎么回答。程夫人平静地说:你能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程夫人这巧妙的回答带给了苏轼深思,也可以看出程夫人才华横溢。
苏轼的一生除了有位仁慈聪慧的母亲,也少不了良师与益友。大家知道,苏轼科举考试为什么只能得第二名吗?大家有了解苏轼去京城开封参加科举考试,最后获得进士。在此段时间,苏轼遇见了他的老师欧阳修,这个欧阳修在批改苏轼的科考文章时刚想拿起笔准备给他点第一名,这笔拿起还没落下去,到底姜还是老的辣,老头有点思想,琢磨这文章写得也太好了,这谁写的,琢磨琢磨想来想去,老头有点得意,这么好的文章别人写不出来,肯定是我的学生曾巩写的。我当然是天下第一了,我的学生起码是天下副第一,老头一想这问题很严重啊,相当严重,我要给我学生点个第一名,将来传出去岂不是师徒之间互相串通、徇私舞弊?我的名声跟我学生的名声都会受到重大的创伤,不能这么办啊。我可得忍痛割爱、大义灭亲。老头就点了个第二,觉得自己做了个好事,他想曾巩是自己的学生,应该跟自己的想法差不多。其实曾巩根本就不感谢他,因为这跟曾巩八竿子打不着,曾巩既不是第一名,也不是第二名。苏轼写了个第一的文章,却被点了个第二名,冤死了。
苏轼的才华也并没有因此被掩盖,在这个第一名的文章里藏着一个典故,欧阳修也为此而翻阅自己的所有藏书,但任未知结果。
第二篇:三苏祠导游词
眉山是苏东坡的故乡。“一间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兄弟苏辙都以文章修为名重一时,影响深远,为眉山县增添了灿烂的光辉。
三苏祠原是苏氏故宅,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于明朝洪武年间在此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在旧址重建大殿、启贤堂、木假山堂和瑞莲亭。嘉庆、光绪年间相继修建大厅、抱月亭、快雨亭、云屿楼、披风榭、洗砚池等。现在所见都是清代建筑,庭中两颗银杏树,大概330多岁了。三苏祠红墻环抱,绿水萦回,古木扶疏,翠竹掩映,构成古朴典雅的岛居特色,是一处最佳的旅游胜地。
三苏祠的大门,资料记载: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门外是纱彀行,大门为三檐歇山式屋顶,面阔三间13.11米,进深一间5.1米,房通高7.51米。素面台基高0.4米,前饰三级垂带式踏道,后饰三级如意式踏道。筒瓦屋面,正脊两端饰鸱吻,垂脊、戗脊饰龙头和卷草式图杂。门楣上悬挂朱底金字横匾,上镌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所书“三苏祠”三个金色大字。檐柱上对联为“克绍箕裘一代文章三苏父子;堪称楷模千秋万代永馨香”,为辽东人姜书阁撰书。门柱支联为“北宋高文名父子;南州胜迹古祠堂”,为已故川大国学院院长,著名教授向楚撰文,四川省文史馆副馆长刘孟伉手书。
前厅上方悬挂“文献一家”巨匾,是对三苏父子在文学上巨大成就的肯定。上联:“一间父子三词客”,很好理解;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就有多种解释。一说,苏氏三父子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中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最为有名,称为千古文章四大家;二说,四川历史上四大家,扬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三说,苏轼、苏洵、苏辙和东坡的小儿子苏过,人称小坡,为四大家。哪种说法对,请各位自己理解。
苏氏自称高阳氏的后代(屈原也自称高阳氏后代,《离骚》第一句“帝高阳之苗裔今,朕皇考曰伯庸”)。高阳氏生活在现今河北栾城一带,怎么来到眉山呢?苏氏远祖在周朝曾任司寇,汉武帝时苏建抗击匈奴有功,封为平陵侯;先后几代做官的都在中原,苏氏一脉本来定居在赵州(河北栾城)。苏氏祖上有个苏味道,唐武则天时任凤阁侍郎和长史,后因获罪被贬眉州,子孙因之在眉山定居下来,直到苏淘的父亲苏序,都没有大的成就。苏序有三个儿子苏澹、苏涣、苏洵。苏涣于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 年)考上进士,对苏洵来说本来是一个上进动力和追随的榜样。但是苏洵当时不好读书,喜欢游玩,二十七岁时,在天人程氏的劝导鼓励下,才“从此闭门谢客,日夜攻读”,表现出惊人的毅力和远大抱负。但两次赴京应试,均名落孙山,又目睹朝政败坏,决心不再走科举进仕之途,愤然烧掉过去数百篇文稿,集中精力研究诸子百家学说,探索历代兴亡原因,悉心教导苏轼和苏辙,寄希望于后人。他的散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一串璀璨夺目的明珠。他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言语锋利,《机策》、《权书》、《衡论》、《史论》都是成名代表之作,《六国论》一文,仅用六百字总结了战国末年六国败亡的历史教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欧阳修对苏洵才识极为赞赏,向朝庭举荐,一时名扬京华。次年,苏轼、苏辙同中进士,当时士大夫和学子竞相效法“三苏父子”文章,文风为之大变,流传 “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的民谣。
男人的成功,有女人一半功劳。程氏夫人(1010-1057年)出身名门,自幼熟读诗书,深知礼仪,远见卓识。18岁同苏洵结婚。主动承担家庭重担,勉励夫君读书;又是两个儿子的启蒙教师,教育两个儿子学古圣贤,读书重在修身,治世;特别注意培养品德,要为人正直无私,如因主持正义而被奸人陷害,虽死不辞(学范滂),“非分之财,分文不能妄取。”程氏夫人勉夫教子,呕心沥血,仅享年48岁。司马光为她写《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我认为,纪念三苏的祠堂应该有程夫人一席之地,才合乎历史的真实。
现在,我们介绍苏东坡。苏轼(1037一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一位出类拔萃,博学多才的大文豪,也是一位忠君恤民的政治家。在政治上有过短暂的显赫,由于他秉性刚直,才高招忌,为当道者所不容,屡遭陷害,贬官削职,险被杀头,在颠沛流离中结束了政治生涯。然而在文学上取得的惊人成就,像永远不落的北斗星一样,在古代文学家队伍中,一直闪烁着夺目的光华。
苏轼少年好学不倦,决心向贤臣学习,注意名节,为国家建功立业,22岁赴京师应试,中进士第二名。本来阅卷官梅尧臣推荐给主考欧阳修定为第一名。欧阳修误以为此文是其学生曾巩所作,定为第一怕人议论,就定为第二,但苏轼殿试时仍为第一。宋仁宗阅览苏轼兄弟试卷后,高兴地对曹皇后说:“联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苏轼正准备做官时,母亲程氏夫人病逝,父子三人回眉山奔丧。1061年欧阳修推荐参加制科考试,列入最高三等。这时苏轼向仁宗呈献《进策》二十五篇,提出一整套政治主张;如“丰财、强兵、择吏、安万民”等,集中体现了忠君爱民思想。不久开始从政,被任命为大理寺评事,签书风翔府判官。1064年英宗即位,很器重他,然而又遇妻子王氏和父亲苏洵先后辞世,苏轼借弟护丧回川。1068年再度离开故里,从此没有回来了。这时英宗死,神宗接位,起用王安石变法。由于种种原因,他对王安百变法持反对态度。新党排斥他,第一次被贬杭州任通判。以后调任密州(山东诸城)、徐州、湖州(浙江吴兴),因积极救灾,深得民心,这时新旧党争非常激烈。由于多年地方官生涯中的感受,他有意见并在谢表中发了牢骚,这个牢骚发得不是时候,御史台将牢骚话和抨击时政的诗文收集一起,断章取义,即历史有名?quot;乌台诗案“,把他投入监狱132 天。王安百又出面营救,结案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规定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实际上是戴罪监督劳动。在黄州屈居五年,躬耕于东坡,故自称为东坡居士。宋神宗念其”人才难得“,每谈苏轼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本拟委以重任,受宰相王等阻挠,直到神宗死,才在山穷水尽之际出现了转机。
哲宗继位,年仅十岁,高太后听政,以司马光为相,尽废新法,器重苏轼,不断提拔,先任登州(蓬莱县)知州,召回朝廷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翰林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为皇帝授书),显耀尊荣。但苏轼位高而志不移,保持自己的政见,既不同意王安百的过激措施,也反对司马光”恙化“的过头做法,结果招到新旧两党夹击,无法在宫殿行走,再次请求外放。先后出任杭州、杨州、颖州太守。元佑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尽废司马光等旧党,重新推行新法,苏轼又倒霉了。先后被贬定州(河北定县)、英州(广东英德县)、惠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在惠州关心民间疾苦,修桥凿井,竭力用道家的”清静无为“来摆脱现实的烦恼,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他写的《纵笔》”白发萧散满风霜,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有点修仙炼丹味道,很快传到宰相章淳那里,章恨恨地说:这老头子还很高兴嘛!还有什么地方可贬?因之又被贬天涯海角的儋州,不准居住官房。在当地人民的帮助下,修建了住房,幼子苏过常侍身边,以着书为乐,兴办学堂推广中原文化,琼州、潮州等地一些学生,纷纷慕名而来求学。在海南度过屈辱的三年,也作好终老海南的准备。后来,海南人民没有忘记他的功绩,建立了苏公祠,据说离东坡住地不远有口东坡井,吃这井水的三百人现在都说眉山话。他虽然历尽坎坷,但始终清酒超脱,襟怀开阔,豪情奔放,孜孜不倦,把写作当作日常功课,坚持到死。
哲宗死,徽宗立,苏轼奉命内迁廉州(广西合浦),又改为舒州(安微安庆),又去永州(湖南零陵)安置。他真是”坐席未暖,召节己行,筋力疲于往来,日月逝于道路“,还没有选择好一个安身之地又调动了。由于长期政治折磨和贬徒困顿,积劳成疾,于公元1101年死于常州,按生前愿望死后葬于河南郊县小峨眉山。
苏轼书法,也居显着地位,被认为北宋书法之首。他先学王羲之,后学颜真卿,集众家之长,自成一体,”端庄又秀丽,刚健含婀娜。“宋代大书法家有四人,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苏居首位,留存下来的约十余件。最有名的《寒食诗》真迹,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为玉羲之《兰亭集存》,第二颜真卿的《祭侄文》)。
苏轼绘画也享有盛名,善画竹木奇石之类,他提出绘画理论,如胸有成竹、贵在神似,诗画本一律等。他的画流传至今比较可靠的有两幅,一幅是枯木竹石图,一幅是满湘竹子图(该图为邓拓在市场上收集,以高价购之,文革前知命难保,交故宫博物馆收藏)。
此外,苏轼还长于水利,疏浚西湖,筑苏堤;精于医道,有《苏轼、沈括良方》传世,善于烹调”东坡鱼“,”东坡肉“。他真是一位奇才、全才、高才,如同孕奇育秀的峨眉山一样,雄秀挺拔,万古常青。启贤堂中朱德题;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陈毅题词走,现在的木假山是清道光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先生设置的,距今己 160余年。
启贤堂,建于康熙四年(1665年),嘉庆十八年大维修。北楹为木假山堂,建筑面积223.6平方米。歇山式屋顶,抬梁式木结构。原为供奉苏家祖先牌位的地方。启贤,寓意承前启后之意。堂上匾额为李一氓(曾任中联部副部长)1979年书,现辟为陈列室。堂前及左右设迴廊。北楹陈列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年)眉山书院主讲李梦莲置木假山。苏洵曾作《木假山记》一文,宋梅尧臣、苏轼、陆游都为之赋诗。清人刻匾悬挂于木假山侧。堂上悬匾“木假山堂”,上款:康熙丙午初秋眉山牧赵惠芽立。下款:乾隆甲戌春阎源清重修,仁和(杭州)宋凤起书。阎源清时为眉州知州。堂前为池,池中一方台,台上堆构石山,与堂中木假山相映成趣。池水与东西瑞莲池相通,池水上左右各设一廊桥。桥面为石条铺就,有木栏杆。左右廊桥与前院廊相接构成一“H”形迴廊,并与来凤轩檐口相接。
来凤轩,建筑面积222.2平方米,歇山式屋顶。穿斗木结构,与连接启贤堂的迴廊组成第三进四合院。此轩原址为苏轼兄弟寝室与书房。嘉庆十八年落架维修改名济美堂。解放后又进行大维修,始改名来凤轩。轩匾为江苏国画院一级美术师费新我1982年书。联为元代高丽诗人李齐贤1316年拜谒三苏祠后撰,北京王家新补书:“渥洼独步老麒麟,丹穴双飞皱凤凰”。此轩现辟为三苏故事腊像陈列室。来凤轩北面有水渠沿长山埂小山自东向西。山上有小道供游人悠游。往西,山下一池,池中塑东坡盘陀坐像。
云屿楼,原名东坡楼,楼在来凤轩东,座北朝南。重檐歇山式,抬梁式梁架,一楼一底,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通高11.5米,小青瓦屋面。楼南、西、北三面临水,东、南、西三面阶沿下有红砂石铺旱池,池边有石栏杆。此楼现辟为苏氏宗族陈列室。过“九曲飞虹”桥至抱月亭。
披风榭的建筑造型独特,飞檐冲天,座南朝北。一楼一底,重檐歇山式,四周置飞来椅,北面留7米宽门道。面阔、进深均为9米,房高10米。房面为筒瓦覆盖,正脊有寿字形宝顶饰物,有卷草式图案。据史料记载,诗人陆游来眉州,曾游环湖,登披风榭,瞻仰东坡遗像,写下了《眉州披风榭拜东坡遗像》的诗作。但随着时代更替,沧桑横移,眉州环湖和披风榭都不复存在了。目前的披风榭,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眉州人为纪念苏轼、魏了翁、陆游,在三苏祠内修建的,因原披风榭规模式样已不可考,故未绘东坡像。
东坡盘陀坐像。为什么叫盘陀像呢?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少游、张耒、晁补之)等人都在京任职,平时聚会,而苏轼不在(任杭州太守),就由李公磷画一个东坡像,聚时挂起来,表示在座。李公磷把苏东坡画成道士,坐于水中大石之上。后来黄庭坚写一个赞词:“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苏辙题:“人日吾兄,我曰吾师”。现在这个像,是根据盘陀像碑来的,是四川雕塑院赵树桐先生设计的,是全国最好的东坡盘陀像,大家可以摄影和东坡在一起。苏东波一生仕途坎坷,为民立业,心归故土,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满腹牢骚,一腔忧怨,他最后虽没有回归故乡,但是故乡有一片公正的乐土。这乡土在召唤游子,归来吧,失去的会得到补偿,饑寒会得到温饱,奇耻大辱会得到昭雪。这就是故乡的吸引力。
第三篇: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简介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西南隅,北距成都约60公里,南距乐山约70公里,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元代改宅为祠,明末毁于战火,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模拟重建。后经历代增修扩建,三苏祠由原来的苏家五亩园扩大至现今的104亩。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祠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对联,词意隽永。供奉有三苏及子孙、女眷塑像,有苏宅古井、木假山堂、洗砚池、荔枝树等苏家遗迹;有苏轼手迹刻石100多通,是蜀中最富盛名的人文景观。
2007年,新建东园碑廊、三苏纪念馆(生平陈列馆)、游客接待中心等,新增面积20余亩。三苏纪念馆是国内展示三苏文化最丰富、展陈面积最大,陈列方式最多,展出水平最高的场所。它以其古雅凝重、意境深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成为弘扬三苏文化的又一颗璀璨明珠。一楼苏轼厅,集中展示了苏轼跌宕起伏,旷达豪放的一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二楼苏洵、苏辙厅(包括程夫人和苏八娘)、眉山历史文化厅均各具特色。三苏纪念馆本着对三苏文化的传承与体现,对眉山历史的演绎与再现,以现代艺术及审美情趣为切入点,营造了一个设计合理,富有中国传统意味的博物馆展陈空间。
三苏纪念馆设计层次分明,简约而意蕴深长,巧妙运用了回廊、格扇门、仿古墙进行空间分隔和场景转换,采用了地嵌式技术、硅胶仿真塑像、民间传统泥塑、石刻艺术等多种博物馆展陈手段,完美、生动再现了三苏父子辉煌人生和光耀千秋的文化成就。
三苏祠自元代改宅为祠以来,至明代、清代均为地方行政长官管理、培修,僧、道岁时焚献、洒扫。1980年7月7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三苏祠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四川省编委批准三苏祠为眉山三苏祠博物馆。不久即成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5月,国家文物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二级博物馆。2010年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三苏祠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同时,是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廉政教育基地。
三苏祠馆藏丰富,古籍缮本、陶瓷、书画等约10000件。宋、元、明、清至民国三苏文献古籍版本共计141部2689册;宋、明、清苏东坡书法墨迹拓本246册。这批文献古籍约占目前海内外现存三苏文献种类的60%,为三苏祠的镇馆之宝。除此之外,尚有保护完好的清代建筑13幢,清代匾额、楹联18种,其中著名的匾额“养气”、“三苏祠”被收录在《中华名匾》一书中。还收藏宋、明、清、民国时期石
碑150通,宋、明、清、民国碑约30通,其中苏东坡手迹刻石100通。
为了弘扬三苏文化,三苏祠从1980年起至今主办学术研讨会5次,先后出版了论文集《苏轼研究》、《苏轼思想探讨》、《苏轼诗词研究》、《三苏散论》、《中国第十三届苏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苏东坡民本思想》等。为了让全世界各地更加了解三苏祠,创办了三苏祠网站,创办《三苏祠》馆刊,宣传三苏文化。
三苏祠充分利用三苏文化特色,先后开发了一系列高中低档三苏文化旅游产品三苏蜀锦、拓片、线装书、诗词、工艺品等近200种,满足了不同层次的中外游客需要。其中2005年分别获第二届“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银奖”;2006年4月在国内旅游商品交易会线装书《三苏书法丛帖》、三苏信笺被评为“有特色的旅游商品”;2007年荣获四川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组织奖;2008年荣获第四届四川旅游纪念设计大赛组织奖;翰林学士笔、东坡盖碗茶具、笔筒、茶杯、蜀锦《东坡夜游赤壁》、《枯木竹石图》、东坡诗、词、书画、线装书2008年被评为眉山市知名旅游产品,《苏东坡翰林学士笔》被评为2009年中国国际旅游商品博览会四川展团特色旅游商品铜奖。三苏旅游文化产品已成为单位和个人馈赠客人和亲朋好友的礼物,同时三苏系列文化产品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工艺,已成为及其具价值的收藏品。
第四篇: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
20093450 江翠华
三苏祠文化调研报告
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原是宋代大著名苏洵、苏轼、苏辙的故居,明代以后,人们为了祭祀三位文豪,才将苏宅改建为祠。经过多次改建和重修,三苏祠现在已经是一座占地近100亩的古典园林,祠内古树掩映,楼阁参差,不仅是一处流淌着文豪风采的古典人文景观,也透露着迷人的自然气息。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融入自然的风格,更体现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气质。
此次对三苏祠的文化调研,主要通过考察其建筑及相关典故,了解到三苏父子的文化影响及这处文化遗产背后隐含的人文价值。一、三苏祠建筑群落
三苏祠的建筑主要有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采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整个园林建筑以正门-前厅-飨殿-启贤堂-来凤轩为中轴线,其他建筑均衡位于左右。
二、重要景观和相关典故
走进三苏祠,映入眼帘的即是三颗参天古树,分别是两株银杏和一株黄角树。银杏树分雌雄,银杏树长期生长的条件之一是要雌雄并存,但这里的两株都是雄树,这堪称奇迹。因此,这三棵树便被赋予了神圣的使命,它们象征着三苏父子,黄角树代表苏洵,两株银杏分别代表苏轼和苏辙。这三株古树隐喻三苏父子在文坛的长青地位。
连接飨殿与启贤堂的东厢房里塑着苏家六位重要女性的塑像,她们分别是王弗(苏轼第一任妻子)、程夫人(苏洵妻子)、史夫人(苏辙妻子)、王闰之(苏轼第二任妻子)、王朝云(苏轼之妾),任采莲(苏轼乳母)。这六位女性对苏家的文化影响有着重大贡献。王弗是苏轼的结发妻子,也是他的贤内助,每当苏轼读书,她便在守在一旁,当苏轼每有遗忘,她就从旁提醒。王弗还有“幕后听言”的古事,每当苏轼与访客谈话,她都在屏风后倾听,事后告诉苏轼她的见解。王弗去世后,苏轼为其写下千古流传的到悼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王闰之陪伴苏轼经历了他一生最大起大落的25年,王朝云是苏轼文学艺术上的红颜知己。史夫人任采莲抚养东坡长大,还抚养了东坡的三个儿子。她照顾了苏轼一生,随苏轼漂泊,最后在黄州去世,苏东坡还为她写了《乳母任氏墓志铭》。
厢房还有一组雕像为程夫人教子,苏轼的母亲程夫人教导儿子的形象。据说正是这位程夫人,成就了苏氏三文豪。程夫人出生名门,下嫁于清贫的苏家。当时苏洵不思进取,程夫人是为有胆识有见解的女子,三苏祠的苏宅就是程夫人不甘屈居人下,从老家搬出来而租赁的,她靠着经营布匹养活一家,上孝公婆,下教子女,还要打理家务,这让苏洵深受感动,便励志上进。当苏洵外出求仕时,她就担当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有一段流传甚广的佳话就是程夫人为苏轼讲解《汉书》中范滂铁面无私的故事,这对苏轼正直不羁的性格形成有着重大意义。司马光为她写的墓志铭说:“贫不以污其夫之名,富不以为其子之累;知力学,可以显其门,而直道,可以荣于世,勉夫教子,不愧为古代一贤母。”
披风榭对面是东坡盘陀坐像,东坡洒脱不羁的形象坐于碧池绿树之中。东园的碑亭里还有一块东坡盘陀画像碑。据说是苏门四学士在京任职时聚会,而苏轼在外任职,便由李伯时画了幅坐在水中大石上的东坡盘陀像,聚时就挂起来,表示东坡在场。洗砚池,原是苏家的一个小池子,是苏家兄弟少年时洗涤笔砚的地方,后人将其开辟为洗砚池并筑起围栏。这个小小的池塘涤荡的正是苏家文豪的千古风流。
船坞旁边有座塑像叫“八娘伴母”,碑文描述了雕塑的内容:母指的是程氏夫人,八娘是苏洵的长女,苏轼苏辙的姐姐。八娘聪明伶俐,知书达礼,十七岁出嫁给母舅之子表哥程正辅,程家恃富有而虐待八娘,八娘十九岁病故,苏家为此不与程家往来。司马光为程夫人所撰墓志铭中说:“幼女八娘,聪颖爱学,为文可观。”后世文人为这桩不幸婚姻惋借,就另编了一个美好姻缘,认为八娘嫁给苏门四学士中的秦少游很适合,就把姐姐改作妹妹,演绎出一段《苏小妹三难新郎》的故事,流传于戏剧、电影或小说,使苏小妹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文学人物。三、三苏祠的人文价值
三苏祠不仅是三苏故居,还被建成一个相关的苏氏文人景观群。里面记录着三苏父子的生活点滴,所有有关文学的印记,和他们一生的缩影。他们的人生理想、政治影响、文学成就和他们的人格魅力,即使经过历史的风化和洗礼,依然能在这座古典园林中感受到“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千古风流。
园中的建筑古色古香,环境清幽,碑文雕像已经是一种人文景观,展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风格特色,又体现着与自然环境浑然天成的朴素美。而这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和祠中展现出来的三苏的文学成就,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在这样一个文人故居中感受文豪的熏陶,仿佛能回到宋代,一览他们的风采,这无疑让每个炎黄子孙充满文化自豪感。
三苏祠是我国灿烂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的保留不仅是我国古典文化和悠久历史的证明,还起到促进了我们现代文化发展的作用。四、三苏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整个园林各个建筑保存完好,在历朝历代的重建之中,保存着各代的建筑风格。三苏祠内已经是一个有机的人文景观群,苏宅和各个庭院楼阁都完整得展现了这个群落的人文魅力。园内陈列的图画、雕像、文字也都完整清晰。各种植物,尤其是古树都是年代久远很有价值且生长完好的。不仅是三苏祠内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存,与三苏祠相对而建的三苏祠博物馆更与这座园林相得益彰,使三苏文化研究成果得到完好的保留,并向人们展示其魅力。
三苏祠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永久地保存下来,需要相关部门的努力和整个社会共同配合,不仅要保护好每一处景观,还要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文化景观群落,扩大其辐射范围。
第五篇:苏三监狱导游词
苏三监狱位于洪洞县城内,监狱始建于明代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是国内唯一一处保存完整的明代县衙监狱。曾毁,1984年按原状修复。监狱占地600多平方米。相传,戏剧名作《玉堂春》中的主角原型苏三就曾囚禁于此。
《玉堂春》剧中描写了明朝年间,北京有个名妓叫玉堂春,真名苏三。她天生丽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一个偶然的机会,使她同贵公子王景隆结识,两情投意合,立下山盟海誓,一个非王景隆不嫁,一个非玉堂春不娶。这王景隆初与苏三结识时,有好几万两银子,经不住老鸨连敲带榨,没有一年时间就都折腾光了。老鸨认钱不认人。一看王景隆已榨不出油水来,就把他赶出妓院,不许他再和玉堂春见面。玉堂春心里只有王公子一个人,景隆一走,任凭老鸨软硬兼施,誓不接客。老鸨无法,只好偷偷地将玉堂春卖给山西省洪洞县的大商人沈洪为小妾。
沈洪的大老婆皮氏,即刁又泼,水性扬花,暗中和一个叫赵昂的监生勾勾搭搭,两人一心想做长久夫妻。
这一日,皮氏得知沈洪买回个小老婆,就和赵昂商量了一条毒计。在沈洪回家的当天晚上,她在给沈洪做的面条里下毒药,将沈洪毒死。然后恶人先告状,嫁祸于苏三。赵昂又花了几千两银子,买通了洪洞县官。所以,这个赃官不问青红皂白,就给苏三定了死罪,关在死囚牢里,只等择日开刀问斩。
再说王景隆被赶出妓院后,几经辗转回到家中,发愤读书,后来赴京赶考,一举金榜题名。王景隆心里也一直惦着苏三,他在北京打听到苏三已被卖到洪洞与人为妾,所以想到山西当官。巧得很,皇上委派他为八府巡按,让他前往山西巡视。王景隆按捺不住心头的喜悦,第一站就到了平阳府(今临汾市),他化装来到洪洞,通过四处私访终于掌握了苏三冤案的内情。他来洪洞县衙,询问苏三案情,当那个赃官知道来人是新上任的八府巡按时,只好说出实情。王景隆立即另派官员复审此案,将皮氏和赵昂判了死罪,洪洞知县也被撤职查办。王景隆欢欢喜喜和苏三成了亲。
现存的苏三监狱原建于明代,共有两道门,墙高狱深,分普通牢房和死囚牢房,两组建筑相连为一体。普通牢房12间,禁房2间,狱神龛一座。死囚牢处于后院,门头额有虎头牌,内有瓦房与窟洞房,苏三就曾被关押在窟房内。院内有井一眼,人称其为“苏三井”,水井旁有洗衣石槽。院内围墙高厚坚实。门窗狭小网铁丝,阴森可怖。
苏三监狱院外新建了陈列室,苏三有关冤案的丰富实物资料陈列于此。